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航天领域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激发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力航天工程大学举办首届研究生学术活动节24日,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活动节落下帷幕,活动节以“研路同行 筑梦航天”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军委机关、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军内外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优秀研究生代表开展了为期3天的学术交流。开幕式现场作为由航天工程大学倡导发起的一次面向军地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此次活动聚焦航天相关学科领域理论与技术前沿,旨在通过搭建科技创新与学术交流平台,促进航天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动军队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活动现场活动期间,以航天英雄刘洋同志、“全国先进工作者”周朴研究员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围绕最新研究成果和工作经历开展了17场高水平专题学术报告,有效拓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他们的科技创新活力;针对研究生关注的学科竞赛、论文撰写、岗位能力等问题,活动还开办了9场学术沙龙,让大家在分享交流中碰撞学术思想,激发创新火花;此外,活动节还包含“研究生创新成果展”和“研究生学术之夜”文艺晚会等活动。晚会现场“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我们通过举办首届研究生学术活动节,不仅激发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在交流互鉴中完善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希望为航天强国事业提供更坚实的高层次人才支撑!”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蔡远文说。(陈艳秋、葛轩)【来源:中国战略支援微信公众号】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2月11日上午,西电“遨游科学”2020年研究生学术年会暨第三届“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月”总结评审会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办公楼703举行。评审会采用答辩汇报和专家互评相结合的形式,由各学院分别介绍开展情况、经验成果和活动特色。经专家评审,最终计算机学院等8个学院获评“学术年会优秀组织奖”,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等3个学院获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优秀组织奖”。会议由西电研工部部长秦荣主持,研工部、各学院研究生工作负责人参加。会上,秦荣首先简要介绍了研究生学术年会近年来的发展概况,并对各学院在学术年会组织工作中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她指出,研究生学术年会是展现研究生群体创新精神风貌、展示学生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是为打造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更是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即使是在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此项工作也没有止步,尤其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来积极推动学术年会的发展。秦荣强调,开展学术年会最终目的是立足“科研育人”本位,激发学生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希望各方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凝练特色,把学术年会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为繁荣学术年会氛围,加快创新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在学术年会优秀组织奖评审环节,各学院分别介绍了一年来学术年会的组织实施和特色活动,分享经验和成果。通信工程学院开展先进智能与自组织网络国际研讨会、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新设计大赛校内选拔赛创新设计大赛等全新的交流活动,进一步构建了全年常态化、学生为主体的学术交流平台;电子工程学院开展“国家创新引智基地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形成了“内生动力+品牌效应+开放多元”的未来工作思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第五届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第九届全国软件工程研究生教育研讨会等学术论坛,同时注重产教融合,落实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精神;机电工程学院以“机电学科遇大师”为主题,多类型、多层次组织学术交流;经济与管理学院举办“2020