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在职研究生进修学习,逐渐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而大部分人报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获得相关证书。想要顺利获得证书,那么究竟需哟经历几个步骤呢?在职研究生有多种报考形式,不同的形式,所需要经历的步骤也是不一样的。目前,比较受人们欢迎的报考形式主要就是同等学力申硕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在职研究生一、同等学力申硕1、学习报名:满足报名条件的人员,到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进行报名之后,通过院校的审核即可入校学习,是不用参加入学考试的。2、课程学习:入学之后,学员需要在院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并且要修满规定的学分。有的院校还是组织结业考核,通过考核者可获得课程结业证书。3、申硕考试:同等学力是先学习后申硕的,想要获得硕士学位,那么申硕考试就是一大要参加的。学员需要到学位网上进行报名,然后参加难度不是很高的申硕考试。4、论文答辩:通过申硕考试的学员,就可以准备专业论文答辩了,这也是最后一个步骤了。顺利通过论文答辩的学员,就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了。二、非全日制研究生1、考试报名:非全日制研究生采取的是考试入学,所以第一步就是要进行考试报名。报名分为预报名和正式报名,都是在研招网上进行的。网上报名成功之后,接下来还要进行现场信息确认,只有确认通过之后,才真正具备参加入学考试的资格。2、入学考试: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也是分为初试和复试,和全日制考研是一样的,难度是非常高的,采用择优录取制度。初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的,复试是由各个招生院校自主组织的。3、课程学习:被院校择优录取的考生,也是需要在院校规定的学制内,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且要修满规定的学分。4、论文答辩:与同等学力申硕一样,最后一步都是需要进行专业论文答辩的,只有顺利通过论文答辩之后,才能获取到硕士学位证书和研究生学历证书。综上所述:无论报考在职研究生的哪种形式,都是需要经历多个步骤才能获取到相关证书的。相比较而言,同等学力申硕的步骤要简单一些,因为是免试入学,而且申硕考试的难度也不是特别高。而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单单是入学考试这一环节,就要淘汰一大部分的报考人员,竞争可以说是非常激烈的。
01.好不容易领证了,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是开心,是解决了终身大事后的愉悦,还是会有点小失落。从恋爱到结婚,也像是一场马拉松的结束,好不容易领证了,终于把爱的人娶到了手,终于成为了一家人,你会有怎样的感觉。人逢喜事精神爽,领证的那一瞬间应该是开心的,也会想做一点事来庆祝。我还记得我和男友领证的那一天,两个人起了个大早,不是直接去民政局,而是去了照相馆,说要照好看一点的照片。当时领证还是工作日。我和他商量要在哪一天领证的时候,他说你公历生日就好,这样既可以过农历生日,也可以过公历生日。我们俩是把领证的日子当成结婚纪念日,也是相当有纪念意义的一天。那天,我们赶去照相馆拍了个很好看的合照,然后没来得及吃饭就赶紧跑到民政局,在人家下午上班之前赶到的。当时也有很多来领证的情侣,一个个脸上还挺高兴的,也是,终于把人生大事解决了。按流程做了婚检,然后又到了要签字,签字的时候,我愣了愣,真的要嫁给他了,这字一签可就不能改了,你们就是法律上的夫妻了。想了想,我们彼此对视了下,然后郑重的签下各自的名字。签完字,敲了章,拿到结婚证,男友还拍着我打趣道:“不能悔改了哈,你是我老婆了。”也没啥感觉,就那么成夫妻了。领完证,发了朋友圈,收获朋友们恭喜和祝福,然后因为男友还要上班,我们只是简单吃了个饭。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有意义的,有时候节日不在乎形式,而是看那个人是谁?你们领证当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我采访了10对情侣,听他们撒撒狗粮。02.@赵同学,35岁,我媳妇忘带了户口本领证那天我们起了个大早,我媳妇就忘了带户口本,然后拖亲戚十万火急从老家送过来。我都服气她了,能忘带后口本。我就问她:“你是不是根本就没打算嫁给我。”其实当时也没生气,因为喜欢她啊,就想着娶她啊。领完证之后,她要做什么,我都陪着她去。@孙同学,30岁,我赶在30岁生日前把自己嫁了我赶在三十岁之前把自己嫁了。我们先领证的,就等于结婚了,我觉得领证才算是结婚,毕竟是法律上的合法夫妻了。本来我们没在一起住的,领完证就住在一起了,毕竟是一家人了。@刘小姐,24岁,反正也就结婚了我和男朋友当时是很早很早去的,因为是520,为了赶个好日子。挑在情人节领证也是很想有纪念意义。没想那么多,反正只打算嫁给他了。@张先生,33岁,我和老婆一波三折其实我跟我老婆已经恋爱很久了,我幻想了很多次要领证的场景,真正去的时候还挺冷静的。但是我表面上装的冷静,其实我心里很开心。因为我们当初,父母是不同意的,费了好大劲,我真的很喜欢她。领完证没做什么事,我们俩各自去上班,晚上早点下班陪她吃饭。@潘同学,27岁,我和老婆恋爱十年我和我老婆是高中同学,然后上大学之后又是不同的学校,但是当时就谈恋爱了。这么多年,我们的感情没变过。和她领证的时候,我还在读研究生,心甘情愿的娶她,我会很努力的给她一个家。恋爱十年,领证当天觉得,终于熬到头了,皆大欢喜。@王同学,25岁,我们说领证就去了领证是我们自己决定的。其实当时是这样,我找不到她了,很是心急,然后发誓:如果找到,我就跟她结婚,娶了她。因为当时她跟我闹脾气,我终于找到了她,她打我的肩膀,我抱着她说:“咱们结婚好不?”然后,我们就去领证了。@陈小姐,28岁,为了结束单身结婚吧领证对我来说就是完成一项任务,解决婚姻大事,父母就不催我了。结束了单身,然后开启新生活吧。@董小小月,26岁,嫁给爱情嫁给他我们很早就决定结婚了,我也是非他不嫁。没想过以后,就想跟他在一起吧。领证那天,我打扮的挺好看的,然后就很高兴去领证,领完证就踏实了。@石先生,31岁,其实我们同居很久了我和老婆在没结婚前就同居了,我是很负责任的,一定要娶她的。她终于答应嫁给我了,然后就去领证了。现在我们生活的很好,很幸福。@秦先生,39岁,我终于结束了单身我结婚比较晚,单身到39岁,我终于等到了我爱的那个女人。领完证,我就发了朋友圈,兄弟们祝贺我脱单了。挺高兴的,新生活的开始,我余生只想照顾她和孩子,当时我们已经有孩子了。03.听了那么多情侣讲自己领证好玩的有趣的和有意义的事,好蛮感动的。于我来说,我也忘不了领证的那一天,觉得很神奇,毕竟是真正意义上从单身到结婚到有了家。我总结出很关键三点:第一领证就是结婚。以前很多人问我什么算结婚,我说领证就算结婚。领证了,你们就是合法夫妻了,然后再半个婚礼就成。所以要不要领证,一定得慎重。第二领证还是要心甘情愿。因为爱情,心甘情愿领证结婚,你会感觉到一种幸福。领证是恋爱圆满完成的一个仪式,恋爱修成正果,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第三领证要有仪式感。不妨在那天打扮漂亮点,穿上好看的衣服,两个人恩爱的去领证。要成熟的对待领证,可不要吵架呀,要结婚了,就考虑清楚了再领证。不管怎样,还是要想明白了,然后按部就班的领证结婚。愿更多人找到幸福,进入婚姻,承担相应的责任,牵着手共度婚姻生活。今日话题:你们领证那天有什么好玩的事,领完证怎么庆祝的。欢迎留言。- END -★作者:YIBAO;情感原创作者,写这个世界温暖的感情事。
博士,在中国古代曾被用于学官名,也曾用于称呼茶坊伙计——“茶博士”。在现代汉语中,博士则是人类教育体系金字塔尖的王冠,教育机构授予的最高一级学位。那顶博士帽,让无数学子、科研工作者孜孜以求。博士作为学位已有几个世纪,而直到30年前,中国才有了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次年,恢复了研究生招生。被耽误了10年之久的一大批青年,从厂矿、田间重新回到校园,就是在他们中间,诞生了新中国的首批18位博士。中国博士的第一次学位授予仪式,没有西方舶来的博士服和博士帽,却有着中国特色的隆重——仪式在雄伟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他们颁发了学位证书。虽然当时很多人并不清楚“博士”为何物,但首批博士学位的授予,却成为一个历史性事件,记录着重新建立起来的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与期待。博士“十八罗汉”首批博士在学位授予仪式后的合影1983年5月27日,北京,又一个姹紫嫣红的初夏。坐落在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热闹非凡。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走进这里的既不是来访的外国首脑,也不是共商国是的人大代表。这一天,在这座宏伟建筑物里济济一堂的是当时全中国最有学问的群体——中国自主培养的首批博士。