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考研:心理学专业解读及就业前景革命篇

2019考研:心理学专业解读及就业前景

“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你说说我正在想什么?”不了解心理学的人总认为心理学是“读心术”、“催眠”等等。其实,心理学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家庭、教育、健康等领域有关联。学习心理学还有益于身心健康。下面我们来聊聊心理学。认识心理学心理学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的时间很短,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的。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心理学学硕和专硕的区别心理学是时下热门考研学科之一,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方向不同。学术型的心理学硕士重点方向在于学术研究,要求通晓心理学的应用知识和技术,能在科研部门工作,能从事学术理论深入研究;应用心理学从字面意思看,应用心理硕士就是以实践为导向,培养的倾向是实践操作能力。学制年限不同。学术型一般学习3年,当然,如果该校实行的是弹性学分制度,也可能2年或是4年毕业;应用心理硕士(专业硕士) 通常学制为2年,按培养计划上要求,这两年中实践或实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专业方向不同。心理学研究生(学术型)专业方向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应用心理硕士(专业硕士)则是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相关专业方向。颁发证书有所不同。学术型颁发证书通常以教育学为主;应用心理硕士分为多种情况: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这样的招生单位颁发的是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而其他招生单位颁发的是教育学硕士学位或者理学硕士学位等。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六大就业方向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在国内一般有如下就业方向:第一、普通高校这是心理学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主要去向之一。近年来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纷纷开设心理学的公共课,心理学硕士担任起高校心理公共课的老师。这无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对于心理学硕士来说最好的就业方向之一是进入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成为一名心理学老师。第二、公务员招心理学研究生作公务员的一般是公安系统: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等都是可能的去处。部分单位对于受聘人员的身体要求比较严格,有的还需要进行体能测试。第三、企业心理学研究生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职业。但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学这个专业还不是很了解,在企业从业里,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不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生具有竞争力。心理系的研究生还可以从事市场调研类工作。第四、心理咨询工作者国内这个行业还不成熟,市场需求还在培育开发之中,具有非常大的潜力。第五、中小学目前一些比较好的小学开始开始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并进行心理学咨询室的建设。第六、医院和诊所学习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学生,可以去医院或心理诊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作。就业前景观察可以预计的是,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是比较良好的,一是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心理辅导与帮助,二是心理咨询逐渐受到各个行业、各类企业的认可,正在引进。咨询顾问同样也涉及许多专业,包括学校咨询、老人医学、婚姻与家庭咨询、滥用财产咨询、康复咨询、事业咨询以及多元文化咨询。具体来讲,学校的心理咨询顾问们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帮助中小学生们处理学业和个人问题,而康复顾问则主要帮助那些身体方面有问题的客户变得能自立。事业顾问帮助人们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他们同样也帮助人们提高寻找工作的技巧,及应聘中面临的压力等。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就业市场非常狭小,那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发现他们在为有限的就业机会而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体来说,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况且这是一门朝阳学科,随着人们对它了解的加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量将日益扩大,就业前景乐观。这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刘昼

研究生毕业才好就业的8个专业,本科就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大学里基本上适合各行各业的大学专业都有,所以高考生填报志愿选择未来要从事的方向的时候,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但不同的学生适合的专业不同,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最好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参考,可以借鉴一些热门专业,但不建议盲目跟风。选择专业最好是从兴趣爱好、家境、学科成绩、视力情况等方面出发,当然不同的学生还是会存在一些自身的情况,比如性格方面等原因,适合的专业也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类就是有些大学专业因为比较有深度,本科阶段想要学好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有条件的话更建议考研。今天要分享的这几个大学专业要读研才行,研究生毕业后才更好就业,没考研打算的话除非是真的感兴趣,否则也还是建议慎重考虑。因为本科毕业找工作这些专业是比较难的,就业对学历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如果有打算报考这些专业的学生,最好是要做好考研的心理准备:1、临床医学类专业——医学类专业中,临床医学类专业是考研率最高的一类。医学是一个严谨且知识量非常丰富的学科,本科学时就比较长,更何况这类专业的毕业生想要找到工作,要求最低都是研究生学历,所以学临床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要读研的。而且在大部分医学生认知中,临床医学不考研等于白上。2、航空航天类专业——航空航天类专业开设院校少,而且能开设这类专业的学校普遍都是实力很强、录取分数很高的大学,所以保研率都是比较高的。这类专业普遍都是比较有深度的,所以能考上的学生大部分都不用担心就业率,但想要未来发展前景更好,肯定还是需要读研的。3、生物科学专业——生物科学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前景都很大的学科,在前些年的时候是非常火热的,报考的学霸比较多。但近些年生物科学早就成了就业率低的专业代表了。不是说专业不好,只是现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不算特别好。想要好就业学生物科学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是要读研才行,甚至有些还会一口气读到博。4、食品科学类专业——食品类专业本科毕业后找工作其实也能够找到,但要说找收入多高的还是比较难的,大部分的收入都不算高,而且工作也比较辛苦。所以学食品方面的专业,最好还是要考研,而且这个专业想考研究生的话要看学校的排名以及专业实力。5、工程力学专业——力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理论学科,难度很大,对数学和基础力学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数学和物理基础不好不建议报考这个专业。不过力学类专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只要学好了,大部分工科专业考研都比较好考,尤其是工程类专业,这类专业力学就是基础,所以学力学是必须要考研的。6、理学类专业——这类专业包含的比较多,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专业都属于理学类专业,都是需要考研的大学专业,这类专业普遍属于研究生毕业之后就业竞争优势比较强的,所以报考这类专业的话,最好是做好要考研的心理准备。7、环境工程专业——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越来越高,环境工程专业也被称为未来的朝阳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形势挺不错的。但目前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算太好,因为很多学生其实都是被调剂过来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就业机会更高一些。8、材料学类专业——材料学类专业属于传统的工科专业,但材料学下面细分的专业比较多,专业知识比较有深度,本科阶段学的专业知识比较杂,又交叉了不少其他的知识,所以其实好好学是能够学到有用的东西的,但本科毕业之后收入不算高,这类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需求量更大,也更吃香。最后,今天就暂时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填报志愿、高考、大学、专业、家庭教育等相关的信息,可以关注我!

