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西电2020年研究生学术年会总结评审会圆满结束玛黑区

西电2020年研究生学术年会总结评审会圆满结束

12月11日上午,西电“遨游科学”2020年研究生学术年会暨第三届“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月”总结评审会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办公楼703举行。评审会采用答辩汇报和专家互评相结合的形式,由各学院分别介绍开展情况、经验成果和活动特色。经专家评审,最终计算机学院等8个学院获评“学术年会优秀组织奖”,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等3个学院获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优秀组织奖”。会议由西电研工部部长秦荣主持,研工部、各学院研究生工作负责人参加。会上,秦荣首先简要介绍了研究生学术年会近年来的发展概况,并对各学院在学术年会组织工作中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她指出,研究生学术年会是展现研究生群体创新精神风貌、展示学生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是为打造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更是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即使是在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此项工作也没有止步,尤其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来积极推动学术年会的发展。秦荣强调,开展学术年会最终目的是立足“科研育人”本位,激发学生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希望各方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凝练特色,把学术年会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为繁荣学术年会氛围,加快创新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在学术年会优秀组织奖评审环节,各学院分别介绍了一年来学术年会的组织实施和特色活动,分享经验和成果。通信工程学院开展先进智能与自组织网络国际研讨会、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新设计大赛校内选拔赛创新设计大赛等全新的交流活动,进一步构建了全年常态化、学生为主体的学术交流平台;电子工程学院开展“国家创新引智基地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形成了“内生动力+品牌效应+开放多元”的未来工作思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第五届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第九届全国软件工程研究生教育研讨会等学术论坛,同时注重产教融合,落实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精神;机电工程学院以“机电学科遇大师”为主题,多类型、多层次组织学术交流;经济与管理学院举办“2020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论坛”等活动,力争形式内容“双重创新”;数学与统计学院开展“关于科研之我见”教授面对面等多形式的交流活动,推进研究生与学术达人互动“零距离”;人文学院以“学科跨界,视角创新”为主题,以名家学者报告会为特色开展相关活动;外国语学院举办“建设智能型英语金课”线上教学研讨等活动,在实践中展示外语人才的风采;微电子学院以“芯视野·芯征程”为主题,推动形成微电子领域紧密的学术交流共同体;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瞄准学术前沿,强化共学共研,齐抓共管育人;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贯穿全年学术活动,并将其与校庆月“遨游科学”学术年会活动有机结合;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以“崇尚学术、引领创新”为主题,形成了“分层次指导、多角度渗透”的年会特色;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以“请进来,走出去,融汇交流”为主线,持续用心打造“高水平、广覆盖、多元化”交流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新时代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为主题,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学术年会的创新多重结合;人工智能学院举办“2020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智能感知与理解技术发展峰会”成功,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产业领域创新驱动和产业高端双向助推的广阔潜力。最后,现场专家根据各学院学术年会计划制定及宣传实施,活动特色、对外扩展与校企结合、参与人数及覆盖面、跨学科学术交流、邀请专家水平、学术活动开展情况、校际合作交流、“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月”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审,评选出8个学院为“学术年会优秀组织奖”,3个学院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优秀组织奖”。据悉,西电“遨游科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自2002年开始已连续举办18年,年会以“启迪思想、孕育创新”为主题,集中开展学术会议、专家报告、专题研讨、学术沙龙、论文征集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年会采用统一标识、统一网站、统一系统(微信公众号“西电研究生”—研学助手),并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融入其中以深化教育效果。常态化的研究生学术年会已成为研究生对话学者的讲堂、瞭望世界的窗口、启迪思想的盛宴和孕育创新的活水,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和比学赶超的优良学风提供了有效方案。2020年学术年会共收到大会论文1923篇,收录1789篇,评选校级优秀论文59篇;举行学术报告会732场,院士报告会21场,外籍专家报告会127场,专题研讨会299场,研究生报告365场,参与学术年会的研究生超过7万人次。(通讯员 付凯元 学生记者 许晴)附:学术年会优秀组织奖名单(8个)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优秀组织奖名单(3个)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来源:西电新闻网)

