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关于研究生不堪重负自杀的新闻频繁见于媒体。最终,使网友对“导师太严格”“研究生太脆弱”“师生关系太难处”等问题的讨论甚嚣尘上。而究其核心,社会争论的其实无怪乎两个主要问题:1)研究生的学术标准太过严苛吗?是否该放低标准?2)导师制度是不是真的出现了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关于学术标准是否太过严苛,或者事发主人公的导师学术要求是不是太高,我们不得而知,毕竟具体事情需要具体分析。但对于学术标准的坚持,相信所有人都不会质疑。学术标准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为学术评价提供可量化的尺度,以此来督促改进和提升。学生需要标准,因为他们需要找到努力的标杆;教师需要标准,因为他们需要以此来证实公允。教学和研究的评价体制必须“标准化”才可能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标准化的确有其弊端,但这是追求公平的必然代价。而在执行学术标准的过程中,导师有对学生明确学术标准并使其认同是关键。今天我们暂不深论学术标准,主要探讨大学导师制度的问题。惊呆诺贝尔奖得主的自杀事件事实上,研究生自杀的类似事件曾发生在世界顶尖名校——哈佛大学,只是它的影响远不止于此。1998年,在湿热的八月,27岁的哈佛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詹森·艾尔特姆在三楼的宿舍内服毒身亡。服毒之前,他也留下了遗书,正是这些遗书,让哈佛大学下了改革研究生制度的决心。事实上,詹森·艾尔特姆是一个积极乐观、体贴入微的学生,例如死前他担心有人对他人工呼吸,甚至特别留下警示字条告诉别人自己服的毒危险,不要试图救自己。同时,他是一名出色的研究生,更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合成有机化学实验室中的佼佼者。如此优秀且乐观的人为何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自杀前,在他宿舍的床头柜上,分别给父母、哈佛化学系主任及研究生导师——诺贝尔获奖者伊莱亚斯·J.科里留下了一封信。在他死后的四周,詹森的家人向《哈佛深红报》公开了詹森写给化学系主任的遗书。“这件事情其实是可以避免的,”遗书写道,“教授对自己研究生的生活拥有太多干涉的权力。”在这封信中,他指出自己是因“不堪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而决定了结自己生命的。他强烈批评学校一贯仅给每名研究生配备一名导师的政策——由于研究生的成绩、表现、毕业后的推荐书,甚至须学几年才能拿到博士学位都由导师一人说了算,一旦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的前程就非常渺茫。遗书中建议采用由三个成员组成的导师委员会来监控研究生的成长,并为一些研究生“提供保护”以避免其遭遇研究生导师的“虐待”。他直言,“如果我能有这样一个导师委员会我知道事情会不同。”詹森事件发生后,许多哈佛大学化学系的研究生指出,他的遗书直接指明了长期存在于哈佛化学系的压力,特别是在实验室的压力。中国高校许多发生的研究生自杀事件与詹森·艾尔特姆自杀事件类似,反映出的是存在于中美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深层次问题——饱受诟病的研究生导师制度。在许多人看来,这实际上是导致高校学术标准失衡的重要缘由。所以,在经历了詹森·艾尔特姆事件之后一个月,艾尔特姆生前所在的化学系决定采纳他的建议,推出九项新的改革举措。其中除了给每名研究生选定由三名教授组成的“导师委员会”外,还为学生的社交活动和心理健康提供充足的支持;聘请心理咨询专家与研究生谈心;要求导师与学生讨论未来的职业选择等等。并且,化学系的事件也引起了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的重视,他们采取了调查的方式来了解本院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情况。导师制——研究生培养中的“顽疾”哈佛大学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是全球大多数高校的问题,就是研究生感觉与教师的交流太过有限。现在的美国高校多实行以导师为主、导师和指导委员会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由指导小组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方面的指导。这种通过导师委员会培养研究生的制度是对德国学徒式导学方式的继承和改进,很好地补充了单个导师知识的局限性和由此可能导致的片面与狭隘,也有利于确保了学术的公正和公平。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地球物理系为该校的优势学科,该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久负盛名正是基于导师与导师协作制度并行。该校地球物理系的研究生导师由该系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导师均有博士学位,大部分导师都有在企业长期工作的经历,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加拿大大学也存在这样的导师委员会。除了给每一个研究生配备一位主导师以外,还有教授和导师组成的导师委员会。该委员会有许多职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的学业,而另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监督这个由学生和教授组成的特殊团队的关系。作为参与研究生大学生活的重要成员,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研究生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术潜力,其各项职责包括:1. 促进学生的智力成长和专业知识的积累。2. 在导师委员会的协助下引导学生提升课程学习水平。3. 为研究、项目开发或者执行提供帮助。4. 通过适当的电话、电子通讯或者面对面交流、讨论了解学生的学术进展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这里的“适当”根据学科、研究的具体阶段而定。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导师需要与学生保持足够频繁的联系,以确保每个学期能对学生的学业进展做出明确的评价。5. 彻底审查学生书写并提交的资料,并为其能力提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告知学生审查、批阅这些资料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审阅意见应该在两周内反馈给学生,尽管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导师不在校或者太多的工作量使他们花费可能比两周更长的时间来审查学生作业,也需要提前跟学生协商和沟通意见反馈的具体时间。