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常年面向广大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征集各类学术论文,字数为6000字以上。本刊同时接受全英文稿件(译稿不接受),英文稿件字数可适当低于6000字。本期截稿时间:2021年02月28日 20:00投稿注意事项一、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所发论文以学术原创和质量为依据,请作者注意引用和注释规范,不得抄袭,文责自负。二、来稿字数不低于6000字。三、来稿请标明详细学校、专业、年级、通讯地址、E-mail、联系电话等个人详细信息。四、在本刊发表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者,本刊对作者予以奖励。五、投稿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含有联系方式,请想要投稿的伙伴,微信搜【投稿征文驿站】获取。电子稿件请使用word文件格式,内容排版格式请参照杂志中的文章规范。投稿前,请务必认真核实,更正各种错误。六、来稿者视为自动授权中国期刊检索使用,欢迎内外作者踊跃投稿。七、投稿具体要求请查看学报网站的投稿须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编辑部2020年12月30日投稿须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是由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经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发行的学术期刊。湖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号0270068。本刊为季刊,3、6、9、12月按时出刊。本刊于1980年创刊,是当时全国高校最早创办的两家研究生学术刊物之一,国家教育部前部长何东昌先生亲自为本刊题写了刊名。创刊以来,在本刊上发表的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复印,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需要,本刊与《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以及全国两百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建立了定期交流关系。现为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作为展示当代研究生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我刊已被学校批准为毕业资格论文和奖学金评选的认定刊物。《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常年面向校内外广大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征集各类学术论文,字数为6000字以上,具体要求详见投稿须知,欢迎广大硕博研究生踊跃投稿。 特别申明:本刊本着服务广大研究生的宗旨,不收取任何费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纪念建党100周年” 特刊征稿启事截稿时间:2021年5月2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设立“纪念建党100周年”特刊,欢迎广大师生、关心关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的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围绕主题撰写论文,征文选题包括但不限于:1. 思想研究;2.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研究;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4.党内法规制度的建设与完善;5.建党百年下的人权研究;6.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下的司法配套体制机制研究;7.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思想创新与实践探索;8.平台经济与数字经济发展;9.新时代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10.其他相关选题。投稿截止日期为2021年5月20日,投稿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含有联系方式,请想要投稿的朋友,微信搜【写作投稿副业优选超市】获取,具体要求及参考格式见附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编辑部二〇二一年三月征稿要求.docx附件:本刊论文体例示范.doc格式体例公司治理变迁中的政府介入研究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论文应有英文题名。)吴金群1 耿依娜2(1.浙江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7;2.浙江工业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包(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应以逗号“,”分隔,整个数据项用圆括号()括起,且要有相应的英文。)收稿日期:2007-07-16(根据投稿日期填写)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转型的经验研究”(70472055)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没有受基金资助的,此项可以不填作者简介:吴金群(1975-),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这里写职称,不要写职务)耿依娜(1975-),女,江苏连云港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具体到省市县),单位和职称以及学历。摘要:应直述文章的主要观点,若是实证论文,通常可以采用如下范式:利用什么数据通过什么方法研究什么内容得出什么结论(重点是结论,不要有概述性语句。若是理论性论文,则直述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结论。结论较多时,中间是“;”隔开,不要(1)(2)等序号。切忌对文章进行主观价值评判,也无需对文章作评论、补充或解释,同时避免抽象性地概括。关键词:关键词是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名词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8个关键词,并附英文关键词。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要求一:多级标题的格式规定如下:一、(数字后用顿号)(一) (数字后不用符号)1.(数字后统一用“.”号)(1)(数字后不用符号)要求二:正文中参考文献格式正文中参考文献要实引,即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批示序号,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方括号[1][2]…)相对应)。正文中参考文献需要注意:1. 本刊不采用这种标注方法:“内容(作者,年份)”,可以转化成如下两种方法:一是“内容[ ]”;二是“作者(年份)指出某某内容[ ]”,当然也可不标出年份。然后在文章最后列出参考文献。不要在作者名字上面加上标序号,即不采取这种形式:“作者[ ]指出某某内容”。2. 如果是两位英文作者,名字中间不用and,用“和”。3. 一般情况下,凡是提到某位作者和他的分析内容时,都必须用参考文献的形式标出。4. 如果一个参考文献多次被引用,不用重复编号,后面引用时直接标出第一次被引用时的编号。要求三:文后参考文献格式(注意数字序号的中括号后面空半个字符)文后参考文献的标志符号及范列:1.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如果参考文献属于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和报告的,还要在正文中的参考文献序号旁需标出参考的起止页码。如:“。。。。。。。标准的前提[1](P23-25)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举例:[1] 刘国钧.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这里不用标页码)2.期刊文章[J][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举例:[2]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杂志一定要指出页码)3.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年:析出文献在原文献中的页码.举例:[3]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C]//伍蠡甫.西方论文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页码.4. 报纸文章[N][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4] 朱契.关于《华岳全集》的一点看法[N].光明日报,1962—03—06(8).5. 国际、国家标准[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6. 专利[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7. 电子文献(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发表或更新日期(加圆括号,有出版年的文献可不选此项)、引用日期(加方括号)和电子文献的网址.例如:[7]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sohu.com/a/195161651_267106.8. 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要求四:文后英文参考文献的书写1.英文作者名的书写。举例:Oliver E. Williamson,还有一种书写格式,那就是Williamson,O.E. 强烈建议采用Williamson,O.E这种书写方式。另外一种书写格式不常见,即O.E.Williamson不常见,不推荐使用。多位作者之间用逗号而不是and连接,超过三个作者的,后面的可以用et,al.比如,Williamson,O. E., Hart,O.,et al.2.文后英文参考文献著作名称著作名称的首字母大写,其他每个实词均要大写,介词、连词、定冠词等小写(冒号后面的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均须大写)。范列:[1] Flechsig, T.G.,Grossman,S. The Effect ofConcentration on Bank Loan Rate:An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e,1965, 20 (3):298-311.注意核对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和内容的完整性!!要求五:注释的标注注释不采用脚注也不采用尾注的标法,在文中上标标出①②③,在文章内容之后,参考文献之前,顺次使用①②③……列出各个注释的内容。请注意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区别。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地方的补充说明,以方便读者阅读或作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写作中参考了别人的材料(包括观点),所以文章可以没有注释,注释也可以没有出处或页码,但文章一般应该有参考文献,而且我刊规定参考文献一定要有具体页码并在相应对方标出来。要求六:英文翻译英文翻译的内容应包括:标题、作者名、单位、摘要内容和关键词。