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外学术情报编辑 | 学术君据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欣然)报道,两会在即,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告诉记者,他将在会上提出关于优化研究生结构、提高博士生招生比例、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建议。刘昌俊说,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结构中博士生招生占比小、硕士生招生数过多,已经很不适应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科建设、基础研究的需求。尤其在一些亟需突破的关键学科领域,博生不足已经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而发达国家的高水平院校主要以博士研究生为主。改变我国研究生招生结构、提高博士生占比刻不容缓。同时,目前硕士生培养存在以下问题:培养年限短,很难深入融入科研工作;为达到毕业要求,一些硕士生只能开展易于出成果的研究;很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接受实验技能的培训,客观造成硕士生开展实质研究的时间少。因此,他建议教育部、中科院等有关部门进一步总结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以来取得的优异成绩,特别是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加大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我国很多学科在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水平上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建议教育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尽快协商,重新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方式,调整我国硕士生、博士生招生比例,尽快提高博士生占比,从根本上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不以招收硕士研究生作为解决本科生就业的渠道或方式。刘昌俊说,目前,极个别高校已经采用硕士生名额换博士生名额的方式多招博士生,保证了科研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他建议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博士点,在研究生招生结构尚未改变的情况下,实施类似的硕士生名额换博士生名额的方式,保证这些院校对博士生的需要。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管,保证培养质量。刘昌俊,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第九、十、十二、十三届学科评审组成员。来源: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05/t20200514_326378.html本文来源:中外学术情报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这段时间,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成为关注焦点。前几天,教育部副部长指出,今年扩招的约18.9万研究生名额将向人工智能等专业倾斜。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又联合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力在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推动策略和具体举措上进一步创新突破。图片截自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相继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通过其他创新机制,将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列为重要建设任务,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但是,高校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跨学科创新平台不足,学科建设缺乏深度交叉融合,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突破较少,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为了补上短板,《意见》依托“双一流” 建设,深化人工智能内涵,促进学科融合,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上述负责人指出,一方面,以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的重大战略需求为中心,以“需求导向、应用驱动”“项目牵引、多元支持”“跨界融合、精准培养”为基本原则,瞄准“理论、算法、平台、芯片和应用”等急、断、缺的短板领域,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适度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人工智能领域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从《意见》中,也可以梳理出如下关键词:●扩招:安排博士生招生计划专项增量《意见》指出,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综合考虑有关高校高水平师资、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和攻关任务,以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等情况,安排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计划专项增量。