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你准备论文之前,可以参考这些经验天倪

在你准备论文之前,可以参考这些经验

我最近刚结束了硕士论文的撰写,期间遇到很多问题,也收获良多,一直在考虑怎么跟同学们分享经验,正好有进入论文阶段的同学询问诸如导师选择、文献查找、进度把控等问题,于是趁还有新鲜记忆,写成图文形式分享给大家。本文适合正在或将来要写论文的同学参考,仅代表个人观点,请自行判断。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金晶内容核心导图时间管理为什么先讲时间管理?我相信如果给大家足够的时间,都能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但现实很骨感,时间对我们在职研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稀缺的东西,你可能因为工作变动、生活琐事、照顾家人等影响,没有那么多时间能用来集中写论文。应对方法之一就是,做好论文计划,分散目标,尽量将时间节点提前一点,留一定弹性调整余地,减少焦虑,然后严格执行!timeline先放我整个论文阶段的timeline,是按照12月答辩的时间节点,也有换算成5月答辩的时间节点。对于拖延症的我来说,是靠着时间管理才完成论文撰写的。没赶上某个阶段节点的同学也不用焦虑,一方面分割目标的目的就在于灵活应对、随时调整,用乐静老师的话说就是,大目标不变,小目标可以变,如果小目标6没完成,删掉!!!重新制定小目标7,并执行。大家根据自己的节奏来,在学校要求的最后期限内完成就好。另一方面这次12月答辩,deadline好像是11月初(每次可能都不同,依据老师通知),所以时间上还有余地,但大家最好提前一点,否则类似考试前通宵看书想si的心情……My Timeline以周为单位做计划建议大家在做计划时,以周为考量单位,达成一个小目标比如看文献用几周,研究思路用几周,问卷收集计划要几周等等。导师有一堆博士/硕士生要带,非常忙,有时回复你的邮件也要1~2周,在等待期间你可以继续完善阶段目标(如理清思路),或进行其他可以同步执行的目标(如看别人的研究方法)。Week相比Day来说,更具有稳定性,今天工作忙,只花了30分钟做论文,没问题,明后天可能空点,花2~3小时做论文就好,时间可以动态调整。Week相比Month来说时间单位更短,有紧迫感,会促进计划的执行。做论文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的艰苦工作,有张有弛才能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计划进度,比如我是用网络问卷,大概用2周时间收集问卷,并下载可直接使用的SPSS格式;有的同学用纸质问卷,要考虑发放、收集,及后期录入的时间;如果研究对象特殊(如跨文化研究),需要花时间去寻找接触特定人群,则要预留更多的时间。在timeline上我还加了每个月做论文的平均时间给大家参考,主要是想说明做一篇满足要求的论文是需要花时间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有的同学天赋过人,只要一半甚至不到的时间就能完成,有的同学因为现实条件要花两倍三倍的时间,都没问题,关键是你要花时间在上面!能持续的平均每天花几个小时并且坚持大半年做一件事,想想也很了不起!更多时间管理的内容,大家可以去得到/知乎Live/分答小讲/一块听听等知识收费平台听课。这种技能会增加对论文写作的整体掌控感。前期工作1.导师选择选择导师主要还是看你的研究兴趣,如果跟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或类似,他可以更好的指导你,少走弯路。建议在选择前去人大官网看导师的简介和最近几年发表的论文,了解他的最新研究方向和课题,再结合自己的兴趣比较好。一些陌生的领域,如果导师也不了解,可能会降低他接收你的意愿。随着现在进入论文阶段的同学越来越多,导师资源有限,最好能早点联系并确定。另外给导师发邮件时大家一定要注意规范格式称呼等细节,不要犯一些低级错误。内容上最好多主动少被动,不是导师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而是你想做什么、怎么做、思路是什么,然后让导师判断是否可行,或给到其他建议。研究生的要求是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2.期刊文献心理的同学强烈建议先听刘聪慧老师的《研究规范与论文写作》课(2014/12/6),在资料区有课程录音下载,里面讲的写论文的方法思路步骤等都非常非常有用!比如文献怎么看,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有哪些渠道;论文灵感怎么找,研究课题为什么适中热度比较好等等。有的导师会发一些核心文献给学生,然后可以根据刘老师讲的方法,看它的参考文献(代表过去的相关文章),或在学术搜索引擎输入,看这篇文章的引用(代表未来的相关文章),进而找到一批有用的文献。如果是前期自己看某个感兴趣主题的文,可以找这个领域的权威期刊,看看别人都在研究什么。刘东老师的课件(2014/12/27)里就有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相关的心理学期刊,包括影响因子、研究对象(成人/青少年)等。或者去知网找中文文献,按主题/标签搜索,会出来一堆期刊/硕博论文,大体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现状和趋势。研究心理语言方面的文献,中文权威期刊更多。一些前沿领域国外研究较多而国内很少,那自然要看英文期刊文献。我之前在老师上完课后也问到文献怎么找,大多数老师都推荐用学术搜索引擎,尤其是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要fan qiang),使用方便,功能强大,英文文献多,有些可以直接下载。中文推荐百度学术,配合一起使用,有提示免费下载地址,有的文献百度学术的免费链接更多。这两个搜索引擎还有个很好的功能,点击文章下的“引用”,会弹出APA格式,当然并不完全准确,最后还要统一检查修改。最后推荐一个神器sci-hub,被称为学术界的罗宾汉!当大家搜索的文章没有授权要付费下载时,可以试试它,输入文章名称,点击,文献pdf就出来了!!!具体请自行度娘。3、做笔记刘聪慧老师在论文写作中提到的做笔记的方法特别好,推荐使用!对后面执行阶段撰写综述和讨论都有帮助。我们在大量看文献的过程中,经常看完就算了,事后都想不起究竟说些什么,连结论都记不住,就算在pdf上highlight,那么多文献一个个翻也很累,英文的就更不用说,边看边重新翻译。做笔记就像品味过后提取精华,并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别人做的什么研究,结论怎样,用的什么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手段,有什么启示和不足等,刘老师都很详细的说明了。做笔记的技巧方面,我是用印象笔记,把感觉重要的文献编号(笔记多了,看标题找也不容易,根据编号更直接),做好或详细或简略的笔记,再新建一个文档放目录,目录有笔记的内部链接和简单信息(我是放涉及的变量、使用的问卷、备注等),这样可以根据目录快速比较查找,要看具体内容再点击内部链接进入单条笔记,以提高搜索效率,有点像建一个简易的相关文献库。4.研究思路研究思路不论是任兴祥老师、孙健敏老师(2015/8/22),还是刘聪慧老师都详细讲过,建议大家去听听。我觉得有3点挺重要,分别是有新意、有意义,和可操作。a.有新意可能是变量新颖,研究的是新兴事物,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可研究的地方很多,比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心理等;或者是研究对象有新意,90后/00后/留守儿童等,某个特定人群的特质;或者在前人做过的研究中,加入新的变量,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其中的关系。现在一般都要求研究三个及以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两个变量少了。b.有意义我们可以回溯到最开始,你为什么做这个研究,为什么对它感兴趣,它哪里吸引了你,如果能回答这些问题,相信也能找到研究的意义所在。C.可操作研究不是凭空想象的,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设,并进行论证。不论是研究变量、对象还是方法,都要可操作的,难度适中,以完成符合要求的论文为目标。中期执行1.分割写作任务论文写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不能期望短短几天能一口气完成,因此需要制定适宜强度的计划。我把整个几万字的论文撰写分割成几个阶段性任务,最后拼起来完成大目标,原理跟拆书一样,使得每个小目标更容易完成。我的写作顺序是:a.开题报告(有提交时间规定)对应综述/问题提出等部分b.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数据分析)收集好问卷后,边学软件操作边具体写c.讨论给研究结果寻找依据和解释d.其他问题和展望/结论/摘要/目录/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前三部分是主要内容,要预留一定时间,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计划花一周二周三周还是四周来完成阶段目标。在a和c部分,做笔记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根据笔记来寻找合适的文献引用并写综述,或者根据文献的结论来论证和解释自己的研究结果,写讨论部分。最后写结论、问题展望等,及全文的摘要、目录等。2.问卷收集这个轮到大家拼人脉的时候了,你可以把问卷发给公司同事/老板/下属/供应商/客户、周围的同学朋友好基友,或在微群里发红包填问卷,反正各种跪求。如果你的研究对象比较广泛,不是某个特定行业等限制较大的,也可以试试花钱买方便,有个问卷星样本服务,可以提供付费收集目标样本的问卷服务,具体报价要case by case,根据你的人群来,也算是一个备选的渠道吧。3.数据分析现在的统计分析都是用软件操作,这种实际应用相比学习统计知识理论等还是相对简单的,推荐大家买吴明隆的SPSS和AMOS操作与应用的书,跟着一步步做就好了,也有电子版下载。这次导师大多要求学生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做中介效应分析,或者用回归分析做复杂点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有中介的调节效应,说明导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结构方程模型的软件很多,如Lisrel、Mplus、AMOS、EQS、R等,其中AMOS是图形化的,不用写脚本,直接画图建模,推荐使用。当然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选其他软件。其实用SEM也有好处,比如模型图的结果更简明直观;如果研究的领域较新,没有合适的量表,需要修订量表(比如把相似问卷中的对象人群改成你的),可以用AMOS做验证性因素分析CFA,检验修订量表的结构效度。后期扫尾查重查重的软件很多,学校最后是用知网vip查,但这个不对个人开放,有的高校可以查,大家可以问问同学朋友等能不能帮忙查。或者在淘宝上买,查一次大概200块左右,如果预算够,可以初稿查一次,对照标出来的重复部分修改,改好再查,小于10%就ok(最好再低点,留有余地),如果不达标,要继续改。对预算有限的同学,推荐用PaperPass先查,改好后最后定稿再用知网vip查。PP(PaperPass)有官网,收费相对便宜(现在涨价了,1.8元/千字),按照字数收费。要注意的是,这个软件的机制是连续8个字重复都标红,所以报告出来会发现一些长点的结论/小标题都会标红,大家可以不用管,这种也没法改,主要改段落的重复部分。知网vip的机制好像是连续13个字重复会标红,比对的标准也不一样,所以一般来说PP查出来会偏高,有说PP的重复率在15%以下的,知网一般在10%以下。我的初稿PP重复率大概是20%,修改后最后直接查的知网vip,重复率不到2%。PP还有个方便的地方,因为按照字数收费,第二次查可以只把修改过的段落摘出来查,而不用全文查,这样你多次查重的费用是逐次递减的。查重主要查摘要/正文/致谢等,一般不查目录/参考文献/附录,所以如果是用PP这种按照字数收费的,大家可以只留要查的内容。知网vip能自动识别目录(word自动生成)等,所以只要去掉封面(个人信息),其他全文查就好。引用自己翻译成中文的英文文献,几乎不会重复!目前的检测系统还没那么智能,可以跨语言比较内容,建议大家多多引用英文文献。早做准备最后想说说,以上这些是已经进入论文阶段的同学开始着手准备的,其实如果有时间的话,大家可以提早做些准备,对后面做论文都有帮助。1.论文写作讲座学院的任兴祥老师每年都要做论文写作的讲座,从大方向上说明时间节点、论文要求、写作技巧等,建议大家去听,或找之前的录音听。我总共听了三次,对整体的时间要求等印象深刻。还有孙健敏老师的论文写作讲座(2015/8/22),对常见的问题、论文的创新点等讲的挺好,可以找来听听。当然还有前文多次提及的刘聪慧老师的《研究规范与论文写作》(2014/12/6)更是强烈推荐!2.《行为科学统计》现在心理系论文都要求实证研究,因此统计分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块!论文一稿二稿等修改也多集中在数据分析上。因此提前学习基本的统计知识还是必要的,比如至少要知道文献中提到的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都是些什么。很多同学学不好统计,跟教材也有关,国内的教材大多写的艰涩难懂,有老师推荐Gravetter的《行为科学统计》,因为是美国教授写给美国学生看的,非常清晰好懂简单明了,适合初学者入门。第七版好像绝版了,网上能找到电子版,我买的影印版,现在新出的第八版叫《行为科学统计精要》。书很厚一本,我把它拆了,每章订成薄薄一本,带在地铁上看,利用上下班时间,陆陆续续花几个月看完的。大家有时间可以在开始论文之前看看,了解基本的统计知识。或者去听李英武老师的统计课,讲的也特别好,多听几遍,结合看书,应该能懂。3.相关领域著作刘聪慧老师说如果想了解某个主题,可以先看教科书/著作,先选择最新的,然后先近后远,内容都是经典,这样可以快速进入这个领域。如果有时间的话,建议提前看看书,了解基本概念、经典理论等,帮助理解。以上是我认为在准备论文时一些比较重要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后续如果大家有需要,我也会分享文中提到的讲座/听课笔记,供大家参考。预祝各位同学论文顺利END

