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爱5》细节梗8:20岁的诸葛大力,怎么会是研究生文王

《爱5》细节梗8:20岁的诸葛大力,怎么会是研究生

在诸葛大力初登场时就显得比较与众不同,而大力收获实习男友张伟时,曾说过自己的年龄是20岁,却是在读研究生,有些朋友表示看不懂,其实原因比较简单:就是大力跳级了。按照正常的大学生年龄来说,应该是18周岁考入大学,4年本科毕业应该是22周岁,在校期间直接考研究生的话,研究生毕业时,应该是24-25岁,具体由实际研究生学制而定,而大力20岁的年纪,正常应该是大二或者大三。其实在大力对着张伟练习卖萌那一集,虽然爱情公寓众人纷纷表示,大力的卖萌实在是不好入眼,其实俊赫君看来,大力的卖萌属于“呆萌”,虽然有些“僵”,不过还是很可爱的。言归正传,就在大力向张伟比“A”,展示大力版“摸头杀”时,大力说过,二年级时高个子的男同学经常会拍自己的头,随后自己跳级到了初中,这里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力明明才20岁,就已经是在读研究生了。同时,这里的细节也侧面映射了大力的超级学霸属性,直接跳过了小学3-6年级,因为这一阶段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于天才级人设的大力来说,还是很简单的,毕竟是可以参加没有任何考纲范围的知识竞赛的学霸,快速学会一部分内容,对于她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其他阅读:《爱5》细节梗7:大力曝出赵海棠猛料,这个梗曾笑的子乔满地打滚《爱5》细节梗6:一菲手机壳满是回忆,子乔手机壳揭示人设《爱5》细节梗5:填坑之幕,胡一菲、诸葛大力等人情侣装《爱5》细节梗4:曾小贤、诸葛大力等的微信头像有深意《爱5》细节梗3:陈吕官宣点赞,第一排正好是核心主演

梦男孩

不懂就out了,GKD到底是什么意思,盘点最近很火的游戏圈两个梗

在网上冲浪的时候,你也许会经常看到别人在发一些看不懂的文字,这些其实被称为“梗”。“梗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会通过一些事件突然变火,例如最近的“ig牛逼"、"GKD”等等。搞快点那么这些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就随小编去看一看吧!1.“IG牛逼”IG是王思聪的电子竞技俱乐部,在11月3日LOL全球总决赛中,IG以3比0战胜了FNC战队,夺得了S8的冠军,这是LPL的第一个S赛冠军。“IG牛逼”也在朋友圈,微博刷了起来,加上王校长的微博抽奖宣传、连不懂LOL是什么的人也跟着喊“IG牛逼”。素材来源:IG官方微博2.“GKD”网上冲浪,逛贴吧的时候,经常有老哥们发"GKD"这些奇怪的话,那么到底什么是GKD呢?原来"GKD"的意思是“搞快点”,这个梗最早出现在贴吧里,一些老哥发一些XX图片,下面的人就会回复“求来源”、“快去请吱吱”“搞快点”,这样莫名的流传下来形成了一个传统,每当有人发XX的时候,接下来就是各自回复“搞快点”,后来就演变成“GKD”,也有人称这是来源自UZI的一个表情包。网络素材了解“梗文化”才能更方便大家在网上冲浪,关注游戏小城,了解更多知识,不做铁憨憨。