积极引导高校通过实施常规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办法,切实优化招生结构,精准扩大人工智能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融合:探索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学科建设强调“融合发展”,健全学科设置机制,以学科重大理论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牵引,促进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复合培养”,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大力提升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三是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精密耦合”,以“全链条”“开放式”“个性化”为目标,打造人工智能核心知识课程体系和应用模块课程。在师资队伍方面,鼓励以双聘等灵活聘用方式吸引企业和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到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统筹利用各类资源,为人才流动和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意见》支持高校与人工智能领域骨干企业、产业化基地和地方政府设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建立任务驱动的跨行业跨学科导师团队,促进科研协同创新发展和博士生联合培养。完善工程博士培养标准,加大工程实践在培养方案中的比重,联合企业开展人才职业能力认证培训。鼓励企业向博士生开放课程、数据、案例、工具和实训平台。在产教融合方面,将依托“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在人工智能发展重大问题和突破方向上,实行联合科研攻关和融合育人,强化课程体系、计算平台、实验环境等条件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共建,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优先支持。●创新:支持高校自主确定研究生培养规模在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上,《意见》指出,要建立专项任务培养研究生机制。以多学科交叉解决重大问题的专项任务作为研究生课题主要来源和培养载体,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在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中,自主确定研究生培养规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成本分摊机制。注意了,对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博士生,高校应参照科研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保障和提高博士生相关待遇的具体办法,保护博士生的合法权益。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上,《意见》指出要加大国内外联合培养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博士生的支持力度。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与论坛,创办高水平学术期刊。●完善评价: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都认可《意见》指出,要完善学科评价机制。完善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应用成效为核心的学科评价体系,探索有利于新兴交叉学科深度融合发展的评价办法,给予相对宽松的建设和评价周期。鼓励高校开展自我评估,支持学会、行业协会开展第三方评价,合理借鉴国际评估。构建激励学科交叉研究人员动态流动的复合评价机制,认可其对来源学科和交叉融合学科的双重贡献,以及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成果形式。不仅如此,也要健全学位质量保障机制。设立跨学科评议专家组,设置专门的评议要素,适时进行人工智能领域学位论文抽检和人才培养质量专项检查。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刘义阳审核:管晶晶终审:冷文生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5月23日讯(记者 梁丹 董鲁皖龙)近年来,随着科教水平的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表示,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分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依然突出。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经过调研,吴智深发现阻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主要有三处:① 分类培养目标不明确,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缺乏分类招生、区别培养的指导理念和制度保障,学术型人才创新思维能力不够、专业型人才实践能力不足。② 研究生资源分配、培养管理制度需要改善。③ 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基础科研的氛围和条件有待提高,博士研究生资助和津贴较低,导师潜心指导,深入一线与博士研究生协同攻关的风气有待加强。关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进作用。”吴智深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培养水平,要明确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抓住职业性是专业硕士的一大特征,将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贯穿作为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学位审定的重要考虑环节。