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论坛”等活动,力争形式内容“双重创新”;数学与统计学院开展“关于科研之我见”教授面对面等多形式的交流活动,推进研究生与学术达人互动“零距离”;人文学院以“学科跨界,视角创新”为主题,以名家学者报告会为特色开展相关活动;外国语学院举办“建设智能型英语金课”线上教学研讨等活动,在实践中展示外语人才的风采;微电子学院以“芯视野·芯征程”为主题,推动形成微电子领域紧密的学术交流共同体;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瞄准学术前沿,强化共学共研,齐抓共管育人;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贯穿全年学术活动,并将其与校庆月“遨游科学”学术年会活动有机结合;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以“崇尚学术、引领创新”为主题,形成了“分层次指导、多角度渗透”的年会特色;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以“请进来,走出去,融汇交流”为主线,持续用心打造“高水平、广覆盖、多元化”交流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新时代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为主题,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学术年会的创新多重结合;人工智能学院举办“2020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智能感知与理解技术发展峰会”成功,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产业领域创新驱动和产业高端双向助推的广阔潜力。最后,现场专家根据各学院学术年会计划制定及宣传实施,活动特色、对外扩展与校企结合、参与人数及覆盖面、跨学科学术交流、邀请专家水平、学术活动开展情况、校际合作交流、“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月”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审,评选出8个学院为“学术年会优秀组织奖”,3个学院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优秀组织奖”。据悉,西电“遨游科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自2002年开始已连续举办18年,年会以“启迪思想、孕育创新”为主题,集中开展学术会议、专家报告、专题研讨、学术沙龙、论文征集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年会采用统一标识、统一网站、统一系统(微信公众号“西电研究生”—研学助手),并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融入其中以深化教育效果。常态化的研究生学术年会已成为研究生对话学者的讲堂、瞭望世界的窗口、启迪思想的盛宴和孕育创新的活水,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和比学赶超的优良学风提供了有效方案。2020年学术年会共收到大会论文1923篇,收录1789篇,评选校级优秀论文59篇;举行学术报告会732场,院士报告会21场,外籍专家报告会127场,专题研讨会299场,研究生报告365场,参与学术年会的研究生超过7万人次。(通讯员 付凯元 学生记者 许晴)附:学术年会优秀组织奖名单(8个)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优秀组织奖名单(3个)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来源:西电新闻网)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行为规范最近某985高校的一位研究生导师针对自己要参加学术活动的学生们,制定了《参加学术活动日常行为规范》,罗列出十五条规定,每一条都让人忍俊不禁,该名导师通过调侃的语气,给自己的研究生上了一堂正确参加学术会议的课程,研究生阶段,外出参加学术活动,是一个提高和学习的机会,因此时刻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学习心态,对于在学术活动中,一些禁忌的行为做了说明,网友赞叹道:“此文值得推广,还好自己没有踩过雷”面子问题在学术活动规范十五条中,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不要给自己的导师丢脸,这也是很多研究生出去开会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学术活动是一个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每一位研究生应该认真对待这样的机会,少发表言论,多学会聆听。不要把学术活动当成交际活动,在学术活动中,导师们非常讨厌那些刚认识就上前说要靠人家博士的研究生,如果在学术活动中,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导师,可以回来让自己的导师进行推荐,如果自己的学生上进,真的需要导师推荐,那么导师也会舍去脸面充当引荐人,如果自己不努力,还想要导师写推荐信,甚至让不熟悉自己的导师也写推荐信,那么这样的申请一定会被婉拒!因为只要具有严谨科研精神的教授导师们,他们对自己的每一封推荐信都非常的谨慎,毕竟代表了他们的水平和面子!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中国的面子问题,就是海外教授的名誉问题!学术门派问题尊师重道是学术礼节问题,因此在学术活动中,很容易会遇到导师的导师或者师兄弟的情况,在这些场合中需要注意礼节,遇到导师的导师,需要礼节性的打招呼,最好不要去套近乎,会容易让师爷觉得你很优秀,如果被问起学术成果,那么只会让师爷感慨自己教的学生的学生为何如此的活宝,当然如果遇到导师的师兄弟的时候,可以口无遮拦,但是在公众场合一定不要称兄道弟,因为学术应该具有批判精神,不要让人们觉得你们是小帮派。网友:这样的研究生导师多一些科研学术工作本来是枯燥乏味的,但是经过这位教师调侃语气的加工,让学术活动也变得生活起来,可以让学生们不会反感各种的规则和规范,反而觉得非常的有趣,把一门枯燥的规章制度解读的浅显易懂,网友不禁感慨,这样的研究生导师可以多一些,如果遇到这样的研究生导师,那么攻读研究生一定会非常的有趣,因为有趣的灵魂下是一颗智慧的头脑!