私觌

你们学校的简称都是啥?太有梗,笑到CRY

高校简称之争 早前,华中科技大学因武汉地铁2号线南延线设“华中大站”一事,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也再次将高校简称这一问题引入公众视野。很多人都自然想起几年前的一桩公案——一个“南大”几家抢。这不高校君们陆续敞开大门,摆好迎接寒假结束“流浪”归来学子们的姿态了。请问,你是去那个“南大”或者那个“河大”或者那个“XIA大”报到吗?“华中大站”一事引发的舆论2017年3月,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南延线线路走向示意图公示,华中科技大学门口的地铁站定名为“华科大站”。仅仅过了3个月,当年6月,武汉地铁集团对外公布了6条在建地铁线的正式站名,“华科大站”更名为“华中大站”。地铁站名讨论的背后,实则是对华中科技大学简称的争议。在教育部核准的《华中科技大学章程》中,华中科技大学的官方简称是“华中大”,英文名称为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HUST。与此同时,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武汉高校校名中也有“华中大”几个字,容易让外地游客和第一次来武汉上大学的新生混淆。一项由地铁生活门户论坛“地铁族”发起的投票帖,吸引了热心网友匿名投票,超半数网友认为“华中科技大学站”更合适,赞同“华中大站”的仅有寥寥数人。针对网友的建议,武汉地铁方面和华中科技大学进行了联系,校方同意更改站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站”。从网友最新提供的图片中发现,地铁站内的站牌标识图正在或已经进行了更换,站名改为“华中科技大学”站。“南大”之争引发的联想一个“南大”几家抢,说的是几年前的一桩公案。2015年,南昌大学在其官网发布《南昌大学章程》,将其简称定为“南大”,这就与早就约定俗成的“南京大学”的简称重复,引发了舆论关注。讨论中,人们联想到南宁大学不叫南大就只能叫宁大,可宁夏大学、宁波大学又有问题了;宁夏大学叫“夏大”就与“厦大”读音重合了。这就刺激了网友们制造噱头的幽默才能,如把厦门大学说成“门大”,把汕头大学称为“头大”,把太原大学叫作“太大”,等等。为什么高校都如此重视简称呢? 第一,根据计量语言学的统计,汉语词语的使用频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词语长度,词语越长,使用频率越低。就是说,一所大学有一个精短的、响亮的简称,对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让人们更顺口提及,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人们日常交流中,简称入句,常常更合乎说话的韵律和节奏,如“驻京部队”“来沪人员”就比“驻北京市部队”“来上海市人员”更符合“2+2”节拍的阅读呼吸习惯,因而更容易被说话者选择。第三,使用简称做谈论的话题更容易让听话者记住谈论的对象,比如“中科大这几年发展很快”就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几年发展很快”效果更好。大学的简称问题在语言学上归属缩略词语范畴。一般认为,人们喜欢用缩略词语是说话者总想用尽量简短的话语说清自己的意思(语言经济原则下的惰性心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类大脑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度的,句子太长会让听话人记住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因此把句子内部的一些部分进行压缩可以更利于语句理解;再有就是前面说的大学简称的自身表达优势。由于这些原因,各民族语言都有使用缩略词语的习惯,比如在英文文献中,一些较长的单位、概念,只要后面还要提及,都会在首次出现该词语时,标注缩略语,比如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再提到该组织时,就用WTO代替。汉语的缩略方式也很丰富,除了采取英文这种办法,对词语的缩略形式还有:①简缩法(网络红人—网红);②节除法(如“政治协商会议”的缩略语“政协”);③中心词共享法(如“大中小学、进出口、出入境”等);④中心词共删法(如“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先进、超先进”构成“比学赶帮超”);⑤句子压缩成词(如“军转民、专升本、利改税”);⑥一缩再缩,缩略语根据使用场合被再次缩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中”);⑦“合音字”,从两个音节中选取部分音素构成一个新的音节(“两个”—“俩”,“三个”—“仨”,“不用”—“甭”)等。近年来网络传播的方便和快捷,激发了网友的创造力,大量新型缩略词语进入交际领域,并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如“土肥圆、营改增、高富帅、儍白甜、不明觉厉、喜大普奔、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这些新型缩略词语,很多是把一个完整的事件压缩成三个或四个音节。但新造缩略词语大量使用,其负面效果也迅速显现出来。一是新造缩略词语太过随意,稳定性差,几乎每天都在产生和消失,造成了使用者的记忆负担;二是有些缩略词语意义比较冷僻,很多人往往不知其意,造成交际障碍;三是中小学生出于追求时髦的心理,在日常交际和作文中使用网络缩略词语,模糊了规范语言的学习。那么,缩略词语应当如何规范呢? 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官方文件、出版物、学校教学不应使用或出现网络缩略词语。另一方面也应适当宽容。网络缩略语言无论怎么新奇,毕竟是以交际为目的,这一因素决定了它不可能太离谱,有一些有特色的新造缩略语也会沉淀下来,进入规范词语之中。回到开头说的大学简称,有以下解决办法:一是尊重历史,近几十年里,“南大”逐渐成为南京大学公认的的简称。岭南大学、南开大学这两所原来称“南大”的学校也就分别改称“岭南”和“南开”。二是尊重权威,教育部先行批准的大学章程中确定的简称,后申报的学校应该回避,比如南昌大学、南通大学、南宁大学都不宜再简称“南大”。三是现在大家也接受了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大学简称也无须非减到双音节不可,像“北师大”“东北师大”也是很好的选择。有网友说:关键看教学质量 @Brother_果冻:这只是个简称,要是真这么在意,就把学校名字改成“南大”,谁先改了就谁的。整天在这些不重要的地方争来争去,要是学校办的好,没人敢跟你争,你看有跟“北大”争的吗?@不乱不罢休: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学生玩这种文字游戏,有损教育的初衷吧!@能废柴: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教学质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名字是其次的教学质量才是最主要的。花这个精力比谁是南大,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学习质量上。@啊才:教学质量是最重要的,叫什么都不重要。何必为了一个名字大动干戈。@阳光的寂寞使者:“南大”只是一个简称罢了,不用太在意,主要还是在意教育质量,更重要的还是考没考上的问题。是不是话题太严肃了,竟然上升到“简称”之争。来点梗,让大家开心开心。

