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星人的独特文化居委会

研究生星人的独特文化

时光流转,天气变暖,暑假很快就要来临了,可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等待大学毕业的大四学子们在享受自己最美好的,仅存的大学时光时,有没有一丝对研究生生活的期待呢?准备考研的大三学子们,有没有看见自己理想的学校冲你在招手呢,犹豫要不要考研的大一大二学子们,想了解真实的研究生世界吗?作为一名资深老学姐,今天就带大家了解研究生星人的特殊文化。1. 组会文化有句话说得好,只要导师管得好,天天就像在高考。上完大学你以为自己从此告别了考试,但你和“组会”不期而遇。研究期间你一定躲不开两个字那就是“组会”,只要听见这两字,头发瞬间落了一地,不夸张的说你会垂死病中惊坐起。科研人员完成一个科研成果的标志就是论文的发表,但是一篇中等水平的论文从实验设计到开展实施到失败再失败又失败再到成功并发表大概需要1-2年时间,优质论文2-6年不等。在这期间,导师如果放任你自由,相信我你很有可能会玩三年的手机,所以导师如何知道你每天来实验室不是在浑水摸鱼呢?我们实验室的传统是每周固定一个时间举行组会,每位同学汇报你本周实验成果,从实验过程到数据分析到接下来的试验计划一一汇报,当然在组会期间疾风骤雨式的批评,摧枯拉朽式的指责,漫天遍野的嘲讽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偶尔会得到导师的夸奖,一定眩晕的你两眼冒泡。所以你经常能看到这种情况,开完组会的六天实验室一片萧瑟,组会的前一天大家都在彻夜不眠。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大家都在瞎混,但是懂得规划自己时间的人一定是更加会游刃有余。除了这种组会以外呢,还有定期的文献汇报,在研究生期间读英文文献一定是你迈不开的坎,英文文献就是你的睡前故事,情感读本,财经时报,安徒生童话。你的成就跟你读过的文献数量成正比,你的英文水平也一定跟你读文献的速度成正比,曾经我一周读了48篇文献后连做梦都是英文对话。据传有位老师读研究生三年期间,读过的文献可以绕地球一圈,当然这有点夸张但是绝对能堆满半个房间。像我的导师,读文献就像吃零食,就是开心时刻来一个,休闲娱乐来一个。2. 聚众吃饭文化在我没读研究生之前,以为科研生活忙肯定都是自己吃饭的,为此我还惆怅了一番。读了研究生才知道,吃饭的时候至少五个人以上,有如梁山好汉一般。只要一到11点,楼道里就会想起此起彼伏的吃饭了吃饭了,吃不吃饭,然后一群人鱼贯而出,前呼后拥,浩浩汤汤朝食堂涌去。在路上你还能偶遇其他各个实验的大型吃饭团伙,在苦闷的工作中,吃饭似乎成了最有意义的事情。偶尔周末,在实验室的烤肉、火锅、水果聚餐,老家特产也都是我们最爱,有时候几十个人等一锅肉,你还没来得及下手,那边已经不知肉在何方了,有时候吃在嘴里甚至不知道熟不熟,有时候吃完也不知道谁在请客。我想大家都是热爱这个氛围吧。除此以外,每年毕业季迎新季奖学金季的大型聚餐也是大家心里的白月光,提前半个月就无心实验,默默期盼了。3. 头秃文化员工996就抱怨不堪,研究生都是007好吗?还得随时等待老师的召唤,为自己的实验数据绞尽脑汁找个合理的解释,为自己的愚蠢和手拙找个合理的理由,还得与杂志编辑斗智斗勇既不能失了谦卑又不能接受他的贸然攻击,因此读了研究生不久便发现,头发茂盛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于是大家聚到一起,最好的恭维就是一句“头发真多”,最好的早餐就是黑芝麻糊,最好的礼物就是毕生珍藏的生发秘方,最好的陪伴就是陪你一起头秃。每次看到学生卡上几年前的照片就是一阵感慨岁月催人老呀。说实话,没有继续读博士实在是怕自己的头发顶不住!4. 入不敷出文化众所周知,部分高校研究生的工资实在少得可怜,即使985院校,也不能避免我们就是其中之一。当然这也看个人运气,即使是复旦大学,只要你的导师够穷,你也是一毛没有。我的大学室友,第一个月导师就给了2500的工资,可给她美坏了,谁知道这是三年的工资。每个月25号,我们就会频繁撇手机,等待国家的500元救助金准时到账,运气好的话,导师的300块钱也将一起到来,然后你就可以去换你上个月的花呗顺便采购一波。运气再好一点的话,还可以参加学校四六级、日语等的监考活动,然后就会知道世界上比考试更难熬的其实是监考,但是这样的机会也是不多的,因为等待去监考的人似乎比考试的人还多,实在是狼多肉少。但是呢,工资虽然不多,该花的一点不能少,熬夜的黑眼圈总要买点名贵的眼霜吧,脸上又冒了几颗痘,是不是我的化妆水不够好,眼角的鱼尾纹说明我皮肤干燥一定是该买点面膜了,你看我科研这么辛苦是不是要出去吃顿好的犒劳一下自己呢,女孩要对自己好一点呢。总得来说呢,科研生活有点苦有点闷有点穷有点辛酸和无奈,但是却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锻炼和提升机会,在这里我也收获了我的两位宝藏导师和满满的对未来生活的勇气。马上就要毕业了,虽然很多不舍,但人生离合,实乃常态!希望大家都能带着科研人印记,努力地生活下去 !

破为牺尊

研究生拥有4大特征,导师将重点“偏爱”!第3点最加分!

