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满街都是研究生了?研究生是否会像本科生一样多,不可思议!中国的大学生逐年增加,很多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而选择了考研究生的道路,很多网友担心以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未来,研究生是否也会变得像本科大学生一样“烂大街”?研究生考试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研究生身份的竞争力和含量不能只根据研究生考试的基数来判断,不能忽视的是以下几点。一、考研和考大学不同!为什么大学生的数量剧增的话,本科生的“含金量下降”呢?这是因为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我国创建的大学数量的增加,学生们已经处于“不用担心上大学”的状态,基本上接受了9年的义务教育,认真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生都可以上大学,但是进入大学后几乎100%的学生都能拿到大学的毕业证,所以大学生数量增加,大学生破坏大学生街道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但是,研究生考试不同,每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都在增加,但是各大学的研究生招募数量没有增加,并且正在进一步缩小,考研究生是为了筛选更好的人才,绝对不一定全部都收,也就是说,这并不是选择了研究生考试,而是一定能成为研究生,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研究生考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二、研究生数量也要分地区!首先,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研究生来说,像北京大学这样的研究生自然有很多,外省的学生想北上广泛就业,但是如果没有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就很难了。但是,对于这些三四线城市,研究生绝对达不到所谓的“满杯”,特别是迟到的偏僻地区,研究生院的数量很少,而且,从全国来看,所有的研究生也不过是数百万,相对于14亿人口,与千万大学生相比,是比较小的群体。三、高校的政策有所限制除了上面两点,大学政策也命定了研究生的数量,现在各大学对研究生的招生数量还有严格的限制,为了招募精英人才,研究生院的质量有一定的保障,另外,各大学的教师能力和教育能力限制了招募的研究生的数量。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拥有更高学历绝不是随大流的虚荣心,深入研究和升华自己是与发展社会对接的必然趋势,因此,如果研究生所学的知识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数量再多也不会出现“烂大街”的现象,欢迎留言。
9月26日,澎湃新闻注意到,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开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答复》中提到:“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教育部将充分采纳您的建议。”在《答复》中,教育部还表示下一步将开展以下工作:一是2020年下半年,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名义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压实培养单位主体责任。培养单位要完善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度,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细化强化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权责。推动培养单位探索建立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公开等制度,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破除“唯论文”倾向。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破除“五唯”评价方式。聚焦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核心要素,健全分类多维的质量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二是2020年下半年,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压实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和研究生导师责任,指导学位授予单位实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分类制订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真实体现研究生知识理论创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完善考核组织流程,丰富考核方式,落实监督责任,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教育部正在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其中,学生评价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待总体方案出台后,还将配套出台相关文件,把“破五唯”的具体要求落地落实。四是2020年下半年,以教育部名义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要正确履行指导职责,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综合开题、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考核情况,提出研究生分流退出建议。澎湃新闻注意到,其中《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已于本月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发布。 (来源:澎湃新闻)