“请在八分钟内对你的课题进行汇报。”湖南科技大学立言楼B523会议室内,人文学院本年度“学而思”研究生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正在进行,指导老师与青年学子们就学术研究进行着交流与交锋。人文学院“学而思”研究生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为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增强其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四年前,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着手创办第一届“学而思”研究生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一直持续至今。目前已形成全覆盖的活动布局,各专业研究生都要站上学术沙龙的讲台,尝试着阐释属于自己的学术观点。始——学有所思,思有所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对学与思关系的阐述,也是学术沙龙名称的由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王友胜教授谈到,创办学术沙龙的初衷就是为了让研究生能谨记学思结合,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学术沙龙常有,但专门在研究生群体中开展的学术讨论并不算多,且由于师生间学术水平的较大差异,遵循传统沙龙只“交流”无“指导”的模式显然不行。所以,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研究生的学术研讨形式是学术沙龙开展之初的首要难题。人文学院“学而思”研究生学术沙龙系列活动。学生主讲、教师点评、师生交流互动,并由学生作会议记录,采取严谨的学术交流会模式是学术沙龙最终确定的主要开展形式。在沙龙开始前两个月左右,研究生需将选题上报给导师,再由导师从中挑选制定沙龙主题,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学生思维,还能避免导师直接确定主题的单一性。在沙龙开始前一周,研究生将论文终稿上交给评议人,以便得到完善细致的指导意见,并在沙龙现场进行限时8至15分钟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主讲,由各导师进行现场点评,师生间畅所欲言,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同时,不同于传统沙龙,“学而思”的开展模式将重点放在了研究生个人能力的提升,这样一来,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便成为了学术沙龙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为此,“导师回避制”的推行便尤为重要。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负责人徐红教授介绍道,沙龙采取“专业相近,交叉评阅”原则,研究生的直属导师不得作出评价,由其他与论文研究方向想同或相近的导师依次进行指导与点评,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借此提升点评指导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就好像是自家孩子在给亲朋好友们表演节目,自己的看法总是难免有失偏颇。”王友胜幽默地打了个比方,为了能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导师回避制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为了更贴近学科发展要求,学科之间也会采取“和而不同”的方式。此外,考虑到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刚步入研究生阶段,身份转变与学习模式还在适应调整;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临近毕业,能力水准较高。所以,学术沙龙只在研究生二年级阶段进行。获——研学之种,硕果累累学术沙龙播种下研学的种子,令人喜悦的果实也如期而至。在几年的探索完善下,“学而思”文化沙龙系列活动已取得初步进展。从研一的旁听到研二站上讲台,研究生们早已有了心理预期,也做好了充足准备展示成果。从不甚知晓基本的学术规范到基本符合要求,研究生们对研究问题的分析更加细致透彻,创新性增强,通过学术沙龙提升的学术素养为硕士毕业论文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除了论文写作能力,研究生的学术敏感性、学术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时间把握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等也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提升。“学术沙龙对他们各项能力进行锻炼,给他们带来的是全面的提升。”王友胜希望,通过学术沙龙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均有所获,而不是仅仅提升其学术能力。显而易见,与他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新闻与传播学科负责人陈功表示,学术沙龙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开发研究生学术潜力的平台。更为直观的是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的提升。“第一年参与时,历史系研究生论文5篇发表了3篇,第三年6篇发表了4篇。”