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读研究生就是为了搞科研吗?漫展

读研究生就是为了搞科研吗?

关于上不上研究生的问题,想必各位大学生从上大学开始就在考虑。有些人不知道读研到底意味着什么,只知道读研究生是做科研,其实,单纯的硕士而言,离科研还有一定的距离,那么读研究生都是为了什么?举几个身边人的例子。朋友小王本科是学会计的,按理说一本高校出来的会计很好找工作,她当时班里的同学有70%的工作了,但她知道,本科会计几乎没有优势,且上升空间太低,为了以后职业上有更好的发展,她还是选择了保研到国家会计学院,毕业后去了四大里的德勤。朋友阿欢,当年读研的理由是有保研资格不读研,不浪费了嘛。她也确实不太喜欢科研,自知不是做科研的料,毕业后当公务员去了。我的同门小娜,当年研一刚来,就决定要读博,在研二就顺利转博,每天除了做实验就是写论文,这是一个非常热爱科研的例子了。所以,读研并不是做科研,读研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拿到文凭,比如随大流,比如为了以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要说在研究生期间需要做什么,确实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做点科研。一般,研一学年需要上课。到了研二,导师就会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中来。导师的科研项目分为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不管什么项目,在中间都会学到如何发现科学问题、设计实验、实验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在人际交往、处理问题等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有的研究生做得好,可能导师讲课的ppt制作、辅助导师上课等能力也会得到训练。这些对以后的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研究生不仅是搞研究的学生,还是比本科生更高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学业、业务、思想、品行等各方面得到综合提升。如果有读研的想法,赶紧行动吧

人道

硕士毕业没做科研,研究生真的就算白读了吗?

