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经过本科的论文写作训练,对一篇文章的结构应当是了解的,不管是学位论文还是学术论文,一篇论文应该由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构成。以学术小论文为例,研究生想要发表一篇论文必定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一.选题一篇论文的好坏与选题有着直接关系,如何找到一个好的选题,最简单直接的方法由导师来定,但导师确定的选题可能未必是你感兴趣的,最好的方法还是自己来选。但这里立马又面临一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那该怎么办?方法只有一个,读文献,读大量的文献,读的文献多了,慢慢的你就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找到感兴趣的课题之后呢?别着急,继续读文献,不过此时就有一定的方向,不会像刚开始那样漫无目的了。读文献也有小技巧,建议先读综述,后读硕博论文,再读期刊,读期刊的顺序是先中文,后英文。对于一些优秀的论文或者该方向重要的参考文献要精读,这些文章以后可以引用到你的论文中。二.实验通过读文献,想必你已经有了一些idea了,接下来就是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但是做实验可能没你想的那么简单,第一个困难就是初来乍到你没设备,设备都牢牢把在师兄师姐手里。当然你可以买,除了涉及买仪器报帐、等实验设备外,太贵的设备申请未必会批。所以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师兄师姐“借”,夸师兄帅,夸师姐美,最后能不能借到就看你嘴甜不甜以及师兄师姐的心情了。当然在做实验前先列一个清单,避免做着做着发现不是少这就是缺那,否定买仪器试剂会耽误你大量的时间。三.论文写作如果你的实验很成功,并且有那么一个个小的创新,恭喜你欢迎来到写作关。前面提到一篇论文的构成由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没写过不会写怎么办,方法还是读文献,看看别人怎么写的,然后仿写。这里有几点要提醒你注意:1.正常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要刻意贬低别人借此抬高自己,不要使用第一次,首先发现,前人未曾研究等词汇,就如今来看,不管你研究方向多偏僻,都不可能这一方向只有你一人做。2.引用参考文献要中英结合,最早研究这一方向和最近5年的论文一定要引用。3.引用你导师和课题组其他人的文献,对于组内他人的研究成果不要假装视而不见或闭口不谈,引用组内他人文献这体现了课题组的学术传承。四.投稿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终于写出了一篇像样的稿子,下面就要投稿了。投什么期刊要从以下几个因素考虑:影响因子、期刊类型、投稿时间、版面费等。研究生在这方面基本属于小白,没关系,别忘了,你还有个导师呢。求助于你的导师,让他帮你推荐跟据你写的内容投哪个期刊中的可能性更大。由导师作为通迅作者可以省去许多麻烦。投稿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少则一月,多则半年,但大概率你会被拒稿,平常心对待。拒稿之后根据修致意见修改,然后投其它期刊,然后又是漫长的等待。切记不要论文造假,否则这将是你一生的污点。最后科研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高中的时候梦想是考上一所985高校,大学的时候希望自己考研能够顺利拿到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但是当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却并没有很积极、很主动地表示要去读博士,或者说直接便放弃了读博,而这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毕竟博士是真的没有那么容易读的。但是每年还是会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选择攻读博士,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为此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咨询了很多在读博的师兄师姐,也了解到了很多的消息,一般来说更多的有读博想法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够申请博士,而这便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所以,只要你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含金量比较高的论文的话,那么一定意义上就可以说你更有机会读博了,当然这里所要求的论文一般是指核心期刊的论文,当然最好是C刊论文,但是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想发表一篇C刊论文是真的太难了,或者说几乎没戏。同时,也有很多的在读博士告诉学弟的经验都是在读研期间最好是能够发一篇C刊论文,因为其一篇的价值相当于是三篇核心期刊论文的价值,更有的说只要你发表了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你自己的话,你便可以直接去你理想院校找你认为优秀的博导,就凭借这篇论文,很多的博导会对你感兴趣的。而且,现在不管是985高校还是211高校,虽然说很看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情况,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考生都必须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学校即使没有发表论文也可以攻读博士,但是需要你自己的综合素养有很优质的表现,也就是说你可以参加统考,也能够获得导师手中的名额。因此虽说只有一篇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自己的话,那么你可以去申请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还不要忘记的是申请博士并不是说自己有论文就一定能够万无一失,这其中还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硕士导师的价值,以及在读博士的师兄师姐的价值,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够更有保证的获得攻读博士的机会。总之,想读博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一篇C刊论文,在论文发表情况方面已经占有足够多的优势,剩下的便是自己的人脉和导师的综合作用下促成你顺利拿到博导手中的名额了,或者说看你自己和博导的交流了,毕竟想读博关键字在于博导对你的印象,这也很重要。