所以相齿

中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女性研究生比男性更焦虑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近几年国际科研工作关注的热点。过去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呈轻微正相关,也就是说,收入更高、学历更高、职业更稳定、职业声誉更好的人,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更好。但是近两三年来的国际研究揭示,近40%的博士生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高学历的人才是我国未来科研的主要力量,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值得关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9年,陈祉妍带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撰写的专题报告《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被收录进今年三月出版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研究生群体的抑郁、焦虑水平令人担忧此次调研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为样本,调查问卷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与导师关系问卷、研究生压力源等问卷。结果发现,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焦虑问题。女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均高于男生,且不同性别有抑郁倾向的比例几乎相同。“女性的抑郁和焦虑程度高于男生是各个人群的普遍现象,总体来说,女性对于负面情绪和积极情绪都更加敏感,所以调研结果经常会显示女性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更高。”陈祉妍解释说。调研发现,35.9%的女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7%;35.2%的男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2%。调研还发现,博士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硕士生。博士生中有抑郁表现倾向的比例也高于硕士生。在硕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4.7%,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1%;在博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6.6%,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9%。导致如此高比例的抑郁、焦虑水平,学业压力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大学生到研究生,需要经历一个心态转换的过程。在大学期间,学习一门课程,只要认真学习,充分掌握,就可以拿到好成绩。但是在研究生期间,面对的课题是有探索性的,特别是博士生,论文要求有创新性,这不一定是光靠努力就能够实现的。还有很多理科领域的博士,如果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之前所有的努力就会白费,就要换一个研究方向重新开始。由于科研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所有研究生会很有心理压力,而博士生的心理压力相对更大。”除学业负担重之外,就业前景不理想和不知道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也是研究生主要的压力源。陈祉妍告诉记者,此次调查显示,毕业年级的研究生压力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研究生。“这其实是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叠加。”陈祉妍说,“尤其是博士生,在毕业阶段,一方面要担心论文能否顺利通过——博士论文要求很严格,能否顺利通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论文没有达到标准,学生就需要花很大精力去修改,甚至需要重新答辩;另一方面要担心就业问题,找工作也是一件充满不确定的事。所以毕业年级的研究生压力也是叠加的。”沉重的学业压力导致了研究生群体过长的工作时间,而过长的工作时间对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研究认为,工作时间越长,抑郁、焦虑的风险越高,当日常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就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因此,日常工作时长控制在10个小时以内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参与本次调查的研究生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61.95小时,从分布比例上看,约70%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8个小时或以上,36.5%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10个小时或以上。心理健康素养技能不达标是研究生群体的普遍现象陈祉妍告诉记者,抑郁、焦虑水平与心理健康素养技能显著相关。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反映出,在我国即使是高学历群体,也存在心理健康素养技能不达标的问题。对研究生群体而言,要提升情绪觉察、分心术、认知重评和人际支持技能,这对于降低抑郁和焦虑风险十分必要。陈祉妍解释说,情绪觉察是指一个人能够觉察到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或有情绪波动的能力。“有时候人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很迟钝,比如说有的人明明很不满,但他自己却不知道,甚至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满,只是表现得比较暴躁;有的人情绪很低落,已经达到抑郁症的临床界限,但他只是感觉自己没有力气学习和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很累,却觉察不出自己有负面情绪。情绪觉察是情绪调控的基础,要先发现自己有情绪波动,然后才能够进行情绪调控。”陈祉妍说。陈祉妍介绍,在情绪觉察的基础上进行情绪调控,最常用的技能是分心术。“一件事情如果越想越烦,就去做点儿别的事情,让自己分心。不要在烦闷的事情上钻牛角尖,让自己陷入痛苦。”认知重评是心理学家最为推荐的一种情绪调控的方法。“就算让自己分心,烦心事也还在那里。如果对这件事认识没有提高,再想起来还是会烦躁。”陈祉妍说,“认知重评指的是一个人的想法产生了调整,对一件事能够重新认识,重新评价。比如说原来认为非常糟糕的事情,调整想法后看到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情绪就会得到缓解。这是情绪调控最科学的方法之一。”人际支持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很自然用到的调控情绪的方法。有些人一有烦恼就会跟别人倾诉,请人帮忙支招儿,有些人会跟朋友喝酒吃饭,这些都有助于情绪的缓解。但也有些人会憋在心里,缺乏向人倾诉或找人陪伴的渠道,这些人缓解情绪就很困难。陈祉妍指出,在寻求人际支持方面,研究生群体有着特殊之处。对一般人群而言,最强的人际支持往往是亲人和朋友,但是对研究生来说,最强大的支持来自导师。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陈祉妍在调查中发现,导师跟学生沟通的频率越高,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也就越高。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一周一次的沟通频率比较满意。导师带的学生比较少,跟学生的关系就会相对更紧密。当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时,学生从导师那里得到的指导和交流就会少很多。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通过此次调研,陈祉妍感到,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支持非常不足。“在很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核心服务群体是本科生,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说,宣传和支持都是不够的,比如有的学校会组织本科生在入学之后去参观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让学生对中心有一定认识,多一点亲切感,需要求助的时候更容易来这里求助,但是这项工作常常不一定覆盖到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陈祉妍进一步指出,本科生往往在公选课可以选修心理健康课,有些学校还把心理健康课定为必修课,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这是提高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有些学校不固定地开设,也是自愿选修。但其实心理健康课是有必要普及到每个人的。所以必须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此外,陈祉妍认为对导师也需要做更多的支持和培训。她介绍说,中国科学院越来越重视对导师心理健康培训,近十多年来,对新导师都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陈祉妍希望,未来还能进一步增加对导师的培训课时,对导师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让导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动向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导师能够意识到,及时让专业人员介入。另外,导师还需要了解青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并且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技能,以便更好地理解研究生,给他们适当的支持,更好地引导和帮助研究生。这些工作的落实就需要高校甚至高等教育相关部门制定更明确的制度和流程,也要配备一定的经费和人员。来源:中国青年报

