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摄影师镜头下的考研学子,谁能体会他们的艰辛与孤独?日出多伪

摄影师镜头下的考研学子,谁能体会他们的艰辛与孤独?

“考过研的朋友们都知道,研究生考试的难度比高考要难,但备考的过程却比高考更累,因为考研是一个人孤独的战斗,高考是很多人陪你一起。”米拍摄影师易磊(米拍ID:雾桥)衡阳人,目前是衡阳师范学院学生,接触摄影有一年的时间了,平时最喜欢的就是喝喝茶,看看书,没事摆弄一下埙箫。“这组照片是意外之得,是在学校文综楼拍的,因为自己也要考证,加上当时3-4节在文综楼有课,所以想提前去文综楼找个安静的地方背书,于是就上了楼顶。”“上楼顶之后,看到考研的同学努力学习的样子,很触动我,于是就拿出手机去拍,结果拍着拍着,忘记了自己是过来学习的了。”因为怕打扰他们,所以更多的选择了悄悄拍背影。“考研后期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放弃,就是因为耐不住寂寞和孤独。所以我更多的拍摄他们低头努力学习的背影和一个人在角落里默默奋斗的场景,后期也用黑白来凸显这种压抑、孤独、暗暗努力的气氛。”在每个孤独的身影里面都有一个坚强的灵魂。为了心中那个梦他们能孤独的一个人在天台,过道,图书馆一呆就是一天,日复一日。每一个考研学子都值得我们尊重与敬佩。感谢米拍摄影师@雾桥带来的精彩作品,感谢接受米拍采访并授权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想了解更多摄影趣事、赏析更多优秀摄影作品,欢迎关注米拍~2019全国大学生摄影夏令营来啦!!!米拍大学生摄影夏令营是一个针对青年摄影爱好者的公益项目(全部免费),已经连续做了8届。大学生摄影夏令营是对青年摄影师的孵化项目,旨在培养出未来优秀的摄影师,为青年摄影爱好者创造更多可能!戳这里了解详情

无适无莫

英国这5所大学的摄影研究生专业,用镜头记录美好!

近些年,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很多人并将这一爱好发展为自己的事业,从而摄影专业深受广大学生的宠爱,英国作为摄影的发源地,开设的摄影课程非常全面,因此,每年都会吸引一大批的学子前来深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重点介绍英国5所大学的摄影研究生专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 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专业:当代艺术摄影:MA Contemporary Art Photography入学要求:雅思6.5(6.0),平均分:80%要求相关专业背景并且提供作品。二、 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专业:MA Photography入学要求:雅思6.5(5.5)平均分:80%要求相关背景或有工作经验可考虑,要提供作品。三、 布莱顿大学(University of Brighton)专业:MA Photography入学要求:雅思6.5(5.5),平均分:75%-80%要求相关专业背景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需要提供作品,有面试。四、金斯顿大学(Kingston University )金斯顿大学建校于1899年,泰晤士河流经学校,河岸边亨利8世曾居住过的皇宫依然威风凛凛、风采依旧。金斯顿大学现有学生大约16,000名,其中约有1,500多名学生分别来自90多个国家,而本国的学生多来自伦敦和周边地区。金斯顿大学一向与工业界和其他专业团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由此保证学校的课程更符合雇主的要求。该校的许多学位课程都向学生提供1年在工业界实习的机会。专业:MA Photography入学要求:雅思6.5(5.5),平均分:75%-80%要求相关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需要提供作品。五、 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专业:摄影研究MA Photographic Studies入学要求:雅思6.5(5.5),平均分:85%要求相关专业背景,需要提供作品,有面试。英国留学选校定位想了解自己的GPA、雅思成绩是否能申请哪些国外院校,可以使用留学志愿参考系统 (小程序如下)进行定位评估。使用方法:把你的基本情况GPA、托福/雅思成绩、专业、院校背景基本信息输入到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中,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看看他们成功申请到了国外哪些院校,这样子就可以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不同于己

「北电考研篇」2020年摄影系电影摄影与制作考研资料、考研真题

广大考生大家好,我是育明506石老师已经开始进入六月份中旬了,很多考生也早已确定目标院校并准备复习了。今天育明石老师给北电摄影系考研学子,带来一些备考的资料。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平台:考研考博直通车!话不多说,让我们进入正题!一、专业介绍院 系:摄影系 研究方向名称:电影摄影与制作研究方向介绍:研究电影摄影与制作,以培养优秀的电影摄影师、影像导演和视觉效果指导等高级人才为目的。注重电影摄影为基础的实践与创作。业务课二名称:影视摄影与制作理论及创作业务课二介绍:要求掌握摄影系本科各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并掌握实践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二、参考书目《故事片电影摄影创作》 穆德远这本书考是考摄影系的必看书籍,不管有没有考上摄影系的,但凡想要好好学的,这本书至少要看3遍以上才可以。《电影摄影照明技巧教程》何清这本书是何清老师将课堂上的讲述内容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将定义概念和经典影片实例结合起来,还将他本人多年积累的摄影和照明经验,用简易的图例、简单的语言叙述进行表达。《电影照明器材与操作》蔡永全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重点教材。对当今世界电影制作中常用到的灯光器材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灯光器材的安全操作也给出了详细的讲解。《光色留影》 何清《论电影艺术》 林格伦《电影艺术词典》《电影作为艺术》 爱因汉姆《电影摄影创作问题》《电影语言》 马赛尔·马丹尔《电影摄影艺术概论》《电影摄影造型基础》《电视和电影照明技术》《摄影镜头和使用技巧》PS: 穆德远老师的《故事片电影摄影创作》以及何清老师的《电影摄影照明技巧教程》一定要认真看。三、考研真题2018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摄影与制作理论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共10个。10*3分)1.像素2.低照度摄影4.Imax电影5.二级调色8.一镜到底9.威尼斯电影节10.类型电影二、简答题(共5个。5*6分)1.推拉镜头和变焦镜头的优缺点及效果2.如何营造荧幕空间5.给一组ALEXA65 的各项参数 深层次理解三、论述题(共2个。2*20分)2.在影像里叙事性和审美性四、剧作(50分)以网络主播为基础素材进行故事文学剧本创作,不超过4000字,40分。导演阐述10分。专业课二复习及答题分析:摄影系专业二的题量是相当大,所以需要考生积累很多知识量。再者就是答题时间的分配以及答题技巧的掌握。最后的剧本写作,可以说,专业二能否拿高分,剧本占很大因素。很多考生会出现题没有全部打完,或者剧本没有写完,这样的话直接导致专业二的分数不理想,所以在这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把握好答题时间,平时多进行模拟演练。在能把握好时间的基础上,还需要了解北电导师对剧本的喜好,这个就需要对导师下点功夫了,需要考生去了解导师发的学术论文及之前的作品,如果是自己备考的话,也只能从这些东西里找点蛛丝马迹了。话不多说,希望大家加油。

