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的考研初试已经过去,近日,复试线也早已陆续公布。不管同学们考得如何,都不应该再纠结于过去的事情了,应该积极地去面对以后发生的事。目前,我国很多研究生都是”导师制“,什么意思呢?其实也就是说,同学们在读研期间,最初录取你的导师,就是你的领导,同时,导师也要对自己的学生在校期间的研究生生活进行直接的管理。奔跑在人生路上但是,在前些年,频频曝出研究生导师因为与学生关系不和,从而故意刁难学生,甚至是辱骂学生,最后学生连毕业都不能毕业。而且,因为那时,学生是无权选择导师的,只能是导师选择学生,所以,许多学生因为不符合某些导师的”脾气“,而相当于白上了一回研究生。自己辛辛苦苦考上的研究生,却因为导师个人因素,而付诸东流,想一想实在是让人觉得非常无奈和愤怒。备考学生于是,针对上述的这种现象,教育部近日出台新规,规定从2019年开始,在研究生阶段,如果导师对自己的学生又骚扰、辱骂、压榨、刁难等行为,学生可以上报给学校,学校在彻查之后,如果情况符合学生所述,将对相关教师进行处理。备考学生在前些年,媒体上曝出了许多研究生因为不堪导师的辱骂和刁难,而选择了轻生。如果没经历过考研的同学们,可能不会明白,为什么他们不选择退学呢?因为考研对学生的精力要求很高,备考期间,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人想过放弃或者直接放弃。所以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不选择退学了,因为退学意味着一切又要从头开始,又要经受一遍巨大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于是很多人宁愿选择轻生,也不愿意退学。所以,教育部的这个规定可以说是大快人心。现在师德师风的考察,在高校教育考核体系中的占比越来越重,这不仅是我国教育水平提高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学生上学上得舒心,上得放心。
大家在考研的时候,都在期待自己美好的研究生生活,自己喜欢的学校、新的环境、高大上的实验设备、明亮整洁的实验室、新的导师,还有和自己一起做科研的小伙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考出好成绩、顺利录取,并选择了好导师的前提之下,否则就会发现导师并没有项目、没有什么事情可做,那么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如果你还没有上研究生,正在备考,一定要在好好学习之余去搜集一些资料,包括学校、专业、就业等信息,多和学长学姐沟通,看看具体自己上了研究生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在选导师之前也要好好的把握,虽然导师和学生是双向选择的,但是大家在选择的时候还是要将主动权尽可能大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已经选择了导师,导师没有经费、没有项目的话,要和导师沟通一下,导师有可能是正在申请还没有下来,985高校导师没有经费的情况不多,即便导师没有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 也可以申请到省部级的经费,或者可以申请校级的经费。导师如果长期没有申请到项目,导师的聘期考核任务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在项目方面导师比学生要着急,而且高校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素质,对于导师的硕导和博导资格都会进行审核,有明确的经费要求,所以多数时候导师的经费还是有的,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下。如果真的没有,部分文科专业是不太影响的,可以继续做研究,但是如果是理工科,比如材料或生物方向,没有经费对课题的影响是很大的,没有经费就没有设备,没有设备就谈不上实验,这样没有结果,自然就出不了论文,后果很严重,如果情况严重的话多和导师沟通,看看怎么办,导师是会负责的,实在没有办法可以考虑更换导师。这个世界上没有经费的导师很多,因为每个学校是不同的,所以大家要多沟通,好好选择,多方面的考虑,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相信很多读研的人和我一样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和导师处不来,和实验室某个人合不来,研究方向不感兴趣等问题。