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加快推进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一、成就与挑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一是完善了我国学位制度,开辟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通道,实现了单一学术学位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历史性转变。二是探索建立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三是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四是有力支撑了行业产业发展,针对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部分专业学位类别实现了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五是探索形成了国家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高校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格局,积累了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发展经验。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扭转,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二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与质量问题并存,类别设置仍不够丰富,设置机制不够灵活,个别类别发展缓慢,培养规模仍需扩大,培养模式仍需创新,培养质量亟待提高。三是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四是发展机制需要健全,在学科专业体系中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凸显,人才需求与就业状况的动态反馈机制不够完善,与职业资格的衔接需要深化,多元投入机制需要加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需要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仍需创新。二、发展与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各行各业的知识含量显著提升,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知识能力、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更加需要高层次专业化教育。专业学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科技越发达、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社会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越大,越需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大国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都有尚待突破的关键技术,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瓶颈,这些技术相当程度集中在科技应用和转化方面,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也对我国公共卫生等领域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挑战。专业学位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在适应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对人才需求多样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专业学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把培养教学科研人员作为目标,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生在行业产业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各行各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从国际上看,美英法德日韩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专业学位发展,以职业导向或较强应用性的领域为重点,设置类型丰富、适应专门需求的专业学位,有力支撑其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国内外的需求变化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地位日益重要,必须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一般在知识密集、需要较高专业技术或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社会需求较大的领域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面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面向行业产业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面向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地位,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按照需求导向、尊重规律、协同育人、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发展机制,优化规模结构,夯实支撑条件,全面提高质量,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更加紧密,发展机制和环境更加优化,教育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建成灵活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三、着力优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1.完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和授予标准。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条件,应更加突出鲜明的职业背景和专业人才指向,增强对行业产业发展的快速响应能力和针对性,一般应要求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明确的职业指向,所对应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已形成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应更加突出研究生掌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系统专门知识的程度,以及通过研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2.健全更加灵活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管理机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在现代制造业、现代交通、现代农业、现代信息、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增设一批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自主设置试点,放权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自主设置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定期统计并向社会公布。改进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进入专业学位目录的机制,对于由高校自主设置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若已在高校形成一定规模,得到社会和行业产业认可,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知识体系,有长期稳定人才需求,招生就业良好,由行业产业、高校进行论证后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即进入硕士专业学位目录。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产业协会等也可提出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申请,基本程序与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程序一致。3.推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稳健增长。稳步扩大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布局,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支持学位授予单位将主动撤销的学术学位授权点调整为专业学位授权点。将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作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的重要内容,不把已获得学术学位授权点作为前置条件。推动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紧密服务区域、行业产业发展,继续放权省级学位委员会承担本地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并注重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支持学位授予单位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可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调整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四、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明确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推动博士专业学位、博士学术学位的协调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的扎实基础理论、系统深入专门知识,具有独立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系统解决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2.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标准。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一般只在已形成相对独立专业技术标准的职业领域中设置,该职业领域应具有成熟的职业规范和特定的职业能力标准,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且具有较大的博士层次人才需求。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3.健全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程序。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基本程序是:相关行业产业主管部门、行业产业协会和学位授予单位提出建议,并提交论证报告;相关学科评议组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必要性论证,并提交评议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评议;评议通过后,编制设置方案,提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4.