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学生在决定考研的时候会犹豫不决,因为不知道从哪里听到关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要写很多论文,而且每年硕士研究生都会有很多不能顺利毕业的,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最后只能延期毕业,在这样的观点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考研望而却步。可是,研究生真的很难顺利毕业吗?难道硕士研究生有很多都是被延期毕业吗?或许研究生的观点更具有代表性吧!很多硕士研究生表示,很简单的,甚至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其实,之所以会有部分大学生认为硕士研究生难毕业,是因为论文,只要论文不达到要求就不可能顺利的毕业,但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这就和大学本科写毕业论文一样,一开始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写不出论文来,但是当真正需要你写论文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是写不出来的,甚至查重率还特别的低。同样,硕士研究生一样的要求,只是需要你在校期间发表一篇或者是两篇论文,或许你会认为发表论文会很难,其实当你读了研究生你才会发现,发表一篇论文是多么的简单。首先,你的这篇论文不需要你写几万字,不需要你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格式来,只需要你能够简简单单那的对你所学专业中的某个知识点发表一些自己的原创的见解,仅需要几千字即可。其次,各大高校对你所发表的论文的期刊等级并没有很详细的要求,你只需要写好论文,然后联系期刊或者杂志将论文提交,最后根据其所要求的版面费及时提供就可以了。这样在读研期间的论文要求你便顺利地解决了,剩下的就是你的硕士毕业论文了。此外,以前硕士研究生想顺利的毕业还需要通过英语六级,但是现在对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六级已经不做要求了,也就是说你硕士顺利毕业又少了一个拦路虎,试问在这样的条件下你还会觉得硕士研究生很难毕业吗?因此,那些觉得硕士研究生很难毕业的大学生或许可以放心了,硕士能否毕业最多的还是取决于你是否有很重大的违纪现象,或者是你是否有过作弊行为,因为很多院校对于作弊的学生是一票否决的,只要有作弊经历的就不要不可能顺利的毕业的!!!
这几年,学位论文抄袭、作假事件从未远离过网络。比如,不同学校不同届的学位论文雷同,连“致谢”部分也几乎一样。而更普遍的可能还是使用同义词、改变句子结构等方法“打擦边球”。9月22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学位论文作假作为信用记录#也成为微博热搜。在微博热搜中,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的介绍也引起讨论。他提到,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中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伴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增长的,是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频频爆出,演员翟天临论文抄袭事件等新闻更是陆续引发热议。不断强化对学术不端的处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必要之举。不过,在微博等社交媒体的讨论中,除了对强化学术规范的支持之外,亦有许多其他值得思考的评论,如“除了学生,导师学术作假也应该同等对待”“每年太多人毕业,学的东西都差不多,都要写毕业论文,都要求创新太难”等。这些讨论指向了师生关系、学位论文如何创新、研究生的课程质量等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多个问题。作为论文指导教师的导师也担心如果要求过严,会导致学生走向绝望,同时也有导师反而以此作为威胁学生的权力资源。这些问题同样重要。撰文 | 刘亚光1不那么“学术”的研究生美国有一位程序员、博客作者叫保罗·格雷厄姆,他曾提出一个“学历时代正在终结”的观点。他认为,学历在当今社会的一个核心作用是帮助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能快速地做出一个人才“预期”,即在无法判定一个人的具体能力的时候,用最高效的方式筛选出更大概率拥有更强能力的员工。在他看来,学历的这种为应聘者提供“预期证明”的作用在员工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大企业的招聘中体现得更为突出,而随着创业公司和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学历在招聘中发挥的作用将会慢慢被淡化,代表个人能力的“效能”将取代“文凭”成为应聘的核心竞争力。电视剧《毕业时刻》(2011)剧照。然而至少在当下的中国,情况似乎并不如格雷厄姆所述。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加激烈,“效能”确实开始越来越被重视,但各大用人单位似乎并没有放松对学历门槛的要求。根据智联招聘2020年的调研,超过七成的企业提高了对员工岗位核心职责的要求,以此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近6成企业提高了就业的学历门槛。而2019年秋季求职指数也显示,计算机软件、网络游戏占据行业竞争指数的前列——这些行业恰恰也是格雷厄姆口中的“大公司”分布集中的行业。如前所述,2020年,我们在学研究生超过300万人,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市场的供需失衡使得企业无法放弃使用学历门槛来快速完成人才预期的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研究生们心态的微妙变化。顾名思义,研究生教育最初的定位,是培养具有学术科研潜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不论是从日常感受出发,还是翻阅近些年针对研究生读研动机的各类调研,我们都能得出一个大致不会出错的结论:至少从心态上,研究生变得越来越不“学术”了。《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显示,有55%的大学生考研的动机是就业前景好。而六年之后,2020年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提升就业和从业核心竞争力”的考研动机占比最多,超过60%,而出于“对学术研究感兴趣”而选择读研的学生比例仅仅在20%徘徊。马克斯·韦伯在1917年11月发表“科学作为天职”演讲的慕尼黑斯坦尼克艺术厅。在《学术与政治》中,马克斯·韦伯曾经将学术研究比作一场“鲁莽的赌博”,走上学术之路的人不仅需要忍受枯坐冷板凳的清苦,还需要面对各类可能导致自己心态失衡的风险与诱惑,走上学术道路的人需要“有最好的心态,并做最坏的打算”。然而,在当下成为一名研究生——一名名义上的“学术预备军”——可能更多时候是出于“保险”。正如一则之前在豆瓣上流传的段子说的一样,“我现在选择不读研究生,反而说明我面对现实的能力比较强”。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学术不端频发的现象。在“剪刀加浆糊”式写毕业论文依旧频频出现的当下,谈“学术创新”似乎就显得奢侈了。这也就不难理解在一条有关打击学术不端的新闻下,受到更多热议的反而是另一个话题:学位论文的“创新”。这同样也是近年来教育部门严抓的有关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问题。