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2020年扩招18.9万人。在教育部22日举行的发布会上,针对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如何保证培养质量的提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将通过软件提质、监管到位等四方面工作,确保质量型扩招方向不变、质量不下降。【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年来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2020年又扩招了18.9万人。在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此,9月22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回应: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一百万,目前为止,几乎百分之百完成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 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一方面,我们目前的千人注册研究生只有2人,美国大概在9人以上,德国、韩国大概5到7人。由此来看,我们国家的研究生规模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有差距。另一方面,扩招以后,必将对培养质量的提升带来挑战。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努力,确保质量型扩招方向不变、质量不下降。”洪大用表示,今年制定扩招计划时,重点向关键急需学科倾斜,向专业学位倾斜,向中西部地区的培养单位倾斜。下一步,还将结合今年的学位授权工作,在确保质量的条件下,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向专业学位、向关键学科增加授权点,由此给供给的精准提供充分保障。据洪大用介绍,目前全国有46万研究生导师,即将下发的研究生教育会议配套文件当中,对导师岗位管理和指导行为,以及导师培训等都做出了相应的政策安排。“有好的导师,就能够指导好学生,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就有高质量保障。”洪大用说。洪大用还表示,“我们即将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规范研究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这方面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学术学位,我们进一步推动科教融合,促进学生在学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研究能力。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来源:半岛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以“秉持科教融合核心理念 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题作了交流发言。中国教育在线也就研究生培养等相关话题采访到了邱勇校长。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 中国教育在线 徐明磊摄培养有学术志趣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邱勇说,“要培养有学术志趣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邱勇认为,学生的学术志趣是排在第一位的,学生要有个人的学术追求,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学校要发掘并培养有学术志趣、有学术潜力的年轻人才。另外,他认为,学校要为这类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一方面,要建设优秀的导师队伍,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品位、学术修养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高度,学术造诣高、潜心教书育人的导师,才有可能真正引导学生做有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研究。另一方面,要结合世界发展的趋势和学科发展的前沿,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研究过程中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科研平台变为人才培养的平台深化科教融合“科教融合是大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邱勇认为,科教融合要把科研平台变为人才培养的平台,把科研活动变成培养独创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载体。他说,大学要深化科教融合,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迈向新的高度。据邱勇介绍,清华大学将着力推动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教学也是学术,强化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二是坚持科研也是教学,把科研活动打造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丰沃土壤;三是坚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上不去就不可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邱勇提到,硕士生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当代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活力,博士生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他认为,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上不去,就不可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因此,他提出,高校要有紧迫感,要找差距、找短板,通过改革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据他介绍,清华大学将推进改革一体化,打通本科教育改革和研究生教育改革,整体统筹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近年来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2020年又扩招了18.9万人。在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此,9月22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回应: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一百万,目前为止,几乎百分之百完成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一方面,我们目前的千人注册研究生只有2人,美国大概在9人以上,德国、韩国大概5到7人。由此来看,我们国家的研究生规模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有差距。另一方面,扩招以后,必将对培养质量的提升带来挑战。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努力,确保质量型扩招方向不变、质量不下降。”洪大用表示,今年制定扩招计划时,重点向关键急需学科倾斜,向专业学位倾斜,向中西部地区的培养单位倾斜。下一步,还将结合今年的学位授权工作,在确保质量的条件下,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向专业学位、向关键学科增加授权点,由此给供给的精准提供充分保障。据洪大用介绍,目前全国有46万研究生导师,即将下发的研究生教育会议配套文件当中,对导师岗位管理和指导行为,以及导师培训等都做出了相应的政策安排。“有好的导师,就能够指导好学生,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就有高质量保障。”洪大用说。