这18个名字注定要载入史册:马中骐、谢惠民、黄朝商、徐功巧、徐文耀、白志东、赵林城、李尚志、范洪义、单墫、苏淳、洪家兴、李绍宽、张荫南、冯玉琳、童裕孙、王建磐、于秀源。中国自己培养的这18名“土博士”中,有6名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6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名来自复旦大学,另外两名分别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除了唯一的工学博士冯玉琳当时在美国读书没有到场外,其余17名博士和他们的老师、校长们,以及一批硕士参加了这次大会。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寓所内,首批博士之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教授马中骐指着书房里的一张照片对记者说:“后排最中间的那个就是我。”照片上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博士、导师和硕士代表”一行字,成为1983年5月27日的历史定格。照片上,博士们并没有穿着统一的学位服。因为意义重大,当时博士应该穿什么衣服参加学位授予仪式,也引起了争论,焦点在于要不要像国外一样采用学位服。那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还不大接受西方的衣着方式,人们的服装以中山装、白衬衫为主,色调集中于黑、白、蓝、灰。像博士服、博士帽这样的特定服装很少为人所知,很多人觉得那像是宗教服装,很怪异。因为没有定论,最后国家决定,首批博士不配备学位服,而是按照大型会议的惯例,每个人发200元置装费,让博士们自己决定着装。 第一次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只有王建磐一个人穿了西装,但根本不会打领带,只好向导师求助。马中骐则回忆说:“我当时也没请示什么人,只是觉得中国的第一批博士穿洋装不太好,‘文革’时大家不都穿军便装嘛,我就去买了一套新的军便装,蓝色的确良卡其的。”首批博士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尚志,至今还保留着大会的入场券,粉色的票面上印着他的座位号。那天一位老先生走到他面前问:“你是哪个学校的?”李尚志说:“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老先生说了句“中科大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才”,就走开了。旁边有人兴奋地小声嘀咕:“钱老!”李尚志这才知道,问他话的,竟然是中国科学界泰斗级人物、“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下午3时,学位授予仪式开始,当他们从中央领导人手中接过紫红色封面、印有金色国徽的博士学位证书时,新中国首批博士诞生了。这18名博士,后来被人戏称为“十八罗汉”。这样高规格的学位典礼,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原主任、原国家教委研究生司司长吴本厦曾撰文回忆说,举行这个仪式的目的是要选出人才、出好人才,在北京集中举行授予仪式,也是为了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首批博士之一、复旦大学教授张荫南把1983年5月27日称为“国家学位的‘开国大典’”。“这是国家的根本大业,虽然当时的培养条件并不是很充分,但百废待举,人才青黄不接,急需自己培养人才。可以说,国家走出了大胆的一步,有了第一步,才有第二步、第三步……”“比梦都美好。”李尚志这样形容自己博士学位的获得。他甚至觉得那一天美好得不太真实,怕酣梦醒来,自己仍然躺在大巴山的小屋之中,桌上摆着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学习材料。1970年,李尚志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回到四川万源县,在公社小学和农村工作队一呆就是8年。“文革”之中,有关知识分子的政策,几乎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批判、批斗。小学教师身份的李尚志对此已经“习惯”了。但是,从1977年开始,好消息一个接一个来了。恢复研究生1977年,夹在“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年份,像一道分水岭,划开了两个时代。现在,人们回忆起这个特殊的年份,总会将它和一个改变了千千万万中国人命运的事件结合在一起——恢复高考。那一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工作,自告奋勇主抓教育和科技工作。当时“四人帮”虽然已经倒台,但“两个估计”,即所谓“新中国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依然沉重地压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头上。1977年8月4日,邓小平提议举行了一次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请来了包括周培源、童第周、苏步青在内的40多位教育界专家和官员,在人民大会堂畅谈教育。与会者开始并不知道邓小平要来参会,后来,他们发现邓小平几乎每场必到。会议开始时,大家发言都很谨慎,但谈了两天后,谈话口子越来越大。清华大学的教授在谈到教育质量时说,现在很多人只有小学毕业的程度,补习了8个月就学大学的课程,读了3年就毕业了,根本没有什么真才实学。邓小平听了此发言,当即不满意地说:那就应当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不能叫大学。与会的学者们越说越激动,湖北大学的查全性教授激动地站起来请求改变当时的大学招生办法,提出在当年就恢复高考,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与会科学家的一致赞同。邓小平问:“今年是不是来不及改了?”情绪激昂的专家们说,“今年改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邓小平说:“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一锤定音。恢复高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更是许多个人的人生拐点。恢复高考的历史功绩被无数人感念,不太为人所知的是,比大学本科更高一级的研究生招生,也是在这一年确定恢复。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当时国务院批转的文件其实有两个,另一个即《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的主推者,同样是邓小平。1977年8月1日,邓小平在同方毅、刘西尧的谈话中提到:研究生也可以招过去大学读过一两年的大学生。凡是过去处理不当的,有点基础的,可以放到大学,也可以直接放到科学院,成为今年大学招生的重点,当然年龄可能大一点。几天后,在那次确定恢复高考的座谈会上,邓小平多数时间是安静地听取大家的发言,偶尔的插话中又一次提到了研究生教育: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通过自学达到了较高水平的人,要研究用什么办法、经过什么途径选拔回来。这种人成千上万,要非常注意这部分人,爱护这部分人,千方百计把他们招回来上大学或当研究生。不要定什么名额,这样的人有多少就选多少,可以在名额之外。当时,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中断了12年。早在1951年,中国就已经开始招收研究生,当时主要是由苏联援助中国的专家来教育培养。而这些研究生实际上是“师资研究生”,目的是为新中国培养一批高水平教师。1957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今年招收4年制研究生的几点意见》,拟在“师资研究生”之外,培养少量质量较高的相当于苏联副博士水平的研究生,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开始注重科研工作。此后,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在“师资研究生”和科研研究生之间摇摆。研究生毕业完全按照国家分配工作,师资研究生毕业了就去高校当助教,科研研究生毕业则进科研院所搞科研。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学位的概念,研究生就是比本科生高一级的学历。首批博士之中,马中骐是仅有的一个在恢复研究生招生之前就已经上过研究生的。1964年,马中骐考上北大物理系研究生,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宁。但命运捉弄,只学了一年,“文革”爆发,正常的教学全被打乱。1967年,他回到母校兰州大学,当上了一名物理系助教。