每年愿意考研究生的人特别多,这几年大家觉得考上研究生,可以让自己有好的知识储备,可以提升自己的实力。2021年研究生考试已经结束,高考的人数达到了377万人,比去年多了36万,再一次创下历史新高。报考人数增多意味着考研难度越来越大,有那么多人为抢入学名额而努力,每一年研究生学校在扩招,肯定今年不会例外,2021的研究生规模会继续扩大。网络上经常看到有很多人吐槽研究生的学历,水分越来越大。研究生是否值得大家填报呢?具备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机构越来越多了我国普通高校确实逐年增加,还有不少的学校新建、扩招,据不完全统计,普通高校有274所,本科院校有1272所。具备着二本以上院校,基本上都有研究生招生资格,再加上还有很多的研究机构,大家能够选择的范围比较多。有那么多的招生单位都在研究生上努力下功夫,水平上却是各有差异,我国985、211学校是众多学生愿意选择的对象,还有双一流和很多带国字辈的科研机构,同样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对于一些普通二本院校来说,研究生培跟名校之间差距比较大,再加上社会上比较认可名校,拿着211和985大学的研究生名片去找工作,肯定会容易很多,而且能让自己有更好的口碑。普通院校的研究生学历含金量持续下滑现在研究生招生不断扩招,普通院校研究生学历含金量越来越低,学历确实变得越来越水,激烈的竞争之下,难免会处于劣势之中。尤其是一些普通研究生学院和以前本科生学历差不多,肯定不能够和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相比较。不少研究生毕业之后走上社会能力和本科生差不多,这意味着研究生扩招的同时,学历的含金量持续下滑。名校研究生考试越来越激烈有的地方扩招,有的地方竞争激烈,虽然说研究生确实在招生上有扩招,依然有一点成为不能改变的事实,那便是名校的研究生竞争一直都很激烈,名校终究有着很好的口碑,市场上受到大家的追捧。普通学校研究生含金量确实出现了下降,有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便会导致报考名校的研究生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即便是有了扩招名额,依然不能够抵挡得住大家对名校研究生的追捧。用人单位把学历提升到了研究生上伴随着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加,在就业上研究生学历不是那么的吃香,市场上研究生多了,用人单位会把学历不断放高。以前在招聘时,本科学历可以很吃香,现在设置了不少门槛,只要985、211或者是双一流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成为了更多用人单位愿意招聘的基本条件,越来越多研究生进入到市场上,导致了用人单位特别挑剔,总想选择合适的。大家了解了之后便会发现,现阶段确实研究生人数不断的增加,既然有了扩招肯定水平会出现下滑,那么未来研究生是否还值得大家填报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还是要必须考,只有学历不断的提升,拿研究生学历肯定更加有市场竞争力,让研究生学历成为自己的敲门砖。未来报考研究生时,大家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呢?从学校选择上面来看,有条件尽量填报211和985大学未来报考哪所学校,对研究生来说特别重要,建议大家选择时,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有条件尽量填报211和985大学。报考名校的好处大家都懂,难度上可能会有一点大,竞争会比较激烈。一旦拿下了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名额,对自己就业来说是好事情,从长远方向来看,读一个普通二本院校研究生毕业时,肯定没有重点大学那么受欢迎,倒不如大家珍惜时光,努力拿下重点大学研究生学习机会。从区位的选择上来看,尽量选择到大城市读书高考报考学校时,每个学生都会考虑学校究竟在哪个城市,自己是否愿意到那个城市念书,那么在报考研究生时,大家同样考虑学校环境如何。尽量选择到大城市读书,研究生毕业之后要面临就业问题,大城市的就业岗位比较多。研究生学习需要个很好的导师,一般在大城市研究生导师会优秀一些,他们手中掌握着很多资源,对自己未来研究有帮助,研究生导师还会和你一起完成项目,做得好肯定会给你高分。从自己未来的准备工作来看,大一开始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规划这几年高考研究生人数确实越来越多,竞争上越来越激烈,考研这件这件事情上,只有大家准备充分了,才能够拿下好的学校名额。对一些普通院校学生来说,确实缺少了保研的资格,只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考研究生。不管自己哪一所学校念书,既然有了考研的打算,应该从大一开始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规划,并且锁定未来考研的方向和目标,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结语:很多人都想要凭借着研究生学历拿下一份好的工作,但是我们发现研究生学历并不是那么好考,一定要好好努力才可以。再加上本来研究生水平出现严重下滑,导致很多人感觉自己力不从心。今日话题:不知道在你心目中,你觉得考研究生是否还有必要呢?你为自己的未来是如何打算的?#1月新年启航计划#
- 观察家给予导师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前提是保障学生“申诉权”。近日,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该建议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将“充分采纳”,今年下半年还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职责。消息引来热议,有人赞也有人弹。赞同者认为,此举可更有效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把研究生毕业质量关;但也有人表示担忧:导师一旦掌握了研究生能否毕业的“生杀予夺大权”,会不会引发权力滥用?近些年,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颇受关注,这主要与部分高校发生的一些负面事件有关。例如,个别学生因无法正常毕业,心情抑郁甚至轻生;另有研究生反映给导师免费打工,被压榨劳动力等。这些都与一些导师的不当言行或多或少有关,而且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权责边界到底在哪里?必须看到,在大学里,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等,研究生往往相对弱势。在此背景下,如单方面强化导师“自主权”,就难免会出现个别导师额外设置障碍、导致学生毕业延期等问题。换句话说,导师能否运用好这种自主权,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自身的专业水准和道德素养。这就不难理解,舆论为何对导师“扩权”心存担忧。寄希望于“铁打的导师”对每一位“流水的研究生”尽心尽责地培养,同时给予全面、客观的学业评价,有些理想化。不过,还须看到,我国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既存在上述导师权力过大的问题,在一些学校和学科,同时也存在着虚置导师权,导致导师自主发挥作用不足的问题。这一点,在文科研究生培养中更为突出。又尤其是毕业环节,论文选题由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安排专家组负责审核,一些专家对此并不在行,但往往也要信口发表意见,是否通过也是专家投票表决,导师的意见未必能得到尊重。毕业论文答辩前的审核,起决定作用的是外审专家盲评,但论文送到哪位专家手里,都是行政管理部门随机决定,未必能按照论文内容送到真正懂行的专家手中。凡此种种,最后都在所谓“严格统一管理”的名义下虚化了导师应有的权责。因此,讨论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权力过大还是过小,其实并不存在统一答案,但总体来看,导师比学生还是要有更多主动权。要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首先就要明确这种自主权该如何发挥,并建立配套机制防止权力的任性。