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报考类别具体分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研究生、国家计划内定向培养研究生、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研究生四种。同学们在报考前先要对其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哦。非定向培养非定向研究生是指考生在录取时不确定未来的就业单位,考上研究生之后,需要将个人档案和组织关系转到学校,在校期间可享受国家规定的奖学金和其他生活待遇。毕业时应服从国家就业指导,在国家规定的服务范围内进行安排或实行双向选择(有相应的派遣证及报到证)。报考“非定向就业”类别的考生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应届本科生。在复试时应届本科生需提交学生证原件进行审核,无相应证件者无法进入复试考试阶段。往届生。复试时无需提供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的证明材料,但应妥善解决与原工作单位的关系,并保证录取后及时调档至报考院校,并按规定办理离职相关手续。定向培养定向培养研究生是指考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确定了工作单位,需跟单位签订定向协议,即工作单位同意员工报考“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才能入学,在考上研究生之后不需要调动人事档案、组织关系、工资关系等,毕业时直接返回原单位工作。相应考生在被录取后,须由工作单位、学校及考生本人签订定向就业培养协议书,其学习期间的培养费用按规定标准由国家向培养单位提供,研究生完成学业后应回定向就业单位工作。并且该生毕业之后,学校不颁发相关派遣证与报到证。报考定向就业类别的考生分两类:1.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具体相关文件规定可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查询。2、其他考生须有工作单位:(1)工作单位有人事处的考生复试时由其所在单位人事处出具同意报考证明(样本:XX同志为我单位员工,同意其报考“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并由负责人签字、盖章。证明原件在复试报到时查验,无相应证明者无法进入复试考试阶段。(2)工作单位无人事代理权(即无人事处)的考生复试时由其档案所在单位出具证明(样本:XX同志为XX单位员工,其档案由其单位托管在我处。特此证明。)由负责人签字,盖章;并由所在单位出具同意报考证明(样本:XX同志为我单位员工,人事档案被我单位托管在XX处,现同意其报考“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并由负责人签字,盖章。证明原件在复试报到时查验,无相应证明者无法进入复试考试阶段。注意:相应考生在被录取后,须由工作单位、我校及考生本人签订定向就业培养协议书,由定向就业单位承担其学习期间的工资及劳保福利等,研究生完成学业后应回定向就业单位工作。【内容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官网——《关于硕士报考类别的说明》委托培养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费用由委托单位提供,毕业后到委托单位工作。其它均与定向培养研究生相同。一般是指工商管理全国联考的考生。考这个的学生在校期间不用转入人事档案及工资等关系,入学前也要签订委托培养协议并缴纳委托培养费用。自筹经费自筹经费研究生是招生单位根据社会需求,在培养条件、指导力量具备的前提下,用导师的科研经费、学校创收的经费或社会集资的自有经费培养的研究生。自筹经费生国家不负责就业分配。属国家计划外招生,自筹经费硕士生不享受国家的一些待遇,比如培养经费和普通奖学金。从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开始,硕士录取类别由原先的非定向、定向、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4种,简化为非定向和定向两种。一般而言,作为在校生一般选择非定向培养,而对于已经就业的工作人员,若对原工作单位满意,想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来提升学历、未来更好的升职加薪,那么考生可以考虑定向培养,提前与单位负责人进行交流沟通,在获取同意后就可以与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毕业后直接返回原单位。但是若对原单位不太满意,毕业后想重新选择就业单位,那么在职人员可以选择非定向就业,毕业就不用回到原单位。所以,具体如何选择报考类别,还需依据个人情况而定哦。
新华社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30日从教育部了解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日前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方案从类别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模式、机制环境、质量水平、体系建设等角度,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方案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更加紧密,发展机制和环境更加优化,教育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建成灵活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针对行业产业需求,目前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