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关于学术型硕士同时,将学术型硕士培养定位为博士研究生的预科,构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科研骨干一体化的连续培养体系,使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向性更强,缩短博士研究生培养时间,加强博士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培养致力于科技创新的氛围和精神。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针对研究生津贴和资助较低的问题,他建议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津贴,建立多渠道资助体系,制定合理科研经费补助且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持续的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自从2014年我国实行研究生收费以来,公费读研的政策就被取消了,但相应的,国家也增加了研究生的奖助政策,我们来看下我国的五大类研究生奖助政策吧!国家助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覆盖了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获得资助的研究生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博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10000元,硕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一般按月发放。(注意:在职研究生不享受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超过规定学制年限的延期毕业生不享受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资助对象是指:中央高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获得奖励的研究生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对中央高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所需资金,按照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0000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8000元的标准以及在校生人数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标准不得超过同阶段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标准的60%。中央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覆盖面、等级和奖励标准进行动态调整。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所以,每个学校的学业奖学金政策各有不同。有些学校的学业奖学金覆盖所有学生,每个学生拿到的都是一样,也有些学校会把学业奖学金设置几个档位,按照课程成绩排名来发。当然,也有高校的学业奖学金不覆盖所有学生,有的甚至没有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由国家财政发放,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研究生。每年奖励4.5万名在读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1万名,硕士研究生3.5万名。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国家奖学金因为名额较少,拿奖的难度比较大。课业成绩在评选过程中也只是占很少的一部分,主要是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竞赛获奖、发表论文、专利授权等都是加分项。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申请金额原则上不超6000元,原则上不超过年度学费和住宿费标准总和。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不上浮。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支付,毕业后的利息由借款人全额支付。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按照学生申办地点及工作流程不同,国家助学贷款分为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两种模式。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三助”岗位津贴指的是助研、助教、助管津贴。高校按规定统筹利用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设置研究生“三助”岗位,并提供“三助”津贴。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原则上,助研津贴主要通过科研项目经费中的劳务费列支,助教津贴和助管津贴所需资金由高校承担。当然,岗位也是需要研究生自己申请的,津贴的多少和岗位、工作时长相关联。总结下来,研究生的国家助学金是基本能拿到手的,学业奖学金看学校制度以及在校表现,国家奖学金看科研能力,“三助”津贴偏勤工俭学的性质,国家贷款适用于生活困难的学子。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大体意思如下:这几年来,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今年,研究生扩招了18.9万人。有人在发布会上公开提问:“高校每年这样不断扩招研究生,如何才能保证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负责人称,将通过监管来确保全国所有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下降。