“论文的选题都被前面的人写烂了,为了避开查重句子才乱改,难道论文重点“本科论文要求写创新点不是强人所难?”一类的评论都获得了高赞,也反映出“论文创新”是绝大多数研究生面临的难题。“论文创新”令研究生们抓耳挠腮,在学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许多“强行创新”的情况,浏览许多高校教师的微博和豆瓣,都能看到对这类现象的吐槽:或是借用一个貌似新颖的理论框架去“裁剪”经验事实,或是生造一个新的学术“概念”却并无与既有学术谱系的有效对话。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C.赖特·米尔斯曾为我们描摹过真正“创新”的研究图景:能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在社会中二者的前景。这样的研究往往从独特而鲜活的个人经验出发,并最终能够与个人身处时代的结构性问题相连接。这一要求无疑建立在研究者对“研究”一事拥有切实的关怀和兴趣上,而在客观上研究生学历普遍贬值、主观上研究生的心态出现转变的大背景下,这显然成为一个很高的要求。《社会学的想象力》,[美] C.赖特·米尔斯 著,李康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2“魔鬼导师”或“放养导师”黄灯在《我的二本学生》中曾如此描写初到她所任教的二本院校的体验:“暑假备课期间,我终于明白,《经济应用文写作》是多么乏味的一门课程。我脑中不停转动‘报告、请示、命令、决定、通告、公告、通报、批复、会议纪要’这些毫无感情色彩的词汇,这和我博士期间接触到的‘现代性、叙事学、解构、规训、德里达、后现代状态、韦伯、利奥塔、本质主义、启蒙、自我认同、民族国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是直接的、功利的、交易的知识传达,一种是理论的、虚空的、逻辑的知识训练。”《我的二本学生》,黄灯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8月。而就在近日,《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名为《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的采访引发了一波刷屏转发。文中呈现的顶尖高校学生们“受困于绩点”、偏爱选择“分高、保险”的“水课”,乃至于很多人“即使按照高考的逻辑获得了高绩点,但专业水平却是倒数”。黄灯笔下二本学生对知识“功利化”的接受,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在中国顶尖高校的学生身上:他们中的许多人用接受“报告、命令、通告”的方式,来理解“现代性”和“德里达”。而这也使得通过高绩点获得保研等继续深造机会的学生,未必真正培养起了对理论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这同样影响着他们面对学术论文的态度。《意见》也提及,“需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然而就采访反映的现况来看,建立一个选拔出真正对学术有兴趣的人才的制度,依然任重道远。不过,研究生不都志在学术未必是一个不好的现象。毕竟随着社会的变迁,研究生教育会承担不同的功能。关键在于,相关培养方案改革应该同时适应社会对研究生定位的多元化。如《意见》也指出,应该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只有通过培养方案的合理化,才能让“以学术为志业”的学生和志在就业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除了关于“论文创新”的烦恼,“将学位论文作假作为信用记录”话题下被热议的还包括导师。评论纷纷表示:“难道不该管管老师吗?下梁不正的根本原因是上梁歪”“导师论文造假同样应该严惩。”其实,不管是这次颁布出台的《意见》,还是教育部门一直以来的要求,都在不断强调导师责任,将学位论文作假纳入信用记录也不意味着忽视对导师的要求,但这些评论的背后反映出的情绪仍然值得重视。近年来校园中连连发生的研究生受到导师压迫而选择轻生的悲剧,在让人扼腕叹息之余,也让人对研究生导师的“权力”更敏感。而在各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同样也能发现,这些评论中提及的“侵占、剽窃学生成果”“抢第一作者”等现象,确实也是导致许多悲剧的重要原因。豆瓣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建立九个月,有三余万人加入。图为回复较高的帖子。动用手中权力给学生施加强压的“魔鬼导师”自然受到广泛的声讨,而另一种“放养”型的导师也同样被评论吐槽。学生遭遇这一类导师的普遍性似乎也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窗口”得到观察:毕业论文致谢。感谢还未出现的女朋友、回忆室友一起做过的糗事、罗列学校里的风景和饭餐……随着越来越多的论文致谢成为网红段子,似乎在硕士论文里细致地谈论导师或是学术前辈如何具体地影响了自己的学术生涯的致谢还是比较罕见的。虽说导师永远是被放在论文致谢里的第一个,但现在许多对导师的致谢也很像套了感谢语模板。虽然说“致谢”谈论学术以外的事轻松一下完全无可厚非,但这可能部分说明当下存在的部分导师的“放养”以及其与研究生之间联系淡漠的现实。网上甚至有人总结出《被导师放养必备生存指南》,生动刻画了“被放养研究生”的“惨状”:“导师很忙,明明近在眼前却遥不可及,无缘相见;被放养者犹如身处孤岛与冷宫,得不到导师的垂爱与指导;时刻在自由过头的边缘处试探,自律与放纵仅有一线之隔。”然而,在拥有无限“权力”的形象之外,有的导师们也有自己的委屈和苦衷。对于评论中讨论的“抢第一作者”等问题,部分高校教师也认为工作量的具体分配以及导师起到的作用需要视具体情况来评价,不可一概批评导师和学生共同署名的现象。而许多高校教师甚至自嘲成为了“高危群体”:对于本就对学术兴趣寥寥的学生,如果管得太松,后果很可能是论文质量不达标。如果管得太严,又担心学生不堪重负,导致不好的后果。尤其是一旦出了事被媒体曝光,舆论场天然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又会进一步强化导师的负面形象。制度设计中逻辑一致的对导师的严格要求和导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现实中有时却会呈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张力。对于研究生学习,导师的影响至关重要。在选拔制度和培养制度的完善之外,如何建立相关条例以明确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显然也就成为对广大研究生来说最为利益攸关也最令人感觉棘手的问题。参考链接:高校导师有话说:害群之马是少数,不敢不让学生毕业 https://www.sohu.com/a/227827069_665455《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https://www.eol.cn/e_ky/zt/report/2020/content02.html#sc_2_5《被导师放养必备生存指南》https://xw.qq.com/partner/standard/20200921A0EQA7/20200921A0EQA700?ADTAG=standard&pgv_ref=standard毕业生考研动机调查:就业前景好占55%http://kaoyan.xdf.cn/201406/10059358.html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刘亚光;编辑:西西;校对:刘军。题图为《四月物语》(1998)剧照。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延伸阅读学历贬值愈演愈烈,我们还能走出“文凭社会”吗?韦伯与学术人:现实关怀,立身何处?