“文革”之中,教师水平、能力评价不在学术水平,他的助教一干就是十年。兰大理论物理教研室已经解散,图书馆都关门了,他只好搞点地下科研。1977年,马中骐的命运迎来了转机。在去大连参加一个会议的途中,他到北京看望了导师胡宁。胡宁告诉他一个好消息:中央允许69届、70届的大学生回原校继续就读,叫做“回炉大学生”。当时恢复高考的政策尚未出炉,“回炉大学生”的政策显然是来自8月4日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而且与邓小平的讲话直接相关。有“回炉大学生”,那么也就可能有“回炉研究生”。胡宁惦记着自己的爱徒。“胡先生问我愿意不愿意当‘回炉研究生’。可以回北大读书,我当然高兴了。”马中骐满心欢喜地去了大连,但当他开会回来再去看望胡宁时,却被告知“‘回炉研究生’行不通”,因为中央没有红头文件,意味着没有编制和经费。马中骐只好又回到兰州大学教书。几个月之后,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文件正式下达。马中骐又看到了回北大读书的希望。可当年他已37岁,按照当时的规定,35岁以下才能报考。希望再次破灭。波折考研路国家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的文件在1977年10月正式下发,这时,早已经过了传统的夏季高考时间,但是整个国家对知识的渴望已经迫不及待。当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如过江之鲫般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77级大学生实际上是1978年春季走入的大学校门。而选拔更高端人才的研究生招生,在1977年让位于高考,一直到转年的5月才开考。因为年龄超限而不能报考研究生的马中骐,恰恰因为这次研究生考试的“拖后”而得到了机会。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从而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文化大革0命”以来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也正是在那次全国科技大会上,马中骐等一批超龄研究生迎来了他们的春天。胡宁等一批老学部委员,向国家提交了一个提案,提出1964年与1965年入学的研究生有一批人才,他们在“文革”时尚未完成学业,恢复研究生把他们排除在外实在可惜,希望能放宽年龄限制。提案交上去,胡宁等学界泰斗们并没有马上得到回复,但是研究生招生年龄限制的口子,却很快如他们所愿地打开了。时间到了1978年的4月份,距离研究生报考的最后期限仅剩几天时,马中骐在电影广告栏里看到一个通知:研究生报考年龄放宽到40岁,64级、65级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当时的这一政策真是解放了不少人才。”马中骐感慨。1978年5月5日,他和另外63500名考生同一时间走进不同的考场,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包括,政治、外语、基础课和专业课。“文革”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几乎是断档的十年,这些科目的难度比以后的研究生考试要相对容易,亦如此前几个月的高考。但对当时一些考生来说,这样的考试已经难上加难。10年间,他们的手上,过早被镰刀和工厂的机器打满了老茧,考卷对他们已经非常陌生。参加1977年高考的考生中,很多人甚至连真正的初中教育都没有完成,经过一两个月的突击自学就进了高考的考场。而对于满身疮痍的中国来说,也别无他途,只能降格以求,以便尽快培养出一批自己的大学生。同在1978年入学的77级和78级大学生共有40.1万多名,只是参考人数的1/29,与今日中国大学超过70%的录取比例相比,真有云泥之别。 能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更是少之又少。1978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子中,马中骐说自己是“幸运”的。十年的助教生涯,虽然没有得到任何提拔晋升,但他始终没有离开物理教科书。基础课、专业课的考试内容,并没有超出他的授课内容,对他来讲可以说是轻而易举。胡宁先生当年在北大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各设了两个研究生名额,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位置几乎就是为马中骐量身定制。而他的成绩也足以傲视同级,当之无愧。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中科院成为1978年研究生招生的“大户”。原中科院教育局研究生处处长郁晓民回忆,中科院招收研究生比教育部所属高校的准备要早,因为中科院选取的都是高端人才,不涉及高考。1978年,中科院就成立了研究生院,第一期招生2400人,占到了当年中国研究生总数的近五分之一。首批博士之一的于秀源,1978年报考的是山东大学研究生。那时,距离他从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已过14载,他的身份是杭州四中校办工厂的工人。于秀源所在的厂子不太想放他走,但幸好当时中央对工作人员报考研究生的政策很宽松,虽然费了不少周折,厂里最终还是让他报名了。既要工作,又要准备考试,于秀源经历了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当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为了准备研究生考试,他只能在工作之余,一边哄孩子一边温书。于秀源回忆,每个晚上,他坐个小板凳,旁边放着竹板子做的童车。他的脚来回蹬着童车,“催眠”躺在里面的小儿子,一只手捧着书,另一只手在一个小方凳上演算题目。王建磐是首批18位博士中最年轻、也最有传奇性的一位。他同时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和1978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同一年拿到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入学通知书。“文革”爆发时,王建磐刚刚上完高中,还没来得及参加高考。此后十年中,他当过农民、中学数学老师,还在县剧团当了5年编剧。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王建磐已凭借戏剧创作多次获奖,小有名气。而他参加高考考中的,是与文学编剧毫不相关的华南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刚刚迈进大学校园不久,王建磐觉得自己最大的爱好还是数学,他在高中时就自学了大学数学课程。正在此时,研究生报名开始了,王建磐报考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著名数学家曹锡华的研究生,又一次顺利通过了考试。1978年,全国共录取了10708名研究生。研究生不分级别,没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之分。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学习、毕业,他们就会被统称为“78级研究生”,那18位佼佼者,也不会荣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博士。学位制出炉马中骐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博士论文答辩。“78级研究生”入学时,没有人奢望自己能得到硕士、博士的头衔,这样的名词,对当时中国的大多数人来说甚至是陌生的。马中骐告诉记者,虽然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博士”这个词,也知道它代表的荣誉,但“博士”并不在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内,他也就从未想过自己能成为博士。“那时我们在意的也不是能不能获得什么学位或者称号,能够堂堂正正地搞科研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学位制度,研究生就是最高学历,很少有人明确学历和学位的区别和意义。按照现代教育学概念的区分,研究生属于学历,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而博士、硕士、学士是学位,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者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一个是学习的经历,一个是学术的水平,两者有着本质区别,但在中国却被笼统地归于“研究生”。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已经培养出了于敏、周光召等具有博士水平的研究生。