今年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已经达到100万人,截止目前为止,各大高校几乎都百分百完成了任务。一方面,要向关键急需的学科专业倾斜,向专业学位倾斜,向中西部地区的培养单位倾斜。说明这次扩招是非常精准的扩招,是针对一些需要研究生的专业进行定向扩招,而不是盲目地扩招。另一方面,要对这些有扩招研究生的单位进行配套设施的配套投放,比如,增加食堂、宿舍、教学楼等硬件设施。第三,还要选拔出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有好的导师,才能够培养出好的研究生。最后,要改变高校以往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政策,要设立关键责任人制度,加强过程培养质量监督和监管,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然而,现实是,现有高校很多都在城市的市中心里面,不能随意扩张校区面积,旧的校区总体地盘面积并不大,扩招研究生数量,会导致宿舍、食堂、操场、教师、教室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全跟不上。南方某211高校,因为今年扩招了1000多个研究生名额,导致本部的学生宿舍紧张,一时供不应求。学校管理层于是决定,把机械、数计、人文、外语、经济管理等五个学院的本科新生直接安排在另外一个相距50公里远的分校区。这个校区是在山上,上山下山都非常不方便,对于本部校区的老师去那边上课,或者学生到本部校区做实验是极其不方便的。可是,学校管理层没有考虑到的是,本科生要上一些基础实验课,那个分校区并没有配套硬件和相关的任课老师,本科生以后上课怎么办?是天天来回跑还是怎么上?这些问题都没有考虑清楚的情况下,学校管理层就做出迁出本科生的决定,会给日后的教学带来很多不方便的地方。而且据说那个新校区的教学楼还是古老的黑板板书方式,上课连一台像样的电脑都没有,这样的硬件设施,可想而知,怎么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本科生?相信随着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每个高校都会面临校区资源不够、师资不够等相同的问题,需要各个充分和高校教师讨论之后,才能做出一些教学和科研的决定。
文/时代教咖在现如今这个社会中,如果我们想要找到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的话,是很困难的。而原因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现在大家的学历普遍都有所提升了,大学生基本上随处可见,考上大学早已经不是什么“个例”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很多人会为了更好找工作,而去读研。虽然人们都说读研、读研的,但其实对于研究生、硕士、博士之间的区别,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研究生、硕士、博士之间有何区别?其实这三个称呼,最根本上的区别,是学位和学历上的区别。不管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其实都是研究生。而硕士和博士,是学位;研究生,则是一种学历。和硕士比起来,博士是要更高一级别的。只有我们先成为了硕士,然后才能成为博士。他们之间的先后顺序,是一定不可以搞混的。像是人们平时所说的考研,一般都是指考硕士研究生,很少有人会把考博士研究生的过程说成是考研的。那么,新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常把硕士称为是研究生,却叫博士为博士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为何我们常把硕士称为研究生,博士却就叫博士?大多是因为这些原因:1. 博士级别更高其实之所以会这样,原因不过就是因为博士的级别在大多数人的心中都是要更高一些的,而硕士不过是成为博士的一个过程罢了。也就是说,在人们心中博士是跑道的“终点”,而硕士是跑道的“中间位置”。既然没有拿到学位,就说明还在研究中,还在学习中,只是单纯的具备科研能力的话,就只能算是一个研究生。但是,如果是取得了博士学位的话,那就不一样了。哪怕这也是研究生,也不是一个只有科研能力的研究生,而是一个已经有成果的研究生了,应该被予以尊重,尊称为“博士”。2. 因为习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人们简称习惯了。就好像人们总是以为硕士生和硕士、博士生和博士是一个道理一样。其实硕士生和博士生都还没有取得学位,而只有取得了学位,才能被称为硕士或者是博士。但是偏偏人们总是习惯于叫硕士博士,就干脆忽略了后面的“生”字。同样的道理,人们之所以总是会硕士为研究生,也是因为一种习惯,所以才会把两者相结合,混在一起叫。近年来,我国考研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单纯是为了学习的人却少之又少。大部分人考研,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大学毕业以后选择考研的人,都是出于一种什么目的吧。为何很多人在大学毕业以后都选择了考研?1. 工作难找虽然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大家的学历也提升了不少,本科生在现如今这个社会中,早已经不再“吃香”了,因为非常常见。也正是因为这样,和研究生比起来,本科生越来越不好找工作了。所以,很多学生都被这种形势逼得不得不考研,因为只有这样,在找工作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机会。2. 不愿走入社会,没有人生目标还有一些人,他们之所以考研,是因为不愿意走入社会,对社会有一种恐惧感。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生怕自己到了社会以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人生目标,宁愿选择考研,一直在学校拖延下去,迟迟不愿毕业。3. 专业需要还有一些人,则是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需要考研,只有考研了,以后才能有好的出路。所以他们才会在毕业以后不得不走上考研的这条道路。4. 不愿太早结婚生子虽然说现在家长都提倡自由恋爱,但是在很多家庭中,家长还是非常看重结婚生子这件事的。所以说,这些家长往往更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早早结婚生子。