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为重点,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快速提升培养能力。将产教融合和行业协同作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的优先条件,不把已获得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作为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设的前置条件。完善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区域布局,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向专业学位倾斜,每年常规增量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博士专业学位发展。在科研经费博士专项计划中探索招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逐步扩大规模。五、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1.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强化导师育人职责。大力推动地方领导干部、“两院”院士、国企骨干、劳动模范等上讲台,探索建立各级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军队、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制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推动培养单位和行业产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共享,各培养单位新聘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须有在行业产业锻炼实践半年以上或主持行业产业课题研究、项目研发的经历,在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每年应有一定时间带队到行业产业开展调研实践。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行业产业导师”,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制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2.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术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分类选拔,进一步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推进培养单位与行业产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共同编写精品教材。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产业制定专业技术能力标准,推进课程设置与专业技术能力考核的有机衔接。推进设立用人单位“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紧密对接。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鼓励行业产业、培养单位探索建立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制定标准,交流经验,分享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具备较高创新创业潜质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推荐免试(初试)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支持培养单位联合行业产业探索实施“专业学位+能力拓展”育人模式,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获得学历学位的同时,取得相关行业产业从业资质或实践经验,提升职业胜任能力。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艺术作品等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呈现。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表明研究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在专门技术上做出应用创新性的成果。完善专业学位论文评审和抽检办法,推动专业学位论文与学术学位论文分类评价。完善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制度,将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并与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等支持政策相挂钩。破除仅以论文发表评价教师的简单做法,将教学案例编写、行业产业服务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聘体系。六、组织实施1.编制专业学位类别目录。专业学位类别目录由国家统一编制,主要用于学位授权和学位授予,每五年集中修订一次。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论证批准后,即在当年进入目录。专业学位类别一般下设专业领域。除临床医学等行业规范要求严格的类别外,专业领域由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其清单每年统计发布一次。2.推进与职业资格衔接。发挥行业产业协会、专家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完善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准入及水平认证的有效衔接机制,在课程免考、缩短职业资格考试实践年限、任职条件等方面加强对接。推动专业学位与国际职业资格的衔接,促进我国专业学位人才的国际流动,宣传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中国标准,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3.强化行业产业协同。支持行业产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明显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比例。鼓励行业产业通过设立冠名奖学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措施,吸引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导师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支持在职员工攻读硕士、博士专业学位。鼓励行业或大企业建立开放式联合培养基地,带动中小企业参与联合培养。4.建立需求与就业动态反馈机制。遵循“谁提出、谁负责”的原则,提出设置专业学位类别的行业产业部门应建立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动态监测机制,每年发布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报告。依托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追踪调查等,对各单位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真实反映。对需求萎缩、培养质量低下的专业学位类别,实行强制退出。5.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行业产业、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投入机制。完善差异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生均拨款机制,合理确定学费标准。探索实施企事业单位以专项经费承担培养成本的“订单式”研究生培养项目。引导支持行业产业以资本、师资、平台等多种形式投入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完善政府主导、培养单位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体系。6.发挥专家组织作用。按专业学位类别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吸收更多实践部门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委员,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学位授权、招生培养、学位授予、质量保障、监督评估、国际合作和研究咨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行业产业协会、学会等第三方组织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积极作用。7.强化督导落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教育部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的监测分析,建立专业学位质量效益与授权审核、招生计划分配等方面的联动机制。强化各省级学位委员会、教育督导委员会对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支持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质量指导和监督,办好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8.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强化专业学位对应行业产业部门的专业指导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省级学位委员会应根据本方案,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或计划,明确工作方向、思路和支持政策。学位授予单位应转变专业学位办学理念,落实主体责任,实施分类培养,出台本单位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体措施,切实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030100 学科级别: 一级一、培养目标培养忠实于宪法和法律,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德才兼备,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基本法学研究素养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满足以下要求: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守宪法和法律,德法兼修,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2.掌握从事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基本的从事法学研究的学术能力,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和原理解决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问题。3.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基本的从事法学研究的学术能力。4. 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二、研究方向三、学习年限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创业、休学和保留学籍)为5年。四、指导方式1.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针对性指导,注重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研究兴趣和发展取向,指导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督促和检查研究生课程修读;指导研究生开展文献阅读、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检查等必修环节;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3.