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2日讯(记者 许诺)12日,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省29所高校、研究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会议。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联盟成立大会。为打造交流互鉴平台、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哈尔滨理工大学会同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十所高校的倡议下,成立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联盟。作为全国首家成立的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学术组织,联盟将以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把握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和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打造研究生课程思政龙江品牌,发出龙江之声;发挥联盟成员单位光荣传统和涵盖理工、综合、农林、医药、管理、师范等多类型优势,聚焦我省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引领,推动“中国方略、龙江实践”课程思政拓展新领域、再上新高度;把握研究生教育规律和课程思政内涵,提升教育质量、建好课程载体、提炼育人元素、促进思政教育落地生根,“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注重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帮助导师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争做“四有好老师”、坚持“四个相统一”、做好“四个引路人”,做好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联盟将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跨行业、跨学科、跨单位的资源协同互补,理顺合作共享机制,加强研究生思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建设,推动研究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探索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新模式,构建龙江高校研究生思政育人协同机制和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平台。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望让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正在进行的一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始终充盈着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学习氛围。有别于一些思政课“师授生默”的课堂景象,这堂课研究生同学们不时举手与老师交流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重要论述的理解与困惑,并积极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为了将研究生“中特”课程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著作内容密切联系,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部专门研究制定了《lt;习近平谈治国理政gt;第三卷“三进”研究生“中特”课程工作方案》,提出在教学实践上做到“七进”:即进课程大纲、进教学计划、进集体备课、进教学方案、进教学案例、进板书设计(PPT)、进课外阅读、进课后作业、进考试命题。该院研究生部教师王晓曦介绍,在进课堂方面,学院提出标准严、基础牢、动手早、覆盖广、措施细、方案新、效果实的总要求。教师要按照重点马院建设标准,突出做好紧跟理论动态常态化进,做好知识点对应教材章节进,联系总书记重要著述全面系统进。目前不仅是“中特”课程,其他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的如“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自然辩证法概论”等课程均有专门的工作方案,该院及时发放原著,组织集中学习研讨、集体备课等对“三进”方案予以落实,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授课教师曹蓉副教授与学生交流她关于“第三卷”进课堂的见解:“学思践悟权威著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将更加坚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入课堂,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深刻认识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青山校区教师李淼讲授的“中特”课堂上,学生们兴致盎然、积极探讨。李淼表示以前的研究生思政课堂所讲所授有时过于抽象,研究生的积极性相对不高,对知识背景缺乏深入了解,更多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理论的表面,没有进一步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深入探究。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融入研究生课堂,能够唤起研究生同学们当代问题的认识,明白作为一个时代青年应当担负的使命。(寇梦瑶 杜娟)
3月12日下午,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省29所高校、研究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会议,大会同步在线进行直播,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代表5000余人在线参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督学李长福和联盟理事长、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赵琳为联盟成立和联盟网站开通按下启动键。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领导出席大会。李长福在讲话中指出, 联盟的成立是落实国家和我省研究生教育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构建我省研究生教育“大思政”格局的具体行动,为打造交流互鉴平台、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作为全国首家成立的涵盖全省范围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学术组织,希望联盟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把握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和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打造研究生课程思政龙江品牌,发出龙江之声;发挥联盟成员单位光荣传统和涵盖理工、综合、农林、医药、管理、师范等多类型优势,聚焦我省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引领,推动“中国方略、龙江实践”课程思政拓展新领域、再上新高度;把握研究生教育规律和课程思政内涵,提升教育质量、建好课程载体、提炼育人元素、促进思政教育落地生根,“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注重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帮助导师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争做“四有好老师”、坚持“四个相统一”、做好“四个引路人”,做好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赵琳在讲话中指出,联盟作为一个学术性机构和协作组织,瞄准科技前沿,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等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思政引领、聚焦四为、立德树人”,与思政课程、导学思政一起作为三大育人模块,构建我省研究生教育“大思政”格局,充当国内研究生思政教育先行军,致力于国家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家提出改善研究生思政教育水平的政策和制度建设。