臣无所见

中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 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近几年国际科研工作关注的热点。过去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呈轻微正相关,也就是说,收入更高、学历更高、职业更稳定、职业声誉更好的人,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更好。但是近两三年来的国际研究揭示,近40%的博士生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高学历的人才是我国未来科研的主要力量,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值得关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2019年,陈祉妍带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撰写的专题报告《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被收录进今年三月出版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研究生群体的抑郁、焦虑水平令人担忧此次调研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为样本,调查问卷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与导师关系问卷、研究生压力源等问卷。结果发现,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焦虑问题。女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均高于男生,且不同性别有抑郁倾向的比例几乎相同。“女性的抑郁和焦虑程度高于男生是各个人群的普遍现象,总体来说,女性对于负面情绪和积极情绪都更加敏感,所以调研结果经常会显示女性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更高。”陈祉妍解释说。调研发现,35.9%的女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7%;35.2%的男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2%。调研还发现,博士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硕士生。博士生中有抑郁表现倾向的比例也高于硕士生。在硕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4.7%,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1%;在博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6.6%,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9%。导致如此高比例的抑郁、焦虑水平,学业压力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大学生到研究生,需要经历一个心态转换的过程。在大学期间,学习一门课程,只要认真学习,充分掌握,就可以拿到好成绩。但是在研究生期间,面对的课题是有探索性的,特别是博士生,论文要求有创新性,这不一定是光靠努力就能够实现的。还有很多理科领域的博士,如果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之前所有的努力就会白费,就要换一个研究方向重新开始。由于科研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所有研究生会很有心理压力,而博士生的心理压力相对更大。”除学业负担重之外,就业前景不理想和不知道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也是研究生主要的压力源。陈祉妍告诉记者,此次调查显示,毕业年级的研究生压力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研究生。“这其实是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叠加。”陈祉妍说,“尤其是博士生,在毕业阶段,一方面要担心论文能否顺利通过——博士论文要求很严格,能否顺利通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论文没有达到标准,学生就需要花很大精力去修改,甚至需要重新答辩;另一方面要担心就业问题,找工作也是一件充满不确定的事。所以毕业年级的研究生压力也是叠加的。”沉重的学业压力导致了研究生群体过长的工作时间,而过长的工作时间对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研究认为,工作时间越长,抑郁、焦虑的风险越高,当日常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就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因此,日常工作时长控制在10个小时以内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参与本次调查的研究生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61.95小时,从分布比例上看,约70%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8个小时或以上,36.5%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10个小时或以上。心理健康素养技能不达标是研究生群体的普遍现象陈祉妍告诉记者,抑郁、焦虑水平与心理健康素养技能显著相关。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反映出,在我国即使是高学历群体,也存在心理健康素养技能不达标的问题。对研究生群体而言,要提升情绪觉察、分心术、认知重评和人际支持技能,这对于降低抑郁和焦虑风险十分必要。陈祉妍解释说,情绪觉察是指一个人能够觉察到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或有情绪波动的能力。“有时候人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很迟钝,比如说有的人明明很不满,但他自己却不知道,甚至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满,只是表现得比较暴躁;有的人情绪很低落,已经达到抑郁症的临床界限,但他只是感觉自己没有力气学习和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很累,却觉察不出自己有负面情绪。情绪觉察是情绪调控的基础,要先发现自己有情绪波动,然后才能够进行情绪调控。”陈祉妍说。陈祉妍介绍,在情绪觉察的基础上进行情绪调控,最常用的技能是分心术。“一件事情如果越想越烦,就去做点儿别的事情,让自己分心。不要在烦闷的事情上钻牛角尖,让自己陷入痛苦。”认知重评是心理学家最为推荐的一种情绪调控的方法。“就算让自己分心,烦心事也还在那里。如果对这件事认识没有提高,再想起来还是会烦躁。”陈祉妍说,“认知重评指的是一个人的想法产生了调整,对一件事能够重新认识,重新评价。比如说原来认为非常糟糕的事情,调整想法后看到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情绪就会得到缓解。这是情绪调控最科学的方法之一。”人际支持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很自然用到的调控情绪的方法。有些人一有烦恼就会跟别人倾诉,请人帮忙支招儿,有些人会跟朋友喝酒吃饭,这些都有助于情绪的缓解。但也有些人会憋在心里,缺乏向人倾诉或找人陪伴的渠道,这些人缓解情绪就很困难。陈祉妍指出,在寻求人际支持方面,研究生群体有着特殊之处。对一般人群而言,最强的人际支持往往是亲人和朋友,但是对研究生来说,最强大的支持来自导师。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陈祉妍在调查中发现,导师跟学生沟通的频率越高,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也就越高。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一周一次的沟通频率比较满意。导师带的学生比较少,跟学生的关系就会相对更紧密。当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时,学生从导师那里得到的指导和交流就会少很多。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通过此次调研,陈祉妍感到,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支持非常不足。“在很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核心服务群体是本科生,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说,宣传和支持都是不够的,比如有的学校会组织本科生在入学之后去参观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让学生对中心有一定认识,多一点亲切感,需要求助的时候更容易来这里求助,但是这项工作常常不一定覆盖到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陈祉妍进一步指出,本科生往往在公选课可以选修心理健康课,有些学校还把心理健康课定为必修课,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这是提高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有些学校不固定地开设,也是自愿选修。但其实心理健康课是有必要普及到每个人的。所以必须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此外,陈祉妍认为对导师也需要做更多的支持和培训。她介绍说,中国科学院越来越重视对导师心理健康培训,近十多年来,对新导师都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陈祉妍希望,未来还能进一步增加对导师的培训课时,对导师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让导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动向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导师能够意识到,及时让专业人员介入。另外,导师还需要了解青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并且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技能,以便更好地理解研究生,给他们适当的支持,更好地引导和帮助研究生。这些工作的落实就需要高校甚至高等教育相关部门制定更明确的制度和流程,也要配备一定的经费和人员。(记者 夏瑾)