按学科方向建立导师组,导师组在组长主持下组织研究生开展学术活动考核、社会实践考核、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检查等环节工作。4.学院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施单位,实行全培养环节的规范管理、全程监控、自我评估,切实做到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完善教学评价检查机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培养过程节点管理,强化学业预警机制;严格学位论文开题审核、中期检查、论文送审等环节管理,强化论文选题前沿性、论文内容创新性、论文写作规范性;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5. 课程与其他必修环节的学分要求如下:五、课程学习六、必修环节及要求1.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学术沙龙、听学术讲座、组织参与读书活动、案例讨论等。累计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6次。参加学术活动,须本人亲自填写《法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及时、准确、完整地纪录学术活动的内容,经导师签字或经研究生会学习部盖章后交给研究生教学秘书存档。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暂行规定》。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在研二第一学期末(每年12月)或第二学期期末(每年6月底)进行。未修完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并取得规定的学分,不得申请开题。开题报告会由学科组组长或指导教师组织相关导师组成。未通过开题报告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其他要求参照《湖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暂行规定》。3.中期检查开题后半年,由学科组对学位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资料收集情况、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中期检查通过者,方可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没有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或者重新开题,或者推迟一年答辩。七、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研究生应根据学术规范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具体格式规范按照湖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文件执行。千年学府END百年法学来源 / 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审 核 / 李龙保编辑 / 李龙保图片 / 李龙保湖南大学2021年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湖南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合影同等学力申硕相关问题答疑
近日,山东大学完成了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实现了一校三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全面协同。学校在2020年启动该项工作,此次恰逢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召开,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批示,全面落实会议精神,完成好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全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做好的“必答题”。从年初启动、年中完稿、新学年运行到年底收尾,本轮修订共完成了4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硕博贯通培养方案、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培养方案、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培养方案和3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培养方案,以及900余个各学科专业、各学生类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含18个学科交叉导师创新团队提交的42个满足交叉培养要求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学校全面落实强院兴校战略,严谨科学完善修订流程。严格贯彻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战略要求,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和反复论证,形成指导意见;召开工作推进会议,详细解读文件,周密部署时间节点、进度安排和条件保障;创新性地指定牵头单位联合相关单位成立一级学科培养方案修订联合工作小组,广泛借鉴国内外特色与经验,形成初稿;开展初稿形式审查,并指导各培养单位根据自身特点细化本单位培养方案。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以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培养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为学术学位教育目标,以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拔尖人才为专业学位教育目标;坚持服务需求、分类培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对接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学术兴校战略实施,切实做好两种学位类型研究生特色培养模式创新;坚持一校三地、统一标准,同一学科专业或专业学位类别在不同培养单位招收培养研究生,执行同一标准培养方案,相同专业申请毕业与学位授予的研究生须达到统一的基本条件;坚持交叉融合、硕博贯通,以课程设置和培养环节为主要抓手,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硕博贯通模式,依托学科交叉平台,鼓励多学科团队协同育人。学校贯彻落实《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文件精神,将中外研究生趋同培养要求写入指导意见,在科研训练、选题开题、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学术交流、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过程提出相同要求,基本建成中外研究生趋同培养体系。未来,学校将面向“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半导体材料”“全球健康”等国家急需学科和七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开展“新兴学科雏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强基计划菁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作,打造新兴学科和基础学科高端人才培养方案,为创新研究生成才路径、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全新模式。
10月20日,山东农业大学召开专题会议,解读学校《关于修(制)订2021级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的文件要求,详细说明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思路、修订原则、基本要求等内容,对做好有关组织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会议指出,当前学校研究生规模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是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规范培养过程,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保障。据了解,本次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将以分类培养为宗旨,其中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科交叉激发创新思维;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实行双导师制,充分发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作用,激发创业思维。按照计划,本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预计于12月底结束,新的培养方案将从2021级研究生开始执行。
8月22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组织召开“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机械”等3个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副校长李国洪出席会议并讲话。研究生部、机电学院、电控学院、计算机学院、宇航学院、遥感学院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和部分青年博士参加了论证会。本次论证会共邀请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李敏教授、河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顾军华教授、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颜湘武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副主任吴强教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副主任余涛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孟庆敏教授级高工、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安子军教授、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戴士杰教授、河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光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潘存治教授、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李耀刚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泽河教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制造厂鲁利刚研究员、中国航天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702所马斌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袁怡翔副研究员等15位专家。李国洪首先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等情况。他指出,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5月份启动培养方案修制定工作,前期3个硕士点多次召开校内培养方案论证会,优化课程体系。李国洪同时指出,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这3个硕士点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刚刚起步,希望专家为优化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确保方案更加科学可行。论证会上,研究生部主任闫晓金介绍了培养方案修制订的依据、培养目标定位和基本要求等情况。电控学院院长焦智、遥感学院院长金永涛、宇航学院副院长康会峰、机电学院副院长纪煦分别对3个硕士点的培养方案修制订进行了汇报。