6. 导师需要在学生将论文初稿或者研究项目提交给导师委员会前对其进行审核,为学生提出建议。如果导师觉得论文或者研究项目还未做好提交的准备,或者在特定时间内不能做好提交的准备,导师需要明确地以书面意见的形式为学生指出其中的缘由。7. 按照研究生日历或者研究生院的规定,帮助学生了解论文审查、考试或者提交的截止时间和规则。8. 长期不在校也需要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关注,并作出合乎要求的安排。当导师在学生项目开始前就知道将有一段时间不能给予指导时应尽快告知学生,根据不在时间的长短和学生项目进行的阶段,来确定是否有必要安排临时的导师。9. 在符合学校纪律规定、资源与人力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的论文或者研究提供合理的帮助和支持。10. 告知学生为了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而制定的相关规定。这包括相关的安全条例或工作规范,也包括确保个人权益和自由的政策。提醒学生在研究课程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并为他们提供培训、指导和适当的保护设备。11. 组成导师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定期与学生召开导师委员会会议,一般情况下一学期不少于1次;每个学期在与导师委员会协商的情况下,向学院的研究生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在学期末审核中明确的问题,须跟学生和研究生委员会一起开会制定行动计划等等。12. 当录取通知书上承诺的给学生的资金援助不能兑现时,导师有必要与本院联系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帮助。13. 按照学校政策在学生论文和研究项目上致谢或署名。14. 当导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性、恋爱或者其他家庭关系,抑或是因为研究项目利益分成不均产生矛盾时,又或者存在其他不可调解的内部矛盾导致教师不能继续担任导师,需立即向学院的主管汇报,由其做出是否担任该学生导师的决定。综上所述,导师职责明确,涉及事宜繁多。而由导师组成的导师委员会,有哪些异于单个导师的职责?该校明确要求导师委员会需提供异于单个导师的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向委员会之外的专家咨询。研究生自杀事件频发,使关于学术标准应该严格还是宽松的讨论甚嚣尘上。尽管悲恸、惋惜,但却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死而放弃学术标准,因为这是在用生命裹挟学术标准。如果学术或者科研失去了标准,丧失了底线,这将是国家的灾难。因此可以说放弃学术标准是一条不能走且走不通的路,解决此类问题或可从改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开始。主要参考文献:[1]唐若水.哈佛大学研究生为何自杀多[N].光明日报,1999-02-03.[2]宁利中.美国研究生培养的一些特点[EB/OL].科学网,2013-05-16.[3]龚志宏,牛惊雷. 美国大学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指导委员会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02).
说实话,每年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自己的研究生生活的规划都有一定的安排,不管是在科研还是在日常生活,都会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大致方向。只不过绝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也会听到一些关于研究生生活中一些很耐人寻味的消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导师的一些讨论,有的人说有的导师有可能会压榨自己所带的学生,有的人说有的导师可能会刻意不让自己所带的学生顺利毕业,一直不给学生的学位论文签字,所以这些事情也是很多硕士研究生所担心的。而在9月2号教育部传来好消息,研究生们都开心地笑了,原来是在9月2日发布通知即教育部称针对“制定法律界限明晰的导师权责规定”等建议,下一步将从3个方面开展工作,其中包括“培养单位严格导师选聘标准”、“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明确博士生导师是岗位而不是职称或荣誉称号。切实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等。以上这样信息对于所有的研究生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第一,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这一点可谓是说到了所有研究生的心中了,毕竟现在有太多的研究生经常在自己的个人社交媒体中抱怨自己的导师总是回令自己做一些个学习毫无相关的事情,甚至还要自己做一些家务。所以这一要求对于所有的研究生都是好消息,都希望能够尽快落实,真正保护所有的在读研究生。第二,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每逢毕业季对于所有的研究生而言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学位论文能够通过审核,希望自己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再这个过程中导师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才会有看到新闻报道极个别导师刻意拖延学生的毕业时间,造成学生延期毕业的结果。所以这一规定同样对于研究生而言是一个好消息,能够保证自己顺利合理的毕业。可是对此很多的网友却表示不要高兴得太早了,毕竟现在有太多的导师都在令自己的学生做着很多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也有一些导师刻意延迟自己所带学生的毕业时间,想真正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或许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表示不要高兴得太早了,但希望所有的研究生都能够理性对待自己的导师,顺利完成自己的研究生学业。总之,导师和每一位研究生斗密切相关,不管是科研、就业还是生活都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希望所有的研究生都能够遇到一位非常完美的导师。