于敏和周光召都在科研领域做出了卓越成就,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周光召后来获得过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却始终不是中国的博士。现代学位制度在上世纪30年代进入中国。193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曾仿效英美等国的学位体制,颁布了“学位授予法”,但适逢乱世,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这项制度最终没有得到认真施行,中国也就一直没有自己培养授予的博士。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界、科学界曾经两次尝试建立学位制度。一次是1954年,国务院组织了由林枫、范长江、薛暮桥等13人组成的委员会,开始拟定学位制度。1957年,学位制度草案刚刚完成,却赶上了“反右”运动,学位制度胎死腹中。第二次是196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的聂荣臻元帅,领衔起草学位条例。这次的学位条例草案未及完成,又赶上了“文革”。在“阶级斗争为纲”的统领下,学位被视作资产阶级法权范畴,学位条例再次被搁置。直到1979年,中国再一次开始酝酿建立学位制度,已经入学一年的“78级研究生”,有了成为硕士、博士的机会。吴本厦是《学位条例》的起草人之一,据他回忆,建立学位制的提议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提出,邓小平马上在他的报告上作了批示。刚刚担任教育部部长的蒋南翔,接受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起草《学位条例》。“当时小平同志的指示基本是三条,一是一定要搞成学位制度,二是建立学位制度要快,十年磨一剑不行,三是搞什么样的学位,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吴本厦回忆。这次学位制度的建立的确如邓小平所要求的,“速度快”,《学位条例》从起草到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仅用了11个月时间,但这样的效率并不意味着过程一帆风顺。1979年10月,当时国家科委一位副主任给方毅、胡乔木写信:“关于建立学位制度问题,我认为本来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事情,因为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文件只要稍作修改就可以报中央,可是这个工作交到教育部的某个机构之后,将近1年之久(其实只有7个月),至今还处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之中。”以第二次学位条例草案为基础制定学位制度在当时颇有支持者,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制定学位制度的方向之争:套用前苏联的学位制度,还是建立一套接轨世界的学位制度。“文革”之前我国草拟的两版学位制度,都是以前苏联学位制度为蓝本,而这个蓝本颇为“自成体系”,与国际通行的学位制度不大协调。比如,前苏联设立了“副博士”这样另类的学位,而博士学位不是通过研究生教育获得,要靠科研工作者长年的科研成果去争取,能得到博士学位时经常要等到五六十岁年纪。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显然更注重与国际社会的接轨。蒋南翔为此给邓小平打了报告,解释了此前学位条例草案的不适用理由:前苏联的博士学位,需要科研工作者“皓首穷经”,对我国“快出人才,特别是从青年人中发现和使用优秀人才是很不利的”。他还特别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制定一个各国相互承认学历、文凭、学位的国际公约。在经过调查走访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与老专家、老学者进行无数次交流、座谈后,学位起草小组向国务院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并交由人大常委会审议。1980年2月12日,《学位条例》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并于1981年1月1日开始实施。当时,作为《学位条例》母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还没有出台,《学位条例》也成了共和国的第一项教育立法。依照《学位条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也随之成立,负责《学位条例》的贯彻和实施。直到今天,学位委员会仍然是领导全国学位工作的主要机构,负责《学位条例》的修改和实施,以及授予单位和学科的审批等重要工作。为了实施好《学位条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地组织了由四五百人组成的庞大的学科评议组,评议首批学位授予单位。评议范围涉及到了50多个大学科,而评议组成员都是由该学科最有学术造诣的老专家组成。为了保证博士点资质审核的高质量高要求,起初的通过率只有1/3。不少知名大学甚至被“剃了光头”,申报的四五个学科竟无一通过。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科、专业的名单。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1981年,新中国的首批硕士产生了。这本来也是个值得关注的标志性事件,但首批硕士的风光全被首批博士“抢”去了——即便首批博士还没有产生,但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8个授予博士学位的试点,已经让人们满怀期待。“黄金阵容”谁能成为中国授予的第一位博士呢?于秀源本来有机会创造这个“第一”。他的导师是著名数学家潘承洞院士,科研方向是解析数论。在他的毕业论文上,著名数学家王元院士做了这样的批语:“此人论文水平达到博士研究生水平”。可是,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可以授予他的博士学位。因为成绩优秀,于秀源在1980年就提前研究生毕业了,中国的学位制度还在草拟之中。直到学位制度出台,山东大学向教育部请示,希望于秀源能作为首批博士参加学位授予大会。于秀源记得,为了他的博士学位,学校研究生处处长专程带他到北京。处长告诉他,为了证明他的实力,学校将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检验他的水平,还可能组织考试。最后,考试并没有进行,于秀源也没有再进行形式上的博士论文答辩,潘承洞和王元两位中国顶尖数学家的评价足以证明于秀源的学术水平。1983年5月27日,在研究生毕业三年后,于秀源被正式授予博士学位。这批博士,拥有一个现在看来很“奢侈”的培养阵容,他们的导师几乎都是院士及各领域内的顶尖学者。如果一一列举出首批博士学业的授业恩师,那将是一长串令人高山仰止的泰斗级学者名单。后辈博士们对这样堪称“黄金阵容”的超豪华团队,恐怕只有艳羡的份儿了。马中骐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位博士。他的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老学部委员、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胡宁是他的导师,钱三强签发了他的博士学位证书。“文革”十年中,马中骐在兰州大学担任助教。相对于很多同级研究生在科研上的十年“撂荒”,马中骐说自己应该庆幸,他从未离开自己的专业。研究生第一年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除了英语和数学,他的专业课水平足以给同级研究生上课了。胡宁特批马中骐不用上专业课,直接开始搞科研。胡宁一直想用实践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培养自己的博士。马中骐说,他读研究生时,李政道从中科院研究生院招了一批学生去国外学习,胡宁坚决不同意马中骐去,理由是:“马中骐是我自己培养的研究生,水平足够博士的,没必要到国外再培养一遍。”“博士在科学上应该有所创造,博士论文应该达到世界上比较高的水平,当时我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学生的。”首批博士之一洪家兴的导师、中科院院士谷超豪曾经说。洪家兴现在已经是中科院院士了。从做谷超豪的学生到毕业后留在复旦做了导师的同事,共处的几十年,洪家兴发现导师就是这样做的:自己开拓了一个方向,交给研究生去做,然后再去开拓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谷超豪最早研究微分几何,由于国家需要,转向与高速飞行器设计有关的数学问题;当他在超音速绕流等方面取得开创性进展后,就把这些研究交给了李大潜,自己一头扎进混合型方程组的研究;在已经有突破性成果后,又把这个领域交给洪家兴,自己转向规范场理论。关于他在规范场领域的研究,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赞叹过:“谷先生是站在高山上,看到了全局的人。”