山东艺术学院摄影专业两研究生获国家级资助项目

齐鲁网6月18日讯(记者 刘源)6月14日,山东艺术学院2018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硕士学位授予仪式在长清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人文地理摄影方向的五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与此同时,郑涛、王文静和张绪栋三位同学在导师吴思强教授的选题指导下分别以《盲童画世界》、《博山古窑村的影像对比表现》和《蓝晒工艺—泉水人家》入选在山东省文化馆展出的山东艺术学院2018“闳美山艺”毕业展演季系列活动之设计学院2018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其中,郑涛和张绪栋更是凭借此次展览作品分别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和首届“吴印咸摄影资助计划”。吴思强教授在毕业典礼结束后与五位毕业生合影留念 ( 仪首歌摄)郑涛获得的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盲童画世界》这组作品运用了极简的画面来展现盲童内心世界,丰富的想象力映射出他们丰富多彩的心灵。郑涛采用人文视角,呼吁社会的关注,这不但是他用摄影语言去研究的方向,更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亲切关怀。张绪栋作为入选首届“吴印咸摄影资助计划”的全国高校五名学生之一,其作品《蓝晒工艺—泉水人家》是以济南的泉水文化为载体,通过人文地理摄影的方式,对泉水文化影响下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社会环境进行思考和记录,并在呈现方式上,使用摄影传统古典工艺——蓝图晒印工艺,通过蓝图晒印工艺表现泉城水文化,既是向大众传达泉水文化的独特人文属性,同时也呼吁大众对于泉水文化的继承和保护。王文静的优秀毕业作品《博山古窑村的影像对比表现》以人文地理摄影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时间”在空间中的变化为贯穿,用图片的方式记录城镇化进程中博山古窑村的影像对比表现。人文地理摄影研究生张绪栋和郑宇潇分别获得“大美平遥”摄影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师生同时登上领奖台 王冰摄山东艺术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山东省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也是全国7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艺术院校之一,山东艺术学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始终把人才培养做为学校根本任务;强化以人为本、质量至上理念;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强校、特色名校、文化塑校、人才兴校、科学治校六大战略;创建山艺特色、山东风格、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综合性艺术大学,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艺术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拔尖创新型艺术人才。吴思强教授”互联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现场 刘伟伟摄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08年设立人文地理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人文地理摄影硕士点,聘请吴思强教授为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创新,吴思强教授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人文地理摄影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法,在研究生教学领域开拓性的使用了“互联网+”的创新教学模式,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创作相结合,而吴思强教授自身“新闻媒体人”的身份,更是给每一位研究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优质资源。时至今日,人文地理摄影研究生“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已趋近完善,并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备的模式体系,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吴思强教授”互联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现场 刘伟伟摄“不做历史的旁观者,做时代忠实记录者!”一直是吴思强教授的座右铭,在与摄影为伴的三十多年中,吴思强教授曾获第15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2016世界大学生摄影大赛金驹伯乐奖等诸多奖项;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应邀在台北101大楼举办《影像﹒心悟—吴思强教授摄影精品跨年邀请展》,部分作品被台湾中华艺术馆等机构收藏;2017年,5月20日,《影像·初心——大陆首位人文地理摄影研究生导师吴思强教授作品台湾巡回展》在南投县政府文化局隆重开幕。现如今,吴思强教授则把更多的精力专注到学生的培养方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予更多的指导,并在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中获得累累硕果。其中第十六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大美平遥”摄影大赛就有两位研究生的优秀作品分别获一等奖和三等奖;2016“金驹杯”世界大学生摄影大赛,人文地理摄影专业研究生张绪栋同时获得专业组纪实类和感知上饶类两座金驹奖杯,此次两位应届毕业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同时获得国家级资助项目是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人文地理摄影方向师生获得的又一极高荣誉。