库克郡

学业、就业压力叠加 我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近几年国际科研工作关注的热点。过去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呈轻微正相关,也就是说,收入更高、学历更高、职业更稳定、职业声誉更好的人,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更好。但是近两三年来的国际研究揭示,近40%的博士生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高学历的人才是我国未来科研的主要力量,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值得关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2019年,陈祉妍带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撰写的专题报告《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被收录进今年三月出版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研究生群体的抑郁、焦虑水平令人担忧此次调研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为样本,调查问卷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与导师关系问卷、研究生压力源等问卷。结果发现,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焦虑问题。女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均高于男生,且不同性别有抑郁倾向的比例几乎相同。“女性的抑郁和焦虑程度高于男生是各个人群的普遍现象,总体来说,女性对于负面情绪和积极情绪都更加敏感,所以调研结果经常会显示女性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更高。”陈祉妍解释说。调研发现,35.9%的女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7%;35.2%的男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2%。调研还发现,博士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硕士生。博士生中有抑郁表现倾向的比例也高于硕士生。在硕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4.7%,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1%;在博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6.6%,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9%。导致如此高比例的抑郁、焦虑水平,学业压力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大学生到研究生,需要经历一个心态转换的过程。在大学期间,学习一门课程,只要认真学习,充分掌握,就可以拿到好成绩。但是在研究生期间,面对的课题是有探索性的,特别是博士生,论文要求有创新性,这不一定是光靠努力就能够实现的。还有很多理科领域的博士,如果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之前所有的努力就会白费,就要换一个研究方向重新开始。由于科研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所有研究生会很有心理压力,而博士生的心理压力相对更大。”除学业负担重之外,就业前景不理想和不知道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也是研究生主要的压力源。陈祉妍告诉记者,此次调查显示,毕业年级的研究生压力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研究生。“这其实是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叠加。”陈祉妍说,“尤其是博士生,在毕业阶段,一方面要担心论文能否顺利通过——博士论文要求很严格,能否顺利通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论文没有达到标准,学生就需要花很大精力去修改,甚至需要重新答辩;另一方面要担心就业问题,找工作也是一件充满不确定的事。所以毕业年级的研究生压力也是叠加的。”沉重的学业压力导致了研究生群体过长的工作时间,而过长的工作时间对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研究认为,工作时间越长,抑郁、焦虑的风险越高,当日常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就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因此,日常工作时长控制在10个小时以内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参与本次调查的研究生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61.95小时,从分布比例上看,约70%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8个小时或以上,36.5%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10个小时或以上。心理健康素养技能不达标是研究生群体的普遍现象陈祉妍告诉记者,抑郁、焦虑水平与心理健康素养技能显著相关。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反映出,在我国即使是高学历群体,也存在心理健康素养技能不达标的问题。对研究生群体而言,要提升情绪觉察、分心术、认知重评和人际支持技能,这对于降低抑郁和焦虑风险十分必要。陈祉妍解释说,情绪觉察是指一个人能够觉察到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或有情绪波动的能力。“有时候人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很迟钝,比如说有的人明明很不满,但他自己却不知道,甚至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满,只是表现得比较暴躁;有的人情绪很低落,已经达到抑郁症的临床界限,但他只是感觉自己没有力气学习和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很累,却觉察不出自己有负面情绪。情绪觉察是情绪调控的基础,要先发现自己有情绪波动,然后才能够进行情绪调控。”陈祉妍说。陈祉妍介绍,在情绪觉察的基础上进行情绪调控,最常用的技能是分心术。“一件事情如果越想越烦,就去做点儿别的事情,让自己分心。不要在烦闷的事情上钻牛角尖,让自己陷入痛苦。”认知重评是心理学家最为推荐的一种情绪调控的方法。“就算让自己分心,烦心事也还在那里。如果对这件事认识没有提高,再想起来还是会烦躁。”陈祉妍说,“认知重评指的是一个人的想法产生了调整,对一件事能够重新认识,重新评价。比如说原来认为非常糟糕的事情,调整想法后看到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情绪就会得到缓解。这是情绪调控最科学的方法之一。”人际支持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很自然用到的调控情绪的方法。有些人一有烦恼就会跟别人倾诉,请人帮忙支招儿,有些人会跟朋友喝酒吃饭,这些都有助于情绪的缓解。但也有些人会憋在心里,缺乏向人倾诉或找人陪伴的渠道,这些人缓解情绪就很困难。陈祉妍指出,在寻求人际支持方面,研究生群体有着特殊之处。对一般人群而言,最强的人际支持往往是亲人和朋友,但是对研究生来说,最强大的支持来自导师。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陈祉妍在调查中发现,导师跟学生沟通的频率越高,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也就越高。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一周一次的沟通频率比较满意。导师带的学生比较少,跟学生的关系就会相对更紧密。当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时,学生从导师那里得到的指导和交流就会少很多。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通过此次调研,陈祉妍感到,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支持非常不足。“在很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核心服务群体是本科生,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说,宣传和支持都是不够的,比如有的学校会组织本科生在入学之后去参观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让学生对中心有一定认识,多一点亲切感,需要求助的时候更容易来这里求助,但是这项工作常常不一定覆盖到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陈祉妍进一步指出,本科生往往在公选课可以选修心理健康课,有些学校还把心理健康课定为必修课,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这是提高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有些学校不固定地开设,也是自愿选修。但其实心理健康课是有必要普及到每个人的。所以必须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此外,陈祉妍认为对导师也需要做更多的支持和培训。她介绍说,中国科学院越来越重视对导师心理健康培训,近十多年来,对新导师都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陈祉妍希望,未来还能进一步增加对导师的培训课时,对导师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让导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动向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导师能够意识到,及时让专业人员介入。另外,导师还需要了解青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并且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技能,以便更好地理解研究生,给他们适当的支持,更好地引导和帮助研究生。这些工作的落实就需要高校甚至高等教育相关部门制定更明确的制度和流程,也要配备一定的经费和人员。原标题:研究显示:我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