考研人经过艰难的初试过后,上线的幸运儿便有机会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是一场导师和研究生双向选择的过程,可以保证导师可以招到自己最满意的学生,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也经过了充分的评估。那么研究生的哪些特征是导师偏爱的呢?1、值得信任的人品首先是研究生的人品问题,做人是做事的前提,人品是导师非常重视的,导师是见多识广的,人品低劣的研究生导师见得太多了,所以就怕自己招到那样的研究生,比如科研诚信问题,人品好的研究生是坚决不会篡改数据的,而道德底线很低的研究生就会铤而走险,为了数据的完美和试验的顺利完成就会做出篡改数据的事情,即使现在很多导师都三令五申了,一旦发现研究生科研道德败坏直接劝退,依然会有很多研究生会做那种低劣的事,因为绝对保密的话其他人很难发现问题,这就放纵了这类学生,这样的数据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对学术生态是一种巨大的伤害,试想我们看的文章都是不可信的,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2、强大的内驱力和行动力内驱力是一个人驱动自己做事的能力,内驱力强的人可以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和完成科研任务,研究生阶段不同于本科生阶段,本科阶段大多数时候是灌输式的知识教育过程,研究生阶段是主动探索的过程,需要自己不断的思考和总结,去推进自己的科研项目,这种转变需要在研究生阶段快速的适应的,不过大多数人都能过这个阶段,但是随着时间流逝,研究生在行动力和内驱力上就出现了分化,有内驱力非常强的研究生,他们可以把报告PPT做的非常完美,做试验也是严谨认真,文章改了一遍又一遍才发给导师看,这样的研究生可以获得很快的成长,相反的是,也有极其拖拉的研究生,摸鱼和混日子是他们的常态,导师催一下动一下,最后把做事的进度拖得非常的缓慢,让导师火冒三丈,这样的研究生在拖延症蔓延的今天也是不在少数的,除了这两类,大多数的研究生就是按部就班了,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不多干也不少干,这也就是平凡的大多数了。3、卓越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一个研究生的核心能力,读了研究生才知道有时候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差距还要大,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手握多篇高分文章,拿奖学金拿到手软,做报告绘声绘色,和各路大佬谈笑风生,然后我等普通人再看看自己,无奈的看着自己被拒了几次的文章,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所以科研能力真的很重要,科研能力主要来自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英文能力、沟通能力和归纳能力等,一个科研能力极强的研究生是非常受导师青睐的,因为研究生的产出高了,导师的脸上也有光,心情也会非常的好。4、难能可贵的科研兴趣科研兴趣是非常珍贵的,大多数人对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工作都没有太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科研兴趣的研究生会非常的有激情,可以不断的探索下去,而其他很多研究生就只能浅尝辄止,我见过很多对科研极度热爱的人,他们的眼里是有光的,思考占据了他们大多数的时间,无论什么样的数据在他们眼里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科研是有趣的。

公反

研究生最讨导师欢心的4大特征!学习能力排第二,第3点最重要

随着社会对于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考研的人数也在逐年稳步上升。2019年考研大军的人数更是创历史新高,达到了290余万!在这个庞大的数据背后,每个人都拥有着各自的动机与故事!为何而考研?有的人在随大流,有的人在逃避就业压力,还有的人是奋斗在父母的安排里。这样的学生即使考上研究生,也很难达到导师的预期,学术上缺乏思考,态度上混文凭,上进心远远不够,导师们对于研究生的质量越来越焦虑!究竟怎样的研究生才能在复试中脱颖而出,怎样的研究生才能在硕士几年获得导师的青睐呢?今天陈默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2019考研:研究生拥有4大特征,导师将重点“偏爱”!第3点最加分。NO1.人品永远是第一位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人品往往是最重要的,导师也最看重这一点!在平时的生活中,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大度幽默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学习上,上进心强,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良好,细心的处事态度与时刻保持好奇心,都是导师最看重的几个品质。一个人品不健康的学生无论多么优秀都难成大器!NO2.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并重这里说的学习能力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动手操作能力,深度思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是研究生必备的学习能力!研究生阶段跟本科阶段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研究生阶段,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挖掘问题,如果缺乏学习能力,必不得导师欢心!这也是很多普通本科生跟985本科生最大的区别。切不可做“高分低能”一族!而自理能力、时间安排等生活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NO3.敢于挑战与批判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也是很多学生最缺乏的。大部分研究生都在这一点上做得不足,大家一般都比较循规蹈矩,跟随导师的研究方向并深信不疑,尤其是很多女生,更是在学术上摆出一副“乖乖女”的姿态!其实,这是很多导师最头疼的,他们更希望学生能具备 批判和挑战精神,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上有所突破。不然,你终将成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NO4.独立人格相互欣赏导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一生的,而学生的独立人格也会让导师倍加欣赏。作为一名研究生,几乎每天都会和自己的导师打交道,只有相互欣赏,才能寓教于乐共同进步!不过,这种欣赏与投缘有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学生能做的,就是充分信任和尊重自己的导师。小编有话说:作为一名立志要做科研人才的高材生,大家首先要摆正自己的考研动机,在面试的时候充分展示自己的水平与态度,成功录取后更要戒骄戒躁,静下心来跟随导师学习,善于学习与思考,尊敬欣赏导师,反过来,导师也会偏爱于你!关于:“研究生最讨导师欢心的4大特征!学习能力排第二,第3点最重要”这个话题,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关注陈默老师,关注更多的大学生资讯:高考志愿填报,大学生考研,公务员考试,陈默老师始终在您身边。