洪大用还表示,“我们即将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规范研究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这方面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学术学位,我们进一步推动科教融合,促进学生在学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研究能力。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日前,有媒体报道了南方医科大学对16名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硕博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消息。此前多所大学也曾以类似原因清退过多名研究生。把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不合格研究生清退出研究生队伍,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必须认识到仅依靠此类做法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此类“事后惩治型”做法外,更需要“事前预防型”系列措施。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大势所趋。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责任单位,理应承担相应责任,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确保毕业研究生的高质量,为国家建设提供所需的高层次人才。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主要可以从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监管机制方面来入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要由重视结果管理的行政思维、管理思维转变为重视全过程培养的育人思维、服务思维,更多坚持发展性评价、而不是甄别性评价的理念,即把重点放在如何促进研究生发展成才上,而不是放在如何甄别研究生合格与否上。同时,更多通过中期检查、分类分流、学业指导等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过程监管,而不仅是通过对最长学习年限以及最后的论文评审与答辩来甄别、淘汰研究生。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要重点把握好“两点一线”。“两点”即招生和毕业,“一线”即整个培养过程。研究生招生和毕业工作要坚持“严进严出”:研究生入学资格要求必须严格,包括入学考试命题、试卷评阅、入学资格审查等环节;研究生毕业资格审核必须严格,包括学习年限、学分要求、学位论文质量审核、论文答辩等。研究生培养过程要坚持“全程全方位”。要重视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各环节,包括研究生入学教育、课程开设、成绩考核、论文开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外审、预答辩、论文答辩等常规环节;研究生培养要涵盖全领域,包括学业修习、品德发展、研究素养、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等。通过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与细节管理,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研究生顺利毕业、成才,从而保证研究生队伍整体的培养质量。要重视研究生课程开设质量。保证课程设置合理、课程质量优质、教学过程完善;要加强教学管理,严防替上课、替签名、替作业等现象。合理确定课程作业类型,主要以实践型任务、研究型任务、问题型任务、活动型任务等来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要重视制度建设。如,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注重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也要重视导师的研究生管理能力,更要注重研究生导师的在职提升。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同时,管理部门也要给予导师足够的权利与权力。又如,研究生组会制度、部分特殊专业的双导师制、导师组制建设等。再如,研究生分类招生制度、分层分流培养制度建设、研究生学业预警制度建设。甚至可以基于研究生组会制,探索依托相关相近课题组的研究生学业帮扶制度等。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还要改革研究生导师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要扭转片面以课题、论文、经费等“数量化指标”来评价导师的偏颇做法,更加重视研究生培养的个体与团体指导次数、按时毕业率、成功就业率、论文复检不合格率等,引导研究生导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育人上、而不是“跑课题”上,从而避免“放养”“散养”“替导师打工”等不正常现象。客观来看,近20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处于持续扩张状态,部分高校客观存在导师资源与学术资源不足、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加之部分培养单位的学科设置与课程开设不太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在大幅扩招研究生的同时,如何增强研究生指导队伍、如何提升研究生导师业务素质,尤其是如何协调优质学术资源分配均衡等问题,应该是主管部门、培养单位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考虑的重点工作。(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教授)作者:张雨强【来源:中国教育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中新网9月22日电 近年来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2020年扩招18.9万人。在教育部22日举行的发布会上,针对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如何保证培养质量的提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将通过软件提质、监管到位等四方面工作,确保质量型扩招方向不变、质量不下降。洪大用称,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一百万,目前为止,几乎百分之百完成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一方面,我们目前的千人注册研究生只有2人,美国大概在9人以上,德国、韩国大概5到7人。由此来看,我们国家的研究生规模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有差距。另一方面,扩招以后,必将对培养质量的提升带来挑战。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努力,确保质量型扩招方向不变、质量不下降。”洪大用说。洪大用表示,在这方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确保供给是精准的。在今年制定扩招计划的时候,重点向关键急需学科倾斜,向专业学位倾斜,向中西部地区的培养单位倾斜。下一步,我们还要结合今年的学位授权工作,在确保质量的条件下,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向专业学位、向关键学科增加授权点,由此给供给的精准提供充分保障。第二,硬件要配套。按照中央领导指示批示,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委,争取多方支持,积极筹措资源,强化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第三,软件要提质。软件主要分成两块,一块是导师队伍,一块是人才培养模式。在导师队伍方面,目前全国有46万研究生导师,即将下发的研究生教育会议配套文件当中,对导师岗位管理和指导行为,以及导师培训等都做出了相应的政策安排。有好的导师,就能够指导好学生,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就有高质量保障。