尤需强调的是,自主权绝对不能简单变成导师的“决定权”甚至“独裁权”。在现代社会,导师和学生原本是两个平等的权利主体,考虑到在现实层面两者的不对等,教育管理部门在落实导师自主权的同时,也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申诉和救济机制,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研究生培养不同于本科生,必须给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才有利于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让每个研究生的潜能充分释放。但这一过程中,也须对一些不良现象高度警惕,要在导师自主权与学生合理诉求表达权方面建立充分平衡。也就是说,当导师对研究生论文是否通过等事项做出否决时,要在制度上保障学生有申诉并公平仲裁的权利。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为落实导师自主权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王天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编辑:吉翔】【来源:中国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如果喜欢这类教育分享文,请关注作者,并及时留言沟通,作者会根据读者的需要每日更新。01近来,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现在正值2019年考研的报名阶段,目前的报名人数已经创了新高,更能说明现在考研正处于一种狂热阶段。考研人数急剧增加的原因,是因为如今大学生越来越多,本科学历已经没有区分度了,所以才有很多人想要考研读研,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还有一部分同学更是因为本科学校不是特别好,所以也想靠研究生学历为自己“镀金”,这样以后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是现在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因为研究生也是有成本的,你需要花2~3年的时间读书,而直接去工作的同龄人却可以靠这些时间,在社会上积累经验。到了最后,到底谁的工资更高真的很难说。所以,就有读者来问我,考研读研到底能不能换来工资?那么我们不妨听听一些真实的故事。02同学一: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很看专业。我的专业偏向会计,我当时因为本科学校不好,当时拼死拼活地念了一个MBA,结果出来工资也很一般,公司明显更注重工作经验。而和我一起的本科同学,虽然本科不好,但是他在小公司混了一年,积累了工作经验,后来跳槽到大公司当主管,工资年薪也有20w了,和我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所以我真的觉得,如果是注重实践的专业,还是直接去工作吧。本科不好,最多就导致刚开始比较艰难,但只要你肯努力,明显还是直接工作更能提高工资。同学二: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看你以后想做什么吧。如果你想创业,那自然不要读研了,有的人大学都没念过,照样当了大老板。而如果你喜欢科研,并且以后想从事研究类的工作,甚至读完研究生还想念个博士,那自然是去考个研究生比较好了。其实研究生和工资没有必然关系,用人单位其实更不喜欢研究生。为什么呢?因为需要付的工资高了,可是所需要的实力,其实并没有太多差别。的确,研究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以及眼界都大大提高,可是那些已经工作三年的本科毕业生,其实更具有社会需要的才能。所以,我觉得因为想要更高的工资而去读研是很没道理的。同学三:你们有没有发现,低学历网红远远比高学历科学家挣的钱多。可是你能否认科学家的巨大贡献吗?所以,如果不区分职业,简单的用工资来评判,我觉得是不对的。所以,读研应该是出于对科研的兴趣,或是想要更好的平台深造自己的学术能力,而不是为了工资。可是说实话,我们都是很肤浅的人,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工资,如何养活自己和家人,又怎么去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呢?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环境目前对人才的认可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虽然说有很多人才引进计划,但是在工资方面,往往不是高学历的人挣得更多。这才是我们纠结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吧。03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呢?读研究生有用吗?研究生真的能提高工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END.(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每每临到毕业季,很多学生在是否考研、是否考公务员和是否直接工作之间迷茫和纠结。如今的社会,是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学历已经不重要了,觉得好多高学历的人,最后不还要面临找工作,那还不如大学一毕业就去找工作还能积累级经验。但是读研究生与不读研究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读研的优势:1. 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会更丰富有很多专业其实只依靠大学所学的知识是不足以应对日后工作的。就比如学小语种专业的学生,有很多人一毕业就急忙就业,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好像白学了一样,会的知识工作中用不上,工作中需要的知识自己不了解。这样一来,很多人在工作中会觉得比较吃力。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可能可以基本做到日常交流和沟通,但是如果真的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可能就应付不过来了。但是继续读研,会让自己知识更加丰富,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更轻松一些。2. 研究生的平台更高大多数人应该都已经有很多找工作的经历了,在很多企业的应聘条件我们可以发现,其门槛都是限制为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特别是那些比较有名的企业。另外,研究生学历的工资一般也会比本科学历的要高一部分。而且学历越高,圈子就会更广,认识的人也会更加优秀,这对以后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一定不要小看人脉的重要性,以后在工作中你所遇到的难题,可能就只是别人一句话的事情。如果在研究生期间遇到一个比较好的导师,可能还能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导师可能会给你介绍一些比较好的工作。读研不仅能够提升你的眼界,还能提升你的就业竞争力。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所有的事情都是双面的,有利也可能有弊。就比如,一个研究生和一个本科学历,但已经有几年经验的人都去应聘同一个岗位,可能公司会更倾向于有经验的人。所以,在提升学历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提升实践能力。众所周知,现在学历高,动手能力差的情况一直为大众所诟病。所以无论是学历还是实践能力,都不能忽视。