联盟将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跨行业、跨学科、跨单位的资源协同互补,理顺合作共享机制,加强研究生思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建设,推动研究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探索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新模式,构建龙江高校研究生思政育人协同机制和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平台,为我省研究生教育注入红色基因、国防特色和“龙江血液”,让平视这个世界的、心态和思想正在改变中的孩子们,对我们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更加自信。联盟成立大会上,哈尔滨理工大学当选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与会领导为联盟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颁发了聘书。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文斌宣读联盟2021年重点工作。原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思想政治教育特聘专家张智强教授为联盟做首场题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解读》专题报告。在正式会议前的预备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联盟章程》,选举了联盟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确定了联盟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任命了联盟秘书长,同时审议了联盟2021年重点工作计划。为进一步强化“四为”人才培养方针,开创龙江研究生教育党建领航促发展,课程思政育栋梁的新局面,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会同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十所高校的倡议下,成立了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联盟,并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联盟的成立是积极落实国家和我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构建我省研究生教育“大思政”格局的具体行动。联盟将围绕“思政引领、聚焦四为、立德树人”开展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全面推进研究生思政育人建设,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事业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原标题:思政课也能“高精尖”2015年,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启动,在首批认定的13个中心里,作为唯一的文科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尤为瞩目。思政课何以“高精尖”?三年多过去,这个中心以囊括五大资源平台、六大数据库、多个品牌活动和各种模式创新的整套思政课教学提升系统作答:这里有素材宝库,有备课平台,有教学讲坛,更有互动课堂,是打造精品思政课的“神器”。思政课“大超市”汇海量素材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5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搭建思政课资源平台,提升思政课质量水平,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讲好思政课,教学资源是重要前提。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方面的综合优势,中心搭建五大资源平台,形成涵盖6个数据库、300多万条文献资源、4万册电子图书和2500多个微视频的素材库。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四门本科思政课,匹配相关的图书、期刊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已为本科生课程汇聚相关教学资源,针对研究生的课程资源也即将上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平台,搭建起思政云课堂,并设置作业管理、测试管理、问答与讨论、成绩册、班级管理等互动功能。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和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也正在建设当中。“我们这个资源平台,就像一个思政课大超市。”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易打了一个巧妙的比喻,“老师们想烹制什么美食大餐,走进来自己动手,按需取材即可。”线上“神器”助集体备课讲好思政课,备课是先决条件。中心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将思政课备课从线下移到网上,从“散兵游勇”升格为“集团作战”。这款“备课神器”解决了思政教师面临的诸多困难:缺素材?平台对照本科生思政课,逐一匹配教学素材库、教学内容库和经典文献库等数据库,教师可在海量资源中遨游;少工具?平台研发集大纲管理、课件制作和课堂交互于一体的系统,所需文章、音视频、图片等可一键链接到教学大纲某个节点;想互动?老师们通过分享教案或专题,实现与同行切磋,也可通过互动课堂App收集教学评价,收获学生反馈。“以前大家备课单打独斗。”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王易如今也常用这个平台备课,她说,这里不仅能共享资源,有了疑惑也能及时得到指点。比如,针对“中美贸易摩擦”难以把握尺度的时政热点难点,去年年底,中心专门办了网络集体备课会。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宇燕主讲《世界变局与大国博弈:正确认识妥善应对中美贸易摩擦》,通过网络给5万名左右的思政课教师带来示范教学。“理论大餐”提升教师学养在全国大约7万名思政课教师中,青年教师代表未来思政课的希望。中心取“青椒”之谐音,专为思政课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平台“青椒论坛”,已有64位优秀“青椒”走上论坛,通过讲座和直播形式,分享教学心得。通过论坛,年轻的思政课教师既收获了成长,也赢得了“粉丝”。课堂上,“00后”大学生们有了别样的体验:“思政课散发出青春的味道,青春则彰显信仰的内涵。”促进“青椒”成长,大师点拨不可或缺。今年4月中旬,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开讲。当天,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海良带来首讲。不大的会议室内,挤满了近百位北京高校师生,还有2万多人实时观看在线直播。