翻译一定要准确规范,不能出现语法错误,尤其是专业术语的翻译不能出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是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湖北省优秀精品期刊。本刊追踪经济理论的研究前沿,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难点与热点,反映财经科学研究的新发展。倡导创新、求实、严谨的学风和文风,欢迎不同学术观点的平等争鸣。热诚欢迎各界人士赐稿,为便于稿件的采用,敬请来稿遵循以下要求:1.本刊已启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投稿请按“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的要求办理。敬请作者关注本刊官方网页中相关链接,网址是http://xuebao.zuel.e.cn。这是本刊唯一的投稿平台,投稿和查询均在该系统进行。编辑部工作邮箱不再接受投稿,稿件请勿投给编辑部个人。本刊从未委托任何网络、机构、个人代理编辑部的任何业务,也没有在外设立分支机构。2.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稿件正文中不要出现作者的相关信息。作者单位和作者简介等信息请另做一个文档单独上传,其中:(1)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且要有相应的英文。请注明详细的联系地址和联系方式;(2)作者简介。可按以下顺序标出:姓名(出生年— ),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和学位。3.题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论文应有英文题名。4.文稿以不超过20 000字为宜,欢迎简明扼要而又论证充分的短文。文稿必须附有200~300字的中文和英文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文章主要观点的浓缩。每篇文章可选3~8个关键词,并附英文关键词。5.基金项目。如果所投稿件是作者承担的科研基金项目,请以“基金项目:”标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6.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请采用人民出版社最新版本。引用原文必须核对准确,注明准确出处。凡涉及数学模型和公式的,务请认真验算,确保计量方法和模型正确。7.注释一律放在正文后参考文献前(非尾注)。论文应附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本刊采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 B/T 1—2007),引用文献采用实引方式在正文中标注序号及起止页码;各类外文文献的文后参考文献格式与中文示例相同;外文文献题名的首字母及各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具体格式请参照《格式体例》。8.本刊奉行文责自负的原则,但对所有来稿保持编辑加工和删改的权利,亦可视需要部分选登或摘登来稿。作者若不同意,务请申明。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本刊约定,稿件交编辑部两个月后未得到刊登通知的,可另行处理。本刊已加入中国知网、万方、超星和“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等数字化平台,作者若不同意论文被相关数据库收录,投稿时务请注明。凡被本刊刊登的稿件将同时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刊对作者不收取任何名目的费用(包括版面费、审稿费等),稿件刊登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著作权使用报酬(包括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各种使用方式的报酬),并赠送样刊2册。11.凡向本刊投稿,均视为同意上述约定。
最近,笔者接触到一些在高校从事学报和期刊编辑的人士,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对国内高校学报,这样一个不太引人关注的部门有了更多的了解。之所以称他们不太引人关注,是因为国内高校学报一直以来似乎很隐蔽,不仅在报刊销售亭见不到,而且在一般规模的图书馆也难觅踪影。虽不为社会公众注意,它们却长期独处一隅,与高校的其他部门相互依靠,共同运转着。若想一窥高校学报的真面目,比较省劲的方法是直接登录数字图书馆,或者就近去一家大学的图书馆,这样便可一览中国高校庞大的学报方队,看看封面和目录总是可以的。中国有近千所高等院校,几乎每一所都有一份学报,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还会依学科推出几种学报。设想这样一种情形:分属完全不同学科的文章出现在同一期学报上,比如一篇探讨《红楼梦》文学风格的论文与求解高等数学矩阵的文章放在一起,乍一看似乎是文学期刊出现了数学文章,也或是数学杂志刊发了文学论文。此类现象在国内高校学报上比比皆是,专业人士或内行人看后会觉得啼笑皆非。不过,如果一种现象长期存在,就很难让人笑出声来了。遗憾的是,高校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编辑出版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晶,即知识产品的。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是机制扭曲造成的积重难返,还是手脚束缚带来的有苦难言?无论怎样,这种局面到了下决心改变一下的时候了。因为现行做法不仅违背了知识生产的一般规律,而且也损害了中国打造创新能力的努力。按照文献计量学的逻辑,对于学术期刊或者论文这样的知识产品而言,下载量和引用率,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指标。通常,下载量高表明阅读的人多,文章受欢迎,而引用率高则表明文章能吸引其他学者的关注,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为高质量文章。从图书情报界的计量数据显示,若以上述两个指标来观察,中国高校学报刊发的绝大多数文章,下载量一直很低,许多属于无人阅读的状态,而引用率就更低了,有引用反而很醒目。据此,可以大致推断,中国高校学报未能起到学术论文应该起到的基本作用,也就是传播知识和鼓励研究。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产品无人购买,那么,厂家关门歇业是迟早的事。期刊无人阅读,文章没人引用,就如同看得见的产品没有销路一样,都是应该关张大吉的。然而,没有什么销路的高校学报却能长期办下去。以上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外人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相比之下,一些不易觉察的因素,如近亲繁殖、利益输送等,这些本该远离学术的东西,其实更加重要,因为它们才是影响和决定中国高校学报生存状态的关键因素。按照正常的思维和判断,国内许多高校的学报,在办刊理念和编辑方针上是存在明显问题的:一方面,这种定位含糊不清的期刊很难得到严肃学者的青睐,因为他们不大可能将自己的优秀作品交给这类不伦不类的期刊;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运转,高校学报已编织起一个巨大的关系网。这个“网”的存在,意味着知识生产的一般规律,包括正常的编辑流程,变得扭曲,不再适用。继续观察,会发现许多高校学报的文章作者其实都出自本校教职员工之手。学报俨然成了高校的“自留地”,为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课题结项解决了问题,因为这两件在许多教职工看来的“大事”,都需要所谓“出版物”作为支撑。然而,这种自娱自乐导致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令学术规范崩溃,进而将学报推向一种不利的境地:优秀的学者不大可能成为学报的读者,那些混日子的人也不会,因为在后者眼中,学报不过是一个发表的工具而已,绝非什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学报真正的读者少得可怜。在这样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学报没人阅读,也就意味着没有多少收入。由此看来,无论从财务上,还是从文献计量学角度,中国高校学报像是在做一种亏本和难以理喻的买卖。只是,想要改变,谈何容易,因为学报这块肥肉早已捆绑在了一条无形的利益链条上。扭曲的利益关系使得正常的思维处处碰壁。例如,高校学报读者少,但却有着很大的社会需求。这如何解释?原来,这里的“需求”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需求,如以期刊订阅数量,或文章下载量和读者数量来衡量,而是由投稿人,即那些迫切希望发表文章的人来推动的。在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以论文论英雄”的体制激励下,这样的人群一直就居高不下。上述现象导致的后果是,本该作为知识供给方的文章作者,却成为需求方,这种需求可用几个字来概括:发表即了事。至于真实的需求,也就是文章发表以后是否有人问津,期刊订阅数量或文章下载量有何变动,期刊和作者并不关心。这可以说是中国绝大多数期刊的真实景象,而这也基本决定了学报的生存状况:死不了,也活不好,像是跌入泥沼之中,难以自拔。一段时间以来,国内高校“唯论文”的倾向已从教职员工下移到硕博士研究生,如今一些高校的本科生在参与课外活动时,竟也被要求以文章作为考核依据。一些学生为了发表,不得不将生活费用来购买“版面费”。中国大学各个层级的学生已成为作者大军的一员,虽良莠不齐,但却各显神通。由于“需求”巨大,学报以及其他各色期刊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作者为了发表,向期刊“进贡”,缴纳“版面费”或排队送礼等,早已不再羞羞答答或是什么秘密。更有甚者,一些期刊蜕变为“创收”工具,通过出售版面,大肆敛财。一句话,编辑流程的缺位和异化,使中国许多期刊背离了正常轨道,其中涉嫌的贪腐恐怕一点不比其他机构来得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许多期刊,眼下都奉行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只要付费即可发表。这让笔者联想到瑞士经济学家Bruno S. Frey对此现象的“重口味”评论:在一篇论文中,弗雷将发表文章与卖淫嫖娼相提并论,告诫那些选择从事学术研究的青年人切勿滥用知识(Frey, B.S. “Publishing as Prostitution? Choosing Between One’s Own Ideas and Academic Failure.” Public Choice, 116, 2003, pp. 205-223)。站在期刊的角度,大量的社会来稿会让编辑部忙得不亦乐乎,甚至产生一种幻觉,即社会需要他们。实际上,无论是他们还是文章作者,都明白“皇帝新衣”的寓意,大家都知道这些期刊是怎么回事,也明白这不过是生产另类垃圾而已,但因为个人利益,就假装不知道了。因为无法掩饰,这些原生态的利己主义者,显得十分粗糙,无暇再顾及什么精致了。正如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样,一本期刊不可能,也不应该四面出击。以国内高校学报刊发的内容而论,说得好听点像是百科全书,难听些就是“大杂烩”。显然,作为知识生产的重要一环,学报应遵从知识生产的一般规律。这其中,专业化尤为重要,而这也是未来中国高校学报改革的必由之路。对此,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在西方发达国家,许多高校也编辑出版各类学术期刊,但无一例外统统都是专业期刊,它们使命清晰,定位明确,其中一些经过百年探索,成为业内翘楚,声誉卓著。以经济学科为例,芝加哥大学就编辑出版《政治经济学杂志》,哈佛大学也有《经济学季刊》,这些刊物早已成为经济学研究者心向往之的学术圣地。具体说来,中国高校学报应根据自身专业和学科优势,整合力量,突出重点,准确定位,而不是包罗万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可通过挂靠或归口管理,推动学报交由全国或省级学术团体或专业学会管理,对于那些长期缺乏编辑力量和稿源质量不佳的学报,应考虑关停。毕竟,对于学术期刊这样的精神产品而言,专业化的路子,才是应对未来竞争的出路和活路。此外,还必须推行开放办刊的理念,实行匿名审稿,落实文章的优胜劣汰,打破本校员工稿源一家独大的局面。由高校学报,还会联想到各省、直辖市的社科院和社科联,这些机构长期以来也在推出“大杂烩”式的社科期刊,其生存状态与高校学报并无二致,它们的改革,同样可以借鉴专业化的思路。据笔者所知,国内一些高校在学报改革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通过大刀阔斧的动作,部分高校学报从刊名到期刊定位都焕然一新,刊发文章的质量也有明显提升,大有脱胎换骨之感。几年下来,在选定的学科领域已崭露头角。尽管这只是凤毛麟角而已,但高校学报的未来之路已清晰可见。从本质上说,高校学报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因为计划经济的一个典型作法便是“大而全”和“小而全”, 无论什么学校都弄一个学报正是这种思维的反映。学报彼此之间,既缺乏专业化分工的考虑,也没有社会化合作的追求。在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历史征程40年后的今天,一些高校在办学思路上,依然故我,毫无作为,甚至变本加厉,恰恰表明计划经济思维的顽固性,也反映出中国的改革大业远未完成。应该承认,中国高校面临许多棘手的难题,如高校的归属问题、办学方针等,对于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要么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要么讲得清楚,但因牵扯意识形态问题,需要伤筋动骨的大动作才能完成,国内高校一般也无权、无力触动。相比之下,对于如何管理高校学报这样的事情,则简单许多,因为学报的改革是学校可以自主解决的事项,勿需突破什么“界限”即可启动,无非是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得罪一些人而已。本文转载自《金融时报》,部分内容有删减。
