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电子科技大学这样做!同滥而浴

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电子科技大学这样做!

11月17日,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会议在清水河校区图书馆求实厅举行开幕式。校党委书记王亚非、校长曾勇,朱宏、熊彩东、胡皓全、彭岚、靳敏、胡俊等在校校领导,中层领导人员、第十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第十届校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专家组成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代表近600人与会。副校长胡皓全主持会议。会上,胡皓全首先传达了相关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示批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表示党中央对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广大研究生教育战线工作者赋予了新的使命,也为我们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办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胡皓全指出,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深入分析了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全面部署了新任务和新举措,强调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根据会议要求,深刻把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大格局,着力推进由一到多、由量到质、由外而内的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更多机会、更好品质、更佳体验、更强力量的研究生教育,过好认识关、方向关、质量关、机制关,评价关。胡皓全还解读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希望研究生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加快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生院院长罗光春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方案(征求意见稿)》制定依据、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将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将努力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一流的人才、产生一流的成果,助力学校全面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方案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优化研究生培养规模结构”“全面深化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四大方面、共十五条举措,将主要举措凝练为骨干培养鲲鹏计划、课程思政专项计划、卓越发展引航计划、导师树人行动计划、生源质量提升计划、人才培养珠峰计划、产教融合伙伴计划、课程教材双百计划等八大行动计划,以此为抓手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任务落地落实。曾勇围绕“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 打造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作了讲话,重点阐释了“为什么要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如何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和“怎样落实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他强调,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是实现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需要。改革开放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了大批电子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形成了高水平的学科育人体系,构建了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但对照国家赋予的使命和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还存在着对分类培养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导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质量需进一步提升,质量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等不足。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曾勇强调,面对新时代与新使命,学校必须将自身发展融入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格局中,聚焦电子信息领域学科前沿和“卡脖子”关键技术,培养成电研究生勇于肩负国家命运与民族复兴重任,立志成为工程科学的发现者、核心技术的发明者、工程系统的创造者。一是要构建一流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强化外部评估,提高学科水平;强化分类培养,培育大批领军人才;强化开放合作,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二是要构建一流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把导师队伍质量关,严把招生入口质量关,严把课程教学质量关,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三是要构建一流的资源配置体系,优化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积极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硕士生招生规模;完善研究生资源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学校、学院和导师三级研究生教育投入体系,引导学院和导师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曾勇强调,打造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需要强化组织保障,确保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各学院要认真学习、深入研讨,将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与研讨《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方案》(征求意见稿)、总结“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相结合,对方案提出建议和意见,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任务举措,为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和路径,确保研究生教育再上新台阶。希望大家凝心聚力,奋进有为,加快构建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推动学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成电更大更多的贡献。在为期两周的研究生教育会议期间,学校将通过集中开展研究生教育系列主题研讨、研究生导师代表座谈会、研究生代表座谈会和举办相关论坛和研讨会等,听取全校师生对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凝聚全校构建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共识,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来源:电子科技大学 文字:李果 图片:邝俊 编辑:微视野工作室 赵蔚心