募格课堂 作者:人间静好研究生毕业有3个月了,3个月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与科研无关的工作,甚至做着与研究生专业不完全相关的工作,出于本能的焦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问问自己:我硕士毕业没做科研,研究生真的白读了吗?思考了很久,还是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对那些读研期间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又发自内心热爱科研的人来说,硕士毕业没有走上科研道路,确实有点可惜,也可以说是浪费。对那些一开始就目标明确,想读博、想去大学当老师、想出国交流学习等等的人来说,同样如此。但对于像我这样,更多的是把读研作为自我价值提升的一种途径和方式的人来说,毕业后没有从事科研工作,并不能武断地说我研究生白读了,原因是多方面的。01、读研的经历早已内化为气质大家应该都听过一句很文艺的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这句话,放在读研这件事上同样适用。读研期间,我需要频繁地在同学面前,导师面前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当时只觉得自己在完成科研工作,浑然不知我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会因此与日俱增。直到后来参加工作,代表新员工进行入职发言时,我竟然能够全程脱稿,不带卡顿地流利演讲出来,才后知后觉,原来读研时候那么多次的组会报告、课程PPT讲演经历已经内化为我气质的一部分,让我日后在即使略带紧张的情况下,也仍然得以在那么多人面前落落大方地演讲完毕,俨然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这一点,读研真的功不可没。没有参加过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没有见过那么多的外国学者,没有认识过那么多的博士,没有见过那一点点的世面,我的淡定和从容不会来得这么恰到好处,这些气质都是在不知不觉中锻造出来的,这些气质都是读研给我的。所以,你问我没做科研,研究生就白读了吗?答案已经很明显了。02、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是核心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深度反思:为何我们的研究生提不出问题?》,受益匪浅,从文章中吸收到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当今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早就不再单一地培养学术型人才,它还肩负着为非科研单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这句话有点含蓄和抽象,很多人乍一看可能无法完全领会其中要义,用通俗的话来转述,其实就是:1.研究生毕业不做科研也没有违背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没打算把所有的研究生都培养成科研工作者、科学家,我们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有一部分研究生毕业之后是不做科研的。2.做科研不是研究生的唯一出路,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不是只有科研工作才可以检验出来,其他工作也可以。所以,你看出来了吗?最核心的问题根本不是你毕业之后有没有从事科研工作,而是你读研之后有没有真正领会什么是研究能力,以及有没有形成属于你自己的思维方式。确实,从事科研工作本身是一个很表象的东西,背后支撑着的其实是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换句话讲,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即使身在科研院所,可能也是做简单重复的工作居多;即使身在高校,可能也是教学工作多于科研工作。但如果有了这两样东西,即使身在企业,可能也会因为善于思考、勤于总结而发表了质量较高的论文,申请了工法、专利等等。我之前就听导师讲过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有一个师弟硕士毕业直接就去工作了。但因为过于热爱思考和公式推导,下班之后一有时间就写论文,结果单位不让挂,于是只好挂硕士学校,因此每年给学校增加好几篇Sci,导师也是慧眼识珠,看中了他的才华,于是连哄带骗,让他回学校读了博。所以,如果你本来就有这两种能力,该是你的,你甩也甩不掉。更何况,这两种能力绝不仅仅只局限于让你可以用来做科研,学会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结果如何的思维模式以后,日常工作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按这个路数来,这本身就是研究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硕士教育成功的标志。虽然有些研究生刚进入企业,觉得自己做的活很杂很琐碎,在一段时间里甚至觉得自己辛辛苦苦读了研究生,结果做的事情跟本科生差不多,还不如不读呢。但我个人始终认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是有区别的,就算企业给他们布置了相似的工作,受到过更高质量教育的研究生还是可以凭借他敏锐的思维能力脱颖而出,引人注目。所以,只要能把这两样最关键的学会了,从事或者不从事科研工作,都不算辜负研究生教育的初衷,也就不存在白读这一说。03、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我想就不必多说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也常说常新的话题。受到过研究生教育的人,往往都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因为开展科研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当你看见问题时,你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当你找到原因时,你思考解决的方法。当你寻找解决方法时,你思考它的可操作性。当你确切执行时,你又观察它产生哪些结果,带来哪些影响。这个时候,你又一次思考总结,哪些结果和影响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不好的怎么规避等等。而独立思考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则是:不会轻易被别人左右自己的思想,敢于质疑,习惯性地问为什么。这看起来就很棒,这些关键词都是年轻的标志,都反映了在思考的状态。而但凡你还在思考,就证明你没有原地踏步,你就不会轻易掉队。被这个时代甩了,连再见都不给说一声的那个人也不会是你。当然了,读研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是上述的三点。我个人觉得,只要学到了精髓——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以及将读研的经历内化为自己气质的一部分,就算是把看家本领吃进肚子,别人抢都抢不走了,研究生就算没有白读。至于是否要从事科研工作,不是有句话说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你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早就冥冥注定了啊,不必急于知道答案。最后,真心的希望正在读研的和已经研究生毕业的小伙伴们,多一份坚定,少一份迷茫。你对研究生生涯认真的时候,它也会认真对你们的。愿你们都能有所收获,愿你们回忆起读研生涯时嘴角微微上扬。

失子之业

研究生期间是出去实习还是老老实实做科研?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需要培养和学习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素养,基本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尤其是博士生。但是,在很多不想读博的硕士生眼中,学生期间做科研对于以后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他们宁愿背着导师出去实习,也不愿跟着师兄师姐搞研究。那么,研究生期间到底是应该实习还是科研?我的同学小宁,是统计专业,自从上了研究生,就一直准备着出去实习。前前后后去了四五家企业,每家单位都呆了差不多三个月左右,可以称得上是实习达人了。当然她没做什么科研,毕业论文也是东拼拼西凑凑搞出来的。不过她很幸运研究生前两年导师在美国访学,也没时间理她。我以为她实习了这么久,应该会有很多很好的选择吧,但最后没想到的是,毕业了她去考了公务员。我问她既然考公务员,为什么当时要去这么多单位实习?就没有想过留在某一家单位吗?她说,正是因为我去了这么多单位实习了,才知道里面的内情,才不想去企业。因为没做过公务员,所以想试试考公务员。这个回答可以了。我们读研究生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我们要找工作。小宁是研究生期间实习的最好的例子,她去了这么多单位,肯定有很多收获,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别的。因为她通过实习,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做出了选择,对最后找工作还是有很大的参考。那么,研究生期间不实习,老老实实做科研的又会怎么样呢?我们师门有个师姐,研二一年一直在做实验,研三写了毕业论文毕业了,实验的数据留给了同届读博士的人,自己也选择了考公务员。当然,公务员期间也用不到她做实验的那些数据和方法。当然,也有去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工作的,这些在面试的时候也并没有根据科研成果或者实习经历来决定是否录用。因此,这么看来,其实研究生期间实习或者做科研对以后找工作都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研究生期间导师要你做科研,你却偏要实习,后果还是挺严重的,至少在读书期间。我有个师兄,当年硕士期间跑到一个事业单位去实习,在那里干的风生水起,实验室经常看不到人,我们导师发现他不在后就怒了,呵斥他立刻马上回到实验室的座位上,从此立下规矩,我们师门的人不管硕士博士都不许出去实习。导师的活都不干,还要给别人干活去?当然,师兄回来后,导师对其态度也是有所不同。其实,不管是研究生期间实习或者做科研,最重要的还是要锻炼自己的能力,比如业务能力,基本的专业素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职场江湖的人际关系很微妙;随机应变能力,往往很多时候都在一瞬之间做决定,等。这些能力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有所接触和锻炼,把握住好机会,做科研的同时也能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实习真的没这么重要,科研也真的没这么难做,顶多就是很枯燥,但研究生嘛,还是听导师的话,多发几篇论文,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才是对找工作最有帮助的!