昨天立冬,天气越来越冷,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是考研人比较难熬的一个阶段,高强度的复习,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作保障,大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千万别感冒,要照顾好自己呀~昨天小编整理了6所高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如下图所示:今天又整理到三所高校,快看看有没有你报考的学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20年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2120人(学术型硕士拟招800余名,专业型硕士拟招800余名,非全日制拟招470余名),截止10月30日报名结束,共有5738名考生报考,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报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考生,按考试方式统计:参加全国统考3949人,管理类联考1537人,法硕联考110人,单独考试142人;按学习方式统计:报考全日制4410人,非全日制1328人;按报考专业统计:报考人数较多的专业为公共管理、会计(专业学位)、土木水利、岩土工程、资源与环境(安全方向)、英语笔译、会计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方向)。成都理工大学据悉,成都理工大学录取博硕士推荐免试研究生67人(直博生7人),较去年增长24%;今年统考报考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382人,较去年增长93%。成都理工大学今年的报考人数都快破万了,增长率达到93%,报考人数增加近一倍。从招生情况来看,该校2020年拟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623名,其中包括学术型学位850名,专业型773名,计划招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4名,相比2019年(拟招收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63名,其中包括学术型学位809名,专业型704名,计划招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50名)扩招60多人,但总报名人数翻了将近一倍,竞争压力势必会增加。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拟招生578人,截止10月31日,报考陕西中医药大学的考生有3872人,比去年增加了37%,同时选择陕西中医药大学报考点的考生人数达4726人,比去年增加了45%。报考人数及考点考生人数均创历史新高。从招生计划及报考人数来看,整体报录比将近7:1,比较高的一个比例了。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信息不断更新中……就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一些普通本科的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考研整体人数的增加,名校难考,以至于很多考生的目标定在那些非985、211相对比较好考的学校,难免出现“扎堆”的现象,比如已经公布数据的深圳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在这里小编也提醒大家,今年考研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希望大家能够把握最后一个多月时间,全力备考,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加油!今日份壁纸:最后冲刺时刻提醒自己自律!放下手机提高学习效率!51考研,考研领域专栏作者,教育达人,择校选专业,全程备考复习经验分享,考研报名指导,考研,关注51考研就够了!
2020年2月2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透露: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比去年可能会增加18.9万。而2020年这一次的研究生扩招是4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研究生扩招。今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研究生扩招政策下达,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我想在今年的毕业季,很多的大学生会遇到很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工作也没有像往年那么容易找。01我们以大数据为例。从1989年开始,研究生招生人数一直是呈增长趋势,到2020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已经持续了上升31年。我们国家成规模的扩招是从1999年开始的,当时院校的扩招主要是以本科生为主。现在随着形势的发展,研究生的扩招也成为了必要之举。以前我们会认为一个大学生非常难得,因为在2000年以前,一个大学生很珍贵。那个时候大学也还没有扩招,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在2000年时,参加高考的人数为375万,而当时只录取221万。而到了2020年,大学毕业人数已达到了840万。今年的高考人数,已经超过了一千万人,今年进入大学人数也会增加。02研究生扩招,最大增幅是在2000年增幅比达到了40%。近些年研究生增幅规模最大的是2017年增幅比达到了20.84%。那如果我们今年研究生扩招数目18.9万,而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或许将达到110万人左右,增幅比例达到了20.6%。与往年相比,2020年并非扩张速度最快的一年。这次的研究生扩招主要是由于疫情的影响。在2003年非典时期,研究生扩张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峰,当时扩招的比例达到了32.73%。疫情的影响会导致很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就读研究生反而是一个不错的应对疫情的方法。03研究生,近些年来越来越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大学的本科生,已经不满足于现在的企业要求。每年参加研究生的人数增加,可以说明这一点。