听了整整两小时的理论干货,入职一年半的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思政课教师李天慧记了满满8页笔记,“报告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核心要点出发,以点带面,深化了我们对于思政育人的认识,这是具有丰富经验和深厚学识的大家才能做到的。”中心还打造“学习大家谈”栏目,130名思政课教师通过录制微视频,将深刻的哲学思考,变为互联网时代的“理论快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讲坛”上,陈占安、刘建军、秦宣、王炳林、王向明、韩庆祥、章百家等学界大咖已带来专题讲座。据统计,中心平台开通以来,已有5万多位思政课教师登录,查看讯息、检索文献、观看视频,总访问量达到300多万次,中心官微也有上万名“粉丝”。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心专门制作的VR精品课件“辉煌七十载,共筑中国梦”将在本学期思政课堂亮相。这一课件将带领老师和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年来祖国在经济、社会、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让思政课堂呈现更多“打开方式”。(任敏)
今天,思政课遇到了什么挑战能够站上全军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岗位练兵比武的舞台,孟雪坦言“自己没想到”。3年前,孟雪从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通过了文职考试,成为武警工程大学基础部政治学教研室的一名助教,负责为生长警官学员上思政课。第一次教学授课,孟雪就“怀疑自己入错了行”——上课不到10分钟,课堂就进入了冷场状态。无论是内容选择、课堂设计,还是语音语调,她都明显感到,和台下学员不在一个频道上。走出教室,一种从未有过的沮丧涌上心头:“原来一直憧憬的职业,似乎并不适合自己。”“你讲你的课、我走我的神。”类似的尴尬,不止在年轻的孟雪身上上演。“思政课不好上!”这,几乎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员的共识。有人把原因推给课程本身,认为较之其他课程,思政课理论性强,很多内容侧重于讲道理,很难像其他专业课程那样,让学员有“现学现用”的获得感,自然缺少“吸引力”。有人把原因归结于时代的发展,认为思政课上涉及的不少知识,学员们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渠道获得,易得就会不珍惜。“如果像以往那样,教员讲课的内容学员没听过,他们自然上课认真。可是现在教员一张嘴,学员们就大概知道下文是什么,听课的热情难免会打折扣。”更多人则开始从自身反思。新学期,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一名“00后”新学员向政治教研室讲师张鹏杰提问:“为什么自己看习主席的著作,感觉习主席的语言很鲜活、用词很生动,但到了课堂上,反倒觉得教员的授课很晦涩,听之乏味?”这一问,让张鹏杰面红耳赤。他尴尬地意识到,不知从何时开始,政治理论教学出现了“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的固定套路,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八股气息浓重、缺乏个性化表达。2018年年底,围绕抓好政治理论课按纲施教、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入”,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12名专家到19所院校进行调研,并随机对2065名学员做了问卷调查。结果,在“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项中,有一些学员认为“照本宣科、说理不透彻”,有人认为“不能有效解释现实问题、解答思想困惑”,甚至有些学员评价有的思政课是“没有思维活性的休眠课堂”“缺乏情感参与的冷漠课堂”……有位教授更是总结出了学员的“五个不爱听”:不爱听违心的假话和与事实真理相背离的课,不爱听严谨的套话和与实际不沾边的课,不爱听常说的老话和炒剩饭没有新意的课,不爱听正确的废话和照本宣科没有个人见解的课,不爱听漂亮的空话和空洞说教的课。思政课,一门越思越“重”的课一次偶然对话,让孟雪走出沮丧,并决定坚持下去。那是一次课间休息,有位学员走到孟雪面前,小声地说:“教员,一直想和您说声谢谢!”孟雪吃惊地看着这名学员,直到他转身走开,才慢慢回过神来。“我想,或许是我在课堂上的某句话,正好触碰了他正经历的困惑,从而给了他信心。”那一刻,孟雪意识到,“如果能让学员在课堂上不仅获取知识、感悟人生,还能找到自我价值,那么,我上的思政课就是有价值的。”比武间隙,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的教授包敦典也分享了一段类似经历。在包敦典的手机里,留存着这样一条短信:“教授您好,今天有机会再次听了您的课觉得受益匪浅。每次在迷茫的时候听您的课,都感到心灵受到了洗礼。您用渊博的知识、切身的行动,言传身教,给人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包敦典看来,思政课就是这样一门为思想和心灵“补水”、给精神“加钙”的课程。“专业课让学生‘学有所用’,思政课却让学生‘用之有方’,帮助他们跳出‘小我’,学会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思考责任与使命,给人以真理的力量。”包敦典说。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教授戎向东,特别认同包敦典的这番话。从教18年,戎向东在三尺讲台上与学员谈人生、谈理想,激发他们从军报国的热情。让他特别自豪的是,“每年都有优秀学员在我的鼓励下,志愿到艰苦岗位建功立业”。陆军军医大学副教授刘小薇笑谈,虽然自己不姓马,但学员们喜欢喊她“马老师”。因为她是本科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博士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教员。很多年过去了,许多学员记不得她的名字,但记得清她的课和她讲的道理。“我觉得‘马老师’是一个令人感到有获得感的称呼。”刘小薇说。思政课,一门越思越“重”的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主席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然而,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由于每名教员的阅历、年龄不同,在课堂上‘抓住’学员的能力也参差不齐。加之不少教员还要承担繁重的科研压力,思政课教学常常力不从心。”采访中,谈起提升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有关部门领导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上好思政课,离不开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师成长了,学生自然就受益了。这也是组织这次岗位练兵比武的初衷和希望。与其说是一场大比武,不如说是一场大发现一路参赛,孟雪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在旁听了其他参赛选手的授课后,孟雪发现,上好思政课没那么简单,但也没有那么难。思政课教员要当教学设计的能手。比武决赛阶段,增加了一个新的环节——说课,主要考查参赛选手对所讲授的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把握,对教学重点、针对性和目标的认识程度,对学员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的学情分析,可以说是教学的设计环节。一位评委在点评时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教员引导学员走,而不是教员追着学员走。”思政课要能解决现实问题。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东京从学生的角度谈了一堂好课要具有的三条标准:第一,学生没想到的,老师讲到了;第二,学生想到了,但听老师讲完后发现自己想的并不对;第三,学生想到了也想对了,但不知道如何论证和表达,老师讲完,茅塞顿开。