当时的导师们丝毫没有门户之见,每位博士的成果凝聚的不只是一位导师的心血,而是多名专家在培育。洪家兴说,当时除了谷超豪,复旦大学的李大潜、陈恕行等数学家也给自己很多指导。而他的导师谷超豪,也给了马中骐学术上的指导。马中骐的博士论文题目,用到了谷超豪创造的一种研究方法,为此,他两次前往上海向谷超豪请教。“超豪华阵容答辩委员会”是首批博士的共同经历。马中骐的论文答辩委员会由7位物理学界的顶级专家组成,其中中科院院士就有五位,“两弹元勋”彭桓武,以及胡宁、朱洪元、戴元本、谷超豪等。和马中骐一样,李尚志也没有真正上过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他的博士论文原本是为硕士毕业准备的。他做出了导师曾肯成布置的一个题目,又用这个题目的方法,做出了北京大学段学复教授从美国带回来的一些代数学的猜想,取得很大突破。“曾老师得知后非常兴奋,把我的成果告诉两个人。一个是丁石荪,另一个是万哲先,中科院院士。两位先生看了之后说,如果这个东西没有错的话,那就不应该只是研究生毕业,应该是达到博士生水平了。”李尚志回忆说。李尚志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由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段学复担任,中科院万哲先、北京大学丁石荪、华东师大曹锡华等教授任委员。“在那之后,代数界再也没有博士的答辩委员会能聚集分量如此重的一批专家。”为了给李尚志争取博士论文答辩的机会,曾肯成用尽了关系,“跑破了鞋子”,请丁石荪参加答辩会时,曾肯成要李尚志告诉丁石荪:“如果他不去,我就拿根绳子到丁家门口吊死。”李尚志到了丁石荪家里,哪敢这样说,但丁石荪还是答应了。李尚志出门时,才将导师的话说给丁石荪。丁石荪哈哈大笑。从1982年2月第一个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的马中骐之后,到1983年4月,一万余名78级研究生中,层层遴选出了18位博士。1983年5月27日,中国以自己的最高礼遇,在人民大会堂为首批自主培养博士颁发证书。当时有国家领导人问博士生导师之一、复旦大学谷超豪教授:我们国家培养的博士,和国际上的水平比起来怎么样?谷超豪笃定地回答:可以达到国际水平。十八博士今何在首批博士中唯一的女博士徐功巧和导师邹承鲁院士。30年过去,中国的第一批博士现在都已是花甲、古稀之年。他们不少人都接受过多次采访,回顾这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很多报道都会说,获得博士学位,对他们来说是命运的改变。他们的命运确实转变了,但转变的契机不是博士学位,而是恢复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如果不是恢复了高考,王建磐可能还在县剧团写着剧本,而不是后来蜚声国际的数学家;如果不是恢复研究生招生,于秀源可能还是一个校办工厂的普通工人,李尚志则在大巴山中当着小学教师……改变命运的又何止这18位博士,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拐点。而博士的光环,成就了这次改变最亮眼的标志和成果。作为“中国第一号博士”,马中骐对这一名号一直很淡然。30年前召开的首批博士授予大会,马中骐作为博士代表上台发言,发言的题目叫《新的起点》。“走上科研这条路,博士其实只是起步。我自己并没有把成为第一个博士当成那么光荣的事情。”马中骐说,“谁是第一批、第一个博士,这是历史的偶然。真正的意义在于国家恢复了对知识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尊重。”如果说第一批博士有什么独特之处,马中骐认为应该是浓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那时候比较单纯,考研究生是出于发自内心的对科学的热爱,无比珍惜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教学工作当中去。不像现在,很多博士其实就只为了个学位,好有个找工作的硬件。”这18位博士中,有17位理学博士、一位工学博士。他们一直活跃在相关学科的前沿,多数人已经作为导师带出了自己的博士。对于他们的科研成果,实在无法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马中骐的博士论文《SU(N)静态球对称规范场》,仅是这个题目,就足以让非物理专业的人摸不着头脑。我们只能用更世俗的角度去说明一下他们的成就——尽管这是首批博士们都不太看重的一些评价: 赵林城成为国际知名的数理统计学家;洪家兴院士作为特邀报告人曾登上国际数学家大会讲坛;苏淳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教头”;王建磐曾执掌华东师范大学……18位博士,有着当今无可比拟的“含金量”:他们当中走出了一位中科院院士,一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四位大学校长或中科院所长……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批博士传承着老一辈科学家的风范。马中骐的导师胡宁在北大,每周听一次他的科研汇报。“胡先生没有一点架子,听我汇报时都是相互探讨的姿态。如果他说的有什么不对,我当场就争辩,他会说,‘嗯,你说得对,我收回。’”现在的很多研究生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很多导师在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上署名,对此,马中骐很反感,“胡先生从来不在学生的论文上挂名。”马中骐毕业后去美国进修,曾和杨振宁一起工作。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一篇论文是杨振宁给出的方向,并且提供了方法,却坚决不同意署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学风普遍影响了当年那一批博士。于秀源带出的博士生中,王小云可以说大名鼎鼎,年纪轻轻就找出了两大国际通用密码的漏洞。但别人提及她时,于秀源的回答是:“她的成就靠自己。”这与于秀源的导师、著名数学家潘承洞院士如出一辙。在别人说起于秀源在超越数论做出的成绩时,潘承洞说:“于秀源是我的学生,但我真的不太懂超越数论。”李尚志是我国首批10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之一。他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院长,早已是博士生导师,但仍坚持每个学期都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这个习惯从他在中科大数学系当系主任时就保持着,他说:“我们系从华罗庚开始就一直是知名教授上基础课,这是多年的传统。我唯一的本事就是没有将这个传统破坏掉。”30年过去,从最初的18位博士起步,如今博士帽已在神州大地上遍地开花,全国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超过五万个,早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博士授予大国。但是,必须正视的一点是,目前,中国博士所取得的成果,并没有与博士数量的增长成正比。早在30年前的首批博士授予大会上,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提了个问题:“以后那么多博士怎么办?”很多人当时并不明白苏步青何有此问。这个问题在今日听来,更容易理解其中深意:中国博士的数量与日俱增,博士是否还能保证足够的“含金量”?博士在科研工作中是不是有相称的贡献?现在,这个问题该交由一批一批的中国博士们去解答了。本文原载于2013.10.22 《北京日报》17、20版
12月22日,是今年研究生考试的第一天。那些奋斗好几个月的考研学子们,今天终于要走进考场了。要进场考试的考生固然紧张,然而场外守候的亲朋好友同样很紧张。就在今天,这些考生的亲朋好友们,纷纷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考生的支持。有名女考生的男朋友果断跨越重洋,专程从美国飞回来陪她考试;也有考生的父母不辞辛劳,千里迢迢从老家赶来给考生加油。而小编今天要分享的,是一位美女为了给男朋友加油打气,竟然在考试前和男朋友领了结婚证,这位幸运的男生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呀。哈尔滨的小伙王旭今天即将走进考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高兴得掩饰不住脸上的笑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名小伙的女朋友为了给他打气,已经和他领了结婚证。小伙子成功抱得佳人归,真是得到了一个大大的惊喜,他对自己的研究生考试顿时变得信心满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旭还当着记者的面和女友进行了视频通话,他的女友(现在已经是妻子了)满脸关切之情,不断地对王旭说加油。王旭也对女友表态,一定会在功成名就之后回去找她相聚。从两人的互动情况来看,王旭和女友的感情真是相当得好。