乃下求之

考研党最害怕的六个专业,竞争激烈很难上岸,报考择业需谨慎

每年考研录取结果公布后,考生们就能对不同专业的热门程度一目了然,越热门的专业竞争越激烈,报录比就越高。报录比是指某个院校某一专业的报考人数与最终录取人数的对比,如果报录比为2:1,则表示每两个报考考生中会录取一人。但是今年最新出炉的六大热门专业中,一些专业的报录比甚至高到了50:1,今天让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这六个专业的具体情况。新闻与传播专业新传是近年来很多考生和跨考生愿意选择的专业,这很大原因是由于新媒体、自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新传出身的学生拥有较为广阔的就业前景,不仅是在传统的新闻媒体和文化管理、出版业有着科班出身的优势,同时只要是与“传播学”有关的任何工作都可以胜任。可以说新传专业是现在所有组织、企业宣传、运营与公关方面的刚需,近年来的报考热度已经远远超过工科类专业。今年竞争相当激烈的两个新传院校是上海大学和暨南大学。心理学心理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受人追捧的专业,但是心理学本科学生很少有直接就业工作的,这个专业的价值就在于学深学精。一般想要未来从事心理学方面正规工作的考生几乎都要取得硕士和博士学历才可以,所以考研考博是心理学学生最好的出路。据今年考生透露,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今年竞争很激烈,报考难度相当大。学科教学各科的学科教学方向一直是师范考研生必然的选择,从本科开始师范专业就是报考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批的学生被各大院校培养出来。所以这些学生在考研的时候也面临着人数更多的激烈竞争,在学科教学方面,最难上岸的几个院校也均是著名的师范院校。分别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科英语和学科数学,上海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英语。金融学金融学与经济学一直是容易被大众混淆的两个专业,金融学的发展前景比经济学更广阔的。金融学的培养方向具有全球视野,掌握金融实务技能的同时也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理论功底。未来金融学人才可以选择在证券、银行、保险等机构部门从事收入不菲的工作,所以历年来是跨考的热门专业之一。金融学最难考的几个学校都集中在发达地区,例如上海财经金融专硕、厦门大学金融学和苏州大学金融专硕。法学类法学类似乎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社会刚需和极受欢迎的专业,法学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而分为非法学和法学两个方向。非法学是指本科不是学法学出身的本科生可以报考的法学专业,每年都充满了大量的非法学跨考生。今年报录比极高的四川大学非法学的法律专业竞争极大,考研失败成为炮灰的考生几多,但是依然有人为了上岸名校为之一搏。计算机计算机也属于越学越精深、越吃香的专业,想要成为计算机行业的高级人才只能通过不断增加知识、升学深造实现。因为计算机领域常年来日新月异、发展极快的特点,每年的考研参考书目变动最大的可能就是计算机专业了。有很多考生在临考前三个月发现院校更改了参考书,这都是家常便饭,因此计算机考生的考试难度首先就要大于其他专业考生。其次由于计算机专业往往是在越发达的城市越好就业,而且非常看重名校出身和优质教育资源,所以历年来名校的计算机专业的竞争都可以用“血战”来形容。今年最难上岸的院校也毫无悬念地落在了浙大计算机科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头上。写在最后:历年来考研热门专业都是竞争相当惨烈的主战场,考生们也不要单看竞争激烈而对这些未来前景很好的专业望而却步。总之,报考学校和选择专业之前都要对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情况有一个实际的评估,最好的做法是量力而行、适当冒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考研#(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今日话题:你还知道有哪些考研热门专业和热门院校?欢迎下方留言交流。

人演

大四考研和工作考研的差距,看完后一目了然,过来人:我很后悔