重点介绍了培养目标与定位、研究方向与内容、学制与修业年限、培养方式与导师指导、课程设置与学分、培养计划与要求、专业实践与要求、学位论文工作、毕业与学位授予等内容。各位专家听取汇报后,结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和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培养环节、毕业要求等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对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学分、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调整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李国洪代表学校感谢与会专家的辛苦工作,并表示将结合专家的建议,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把研究生培养工作各环节做实做强,夯实研究生培养质量基础。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论证会现场机械培养方案论证会现场李国洪介绍学校情况并致辞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20~2021学年度第9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是清华大学硕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方案、课程(环节)学习、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基本要求。《规定》的修订是清华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健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研究生学术评价和学位评定标准的重要举措。2014年,清华大学召开了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术学位硕士生根据学科特点或作为博士生培养的补充与准备阶段,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并提出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以及专业学位硕士生日渐成为学校硕士生培养的主体,原《规定》已不能适应硕士生培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此背景下,2016年7月,学校将《规定》的修订工作列入《制度建设五年任务分解方案(2016-2020年)》,2017年1月正式启动修订。本次修订历时四年,这一期间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举措。清华大学及时学习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及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教育和科技评价改革等文件的要求,并贯彻落实到《规定》修订工作中。学校还针对硕士生教育开展了广泛的研讨和调研,凝聚师生共识。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全校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规模和实现路径”研讨会,并列为学校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议题之一。经过广泛研讨,学校形成了一流硕士生教育体现人才培养的活力、是培养行业人才的主渠道和深度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抓手的共识。2019年4月,学校发布《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全面启动完善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工作,历经一年多时间的研讨,于2020年6月在全国率先完成。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后,学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研讨月活动,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形成举措,并于2021年2月出台了《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规定》修订稿充分吸收了历次研讨的相关成果,并在成稿后在全校范围公开征求意见。坚持立德树人《规定》遵循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及学校“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将硕士生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硕士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硕士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并增加了“学风严谨,追求卓越,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等要求,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和传承学校重视学风和体育的优良传统,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同时,《规定》及时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20年12月发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调整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设置。强化分类培养《规定》进一步突出硕士生分类培养的理念,均衡体现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硕士生“在本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学术学位硕士生具有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生具有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生培养方案“应当根据国家及学校相关要求并结合实际制定”,同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方案还应当参照相应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制定”。在课程(环节)设置上,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生必修职业伦理课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必修专业实践”、“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必修专业实践或学术活动”等。完善学位评定《规定》坚决破除硕士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取消“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依据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2020年制定的《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规定》坚持“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要求硕士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相应形成的创新成果应当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硕士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培养方案相关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并达到相关要求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促进交叉创新近20年来,清华大学开设了生物信息学、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硕士项目、苏世民学者项目、临床医学交叉人才培养项目等交叉学科以及学科交叉和跨专业学位类别学位项目,促进交叉融合创新,积累了培养经验。2018年,学校修订通过了试行三年的《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工作办法》,理顺了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学位授予机制。本次《规定》修订增加了学科交叉和跨专业学位类别硕士生培养的要求,此类硕士生“在学位课程(环节)基本符合主修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申请学位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培养方案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可以选修所涉其他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的课程(环节)”。在个人培养计划给予灵活性的同时,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把关,要求在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中期检查等环节聘请所涉其他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的专家参加。强化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学位评定中破除“唯论文”倾向的同时,2020年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考核,加大分流力度。对于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环节,《规定》要求“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选题需要进行重大调整的,应当重新完成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环节”。同时,《规定》要求“在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期,所在院系应当按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组织考核小组对其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检查”,通过者方可继续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规范体例术语2017年起,学校加强了规章制度规范建设,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规定》在修订过程中按照新的体例要求,采用条文式表述,分七章二十一条。同时,结合学校其他改革举措修订相关术语。例如,将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考核小组的表述由“3名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修订为“三名具有硕士生指导资格的教师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此外,随着学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规定》附则中明确“国际学生硕士生培养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新的《规定》将用于指导学校各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工作。学校将结合2021级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面向院系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开展宣传和培训,确保各项新要求落实到位。来源 | 研究生院摄影 | 霍元东排版 | 李沫潼编辑 | 赵姝婧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1. 请简要介绍制定出台《方案》的背景及制订过程。