这篇文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一下观点还是值得商榷,比如学术平庸对学术的蛀蚀,比学术不端更为普遍,但究其危害来说,平庸比蛀虫还过分?另外,还有一些理由作为既得利益者没有进行分析,比如关系文章泛滥、马屁类文章空洞不着调、期刊近亲发表情况严重。一些期刊成为了主编的敛财物品,比如“求是”前主编可谓树立了一个典型,自然的这类期刊的质量也就不高,但由于地位而超然存在,去年还有人披露了几本被扶持的这类期刊有不少的错误,也让旁观者看清了很多所谓权威期刊在学术层面的真实水平,这也是对学术的一种损害!原文:随着市场经济中的不良现象向学术领域的不断渗透,随着以量化为主导的学术评价越来越强势,学术期刊受到了双重压力的夹击,由原先的边缘地带被推向风口浪尖,屡屡成为被质疑、被抨击的对象。早在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就发表《祛痈扶正,学术期刊治理势在必行》的报道,记者在文中指出:学术期刊乱象纷纭,存在买卖版面、违规增刊、页数增多、“假刊”、虚假引用等现象,“诸多乱象是期刊异化的产物,严重败坏期刊自身形象,玷污学术风气,令学者深感忧虑乃至愤怒。”把一切责任都推给期刊,显然不公平。不过,现状确实令人担忧,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术期刊得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在笔者看来,主要存在以下乱象。乱象之一:“假刊”牟利“假刊”现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据《法制日报》2001年报道,河北省承德医学院学报某些编辑人员为了捞钱,竟私自出版盗版学报,受到了新闻出版部门的查处。据《中国青年报》2013年报道,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早在2000年就已合并至北京交通大学,但《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仍在出版,每月出版3期,收取版面费。为骗取外界信任,该学报还伪造了《期刊出版许可证》和学报官方网站。《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2期共刊载了259篇论文,涉及我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区、市)的340名作者,其中既有副教授、教授,也有小学甚至幼儿园教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查明这是典型的“假刊”,根本不具备法定出版条件,因此依法予以注销。乱象之二:增刊泛滥增刊是指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后在正常刊期外增出的刊物,原本是为了解决刊物因刊期、篇幅所限,导致供过于求矛盾的一种变通办法。根据有关规定,每本合法期刊,一年可以出版1-2期增刊,并可适当收取一定数额的工本费用。由于增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刊号都与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完全一致,不能称之为非法出版物或违规出版物,所以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和市场需求。不少学术期刊看到了“商机”,争先恐后地出版增刊。一时间,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增刊:有待价而沽、不计稿件质量,只要给钱即可发稿的增刊;有出让增刊编审权,由某组织或个人买断编审权的增刊;有由几个编辑分版承包组稿合成的增刊;有企业或单位赞助因而也主要刊发这些单位作者文章的增刊。学术期刊出版增刊,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职称稿件”的压力,致使一些质量低劣的文章得以发表,并堂而皇之地以合法身份进入学术资源库中。2005年,教育部曾通报批评了《现代中小学教育》滥出增刊,以此作为创收手段,“严重损害了高校期刊界的形象,腐蚀了编辑队伍,破坏了出版工作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乱象之三:买卖版面据了解,国内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因纸张、出版及发行费用急剧增加,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出现亏损,且数额日益增大。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198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出台了《关于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通知》。《通知》称,“各学会的学术期刊是各学科领域全国同行共有的论坛和财富。在经费问题上,除受托承办单位给予支持外,还应该争取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收取论文版面费是合理的,也是可能的。因此,建议各学会的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不过,《通知》还特别强调学术期刊“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形式出卖版面,使期刊质量受影响。”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买卖版面的始作俑者虽已无从查考,不过搭车跟风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跟风者之所以热衷于“跟”,归根结底都是利益驱动。其实,国内办得比较好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都不收版面费,恰恰是一些经费短缺、学术水平差的期刊收取版面费,刊物越编越厚,论文越发越短,钱越收越黑。论文买卖,买了利益卖了学术,发表的多是粗制滥造的学术垃圾,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乱象之四:学术平庸有人以“井喷现象”形容学术论文近年的生产和发表。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是数量与质量的不成正比,是学术质量不高、学术观点雷同、论证重复的平庸之作泛滥,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大量发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基本科学指针统计显示,1997~2007年的10年间,在前145个国家中,我国论文总数排第13位,论文引用数排第6位,但单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数却位居第117位。学术平庸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低水平重复、肤浅分析和搞噱头吸引眼球,其本质特征是思想能力的缺失,阿伦特称之为“平庸之恶”。平庸之作表面上看具有某种吸引力,其实是无聊的伪学术,不可能长久。学术平庸对学术的蛀蚀,比学术不端更为普遍、更为严重,因此也更难揭露、更难治理。学术平庸与鸡肋期刊,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这是对学术生态的巨大伤害。所以,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拒绝平庸,超越平庸!乱象之五:虚假引用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发布平台具有学术评价的功能,同时作为期刊主体又是被评价的对象。专业评价机构借助行政权力部门的青睐,高举“量化评价”的指挥棒,通过采集各种引文数据对学术期刊分等定级,并发布排行榜或排名表,一时间搅得周天寒彻,进入者弹冠相庆,落选者垂头丧气。有的期刊为挤进核心期刊的行列不惜造假,拉帮结盟互相引用对方的论文;有的期刊要求作者提交的论文必须引用本刊发表过的论文,以提高影响因子;有的期刊公开悬赏学者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引用该刊的论文;有的期刊为不跌出排行榜或排名表,甚至施加各种糖衣炮弹;有的期刊为了迎合核心、来源期刊评选的偏好,更在选稿、用稿和参考文献等方面投其所好,逐渐丧失了学术个性和活力。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买卖版面、违规增刊、页数增多、“假刊”、虚假引用等现象,看似乱象纷呈,各不相同,但从中都可以看到利益纠葛清晰的影子,这是诸种乱象的共同动因。近年来,学术期刊与学术乱象、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等不良风气越来越多地联系在一起,确有少数期刊人难辞其咎。他们丧失了道德底线,把学术期刊作为谋取私利的资源,暗箱操作越来越多。必须指出的是,与学术期刊乱象同时存在的是学术乱象和评价乱象,三者之间是有紧密关联的。事实上,学术功利主义笼罩着整个学术生产体制。当下的中国高校,可量化的学术研究被抬高到空前的、过度重要的位置。学校是否优秀,教师是否能够升等、研究生是否可以毕业,科研的成绩单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老师的教学可以马虎、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勉强通过,但只要有相当量的论文发表,便一俊遮百丑。多数高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升等要求,都有严格的论文发表量规定,而一个大学每年的论文发表篇数,都影响到官方和民间的各种大学排行榜的位置,是大学领导政绩工程的核心部分。于是千军万马写论文、拼数量,就像大跃进时期的全民大炼钢铁,产量是最重要的,而质量如何,倒是其次的。功利主义太重,学风浮躁,就会急功近利:急于发文章、急于拿学位、急于出专著、急于评职称、急于争课题、急于成名家。“当学术研究中的非学术因子成为一种主导时,不仅带来研究者的精神变异,更带来学术的社会性危机,最终使学者和学术都失去了社会的公信力。”一言以蔽之,我们在抨击学术期刊、学术评价乱象的时候,不能忽视或者遮蔽了体制所应承担的责任。原标题:学术期刊乱象诊断:假刊增刊 买卖版面 虚假引用。2015年北京日报。作者:张耀铭,为《新华文摘》原总编辑。