鹤胫虽长

反思:我们的摄影是如何“炼成”的

有一次在头撞影墙群谈到现在的很多摄影师,包括某些经常获奖的摄影师,基本功不行,就有摄友问:什么是摄影的基本功?我忽然觉得这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突然认识到,几乎所有走向摄影道路的人,都发觉自己走得弯弯曲曲,磕磕碰碰,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走得一帆风顺的。还有一些人,一辈子都处于入门的那个阶段,认识上提不高,实践上也不过重复地拍摄,素材积累了几十年,拿得出手的寥寥无几,除了在自己所在的小县城还能混个名头,一出县城,马上没了自傲的资本,因为自己拍摄的东西,放眼到全中国,简直一抓一大把,每个拿相机的人手中都有类似的一大堆照片,最后只有自己所在县城的档案馆还对这些照片感兴趣,但是每个县城的档案馆只对拍摄于本地的老照片感兴趣,不是本地的也不感兴趣。这说的是一部分人的情形,比较典型。实际上,其它拿相机拍照片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情况,比如混论坛的,比较热衷于时尚商业人像、街拍、风光、器材;迷“艺术”的,比较热衷于养眼的“唯美糖水大片”;迷“纪实”的,比较热衷于老、少、边、穷和所谓的“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年轻人迷“私摄影”,裸体、美女人像,搞怪之类......每一个群体的人都有不同的偏好,以及他们的“心得体会”。为什么摄影在中国如此落后,根据我十多年来的观察,总体上源于摄影教育上的落后。如果把中国的摄影教育分为两部分,那么可以分为半途出家的业余学习和学院派的专业学习,这两部分人的学习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中国摄影的高度。不管前者或者后者,事实上都产生了著名的摄影师和艺术家,但更多的却属于默默无名的“摄影/艺术爱好者”。这说明无论通过哪条途径,都可以走向摄影的高峰,至于高峰的高度究竟有多高,可以开另外一个话题来探讨。先来说说“半途出家的业余学习”。从数量上讲,绝大多数“搞摄影”的人都属于这个群体。如果要进一步细分,原来在其它视觉艺术领域的人转到摄影领域会获得更大的优势,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原来非常熟悉艺术,他只需要把摄影作为一个艺术的新媒介来看待就可以完成华丽的转型。这方面有很多著名艺术家的案例,比如王庆松从绘画转到摄影属于非常成功。当然也有大城市艺术氛围的因素,比如在北京、上海等艺术活动比较频繁的城市,学习起来相对更有资源,十八线小城市本身比较落后,即使搞绘画的转到摄影领域来也会困难重重。但更多的摄影爱好者却没有艺术背景,换言之,他们拿相机之前,可能从来没有喜欢过视觉艺术,从来没有关注过绘画、雕塑、建筑、设计领域的作品,这会导致一个他们自己都无法意识到的盲区,也就是他们无法自觉地意识到“什么是美”。“美”,看上去是一件非常简单明了的事,但没有经过艺术训练的人本质上是无法理解“美”的。他们有直觉上的“美”的体会,比如能“看到”花朵的美,“看到”夏季晚霞漫天时的美,“看到”五官精致的女人的那种美......这就解释了初学摄影的人为什么都喜欢去拍荷花、晚霞、美女,也解释了“唯美糖水片”为什么会受到更多人的喜欢。原因就在于这种“美”一眼就可以察觉到,不需要经过艺术训练就能辨别出来。那么为什么这种“美”不需要艺术训练就能“看到”呢?原因很简单:它们的比例符合一种整齐的数学关系,比如许多花朵的花瓣符合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花朵和晚霞的色彩属于高纯度的颜色(高饱和度)。色彩鲜艳、造型有规律有节奏的对象天然地吸引人的眼睛,这造成我们对这类事物有“很美”的感觉。但是超出某个范围之外,就很难意识到它们的“美”。为了让那些对美没有任何经验的人拍摄好一张照片,某些老师就想出了“三分法(黄金)构图”这种招数来。实际上,黄金构图就是从斐波那契数列来的。三分法(黄金)构图成了摄影爱好者“视觉造型”的启蒙。在色彩方面,除了风光摄影中强调“日出前后一小时黄金时间”这种“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经验判断——实际上是这个时间段大自然能够提供高纯度色彩(高饱和度)和冷暖色调的反差——外,还嫌弃“顺光”缺乏戏剧性。在这些经验主义者眼里,照片中光线一定要侧光才“好”,否则就被认为“不好”。令人震惊的是,大量类似的“经验”被总结为“普世知识”,各种《构图决定一切》《大师用光秘诀》之类的低级“知识”成为摄影学习中的“圣经”。这些既没有足够艺术知识,也缺乏足够审美经验的人写了大量的摄影入门书籍来教导门外汉们快速入门,情形相当于一群唱卡拉OK不懂五线谱的业余KTV歌手在教学生如何学习音乐。除了上述一大群人用以讹传讹的方式“普及审美”和“摄影知识”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群体是记者们。可以这么说,在主流摄影界,“记者摄影”一直主导着中国摄影(也一度主导者国外的主流摄影界)。“记者摄影”反复强调的是“照片反映客观现实”,“照片是对现实的一种客观记录”。记者们并没有意识到,“照片对现实的客观记录”这种观点是一种非常初级的、原始的认知,菜市场的大妈们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这个群体的人就无法挣脱这一点。原因是这个群体的人,其成长大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的,或者是半途出家自学的,大多摄影师没有经历过思辨方面的专业训练,也缺乏美学上的足够认知——他们很容易认为摄影涉及美学的部分属于“形式”,而照片中反映的“内容”才具有“深刻内涵”。所以他们就像马格南的前辈们那样,热衷于全世界到处跑,以“历史的记录者”自居。他们为自己照片中呈现出来的宏大叙事激动不已,他们甚至以照片改变世界为目标,把摄影的功能性无限放大,把照片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理解为摄影的本体价值。因此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都极力反对摄影艺术化,把摄影与艺术对立起来。由于记者掌控着媒体和传播渠道的话语权,因此这些人的观点往往成为主流话语,记者摄影也因此成为主流摄影。大名鼎鼎的国际图片社马格南的起源就是摄影记者的一个联盟,其目的是不受刊物编辑所左右。早期好多新加入的会员都通过观察其他马格南摄影师的工作方式和照片偷偷地摸索经验。但是也有许多马格南摄影师不屑于记者式的摄影,他们往往强调自己作品的艺术性。因此在马格南内部也存在着新闻报道和艺术的严重对立。新闻报道摄影和与此相关的传统纪实摄影一度成为整个摄影界的主流,虽然在上个世纪60年代MoMA摄影部主任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试图通过“新纪实”(New Documents)这样的命名把纪实摄影从传统的记者摄影(新闻报道摄影)中分离出来,强调这种具有快照风格的照片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换言之,在艺术摄影的语境下,纪实(用135相机拍摄的类似报道摄影的那种范式)被视为一种风格(Snapshot style),而不再像记者一样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动机。此后,许多搞不清摄影内部认识之争的人就变成了“意识分裂者”,他们既分不清记者和艺术家之间的差异,也分不清纪实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哪里有利益就往哪里钻,恨不得自己的作品能够在报纸、杂志、电视台、网络、画廊、美术馆、档案馆全方位去展出。