历史系学科负责人徐红介绍,虽然在数量上看差别并不明显,但实际上,以前论文需要经过导师多次指导修改才能发表,而现在几乎不需要再多做改动,这显然是有所表征的进步。且论文发表的成功率也显著提升,发表平台也在扩大,有学生因发表优质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毕业论文总体水平明显上升,更多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读博深造……“我想这都与学术沙龙的开展息息相关。”徐红欣慰地感叹道。望——探索创新,交叉延伸随着学术沙龙模式的日渐完善,以及沙龙对研究生学术氛围的培育作用日益扩大,学科内部开展学术沙龙的作用已发挥趋近最大化,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必不可少。跨学科交流是对学术沙龙未来的一大设想。目前,学术沙龙还基本处于各学科内部独立举办,基于学科内各研究方向进行交流的阶段,要达到跨学科交流仍需努力。“当下成熟的模式已经初具雏形,我们会在这个基础上再做提升,未来也许一级学科点之间也能够有所交流。”徐红对更具开拓性的未来预想持有乐观态度。她表示,虽然目前没有计划和经验,但是人文科学实际是彼此相通的,因此学科交叉研究也有一定的可能成为发展趋势。同时,学院将考虑把参与学术沙龙纳为研究生培育方案,进一步强调其重要性。活动合影。针对规划与发展,人文学院院长刘奇玉有更为实际的想法。向本科生群体延伸、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沙龙环节、提高沙龙举办频率,争取达到一个研究生在三年内参加两期等。此外,他还提到了当前学员对于学术沙龙的经费资助,“目前的措施是奖励最优者,但是未来我们希望能惠及更多人。”刘奇玉表示,更加健全的体系是发展的必然,人文学院也将对此始终报以肯定态度,始终支持推动。来源:湖南科技大学作者: 编辑:曹利敏 本文为湘潭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本文链接:https://xt.rednet.cn/content/2020/12/29/8797785.html【来源:湖南科技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初心筑梦,笃志前行。过去一年,复旦校园见证了无数勤勉学子的日日夜夜。日前,2018-2019年复旦大学研究生优秀学生标兵评选结果出炉,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这群研究生”学霸”的一天和他们的“优秀“秘笈。6:30 清晨6点半,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2017级博士生高凤娟正从学校去往医院,三十分钟的步行路程她坚持了三年。医院门口的汾阳路不长不宽,甚至有些拥簇,两侧的法国梧桐几乎可以够到彼此,不时有落叶婆娑其下,“我很享受这段时光,路上很美,我会边听歌边整理思路”。大多时候,高凤娟白天穿梭在门诊、病房、手术室,不断地接收、检查、治疗并观察患者,晚上则在办公室、实验室分析病例,直到十点离开。夜以继日的实践是临床经验的积累,也是科研灵感的源泉。“科研需要脚踏实地、认真务实,不要一下子就断定高大上的东西自己完成不了,其实很多成果都来源于日常的门诊和手术。”结合1000多例患者临床资料和基因测序技术,高凤娟深入分析了视网膜色素变性,发布了多篇SCI论文,致力于探索眼科视网膜疾病诊治的临床诊疗和基因研究。8:00 早上8点,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博士生桂韬到达了办公室,昨晚12点才结束课题讨论的他依旧精神满满。桂韬所在的课题组一直在尝试改进“社交媒体上的非规范化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的语言规范,这样的“熬夜”他们已经坚持了5个月。桂韬曾经在部队任职,正是这一经历锻炼了他良好的抗压能力。“若说瓶颈,所有人都会遇到,但突破往往就在这些让人觉得很难的地方。”三年间,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AAAI、IJCAI、SIGIR、EMNLP 等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了8篇长文。出色的科研水平离不开桂韬对自身的不断突破,“道路总是充满荆棘,唯有勤奋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思考是理解知识的利器,读书是掌握知识的捷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方法,讨论是理解知识的妙招,探求是创新知识的途径。”怀着对科研的浓厚兴趣,桂韬打算和妻子一起出国进修博士后。和最爱的人一起从事最爱的事业,面对未来,他热血十足。9:00 9点,高分子科学系2017级博士生赵阳走进了实验室。脱下外套,换上写有自己名字的实验服,他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朝九晚十,一周六天,他也是“9106”队伍中的一员。赵阳的研究方向是新型柔性电池和多功能储能器件,攻读研究生以来,他已发表了17篇高水平SCI学术论文。令人艳羡的学术成绩背后,他也曾屡屡受挫。研发具有自愈合功能的柔性电池是赵阳独立开展的第一个课题研究,但在研究中却接连遭受实验失败的打击。赵阳没有放弃,他选择放慢了实验进程,持续尝试,最终攻克了难关,也突破了自我。“减少人们对科学的误解,也是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赵阳的攻坚不止于学术,他深感大众接受科学知识渠道的芜杂。肩负复旦科研人的担当,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他还接受上海教育电视台《打开吧脑洞》节目组的邀约,就“柔性电池”进行了科普演讲。10:00 上午10点,航天航空系2018级博士生王亮和他的课题组成员驱车前往松江航空飞行营地,他们将在那里首飞50cc AIR TRACTOR固定翼飞机。大型汽油固定翼牵一发而动全身,首飞前,团队反复检查确认每一颗螺丝每一处管线。冬日的凛冽寒风,每个人手指都冻得通红僵硬,“飞行的时候,这些就都毫不在乎了!”对他来说,科研是爱好,爱好即是科研。引擎轰鸣声中,一飞冲天。硕博期间,王亮负责过9项无人机系统研发课题,获得国家/国际级竞赛奖19项,已授权/受理中发明/新型专利24项等。