近日,针对有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该建议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将充分采纳,今年下半年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职责。”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因为关系到学生权益,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一般的授课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学术道路上的“领路人”与“监护人”。因此,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前途,也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科研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毕业考核体制中,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情况是决定性标准之一。这一通行标准固然易于量化,但“唯论文”导向也催生了论文注水剽窃、期刊版面买卖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学术乱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才有人大代表提出“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的建议,以图通过强化师生关系的方式破题,化解相关弊端。在大多数情况下,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情况,或许确实足以代表学生的研学成果与个人水平,但凡事总有例外——一些学术领域存在“成果难出”“论文难发”的情况。一些学术水平扎实的学生,可能因为得不到理想实验数据等客观原因无法毕业;某些急于毕业的学生,也可能利用“灰色手段”发表不合格论文,造成对学术环境的污染。导师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研究进度直接负责,在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上赋予导师更大的自主权,无疑值得期待。不过,在研究生毕业的问题上,赋予导师更大自主权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灵药”。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研究生评价的“唯论文”倾向,但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术研究能力不做任何要求。就像清华大学等高校在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改革中所做的那样,在不以学术期刊论文作为研究生申请学位门槛的同时,强化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学位评定中的作用,切实发挥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各大高校在细化强化导师权责的同时,也要防止改革滑向“唯导师”的极端。相关新闻发出之后,不少在校学生与青年学者,都在网上提出了“导师不想放人”“恶意卡人怎么办”的担忧。对于这些担忧,有关部门还应高度重视,提前制定防范对策,确保这项交到导师手中的权力得到正确使用,而不至于遭到滥用。值得注意的是,日前,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培养单位要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严格导师选聘标准”“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等表述,明显指向了对导师的限制与规范。有关部门为了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进一步压实导师责任,导师自然有义务审慎用权,严守职业操守与教学规范。只有赋权与压实责任同步配套进行,才能打消广大研究生和公众的疑虑,让改革更为顺畅地进行。明确权责,一方面可以让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防止师德败坏侵犯学生权益,最终将会促成导师、学生与社会的“三方共赢”。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我们来看看被80%以上研究生忽视但又被学校及导师非常重视的学位论文都能锻炼学生什么能力?1. 选择能力,在导师给的8个领域如何选择一个适合你自己的研究选题,能锻炼你的选择能力、判断能力,选择有时比努力更重要。你得事先根据直觉确定2~3个领域,读一些相关文献,与导师讨论,最后确定一个,就不变了。学生常犯的错误是:没有什么准备,少读文献,轻易决定,或听师兄说,没有倾听自己的内心。2. 资料及数据收集能力。只有确定选题后,才能铺开全面的资料查找,在资料中再找数据。学生常犯的错误是不认真查找并筛选出自己真正需要的,经常跟导师说,我都找了,但没找到。需要慢慢查找,用心留意,积累也是一种力量。3. 耐心细致。读专业文献,达到一定的量,而且要百看不厌,你的耐心细致就养成了。学生常犯的错误是,很难认真读一遍,何况读多遍,这样就难以理解文献中的内容和精髓,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4. 自学能力。读文献大部分是靠自学,关键靠文献之间相互佐证,储备多了才能融会贯通。常犯的错误是:看了一两遍专业文献,不懂后就不想学了,没有多读文献或文献多读几遍,没真正明白书读百遍其义 自现的道理。5.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凝练问题的能力。读大量文献不是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读而读,要梳理文献,看国内外本领域哪些名家做了哪些研究,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些没有被解决的问题是因为什么还没有被解决?学生常犯的问题是粗略地读文献,不知道还有什么问题要解决,甚至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当成没被解决的问题。