院校的学生们,会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学历,提升自己的学历,未来在社会上将会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企业的招聘时,大公司招聘的学生,很多岗位都要求至少硕士毕业,本科毕业的学位已经不满足现在有些高端职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本科毕业之后就读研究生,而不是直接到社会上工作。研究生的扩招,并不意味着研究生越来越不值钱。而是意味着未来的社会,研究生毕业将会成为一种标配!但学历和能力之间,能力可能更加重要。学历将会是工作的敲门砖,而能力会伴随着以后的工作!文/微谈教育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开始扩招,我国的大学生规模正在逐年扩大,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规模基本维持在八九百万,可以说我国的大学生队伍还是非常庞大的。在大学生数量正在逐年增加的同时,国内的硕士生、博士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而且在近年来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数量上来看,也有大幅增加的趋势,也确实有着硕士生、博士生扩招的迹象,显然这种扩招已然是在国内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之下而形成的。截至目前,我国的博士生数量已经达到80万左右,而硕士生的数量也已经达到数百万,而且近几年硕士生的招生数量一直维持在50-60万,可以说国内在研究生培养领域中还是拥有非常高的效益,而且研究生培养也维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研究生数量正在快速增长,但是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或者研究生在国内科技、教育等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广泛的争议,有的人甚至对国内的研究生培养提出了质疑,中国的硕士生、博士生的数量全球第一,为什么我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多少?这是否反映了目前国内研究生培养的“尴尬”?不可否认,真正以中国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只有莫言和屠呦呦两位大师,虽然也有不少华人获得过该奖,但他们均以其他国籍的身份收获诺奖,从这样的现实环境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国内科研领域中在诺奖获奖中的“尴尬”境地。笔者认为国内目前诺奖的获奖人数比较少,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由单一因素而构成的。诺奖是目前各领域中的最高奖项,他也是各国科研实力的象征。但是诺奖每年的评选均由西方国家的科学家来评定,也就是说诺奖的归属话语权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而作为东方国家的中国类讲,没有机会或者鲜少有人获得诺奖,也实属正常,毕竟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对本区域内科学家的偏袒性人为因素是很难彻底消除的。诺奖一半属于个人奖项,但是国内的科研项目基本属于集体或者国有的。也就是说目前在科研攻关领域中,基本都是国内科学家的集体行为,并非属于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科研项目成果很难进入诺奖评选范围。国内研究生的培养宽容度显然比较高。国内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与国外正好相反,我国的研究生主要是严进宽出,而国外属于宽进严出,也就是说我国的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只要不算太差,顺利毕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国外的研究生只要你没有足够能说服导师符合毕业要求的,那么你就只能一直在校继续学习、搞科研。这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质量或者说精细度肯定存在较大的差异。思维定势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制。国内研究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任何事情都会有标准答案,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按照程序走,从整体来讲创新能力还是相对不足;国外的研究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属于开放式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教育都是没有固定思维,可以随意进行创新的,他们的创新意识比较强,而创新往往成为科研中最至关重要的因素。综合来讲,国内研究生虽然整体规模比较大,但这并不代表着国内研究生的质量都不高,目前国内研究生占总人口的比例还是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生数量与总体人口相比,仍然属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笔者看来,虽然我们的研究生没有在诺奖上有所突破,但我们绝对不能否认他们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与努力。