后仕

所谓的“调剂,一路向西”是个什么梗?考研的都知道!

在每年的硕士究生招生考试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那就是调剂,但是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对于调剂所了解的并不是很彻底,一般都认为是调剂只要分数满足要求便可以顺利的调到某所高校。但事实是在每年的调剂工作过程中很多考生发现调剂是真的难,不过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遵循这样的一条调剂准则即”调剂,一路向西“。或许有很多学生不清楚”调剂,一路向西“是个什么梗?不过,如果你参与了考研我相信你都会或多或少的对此有一定的了解。所谓的”调剂,一路向西“指的就是每年的那一部分需要调剂的学生,在选择目标院校的时候的一个区域划分,也就是将所调剂的目标院校放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越往西越好调剂,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这样的一个说法。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为西部地区的高校一方面,地理位置不好,经济不是很发达,所以很多考生都不会将第一志愿高校定在西部地区,所以每年都会接受大量的调剂学生;另一方面,在调剂中,西部的这些高校对于参加复试的学生没有很严格的要求,甚至可以说复试的淘汰率极低。于是便会吸引很多想读研究生但又没有好学校的考生,慢慢的很多考生在调剂中都遵循“调剂,一路向西”的原则。但是这种调剂的说法其实也有其缺陷的一面,因为最为正确的调剂原则是:根据自己的初试成绩,先在A区调,然后B区调,最后才是西部高校。因为你的初试成绩一旦过了A区的国家线,你便有了在A区调剂的资格,完全不用考虑西部地区的高校;如果初试成绩过了B区国家线,可以在B区中寻找自己的目标院校,例如云南、海南、广西这样地区的高校,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如果你调剂的一开始便就遵循“调剂,一路向西”这样的原则,那么你很有可能会错过非常适合你而且还非常不错的高校,同时西部的高校在很多方面确实是有欠缺,所以在调剂的过程中,最好的方法是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最好的院校。总之,调剂,不需要一味的一路向西,只要分数允许还有很多不错的高校等着你,何必因为调剂而自降身价呢??