惊魂夜

研究生究竟是不是“科研民工”?天天加班,一个月却只有500块钱

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了,大部分本科生都会选择就读研究生。以至于毕业季时,大部分企业都叹息不已,本科生找不到,研究生不愿来。可是,即使考上了研究生,其生活、学习、待遇等水平真的能有显著提高吗?我们今天便从研究生补贴待遇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1.研究生招生比例2020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342万人,录取人数约110万人,很明显,近三分之一的录取率。这点告诉大家,考研的难度并不大,远低于高考的难度。大部分对自己本科实力不满意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考研保研出国留学等等途径来提升自己。这也给我们列出了一个新的消息,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人才竞争压力越来越大。2.研究生补贴待遇水平俗话说:无功不受禄。大部分研究生的补贴是劳动所得。除去国家每月600元的补贴以外(一年发十个月的),其余的收入大多来自奖助学金、兼职、导师补贴等等。其中,研究生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便是科研学术方向的内容。以工科生为例,大部分工科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不光要承担论文撰写等学术任务,还要帮导师完成部分项目工作。这种项目工作有一部分是来自国家基金项目、国家基建项目等大项目,也有一部分项目是来自于其他规模较小的甲方单位。项目持续时间从2~3个月至1~2年不等;这些项目的总经费往往都比较高,低至十几万,中等的项目有几十上百万,甚至有的导师可以负责一两千万的大项目。无论是短期劳动,还是长期工作。无独有偶,这些工作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研究生完成的,而导师主要负责承接项目以及规划技术路线等等。相当一部分导师给出的补贴还是很可观的,项目期间,每月给1~2千的经费补贴,出差的话,每天有80~150不等的出差补贴,项目结束之后还有一点补偿。对于收入不高的学生群体,这些钱足以周济生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导师都关心学生。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周过着“996”,甚至是“007”的生活,每个月能从导师那里拿到的补贴微乎其微,甚至是几个月都不发补贴。如果说这是学徒时期的付出也就罢了,但是这些导师往往唯利是图,压榨学生的学习时间、休息时间以及假期时间,甚至以毕业条件相威胁。以至于恶性事件,屡屡频发。以经管等学科为例,大部分导师没有项目支撑,其最多有些书籍撰写的工作,故此大部分学生不至于过上“007”的生活。不过,有些导师设计晋升教授等任务,对学生的论文等学术压榨十分严重,以至于这些学生过上了真正意义的“007”科研生活。3.各界声音优于目前的舆论压力较大,极大部分导师现在都越来越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以笔者自身的见闻,在一些科研压力中等211工科院校,大部分导师已经有所转变,对于学生的项目、课业、科研学术等安排已经比较合理,压榨现象有所减少。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仍有很多中年强势导师,对学生管教十分严苛。除了那些受苦的学生,没有人能够真正将这些声音传达出去。总而言之,“科研民工”的现象是真实存在且广泛存在的。目前,虽然有所好转,但是依然有很多学生被榨取价值。希望社会各界为此广泛发声,让各位学生早日踏上充实稳定的科研之路。