人生是一场不断前行的旅途,我们遇到过愁云惨雾,也经历过车水马龙。有人行路匆匆,有人不疾不徐,要用怎样的姿态,才能收获旖旎的风光?本期学术达人,让我们走近躬身笃行的学术先锋——周尚雄人物:周尚雄周尚雄,现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物化专业2018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薄膜晶体管功能材料的印刷成型。硕士在读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发表SCI论文6篇,学生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8项,非学生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9项。其中,以第一作者在一区TOP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上发表关于制备高性能薄膜晶体管的文章(IF=5.155)。其他奖项第八届广东材料创新大赛无机非金属赛区二等奖第十六届华南理工大学挑战杯三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参展项目第一届生物医疗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2019年材料学院研究生篮球赛季军稳重淡然:脚踏实地,躬身以行 清晰的表达、从容的谈吐、沉稳的性格,这是周尚雄给我们留下的最直观的印象,谈及原因,他说:“我从小性格就比较稳重,持续的学习过程和较早投入科研的经历也对我的性格产生了较大影响。”大二时,周尚雄有幸进入了现在的课题组。经过两年的科研训练与实验历程,在研一上学期,周尚雄完成了他研究生生涯的第一篇英文文章。面对着这篇用心浇灌而成的“处女作”,周尚雄内心满是欣喜与期待。然而,投稿历程却异常艰难曲折。“文章在2018年年底完成,研一下开学的时候投稿。”“第一篇文章真的是非常非常用心的打磨,也确实抱有了很美好的期望。”“但是投稿出去,就仿佛石沉大海,每天都会打开邮箱,看看有没有拒稿信或者返修意见。但是每一次收件箱都是空。”“当这个等待的时间被拉长到超出预期,美好的希望会渐渐被焦虑和不安取代。”终于,在漫长的6个月之后,周尚雄终于收到了审稿人的返修意见,打开邮件的瞬间,真的是难以言喻的感受。冷静下来后,周尚雄与导师进行了沟通,听取导师的建议并多次与审稿人耐心交流,最终文章被接收发表。或许是“从来好事多磨难”,抑或是“精诚所至战终胜”,处女作并不顺利的投稿经历,让周尚雄铭记心头并从中反观自己,培养出平稳心态,磨砺出坚韧意志。行事上,周尚雄同样作风稳重。在他看来,“稳重”是实验顺利及实验安全的有力保障。“稳重和负责任的态度是相联系的,对自己的实验方案和数据要负责任。在实验过程中,稳重是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着想。我是做材料类实验的,有的时候实验需要穿一些防护服,需要佩戴一些安全防护的设备,为的是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也是为了实验室中所有小伙伴的安全,这个是必须要做到的,进入实验状态和实验室的环境,还是非常需要注意个人安全的。”格物致知:且行且思,博采众长热爱思考的他,善于“见人之所未见”,从稀松平常的小事中收获想法与经验。在周尚雄看来,兴趣爱好与学习科研有共通之处,都是要通过不断尝试思考从而提升自我层次的过程。他把打篮球与做科研相联系,认为二者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掌握的程度和熟悉的程度决定了你在哪个层次。因此要不断思考尝试,才能提高自己。”周尚雄还强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当看到优秀的决策,我会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思考做出这种决策的原因;当看到优秀的科研论文,我会以审稿人的视角来阅读,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客观分析,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哪里还可以再做完善和提升。”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延展性与纵深性兼顾的思维模式,也让周尚雄在专利领域,走得更远,也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申请专利首先要有非常独特的、有创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平时可以从文献或者实验中进行捕捉和积累。其次,专利往往也需要团队合作与发散性思维的助攻。我常常觉得,打篮球、弹吉他的思维可以转换到专利设计上。比如篮球的战术和配合的思维可以用到发现科学研究的问题上。比如,篮球比赛很注重团队协作,在科学研究中也一样,在一个大方向中,课题组每个小伙伴的‘作战区域’不同,‘发力方式’不同,那大家的交流就很重要、思维碰撞很重要、分工与合作也很重要,这样才可以高效的打赢一场攻坚战。”家国情怀:任重道远,责任莫忘 早早地踏入实验室、已发表多篇SCI论文、已申请了十余项专利……,旁人眼里,透过这些研究生生涯的高光时刻,似乎已经可以隐约预见一条通往学术深造的平稳坦途。但在周尚雄心中,他有着自己清晰又坚定的打算。“我毕业后想先去企业工作,积累经验,再考虑自己创业。”“我觉得能下决心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是十分值得尊敬的。