藜羹不糁

考研为什么叫“上岸”?很多人考研学子都经历过海蜃盛楼的绝望!

考研成功为何叫“成功上岸”相信很多考研的学子都会懂得“成功上岸”的含义,尤其是那些为了名校多次奋战的考研学子,在复试没有宣布成绩的那一刻,谁的心理都没有底,考研初试的高分仅仅让你看到了上岸的希望,没有成功抓住陆地的那一刻,所有的希望其实都是海蜃盛楼,很多人其实已经离岸边近在咫尺,却被一句:你报考的导师名额已满。再次打回汪洋大海中,考研很难吗?只有懂得人才懂,特别是那些经历过多次考研的学子,他们有名校情结,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有时候考研真得比高考难很多,高考只要你努力考高分就会有回报,然而考研则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越是名校,不确定的因素就越多!很多名校对外的真实招生名额和对外公布的名额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报考名校的学子们一定要提前做好咨询收集工作!考研只能做到尽力即可不论是海蜃盛楼还是成功的大陆,只要做到尽力拼搏即可,因为客观因素不被人掌控,只有做好自己才让客观因素变得影响变小,因为部分985和211高校,他们对高分的调剂生非常喜欢,甚至优先考虑调剂生,然后再选择第一志愿的考生,当然排名靠前的985高校大部分都不接受外面的调剂生,他们一般在本校的调剂生中就可以招满,因此如果有目标高校,一定要排除掉各种不确定因素!名校的不确定因素有哪些?其实名校中的客观因素有很多,首先是越好的高校推免生越多,真正留给统考的名额并不多,其次,名校的本科生机会非常多,很多人在本科阶段就走进导师的实验室,因此他们会提前占据优秀导师的招生名额,在复试选导师的时候,他们会提前被导师预定,毕竟名校的本科生科研动手能力远比普通高校要强很多。因此很多考研党会突然被通知,自己中意的导师突然没有了招生名额的尴尬,因此提前打听好信息非常的关键,其次各大名校都有针对本科生的暑期夏令营,造成很多没有保研资格的学生提前和导师相互了解,因此这些考生也会在复试中占据一定优势!当然名校中的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针对本科生出生的歧视,其实越好的高校,越公平,不会有歧视的现象,就像清华大学的学生们说的一样,他们从来不敢歧视他人,因为在清华知道了人外有人,因此清华大学教授团中,其实很多本科出生并不够好,但是他们足够的专注和努力

驺忌

阿巴阿巴是什么梗?为什么建议大家不要用

图源:视觉中国网络用语层出不穷,不少新奇的词汇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语,不少网友不甘愿成为一个没有梗的人,疯狂吸收使用新鲜词汇,使自己成为幽默风趣风趣幽默的人。然而有的梗,了解处处之后,还是少用为妙。近期,“阿巴阿巴”随着一个表情包,开始流行开来,如下图。图源:网络最早出自游戏直播的女儿在直播中发出的声音“阿巴阿巴打夺夺”,因为两岁了仍然只会发出这样的声音,被网友用来嘴臭李赣基因差,导致孩子智力不好。而有些看起来非常痴呆的表情包,甚至是直接用他女儿的脸p的。当然,也有人表示李赣女儿,并不是这个“梗”最早的来源,有电影中也让哑巴角色或者痴呆角色来使用这个拟声词。图源:网络然而,无论这个词的最早来源是什么,不可否认的都是,“阿巴阿巴”都是表示失语,呆呆的,不能说话等等。有一些无法正常说话的人,或者说是哑巴,还有智力受损的人群,无法正常说话,在着急时可能会发出的语气词。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去模仿一个口吃的人,我们会认为这个人不礼貌,不尊重他人。隔了一条网线之后,仿佛加了一层遮羞布,肆无忌惮的去伤害一个群体。也许是无意的,但任何词汇在使用之前,还是应该了解真实的来源,适度玩梗无碍,为所欲为就大可不必了。图源:网络网上冲浪也得真诚面对世界,面对所有生命。