根据王旭介绍,他的女友已经考上了某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学的是英语专业。女友选择在这个时候和他领证真的是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因为王旭觉得女友和他在一起,他自己是占了大便宜的。因为他的女友不仅颜值高,善解人意,而且英语水平比较高,在英语学习中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在王旭准备考研的这段日子,因为学习比较忙的缘故,两个人足足有三个月没有见面了,平时就是用视频聊天一解相思之苦,而且两人还会在聊天时交流一些与考试内容有关的东西。如今王旭就要走进考场了,女友也是相当紧张,不断叮嘱王旭进考场后一定要细心,答题时要慢点,千万不要着急。王旭说他在2018年有两个愿望,一个愿望已经实现了,那就是和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另一个愿望就是考上研究生了。王旭说女友选择现在和他领证,说明女友相信他一定能够考试成功,王旭也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不负女友的期望,顺利考上研究生实现名利双收。网友们看到这个新闻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网友表示这则新闻对他造成了一万点的伤害,他实在是太嫉妒这位幸运的小伙子了,因为这个网友他自己连女朋友都没有,更别说和一位美女领结婚证了;还有网友表示其实这个美女是给了小伙子很大的压力,如果这个小伙子这次考研不成功,那两个人以后该怎样相处呢?小编想说的是,这个女生的做法真的挺伟大的,为了给男朋友考研打气,她居然直接和男友领了结婚证。要知道,现在很多小伙子娶媳妇过丈母娘那一关很很难的,因为丈母娘一般都会要求男方买房买车,有的地方还会要求数额不菲的彩礼。总之,这名小伙子真的太幸运了,他和女友之间的感情是一份非常纯真的校园爱情,小编在此真心祝愿这名小伙子能够考研成功,和女友早日团圆白头到老。读者朋友们,你怎样看这件事呢?欢迎点击关注,留言评论。
特殊的圣诞节今天是西方的传统大节日,传说中一个头戴红色帽子满脸白胡子的老爷爷送祝福的大日子,可是,老爷爷今天没给我送祝福,倒是冷不丁给了我个大惊吓。是的,用辗转反复一波三折波澜壮阔来形容心情也不为过。因为在历尽各种艰辛,在今天终于拿到我的硕士论文证书后,我差点给这个蓝色的小本子永别。心情的三起三落【前溯事情】事情可以追溯到昨天,原本计划昨天就可以将蓝色小本子拥入怀中,可惜远赴学校办理离校证明并准备领证各种遇挫,在连续找各种机构签章都碰壁,灰头土脸垂头丧气的回到了家,经历了近似绝望的崩溃和甘露般的感动。【感动】跨越半个城市去签章,尽管竭尽全力,还是超时两分钟,所以还是眼巴巴听一句“你明天再来吧”,没法别人已经下班。口渴至极准备去买杯水喝,结果没现金(我就是没现金,手机还没电),一瞬间的各种万马奔腾。这时候旁边一个小弟弟说,姐姐你需要帮你付钱吗?然后掏出来自己的学生卡,二话不说就刷了。那时,眼泪很不争气几乎要夺眶而出,但心里被感动滋润着,很暖。【今天】进程A一大早送了孩子读书,收拾好一切,重新背上厚厚的书包,电脑,毕业论文,材料等,一头又扎入上班高峰期的队伍。是的,早一分钟到达签章处,早一分处理掉昨天出的问题,才能签章。还好很顺利,九点一刻准时抵达地点A。过后才发现刚才的顺利立马被打破。账号未激活,过期,上传网页无法打开……在一个半小时的搏斗后,拿到了签章。进程B立马向B地点飞奔下一个程序,路程需要一小时,因此排除突发事件,离12:00领证还有30分。最后一个地方签章预估十分钟,那么还有二十分钟应对路上转车时间风险。这么心里一盘算,我感觉很有底气了,觉得证书已经在给我招手,所有的手续应该都完成了。进程C接下来确实如我预计的那样,并没出太多的突发状况。也确实如期望所现,顺利。我于11:39拿到证书。所有的不容易在那一刻化为兴奋,由于过于激动,我立马用手机拍照。准备等会发发朋友圈,也给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们致谢。现在只剩下下午把档案交到档案馆了。于是乎,一边骑着青桔单车,一边往美食区走去。我饿了。进程D这时候给家人打了个电话,安排孩子下午接送以及晚上活动事宜。因为赶不回去了。再接了社区BOSS的一个电话,商讨后期怎么对项目进行普及。现在想下大概就是在这电话的时候,思维短路了,以至于停下青桔单车就走,忘记了放在框里给我相遇不到一小时的蓝色小本。吃完饭,找了个教室坐下来,准备好好总结下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回忆反思整理是我的一个习惯。正准备拍照,给导师发微信,感谢他孜孜不倦的教诲和帮助,这时候,猛然间,意识到,我的证书去哪里了?是的我的心情再次跌落谷底。进程E在最快速度稳定好自己的情绪后,我第一时间努力探寻记忆深处,证书最后出现的地方,最终我很肯定是在吃饭的地方,所以当务之急第一时间就是去现场寻物。但是赶到现场后是绝望的,所有的单车都不见了。这时候,快速冷静下来,我能想到的是两个办法:第一,找单车客户第二,打印店老板找单车主要是为了定位下一个骑车的朋友和车的轨迹;找老板是因为比较熟悉,他人也很耐斯,我想看他是否有很多同学群,能否利用朋友圈的力量,帮忙寻物。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这个时候连进入单车APP都调不出来客户电话,在线客户直接跳到日本去了,打印店老板说我不认识学生群。透彻心扉的绝望……好在打印店有几个正在繁忙做学生社团活动的同学,当我向他们发出求助信号后,他们非常友善的帮助我发群,发圈,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帮我扩散信息。并且也通过他们群思的力量,我拿到了青桔的客户电话。进程F十分钟后,青桔客户反馈,我用单车之后到我电话联系时间段,一共五人用过,其中一二位确认里面有证书,但没拿,并放弃这辆车。第三位没接电话,第四位肯定车筐没东西。基本可以锁定是第三位同学找到了我那蓝色小本子。于是我乖乖地在老板店里充电,因为手机又没电了(这里吐糟苹果手机一年后,电池就扛不起了)。正在充电的时候,导师就来电话了,并把师弟电话给了我。当时我是激动的,以为同学交回去学院了,后来联系上师弟才发现弄错,这条线居然断了。是的我就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再次经历了一把起和落,犹如过山车。进程G于是所有的希望就只有第三位用车的人,我也只能一直等青桔单车的回复,但是客户却一直告诉的是他挂电话,没有回复短信。我有些着急,因为不敢肯定是不是学生,万一不是怎么办?坐着等不是我的作风,流失的时间越多,风险也越高。冷静下来,想了又想,分析了又分析。目前我能做的就是两个事情 :第一,确认第四人取车地点第二,找学校失物招领处和可以调监控的地方因为青桔客户告诉单车的轨迹他们无法查看,只能确认上下车地址,于是我可以从第四人取车的地方,推测第三人为学生的概率;同时看是否有人已经捡到上交和通过监控查看。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保卫处,找到了这来之不易的硕士学位证书。击感恩人间有情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可以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百感交集来形容,仿佛经历了几个世纪。刚拿证毕业的喜悦稍纵即逝,在恐慌的一瞬间突然发现又没事,然后又坐山车般的大起大落。还好结局是美好的。在此,深深地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朋友,感谢素未蒙面的你们,热心的帮我发朋友圈,微博,想办法,出主意。我想了又想,除了在微信上给可以联系上的朋友真心的说谢谢以外,我还能做什么呢?可能就是写一篇文章,再在文章里面表达我最真挚的谢意吧。尤其是捡到我证书那位不留名低调的朋友,很抱歉今天青桔客户一直给你打电话,也或者你不方便接听,今天应该对你多有打扰,除了感谢还要道一声抱歉。感谢所有人的热心耽误你的宝贵时间,深表歉意从惊慌失措到理性分析最终寻取的反思【反思】其实到现在我会思考自己为什么这么迷糊,是因为孩子发烧拉肚子自己太累了,所以犯迷糊?不是,这是借口,根本还是自己。如果要打分,我给自己8分吧。从发现证书不在后的惊慌失措到快速调整并努力最快恢复平静,再寻求办法找到,这是事情发生后积极解决的态度和应有的办法,坐以待毙或者怨天尤人那么问题将不可解决。反思后,我意识到人生很多问题都是如此。与其惊慌失措不如理性分析并寻求解决办法。所以我想用这句话来纪念我的硕士学位证书失而复得。重要证件掉了怎么办?快速调整理性分析科学寻回,这算是我差点弄丢自己学位证书后的悟道吧。记录详细的过程,望可以给大家分享。【文末】这个研究生证书确实拿的不太容易,但回味整个事情,却能品出很多的人生哲理,它象征着生命的很多变化吧,虽然遇到很多挫折,但也会遇到好多人的帮助。生命中并不是只有不好的也会有很多好的,关键在于你发现美好的眼睛和心灵。我其实从心中充满了感激。这各种各样的缤纷色彩络绎不绝才组成了人生的绚丽多姿,好的坏的起起落落才组成了人生的一部分,等老了,更成熟了回忆起来,更是回味无穷。想想人生也就是如此。用勇敢豁达,更开放的眼光,你会发现更多的美丽。