一弓

研究生毕业不做科研,书就算白读了吗?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即便是本科生,在当下的大环境中,也变得毫无择业优势。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攻读硕博学位来提升自己。图源:unsplash按照国内的教育体制,硕士三年博士三年拿到学位,这算是比较顺畅的求学路;有的人花的时间长一点,光博士就要读个五六年。即便是国外院校的硕博学位,一般也要1.5~3年才能拿证。毕业之后如果不想混迹学术界,可能还会被周围人质疑:拿了硕/博士学位不做科研,那你这些年的辛苦是为了什么?书不是白读了吗?这些话听得多了,可能连自己都会怀疑自己。图源:unsplash但粗暴地以毕业后是否从事科研工作来定义一个人读研究生的价值,未免过于武断。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是核心当今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早就不再单一地培养学术型人才,它还肩负着为非科研单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这句话包含着两层意思:研究生毕业不做科研也没有违背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因为我们并没有打算把所有的研究生都培养成科研工作者、科学家,我们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有一部分研究生毕业之后是不做科研的。做科研不是研究生的唯一出路。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不是只有科研工作才可以检验出来,其他工作也可以。图源:百度图片从事科研工作本身是一个很表象的东西,背后的支撑其实是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即使身在科研院所,可能也是做简单重复的工作居多;如果有这两样东西,即使身在企业,可能也会因为善于思考、勤于总结而发表了质量较高的论文,申请了工法、专利等等。独立思考的能力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往往都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则是:不会轻易被他人的言语左右自己的立场,敢于质疑,习惯于问为什么。图源:pixabay这是因为研究生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当你看见问题时,你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当你找到原因时,你思考解决的方法。当你寻找解决方法时,你思考它的可操作性。当你确切执行时,你又观察它产生哪些结果,带来哪些影响……但凡你还在思考,就证明你没有停滞不前,也不会轻易地被时代甩在身后。读研的经历会内化为个人气质“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这句看似文艺范儿的话同样适用于读研。图源:unsplash没有频繁地在同学、导师面前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没有参加过各种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没有接触过那么多学识渊博的专家教授,没有认识过那么多的硕士博士……没有见过这么多世面,又怎么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的“大场面”里表现的淡定从容、成竹在胸?读研过程中,一些气质已经自然而然地锻造出来,并内化个人人格的一部分。你原以为自己是在完成学业课题,浑然不觉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正与日俱增。图源:百度图片科研从来不是读研的唯一出路,只要大方向不差,不管你选择哪一条路,最终都会抵达理想的终点。——THE END——

祢然疲役

研究生毕业之后,都不从事科研,事实很扎心

研究生毕业之后,都不从事科研,事实很扎心国内近几年的考研人数在不断的增加,毕竟在这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本科学历已经是很普通的了,现在的本科毕业生真的遍地都是,即便是本科生在社会的这种情况下也很有压力,考研来提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现在的本科毕业生都在提升自己的学历,为了自己以后有更好的出路。现在很多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很少有人去从事有关科研的工作,毕业之后都是从事了别的行业。很多的学生获得了仅有的硕博连读的大好机会,所以他们毕业都不发愁自己的工作,也算是一个很稳的出路,有的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就喜欢做科研,学术研究,研究生没有毕业就直接选择读博。等博士毕业之后也可以继续留校,到研究所工作,不管是什么工作,这些学生的工资福利都很丰富。好多的研究生毕业之后打算考公务员,研究生学历也是占优势。很多的研究生走上了考务员的道路上,一旦考上公务员的话,转正之后的好处有很多,工资的稳定,福利好,还有五险一金。研究生还可以国考,省考,考入国家单位工作。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很优秀的话,也比较适合去当大学校园里的辅导员,辅导员和老师又大相同,辅导员代课比较少,只要是管理大学生的各种事情,工资也很不错。但是辅导员的学历要求很高,大多数的985高校的毕业生当辅导员都是博士,所以竞争大学辅导员也是很难的,竞争力大。很大部分的研究生毕业之后直接选择了大型企业工作,在职场方面的话,研究生学历还是很有优势的,研究生的工资要比普通员工要高,未来的升职就会也大,也会得到领导们的热爱,不过工作能力一定要强,能力不足,就算你是研究生学历企业也不会重用你。在大学期间去研究生的时候,学生们的压力也不是找不到工作,也不是结业考试,是国家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很高。在毕业之前没有一项好的研究成果,学生们很难拿到自己的研究生学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压力很大,这种情况的影响,研究生毕业后,也没有多大的意向去搞科研。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就不是很好,毕业之后在走科研的路,也不会有更好的结果,也不是搞科研的料。研究生的时间是3年,在3年毕业之后出来就28岁左右了,身边的朋友同学们都已经结了婚,抱上了孩子,自己才面临到社会找工作,感觉自己已经年龄不小了。也有少数研究生选择读博,更想让自己的学历提升到最高,读博也是很好的选择,虽然科研工作发展的很好,如果没有科研方面的意向,就不需要去搞科研,科研出来又老了不少,有的学生读研也就是提高自己的学历,研究生毕业找一份好的工作。