孟雪发现,决赛评选出来的15堂精品示范课,几乎每一堂课都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课间交流,来自海军工程大学的副教授龙心刚与大家分享了学习心得:没有问题意识,沉浸在美好的、抽象的理论中,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注定只有光明,没有前途。“把知识体系转化为认知体系,从讲解是什么转向回答为什么、怎么办,这才是理论武装的最终落脚点。”他说。思政课堂要充满真情与热情。比赛中,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许恒兵在讲授“道路决定命运”一课时,几次声音哽咽。他说:“思政课本身很枯燥,如果教员缺少激情,如何让学员融入其中?很多时候,情感的触动,更容易影响被教育者。”这也是参赛教员们的共识。课堂教学应该避免平铺直叙,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精准到位的体态动作,受众的思绪才能沉浸其中。国防科技大学讲师王晓榕建议,少一些空洞说教,多投入一些感情,政治理论教学的课堂才能“暖”起来;少一些平铺直叙,多一些波澜起伏,政治理论教学的课堂才能“燃”起来。与其说是一场大比武,不如说是一场大发现。授课、旁听、交流,对比、反思、成长……比武结束后,重返教学岗位一线的孟雪多了几分自信与从容。孟雪的表现,正如评委会副主任委员、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熊杏林在比武总结时所说:“参加比赛,有人收获成功和掌声,也必将有人收获失败和沮丧,但所有人都会收获一样东西——成长。因为你们发现了同行的优点,也发觉了自己的不足,从而可以迎来一个新的开始,这才是比赛真正的意义。”
“现在人们常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倒要问‘世界那么大,凭啥你去看’?”在兰州大学2018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党委书记袁占亭的幽默一问赢得了在场师生的喝彩。袁占亭结合当下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鼓励同学们成长为“用‘高尚道德与丰厚学识两条腿走路’的正常的健康人”。演讲引发师生广泛共鸣,不到20个小时获得10万的阅读量。同样,在今年全国两会之后,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传达会议精神的思政课也十分火爆。“我想问问各位同学,你们想听什么?”开讲前,严纯华先抛出了这个问题。“两会跟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关系”“跟我们学校有什么关系”……不到两个小时的课堂,学生频频发问,严纯华的回答亦庄亦谐、意味深长,给现场大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打造贴近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有益又有趣,成为大学生汲取营养的重要载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力,这是高校思政课及思政教育的追求目标和重要价值。”袁占亭说。打造有干货,贴近大学生需求,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思政课堂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攻方向。近年来,该院着力推进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良性互动,形成了具有兰大特色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学院每年设立10项左右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课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教学改革项目,并在项目开展、硬件设施、资金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新平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兴趣小组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小组”是在兰州大学党委指导下在全校范围内筹建的学习小组。今年上半年,各学习小组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社会热点问题等开展了文本解释、经典诵读、研讨交流共计37次,累计参与人数达800余人次,助推第一课堂教学效果向课堂外有效延伸。兰州大学国旗护卫队的队员经常走出校园,多年来,在兰州、白银、定西等省内中小学建立40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0余支国旗护卫队(班),结合当地教育条件,开展教授升旗动作、讲授国旗相关知识、举办爱国主义讲座等活动,深受当地师生的喜爱。红色话剧是基础医学院的一项特色活动,该院2015级本科生党支部创作的红色话剧《夜幕春城》一经演出,吸引了全校师生的关注。该剧加入符合时代主题和医学特色的新内容,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广大学生在观看中充分了解党史。兰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安俊堂介绍,目前,为了丰富校园文化意涵,学校将对校园景观进行全面提升,一些知名学者的论著和纪录片正在拍摄,“要通过挖掘学校110年历史,传递独具特色的兰大精神,影响一代青年学子”。今年10月,兰州大学推出的“微党课”活动,让普通党员成为基层党课教育的主角,让党员教育活动真正“活”了起来。“组织微党课,就是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用新视角讲透老道理,用小选题讲清大道理,用身边事讲实硬道理。”兰州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王定峰说。强化服务育人,虚功实做实现思想引领在创新和丰富思政课形式与内容的同时,兰州大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下大力气解决多年来积累的问题,尽力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2018年寒假,兰州大学组织开展了“百人百家”家访活动。29个学院100多名教师奔赴21个省份、71个县市、135个家庭,送去节日的问候,为困难学生送去慰问金,将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传达给家长,将“自信、自立、自强”的兰大育人理念播洒在每个家访学生之家。“感谢学校和老师,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2016级管理学基地班学生辛合说,没想到大学还有家访。“通过家访活动,学生思政工作也从校园延伸至学生家中,做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心里。”学工部副部长常虹表示,将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不断扩展家访工作的途径和覆盖面,形成家校共管共育机制,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实现人生梦想提供有力保障。一项针对早操的评估报告显示,83.5%的学生认为早操对于强健体魄、塑造性格、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具有积极作用。兰州大学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设早操兴趣班:跆拳道、武术、国标舞、鬼步舞……由体育教研部专业教师提供指导,体育运动类学生社团具体组织训练,丰富了早操形式。作为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兰州大学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受到制约,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亟待改善。去年以来,后勤保障部尽最大努力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城关校区东区住宿空间长期紧张,大部分为7人间、8人间,经过反复核查城关校区房源情况,整合住宿资源,均改造成6人间。同时,将榆中校区24栋公寓楼的库房、活动室改造为自习室,并在各校区公寓安装普通开水器和直饮开水器共576台。兰州大学后勤保障部部长李万里表示,后勤工作无小事,一点一滴反映着一所大学对学生的态度,兰州大学克服各种困难补短板,提升服务水平,就是要为学生成长成才添砖加瓦。2018年暑假,兰州大学各二级单位通力协作,广大师生全程参与,对学生公寓、榆中校区图书馆、城关校区恪勤楼等52个单体工程进行了节能改造及综合维修,是兰大史上一次性投资最大、工程量最大的维修改造项目。“思政教育既务虚也务实,兰州大学践行‘四个回归’理念,立足大学生全面发展,虚功实做,努力营造舒畅向上的育人环境,实现科学的思想、优秀的文化入脑入心,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袁占亭说。2018年11月27日 01 版