取得这样的成绩,王亮十分感激他的导师、领路人艾剑良教授,艾教授在科研上给予了他莫大的指导与帮助。学贵得师,亦贵得友。“航天人的初心,是航天报国;航天人的使命,是航天强国。”谈及未来,王亮希望可以进入研究所,在国防事业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1:30 11点半,化学系2017级博士生邹义冬从化学楼前往食堂。平时他会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吃饭,偶尔也一起打球。邹义冬从核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到无机化学专业,目前致力于将特定组成的纳米颗粒作为结构单元,构筑多功能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用于光电催化和传感器的研究。“之前的工作就与无机材料相关,自己也更倾向于从事基础研究”,在他看来,跨专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科研合作很重要”,一次偶然的机会,邹义冬在网上认识了新加坡同步辐射领域的专家,双方合作完成了样品材料的测试,“这是一个很大的收获”。第一次见导师的时候,他曾说,“我的梦想是拿诺贝尔奖”。今天他没有放弃这个大梦想,也有了自己的小目标——在五年或十年内成立相对独立的课题组,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12:00 中午12点,在食堂匆匆吃完午饭的叶鹏已经在准备下午的发展党员座谈会了。今年9月刚刚当选党支书的他已经组织了20多次支部活动。“一名优秀学生若仅仅独自发光而不能照亮更多的人,只能算是独学而无友。”叶鹏是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18级研究生。历史研究离不开田野工作,今年暑假,叶鹏专门前往福建省顺昌县实地考察,去档案馆查资料、访谈当地老干部、撰写田野札记。在中国的十多个地方,都留下他丈量祖国山河的脚步。“历史地理能够提供经世致用的东西”,叶鹏逐渐打话匣子,兴致勃勃地谈起甘肃舟曲和首都北京选址、东汉后黄河的安流局面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问题。“历史过程的复原或将会影响到未来的城市建设。”采访结束后,叶鹏又匆匆回到了文图的古籍室,继续沉浸在令他心醉的历史地理学术研究中。13:00 下午1点,在杭州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上,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18级研究生韩雯正在作《第一胎儿童在同胞照料中的合作行为:儿童气质和母亲教养方式的作用》的报告。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韩雯习惯于透过自己专业的视角,观察着这个社会的形形色色。在复旦大学的二孩项目中,她坚持从理论到现象,再从现象回归理论。“项目是追踪性的,整整做了三年半。过程非常艰辛,但是你会发现你采集的数据是有温度的。”在上海市营商环境调查中,她带着问卷穿梭在杨浦区不同的企业间。在韩雯看来,收集到的每一份信息都是有意义、有回声的,正是在这种微小的贡献中,让自身与这个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目前,韩雯已经开始为读博做准备,她非常期待能够在这个领域内为自己找到更多的可能。14:00 14点,就读于脑科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专业的2017级博士生李朝阳结束了和导师每周例行的一对一谈话,这种及时有效的沟通方式总能为他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助力。李朝阳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策略以及膜离子通道调控方向的研究工作。从2015年入学到现在,除了少有的假期,他几乎全年无休,尽管做实验占据了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他仍然表示:“能够从事寻找治疗人类退行性疾病策略这样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目前李朝阳已在Nature,Autophag 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5篇,他们的研究成果受到了20余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另外,在Nature杂志评选出的2019年度十篇杰出论文中,他所参与的研究论文位列第二。“这是一个前沿学科,比较吸引我,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探索。”面对未来,李朝阳充满信心和期待,这种一以贯之的兴趣也是他坦然面对科研压力的法宝。15:00 北京时间15点,德国柏林时间的早上9点。此时,王泽宇已经来到了EMBC会议的现场,紧张地准备着PPT,当天下午,他将在大会上分享自己关于“新型生理信号检测设备”的课题研究。王泽宇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电子工程系的研究生,入学两年间,他从未停止过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的探索和尝试。“学生阶段最大的优势就是试错成本低,大不了推倒重来。”正是怀着这样不惧挫折的心态,他越过了一个又一个山丘。迄今为止,他已经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在国际旗舰会议上做了3次口头报告,还3次带队参加全国性比赛,申请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共计6项。“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对于未知,王泽宇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他内心里,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探索。