喜临门

文化,特点,文化的特征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历史经验证明,在从事这种比较研究的时候,不能忘记文化的两个重要特点,时代特征和各种民族各自的特征。比如,奴隶社会有奴隶社会的文化、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的文化、资本主义有自己的文化等。世界上的各民族文化虽然各有特点,可以根据这样那样的特点区分为不同类型或文化圈,但它们异中有同,都具有时代性并按历史发展的时代顺序演化。文化的这种时代性是文化领域中也有所谓“共相”,也有相对不变的“形式”及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突出表现。那种在文化比较研究中只讲中外、不讲古今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文化除了时代性之外,还有民族性。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民族,其文化是各有特点的。斯大林指出,一个民族一定要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共同的语言及表现共同心理的共同文化,才成其为一个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之间,不仅有古今之别,也有中外之别。那种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只讲古今、不讲中外的观点,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问题。同一时代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相同的时代特点,这是一般;同一时代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民族特点,这是特殊。同一时代同一民族有表现其共同心理的共同文化,这是一般;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又有表现其不同阶级、不同党派的不同心理的两种文化,这是特殊。一般总是寓于特殊并通过特殊而存在。这一关于一般与特殊关系的辩证原理对于上述所有情况都是适用的。那种只讲中外不讲古今或只讲古今不讲中外的观点,都是违背这一辩证原理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达的地方,也有自己缺憾的地点。在从事文化比较的研究中,既不可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也不可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一个先进的、强盛的因而充满自信的民族更容易顾此失彼,甚至自以为是,狂妄自大。这种“强者政策”(杜维明语)是要不得的。在中华民族中曾经长期支配人们的“华夏中心主义”和在19世纪欧洲人中风靡一时的“欧洲中心主义”,就是这种“强者政策”的产物。与此相对的是所谓“弱者政策”,即一个落后的、贫弱的民族更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甚至把长处也看成短处,更容易看到别人的长处。“全盘西化”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弱者政策”的产物。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落后挨打,直到今天在经济文化方面比先进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注意反对“弱者政策”。须知,一种表现共同心理的共同文化之所以为一个民族所必需,是因为它有民族认同的巨大价值。比如语言文字,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维系一个民族的巨大力量,正因为如此,以色列人要把早已死去的古希伯来文复活过来,马来西亚要为本无文字的马来语制定文字,并将其定为国语;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无数被压迫的民族要为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权利而进行斗争。如果一个本来已落后的民族再把自己的文化贬得一无是处,甚至主张用外民族的文化完全取代自己的文化,那就必然会大大挫伤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大大损害民族文化在民族认同方面的力量。19世纪“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学者同时也是文化的“进化论”者。在他们看来,文化是进化的,欧洲文化是进化程度最高的高等文化,而第三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则是普遍进化道路上残存的落后遗留形态,因而,对这些民族来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在肯定文化有高低优劣之分、有先进落后之分、有由低向高的进化过程方面,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其错误在于只看到文化的时代性而抹杀了文化的民族性,因而其文化进化的观点也成了否认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单线式进化观念。20世纪西方一些文化学者在否定“欧洲中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进化的观念,主张文化多元论和文化相对主义。他们认为,人类各民族在历史中创造了各有特色、各种各样的文化系统。这里的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存在的理由、权利和价值。他们不承认任何一种文化具有天然的优越性,或高居于其他文化之上的权利,也不承认有哪一种文化可以成为其他文化的样板模式。有的极端相对主义者甚至认为,落后的物质文化与先进的物质文化也没有区别。在肯定文化的多元性即民族性方面,在否定欧洲中心主义方面,这种观念有合理性,其错误在于只看到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性,而否定了文化的进化性,否定了文化的高低、优劣之分。文化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因而其发展也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或者说是统一性与多样性。

发现者

导师喜欢哪种研究生?具有这5个特征的学生,更容易得到“偏爱”

近几年来研究生考试热度越来越惊人,2021年研究生报名人数预计将超过400万。按照这样的趋势,研究生的扩招也是势在必行。不过即使研究生扩招,研究生考试也是肉眼可见的越来越激烈,想读研可没有那么容易。为什么考研人数出现大幅度上涨?原因一:本科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大2020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874万,这些毕业生的毕业出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自然是非常大。考研,成为不少学生缓解就业压力的选择。研究生毕业后,竞争优势也会得到提升。原因二: 学生具有强烈的名校情结,想要成为名校研究生大家都知道高考竞争压力比较大,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上名校。有的学生本来有进名校的可能,但是因为一些原因只能就读“双非”院校。这些学生肯定是非常不甘心,所以希望通过考研来完成“名校梦”,成为名校研究生。原因三:对自己本科专业非常不满意,想让自己拥有更多机会在每年研究生考试中,都有一些跨专业的考生。他们选择考研,是因为对自己本科阶段的专业非常不满意,毕业后也不愿意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为了拥有更多的机会,他们选择报考其它专业的研究生。原因四:在职人员为了职业晋升,实力不容小觑在考研的队伍中,除了有应届毕业生外,还有很多在职人员。他们选择考研,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职业晋升道路更加顺利。这些在职人员考研的实力不容小觑,他们已经有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学习能力也非常强。考上研究生非常不容易,读研同样也不容易。研究生必须在读研阶段专心于学业,拿出优秀的毕业设计或论文,才能顺利毕业。学生和导师也要处好关系,导师对学生的帮助很大。下面这几类学生深受导师的偏爱。研究生有这5个特征,让导师更加偏爱:特征一:学生对科研事业十分热爱,有研究事物的兴趣很多学生考研,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历,并不是出于对科研事业的热爱。所以在导师眼中,对科研事业热爱的学生就显得很难得。如果学生对所研究的事物并不怎么感兴趣,是很难出成果。导师更乐意带热爱科研的学生。特征二:学生的科研能力出众,完成速度快光有对科研的热爱还不够,学生还需要有真正的科研能力。很多学生在读研之后发现,大家的科研能力差距这么大。科研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能发表论文,出研究成果。而能力差的学生,只能在实验室里唉声叹气了。特征三:学生行动力强,心思都在科研项目上具备强大内驱力和行动力的学生,显然更能得到导师的青睐。这些学生懂得主动学习,把心思都放在科研项目上。当他们有了想法后,就会积极去实施,这样更容易获得成功。老师对这类学生很欣赏,也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特征四: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挑战老师的固有观点很多学生身上都缺乏这个品质,即使是面对有争议的事情,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质疑。大多数学生都很循规蹈矩,师长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过实际上导师并不喜欢这样的学生,导师希望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挑战老师的固有观点。特征五:学生拥有正直的人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导师们非常看重学生的人品,如果学生没有端正的人品,即使科研能力再强也没有用。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学业上上进心强,踏踏实实搞研究,不做投机取巧的事情,拥有这些良好品质的学生,在导师心里都是非常加分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除了“沉迷”科研外,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积极入党,成为正式党员其实早在本科阶段,不少学生就已经开始申请入党。不过当时学校名额有限,学生可能并没有在本科阶段成为正式党员。到了研究生阶段不要再错过,一定要积极入党,早点成为党员,这样学生毕业后求职也会更顺利。在论文上用心,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荣誉研究生阶段,学生必须把精力放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上。有学生认为,只要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毕业就可以了。其实学生还应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荣誉,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拿到国家奖学金,不仅是奖金,更是对自身的肯定研究生阶段,学生是可以拿到奖学金的。因为研究生经济压力比较大,奖学金的设置,就是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拿到奖学金,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份奖金,更是对自身的肯定,是很高的荣誉。获得专业相关证书,为以后就业准备更多的“敲门砖”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学生同样需要考取各种证书。有的证书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考下来,所以很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考某个证书,一直考到了研究生阶段。不过好在通常这样的证书含金量也会比较高。对学生来说,考研这件事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学生不应该盲目报考,跟风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意义。大家还是应该对自己未来有明确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不管是读研还是工作,都能顺利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结语:上面说到,拥有5种特质的研究生,通常会更容易得到导师的青睐。其实说到底,优秀的学生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未来走向工作岗位也能得到领导同事的赏识。今日话题:大家觉得,学生在读研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教育分享官#