来源:金融八卦女文|林中溪编辑 | 唐糖来源 | 在人间theLivings(ID:thelivings)/ 1 /我大弟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1985年大一寒假,我回到家里,看到在镇里高中上高二的他从学校带回来了一堆的书:既有《哲学研究》、《研究生学报》之类的学术期刊,还有《百年孤独》、《变形记》这样的文学名著。我顿时头大:“你马上就高考了(当时教育改革,高中刚开始改为三年制,乡镇还保持两年制),当务之急是要学好课程。到了大学,什么书读不到?”他低头不语,但这不代表他认为自己错了——这是他一贯的样子。他小时成绩不错,老师和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他自己有些飘飘然。可他10岁那年,父亲去世,没了管教和约束后,他愈加自以为是,谁的话也听不进,成绩一年不如一年,期间还留过级。最后,高考成绩出来,他才考了200多分,连最低的中专录取线的一半都够不到。他想复读,母亲说什么也不愿意——当时家里除了我和他,下面还有大妹、小弟、小妹在上学,一家六口人全靠母亲一人经营那十多亩地,着实辛苦。“我让你们几个都上学。你上到高中毕业不错了,要是分数差个几十分,我还能让你复习,这差得跟王豁子嘴样,你又不下劲学,整天胡日派,再复习八年也是枉然!”母亲抱怨道。将近19岁的大弟拗不过母亲,便回家帮着干农活。过了一年多,母亲又托人给他说媳妇,东挪西借给他盖房子娶了亲。成了家的大弟,并不像其他农村孩子那样脚踏实地——麦收大忙季节,人们都起五更睡半夜抓紧午收,他就躺在床上睡大觉。母亲气急,拿手臂粗的木棍打他,棍都打断了,他就是不起床。大弟不以为意,总想着能跳出农门。过了两年,倒是真来了个机会。村子里来了一个歌舞团演出,大弟毛遂自荐说自己会唱歌,经人家考核同意,带着母亲给他置备的崭新缎被、棉衣,跟着歌舞团到外地演出去了。得知消息后,我心怀希望:他若能在这方面闯出一点名堂,哪怕参加喇叭班,能在红白喜事上给人演出,也是一条出路。然而,一个多月后,我便在宿舍楼下见到大弟。正值冬天,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你怎么在这里?不去唱歌了吗?”我赶忙带他到食堂吃饭。“干不下去,每天饭都吃不饱。”他皱着眉头说。“这才多久?人家都能坚持你就不能坚持?”“挣不着钱,风餐露宿的,坚持下去也没什么前途。”我问他既然不干了,为什么不把铺盖、棉衣那些物什带回来,那可都是钱买的。他说自己是偷着出来的,背着大包容易被人阻拦。我不信他的话,他就是不知物力艰难,图自己轻快而已——就像高中毕业时,母亲磨破了嘴皮子,说家里经济困难,置办东西不容易,让他把宿舍里用的被子、胶鞋带回来,他死也不肯去。不去唱歌的大弟,便又回到家里务农,习性仍然不改,日子勉强能过。/ 2 /1991年,我在老家县城粮食局下属的饲料厂工作两年了,结婚一年多,刚怀上孩子。一天中午,大弟来了:“听说你们厂里在收玉米?”玉米是饲料加工的主要原料,厂里时常要收购,我便答道:“是啊,你问这个干什么?”“我见村里的一个人收玉米来这里卖,能赚钱,我也想干。”我怀疑他的能力:“人家有门路、有经验、有资金,你什么都不懂怎么收?质量你能把握住吗?保证不了质量别说赚钱了,弄不好还亏本呢!”他笑道:“你不是化验质量的吗?差不多你开单子不就行了吗?”“我也不能乱开,那是有化验依据的。再说,质检也不是我一个人,还有科长把关呢。先别说质量了,收粮食要大量的资金,你哪有钱收?”他说可以先从村里私人收购点赊欠,拉来这里卖掉后,再把钱给人家,自己赚个差价,等于空手套白狼。我咬着嘴唇沉思:他若真能干这个,挣点钱贴补家用也行啊。答应大弟后,我再三告诫他要保质、保量:“一项出了差错,别说赚钱了,亏都够你亏的。咱们可没钱。”每次他拉来玉米,我都要挺着大肚子跑前跑后帮他找人,怕保管员压斤扣秤,我给保管员赔笑脸;怕装卸工拖延,我说好话让他们及时卸货。有一次,他拉了一车货,卖完之后,兴奋地对我说:“这一车赚了不少钱,比以前哪一次赚得都多。”我也替他高兴,问是不是他买得便宜,所以差价高。但他却说发现了一个“窍门”:那时计量是随机抽几包,按最少的计算每包的重量,但是“漏包”(麻袋有破洞)不抽。他就在漏包上做文章,在收购点时不把漏包装满,按实际重量结算,来到了饲料厂后则按包算。我责备他:“这样投机取巧,万一被发现了,全部按最少的算,你不亏大了?你还是老老实实赚个差价稳当,不要想歪点子。”可我后来发现,他的歪心思,还不止这一个。那时仓库记录包数的方法还很原始——“发签”。每到卸货时,保管员就把一些竹签交给货主,每卸一包,货主递一只竹签给卸货的人,卸货人接过来把签交给保管员,或者丢到保管员身边。最后,数竹签的数量,来计算总包数。大弟熟悉了这个流程后,就动起了心眼。一次,卸货结束,保管员数完签,他脸色阴沉地说:“不对啊,怎么少了一包?”保管员说:“这不都在这儿吗?你在家拉的时候会不会少拉一包?”大弟说:“不会,可能是少发了一个签吧?”我一听也慌了——一个签就是一麻袋玉米,180斤啊。每斤玉米才赚1分钱左右的差价,刨掉运费,贩一车玉米也赚不来一袋玉米的钱!那还不亏了?我慌忙过来帮着保管员数签,数来数去,真是少一个。保管员提醒我们再往旁边找一找。大弟东找找西看看,又蹲下四处瞅,最后俯趴在地上,从磅秤下面掏出来一个竹签,微笑着交给保管员:“哦,原来是蹦到这磅称底下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可事后他兴奋又神秘地告诉我,那个竹签是他趁人不注意,卸货前故意塞一个在磅秤下面的,这样能多算一包玉米。我瞪他一眼——但也不能拉他去把多拿到的钱还了惹一身麻烦,只能训斥了他一顿,让他下次不能再犯。饲料厂这样大量收购也就一两个月,满仓后,便通知停止收购。大弟那次赚了1000多元,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所以,当他听说城里的一家酒厂收购红薯干,便赶紧催我给他联系熟人,他想如法炮制。我只好找到酒厂干会计的同学帮忙引荐,人家很快就同意了。这活儿不算累,只是卸货时,要货主自己把卸下来红薯干一包一包地倒在仓库里。几次以后,我发现大弟居然从家里带两个人来给他“倒包”。我知道了很生气:“也不知你一趟能赚几个钱,居然还雇两个工人,又不是让你从车上(把红薯干)扛下来,只是倒一下,你有必要又雇两个人吗?还没挣到钱就雇人干,真是大老板做派!”他只一句话就堵了我回来:“我自己倒包太累了!”大弟交售的红薯干质量还不错,验质、开票、取款都还顺利。只是有时酒厂资金不到位,须等上几天,才能拿到钱。这天,他又运来将近5吨的红薯干,成本在3000元左右,数目不小,酒厂叫他等几天再来拿钱。过了两天,会计让他还回家继续等着,说厂里正在想办法。他无奈回到我这儿,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耷拉着头:“家里收购点的店主逼得紧,非要钱不可,我自己的钱全都垫付了。”“你难道不会跟人家解释,以前都及时给钱了。这次不过晚几天的事,就把你愁成这样?”我生气。他就站到院子里仰头望着天,很长时间一动不动的,就像个望天猴一样,一副拿不到钱就不走的架势:“你给我借去,你总比我有办法,我回去先给人家,不然人家又逼我。”我气得没办法,真想劈脸掌他:“你怎么就这样磨合人呢?”我和丈夫上班两三年,经常要帮衬双方家里,省吃俭用存下的钱总共才1000多,只得把这个钱拿出来给了大弟才算完。后来酒厂资金到位,他把钱取回,给自己的小家买了电视机、录音机,只字不提还钱的事。一次他来,我提醒:“你看看我家里有什么,我和你姐夫从上班到现在就攒了这点钱。留着做家具用的,叫你一下子就花光了。”他不耐烦地说:“钱早晚都会还你的!”/ 3 /90年代初,粮食系统是众人向往的好单位,许多人托关系,想方设法想进入其中,人员逐年增多。为了让这么多人有活干、有饭吃,我们局里要求各下属单位搞多种经营,开源增效。饲料厂在城郊,搞养殖得天独厚,于是在场院往西买了几十亩土地,轰轰烈烈地建起养鸡场、养猪场、屠宰分割线、冷库,并调配了相应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负责各个项目。我因为专业对口,也从1992年开始负责养鸡场的工作。那几年,民营养殖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1996年,一个私人养鸡场的老板找到我,让我给他负责技术指导,承诺给我一定的报酬,并让我给他找个有点技术的饲养员。我这时想到,可以让初中毕业回家务农的小弟来干这份差事,也好存点老婆本儿。小弟虽然没养过鸡,但我可以不要老板的报酬,无偿给他技术指导。谁料大弟知道这个消息后,非要取而代之:“我早就想到城里找事干,不想在家养猪了。”那几年,他倒腾玉米和红薯干之余,还盖了几间猪舍,养了两头母猪和十几头育肥猪。“你来城里打工,家里那些猪怎么办?小王(弟媳)一个人,带着两个小孩,还要种地,怎么干得过来?”他说生猪行情时好时坏,不想再干了:“小猪喂出来,有时还不够本钱,白费劲。母猪下崽的时候,整夜都不能睡觉,辛苦得很,不是个好活。”“花那么多钱建的猪圈,还有那些猪,就都不要了?”劝他都是白费口舌,只要他不想干了,再说也没用。他执意把高价买来的母猪稀屎烂贱地处理掉,白搭了好些钱。如此,我只好让他去那家私人养鸡场了。没多久,他媳妇也要来城里,在我家,她责怪大弟说:“把家里一扔,拍拍屁股走了。我一个人在家里里外外弄不过来,那老板不是还要一个帮忙的吗?我来一起干好了。”“那你家里的地,还有孩子上学怎么办?”我问他们。“小雪让咱妈看着,她上二年级,给吃就行了;小毛蛋还不够(上学的)年龄,我们带着,不耽误干活。”于是,他们两口子把家里的地无偿分给亲戚种,带着儿子住在了养鸡场里。好在他们干得还算不错,有什么问题我也可以指导,因此老板给的工资也不错,我就松了一口气。一段时间后,他们觉得女儿小雪在家上学也不是长久之计,便打算把女儿转来城里上小学。听说直接转学比较困难,若是能从一年级开始报名比较容易。于是,弟弟便让我去找熟人,让小雪从一年级重新上。“小雪开学就上三年级了,再从一年级开始,不是白白耽误两年时间吗?”“小雪年底出生,在家里上学又早,就算从一年级重新上,也不算大。”“你俩现在干得还不错,有工资有住处。但万一有什么变故,这鸡场干不下去了,怎么办?”“能有啥变故呢?真不干这个了,再想别的办法,就是卖个青菜也比在农村强。反正是不回家种地了,地都送给别人了。”见他这样说,也考虑到侄女的教育问题不能松懈,又想到小弟刚结婚不久,母亲和他们小夫妻一起生活,时间长了也容易闹矛盾,我就托熟人在附近的小学给小雪报了名,从一年级重新上。可好景不长,养鸡场开张一年多后,那个老板看别的项目更赚钱,便改行不干了,大弟两口子也就失业了。他们倒没惆怅,大弟说他也不愿干这又累又脏的活儿,还说已经考察了市场,看人家卖青菜投入少、赚钱多。很快,他们两口子就在城郊租了一处房子,一家四口住在一起,买了三轮车,置备了各种家伙,做起菜贩子来。两个月后,大弟听说有一家人靠着自己泡豆芽这个小生意,在城郊建起了一座两层小楼——他心动了,说干就干。备好泡豆芽用的大缸以及所需要的设备后,大弟就让母亲趁农闲来帮他们。因为没有经验,起先买的豆子不符合要求,泡出来的豆芽粗大,不好卖,损失了不少;泡豆芽需要每天换水多次,天气热时如果换水不及时,豆芽就要“烧缸”,弟弟懒惰,经常偷懒,几缸豆芽都烂了。那段时间,弟媳每天一早就到市场去卖豆芽,中途让大弟去市场送一次豆芽,以免卖完了续不上。可是,大多时大弟就是不愿去,弟媳只好收摊自己回家去挑,一来一回,耽误了不少生意。时间长了,两口子三天两头吵架。一置气,弟媳也不出摊卖菜,税收、市场管理费白交了不说,好好的豆芽也白白扔掉。母亲气得发昏:“看你们干一点事,八个老几(很多人)帮着你。我每天给你们洗衣做饭,你还不上劲干。一家几口人,地不种,生意也不好好做,指望啥吃!”就这样,磕磕绊绊地卖了两年多豆芽,1999年,夫妻俩便扔下五六千块的大缸和设备,说什么也不愿干了。母亲又找到我,让我想办法让大弟来我鸡场里当饲养员:“都三十出头的人了,还是不成款(不成器),气死人,唉!”我心生怨愤,但也只得把4个饲养员辞掉1个,让大弟填空,月薪200多——我总不能让他们一家在城里饿着,他们没饭吃,我还得给他们钱吃饭。当时我家的日子过得也不算宽裕。由于政策影响,粮食市场放开,整个系统效益下滑,厂里已经慢慢陷入停产状态。各个产业鼓励员工承包,我便承包了下了养鸡场,还能勉强维持一些效益。而我孩子的爸爸1994年因故去世,再婚后的丈夫带来2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家庭负担着实不轻。/ 4 /2001年春天,才在养鸡场干了一年多的大弟,又不愿意干了:“凭着这样打工,什么时候也发不了财。”他想租下养鸡场后面的那块地种菜:“在菜地里搭个简易工棚,一家都搬过来住,一节约了房租钱,二不耽误种菜,一举两得。”我对他的想法嗤之以鼻,没想到他动作倒快,很快便找到农户谈租地的事。那块地总共5亩,分属于3家农户,人家张口就要租金每亩900块——那时农村租地不过200块一亩,他像租不到地似的,连价都不还,直接应了。初步谈了意向之后,他就来找我。我极力反对:“你自己家里十多亩地不种,在这里花高价租地种,你这不是异想天开吗?”“家离城里远,卖菜不方便。”他抠着手指说。“村子旁边就是集市,怎么卖菜不方便?”他说那集市太小,“吸收不了我的菜”。我压着火气给他分析,种菜要挣钱,就需要种些反季节菜,既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要专业技术。他便回我,“我就种当季菜”。“种当季菜?等你的菜上市了,大家都上市了,卖不上钱。再说,那么高的租金,你种龙肉估计都回不了本,甭说当季菜了!你们两个人,给人打工,一年也挣好几千,只要出力就行了。你干这个,出力花钱不讨好——再说了,你的钱从哪来?不会从一开始就想着问我借吧?”“当然得问你借,不问你借,我哪有这么多钱?”他理直气壮。我气极了:“没钱你就不干,借钱我没有!你要是有钱,随你怎么折腾,别找我!”大弟一意孤行,认准了种菜能发财,跟人家签了5年的租地合同。一年的租金、青苗费就花了七八千块——这几乎是他们一家全部的积蓄。种菜还没开始,钱倒花得差不多了。他把先前租的房子退了,在菜地中间搭了一间简易庵棚,把他泡豆芽的盆盆罐罐都拉了来,一家人住在庵棚里。也难怪,农户们私下损他:“傻X一个!种菜能赚钱,我们自己不会种还会租给你?神经病!”搬过来后,大弟才发现这块土地没有合适的水源,还需花上两三千在地里打井。另外,种子、菜苗,都是实打实的投入,他完全掏不出钱了。他又来问我借钱,虽在意料之中,但我仍然气得没办法:“我没钱借给你,一分也没有!”“合同签了,租金也给了,还能不干吗?