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5月14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现场加网络远程在线的方式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党委书记胡钰及全院40余名教职工参加。会议由胡钰主持。彭刚首先对近期学校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进行了传达。彭刚指出,新闻传播既是学校战略性布局的学科,又要为国家发展进一步提供战略支撑。新闻学院这些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影响力,为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学科实力和服务国家能力提供了良好基础。学校反复研究、慎重决策,决定大幅度扩大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规模,今后学院的人才培养主要在研究生层次进行。这是符合学校办学目标、提升学院办学水平、进一步夯实学院“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要培养好基础更加厚重、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的高层次新闻传播学人才,学院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和培养环节,进行系统深入的调研和重构,切实保障和提升培养质量。彭刚要求,学院要扎实深入地推进工作,落实邱勇校长5月6日调研新闻学院时,代表学校提出的改革发展要求,加强基础理论建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重视和支持青年教师发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继续推进国际化办学,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柳斌杰指出,学校对新闻传播学科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的内在要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客观上促使学校加快了对战略性学科的调整步伐。回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新形势、新阶段下,要进一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直面学科发展的紧要问题,积极引领变革。第一,要认真研究国际形势和国际舆论斗争,继续针对新闻传播学科、新闻舆论工作、新闻传媒行业发展变化,发挥学科专业专长,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第二,要持续加强对新闻学基本原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扎实打牢基本功,扎实推进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做出过硬的有引领性的高端学术成果;第三,要在保持教学秩序稳定的基础上,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定位进行全面研讨,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新闻人才为目标,抓住此次研究生规模扩大的契机,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第四,要重构教学科研体系,面向全校学生、面向新闻行业、面向社会各界,重新设计一个符合清华未来发展、符合新闻传播学科未来格局的高水平新闻传播教学科研体系。会上,学院党政联席会成员还通报了学院近期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讨论了疫情期间招生和答辩安排、培养体系调整目标、十四五科研规划方向、国际线上教学和论坛等内容。[责编:姚帅][来源:澎湃新闻]
在2020级小朋友为梦想启航、奋力前行的途中,已经收到拟录取喜讯的学长学姐们的成果经验和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助力。因此,【木铎团队】也将邀请木铎家各位已录取的2019学长学姐,为2020考研的小师弟小师妹们,送上最新鲜最宝贵的高分复习经验。今天分享的是,2019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新媒体专硕已录取(初试379分)的丢丢学姐的高分经验。本科二本的她为了梦想选择北大。她认为只要你初试考的分数足够高、复试表现有亮点,谁都不能阻拦你上岸。所以各位有着同样远大梦想的同学们,还不赶快收下这篇诚意满满的经验贴。作者 | 丢丢学姐成绩 | 2019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新媒体专硕已录取(初试379分)路途艰辛,风景独好——2019北京大学MJC考研经验复试结束后,大家都在焦急等待最后的拟录取名单。终于,被学姐刷新了N天N次的北大新媒体院官网终于放出通知,直到在名单中看到我的名字,一颗悬着的心才渐渐放下。我的成绩和排名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初试第16,复试第14,总成绩第15。没有冲到前十,也没有跌出名单,这个成绩也算是给我一年的备考历程画上了比较圆满的句号。丢丢学姐的初试成绩Part 1 个人情况我本科就读于北京一所二本院校,数字出版专业。虽然本科阶段接触过传播学、传播史、新媒体研究、社会学等一些理论知识,但因学校的培养方案和个人兴趣的原因,我钟情于出版、设计的实操课程,比单纯的理论知识学起来有趣。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和跨考的考生并无两样,也是从研究生备考开始从头学起的。正在准备跨考的小伙伴不用太担心,考研所需的知识与本科阶段的学习重合度并不高,新媒体每年跨考生又非常多,大家的起点基本一致。而且,新传的导师们都非常喜欢跨考的考生,复试时候他们会对你更感兴趣!Part 2 关于择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选择北大的理由也不尽相同。大三上学期,我正在准备雅思,打算出国留学,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微博上看到当年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发现北大在新闻传播学学科的排名相比其他学科并不算太高。这时心中就燃起了一点小火苗,我感觉也许自己与北大的距离并没有那么遥远。(我当时过于天真)北大新传专硕横跨三个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院和深圳研究院。