锯成

研究生的抑郁和焦虑程度是一般人的6倍!|如何缓解焦虑

你身边有在读硕士和博士的朋友吗?如果TA们忽然冲你发脾气,不要惊慌。理解一下,因为,TA们实在太焦虑了。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篇文章显示,研究生的总体抑郁和焦虑程度要远高于常人,是一般人群的6倍之多。研究生和普通大众之间的差距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被证明是平等的。在用于测试焦虑和抑郁症的各个测试中,与之前这些同样比例测试的6%的普通人群相比。41%的研究生为中度至重度焦虑,39%属于中度至重度抑郁的范围。这项研究展开了一项全面的调查,包括通过社交媒体和电子邮件来评估焦虑(GAD07)和抑郁(PHQ09)的量表。一共调查了2279名学生(90%的博士生和10%的硕士生),他们来自26个国家和234个机构,代表了不同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物/物理科学(38%)、工程(2%)、人文科学/社会科学(56%)和其他(4%)。数据表明,研究生群体中有相当多的人患有焦虑和抑郁。相信最近几年各大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自杀的事件已经数见不鲜了。有些是因为导师责难、不能顺利毕业,有些是因为不堪学术压力而选择自杀。2018年4月1日,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陶崇园自杀了,被导师逼迫叫“爸爸”;2017年12月,被导师禁止出国深造的西安交大博士杨宝德被发现溺水身亡;2016年1月,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研三的学生蒋华文从9楼一坠而下;2015年5月,中南大学研究生姜东跳楼自杀,遗书中称导师故意不让他通过答辩;2015年毕业季,北京邮电大学半年内出现五起学生自杀,均为研究生。作为一名在读小硕,前段时间被告知SCL-90中的焦虑因子分数较高,好吧,我确实有些焦虑。而且这种焦虑,是间歇性反复发作的。焦虑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说担心、紧张、焦急等很多词,这些词其实就是对焦虑情绪的一种描述。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认为,个体焦虑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断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负向情绪。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也认为,人的大部分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都来自于不合逻辑或不合理的认知。这种不合理的认知使个体主观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之所以产生这种负性情绪体验,是因为:“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这种负性情绪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在不同人群中产生。研究生属于高学历群体,这一特殊群体曾经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都较顺畅。近年来,由于我国研究生的大量扩招,研究生在学习、生活及就业等方面发生了急剧变化,引起了研究生焦虑情绪等不良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为什么研究生会如此会高焦虑?经济情况从1999年教育部允许部分高校实行研究生收费政策起,每年约有一半的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是自费。每年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的学费,成为研究生极大的负担,再加上生活费,给本来经济条件并不理想的研究生加上了沉重的经济压力。沉重的经济压力是导致研究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业问题研究生阶段由于一些必须完成的硬指标如课题研究成果、论文发表数量等,致使学习强度远远大于本科生,很少有休闲的时间。沉重的学业压力导致很多研究生出现焦虑症状。就业问题此外研究生的扩招使得研究生与本专科生一样面临着就业高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严峻的就业压力使部分研究生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恋爱和婚姻研究生一般处于成家立业的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都比较成熟;但是研究生所处的层次较高,相应对配偶的要求也比较高,绝大多数单身的研究生希望自己能在学习期间解决自己的终生问题,但另一方面难以找到符合自己心里定位的对象,所以会导致其产生焦虑。对高学历的不良期待随着研究生进一步扩招,用人单位不顾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盲目抬高学历要求。很多大学生为暂时回避就业矛盾而选择了考硕、考博,还有许多人工作后,由于对现有工作不满而选择考研来改变现状,他们希望高学历可以换来更好的就业机会。然而,正是这种高学历教育,给研究生带来了更为激励的就业压力、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过于繁重的学习任务,这一系列因素给研究生、博士生带来了许多压力和焦虑。拥有更高的学历,看似在一定程度上既延迟了就业压力还有利于个人的教育积累,但是从长远看来,会给以后某个时段造成教育输出的大量拥堵,而越高学历的人才的拥挤将会使就业问题显得更糟,从而会造成很大的人才浪费。不关注研究生素质的培养在高校里走一遭,你会看到的全是科举考试强行扭曲下人们对“高学历”如痴如醉的追求,都争着考硕士生、考博士生。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盲目扩招,一个专业由原来招一两个扩大到二三十个学生,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导师数量却没变化,一个导师少则带七八个,多则十几个、二十几个。再好的导师也没有精力去辅导如此多的学生,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很少有沟通。这种“高学历”背后的“高素质”是可想而知的。经受无数次失败痛苦与煎熬的研究生在学习生涯中不但没有提升自己的能力,反而要面对更激烈的就业竞争、更重的经济负担、更大的学习压力,考研之后的现实并不如所想象的美好,因而他们深陷焦虑不能自拔,甚至轻生。与导师的关系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培训质量。结果表明,无论在焦虑或抑郁研究生群体中,多数人认为自己的导师没能给自己足够的支持(提供指导、提供足够支持、积极的情绪影响、导师是自己职业生涯的财富、感到被导师重视),也就是说,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积极关系与较少的焦虑和抑郁有显著的相关性。学习方法问题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事半功倍,不良的学习方法则导致事倍功半。研究生的学习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成绩的好坏。接受调查的研究生普遍存在学习方法问题。因为研究生群体主要来自两类人群,一类是直接从本科考上研究生的,另一类是工作过数年之后再考上研究生的。前者主要是在学习方法上难以适应,研究生与本科学习大不一样,本科学习主要是老师牵着走,主要任务是学好基础知识。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学习不再是老师为主,而是以自学为主,并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许多学生从本科直接进入研究生学习,不适应研究生学习方式,找不着研究的方向,出现盲目学习现象。后者经过多年工作之后再来重新学习,虽然他们在实践上存在优势,可进行理论研究时,可能还难以转变思维方式,一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而,种种原因造成了研究生学习方法问题,从而导致研究生焦虑情绪的产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生都有着各自的学习轨迹和生活空间,也各自忙于自己的事情。比如,理科生主要是实验课程,他们的学习环境就是实验室,文科生虽不做试验,但要阅读大量的书,作大量的研究,他们之间很少有时间相互交流。这种狭小的、封闭式的学习环境,减少了研究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机会。还有,研究生因为年龄的差距,生活习惯、本科背景等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之间也不愿进行深入的交流。久而久之,积压在心里的各种情绪无法宣泄,从而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这对研究生的生活是不利的。个人期望的影响本来考上硕士或者博士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一件事,而且充满了美好的期望。但是,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个人期望值与焦虑情绪呈显著的正相关,个人期望值越高,其所表现的焦虑情绪越大。这可能是因为:这群研究生本来是不满以前的生活才读研的,想通过考研来改变现状,可三年之后,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不仅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薪水也相当低,与个人的期望值相差很远,因而产生各种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会随着研究生就业的恶化而更加严峻。研究生要如何缓解焦虑?提到这个问题,就得说说高校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普查作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参考,可以筛选出一部分心理不适的学生,然后分配人员与资源跟踪调查,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作为学生自己来说,要如何缓解焦虑呢?不断提高个人心理素质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生要想从根本上摆脱焦虑等不良心理,必须学会自我调适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其自我调控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内因是决定一切因素的关键。学会寻求积极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当研究生陷入焦虑的困境时,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使他们走出困境。所以,当研究生产生焦虑情绪时,要及时采取正确的调控方法:或及时去心理咨询,或求助于家庭、亲朋好友,从而获得他们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学会认清现状,调整个人期望值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研究生个人期望值不能太高,太高而达不到,就容易产生挫败感。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在专注学业的同时,学会给自己找些乐趣,养养花、逛逛街、学学手工,这些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记住,你不是孤独一个人的。千千万万研究生都和你一样,面临各种各样的烦心事。References:Charles Spielberger.Manual for the Trait AnietyIn-ventory(STAI).USA,Paio Alto:Consulting Psychological Press,1983:35~36.Evans, T. M., Bira, L., Gastelum, J. B., Weiss. L. T., Vanderford. N. L. (2018). 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ate ecation. Nature Biotechnology, 36(3), 282–284