在所有的展出空间中,记者们最搞不定的是画廊和美术馆,原因恰恰是这些场馆不是记者们所控制的,而其它场地基本上由他们的“自己人说了算”。从此,一帮人控制着各类传播媒体,另外一帮人控制着艺术场馆,那些没有任何话语权的普通人只好在网络论坛(比如蜂鸟、色影无忌等)和图片社区(比如图虫等)里找到存在感。大量散布在网络论坛和图片社区的摄影爱好者们大多被碎片化的信息所主导,他们不是迷醉于器材里成为器材党(暗房党),就是迷醉于美女的温柔乡里成为私房摄影师,不是成为徕卡相机的坚定信念者,就是成为森山大道、埃里克斯·韦伯(Alex Webb)等街拍大师的忠实信徒。他们的摄影学习大都来自论坛和图片社区,网络里“摄影入门培训”多如牛毛,书籍依然是《构图决定一切》,《大师用光秘诀》,《一招出牛片》,《获奖秘籍》,《摄影从入门到精通》,《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等等,如果有谁能够在诸如iphone摄影大赛,索尼世界摄影大赛中获奖,就会激动得三个晚上睡不好觉,以为自己已经爬上了摄影的金字塔尖。当然记者们是不屑于这样的摄影奖的,他们有自己的奖项,比如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WPP”,通称“荷赛”),他们觉得荷赛才是摄影的金字塔尖。荷赛也被视为“职业摄影师们的大奖”。圈外的人往往会被“职业”两个字所迷惑,比如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就被视为篮球界的金字塔尖,照此推理,荷赛被视为摄影界的金字塔尖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吗?事实不完全是这样。荷赛是摄影记者们的金字塔尖,不是艺术界的金字塔尖,艺术摄影师们就认为荷赛距离顶尖的艺术展还有十万八千里。所以艺术摄影师们另外设置了各种摄影奖,在国内,三影堂摄影奖、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色影无忌中国新锐摄影奖就被视为一种“艺术奖”,展览是在美术馆或者博物馆里展出的,他们强调“原作”的物理特性,所以绝不会把网络作为作品的真正展示区。摄影记者们就难以在这种奖项里找到共鸣,所以有些人只好去参加各种名为“纪实”的摄影奖,比如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之类。马格南也分裂为记者和艺术家两派本文开头说到,中国的摄影教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半途出家的业余学习,一部分为学院派的专业学习。实际上学院派也分两类:一类原来是学艺术专业的,后来“半途出家”搞摄影,或者偶尔用到摄影这种媒介,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人把这些艺术家创作的摄影作品称为“观念摄影”,也是中国当代摄影的起源。王庆松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不过当时这些“搞艺术”的跟传统摄影家圈子完全没有交集,传统摄影家们也不承认王庆松们搞的是摄影,而且一直“看不懂”,等王庆松的作品卖出了大价钱,传统摄影师们“才不得不看懂了”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当然艺术家们实际上也“看不起”传统摄影家们的作品,觉得这些人根本不懂艺术,是一群土包子。学院派另外一类是正经在高校摄影系毕业的,虽然同属学院派,摄影系毕业的跟其它艺术系毕业的也往往很少有交集,原因是他们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所关注的重点并不一样,今天,高校中多(跨)媒体实验专业被看作“新前卫艺术”(多媒体影像互动装置,数字媒体等),摄影系像绘画系一样更像是一门传统艺术了。不管哪一类学院派出身的摄影师往往会更喜欢“艺术奖”,他们认为这类奖项的学术性更高,艺术性更强,更接近摄影的金字塔尖。半途出家的业余爱好者有着先天的不足,学习没有系统性,大多像无头苍蝇一样东抓一把,西抓一片,碎片化非常严重,因此在往金字塔尖爬坡的时候极难到达高处,而通过学院的专业学习之后,他们更容易比半途出家的人走得更高更远。但是我在本文的开头也说了,中国摄影放置在全球范围是非常落后的(近20年来才有摄影作品逐渐进入国际艺术界),落后的原因是摄影教育上的落后。也就是说,半途出家的摄影师们有着先天不足的客观因素,而专业学习的学院派却有着主观因素,这种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师资不足和教材的缺陷上。就我目前的了解,高校摄影系的教材每个大学不尽相同,有很多是本校教师自编的。有些教材看上去写得很全面,实际上很琐碎,有些教材为了强调艺术性而偏向于实验性,有些教材为了强调“通识性”,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数年间,为了研究摄影教育,我不仅买了好多国内的,也买了很多国外摄影教育方面的书籍,但没有买到一本能够让我满意的教材,原因是这些教材都不适合自学艺术摄影的人士,它们要么非常分散琐碎,知识之间相互割裂,要么缺乏“完整的体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倒有一套成体系的书籍,总数多达19本,不过也有几个缺陷:1,强调“通识性”,介绍艺术摄影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2,项目性作品介绍过少;3;书籍中大多数案例都已经过时;4;当代摄影方面的知识和案例介绍非常稀少。浙江摄影出版社近阶段也陆续出版了一套《普通高校摄影专业系列教材》,弥补了当代摄影和中国摄影方面的不足,平衡了一下通识性和专业性之间的关系。这可能是学校教育的局限所在,因为本科阶段还不能强调专业性,需要等到研究生阶段才有机会专攻艺术摄影。换言之,读完6年高等教育,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对艺术摄影有所深入的了解。(相比之下,那些只上过3个月摄影培训班的人怎么可能有硕士研究生们的视野呢?)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教材上面说了,中国高校摄影系因为师资和教材等问题,在同等层面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不可避免地也会造成学生素养的落后,虽然近几年因为有很多留学生回国任教在逐渐改善,但是总体上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这里也有部分是学生本身的因素,因为有段时间,去艺术院校摄影系就读的学生是考绘画等专业不过关刷下来不得不到摄影系去打酱油的)。这里也可以顺便说一下去国外留学的一些情况——自从2000年以来,到国外留学摄影的年轻人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自然是一个好消息。但也有部分学生本来基础就不好(有些甚至没学过摄影和艺术),然后镀金一~二年就回来了,这里面有多少水分可能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以上情况可以说囊括了绝大多数人的摄影历程,有趣的是,这些形形式式的“摄影爱好者”之间还存在着各种相互鄙视和相互争斗,比如,没有经历过学院教育的“实践派”盲目地认为自己不仅实践经验丰富,而且人生阅历也丰富,那些象牙塔里出来的人只会故弄玄虚、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学院派的人经过多年熏陶,认为这些没有经历过艺术教育的人目光短浅,视野狭窄,不过井底之蛙。