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吴智深委员:优化存量明确培养目标 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坏老板

吴智深委员:优化存量明确培养目标 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5月23日讯(记者 梁丹 董鲁皖龙)“近年来,随着科教水平的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表示,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分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依然突出。经过调研,吴智深发现阻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主要有三处:一是分类培养目标不明确,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缺乏分类招生、区别培养的指导理念和制度保障,学术型人才创新思维能力不够、专业型人才实践能力不足;二是研究生资源分配、培养管理制度需要改善;三是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基础科研的氛围和条件有待提高,博士研究生资助和津贴较低,导师潜心指导,深入一线与博士研究生协同攻关的风气有待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进作用。”吴智深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培养水平,要明确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抓住职业性是专业硕士的一大特征,将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贯穿作为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学位审定的重要考虑节。同时,将学术性硕士培养定位为博士研究生的预科,构建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科研骨干一体化的连续培养体系,使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向性更强,缩短博士研究生培养时间,加强加强博士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培养致力于科技创新的氛围和精神。针对研究生津贴和资助较低的问题,他建议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津贴,建立多渠道资助体系,制定合理科研经费补助且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持续的博士研究生奖学金。来源:新华号 中国教育新闻网

栩栩如生

湖南大学法学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030100 学科级别: 一级一、培养目标培养忠实于宪法和法律,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德才兼备,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基本法学研究素养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满足以下要求: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守宪法和法律,德法兼修,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2.掌握从事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基本的从事法学研究的学术能力,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和原理解决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问题。3.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基本的从事法学研究的学术能力。4. 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二、研究方向三、学习年限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创业、休学和保留学籍)为5年。四、指导方式1.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针对性指导,注重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研究兴趣和发展取向,指导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督促和检查研究生课程修读;指导研究生开展文献阅读、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检查等必修环节;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3.按学科方向建立导师组,导师组在组长主持下组织研究生开展学术活动考核、社会实践考核、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检查等环节工作。4.学院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施单位,实行全培养环节的规范管理、全程监控、自我评估,切实做到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完善教学评价检查机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培养过程节点管理,强化学业预警机制;严格学位论文开题审核、中期检查、论文送审等环节管理,强化论文选题前沿性、论文内容创新性、论文写作规范性;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5. 课程与其他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如下:五、课程学习六、必修环节及要求1.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学术沙龙、听学术讲座、组织参与读书活动、案例讨论等。累计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6次。参加学术活动,须本人亲自填写《法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及时、准确、完整地纪录学术活动的内容,经导师签字或经研究生会学习部盖章后交给研究生教学秘书存档。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暂行规定》。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在研二第一学期末(每年12月)或第二学期期末(每年6月底)进行。未修完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并取得规定的学分,不得申请开题。开题报告会由学科组组长或指导教师组织相关导师组成。未通过开题报告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其他要求参照《湖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暂行规定》。3.中期检查开题后半年,由学科组对学位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资料收集情况、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中期检查通过者,方可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没有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或者重新开题,或者推迟一年答辩。七、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研究生应根据学术规范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具体格式规范按照湖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文件执行。千年学府END百年法学来源 /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审 核 / 李龙保编辑 / 李龙保图片 / 李龙保湖南大学2021年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湖南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合影同等学力申硕相关问题答疑