你借给我几千块钱,我打井,再买些必须的东西,尽快种上菜,还能赶上早市卖个好价钱。”“你明知道自己没钱为什么还租那么多地?少租一点,先试试不行吗?”我气不打一处来,依着我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他最好趁早撤伙不干,干下去只会赔得更多,“你还签了5年的合同,我把话先撂在这儿:你如果能干满1年,我爬给你看!”他坐在我家的简易沙发上不吭声,又想跟以前一样,不借钱给他就不走,而借走的钱从来没还过。“但凡有一点希望赚钱的事,我不借给你,你可以怪我。可这是明摆着出钱出力又不赚钱的事,你投进去多少都是亏的。”我下了最后通牒,“我实在没钱给你败了,你该向谁借向谁借去,别整天就像毒蛇一样,死缠着我!”他又默默坐了一会,仰天叹了一声,气哼哼地走了。第二天,大弟带着母亲从乡下来了我家,母亲说:“看他们两口子这次干劲怪大的,你就借给他,让他先干起来。要是不干了,那花出去的钱,不就白费了吗?”“借给他都是害他!他没钱干不起来,还少赔些!”母亲无奈地说:“他们两人一头的劲,就让他们试试呗……”“你还不知道他们?试试?那试的都是钱!”大弟就在一旁坐着,默不作声,看样子,不给他钱他就不打算走。我只能赌气把留着买饲料的几千块钱拿给了他,嘴上数落他:“我还是那句话,你若能干满1年,我都爬给你看!当然了,你借钱根本就没打算还。”/ 5 /弟弟拿着我的钱,搭了一个简易大棚,种了点西红柿、辣椒、豆角之类的大路货。租的地还没利用一半,剩下的就白白闲置长荒草。正当他的菜快要上市的时候,电机抽不出水了,到处检查也没发现原因,他顺着电路查看,原来电被人从养鸡场墙头那里掐断了。弟弟气急败坏地质问我为什么把他的电断了。我毫不知情,就找到饲料厂管后勤的主任问情况,主任说:“正要跟你说呢,你弟弟偷接厂里的电,要罚款400元,让他快交上来,不然就要报警。”原来,是有人向领导举报,说大弟在养殖场后面种菜,一天到晚浇水,从厂里偷电,于是办公室领导让电工给他把电掐断了。“鸡场是我承包的,他从养殖厂里接的电,算在我的成本里。怎么能说是偷厂里的电呢?”我据理力争。主任说:“不打招呼就从厂里接电,不是偷是干什么?你们养殖场的电不都是从厂里接的吗?”“要不让他直接把电费交到财务上?不要罚款了。”我只好服软。主任说:“不行,厂里又不卖电。罚款就是惩戒的意思。”我心想,厂里从1998年开始处于停产半状态,好多空仓库租给外人做加工厂,欠的电费多少万都不去要,还要公司里继续给他们垫付,不知这里面有多少猫腻呢!公司保卫科的人叫我通知大弟按时交罚款,否则就让派出所去抓他。他没有钱,我只好替他交了几百元的罚款,还落个猪八戒照镜子自找难看。我真是气得想摔头还找不着硬地。没了电,就没办法抽水浇菜,眼看菜就要干死。大弟又来问我要钱,说要买一台柴油机发电,需要2000多块。“我再没有钱给你了,单位里大半年没发工资了,哪儿有钱给你?你另外想办法吧。你看看,我都快成甲虫了!”接下来他的话能把我气死:“你成卡夫卡更好!没有钱你去给我借去,你总比我有办法!菜已经两天没浇水了,现在天又热,总不能眼看着那些菜干死吧?”没有钱你给我借去,你总比我有办法——这话我太熟悉了。我歪着头大喊:“你明知自己没本钱,不让你干你非要干,凭什么没钱就管我要?”这时,他发怒道:“你当初就不该上这个大学,就应该让我去上!”我目瞪口呆:“怎么我不该上,就该让你上?是咱们同时考上了,没让你上还是怎么的?”他振振有词:“你上了大学,给家里中什么用了?姊们几个谁沾你一点光了?你帮着谁什么忙了?”“还要我怎么帮你?以前哪一次没帮你?不都是白扔钱?”我怒不可遏。“我要是上了大学,分到单位,当个一把手,在单位里我不就说一不二了?我就能把兄弟姐妹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你看我们庄另一个中专生,人家连七大姑八大姨都安排好了。你看看你!”我惊愕得下巴快掉地下了。他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不说那些了,你看怎么办吧!我那些菜眼看浇不上水快干死了,你不借钱给我买柴油机,就眼睁睁看着我的菜干死?”“你那些菜,就是到最后也卖不了多少钱。不如卷旗收兵,还少亏一台柴油机钱,还少费几个月的功夫。”“买了柴油机继续干,以后不就挣着钱了吗?”实在被缠得没办法,只得又给他几千块。/ 6 /这年端午节,天气炽热,想着小雪姐弟俩跟着这样的父母真是受罪,我便买了些肉和菜,送到他们的庵棚里。大热天,大弟两口子在太阳底下侍弄蔬菜,看着倒也辛苦。他们住的庵棚里像蒸笼一样,小雪姐弟俩就睡在大床下面,以图一点阴凉。过了一阵,他们的西红柿上市,然而市场同类菜品能压塌了街。弟媳天天冒着暑热去菜场卖菜,两毛钱一斤也卖不掉几个。她愁容满面对我说:“这真难卖。”我无可奈何:“说的你们又不听,现在知道难卖了?”他们两口子指望着那片豆角能卖上个好价钱,可是,上市前,豆角生了许多腻虫。大弟买了农药打了两次,怎么也控制不住。眼见辛苦劳作成果就要白费,他仰天叹道:怎么干什么事就这么难呢?两人都像泄了气的皮球,又想撒手不管了。9月初,农户们又来要下一年的地租,大弟争辩说:“交了一年的钱还没干半年,怎么又要下年的钱?”对方说:“必须提前给,不给不行!”大弟没钱,又不会跟人家讲理,就把新买的柴油机抵给人家,然后就撤伙不干了。我很是生气:“既然不打算干了,为什么还要给人家柴油机?买这机器,你借我的钱,还没还呢!你倒好,宁可给人家。你交了一年的钱,还没种半年,你走了也不耽误他们接着种秋季庄稼!”母亲也气得要命:“这样不长脑子的人有啥法……”前后不过半年的时间,上万块扔出去了,大弟毫不在意,一走了之到南方打工去了,完全不像一个36岁的人。留下的烂摊子,只能由母亲和我善后。为了小孩上学方便,弟媳在学校附近找了一间低矮的平房。我和母亲趁夜里帮着她从菜地里搬了家,怕农户知道了追要下一年的租金。没多久,弟媳让母亲在出租屋里操持两个小孩上学,自己也去大弟打工的地方了。大半年过去了,他们没给家里寄过一分钱。我只能经常给钱给物,维持母亲和小雪姐弟俩的生活。/ 7 /大弟走后的两年,我去局里筹建的一个国家粮食储备库上班,还算稳定。可到了2003年,我也下岗了,靠打零工为生。大弟两口子在南方起初是怎么谋生的我也不太清楚,只知道很久以后,他们在一个夜市摆摊卖一些玩具百货之类的,生意还不错。一晃到了2008年,有一次,大弟给我打来电话,听声音似乎他心情不错:“咱妈一辈子受苦,手里从来没有过钱,我打算给咱妈专门存一个存折,每月往里面存一定的钱,回去后给她,也让她高兴高兴。”那几年应该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我想,真难得他还有这份孝心,只希望他越来越好。可他到底还是个不安分的人,老想着当老板挣大钱,没多久又说要开厂子生产加工廉价的背包袋。但他没有足够的资金,又是老样子,老找我借钱:“生产加工这种背包袋子,一个就能挣几毛钱,我请几个工人,一天能加工上千个。这样算下来,一年就能发大财。”我告诉他,账不是这样算的:“你有组织人员生产的能力吗?你有销售渠道吗?杂七杂八地算下来,还不如你老老实实摆摊卖货的好。”他又恢复了从前耍赖的样子,非要我借钱不可:“一个好汉还三个帮呢,干事业没人帮怎么行?”当时正值金融危机,我在股市里的钱以每天万元的速度在缩水。反正钱在股市这样损失也不是办法,在他反复缠磨下,我割肉卖出一些股票,给了他几万块。后来,他又因手头资金周转不过来,三番两次地缠着我借钱,说给我一分的利息,每月打过来。我只好陆续又给了他几万。利息只给了我几个月,后来就没有给了,说本息一起给我。可是一晃几年过去了,本钱也没有还,再见时,大弟的人已经在传销窝点里——2012年春天,我在北京打工,他几次三番给我打电话,说他生意要扩大经营,请我去给他帮忙搞管理,我听信了他的话,辞掉了北京的工作,去了之后,才知道他在搞传销。我本来对传销是极力排斥,但是经过他们组织内的强大洗脑攻势,我竟然也鬼使神差地相信了。一年后,我们幡然醒悟,出来后,都元气大伤。后面几年,大弟再没怎么和我联系。我也去了外地打工,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我以为传销的事儿后,他应该懂得脚踏实地,不能再幻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事了,毕竟,也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了。/ 8 /今年春节期间,听说大弟于去年下半年在南方某地包了一块山头,搞养殖,饲养土鸡,卖土鸡蛋。弟媳说,他这几年打工,每次都不长久,钱花完了找地方干两三个月,随后又辞职。他总说:“打工再怎么样也发不了财,我就是要饭也不愿打工。”我心中起疑:按说,他这种情况怎么也不可能攒下钱的,怎么突然就能包山头养鸡呢?但转念一想,这些年,他没还钱给我,但再也没问我要钱了,或许他也知道他大姐我这些年过得也并不如意吧。鉴于他在创业之初,我也不好催他还欠我的6万多,只祈祷他这次别再亏了。可是不久,让我吐血的消息又传来了:养鸡“大业”又被他像扔破烂一样扔掉了,他在另外一个地方又包了几十亩地,买拖拉机等等大型农业机械,要搞种植。我本想关心他一下,毕竟,他也是50多岁的人了,想跟他说不要瞎折腾了,踏踏实实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有饭吃有衣穿就行了。至于借我的钱,我也没打算这时候要他还,多半就是做慈善了。可我拨通他电话,还没问他近况如何,他扑头就指责我:“那时候,我在你养鸡场后面种菜,你要是多支持我点,我也不会到现在这样……”我气得要命,挂断电话,把手机摔在床上。我以为他会反思自己,吸取教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想到他还是认为自己没有错,都是别人没帮他到位造成的。
一个月前收到金融学研究生刘同学的约稿,由于教学和科研工作比较繁重,一直没想好该如何动笔,怕因为写作风格有异,不能顺利完成任务。但在课堂上看到同学们对知识渴望的眼神,内心有感而发,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如有不同想法,还请见谅。对于这样一个标题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也难免落于俗套。如何称之为合格的研究生,这里仅指就做研究而言,避免以偏概全,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事实上,研究生阶段在整个大学阶段具有强烈的过渡色彩。本科是打好扎实基础的阶段,主要是学好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博士阶段则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阶段,可以说提出问题显得更为重要。至于研究生阶段则是强调如何去解决问题。因此,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带着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大有作为。01.做什么———确定研究方向 如何度过三年的研究生涯?对于很多人只是打算毕业踏入工作岗位又该如何,我们暂且不表。根本上来说,不管将来继续做研究还是工作,有一样东西是相通的,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研究生的阶段特点,每一位同学都会有相应的指导教师。各位导师都会问学生读了哪些专著,熟悉哪一个领域,这一步实际上都需要同学们自身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我们相信本科阶段绝不仅仅是学好教材上的理论知识那么简单,这些都是公共知识,真正体现出同学们差异的就看你课后做了什么事情。只有经过前期的铺垫,你才会发现自己的优势体现在哪里,然后根据导师的指点,尽量少走弯路。当然如果能够恰好和导师的研究方向保持一致,那就更好了,相当于坐上了电梯,而不是爬楼梯了。所以要想走在别人前面,必须从第一步就要努力,认真思考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努力是第一位的,而且是前期就已经积累好的,再根据导师的建议才能很快进入到研究过程中。大家都知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往往忽视了自己遇到师傅之前还要有的兴趣储备。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感觉都可以做,模棱两可。因此,如何确定自己的兴趣储备,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文献积累,另一方面还必须有深刻的经历和总结。后者因为稀缺反而更加珍贵,从这里更能擦出思想的火花!所以说很多著名经济学家常常提到相对年轻人优势在于经历过,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而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工具和方法。总而言之,作为研究生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确定研究方向。02.如何做———寻找边际贡献 确定研究方向后,下一步就是要构思自己的想法了,也就是常说的边际贡献、创新之处或闪光点。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或多或少会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纵观学术界论文的边际贡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及数据创新。