而记者出身的摄影师往往认为搞艺术的那帮摄影师只会风花雪月,追求形式主义,作品没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艺术摄影师则认为那帮摄影记者根本没弄清楚摄影的本质,对摄影的了解非常肤浅,自以为救世主般“关心人类”。艺术摄影师内部之间也相互不理解:拿了多年相机的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连照片都拍不好,只要自称为“艺术家”就可以堂而皇之做展览获奖,自己拍得这么好却无法获奖。艺术家也不明白那些只会拍照的摄影师——做艺术的道路千万条,为啥要死守着按快门那种“摄影原教主义情结”?......回顾自己的摄影经历,总结自己的摄影是如何“炼成”的,出现各种迷茫和困惑,“看不懂”当代摄影的各种作品,在我看来,都是因为对摄影还了解得不够多引起的,特别是对摄影的整个知识体系缺乏全局性的视野会导致我们对摄影的认识产生偏颇。数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打开视野,见识更加广阔的天地,并逐渐建立起一套相对全面的认识体系(像国内外学院派那样),从而为突破自己打下良好的基础。亲爱的读者,如果你希望自己在摄影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甚至有兴趣将来像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那样去思考摄影,不妨来参加本人设计的独特的艺术摄影实验课程。本课程是按照“全局性实践型艺术摄影创作方向”设置的,它有以下特点:一、全局性。所谓全局性有两层含义:一个含义是指教育内容从最基础的单张照片的训练到系列照片,再到项目性创作,包含了整个创作链条的实践。第二个含义是指囊括了“摄影家的艺术”和“艺术家的摄影”两方面的体系。学完整个课程,真正到达“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照片”这个层次,也就是你的创作实践可以直达今天国外内主流摄影艺术界所宣称的“当代摄影”这个阶段。二、实践型。所谓实践型是指课程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目标是为将来的项目型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课程也不会放弃理论,因为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有些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属于实践性知识。三、艺术摄影。这里特别强调“艺术摄影”,是基于摄影本身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摄影包含了各种实用性拍照和艺术创作,而狭义的摄影特指艺术摄影。这就避免了摄影教育往“通识性”四面八方延伸(避免课程往新闻、报道、商业等方向扩展)。四、分阶段。系列课程目前包含了三个阶段:以单张为主的第一阶段部分,以系列为主的第二阶段部分,以项目创作为主的第三阶段部分。内容涉及:平面;平面化;结构;色彩;边框;去语境/语境重建;细节;时间;焦距和焦段;黑白摄影;135与风格;中画幅与风格;大画幅与风格;纪实摄影;物影摄影;构建摄影;人像;风景;物件;亲密关系;摄影的物质性;世界摄影史;中国摄影;日本摄影;古典艺术和现代派艺术;后现代/当代艺术与摄影;如何阅读照片;艺术家的摄影;项目性创作;照片的编辑;摄影书的制作;如何做展览等等。课程的设置具有实验性质,每学期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但总体内容不变(目的是为了保持系统性)。根据前三期的情况,从第四期开始将分三个班:第一阶段转型班,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快速班,第三阶段创作班。对这三个阶段的报名学员要求如下:i)第一阶段转型班(暂名),时间大约6个月~8个月(待定)。适合原来长期搞传统摄影的人士(转型比较难,所以特别为这类人重新制订了教育计划),也适合学习摄影三年以内的新手(对相机操作和后期处理有一定基础)。ii)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快速班(暂名),时间大约6个月~8个月(待定)。适合有一定基础的摄影爱好者,以前就对传统沙龙比赛摄影不感兴趣,而对各种新摄影类型感兴趣。iii)第三阶段创作班(暂名),时间大约6个月~12个月(待定)。适合已经经过新摄影教育,初步掌握了各种创作方式,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学员(比较适合已经通过前三期学习并初步掌握了前两个阶段基本功的学员)。iv)留学前强化班,时间大约12个月左右(需要网上网下结合,待设置,欢迎咨询)。从单张、系列到完整作品创作的浓缩教育,目的是为留学前创作作品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对艺术摄影的整个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上课一般晚上在网上进行,每周一次。现在开始预报名(请加微信:fox_ho)。详细课程安排、费用将在稍后推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课程内容(本期略有调整)可以参看第三期招生帖子《摄影:你究竟一直在往哪个方向学习》(搜索公众号《为什么是艺术摄影》)。除了课程学习之外,学员还将获得以下额外的学习机会和福利:1、不论课程期间还是课程结束后,你可以继续向老师提问所有跟摄影和艺术相关的疑问和困惑。2、你将有机会参加由老师组织的摄影艺术展览现场讲解和交流会(已经组织过上海、北京、厦门、乌镇等地的展览解读活动。目前不收费用)。3、你将有机会参加国内名家线上的免费面对面交流会(通过视频直播,不定期开展)。4、你将有机会购买到最便宜的经典摄影画册。由志愿者负责发起的团购活动已经展开了好几次,他会帮大家世界各地搜寻最便宜的经典画册。这是学员福利,不会加价。5、即将建立摄影画册漂流图书馆,买不起画册的学员将免费翻阅各种经典画册。这是公益活动,不会收费。6、2021年将展开线下工作坊教育活动,配合部分网上教育内容,你将有机会享受最优惠的价格。7、你可以和老师、天南海北的同学一起永久性在微信群进行学习方面的探讨,这样你就不会独自摸索迷失方向。点状的知识和学习是需要的,但点状的知识和学习只有在体系性的知识框架中填充进去才会有效。这是国内仅有的能在学院以外的地方学习体系性知识的地方,所有的内容都经过了浓缩和梳理,因此在认识上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追上学院派庞杂的体系(虽然课程主要针对的是业余摄影爱好者,但事实上有摄影系本科生也参加了本课程,个别学生将赴海外读研。有学员曾经入选三影堂摄影奖,也有学员作品曾在英国Look影像双年展展出)。欢迎你的报名。上课老师:胡涂老师简介:大量文章发表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报刊杂志上。大画幅作品曾经入选王庆松策展的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尺度——大画幅摄影在中国》。最新作品《平行》入选TOP20·2019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入展丽水摄影节。