道无终始

为什么研究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不从事科研工作?学生:为了生活

文/妮妮之前曾经和大家讨论过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生复试时回答导师问题要注意哪些?其中就有一个问题是“当导师问你读研究生的目的时,大家千万不要回答说为了以后找工作。”因为导师们更愿意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同学们为了复试不被刷下去,应该回答为了做科研工作。这样才能更顺利地通过复试环节,有机会读研。但是从目前来看,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不从事科研工作,反而同学们更愿意找一份工作,其实这也和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压力有关系。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特别多,给就业带来一定压力,不少同学根据就业形势判断,还是认为提升学历更利于求职,成为了“考研党”。而这些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必然是为了找工作,不少学生都表示“考研为了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们通常很少有从事科研的。当然,还有一点就是,科研工作也不是研究生毕业后就“无门槛”从事的,更多需要理论结合实践,考察大家能力,如果能力不足也不会从事科研工作。那么,为啥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不从事科研工作呢?1.自己不感兴趣搞科研工作是需要沉下心来研究,也是发自内心喜爱才可以坚持下来。有些同学就是对科研工作不感兴趣,毕业后当然不会从事。还有可能是体会到了当研究生并不容易,研究生的学术压力很大,如果读研时的论文质量不过关,就无论顺利毕业。好不容易经历了“折磨”,等到毕业后大家就不想从事科研工作了。毕竟科研是一项极为严谨的工作,如果同学们不感兴趣,却还选择的话,未来的发展可能也不是很大。2.考研只是为了增加就业率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研究生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要紧的,而当前研究生学历找工作优势也不是很大了,如果大家毕业后能够应聘到各方面薪资待遇等都满意的单位,当然不会错过。3.科研工作要求高如果真的想做科研的话,那只有硕士学历可能远远不够,这就还需要同学们读博等等,然后在通过导师的考察之后,才有可能被选中,所以科研工作也不是想从事就能从事得了的。4.不是搞科研的“那块料”很多学生可能在读研的时候,就表现平平,科研成果也不是很好,所以毕业之后再想去搞科研的话,可能也不会有更好的结果,通俗点说就是不是那块料,所以还不如趁早放弃的好。研究生毕业后还有哪些出路呢?1.选择考公或者是读博不少同学为了就业会选择考公务员,但是公务员的竞争压力属实不小,招聘岗位少,报考人数多。但是有很多岗位是专门针对研究生的,对研究生来说减轻了不小竞争压力。还有的同学会继续读博,提升自己的学历,继续深造。2.创业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而且国家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还会相应的政策补贴支持,读完研究生后创业也许未来发展更好。因为在读研阶段扩展了自己的人脉,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都是在为以后创业打基础,应用到自己自主创业中去。3.当老师很多学校现在对老师的要求都不低,都是最少研究生毕业的才行。而且教师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也非常不错,所以同学们如果有选择这方面专业的,不妨当个老师也是很不错的选择。4.留校当辅导员一般大学辅导员很多都是本校毕业的研究生,或者去别的大学当个辅导员也是可以的。而且辅导员也不用讲课,待遇方面也不比教授差,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好的。而且整天面对大学生们,心态也能一直保持年轻。还不用和办公室里的人勾心斗角,没有其他职场那么复杂的状况,能从事这个职业也很轻松了。其实,无论大家出于何种目的考研,也无论大家考研后就业还是从事科研工作,都是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想法和实际情况不同,都为了自己更好的未来就好。但是也要在这里提醒同学们在读研求学阶段好好积累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也要注重人际关系,人脉资源也许在未来自己发展中更重要。今日话题:对此,大家认为研究生毕业后不从事科研工作的原因还有哪些?欢迎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将弃而天