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不可滥用“创新”这个词,当然也不要把创新看得太高不可攀。在这三类创新中,研究生最有希望突破的地方是应用层次,即方法创新,即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结合中国问题的实际,来解决现实问题。中国经济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两个转型,即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转型。这两个转型都没有完成。正是用主流经济学理论不能直接解释的地方,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富矿。在形成自己的想法之后,不要急于展开研究,你不知道这个想法有没有被人论证过,前人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那么你再去论证就是重复性的工作了。科学不鼓励重复的工作,而是鼓励创新,所以你要做一个文献综述,看看前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到了什么程度。你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新,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寻找边际贡献,然后验证可行性是一个艰难而有风险的过程。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平时的知识积累,文献阅读量。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后,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阅读大量的文献,根据文献的需要进行精读和泛读。因此寻找边际贡献本身就是形成想法,并验证可行性的过程。03.努力———让理想照进现实 做研究并不像大家想象的仅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也分不开。在努力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阻碍,以至于原本丰裕的时间变得碎片化了,在理论知识本就脆弱不成体系的情况下,要顺利进行下去就显得尤为艰难。很多学生基础都非常好,但是很难坚持静下心来认真做研究。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面临各种目标的选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约束下合理安排自己的研究时间就非常重要了。因此,做学术,想法很重要,但是不要想法太多,特别是不能受外界干扰,必须禁得住“冷板凳”。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所斩获的。来源:中国知网、中南财经政大学研究生学报,2015年第5期作者:马老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师
时间如此宝贵,投稿时不我待,审稿遥遥无期,毕业望尘莫及!这是很多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投稿前最担心和最焦虑的事情。为了帮助大家在这个环节尽可能节省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那些审稿周期较短,审稿速度较快的杂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之前做过一期生物医学类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CI期刊汇总,总有你需要的!)、一期药学类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CI期刊汇总,第二弹!)一期食品科学与技术类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CI期刊汇总,第三弹!)以及一期S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SCI期刊汇总,收藏备用!),今天我们做的是国内期刊专题,后续会继续分享各个专题审稿速度快的期刊,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哦!1、技术经济《技术经济》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主办的全国一级学会的学术期刊,月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11-1444/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002-980X,邮发代号为80-584。 收录数据库:北大核心、CSSCI。北大核心北大核心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资讯网类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CSSCI 简单来说:CSSCI就是中国版的SSCI。由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制。1997年,南京大学提出研制开发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改想,并于1998年被作为重大项目在南京大学正式立项。1999年该项目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98年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决定合作研制CSSCI,至2000年5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光盘正式出版发。该数据库选用了我国大陆出版的中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496种,该数据库的出版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缺乏定量、科学、客观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困境,填补了国内外的一个重要的空白。CSSCI系统可提供我国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地区乃至学者个人的发表论文数量,期刊、论文、学者个人被引用情况,以及各种排序,由此可定量评价研究机构、高校、地区、学者个人的科研生产能力、学术成果、学术影响,评价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地位。收录范围:主要刊登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有:技术与创新管理、产业技术经济、区域技术经济、技术经济理论、技术经济分析、技术管理、创业管理、可持续发展、可行性研究、项目管理、价值工程等。网友评价:审稿周期快,1-3个月左右。2、水土保持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创刊于1985年,双月刊,中文版,属地球科学类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收录数据库:北大核心、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CSCD 简单来说:CSCD就是中国版的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受国家科技部委托,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JCR)的模式,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的1405种科技期刊作为统计源期刊,选择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用率、基金资助论文比例等十几种期刊评价指标,利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十几年积累的丰富数据,编辑出版了《200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这对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期刊编辑部和科研管理部门能够快速地评价期刊,客观准确地选择和利用期刊提供了依据,也为广大科研人员和科技期刊客观了解自身的学术影响力,提供了公正、合理、客观、科学的评价依据。收录范围:水土保持相关研究,包括:土壤侵蚀、旱涝、滑坡、泥石流、风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与发展动态;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监测预报技术研发成就与监测预报结果;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与效益分析;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计算机、遥感工程、生物工程等边缘学科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实践中的应用;国外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动态等。网友评价:审稿速度快,从投稿到录用大概1-2个月。3、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7年创刊,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8年)》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年报》Q2区期刊。收录范围:智库专稿、逻辑与科学方法论、能源与环境经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等。网友评价:审稿1个多月,版面费2500左右。4、世界地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学报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目前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也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收录范围:世界政治与经济地理理论及实证研究;全球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空间运动规律;世界各国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生产布局、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与实践;世界热点地区形成的地理背景分析;世界地理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国地理学发展动态等。网友评价:审稿1个月左右,版面费2000-3000元。5、西南金融《西南金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主管,四川省金融学会主办的金融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入选2004版、2011版和2017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8年11月,被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收录范围:政策研究、银行管理、风险管理、证券与保险、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金融与法律、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区域经济等重点栏目,为广大经济金融科研工作者和金融机构实务工作人员提供论战的前沿阵地。网友评价:审稿1个月左右,不受版面费!以上是5本审稿周期较短,审稿速度较快的国内期刊。后期我们会继续推出各个领域、审稿超快的国内期刊汇总信息,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哦!