空房间

让严进严出成为研究生培养常态

近日,近30所高校公布了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的退学名单,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高校清退不合格学生”,今年频繁进入公众视野。是什么原因导致多所高校对不合格学生“动真格”?清退能否产生警示效果?在把住“严进”关口之后,“严出”的尺度该如何拿捏?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被退学的主要原因是“超过最长学习年限”今年3月,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随即,合肥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大学加入清退不合格学生行列。而上周末刚结束的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341万。一边是考生绞尽脑汁复习备考;另一边,研究生却成为清退的主要对象。记者发现,这些研究生被退学的主要原因是,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延边大学日前发布了《研究生退学决定公告》,对该校136名研究生送达退学决定。这136名被退学的原因是“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其中,博士有14名,硕士122名。延边大学《研究生退学决定公告》提到,延边大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中发现很多研究生存在学习年限届满未毕业或结业的情况。记者从被退学学生名单中看到,有一名学生2005年入学,近15年都没毕业。事实上,高校清退违规研究生早有先例。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清退300余名研究生,原因无外乎长期不来上课,超过规定修业时长。“研究生被清退的主因大部分与延期毕业有关。这些研究生都是延期毕业后,达到了最高修业学制,仍未完成学业,不得不按照规定被清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分析。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若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学校可予退学处理。根据国家对学籍的要求,研究生学籍一般是3年到6年。选择延期,仍未完成学业,被清退的可能性有多大?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的数据,情况并不乐观。《报告》显示,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研究生实际毕业生数低于预计毕业生数,并且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拉大。2018年,研究生预计毕业生数为77.3万人,实际毕业生数为60.4万人,超过两成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其中,有超过六成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正常毕业。《报告》显示,除研究兴趣、学术能力以外,导师指导频率及指导学生规模、科研成果发表规定、论文选题等因素成为研究生延迟毕业的主要原因。“清退工作背后没有硬性淘汰机制作为支撑,各高校在执行中标准不一,而最高修学年限是唯一的硬杠杠。”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楼世洲分析,目前我国用求学期限作为主要标准清退超期研究生,与传统的学制观念有关。我国对研究生、博士生的生均经费拨款,是按学制进行;如有大量学生延期很长时间毕业,学校运行将承受较大经费压力。清退只是分流退出的一种方式虽然清退超期、不合格研究生是控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种方式,但被清退显然不是学校和学生愿意看到的结果。毕业出口是最后一道关,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有几年时间,在校期间学校还能为研究生培养做些什么?201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完善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制度。2019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再次重申,“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清退只是分流的一种方式,分流的主要手段大致包括:研究生肄业、研究生结业、降格培养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吴合文介绍,目前研究生降格主要是硕博连读生不适合博士研究生培养,就再回到硕士培养阶段。在公开报道中,记者没有找到研究生降格培养的事例,只发现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的新闻。“高校和学生更关注毕业论文的考核,而学生的课程学习管理机制没有发挥作用。”吴合文认为,对于长时间不上课,无视学校纪律的研究生,必须通过强化课程管理,有效实施清退等分流手段,进行警示。“研究生培养质量不能只依靠论文来评判,课程学习的过程质量也非常关键。需要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全方位全流程管理,重视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顶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任务首先就要落在研究生教育上。”楼世洲表示,“让严进严出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常态,更应充分发挥过程评价的硬约束作用。”(本报记者 陈鹏)

贾逵

吴智深委员: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中国教育报北京5月23日讯(记者 梁丹 董鲁皖龙)“近年来,随着科教水平的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表示,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分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依然突出。经过调研,吴智深发现阻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主要有三处:一是分类培养目标不明确,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缺乏分类招生、区别培养的指导理念和制度保障,学术型人才创新思维能力不够、专业型人才实践能力不足;二是研究生资源分配、培养管理制度需要改善;三是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基础科研的氛围和条件有待提高,博士研究生资助和津贴较低,导师潜心指导,深入一线与博士研究生协同攻关的风气有待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进作用。”吴智深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培养水平,要明确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抓住职业性是专业硕士的一大特征,将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贯穿作为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学位审定的重要考虑节。同时,将学术性硕士培养定位为博士研究生的预科,构建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科研骨干一体化的连续培养体系,使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向性更强,缩短博士研究生培养时间,加强加强博士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培养致力于科技创新的氛围和精神。针对研究生津贴和资助较低的问题,他建议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津贴,建立多渠道资助体系,制定合理科研经费补助且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持续的博士研究生奖学金。来源:新华号 中国教育报