富之

48.1%受访科技工作者遭遇焦虑 超1/5有抑郁倾向

科研冷板凳上的“青焦”何处安放在过去近10年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曾带领研究团队,针对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工作者做过3次大范围调研,分别是2009年、2014年和2017年,结果毫无例外地发现,相比于全国普通人群,前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超八成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然而纵向来看,相比于2009年的结果,2014年科技工作者在心理健康量表上的得分略有下降。2017年的情况与2014年相似:近1/5的科技工作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48.1%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6.8%在一个月内产生过自杀意念。科技工作者,一个具有较高才智和成就追求的社会群体,同时是“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高压人群,习惯性的加班熬夜缺觉,长时间的重复实验研究,以及发论文、出成果、争项目的压力,让冷板凳也坐出不少焦虑。这其中,自嘲为“青稞”“青椒”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群体,渐渐成为“青焦”。调查发现,相比于中老年科技工作者,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焦虑水平更高。前不久,由陈祉妍担任副主编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正式出炉,这是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其中就收录了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这一专题研究。课题组这3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其有效问卷分别为14165份、7957份、13305份,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7.6岁、28.3岁、37.1岁,侧重于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超1/5受访科技工作者有抑郁倾向谈及心理健康,抑郁似乎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对被调查人员测评的15个“常见心理疾病知晓度”中,抑郁症的知名度最高,而像惊恐障碍、读写困难等心理疾病的知名度最低。陈祉妍说,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抑郁在当今时代已被称为精神疾病的“普通感冒”,在各类人群中越来越常见。科技工作者也不例外。200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7.7%的科技工作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进一步统计发现,有67.3%的科技工作者不存在任何持续的抑郁症状,有90.2%的科技工作者持续症状少于或等于两项。可见,大多数的科技工作者并没有持续存在的抑郁状态。陈祉妍说,抑郁是个体情绪低沉、沮丧、悲伤等多种不愉快反应综合而成的生理、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多维障碍。作为一种负性情绪,抑郁会严重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方式、正常的学业以及人际交往活动。2014年的调查结果表明,75.7%的人无抑郁倾向; 24.4%的人有抑郁倾向,其中4.2%的人有抑郁高风险。科研人员进一步统计发现,有83.3%的科技工作者不存在任何持续的症状;有96.5%的科技工作者持续症状少于等于两项。陈祉妍说,这让人们再次发现大多数的科技工作者并没有持续存在的抑郁状态。最新一次调查是在2017年,结果表明,77.8%的人无抑郁倾向;22.2%的人有抑郁倾向,其中3.2%的人有抑郁高风险。陈祉妍说,从3次的调查数据来看,2009年的调查发现科技工作者抑郁问题最少,而2014年和2017年的调查结果比较相近。值得一提的是,抑郁得分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3次的调查都发现,男性中有抑郁表现的比例高于女性,抑郁总分高于女性。从抑郁情绪、躯体症状、积极情绪缺失3个具体方面来看,男性和女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女性相对较多表现在抑郁情绪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多表现在躯体症状方面;男性比女性缺乏积极情绪。在2017年这次调查中,陈祉妍课题组询问科技工作者“您最近是否想过自杀”,结果显示,有3.0%的科技工作者在最近一周有过自杀意念,最近一个月想过的占2.8%,最近一年想过的占5.4%,没有想过的占88.8%。科研人员发现,抑郁水平与自杀意念有密切的关联,抑郁人群的自杀意念通常高于普通人群。在高抑郁水平的2941人中,有27.1%的存在自杀意念。从年龄上看,在一个月内产生过自杀意念的科技工作者中,35岁及以下的科技工作者占此年龄段总人数的10%,36~30岁的占此年龄段总人数的9.5%,50岁及以上的占16.8%。50岁及以上科技工作者有自杀意念的比例最高。随着学历的上升,出现自杀意念的人群比例也越来越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群体中有40%的出现过自杀意念,远高于其他学历人群。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自杀意念的人群比例在10%左右,其中博士最低,为9.6%。不过,自杀意念并没有那么“吓人”。按照陈祉妍的解释,所谓自杀意念,指的是自杀的想法。自杀意念有各种程度,包括偶尔闪过的念头、持续的想法、深入的考虑乃至详细的计划等。“大多数产生过自杀想法的人并不会尝试自杀,但自杀意念是自杀的风险因素之一。”陈祉妍说。48.1%受访科技工作者有焦虑问题相比之下,焦虑的“传播度”虽然没有那么高,却以更大比例和程度“潜伏”在人们身边。最新一次即2017年的调查显示,有39.9%的科技工作者具有轻度焦虑问题,有6.3%的具有中度焦虑问题,有1.9%的具有重度焦虑问题;只有51.9%的科技工作者没有焦虑问题。陈祉妍说,科技工作者焦虑问题的特点是轻度焦虑普遍存在,而较为严重的焦虑问题则较少。她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所调研的科技工作者,通常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自然科学教学人员等。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国以往比较缺乏对全国科技工作者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中国科协自2002年起开展系列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其中,2002年的“非公有制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工作者调查”、2003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中涉及工作压力状况调查,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大量科技工作者主观报告压力很大。在陈祉妍看来,焦虑是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的心理状态,适度的焦虑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但过度的焦虑会让人感到痛苦,而且极具破坏性,使学习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简单的任务也变得难以完成。就2017年的调查来看,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焦虑水平较高,而中老年科技工作者的焦虑水平较低。50岁及以上年龄组的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此外,研究生学历的科技工作者焦虑水平较高,硕士学历科技工作者的焦虑量表平均分为4.63分,博士学历科技工作者的焦虑量表平均分为4.75分,两者均显著高于大学本科学历的科技工作者的得分4.37分。科研人员还发现,工作年限较长者焦虑水平较低,在本单位工作30年以上的科技工作者,其焦虑平均值为3.82分,显著低于其他工作年限组。24.1%受访科技工作者24时以后上床休息这3次调查,并未止步于简单地呈现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态,陈祉妍课题组还试着寻找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比如日常工作时间、睡眠、运动等。2009年的调查发现,我国科技工作者平均每天工作8.33±1.70小时,最长达16小时。55.31%的科技工作者每天工作7~8小时,33.8%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其中22.61%每天加班时间在两小时以上。陈祉妍说,经推算,我国科技工作者每周(7天)的平均工作时间为58.31小时,这一结果与欧盟科学职业的灵活性与连续性项目所发现的科学家平均每周工作60小时左右的情况基本一致。调查还发现,有26.07%的科技工作者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他们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8.52+1.99小时),要比未实行弹性工作制的人(8.27±1.59小时)更长,其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的比例为31.20%,远大于未实行弹性工作制的,后者这一比例为19.65%。5年后即2014年的调查发现,我国科技工作者每周平均工作5.5天,工作时间内每天平均工作8.6小时,高于每周5天、每天8小时的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也高于非科技工作者每天平均8.1小时的工作时间。具体来看,有40.5%的科技工作者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或以上,有11.2%的科技工作者每天工作时间10小时或以上。陈祉妍说,过长的工作时间对心理健康具有负面影响。每天工作时间不同,科技工作者在认知效能和情绪体验上的表现会有所差异,抑郁情绪也不同。比如,每天工作10小时以内,情绪体验和认知效能都随工作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的趋势,抑郁情绪也逐渐减少,工作时间延长并没有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促进作用。不过,当每天工作时间等于或超过10小时,科技工作者的认知效能会有所下降,且情绪体验较差,抑郁情绪较多。陈祉妍说,这说明,科技工作者每天工作8小时左右且不超过10小时,对情绪健康是比较有利的。睡眠方面,在2009年、2014年和2017年的调查中,科研人员均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作为测量工具。2009年的结果显示,我国科技工作者中“睡眠有问题”的占17.3%;处于“边缘状态”的占8.3%;睡眠质量正常的人占74.5%。值得注意的是,晚睡从各个方面都对睡眠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同23时以前上床睡觉的人相比,23时以后上床睡觉的人,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短、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多、睡眠效率更低,他们对自己的睡眠质量也更不满意。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科技工作者平均睡眠时长为7.82±1.10小时,有24.4%的科技工作者每夜实际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2017年的调查也发现大量科技工作者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其中有8.3%的人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每日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具体来看,仅有6.6%的科技工作者会在22时前上床休息,26.6%在22~23时上床休息,42.7%在23~24时上床休息,24时以后上床休息的科技工作者则达到了24.1%。同时,有16.0%的科技工作者需要半小时及以上的时间入睡。就性别、年龄、收入和职称来看,男性科技工作者睡得更晚,睡眠时间更短;青年科技工作者睡得最晚;正高职称群体睡眠状况最差;收入越低,睡眼状况越差;学历越高,越倾向于晚睡。陈祉妍说,3轮数据均显示睡眠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可以说,个体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正相关,睡眠好的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应也较高,“睡眠时间越长,抑郁和焦虑的情绪越少;睡眠质量越好,抑郁和焦虑程度越低”。超半数受访科技工作者有心理服务需要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尽管不少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甚至需要心理服务,但只有少数愿意选择心理咨询。2014年的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普遍觉得需要自我调节(67.59%)和人际交往(65.11%)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有一半以上的科技工作者觉得需要职业指导(55.51%)和教育孩子(49.18%)方面的心理服务,有43.78%的认为需要婚姻与家庭关系方面的指导,有42.49%的认为需要心理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知识。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科技工作者觉得需要自我调节(56.86%)、人际交往(50.56%)和教育孩子(50.37%)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职业指导(41.35%)、婚姻与家庭关系(37.81%)的选中率也在四成左右。不过调查同时发现,大多数科技工作者感到无法便利地获得心理健康服务。2014年的调查显示,虽然近一半的科技工作者认为人们的心理问题严重,但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78.9%)感到无法便利地获得心理咨询服务,仅有21.1%的科技工作者感到能便利地获得。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科技工作者(67.2%)感到无法便利地获得心理咨询服务,仅有32.8%的科技工作者感到能便利地获得。2017年,课题组专门对科技工作者的心理问题的求助障碍进行了考察,从心理问题求助的羞耻感,包括污名化、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对专业心理服务的认识和了解等方面,了解阻碍我国科技人员遇到心理困扰时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可能的顾虑和困难。结果显示,约有20%的科技工作者对于心理问题的求助存在顾虑,认为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会引起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自己对自己也会因此产生消极的看法。科技工作者认为求助会对自我评价产生负面影响,分别有13.3%和12.2%的科技工作者明确表示如果向心理医生求助,会让自己感到自卑或认为自己不那么聪明。这一年的调查还发现,有50.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自己有心理问题时,可以自己来解决,近四成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心理问题忍一忍就过去了。与之相关的是,如果不能自己解决心理问题,约有1/4的科技工作者还会因此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评价,而这种对自己的责备和要求可能正是造成或加重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陈祉妍说,如果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又不能得到及时的干预,往往会给科技工作者自身、家庭和整个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国科技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意味着,科技工作者肩负重任,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挥。正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所说,国民心理健康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均数,而是在不同人群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一些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科技工作者就是其中一类。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好丈夫