不管是选择读博还是就业,都是如此。深层次的原因是经过研究生阶段对读博的了解,我个人对读博的兴趣不是很强,更愿意去工作、去创业。”谈及创业的初衷,周尚雄的语调透露出憧憬与笃定。他坦言,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创业方向是“环保功能材料的生产”,在研究生期间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进入公司实习等来积累经验,同时,自己也在学习相关的企业运营知识。关于创业的构象及蓝图,周尚雄在公司发展的“小我”之外,多次阐述自己对于家国这个“大我”的忧思与热爱。“我希望自己创办一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企业。”“我之前就一直在想,如果我创办了一个企业,我要怎么制定指导思想,怎么保证企业在做正确的事,怎么有效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历史和事实都向我们证明,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那么它一定是值得信赖的企业,一定能够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要如何实现为人民服务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共产党员的力量,希望可以让更多的共产党员在企业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在研究生期间,我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的一员,参加过“井冈山调研”等主题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深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服务理念的认识,也更加明白责任在肩的意义。所以,我希望我的企业是一个实干、负责的企业,能够切实地满足人民、社会的需求。环保相关的产业可能不一定带来很多盈利,但这是社会、人民迫切需要的。走绿色的、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对国家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结语 电波中传来的声音不疾不徐,屏幕上的通话提醒依旧在闪烁,访谈已经接近尾声。此刻,周尚雄本人跳脱于文字的个人形象也鲜活起来。承蒙师恩厚意,心有未竟的理想,永怀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强调家国责任感的意义,始终抱有对科学的热爱与景仰。与其称之为闪光耀眼的“学术达人”,周尚雄更像是真诚又真实的“知识分子”。一路走来,不断汲取优秀与向上的养分,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与科研能力,培植内心的理想主义与家国信念,“立自主自强之志,行适才适用之路”,精诚所向金石开,道阻且长终将至。访谈实录 问题1:请师兄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目前的研究领域和已经取得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介电薄膜相关的材料以及工艺开发。介电薄膜是薄膜晶体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环保、快捷的方式生产高性能的介电材料将有利于制备高质量的薄膜晶体管,从而推进显示行业向环保、柔性以及轻便的方向发展。针对溶液法工艺存在的叠层混溶现象,我们独创性地引入界面缓存层,在半导体层与介电层中间引入多熵混合层,从而有效地抑制混溶现象。最终器件性能实现大幅提升,主要性能指标均提升一个数量级,相关成果发表于Applied Surface Science。此外,为进一步推进环保电子产业的发展,我们将可降解的纳米纤维素作为基础材料,利用喷墨印刷的方式制备介电材料。针对纳米纤维素墨水存在表面张力大、容易团聚堵孔等问题,开发出一种可用于喷墨打印的纳米纤维素墨水,为实现柔性电子、绿色电子打下基础。目前纳米纤维素绝缘材料已经用于制备高性能薄膜晶体管,有望后续替代不可降解的无机材料。问题2:师兄在英文写作方面有没有什么能够分享的经验?首先,突出思维重点,避免记流水账。科研文章需要讲究顺序逻辑清晰,但同时还要突出工作和思维的重点。其次,深入思考。深入性能够决定文章发表层次。举个例子,通过做材料表征,如我们常说的“声、光、电”,去解释某个现象,这是一个比较浅显,比较直观易懂的层次。但是如果从一个粒子,比如一个原子,还有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作用解释某种现象,思考层次不一样,思维的纵深度不一样,写出来的文章层次就不一样了。问题3:师兄在文献阅读方面有什么心得与体会可以和大家分享?对于文献阅读,第一,要有重点地选读。可以先看文献图片,获取直接有用的信息。图片传达出的信息是很直观丰富的,审稿人在审稿的时候,也会关注图形化的表达。看文献的时候,基本上从题目、摘要、结论这几个部分就可以大概确定文献的主要观点,然后便能判断这篇文章值不值得读,要不要精读。第二,转变思维,要从看文献变为审文献。看文献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检测方法、最后达到了怎样的效果等等。我们获得了这些信息,却很少思考文章中采用的种种方法是否完善、可否改进等问题。而当我们从‘审稿人’的视角来审视这篇文献时,想的就是:这篇文献的数据可信度如何?检测方法是否完善且有说服力?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带着审视的态度和批判性的思维去阅读文献,有的时候会收获很多。问题4:在申请发明专利方面,师兄有没有什么经验与建议可以和大家分享?设计专利重点就是要发现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华工申请专利是非常方便的,华工有一个专利申请中心,为我们申请专利提供了一系列的专业指导和便捷。在华工申请专利的流程:先进行检索,看看是否已有类似想法。如果确定没人申请过后就可以写说明书介绍想法,交至专利中心,专利中心的专利员会提出专业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自己根据意见去不断完善专利内容,提高专利质量。问题5:疫情期间,研究生都无法返校,师兄对于在家云科研,有什么建议呢?第一,我会多看文献和书籍,趁此阶段打好理论基础,做好复学计划。想一想返校之后,还需要做什么实验,还需要补充哪方面的实验数据等等。第二,我会在家做仿真实验,这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作为正式实验的预实验,而且并以此作为论文选题的方向参考。小青年愿榜样力量闪耀,愿薪火相传;愿你的故事,千人来听,万人传唱!来源: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 华工青年