局外人

首都五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举行 共话信仰塑造青年成长之路

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杜沂蒙 通讯员 余智颖 师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奚佳梦发出当代青年的声音——青年要有“历史”意识和理论意识、“当下”意识和实践意识、“未来”意识和世界意识。日前,2019年首都五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行。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与青年这一主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展开学术探讨。开幕式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张子宏教授致辞,他提出中国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求真学问,学真本领,跑好民族复兴接力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教授作主题报告,他倡导当代青年要认真研读马列经典,深刻把握国内实际,放眼世界大势。并以此为基础写好“五篇文章”,即综述文章、利用互联网创作前沿文章、掌握英文资源书写文章、精读细读经典著作书写文章以及建立在广泛阅读基础上融会贯通书写文章。“使命呼唤担当,青年引领未来。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我们要做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研究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会负责人方啸虎作为学生代表发言。青年为什么要坚守信仰?该坚守什么样的信仰?清华大学研究生熊成帅以恽代英为例,讲述了中共早期党员信仰马克思主义前的人格特质与精神追求,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青年共产党员提供借鉴。北京大学研究生张夏蕊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过滤器,是盾牌,是标尺,为外来的思潮和价值观把握标准和尺度,有助于营造适合青年身心发展的社会环境。”北京师范大学的杨弟福聚焦新时代五四精神研究,认为五四精神作为一种精神遗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体系存在重要联系。当下五四精神的研究,一方面是要创新尝试五四精神的内核含义,使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另一方面要加强和探索五四精神的新途径,更好地感染和鼓舞青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砥砺奋斗。交流中,中国人民大学刘浩源以《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研究》为题,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和丰富内涵,提出应该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张骞骞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的辩证关系研究》为题,从区别、联系和转换三个维度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的辩证关系。据悉,本届论坛共有普通高校、党校、军校等88个单位的221篇有效投稿。其中博士生论文33篇,硕士生论文187篇,本科生论文1篇。主办方评选出60篇集结成册,并通过论坛交流,评选出优秀论文20篇。首都五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会、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承办。论坛自201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7届,旨在搭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增进学术研究交流,充分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新形象、新担当、新作为。(来源:中国青年报)

任红

第三届山东大学历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革命与建设进程席卷近代中国,几乎影响了国人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亿万民众的日常生活也随之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入探讨这些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也有利于更好地走向未来。有鉴于此,我们在往年论坛的基础上,诚邀各地历史学专业的青年学者、博士、硕士研究生,再聚山大,继续研讨民众日常生活问题,尝试宏大叙事与微观史学的融合之路。现将会议论文征集等事项,随函报告如下:一、论坛时间2020年5月下旬二、论坛地点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三、论坛主题革命与建设:民众的日常生活参考议题:1.革命话语体系下的民众日常生活;2.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众日常生活变迁;3.新中国建设时期民众的日常生活;4.集体化时代的民众日常生活;5.改革开放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变迁;6.全球史视域下民众日常生活变迁;7.其他相关议题。四、主办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五、论文要求1.所提交论文应为原创,符合学术规范;2.选题新颖,问题意识强,见解独到,论证严密;3.字数在8000字以上,原则上不超过1.5万字;4.引文注释参照《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相关规定;5.请在文后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年级、单位、专业、联系电话、个人邮箱等。六、投稿方式及截止时间1.有意参会者,请于2020年3月5日前将会议回执发到联系信箱;2.5月1日前将正式论文(Word格式)以附件形式发至联系信箱shistory2018@163.com,邮件标题命名格式为:学校+姓名+专业及年级。七、其他1.论坛将择优遴选参会人员,并发送正式通知;2.论坛负责参会同学的住宿和餐饮费,往返交通费请自理;3.论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如下,欢迎来电来信咨询:王文源 孙超群 刘姝含 来源:SDU·HISTORY·研究生会