故观之名

研究生讨导师欢心的几个特征,学习能力第二,最重要的第三点

随着工作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本科生都会选择去考研,提升自己的学历逃避两年就业,2019年的考研人数已经高达290多万人,在这个庞大的数据背后,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考研的“动机”。为什么要选择考研?有的人是学校强制要求,有的人是逃避就业,有的人是跟风,有的人则是父母安排,这类学校即使是考上了研究生,后期也是很难达到导师的标准,所以导师对研究生的质量是越来越焦虑了。那研究生讨导师欢心的几个特征,学习能力第二,最重要的第三点。第一点:人品一个人的人品永远是看这个人最重要的一点,不管是生活还是学校,朋友看重这个,导师自然也是看重这点的,在平时生活中,热于助人、善良大方都是导师喜欢的那类人,还需要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好,处事细心,一个人品不好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第二点:学历能力与自理能力并存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队能力、表达能力都是学习能力的一个范畴,研究生跟本科不同的是,研究生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挖掘问题,如果你缺乏这个学习能力,是肯定得不到导师的换新的,这也是很多本科院校学生与985本科院校学生最大的差别之一!而自理能力就是生活中的种种小事。第三点:敢于挑战和批判这一点是很重要,而且学生非常缺乏的,很多研究生在这一点上做的并不足,绝大多数学生都属于循规蹈矩的人,导师说是对的就是对的,导师说是错的就是错的,反正导师就没不对的,其实这是件让导师头疼的状态,他们希望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这样才会在专业上有所突破。如果你想要做一名科研人才的高材生,首先要摆正自己的考研冬季,在面试的时候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与水平,录取后也不会太骄傲,静下心来跟导师交流学习,导师肯定会看到你的!