而这对于很多不愿意太早结婚生子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为了逃避父母给出的毕业后就结婚生子的这个安排,有很多学生也是不得不选择了考研。5. 学习最后这种学生,和前面的所有同学都不一样。他们之所以考研,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提升自我的素质和修养,单纯地想要为了学习而学习。这种精神在现在这个社会上还是非常少见的,基本上很少有人是单纯为了这个目的去选择考研的。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拿学历说话的社会。也许在过去那个年代,人们觉得本科学历非常了不起,但是现在的人并不会这样觉得。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本科学历,其实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很不好找的,因为这种学历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这样看来,考研就成了必要。你觉得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还有什么原因?
根据公开资料, 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达到88.4万人,其中硕士生约79.0万人、博士生约9.4万人。除极个别高校外,我国一流高校均以硕士生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对象,大量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硕士生为主,严重制约科技创新发展。改变我国研究生招生结构、提高博士生占比刻不容缓。况且,目前硕士生存在培养年限短、深入融入科研不可能等问题。建议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总结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以来取得的优异成绩,特别是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加大宣传。有人建议教育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尽快协商,重新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方式,调整我国硕士生、博士生招生比例,尽快提高博士生占比,从根本上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不以招收硕士研究生作为解决本科生就业的渠道或方式。建议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博士点,在研究生招生结构尚未改变情况下,实施类似的硕士生名额换博士生名额的方式,保证这些院校对博士生的需要。并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管,保证培养质量。目前,硕士生招收数量大约是博士生的8倍,也就是意味着8个硕士生,只有1个能最后变成博士生。为什么庞大硕士生群体进入博士生培养的人数这么少?这是因为随着国家各种岗位的调整和制度改革,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的编制数量日趋减少,很多稍微稳定一点的岗位,都要硕士学历以上,但并不是非常想要博士这种高学历,因为高学历新人意味着高工资,还可以少干活,对单位其他老人来说很不公平,高校和科研院所除外。这就导致很多人并不愿意都选择读博士,还是更倾向于早早就业,先生存后发展也未尝不可。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博士毕业的要求逐年提高,而科研领域发展很快,越做越难的发展趋势让很多硕士生望而止步,与直接就业相比而言,读个博士性价比太低,风险也不小,这几年必须保佑所有科研工作都会一切顺利,否则能不能毕业还是一个未知数。就算博士毕业,选择高校,也要从讲师做起,不再像以前那样“一旦博士毕业,就能给副教授待遇,给房子不说,还有一笔可观的安家费”,现在啥都没有,大多数高校的安家费也很低,加上工资过于稳定,几年下来很可能都买不到一个10平方米的“厕所”,这也是很多家庭经济一般的硕士生不敢轻易选择读博的第三个重要原因。所以,要想让更多硕士生去读博,为祖国科研事业做贡献,还得有一套就业保障机制和激励措施,让他们读博之后无后顾之忧,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博士数量的提高,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两会在即,也是很多提案呼之欲出的时候。关于教育界的提案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小编注意到了一则新闻报道,即天津大学教授刘昌俊提出的关于提高博士生招生比例,优化研究生比例的提案!提案的大体意思是要提高博士生在研究生中的比重。关于研究生的就业和招生的问题,小编之前其实也曾经和大家探讨过!今年!博士招十万,硕士招收破百万!研究生不再是香饽饽!985博士去大专任教,感觉没前途了!其实何尝不是一件好事!研究生当老师辞职,入职月嫂收入翻三倍!会不会有博士月嫂?按照今年的研究生招生数据来看,硕士大概在110万人左右,博士在10万人左右。刘教授认为,这个结构博士比例偏低了,而博士又是科研的主力军!硕士因为学制的问题,很难深入课题,再加上本科如果没有接受科研训练的话,硕士其实真正的科研时间很短。其实刘教授的想法非常的好,就是希望不以招收硕士研究生作为解决本科生就业的渠道或方式。而提高博士生结构,从而带动学科的发展!每年100万的硕士确实是多了,而且大导师根本没有时间管理如此多的硕士生,很多高校的很多硕士生都是放羊状态,不过是混三年浪费时间!其实完全可以将这批硕士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解决应用问题为导向,例如集成电路设计,人工智能等等,培养真正有用的硕士生。让优秀的年轻人去搞中国亟需人才的产业,而不是被论文牵住了鼻子去搞材料,搞化学!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博士生是好事情,但是培养质量,配套的待遇和就业问题能不能得到相应的解决?目前博士的一个月平均工资在3000元左右,这笔钱对于25岁的年轻人来说只能说是温饱,虽然学生消费低,但是没有钱如何吸引优秀的人才攻克难题,激烈年轻人的青年才智。毕竟已经21世纪了,房子一直涨,总不能让年轻人一直奉献吧!其次,导师谁来把关,无良导师和水货导师如何清除出导师队伍。博士生的培养主要看导师,导师能提供什么样的平台。