如今的学历已经成为敲门砖,毕业生想要拥有好的工作,除了自己有实力之外,学生的学历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就业者的人数在逐渐增加,很多人因为就业问题为困扰。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的他们想要获得一份好的工作很不容易,因此很多毕业生看不到就业的前景。于是纷纷报考公务员,或者是参加考研。学生参加考研也就是想要在毕业之后,拥有更好的工作,拥有更高的收入。如今很多考生表示考研压力非常大,已经不像从前一样。因此有的考生是在毕业之后参加考研,可是大四考研与大四工作考研差距有多大。 差距一目了然,过来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很后悔大四考研和工作考研的差距,看完后一目了然,过来人:我很后悔l 大四时间更多,工作时少学生想要考研的话,建议学生尽量选择大四考研,毕竟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更加充足,学生在大学期间。学生除了上课之外,学生应该有很多时间自己利用。甚至的学校在大四的时候,已经是不上课了,学生可以自由准备毕业或者是考研。可是学生在毕业之后参加考研,学生白天要上班,学生想要晚上学习,可是学生已经累得不行了。因此学生想要参加工作挣钱,还想要考研本身就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而且就算学习也不会安心的。l 大四降经济压力大,毕业之后压力小学生想要考研,学生如果选择在大四考研,学生的经济压力就会大。因为学生正处于上学阶段,学生的生活费用都是家里给的。也就是说学生的经济根本就不独立。如果学生想要在大四期间考研,学生的经济压力一定会大。可是学生想要在毕业之后考研,学生就不必要承担经济上的压力,因为学生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的存款,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足够能支持你考研,因此你也就不用因为考研发愁。l 大四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工作后工作经验丰富学生既然是在上学期间,学生在工作上一定是没有经验,而对于考研相信也是缺乏经验的。不过只要学生足够优秀,还是有很多学生能够顺利上岸的。 可是当学生毕业工作之后,学生的工作经验会更加充足。在面对考官问答的时候,也是会有一定回答技能。这样更加能够让考官看见你的实力,因此你上岸的机会更大。不管是工作考研还是大四考研,学生都应该注意这几点l 注意自己的心态,端正态度考研学生想要顺利通过考研,不管你是工作的人还是大四的学生,考生们都应该注意自己的心态应该将自己的心态端正,尤其是在面试的时候,考生就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心态,有的时候往往心态,就是决定你成功的必要之处,更重要的是你要端正自己的态度。l 不要想着走捷径,尽量靠自己努力学生在考研的时候,学生不要想着自己要走捷径,因为考研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就连考试的现场都是非常严格的,所以考生不要想着自己有设什么捷径。考生想要顺利上岸的话,考生可以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的实力争取考上研究生。l 注意要认真度复习,注意自己的坚持学生想要顺利通过考研,不管是上大学,还是毕业之后,考生都应该认真是对待考研,注意自己的件坚持,学生在备考研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辛苦。但是只要学生坚持下来,胜利就会在眼前的,因此考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复习时间,不要错过考试的时间。或者是因为没有复习好而落榜,这就非常遗憾了!学生是大四考研还是毕业之后参加考研好呢?其实对这样的问题相信大家心中一定都会有疑问的,毕竟学生们都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学生如果想要不直接就业,想要深造自己提升学习。建议这样想的学生可以在大四期间就考研。如果学生想要参加工作之后,获得一点工作经验,或者是有一些积蓄然后再考研,这样想法的学生可以选择工作后考研。总而言之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考生需要结合自身考虑。【笔者的寄语】大四考研PK工作考研,差距一目了然,过来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其实考生想要考研,学生就应该做好心理准备,虽然上诉是参加工作后考研更有优势,但是考生也需要结合自身考虑。你是怎样看待大四考研的呢?欢迎在评区下方留言分享,如果大家喜欢我的作品请关注我,在这里你能看见积极向上的教育作品。