很多人会选择在大学毕业之后进一步读研究生,但是研究生分为两年制和三年制,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两年的研究生和三年的研究生有什么不同。第一,三年的研究生是学硕,而两年的是专硕,根据年份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二者之间的不同。学硕是三年的学习时间而专硕是两年的学习时间,因此这两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进度和教学安排上会有一定的不同,比如学硕在研二开始准备开题报告,研三论文答辩。而专硕士研一准备开题报告,研二论文答辩,因此与学硕学生相比,专硕学生是比较繁忙的,并且在每一个阶段都有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相比而言,学术的时间则比较充裕,可以慢慢地处理这些事情。第二,专硕和学术之间的教学模式不同,学硕更多的是注重理论教学,而专硕更多的是应用教学,这二者之间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如果你已经进入到研究生学习阶段你会发现,读学硕的学生更多的是在看书、看文献,而专硕学生的实践课程则更多,几乎每天都需要动手去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在读博士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每个考研的学生应该都清楚,如果有读博士的打算的话,那么尽量不要考专硕,而要尽量报考学硕,虽然专硕和学硕都可以报考博士,但是学硕更受博士导师的欢迎,而专硕则因为各种条件限制让导师并不是很喜欢。同时,学硕可以直博而专硕不可以直播,因此,如果有读博的想法,学硕更适合。当然在这里并不是否定专硕,随着这几年报考专硕的考生越来越多,专硕的热度也在不断增加,所以说专硕也是很值得报考的。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和两年的硕士研究生虽然有一定的不同,但是不会构成二者之间的等级差别,学术和专硕都一样,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根据自己未来的需求发展来决定考学硕还是专硕就可以了。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一共29条的意见中,“严”字是最突出的特征。坚决给学位“挤水”,学位论文作假纳入全国信用平台,导师不得安排研究生从事与学业无关的事务,研究生招生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招录——坚持择优录取,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招生单位要切实规范研究生招生工作,加强招生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监督,层层压实责任,将招生纪律约束贯穿于命题、初试、评卷、复试、调剂、录取全过程,牢牢守住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纪律红线。复试全程要录音录像,要规范调剂工作程序,提升服务质量。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坚持择优录取,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除国家有特别规定的专项计划外,不得按单位、行业、地域、学校层次类别等限定生源范围。——未经招生单位公示的考生,一律不得录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和招生单位应按照教育部有关政策要求,积极推进本地区、本单位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确保招生工作规范透明。所有拟录取名单由招生单位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统一公示,未经招生单位公示的考生,一律不得录取,不予学籍注册。培养——开论文写作必修课 签学术诚信承诺书把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计划,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持续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学术伦理要求和学术规范指导。研究生应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导师要主动讲授学术规范,引导学生将坚守学术诚信作为自觉行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的研究生及早分流退出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做好学生分流退出服务工作,严格规范各类研究生学籍年限管理。论文——坚决给学位“挤水”,防止“走过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严格把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写作发表、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针对文件,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广大导师要切实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管理部门要把抓督查、抓执行贯穿管理全过程,坚决给学位“挤水”,防止“走过场”“做虚功”。——学位论文作假纳入全国信用平台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一经发现坚决依法依规、从快从严进行彻查。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当事人以及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依法依规给予党纪政纪校纪处分和学术惩戒;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及时移送有关部门查处。对学术不端查处不力的单位予以问责。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连续或多次出现“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学位授予单位,加大约谈力度,严控招生规模。导师——不安排研究生从事与学业无关的事务导师指导研究生潜心读书学习、了解学术前沿、掌握科研方法、强化实践训练,加强科研诚信引导和学术规范训练,掌握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和撰写学位论文情况,增强研究生知识产权意识和原始创新意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不安排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关注研究生个体成长和思想状况,与研究生思政工作和管理人员密切协作,共同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师德失范或取消导师资格健全导师分类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将研究生在学期间及毕业后反馈评价、同行评价、管理人员评价、培养和学位授予环节职责考核情况科学合理地纳入导师评价体系。对师德失范、履行职责不力的导师,视情况给予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情节较重的,依法依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来源:中国新闻网责任编辑:闫欢支持我们请点赞或使用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