据我了解,研究生阶段开设新媒体专业的高校很少,单独成立一个研究院并且自命题的也只有北大。北大新媒体专硕不考察新闻实务和新闻史,完全跳脱新闻知识,紧跟业界前沿技术和热点,这点非常适合不擅长新闻写作、思维又跳脱的我。冲刺阶段崩溃的时候,男朋友就跟我说:“很多人都不敢报北大,你有这份勇气,也坚持了这么久,即使最后失败了也绝对不丢人"。而且,既然大家都是一样复习一样辛苦,为什么不考最好的呢?这就是我最后选择了北大新媒体专硕的理由。录取结果也证明这次我选对了,应试必须注重“优势最大化”,发挥自己的长处,尽量规避弱势。Part 3 关于英语首先给小可爱们吃个定心丸,考研英语跟四六级真的没关系!我本人六级考了三回才过,考研英语二77,虽然并不算高,但确实也没给我拉后腿。我身边有四级没过的小伙伴考研英语70+,也有四六级500+的朋友英语没过线。考研英语最重要的是!背单词!我从2月开始背单词,最开始是用《十天搞定考研词汇》,背了2遍,花了一个月。墨墨/乐词/扇贝这三个单词APP备考期间被我轮流“宠幸”,单词背到考前一天,一天都没落下,最终背完三本考研单词书。真题是排在背单词后第二重要的。英语二只有2010-2018的题,我完整的刷了两遍。我的建议是,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先把英语一的真题完整刷一遍。英语一做会,英语二就不会怕了!阅读和作文部分占了考研英语分数的大头,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阅读部分我刷了一遍英语一的真题和三遍英语二的真题,还买了一本阅读专项,最后也没来得及做。作文部分买了大家都用的考研作文红宝书,里面大作文和小作文必背的有十篇,我基本上倒背如流。实在有点担心大家都用一样的作文书,写出来的作文不出彩,得不了高分,我就从一个去年英语二90+的学长那里买了他的模板,用这个的模板结合自己的用语习惯总结出自己的模板。考试的时候虽然主题没准备到,但是可以将基本句型往里套,根据主题更改用词,效果不错。(这种方法只适合基础不好的同学使用,英语特别厉害的同学请自行freestyle)Part 4 关于政治政治这门我考得不好,考试的时候写得不太顺手。有些经验贴说政治10月开始背肖八肖四就行,但其实我从八月就开始复习政治了,却没有考出来应有的水平,可能是因为知识点理解得还是不够。我是跟着萌涛学的,高中学文,政治多少还有些涉猎(事实证明是盲目自信),就从他的强化课视频开始看起,配合核心考案一起。完成强化课程后,我买了他的优题库和肖秀荣的1000题,配合萌涛的刷题班课程,巩固知识点。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刷肖八和徐八,背肖四和徐涛的考前预测必背20题(小黄书)。很惭愧的是,12月我没有好好复习政治,肖四勉强背了一遍,小黄书没背完就上了考场。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12月份我肯定好好学政治!把基础知识点扎扎实实再过一遍!考前十天一定把肖老的押题班看了!我明显感觉今年政治客观题和往年考察重点不同,平常模拟每次能拿38+的我只得了33分。和身边政治考70分的小伙伴聊了聊,她后期把所有机构的押题卷都做了一遍,总结了大家都有在押的点,以频率计算重点,考场上还算得心应手。这步我没有做,不知道有没有帮助,大家可以酌情选择。Part 5 关于专业课首先,先简述一下我的专业课备考顺序:看参考书目(2-8月)画框图(3月)画出重点背诵名词(4月)背内部资料(4-10月)整理专题(6-8月)浏览老师论文(10月)掐表做模拟题(10-12月)做真题(10-12月)查漏补缺(12月)北大新媒体专硕考察的基础知识板块:传播学基础知识、批判学派、社会研究方法、新媒体理论与热点。我们两门专业课都需要三小时写满15页纸,这是对思维敏捷度、手速、答题完整度和卷面整洁度的多重考验。私以为考前模拟是很必要的,我考研后期每周周六都会安排一次完整的三小时模拟,用往年真题和模拟题大量练习,找手感的同时也给自己增强了自信。同时,也不能忘了练习自己的字迹和排版,这一部分做得好也是会给你加分的哦!我专业课考得比较好,我想可能是因为老师今年判卷的时候“反模板答案”,那些完全按照答题模板回答的答案分数较低,相反一些有新颖观点的考卷便脱颖而出。为了避免千篇一律的答案出现,在整理专题的时候,建议大家加入一些属于自己的有新意的观点,这样的答案必然会使老师“眼前一亮”。Part 6 参考书单(一)传播学理论与历史1.李彬《传播学引论》: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将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娓娓道来,是跨专业备考考生的入门读物。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新闻传播专业基础书,书的条理、逻辑都很清晰,建议反复记忆。3.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郭书中对批判学派涉及较浅,这本书很好地做了补充。4.中华传媒网《传播学考研复习精编》:只有影印版。按照传统5W模式+批判学派+研究方法来编写,是一本帮助我们梳理知识体系的教材。(二)社会研究方法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一本系统讲解研究方法的书,比风笑天的书更全更厚。和其他学校不同,北大新媒体专硕必考研究方法,所以一定要反复研读、记忆。研究方法比较抽象,建议大家一边作对比一边画框图,这样也许能帮助理解。(三)新媒体理论与热点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这本书也是新闻传播必读书目。在新媒体时代,每一章的案例都能积累成为你答题的案例,一定要好好看。2.学院老师论文:研究老师论文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你理解老师研究方向和角度。这项工作我10月份开始做,按学院老师的不同研究方向整理,初试答题避免写出来的观点与老师相左。请尽量记忆背诵你认为可以用到的老师观点,摘抄下来,复试也可以用到。3.期刊杂志:阅读近半年的《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与写作》,适当摘抄、记忆。4.关注热点:我们考的是新媒体专硕,所以在埋头苦学的同时,也应关注新媒体。建议多了解一些传媒公号,如木铎考研、传媒实验室、传媒圈、北大新媒体、树洞社媒、钛媒体等,了解前沿动态,积累观点。还有一些业界老师的公号和weibo,如胡泳、刘德寰、曹林。同时,应关注新闻时事和各类媒体事件,阅读媒体人的解读评论,自己多思考不同角度和观点,有利于你答题的思维广度。千万不要做一个只会考试的“学习机器”。(四)拓展阅读北大新传各专业历来没有固定参考书,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让老师看到一些深度观点,也能帮助我们在复试时讲解书籍,因为这是一个复试必问题。最初大家可以从浅显易懂的通识性读物开始,如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胡泳《人人时代》《众声喧哗》等,然后根据本专业所考察的知识板块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如,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等。