帆之曲

华侨大学举办2020年福建省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

12月5日,2020年福建省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暨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在该校举办。此次论坛由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华侨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共同承办,首次全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来自国内各高校的1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会,同时有超过300人次参与线上报告和讨论。 围绕“‘新基建’时代土木工程发展的新机遇”这一主题,论坛邀请到福州大学赖志超教授、厦门大学刘中华教授、东南大学邓小鹏教授、福州大学范功端教授,分别作《高性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进展》《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桥梁的非线性随机响应》《工程管理创新与展望》《新型纳米材料构建及除藻机理研究》大会特邀报告。 论坛同时设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工程管理等4个专题报告分论坛。论坛共收到论文作品81篇,经评审,选出16名研究生代表作分会场报告,现场评选出4名最佳学术报告奖。 据介绍,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以研究生为主体,由研究生自主创办、自主组织、自主参与,旨在增进土建类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迄今已举办14届,是省内土建类院校研究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此次论坛首次全程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并设立“分论坛”,让更多研究生参与交流,不用来到现场也能听到专家的精彩报告。论坛期间还举办了Poster展,与会代表不仅能在会场内听取精彩的报告,还可以通过观摩Poster展与报告人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通讯员:华侨大学唐琳瑶)

杰西卡

郑州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医学博士生学术分论坛成功举办

为搭建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平台,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11月28日,由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医学科学院主办,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医学博士生学术分论坛在肿瘤医院举行。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良启,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工委书记谷振清,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关绍康,医学院副院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刘章锁,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张洪剑,省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处处长王金合,研究生院研工部副部长潘永建,基础医学院院长臧卫东,药学院院长张振中,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汲振余,附属肿瘤医院院领导张建功、宋永平、罗素霞出席了论坛开幕式。来自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医学科学院、各临床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药科学研究院、护理学院、各附属医院的主要领导、优秀导师、博士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论坛。党委书记、 院长张建功致开幕辞论坛开幕式由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建功主持。他表示,郑州大学医学博士学术论坛是郑州大学、河南卫生健康系统的学术盛事,也是我省医学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论坛之一。作为本届论坛的承办方,我们在校党委、委党组的指导下,在相关院系、兄弟单位的密切配合下,我们经过精心筹备,终于迎来论坛的顺利召开。作为河南省标志性肿瘤专科医院,我们致力于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和河南省癌症防治体系建设。近年来,在委党组、校党委的领导下,我院加强顶层设计,引育高层次人才;实施伴飞计划,提升学科能力;开展医研企合作,推进临床研究;促进医院从临床型医院向临床研究型医院转型发展。在郑州大学非直属医院绩效考核、ESI贡献排名中,我院均名列第一,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良启代表省卫生健康委,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向致力于医学进步的广大师生致以敬意。他指出,河南卫生健康事业的加速发展,与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息息相关。郑州大学是中原地区的领军高校,为河南卫生健康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各个附属医院更是代表着河南医疗的最高水平。希望大家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和新起点,锤炼过硬本领,发挥聪明才智,将“小我”融入“大我”,推进医学进步,致力学科发展,成为河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建设者。