中国农业大学报考分析|新传考研报考分析15

北京哪些学校的新传好考?想冲985高校不如看看这篇,中国农业大学这所低调的双一流你值得拥有~网上关于农大的报考分析很少,但胡师姐这里很全!中国农业大学是农业类高校的霸主,优势巨大,双一流赢家之一,9个学科入围一流学科。想要上北京的名校又想考竞争力相对较小的学校,农大是你考虑的学校之一哦。很多同学搜农大的资料搜不到,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全面的农大报考分析,别错过!你想了解的农大信息都在这啦!一.学校简介中国农业大学(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中国农大”,坐落于北京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和北京市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二.学院简介新闻传播学既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也是一个历史渊源很厚的学科。年轻的缘故在于传播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在中国的现状决定的,历史渊源深厚则是基于中国农业大学在科学教育教学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深厚积淀分不开的。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成立于2001年4月,是中国第一批设立传播学本科专业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2005年,传播学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8年获批为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本专业目前设有三个二级学科,分别是:传播学理论、发展传播学、影视传播与新媒体,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乡村传播学、影视传播学、应用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等领域。本系立足于现代媒体视野,以乡村社会发展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点,以乡村传播理论和实务、乡村视觉传播、乡村文化传播为特色,形成了以乡村传播学、乡村影像传播、乡村新媒体研究与实践等为重点的整体学科构架。(划重点!!!学校的研究特色会直接决定考试的内容侧重方向哦)三.老师介绍李红艳:主要研究领域——传播学领域,传播与社会关系研究,农民工与媒介关系,媒介文化研究,政治传播,社会保障领域,农民工社会保障,公共政策。安文军: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艺术、乡村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李焕征:主要研究领域——电影理论与历史;乡土社会;影视传播。农大易考上线率高?是真的!报考一个学校的研究生考试,必须要了解考试内容、招生人数、考试科目等等,以下的信息就是大家的参考数值!农大在北京地区是新传专业相对好考的一所高等院校,录取率也比一些新传专业的热门学校高,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报考方向、考试科目及招生人数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725传播学原理826传播实务复试科目:传播理论和实务二.历年分数线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考研复试分数线(近三年)2019年:政治/外语:50,专业课:90,总分350分。2018年:政治/外语:50,专业课:80,总分320分。2017年:政治/外语:55,专业课:90,总分345分。三.历年报录比历年报录比信息官网没有给出,根据网络数据统计得出,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录取率约为23.13%正确高效的备考方式有哪些?一.参考书目中国农业大学的传播学跟别的学校的传播学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的,2011年的时候官方给出过参考书目,后面就没有再给,以下书单是结合历年上岸学长学姐的经验贴总结得出,大家还要结合考纲适当再扩充自己的阅读量哦。725传播学原理《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传播学研究方法》李红艳著《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 程曼丽, 王泰玄著826传播实务《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著《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著《新闻编辑教程(修订版)》,张子让《电影学》刘宏球著《美学教程》 王一川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著标注:中国农业大学自2010年以后就不再有指定参考书目了,这是按照之前的书目给大家做的参考。二.初试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从复习初期就要时常拿出来研究的内容,时常查看考试大纲防止自己的复习方向复习内容跑偏!725 传播学原理考试内容:1.新闻学(含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2.传播学(含中外传播史、传播理论与方法)3.舆论学4.公共关系学试卷主要考查内容(试卷满分为150分):1.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以及中外新闻事业活动的特色2.新闻报道活动的过程,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和主要问题3.传播学的主要概念、术语和相关理论以及发展历程4.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并具备独立从事传播学研究的能力5.掌握从传播学视角来审视媒体与社会的关系,能够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6.舆论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用舆论学理论分析社会舆论现象的能力。7.公共关系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公共关系活动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合理论观点,并能够联系现实分析问题。试卷题型比例:1.名词解释题:每个5分,共30分。2.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3.论述题:1-2题,共30分。4.综合题:1-2题,共50分。826传播实务考查内容分数分配(试卷满分为150分,传播理论的实践应用80分,传播内容分析与改进70分)传播学与发展传播学方向:1、传播理论在媒介实践中的应用:50分。2、传播研究方法的应用:30分。3、媒介内容分析与改进:70分。影视传播方向:1、外国影视史论(含纪录片):40分。2、中国影视史论(含纪录片):50分。3、影视传播理论与实务综合,共60分。跨文化传播方向:1、跨文化传播理论:40分。2、文学文化综合知识(含中外文学文化批评理论、世界文学名著影视作品、中西文化概况、中英文写作):60分。3、跨文化传播研究方法应用:50分。试卷题型比例:1、名词解释题:每个5分,共30分。2、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3、论述题:1-2题,共30分。4、综合题:1-2题,共50分。三.复试办法由于疫情原因各校都推迟了成绩发布时间和复试通知,同学们一定要及时去官网查看哦,以下为农大的往年复试办法供同学们了解和参考。1、在复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按学院相关学科专业成立复试小组,各学科专业复试小组成员由导师与学科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组成,人数不少于5人,设组长1名。复试小组按要求执行笔试、面试、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等复试环节考核工作。2、各学科专业复试招生名额、资格审查、体检安排;复试时间地点安排;各专业复试名单。3、达到复试分数线考生均须全程参加复试。考生进入复试环节前需要接受资格审查,资格审查通过者,方可进入复试环节。资格审查需要递交材料:1)往届生:准考证、身份证、毕业(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一份,复印件装订成册。2)应届生:准考证、身份证、学生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复印件装订成册。3)同等学力考生:除上述材料外,还应提交补修六门以上课程的成绩单(由高校教务部门出具,结业生可免除)公开发表的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第一作者研究论文原件等相关材料。提交复印件备查。4、复试包括笔试、面试、英语测试等环节。每个考生专业内容复试不少于20分钟。5、同等学力考生还应加试(笔试)两门不同于初试科目的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每个科目满分100分。各科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者方可进入复试综合成绩排名。6、复试内容除了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之外,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内容。坚持立德树人,从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认真考核考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现实表现。7、初、复试成绩各占“复试综合成绩”的50%。其中,复试环节的英语测试占“复试综合成绩”的5%,“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单独计成绩。“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成绩,“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生计入“复试综合成绩”,满分为5分;“学术型硕士”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考生的不计入。四.历年真题以下为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专业2011年考研真题回忆版 ,农大传播学专业的真题官网上没有,网上的回忆版真题也是少之又少,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考纲和手头有的真题哦!(真题是回忆版,哪里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小编改正哦,如果同学有最新的传播学真题提供,小编将感激不尽!)725传播学原理回忆版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5分,共40,题的具体题号可能有误)1、美联社2、象征性社会互动3、个体差异论4、语义差异量表5、普利策6、单盲实验7、舆论8、** 二、简答(共6题,每题10分,共60,题的具体题号可能有误)1、简述反“克里空”运动的经过和意义。2、简述A-R-W模式。(记不太清三个大写字母。应该就是ARW)3、大众传播媒介的形成和发展。4、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时期的新闻政策。5、简要分析“媒介是人的延伸”的基本内涵。6、简述焦点小组访谈法的主要内容。三、论述(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1、当前,农民工群体越来越成为大众媒介的焦点,从传播学角度说明农民工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2、在建设国际新闻新秩序的进程中,我国媒介应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生者

从“应试”到“应用” 西安交大研究生英语学习“活”起来

孙维茁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海华今年的全国学术英语会议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孙天旭获得大会宣读一等奖。由开始时阅读英语学术文件的“小白”,到如今在全国学术英语会议上崭露头角,孙天旭认为“这得益于英语课堂上的充分锻炼”。“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研究生英语学习告别传统的应试教育?2018年6月,西安交大启动了研究生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西安交通大学供图这一改革,遵循“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能力为重、效率为先”原则,努力构建课内授课与小班实践、自主学习、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知识传授到能力养成”“单一课堂教学到多学科、多环境协同育人”的三个转向。改革推进1年有余,成果初步显现。“我们的英语课教师,有外语学院教师、外教,还有学院专业教师,三者讲授各有重点。”孙天旭告诉记者:外语学院教师讲通用论文写作框架;外教讲西方文化、地道的表达交流方式;学院专业课教师讲基于计算机学科特色的论文写作,及学术报告相关要点。西安交通大学供图改革推行“32+16+16”学时构成模式,即32学时的外语学院英语教师课内授课、16学时的各学院专业老师授课、16学时的外教小班实践。其中,后两者共同构成小班实践环节。变压器的温度变化规律、气候变化统计的算法优化……这些不是专业课学习内容,而是研究生英语课程的研究项目,学生们不仅要用英语查文献、写报告,还要进行课堂演示。“改革中,研究生英语教学不再单纯以词、句、段或表层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形式的教学为主,而是以培养语言为载体的综合学术素养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授课教师吉乐表示。为检测改革效果,课程考核方式也有了变化:传统的结果性考试,被分解为阶段性过程考核,“临阵磨枪”不再管用。外语学院副院长王华教授告诉记者:英语课程考核有详细的打分量表,期末根据标准进行考核总评。学生还可以根据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减少了教师主观评分的随机性,也避免了考试成绩的单一决定性。自改革全面推行,西安交大已有4000余名研究生接受改革教育。未来,学校将大力推进语言实践中心建设,完善小班实践模块,尽快建成新媒体语境下的新型研究生英语教育教学模式。(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玄牝

考上研究生就万事大吉了吗?研究生抑郁焦虑程度是一般人的六倍!