简单的说说硕士研究的三年研究生生活,可能并不是很多大学生所想的那样,每天都忙碌中写论文、学术研究中,不可能三年都是这样过来的。由于我是人文社科类的硕士研究生,所以详细说说我们这些文科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主要是干什么?或许你会发现和你上大学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先从研一开始,说说研究生的那些事儿。研一其实非常的简单,几乎是和大学一个模式,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的、按时的上课,包括专业课、选修课、公共课,这是研一主要做的事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顺利的通过各科的考试,有的科目是闭卷考试,有的是开卷考试,有的是写一篇课程论文,考试的方式多众多样,难度也各有高低。但是其中的英语课是所有研一学生最为关注的一门课程,也是最容易挂科的。同时,研一的我们还会积极的参加研究生学生会组织的一些活动,有的学生还需要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不要认为硕士研究生英语四六级都通过了,因为有大量的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都忙于四六级考试。此外,在研一这一段时间也是和自己的硕士导师相互磨合的一个时间段,不管是学生对导师还是导师对学生都需要注意一个时期,互相的了解,时不时的探讨一下学术动态,聊聊未来的规划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一般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在每年的5月中旬左右就基本结课了,也就是你研究生的全部理论课程已经结束。所以在暑假之前,我们有一个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事情需要开始积极地准备了。再来看看研二的我们,在忙些什么?研二最重要的事情是:硕士学位论文定题目、开题报考、中期考核。研二一开学也就是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开始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的相关工作,这是硕士学位论文撰写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毕竟只有开题顺利,才能够更大概率的写出一篇比较好的硕士学位论文。因此在正式的开题之前需要和自己的硕士导师详细的演剧自己开题报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提纲、参考文献等等,只有前期将这些内容准备的足够充分才能够保障我们顺利的开题,并且帮助我们顺利的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只是开题之前,你需要看很多篇文献、需要看很多本专著、需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需要经受硕士导师无数次的责怪,只有经历了这些你才能够写出一个令所有硕士导师满意的开题报告,所以说真心不容易。之后更多的研究生会选择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有的开始每天按时定点的到图书馆看自己硕士学位论文需要的各种资料,有的开始积极的向一些核心期刊投稿,开始不断的接收被拒绝的消息,然后不断的修改,不断的被杂志社的编辑压迫,直到顺利的发表。因为高校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有一条是必须在读研期间发表一篇或者是几篇的专业领域内的小论文,所以写论文几乎是所有的硕士研究生都需要做的一件事情,还有的研究生为了能够获得比较高额的奖学金会发大量的小论文,这些都是在研二期间完成的事情。到了研二下学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期考核,因为这距离研究生开题报告已经有一段的时间里了,所以为了检查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情况会举行中期考核,主要是查看每一个硕士研究的学位论文的进度,一般要求要完成整篇论文的三分之一,同时在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要在这次考核中集中解答,例如是否还能继续写下去?是否需要重新开题?以及硕士导师就学生论文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还有一件事情就是读博,研二的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明确大答案。如果决定了要读博,那么便需要做很多相关的准备。例如选择目标院校、联系博士导师、是统考还是申请-考核?以及目标院校对于申请-考核的学生有哪些方面的要求?然后根据这些要求争取在研二这一年全部做到,这样就能够保证自己在研三的时候获得博导的名额,在硕士毕业的时候顺利的拿到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除此之外,这一年也是很多学生频繁参加各种学术论坛的时间,会有大量的研究生参加985高校举办的专业领域内的学术论坛,这样也是为了能够丰富自己的学术经历,在以后的读博和就业中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于是很多研究生在不断的创造,因为只有你写的论文被主办方认可了,才能够获得参加学术论坛的机会。最后再看看研三的我们,或许你就真的知道研究生的不容易了。研三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硕士学位论文的找工作、预答辩、外审、正式答辩、毕业季。这时候各高校的春招陆续开始,所以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然是穿梭在各大校园招聘会现场,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每天频繁的参加用人单位的宣讲会,不断的投递自己的建立,争取拿到一家比较好的公司的offer。同时在寒假一结束,也就是3月或者是4月份的时候,各个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了,这是很多硕士研究生比较重视的一件事情。因为如果预答辩没有通过学院答辩委员会的审核,那么导师也就不能给你的硕士学位论文签字,随之便是不能送外审,最终的结果就是延期毕业。因此研三的研究生非诚重视预答辩,尽管会在预答辩的过程中被很多的硕士导师怼的怀疑人生,可能自己都已经开始质疑自己写的硕士学位论文难道真的非常的垃圾吗?