双城记

考研后“身价翻倍”的大学专业,就业前景好,薪资待遇也很不错

很多大学生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不要考研?”。随着大学生的数量增多,本科学历的“含金量”也有所下降,而这个时候考研也成为了许多学生的首选。对于大学生而言,考研不仅能够继续钻研科技,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还能够增长学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未来的就业占据更多的优势。只不过许多学生并不清楚考研的真正意义,只不过是看到其他同学考研,自己也随大流的报考了,但这样大多数都会沦为“陪跑”。而学生们要清楚地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合考研,有的专业考研之后“身价翻倍”,不仅就业前景好,而且薪资待遇也很可观;但也有的专业考研只是在浪费时间,不如毕业后直接就业更实际一些。考研后“身价翻倍”的大学专业,学生需知晓清楚临床医学类专业,考研后就业更轻松每年的医学类专业都属于高考热门专业,而其中的临床医学类专业最为吃香,争议也最大,同时考研的人数也最高,没有办法,临床医学类专业大多为5年制,本科毕业后就业很容易受到限制,但是考研之后就业会更加轻松一些。大多数临床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本硕连读7年后,方才能够正式毕业,不仅就业前景好,薪资待遇也是十分的可观,妥妥的“铁饭碗”工作。心理学专业,考研后含金量更高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心理学专业都是比较“神秘”的大学专业,乍一听还有点“江湖算命”的味道,但其实并不然,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心理咨询师也受到了更多的欢迎。而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之后就要比较狭窄,对口工作也比较少,但是考研或是出国留学之后就不同了,“含金量”也是蹭蹭地上涨,薪资待遇也很不错。师范类专业,考研后更加吃香随着教师行业的不断变化,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也有了不小的提高,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报考,也让师范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了。虽然师范生本科毕业之后也很不错,但是考研之后会更加吃香,而且最重要的是,现在很多学校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了,研究生学历更加受欢迎。除此之外,像是金融类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法学专业以及土木工程等专业,考研之后也能够“身价翻倍”,学生的就业前景会更好,薪资福利待遇也有所提升。这些大学专业无需考研,本科毕业也能够有好的出路前文也说过了,并不是所有的大学专业都适合考研,还有的大学专业考研也不过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如直接找工作就业更实际一些。体育类专业,毕业后就业轻松可能在很多人的想法中,体育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只能够从事教育行业,成为学校的一名体育老师,但其实还有许多选择,比如健身教练、运动员教练等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也不是不能够考研,只不过考研的意义并不是很大,本科毕业后就业便能够很轻松。播音主持专业,考研意义并不大这类属于艺术类专业,学生若是名校毕业的话,那就业能够占据到许多优势,但若是普通本科的话,基本上毕业后也是从事幕后工作,很少能够出现在大荧幕上。而这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考研的意义并不大,不如直接就业来得更实际一些。空乘专业,毕业后薪资待遇高其实这类专业不仅本科有,专科也有空乘专业,基本上这类专业的就业前景都是很不错的,只要自身达到相关标准,那薪资待遇也是很高的,而空乘专业考研的意义并不大,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学历也不是很在意,只要专业能力足够强就可以了。学生在考研前,需要明白的2件事情1、不要盲目报考,考研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考研的难度居高不下,而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学生在考研前要清楚地知道,若是学习成绩较差或是专业不适合的话,那并不适合考研,不如为就业做好提前准备,争取毕业之后轻松就业。2、考研不代表就业轻松,学生要规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已经不是“学历越高越吃香”了,而是能力越强越吃香,学生的学历只是“敲门砖”,但是这个敲门砖硬不硬还需要看学生的个人能力,所以学生也要多多提升个人能力,那样才能够在毕业之后轻松就业。笔者寄语:不同的专业发展前景不同,薪资福利待遇也是不同的,学生在考研之前,也要有个清晰的规划,不要随大流的盲目考研,那样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今日话题:你的大学专业适合考研吗?记得分享和收藏,点一点关注,我们下期再见啦~(图片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豪快者