侵暴诸侯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加快推进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一、成就与挑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一是完善了我国学位制度,开辟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通道,实现了单一学术学位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历史性转变。二是探索建立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三是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四是有力支撑了行业产业发展,针对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部分专业学位类别实现了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五是探索形成了国家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高校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格局,积累了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发展经验。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扭转,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二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与质量问题并存,类别设置仍不够丰富,设置机制不够灵活,个别类别发展缓慢,培养规模仍需扩大,培养模式仍需创新,培养质量亟待提高。三是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四是发展机制需要健全,在学科专业体系中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凸显,人才需求与就业状况的动态反馈机制不够完善,与职业资格的衔接需要深化,多元投入机制需要加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需要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仍需创新。二、发展与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各行各业的知识含量显著提升,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知识能力、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更加需要高层次专业化教育。专业学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科技越发达、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社会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越大,越需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大国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都有尚待突破的关键技术,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瓶颈,这些技术相当程度集中在科技应用和转化方面,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也对我国公共卫生等领域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挑战。专业学位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在适应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对人才需求多样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专业学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把培养教学科研人员作为目标,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生在行业产业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各行各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从国际上看,美英法德日韩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专业学位发展,以职业导向或较强应用性的领域为重点,设置类型丰富、适应专门需求的专业学位,有力支撑其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国内外的需求变化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地位日益重要,必须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一般在知识密集、需要较高专业技术或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社会需求较大的领域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面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面向行业产业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面向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地位,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按照需求导向、尊重规律、协同育人、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发展机制,优化规模结构,夯实支撑条件,全面提高质量,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更加紧密,发展机制和环境更加优化,教育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建成灵活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三、着力优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1.完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和授予标准。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条件,应更加突出鲜明的职业背景和专业人才指向,增强对行业产业发展的快速响应能力和针对性,一般应要求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明确的职业指向,所对应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已形成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应更加突出研究生掌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系统专门知识的程度,以及通过研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2.健全更加灵活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管理机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在现代制造业、现代交通、现代农业、现代信息、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增设一批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自主设置试点,放权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自主设置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定期统计并向社会公布。改进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进入专业学位目录的机制,对于由高校自主设置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若已在高校形成一定规模,得到社会和行业产业认可,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知识体系,有长期稳定人才需求,招生就业良好,由行业产业、高校进行论证后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即进入硕士专业学位目录。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产业协会等也可提出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申请,基本程序与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程序一致。3.推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稳健增长。稳步扩大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布局,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支持学位授予单位将主动撤销的学术学位授权点调整为专业学位授权点。将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作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的重要内容,不把已获得学术学位授权点作为前置条件。推动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紧密服务区域、行业产业发展,继续放权省级学位委员会承担本地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并注重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支持学位授予单位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可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调整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四、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明确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推动博士专业学位、博士学术学位的协调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系统深入专门知识,具有独立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系统解决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2.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标准。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一般只在已形成相对独立专业技术标准的职业领域中设置,该职业领域应具有成熟的职业规范和特定的职业能力标准,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且具有较大的博士层次人才需求。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3.健全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程序。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基本程序是:相关行业产业主管部门、行业产业协会和学位授予单位提出建议,并提交论证报告;相关学科评议组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必要性论证,并提交评议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评议;评议通过后,编制设置方案,提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4.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为重点,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快速提升培养能力。将产教融合和行业协同作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的优先条件,不把已获得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作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的前置条件。完善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区域布局,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向专业学位倾斜,每年常规增量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博士专业学位发展。在科研经费博士专项计划中探索招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逐步扩大规模。五、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1.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强化导师育人职责。大力推动地方领导干部、“两院”院士、国企骨干、劳动模范等上讲台,探索建立各级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军队、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制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推动培养单位和行业产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共享,各培养单位新聘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须有在行业产业锻炼实践半年以上或主持行业产业课题研究、项目研发的经历,在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每年应有一定时间带队到行业产业开展调研实践。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行业产业导师”,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制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2.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术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分类选拔,进一步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推进培养单位与行业产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共同编写精品教材。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产业制定专业技术能力标准,推进课程设置与专业技术能力考核的有机衔接。推进设立用人单位“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紧密对接。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鼓励行业产业、培养单位探索建立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制定标准,交流经验,分享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具备较高创新创业潜质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推荐免试(初试)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支持培养单位联合行业产业探索实施“专业学位+能力拓展”育人模式,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获得学历学位的同时,取得相关行业产业从业资质或实践经验,提升职业胜任能力。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艺术作品等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呈现。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表明研究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在专门技术上做出应用创新性的成果。完善专业学位论文评审和抽检办法,推动专业学位论文与学术学位论文分类评价。完善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制度,将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并与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等支持政策相挂钩。破除仅以论文发表评价教师的简单做法,将教学案例编写、行业产业服务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聘体系。六、组织实施1.编制专业学位类别目录。专业学位类别目录由国家统一编制,主要用于学位授权和学位授予,每五年集中修订一次。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论证批准后,即在当年进入目录。专业学位类别一般下设专业领域。除临床医学等行业规范要求严格的类别外,专业领域由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其清单每年统计发布一次。2.推进与职业资格衔接。发挥行业产业协会、专家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完善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准入及水平认证的有效衔接机制,在课程免考、缩短职业资格考试实践年限、任职条件等方面加强对接。推动专业学位与国际职业资格的衔接,促进我国专业学位人才的国际流动,宣传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中国标准,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3.强化行业产业协同。支持行业产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明显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比例。鼓励行业产业通过设立冠名奖学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措施,吸引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导师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支持在职员工攻读硕士、博士专业学位。鼓励行业或大企业建立开放式联合培养基地,带动中小企业参与联合培养。4.建立需求与就业动态反馈机制。遵循“谁提出、谁负责”的原则,提出设置专业学位类别的行业产业部门应建立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动态监测机制,每年发布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报告。依托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追踪调查等,对各单位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真实反映。对需求萎缩、培养质量低下的专业学位类别,实行强制退出。5.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行业产业、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投入机制。完善差异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生均拨款机制,合理确定学费标准。探索实施企事业单位以专项经费承担培养成本的“订单式”研究生培养项目。引导支持行业产业以资本、师资、平台等多种形式投入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完善政府主导、培养单位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体系。6.发挥专家组织作用。按专业学位类别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吸收更多实践部门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委员,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学位授权、招生培养、学位授予、质量保障、监督评估、国际合作和研究咨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行业产业协会、学会等第三方组织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积极作用。7.强化督导落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教育部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的监测分析,建立专业学位质量效益与授权审核、招生计划分配等方面的联动机制。强化各省级学位委员会、教育督导委员会对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支持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质量指导和监督,办好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8.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强化专业学位对应行业产业部门的专业指导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省级学位委员会应根据本方案,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或计划,明确工作方向、思路和支持政策。学位授予单位应转变专业学位办学理念,落实主体责任,实施分类培养,出台本单位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体措施,切实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达芙妮