青梅竹马的爱情非常稀少,所以我们大家都很羡慕能拥有这样神仙爱情的人,而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就有这样两个人,从小学就是同学,男生到了研三的时候终于鼓起勇气向女友表白,并且还发动了整栋宿舍楼的同学亮灯助攻。从校服到婚纱据了解青梅竹马爱情的主人公小马和乐乐两人读小学时就是一个班的,初中在同一所学校不同班级,高中又变成了同班同学,大学的时候两人又是在同一所城市,读研究生的时候又是同校。可以说这10几年来两人从未真正的分离过,两人也很珍惜这段缘分,选择在2020年4月28号生日这天去领了证。当小马回忆起这段岁月,觉得有一种特别的缘分,像是上天注定的一样,两人自然而然的就走到了一起。2019年当两人读研究生接近尾声之时,小马选择了向女友求婚,并且发动了整栋宿舍亮灯助威,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又是别人家的爱情像小马和乐乐这样的神仙爱情在广大单身狗看来注定是别人家的爱情。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校园爱情,有的从初中、高中就谈了恋爱,有的大学谈了4年,但最终都没能善始善终。初中和高中时候的我们,大多懵懵懂懂,觉得谈恋爱就跟玩一样,不知道珍惜。而且那时候忙着学习,中高考压力那么大,很多人不经意间错过了。到了大学,当我们开始懂事,开始想要朝着结婚为目的去谈恋爱,大多数还是败给了现实。所以当看到这样神仙的爱情,不得不感慨一波。学生恋爱可以,但要把握好尺度早恋是学校和家长都非常抵触的一件事,因为早恋对学生最大的影响就是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不过近些年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反对早恋的声音越来越少了,一是因为当初那群8090后早恋的孩子现在已为人父母,他们对孩子早恋这方面管理不那么严格了,二是有研究表明让孩子和异性交往有助于孩子情商发展。但是对于早恋,我们可以不支持不反对,却一定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处理恋爱问题。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互相钦慕再正常不过,做家长的没必要干“棒打鸳鸯”的事,完全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让孩子明白恋爱的意义,正确引导孩子把学习放第一位才是最重要的。此外青春期的中学生也应该克制住躁动的荷尔蒙,要明白一个道理,喜欢一个人不是整天腻在一起荒废了学习,而是应该互相鼓励,努力学习,这样才能让这份“喜欢”长久地维持下去。小马和乐乐显然就属于这一类,两人从小学到研究生,不仅让人见识了青梅竹马的难能可贵,也让人见识了共同成长的爱情有多长久。(图源网络,侵删)
关键词:家庭暴力题主:女问:冷老师,你好。关注您的公众号有一年多了,也是从我婚姻出现问题时,我一直在尝试做些努力挽回我们的婚姻,但是现在可能彻底要结束了。我87年167,他83年174。我研究生毕业,他大专,现在都在国企上班。他家在二线城市有车有房。我家是农村的。我们是通过单位同事介绍认识的,当时他刚结束一段只是领证没办酒席的婚姻。认识不到一年就结婚了,然后没多久就有了孩子,现在宝宝三岁。但是在这四年的婚姻里我们的争吵不断,都是为了很小的事情。比如洗脸面盆里有根头发,他看到都会责骂,然后只要我一搭话他就炸药包一样爆炸,就动手打人。他脾气暴躁冷漠,经常一个小争吵他都会记气好多天,从来不会低头,即使我去主动跟他说话,他都说无话可说。因为跟他父母住在一起,每次争吵都是父母出面帮忙解决。时间长了父母也不想管我们的事情了。去年几乎每个月都要发生一次大吵,他依旧是冷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很痛苦。去年七月他动手打了我,我去我叔家呆了两周,但是他们不让我看孩子,最后他也意思下道了歉保证以后不动手我就回来了。回来后我们打算搬出来单独住,但是刚开始他不愿意,最后也来了,但是一直睡在沙发上,我尝试去跟他沟通都失败了。白天他父母帮忙带孩子,晚上孩子我带回来。今年三月又一次动手,这次我报了警,然后彻底搬到我妹家住了,我起诉了,准备离婚。从三月到现在他没有给我打一个电话,我打电话给他及他的父母他们都不接,我去他家里敲门也没人开门。现在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见到孩子?其实我不想离婚,但是又对这段婚姻绝望了我该怎么做?请冷老师指导谢谢。冷爱回复:这是一段痛苦且不幸的婚姻,既然你起诉了,准备离婚,就把这条路走到底。你已经对这段姻绝望了,现在再去挽回没有意义。这个故事可以分成三件事。一、这是一段充满暴力的婚姻,他动手打人,肯定都是他的不对,所谓的沟通没有意义,因为在暴力下的沟通是不可能有任何作用的。二、你根本不用担心见不到孩子,因为起诉离婚,你可以直接向法官阐述家庭暴力的情况,这对于你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是很有利的。而且你是研究生毕业,学历相对他大专来说又更高一些,也许会给孩子更好的照顾,加上宝宝才三岁,这个抚养权没有道理不判给你。退一万步讲,就算你没有得到抚养权,你想见到孩子也没问题,因为你肯定是拥有探视权的。三、在接下来的一段婚姻,或者未来的人生里,你要去反思一件事情,就是在这段婚姻里,你的问题是什么?从头到尾我没有看到你的问题,除了隐约地透露了一下你们的家境有差别以外,似乎你就是一个毫无问题的人。那你为什么要去挽回呢?这是值得你去深思的。在这段关系中你做错了什么呢?你现在什么都没有讲,我们无从选择,也无从判断。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是需要去处理和改进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反省到这一点,只会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指责甚至要改变别人,那进步空间在哪里呢?插画|申镇,花镇情感视觉设计师本文插画,任何组织及个人未经“花镇”许可,不得用作商业用途
18届毕业生工资情况虽说金三银四招聘季已经过去,但是企业招聘热度依旧不减,今年企业发布简章数量是去年的1.2倍,由此可见,今年企业更注重于应届生的加入来为公司补充“新鲜血液”。加之各城市出台的各种福利政策,抢人大战依旧不断升级。学历究竟有多重要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博士比硕士平均高2500元左右,硕士比本科平均高2000元左右,而同时985、211、普通高校的薪资也是有差距的985高校起薪略比211高校高,平均差别为1000左右。而211和一般院校差别平均在2000。由此可见,学历还是很重要的。学历不仅是衡量薪资的“一杆秤”,而一些500强大企业招聘的时候,学历是企业为求职者设置的第一道门坎,只有达到相应学历要求的,才能获取企业面试的机会。在工作经验相同,待遇相同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必然会选择高学历的求职者。研究生毕业,又能挣多少钱?没错,现在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早不值钱了。研究生毕业,至少刚开始的基础收入高,后期的发展也会更广阔一些。其实我还是蛮好奇的,目前研究生毕业的职场人,收入是不是真的和同级本科差的很大?研究生毕业的职场人,现在收入是多少呢?@惊奇先生88年的,目前从事金融管理,坐标魔都,当下年薪勉强靠近20W。房贷每月7200,孩子两岁半。感觉生活很艰难,压力非常大。@可可妈坐标南京,我跟老公都是211大学博士毕业,我在省级科研单位,他在高校,我俩加起来一年都挣不到20w,每月车贷房贷加起来9500,孩子现在8个月。挣得赶不上花的,生活亚历山大啊。@Bella硕士毕业后,和老公去了北方一个省会城市。我在一所211大学做职员,我老公在一所中外合资企业做工程师。工作两年了,目前年薪加起差不多有34W+(税后)。已领证,买了房,还没孩子,每月贷款6000+,其中有4000是公积金还。手里有点存款,准备攒着买车。虽然生活压力也不小,但两个人一起努力奋斗,生活过的也算有滋有味。@杰克苏91年,985硕士毕业,在上海某IT企业工作,刚开始月薪1万,三年时间在上海买了车房,无贷。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工作很努力,基本上每天工作到12点以后,每天睡6个小时,周末还去打零工,可能是这种拼搏的精神感动了上天,老家拆迁了,在上海买完车房,还有剩余。所以,大家奋斗的时候,要坚持住,不要放弃,说不定哪天老家房子就拆迁了。薪资已逐渐不是最看重的因素薪资已不再成为95后求职的主要目标,相反95后更注重晋升空间和行业前景。据调查,应届毕业生普遍认为第一份工作公司比岗位重要,发展空间和行业比薪酬福利重要,毕业之初的起步高,未来的发展眼光和就业层次也会有所提高,所以在求职路上,毕业生求职时更加关注晋升空间的大企业。。读研,确实可以提高起薪点和未来的发展空间,然而,压力对咱们这一代人来说,依然非常巨大,毕业季即将来临,圈圈也提醒即将毕业的广大学子,在找工作时发生屡屡碰壁的现象很正常,千万不要因此就产生懈怠的心理,越是艰难越是要坚持。求职期间不仅要拓宽自己的就业范围和渠道,还要结合自身的条件以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拿到心仪的offer做最充分的准备。革命尚未成功,咱们仍须努力啊。。。当然了①一个博士比本科生在学校多待8年左右 也不是一个起薪就能衡量差距的 。②虽然研究生比本科生起薪高,但是他们读书的那2-3年,本科生足以赚到那样的资薪了。