记者从昨天(15日)在北京召开的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新经验。01:19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年均14.4%的增速持续壮大,到今年11月已突破10万,其中专职教师超过7万,五年增幅65.5%。 “十三五”时期,中央财政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直接投入也在不断增加,达4.7亿元,并于2020年新设立1亿元“高校思政课建设专项”。在招生计划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被纳入“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已累计增加6070个博硕招生指标。同时,思政课建设已纳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抓思政课情况被纳入教育督导和政治巡视。 通过教学改革创新,教学重难点攻关,推广先进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首批5000余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中,有100多门思政课入选。一项涉及200多所高校、近15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20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超过90%,比2015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全面推动“十四五”时期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十四五”时期,将从完善课程体系、建强教师队伍、推动均衡发展等方面,全面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02:04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将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高校要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高中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开设“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初中、小学要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思政类选修课程。 在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下一步高校要严格按照专职教师1∶350的师生比壮大优化队伍,中小学要按照文件要求逐步配齐专职教师。同时,通过“周末理论大讲堂”、集体备课等一系列“政策工具包”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知识素养。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将设立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奖励基金,各地各校要加快常态化落实思政课教师津贴制,常态化设立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课题等。 要切实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把教学效果作为评聘的根本标准,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在中考、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等的指挥棒作用,探索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作为学生评奖评优重要标准。 要深入实施“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推动各省办出有质量、有特色的思政课;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推动优质资源共享。针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以及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差距,地方教育部门要和全国重点马院、教育部有关直属高校建立健全“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开展组团式支援,促进不同办学类型的学校的思政课“一盘棋”高质量发展。 成立指导委员会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的分类指导,推动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在昨天召开的现场推进会上,教育部宣布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担任主任。该指导委员会将在教育部党组指导下,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领导、指导、咨询、示范、培训、研判等作用。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模式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现在一线思政课老师遇到很多挑战,包括思政课程中跨学科关联性知识等。为此,今年北京市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将大中小学的思政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如今的思政课有哪些不同?跟随记者的镜头去看一看。01:55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思政课上,来自宁夏的八宝茶摆放到每个学生的桌子上,老师通过这包八宝茶让同学们了解闽宁镇,了解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讲述自己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李依维:平时在上政治课的时候,会说到了脱贫攻坚的相关的成果,把这个八宝茶放在我们桌子上,能够更加增强我们真正实际的感受。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扶雨萱:帮我们记住了一些知识点,就是以后想到这个知识点就会想到闽宁村,包括学习历史的一些部分,然后还有语文,比如说像我们在运用素材(写作)的时候,可能闽宁村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将社会热点融入到思政课中,各学段思政课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寻找切入点, 这是北京市海淀区正在先行试点的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备课模式,让大学思政课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备课,一起沟通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张帅:通过我们的这种相互的交流借鉴,从这种教学的方式包括这种思维的引导方面,其实不同的学段,这些同行们的做法也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启示。