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关绍康致辞郑州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关绍康表示,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学校的职责和使命。论坛邀请了省内外名医专家授课,安排优秀博士学术宣讲,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医学研究思路及科研创新平台,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思维碰撞,点燃医学研究的激情,为交叉学科融合、医学学科的建设和科研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博士生借助这一平台,充分交流,互学互鉴,共同提升,在学术进步、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在技术提升、科研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党委副书记、 医学院党工委书记 谷振清致辞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工委书记谷振清在致辞中表示,医学分论坛是促进研究生交流学术、展示科研成果,加强郑大主动适应医学新发展的能力,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博士研究生是科研的生力军,希望各位博士、青年医师潜心科研学术、聚焦临床需求,在勇攀医学高峰的道路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也希望附属肿瘤医院及有关院系,借助学校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契机,为博士生和青年医师开展科研工作做好保障。医学院也将出台和完善有关政策,不断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努力使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本次论坛围绕“聚焦前沿,关注健康”主题,分为大会特邀专家报告、博士研究生学术报告、专家点评、优秀论文评选等环节。特邀专家报告环节,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特聘教授樊赛军教授作题为《肠道菌群是肿瘤治疗影响的关键因素》的学术报告;邀请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生导师陈苏宁教授作题为《临床科研体会》的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特聘教授樊赛军教授▲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生导师陈苏宁教授博士研究生学术报告环节,来自各附属医院的12名博士研究生代表进行了论文宣讲。专家与学生之间就宣讲论文中提出的医学领域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精彩纷呈,现场气氛轻松、热烈。其中,附属肿瘤医院张九阳作题为《L型钙离子通道蛋白CACNA1C调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对利妥昔单抗敏感性的研究》的论文宣讲,罗辉作题为《Disulfiram Copper Complex Enhancing the Radiation Sensitivi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Esophageal cancer Cells》的论文宣讲。会场外,66篇论文进行大会墙展交流。今年的学术论文及宣讲选题征集,得到了各院系、附属医院的积极响应,数量和质量都创历年最高,经专家认真评审,评选出了最佳组织奖,最佳论文奖,最佳宣讲人奖,宣讲人一、二、三等奖,最佳提问奖,最佳点评指导教师奖。其中,将近半数的学术研究,不约而同地指向肿瘤防治,既是对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也是对人民群众最关切病种的最佳回应。●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得“最佳组织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闫欢、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段富交、杨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静、卢春亚获得“最佳论文奖”。●药学院赵丽娟获得“最佳宣讲人奖”。●第一附属医院石晓娟获得“宣讲人一等奖”。●基础医学院徐佳、附属肿瘤医院罗辉、药学院赵洪娟获得“宣讲人二等奖”。●附属人民医院时明月、第三附属医院李涛、第五附属医院张凯、第一附属医院丁显飞、基础医学院杜鑫辉、附属肿瘤医院张九阳、公共卫生学院王迪获得“宣讲人三等奖”。●基础医学院郭雅欣、第一附属医院平玉获得“最佳提问奖”;医药科学研究院代丽萍获得“最佳点评指导教师奖”。副院长宋永平主持闭幕式闭幕式上,张建功同志作总结发言。他说,本次论坛上,我们聆听了王良启副主任、谷振清副书记、关绍康副校长的重要讲话,他们对医学教育、学科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新要求、新希望,必将激励我们勇攀医学高峰。我们听取了樊赛军教授、陈苏宁教授的专题报告,以及各位导师的谆谆教诲。12名青年才俊围绕“聚焦前沿、关注健康”做主题宣讲,17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点评,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了博士人才学术交流。本次论坛在郑州大学校党委、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郑大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医学科学院等院系和各兄弟单位共同努力下,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向大家再次表示真挚感谢!未来,河南肿瘤防治事业,我们与郑大各院系和各兄弟单位将共同努力,深化交流,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医学科研水平,为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和河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文:常 榕