情感故事&谈婚论嫁 首发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婚恋观里,门当户对是基本的要求,门当户对指的不仅仅是经济条件,还指学历、身份等,两个学历相差太远的人,圈子以及价值观念都很不一样,想要走到一起也很困难。故事中的这名研究生学历的女儿坚持要嫁给月薪六千的工人,我们来看看她的母亲是怎么说的吧!01小陈是研究生学历,她一直是乖乖女很爱读书,不怎么爱社交的小陈到毕业也没有交过男朋友,毕业以后她在社交网站上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两个人在网上很聊得来,见过面以后更是发现两个人兴趣相投,很快就成了男女朋友。小陈的男朋友是流水线工人,但是小陈一点也不介意,交往了一段时间她就把男朋友介绍给自己的母亲认识,并且和母亲说明自己打算和这个男人结婚,可是小陈的妈妈却不是很同意,她对女儿说:你是研究生学历,而他是流水线工人,没有一技之长,以后他的收入没有多少上升空间的,有可能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走下坡路,你以后会越发展越好,你们两个现在是感情好,但慢慢你就会发现你们两共同的圈子太少,你们会越来越缺乏共同语言,所以啊,还是算了吧,找个和自己合适的再谈恋爱结婚。小陈并不同意母亲的观点,她觉得爱情和学历这些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她对自己的妈妈说:妈,他虽然是流水线工人,但是月工资也有六千,以后再慢慢学技术,工资也是有保障的,根本不比现在很多眼高手低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差,况且,我们两个人都爱美食都爱运动,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共同语言。你就同意我们结婚吧。02小陈的母亲也不想强迫自己的女儿,但她希望女儿想清楚不要冲动,她对女儿说:可以,你们必须先谈7年恋爱,如果到时候还没分手,我就支持你们领证结婚。要是你们坚持不了七年,那没有结婚对你更好,你看这样可以不?小陈虽然迫切希望尽快和男朋友结婚,但她也不想伤了自己母亲的心,她只能勉为其难地同意了母亲的要求,反正要是感情好的话七年又算什么呢!她就听母亲的话,耐心再等七年吧,反正现在这个社会都是晚婚晚育,七年以后他们也都还年轻的。小陈同意母亲的说法以后,小陈妈妈又对女儿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我不想去强迫你去嫁给谁,现在已经是自由恋爱结婚的时代了,我不会管你太多,但是时间对你来说是最好的答案,你们到底合不合适时间会告诉你答案,你们先谈几年,要是一直没有问题我真的同意你们结婚,但是你们的圈子实在很难融合到一起,等两年吧,你就的爱情慢慢冷淡下来,你会慢慢体会到你们不合适,慢慢发现你们很难正常的沟通下去,现在我强迫你们分开你会怪我的,你自己有所体会了你就会信我的话!03小陈母亲的话小陈并没有听进去多少,她对母亲说:你放心,我们不会分手的,我对我们的感情有信心的,我们有共同语言,我们也很相爱,时间只会让我们的感情越来越好,我们在一起从来没吵过架,和他在一起我每天都会很开心,这是我以前从来都没有的感觉,我真的觉得我们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我才跟您说我们要结婚,我同意等几年在结婚,到时候你可一定要同意哦。看着女儿还是自信满满的样子,小陈妈妈也不再继续劝说了,她只是希望女儿能幸福,希望女儿在情感上不要走弯路,到底这段感情能不能成,还是交给时间来检验吧。结语:女方是研究生学历,而男方不过是初中学历,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相爱了,确实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坦白说,这样的两个人确实不太合适。目前来看,两个人确实有共同语言,可是相处久了,就会发现两个人的圈子真的完全不一样,共同语言也会慢慢消失,这种可能性的概率非常大,爱情往往让你一开始只看得到优点,但时间会让你慢慢发现缺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文中的这个妈妈的想法很好,有些父母就知道反对子女的恋情,但有时候越反对,他们越容易冲动结婚,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恋爱,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艰难,让他们自己看清彼此,到底能不能过一辈子。小陈的妈妈没有直接去强迫女儿分手,她也明白越是管的太紧越容易让女儿产生逆反情绪,不如放手让他们去恋爱,时间真的是最好的答案,他们俩合适不合适,时间会证明对错。今日话题:你觉得学历上相差太多的人在一起,会幸福吗?你身边的例子是怎么的呢?
文 | 咪不蒙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让大家很关注,陕西神木市招聘公益性岗位协管员,需研究生学历,月薪仅2500元,引发了吃瓜群众们的围观。研究生薪资区区2500元,那女研究生岂不是要失业?人们印象中的女研究生和学霸有着异曲同工的共同点:头发乱糟糟或者是马尾,厚瓶底眼镜,不会化妆,脑门油光可鉴,带着熬夜留下的黑眼圈和眼袋,精神萎靡,眼神还有点木纳呆滞的书呆子形象,然而实际上的女研究生是不是这样的呢?由此,咪不蒙做了一个简单的小调查,观察女研究生们毕业之后都去了哪些企业。共计样本22个,调查对象专业包含新闻学、经济学和汉语言文学。总的来说,女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一种是专业对口,一种是不对口的,不对口的主要集中在高校、互联网公司、国企和事业单位1高校去高校工作是大多数女研究生的首要选择,高校包含高校行政管理岗位和教师岗位。一般沿海城市211、985的大学行政岗位最低也要求硕士学历,而二三线的二本或者三本学校,教师岗位也是要求硕士学历。因此,不管是哪一类,有编制稳定、有寒暑假两大优势成为吸引部分女研究生们目光在西南一所高校的独立学院做教师的女研究生小A说:之前在深圳的互联网公司一年,周末去香港兼职代购,感觉非常劳累,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于是换到了高校还有时间可以看书学习,感觉生活幸福指数非常高,尽管收入只有当时的1/2.2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尤其是BAT也是女研究生们非常关注的。薪资待遇、工作氛围以及职位的发展前景是进互联网公司的女研究生们最为关注的。一部分女研究生是因为本科文凭不好,通过考研“换”一个身份曲线救国,才会有去大公司的“敲门砖”。但是根据咪不蒙的调研,去BAT等知名互联网公司的男研究生数量的确是高于女研究生的数量。女研究生集中的互联网公司职位则主要是市场、法务、会计、公关等岗位,也有少量的去做了产品经理或者是设计、程序员。3国企、事业单位去国企或者事业单位的女研究生数量不少,包括各大老牌移动通讯、航空公司、房地产公司、汽车公司,医院、政府部门以及农林渔副的国资背景企业。国企和事业单位最大的优势在于各项福利非常好,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有着更为晚上的新人培训和实践课程,更加包容新人的犯错,能够快速帮助新人了解整个行业。而这一点和互联网公司有着很大不同,互联网公司更倾向于快速的赶鸭子上架,能让新人成长更快专业对口的,一类是继续深造读博士,国内外都有。另一类则去了相关行业。比如学金融的去了证券公司,学设计的去了动画公司,学化工的去了化工厂,学生物的去了农科所,学英语的做了翻译或者去了教育机构小C去了国内TOP2高校读博士,虽然很多人说女博士很恐怖,是男、女之外的第三性别,但是她的父母是大学教授,支持她继续读博,也并不认为女生花四年时间读博是浪费青春。按照现在大学的情况,要当一个较好大学的老师,尤其是211、985大学的老师,没有博士、博士后学历就根本不要想。小M学金融,去了私募公司做分析师,月薪12000。对于他们专业来说,大多数选择和专业靠近的,私募公司给的待遇非常好,她们专业的人始终认为其他行业的待遇相对金融行业来说,收入就比较低。而女研究生中一毕业就结婚的很少,但是可以说是非常人生赢家了。不只是著名的奶茶妹妹,咪不蒙认识一位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已经领证的女研究生,他的老公是家里有无敌多房子出租的土豪,因此她一毕业结了婚成了全职太太,偶尔她在微信上卖一些水果做做微商找点儿存在感。 *****从咪不蒙的观察来看,女研究生就业率实际是非常高的,甚至就业时手持多份offer,这倒不像大家在新闻中常见的女研究生就业难,难的是好企业大家都抢。而且各地掀起抢人大战,研究生可以轻松落户甚至是免笔试直接进入事业单位编制,真感觉就业困难的,或许要从自己的身上寻找一些原因了。女研究生也罢,女博士也罢,其实也会因为涨工资而开心,也会花心思收拾打扮自己,也会因为生活而焦虑,学历并不是划分一个群体是否奇葩的标准,主要还是要看个人的情况,不能因为一个女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就变成了大家就业都很难。#今日互动#你觉得研究生找工作容易吗?薪资应该是多少钱?咪不蒙期待与大家下期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