然而,这其实是硕士导师为了你能够顺利的通过外审而及其认真的给你修改建议,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预答辩结束之后,还需要根据各位导师给的建议不断的修改。预答辩结束后,在5月份的时候研究生院会把所有毕业生的硕士学位论文送往外审,从此研究生便开始了提心吊胆的生活,期待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能够顺利的通过外审,一般20天左右的时候会出外审的结果,如果你外审的成绩不到60分,那么结果就是延期毕业;如果你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外审成绩是60分到70分之间,那么还会进行二次送往外审。因此所有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的最中成绩只要70分以上就可以。接下来便是各学院组织的正式答辩了,一般来说这个环节还是比较轻松的,因为很多高校只要学生的外审通过率,那么在正式答辩时一般都不会为难学生的,当然也会给一些修改的建议,这样也是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学位论文,所以研究生对这一环节并不是很在意,甚至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对于导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已经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状态。不过有一个令很多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比较开心的事情,那就是向学院报销自己读研期间的一些费用,当然额度有限,一般来说是2000元到3000元,这笔费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可以报销读研期间的路费、资料费、发表论文的费用,所以对于在读的研究生来说不要忘记将自己的火车票扔掉,因为是可以报销的哦。在最后的最后就是毕业季了,一般来说都是那些老套路,拍毕业照、毕业晚会、谢师宴等等,然后在7月份左右正式的走向工作岗位或者是开启博士研究生的生活。以上便是研究生三年期间比较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将时间都放在了学术上,但是看完这些相信很多人都会发现,研二和研三才是硕士研究生最重要的时间段,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保证自己顺利的毕业。
本文为募格学术原创。转载请在【后台】留言作者:晨星高校仍未开学,但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下去。科研狗或毕业族不能闲着,把这段时间闲下来,后面的日子就难熬了。这天刚在电脑前坐好,几个同事就开始吐槽。“有没四点多起来给学生改论文的?”“害怕学生盲审通不过丢人,你真用心。”“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却用它修改学生论文。”“握手啊,我前几天熬夜到凌晨两点给研究生改大论文,真不容易。”我听着他们的聊天,也禁不住苦笑。我想起了当年我做学生的时候,估计当时没少让自己的导师操心着急上火。我当年的导师是我眼里的“别人家的导师”。我的导师是一位学识渊博又脾气温和的老好人,对学生体惜呵护有加。他一直遵循“响鼓不用重锤”的原则,几乎轻易不对自己的学生发火,或者说很重的话。不过,曾有一次我把他惹恼了,他有次把我叫到办公室(原话是“有空吗?能不能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我到了导师的办公室,他让我坐到他的对面,接着给我倒了一杯茶,对我说:“你的论文我已经改好了,发到你邮箱里了,你按照修改意见回去好好地改一下。”然后他顿了顿:“再写好论文后,你能不能自己先看看,然后再发给我。你这篇论文有一些拼写错误,我已经帮你订正了。”导师真诚地看着我,我感觉我的脸有些发烫。等我离开老师的办公室,回到实验室下载完我的论文修订版,仔细地看了一下,感觉我的脸更烫了。我知道,其实有些是本不应该发生的低级误错,我没有仔细检查,就慌忙火急地提交给了导师,看似在抢时间,其实也耽误了不少功夫。其实无论对包括SCI小论文,还是毕业的学位大论文,论文初稿完成顶多算万里长征走完了八千里,还需要仔细在重新阅读,斟酌、润色、修改…这就是论文的修订工作。修订意味着论文需要再看多遍,修改若干处,需要每次从文字表达、布局结构、前后一致性、论文实质内容等等不同侧重进行一遍遍地梳理,检查修改。修订是一篇论文初稿完成后必须的事情,写完草稿后的论文只是个毛坯产品,一篇看得过去的论文(无论大小)肯定是经过多次修订工作。下面我就谈谈对于SCI小论文实际内容修订的那些事情,其中有些对中文期刊论文或大论文也适用。(1)把初稿完成的论文放在一边,不要立即修订,需要一定的时间距离,这样可以用更加客观的状态去修改论文。以个人体验,如果我立即重读自己撰写的论文,我会发现我实际上不是在读自己写的,而是我认为就是这样写的,因为我还没有从延续的写作思维中走出来。(2)在修订原文前,最好先准备一个论文草稿的提纲,用参考文献的工具把论文的参考文献也都提前准备好。(3)开始通读全文,仔细论文中检查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回答以下问题:论文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即是否有一个主题恰当固定在有限的领域问题中?有没有说清楚这是论文主题?论文主题的观点有什么贡献,即创新性?有没有指出观点和其他论文之间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相同点,改进的地方确实改进了吗?在论文的前面,有很清晰让人明白的“introction”吗?论文是前后一致、系统化的吗?是否组织有序,各章节匀称?“introction”写得能不能吸引读者,是不是有点“虚”?“discussion”真的构成了论文的主体吗?“conclusion”是否准确地说明了论文应该取得的成果?“conclusion”是简明扼要?论文连贯吗?每个句子是否符合段落和每个段落符合论文的陈述的逻辑性?论文简明无冗余吗?论文中介绍了一些不相关的材料吗?有使用任何不必要的词语?描述清晰吗?我有没有避免任何含糊不清和误解的定义和术语?论文中的文字信息表达得准确有效?论文中使用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是否适合专业论文写作的标准?标点符号正确?论文中的数据、公式、图表是否正确?这篇论文的正文大部分段落有多长,特别是那些核心内容比如方法、实验过程、结果、评价、讨论和结论是否表达足够简明明白。科技论文最重要的风格是言简意赅。摘要、前言、主体部分、结论前后是否存在逻辑错误(给审稿人抓住攻击的尾巴)。论文研究的不足、缺点及未来的预期是否存在瑕疵。论文符合提纲?确信摘要是准确的吗?脚注是否足够和准确?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是否足够和准确?