想退学又觉得可惜,时常纠结不知道怎么办,甚至抑郁,想换导师又怕换不了,甚至不知道可以换导师。生活一度处于黑暗状态。其实研究生甚至博士期间换导师的人蛮多,成功的也很多,我本人就是研二第一学期换的,原则上不建议换,但是实在调整不了自己,要到抑郁的状态,千万不要委屈了自己。打算换导师,第一件事就是去学校官网下载换导师相关表格,按表格要求签字。换同院导师是最容易的,学校和学院不会卡,只要两个导师同意,一般修完的学分也不需要重新修,跨院相对麻烦,学院领导不会轻易签字,但是坚持去说,用实情去告诉领导,自己真的不喜欢该方向,领导不会没有半点人情味的。研究生导师的权利是特别大的,但是也大不到可以控制你全部行为的地步,不要怕。换导师前一定要慎重选择新导师,新导师为人,研究方向,和实验室氛围,避免再次踩坑。这是对于导师并没有选择性问题的换导师。如果遇到品行有问题的导师,如果有证据一定要保存多份,直接去媒体或者学校举报,争取立马换导师,保证自身安全。科研生活本身是乏味的,但是科研精神本身是精彩的,不要因为一些不应该存在的因数影响三年的美好生活。研究生期间你们遇到过怎样的导师呢?想换导师的可以在评论区咨询,换导师成功的,可以将经历分享一下,帮助一下有需要的人。
在大学工作多年,类似更换导师的情况偶有发生,原因也是不同。在研究生更换导师上,最常见的2种类型:1.导师个人跳槽。高校事业保留事业单位属性、取消编制,将给更多优秀的大学老师提供跳槽的机会。之前“编制”的限制让不少人没法往高处走。无课题组归属的"单干"导师,或整个课题组被其他单位挖走时,在读的研究生就会面临着更换导师的问题。常见的是将离职导师的研究生转为研究方向相似度高的其他导师(征求学生本人意愿或导师离职前做好安排),如研一、博一等未开题的学生会直接变更课题。高年级的学生会根据课题进度、学生个人意向来决定是否变更学位论文课题内容。2.导师不幸离世。这个真不是诅咒某些研究生导师,而是一种激烈竞争下的常态。2019年,已有几个优秀的年轻教师倒在岗位上,锻炼已是我们课题组老师们的必选项。之前,我们专业就有教授经历一个小手术一周后,都准备出院时发现腹腔感染,没几日人就离去。真的很可惜,他的学生就有分流给各个导师,其中就有进我们课题组的。不过,如今大学内大部分老师都会归属为不同的团队(课题组),在研究生培养上,类似采用导师组的模式,有大、小导师协同指导。就算有一个遇到突发情况,也会有导师继续完成指导,让学生顺利毕业。和导师相处不来,更换导师或退学的情况多吗?就我个人大学工作的经历和身边导师朋友来看,更换导师真的不常见。尽管有部分导师性格不好、不发助研津贴、安排杂事、接送小孩等,但是能鼓起勇气来"反抗"(想更换导师)的研究生非常少,偶尔有一两个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部分研究生的想法都是“赶紧毕业离开”,更不会有继续留校读博的想法,最次都是去国内其他知名院校、国外顶尖科研机构读博继续自己的科研路。变更导师最大的难题是"换谁?"。比如,你的导师A对你颇为苛刻,你不想跟着他读研。但是,专业内的导师B、导师C等都不乐意接受你,不可能研究生自己完成课题毕业。变更导师,在校内流程上其实很简单,填一份表、几个签名(难点)即可。其他导师不愿意接受转导师学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无法确定谁的过错,导师、学生谁出现问题;二是没有必要为一个学生而得罪其他导师。硕士三年毕业离开,导师们可能同事二三十年。一个学生能优秀成什么程度,才能让某导师不惜得罪人接受他?之前,退学的学生的确有遇到,尤其是和导师闹翻之后。比如,我的一个师兄就放弃了硕博连读第4年退学,直接回老家工作,如今也是混的挺好的。2019年,他的非全日制硕士二年级,之前硕博连读退学是没有给硕士学位的。稍有差异的是中科院部分院所、少量高校的直博、硕博连读无力博士毕业时,可申请转为硕士答辩,授予双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途退出途径",尽量方便学生、减少他们的压力。另外,更换导师并非都是学生先提出的。我们专业就有导师“退回”招收的博士生给学院,拒绝作为她的导师,指导其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原因是这个师妹拖延症太严重,安排的事情多次不能完成,课题、论文进展太慢。最后,作为研究生导师,我想说学生和导师间很多事情其实不大、问题不严重,往往造成两人间关系紧张的原因是缺乏沟通。有机会的话,我建议多找导师汇总课题进展、论文撰写程度、生活日常遇到的问题等,多沟通才能彼此了解。有人说"高压"(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有想要变更导师的想法,才是好导师!你觉得呢?