Part 7 关于复试1.一定要尽早开始准备北大新媒体复试名单放榜一周以后就会开始复试,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分数出来后根据往年分数线开始准备复试!越早准备越充分,不要像我一样拖延症,名单出来才开始准备,根本来不及,效果也很不好。2.一定要好好准备北大新媒体初复试比为6:4。大家不要以为进复试就稳了,还是会淘汰掉一些人的。看今年的录取名单就知道,后排逆袭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高分考生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我前面有两个380+的小伙伴被刷掉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了解自己才能大方展现自己。3.个人材料装订成册,一定要有个人特点因为考研班的日渐完善,每个考生都知道个人材料需要装订成册。但是想想,老师一天看20多份一样的材料得有多烦,大家一定要把自己的与众不同展现出来,抓住老师的眼球!4.自我介绍不宜过长这个部分我吃了亏。因为想让导师快速了解自己,我准备了一分半钟的自我介绍,能写的我都写了。复试的时候老师便在中间打断了我,这对我的心态造成了一点影响。自我介绍也要突出个人特色,简洁精炼,一分钟以内最佳。5.英语口语要反复练习复试的时候我被问到为什么选择个人陈述上写的两个研究方向。这个问题我事先准备到了,但是没有想到导师真会问这么难回答的英语问题。大家不要轻视英语口语的练习,要把你个人陈述上所有东西的英语表达都练会,还有猜测导师可能会问的问题。光准备常规的自我介绍、家乡、兴趣爱好、介绍一本书可是不够的。6.考前模拟面试非常必要我在面试前进行了三次模拟。第一次真的非常紧张,毕竟都是没有见过的人,性格又比较胆小。当时声音发抖,大脑一片空白,还有许多小动作。如果以第一次这种状态参加复试,我肯定会被刷掉。在模拟考官指正以后,后面两次我就逐渐放松了,也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观点。由此可见,考前模拟真的很重要。动作、表情、音量、语调这些细节都要认真磨。Part 8 几个Tips有几点想提醒之后考研的学弟学妹,希望你们复习的时候少走弯路。1.看经验多动脑考研是一场不能预知结果的战役,成绩出来前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辜负这一年的辛苦和努力。网上的经验贴五花八门。前期看看学长学姐的成功经验没什么坏处,激励自己向上,但千万别盲目自信,将自己代入,觉得按着他们说的复习你也一定能考上。多结合自己的实际啊各位!将别人的经验消化为自己的一套体系才有用!2.早日确定目标做任何一件事,假如你的目标不清晰,都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我有个朋友大三下半学期想考中传,买来中传专业的书看了半年。大四再开学的时候又觉得中传竞争太大换了学校重新买书看书。就在这摇摆不定间耽误了太久,最后遗憾落榜了。在选择目标院校和专业这件事上切忌选择恐惧症!选择恐惧症的后果就是最后你能选择的所有都不选择你!3.避免拖沓,确定可实行计划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谁都以为热情它永不会减《阴天》这句歌词也可以拿来形容考研备考起初决定考研时大家都是斗志昂扬、信心百倍的,而这种情绪总是会随着考研战线的延长而日渐衰落,然后开始给自己找各种不复习的借口,功课越落越多,最终名落孙山。因此在备战之初我们就要注意克制惰性,制定较为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且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免得积少成多,使复习节奏变拖沓(也要避免频繁更改计划)。我们应该将全面的学习重心靠前分配,大步赶超,尽可能在学习热情高涨期完成一轮主要任务的复习,这样在后面疲惫期也可以凭借良好的基础、惯性坚持和重复,挺过黑暗,终迎光明。4.战线不宜拉得过长经常看到有学弟学妹在公共平台问“我现在大一,开始准备考研可以吗?”这类问题。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果战线拉得过长,那么在整个过程中你只会反复坚持又放弃,充满信心又迷茫彷徨。我有个同学的梦想是考上人大,从大三开始就不上课了,每天都在图书馆看书。后期他压力巨大,也很烦,本来肠胃就不好,结果考前三个月得了胃溃疡,只能回家吃药养病。不知道在家有没有好好复习,反正最后成绩也不理想。我认为,一般同学想要考上研究生,提前半年开始复习是最好的。基础较差者可以针对某一科提早进入状态,但不必一开始就卯足了劲儿,如果前期用力过猛,就很容易造成后期有气无力了。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战线过短更不可取,3~6个月准备时间最佳。5.不要流于形式笔记据我所知,很多人做笔记就是“抄书”,这种不经过大脑的笔记权当浪费时间,知识并不会进入你的脑子里。最好在你已经理解的情况下,结合历年真题挑书上重点记笔记。框架理论框架的用处真的因人而异,要结合自己的情况选用。有些人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用理论框架将书理清更容易背诵,有些人(比如我),辛辛苦苦做完框架,发现没啥用就再没看过,还不如直接背书来得实在。但是,如果专业课里有考xx史的,推荐你们按照时间画框架图,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哦!打卡打卡是为了激励自己更好地奋斗,而不是给别人看的。不要自己在图书馆自习室玩会儿学会儿,晚上还发个朋友圈发个微博说自己学了一天好累什么的。记住,不要自己感动自己。6.别太紧绷,要有张有驰我自知是个“三分钟热度”的人,一件事坚持不了太久。所以备考之初就规定自己每周周末休息一天,看个电影/唱个歌/逛个街。平常复习的时候就认真复习,休息的时候就放开了玩,当作一周辛苦的奖励。从头至尾8h+没有娱乐时间的复习会让我崩溃,也很容易生病。在图书馆/自习室玩手机的时间还不如出去放松,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调节一下自己的坏心情。良好的心态也是好成绩的关键哦!一张保佑了学姐的神图送给大家在录取名单出来之前,为了稳妥,我还联系了调剂。上海师范大学两天后发来复试通知,扬州大学和汕头大学相继拒绝了我的申请。众所周知,在今年的调剂系统里,本科院校和高分优先考虑,第一志愿院校层次没有太大用处,所以对于本科像我一样不太好的考生,一定要努力考高分,不管是复试还是调剂都有极大优势。2019年考研人数暴涨到290w,明年会涨到多少不得而知,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今就业市场对学历的看重。其实大家不用过于担心考研人数或者本科院校层次,只要你初试考的分数足够高、复试表现有亮点,谁都不能阻拦你上岸,你也没有机会走到艰难“调剂”的这一步。所以啊,这几个月一定不要偷懒松懈!好好备考才是王道。丢丢学姐说:愿上天善待每一个不甘平庸的灵魂。学姐就在园子里静候各位的佳音了。木铎考研,新闻传播学考研大本营!