大海啸

考研人的未来,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今天突然看到了中国石油大学的一则消息,其主要内容是介绍有关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体系。这让班长看到了未来高学历人才的教育方向,同时,也提醒大家,以后的学习生涯将会更加充实,严谨。如果这一套培养模式效果明显,那么其他高校是否也会套用呢?本人觉得非常有可能!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1.根据行业需求进行培养我们最近看到很多的高校专业都有所变动,这可能就是一种根据市场情况做出的调整。在以后的考研过程中,专业的变动将会成为常态,当考研成功上岸后,高校会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由高校导师带队,企业专家做辅助导师,实践操作师傅做指导,进行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去培养研究生,尤其是专硕,这方面会更加的严格。只有这样才会增加研究生以后的就业竞争力。2.提升个人能力为主以后的研究生考核标准不再是以论文为主,而是会参考其他数据进行综合分级评估后,才会下发对应等级的证书。课程的安排也不会应付了事,高度自由化,而是会限定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自由发展,如,首先是基础理论的学习,然后,是去一些实践平台去将理论与现在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升自己的个人综合能力,最后第三方培养基地会结合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进行实际的研发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进入国家急需领域国际多元化,要想不被卡脖子,就得在这些领域里有自己的专业人才,这也意味着,国际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会得到更多高尖端企业的青睐,这类人才将会获得各种培养资源,如海外留学,国际技术交流,国际大赛等等不错的学习机会。有了人才,就会有新型企业的诞生,有了很多这类企业被创立,那么这个行业,我们就会变强。所以,不要觉得每年考研人数增加就是坏事儿,很多行业缺乏人才,很多高校也在扩大教育资源,国家也在积极引导行业风向。而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端正学习的态度,不要应付考试,要将其当成提升自己能力的磨刀石。

造父

教育部严格规范研究生考试招生和培养管理

本报北京2月27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叶雨婷)今天,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印发通知,分别就研究生考试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提出一系列更加严格的规范性要求。通知要求,要切实规范招生工作。招生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院系招生工作的统一领导,层层压实责任,要统一制定复试小组工作基本规范,复试全程要录音录像,复试小组成员须现场独立评分,任何人不得改动。通知强调,要强化自命题规范管理。对标国家教育考试标准,重点加强命题审核和试卷命制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切实加强命题人员培训,落实安全保密责任制,防止出现命题制卷错误和失泄密情况。通知指出,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择优录取,不得按单位、行业、地域、学校层次类别等限定生源范围,也不得设置其他歧视性条件。要提供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并按有关规定对相关申诉和举报及时调查处理。对考试招生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一律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在研究生培养管理方面,通知明确,各培养单位要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重点要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另外,要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馆际和校际学术共享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知指出,导师是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导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对违反师德、行为失范的导师,实行一票否决,并依法依规坚决给予相应处理。通知明确,要完善督查督导机制。培养单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主体,省级学位委员会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承担本地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与保障责任,要加大专项检查、抽查、盲评等质量监督手段使用力度。教育部近期将组织重点督查,各地各单位要坚决落实主体责任,分层分级开展专项检查督查。