吴智深委员: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中国教育报北京5月23日讯(记者 梁丹 董鲁皖龙)“近年来,随着科教水平的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表示,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分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依然突出。经过调研,吴智深发现阻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主要有三处:一是分类培养目标不明确,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缺乏分类招生、区别培养的指导理念和制度保障,学术型人才创新思维能力不够、专业型人才实践能力不足;二是研究生资源分配、培养管理制度需要改善;三是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基础科研的氛围和条件有待提高,博士研究生资助和津贴较低,导师潜心指导,深入一线与博士研究生协同攻关的风气有待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进作用。”吴智深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培养水平,要明确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抓住职业性是专业硕士的一大特征,将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贯穿作为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学位审定的重要考虑节。同时,将学术性硕士培养定位为博士研究生的预科,构建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科研骨干一体化的连续培养体系,使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向性更强,缩短博士研究生培养时间,加强加强博士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培养致力于科技创新的氛围和精神。针对研究生津贴和资助较低的问题,他建议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津贴,建立多渠道资助体系,制定合理科研经费补助且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持续的博士研究生奖学金。来源:新华号 中国教育报

帆之曲

清华大学修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20~2021学年度第9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是清华大学硕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方案、课程(环节)学习、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基本要求。《规定》的修订是清华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健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研究生学术评价和学位评定标准的重要举措。2014年,清华大学召开了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术学位硕士生根据学科特点或作为博士生培养的补充与准备阶段,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并提出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以及专业学位硕士生日渐成为学校硕士生培养的主体,原《规定》已不能适应硕士生培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此背景下,2016年7月,学校将《规定》的修订工作列入《制度建设五年任务分解方案(2016-2020年)》,2017年1月正式启动修订。本次修订历时四年,这一期间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举措。清华大学及时学习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及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教育和科技评价改革等文件的要求,并贯彻落实到《规定》修订工作中。学校还针对硕士生教育开展了广泛的研讨和调研,凝聚师生共识。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全校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规模和实现路径”研讨会,并列为学校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议题之一。经过广泛研讨,学校形成了一流硕士生教育体现人才培养的活力、是培养行业人才的主渠道和深度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抓手的共识。2019年4月,学校发布《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全面启动完善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工作,历经一年多时间的研讨,于2020年6月在全国率先完成。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后,学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研讨月活动,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形成举措,并于2021年2月出台了《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规定》修订稿充分吸收了历次研讨的相关成果,并在成稿后在全校范围公开征求意见。坚持立德树人《规定》遵循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及学校“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将硕士生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硕士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硕士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并增加了“学风严谨,追求卓越,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等要求,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和传承学校重视学风和体育的优良传统,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同时,《规定》及时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20年12月发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调整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设置。强化分类培养《规定》进一步突出硕士生分类培养的理念,均衡体现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硕士生“在本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学术学位硕士生具有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生具有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生培养方案“应当根据国家及学校相关要求并结合实际制定”,同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方案还应当参照相应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制定”。在课程(环节)设置上,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生必修职业伦理课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必修专业实践”、“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必修专业实践或学术活动”等。完善学位评定《规定》坚决破除硕士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取消“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依据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2020年制定的《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规定》坚持“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要求硕士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相应形成的创新成果应当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硕士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培养方案相关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并达到相关要求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促进交叉创新近20年来,清华大学开设了生物信息学、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硕士项目、苏世民学者项目、临床医学交叉人才培养项目等交叉学科以及学科交叉和跨专业学位类别学位项目,促进交叉融合创新,积累了培养经验。