18:00 18点,附属妇产科医院研究所的二楼,实验室门外的小桌上已经堆积了五六份外卖,而一门之隔的实验室内,2018级博士生杨慧丽来不及吃晚饭,还在和同事一起处理小鼠胚胎。杨慧丽的研究方向是生殖免疫,主要聚焦子宫内膜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索。“我敦促自己不断努力,是因为我觉得做事情要对得起自己,要能够对自己负责”,一贯认真她对待科研亦是如此。“攀登”不仅需要自我激励,同伴的支持也很重要。杨慧丽说,自己有幸遇见了一个积极、努力、奋进的课题组,“人与人之间相互促进是一个快乐的过程”。采访过程中,杨慧丽与路过的每一位同事熟络地打起招呼,“比起一个人闷在实验室,我更喜欢大家在一起工作的氛围”。20:00 晚上8点,张江校区健身房,微电子学院2018级研究生高正祺正在一边健身一边和同学聊着白天的一切。这个看起来有些闲的学霸,除了健身,还经常偏离科研道路去做一些“不务正业”的事情:参加算法比赛、数学建模比赛,甚至自学机器学习“圣经”——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并在网上公开了十余章习题答案,体验了一把当“网红”的感觉。可在自己的“正业”里,高正祺从不含糊。作为科研工作者,自研一开始,他便开始不断摸索。“做研究不是一件功利的事,科研首先需要搞清楚自己的动机。”目标明确的高正祺仅研一一年时间所发表的论文就已达到了博士毕业的要求。21:00 夜晚9点的江湾校区显得空旷和静谧,整理完实验设备,物理学系2017级研究生倪佳敏走出了实验室。“对我们而言,生活中出现最多的词汇永远是实验。”倪佳敏强调,搞好学习和科研永远是最根本的事。在没有工作任务时,他仍每天都会看arxiv,时刻让自己紧跟这个方向的最前沿。其余时间,倪佳敏也很少闲着,担任支部书记开展支部建设、参与明理课堂科普实验进社区志愿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以及提供物理课程答疑......他说,“学业科研是根,但我们不能只囿于学习的象牙塔,作为复旦的学生需要有更宽广的胸怀和眼界。”明明是学霸,倪佳敏却自称是一个“比较笨的人”。对这位在各种挑战中不断成长的大神而言,优秀的秘诀很简单,“焦虑来源于自我否定,只能去干、去学习……当一件事成为负担的时候,有两点可以解决:一个是效率,一个是热爱。”天道酬勤,正如倪佳敏对学弟学妹们所说的,“努力学习,努力科研,努力生活,永远上进。”23:00 23点,附属肿瘤医院2018级硕士生徐文浩开始整理工作台面,准备离开。在没有工作的晚上,有时他也会去打打篮球。他是肿瘤医院男篮队队长,带领队伍在刚落幕的枫林校区“院系杯”比赛中获得了季军的成绩。徐文浩从事泌尿系统肿瘤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已获得“一种腹腔镜手术下用带刻度的B超探头”等多项专利,“那些日常工作实践中用着不顺手的东西,我就会思考如何改进它,然后将想法进一步转化为实验方案”,所有的创新来源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于实践。徐文浩长期坚持参与门诊、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这就是我的本职工作,用自己所学解答患者的困惑”。平日里,一天要接触四五十名患者,在他看来,医生和患者是并肩作战的关系,要共同克服病痛这一恶魔。每当有患者得到治愈,徐文浩心中都会产生一种医生独有的满足感。学医是一个需要下决心的选择,比起其他专业,它更需要时间的锻造。从一个医学生到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而对徐文浩来说,他还需要至少七年的时间。尽管谈及学医的初心,他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关于未来,他仍想做个“小医生”,哪怕这还要走很长的路。2020年的考研现已正式开启,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复旦说呢?来源:复旦大学 文 字 常佳 陶可颖 张浩容 编 辑 丁辰琦
苏报讯(记者 张甜甜)“学医的过程很辛苦,你现在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磨难都会让你以后在遇到疑难杂症时毫无畏惧、沉着应对。”昨天下午,苏大附二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明星对话”,请来苏大附属医院各学科青年医师中的佼佼者,和在校的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激励医学生后辈们坚持不懈努力。这场名为“青年医师明星汇”的对话,是今年苏大附二院研究生学术活动周的活动之一。“我们请来的医师都是苏大附属医院各学科年轻一代的中坚力量,基本上都是80后。”苏大附二院教育处处长张力元告诉记者,这些青年医生都在各自学科领域小有成就,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引后辈们树立对医学事业的追求。一个优秀的医生应当是综合型人才。张力元认为,研究生在校期间不仅要静心钻研学术,做好科研和临床工作,接受人文熏陶提高个人素养、学习掌握各方面综合能力也必不可少,这样未来才能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医生。今年的学术周活动内容扩充到7大项,不仅有优秀学术论文展示这样的学院派项目,也有帮助学生锻炼口才的辩论赛和英语大赛,还有传播吴地传统文化的专题课,以及学习十九大报告、对话学校党委书记等党建主题项目。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目前该院1000多名在校研究生中,直接参与活动的能有两三百人,参与度非常高。