绿行星

研究生“严进严出”培养成为新常态

来源:法治日报图集 多所高校清退超期研究生控制教育质量专家分析 研究生“严进严出”培养成为新常态● 高校在自主权范围内,要有底气和自信,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 要做到全方位全流程管理,需要高校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建立健全导师制。通过导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研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同时用导师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发布《关于对黄某某等16名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11名博士、5名硕士未在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学校作出自动退学处理。此前,四川大学、暨南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也曾清退多名研究生,原因多为研究生在学校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教育界专家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相关高校的做法表示支持,同时寄望各高校更应该在招生与培养上下功夫,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高校清退不合格研究生,传递出研究生招录及毕业情况出现转变的信号。过去,研究生只要进门就相当于拿到学位了,相当于拥有“铁饭碗”。如今,管理方式有了改变,对研究生的考核更加依据实际情况,有规则地淘汰和进入。超过最长学习年限 多名研究生被清退《法治日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有不少高校对部分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2020年6月,四川大学一次性清退200多名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2020年5月,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发布通知,拟清退85名硕士研究生,清退原因有“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2020年4月,吉林大学多个学院相继对超期研究生进行学籍清理;上海交通大学一次性清退21名研究生,多数为留学生。2019年11月,延边大学对136名研究生送达退学决定书,原因是“超过最长学习年限”。2019年10月,复旦大学一次性清退12名研究生,主要是留学生,原因是“学习年限届满仍未达到毕业或结业要求”。2019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对28名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原因是“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8年,硕士研究生5年)内未完成学业”。2019年6月,清华大学劝退两名博士生;中国传媒大学对61名超期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中国地质大学一次性清退52名研究生;宁夏大学对29名超期未毕业硕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法治日报》记者总结发现,上述高校研究生“被清退”的原因,多与在学校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有关。选择延期,仍未完成学业,被清退的可能性有多大?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的数据,情况并不乐观。《报告》显示,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研究生实际毕业生数低于预计毕业生数,并且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拉大。2018年,研究生预计毕业生数为77.3万人,实际毕业生数为60.4万人,超过两成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其中,有超过六成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正常毕业。《报告》显示,除研究兴趣、学术能力以外,导师指导频率及指导学生规模、科研成果发表规定、论文选题等因素成为研究生延迟毕业的主要原因。“清退工作背后没有硬性淘汰机制作为支撑,各高校在执行中标准不一,而最高修学年限是唯一的硬杠杠。”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楼世洲分析,目前我国用求学期限作为主要标准清退超期研究生,与传统的学制观念有关。我国对研究生的生均经费拨款按学制进行,如有大量学生延期很长时间毕业,学校运行将承受较大的经费压力。盲目扩张或现弊端 教育质量亟须提升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研究生在学人数将突破300万人。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根据全国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5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14.54万人,本专科在校生290.64万人。这意味着,我国研究生在学规模在25年间增加了20倍,今年的在学研究生数,超过了25年前的本专科在校生规模。正因为如此,也有不少人将研究生“被清退”原因指向了扩招问题。有网友称,盲目扩大研究生的在校生数,对学生来说弊大于利。学生无法毕业,很大程度上是学校管理、研究生教育团队出了问题。对于这种说法,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外教育法研究中心主任姚金菊认为:“有的学校其实是在做探索。比如,从学科设置来说,在学科数量整体不变的情况下,要想增加学科,就需要内部调整;从招生人数来说,一些是整体扩招,一些是部分专业扩招;从现实来说,高等学校办学需要探索,尝试不一定成功,但也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体现。”不过,姚金菊也提到,确实存在个别学校盲目追求扩招研究生数量,这涉及高校投入机制问题,学校的教育资金是按照学生的数量进行配置的,高校在扩招时会考虑到学科建设、评估等因素,而很多时候学生数量也是评估的衡量标准之一。在储朝晖看来,高校主要受行政部门的政策驱动。在管理上,包括招生指标的确定上,行政部门与高校依然是一体的,但又没有明确界定各自的责任,所以就造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责权关系不明晰,导致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到底淘汰多少并不是一个高校能决定的。“培养一个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需要许多相应的资源配置,师资资源、硬件配置等都存在教育成本。纵观许多单位的招聘要求不难发现,单位用人的学位需求在不断攀升,但如果培养的质量足够好,这种需求其实是非必要的,所以问题的核心还是提升教育质量。”姚金菊说。姚金菊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而近年来许多政策的提出正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当前大学生、研究生被退学等问题的出现,可以说是提升培养质量、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的一种尝试和努力,这也正是对高等教育本质、初心的回归。