妙冤家

明白研究生复试的这几个“意思”,也许对你很有帮助

研究生复试是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后,成绩合格再参加的由报考院校组织进行的第二次考试。复试一般也分笔试和面试。今天小编就来介绍介绍关于复试的几个“意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图片源自网络1、复试分数线:复试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为了使研招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有更多的自主性,2003年,教育部下放34所高校可以自主划定复试分数线。其中包括应试科目总分要求和单科分数要求分为专业课、公共课两种,依据不同地区,分数线标准有所差异。2、复试比例:复试实行一票否决制,只要复试不合格,不管初试成绩多高,招生单位都可以拒绝录取。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一般在30%~50%。各招生单位原则上按120%左右的比例进行差额复试,个别高校复试比例为140%。3、复试证件准备:招生单位在复试前将对考生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4、复试人员组成:招考学院成立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包括“笔试命题小组”和“综合面试小组”:复试小组成员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人员组成,一般不少于5人;外语考核如果单独进行,考核小组由不少于2名经验丰富、外语水平较高的人员组成。5、复试加分:对于有特殊学术专长、具有突出培养潜质者和在科研或相关实践中表现突出者,经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可以适当加分,记入复试成绩;但需经3名以上本校本专业教授联名推荐,并由学校推免生遴选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审查。图片源自网络6、复试时间:复试时间、地点、内容范围、方式由招生单位自定。大多院校在3月进行,全部复试工作一般应在每年4月底前完成。7、复试的形式:各大院校考研复试形式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分为英语测试、复试笔试和复试面试。复试笔试考察专业课知识,有的院校还有专业英语笔试;复试面试一般包括综合面试,专业课相关知识面试,综合面试里也是有英语部分的,有的学校先进行英语听力测试,然后在综合面试里顺便考察了英语口语。考生们可关注目标院校的复试招生简章进行备考。8、成绩计算:各个高校考研复试成绩计算方法略有不同,一般来说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方法是:复试成绩=专业课笔试成绩×笔试权重+面试成绩×(90%-笔试权重)+外语听说能力成绩×10%9、复试时导师主要看中什么:学术型硕士主要看中学术能力或潜力,对学术的兴趣或热情,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专业型硕士主要看中工作或实习经验,参与过的项目以及对应用型任务的兴趣和热情。10、在复试前要联系导师:联系导师之前一定要了解导师情况,主要是导师的经历、工作状况、学术研究状况以及师生之间相处情况。同时要导师了解你的个人基本情况,学习情况,本科专业课程,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和兴趣等。11、导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导师都喜欢踏实用功、思维清晰、脑筋灵活的学生;理工科专业,导师一般不太喜欢跨专业,文科专业导师会喜欢跨专业,因为跨专业的学生能从不同的学科背景进行研究,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图片源自网络12、导师会不会歧视双非学生:学生读研后是大家都处于同一起点,导师一般不会偏向重点院校的学生。但是,同等情况会优先考虑重点院校的学生。总之,复试总体还是看实力和表现。当然,不排除“运气”成分。

声满天地

考研阅卷“水旱区”是什么梗?