立之本原

首届中原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河南大学举行

为展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培养机制和学术成果,搭建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11月9日~10日,首届中原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河南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28所高校的4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围绕乡村传播、传媒文化、政治传播等议题开展了深入的讨论,国内新闻传播专业知名专家学者就学界业界的热点话题进行了精彩演讲。此次论坛由河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爱好者》杂志社、《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搭建学术平台:引导新闻传播专业学子砥砺学术 将成为常态性活动“为新闻传播领域专家学者提供进行信息沟通、资源联通、合作共赢的阵地,为广大新闻传播学子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是首届中原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宗旨。这也是河南大学在研究生培养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旨在引导新闻传播学子关注当下,深入社会,砥砺学术。开幕式上,河南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白莹表示,此次研究生论坛为河南大学全面推进研究生工作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研究生学术论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术论坛不仅能够促进兄弟院校间的互助交流,也成为展现研究生创新机制和学术成果的窗口。同时,本次论坛也是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沙垚以“乡村传播的内容、范式与方向”为题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沙垚首先回顾了中国乡村传播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归纳了传统文化传播、乡村传统媒介、乡村物质性媒介等主要研究议题,介绍了发展传播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主流研究范式,并对乡村传播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据介绍,今后,该论坛将作为常态性活动,持续为新闻传播类研究生打造学术研究交流的平台。学子观点碰撞:39篇论文入围 现场就4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此次活动共收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全国74所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共150余篇论文,经过组委会专家评审,最终有39篇稿件入围本次论坛。在随后举行的分会场讨论环节中,与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分别围绕乡村传播、新媒体研究、媒介文化、政治传播与舆论研究4个研究主题展开讨论。乡村传播分论坛围绕乡愁的再生产、乡村治理、农民信息实践等议题进行了讨论。新媒体研究分论坛围绕媒介技术、融媒体转型、网络传播等议题展开。传媒文化分论坛围绕文化生产与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参与等议题进行了研讨。政治传播与舆论研究分论坛分别就舆情应对策略、政治传播新动向、虚假新闻治理及国家形象建构问题进行了探讨。评议人分别就论文汇报情况与汇报人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对其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师生深入交流:知名专家学者就学界业界热点话题精彩演讲在这个以研究生为主角的论坛上,不仅有研究生和老师们之间的观点碰撞,更有国内众多新闻传播学界知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结合当下学界业界的热点话题,进行了精彩演讲,新闻传播学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教授作了题为《媒介融合与智慧全媒体生态》的演讲。他分析了媒体融合的中国背景,呈现了当下传播与社会、传播与政治意识之间的关系。他提出媒体融合的目标是建设智慧全媒体生态,要将媒体融合放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去考虑。智慧全媒体生态体系是一个包括体制机制、思维、业态、用户、技术、产品的全新变革,要构建全媒体思维、技术系统、用户系统、产品系统、业态系统、体制机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作了题为《从大众传播研究到新传播研究》的演讲。针对入选论文,他谈了三点感受:一是好的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要将个人困境与社会困境结合起来;二是既要通过读书对当下的研究成果具有了解,也要用身体去感知世界;三是学术创新要敢于冒险。在演讲中,他首先回到传播概念的历史脉络中,考察中西传播观念发展的不同。他认为西方以物为媒,中国以人为媒是一种能动的媒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角色。他提出了“回到传播学科发现的历史脉络之中,思考大众传播的意识形态和框架以及大众传播提供的观看之道”的思考方法,他认为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扩散,更是物的扩散。复旦大学教授朱春阳作了题为《媒介融合视野下的全媒体传播》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全媒体传播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以用户为逻辑起点,并对“四全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进行了具体解读和解释。朱春阳认为,全程媒体和全员媒体是对历史经验在当下新媒体环境下的继承和发扬,全息媒体和全效媒体是对当下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他提出,在新兴主流媒体打造中,要注重传统正面传播能力和危机沟通能力建设并重。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甫作了题为《VR即时:虚拟现实带来的真实挑战》的演讲。他以当下关于VR宏观政策的调整为基础,介绍了自1930年VR概念萌发至2019年产业化突破期的VR发展历程,并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VR直播为案例,分析了VR技术为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认为,VR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送与反馈的方式,也改变了影视叙事的基本结构。当前VR仍然存在着硬件技术的局限以及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标准的局限。(郭晶 崔家勇)编辑:胡田歌

擦鞋童

成都体育学院举行硕博研究生学术论坛现场报告会

为推动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加强研究生跨学科、跨学校学术交流互动,成都体育学院硕博研究生学术论坛现场报告会于12月11日在同传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征文分六大专题,包括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经济管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分别由篮球排球系王世伟,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李顺昌,新闻与传播学院罗兰秋,经济管理学院陈林会、刘英,武术学院卿光明担任评委。本次论坛论坛,组委会共收到投稿230篇,经评委评议,共有75篇入围,其中,9篇论文进行现场报告,15篇论文进行墙报展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此次论坛还邀请到了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的研究生进行线上报告分享,北京体育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研究生通过腾讯会议同屏观摩线上报告会,于此同时,参与本次论坛的所有作品也观看了线上报告会。本次论坛激发了广大在校研究生和兄弟院校研究生的广泛关注。硕博论坛的顺利举行对于该校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广大研究生学术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增进与兄弟院校研究生的交流互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讯员:成都体育学院况妮缦 陈星欣)