再好的想法,没有基金,仪器也很难实现。导师的科研水平不行,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博士生。如果让优秀的人才放到了无良导师和水货导师的手下培养,不是耽误别人的前途吗?而且,博士生培养的评价体系是不是该变变了。尤其是工科博士,本身就是要冲向科研难题的,而不是纸上谈兵,发文章的。每年中国的科研基金相当一部分就是养活了一些杂志社。而不是花在了刀刃上!如果还是以SCI为导向,那么还是无法让博士发挥全部的能力,因为大家都想毕业,都想搞一些容易发文章的。在高校里面,什么专业最吃香?还是那些发文章的专业,如果高校只是生产SCI的工厂的话,博士也只是个技工,这样的培养体系,不扩招也罢!科研和产业脱钩太大,高校培养出来的博士至少应该有一半都能在工业界成为技术骨干,而不是SCI工人!提高博士招生比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提高之前,还是应该提高博士的最低待遇,改革博士的培养体系,让读博士变得有吸引力,把博士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导师的打工仔!
今年特殊情况,国内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突然暴涨,很多普通高校也获得了不少新增研究生招生指标。比如俺所在单位的数学硕士点,往年只能招7个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有20个,研究生都不够分,每年都要抢;今年竟然能招21个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且都招满了,每个导师都能最少带一个硕士研究生,大家都很开心。研究生扩招,一方面是有效缓解了本科生直接就业的市场压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给高校科研工作带来更多的人力,充实了研究队伍,可以开展更多科研工作,给高校带来更多的研究生培养经费拨款。当然,这当中也会让一部分原本就不适合做科研的研究生侥幸“上岸”,给他们3年后的毕业和就业埋下一定的地雷。但是,硕士研究生毕竟不能要求太高,更别指望他们能够给每个导师做出多好的科研成果和贡献。相反地,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总量是一定的,被严格控制在特定的数量下,不能随意扩招。而且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较高,大多数都是从最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或者本科生中选拔出来的,具备做出优秀科研成果的潜在价值,是很多大牌教授们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认真培养的对象。这也导致在很多高校,包括一部分顶尖的985高校,不少博士生导师拥有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经费,却常年招不到一个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成了高校博导们竞争最激烈的资源之一。因此,国内高校“不断增加博士研究生指标”的呼声日益高涨,都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放开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让更多高校能够录取到更多的博士生人数。可事实上,放开博士生的招生比例,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即使普通高校拥有了不少博士招生指标,也未必能够吸引足够多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或者本科生来报考。这是因为在普通高校读博士,“将来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能不能做出成果达到顺利毕业的要求”都是一个个关乎考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考生不得不在报考的时候做出认真思考和选择,这样普通高校的博士招生就变得没有多大吸引力了。所以,在顶尖的双一流高校放开博士招生指标,更加有意义。而在普通高校还是应该尽量控制博士招生比例,宁缺毋滥。
从我们踏入学校的那一刻开始一定意义上,我们便已经开始追求学位的旅程,从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硕士和博士,几十年的时间见证了时光的流逝,也见证了自己成熟,更为重要的是见证了自己学位的提升,而之所以我们会一直读书,一直追求学位,是因为社会、家庭和我们自己都将学位看作是自己未来前途的敲门砖,看作是我们腾飞的基石,所以我们都认为学位很重要,很重要。所以,每年会有几百万的大学生选择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遇,而这些机遇便是因为我们的学位提升了,所以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摆在我们的面前,而这就是学位的重要性,同时这仅仅只是学位重要性体现的一个方面,其还体现在学生的视野、格局、知识以及见识等等方方面面,都会随着学位提升而获得相应的提升。当然,对于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差距,或许是值得很多学生去关注的,因为这其中包含很多种观点,没有标准的答案:有的人觉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和差距不重要,第一学历的差距才是关键。尤其是现在社会上第一学历总是会被提起,不管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很多的用人单位,很多的高校都会追根溯源的看你的本科院校是怎样一个档次,如果你是211高校、985高校的本科出身,那你基本可以称得上优秀,如果你是普通大学的本科出身,即使你是211高校或者是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还是会比本科出身好的要差一大截。所以,比较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差距没有实际价值,关键之关键是拿着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的你是怎样的出身,而不同的出身所产生的差距才是值得我们所关注的,同时也真正的能够体现出现实角度上的差距。有的人觉得博士学位相对于硕士学位更有含金量,更有价值,更有深度。