2018年,学校修订通过了试行三年的《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工作办法》,理顺了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学位授予机制。本次《规定》修订增加了学科交叉和跨专业学位类别硕士生培养的要求,此类硕士生“在学位课程(环节)基本符合主修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申请学位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培养方案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可以选修所涉其他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的课程(环节)”。在个人培养计划给予灵活性的同时,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把关,要求在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中期检查等环节聘请所涉其他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的专家参加。强化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学位评定中破除“唯论文”倾向的同时,2020年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考核,加大分流力度。对于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环节,《规定》要求“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选题需要进行重大调整的,应当重新完成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环节”。同时,《规定》要求“在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期,所在院系应当按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组织考核小组对其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检查”,通过者方可继续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规范体例术语2017年起,学校加强了规章制度规范建设,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规定》在修订过程中按照新的体例要求,采用条文式表述,分七章二十一条。同时,结合学校其他改革举措修订相关术语。例如,将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的表述由“3名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修订为“三名具有硕士生指导资格的教师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此外,随着学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规定》附则中明确“国际学生硕士生培养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新的《规定》将用于指导学校各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工作。学校将结合2021级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面向院系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开展宣传和培训,确保各项新要求落实到位。来源 | 研究生院摄影 | 霍元东排版 | 李沫潼编辑 | 赵姝婧

我执

四川农业大学全力打造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

四川农业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提升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推进落实教育部“十大专项行动”,建立健全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知农爱农的创新型人才。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厚植“三农”情怀坚持党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校党委统一领导、研工部统筹协调、院所党委全面负责、导师具体负责的“四位一体”机制。出台加强思政工作、思政课建设等制度,抓好研究生和导师思想政治建设,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川农大精神”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入选四川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创新研究生党支部设置,硕士生按学科、年级或科研团队设置支部,博士生编入教工党支部管理。选聘优秀党员导师担任班主任或党支部书记,教师兼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占比85%。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元素和江姐、王右木等英烈校友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教育,培育爱国爱农、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造实践育人体系,组织研究生入驻科创农庄、博士工作站等,近5年研究生参与科技扶贫、成果转化项目100余个、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2000余次,学校2次入选教育部精准脱贫典型案例。二、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布局坚持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把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龙头工程,统筹高峰、高原和特色学科建设。面向现代种业、智慧农业、营养健康等需求加强学科交叉,推进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构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植物动物为特色、理工经管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近2年,中央财政专项、省“双一流”专项和校本级《学科建设双支计划》《专业建设支持计划》共投入近3.5亿元,突出扶需扶特扶优,保障学科高质量建设。2020年“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自评通过专家论证,4个学科跻身ESI前1%,入围学科数居在川高校第三、省属高校第一,5个学科入选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其中农学、兽医学分别进入世界前50强和100强。三、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创新培养模式着重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不同目标定位,健全课程育人体系、过程管理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教”与“科”紧密融合,科研参与率达100%,对科技创新贡献率超70%,20余名研究生在Science、Cell、Nature Genetic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学校近3年连续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奖,研究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强化“教”与“产”有效协同,建成60个博士工作站、校外基地280余个,参与全省10余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形成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多元投入、合作共赢的育人模式,《畜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之一,近10年累计派出研究生700余人,选派地包括哈佛、剑桥等世界顶尖大学,规模居西部高校前列。四、以保障体系为基石,提高人才质量持续提升招生就业质量,一方面严把“进口”关,规范学校自命题和复试环节,着力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畅通“出口”关,抓紧抓实就业作工作,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70%以上博士到科研院所、高校工作,50%以上硕士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涌现出获李克强总理接见的金柳、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的彭洁等优秀研究生创新创业典型。持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教材质量,推动优质资源共享,现有《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原理和技术》等重点建设课程19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修订研究生导师管理系列制度,规范导师招生权、指导权、评价权和管理权。目前拥有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在内的研究生导师1132人,其中80.7%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占66.9%。【来源:四川省教育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三性