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代养兵:这样的备课模式就让我们体会到,就是小学中学大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到底应该是在哪,每个阶段应该是达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最终指向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目前,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程”,已形成了“市区联动、知行联动、时空联动、家校联动”工作机制,打造出大中小学思政课“同备一堂课”、《老师请回答》大中小学同上一堂课等品牌项目。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政治教研员 任兴来:下学期的话,我们要进一步探索,梳理、总结、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它的实施的路径和策略,把这个成果推广(到)更多的老师那儿。(编辑 王鹤翔)
如何在大学的专业学习中同时进行思政教育?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的结合,这个结合要有一个勘探、发掘、冶炼、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化学反应,是把“干巴巴的说教”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的过程,是把教师的“我要告诉你”向学生的“我想学什么”转变的过程,是让课程思政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过程。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6月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从编制印发《纲要》、统筹部署,到召开视频会议、推动落实,凸显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吴岩表示,“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是有信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信不信!”《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必须坚持立德和树人不可割裂,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吴岩指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什么,都是手段。从长期实践来看,无论哪一个都不能单独完全解决问题,必须同向同行,双管齐下,两手都要硬才能入耳、入脑、入心。”据统计,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另有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纲要》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这4个80%是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其中前三个80%也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就是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吴岩说。那么,课程思政应该怎么教?据了解,《纲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3种课程类型,分别明确了每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其中,又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分别提出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七大类专业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吴岩表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这一举措实现了“三个全覆盖”,覆盖了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各个层次,覆盖了文理工农医教艺各个学科专业,覆盖了2600多所高校、160多万专职教师和3000多万在校大学生。如今,不少高校都形成了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比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将“注重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五年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校长办公会研究提议的重要事项;北京联合大学提出了“学校要有氛围、学院要有特色、专业要有特点、课程要有品牌、讲授要有风格、教师要有榜样、成果要有固化”的“七个要有”做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展“九个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解决“课程思政”的抓手问题。最近一段时间,我国的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各高校也正在有序复学中。高校如何做好当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吴岩指出,从当前看,要讲好复学第一课。“深入挖掘抗疫斗争这一‘富矿’,把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讲给学生,把像‘最美逆行者’张丽娜老师这样就在我们身边的鲜活事例讲给学生,让所有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从近一个阶段看,吴岩认为,要树标杆推示范。“教育部将选树一批示范高校、一批示范课程、一批教学名师和团队,以及一批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选树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是不是如盐化水、润物无声,是不是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比如南京大学李向东老师的‘宇宙简史’课程,将专业课与‘真’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中南大学张丽娜老师的‘重症医学’课程,将专业课与‘善’结合,体现人性的光辉、职业的高尚”。吴岩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必须长效化、常态化,务实有效、久久为功。这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机制,比如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等等。“让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高校刮起一股新风,让所有教师都有感觉、有责任,让所有学生都有感悟、有收获,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吴岩说。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曹曦 通讯员 徐状)3月12日,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省29所高校、研究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负责人参会,大会同步在线进行直播,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代表5000余人在线参会。