在研究生的心目中对于自己的导师有着很多的期待,希望自己的导师能够在科研方面给自己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希望自己的导师能带着自己长见识等,所以在选择导师时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学生会选择科研能力超强的硕士导师,有的学生会选择行政能力或者说是人脉关系比较丰富的硕士导师,想象着当正式开学后能够获得相对应的辅导和帮助。即使很多的学生也曾关注到一些关于硕士导师给学生布置很多任务,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每天都非常的忙,甚至还有很多的研究生导师是在“压榨”学生等,但是就学生的角度来说还是希望导师能够和自己多多联系,能够在论文写作和文献阅读等方面适当的给予一些指导。而今天我的一个师妹和我说,现在都已经研二了,可是和自己的导师只见过一次面,而且还是在研究生复试过程中,自从师生互选之后就再也没见过面,都快忘记导师长啥样了,抱怨道自己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应该无奈,毕竟马上就要写开通报告了,到现在为止题目还没有定下来,方向也没有定下来,有点着急了,可是又不知道怎么联系导师。当然可能会有很多的研究生会有这样的情况,很长很长时间都没有和自己的导师见面,也未曾有过联系,这其实并不能抱怨导师,因为研究生导师真的很忙很忙,不仅仅要给本科生上课,还要给研究生上课,同时自己的科研工作还不能丢下,而且还需要是不是的公派参加会议,或者是参加学术论坛,所以给予自己所带学生的时间就会很少很少。但是这绝对不影响研究生的正常教学进度,每年研究生二年级时,学生的开题报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到了正确的时间研究生导师一定会和学生联系并且沟通论文的方向以及论文的最终题目,并会就开题报告的撰写给学生很丰富的指导。此外,作为研究生的我们不能一味的指望着导师给自己多少的指导,也不能等着导师给自己“喂食”,毕竟研究生期间很多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独立完成的,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最基础的事情就可以,例如每天看多少中文文献、每天看多少英文文献以及隔一段时间写一篇小论文,并且适时关注比较高端的学术论坛还不要忘记投稿。总之,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很大程度上不是硕士导师每天辅导式的带出来的,更多的还是自己综合努力加上导师的辅导才能够形成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所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当需要导师的时候其一定不会缺席的。
#考研#【欢迎关注阿飞学长,获得更多教育领域相关资讯】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强化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举措的通知》,该省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扩招人数终于尘埃落定。(图片来自网络)“2.14万”,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也将是2.14万份考研学长实现目标的幸福。对于扩招名额的确定,想必有几个问题是考生比较关心的。01问题一:扩招的2.14万的名额如何分配?作为史上最难考研年的参与者,广大考生肯定都非常关心自己报考的专业是否会涉及到扩招。扩招的话,名额会有多少?等问题。根据通知内容,可知招生扩招名额“重点向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领域投放计划”。结合本次疫情出现暴露出的一些短板,学长是这样分析的:专硕扩招名额>学硕扩招名额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加大专硕培养力度,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且已经多于学硕招生人数。以河北省和湖北省为例,从数据来看,从2017年开始,专硕报考人数就已经超过学硕,且逐年拉开差距。再加上前段时间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谈到:“研究生计划增量……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因此,今年的专硕扩招名额肯定是多于学硕扩招名额的,至于多多少,会根据招生单位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所以,考生需要随时关注报考单位的招生计划变动通知。(图片来自网络)普通院校扩招名额>重点院校扩招名额一般而言,重点院校,比如说985/211类高校,不归省教育厅管,直接归某某部管,因此,招生名额的确定不通过省这一级别。另外一方面,重点院校本身就是研究生招生人数比较多的院校了,再加上这类高校往往承担着国家很多重大科研项目,会对研究生质量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重点院校扩招名额很大可能上会少于普通院校。(图片来自网络)这几类专业可能会扩招理工科类: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人文社科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工作、心理学、公共管理等专业。本次疫情爆发,凸显出来的很多问题,让我们看到了相关行业的人才缺失。因此,国家肯定会在下一阶段教育规划中,重点培养这些专业人才。比如:在当前人流不适合大规模聚集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解决我们生产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再比如,疫情下,社会公共服务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恰好说明了我们社工专业人才的短缺。02问题二:扩招情况下,我们如何应对研究生招生扩招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应对才能更大可能考上呢?一是尽早开始准备复试备考。国家线4月中旬左右就会公布了,国家线公布后,很快网上调剂系统就会打开,各大院校的复试安排也会进行。如果不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后面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二是尽量联系导师。现在各大院校教职工已经陆陆续续返岗了,考生们可以尝试联系导师。联系导师并不说能百分百确保你考上,但是总的来说,联系了比没联系要好一些。三是踏踏实实,提升自身能力。按照复试要求,提升专业知识储备、拓展专业领域视野、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学习复试应对技巧,等等,全方面“武装”好自己,打有准备之仗。有人说研究生扩招了可以让更多人能上学,非常支持。有人认为扩招会导致学历越来越不值钱,弊大于利。(图片来自网络)那么,关于这个问题,各位网友是怎么看的呢?