读研?你应该这样: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硕士之路才能优秀!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探究了为什么读研究生。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今天我们来一起来探讨一下研究生该怎么读,如何做到优秀毕业,而不是混日子!由于内容过多,我们将分多期给大家分享,今天我们只聚焦目标和时间安排。为大家详细地做好研究生三年求学生涯的策划。也许大家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后一句我们今天不探究,而对于前一句,笔者是不太苟同的。也许前几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相对较为轻松,基本上到年限了,如果大论文写出来,导师也就让毕业了。而现如今,我国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2020年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推出机制过后,多所高校相继发布了清退硕士研究生的报道。为何会造成硕士研究生被清退呢?如何避免自己无法按期毕业呢?难道我们就仅仅混个学位就好,不做出点成绩出来?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来聊聊硕士研究生生涯如何通过确定明确的目标,制定的合理的计划,实现硕士研究生三年求学生涯的精彩度过!(在本文中,我们针对的是三年制硕士研究生,但是对于两年制研究生也有一定的借鉴)一、确定明确的目标不管做什么事情,在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只有当目标确定后,自己的努力才有方向,才有指引,才能够在每个目标实现时获得成就感,进而助推自己向下一个目标前进。而在研究生上学伊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明确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经验,我将目标拆解成了以下几个:1.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完成一份完善的调研报告做过研究的人都知道,在开始一份全新的研究工作之前,我们都得对这个领域现阶段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一份完善的调研,只有掌握了研究现状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开启自己的研究工作。因此,个人建议新入学的研究生,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利用课余时间必须完成一份完善的调研报告,为后面自己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2.发表至少1篇SCI以上的论文也许现在国家要求不能提倡“四唯”,其中一条就是不能唯论文。同时教育部要求,要破除SCI的评价体系。但是笔者在此说的发表至少1篇SCI以上的论文,只是说大家需要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一个量化。至少目前,在对研究成果进行量化时,论文数量依然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方法。我们不唯,但不代表我们不可利用这种手段。很多学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小论文没有要求,但是作为想成为一名优秀研究生的你,为什么不可以把标准定高一些呢?当然,1篇SCI在有的学校看来很低,但在绝大部分学校,对于硕士研究生,要求也是算相对较高的。当你手握一定数量的文章时,评硕士研究生20000元的国家奖学金,找工作都会特别有帮助的。3.三年毕业这个也许算不着目标,本来就是基本要求。但是我们也需要将基本要求当着自己奋斗的目标,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放松警惕。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不清退的硕士研究生呢?还不是他们超期过多无法毕业嘛。4.成为研究领域的专家成为研究领域的专家,这个目标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也许过高了,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可能更加实际一些。但是,有时候我们总需要定一些更高的目标,在为之奋斗时,即使我们最终可能没有达到,但是最后的结果也不会太差!通过三年研究生求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研究领域的专家将会让大家受益无穷。当我们毕业时,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将会有公司抢着要自己。大家今年应该也看到了华为“天才少年”这些词的刷屏,针对优秀毕业生,入职即拿200多万的年薪并不是梦!所以,成为研究领域的专家,对大家受益无穷。二、制定合理的时间计划计划是做成一件事情的基础,只有当计划合理了,事情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半,后面只需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那么事情基本上肯定能够完成。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三年的求学时间应该如何合理的安排,是自己能够按时优秀毕业的关键,下面笔者建议按照学期作如下计划:1.第一学期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夯实专业基础知识,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这三个内容,每个都不会太轻松。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在本学期中会要求至少学习完成16个学分左右的课程,也就是说将近5门课程左右。相对于本科课程来说,研究生课程比较复杂,对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高,课后作业也以实践为主。比如编程实现课堂上讲的传热问题,调研某个研究方向等等。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课后时间去完成。夯实专业基础知识:该部分要求在基础课程学习之外,需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比如科技论文写作、编程技巧、特殊领域的专业基础应用等等。和第一部分密不可分,同时也是一种补充。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要求同学们根据导师安排的课题或者项目,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下载相关文献和书籍,特别是外文书籍和文献进行调研。对自己的研究领域需要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并捕捉最新的研究前沿,为后面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打基础。2.第二学期在本学期,大家要在完成剩余课程学习的之外,需要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并且根据调研以及与导师商量确定研究生课题。要知道,研究生课题的方向选择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选题将会有助于你顺利完成并取得突破,如果课题没有选好,那么你后面几年将会死去活来!此外,在本学期大家还需要确定课题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可行性等,为下学期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3.第三学期针对确定的研究课题,采用已成熟的软件或者其他方法对该课题进行试探性研究和计算(相当于预计算),并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案,完成研究生课题的开题报告。同时,第2学期的调研结果和预计算结果撰写下论文,准备发表的相关工作。也许有人觉得预计算工作有什么发表的价值,然而对于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种计算结果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有时候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4.第四学期该学期就是重点突破的学期,大家需要正式开始研究课题的理论研究。对于开展实验的同学,就需要完成实验装置的建设并正式开展实验研究。因此,实验之前需要理论研究作为支撑,同时也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此外,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参加国内国际会议,多去了解一下最新的研究前沿,同时也在会议上多结交点朋友。多认识点人,也多一条出路啥。5.第五学期初步完成实验和理论研究,撰写中期报告并通过评审,准备撰写学位论文。这一学期相对比较累,因为既要找工作,又要完成大部分的研究内容,此时就需要大家做最后的坚持了,离第6学期毕业已经不远了!6.第六学期完善实验及理论研究,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完成预答辩和正式答辩,取得学位证。这个学期就是查漏补缺的完善,同时快速撰写出毕业论文。我们需要知道,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求是非常高的,对内容和格式都有要求。有的学生一个月就能把毕业论文从无到有写出来,有的人两三个月都写不出来。一方面是看学生有没有研究成果,而另一方面是看论文撰写水平。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写过两篇论文撰写的小技巧,这个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助大家提高论文撰写速度!三、每日时间安排前面我们说到了每学期的总体计划,但是细化到每日的安排,我想大家都应该不一定做得出来,但是个人觉得我们需要有一个总体的安排。那就是5+1、8+6的工作制。5+1就是工作日五天和周末一天,也许有人觉得我排的时间非常不近人情,但是硕士研究生求学本来就是大家付出的时候,并不是享乐的时候,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8+6就是早上9点到下午5点之外,大家需要将8点到9点以及下午5点到11点这段时间给利用起来,充分利用好每天的时间学习。此时的努力,是你今后轻松人生开启的基础!总之,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确定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制定合理的基础并严格执行,优秀硕士毕业生的身份也就离你不远了!什么国家奖学金,什么SCI啥的,都不会缺少的!祝大家一切顺利!欢迎关注,带你一起看不一样的世界!往期文章:为什么读研?这六点你必须了解,知识、眼界、能力全方位提升硕士/博士论文撰写技巧:用好论文模板,助你一个月完成毕业论文硕/博士论文撰写技巧2:善用公式及文献管理软件,加快学位撰写