脚注和参考书目是否正确?参考文献是否与正文中引用对应一致?(4)选择期刊再回头客观想想这篇论文的水准是否能被发表?如果是的话,是基于什么理由?定位的目标刊物是什么档次,在这个档次里挑选具体的投稿期刊。需要注意的是,坚决杜绝一稿多投,因为有些期刊同属一个出版集团,公用一个投稿系统,投稿信息是可以共享的。选择目标期刊的秘诀是,先投最好的期刊,即使不能中也是使论文得到优良的审稿意见,可以使自己的论文水平提高不少。即使后面被拒绝了,也可以通过顶尖级专家的审稿意见修改完论文,投个其他普通SCI期刊也是很容易中的。论文所述的主题是否是投稿的目标期刊感兴趣的?或者对研究结果感兴趣?这本目标期刊是为什么样的读者准备的?他们在哪些领域,拥有多少什么样背景知识?(5)调整风格如前所述,撰写研究论文的目的是它可以发表在某一学术期刊上。作为刚刚投稿的论文,就第一读者来说,是为了向相关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展示作者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因此作者常常不应该提笔就写文章,连目标期刊的稿件样式也不看看。相反,论文作者应该考虑一下什么者期刊可能对他们的研究结果感兴趣,以及他们的研究领域和主题范围,找出哪家期刊适合出版改论文。在准备论文时,就要根据期刊的需要构思如何撰写论文,调整写作思路。为此,作为作者应该不厌麻烦,考虑所有涉及论文撰写的技术性问题。如果想要能够发表学术论文,乃至取得真正的成功(成功毕业、顺利评奖、及时晋级),都要花费心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因此,至少我们必须考虑关于以下几个建议:期刊的样例论文就什么样的?根据样例论文调整自己论文的布局、字体、体例等…目标期刊刊出论文的字数,其中图表数量是否超限?论文如果超过期刊字数或图表超限了,那么肯定需要缩减篇幅。论文应分为几部分,使其内容、风格、字数和篇幅对应与期刊的论文相配,让论文习惯于期刊,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直接就投稿了(这有可能让编辑愤怒)。最后,无论大小论文,初稿完成后的第一要务当然是给自己的导师看看,但发给Ta之前,最好自己先看一遍。如果没有思路,可以收藏本文,到时再读一次…
众所周知,论文写作对于提高个人科学研究水平至关重要。必须持之以恒,矻矻努力,方可有所前进。赛恩斯编译认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必须注意的,例如:一、博览群书,丰富知识素养。知识的积累,是认识能力和水平得以提高的保证。此道理犹登高望远,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使自己的学术视野扩展,才能使自己学识的深度与广度有所加强。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所以就论文写作而言,要先读那些与此篇论文相关的书,这些书当然要以传统的学术经典为主,而不应当是漫无边际的浏览。二、开动脑筋,慎重选题。心中要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明确应当选什么样的题目来写文章。大概说来有如下的特点,一是要有创新点可以开掘;二是相关的材料自己能够驾驭;三是题目的容量比较合适。初步选中的题目要再思索其可操作性,不适合者,尽快调整。论文选题一般要先考虑自己感兴趣的,因为有了兴趣才会有较大的研究动力。而且还应当多选几个题目,然后经过详细调研来对比它们的可操作性、学术价值等,选出最恰当的题目。三、恭敬认真地总结相关的学术史。总结学术史,是对于历史与学术的尊重,这实际上是史源之学的锻炼。严格说来,每一项选题都有其学术研究的源与流。对于前辈或他人的研究我们应当满怀敬意向他们学习,对于他们的研究,既不要迷住,也不要误解或曲解。总结相关的学术史,不是列出若干篇目的论文或著作就算完事,而是要仔细分析前人相关研究所达到的水平,以及尚存的问题。这就要有所选择,选取提出某一论断最早者、论述某一问题最为权威者,来进行讨论。总之,只有恭敬认真地总结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才可以为自己文章的学术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放飞思想,抓住自己思想的闪光点。正如钱锺书先生说,“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自发的孤单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眼里只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所谓“微言”,即精深微妙之言,是流星划过思想的天穹。这个光辉必须书之于纸,琢磨于心。古今学者,夤夜披衣而起所伏案疾书者,往往就是其思想的闪光点。五、腹稿粗具与谋篇布局。思想的闪光点往往是文章的中心与主题所在,所以作文之前要多琢磨如何把这一主题讲清楚。一般来说,自己理不清楚的问题,文章里也是不大可能讲清楚的,这也就需要对于自己所写的内容要在正式写作前有一个大概的设计,要用一些时间多考虑一下如何开头,如何进入主题。这个考虑的过程,有时是很困惑、很难受的,可能达到寝食难安的地步。问题想透了,谋篇布局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六、围绕主题,深入开掘。汇集了丰富资料之后的工作,就应当把这些材料架构起来。架构工作的要点,就是要在开掘主题上下功夫。七、疏通逻辑,通言畅辞。文章应当有逻辑性,简言之,就是把话说得明白。一篇文章,道理讲得清楚,其逻辑一定是清楚明白的。文章的见解(亦即创新之处)明确以后,就应当把它证明,这个证明的过程就要有理有据、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把创新之处证实。如果讲道理的时候说不通,那就是逻辑方面出了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创新之处可否成立,若还坚信能够成立,那就再找证据来说明。疏通逻辑的关键在于理由充分,把路开拓得宽宽的,纵然是曲径通幽,也一定是顺畅的,如果有不可逾越的障碍,那么不管是大路抑或是曲径,都是走不通的。文章的底气在于理由充分,如果理不直,那是不可能气壮的。逻辑的通畅还在于要把道理完全讲清楚,不应当是不完备的。从打腹稿开始,直到写完,应当不断地审视逻辑是否通畅的问题。在荆棘中修出一条路就是疏通逻辑的过程。可以说,有创新意义的文章大都是在荆棘中修路,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一条通途大道,那就很可能是前人走过的路。当然,前人走过的路还可以再走,但要这样的话,你的创新之处的难度就必然加大,需要更多地学习、思考与锤炼。八、论文当以学术创新为主线。现在写文章大家都注意到学术创新的问题,都知道一篇好文章必须有学术创新。一般来说,学术创新必须在认真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对于某一问题的研究,必须知道前人已经达到了什么高度,有何卓识,在此基础上方可提出自己的不同认识。而且要使自己的新观点、新思维,能够站得住脚,有史料和逻辑论证的支撑,唯有如此才可让人信服,才能算有了创新。九、论文必须多次认真修改,方可定稿。论文初稿完成后,要有一个修改的过程,不要急于拿出去发表。对于论文的修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删除枝蔓,突出主线,删掉可有可无的段落和语句;二是查改硬伤,所谓论文的硬伤不光是常识性的错误,而且还应当包括引征材料的讹误和论证逻辑的不通之处;三是要润色增彩,使论文行而能远。