答:1990年决定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经过30年的努力和建设,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专业学位类别不断丰富,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招生规模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的一半,培养模式持续改进,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同,有力满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期,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孙春兰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着力破解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发展机制,优化规模结构,夯实支撑条件,全面提高质量,为国家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9年以来,在总结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问题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职业变化新趋势,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情况的比较分析,研究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方案》先后征求了31个省(区、市)学位主管部门、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现予以发布。2. 请谈谈《方案》的主要思路。答:一是主动服务需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主动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健全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快速响应机制,丰富专业学位类别,优化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互促交融、良性互动。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专业学位供给能力有待加强,培养模式仍需创新,培养质量仍需提升,管理机制仍需完善等突出问题,从着力优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等方面入手,明确今后几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重点和发展举措。三是全面提高质量。突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更新专业学位发展理念,完善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和授权标准,规范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程序,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创新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3. 请简要介绍一下《方案》的主要内容。答:《方案》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成就与挑战”,主要阐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发展与目标”,主要分析专业学位发展的规律、趋势和重要意义,提出了专业学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三部分“着力优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明确了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和授予标准、管理机制、规模结构,提出稳健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第四部分“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明确了博士专业学位的定位、设置标准和程序,提出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第五部分“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从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第六部分“组织实施”,从编制专业学位目录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举措。4. 《方案》有哪些改革举措?答:一是明确了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方案》从类别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模式、机制环境、质量水平、体系建设等角度,提出了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二是明确了专业学位的定位内涵。博士专业学位的定位是培养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硕士专业学位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并提出了提升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水平要求。三是明确了专业学位类别的设置标准和程序。博士专业学位类别的设置标准更高,程序更加严格,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的设置标准和程序更为灵活,给予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更大的探索空间,以便及时响应社会需求。四是提出了稳健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扩大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布局,新增学位授权以硕士专业学位为主,将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作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的重要内容。五是提出了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提出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为重点,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快速提升培养能力。六是提出了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求培养单位联合行业产业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建设实践课程,编写精品教材,开展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要求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实践育人能力。要求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艺术作品等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呈现。要求强化行业产业协同作用,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提升行业产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七是提出了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举措。从编制专业学位目录、与职业资格衔接、强化行业产业协同、需求与就业反馈机制、多元投入、发挥专家作用、督导落实和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措施。
本文来源:中外学术情报整理自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南湖新闻网为推进“双一流”建设,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求,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4月1日,华中农业大学农大研究生院发布《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指导性意见》,启动了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在这一《指导性意见》中,该校为了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主动作为、突破创新、自我改革,做出许多开创性举措。经中外学术情报整理,其中看点包括:1、增设博士生资格考试(通过了才是PhD Candidate)2、明确要求博士生须具有境外学术交流或研修经历(博士生都要出国)3、研究生公共必修课中增设《学术道德与科技写作》(杜绝学术不端)4、对所有研究生增设文献综述的环节要求(强化功底与规范)5、“双一流”建设学科须开设5-7门全英文课程,其他学科须开设至少1门全英文课程(人人都得会英语)6、各学科须开设至少1门跨一级学科的学科交叉课程(强化跨学科能力)7、强化文史哲学习,各学科须开设一门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文史哲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人人都得有人文素养)8、本科生选修本研贯通课程库内的课程可认定为本科生阶段及研究生阶段学分;硕士生可选修本科生学科核心课、博士生可选修本科生和硕士生学科核心课作为补修课程(支持跨级选课,打通本硕博学习通道)对于此次时隔六年启动了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记者也专访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斌。(南湖新闻网)01、记者:请问出台《指导性意见》的背景和目标是什么?答: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后备军,动态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形势变化的迫切需要。上一轮培养方案修定是2014年,当前我校研究生规模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对一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目标,为适应上述变化,我校决定启动本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定工作。这是一项主动作为、突破创新、自我改革的重要工作,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规范培养过程,提升培养质量。02、记者:《指导性意见》是怎样出台的?答:学校成立了由学科负责人代表和管理干部组成的《指导性意见》起草专项工作组,调研了三十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历时十周,每周一次研讨会议,集中推演论证,在完成整体构架的基础上,逐一敲定条块细节;初稿形成后,先后三轮征集导师和学院的意见,收集了各学院(科)负责人、导师、教学秘书反馈的意见一百余条,数易其稿,最终经校领导审核后发布。03、记者:本轮《指导性意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第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秉承“高质量、国际化”理念,吸收、借鉴国内外一流学科先进的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第二,坚持分类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学科交叉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第三,坚持个性化培养。各学科可对课程设置、培养环节要求等进行相对灵活的安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04、记者:可否简单概括《指导性意见》的变化?答:总体上看,新的《指导性意见》更加弹性同时更加严格。弹性体现在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严格体现在对重要环节的刚性化要求。