孔丘

中国高校本科生培养目标及发展~看看你被培养成了什么人~

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能力。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经济高速发展,也需要拥有各种能力的人去帮助国家发展,那么现代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又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中国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经过了“通才、专才和高素质人才”的演变道路。通才~在1949年以前,中国本科教育目标以“通才”为主。强调通才教育。要求知识结构广博、基础知识扎实~当时不同的大学虽然都有各自的学生培养目标,但都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培养知识结构完整,国家所需人才为重,从而增强国力等等。当时的教育方式,学习内容较多,需要修读文理法医等等必修课程,然后选择一科进行精修。直到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建设需要,对本科教育目标也开始提出了专才的培养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符合当时国家的社会需求,同时对于该人才的培养也增加了思想教育等等。除了传统的文理工医等,还下设了各类专业,从而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在之前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进行反省和改革,除了需要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外,还需要培养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所以在之前的培养目标之外,又增加了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将阅读外文刊物作为了培养目标之一。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专才已不能满足中国的高速发展,本科生与研究生规模急速扩大。在98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中提出: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并明确地规定:本科教育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便是之前十多年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过随着这几年中国的高速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社会竞争的逐渐增加,“高素质人才”和“全才”的概念越来越模糊,所以对于这种“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又有所增加,就是“创新型人才”。这就是最近几年所提较多的“双创”“双一流”。至此,就是中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全部历程了,知道自己的培养目标,也就知道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努力了~加油吧~大学生我是水文子,一个爱思考的老可爱~

患其无用

“成也考研,败也考研”,理想与现实到底有多远!