近日,关于近三成博士生抑郁焦虑上了热搜,很多人感觉非常的震惊,尤其是对一些正在准备考研的本科生而言。根据《2019年博士调查》显示,36%的受访者曾因攻读博士学位而焦虑抑郁。这项调查的受访者来自全球各地和各个领域,涵盖6000多名博士学位(phD)学生。其实不用说博士了,就连研究生患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都远超常人!2018年一篇名为《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ate ecation》的文章发表在了《Natural Biotechnology》上,论文的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生患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六倍!调查显示,41%的研究生在焦虑量表中的得分达到中度至重度,39%的研究生得分达到中度至重度抑郁。为了进一步了解相关影响因素,论文还调查了在不同性别、不同工作、生活平衡感受及不同导师指导质量的背景下,焦虑和抑郁的发生情况。跨性别/性别不适及女性研究生患焦虑和抑郁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研究生。跨性别/性别不适学生患焦虑和抑郁的比例分别为55%和57%,而女性学生分别为43%和41%,男性学生分别为34%和35%。询问受访者是否同意“我的工作和生活平衡得很好”,56%中度及重度焦虑的学生表示不同意,24%同意;55%抑郁的学生表示不同意,21%同意。最后,调查发现在感到焦虑和/或抑郁的研究生中,有50%不认为导师“真正”给了他们指导,此外,大多数感到焦虑和/或抑郁的研究生不同意“导师可以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帮助”这一表述。这些数据表明,研究生与其导师之间有力、正面、积极的指导关系与较低的焦虑、抑郁显著相关。研究生焦虑或者抑郁的原因不外乎几种:1.正反馈少当你发现你做的东西90%失败,10%成功,而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你都有90%的情况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那日子真的很难过,你会不停地否定自己作为人的价值。2.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研究生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中途放弃去找工作的竞争力还不如应届毕业生。3.同龄人的压力身边不读研的人很多都开始踏上人生的下一阶段,工作结婚生子,生活趋于稳定。而研究生的未来生活还是一片混沌。4.缺乏排解方法许多研究生是在异国他乡学习,亲人不在身边,再甚者周围的朋友、能说上话的人也很少。但其实排解压力,释放自己的方式还是有很多的,试着多去尝试。比如:1、增强和导师的沟通。协调你们对对方的“期盼值”,减少矛盾和不满。2、尝试参加社交活动,学会并且找到人倾述,哪怕是聚在一起吐槽,也比一个人憋着好。3、培养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给自己放松的机会,给自己开心的契机。4、寻找校内心理咨询,不要把看心理咨询当作耻辱,不要有心理负担,简单地把这一次咨询看成一次和好朋友的交谈就好。5、记住,你不是孤独的一个人,适度焦虑抑郁的情绪正常人都还有的。距离2020考研还剩下30多天的时间,酋长也不是在传播负能量,而是想告诉广大考研的学子,研究生只是人生下一个阶段的开始,对于有的人而言,也许是一个更加美好的开始,但对于某些人而言,研究生阶段发不出论文,找不到工作成为了主要的焦虑来源。不管如何,酋长都希望大家能够以积极地心态面对一切困难、一切挑战,加油!

掘墓人

报告老师,毕业论文写不完了!申请支援!

每当考研初试结束,广大应届毕业生又面临了写毕业论文的“噩梦”。毕业论文怎么写?怎么选题?找啥理论工具?研究方法用什么?字数怎么凑得够?感觉自己完全是在生产学术垃圾?别愁,爱传播给你支支招。选题最重要首先要明确,选题最重要。当你发现自己的论文写到一半进行不下去了,多半是因为在选题期间没有考虑清楚。选题一时爽,写作火葬场,选择一个合适选题的过程完全可以占据你论文写作的 甚至 时间。选题从哪里来1. 写过的课程作业或大创小创内容翻一翻大学四年或研究生时期的课表,看看哪门课上交过案例分析、小论文、心得体会等等作业,选一个你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或者能够继续挖掘的,当做你的毕业论文选题,这会比较便捷,省去了你重新想选题、找资料的麻烦。如果你有参加过大创或者小创或类似比赛,完全可以考虑把在比赛中的选题结合已有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这会比课程作业更有质量保障。当然,如果你说上课的时候都去摸鱼了,很可惜,请看下一个方案。2. 导师或老师的研究课题如果上学期间有分配导师,或者你有关系比较好的老师,可以和他们多多套近乎,表现出对他们的课题很感兴趣,经老师允许后,从他的课题中选一个切口比较小的选题进行研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随时跟老师沟通,老师对课题的了解程度能帮助你的论文内容上一个档次,而且既然是老师在研究的内容,一定会更加紧跟学术热点,更能够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也就是说,在答辩时受到的鞭策(刁难)可能会小一些。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拜师”机会,别急,还有下一条。3. 你感兴趣的对象、现象或者问题如果以上两条都不适合你,那么很抱歉,你得重新想一个选题。比较好的做法就是从你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对象、现象或问题中找到研究选题。比如你喜欢看B站鬼畜视频或者热衷于发弹幕,去搜一搜有没有相关研究,看看这种研究应该怎么做;或者你在某媒体单位实习,你也可以以实习生的身份对该媒体的新闻生产等环节的常规或现象、问题进行观察、访谈。有了想法后,和你的老师进行沟通,寻求他的意见。当然,因为老师不一定对你的研究内容感兴趣或涉猎,你必须先对自己的研究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不能只凭老师一个模糊的判断来决定选题的去留。4. 学术期刊上的文献当你没有兴趣也没有恩师也没有可完善的作业,看文献就成了唯一的办法。多看,然后从中选择你觉得你能够且愿意开展的主题,根据这一主题确定选题,然后进行研究。通常来说,这个路径是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的路径。没别的,就是要狂看文献,多多益善。相信刚刚结束初试的同学们在进行这一环节时会更加得心应手,毕竟备考期间已经看过很多论文了,可以就在之前精读过的文献中选择你比较想继续研究的主题。看论文是在选题和综述的环节都需要付出大量努力的。选题和综述其实不是两个截然分开的过程,当你在看论文进行选题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为综述做准备,不过这是后话了,我们一会再说。选题的标准是什么1. 范围要适中毕业论文的研究选题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一般都是正文8000字以上,研究生要求3万字。题目太小撑不够字数,题目太大了内容说不完,通常情况你也没精力说完。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举过一个例子:一篇名为《新媒体新闻生产研究》的硕士论文,题目就太大了,可以从中再切角度写好几十篇论文。这个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新媒体”和“新闻生产”。如果你想研究“新媒体新闻生产”,一定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细化。于是,你需要做个决定,我研究哪个新媒体?我研究新闻生产的哪个环节?——可以研究《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这就比新媒体三个字要细致一些;还可以研究新闻生活中的“推送节奏”问题,这也比新闻生产也具体得多。2. 研究对象不能太新很多同学会选择研究一些新兴的现象,比如“夸夸群”、“抖肩舞”、弹幕、vlog……这些确实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但要作为研究的对象,太新意味着风险。首先,你没有前人的研究为你打前锋,什么都得你自己来首创。其次,这种选题要做出深度而不沦为对现实的描述,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3. 选题要有研究价值一个研究能够被学术共同体认可,必须有其独特的价值,否则你很容易被答辩老师:“so what?”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埋头伏案写出的作品,被老师认为没有意义,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在下笔之前,你一定要确定自己的研究选题是有价值的,比如能够对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知沟问题的现状进行反映等等。4. 要有可行性选一个好的题目不是为了唬住老师,而是要让你能够切切实实地让选题落地,变成一篇毕业论文。所以你在考虑选题时,要注意判断这个选题你到底能不能完成。比如数据搜集难不难,访谈对象能不能找到,理论工具足不足以解释我的选题,处理这些数据和材料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答应我,一定不要给自己挖坑。当你经历过研究中途才发现要分析的数据实在太多太难时,哭已经晚了……5. 要有问题意识在选定研究的主题后,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为研究问题。你的研究最终是围绕研究问题展开的。这一步不需要在确定选题时就做好,但和研究选题关系紧密。确定了选题后,你需要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然后找到自己的研究问题。文献综述怎么写文献综述其实是为你的论文打基础的过程,除了“文献综述”这一章外,在论文写作的全过程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一步你需要做的是:1. 把相关论文下载下来关于怎么搜论文,下一部分会细讲。这里先介绍一下文献的管理。在把文献都下载过来之后,可以用endnote或Mendeley等文献管理软件进行管理,这样之后在引用文献时会比较方便。一定要下载,否则当你想要引用文献中的某一句话,你很可能就找不到它了。2. 归纳相关论文的研究问题比如研究短视频,研究的是传播策略,还是火爆原因、生产主体、平台作用、用户心理、传播内容、伦理问题、……3. 归纳相关论文的理论工具比如针对短视频的火爆原因,是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还是用传媒经济学的理论分析……4. 归纳相关论文的分析方法比如用的是定量还是定性方法,文本分析还是内容分析,问卷调查还是田野观察……5. 归纳相关论文的研究结论6. 对相关的研究和归纳进行评价提出它们具备哪些值得继续挖掘的地方,存在哪些不足。这不仅是你文献综述的工作,而且也是你提出自己研究问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你也能够大致在前人的研究中找到研究背景与意义了。一定要避免和其他研究在研究问题方面重复,除非你认为自己能用新的研究方法进行突破,或者前人的研究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文献搜集本科学甚至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其实要求并不算太高,毕竟老师们对大家的研究水平都有所了解。所以如果不是兴趣使然,无需逼迫自己去对标《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四大期刊。(当然,如果看到其中有你能够把握的主题,还是可以抓住机会进行思考的;研究生对自己要求要高一点哈!)值得你参考的期刊有:(除了四大刊)《新闻界》《新闻记者》《青年记者》《新闻战线》《新闻与写作》《新闻爱好者》……总的原则就是尽量选择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像《新闻研究导刊》之类的水刊(没有冒犯的意思,它为很多需要保研或出国的学生还是提供了很多帮助)就尽量不要太多依赖了。当你对某个老师特别感兴趣:你可以去知网搜ta发表的论文,发表时间比较新的往往会是你也可以有所发挥的主题。或者也可以关注ta的微博、豆瓣等账号(如果有的话),从吉光片羽中发现灵感。还有一个小技巧:去搜有没有相关的硕博士毕业论文,搜索路径:在知网勾选“硕博”进行关键词搜索。尽量不要去百度搜索!如果你英语阅读能力不错,还可以用图书馆的IP去查阅SSCI中的相关论文。更多知网检索方法,请参考:《一文教你如何妙用论文!》《肝论文秃头?“霸道总裁”爆妙招解决(送2019核心期刊专题论文包)》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的话,具体又包括符号学分析、文本分析、深度访谈、田野观察等。如果你没有掌握以上研究方法的基本要领,很可能会陷入“瞎说”的状态。建议选择以上研究方法的同学和老师积极沟通应该如何处理,然后一定要紧紧围绕自己的研究问题,注意访谈和田野观察的伦理。定量的话,毕业论文通常采用的是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等。问卷调查比较简单,为了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建议多去借鉴、使用一些已发表的优质论文设计的问卷,这比你自己瞎编更有说服力。内容分析的话,要注意设计分析指标、构建类目的标准,一定要尽量全面,也建议参考前人已有的量表(又回到了文献阅读的重要性问题)。引用文献修改引用文献参考格式是论文写作完成后要进行的一项大工程。每个学校每个学院都会有自己的要求,为了在后期修改时能够省力,建议你在正文中每引用一篇文献,就按照要求格式修改引用文献的参考格式。为了降低你的查重率,引用文献时尽量用自己的话复述句子原意,尽量不要直接引用。心态管理毕业论文是学生阶段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写的时候虽然倍感痛苦,但当你完成答辩,迎来老师们最后的鼓励和拥抱,你会发现其实大学四年/研究生两三年真的很美好。一切,都随着论文的完成而划上了句点。当日后和朋友聊天,你还可以遥忆曾经,互相吐槽难熬的写作过程,互相吹捧一波毕业选题。所以,不要把毕业论文当成是很可怕的东西。虽然你可能会因为实习、旅游或其他事宜而不得不压缩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但只要你在这段有限的时间内认真踏实地完成这份答卷,就够了。Everything is enough.也不要担心自己在生产学术垃圾。因为——这是事实啊!春光的老师曾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能够把别人的东西串成一个完整的思路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就可以了。研究生要求自然高些,但也是在有限时间有限精力下的任务,选好范围量力而行即可。压力真的不要太大哦~进度规划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个规划:1. 一周的时间用来看论文,想选题,顺便把文献的重要内容加上记号和笔记2. 三天时间用来梳理所有文献(除了在正文写作过程中新加入的文献),完成文献综述3. 三天时间用来确定理论工具4. 一天时间用来确定研究方法5. 一周时间用来分析数据或材料6. 一周时间写作正文7. 一天改格式8. 完成论文,吃顿火锅庆祝!不要到了开学才想起来:为大家提供一些可参考的选题算法新闻对传媒业的影响央视主持人vlog内容研究以媒介事件视角看国庆阅兵的变迁以X公众号/X媒体新媒体部为例进行新媒体新闻生产研究快手/抖音短视频传播策略对比分析……PS:由衷建议大家去读一读上文提到的董晨宇老师的文章——由新传研读社发布的《如何给自己的毕业论文找个…还不错的研究问题?》。参考文献:新传研读社.《董晨宇:如何给自己的毕业论文找个…还不错的研究问题?》作者:春光编辑:春光总编:羽生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六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养蜂人