一块是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我们即将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规范研究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这方面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学术学位,我们进一步推动科教融合,促进学生在学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研究能力。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第四,监管要到位。在质量监管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制度设计,压实培养主体责任,加强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加强学风建设,确保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质量不下降,持续有提升。洪大用指出,总而言之,为了保证在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提高质量,我们要做到研究生教育的供给精准,硬件配套,软件要提质,监管要到位。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教育一角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在学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了300万人。然而面对即将到来的2021年研究生考试初试,也有相关消息称国内高校将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扩招。确实据不完全统计,报名参加2021年考研的人数就已经达到了422万人,目前国内高校所能够提供的位置并不是很多,所以对于考生来说竞争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而面对“高校研究生将要”扩招的这一消息,最近教育部也进行了表态:面对扩招,也要采用“供给精准”、“硬件扩容”等方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部针对“研究生扩招”发布新消息在最近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当中,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教育部已经完成研究生教育的“十三五规划”指标。根据统计,在2019年我们国家共拥有46万名研究生导师,与5年前相比增加了10万人左右,这对于培养研究生也是有很大的帮助。今年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也比往年增加了不少。针对于这种情况,各个高校也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招生。早在今年2月份,教育部就已经宣布要扩大硕士和专升本学的规模,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比去年整体相比已经整整多出了18.9万,这对于考研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在这次的教育部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也提出了:硕士研究生将扩大招生规模,多部分原因是为学生提供深造机会,但是这也有可能造成少数高校出现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而针对于这些问题,教育部作出明确规定:在学位授权工作方面,将最大可能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并且对于专业学位以及关键学科进行加倍倾斜。对于教育资源问题,也要扩容相应的硬件设施,力求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生活环境。另外,也提高了要提高导师整体水平,加强学风等方面的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趋势在一开始教育部提出要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时候,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扩大招生之后是不是意味着研究生不再“严进严出”?或者是培养质量会有所下降。随着2021年研究生初试的临近,现在教育部门也进行了表态,相信在这次的发布会过后,对于研究生考试有所关注的人也可以放下心了。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学历的代表,自然也是要依旧实行“严进严出”的规定,不会因为扩招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另外,虽然研究生进行了扩招,但是教育质量还是能够得到保证的。特别是针对于研究生导师这一方面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力求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没有下降,相反还会持续上升。这一点对于学生们来说还是很有利的,也相信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得到最大的培养。考研复习已经达到最后冲击阶段,学生应该如何复习?今天已经还是12月6日,距离2021年研究生初试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想必对于很多考研人来说还是比较“煎熬”的。那么考生应该如何利用最后的冲刺阶段呢?有重点地复习很多考生在最后的复习阶段都会进行刷题,这也是最后的“查缺补漏”时间,考生们也要好好把握,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点,在刷题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生考试当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还是非常多的,这一点同学们也一定要注意。在这些知识点当中,对于自己把握不好的要重点复习,不要全篇复习。有针对的复习对于自己所有学科复习的都非常好的考生基本上没有几个,所以考生们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也要有所针对的复习,发现自己知识薄弱的学科,加以针对性。另外,在复习的过程中也要有所计划,不要盲目地翻看,觉得自己那个知识点掌握不好就开始复习,这样估计等到考试都翻不完,要整体的进行计划再复习。保持平常心考试对于学生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能够决定自己能不能成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所以在考试之前有紧张的情绪也是很常见的事情。也有很多考生决定要抓住这个关键的复习阶段,每天都在熬夜复习甚至是影响到了自己的休息。这样还是要避免的,一定要注意休息、保持平常心,不要过于紧张。今日话题:你对于教育部的表态有哪些看法呢?#加油考研人#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扩招后如何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代表委员热议研究生扩招 今年,研究生将扩招18.9万人,研究生整体招生规模也将突破百万,实现历史性飞跃。研究生扩招之后如何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记者就此对代表、委员和专家进行了采访。扩招是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研究生扩招不仅仅是应对疫情、减轻就业压力的一时之策,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国外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生占比普遍在30%以上,而我国仅为15%,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培养结构需要进一步上移。我国恢复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之一。然而,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短板也逐渐受到关注,如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跟不上、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在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看来,“双一流”高校在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还有3个难点:一是如何突破学科壁垒,有效推进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对标国际一流大学,如何推动研究生的原始创新,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三是研究生教育是一项全民工程,如何在培养过程中有效利用社会力量,真正做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当前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难点和重点。