不论是硕士毕业还是博士毕业,有一部分人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比如评职称、申项目、应对单位考核等,需要发表一些论文。但是到了新的单位之后,手头可能没有充足的数据,这个时候就想起自己在研究生期间,还有一些数据没有发表。那么这些数据是否可以发表论文呢?需不需要经过原来导师同意?本期话题,伊棋就来和大家聊一聊,研究生毕业之后能否用在读期间的实验数据发论文。1 研究生期间的数据成果,归原导师所在课题组,发表前必须经过老师同意。读研究生的时候,所做的项目一般都属于老师的课题。老师的科研项目一般是有项目经费支持的,比如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者是省市级的一些科技基金。在这些经费支持下,所做出的研究成果都归导师所在的单位所有,所以发表论文需要用到哪些数据,都必须经过导师的同意,才可以发表。我们知道有些学校现在研究生毕业时,已经不要求发表论文,导师可能会对课题进行把控。你的实验数据可能只是课题中的一部分,或许还需要后来的几位同学研究之后,才会整理发表出来,以形成系统性的学术论文。所以很多研究生的数据老师没有急着发表论文,其实是有这层原因的。2 能否发表论文可以与导师沟通那么很多同学其实面临我前面提到的一些问题,比如职称、申请项目等需要论文。其实完全可以和自己原先的导师进行沟通联系的。导师也会考虑你的实际情况。如果他同意你对数据进行整理发表,那么恭喜,但是要注意论文的单位排序肯定是导师单位排第一,而你在的新单位可以排在第二。导师毋庸置疑肯定是通讯作者。3 为什么导师是通讯作者?我们发表论文的时候,总会看到有一个作者的右上角标了一个星号,这是通讯作者的意思。作为通讯作者,本身是要对论文进行负责的,也就是说课题研究思路、整个课题的规划、数据真实性等都是由这个通讯作者负责。而排在第1位的作者,一般是实验的执行人或者是论文的撰写者。其他在文章署名里面提到的人,对文章都有或多或少的贡献,根据他们贡献的高低,进行先后的排名。通讯作者是要对学术论文进行负责。比如论文数据受到质疑,认为是造假,这时通讯作者就有很大的责任,他必须提供原始的实验记录等相关证明材料。一旦发现造假,通讯作者肯定是要负全部责任的。4 不经过导师同意发表了论文会怎样?假如说你没有经过导师同意,自己发表这份数据,被导师发现之后,他有权向通讯社发邮件撤销这篇论文。期刊编辑部会根据导师提供的证据,对文章进行审核,并做出撤稿决定。一般研究生毕业之后,所有的原始材料,包括实验记录本等等,都留在了导师单位。这时你如果提供不出原材料,那就没有办法证明这份数据是你做出来的。这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你不承认数据属于导师,但是没有原始数据证明数据的真实性,因为原材料实验记录都不在自己手里,这只能说明数据造假;另一种情况是你承认数据属于导师,这份数据不属于你。无论哪种情况,导师均有权力撤销你发表的论文。综上,如果想拿研究生期间的数据发表论文,一定要和导师进行沟通。如果说导师对数据没有保留的要求,那么他会同意的,当然署名单位肯定是导师第一单位,而你在的新单位可以挂第二单位。如果导师不同意,你又确实有困难,你可以把自己的难处和导师说明,他或许会给你从其他地方找一些数据让你来发表。所以,发表论文前一定要和导师沟通,切忌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我是伊棋,生物博士,你如何看毕业后发论文要不要与导师沟通?欢迎留言,我在评论区等你。
他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也是潜心学术的科研人;他是砥砺奋进的材料学子,也是满腔热血的交大青年。台前幕后,他全情投入,实验室里,他深耕专业,他是上海交大2019年度“三好学生标兵”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任思儒。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同见证榜样的成长之路吧~矢志科研,用理想指引青春远航研究生期间,任思儒专注于电子芯片三维集成制造互连技术,对微米级互连铜柱凸点的失效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次提出了解释小尺寸铜柱凸点中侧壁金属间化合物生成的机理模型。后续研究中,这一模型也被用于解释小尺寸铜柱凸点中锡须的生成机理、Cu-Ni-Sn三元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机理。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种通过插入中间层金属间化合物,抑制Cu/Sn体系中金属间化合物进一步生成的方法。在研二期间,他在电子材料领域发表5篇SCI论文,其中3篇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成绩的背后是勇往直前的自我超越。由于本科期间的研究方向并非电子材料,加入研究所的初期,任思儒遭遇了诸多困难,一度陷入低谷。他并不害怕,不过是从头开始:不了解无尘实验室的实验操作与规范,那就从头学起,不了解电子封装领域的基础知识,同样从头学起。从艰难跋涉到高歌猛进,任思儒坚定科研理想,打破了科研上的困境,而且出色地完成研究生的课程,取得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感悟。任思儒在无尘实验室制备、表征样品交融汇聚,用热爱描绘多彩校园2016年暑假,任思儒加入由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组织的“丝路中国行”优秀华裔大学生微电影参访团。在20多天的活动中,他积极同华裔大学生交流,向他们介绍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并且利用眼前生动的实例向他们展示中国的发展成果。