近年来,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如导师让学生干私活、导师可自主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若导师不好能否中途更换等现象和话题,时常引发热议。对此,教育部近期接连“出手”,作出一系列规定和回应。教育部新闻发布会资料图 来自:教育部网站师生有矛盾可换导师博导须严管弟子学业9月28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对外公布。《意见》坚定支持导师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博士生学业管理,对于未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在博士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应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退出导师岗位等措施;对于师生出现矛盾或其他不利于保持良好导学关系的情况,培养单位应本着保护师生双方权益的原则及时给予调解,必要时可解除指导关系,重新确定导师。本次《意见》针对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提出了10条举措,其中包括“健全导师变更制度”——因博士生转学、转专业、更换研究方向,或导师健康原因、调离等情况,研究生和导师均可提出变更导师的申请。对于师生出现矛盾或其他不利于保持良好导学关系的情况,培养单位应本着保护师生双方权益的原则及时给予调解,必要时可解除指导关系,重新确定导师。(《意见》详情→教育部发文力挺博导严管博士生学业,师生有矛盾可换导师)导师自主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教育部回应近日,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该建议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将充分采纳,今年下半年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职责。教育部透露,2020年下半年,将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压实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和研究生导师责任,指导学位授予单位实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分类制订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真实体现研究生知识理论创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完善考核组织流程,丰富考核方式,落实监督责任,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详情→导师自主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教育部回应)导师让学生干私活?将建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9月22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透露,将要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依法依规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洪大用表示,目前全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人,长期以来,广大研究生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也确有部分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质量把关不严,甚至有个别导师出现师德失范问题。洪大用介绍,下一步拟从5个方面入手,确保导师队伍质量。第一,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第二,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明确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岗位素质,健全岗位选聘制度,完善评价考核办法,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时效等纳入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第三,要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导师既是学生的学术导师也是人生导师,研究生不简单是学生的身份,也是导师的合作伙伴,我们要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依法依规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第四,建立健全激励示范机制,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导师成功的指导经验。特别是注重发挥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第五,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引导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充分尊重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指导方面的权利。来源:教育部网站、北京日报客户端此前报道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监制:童曙泉编辑:士心流程编辑:王梦莹
近年来,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如导师让学生干私活、导师可自主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若导师不好能否中途更换等现象和话题,时常引发热议。对此,教育部近期接连“出手”,作出一系列规定和回应。教育部新闻发布会资料图 来自:教育部网站师生有矛盾可换导师博导须严管弟子学业9月28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对外公布。《意见》坚定支持导师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博士生学业管理,对于未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在博士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应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退出导师岗位等措施;对于师生出现矛盾或其他不利于保持良好导学关系的情况,培养单位应本着保护师生双方权益的原则及时给予调解,必要时可解除指导关系,重新确定导师。