心理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来源:学马教育研发中心提到心理学,大家第一反应是“我想什么他都知道”“学心理学的约等于算命的吧”“搞心理咨询的都不太正常”“读心术”……。好吧,小编就不一一列举大家对心理学的刻板印象了;但还是想说一句:“少年,你还不懂心理学”。读完这篇文章你将会对心理学有全新的认识。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这一文件,心理学类专业主要包含心理学(071101)和应用心理学(071102)两个专业。一、简介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研究涉及感觉、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该学科一般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着重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及就业前景1、心理学专业1.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学专业技能,了解国内外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最新成果,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运用心理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科研工作,毕业后能独立从事心理学理论研究和科研工作,能胜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1.2课程设置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学史、临床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实验设计、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咨询与治疗等。1.3就业前景l 心理咨询工作者:从事心理健康咨询。l 企业:可以去企业从事企业人力资源咨询和人才测评等工作。l 学校:近年来,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设置了心理问题咨询室,这为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l 公安系统、青少年矫正中心等。l 医院和诊所。学习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学生,可以去医院心理门诊或私人心理诊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作,2、应用心理学专业2.1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掌握心理学基本实验设计和调查方法;同时具备心理学服务的实际操作技术及咨询技巧,能够胜任未来的心理咨询、GOODXUE.NET心理卫生保健、人力资源开发、各个领域人才管理咨询等专业性工作。2.2课程设置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辅导、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运动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2.3就业前景应用心理学中的理论方法和实际技能可以运用到的生活的各个实际领域,包括工业、工程、组织管理、市场消费、学校教育、社会生活、医疗保健、体育运动以及军事、司法、环境等领域。随着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迅速发展,应用心理学有着日益广阔的前景。三、院校排名根据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各类学校评估结果如下:四、报考建议1、“真假”兴趣辨析在选专业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好多学生的兴趣都是“伪”兴趣,自己哪门课成绩好就觉得对相应的专业也感兴趣,看了一些影视剧就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兴趣,或者完全随大流的兴趣,别人报什么我就报什么,或者道听途说得来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兴趣并不能算真正的兴趣;只有在详细了解专业的情况下,仍对其感兴趣,才能算是真正的志业兴趣,这样在进入大学后学习该专业才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2、看清招生单位的培养方向每个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培养方向并不完全一样。例如,北师大的心理学专业有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与发展心理学三个培养方向,对学生自身的能力要求也相对较高,新高考之前只招收理科专业的学生。再比如西南大学的心理学专业,侧重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

神保

心理学——新加坡高校就业前景最被看好的专业之一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各种各样的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来自各方的压力不断地向人类施加。人们也日益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学”这个专业也越来越被许多学子看好。心理学研究的领域非常的广泛,APA(美国心理协会)就有53个学科分支,每个分支都有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偏于基础性的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到偏于应用性的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总能找到你所喜欢的方向。各个分支竞相发展,使得心理学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jcu新加坡校区心理学专业jcu新加坡校区心理学专业能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社会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人类的思想、感受与行为。该课程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心理系开展的调查研究。据立思辰留学介绍,该校心理系每年都会有国内外专家举办研讨会,他们能够提供心理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知识与研究活动。阶段课程:探索心理学I,探索心理学II,人类学:全球视角下的文化多样性,澳大利亚社会:社会学概论,辅导概论,多元文化,儿童与青少年辅导,有效写作;第二阶段课程:描述和分析行为,实验研究与分析行为,大脑与行为,学习与行为,记忆与认知,健康心理学,通过寿命看人类发展,环境心理学,审判心理学,跨文化心态;第三阶段课程:高等行为研究设计与分析,认知神经科学:智力生物学,人类感知与知觉,社会心理学,个性与个体生理学,高级健康心理学/精神病理学,辅导原则,组织行为,心理测验学,评估与道德概论第四阶段课程:心理学。就业方向:毕业生能获得多个领域的不仅限于以下的:包含学校,私立医院和健康保障服务中心,毒品和酒精服务,康复服务,咨询服务,治疗服务和儿童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