为何很多研究生没有从事科研工作,毕业后踏入社会工作,太现实了

我国的教育发展迅速从以前的大学生是稀世珍宝到现在的遍地都是,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但是同时也反应出了一个问题我国的教育目前正处于两极分化严重的状态,越是那些国家重点大学越是对学生跟老师的要求越高越严格,而那些普通的大学,大学里从老师到学生每天都在混日子等着毕业。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明令禁止国内各大高校存在的各种清考政策,本科生毕业的质量关口要把控好。随着本科毕业生不断地增加本科文凭已经不值钱了,就业单位在招人的时候提高了标准,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企业将硕士研究生视为最低门槛。甚至博士生也没有幸免于难很,面对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很多博士生毕业生后成为了老师。很多攻读研究生的并不是真正热爱科研,而是为了能够有一个研究生的学历来增加就业的竞争力。如何用最快最简单的方式毕业成了中国高校在读研究生们唯一的愿望,为此也绞尽脑汁。也有很多的保研学生在进入研究生行业之后,清清楚楚的感觉到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差别是有多大。复旦大学的一位副教授在说国内研究生时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有些研究生的思想还停留在本科压根就不对科研跟毕业论文上心,还经常去参加社团活动和各种找工作的实践。让许多饱受高校考核的教授们感到极大的担忧,甚至连我们的袁隆平教授都说过不想去培养博士跟研究生,太费精力跟脑细胞了可能我们觉得袁隆平教授在偷懒,然而不是的这是负责任的表现。任何一个有科研理想负责任的研究生导师,都非常清楚的知道要想培养出一名出色的研究生是很困难的。而在现在一切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本科毕业生科研动手能力很差,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人总是说我们国人考试非常厉害。当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一名研究生时,发现这名学生对枯燥辛苦的科研压根就不感兴趣。有些大学的教授疼惜地说道,耗费巨大的精力培养出的研究生,毕业后却拒绝继续深造直接踏入了社会工作。只有热爱科学研究的人才能最终取得成功,作为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的代表施一公曾经痛心地说:“有这么多的清华学子和自己一起出国留学,但没有多少同学科研成功!并非这些清华、北大的学生没有科研天赋,而是太聪明太务实更多地选择了那些轻松又挣钱的工作,而对科学研究毫无兴趣只对赚钱感兴趣。目标明确的应用科学和看不到方向的基础科学相比,基础科学不但赚不到钱更多的是枯燥无味而且还得投入巨大的精力跟时间,可能到最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面对不一定有收获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跟精力去不断探索的基础科学,很多研究生们都会望而却步。

道者

研究生注意,那些熬夜做科研的日子,真的有必要吗?