建立健全全周期培养机制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集中体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之一,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势在必行。“要分类施策、精准推进,让学术的更学术、专业的更专业,把知识创新能力和创业创新素质同时提上去。”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建议,“一方面,要持续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培养;另一方面,要推动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结合和双师指导,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认为,对专业硕士来说,要明确职业性是其根本特征之一,将专业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和学位审定的重要考虑,并贯穿招生录取、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全环节。而对学术硕士,要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和过程管理,通过同行评议等途径,加强质量监管。而导师也要深入一线,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大幅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则认为要建立健全“选才、育才、用才”全周期培养机制。他说,一是严把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关”。二是完善全方位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责任,完善科教融合机制,提升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国际交流水平。三是要加大分流淘汰力度,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严把“出口关”。四是关注关心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后续成长,帮助他们不仅“学有所成”而且“学有所用”。加强高素质研究生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质量,导师是关键,必须加强导师的力量。”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刘占芳说,在导师的遴选方面,可以学习德国严格的工科教授遴选标准,要求“博士毕业+工业界经验”,再回归校园,“这样遴选出来的导师一定是热爱科学、热爱教育的”。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教授马晖玲认为,在导师遴选上要破除唯职称、唯论文的导向,使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进入导师队伍,以扩充教师队伍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袁直看来,导师再忙,也应把学生培养作为第一责任,一方面加强学术引导,一方面着力培养健全人格。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刘昌俊建议,国家和高校应着力减轻教师负担,增加教师的荣誉感和幸福感,让他们安心、静心、宽心从事育人和创新研究;同时,要健全考核方法,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考核制度。(中国教育报记者 董鲁皖龙 李萍 唐琪 本报记者尹晓军对本文亦有贡献)来源:新华号 中国教育新闻网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从评审看研究生论文质量》,文章作者说,今年评审到一篇长达300多页的硕士论文,文字高达几万,中文文献177篇,英文文献303篇,图表100多幅。就凭这些外在的花拳绣腿,作者竟然就评价说这篇论文内容充实,工作量大,论述完善,还没有任何理由地相信这篇论文必然是一个优秀的研究生才能写得出来。但是让人怀疑的是,这篇300多页的论文,居然在读研究生期间没有一篇论文发表出来,着实让人吃惊。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篇论文300多页的内容真的能算详实和可靠吗?这位作者很明显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了曲解,简单地以字数和页数来判断研究生工作量多少,甚至以此来评定研究生的优秀与否。做过科研的人都知道,阅读这么多文献,发表不了一篇论文是不可能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所以这列出来的将近500篇论文,这位研究生真的都仔细阅读过了吗?还是仅仅为了凑大论文的字数和页数,强行加进来的“多余”文献?如果没有阅读这么多文献,那这篇300多页的论文都是怎么写出来的?是简单翻译其中几篇综述论文(Review Papers),还是直接胡扯出来的?如果是胡扯出来的观点,没有经过同行评议,那论文还有什么参考价值呢?如果一味地鼓吹研究生页数要多,才能证明研究生工作量大,才能证明研究生能力突出,那未免太偏激了。按照过去的评价标准,能发表一篇以上的论文是硕士区别于本科生最直接的评价依据,也是最有效的评价依据。当然,也不能只看论文就简单判断这位研究生是不是优秀,因为现在确实存在不少研究生发表了一堆垃圾论文用来凑数。但是,相比于看论文300多页,笔者认为,看有没有发表高档次论文更加直接和客观。
11日,教育部印发了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系列文件之一《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该准则充分尊重研究生教育规律,着眼于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聚焦导师指导环节,构建和谐导学关系,做出规范性要求。导师的言传身教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尤为重要,高素质高水平导师队伍是构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广大研究生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对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质量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准则》的出台,对增强导师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明确指导方式和重点,提升指导能力和水平,完善研究生导师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导师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高校教师的职责、行为、违规处理做出了全面规定。《准则》是对这一系列文件的有针对性的细化落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进一步完善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就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一系列要求。《准则》总结导师指导研究生实践中的优秀经验,从坚持正确思想引领、科学公正参与招生、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把关学位论文质量、严格经费使用管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导师指导工作的要求,完善了导师指导行为基本规范,同时划出严格的行为底线,引导教师自警自律,促进导学关系健康发展,为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山东教育卫视《教育新闻》出品微博:@山东教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