千晶

研究生三年,我只做了一件事……

Hello~大家好,我是狗菌真的好久不见了,这次不聊别的,我就想跟大家说说心里话,以一个即将毕业研究生的身份,跟大家分享去年的收获,分析分析走摄影这条路的可行性,希望能有所帮助想想过去的2020年,恍恍惚惚,确实不太容易,从年初疫情爆发,到现在都没能完全根除,整整一年,大家都戴着口罩出门,旅游变成一种奢望,居家办公成为潮流,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学校由于疫情推迟到5月份开学,也就意味着我有将近3个月的时间无法做实验,顺利毕业的压力很大;反过来,这段宅在家里的时间,成为了我开始做摄影公众号的契机,刚好有时间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距离上一次推送差不多过去了半年,这半年时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实在抽不出精力打理公众号,让一直等待推更的你们失望了,所幸结果是好的——我回来了,想把公众号做好。摄影和现实,如何权衡选择,估计你们走出校园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无法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因为每个人都很精彩。但听完我的故事,相信你们心中有了自己的答案,这个故事很长,有关于我对摄影的一些思考,也有自身经历的一些琐事,酒水备好~(一)考上大学那年,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手机,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拍照;社团招新那天,第一次看到了单反,我知道了拍照还有更高级的叫法——摄影;大二上学期,我拥有了第一台索尼卡片机,爱不释手;大三下学期,我拥有了人生的第一台佳能单反,无比激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上摄影,用相机记录生活已经成为我悠闲时的快乐源泉,争取拍出好看的片子逐渐成为一种目标,为此疯狂拍照、学习后期。大四有幸跟着学长接了一些商拍活动,这一年虽然没有多少作品,但是摄影技术和约拍技巧精进了不少,谈起摄影也有了底气。这一年,伴随着“咔嚓、咔嚓”的快门声,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快要毕业的时候,我闪过一个念头:要不要找份摄影师的工作,靠摄影谋生但很快被现实打败,直接工作意味着放弃保研名额,何况当时拍的片子也就一般,并没有把握找到满意的工作。跟朋友一番交流,大家建议出奇的一致:把摄影当成兴趣爱好慢慢发展,不要放弃硕士文凭简单来说就是做事留一线,不要断了后路,万一做摄影没能成功,不是普通家庭出身的我所能承受的,虽然当时的我百般不情愿,但理性告诉我,不能犯傻。现在想起来,如果早知道拿到硕士文凭的过程如此痛苦,或许打死我可能都不会读研吧,生而为人,还是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二)来到上海读研,南京这边积累的资源基本归零,不会有交集。很长一段时间,我只是拍拍风光,或者找身边的朋友拍组人像练练手,主要精力放在积累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以及巩固摄影理论知识。大家可能会疑惑,哪来这么多的时间?身为材料专业出身,我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也不排斥,只是有更想做的事情。研一不用去实验室,上课我一般喜欢坐在做后一排看摄影书,作业基本抄的,考试临时突击,大部分时间拿着相机出门采光,这也为后来学业警示埋下祸根。在学校的日子很无聊,缺乏动力,曾试图在网上找到工作后退学,积极去了解影楼和摄影工作室的招聘情况,甚至投了简历,但都不了了之。当时我决定,好好利用这三年的时间,通过作品积累一定的流量,努力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花最少的精力拿到文凭。这些作品为后面自己出摄影教程做好了铺垫,审美也在一次次反复学习和实践中得到提升,我试图开始写一些摄影心得。我在知乎上的第一篇回答是关于《摄影小白如何提高拍照水平》,已破百赞,这是莫大的鼓励。当时就萌生做一个摄影公众号的想法,记录并分享自己学习摄影的经历,希望能对刚入门的小伙伴有些帮助,少走弯路。然而研二“996”的实验强度让这一想法无限期推延,每天都在重复失败...(三)疫情来得太突然,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实验毫无进展的我,得知学校延迟开学,也就意味着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宅在家里,既焦虑又开心。山高皇帝远,时不我待,微信公众号正式运营,一周两更。第一篇推送《狗菌:摄影这事儿很美好,别放弃》于2020年01月17号上线,反响不错,大家纷纷表示支持。除了公众号,其他自媒体号同步运行,我希望可以把这件事做好,推出优质的摄影原创内容,得到大家认可。慢慢的,知乎上一篇关于曲线工具的文章上了热门,获得了1700多点赞量;图虫上两个关于后期调色技巧的教程视频有幸上了热门,分别有几万的浏览量和几千的点赞量;粉丝从 0 到 1,关注量越来越多,有人开始叫我狗老师。额,我真的非常开心,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同时这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督促我本身不断学习进步。还有粉丝私信,对我写的摄影干货给予肯定,并给我看了他用心做的笔记。于是乎,我决定把这个摄影自媒体号做好做大,帮助到更多人,这种状态持续了小半年。随着学校开学、秋招开始,被打乱了节奏。真的很怀恋那段在北京奋笔疾书的夜晚,那是发自内心的纯粹和欢喜。(四)学校5月开学,8月解封,可以外出。实验依旧毫无进展,秋招却已经开始,9月收到学院的学业警示邮件,GPA不足3.0,无法申请学位,只能重新选课刷绩点,屋漏偏逢连夜雨。一边是梦想,一边是现实,在实验做不出来,心情低落时又冒出退学的想法。然而理性告诉我,辍学不是不可以,但是你有把握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吗,不说按按快门环游世界,体面的活下去就很成问题。很多人比较疑惑,为什么不直接去找摄影师的工作?从市场供需和门槛等角度分析,我并不建议大家刚开始就把摄影当成主业,也不建议大家直接去当摄影师。近些年,摄影市场过于饱和,大部分摄影师涌入市场,粥少僧多,供过于求,只能抢夺网红摄影师瓜分剩下的市场,可想竞争有多激烈。就拿去年疫情来说,大部分摄影师纷纷转行进公司混口饭;能说会道的摄影师凭借口才转型做起了视频教程,割韭菜糊口。加上这几年手机摄影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到处都能看见拿着相机或手机拍照的游客,全民摄影的时代已经来临,客户需求量急剧下降,很可能你辛辛苦苦磨皮的片子还不如十级美颜来得痛快。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不少人前仆后继去学摄影,因为门槛过低,一个月可以速成自称摄影师,拿起相机拍照赚钱,技术参差不齐,就导致摄影市场从来不缺快门工具人,工资也就摆在那儿,又累又挣不到钱。如果换种心态当成兴趣爱好去玩摄影,所面临的问题就会少很多,拍一些自己喜欢的,想拍就拍,任它赚不赚钱,没有压力,容易出好片,积累流量,为之后转行做准备。很多大佬在成为职业摄影师之前,都有一份谋生的工作过渡,等到时机成熟,资源足以饱腹,果断转行,登峰造极。我还是决定拿到文凭,重选了一门课刷绩点,白天做实验,晚上准备找工作的事宜。我投了一些新媒体运营和市场方面的工作,但基本没有后话。难过的是,公众号也因为精力不够被迫暂时停更。(五)技术决定下限,资源决定上限。摄影师想要养活自己只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不懂得营销包装就是死路一条,这世间哪有这么多伯乐,没有资源就没有客户买单,没有收入。自媒体是很好的打造个人IP的途径,体现出你在摄影领域的专业性,能够快速积累流量。显然我个人能力有限,营销做得不够好,流量平平无奇,没有起色,我觉得这是需要学习弥补的地方。幸运的是,9月中旬我进入AI公司实习,任职于品牌市场部,主要负责公司自媒体号的运营和维护,以及一些公关活动的执行。实习期间,部门领导对我很照顾,我也从前辈那里学到了不少营销技巧。国庆,实验终于有了突破性的成果,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都会过去的,顺利毕业似乎有了盼头。元旦,我辞去了这份实习,准备毕业论文的同时,开始策划着如何以全新的方式重新拾起公众号。兜兜转转,我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摄影公众号,想着如何把它做得更好,感谢这半年来你们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催更,狗菌回来了!- 后话 -故事到这就完了,我对公众号半年的停更表示抱歉,关于摄影和现实,相信你们现在应该有了自己的选择,狗菌表示支持。后面我打算尝试一些跟摄影擦边、积累资源的工作,比如图库编辑、摄影杂志编辑、广告传媒、摄影类公众号等。如果以后有幸把摄影过渡到主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也会把心得全部分享给大家。尽管摄影这条路极其凶险,但还是有可能成功的,况且你们真的还很年轻,或许大学,或许高中,拿起你们的相机继续坚持下去。青春不留遗憾,也经得起折腾,狗菌有一些建议送给真心喜欢摄影的你们——首先你要有一套基本的摄影装备,建议微单,手机就算了,平时生活费省着花、出去兼职或者淘个二手的都可以,再不济说服父母支持。「第一步需要熟悉相机,认真看完相机说明书后,拍个几万次快门,算是入门。」然后可以找个影楼或者传媒公司实习,这些地方开的薪酬很低,相当廉价的劳动力,同样要求也很低,会按快门就行,可以接一些商拍活动。既可以熟悉自己的相机,又可以接触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和人脉资源,运气好可以结识大佬,积累商拍经验,攒足底气,顺便捞点外快。「第二步需要巩固摄影理论知识,包括前期和后期,提高审美。」可以多看一些摄影杂志、摄影后期相关的书籍,网上优质的摄影教程也是不少,也可以很泛的去看,好好钻研摄影圈的一些基本术语,真正理解并活学活用;同时好好解析图虫、500px上的大片的前期和后期,提高审美。「第三步需要积累资源,自媒体是很好的打造个人IP、积累流量的途径,前提是积累了一定的优秀摄影作品,推文内容质量足够优质,通过优秀作品和摄影教程实力圈粉,让人不自觉转发。」自媒体平台有很多,选择适合自己的运营,一旦流量起来,摄影饱腹就不是问题。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越早准备越有机会在毕业前开始自己的摄影事业。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好好利用这段没有生活压力的求学空窗期走完这三步,积累资源,然后变现,通过摄影实现经济独立。如果起步较晚,也没关系,不妨先把摄影当成副业来做,因为积累优秀作品、提高审美、巩固摄影理论知识、积累资源都需要花时间。- 诚邀 -我一直觉得知识应该共享,而不是藏着掖着,这样摄影水平才会不断提升,这也是我做摄影自媒体的一个出发点,把我所知道的摄影干货无偿分享给大家,消除信息差。同样我的知识储量有限,自从做公众号以来,我也不断在学习,刷B站、看教程并实操,研究后期,但这些远远不够。我还是会为每一期的内容犯愁,因为我真心想把公众号做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而不是赚流量的工具,我需要你们。诚邀喜欢摄影的你们前来投稿,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大家的知识是无限的,我提供平台,你提供想法,欢迎大家积极创作!稿件一经采用,会有 稿费 + 个人宣传,具体详情后续会推出 征稿说明 详细介绍。说了很多心里话,大家对于摄影或是职场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留言,或者私信我,交个朋友,知无不言。狗 菌 - Wechat @SheyingDog微博/B站/图虫 @摄影狗的咸鱼日常最后,非常感谢大家一年多以来的支持和关注,新的一年继续关注 ha~我是狗菌,一个喜欢摄影的佛系青年。