学子们的抉择2021年研招初试平稳落下帷幕。三天时间让考生们经受了一次重要人生考验,“春江水暖鸭先知”,其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者真正明白,大起大落的刺激,悲喜交加的幽默,考研过程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竞争的残酷。但不管怎样,今天早上他们终于能美美地睡上一次懒觉,迎来了一段难得的休整时光,备考以来的焦虑、痛苦、孤独与无奈也终于得到了暂时的释放,能够静心地享受几天清闲的生活。辛苦了,孩子们!面对考研大军所经历的残酷竞争,作为局外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冷静地反思一下,当前这种局面是否应该与合理呢?孩子们这样火拚到底值不值得、他们的选择是否恰当,能不能拉近他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呢?竞争是一种优用劣汰的选择机制,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丛林法则,它是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本身是积极正面的,更是无可厚非的。考研作为我国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引进这种竞争正确合理,不仅不应该反对,反而应该积极推崇提倡。因此我们的反思不在竞争本身,也不在它残酷性的本质属性。我们要反思其考研群体成分、培养过程、培养结果是否合理,这才是质疑的本身。我们看到,近年来考研大军逐年增加,规模越来越庞大,虽然国家的招录人数也在逐年扩大,但总体竞争程度还是在不断加剧。从竞争的角度来说这是正面的,残酷性的增加也就意味人才选拔初始质量的提高。但从自然增大研究生毕业的人数与质量来看是否也能达到正面效果呢,这个就大大值得商榷了。毕业生的准备首先,我们从考研群体的角度来看。实事求是地说考研人群应该有这么几类:追求上进与更高知识层次的是第一类,这类人有完善的人生规划与奋斗目标且有良好的知识基础,这一类应该是主流;第二类是对个人职业生涯作出重新修正的毕业生,这一类主要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本科阶段大学档次或专业方向不符合自身规划,意欲通过再竞争来打开自己的职业通道,这一类人也无可指责。这两类人是积极正面的,也是社会应当提倡与鼓励的参与竞争者。第三类则外界力量劫持去考研的被动者,他们并没完全遵循自己的内心。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其实目标很明确、思路很清晰,本身也不泛优秀,本科毕业也能顺利找到职业出路,但是屈于社会、家庭的压力或虚荣心,随波逐流违心地去考研;他们中另一部分人,本身很普通,大学期间也没有学到多少东西,高不成、低不就,碍于面子及家长的要求,只好顺水推舟去考研,这些人显然准备不足,他们的绝大部分只能成为考研的陪衬。这一类人总体来说是不宜参与考研竞争的,前者尚能勉强接受,后者明显是滥竽充数,这样于己是自讨苦吃,于社会则是资源的浪费。这一类人毕业之后本应去工作,寻找自己合适的社会位置才是正途。第四类是一些消极逃避者,这一类人本科毕业之后,技能没有又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工作找不到或找到又不满意,只好用考研作为一个逃避的理由;最后一类是比较特殊的一类,他们可能是错估了自己的实力,盲目加入考研队伍,因实不济、初试不中,但心又不甘,骑虎难下,再战甚至多战。这两类人虚推了考研的烈度,浪费了社会资源、也浪费自己青春,于己、于国家、于社会都没有好处,他们应重新省视自己,及时回头去参加社会一些技能培训,及早找到自己合适的社会位置才是出路。知识来源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的角度来看,除了名校之外,目前我国许多普通大学也获取了研究生招收资格,这些大学他们本身只具应用型教学能力,根本不具备高端人才的培养能力。无论是从学科带头人、师资力量、科研队伍,还是从科研设施、资金、项目等上考虑,他们的招生条件与实力很欠火候,是典型的德不配位。这样情况国家每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高水平的不多,徒有虚名的不少,其结果不仅虚耗了社会资源,也耽误孩子们宝贵的青春年华。从人才供需的角度来看,研究生的供给与社会需求不仅存在数量、质量上的不对称,还存地域上的失衡。上个世纪末期之前,精英教育模式下,普通大学生甚至是中专生都是社会稀有,研究生的地位简直是神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社会对此倍加珍惜。而如今,研究生遍地都是、屡见不鲜,于是便衍生出许多奇怪的现象与矛盾:研究生毕业后,求职困难不少,用非所学、用非所强更是比比皆是;需要的地方、行业没人去,愿意去的地方又不需要。凡事种种,这无不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至于造成这类现象与矛盾的因素有许多,层次也很深。除了学生自身及学校的原因,也有社会用人方面的原因。上述这些问题应引起社会更深的思考,也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勇气去解决!(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死之棘