近日,一则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的新闻成为各大网站的热点,据媒体披露,自杀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面临研究生毕业、考公务员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当代社会,面临种种机遇和压力,也面临着种种诱惑和陷阱,自杀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各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人群的自杀现象屡见不鲜。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10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就有一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据中国国家疾控中心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约200万人自杀未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社会变迁,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诱惑凸现,各种社会压力凸增,各种社会角色错位,这些都是自杀现象频发的土壤。自杀者当中有位高权重的高官,也有红得发紫的明星,有激情澎湃的诗人、作家、艺术家,也有沉默寡言、贫困交加的民间底层,有文化程度较低的村妇,更有一些高知学者,有皇族,也有平民,有老者,也有青年。某些高学历、高阶层的人因为各种原因选择自杀的新闻不时出现,作为社会发展新生力量的大学生和中学生自杀现象也多有报道,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唏嘘不解。生是死的开端,死是生的终结,但死并不是逃避生的归宿。自杀者选择自杀时,来源于个体和来源于社会的各种不良因素主宰了他们的灵与肉,以一种与社会的决绝寻求解脱。基因导致宿命型自杀。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解释,自杀者家族可能有导致自杀的基因组,比如美国的海明威家族。尽管,这需要得到更多基因组的破译支撑,才能更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遗传学的解释,但是,我们生活着的社会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社会基因,诱导宿命型自杀。人的“生”对于人本身来说是被动的过程,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遗传基因,如果自杀这种基因在遗传和变异当中,从隐性变为显性恰好出现在某个生命的体内和社会之中,那么,自杀就是命中注定了的。欲望导致犯罪型自杀。人在社会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政治权力、经济资源、社会地位与声望,各种各样的诱惑,使得贪婪的本性显现,使得道德的,法律的社会规范形同虚设,贪婪者在肆意践踏中得到阶段性满足,然后是变本加厉的新一轮占有、攫取、掠夺,直到有一天,正义的利剑出鞘,他们从梦想中惊醒,在无法面对的将失去一切的正义审判来临之前,选择自绝,以一种怯懦的勇气告别权力、撒手金钱,保留所谓的个人体面。欲望不仅可以他杀,也可以自杀。教育导致失望型自杀。变态的教育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在提升适应社会的本领、增强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生存实际能力上往往缺位,只知道“授人以鱼”,无法做到真正的“授人以渔”,这种失败的教育往往带给教育者虚假的目标置换,带给受教育者不一定能够兑现但却甚为期待的所谓的高贵与体面,一旦高贵和体面的社会面纱被无情的现实撕破,就会给这些类似自闭症患者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万念俱灰,万物尽毁。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人,对于他们的自杀行为,变态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难逃其咎。心理导致狭隘型自杀。自杀者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社会的一道阴影就能够左右他们的精神,如果社会没有为他们营造各种良好的、稳定的要素,其“命”就会在某个时候转化为“厄运”。在自杀的一刹那,他们的脆弱的心理纤细如游丝,一个轻轻的振颤就会导致他们走向自我毁灭。当代大学生面对挫折、面对压力、面对社会诱惑产生的自杀,许多封闭落后的村妇因为区区小事的自杀, 心理狭隘都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社会导致绝望型自杀。自杀者的社会生存环境很悲惨,无法排解积压的郁闷,社会的公平正义缺失,使他们感觉不到希望,社会宏观环境的不和谐,使他们无法抵御死的黑暗和绝决。社会不是天堂,公平和谐是理想,失衡不和谐是常态。社会的宏观和谐并不能保证针对个体的局部和谐,这种局部不和谐往往也会卷起社会的沙尘暴,吞噬弱者的灵魂,脆弱的生命就此万劫不复。具体到这位自杀的硕士研究生,原因是多重的,可能与家庭环境,与社会教育,与个人性格、个人心理承受力等都有一定的关系。能够考上985与211的国内知名大学,还能够考上研究生,应该都是天子骄子,自身的发生非常令人惋惜,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是宝贵的人力资源的空耗。死的人绝然而去,留下了巨大的黑洞吞噬活着的人。人生易老天难老,历史长河中的个体微不足道,只占据短短的一瞬,然而每一个客观存在都有意义。在多维社会中,每个人既有自杀的倾向,也有他杀的机会。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控制诱导自杀行为的社会因素,这是最明智的社会理性选择。
2020年6月12日17时许,北京市大兴区百联清城商务楼B座19层发生火灾,消防指战员成功疏散被困群众82人。大兴区黄村消防救援站王建、杨鹏同志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中光荣负伤。经医院全力救治无效,王建、杨鹏同志壮烈牺牲。王建,男,汉族,中共党员,陕西咸阳人,1986年9月出生,2010年6月参加消防救援工作,研究生学历,生前系北京市大兴区黄村消防救援站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一级指挥员消防救援衔。参加消防救援工作10年来,王建同志始终扎根基层,先后担任过采育中队副政治指导员,以及庞各庄和黄村两个消防队站的政治指导员,累计参加灭火救援战斗2000余次。先后荣获三等功2次、优秀共产党员1次。6月23日,王建同志被应急管理部批准为烈士,追记个人一等功。杨鹏,男,汉族,山西阳泉人,1996年10月出生,2017年9月参加消防救援工作,高中学历,生前系北京市大兴区黄村消防救援站灭火救援二班消防员,四级消防士消防救援衔。参加消防救援工作以来,杨鹏同志凭借对学习的韧劲、对工作的钻劲、对训练的狠劲,迅速成长为通信保障岗位业务骨干,经他处理的灭火救援警情多达1500余起,荣获嘉奖1次。6月14日,杨鹏同志被应急管理部批准为烈士,追记个人一等功,并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热血铸就无悔忠诚为民献身浩气长存王建烈士、杨鹏烈士一路走好!