突发!南大疑似发生博士生跳楼事件,一众学生自发前来悼念

参考来源:微博、知乎、猛犸新闻·东方今报等近日,多个网络平台上传出 9月19日 晚,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有学生坠楼,是否真有其事,对此,东方今报记者进行了核实。据住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的一名学生描述,确实看到19日晚上有一名学生坠楼。“她住在18层,是一名博士生。大概是晚上十点多发生的事儿,警察取证时,人就在草坪里躺着,直到凌晨快两点才被抬走。”而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另一位同学向记者表示,自己当天晚上只看到了警察和救护车,其他消息也是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目前,尚未有官方消息公布这位博士生因何原因跳楼,依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女生在读博期间经历了科研压力,其中可能受到了导师的压迫和针对。也有知乎匿名用户反映:这位博士中期考核已过,今年是她读博的第4年。导师抢了她的一作,导师在组内针对她的此类情况。图源:知乎9月20日晚,南京大学学生自发来到19栋楼下进行悼念。图源:知乎@虞美人草一名南大仙林校区的博士新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晚上回到宿舍,便听到了舍友在讨论这件事情,我们都很震惊和唏嘘,我们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才选择了轻生,我们也不知道她对生活对自己有多绝望,才有勇气从十八楼一跃而下,她应该是害怕的吧,但相比死亡,她更不能承受的是我们所不了解的真相。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可能没有经历她所经历的,我们不知道她有多绝望,她在选择自杀前应该也会做很多思想斗争吧,雪山崩塌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有在生活或者学业上有压力的同学,当你们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多想想自己的爱的人,要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爱我们的人,再稍微坚持一点点可能就都会过去的,我们还有大好的人生。中国大部分的学校和家长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在教育我们说,你要努力变得优秀,却从来没有教过我们,平凡人该怎样生活。其实不难发现,近年来由于扩招及就业的双重压力下,读博群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著名期刊《Nature》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生患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六倍,41% 的研究生具有中度至重度的焦虑,而此前调查显示在普通人群中这一比例为 6%;39% 的研究生具有中度至重度抑郁, 而同一量表调查在普通人群的比例为 6%。因此发生了这些令人惋惜的事件:2019年2月11日,一名本科毕业于中科大的博士生,在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实验室自缢身亡,死者是中国留学生王某,系该校博士生,在读第五年。2018年10月10日傍晚6点,浙大博士生侯京京离开学校后失联,监控发现其在进入钱塘江四桥下层的观景平台后,没有再出现,最终证实为跳江轻生。同年,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生杨宝德溺亡事件,学校做出正式回应:杨宝德的博士生导师周筠确实存在让学生到家里打扫卫生、陪同超市购物、洗车等行为。校方已对周筠进行严肃批评教育,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资格。2017年6月10日晚,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宿舍区发生一起博士生坠楼事件。据了解,坠楼学生为航天学院的博士生,读博已经8到9年……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坠楼现场照片这一桩桩、一件件优秀学子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事件,无时无刻地在提醒着我们,在科研路上,如果你经历着倍感煎熬的压力时刻,要学会去自我疏导情绪,以下两位博士生就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建议:瑞典默奥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博士生提出:要去思考自己想从博士学位中获得什么。有时候我会怀疑自己的价值。为了科学资金,我只能不停的发表论文,可是这些论文有人阅读吗?这些论文对社会有贡献吗?我真的做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我尝试做一些改变。例如,在博士课程中,我带领一些父母孩子去了解北海,他们会对科学真正的感兴趣,而不是期刊和论文。期刊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我们不停地写、投稿,然后被拒绝,再写再投稿,终于有一天,发表了。事实上,除非你的文章在一个很有名的期刊上发表,或者有很多人引用,否则,你依然找不着成就感。所以,要去思考自己想从博士学位中获得什么,并向那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取取经。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博士生 Vince Butitta 也建议:互相鼓励,肯定别人的论文成果2017年,Vince Butitta发表了一篇论文,一开始的时候反响不错,在推特上也收到了不少的关注,这给了他自信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不错的科学研究者。但是后面的关注越来越少,他就开始变得焦虑,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研究失去了价值。为了和焦虑作斗争,他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其他有同样感到焦虑的朋友度过难关。每当他看到有意思的文章时,他会和作者发邮件或者消息以鼓励作者。这些消息可能对其他人有所帮助,对Vince来说也很不错。因为他经常在推特上和研究人员进行互动,所以在参加会议时,可能有人会认出他。后来,尽管Vince的论文引用度依然没有大的起色,但他却不再焦虑了,因为他在互动和鼓励中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其实成就感不仅仅是在论文的关注量这一个点上,还可能是其他的东西,需要自己去寻找。

史囂

当代研究生的困难现状,研究生还该不该读了?