近日,一则26岁研究生熬夜加班修改论文凌晨猝死的消息引起网友们关注。2020年12月25日,猝死26岁研究生的母亲发帖子向网友们求助,希望调查真相,还她儿子一个公道。猝死研究生母亲称,她此时“很无助,很痛苦”,同时感谢亲朋好友以及素未相识的网友们的关注。随后,这位可怜的母亲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和诉求。关于我儿子的离开,我想说一下原委和我的诉求。 她说她的儿子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培养的研究生。2020年9月14日早上十点左右,猝死研究生的父亲发现儿子突然猝死,一家人如同遇到个晴天霹雳,陷入无限的悲痛之中,心如死灰。含辛茹苦几十年养大的儿子,眼看研究生就要毕业,还没来得急施展自己的才华,还没享受美好的人生,开始光明的前途就突然不是离开人世,哪一个母亲能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呢?猝死研究生的母亲在悲痛之下发誓一定要找到真相。她回想起儿子离世前一周突然变得非常忙碌,经常熬夜修改论文,这是不是儿子猝死的真正原因?之后,猝死研究生的家属查阅了他电脑上的文档记录以及和导师的QQ、微信聊天记录等等可能发现真相的蛛丝马迹,发现他在去世前一周,一直在熬夜加班修改一篇论文,以及论文稿件在他和导师之间往返频繁,论文还有大幅改动。另外,他跟朋友喝聊天记录中也发现经常跟朋友诉苦“文章改了四五十遍,老师就是不给我过”,导师“无中生有”、“自己骗自己,真的可怕”之类的烦恼。猝死研究生的母亲很难相信,平时很温和懂事的儿子能够说出如此愤怒的话,一定是内心充满了怨恨。当她去质问儿子导师时,导师的回应却是“精益求精”,“论文已经投稿”等等,让猝死研究生家属无法接受。 事后一个多月,猝死研究生家属尝试用很多方法调查真相,终于在手机中找到一些能还原真相的事实。学校要求硕士毕业生要发表一篇论文,2019年其儿子就已经写完一篇论文。论文在中期考核中,评委老师们还给出蛮不错的评价。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其儿子和导师的项目出现了学术造假的问题,接着导师就把他论文作废了,又要求儿子重新写两篇论文。只是,后来导师在面对采访时不愿意不承认这个事实。此时,儿子距离正常毕业仅剩9个月,她地儿子无奈地说,“这一年半的时间都荒废了,精疲力竭”。尽管如此,她地儿子还是按要求又写一篇论文。令人气愤的事,导师非但拖延不修改,还要她的儿子准备延期毕业,甚至直到儿子去世前一周才突然催促他改了好多版本。论文不断要求被修改,甚至推翻重写,论文标题都换了,其中的焦虑和折磨可想而知。这位可怜的母亲认为,“正是导师无理的要求,威胁延期毕业,拖延不修改论文导致其儿子脑力严重消耗,在严重的超负荷的工作下,儿子死于连续熬夜加班修改论文后导致疲劳过度而猝死。”更令猝死研究生家属气愤和不解的是,儿子猝死后不到三天,导师不但没有任何表示,还没进过猝死研究生家属同意,也没有表达出伤感,而是直接就把论文投稿了。这件事发生后,猝死研究生多次用邮箱等方式于学校沟通,并对儿子去世后,我们家属多次导师的行为提出质疑,直到今天都没有得任何回复,只能发帖求助媒体。猝死研究生的母亲称“我们希望地科院及学校正视此事,彻查导师指导学生中存在的过失,给亡者一个交待,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对于这件事,我有几个问题想提出来跟网友们交流。1、研究生猝死现象并不是很少见,甚至中小学生也有猝死的现象发生,但是这件事是否跟导师威胁延期毕业,多次要求修改论文有关?2、导师为何在学生猝死后就拿学生论文去发表,经过学生和学生家属的同意了吗?3、导师课题项目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导师为何要作废学生的论文,还威胁要学生延期毕业?4、导师要求学生修改论文是不是“精益求精”?5、导师和学校方面有没有任何责任?以上就是我想跟网友们讨论的问题,如果你们对26岁研究生熬夜修改毕业论文几十次后猝死,家属质疑导师故意刁难这件事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网友的吐槽2019年堪称史上最严毕业论文答辩季,从写论文开始就波折不断,学生们被老师要求多次修改论文,甚至很多研究生因为预答辩没有通过,直接被延期,毕竟太差了,研究生自己不怕丢人,每一位导师们还是需要为自己维护一丝的尊严,一些名校的本科生,所有的论文都要求盲审,甚至个别系都会外审,针对2019年的毕业论文和答辩,网络上吐槽声不断,一位本科网友的本科论文借鉴抄袭了郑州大学的硕士论文,结果网络查重发现是抄袭了西安科技大学的,然而更悲催的是,论文交给导师,结果导师说论文写的太简单!可见这位本科毕业生当时心中绝对是万马奔腾!不毕业论文跟难的是答辩虽然很多研究生的论文外审得到双优秀,然而还是不敢掉以轻心,因为毕业答辩比修改论文更恐怖, 毕业答辩现场的专家老师们会问倒为止,一位已经顺利通过2019年研究生毕业答辩的学生留言:这辈子都不想再经历一遍毕业答辩现场的情形,感谢老师们的“不杀之恩”!2019年教育部对各大高校下达提升毕业生素质的通知,高校开展了研究生清理工作,对于延期超过期限的研究生给予开除学籍的处理,因此如果想要顺利毕业,每一位研究生一定要做好毕业答辩工作,有人称,虽然有些人发表了sci论文,但是由于毕业论文写得太水,也被顺利延期!博士研究生全军覆没虽然我国目前的博士生延期率高达66%,博士生毕业答辩被延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件,但是在2019年,有网友爆料,自己实验室的博士师兄和师姐们已经全军覆没,吓得师弟师妹们,不敢再继续深造,硕士毕业后就出来赶快找工作,因为未来国家对研究生的质量要求会越来越严格