2020年5月1日下午6时,中国传媒学院2017级动画艺术生研究生黄静怡同学在家选择坠楼身亡。2018年12月13日,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陆经纬因常年被其导师压榨,不堪重负,跳楼身亡。2017年12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宝德被发现溺亡在西安灞河,后期聊天记录表明,导师让其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陪逛超市,并称其为“臭小子”,用词暧昧,经常在网上夜晚十点以后找杨聊与学术无关的琐事。天啊!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在百度上搜索“研究生自杀”几个字,会蹦出一连串的相关新闻事件。为何研究生自杀事件频发?原因到底是什么?一、很多高学历的研究生,只会学习,缺少耐挫能力,习惯做“老好人”,不懂得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有些高分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只顾埋头苦学,不问世事,生活中遇到挫折,不知所措,也不会和其他人沟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忽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很多家长在孩子回家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今天考了多少分?在班级里面排第几名?”丝毫不关注孩子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开心吗?其实,孩子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遇到问题能想办法去解决,遇事喜欢沟通,敢于对一切不合理的事或人说“不”的孩子,远比一个只会死读书的孩子将来更容易获得幸福。我上高三时,我同桌给我讲,他以前在其他高中读书时,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非常棒,就是有一个让人很不理解的习惯,经常早上起来不刷牙、洗脸就进教室去学习,甚至连他坐了一年的同桌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试想这样的学生,将来怎么能够有健全的身心呢?人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习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绝对不是人生的全部。试想一下,这几位研究生如果从小懂得拒绝不合理的事情,拥有独立的人格,敢于向权威说“不”,就不会因为内心积压太大的压力而导致崩溃自杀。二、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缺乏对生命的教育。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唯分数是从,重智育,轻德育,对生命的教育更是几乎为0。作为人这样一个个体,要知道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什么比好好活着更重要,要学会珍爱和敬畏生命。试想一下,就算你不听导师的,导师故意刁难你,不让你毕业,那又如何?这张毕业证的分量难道值得我们用生命去搏?我们可以跟父母沟通,可以通过走法律程序去起诉他们,把这些导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清理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真面目。三、“导师制”中的导师是不是权力太大了?作为研究生的“导师”,不仅要能在专业上指导他们学习,让他们学业有成,更要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利用自己阅历为他们解答人生中的困惑。绝对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故意打压、刁难学生,但是就有个别导师,不配为人师表,说难听点,“禽兽不如”!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释放研究生导师的权力,研究生毕业时,论文答辩等各方面硬性要求,可以选择其他的导师来评判打分;或者成立导师委员会,一旦有研究生举报导师,必须严查、彻查,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总之,近几年,研究生自杀事件频发,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必须要引起重视。这是一个牵扯教育面广、层次深的问题,需要我们全方位去思考和改变,让类似悲剧不再重演。
202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于 10 月 10日正式启动。刚迈入大四的本科生小 G 感觉自己“太难了”!自己心仪的新闻传播学赫然位于“十大考研热门专业”榜单内,考哪所学校?具体哪个专业?如何和科班生、“二战”生竞争?如何在考官眼中成为全场最靓的仔?喜提硕士学位,驰骋传媒界,走上人生巅峰? 小编呕心沥血研读11年考研大数据,纵览 56 所新传院校,包含专业评估上至 A+下至 C+,助你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所! 报录比:历年“战况”大盘点报录比是指报考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的比例,报录比越高,竞争越激烈。但专业排名与报录比并非总是正相关,关注心仪院校历年报录比,让“上岸”更稳。我们选取了报考热度较高 18 所新传院校,呈现了 11 年来的报录比,让你一眼看见是谁太”难”了?又是谁”难上加难”?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注:因报录比数据的官方公布程度有差异,部分年份数据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湖大、武大、中大、郑大近年来招收新传专业学生的人数最多,这也意味着给考生留出了更大的竞争名额和空间。 (注:2013 年前专硕报录比数据缺失) 近年来,选择报考学硕还是专硕常让考生们举棋不定,但从数据上来看,近年大多数高校招收的专硕人数更多,浙大、东大尤为明显。 推免:通向华山的另一条路除了考,推免也是迈入心仪学府的另一种途径。 2019 年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新传学硕推免率均为50%,即推免录取数与统考录取人数相等。上图几所学校学硕推免率除四川大学(43.18%)外,均在一半以上。 其中重庆大学新传学硕推免率高达 83.33%,位居榜首。南开大学专硕没有推免,都是统考录取生。重庆大学和厦门大学专硕推免率较高,分别为 68.63%和 65%。其余学校都在 50%以上。 总体来看,学硕推免率差异显著。安徽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学硕推免率低于 10%,而其它学校均在40%以上,武汉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比率较高。2018 年南开大学依旧没有推免,推免率为 0%。华东师范大学专硕推免率高达 90.3%,比同年学硕略高。 专业:前言动态一览 get要想在新传考研大军中突破重围,除了关注报录比、推免占比,找到自己合适的专业也很重要!经统计,学科排名前 50 的新闻院校基本会开设新闻学学硕、传播学学硕,新闻与传播专硕,极个别学校如重庆大学无新闻学、传播学学硕,北京师范大学无新闻学学硕。 (注:为统计方便,此处“艺术学”包括戏剧与影视艺术、设计艺术;“媒介经济学”包括媒介管理、广告与媒介经营) 除了上述 10 种常规专业设置之外,部分院校还有开设一些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开设院校极少,招录的人数较少,部分特色专业与学校自身的性质或其强势学科相关。如南京政治学院的军事新闻与传播、西南政法大学的法治新闻等等。 近年来,大数据的兴起与广泛应用辐射到了新闻领域,2017 年,中山大学首开大数据传播专业,今年清华大学联合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设立“数据传播”双硕士学位项目。与此同时,因政策或学校自身学科发展,部分院校的新传类专业也有增减。 (注明:中山大学专硕中的数字媒体方向只招收非全日制考生 30 人) 值得注意的是,2019 年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都增设了与体育相关的专业(体育新闻与奥运传播),未来体育方面的新闻专业人才或成香饽饽。 中外合作:这个配方你知道吗不少大学的硕士项目还有一些“隐藏技能”,那就是中外联合培养项目。除了上面提及的清华大学外,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等也多设有联培项目,这些学校多位于沿海城市,合作的学校则涉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地区,给予了同学们更多的选择。 中外合作项目日益增多,体现国际人才的需求在提高。联合培养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聘请来自世界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授课内容直接使用国外主流教材和国际先进的前沿理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联合培养模式亦注重学科的融合。在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中,南加州部分偏向于管理类于工程类学科方向,而南开大学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的项目中英国拉夫堡大学所提供的方向有国际政治传播 方向。 同时,这些项目也强调实践出真知。在重庆大学与科廷大学项目中,网络传播硕士具有支持各种媒体实践项目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选择考研学校并非易事 希望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帮你定好靶心找到心仪的“它”, 无论是考研 er 还是保研 er都要始终坚信,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注: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各学校研究生官网、考研帮、微信公总号等 [责编:胡泽汇]