他还同小组内的华裔大学生合作,制作了题为《A Place We All Call Home》的视频短片,在视频网站获得了超过2万次的播放量。大四暑假,任思儒参加了“2017年两岸青年领袖研习营”。在研习营中,他担任了研习项目的组长,与其他成员一同完成了题为《两岸高校学生会组织架构与规章制度的异同》的研习报告,并代表所有营员在结营仪式上进行汇报,为两岸青年的交流学习与未来合作树立了典范。“让校园的每个角落绚烂多彩,让每个交大人都能拥抱校园文化。”任思儒在当选校学联副主席时许下这样的承诺。两年的任期中,他同学术中心的小伙伴一起,筹备了200多场辩论赛,搭建起交大人思维碰撞的舞台;开创“学在交大”系列活动,20余场包括“名师面对面”“学霸讲堂”在内的系列活动,吸引超过5000名学生的参与,在学生中引发强烈反响。自2016年起,任思儒先后担任从“中秋露演”“新愿”跨年晚会、“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到120周年校庆大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大型典礼的学生导演,致力于为交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添砖加瓦。他组建导演团队,协调部门配合,规划典礼流程。一场场零失误的典礼背后,是他和导演团队通宵达旦的筹备,是他们对每个环节精确到每一秒的精益求精,是他用努力兑现承诺的责任感。任思儒参与筹备跨年晚会、联合杯闭幕式左图:校庆大会学生导演团与校长合影右图:任思儒作为毕业典礼学生代表接受校长赠礼知行合一,把青春融入祖国山河任思儒把“行万里路,知中国情”看作当代大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大一暑假,他加入了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追寻焦裕禄足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团。在河南兰考,他接过“焦裕禄事迹大学生宣讲团”团旗,也接过了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接力棒。他组织宣讲团队先后在淄博一中,兰考一中宣讲,用“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鼓励当地学生。宣讲后,台下的学生们纷纷走上前来,主动与宣讲团交流。谈及自己的感受,任思儒说:“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如果愿意为之努力,就可以在社会中,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凭自己的力量,影响一些人,为他们带来改变。”相关事迹被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100多家媒体报道。任思儒作为宣讲团团长接受焦裕禄纪念馆授旗“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本科毕业后,任思儒选择加入团中央研究生支教团,并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云南支教团团长,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宁湖二小支教一年。未竣工的学校四张凳子支起的床走廊的灶台用凳子支起床垫,便是一张床;走廊里的一张桌子,便是一个灶台。虽然条件艰苦,但任思儒勇于挑战。他主动承担起全校学生的英语教学任务,作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英语老师,他平均每天要上超过4节课,常常一天下来,嗓子都说哑了,疼得说不出话。繁重的授课压力下,他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课要上得多,更要上得精彩,任思儒每堂课前都会为五、六年级等高年级学生准备一份专用教材,确保“因材施教”。与此同时,他常常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学生们分享好学上进的观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次春游后,五年级学生为他制作了一幅黑板报,黑板中间写着任老师最常说的那六个字:“知识改变命运”。得到学生们的理解,他欣慰而自豪:“我很幸运,用一年时间,做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学生为任思儒制作的黑板报任思儒组织学生运动会“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指引任思儒不断突破自我,一往无前。精益求精、砥砺前行,用爱和奋斗书写青春诗篇。他是肩负责任的中国青年,不畏山长水远,勇敢走向远方!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值班编辑:李欣慧 责任编辑:金雪、祁洁
作为一名论文码农看到不数论文的好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拍手叫好,随后一想又忧心忡忡一、先说说写论文的那些事儿读研期间,除了课程学习外,就是学术训练,自己的大论文要通过查重、外审和答辩等流程,而要达到毕业要求还必须发一篇小论文,小论文就是在期刊上发的论文,硕士研究生期间还好,并没有要求核心以上期刊,我认识的博士研究生,就没有不为发核心以上期刊论文犯愁的人,那可真是为发论文秃了头。(图源网络,侵删)#研究生#记得读本科的时候,有位老师说:“读博士,那可不是一般人,得掉多少头发啊!”从侧面就说明研究生写论文的艰辛,而博士毕业论文更是动辄十几万字,发表核心期刊以上的论文也普遍要在10000万字以上。其实,写论文还在其次,发论文才是最难的。每天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一个月的时间,10000字的论文初稿怎么都能拿出来了,至于论文的创新性、逻辑性等问题,属于更高层面的,先说形成论文思路与初稿的过程。好论文跟好文章一样,三分写,七分改。(图源网络,侵删)发论文如何难?发论文就要达到期刊的发文要求,期刊发文有自己的标准,对于研究生发论文而言,若是不带上自己导师的名字,想发高水平期刊,简直难如登天。