上一当

杨斌:大学创新文化的五个特征及对文化传承创新的贡献

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在第七届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挑战赛十强决赛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大学创新文化的五个特征及对文化传承创新的贡献”的分享。杨斌指出,大学的科研创新文化,对于整体社会文化有重要价值和贡献。与企业创新相比,大学创新有低功利性、弱层级性、高公益性、科学理性、强人文性这五个特征。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杨斌也提出了期望,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心是培育对学生一生有重要影响的价值观和品格品性。相比瞬间的“赛果”,学生们在“赛程”中所接受的指导和挑战更重要。我们要不忘初心,关注育人。以下为杨斌题为《大学创新文化的五个特征及对文化传承创新的贡献》的发言全文:大家下午好!今天是清华大学“校长杯”的第七届的决赛,我特别代表学校来表示祝贺和支持!也来感谢各位企业的支持和校友的帮忙。祝我们的大赛一年比一年更有进步。刚才比赛开始之前,我们开了清华x-lab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会议,讨论清华x-lab和创新创业教育下一步的发展。我自己感觉,形势是好的。以前的几届校长杯,场地特别大,媒体特别多,灯光特别炫,热热闹闹的,其实,我觉得现在这样朴素简单直奔主题就最好。一段时间里,双创变成社会上媒体的焦点,各界的殷切期望很急迫,其实反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构成某种扰动。我们的初心是通过大学当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人,不仅仅是出来一些创业家或者说创新人才,而是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在自己心里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不论今后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有一种挑战现状、动手改变的意愿、勇气和能力。我们希望通过清华x-lab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育对同学们一生有长久影响的价值观、品格品性,这比短期内提高学生身上的某些能力以及过程中获得的具体成果,长期看更重要得多。大学里面学生比赛的特点是,任何时候“赛果”都是瞬间的,是一种当时状态的反映,不是什么光环,远称不上是什么成就。我们更看重的,我们也希望参与其中的同学们更看重的,是在“赛程”中所接受到的包括在座的评委在内所给予的指导、挑战、拉伸,打磨每个计划,深化创新感觉;这些带有手把手色彩的培育过程要比什么“赛果”重要得多。所以我今天还是特别要代表学校来表示支持,不仅是支持比赛,更是支持你们一以贯之的投入。学校里以“校长”命名的活动恐怕只有这一个“校长杯”,足见清华大学对以创新创业教育来育人这件事儿的看重,这不是某个阶段的政策,而是会长期坚持下去的,咬定青山不放松。利用给决赛致辞这个机会,我想分享一点自己的思考,供各位老师、同学、也包括企业家、投资家批评,以促进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化。我们都知道,现代大学重要的使命之一是文化传承创新,其内涵是很丰富的,今天我想着重谈自己思考的一个角度,就是大学的科研创新文化,对于整体社会文化的价值和贡献。清华讲科研做贡献的时候,经常说三条,顶天(面向全球科技前沿突破)、立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树人(以科研来培养人才),我有时候也想,三者之外,是否还可以加上一个“新风”,就是大学的创新文化对于整个社会文化其实有一种“新风”的贡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大学的科研创新则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和企业界都为创新而不竭地努力,这二者当然不是竞争关系,但也不是简单的互补或者上下游关系,其创新模式也不太一致。这里的“不一致”我认为是有价值的,某种意义上构成一种创新的张力结构,支撑起更具长期竞争力、更有韧性、也更有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大学的创新文化,有五个与企业界不太一样的特征,我个人认为是持续地丰富着整个社会创新的文化和价值的。第一条,就是大学创新的低功利性。倒不是说大学的学者们有这个自觉性,也不是说企业界的创新者们太功利。必须要看到,企业界很多时候是要背负着比较短期就要见分晓的业绩压力,投资者的期待和业内相互之间的竞争也使得在时间维度上企业界的创新不能做得很从容。企业界的好处是需求也许更明确,但也要警惕这些需求可能是比较浅的、短的,有时候需要挖掘能表达出来的需求背后没说出来的“真需求”。学术界创新的低功利性,就是放飞、包容学者们的好奇心、理想化,所带来的有趣的探索,以及探索失败;并不是为了派上一个即刻的用场,但是却能代复一代地引领人类的发展,深化人类知识的基础,突破着认识的边界。低功利的自由探索,对于企业界是相当地奢侈的,尽管有些企业时不时地也想模仿大学的做法,给创新者们相当的自由度,但内在里还是跟大学的宽松环境不同。低功利性,意味着给创新的耐心更长,更能做也愿做长远的部署,这给整体的社会文化带来一种积极的输出。高校的科研创新成果,就像她的育人成果一样,很多时候不该在比较短的时期中加以衡量和评价。这就是低功利性。第二条,是大学创新的弱层级性。这是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两天参加校友聚会的活动,我们的文化传统上是“序齿不序爵”,反映到学校的创新实践中,也是如此。谁有新主意都会被听取,弟子不必不如师,平等探索,鼓励争鸣。大学的教授阶梯就是相对简单的三层,很多专业服务行业也都是如此,而且梯级高并不代表学术上的权威,资深的老师们要不断地听年轻的博士生、年轻老师讲新发现,这是一种终身学习,让大学当中的每个人都对学术的飞速进步有更强的敏感性。新技术往往有“逆龄化”的特征,也就是年纪轻的人反而更敏感更容易上手,更可能是尝鲜者;而弱层级性,对于整个创新文化都是有积极价值的,当然对于企业到了生产运营中却可能未必。弱层级也许会有利于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融合,不必都回到命令链条的顶部,不太在意自己是哪个部门的,这一点也是跟企业创新不同的。第三条,是大学创新的高公益性。这是大学创新的一个价值取向。不只是公立大学如此,所有大学的创新,比起企业界来,都趋向于高公益性这个基本价值立场。在选择研究题目时,大学也往往鼓励教师们选择那些对于公共命运、人类福祉有长期影响的题目。终身教授制度,其实也有这个好处,就是可以献身大我。国家对大学,以及大学当中,对知识产权的安排也有其特殊性,既希望保证对其中的具体创新者有足够的激励,同时又适度地促进知识产权更快地流动、扩散,以造福社会,惠及民生。第四条,是大学创新的科学理性。大学的创新在知其然之外,尤其重视知其所以然,强调可以重复实验,循证说理,科学精神是放在第一位的。整个社会的创新环境的营造中,科学普及工作是一件大事,除了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多时候需要的是公众在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上的普及。现代社会大众容易被一时之热点和思潮所影响甚至左右,而大学对社会的纷扰喧嚣能保持一定的超然距离,给社会文化贡献着一定的稳定性。大学当中的学科秩序也是如此,不是社会上互联网热,就全都一窝蜂搞互联网,而是保持着她的范式逻辑、科学理性,冷静地、持续地做着独特的学术贡献。企业界的创新成效总会带有不少营销的成分,这也难免,毕竟有产业竞争或是获取资源的需要,而学术界应该主要是靠创新成果自身说话,经得起时间的反复考验。第五条,是大学创新的强人文性。大学中的科研创新的选题,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学者,都更有充满暖意的人文立场,更有促进社会平等和谐的价值主张,都更愿意关心不被竞争和效率所怜惜的弱者——特别是当这里的弱,很多时候并不是本身不努力,而是由于社会的变化、技术的交替所带来时,大学创新就更希望帮助他们,并且以创新的力量和方式来做,让社会的未来变得更好。强人文性,也意味着大学中的创新会天然地成为“有责任的创新”、“人本的科技创新”。长期来看,这种有人文大爱的创新不仅对社会文化有滋养,本身也构成一种独特的创新竞争优势。这五条我所体会的大学创新的文化特征,肯定是挂一漏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大学所体现出来的也各有特点。这些大学创新的文化特征,当然对企业创新也可以有一些借鉴和启发,但是企业界所处的情形不同,面临的挑战与大学不同,所以也不可能统统变成大学这样的创新文化。大学的创新文化比起企业来也可能缺少整合性、针对性、有组织性,显得效率低、周期长、太散漫。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应该说,大学能有相对从容宽松的创新环境,也是靠国家社会的关爱支持,包括企业界的慷慨赞助,才做得成,值得感恩,倍加珍惜。从这个角度来延伸说来,我们这些大学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也会有意识地突出低功利性、弱层级性、高公益性、科学理性和强人文性。我看了一下这次进入十强的团队的题目,除了刚才重恩院长所说的今年硬科技备受青睐之外,我也看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得到越来越多的关心,包括生态保护、老龄化,这些也都是跟人文有关的。这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也许短期内感觉不是那么有利可图的选题,但长期来看却可能代表着非常重要的新的需求趋势。评委老师们也可以给予多一些关心和鼓励。今天与获选十强的同学和费力帮忙的评委,以及各位同事、企业赞助者,来分享大学创新文化的一些特征以及其对社会文化的贡献,还是希望我们的比赛和平台,不忘初心,践行使命,持之以恒,关注育人。大学当中,最美好的莫过于,学习者都在进步,其实没有输家这个概念,只要你参与其中付出努力,你就是这个过程当中的赢家——显然,赢家不只是最后评委宣布的冠军。(责编:孙竞、熊旭) 【来源:人民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毒蝎子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三个特征逃不掉,真准!