后世之乱

“智能计算与智能电网”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沪召开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通讯员王琦5月18日报道:如何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发挥研究主力军和原始创新策源地的作用?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5月17-18日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上海电力大学承办的“2019年上海市‘智能计算与智能电网’研究生学术论坛及国际研讨会”在沪召开。中外专家与百余名研究生共同探讨研究生教育与人工智能时代,思考和展现当能源电力遇到人工智能,所碰撞出的美好未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电动汽车、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计算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此推动了智能电网的发展。特别是2019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加快推进“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泛在电力物联网战略落地实施。因此,急需将智能计算技术应用到智能电网中增强智能调度资源、分布式控制负荷、有效预测用户负荷等工作的智能化水平,也可以提高安全情况监测、智能报警、安全监控的能力。“WHAT(先搞懂要研究的是什么)、WHY(再搞懂为什么这样)、 HOW(说清楚如何研究和提升)”……论坛上,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滑铁卢大学沈学民教授以自己四十年的学术“追求史”向与会研究生传授如何在人工智时代做好研究和论文。国际知名信息专家、IEEE Fellow(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加拿大贵湖大学林晓东教授,瑞尔森大学赵炼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梁晓辉教授,德克萨斯A&M大学张宁博士,多伦多大学承楠博士,大连海事大学林彬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栾浩教授等探讨了电子设备法律诉讼电子证据的采集、动态移动边缘缓存、面向无人船的智能计算与船舶微电网、ROS和自动驾驶、语音识别的安全防范控制、智能电网与车联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论坛更是为在校研究生提供了交流和展示平台,来自全国44名研究生做了大会报告,还有50余人以书面报告和演示的形式介绍了关于面向物联网的智能计算、智能配用电大数据的智能计算、智能电网数据在安全方面的智能计算、身份认证数据的智能计算、智能电网与智能决策的智能计算下一代信息系统服务的智能计算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呼应正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的主题。本次论坛的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对人工智能时代与研究生教育的融合与创新开展了热烈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而就在4月份,上海电力大学成立了全国电力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将是未来智能电网的核心部分”,上海电力大学校长李和兴这样展望。他说,目前,国家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工信部都将人工智能纳入发展规划与战略,强调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融合与应用,其中在《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推进“互联网+”智能电网建设。“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围绕人工智慧能源升级的时代已经开启。”上海电力大学与临港集团将在学院管理、专业建设、师资培训、校企合作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将校区、园区的学科优势与企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解决电力行业、企业以及核心技术方面的问题,创新“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体制,共同打造人工智能在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先进能源行业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人工智能学院首批学生将在9月份通过双向选择,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二年级遴选30名对人工智能有浓厚兴趣的品学兼优学生,进行培养;同时,从新入学研究生中遴选开展“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培养。在社会服务方面,人工智能学院将大力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各种形式,发展与产业界的互利共赢关系,推动电力领域人工智能科技进步。