论文想投核心期刊,对不起,你连过初审的资格都没有。一则,为了稿件质量,人家要博士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的,一个硕士研究生怎么够水平?二则,为了期刊层次,人家当然喜欢学术大家的稿子啦,至少学者的层次也在嘛。发论文如此之难,以至于催生了一个学术产业链,从写到发一站式搞定,只不过价格不菲,让研究生望而却步,却又不得不投入其中。二、不数论文,必须拍手叫好在近日召开的清华大学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校长邱勇表示,大学不能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这句话说得太好了,简直说出了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声。天啊,终于要解放了吗?终于不用为发论文掉光头发、倾家荡产了吗?真想高歌一曲“咱个老百姓啊,今儿个真高兴啊、真高兴。”为了发一篇论文,先是抓耳挠腮地写,再是心惊胆战地投,接着战战兢兢地改,最后如履薄冰地发在期刊上,难啊。我说的这种难只是相对的,有很多学长学姐对于写论文,那真的是信手拈来,天生文武骨,自带BGM,研究一个问题真的很简单。不过也有的学长学姐能自己在艰苦奋斗中,熬出一篇论文来。最难的就是一看文献就迷糊、一做实验就头晕的我们,写论文折磨人啊!可是有的学长学姐就不同,只是不会写论文,专利一拿一大把,竞赛奖励也照拿,可是写论文很抓瞎。(图源网络,侵删)再加上神奇的奖学金评比标准,简直就是为经济天才准备的。记得读研时,还没有代表作制度,靠数量就可以取胜,一位学姐刷新了我的观念,一年发了9篇论文,每篇均价在500元左右,以论文数量获得国奖,抛去4500发文成本,就是净赚啊,再说还有学业奖学金。不数论文的话,看一看考试成绩排名?看一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是看一看参加比赛获得的奖励?哎呀,到底哪个才最容易实现、最客观公平呢?值得深思啊……三、不数论文,竟又忧心忡忡用期刊论文作为评价标准,其实就是将矛盾引向第三方,用第三方的评价来确定利益与资源分配。很多高校研究生评奖学金、教师评职称就会用发表的论文、申报的课题来确定,因为自身的评价机制很容易造成矛盾激化,用外在的评价机制,相对客观。可是,当大家的能力、层次、水平都一样的时候,靠什么证明自己的实力呢?毕业的时候,不数论文,怎么知道学术水平到底怎么样呢?有期刊论文要求的时候,还有一个发论文的目标,期刊也会逼着真正写论文的人,提高学术水平,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只不过市场经济插了一下手,让这个过程浑浊了一下,但毕竟标准在嘛。无论研究生毕业,还是工作后评职称,论文情况似乎从侧面作了一个客观评价。不数论文的话,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不是也应该明确一下呢?量化考核与质性考核怎样才最合适呢?(图源网络,侵删)忧心的是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忧心的是制度改革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样的现实问题,忧心这种阵痛会不会也让自己尝到那更严格的果子。学习不易,研究不易,成长更不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对于很多刚刚步入研究生生活的同学来说,他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生期间如果不发sci或者期刊之类的论文,可以毕业吗?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很多研究生“比较”关心的呢?因为大部分的研究生在入学的时候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所以他们研究生期间基本都可以发出来论文,所以他们根本不考虑这个问题。只有一些混学历的研究生才会关心这个问题。虽然这这只是一小部分人关心的问题,但是小编我依然愿意为这部分人解答一下。首先,大部分高校没有sci或者是期刊是可以毕业的,有一种东西叫做研究生毕业论文,只要你把这个课题做出来,写出来毕业论文,就可以毕业的。所以,如果你是混学历,就对毕业论文上上心,不要连毕业论文都毫无头绪,那就没有办法毕业了。研究生都是有修业年限的,如果五年毕不了业,那就拿不到毕业证了。其实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学生在研究生期间是绝对不应该混学历的。我们既然不用面临社会上那么大的压力,既要在学校好好做科研,不要混天撩日。研究生期间,我们人的年龄都在23-26之间,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奋斗的好时候。很多早早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朝气蓬勃的开始创业,开始奋斗。有的可能会为了生活,为了房子,在努力工作。不管怎么说,上学也好,不上学也罢,这个青春时期,我们真的不能浪费!我们读了研究生,就应该去汲取更高深的知识,去探索更深奥的科学领域,去增强我们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为研究生,不能够以毕业为目的,我们要发sci的顶会论文,努力学习更高深的知识。另外,学校对发论文的影响大不大呢?只能说,985、211、一本、二本研究生院有区别,但主要还是看个人。好一点的学校的科研氛围相对要好很多,但也不乏读研期间在宿舍天天打游戏的人;差一点的学校,科研氛围相对来说要没那么浓厚,但是也不乏优秀的研究生。本人在读的学校是一所211高校,但是却有很多天天在宿舍打游戏的研究生;而我的一个师哥,才研二,已经发表了三篇sci的顶会,一篇期刊,他也只是在一个一本研究生院。他的优秀程度,我们学校目前还没有。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学校比他们学校差,只是说明,科研能力,看个人!看个人!看个人!学校影响因素不大!所以,学校不决定学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期间,只要你肯科研,老师给你提供你一切想要的科研环境。所以,如果只是为了混学历,真的没有太大的意思,我们应该好好科研,不辜负国家的投入和期望,家人望子成龙的心切,努力,奋进!祝大家早日发出顶级论文!