“创新的青春,我们的舞台。”近日,交大一附院在科教楼进行优秀学术研究壁报评选,藉此也拉开了研究生学术月活动的序幕。作为西安交通大学2020年“科创月”系列活动之一,西安交大一附院于8月17日开始筹备以“创新的青春,我们的舞台”为主题的研究生学术月活动,旨在为一附院研究生(硕士生及博士生)提供一个展现学术风采、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立德树人的医学人文传承精神、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据介绍,学术月活动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优秀学术研究壁报评选、创新港优秀壁报展示及“新青年学术论坛”。本次壁报评审分为场外壁报展示大众投票和场内专家评审两部分,经过活动初期两周的报名和初筛,共有122份优秀作品入围。外场的壁报展区吸引了大量学生、老师前来围观学习,每个壁报前都有壁报作者亲自讲解,同学们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场面十分热烈。最终评选共有13368位大众评审参与了投票。同时,到场的专家评委对参赛的许多作品纷纷表示惊讶和惊喜,惊讶于研究生的科研水平青出于蓝,也惊喜于学生们的才华横溢。据悉,交大一附院优秀学术研究壁报展示及评选作为研究生学术月活动的第一站成功举办,获得了师生们的好评,也点燃了研究生们学术交流的浓厚热情。参与评审的所有展板将展示到18日活动结束时,主办方也表示期望通过这个活动平台,能使学生们在学术研究领域有更新的领悟和收获。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超 张黎娜
12月5日下午,安徽工业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活动月启动仪式在秀山校区振华图书馆第一报告厅举行。副校长水恒福、研究生院负责人、各培养单位研究生工作分管院长、研究生导师代表、研究生辅导员和部分研究生代表共2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水恒福对全体研究生提出三点希望,一要潜心学术,勇做科研尖兵。要具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耐力,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潜心科研,走稳走实学术研究的道路;二要敢于筑梦,书写青春华章。要通过学习身边的榜样,勇敢踏上追寻梦想的新征程,在奋斗中拥抱梦想、成就梦想;三要牢记使命,弘扬爱国情怀。要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到祖国科技强国建设的进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启动仪式上,研究生院负责人宣读了《安徽工业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活动月实施方案》,冉松林教授、汪洋同学分别作为导师代表和研究生代表发言。仪式结束后,举办了学校第十一届研究生科技学术报告会,来自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44名同学分组进行学术汇报交流。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由研究生院主办、研究生会承办,以“繁荣学术活动 培育科学精神 提升道德修养”为主题,包含系列学术报告及专题讲座、高水平论文评比及展示活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展、优秀博士校友论坛等内容,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为广大研究生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讯员:陆书建 祝小迁 张世宏 张苒 杜飞)
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教授聂建国在湖南农业大学开展专题讲座。红网时刻4月4日讯(通讯员 黄佳彦)4月3日下午,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第十八届研究生学术活动节开幕式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教授聂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邹学校,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孙松林及班子成员,土木系全体教师、在读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参加了本次开幕式活动。开幕式由工学院院长谢方平主持,校长邹学校致开幕词。邹学校在致辞中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肯定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并对同学们提出了希望:希望大家做伟大梦想的追逐者、做科研创新的奋进者、做攻坚克难的搏击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共同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实现发展新跨越,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开幕式后,聂建国作了《工程结构的创新与实践》专题报告。聂建国通过大量实例,从“当前的问题”“对策与措施”“创新与实践”“装配式建筑”等方面给大家做了精彩的讲授。聂建国指出:农大学子大有可为,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创新是促进高性能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要联系实际,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谈到实践,他指出:作为从事这一行业的专业人员,要多去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专业良知、社会责任、担当精神是实现高性能结构的根本保证。在谈到未来土木工程发展时,他指出:组合结构非常适用于装配式结构,组合结构将成为结构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他寄语大学生们:要勇于创新,科学创新,学会独立思考,科学判断;创新要源于工程、服务工程、高于工程、引领工程,对于工学院的同学,要学会发展自己的特色,形成独到的发展方向。研究生学术活动节旨在搭建一个学术精神传承和学术前沿交流的高质量平台,让广大研究生通过参加高水平学术科技活动强化学术道德意识,拓宽学术文化视野,激发学术科研热情。聂建国生动的讲学影响着在场每一个人,为工学院未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通过对自身科研成果的介绍,进一步打开工学院学子视野,增强了专业能力,为以后工学院创新实践项目奠定理论基础。