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过去10年来,我国大部分研究生培养机构,都已经采取清退超期研究生的做法来控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一做法无疑让在读研究生有更大的求学压力。严进严出成为趋势 高校自主权做保障2019年2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分别就研究生考试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提出一系列更加严格的规范性要求,如“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这也被不少人视为多家高校清退研究生的原因之一。在储朝晖看来,最近频繁出现清退超期研究生的现象,显示了从“严进宽出”向“严进严出”方向转变,这一转变涉及教师、学校、管理部门等。要想获得高效健全发展,必须经历这个转变过程。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只是提供了支持。事实上,有一些学校,在教育部没有发出文件之前,也严格遵守了“狠抓学位论文”等要求。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举棋不定,教育部的文件为这些举棋不定的学校吃了定心丸。姚金菊认为,是否“严进严出”实际上取决于高校管理者,未来“严进严出”会成为一种趋势,“至于谁会成为这种趋势的引领者,则要看高校自己的魄力、行动力。不管是‘宽进严出’还是‘严进严出’,严把质量关一定是一个趋势。哪个高校未来更愿意做这种探索,也意味着它将在高校建设中占据更好的地位”。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之前教育部已有明文规定,不合格的学生被清退也有制度的硬性规定。比如,有的“超过最长学习年限”,自然该被清退。不过,一些高校对清退研究生工作尽可能“小心谨慎”,担心学生无法毕业或导致负面影响。“如果学校有充分的决定权,我相信很多高校都会选择‘严进严出’。如果学校的自主决定权不大,还是会受其它因素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严进严出’能不能成为常态,与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高校自主权的大小、有没有充分的招生教学评价的自主权等直接相关。”储朝晖说。在姚金菊看来,高校在自主权范围内,要有底气和自信,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当前,本科生的管理比较完善,研究生的管理则需要进一步规范,比如进行研究生入学教育、学风教育、定期警示提醒。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要求,高校要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些要求释放出两层信号:一是研究生教育必须把握好质量,不能因为扩招就牺牲质量;二是执行好“严进严出”,也即保障培养质量,不仅要把好“出口”关,也应该提升培养过程中的质量。建立健全导师制度 全方位全流程管理虽然清退超期、不合格研究生是控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种方式,但“被清退”并不是学校和学生愿意看到的结果。毕业出口是最后一道关,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有几年时间,在校期间学校还能为研究生培养做些什么?201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完善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制度。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再次重申,“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据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吴合文介绍,清退只是分流的一种方式,分流的主要手段大致包括研究生肄业、研究生结业、降格培养等。目前研究生降格主要是硕博连读生不适合博士研究生培养,就再回到硕士培养阶段。在公开报道中,《法治日报》记者尚未找到研究生降格培养的事例,只发现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的新闻。“我国用求学期限作为主要标准清退超期研究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超过学制年限之后就不再有生均拨款。”熊丙奇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另外,我国对研究生提供的后勤服务也非社会化,而是由大学提供,如果有大量学生延期很长时间毕业,大学的服务压力也巨大。熊丙奇认为,在当前,用求学年限作为清退标准,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会有一定作用,至少学生不能在考上研究生后,就做“挂名学生”混日子,但对全面提升研究生质量的作用有限。比如,超过学校规定期限不注册的学生,很可能本来就不想读了。另外,也有部分因超期被退学的学生,把责任推给学校和导师,认为他们平时管理、要求不严格。如果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评价,那么也就不必等到集中清退了。《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及培养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求各培养单位“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同时要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在熊丙奇看来,教育部提出的全方位全流程管理,是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对症下药,这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全方位全流程管理来说,简单清退超期研究生的操作太省事了。熊丙奇认为,要做到全方位全流程管理,需要大学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建立健全导师制。目前大学对教师实行量化评价,因此教师更重视可以量化的课题、经费、论文指标,对人才培养投入不够,只有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引导教师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指导、培养学生,而不是有的学生要么因导师忙而被“放养”,一年见不到几次导师,有的则被导师当作“打工仔”,给教师的课题、项目“打杂”“跑腿”,引发各种纠纷矛盾。“健全的导师制,是通过导师和学生的共同学习、研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同时用导师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熊丙奇说。姚金菊也建议,要分清层次、分清责任,进行精细化管理。高校需要好的研究生管理团队,导师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明确学生、导师之间的权利义务。导师的职责、管理团队的职责都要进一步明确,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未来的培养方案。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也要保证研究生的相应权利。“另外,通过清退事件我们也可以进行反思,是不是每个人都要追求高学历?这就要求个体根据自身情况理性选择高等教育。未来也许会有学位上的相应调整,比如职业教育是否也需要相应的学位,从而从不同需求出发,全方位多层次地健全我国学位机制。”姚金菊说。(记者 赵丽 实习生 邢懿铭)责任编辑: 赵文涵