据介绍,为进一步强化“四为”人才培养方针,开创龙江研究生教育党建领航促发展,课程思政育栋梁的新局面,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会同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10所高校的倡议下,成立了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联盟。联盟理事长、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赵琳表示,将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跨行业、跨学科、跨单位的资源协同互补,理顺合作共享机制,加强研究生思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建设,推动研究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探索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新模式,构建龙江高校研究生思政育人协同机制和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平台,为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注入红色基因、国防特色和“龙江血液”,让平视这个世界的、心态和思想正在改变中的孩子们,对理论、道路、制度、文化更加自信。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文斌宣读联盟2021年重点工作。原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思想政治教育特聘专家张智强教授为联盟做首场专题报告,题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解读》。作者:曹曦 徐状
2019-06-04 07:2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马悦 严粒粒 通讯员 石丛珊 林晓莹杭师大举办思政论文获奖学生“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资料照片)。“对!我是跨专业考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没等记者开口,杭州师范大学研一学生施烨就自我介绍起来:“大学四年的思政课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想以专业的态度继续感受它的魅力,所以从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考入思政专业研究生。”今年,不仅报考马院研究生的人数增加了,而且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思政专业研究生首次实现了全员都是非调剂生。而在以往,至少有一半的学生是调剂过来的。这些学生为什么选择读思政,在马院学到了些什么,今后又要做些什么?我们走进这几所大学,来到思政专业的师生身边,细细聆听他们的心声。它是润物无声的力量“如果能成为点亮他人的灯,那该多好”杭师大马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资料照片)。为什么选择思政专业?年轻人各有各的原因,却都有一致的初心。杭师大马院研二学生宋俊仙本硕专业一致。之所以不改初心,是因为“强烈的获得感,让我没有理由不学下去”。她告诉记者,如果说其他课程是教会我们做一件确定的事情,那么,思政课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去做、前进的方向又在哪里。“比如遇到困难时,我们知道抓主要矛盾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精准的方法论,让我们知道路在何方、怎样到达。”在她看来,思政学习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且在生活中也很实用。“亲其师,信其道。我是被老师的魅力所征服的。”浙理工马院研二学生王静说,她报考思政专业,是因为本科时遇上了自己的人生导师“根儿叔”——马院院长渠长根,“他有种魔力,无论是激情澎湃,还是娓娓道来,他的课都让人一听倾心,听了还想听。课上课下、网里网外,‘根儿叔’的金句总是风靡校园。”王静至今仍记得课堂上“根儿叔”抛出的问题:今天的年轻人,究竟是要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利他主义者?这个来自灵魂深处的提问,令她瞬间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触,“如果我能成为点亮他人的明灯,那该多好?”言传身教,可能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悄无声息中浸润着年轻一代,把思想的力量从上一辈传递到新一辈。杭师大马院研一学生槐艳鑫,放弃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考研的第一志愿填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虽然本科也有思政课,但是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尽管理论功底有些欠缺,但在她看来,自己有经济学的优势,能够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养分,“学科和学科是相通的,不应该有界线。”在这群年轻人中,像施烨、槐艳鑫一样跨专业改学思政的不少,还有同学举起了鲁迅的例子:鲁迅认识到医学能在短时间内救人性命,却无法长期铸魂育人。所以他弃医从文,要在大众心里播种一颗信念的种子。85后方啸天已经是浙理工马院的一名教师了。2004年,他从中国计量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决定去复旦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深造。“我想做的,是要让‘我’变成‘我们’,一起发现思想的魅力,一起感受思想的力量。”大学期间,方啸天悟出了一番道理:思政课讲的是世界观、方法论,对现实问题是有解释力的。杭师大马院院长余龙进1986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时,全国高校还没有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甚至“思政”也是个新鲜词。学校的思政教师也都是其他专业七拼八凑来的。“什么是思政?连当时的教师也下不了定义。但我清楚地记得,当年学校请来了李燕杰、张海迪、曲啸等一批青年楷模,和我们谈理想、谈人生。”余龙进从榜样身上感受到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本科毕业后又继续读了研究生,立志成为能影响他人的人。一段时间以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深入人心,很多人觉得,理工类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用,思政却仿佛没有用武之地。而在余龙进看来,思政课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是无时无刻润物于无声的内生力量。它有意义也有意思“不止阅读不止思考,更要去实践”浙商大举行“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资料照片)。“能看看你们的课本吗?”“嘿嘿!不好意思,我们的课本就是原著。”这个学期,施烨枕边放着的《共产党宣言》从中文版换成了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我已经看了三四遍了,现在试着开始读英文原著。另外,《求是》杂志《文化哲学》《解读中国梦》等一系列书都是必读的。”“教材只是参考书,我们需要的是博览群书。”余龙进说,思政专业所学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无论是思政专业的老师还是学生,都得一直学、往精处细处学。记者在各个高校发现,思政课上,老教授并不是滔滔不绝的“掉书袋”。前不久,浙江理工大学对毕业3至5年的本科学生做了一项教学评估调查,马院的老师被学生评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老师”。“这证明我们的思政课是成功的,是能给学生带去力量的。”方啸天感叹说。