最近有不少宝宝在后台问我,考研阅卷是在哪里阅的,分不分地区。今天专门来给大家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马上就要考试的19宝宝们要做到心中有数,20考同学们的更要了解一下,慎重选择学校喔。“考硏统考科目实行集中统一阅卷。自命题科目试卷一般是由报考院校专业导师命题,当然也只能由该院校相关院系老师阅卷。因为专业性的东西必须由懂这个专业的老师判断。统考科目试卷阅卷工作一般是由各省市考试院主管负责,并召集阅卷老师在统一的一个地方进行封闭式阅卷。”研究生初试的专业课自主命题是报考院校自己改,而全国统考的科目则是所在的省份统一阅卷。意思就是,你的专业课试卷在你的报考学校阅卷,英语政治等统考的科目在你报考学校的省份阅卷。给大家举个栗子,如果你再云南的报考点参加考试,报考北京交通大学,那么你公共课的试卷就在北京某地批改,专业课试卷在北京交通大学批改。在研究生阅卷的严松程度,流传着一种“水旱区”的说法。同一份试卷在不同的省份批改,分数会有很大的差别.....考研成功的概率就不一样....再举个栗子,如果你选择某省的某个学校,然后你考了370分,如果放在另一个省份阅卷,你的分数可能会有390,所以大家把这些称之为“水旱区”,意为把阅卷严格与否的省份分割开来。考研水旱区(网传)考研中的水区和旱区指阅卷的时候松紧把握不同,有些地区给分较松,就是水区,另一些地方给分较严,就是旱区。以下是大部分人总结的考研批卷水旱区,各位宝宝们可以参考一下。玩命极旱区:北京、浙江、四川大旱区:天津、福建、江苏旱区:上海适中区:湖北、广东小水区:山东、安徽、甘肃、湖南大水区:陕西、河南、辽宁、吉林、江西、广西、内蒙、宁夏、新疆、河北、山西、重庆玩命水区:云南、贵州、黑龙江、青海、海南神秘区:西藏形成水旱区的因素有很多,当地的政策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考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主观题,这些题目在阅卷的时候,因为答案的开放性,老师改卷的主观性就很大的影响了你分数的高低。如果报考该地区的平均生源质量偏高,老师前面批的都是优秀的试卷,突然来一个表现的一般自然会分数低一些。反之生源质量偏差的地区,表现一般的分数自然会高一些。但是宝宝们也不必太过紧张,其实这水旱区仅仅是网上的一种说法,因为同一个地区,阅卷标准和尺度是一样的。因此,对报考这个地区高校的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无所谓水与旱。对你的初试和复试都没有影响的,因为一水全水,一旱全旱。但是会影响调剂,因为调剂学校一般来说只看分数,各个地区的调剂考生放在一起其实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所以改分比较严格的考生在调剂的时候相对来说是比较吃亏的。所以现阶段19的宝宝们也不要被这样的说法吓到,安心备考端正好心态就好啦,把熟悉考场、打印准考证等考前事宜准备好。20的宝宝也可以先了解一下学校,参考以上选择学校,想要跨专业的也可以天备考了喔。

魏风

debate是什么意思上热搜 考生:不懂也要瞎掰啊

今天"debate是什么意思"这个词上了微博热搜,很多网友不明真相,在问是哪个明星说出了什么雷人的话了?或是哪个网红新编了一个词汇出来?究竟"debate是什么意思"是个什么梗呢,下面梗直不套路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热搜前6位就有3个是吐槽今天考研英语的热搜前6位就有3个是吐槽今天考研英语的debate是什么意思梗由来说到这里,其实这个debate这个词是出自今天的考研英语二小作文。很多考生在走出考场后发朋友圈或者微博吐槽说都不知道debate是个什么意思,但还是硬着头皮把作文写完了,就等改卷老师看着我认真的份上赏个几分吧。整个考研英语过程都是一脸懵逼整个考研英语过程都是一脸懵逼考生表示我也很绝望啊考生表示我也很绝望啊debate都看不懂还咋写啊!心疼同学们一分钟!评论区也炸开了锅。吐槽派吐槽派不过有的网友就表示都要是当研究生的人了。。。连debate都不认识?? 那到研究生读文献咋办,80%的国际论文都是英文写的。。岂不是啥都不认识了。。还咋进行研究?哗众取宠? 很好笑? 考研了高中词汇debate都不认识,恕我直言这确实很好笑。安抚派安抚派还有其他好心网友安慰说,人家考完试在自己微博发出来调侃下,底下一群人说什么基础词、这都不认识考什么研,是是是,就你们厉害就你们有嘴,你们英语都能托福雅思满分四级六级650+考研英语100分,也希望说这些话的人你们以后千万千万不要忘记任何一个初中高中学过的单词。评论里有些杠精真的很尬了,你能保证自己背过学过的每个单词都过目不忘吗?考场上突然想不起来单词很正常吧,想知道那些杠精考上清华了没。这里梗直不套路正经的普及下debate这个英文单词的意思。debate的中文意思:名词1.不可数名词:辩论,讨论,争论2.可数名词:辩论会v.及物动词:1. 辩论,讨论,争论(+wh-)2. 与...辩论3. 思考,盘算(+wh-)v.不及物动词:1. 辩论,讨论,争论2. 参加辩论3. 思考(+with) 词形变化名称: debater,debatement时态 :debated,debating,debates最后,梗直不套路想说同学们!明天才是考研的重头戏啊!!!所以今天考过的不管做的好不好,赶紧调整心态!明天考好了一切都ok的!好好吃一顿!不要吃太辣太油腻的,不要吃得太撑!然后下楼转一圈放松一下,也可以听两首歌曲,休息一下后立刻回顾明天的考试重点!踏踏实实地!今天晚上看到的明天都会考到哦!加油!