很多准研究生在进入导师团队的第一次例会上,就会听导师对新生的严格要求。绝大多数导师会说:上研究生和本科时完全不同,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文献、做实验、还有撰写论文。甚至有的导师要求学生每周的学习时间不少于60小时。等导师开完第一次例会后,大部分研一的同学都觉得压力非常大。一下子从本科期间自由散漫的生活过渡到研究生紧张的学习状态中,有几分的不适应。认为自己连熬夜都完不成老师要求的60个小时。很多研究生就会想到未来熬夜是一种常态。但近几年对研究生的体质调查来看,每年都呈现下降趋势。我们也经常听到有很多关于搞科研的学者或者是研究生过劳死的各类新闻,而且这两年关于科研过劳死的人愈发的频繁,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么就是经常熬夜去工作。对于一个25岁以后的人来说,熬夜对身体伤害是巨大的。熬夜工作的人不仅第二天打不起精神,而且整个身体机能都处于一种下降的状态。如果长期连续熬夜的话,生物钟就会变得不规律,久而久之身体就处于亚健康状态,再也没法恢复。塔主当年在读研究生时,偶尔会有熬夜做科研的时候,不过比起别的研究生而言,自己熬夜的时间倒不是很多,因为熬夜后第二天实在没有精力去学习,觉得有点得不偿失。说实话,如果因为熬夜把身体搞垮,获得再多的科研成果也是不划算的,但是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提高工作时间的效率现在很多科研团队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人喜欢拖延任务,在正常的八小时工作内往往是给导师做一些其他的,与你科研无关的事情,等到八小时以后也就是说到下班以后,甚至到晚上11点以后才开始阅读文献撰写论文。有人说,晚上比较安静,工作效率高。但是塔主认为效率高也是相对的。说效率高的人往往是因为白天的工作效率过低,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在白天正常工作时间内无法高效地做研究,而等到夜间才能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如养成了这种习惯,说明你是一个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的人,且无法专心。塔主认为,如果是熬夜做科研而白天干杂事的人,最终的科研成果肯定不是很多,而且质量也不高。真正那些成果多的研究生,是白天工作效率很高的,而晚上注重劳逸结合,该休息就休息,才能保证第二天的精力充沛,获得更高的效率。因此,用熬夜达到时间换空间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建议大家还是提高白天的科研效率。学会勇敢的拒绝很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总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安排,无论安排的任务是否与做科研有关。这样就会导致白天大把的时间浪费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但是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只能在夜里加班或者熬夜去完成,这样下来虽然能完成了很多任务,但实际上是在透支自己的身体,等有一天真的住进了医院,一切都来不及了。塔主建议,如果导师安排的有些任务耗费自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一定要与导师商量和沟通。对有些与做科研无关的任务要勇敢地拒绝,在晚上十点以后尽量不要去熬夜,放下自己的手机睡觉,保证自己的睡眠时间。对健康的投资和保养是最大的一笔财富。以上就是塔主对熬夜做科研的两点看法,希望那些还在熬夜的研究生们马上改变自己的作息规律,回到健康的作息上来。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情人节

最终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的是科研和论文,而不是上课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读研要“使巧劲”》,如下:每年有研究生进课题组,我都会给他们讲一些注意事项,但难免挂一漏万。在以后的日子里,各种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我想还是写篇文章,提醒后来人。在我看来,很多研究生很实诚,也很努力,却得不到理想的效果,用史蒂芬·柯维博士的话说,“许多人爬到了梯子的顶端,却发现梯子架错了墙”。课程学习:不要死读书。硕士生最好在第一学期“咬紧牙关”把培养方案上要求的课都修完,这样学生在第二学期能全身心地做实验。但是有的学生把要求修读的课程分配在两个学期,每个学期都忙于上课、自习。要知道,最终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的是科研和论文,而不是上课。研究生在选课之前必须和导师商量,并向高年级学生咨询拟选课程的内容、考核方式和难易度。博士生必须修读一门英语课,于是我的一位博士生没有和我商量就修读了“英美文学欣赏”,而我认为他应该修读学术英语写作课——选的课最好能和自己从事的科研以及写论文“配套”。其实这种看法也并不一定正确。有些科研课题与所要上的课程密切相关,而且跟不止一门课程相关,而是和好几门课程都息息相关。例如,要做一个复杂的生物统计网络,肯定不是本科只要学了生物专业就能完成的,还需要研究生阶段学习数值分析、统计学、计算机网络等交叉学科的课程,才有可能对所要做的科研课题稍微算入了门。但是,就算学完了这些课程,也只是刚入门,离自己有独立处理复杂的科学问题还有很多路要走。如果一开始,这些息息相关的课程都不用心,不学扎实,就开始做所谓的课题。可以想象,做出来是一种什么成果,无非就是水几篇高不成低不就的论文,没什么价值和意义。而只有学完了所需的课程,掌握所需的基础课程,才有可能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才有可能做出原创性成果。当然,研究生也不能只为了考试,而应该把这些息息相关的课程更加深入的学习,有目的性地学习,要知道是为了将来做出原创性成果而学习的,这样才有可能学得更深入,将来才能走得更远。所以,这个马教授说的,只是看到选修了一些跟他课题无关的课程,而不知道现在研究生学分也提高了很多,换位思考一下,他们有时候是身不由己去选择一些容易混的课程,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留出更多时间投入到自己的课题,这样做难道有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