西南交大唐山研究生院:坚持立德树人 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

未来网高校频道12月25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贾诚)2019年,西南交通大学唐山研究生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总结异地办学经验,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在实践中以“培养人才、服务唐山”为本,以交大精神、唐山精神相融合的新时代精神为魂、以“立足故土,校企校城融合”为强院之基、以师生共同治院为治院之道,不断凝练与提升交大唐院新时代精神。一、加强和优化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2019年,唐山研究生院继续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建设由本校导师、京津冀合作导师、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导师队伍。组建了驻院导师队伍,定期到唐山研究生院工作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帮助。同时,吸收博士研究生进入唐山研究生院开展科研工作,协助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唐山研究生院聘请了高水平师资队伍进行授课。其中既有本校师资,又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师资,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为学生进行学术指导,并不定期开设学术讲座。本年度唐山研究生院成立了第二届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聘请相关学院资深教授对研究生院的建设提供咨询和指导意见,并评估、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业。二、强化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唐山研究生院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认真执行培养方案要点,组织教学检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8级32位同学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国际课程学习,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三、积极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唐山研究生院积极营造学术氛围。一年来,我们邀请了翟婉明院士、钱清泉院士等校内外专家为学生进行学术讲座14次,组织召开了研究生模拟学术会议。同时,利用毗邻京津的区域优势,组织学生到京津地区高校和科研单位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25次,不断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四、以项目实战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加强专业实践工作唐山研究生院重视科研项目对学生发展的引导作用,设立了300万元科研经费用于支持学生及其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生基本科研项目。此外,还顺利完成了2018级硕士论文开题和2019级研究生基本科研项目立项工作。唐山研究生院不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继续扩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唐山启奥科技、唐山百川集团联合成立了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积极推动相关专业教师与唐山本地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项目合作,也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了平台。积极推进学生专业实践工作,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地铁咨询有限公司、北京铁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比亚迪(北京)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目前已有多名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五、顺利完成本年度实验室建设任务本年度,唐山研究生院共有9个实验室建设完成并投入正常运转,涵盖了计算机、物联网、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物流工程等多个专业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轨道交通研究中心、轨道交通环境模拟实验室、新型空化水射流实验中心、新能源数据评测中心、控制与引力牵动研究中心、智能高性能仿真实验室、综合交通大数据与智能化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共同组成的唐山研究生院实验室集群,拥有动态表面观测系统、微机伺服疲劳试验机、电池动态数据测试系统、半实物仿真平台等先进仪器设备,能够满足相关专业进行日常科研工作,并为唐山本地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唐山研究生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心的建设中来,并严格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完善了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各项工作向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迈进。六、以党建为保障,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本年度,唐山研究生院积极构建基于异地办学特点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完善的学习体系为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建立了以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党支部学习、党小组学习、党员教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党课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体系,2019年进行各类政治理论学习51次。唐山研究生院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为抓手,不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全年组织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14次。开展了山海关校址寻根、交大旧址保护、冀东烈士陵园祭扫、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参观、李大钊纪念馆参观、开滦矿山博物馆参观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派出三支社会实践队分赴四川峨边、深圳和上海;组织了“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教育活动,组织“不忘初心,诗韵萦绕”五月红色经典诵读会、“时代旋律,青春之歌”十月歌会大型文艺汇演;组织集体观看建国70周年阅兵直播及观看电影《我的1919》、《我和我的祖国》。同学们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接受了教育,增长了才干。七、以全方位教育服务为保障,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唐山研究生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开设瑜伽课、搏击课、网球课、美妆讲座、陶艺讲座、组建篮球队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和审美意识;通过组织学生集体参加音乐会、艺术活动、邀请专家为学生开展人文素质讲座,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组织能力。八、优化环境育人,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唐山研究生院积极开展环境育人工作,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提供24小时开放的图书室、自习室及小组讨论室,提供了健身房、体育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咖啡吧和心理咨询室。九、以师生共治为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唐山研究生院以师生共同治院为理念,不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唐院新时代精神的提炼、管理制度的制定、学生培养体系的建立、教师授课的评价、管理系统的研发、实验中心的建设、学院楼宇的装潢设计均让学生全程参与,师生共同治院。成立了研究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作用。唐山研究生院注重师生感情交流,师生们经常共同欢度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女生节等节日。师生友爱的和谐关系,更让同学们感受到以院为家的责任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