有文化的人有什么表现?三个特征逃不掉文化是一个人身心系统里较为高级的一种思想和行为状态以及情感特征。文化首先与人的职业无关。人们习惯性地把读过书,能够“识文断字”的人称为文化人,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这些人更加精准的称谓应该是“知识分子”。因为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人,其职业看起来与文化有莫大的关系,但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却显得与文化毫无关系。相反,一些一字不识的农民却会让人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文化韵味。文化与人的学历无关。学历可以证明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限,以及在某个专业领域的精深程度,但不能证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为什么现实中会出现“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怪相,就是因为这些知识的拥有者并未同步地拥有文化,或者他的文化水准、言行举止与其知识水平并不相称,特别是现代的教育体系下,对于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教育并未与人格培养同步实施、同步考量。而“读书为明理,明理为做人”,这是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也应该是一个人学历教育与人格培养所遵循的模式。文化与人的外表无关。一个人的“扮相”与文化无关,就如同一个戴高度近视镜的人,并不见得就有学问一样。那些穿古装,玩手串、茶道,甚至一些以书法、国画、戏曲、文学等为职业的人,也不见得就真正有文化,他们所拥有的,可能只是热情,也可能只是技术层面的娴熟。文化是一种以精神层面的差异为特征的现象,但文化又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最终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所以,文化虽然是一种“不可见”的现象,但又是一种可以通过外部指标来衡量的状态。正因为文化有这样的特征,所以现实生活中人们就会用文化的“有和无”来衡量一个人。大体上,一个文化水准较高的人,都逃不过这三个特征:一个有文化的人,首先是善良的。所有的文化都是以某种哲学为骨架支撑起来的,而几乎所有的传统哲学最终都将以某种宗教为载体加以固化和延伸。例如,影响中国文化最为深刻的哲学体系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学的思想,中国文化的每一根枝脉,都无法逃离这三种思想的影响。儒家提倡“仁爱”,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学尊崇“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观,如果将这些思想粗暴地简而言之,那就是“善良”两个字。作为外来文化的基督教主张“平等博爱”,其思想核心也就是“善良”。可以说,世界上一切人文思想的根基都是善良,都是通过其教义或者伦理主张,培养人对于自身乃至整个生命体系的大爱和怜悯,这是世界上所有人文思想和宗教教义赖以存在的根基。一个人受传统文化的濡染越长久、越深刻,善良这种人格特征就愈加明显和突出,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上,就愈加充满同情心和利他行为,这样的人也很难仇恨他人、仇恨社会,相反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会积极为社会、为大众做事,因为若不是这样,他们就会立即陷入内心的剧烈冲突中。一个有文化的人,其次是倾向于理想主义的。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他的总体需求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同等重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物质需求是精神需求的基础,没有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需求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用最为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行的”。在温饱、安全、繁殖等基本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以后,人与人的人格特质的差异就会凸显出来。“广厦千间,夜眠三尺;钱粮万贯,日食三餐”,现实中有很多人,会沉迷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无法自拔,即使他所拥有的物质水平已经无限倍地超过了自身消耗,也放不下对物欲的强烈索求,不惜将自己变身为物质需要的奴隶或者物欲机器。这样的人显然是缺乏以文化为主干的精神涵养的。反观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文化,都是与“金本位”、“权本位”、“享乐主义”对立的,在儒家的思想里,把物质需求定义为“利”,将人的精神需求定义为“义”,要求人要义利分明,进而舍弃“利”而成全“义”,以自身、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牺牲,成全更大范围和长远、整体的利益,而自身利益之外的,都有可能上升到“义”的层面,所以古人眼里的“义”有着大小之分。儒家鼓励人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佛教思想要求信仰者“自渡渡他,自觉觉他”,都希望人们能够在自身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有更加高级的理想追求,在利益他人和造福社会里寻求生命获得完满的途径。一个有文化的人,再次是相对守旧的。一个常态的社会,一般情况都是文化多元的,那种文化一元、绝对“单纯”的精神状态,莫要说在一个社会,即便在一个个体人的身上,也是极难出现的。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必然有传统的、现代的;时髦的、守旧的;固有的、新来的等等各种文化元素同时存在。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诸多的文化“成员”里,谁是主流文化、谁是次流文化,谁是根脉文化、谁是枝叶文化等,必须有一个清楚的分野和鉴别,倡导多元文化存在并非是要“鱼龙混杂”或“群龙无首”,一个缺乏主流和骨干文化的社会,必然导致意识盲流和大众的无所适从。一般情况下,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或者在具备根基意义的都是传统文化。因为知识、技术可以“日新月异”,可以“朝秦暮楚”,可以与时代高度契合甚至超越时代而发展,但文化的一个重大特征是相对滞后的,文化的相对滞后也是保证一个社会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价值选择出现冲突的时候,那些文化濡染较深、思想惯性较大的人,往往会以传统文化或者道德体系赋予的评判标准,优先做出抉择。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很多相同特征的群体,经过漫长时间慢慢积累、总结出来的精神财富,一个庞大的基数、一个漫长的时间维度,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更加可靠和容易服众,所以那些文化素养越是深厚的人,就显得越是守旧,特别是在针对一些新兴思想、突发状况的时候,他们越是愿意用更加传统(“过时”)的眼光、态度来对待。但这种“过时”并不意味着错误。(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本自媒体号并参与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梦不落