本次《意见》针对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提出了10条举措,其中包括“健全导师变更制度”——因博士生转学、转专业、更换研究方向,或导师健康原因、调离等情况,研究生和导师均可提出变更导师的申请。对于师生出现矛盾或其他不利于保持良好导学关系的情况,培养单位应本着保护师生双方权益的原则及时给予调解,必要时可解除指导关系,重新确定导师。导师自主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教育部回应近日,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该建议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将充分采纳,今年下半年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职责。教育部透露,2020年下半年,将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压实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和研究生导师责任,指导学位授予单位实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分类制订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真实体现研究生知识理论创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完善考核组织流程,丰富考核方式,落实监督责任,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导师让学生干私活?将建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9月22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透露,将要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依法依规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洪大用表示,目前全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人,长期以来,广大研究生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也确有部分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质量把关不严,甚至有个别导师出现师德失范问题。洪大用介绍,下一步拟从5个方面入手,确保导师队伍质量。第一,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第二,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明确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岗位素质,健全岗位选聘制度,完善评价考核办法,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时效等纳入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第三,要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导师既是学生的学术导师也是人生导师,研究生不简单是学生的身份,也是导师的合作伙伴,我们要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依法依规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第四,建立健全激励示范机制,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导师成功的指导经验。特别是注重发挥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第五,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引导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充分尊重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指导方面的权利。原标题:研究生能否毕业导师说了算、导师中途可换?教育部连续发声来源:教育部网站、北京日报客户端此前报道流程编辑:u004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教育部最近发文指出,在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如研究生与导师有明确矛盾的,可更换导师!新闻一出,大家也是议论纷纷,很多人觉得这能最大程度保证研究生的合法权益,避免不良事件发生;但也有人表示这个规定是好的,但真有具体操作的可能性吗?如果我更换了导师,新导师会不会觉得尴尬,原来的导师会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对我“打击报复”?想到这里,就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果可以再选择一次,你会更换导师吗?师生关系融洽@要更幸运:我在选导师之前,了解到导师平时不苟言笑,治学态度特别严谨,于是就担心自己能力不够,让老师失望,所以一直战战兢兢的,可没想到真跟导师学习的时候,才发现导师其实挺幽默的,对学生也是尽力做到因材施教,不会因为学生暂时的学习能力不足而发脾气!平时只要他有时间,我们就会聚在一起,谈谈学习、生活近况,督促我们发期刊论文;即使导师去外地开会,也会在微信上督促我们看书学习,了解我们的生活情况;在毕业期间,不仅关心我们的论文,还担心我们找工作的问题,甚至会为我们介绍一些工作机会!总之,读研期间,觉得和导师的关系非常融洽,从来没想过要换导师!师生关系一般@大海全是水:我很佩服导师的能力,他在专业领域是做到顶尖的人,他还有自己的工作室,手里头总是有好几个国家项目,从他身上,我确实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也有让我忧愁的地方!就是老师每次都会让我们帮他们完成一些项目,虽然每次都给钱,但给的是并不多,并且项目都要的很急,我们每次都要熬夜完成,好不容易完成了,又要拼命赶回寝室,有好几次回去的时候,寝室楼都锁上了,还要好生好气地求寝室阿姨帮开门,当时就感觉特别狼狈!所以,当时读研的时候,就在想,要是能换导师,那该多好啊!师生关系恶劣@长颈鹿不说话:万万没想到碰到了一个不负责任的导师,导师很少和我们交流,有些同学主动找他请教问题,他也爱答不理,后来不少同学都宁愿向其他老师请教,也不想再去问他了!我们不去找老师请教问题,于是导师就有了大量的时间,用来忙他最关心的事情,那就是出书和评职称,无巧不成书,他忙于出书的时候,我们也在写论文,他对我们的论文,根本没有做细心的指导,等到预答辩的时候,全是靠其他老师的提示,我们才知道怎样修改论文。所以,不少同学毕业之后,都是长舒一口气,因为再也不用和他打交道了,因此不少同学想起他,就是当年如果能更换导师,一定不做她的学生。虽然大部分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都挺融洽的,但是遇到一个不负责的导师,那可是真闹心呢!所以,咱们如果真遇到这种不负责任的老师,能换还是换吧;当然,我们在读研期间,也要认真对待学业,否则学习态度不端正,导师也会很生气,这样造成的师生关系不融洽,那可就不能怪导师了!