敢问天籁

「研究生培养 严字当头」高校人才培养需系统设计

央视网消息:对在读研究生毕业设年限 “紧箍”,有助于让整个学习氛围“严”字当头,同时有教育学者也建议在管理手段上可以更加多元,既保障整体质量也重视个体的需求。对于多所高校使用“超过学习年限”作为清退的理由,有教育学者表示,学习年限是管理的手段,在执行的同时也需要配套措施,增加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比如对于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可以设计不同的毕业年限,尊重学生学习、研究的需求,同时也保障学生的权益。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程方平:我们要为每一个学生成才,走正道提供制度保障。我们其实还有大量的细致的工作,具体的分析要做。我们的制度里有关于学生申诉的条款,老师要帮助他们申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对于各地高校接连公布清退研究生的公告,教育学者表示,高校也需要在研究生遴选上做足功课,要选择合适的学生,避免发生大规模清退事件。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陆一:研究生的遴选应该高度重视学术志趣和专业认同,而不是一般性的能力,要设法增加学术性和应用型的研究生数量,减少只追求文凭的研究生数量。在培养过程中,对于显然不适合的学生应及早地积极引导,不要在自己不喜欢又不胜任的道路上消耗青春。

数如佚汤

「研究生培养 严字当头」教育部: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

央视网消息: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应予以退学。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通知,要求各校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教育部印发的通知中指出,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师德师风、学位授予等方面仍有学术不端、论文作假等问题发生,暴露了导师责任还未完全落实,研究生学习和自我管理主动性还不足。有教育学者就表示通过对研究生严格实施限时毕业的做法,就是在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管。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操太圣:以前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好像入学比较难一点,但是出口相对来说比较松一点,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但现在从教育部一些政策的出台中,我们能够看到,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比以前强调得更多了。今年以来包括中山大学、北航、中传等不少知名院校都发布了清退研究生的公告。今年10月,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发布了名为《2019年秋季学期超过学习年限研究生退学处理公告》,称根据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分别为5年和7年,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新学期开学前,称67名博士和8名硕士研究生已超过最长修读年限,经研究不再保留学籍,按退学处理。今年3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布了《关于对2019年即将达到学习年限研究生的学籍预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副院长 詹亚力:出台这个《规定》也是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集中精力搞研究,如果你没有或者不是为了搞研究,你赶快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规定》将起到非常好的督促作用。标签:

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排名,一二名都很熟悉,大家都认可

读研究生已经成为了现在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深造,提升自己的学历,不仅仅是硕士,还有不少的学子选择继续读博士。近年来,读研率不断攀升,除了大家有意识地想提升自己的学历外,还有就是现今对于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还有不少的学子将考研当做一个跳板,圆自己的名校梦。那么,在高校当中哪一些高校研究生培养更强呢,哪一所更受大家认可呢?下面我们的数据来自科教评价网。国家级研究生院中,中国科学院大学排在首位,实力超过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大学一直都是国家培养研究生的第一摇篮,中国第一位工科博士等顶尖人才都是国科大培养的,当然那是国科大还是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并且没有本科专业。那么,在普通高校中哪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实力更强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除了是本科阶段的顶尖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也是数一数二的。而与去年相比,浙江大学上升了一名,排在了第三位。上海交通大学也从第六名升到了第四位。从这前15名的高校名单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本科培养实力强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也很强,这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上榜的大学,均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大学。16名-30名的高校名单如下,供大家参考。即将进入10月份,又是全国研究生考试报考的时间。相信想要考研的学子早早地就已经复习了、选好了要报考的高校。考研的学子们肯定了解了报考方面的信息,在这还是要提醒报考学子们一句,认真、提前熟悉报考规则、流程,不要让自己复习的心血浪费,走弯路。研究生考试同样也会是一场重要考试,也决定了今后的你在哪儿吃饭、工作!更多精彩高校内容,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红手印

「研究生培养 严字当头」高校人才培养需系统设计

央视网消息:对在读研究生毕业设年限 “紧箍咒”,有助于让整个学习氛围“严字当头”,同时有教育学者也建议在管理手段上可以更加多元,既保障整体质量也重视个体的需求。对于多所高校使用“超过学习年限”作为清退的理由,有教育学者表示,学习年限是管理的手段,在执行的同时也需要配套措施,增加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比如对于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可以设计不同的毕业年限,尊重学生学习、研究的需求,同时也保障学生的权益。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程方平:我们要为每一个学生成才,走正道提供制度的保障。我们其实还有大量的细致的工作,具体的分析要做。我觉得我们的制度里关于学生申诉,老师要帮助他们申述,我觉得这是一个配套的非常重要的制度。对于各地高校接连公布清退研究生的公告,教育学者表示,高校也需要在研究生遴选上做足功课,要选择合适的学生,避免发生大规模清退。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陆一:研究生的遴选应该高度重视学术志趣和专业认同,而不是一般性的能力,要设法增加学术性和应用型的研究生,减少只追求文凭的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对于显然不适合的学生及早地做积极引导,不要在自己不喜欢又不胜任的道路上消耗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