读研甚至读博的学生,总是受到比别人更多的关注。如果没有拿到比本科生更高的工资,或者更高端的工作,仿佛就浪费了这么多年的培养。然而只有研究/博士生们自己知道,学历也是一道枷锁,将人勒地喘不过气来。读硕士一点也不快乐。既没有本科生的洒脱,也没有博士生的专注,研究生就这样在狭缝中生存。前些日子,#华科大研究生跳楼自杀#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9月2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陈某,写下七页的绝笔信后,从教学楼顶轻轻一跃,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努力了这么多年,最后却延迟毕业,找不到工作,内心委屈、无奈、不平,却又无人可以倾诉。身为局外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极端现象。但是研究生的心理状态,真的不容小觑。去年3月的《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刊登了一项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的一项研究,也许能说明问题。该研究指出,研究生的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6倍以上。这是通过压力量表测算出来的,调查显示,41%的研究生为中度至重度焦虑,39%为中度至重度抑郁范围。而此前用这些相同量表测试的普通人群的比例为6%。图片来源于中公ACCA为理想来,我们不是导师的助理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导师最坑人?底下一共有1516个回答,代表了1000多名学生的心声,相信会让你“大开眼界”,那些本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竟然还能这样做?其实导师与研究生严格来说不能算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反而更像是一种雇佣关系。在大多数实验室,研究生都会把导师叫做“老板”!不过对研究生来说,这种关系并不能算平等。一方面导师对研究生是否能够毕业,基本持有一票否决权,研究生们为了能够顺利毕业,敢怒不敢言。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补贴、课题基金都要经过导师之手,衣食父母不可得罪。导师带的博士、硕士,自然而然沦为了包身工。导师让你帮他女儿辅导作业,你敢拒绝?导师让你帮他做项目,你敢不从?导师忙于事业没时间辅导你的论文,你敢有异议?工作和生活的失衡当研究生们被询问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问题时,56%出现中度至重度焦虑,而有55%出现抑郁症的研究生答案是“不平衡”。虽然这是一个美国的研究,但有很多中国学生心有戚戚。有人表示,不管是国内还是美国,很多研究生是“日日夜夜、工作日双休日都在工作,没有假期,没有社交活动,没有社交圈子,没有娱乐活动,没有兴趣爱好,没有机会向周围人倾诉自己的抑郁焦虑,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读研期间环境往往是很封闭的,本科还能每学期接触不同的老师,和室友交流,研究生基本各管各的,除了同一个导师麾下的师兄弟们,能接触到的人很少,对大多数不善交友的人而言,社交圈可能会变得很狭小。比读研还要痛苦的是什么?当然是延期毕业!延期毕业的现象,近年出现得越来越多,很多人决定读研的时候,本来就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学校的要求又相对严格。除了繁忙的工作,研究生还面临心理上的压力,人生在世就免不了要比较,这一比较,就容易心理不平衡。“和自己本科同批出去工作的人赚得都比自己多,即使博士生工资也少得可怜,奖学金看上去不少,但学校一年才评一次,竞争激烈。研究生面临的金钱压力相当大,年龄上去了,还面临结婚、父母生病等一系列问题。”一边是延期毕业的压力让人无法停止,一边是自己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年龄渐渐增大,得到的越来越少,怎么能让人不慌呢?工资还没有本科生高?很多人选择读研,并非真的出于学术兴趣,而是与“工作”二字紧密挂钩,期望通过读研得到更高的工资。但是考上了研究生,就一劳永逸了吗?未必!研究生对未来的焦虑,并不比本科生少!就业单位的歧视,从大学生踏入校园的第一天就开始了。据说,在HR圈流传着这样一种鄙视链——第一学历歧视。即便你考上了985的研究生,用人单位也可能会首先对应聘者的本科院校层次提出限制性要求,本科同硕士学历一样,都需要来自985/211院校。除此之外,工作经验带来的薪酬差异也值得重视。两三年苦读,为导师做牛做马的研究生毕业后比本科生更容易找到高薪工作,这没什么问题。不过,人们在比较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他曾经的本科同学,已经是工作了三年的社会人了。不过对大部分研究生而言,辛苦读研却成本科同学的下属,本来憋着一口气想要出人头地,但是毕业了,工资还没有本科生高,而未来的路还不明晰,其中的落差也让人足够难受了。很多人觉得好像读完研,就镀了一层金,变成了抢手的香饽饽。但是你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三年的学校时光。研究生,只是给了你第二次开启人生的机会,能否抓住就要看你的规划。如果没有清晰的规划,读研可能是毒药,而不是解药。与其盲目的焦虑,不如重新给自己做一次规划,重新确定目的地,重新出发!