入曰

“梗”,是个啥?

上网时人们常常会碰到“梗”这个词。什么是“梗”,它是怎样形成的,反映了怎样的网络文化特点?举个例子,“最美逆行”这个“梗”,最初源自网友拍摄的一张照片——消防队员逆着疏散的人流冲进火场的背影。后来经过一些画手、写手们的演绎,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梗”,用来赞美各行各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英雄们。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网友们自发地将这句赞美献给了广大医护人员,这些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逆行者。由此可见,网络用语“梗”意指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有一种观点认为,“梗”是网络世界对相声术语“哏”的误用,但相比“哏”强调伏笔和幽默,“梗”含有语义浓缩之意,这一点与典故、成语更加接近。在具体使用中,“梗”有时候也会作为合成词后缀出现,这种合成词往往有两类:一类指固定套路、固定桥段,如“武侠梗”,指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套路,比如主角突遇危险时,不仅化险为夷还能功力大增。第二类指具体来源,如“历史梗”指来自正史或稗官野史中的典故,“地域梗”指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典故。“梗”的生成与传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同时是典型的用户生产内容理念的体现。各类逸闻趣事在和流行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不断转化语义、增加内涵,最终被提炼成一个相对简洁凝练的词语,或者一张图片、一个表情包,由此进入网络流行文化序列。以“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为例,这个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梗”,出自电影《流浪地球》中“北京第三区交通委”发布的安全行车提醒。影片故事主线是主人公为拯救地球向赤道地区运送燃料,伴随运输车一次次启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提醒不断重复,一时间家喻户晓。由于上映时正逢春节,各地交通、消防部门的官方微博也纷纷化用这个“梗”,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安全,随即在网络中引发一轮“造句”风潮。“梗”的流行,体现出社交网络对当代网民交互方式和表达习惯的重构。当前,线上文字交流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同时,人们面对面交谈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被大大折损。“梗”和普通文字不同,它的本质是经过压缩后的语义模块,包含着层次丰富的所指,这种丰富性多少补偿了线上交流带来的信息磨损。比如,当“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样的表述出现,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流浪地球》,联想到这个词的“出处”,联想到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社交软件、短视频分享平台……网络社交很多时候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对同一个“梗”的默契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共享的网络空间多了一份轻松和亲切。对于“网络原住民”而言,“梗”的存在与使用更是如影随形。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介交互并行的环境,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创造“梗”、使用“梗”、传播“梗”,是网络社交中许多青年人自发的选择。“梗”一经诞生,就不断在网络中流传并进入线下日常生活,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语言。“梗”可以增加交流的默契和效率,因而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人与人之间善意和正能量的新的有效手段。(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