很多准研究生不明白小论文,大论文是什么东西。小编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小论文是投给期刊的论文,一般学校或者学院有要求要投什么样的期刊才能毕业,通常是SCI、核心、C刊这些类别。只有被这样的期刊接收了小论文才能毕业,当然每个学校不一样。大论文就是毕业论文,每个学校不一样。关于SCI、核心、C刊这是一个类别,其他的我不了解,我说说SCI、这是一个英文期刊集合,只有上了一定档次的才能称为SCI,并且SCI期刊不一样的期刊质量不同,他们的评价标准是分区。一二三四区,然后就是影响因子。很多学校要求发SCI才能毕业,就是只这个。关于小论文怎么产生然后到接收呢?我还是以SCI为例,因为我只投了SCI。首先论文都需要有创新点,也就是idea,然后根据这个idea设计实验,设计实验不能有bug得严谨。然后就是把实验完成,完成了实验就需要整理数据,撰写论文。idea到完成实验,我写就几十个字,但是不一定idea能做出来。或者很难重复出来,完成了才需要写论文。小论文大概分这样的几个部分,SCI是全英文的,题目、摘要、关键字、introce、experience、讨论、结论部分。经过无数次修改终于写好了,开始投稿。寻找自己合适的期刊,按要求投稿,然后有编辑看论文怎么样,决定需不需要送给同行审议。如果觉得有必要送就会送给同行审议,这是完全免费的工作,同行也可以拒绝审稿。审稿人有权利提出意见接收,拒稿、大修小修这些意见。一般有两个审稿人。如果两个人审稿意见差不多就编辑决定什么状态,大修小修,拒稿,一般这个过程两个月左右,当然有更长的。如果多拒稿几次,小论文一年在外游荡了。很多人是不是觉得我可以同时多投几个期刊,看谁先接收,这是学术不端,学术界严厉抵制的,不怕都拒稿,就怕都接收,你就凉凉了。大论文就是学位论文,硕士一般五部分,博士一般七部分。大论文是需要一个研究体系的,不是东一下西一下就行的,也不是几篇小论文堆起来的,需要联系。准研究生们,你了解了吗,想毕业不是本科那样一两个月就能完成实验的。
近日惊闻朋友圈疯传《导师催论文的操作指南》,看后深受震撼,深感导师不易。经过30分钟的刷朋友圈思考,我决定绝不让导师为难,于是从明天(距离毕业,我还有1000个明天)起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完成发论文大业。我的规划如下:研究生新生发论文的操作指南1.发论文是学校给我们设置的毕业之前必须完成的义务。2.虽然该项义务并非全国共享,但是基于学校掌握授予我们学位证、毕业证的绝对权利,我们没有资格与学校约定俗成(从本学科招收研究生开始至今)的制度抗衡,毕竟我们还得顾及导师的感受。3.导师负有指导(催稿)、审阅(枪毙)、处置(搁置不让发)我们论文的权利,必要的时候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找我们谈话、短信提示、邮件遥控我们论文的写作伟业。而且该项工作完成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其奖金以及来年的招生工作,因此作为学生的我们切不可不顾导师的生存与发展。4.在明确了上述3条铁律之后,我们已经深刻领会研究生发论文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此时我们需要制定规划,早日完成发论文的宏伟目标。5.发论文的第一步不是提笔写作,而是应该首先搞清楚我们的目标、方向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此时我们必须求助我们的大师兄,他们在要么已经完成发论文的工作,要么行走在发论文的康庄大道上。但是不管怎样,他们那里都有无数绝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模仿)学习。6.首先应该向大师兄了解清楚导师是否有带学生发论文的喜好(他们深知指导学生写论文太累,还不如自己动手,让学生整理一下资料、调整一下格式,然后作为第二作者完成发文任务。)如果有,那么恭喜你,赶快积极联系导师,有空就去导师那里帮帮忙,必要的时候可以承担起贴发票、去财务处报销、接送孩子的事情。7.如果没有,那么也不要太难过。此时应该继续大师兄看看之前的师兄师姐都将论文发到哪里了,有没有发论文的好途径。说不定此时你会发现完成学校发论文的任务也许很简单,只需要苦战一周,省吃俭用1个月,发论文的任务就可以完成了。8.可能现实很残酷,你的大师兄已经为了发论文的事情开始脱发了,还是没有完成任务;或者你的导师对你们发论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此时你就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创作一篇惊世骇俗(写出让别人看不懂的论文)的佳作。9.如想写出一篇佳作,那么你首先需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十本以上本专业经典作品,接着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划定自己想研究的领域,此时就可以求助导师了。10.为了让自己表现得更刻苦努力,你首先应该整理一篇读书笔记,可以摘录20篇论文的摘要(注意一定要统一格式,不能让导师看出是简单复制粘贴的),然后简单写上几段评语。接下来建议你先将邮件编辑好,设定发送时间为凌晨12点半(导师有12点看邮件的坏习惯),征求导师论文选题的建议。11.俗话说,选题好等于成功了一半。特别是我们学术新人,写论文一定要得到导师的手把手指导(初稿啰哩啰嗦写上5000字,导师认真校对之后大概可以返回5001个字的修改建议)。因此一定要在邮件发出后三日内及时到导师办公室面对面求教,必要的时候发朋友圈记录一下这一重要时刻(日后作为证据)。12.根据经验,论文选题工作往往持续很长时间,认真负责的导师会陆陆续续发给我们很多负有建设性的论文选题、写作甚至资料收集的建议,这些都是我们日后论文写作的重要素材。(自己读论文太累了,而且不知道怎么鉴别好坏,导师推荐的一定有用,毕竟导师都看过。)13.当论文选题选定之后就是资料的收集以及综述的写作工作了,建议大家一定要首先阅读自己导师的著作,积极的引用其中的重要论述,定期一个月汇报一下论文的写作情况。(敲黑板:这是一个重证据的时代,邮件一定要添加附件,附件附上自己最近刚下载的论文,以便导师能够熟悉我们的论文选题,必要的时候由导师接手论文的写作工作。)14.经过半年的写作,一般来说,我们基本上可以把自己想表达的创新思想(喊口号)都梳理出来了,此时就应该将零零散散的写作内容整理汇总成一篇论文初稿(资料堆积搞),然后将其发给导师供其批阅。切记为了防止导师看不下去,一定要适当允许错别字、一逗到底等不合格问题出现,毕竟论文写得太差,导师不想看时还可以说说我们的格式以及错别字问题。