大多数

2021年南京师范大学摄影艺术研究考研初试复试备考攻略

一、关于院校的选择我选择学校的时候主要综合考虑城市和学校,摄影专业可选择范围不大,并且想要有更好的发展还是要去大城市,因此北京上海肯定是好的,但是北京上海的学校难度系数有点大,例如北京电影学院。南京发展的也不错,离上海较近,城市发展潜力还是有的。另外学校的选择上,南京师范大学还是211综合大学,可能对就业会比较有帮助,综合下来选择了南师。也正因如此南师摄影系历年报考人数呈现增长的趋势,报录比学校不公开具体的,总体来说,比北电还是好很多的。二、下图是我考研初试成绩,接下来分科说明1.思想政治理论“涛学为体,肖学为用”,听徐涛老师的课,背肖老爷子的书。政治的分数不会有很大差距,只要课程跟下来时间花进去分数大抵在60分+。(1)选择题我的政治和英语专业课同时起步于暑假,买了肖秀荣三件套,觉得太多了但还是硬着头皮看完。这里推荐直接跟徐涛的课程买配套的核心考案。徐涛老师的思路很好,讲解清晰易懂易记。回忆了一下我可能连时间表都没怎么做,听完到最后有冲刺背诵笔记,上面有各种梳理,再自己补充一下就好。(2)主观大题后期虽然也听了徐涛老师的课,但私以为考研政治大题还是得背,思路记一下,剩下的就背就完事儿了。有买肖四肖八,背诵时间约从11月开始,肖四没出之前看看肖八大题,没有刻意去背但是记一下重点这样。后面看到肖四觉得这样挺对的,肖四肖八有重复。(3)时事政治这个跟哪个老师都可以,毕竟每年的时事政治重点都在那儿跑不到哪里去。(4)一些小总结:课程跟徐涛的强化冲刺,背诵肖四,刷题随意。只要你肯背考场上能写多一点都会考得比我高哈哈哈(考场上我停笔还有半个多小时因为我写不出来了…)2.英语一英语这个分数其实很差了,这里就简单说说。(1)单词和阅读单词这块我没怎么花力气因为平常有背单词的习惯…朱伟的课我就当放松听的,其实还可以废话很多。单词可以跟阅读一起解决,在真题里记单词这样。说到真题用的是张剑的,太早的年份没有做,从题型和现在考研题型相同后开始的,最后留了三年模拟。基本都三刷了,弄懂每一个词和句子。阅读跟的是唐迟老师的课程。(2)完形翻译新题型这里推荐一个老师:宋逸轩。我很喜欢宋老师的讲课方式,没有废话十分高效。(3)作文课程部分跟了潘赟老师的,没有背王江涛老师的宝书,最后自己总结了模板。其实主要的原因都是我太懒不想背哈哈哈。(4)一些总结:英语一相较于英语二来说还是有些难度,可能会有人由此纠结学硕和专硕哈哈哈。不过这个真的值得认真思考,考研认识的一位同学就因为英语没过线进不了复试调剂都不能。这里为他悲伤一下,也提醒一下后续的考研人。3.专业课一:摄影史2019年开始官网给出了参考书目并且删除了美术史的相关内容,难度上有所降低(要背的东西少太多了)。(1)《世界摄影史》这本书巨厚巨重看得头大哈哈,官网给出参考书目后我买来大致浏览了一遍,没有很仔细地看。在这之前看过好几个版本的世界摄影史,有顾铮的、李文方的等等,这些都是“入门读物”。最好的版本还是官网给的那本,有时间和精力的同学建议仔细地看,去年八月多我才看到那本,加上我是跨专业考生权衡了一下没有仔细地看它。(2)《摄影的精神》这本书建议对摄影史有所了解后再看,更加注重理论和思想性。我们的考题也是这样。(3)一些总结:在备考期间看了很多有关摄影的书籍和摄影集,例如苏珊桑塔格、本雅明、杉本博斯、荒木经惟等人的作品。然后做了一些笔记和总结并选择背诵(大致有一百页A4哈哈哈哈哈现在觉得自己真的很能写。4.专业课二:六小时艺术设计其实是所有考生加起来六小时,考的静物棚拍,每年拍摄内容不一定,只要你有些练习,并且不在考场把隐形眼镜掉了就不会和我一样考得这么差。三、有关考研复试复试难度出题难度比较大,并且更加理论化,这两年删掉了美术史相关的内容后,把重心放在了摄影理论上,因此建议就是提早看一些摄影理论类的书籍,而非技术类的。面试时放轻松就好啦。大总结:写这个帖子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我在考验时走过了一些弯路,也得到过一些帮助,希望各位后来考研的学弟学妹少走一些弯路。考研是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网上有很多经验贴这个时间大家不妨多看看,上述内容也只是我个人的学习方法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不一定合适每个人。由于我是跨考生,我看了很多理论书籍(其实是这个最有趣),如果有文化课不太好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千万要过线噢。(本文来源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变羊记

「十二影话」胡钢锋:用摄影养心的摄影教师

报 道:高 智网络编辑:郝 枫胡钢锋,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退休前为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影像艺术系主任。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从2008年至今担任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院校部主任,负责国内外参展院校的策展和中外摄影教育论坛。冰封千里——央迈勇雪山身穿黑T恤、休闲裤,脚踏登山鞋,戴黑边近视镜,这是胡钢锋常年不变的衣着装束。貌似文质彬彬的他端起相机时,仿佛变了一个人,会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镜头中,时而聚精会神地观察眼前的景物,时而频频按动相机快门,像个不知疲倦的年轻人,一双睿智的眼睛通过镜头把他看到的美好事物统统定格。1973年,18岁的胡钢锋拿着舅舅送他的一台简易相机,没有对焦、没有测光,一切靠目测,开始了自学习摄影的过程。铂金工艺《天地间》树胶重铬酸盐转印工艺《门》蓝晒法工艺《记忆》之一胡钢锋在摄影创作时喜欢使用中画幅以上的胶片机,主要致力于传统银盐照片的制作和各种古典工艺的制作。他非常享受暗房里微弱灯光下一次次的试条和不同材质上涂抹感光乳剂的过程。对于他,这是一种快乐与美的享受。丰子恺先生曾讲过,人的生活可以有三重境界,分别是主真、主美、主善。对于胡钢锋来说,从不把时间浪费在物质生活的苛求上,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审美生活和灵魂生活。作为一名摄影家,他注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又深知“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为师之道。1985年,他在供职的院校美术专业中开设了摄影基础课和广告摄影课。2001年,创办了山西省高校第一个摄影本科专业,十几年时间,培养了600余名摄影本科毕业生、25名摄影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个人贡献奖”,2004年获教育部艺术委员会“中国摄影教育优秀成果奖”,2007年获教育部艺术委员会“中国摄影教育德艺双馨奖”,2011年获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十佳摄影师”称号,2013年获山西省摄影家协会“突出贡献奖”。信马由缰纵深秋日落魔鬼城《远古的梦》内蒙古黑城雅丹地貌《母子》塔吉克族胡钢锋说,庆幸自己是一名摄影教师,同时又是一名摄影师,因为能把工作和爱好结合在一起。确实是这样,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的身影,他的脚步,他的快乐和忧伤,都会被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来,既是感悟的表达,也是情感的印痕。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摄影艺术不单纯是一门简单的视觉艺术,摄影艺术同时也是用来“养心”的艺术,让观众在获得视觉快感的同时,得到知识的启迪和精神的升华,把人的品味和心境养高。在摄影创作的30多年里,他享受到了摄影的快乐,但也经历了两次生与死的考验。一次是2010年8月21日,胡钢锋带着他的研究生结束在西藏阿里的创作返回途经唐古拉山时,下起了大雪,在海拔4900米处车辆打滑失控冲入沟里,四人骨折一人脑震荡,车辆报废。第二次是2014年正月初七去甘南创作,山西、陕西刚下了场大雪,天很冷,下午四点半在定边超车时,由于路滑,车辆失控从超车道飞向路边沟里,所幸无人员受伤,但车辆受损严重。就是这些,也没有阻止他拍摄的脚步。对于他而言,“无限风光在险峰”,越是艰险、人烟稀少的地方,越能激发他的创作激情和灵感。胡钢锋就是靠这种率性和认真的敬业精神,拓宽了他创作的思路与眼界。他用摄影语言诠释人生,让生命活出了精彩。