虽然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坚决不攻读博士研究生,但原因绝对不是博士研究生没有读的价值,而是因为读博需要足够强大的勇气,需要足够坚硬的抗压能力,所以很多的硕士研究生不具有这些特征,于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就匆匆的就业了。可是很多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才真正地享受到了专业的高度和福利待遇,可能博士毕业就能够很轻松的收到很多用人单位的offer,可能博士一毕业就能够拿到百万年薪,也可能博士毕业时已经成为专业领域内的大佬,所获得的荣誉和知名度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有的人觉得不管是硕士学位还是博士学位,差距肯定有,但关键是自己够用就可以。没错,博士学位肯定会相对硕士学位有很多优势,也必要会产生很大的落差,可是这并不是劝说所有的硕士研究生读博多的原因,因为每一个人的职业规划,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每一个人对学业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不可能因为某一个东西很好,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去得到它,都必须占有它。因为我们最现实的是要立足当下,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已经足够优秀,自己的硕士学位已经足够应付一切琐事的话,那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差距也就无关紧要了,况且还有很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和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也并没有很大的差距。总之,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差距有多大?这或许只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可以承认的是而者之间肯定存在差距,只不过这样的差距可大可小,关键还是要看你所学的专业、你所从事的工作、你所指定的生活目标等来具体的衡量,当你有需要时你就会认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车距很大,当你没需求时你就会认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也没有多大的差距。
文/Rina考研读研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只看到了研究生学历所带来的好处,但殊不知读研的过程可能会让你感觉压力山大,甚至有时会觉得很崩溃,尤其是博士生。但可能正是这种压力,才让研究生有了更多的成果,变得更加坚韧优秀。关于读研的压力,我顿时想到了曾经的研究生舍友。舍友每天早出晚归,勤奋努力,泡在实验室认真做实验,但却一直没有好的实验结果,自己本身就又着急又难过,想着导师会给她些指点。但在组会上,导师不仅没有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反而批评她,说她一点都不努力,就是懒。那一刻她的眼泪倾巢而出,不顾在场的同学和老师,哭着跑回来宿舍。一提起这件事时,她就忍不住眼泪,舍友们都不知道怎么安慰她,任何话语似乎都是苍白无力的,只能陪她一起哭。研究生的压力都如此之大,更何况是博士,笔者也有同样学化学的博士研究生的家人,博士大把大把的掉头发,白头发越来越多的人比比皆是。那么研究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呢?1.课题的压力尤其是985、211高校的理工科,硕士和博士需要满足一定的论文要求才可以毕业,这就涉及到了我们的课题。当然对于研究生来说,发一篇核心期刊或者三、四区的论文,我想还是很容易的。但是发论文并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还是老师的事情。老师都希望学生发表质量高的文章,因为低质量的文章对导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无形中加大了课题的难度,带来了的压力也可想而知。而课题中的很多方法或步骤来源于文献,别人能做出来,但你却不一定能做出来,可能有些会受到环境、仪器、人为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尤其是当你重复时,每次都不一样,自己还找不出原因时,一次又一次,让你崩溃到极点,怀疑自己,怀疑人生。2.导师的压力也许读研的你只是想提升自己的学历,对科研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只想能顺利毕业即可,但是你的导师可不这样认为。因为导师是搞科研,从事学术研究的,他也希望你能专心潜心地做实验。当然导师并没有错,不逼你一把,你也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导师会否定你那没水平的课题,让你提出更好的课题。导师会督促着你的实验进度,在你进展不顺利停滞不前的时候,可能只告诉你多想想办法解决。如果感觉自己压力大,该如何缓解呢?1.去运动放下一切烦心的事情,暂时不要想课题,先把自己调整好,人生在世自己开心最重要。如果经常有导师或者其他不顺心的电话,就把手机关机,去跑步,去打球,去游泳,去骑自行车,去爬山,做你想做的事情,放松身体,放空大脑。也许当你运动完,你会发现,很多让你痛苦的事情其实没什么,大不了重头再来而已。2.找人聊聊天可以找同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的朋友,点一桌菜,来点小酒,聊聊天,互相吐槽一下,比比谁更惨。也许你会发现对方也没有比你好在哪,大家压力都挺大,都挺焦虑的。或者也可以找家人,找对象倾诉,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与爱,人生也会更有意义,生活更有动力。3.好好睡一觉,千万不要在晚上做决定如果到了晚上你很焦虑,很忧郁,有不好的想法或决定,及时制止自己不要再想了,先好好睡一觉。夜晚会加重忧郁伤心的情绪,让人越来越悲观。也许睡上一觉,醒来后,一切都豁然开朗,人生依旧美好如初。今日话题讨论:你曾经有没有感觉到压力山大,大到崩溃的边缘?你认为缓解压力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欢迎关注,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