文丨在职研老师近五年来,考研人数正在不断攀升,2016年还只有165万考生,而到了2019年,已经达到了290万,而且,有专业人士预计今年将突破330万,所以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史上最难考研年。面对考研人数的如此快速增长,有网友表示,按照这种趋势,未来的研究生是否会贬值呢?相信有相同焦虑的人不在少数,那么,这种情况是否会出现呢?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考研。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考研?1.就业压力的增加其实,今年不仅被称为考研最难年,也被称为就业寒冬,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得很多人纷纷都转而报考研究生,从而来增加就业优势。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方面,由于很多企业都出现裁人现象导致招聘人数缩减。另一方面,由于应届毕业生数量的庞大,加大了求职竞争力。当然,也有一部分毕业生是因为害怕求职失败而不得不考研的,总之,不管怎么样,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考研人数。2.企业对高精尖人才的需要加大当然,除了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外,促使人们报考研究生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随着产业升级,企业对于高精尖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而中低端人才则处于饱和状态。因此,为了进入理想的企业,很多人便会通过读研来提升自我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同样是客观因素促使人们需求更高学历的一种途径。3.人们对自我提升意识增强当然,除了客观因素,还有主观因素,那就是人们对自我提升的意识增强。比如应届毕业生,有些专业读研对于将来的职业发展会有较大帮助。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因此很多人便主动报考研究生。此外,近年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也在不断上升,而其中大部分人员均是职场人士。他们在职场打拼数年,在工作实践方面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想重回课程,通过补充理论知识来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而且,随着研究生培养政策的不断跳整,这样的在职读研的人员会越来越多。那么,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是不是一件好事呢?当然,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随着研究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国民素质自然也就会随着上升。到了那个时候,相信人们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总之,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绝对是一件好事。
考研上岸后,又有哪些要求等着你呢?班长翻了翻某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要求,发现任务很重啊,也明白复试的时候,为什么导师会问那些问题。现阶段,21考研人还在为初试做备考,大家的目标是以上线为准,真正的为了兴趣而学的估计很少吧!看看下面班长罗列的研究生阶段的要求,你的学习目标是不是有所改变。2021考研1.掌握本学科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熟悉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者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2.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专业外文文献阅读、开展相应学术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3.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为5年。达到本学科培养方案要求的,经过导师同意,可以申请提前毕业。部分院系根据学科特点与培养实际情况,可适当缩短学习年限。4.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由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组共同培养相结合。(导师组可根据需要,有跨学科、跨专业或者国内外同行专家组成)5.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主要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基本文献阅读能力、开题报考、学术活动、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中期考核、预答辩等培养环节考核要求、科研成果、学位论文要求、基本文献阅读书目等。6.研究生入学两个月内,导师和导师组就要制定学科培养计划,经过审定后,会交由院系存档,这是以后考核的标准。7.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组成:学位公共课程、学位基础课程、学位专业课程、跨学科或跨专业课程等。8.研究生课程学分基本要求:除了学位公共课程外,总学分和其他各个模块学分,不得低于学校最低学分要求。9.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的次数应该不少于30次。(学术活动包含: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学科竞赛等)10.研究生一般在二年级的时候要进行各项实践活动。(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包括教学实习或科研实践,文科研究生同时要求参加社会实践)教学实习或科研实践需要完成至少40学时的工作量,社会实践需要完成至少10个工作日的工作量。11.研究生应该有不少于1年的时间,在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训练,独立设计和完成某一科研课题,培养独立科研工作能力的过程。12.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可以是基础研究或者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是,必须要有自己的独创性见解或特色。我们知道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涯是个什么情况后,也就更加清晰地明白,初试与复试的意义所在。班长真心的希望大家学好一门语言,尤其是英语,不然,这个研究生不好上啊!
#研究生#1.累,但是充实。我每天都是6点半起床,读英语,然后吃早饭,接着是上课,下课,中午吃饭,下午上课,晚上写论文和作业,几乎很少有时间出去放松,我半年的时间都没有去市区(学校在东区),忙的不可开交。研究生2.做科研真的没有这么简单。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风格有正确的和有深度的认知能力的形成,需要时间和知识的积累,关键是忙碌了好长时间却没能得到很好的结果和反馈,从而感受不到科研的快乐,还有就是心无所托,会觉得孤独,加上还累,心里就更难受了。3.思维方式会有很大的改变。硕士研究生是在专业方面找一个方向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做得更为细致的研究,会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考虑事物的方式以及角度会有很大的变化,甚至的全部推翻。4.每天想的都是怎么发一篇核心期刊的paper。发一篇核心期刊的paper已经成为毕业的要求,所以每天都想着怎么搞定这个论文,被折磨得不要不要的。5.导师很辛苦,都很负责。很多人以为导师的论文有不少都是学生写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被导师催促,被评审刁难,辛辛苦苦几个月才能发一篇,但注意了,导师必须是一作。这是因为导师在一篇论文里付出的远比我太多,导师是一作是应该的。总之,读研究生就是别人眼里的高学历人群,但是自己知道,我们不过是个苦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