15.经过导师的认真批阅(实在看不下去),我们的论文终于开始朝着论文的方向发展,自己一定要认真深刻领会导师的重要批示,及时修改诸如错别字、格式的问题,并尽力修改相关文字表述以及论证。16.在经过2周(1周时间太短,3周导师又该催了)的修改润色(辛勤等待)之后,就可以把论文修改稿发给导师了,并且要一并提出请导师推荐发表。17.此时导师的处理方式一般有2种:一是觉得写得还可以,基本上符合发表的要求,会让你投稿;二是论文写得太差,根本没有修改的必要,此时他会告诉你论文写得还不错,建议你继续努力,再写一篇论文,他会将你写的这篇没法看的论文认真修改,争取投核心期刊,你就不用管了。(其实直到毕业这篇论文也没有发表,不知道导师怎么想的。)18.正常情况下,发论文比写论文还费劲,你一定要有耐心,必要的时候不定期向导师汇报一下情况。(导师会明白你想让他帮忙的意思的)19.恭喜你,经过2年多的努力奋斗,终于在毕业答辩资格审核时顺利地完成论文发表大业。发论文既为了毕业证,也为了导师。以上存属于坑导师指南,仅供娱乐,切勿模仿。关爱导师,从我做起。关爱导师,人人有责。
每年3月下旬是多数高校开启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和外送盲审的季节,每个学校对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基本学术要求的标准不同。此前很多博文都辩论过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是否该和发表小论文挂钩,辩论的很激烈但都有道理。按照上级部门最新的指示,考虑今年疫情对一些领域的影响,研究生招生也会做适当的扩招,旨在更多的研究生队伍中筛选和培养具有科研潜力和能力的科研后备队伍。但随着上级主管部门近期陆续下发的对科研领域工作的若干指导文件,作为导师以及学校的科研管理者对文件的理解深度不同,但又不得不考虑每个学校实际情况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单位的科研管理、人次培养、绩效可靠就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杜绝和减少科研投机行为,减少经费和人力浪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多数培养单位都要求学位和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挂钩,有些课题组甚至在学校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简单来看就是要求学生申请答辩前必须在指定的级别期刊群里有稿件发表或者录用,否则不批准答辩。对于这一条,站在研究生角度来看是霸王条款但又不能拒绝。但从培养单位和导师角度来看,培养单位提供了平台和资源,导师付出了时间和经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校几年时间什么成果都没有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能接受的。一些博友也提及,可以不让研究生发表小论文,只要大论文送审达标就可以,这样防止灌水和发表低质量的论文来污染网络。大家知道,论文盲审过程中一般都是隐去了学位申请者及其导师的信息,在学位论文最后页面会有作者声明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贡献度,如:以第几作者发表了几篇SC/EI/核心/会议论文。如果学位申请人在读期间发表了几篇论文,那么论文后面的这种声明有一定的保护和提醒作用,评审人也会考虑到这一点,多少情况下都会通过论文评审。但也有例外,可能学位论文申请者发了好几篇SCI/EI论文,但大论文通讯评审却没有过。主要原因是:发表小论文虽然可以支撑学位论文,但学位论文要求系统化且文字表达要规范。研究生可能发表的论文是英文,但汉语写作在学位论文里表现的非常差,或者发表的小论文互不相关,导致学位论文缺乏系统性而无法通过评审。研究生在校读研期间,一定程度上是导师科研项目的主力军,即使做的横向课题,认真提炼下科学问题也是可以发表高质量论文的,纵向项目的研究内容更容易发表高质量论文。研究生能完整的写好小论文,无论中文还是英文,能在一定期刊上发表实质上也体现了写作水平和科学表达能力的提升,毕竟同行评审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回答审稿人提问的锻炼过程。另一方面,研究生积极参与论文实验数据收集和写作,也是帮助导师完成相关科研项目。双方都有收获,皆大欢喜。近期和一些导师交流,一些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如果今后不实施科研成果量化直接绩效奖励,那还有必要招收那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吗?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国际学术声誉和影响力,也必须督促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如果研究生不愿意参与这个环节,以上级部门文件中关于禁止将学位授予和发表小论文挂钩为尚方宝剑,那么导师又何去何从呢?实际上,在学位论文盲审过程中,如果学位论文中完成的工作非常新颖,创新性非常明确能让评语人眼睛一亮,即使学位申请者没有发表任何小论文那也是要完全肯定的。这样的论文怎么盲审都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多数的学位论文送审的过程中给评阅者的感觉比较平庸,亮眼的创新点难以获得认同。这种情况下,评阅者估计不得不参考下学位论文末页作者的声明(发表了多少篇)来决定是否给予推荐答辩。一般而言,只要实际真实参与了科研工作,并能端正态度来撰写学位论文,那么盲审过程都是获得肯定的。作为培养单位和导师,要积极告知所指导的研究生,学位授予虽然不和发表小论文直接挂钩,但要考虑降低学位论文送审的风险。另一方面,条件允许的话,早期发表一些小论文也是一种必要的科研训练,也是提高文案写作功底的锻炼,也是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知道结果很重要,如何引导读者知晓和读懂科研过程更重要。量变到质变是亘古不变的规则,初级阶段必要的写作和论文发表是必要的。在突破了量的阶段,写作更不是问题了,那时候,论文发表估计和古人作诗分享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