事实上,这些年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在创新思政课的授课方式,努力让这门“有意义”的课更“有意思”,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课堂上感悟触动灵魂的力量。浙商大马院举行舆情热点、时政评论分析会(资料照片)。每个月,浙商大马院的研究生们都会轮流制作一份“舆情热点排行榜”,还会召开舆情分析会,回顾近期的热点话题,收集媒体及网民们的主要观点,深度剖析形成热点的原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一一剖析,发表个人的看法等。这些话题包含了“原生家庭影响个人成长吗”“自媒体传播热点要有底线意识”“为官不应只为己”……最终这些观点思想还会在分析会中进行一番“唇枪舌剑”的讨论。这样的学习既把时代、社会与大学生的责任联系到一起,也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学习。“对网络上偏激、消极甚至错误的言论保持沉默,可能会让这些言论误导后来的参与者。”浙商大马院学生金天说,大学生其实并不缺少理智判断,但缺少对错误舆论进行反驳的勇气,“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责任和担当,乐为,敢为,有为,在学生群体中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在课堂外,马院的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的研究生,入校不到一年,施烨就已在重点期刊上发表了文章《有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意蕴》,成长的速度令人欣慰。施烨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多阅读,求知明理;多思考,用科学理论支撑;多实践,求真求实。不久前,施烨、槐艳鑫等学生填写了一份岗位申请表,他们将走进杭师大所在的五常街道,担任街道党工委书记助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别以为我们只会‘死读书’。”去年,王静写了一份商业计划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红色文化创新创业实践,还创立了杭州青马红创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我们调研当前市场上的红色文创产品后发现,很多县市都存在‘千城一面’的问题,产品形式单一,表现方式陈旧,缺少内涵支撑。”她说,结合青少年红色研学旅行的课程,她和同学们绘制了红色手绘地图,融入青少年喜爱的卡通元素,增强地图的生动性;开发与浙江红色资源密切结合的手工课,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思路,“重要的是,一颗爱国爱党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面对这份学生独立完成的计划书,渠长根颇感欣慰。在他看来,引领学生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要通过各种类型的互动,让学生们掌握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它在未来更有可为“在任何岗位上,都要做思想的传播者”今年清明节,浙理工马院院长渠长根(左一)把课堂搬到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浙江陆军监狱死难烈士纪念碑等地。(资料照片)。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高校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对思政课相关课题的支持不断增大,课题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师生加入到学校思政课研究和教学工作中来。采访中,许多马院“掌门人”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现象——“今年考研的录取情况特别好,没有学生是因调剂而入校的。”“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问我思政专业怎么才能考上,而以前更多人问我的是‘思政究竟值不值得读’。”同学理念上发生的变化令王静很是感慨。至于学成之后的就业,思政专业的学生也很有想法。“目前,从国家机关到国企民企都在大力加强党建,前来学院招人的企业越来越多,有些企业还需要专职的党建工作者。”浙理工马院学工办主任王宁宁介绍,尽管如此,这群年轻人大多还是会选择考公务员或者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我都希望自己能有‘老师’的这一面,能够成为对他人产生影响的人,用专业素养丰满更多人的思想。”王静说。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这群学习思政的年轻人,无疑将成为最坚实的后备力量。不久前,省教育厅公布了招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300余名的消息,招聘单位为省属高校、部属高校,包括公办高校、公民合办高校和民办高校。“2005年底,我国才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每年培养出的专业博士生数量有限,一时无法填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缺口。”浙商大马院党委书记崔杰说,现在,浙江高校中仅浙大有思政专业的博士点,省属高校还在努力中。“有数据显示,每年全国思政专业的博士毕业生仅700多人,缺教师已经成为当前全国高校马院面临的共同难题。我认为,除了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和招生数量,加大其人才培养力度外,不妨探索创新思政教师队伍的构建模式,包括充分利用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高校辅导员、党政干部的资源,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他们在思政理论教育上也大有可为。”崔杰说。我们期待,这些年轻的思政人,以激情致梦想、以奋斗致青春,继续发挥他们敏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将所学所悟运用于实践,亮出心灵世界最鲜明的底色。【浙江新闻+】记者手记将思政之“盐” 溶入每一道“菜”马悦 严粒粒如果课程是一道菜,那么思政教育就是盐,学生学习就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的过程。浙江理工大学就有这么一道全校学生必抢的“菜”——《西湖文化漫谈》,掌勺的大厨就是“根儿叔”渠长根。这个学期“有幸”品尝到这盘“菜”的学生徐澳说:“没上课的时候,以为来上课的是自带‘仙风道骨’气质的老学者,没想到进来的是个笑呵呵的微胖大叔,亲和力十足,可是他一开口你又会被他深厚‘功力’折服。”今年是“根儿叔”烹饪这道菜的第11个年头。为了色香味俱全,“根儿叔”没少花心思:他根据自己的考据研究与亲身游历,从政治、经济、军事、山水、诗词、饮食等多角度讲述自然风光背后的人文历史与文化魅力。今年清明节,“大厨”带着“吃客们”从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到浙江陆军监狱旧址,从古新河到圣塘闸,从断桥残雪到平湖秋月,从文渊阁、楼外楼再到秋瑾墓、西泠桥、慕才亭,走到哪儿讲到哪儿,年轻人置身其中,一边游赏风景一边聆听“根儿叔”的海阔天空,对西湖文化、祖国历史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体悟。在拱宸桥畔,“根儿叔”毫不意外地又撒了一把“盐”。《马关条约》签订后,杭州是中国被迫开放的新的通商口岸之一。“口岸开放了,日本人说我怎么进来呢?你要给我一块土地,这就是租借地的由来。” 渠长根娓娓道来,“杭州的地方官员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不想让外来侵略者进入杭州主城区,所以就选在了当时远在杭州城区之外的拱宸桥。”“再精美的PPT课件都无法还原文化之魅,所以还是要把课开到现场,直接感受文化熏陶。”作为“大厨”,“根儿叔”对菜的品质一丝不苟,即便这些技艺早已熟稔于心,他仍有办法唤醒年轻的味蕾。这是“根儿叔”的本事,也是思政魅力——融在春风化雨中,在看似不经意间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