始时所是

首届亚洲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在韩国成功举办

2018年12月27日,首届亚洲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在韩国国家级研究中心打得研究特区创新船业中心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由美国综合科学前沿学术期刊主办,韩国国籍跨文化发展研究院承办,韩国大德开发特区及安徽广播网分别提供场地和媒体支持。本论坛的发起意在促进亚洲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空及交流,推动多语种学术研究进程。论坛收到来自日本、中国、尼泊尔、韩国等国家研究生的多篇投稿,经评审评议选取部分优秀论文进行了现场发表。韩国国际跨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忠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合作导师、美国综合科学前沿学术期刊主编孙占芳教授首先进行了题为“亚洲学术研究的跨文化发展趋势””主题报告,她从亚洲国家学术研究的学科交叉、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特别强调了跨文化因素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作用。在小组发表中,东国大学田秀秀博士和曾茂博士,分别就虚拟现实场景教学在韩国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汉语和韩语字词的认知语意比较等相关主题进行了讲解。韩国首尔综合科学大学院大学硕士何狄远同学和大家分享了中国与韩国茶文化的比较。韩国首尔综合科学大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杨波和刘磊同学还分别就美国能源战略问题及艺术设计企业管理沟通的应用等相关主题进行了发表。 此次会议中还讨论了日本创价大学PHUYAL MOHAN博士有关PPP研究的的论文,与会者讨论了亚洲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关注与学术研究的进一部涉入。部分与会者在发表结束后,还前往韩国原子力研究院、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等地进行了参观。韩国大德特区是韩国国家级研究特却,是亚洲著名的智慧城市及联合国科技城市联盟所在地,韩国政府每年在该区的科研经费投入占到整个韩国的三分之一以上,韩国研究财团、韩国特许厅等国家机关所在地,同时该区拥有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韩国原子力研究院、韩国能源技术研究院、韩国地质资源研究院等多所国家级研究机构,韩国先进科学研究院(KAIST)、韩国国立忠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同时拥有LG技术院、SK中央研究所、三星精密化学研究所等大型企业研究所,以及1,000多个风险企业,被称为"亚洲的硅谷",是聚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商用化一条龙的尖端科学集群,世界著名的智慧城市。论坛的首次举办选择在大德特区创新创业中心召开,有利于聚合产业、研究优势、加大亚洲国家青年学者的交流合作。

搭车人

第二届中原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河南大学开幕

为展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培养机制和学术成果,搭建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12月3日,第二届中原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开幕式在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实验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举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本次论坛由河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新闻爱好者》杂志社协办,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开幕式上,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志军、《新闻爱好者》杂志社社长张靖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萌芽主持。本次论坛围绕黄河文化传播、乡村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媒体话语与社会变迁、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传播、5G时代的出版业转型与再造等选题,收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40余所高校论文100余篇,共有38篇论文入选论坛在线交流,9篇论文获评优秀论文。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苗琛宣读了获奖论文名单,并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文科一同为获奖学生颁发获奖证书。优秀论文获奖者代表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李贝贝、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智发言。开幕式上,刘志军为严励老师主持的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作室揭牌。工作室成员之一,业界导师代表,河南大象融媒集团副总裁、党委委员李强在线上发表致辞。他希望各位老师与同学共同围绕融媒体发展建设,在学界与业界的合作中得到提高。名师工作室项目负责人严励介绍了工作室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划,她表示工作室将围绕课程建设的总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可以将学界和业界的优势相结合,探讨协同推进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开幕式后,论坛进入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作了题为《未来传播学研究的三个关键性课题》的主题演讲。他阐释了影响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四大基本纬度,指出媒介化、非理性因素、数据和算法等对传播机制的影响,以及专业传播媒体与传播工作者的角色转型。他指出:“传播学科研究的重点将不再仅仅是内容的传播,而是传播如何在未来重构社会生活。”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人类命运的技术解码》的主题报告,从技术哲学、媒介学等理论视角,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关照与审视,提出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台阶、智力技术是社会演化平台、人类社会的技术观等诸多具有启发性的判断。南京大学教授胡翼青作了题为《深度媒体融合的前景与困境》的主题演讲,对国家《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从政策出台的背景、媒体融合的困境与出路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解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红艳的学术报告《“遭遇”乡土性:基于L村第一书记的调研反思》,立足田野调查,以个案剖析出发,提出从多元化路径考量如何在贫困村落脱贫后实现振兴与从乡土性问题的反思中讨论乡村社会的本质属性的问题。下午,论坛进入分论坛宣讲环节,共设置“乡村传播”“媒介理论与黄河文化传播”“新媒体与社会治理”“数字出版与视听传播”四个分论坛,采取线上线上结合的方式。论文作者介绍汇报论文观点,点评老师进行评议,交流充分而热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19年发起举办首届中原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旨在为广大新传学子搭建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追踪学术前沿,关注社会现实,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促进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新闻传播学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讯员:刘迪 李美慧)责任编辑:任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