·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发表在国外期刊;·中国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文期刊评价不高;·对比国际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审稿时间长达9个月;·对比国际期刊全文刊载,不少中文期刊吝啬地将篇幅限制在8页;·对比国际期刊的专家审稿,很多中文期刊审稿人将审稿权给了在校生。学术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么?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最近再次出现在某知识问答平台热榜。短短两周,便吸引了180个回答,浏览量超过34万。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面对逐渐边缘化的态势,如何摸清定位实现破局?8月29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邀请科技界、出版界专家,就中文期刊如何回归正途展开了激辩。超9成SCI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问:中国期刊的生存现状是什么?任胜利(《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2019年,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超过50万篇,位列世界第二。2000年,中国SCI期刊对中国学者论文的贡献是41%,到2018年下降到7.4%。也就是说,100篇论文中只有7篇发表在中国际期刊上,另93篇都发在国外期刊上。此外,中国的SCI期刊数量也与中国SCI论文发展不匹配,中国期刊越来越滞后于中国论文的发展。9000多种SCI期刊中,中国期刊只有241种。科研成果不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很难让广大中国科研工作者知晓,促进现代化建设无从谈起。中文期刊的重要性和发展的急迫性不言而喻。中文期刊的现状是小、散、弱,同质化明显。小即规模小,一本期刊大约发200篇文章;散即分布散,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只有1.16种期刊;弱即影响力弱,大多出版单位只有一种期刊,很难做大做强。同质化非常严重,缺乏学科分布、学术定位的考虑。大学学报中,以大学学院命名的有519种,约占中文期刊的12%,而大学学报都是综合性的,很难体现特色。从影响因子看,中国SCI期刊影响因子的上升幅度远远高于国际总平均水平。这是因为影响因子只代表平均论文引用,部分中国期刊为了追求影响因子的提升,大大缩减了刊登论文的总数量,减少分母大小而博取高分。一般来说,期刊影响因子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因为论文数也在增加,但上述部分中国期刊为了把影响因子做高而不断减少分母,这种做法是没有可持续性的。因而,中国期刊的总被引与国际总体差距依然很大。综上所述,中国期刊面临质量不高、评价导向导致缺乏优秀稿源、学术定位不够明晰等核心问题,尤其是中文期刊。问:如何看待“差评”中文期刊的现象?崔鹏(清华大学副教授):差评中文期刊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科技领域优秀科研工作者的顶级成果一般不会考虑投稿到中文期刊。以计算机领域举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学术话语权不在中国,科研工作者发论文实际上希望能够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学术共同体是分层次的,有些是引领性的,有些是跟随性的。引领性的不在中国,这种情况下国外期刊就是最好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某些领域的中文期刊没搞好的客观原因是,我们的科技发达程度不足以支撑打造一本该领域的一流国际期刊。二是,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要受到国际同行认可,需要国际舞台交流学术进展。包云岗(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学术发表只是整个科研活动中一个环节,现在都盯着为什么差评中文期刊这件事,其实大可不必。很多时候整个链条尚未完全运转起来的情况下,仅仅看一个环节未免偏颇,因此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中文期刊上。计算机领域,很多顶级会议获得认可,一定程度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源头就在会议上,或者来自某一个期刊,学术界与期刊、会议的互动经形成正向循环。如果哪一天中国的需求走在世界前沿,又能够在国内找到技术方案,那这些技术来自哪里,哪里就会形成新的舆论阵地。问:绝大部分优秀论文流向国外,中国是否是学术全球化的受害者?崔鹏:学术全球化,中国到底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国际期刊向中国开放,是把中国学者逼到国际舞台,逼到国际学术圈,中国是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假如现在贸然禁止所有论文发表到国外,那就是变相加速了外界对中国的学术封锁。定位不清是中文期刊发展的拦路虎问:如何解决部分国内办的英文期刊,既不受中文期刊的待见,在国际上竞争也很尴尬的问题?王静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定位不清晰是影响中文期刊发展的关键。语言是中文期刊国际化传播的劣势,大多数欧美一流学者是不懂中文的。在这种情况下,中文期刊的读者群体就被限制在中国。那么就必须考虑,中国的读者群体需要什么。如果不想清楚这个问题,找不准市场定位,片面办中文期刊的英文版,是无法提升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的。高志鹏(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尽管可能95%的中文期刊很差,还有5%的中文期刊比较好,比如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自动化学报、通信学报等,从我们学校的角度来看还是认可的。李季萌(爱思唯尔学术期刊部出版人):中文期刊应该向期刊集群发展成熟的出版商学习经验,比如期刊定位。一本好的期刊首先需要做完善的市场需求分析,同时精准定位,不一定所有的期刊都要以发展成顶级期刊为目标。成功的期刊离不开一个尽职的、活跃的编辑团队。另外,要有强大的内容推广平台来增加可见性,同时在期刊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李浥东(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中文期刊到底服务于国内学术界的哪些人呢?如果一开始就把中文科技期刊跟国际顶刊相比,那是不现实的。所有的期刊,都是随着研究成果而来。国内绝大多数前沿研究成果的学者都是英文体系培养出来的,几乎无一例外。让学者再去花时间,写一个很好的中文文章,这是对科技资源的浪费。所以中文期刊的定位最重要。只有定位精准,服务好目标人群,中文期刊才有可能提升影响力。问:有的中文期刊审稿需要9个月,如何破解?鹿泽光(中科国鼎数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计算机领域的中文期刊编辑很难找,基本上CCF的15本会刊全都缺编辑。李季萌:爱思唯尔的计算机期刊集群在亚洲有700多个编辑,这个数量显然无法满足目前的需要。所以这也说明我们需更加紧密地跟亚洲科研工作者联系起来。目前,亚太学者在期刊出版中的话语权还是不够强,所以我们也是想跟学术界一起探讨,怎么增加亚洲学者在期刊领域的话语权。任胜利:国际上有像Nature、Science、Cell这样有专职编辑的高端期刊,但更多的还是Springer—Nature、Elsevier等大型出版社主办的以编委会力量为主的学术期刊,充分依靠编委初筛稿件或邀请审稿人等办法解决审稿这一难题。对中文期刊来说,我觉得也要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发挥专家办刊的优势。问:中文期刊收版权费,因而限制了版面。一般投稿到中文期刊的论文不能超过8页,导致很多论文虎头蛇尾,是这样吗?任胜利: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实际上,对论文篇幅和参考文献的限制也是部分期刊编辑的人为规定。有关期刊总页数也是可以弹性的,在上报期刊主管部门和邮局发行时可适当放宽某一期的页数,出版时尽量不超过上报的页数就可以。问:中文期刊发展空间有多大?任胜利:2019年我们曾做过问卷调查,从反馈发现,94%的科研工作者认为需要中文期刊,同时对中文期刊的未来表示忧虑。如果认为中文期刊做得不好,差评中文期刊,那么科研工作者的投稿意愿就会降低,造成恶性循环。但是,95%的科研工作者愿意为中文期刊做贡献,就是说中文期刊还是有潜力,可以发展好的。李季萌:计算机领域出版量位居前四的出版商,IEEE、 Springer-Nature、ACM和爱思唯尔论文数量加在一起,也只占了整个英文学术论文市场的1/3,其他2/3由其他出版商或出版形式占据。从这个角度看,计算机领域并不是一个垄断的出版市场,反而是一个百花齐放,极具活力的市场,中文期刊仍有很多机会。抓住本土学者以破局问:中文期刊如何把学术界拉回来,建立学术声誉?邬明权(中科院遥感所副研究员):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学者不去发中文期刊,首先是因为指挥棒的原因,学生毕业要求发SCI,所以所有人都去发SCI,而不是去发中文期刊。学术界不发中文期刊,不是因为中文期刊不好,而是因为指挥棒的原因。罗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一个期刊的水平跟一个期刊的学术志愿者水平直接相关,但是学术志愿者精神现在在国内学术圈是欠缺的。有的导师会把期刊论文交给学生去审,是因为他们觉得审稿浪费时间。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导致审稿质量难以保证。而事实上,学术的互相评议,前人不传帮带,后人的学术水平就很难提升。前人不对期刊把关,谁又能当好期刊的守门人呢?李季萌:中国学者一年发表很多文章,发表一篇文章背后有很多学者和出版从业者的参与和支持。要保持科研平衡,就需要大量学者贡献时间、精力。从这一点来讲,对比发表论文的数量,亚洲学者的贡献程度还明显不够。王静远:ACM、IEEE会议办得好,就是抓住了学术共同体。中文期刊如果想要办好,办成顶级,一定要抓住本土学者,发动一群学术志愿者来审稿这一点很重要。问:具体如何操作?任胜利:应该说中文期刊在学术成果交流和人才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很多中文期刊的作者以研究生为主,也有期刊编辑或编委调侃中文期刊就是研究生的“作业本”,也就是说研究生最初的几篇文章都是通过审稿人的审稿、把关后在中文期刊发表的。这个过程对于提升学生对研究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研究素养是很有帮助的。所谓的研究能力培养,写文章和修改文章应该是最好的培养方式之一。建议青年科学家更多、更早地参与到中文期刊的建设中,如建立青年编委会或青年审稿人制度,让年轻有为的学者先参与进来,做期刊的审稿工作,提升中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以获得广大科研人员和学生的认可。崔鹏:每年有大量优秀年轻学者从海外学成归来,这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是利好的。希望在后续科技期刊发展和建设方面,能够更大程度引入学术共同体的力量,共同呼吁国家做相应的政策调整,更好地运营学术共同体。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年来教授抄袭本科生论文的新闻层出不穷,表面现象似乎是教授水平太差,还需要抄袭本科生毕业论文凑数,但是实质上相当一部分教授需要负的责任,可能仅仅是把关不严。因为大多数抄袭者,其实是这些教授的学生们,他们抄袭论文之后,出于种种原因,给教授们挂上了通信作者甚至是第一作者的身份。当东窗事发之后,公众们关注的当然是这些名利双收的教授,而不是那些可能已经远离科研工作的学生。这里不是说教授们不该负责,他们当然应该负责,毕竟他们是既得利益者,获得了发表论文带来的利益,就要承担学术不端带来的惩罚。不过教授们也该注意,为什么学生们会在自己没注意的情况下进行抄袭?不能排除,有些学生就是自己水平不行,不抄袭根本写不出论文,只有靠抄袭才能发表论文,才能达到毕业要求。但是这种情况相当之少,而且教授如果发现不了这种情况,只能说明这教授活该倒霉,毕竟连学生的工作是不是自己做的都不知道,那也实在是失职已极。而且当前的查重软件可谓琳琅满目,随便检查一下,也可以发现这种明目张胆的抄袭。我要讲的是另一种十分隐蔽的抄袭,就是抄袭师兄之前的工作。我国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以及绝大部分的本科学位论文,都不会公开发表,在知网上发布的仅包括博士学位论文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那么如果抄袭本科学位论文和非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除非有人举报,那么他人很难根据重复率等指标发现这些抄袭的论文。这些学生抄袭师兄的工作,完全都是故意的吗?其实真不一定。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中,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就是学位论文只要没有公开发布,其中的研究工作还可以在期刊上发表。这种发表可以由原作者操刀,也可以由其他人撰写。也就是说,如果师兄毕业之后不再从事科研工作,不再有兴趣在期刊上发表这些工作,那么课题组为了避免成果浪费,很有可能安排师兄将研究成果移交给师弟,由师弟“润色”、“修改”之后发表。问题就是出在这里,有一部分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的师弟,就会在这里犯一个错误,即在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列表中,不给师兄留一个位置。我曾经就有一个师弟,姑且称为师弟A。师弟A接到了师弟B给他的半成品手稿(师弟B毕业论文的主干部分),然后在修改格式后投给了某EI级的学报。在作者列表中,导师一作,师弟A二作,没有师弟B的名字。我在这篇稿件网络发表之后,发现了这个问题,立马找师弟A谈这件事,但是师弟A相当不在意地跟我说:“这都不是事儿,B师兄都同意了。”言外之意,是说我多管闲事。此时导师显然还蒙在鼓里,因为在我与导师相处的经验中,导师绝对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为了避免导师出事儿(导师出事儿了,学生好过不了),我立马去找导师反应了这个情况。