「教育强国」杨斌:大学创新文化的五个特征及对文化传承创新的贡献

杨斌:大学创新文化的五个特征及对文化传承创新的贡献教育强国★★★★★在第七届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挑战赛十强决赛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大学创新文化的五个特征及对文化传承创新的贡献”的分享。杨教授指出,大学的科研创新文化,对于整体社会文化有重要价值和贡献。与企业创新相比,大学创新有低功利性、弱层级性、高公益性、科学理性、强人文性这五个特征。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杨校长也提出了期望,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心是培育对学生一生有重要影响的价值观和品格品性。相比瞬间的“赛果”,学生们在“赛程”中所接受的指导和挑战更重要。我们要不忘初心,关注育人。各位来宾,各位同学,各位评委,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今天是清华大学“校长杯”的第七届的决赛,我特别代表学校来表示祝贺和支持!也来感谢各位企业的支持和校友的帮忙。祝我们的大赛一年比一年更有进步。刚才比赛开始之前,我们开了清华x-lab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会议,讨论清华x-lab和创新创业教育下一步的发展。我自己感觉,形势是好的。以前的几届校长杯,场地特别大,媒体特别多,灯光特别炫,热热闹闹的,其实,我觉得现在这样朴素简单直奔主题就最好。一段时间里,双创变成社会上媒体的焦点,各界的殷切期望很急迫,其实反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构成某种扰动。我们的初心是通过大学当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人,不仅仅是出来一些创业家或者说创新人才,而是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在自己心里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不论今后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有一种挑战现状、动手改变的意愿、勇气和能力。我们希望通过清华x-lab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育对同学们一生有长久影响的价值观、品格品性,这比短期内提高学生身上的某些能力以及过程中获得的具体成果,长期看更重要得多。大学里面学生比赛的特点是,任何时候“赛果”都是瞬间的,是一种当时状态的反映,不是什么光环,远称不上是什么成就。我们更看重的,我们也希望参与其中的同学们更看重的,是在“赛程”中所接受到的包括在座的评委在内所给予的指导、挑战、拉伸,打磨每个计划,深化创新感觉;这些带有手把手色彩的培育过程要比什么“赛果”重要得多。所以我今天还是特别要代表学校来表示支持,不仅是支持比赛,更是支持你们一以贯之的投入。学校里以“校长”命名的活动恐怕只有这一个“校长杯”,足见清华大学对以创新创业教育来育人这件事儿的看重,这不是某个阶段的政策,而是会长期坚持下去的,咬定青山不放松。利用给决赛致辞这个机会,我想分享一点自己的思考,供各位老师、同学、也包括企业家、投资家批评,以促进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化。我们都知道,现代大学重要的使命之一是文化传承创新,其内涵是很丰富的,今天我想着重谈自己思考的一个角度,就是大学的科研创新文化,对于整体社会文化的价值和贡献。清华讲科研做贡献的时候,经常说三条,顶天(面向全球科技前沿突破)、立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树人(以科研来培养人才),我有时候也想,三者之外,是否还可以加上一个“新风”,就是大学的创新文化对于整个社会文化其实有一种“新风”的贡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大学的科研创新则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和企业界都为创新而不竭地努力,这二者当然不是竞争关系,但也不是简单的互补或者上下游关系,其创新模式也不太一致。这里的“不一致”我认为是有价值的,某种意义上构成一种创新的张力结构,支撑起更具长期竞争力、更有韧性、也更有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大学的创新文化,有五个与企业界不太一样的特征,我个人认为是持续地丰富着整个社会创新的文化和价值的。第一条,就是大学创新的低功利性。倒不是说大学的学者们有这个自觉性,也不是说企业界的创新者们太功利。必须要看到,企业界很多时候是要背负着比较短期就要见分晓的业绩压力,投资者的期待和业内相互之间的竞争也使得在时间维度上企业界的创新不能做得很从容。企业界的好处是需求也许更明确,但也要警惕这些需求可能是比较浅的、短的,有时候需要挖掘能表达出来的需求背后没说出来的“真需求”。学术界创新的低功利性,就是放飞、包容学者们的好奇心、理想化,所带来的有趣的探索,以及探索失败;并不是为了派上一个即刻的用场,但是却能代复一代地引领人类的发展,深化人类知识的基础,突破着认识的边界。低功利的自由探索,对于企业界是相当地奢侈的,尽管有些企业时不时地也想模仿大学的做法,给创新者们相当的自由度,但内在里还是跟大学的宽松环境不同。低功利性,意味着给创新的耐心更长,更能做也愿做长远的部署,这给整体的社会文化带来一种积极的输出。高校的科研创新成果,就像她的育人成果一样,很多时候不该在比较短的时期中加以衡量和评价。这就是低功利性。第二条,是大学创新的弱层级性。这是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两天参加校友聚会的活动,我们的文化传统上是“序齿不序爵”,反映到学校的创新实践中,也是如此。