2018年即将结束了,2019届的小伙伴们开始准备写毕业论文了吗?众所周知,目前高校的毕业论文答辩前都要进行查重检测,过了才能有答辩机会。但是对一些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方面的同学来说,论文重复率一直是个很难过去的坎儿,比如法学专业毕业论文中法律条文很多,引用了就算重复;又比如经济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很容易出现重复,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呢?写论文前就应该了解知网查重的雷区:1、对于本科生来说,千万不要以为本科论文不入库就可以直接拿学长论文用!因为本科学校采用的知网PMLC可以通过大学生论文联合对比库检测到学长毕业论文;2、对于研究生来说,千万不要以为本校绝密未公开学长研究生毕业论文知网检索不到就可以大量copy!因为高校研究生院采用的是知网VIP或者TMLC,可以检测到未公开的学长研究生论文;3、高校查重对比的是知网数据库,知网论文尽量少参考;4、也不要以为知网一般检测不到书上的,就全篇复制课本,因为很多课本内容都被已经学长copy!修改降重后期,降低知网重复率必杀技巧:1.添加:举个例子,例如“S是个逗x。”(5个字)。假如“逗x”(2个字)这个词是核心词,重复率高,那么这个句子的重复率就达到了40%。那么假如我加一点东西:“S是个逗x,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15个字),此时这个句子的重复率就降到13.33%。2.调整:所谓调整就是把词语、语序调整一下,如主动句和被动句互换等,在保持句意不变的前提下,你能想出来的进行句子变换的方法。还是举个例子,“S是个逗x。”将添加和调整结合起来用,比如这个时候可以把原句改成:“逗x是无处不在的,如我们身边的S,正是这样一个人。”假如新添加的内容或者新的表达方式没有与人重合,那就成功地把重复率降下来了。如果只是降了,但还没达到要求,那就继续改。3.词语修改比如“共识”改成“众所周知”;“众所周知”改成“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是……”改成“对于这样一个事实,我想大家都不会否认…”;“对于这样一个事实,我想大家都不会否认……”改成“在当前的中国社会/xx界/xx环境下/xx条件下,有一个已经广受采纳的观点,即……”。就酱紫。。。当然,论文核心词不要改,也没法改嘛,你应该尽可能在无关紧要的语句上改动。就酱紫改下去,你一定能成功的!上面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1、写论文前,你不可以直接copy学长论文,也不可以全篇复制课本;2、论文降重后期,通过“添加”、“调整”、“词语修改”等技巧降低论文重复率;
导语近几年来,笔者多次参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与答辩,发现经过三年的学习,研究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感到不少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有着相似的困难和问题。│原文摘自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原文题为《硕士学位论文常见问题探析》,作者:魏明霞老师,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开题报告中的形式主义论文开题是研究生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它决定着研究的实施、方向和结果。有些研究生在开题中就存在选题、方法等问题,如果没有真正解决,就会使开题中的问题在后续研究中继续存在并导致严重的后果。1.研究问题中的问题研究问题的提出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环节。对于某些硕士生来说,常有下列不足:(1)缺少问题性。缺少问题性是指有的选题并未能显示出研究者对某一事物的真正质疑和兴趣点,没有理论上或实践中的困惑与认知冲突。如“幼儿同伴合作策略的研究”,其缘由是“提高同伴合作能力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适宜的合作策略对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显而易见,这些正确的话语构不成研究需要,难以产生研究思路。这种研究中的“无病呻吟”并不少见,其内在的原因大抵是研究者心中没有形成个人化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因而也会缺乏方向和激情。具有问题性的问题使研究更具意义和需要,是推动研究不断深入的内在动力。(2)问题笼统模糊。问题明确具体,应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重要特质。有的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只是一个方向、一个领域、一个主题,如“本研究拟对幼儿园大班社会退缩幼儿的同伴关系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育对策”。这里的“同伴关系现状”是很笼统模糊的,在这种状态下研究就无从下手。当然在开始的时候,研究者头脑里的问题可能只是一个方向、一个主题,但接下来就要逐渐产生并聚焦问题,明确自己要研究的主题及主题之下的待研究子问题。也可以说,子问题的清晰和合理是研究问题是否明确、具体的重要标志,它具有指导研究进程的功能和作用。(3)缺少视角和深度。在检视某一个研究是不是有深度或有创意时,往往要看研究者能否把这一个问题与一个很重要的、很有深度的背景问题建立起有机联系,由此体现出某问题研究的意义及其独特价值。发现有的研究生开题中提交的选题孤立、表面化,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理论根基。如某研究生记录教师提问的次数、频率、候答时间,但问他为什么记录这些,他则说不清楚。此类情况显示这些研究或行动缺少灵魂和统率,缺少视角和深度。原因可能是真正的问题没有形成,对于所要研究的事物的本质意义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理解。2.冗余的概念圈核心概念是否明确、恰当、合理,影响研究的方向和成效。现在研究生的问题是绕圈子,概念显得纷繁冗余。如某研究生探究的是“绘画教育活动中教师控制性语言研究”,其中“控制”自然是核心概念。该生首先从辞源学意义上指出,控制有“驾驭和支配”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又从管理学、心理学、工程学、控制论中界定,进行相关概念的辨析。如控制与管理、控制与限制、控制与指导,“控制”是褒义词、贬义词还是中性词等繁杂辨析,到头来什么是“教师的控制性语言”则没有说明白,甚至难以形成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真正的概念明晰需要的恰恰相反,要理解深邃,回到基本,使复杂问题简约化。3.文献综述中的资料堆积文献综述表明的是研究者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并又开拓出了自己的研究空间。在阅读学位论文中发现,有些综述内容太繁太多,但是大部分是与研究多少沾点边但又无直接相关的历史资料或名人观点堆积,而不是当下研究者所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研究综述。另外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材料罗列多、分析概括少,很难看出研究者个人对已有研究的认识、评价和个人的观点倾向。