嬴貑

文献综述类论文写作秘籍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文献综述的目的任何研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某个方面进行深化,都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因此,文献综述是研究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了解前人说过些什么,而这实际上也决定了我们能够说些什么。具体地,对于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必须弄清:1.前人是否说过。要知道前人是否说过,关键是要进行充分的文献检索。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在线数据库的广泛应用为文献检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目前,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图书馆都购买了非常齐全的中、英文数据库。只要数据库覆盖面合理并使用得当,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查到几乎所有所需的文献,省却了上世纪做研究非跑大图书馆不可的麻烦。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中的Jstor、Science Direct、CNKI等都是极佳的在线数据库。如果文献搜索结果表明自己拟做的研究别人已经做过,那么就没有必要做无为的重复,而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改换研究角度、重点或方法。2.前人说过什么。要想知道前人说过什么,就必须解答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前人研究的对象或问题是什么(what)、前人是如何(how)阐述研究问题的以及为什么(why)这样阐述;然后是前人观点的异同点是什么,这些观点是否可以分类、如何分类,观点之间的前后时间关系和逻辑关系是什么。搞清楚别人是否说过、说了什么,是我们进行学术创新的重要基础。3.前人是怎么说的。在文献综述时不仅要综述观点,还要综述研究方法(即别人是怎么说的)。方法的发展和进步会在很多方面改变已有的观点。例如,产业组织理论中博弈论研究分析方法的引入就改变了SCP框架下产生的很多观点。随着数据获取途径的增多和获取技术的改进,总的来说,针对某一研究对象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会越来越多。因此,当我们发现某类文献主要以使用某一种或某几种研究方法为主,而对其他研究方法应用较少时,就应该考虑能否采用其他方法特别是比较新的研究方法,以便通过方法创新来实现观点创新。4.何人、何时、何地说过。这组问题主要反映相关观点演化过程的影响因素,包括观点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上的变化。例如,总体上看,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以及文化差异性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及满意度。另外,了解“是谁说的”,对于我们认识相关观点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也有帮助。例如,战略管理研究定位学派的“五力模型”是波特于1979年提出的,当我们知道波特是哈佛商学院和哈佛经济系联合培养的博士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模型与哈佛老一代经济学家提出的SCP框架之间的传承关系。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在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回答好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就可以基本确定我们要做的研究或要写的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思路和拟采用的方法。可以说,做好文献综述,研究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剩下的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工作便水到渠成。如何寻找代表性文献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是查找文献,也就是搜集要综述的素材。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直接进入各种数据库(如CNKI、Science Direct、Ebsco、Emerald),在“文章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这一搜索项中填入搜索信息(如在中文数据库中填入“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或在英文数据库中填入“service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再执行搜索命令。然而,在国、内外各种刊物层出不穷、文章不胜其数的情况下,我们很可能搜索到多达数百篇有时甚至上千篇的相关文献,以至于无从着手阅读、分析。我们建议首先应该重点搜集和阅读有代表性的文献,特别是对相关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种子论文(seminal paper),然后再搜集和阅读次要一些的文献。那么,如何查找代表性文献呢?请教导师当然是最简单、有效的途径。但也有一些时候,我们拟综述的主题并非导师擅长的研究领域,导师可能无法提供主要文献阅读清单。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建议采用下面一些方法。1.首先查找并阅读发表在一流刊物上的文章。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刊物分级和排名,要重点查阅排名靠前的刊物所刊载的文献。例如,管理学排名靠前的英文期刊(根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具体排名可能有所不同)有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而国内排名比较靠前的管理学期刊则包括《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外国经济与管理》、《南开管理评论》和《管理科学学报》等。2.查找权威教科书及其提到的某领域的经典文献。一般来说,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大多可以在教科书中找到相应的章节。若能找到权威的教科书,就可以从相应的章节中找到这些教科书作者所引用的文献,这些文献往往也是对于相关学科发展较为重要的文献。若能找到最新版本的教科书,那么效果就更好。3.查找学术权威发表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学科一样,国内、外管理学各领域都有若干重要的学术权威,如服务质量管理领域中的“PZB”(即服务质量研究领域的三位著名学者Parasuraman、Zeitham l和Berry,他们三人各自或合作发表了大量重要的原创论文)。这些重要学者的文章往往也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种子论文,开创了某一研究领域并长期影响相关领域的发展。因此,根据时间顺序阅读这些学术权威的文献会对我们了解和分析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演化发展过程大有帮助。若能找到并认真阅读这些学术权威亲自撰写的关于相关研究领域发展历史的述评文章,那么,我们就能更加清晰地了解相关领域不同学术观点的产生和发展过程。4.寻找名校、名师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大纲(syllabus)。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研究型课程(主要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很多以“seminar”的形式出现)中会列出每个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供学生阅读和讨论。当然,不同教师的取舍有所不同,文献清单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我们可以多参考几个同名课程的大纲,以避免偏颇。5.到图书馆或从数据库中查看以“handbook”为名的论文集。国外出版社(如在出版学术期刊和著作方面比较有名的Blackwell、John Wiley and Sons和Elsevier)经常召集业内专家编著一些综合体现学科发展状况的工具书性质的论文集,如《Handbook of Econometrics》、《The Blackwell Handbook of Strategic Management》、《Handbook of Instrial Organization》等。这些论文集中的论文大多以综述本学科某个研究领域的学术进展为主要目的,作者都是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阅读此类手册收入的论文可以迅速掌握相关领域最重要的学术进展状况。6.利用“Google Scholar”。目前,互联网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除了正式数据库之外,谷歌搜索引擎中的“Google Scholar”也是一个搜索某一研究领域代表性学者及经典文献的好帮手。在“Google Scholar”中输入相关研究对象的关键词,执行搜索命令后所列出的文献是按被引用次数来排名的,因此,各相关文献的重要性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搜索结果的链接找到引用了相关文献的所有论文,从而为我们提供一种以时间顺序考察学术发展及文献间相互关系的好办法。在综合采用以上方法以后,我们基本上能找到所有的代表性文献。接下来,我们还应该查找较多的次要文献。尽管这些文献的引用率并不太高、学术贡献也不会太大,但它们仍能从某一方面深化相关理论体系,因此有必要在我们的文献综述中交代它们的贡献。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在我们搜集文献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一些现成的、与我们要写的文章相似的综述文章。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文章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这些文章的参考文献清单)来缩短我们搜集、理解和阅读原始文献的过程,但切不可如获至宝,投机取巧地照抄这些现成的综述文章,而根本不看原始文献,这是目前错讹屡屡出现的根源,也违背了学术研究求真务实的精神。怎样阅读文献完成了资料搜集工作,我们手头可能掌握了数百篇文献,一字一句地读完这么多的文献不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们建议应该根据文献的贡献大小,采用不同的方法来阅读。1.读摘要和结论。很多经验研究文献有较大的重复性,量表、研究方法都没有改进或改进较少,写作的主要目的是测试不同情境下的理论适用性,有时结论大同小异。对于这类学术价值不大的文献,读摘要和结论即可。2.读摘要、引言、发现和结论。大部分文献在方法、模型构建或者样本选择方面会有一些独到之处。对于这些文献,应该认真阅读介绍文章主要贡献的摘要、引言、发现和结论四个部分。在阅读过程中,要重点思考文章的创新之处与我们自己的综述对象之间的关系。3.通读全文。上述两种方法主要用来阅读次要文献。对于我们在前面提及的代表性文献,就应该认真阅读全文,包括引言、方法、数据、发现、结论各个部分。这类文献通常是经典文献,有时字字珠玑,需要认真体会、揣摩作者的观点及其提出的过程。这样的文献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都是应该的。在以后阅读次要文献时,还应该不时与代表性文献进行对照。打个比方可以说明上述两类文献的关系。代表性或重要文献展示相关研究领域大致的发展方向和脉络,是人体的骨骼;而次要文献则是对重要文献提出的问题进行更多视角、更多方向、更多层次的挖掘和补充,它们是人体的血肉。可以说,在代表性文献的基础上,那些不那么经典、重要的文献能帮助我们把综述类文章写得更加全面、充实。因此,我们不应低估次要文献的综述价值。无论采用哪种阅读方法,在阅读文献时应该做好读书笔记,把篇名、作者、出处、发表时间、页码等信息记录下来(建议在这一阶段就开始使用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笔记应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章观点、方法等方面的总结,二是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读完足够多的文献,在对笔记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删减和组合以后就可以得到文献综述的基本素材,并且能够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不做笔记,就不可能高效率地写好文献综述类文章,而且还会平添成文后整理参考文献的烦恼,对此不可小视。根据我们的经验,写一篇1万字的文献综述,应该做二三万字的笔记。文献综述的几种结构安排在读完文献并完成笔记整理工作以后,就可以开始考虑从什么角度撰写文献综述,也就是考虑文献综述的结构。不像研究论文,综述性文章并没有固定的结构安排要求,但这并不表明综述文章的结构安排无规律可循。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方法中选择一种。1.按照综述对象的不同构成部分。这种类型的综述对象一般是某个研究领域及其组成部分。例如,Porter在综述有关产业组织理论的经验研究时,就把文献综述的主体分成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不完全竞争市场计量分析,进入、退出与产业演进,规制产业研究,拍卖市场,技术变化、创新与组织等六个部分,它们涵盖了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内容。Shelanski和Klein在综述交易费用经济学时按照交易紧密程度把相关文献分为纵向一体化、复杂缔约及“混合”模式、长期契约、非正式协议、特许经营协议等五个部分。再如,Hannafey在综述企业家与伦理问题时也把相关研究分为与企业家本人有关的伦理问题、与组织和环境有关的伦理问题、与创业过程相关的伦理问题等三个部分。2.按照综述对象自身的发生、发展顺序。有些时候,综述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明确的发生、发展顺序,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文献综述,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各组成部分之间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例如,在服务质量管理研究中,研究对象有如下发展顺序:服务消费※服务质量感知※满意度※未来消费倾向。不同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可能各不相同,有些侧重于研究前两者之间的关系,另一些侧重于研究中间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的侧重于研究后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侧重点和研究对象发生关系的先后顺序来进行综述。3.按照主要的研究范式(paradigm)、学术流派(school)、研究视角(approach)或观点(viewor perspective)。许多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研究范式、学术流派,针对同一研究问题或研究对象也会形成较多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观点。例如,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就有新旧两种研究范式(N IO和TIO),新范式与传统范式在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基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如,服务管理研究存在北美和北欧两个主要的学术流派,两者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做文献综述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范式、流派、研究视角或观点来梳理现有文献。例如,Lengnick-Hal等在综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时,就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把现有文献分为人力资源规划与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匹配以及人力资源与组织结构契合三个方面。Mintzberg和Lampel在综述战略管理研究进展时把研究者及其成果分成10个学术流派分别进行述评。4.按照研究阶段(时期)。随着研究对象自身的演进、研究需要的变化以及研究方法的改进,同一研究领域在不同时期的研究思路和重点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按照研究阶段(时期)对文献分类并进行综述,可以帮助我们勾勒出文献综述所涉及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清晰轮廓。例如,Ghemawat主要按照综述对象——企业竞争战略——被研究的时间顺序来回顾和综述这方面的已有文献。从竞争战略研究的早期文献到SCP框架,然后到战略定位,最后再到资源观和动态能力观,把竞争战略研究数十年的发展脉络梳理得一清二楚。5.其他结构安排。除了上述几种比较常见的结构安排外,还有一些文献综述类文章以主要人物、研究方法等为线索来进行综述。例如,A rchibugi在对创新及技术变革经济学研究历史演革进行综述时,专门对Edwin M ansfield和Nathan Rosenberg两位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研究特色和学术贡献进行了述评。Eisenhardt在综述代理理论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个方面讨论了相关文献的贡献。还有一些文献综述类文章同时采用以上提到的多种结构安排。不管我们采用哪种结构,一篇好的文献综述类文章必须有明确的展开逻辑和顺序,应该清晰地告诉读者为什么采用这种或这些结构安排。而且,当我们率先提出一种或几种结构安排(其实质是分类)时,实际上已经在做某种程度的整合工作。更进一步,这些结构安排还可以被看作是“因”,我们准备评论或在综述基础上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可以被看作是“果”,因果之间也必须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无论采用哪种或哪些结构,在综述文章的第一节(也就是“引言”部分),应该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大致结构并事先初步交代作者的原创性观点,随后各节可以按照引言所交代的思路来进行文献述评。关于文献综述类文章写作的一些建议在找到文献、读完文献、做好笔记并大致确定了文章的结构之后,我们就可以着手写文章了。前面已经说过,在做好笔记的基础上,写出综述文章并不困难。但是,要把文章写好,还需要花大力气。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建议:1.切忌只述不评。若在文献综述类文章中仅仅是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自己的评论只是一笔带过,那么就落入了纯粹为了综述而综述的尴尬境地。一篇好的综述文章在广泛阅读和清晰交代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应该能够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应该能够有所评论或总结。我们认为一篇综述性文章中“述”与“评”的比例以7∶3为宜。而且,在评的时候一定要有原创性观点,不能只是简单地对已有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式的评论。旨在发展新理论的综述文章则应更进一步,要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命题或模型。这种提出了新命题或概念性理论模型的文献综述论文具有较高的价值,能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与重点。例如,Anderson在比较全面地回顾了研究服务业督导者、员工与顾客关系的已有文献以后,不仅提出了若干命题,而且还提出了一个概念性理论模型。Zahra和George在综述吸收能力文献时也把文章的大部分篇幅用于提出命题和构建模型。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综述文章采用了与其他综述文章一样的素材和方法,但由于采用“评”的视角去看待同样的材料并提炼出新的命题或模型,因而其学术价值明显高于那些以“述”为主的文章。2.确保准确、清晰。文献综述类文章应该力求准确、清晰,不能写成文学体的流水账。其中,“准确”要求综述客观,在表述前人观点时不要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只需说明被综述文献的主要观点和脉络。在综述过程中切忌断章取义,对文献做人为的取舍。对某篇文献而言,不管你喜欢与否,只要内容与综述主题相关,就必须将其列出。“清晰”是指文献综述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清楚、层次分明,让读者看后一目了然。例如,Kirkman及其合著者在综述运用Hofsted的文化价值框架所做的经验研究文献时将相关文献分为两大类:一类把文化看作是影响管理结果的主要因素,另一类把文化看作是影响管理结果的调节变量(moderator)。在综述第一类文献时,他们首先综述了证明文化在个人层面产生影响的文献,然后综述了证明文化在群体/组织/国家层面产生影响的文献。在对论证文化不同层面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时,又按照不同的研究内容来进行分类,因此,整篇文章条理井然、思路清晰。3.组织好材料,避免罗列、堆砌。我们在做文献综述时常犯的一种毛病就是罗列与堆砌材料。由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查找、阅读和分析文献,在实际写作时往往会把所有与综述主题有关的文献中的观点都写入手稿中,就怕遗漏了什么而让自己的努力白费。但是,这样做会导致综述文章臃肿不堪,使综述主题被淹没在大量的材料中而无法突出重点。因此,我们在整理笔记并进行写作时一定要有所取舍;与综述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观点,即使已经为它们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该舍弃的还得舍弃。4.缩小范围,突出重点。无论是管理学的哪一个研究领域,通常已经存在大量的文献综述类文章,而且很多文章内容重复性较大。造成重复性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作者所选择的综述主题较大、范围较广。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介绍那些最重要的文献,重复自然难以避免。例如,若泛泛以“企业动态能力”、“企业战略联盟”作为我们的综述主题,那么,我们所做的综述与别人的综述很可能大同小异。要想做出具有较大新意的文献综述,从选择综述主题的角度看,应该缩小范围;从篇幅安排的角度看,应该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其中,缩小范围是指综述时不要做“大题目”,要做“小题目”。例如,在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研究领域,不宜选择“服务质量研究综述”、“顾客满意度研究综述”作为文章的标题,而应该选择“发展中国家服务质量研究综述”、“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顾客满意度研究综述”等涵盖面较小的题目,这样容易取得有价值的成果。重点突出是指在做综述时,只需综述与主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即可,不要一谈到劳动分工就追溯到亚当·斯密,切忌介绍已经成为常识的知识。5.认真阅读文献。必须老老实实逐篇阅读已有相关文献,每一篇被引用的文献至少要阅读内容摘要和结论,大部分文献应该阅读摘要、引言、发现和结论,少数重要文献必须通读全文。没有读过的文献不要引用到自己的综述中。现在很多综述文章的一个通病就是作者并没有真正看过所引用的原文,把他人的述评直接作为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无法发现他人述评中的笔误或错讹,以至于以讹传讹。事实上,上述几方面的建议也是建立在综述作者认认真真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的。最后,在认真读文献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查找最新发表的文章或成果,确保综述内容包括最新的文献并能够反映相关研究主题的最前沿成果。结语以上初步探讨了有关管理学文献综述类文章写作的几个重要问题——综述什么,如何找文献、读文献,如何安排文章结构。我们希望这些初步的探讨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们的注意,也把他们的心得体会告诉我们。我们最后想说,对于研究生而言,学写文献综述类文章非常重要:一则对于他们提高查找、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大有帮助;二则有助于研究生了解相关领域的已有成果,把握、跟踪最新的学术进展;三则只要肯下功夫,掌握写作技巧,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完全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文献综述类文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献综述写作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事实上,写好一篇文献综述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要远远超过写一篇一般的、利用统计工具做经验研究的论文。但是,一旦公开发表,这样的文献综述类文章意义远远大于一般的经验研究论文。我们衷心希望本文能够为研究生尽快掌握管理学文献综述类文章的写作技巧提供些许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