导师一看,傻眼了,火冒三丈,狠批了师弟A一顿,然后赶紧给编辑部打电话撤稿,然后联系师弟B商量了一番,征得师弟B的同意后,在正式发表的版本中增加了师弟B作为第三作者。事后导师跟我说,他根本没想到师弟A会这么干。因为跟自己师兄商量一下,多加一个作者,对于师弟A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损失(我们学校评奖学金之类的,只看第一作者或学生一作,至于你的论文一共有几个作者,根本没人去管)。所以导师最后的结论,就是要么师弟A是真傻,要么就是想坑他,然而师弟A看上去不够蠢,导师又实在想不出自己哪里得罪过师弟A,最后导师也只能再让师弟A干任何事时都反复核对,以免再出现这种问题。我猜测,师弟A可能是觉得,论文最后是他撰写的,给导师挂一个一作,都是看在学校、期刊规定的面子上(某些EI学报不允许硕士一作),凭什么再给其他人挂名?然而实质上,师弟B的硕士学位论文已经提交,师弟A在师弟B没有作为作者的情况下发表师弟B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内容,已经构成了实实在在的抄袭,而且事后万一被人发现,导师被人指责抄袭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所以作为教授,在实验室工作移交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如果存在师弟以师兄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的情况,就一定要注意师弟是否跟师兄商量妥当了论文署名的问题,如果没有商量妥当,自己必须要最后的时刻进行把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抄袭,甚至导致自己身败名裂的情况。而作为学生,在拿到师兄移交的工作时,一定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如果没有师兄移交的工作,即使你是逆天的天才,也会增加许多坎坷。而给师兄在论文中加一个署名,既符合学术出版的道德规范,又能拉近与师兄之间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当然,有的学生可能觉得导师太对不起自己,就是要通过这个行为埋个钉子,以备后面报复导师。通过这种行为报复导师当然一报复一个准,毕竟抄袭这种学术不端非常严重,虽然有一些学校只采取警告或者罚金一千元这种轻拿轻放的惩罚措施,但是这种学校毕竟属于少数。不过,当学生想要采用这种手段报复导师时,也要明白,毕竟论文上面也署着你的大名,这波严重的学术不端之中你才是真正的操盘手,如果东窗事发,你可能也需要面临被学校追回毕业证、学位证之类的严重后果,所以还是一定要慎而又慎,尽量不要用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来源:募格课堂 作者:匿名
湘 伴 导 读听说过院士领衔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听说过院士领衔办期刊吗?What?院士办杂志?一听就很高大上。4月29日,湘伴君从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在长沙召开的科技期刊座谈会上了解到 ,在湖南,出现了“院士领衔办期刊”的独特现象。“风向标”在湖南,多位院士专家领衔办期刊。譬如: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主编。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粉末冶金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主编。丁荣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院长,《机车电传动》主编。柴立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和《中南大学学报》(中、英文版)编委。邹学校,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辣椒杂志》主编。刘仲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茶叶通讯》编委会主任。罗安,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计算技术与自动化》主编 。(以上为不完全统计)领衔办期刊的,还有不少知名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是《中国内镜杂志》主编,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余志武则是《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主编。湖南部分知名科技期刊。王登 摄仔细研究,湘伴君发现,这些院士专家,领衔办的都是核心科技期刊。对科技期刊,不少人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因为太太太太专业了!在科技领域,科技期刊有“风向标”的意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往往由科技期刊来记载、出版、传播。据统计,当今9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是通过科技期刊与广大科技工作者见面的。比如,袁隆平院士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就是1966年最先发表在《科学通讯》上,从此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序幕。柴立元院士从研究生时代开始,就在《中南大学学报》上发表科研论文。在他看来,科技期刊发挥着促进科技交流、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科技期刊是展示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甚至综合实力的窗口,是衡量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刘铁兵告诉湘伴君,院士、专家领衔办科技期刊,已经成为湖南科技期刊发展的特色之一。院士领衔,是期刊专业性、品牌度的保障,更为推动重大科技攻关、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如,丁荣军院士领衔的《机车电传动》,一直致力于传播铁路与城轨交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推动铁路牵引装备技术发展,与中国轨道交通事业高速发展同频共振。袁隆平、邹学校、刘仲华3位院士分别领衔的《杂交水稻》《辣椒杂志》《茶叶通讯》,多年来深耕杂交水稻、辣椒、茶叶专业领域,与国内外农业科技企业紧密合作,为产业和技术之间搭建起了“科技桥梁”。而黄伯云院士主编的《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其编委团队更集结了30多位两院院士,几乎涵盖了我国有色金属领域的所有院士,具有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湖南竞争力“院士领衔办期刊”的湖南现象背后,是湖南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印证着湖南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不懈努力。这背后,也浓缩了湖南科技期刊近80年的不懈探索。追溯湖南科技期刊的最早源头,是1941年创刊的《湖南农业》。迄今,这份期刊仍然是传播农业技术、服务“三农”、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平台,在国内同类科普期刊中列第一。历经近80年发展,湖南科技期刊在全国有规模、有影响力、有竞争力。数量上,湖南现有各类公开科技期刊132种,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学科上,覆盖科技期刊11个大类里的8个,涉及矿冶材料、生物医药、农林牧渔、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业工程、物理化工、电子技术等领域,覆盖学科比较全面。影响力上,一批科技期刊被权威数据库收录,国际国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等2种期刊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SCI收录,《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6种期刊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EI收录,《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等2种期刊被国际权威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收录,《电池》等22种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等4种期刊还连续8年入选“国际影响力品牌期刊”。2019年,中南大学出版社的2种英文期刊、3种中文期刊及参与申报的1个集群化试点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获专项资助2596万元,入选期刊总数在全国高校中仅次于清华大学。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科技期刊更是功不可没。一批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实现了企业行业发展与期刊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在医学领域,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期刊社主办的10种医学期刊始终跟踪医学前沿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在矿冶领域,《电池》《矿冶工程》等期刊积极搭建政产学研用交流平台,推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在交通领域,《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机车电传动》《中外公路》等期刊则不定期举办全国性行业技术交流年会,助力交通产业跨越式发展。在农业领域,《湖南农业》等农业期刊紧密结合行业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为服务湖南农业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南科技期刊人第一时间报道最新防疫研究成果,为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及时提供科学抗疫信息,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专业力量。但与此同时,湖南科技期刊也存在着办刊分散、重复和优秀稿源缺乏、人才匮乏等问题,一些科研院所人员不愿意把最优秀的成果交给自己办的期刊来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期刊数量偏少。创建一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全国科技期刊也迎来发展的春天。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期刊强国。2019年,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面向全国科技期刊,从编辑、出版和传播全方位进行支持,这是科技期刊领域迄今实施的力度最大、资金最多、范围最广的重大专项支持。这无疑是湖南科技期刊发展的重大机遇。4月29日,湖南省委宣传部在长沙召开科技期刊座谈会。王登 摄就在4月29日,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在长沙召开科技期刊座谈会,丁荣军、柴立元、雷光华、余志武等多位院士、专家参会,围绕“创建一流的湖南科技期刊方阵”建言献策。丁荣军、柴立元、余志武、雷光华等院士、专家参会,围绕“创建一流的湖南科技期刊方阵”建言献策。王登 摄与会专家认为,纵观国际科技发展历史,科技期刊随科学发展而发展,随科学中心转移而转移。近年来,湖南深入实施“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战略,科技创新成绩显著,杂交水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等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相继诞生,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上领跑全国。湖南有一流的科技成果、人才和资源,有值得书写的创新故事,也应当有一流的科技期刊。“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全省重大科技需求,聚焦关键技术,推动科技、产业、市场融合,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吸引一流的论文,打造一流的科技期刊,真正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建议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支持,破除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小、散、弱现象,加快融合转型发展,建设有强大竞争力的湖南科技期刊方阵。”“要树立国际视野,确立国际化办刊理念,站在科研最前沿办刊,提升学术影响力,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湘伴君了解到,聚焦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湖南正在研究、制定一揽子措施,将扶持一批重点期刊,打造湘版科技期刊品牌;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在3至5年内推动形成我省医学期刊联盟、农业期刊联盟、矿冶期刊联盟和交通制造期刊联盟,构建一批国内领先的期刊集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建科技期刊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高水平专家的战略咨询作用。朝一流期刊方阵迈进,把论文写在湖湘大地上,湖南科技期刊正全速向前![责编:姚茜琼][来源:湘伴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