05、记者:本轮《指导性意见》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哪些主要变化?答:第一,扩大研究生学习自主权。在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降低必修课学分要求,一级学科内仅设置一门平台课,二级学科课程可按学科特点设计,让研究生有更多的自主选课空间;实施有条件申请公共英语课免修政策。第二,强化学科交叉、人文素养和全英文课程建设。在公共必修课中增设《学术道德与科技写作》,各学科须开设一门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文史哲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明确学科交叉课程和全英文课程建设任务。第三,推进本研贯通,实现本研课程互修互认,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06、记者:本轮《指导性意见》在培养环节方面有哪些变化?答:首次对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环节设置学分,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如针对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增设博士生资格考试、学术活动、实践活动、预答辩等必修环节要求,明确要求博士生须具有境外学术交流或研修经历,提升全球胜任力。07、记者:目前此项工作的进展安排?答:4月2日,研究生院召开学院分管领导会议,专题布置了此项工作。各学院积极响应,围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得了诸多共识。各学院将成立专班,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工作方案。研究生院将组织校内外专业人士对新的培养方案逐一评审。9月前形成终稿,将从2020级研究生开始使用。08、记者:培养方案作为总章程和路线图,是否还有相关配套工作?答: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长期性工作,目前正在谋划三项配套工作,一是推进以研究和职业发展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重构;二是推进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改革;三是推进学位授予全过程特别是重要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以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以下是《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指导性意见》的具体内容:关于修(制)订2020级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为深入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双一流”建设,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求,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学校将开展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并制定指导意见如下。一、工作目标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标国内外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准确定位,凝练特色,结合学科发展现状修(制)订培养方案,体现出学科优势和培养内涵。二、基本思路1.坚持高标准。各培养单位应充分论证,秉承“高质量、国际化”原则,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先进的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明确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2.坚持分类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科研资源的作用,加强学科交叉联合培养,激发科研思维;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激发创业思维。3.坚持个性化培养。各培养单位在满足学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发展目标要求,对课程设置、培养环节要求和学分构成等进行灵活安排,给研究生留出足够的选择空间。三、本轮修(制)订重点要求1.按一级学科统筹修(制)订。由一级学科主要依托培养单位召集相关培养单位协商,共同修(制)订培养方案,既保持总体一致,也包容个体差异;尚无一级学科授权点的可按二级学科修(制)订。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按类别(或专业领域)修(制)订。2.明确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各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实际与特点,确定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并围绕培养目标,在品德素质、知识结构、基本能力等方面制定更为明确详细、可视化的要求。3.重点梳理研究生课程体系(1)系统设计。课程体系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顶层设计、学科交叉,系统规划,体现完整性、前沿性、层次性。所有研究生课程必须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全英文课程必须有英文教学大纲。(2)本研贯通。建立本研一体化课程体系,注意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衔接。本科生选修本研贯通课程库内的课程可认定为本科生阶段及研究生阶段学分;硕士生可选修本科生学科核心课、博士生可选修本科生和硕士生学科核心课作为补修课程。(3)优化结构。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公共必修课、学科核心课)和选修课(专业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全英文课程)两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中增设《学术道德与科技写作》,同时,各学科须开设至少1门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文史哲类必修课程;选修课中增设学科交叉课程和全英文课程,各学科须开设至少1门跨一级学科的学科交叉课程,“双一流”建设学科须开设5-7门全英文课程,其他学科须开设至少1门全英文课程。4.增设培养环节学分对培养环节增设学分,强化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其中,对所有研究生增设文献综述(1学分)的环节要求;对学术学位硕士生增设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的环节要求;对学术学位博士生增设资格考试(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预答辩等环节要求。各单位须制定环节管理与考核细则。四、工作要求(一)组织机构各培养单位是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主体,应成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领导、工作小组,统筹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1.领导小组:各培养单位成立以党政正职负总责、研究生教育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机构,统一规划和协调本院修(制)订工作。2.工作小组:各培养单位按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成立修(制)订工作组,由学科负责人、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院研究生教育负责人、研究生导师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各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3.评审小组:各培养单位成立3-5位国内外学科专家组成的培养方案评审小组,对培养方案修(制)订进行评审,并提交学院审核通过。(二)建立修(制)订材料档案各培养单位应对修(制)订过程中的调研情况、会议情况、评议审核情况等做好记录,建立材料档案并及时归档。(三)统一审核各培养单位提交培养方案后,学校组织专家对培养方案逐一审核,未通过的,需返回修改,限期重新修订。(四)跟踪指导学校将根据各单位修订日程安排,安排专家前往各培养单位,全程跟踪、检查修(制)订过程中各关键节点的落实情况。(五)时间安排1. 2020年4月,学校出台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指导意见。各培养单位成立组织机构,各学科分别选择至少3个国内、国外一流学科为标杆,深入调研比较,征求用人单位、师生意见(含毕业生),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形成培养方案修(制)订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详细的工作方案。(责任单位:研究生院/各培养单位/一级学科点)2. 2020年5-6月,完成培养方案修订(初稿)及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定。工作组组织完成培养方案修(制)订(初稿);各学科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完成课程设置,组织编写完成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并确定各门课程责任教师(团队);学院审核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报研究生院审核。(责任单位:各培养单位/一级学科点)3. 2020年7-8月,学校评审。学校组织专家逐一审核各方案,审核未通过者,限期修改重新修订,直至通过为止,形成终稿。(责任单位:研究生院)4. 2020年9月,从2020级研究生开始使用新培养方案。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2020年4月1日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文,指出要依托“双一流”建设,深化人工智能内涵,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资料图:2019年10月21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机械手臂现场“演奏”钢琴。中新社记者 张茵 摄《意见》提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和生态系统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学科交叉融合亟待深化,人才培养导向性亟待加强。《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依托“双一流”建设,深化人工智能内涵,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意见》要求,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加大对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稳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有序推动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吸引人工智能前沿领域优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注重人才学科背景的多样化、互补性,实行个性化支持政策,实现不同学科背景人才的系统性整合。《若干意见》明确,打造高水平发展平台。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鼓励高校统筹各类资金,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逐渐形成学科优势特色,推动人工智能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设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参与共建,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优先支持。