“3年博士最长8年毕不了业,65%的博士可能无法按期毕业,不是所有博士都理所当然能毕业”,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今年两会上说。最近,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他们中,有5名博士生、67名硕士生。这意味着,有博士生2010年就入学了,至今8年毕不了业。广州大学跟周刊君透露,学位的管理将越来越严格,总的来说是朝着严出的方向。清退研究生遭清退,这事儿是认真的,可远远不止广州大学一所。从年初以来,据周刊君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所高校着手清退研究生。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作出了退学处理;合肥工业大学对46名硕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9名博士研究生、22名硕士研究生、284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进入清退名单;吉林农业大学对34名研究生予以学业预警;西南交通大学拟对不合要求的2012级博士研究生和2014级硕士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西南大学将对不合要求的研究生学籍开展集中清理;大连理工大学启动2019年在学博士生清退、劝退和学籍预警工作;东北师范大学开展2019年度研究生清退工作;东华理工大学对研究生进行学籍清查工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开展研究生清退预警工作……按高校已经披露的数字初步核算,至少500名研究生遭到清退或正面临清退风险。实际进行研究生清退的高校数,以及遭清退处境的研究生数,相信远超周刊君的不完全统计。这些研究生面临退学风险,有一个共同原因: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按照《广州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第二十条规定,研究生在校基本修业年限(学制)为:硕士生最长不超过5年,博士生不超过7年。为什么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实行弹性学制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周刊君,因为我国大学的办学经费过度地倚赖行政拨款,“很简单的道理嘛,如果一个研究生学了六年或七年了,他就会更多地占用国家经费。”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大学的后勤没有社会化,延期研究生一多,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压力也大啊。学生若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学校可予退学处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给予肯定。“对72名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是依据学校学业管理的规定,我们是不可能随随便便就做决定的。”广州大学跟周刊君表示,“从学位授予角度来讲,就算本科生也不是百分百毕业。”广州大学强调,对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不需要去拔高它,也不需要过分去渲染它,这只是很正常的一个管理规定的执行。周刊君从广州大学官网看到,截止2018年10月,有博士研究生188人,硕士研究生4533人。粗略来算,每40个博士里就有1个被淘汰,每70个硕士里就有1个被退学。广州大学提示道,“其实在广东高校界,跟中山大学、华南理工等学校相比,我们这个淘汰率都不算高的。像一些老牌的985高校,因为本身研究生的基数会大一点,大家反而会忽略淘汰率。”严出大学严出,从去年的本科生蔓延到今年的研究生,大势势不可挡。不少理工科研究生表示读得很痛苦,学校加了发表SCI论文的要求,科研门槛水涨船高。人文社科也一样,“特别是像翟天临事件之后,文科也是重点内容,所以说大环境是越来越严格”,广州大学谈及这个大趋势的渊源。年初的这起明星博士学位事件,将高校在研究生学位授予上存在的问题,拎出水面。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2019年2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如此要求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势必要从严要求研究生,对延期学生进行清退。不过,熊丙奇指出,从严要求研究生,不能仅仅只是清退延期学生。之所以延期,更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导师不够重视对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有研究生抱怨道,“我论文老早发给了导师,至今没有给我修改意见……我预计5月答辩,但是一直被拖,现在6月能不能答辩都是问题。”因此,从严要求研究生,更需要健全导师制。也就是说,导师不能再当甩手掌柜了。“重点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一语中的。不过,眼下大学对教师的评价,强调的是发表的论文,申请的课题、项目经费,导师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像是老板和员工,熊丙奇跟周刊君说,“这种行政主导的评价其实非常粗旷。”从根本上来说,重点是要改革学校的治理结构。熊丙奇总结,“要去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其实就是16个字,‘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标题:清华新闻学院:大幅度扩大硕士生规模,今后主要培养研究生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5月14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现场加网络远程在线的方式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党委书记胡钰及全院40余名教职工参加。会议由胡钰主持。彭刚首先对近期学校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进行了传达。彭刚指出,新闻传播既是学校战略性布局的学科,又要为国家发展进一步提供战略支撑。新闻学院这些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影响力,为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学科实力和服务国家能力提供了良好基础。学校反复研究、慎重决策,决定大幅度扩大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规模,今后学院的人才培养主要在研究生层次进行。这是符合学校办学目标、提升学院办学水平、进一步夯实学院“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要培养好基础更加厚重、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的高层次新闻传播学人才,学院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和培养环节,进行系统深入的调研和重构,切实保障和提升培养质量。彭刚要求,学院要扎实深入地推进工作,落实邱勇校长5月6日调研新闻学院时,代表学校提出的改革发展要求,加强基础理论建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重视和支持青年教师发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继续推进国际化办学,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柳斌杰指出,学校对新闻传播学科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的内在要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客观上促使学校加快了对战略性学科的调整步伐。回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新形势、新阶段下,要进一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直面学科发展的紧要问题,积极引领变革。第一,要认真研究国际形势和国际舆论斗争,继续针对新闻传播学科、新闻舆论工作、新闻传媒行业发展变化,发挥学科专业专长,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第二,要持续加强对新闻学基本原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扎实打牢基本功,扎实推进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做出过硬的有引领性的高端学术成果;第三,要在保持教学秩序稳定的基础上,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定位进行全面研讨,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新闻人才为目标,抓住此次研究生规模扩大的契机,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第四,要重构教学科研体系,面向全校学生、面向新闻行业、面向社会各界,重新设计一个符合清华未来发展、符合新闻传播学科未来格局的高水平新闻传播教学科研体系。会上,学院党政联席会成员还通报了学院近期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讨论了疫情期间招生和答辩安排、培养体系调整目标、十四五科研规划方向、国际线上教学和论坛等内容。责任编辑: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