第七感

暗黑系摄影:央美研究生用动物是霸主的方式看地球,释放焦虑症

如果你感到焦虑,不妨和我们一起来换个角度看一看你熟悉的事物。我亲爱的傲鳗的朋友们,我知道你最近过得很不好。上一代人十年一遇的事,你每天都在遭遇。事业转型,工作焦虑,物价攀升,环境恶劣。每一个市场都是红海,每一个人都是对手,每一个区域都起争端。光是来傲鳗路上的交通,恐怕都让你叹气。你的世界好忙,办公室、家里、父母儿女、朋友闺蜜……还有永远冒出小红点的朋友圈,哪里都得有你,哪里都不敢缺席。再这样活五年、十年,你焦虑吗?你怕吗?柳迪,艺术家,我们中的一员,一样的怕和焦虑了。他把庞大的动物,扔进我们的生活。这不是保护动物、热爱地球的宣言,而是一个提醒我们信号:如果换个角度去看我们熟悉的人和事,我们会好过一些吗?我没有答案。只有一个信息给你:1946年10月24日,人类通过飞行器在65英里高空拍摄了一张地球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到地球的样子。徐宁YT CREATIVE MEDIA云图这是YT CREATIVE MEDIA创始人徐宁写在“柳迪:从地球——到月球 · YT MINI EXHIBITION #004”展览前言当中的话。2010年,25岁的艺术家柳迪因为《动物规则》(Animal Regulation)系列获得了当年的Lacoste Elysee大奖 。柳迪半开玩笑地将这次获奖称之为“运气好”——那时的他也没有想到,由一次课堂作业发展出的《动物规则》会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虽然本科学习的是摄影,3D技术却在柳迪的创作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些看起来超乎寻常的巨型生物正诞生于此。将3D动物和数码相机拍摄的景观结合,便有了我们所看到的《动物规则》。柳迪,动物规则No.6单从视觉上看,作品很容易让观者生发出“艺术家要对城市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的解读。这固然没错,但却并非柳迪的初衷:“我开始做作品的时候并没往‘环保’的方向想,只是因为在某个时期有一些焦虑需要释放。对每个人来说,释放焦虑的方式可能都不一样,而我需要通过一个作品来释放这种能量。”于是,他将一个个和我们熟悉的生物相似、但又并非真正存在的动物带到了日常场景之中。身体和头部比例失衡的“大动物”在引起人们好奇的同时也带来压迫感,压迫感又因静止的状态得到缓和。柳迪,动物规则No.2画面中的巨型动物总以侧脸或背影示人,不但没有流露出攻击性,反而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忧伤。柳迪更愿意将这种难以言喻的情绪解释为“懈怠”。在创作系列的第一张“青蛙”时,就有朋友曾建议他在画面中呈现一只准备起跳的、或已经跳跃到半空的青蛙。心动之后,柳迪还是选择了静止——蓝色的巨蛙静静趴在居民区中,没有太多表情,甚至有些木然。柳迪说,现在回想起来,讲不定画面中的“懈怠”从某种程度上恰好反映了自己的心情。但就创作过程本身而言,他表现出的无疑和“惰怠”正相反——从为动物主角们建模到敷上最为合适的表皮材质,每个细节都出自柳迪之手,完成一幅作品平均需用3个月时间。柳迪,动物规则No.7从本科毕业再到研究生毕业,时至今日,柳迪坦言时间太快,自己甚至“不太敢回忆过往”—— 已经尽可能的把时间用来创作,但总觉得还应该做更多。“创作第一张‘动物规则’的时候,我自己都能感受到那种兴奋感和冲击力。但慢慢这种力量就变弱了。我一直在想如何突破,很焦虑但又不敢彻底停下来。”柳迪,动物规则No.42017年,柳迪的新作《自我的重量》和《顽固而持久的幻觉》完成。《自我的重量》来源于贡布罗维奇的一个荒诞想法:每个人自我的重量取决于地球上总人口的数量,因为人类的总重量是恒定不变的,所以当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轻。“相比柏拉图那个时代的人类,我们变得无足轻重。”随着作品中镜头缓慢的上移,在穿越层层树林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背影。柳迪,自我的重量,2017《顽固而持久的幻觉》则拥有更为复杂的元素:模仿苏联时期太空主题的壁画;来自于漫威《超人》里的一段特效动画的男女形象;参考了美国乡村画家格兰特·伍德油画的田野背景;静静浸泡在标准泳池里的老人……柳迪将这些元素的出现总结为“不合理性的拼贴”,“这里面的元素来自于油画、电影、雕塑、科技产品、生活场景,我想它们的复杂对于我才是重要的。它们跨域了各种维度,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建立了新的联系。”柳迪,顽固而持久的幻觉 No. 1除了这两部作品,柳迪还在创作与之相关的第三部影像动画作品。他将三部作品的意向总结为树木、人和月球。三者之间的隐秘呼应,暗示着人类与周遭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可能性。这也是这次即将呈现的展览的主题:全球视觉文化媒体YT CREATIVE MEDIA即将创意呈现:柳迪:从地球——到月球· YT MINI EXHIBITION #004关于柳迪柳迪(1985 年生于山西)。25 岁时,刚刚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CAFA)新成立的摄影系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柳迪在世界各地的80 名摄影师中脱颖而出,成为2010 年第一位获得著名的“鳄鱼杯”爱丽舍摄影奖的摄影师。这一奖项是由世界久负盛名的专业摄影博物馆爱丽舍摄影博物馆(瑞士洛桑)参与设立的,是一个专门面向年轻有为的摄影师的奖项。此后,柳迪的摄影作品在国内外不断获得广泛的认可,并在纽约光圈基金会、瑞士爱丽舍摄影博物馆、加州橘子郡艺术博物馆等各大国际知名博物馆的展览中展出,也参加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十年曝光”摄影系十周年展和银川当代美术馆(MOCA)的开馆展。(文/马芝安)关于YT MINI EXHIBITONYT CREATIVE MEDIA相信: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大艺术家也可以偶尔放下严肃命题随心创作。我们只关注属于这个时代的美与创造,而非意图、媒介与身份。YT MINI EXHIBITON是一系列不设限的,小而精美的展示,具有实验性和先锋性,在线上与线下同时进行,让图像与背后的故事在网络与现实一同发酵。关于傲鳗傲鳗是北京极具人气的日本创作料理品牌,打造全新的日式美学空间,将艺术与创作料理完美融合,是京城倡导艺术生活方式的先行者,并长期关注和支持当代艺术,并以展览项目等多种形式助力青年艺术家的发展

鼓角角动

省老年大学举办研究生院2019届摄影专业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开展

7月1日上午,吉林省老年大学研究生院2019届摄影专业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在省图书馆开展。吉林省老年大学、吉林省摄影家协会、吉林省图书馆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据介绍,此次“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摄影展由吉林省老年大学主办,吉林省图书馆承办,展出了吉林省老年大学研究生院首届摄影专业14位毕业生拍摄的112幅作品。这些作品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构图,着重表现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发展的共生、共存关系,以直观真实的方式讴歌了70年来祖国建设和发展的伟大成就,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绵长悠远。部分用传统针孔、数码针孔拍摄的摄影作品,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据悉,本次影展7月1日—10日开展并对公众开放,是吉林省老年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季系列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毕业生们践行入学誓言,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现老有所学、学有所成具有积极与示范意义。/记者 张志善 报道 易翠微 摄微信编辑:刘晗掌上吉林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