谁有新主意都会被听取,弟子不必不如师,平等探索,鼓励争鸣。大学的教授阶梯就是相对简单的三层,很多专业服务行业也都是如此,而且梯级高并不代表学术上的权威,资深的老师们要不断地听年轻的博士生、年轻老师讲新发现,这是一种终身学习,让大学当中的每个人都对学术的飞速进步有更强的敏感性。新技术往往有“逆龄化”的特征,也就是年纪轻的人反而更敏感更容易上手,更可能是尝鲜者;而弱层级性,对于整个创新文化都是有积极价值的,当然对于企业到了生产运营中却可能未必。弱层级也许会有利于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融合,不必都回到命令链条的顶部,不太在意自己是哪个部门的,这一点也是跟企业创新不同的。第三条,是大学创新的高公益性。这是大学创新的一个价值取向。不只是公立大学如此,所有大学的创新,比起企业界来,都趋向于高公益性这个基本价值立场。在选择研究题目时,大学也往往鼓励教师们选择那些对于公共命运、人类福祉有长期影响的题目。终身教授制度,其实也有这个好处,就是可以献身大我。国家对大学,以及大学当中,对知识产权的安排也有其特殊性,既希望保证对其中的具体创新者有足够的激励,同时又适度地促进知识产权更快地流动、扩散,以造福社会,惠及民生。第四条,是大学创新的科学理性。大学的创新在知其然之外,尤其重视知其所以然,强调可以重复实验,循证说理,科学精神是放在第一位的。整个社会的创新环境的营造中,科学普及工作是一件大事,除了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多时候需要的是公众在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上的普及。现代社会大众容易被一时之热点和思潮所影响甚至左右,而大学对社会的纷扰喧嚣能保持一定的超然距离,给社会文化贡献着一定的稳定性。大学当中的学科秩序也是如此,不是社会上互联网热,就全都一窝蜂搞互联网,而是保持着她的范式逻辑、科学理性,冷静地、持续地做着独特的学术贡献。企业界的创新成效总会带有不少营销的成分,这也难免,毕竟有产业竞争或是获取资源的需要,而学术界应该主要是靠创新成果自身说话,经得起时间的反复考验。第五条,是大学创新的强人文性。大学中的科研创新的选题,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学者,都更有充满暖意的人文立场,更有促进社会平等和谐的价值主张,都更愿意关心不被竞争和效率所怜惜的弱者——特别是当这里的弱,很多时候并不是本身不努力,而是由于社会的变化、技术的交替所带来时,大学创新就更希望帮助他们,并且以创新的力量和方式来做,让社会的未来变得更好。强人文性,也意味着大学中的创新会天然地成为“有责任的创新”、“人本的科技创新”。长期来看,这种有人文大爱的创新不仅对社会文化有滋养,本身也构成一种独特的创新竞争优势。这五条我所体会的大学创新的文化特征,肯定是挂一漏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大学所体现出来的也各有特点。这些大学创新的文化特征,当然对企业创新也可以有一些借鉴和启发,但是企业界所处的情形不同,面临的挑战与大学不同,所以也不可能统统变成大学这样的创新文化。大学的创新文化比起企业来也可能缺少整合性、针对性、有组织性,显得效率低、周期长、太散漫。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应该说,大学能有相对从容宽松的创新环境,也是靠国家社会的关爱支持,包括企业界的慷慨赞助,才做得成,值得感恩,倍加珍惜。从这个角度来延伸说来,我们这些大学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也会有意识地突出低功利性、弱层级性、高公益性、科学理性和强人文性。我看了一下这次进入十强的团队的题目,除了刚才重恩院长所说的今年硬科技备受青睐之外,我也看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得到越来越多的关心,包括生态保护、老龄化,这些也都是跟人文有关的。这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也许短期内感觉不是那么有利可图的选题,但长期来看却可能代表着非常重要的新的需求趋势。评委老师们也可以给予多一些关心和鼓励。今天与获选十强的同学和费力帮忙的评委,以及各位同事、企业赞助者,来分享大学创新文化的一些特征以及其对社会文化的贡献,还是希望我们的比赛和平台,不忘初心,践行使命,持之以恒,关注育人。大学当中,最美好的莫过于,学习者都在进步,其实没有输家这个概念,只要你参与其中付出努力,你就是这个过程当中的赢家——显然,赢家不只是最后评委宣布的冠军。最后,预祝今天活动成功,也预祝各位从辛苦中得到更多收获。谢谢大家!(杨斌:长安街读书会主讲人、清华大学副校长)长安街直播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央视频、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责编:褚梦真;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直播】查看更多。

冲锋车

谈美国的文化特征

美国文化有哪些特征:第一:尊重个人价值。就是说个人利益为主,自己奋斗,以求能够实现。能够调动个人积极性,才智和潜力可以实现,达到举国振兴和发展;第二:喜欢民主。美国是一个直接进入民主的国家,受到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很大,所以特别喜欢自由,除了执法人员外,任何机关与个人不得侵犯;第三:崇尚开拓和竞争。美国特别喜欢开拓,不怕限额的挑战,喜欢开发资源,促使和培育美国人敢打敢拼,不怕危险的性格;第四:讲求理性和实用。立足于现实生活和经验,信念微根本出发点,采取兴东当作主要手段,获得效益和成功;第五:崇拜性。美国的成就在于追求,诱惑人的前进动力,相信价值等于事业,事业有成就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