4.理论基础的多元庞杂当今的硕士生学位论文中都有一个篇幅巨大的“理论基础”,如果我们问:“这些理论如何成为你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了呢?”可能不少同学并不能给予一个明确的、自信的回答。分析诸多论文中理论基础与其研究的联系,发现有下列问题:①所罗列的理论是与许多研究都有点关系的一般理论,缺乏的是与该研究有关系的相适宜的、有针对性的理论;②堆积庞杂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论。如皮亚杰建构理论、斯金纳学习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文中对某些相互冲突的理论缺少分析和评价;③缺少研究者自己的理论假设。对于他人的理论似乎是借来装裱门面,没有合理的吸收与借鉴,也没有形成自己关于某一问题的基本理念和评价。这种理论上的夹生状态是研究和讨论、解释难以深刻的重要原因。5.选题意义的概念化有的选题在阐述研究意义时,总是泛泛而论,所谈及的研究意义是教科书里所说的一般意义,而不是研究生的那个具体问题研究的意义,这时作为研究者似乎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研究生压根就没有搞明白关于此问题的意义。这也和问题的提出有关,如果提出的“问题”是一个自己发现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的真问题,研究的特殊意义就会应运而生。
文/十八木“听风也听雨,飘雪落澜庭。用心书写教育。” 【本文选自十八木之《读研宝典》系列文章】01 合理吗?曾有毕业生给我留言,问,“老师,我读研期间课程成绩基本都在80分以上,还拿过奖学金,其他方面都表现良好,如果毕业论文盲审通不过,还能正常毕业去工作吗?”遇到这样的学生,其实挺无奈的。因为他们直到研究生毕业都没有搞清楚研究生培养机制。按照现行国家学位相关规定,毕业论文盲评不通过,将无法参加正常的毕业答辩,很多高校都规定需要延期至少半年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继续送双盲评审,如果延期半年盲评依然不通过,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毕业证、学位证可能都没有了,后果很严重,几乎相当于“一切清零”!有同学说,我整个读研究生期间都没有挂科,成绩都很高,综合表现都符合学校要求,还获过一些优秀荣誉称号,凭什么因为一个盲评不通过就不能毕业,这公平吗?合理吗?02 很合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研究生培养不同于本科阶段,本科阶段三年半的时间都是在进行各种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留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只有一个学期,大约三个半月的时间。而且,本科教育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在学生考核方面偏重于课程成绩的考核。而研究生教育基本可以算得上是“精英教育”,其考核更加偏重于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研究生课程学习只需要1年时间,甚至更少,而且课程任课老师基本都会给出比较高的成绩,很少会抓补考,其实也就间接意味着研究生的“重心不在这里”。而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间则至少是1年半时间,从时间安排上就远比本科毕业论文多得多。研究生毕业论文作为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研究生毕业论文要经历大量查阅整理资料、选题、开题报告、开展研究、中期检查、继续开展研究到最后撰写论文等阶段,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能够按照导师要求,认真、踏实、勤勉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平时在做实验过程中注意及时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数据和完善研究过程,及时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而且在平时注意取得一些如专利、论文等科研成果,即便是抽到盲评,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盲评评审人一般是不会故意刁难任何学生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一个全方面的考核,评审人通过对论文的评审,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阅读资料、研究领域的熟悉程度、论文撰写、编辑排版、理论掌握程度、分析总结、创新思维、严谨程度等方面的能力。盲评通常会选择3名评审人,一般情况下只要有1位评审人认为论文不能通过,论文就至少需要修改。有经验的评审人评审意见会不谋而合,打分会比较接近,所以绝大部分是公平的!当然,遇到死对头情况是特例。但凡是评审人给出不予通过的评审意见的,那只能说明,这论文做得有很大的问题。作为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成果,如果毕业论文通不过评审,没有毕业证学位证,自然也就很合理!为什么别人都能通过,偏偏你就不能通过呢?所以也怨不得别人!自己的路是自己走得,旁人顶多能帮你拎点行李、给你指个路,但脚还是长在你身上,路得靠你自己的脚一步一步往前走。03 如何应对?眼下又到了研究生毕业季,往年毕业论文可能是通过纸质版寄送到评审人手中,今年因为受疫情影响,基本都采用的是线上直接双盲评审,其实比往年的快递更便捷更有效,还不存在丢失的问题。这几年受到类似“翟天临事件”等事件的影响,很多高校都加大了盲评抽取比例,由以往的5%甚至增加到20%,一般都至少有10%左右的盲评率。希望所有正在毕业季的研究生们,都深刻意识到毕业论文盲评的重要性!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千万不能大意,千万不能稀里糊涂。在论文定稿前,耐下心来,再仔细检查检查,请导师、师兄师姐们帮忙多看几遍,尽量避免可能的错误或失误,确保论文评审的顺利通过。万一盲评没有通过,在延期的半年里一定要端正态度,仔细认真对论文进行全面修改,争取二次盲评能够通过。这是万不得已的方法,学术是严谨的事情,学术没有捷径,最好的办法还是从研一开始就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平时做好了,一切也就水到渠成!学术是严谨的事情,当谨记终身!【用心书写教育,欢迎关注十八木】(本文原创,欢迎评论转发。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