经过初试复试的艰苦奋战,以及一个暑季的期盼与等待,我终于来到了华中大这片森林探险。开学典礼时,我穿着学院要求的统一服装,坐在大大的光谷体育馆里小小的位置上,听着台上的优秀研究生代表发言,明亮的顶灯打在他洁白的衬衫上,我想:我也要成为这样闪闪发光的人呀。那时,我感觉体内的鲜血就像是滚烫的铁水,浇在森林沃土上,可以燃起所有的梦想。不知不觉30天已经过去了,我想把研究生日子里所有淡淡的忧愁和甜蜜都讲给huster们和正在备战的你听。1、担忧:我怕自己是学术白痴步入研究生的大门即意味着,在学习中,我们要从被动的接受者逐渐过渡成长为主动的探索者。在浩瀚的学术世界中,小小的我,生怕一不小心选错了方向,一不小心误入了既没有天赋也不擅长的领域,毕竟大多数人的人生并没有被命运馈赠了很多试错的机会。也怕自己知识储备不足,听着同样的课,参与同样的会议,最终吸收的内容却只有别人的一半。但其实,在华中大,我也可以成为学术大牛华中大有无数可以走进的课堂,它包容各种梦想在这里存身主校区图书馆我可以去蹭网红课程,听饱读五经的科研大牛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可以在图书馆查阅丰富的资料和数字资源;可以有幸参加各专业领域国际级别的学术会议。华中大提供梯子,让我越过迷茫的栅栏,在这里,只要我愿意往上爬,即使慢些,也能看到比现实更远的东西。深度中国2、担忧:我怕成为那个不被记起的名字入学后,天花乱坠的社团和活动,让我觉得有无限的表现机会。“百团大战”热浪般的喧哗将我淹没,结束后,我捧了厚厚一沓报名表,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正装,精心准备面试问题。我知道,这将是一个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人成为骨干,担起责任,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花尽心思去创新;有人锻炼了演讲能力,写出一份尽善尽美的策划书,积累了人脉;有人只是偶尔露面,微信朋友圈的边界还没来得及向外延伸就在考核后被淘汰。也有人最终凝固成社员名单上,成为了一个不会被人记起的名字。我会成为哪种人呢?但其实,在华中大我可以独当一面在华中大的30天,我看到了他们:在热爱的领域深耕,把生活经营得多姿多彩,在最好的年纪为倾注热情的东西全力以赴,留下值得传承和延续的亮点,风风雨雨,自得其乐。他们中有擅长主持、大提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年五四晚会主持选拔中担任华中科技大学代表的夏紫嫣。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将绿城中国暑期实习 斩获马下。 长得好看还努力的offer女神是如何炼成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会主席、新闻中心部长、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新媒体部长詹靳颖。她热心公益,曾赴斯里兰卡参加国际义工活动,获得研究生院“最佳个人”等荣誉称号。她喜欢芭蕾和大海,在本子上一笔一划地写:“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一种辜负。”16岁上大学?芭蕾潜水样样行?建规的神仙下凡辛苦了!在这里,身边的每个人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在我崇拜惊叹之余,我也暗暗许下决心, 如果我愿意,我是不是也可以?3、担忧:我怕遇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30天前,我与舍友乘着不同的车从五湖四海来,喻家山下青春的故事又启新章。我们一起去35个食堂探店,一起逛集贸市场,一起拿着百度地图找教学楼位置。我们互相鼓励,一起为了最终的目标携手前行,也窝在宿舍组队开黑,在王者峡谷厮杀。后来,我们进入了不同的社团和组织,课题组的任务也日益繁重。有人终于打破母胎单身的魔咒,谈了恋爱,有人忙着看文献,听讲座,写论文。有人每天三点一线在实验室打卡“上班”,和仪器相伴一整天。我们的交集也在慢慢减少,小招怕朋友来来去去,却没有可以举杯共饮笑谈的人,一个人拿着一瓶酒坐在寝室楼下喝,酒难逢知己仍觉千杯少。但其实在华中大,我也可以拥有你们在华中大的30天,我加入了他们。从此,我们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号“研小招”。我们像一个个意气风发、披荆斩棘的旅人,共同闪耀着梦想彼岸的巨大光芒。带着对人生的种种憧憬,也带着走过坎坷路途的尘土,在华中大里相遇。我们热衷于将研路满满的干货和华中大内的一方天地呈现给你。分析解读学校政策、捕获1037号森林公园里的旖旎风光、从各个角度分析研究生时光该怎样度过、在平凡的生活中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相信我,在华中大,有无数个这样友爱的群体。只要你带着一颗真诚的心来,一定会收获一箱满满的温暖。我时常想“没有任何迷茫的研究生生活”是否是个伪命题?它或许本来就不是无限延伸的玫瑰色梦境,而是有火亦有灰烬,有光明亦有阴影。幸运的是,华中大让我们看到的世界足够广阔,不论我们选择了哪一条路,做出了多微小的努力,都不是浪费。最后,我想对正在备考的你说:距离考研还有73天,现在的你是不是正坐在自习室里,手边摞着厚厚的几本资料,也许你会觉得窗太窄了,天太大了,梦想太远了,绝望又太早了。也许你会因为阅读的正确率懊悔不已,因为背了忘,忘了背而充满沮丧,因为前途未知而感到迷茫。但,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你现在做的每一道题,背的每一个单词,掌握的每一个专业课知识点,都可以将你送至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星脚下,让我们有机会去采撷属于自己的理想星光,你为此付出的所有努力都让这片星光如此值得。综合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