密切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组织开展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技能竞赛,引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若干意见》提出,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确立专项任务培养研究生机制,对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博士生,高校应参照科研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保障和提高博士生相关待遇的具体办法,保护博士生的合法权益。强化博士生交叉复合培养,鼓励企业向博士生开放课程、数据、案例、工具和实训平台。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面向全产业链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避免简单“拼盘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意见》还提到,加大支持与组织力度。健全学科设置机制,完善学科评价机制,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健全学位质量保障机制,加强资金投入引导,加强组织实施。其中,在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方面,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综合考虑有关高校高水平师资、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和攻关任务,以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等情况,安排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计划专项增量。积极引导高校通过实施常规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办法,切实优化招生结构,精准扩大人工智能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
工程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规”来了!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转发及说明的通知》、《关于转发及说明的通知》。《改革方案》自2018级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往届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参照此方案做相应调整。《指导意见》自2018级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往届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可参照此指导意见做相应调整。两份“新规”具体都有哪些内容?随小编一起看↓↓↓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工程技术领军人才,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制定本方案。一、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企业(行业)工程实际,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相关工程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二、培养方式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1.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2.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紧密结合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紧密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培养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的能力。3.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采取校企导师组的方式进行,聘请企业(行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导师组成员。三、招生对象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应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四、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基本素质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工程伦理规范。2.基本知识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熟悉相关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掌握相关的人文社科及工程管理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3.基本能力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五、学位论文要求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自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2.研究内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可以是工程新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3.成果形式: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做出创造性成果,成果形式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行业标准、科技奖励等。成果应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并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4.水平评价: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评价其学术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与社会经济效益,并着重评价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六、质量保障与监督1.培养单位应建立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部保障体系。2.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应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充分发挥指导与监督作用。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培养定位及目标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单位应在满足国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明晰培养定位,突出培养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二)掌握所从事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三)掌握一门外国语。二、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其中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修业年限为2至3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学校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三、培养方式及导师指导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今后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一)课程学习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课程学习须按照培养计划严格执行,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培养单位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培养单位或企业开展。(二)专业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三)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四)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培养单位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提高校企联合培养质量。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合作共赢的长效保障机制和高效的运行管理制度。(五)导师指导是保证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培养单位应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加强对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导师组应有来自培养单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体系应体现先进性、模块化、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课程设置应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基础、工程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培养,应注重发挥在线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同优势。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和学分,以达到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要求。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课程学习16-20学时可计作1学分。课程设置框架和必修环节:1.公共课程:政治理论、工程伦理、外语;2.专业基础课程:数学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3.选修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实验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创新创业活动;4.必修环节:专业实践。五、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应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和考核指标,实践成果能够反映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方面取得的成效。六、学位论文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七、论文评审与答辩(一)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二)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三)论文须有2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须由3~5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应有相关的企业专家参加。八、学位授予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相应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