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博弈,博弈的关键在于是否强势,是否有对方的弱点。在中国高校的导师制度下,研究生天然处于弱势的地位,因为他们的弱点(希望毕业)被牢牢握在导师手中。如果他们未能与导师好好沟通,或是在与导师的博弈中表现的顺从,那么就会被一直欺压。因为人一旦掌握了控制别人的权利,往往会肆无忌惮,以至于给他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在这个制度下,为了避免痛苦和灾难的发生,我们一定要学会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利,学会为自己争取权利的人,才能在未来为身边的人,乃至整个国家争取应得的权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味的顺从只会带来无尽的压榨,手有利刃并且心怀慈悲者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争取权利的核心就是沟通,与导师大胆沟通,与教务处大胆沟通,实在无法沟通即便是退学也不要强行容忍,因为忍让只会让导师和教务以后更加肆无忌惮,权利永远是斗争出来的。其次,放平心态,不要把研究生学历看得太重,只有你在导师面前表现的对研究生学历毫不在乎,他才不会拿毕业当作要挟你的筹码,他反而会担心你无法毕业而影响他来年的招生,如此一来便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谈判的优势了。针对研究生导师制,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探讨:1. 取消导师决定学生能否毕业的权利,一来能够让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毕业且不被压榨,二来也可以防止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混文凭;2. 导师招生无名额限制,但在课题组内部设立淘汰机制,淘汰的目的是为了筛选真正适合相关方向研究的学生。此外,导师的经费与招生数量成正比。这样一来,导师就会有意识地经营自己的口碑,导师内部优胜劣汰,常年招不到学生的导师自然会进入业界为实业的发展做贡献,而不是自己不学无术,只会逼学生发灌水论文;3. 学生每学期有换导师的权利,如果学生发现与导师无法相处,可以申请换导师,这样可以防止师生之间因为性格不合而产生矛盾。当然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都会有漏洞,心怀鬼胎的人总会想方设法利用制度漏洞为自己谋利。所以希望大家学会保护自己,大胆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利。
首先,读研期间更换导师的情况并不常见,通常都是一些不可抗力导致的,按照历史经验来看,即使导师更换了新的工作岗位,往往也会把原来的学生带完,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的利益,通常学校对于即将退休的导师也不会安排指导任务。当然,对于一部分调整研究方向的学生来说,更换导师也是可以的,比如学校开设了新的课题方向,而研一的同学对于这些研究方向又比较感兴趣,此时是完全可以申请的,不少学校往往在开辟新方向的时候,也会鼓励一部分学生选择。所以,如果是这种情况下更换导师并不会影响自己的科研进程。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对于导师不太满意,此时更换导师也是可以的,但是应该慎重,毕竟更换导师容易,更换课题方向还是比较困难的,而同一个课题方向往往会在同一个课题中,此时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多少会有一些尴尬。按照历史经验来看,学生主动提出更换导师的情况非常罕见,学校通常也并不允许学生随意更换导师。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一些,应该充分考虑到自己的特点,如果自己有非常明确的研究方向,而且不能做任何妥协,那么在选择导师的时候,应该跟导师交代清楚,以防止后续出现问题。最后,还有一种情况会更换导师,那就是被导师退回来,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按照历史经验来看,被导师退回来的学生,往往会面临延期毕业的风险。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佚名作为某985一名深受导师压迫的博士生,想要申请更换导师,但原导师始终不同意。我深入了解后,发现有大量硕士、博士想申请换导师而被原导师拒绝,有些人甚至坚持半年都无法获得解决,他们长期压抑、恐惧甚至对未来满是绝望。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因学业、师生关系等自杀或猝死的报道逐年增加,不但对国内教育环境产生了比较恶劣的影响,更加浪费了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源于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矛盾冲突。研究生与导师的基本需求不同是导致这一冲突的关键原因。大多数研究生追求的是能力提升、学术成果和毕业学位等,而导师追求的则是课题经费、职称评定等。由于某些原因,导师基本掌握了学生能否毕业的生死大权,很多学生逐渐轮为导师升职、发财的“工具”,更有甚者以压榨学生为乐,毫无师德可言。这既无益于学生问题的解决,又使得部分导师认为自己掌握学生的生死大权而日趋嚣张,终究造成逐年增多的学生自杀事件。长久以来,学生一直被认为是弱势群体。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1、学生资源少、人脉弱,能为学校带来的利益有限。2、学生毕业大权掌握在导师手中,有些导师一言不合就拿签字、写评语甚至毕业做要挟。3、学生未经过人生的洗礼,心理相对脆弱。4、学生(尤其是学历高的学生)大多从小都是乖孩子,又长期接受尊师重道的儒家思想洗礼,无法及时、有效、正当、合理的应对来自学业、导师等方面的压力甚至无情被PUA。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学生的问题无法解决,部分导师认为自己掌握学生的生死大权而日趋嚣张,终究造成逐年增多的学生自杀事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推行换导师政策是其中一项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对学生而言作为一个研究生,你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科研?从事科研学习/工作你要面对什么?你会从中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面对这些得失你是否觉得值得?然后再问你自己是否真的喜欢科研?假如仍然不确定是否喜欢,可以先尝试从事该工作一到两个月,这时你对这件事了解的更深,也就更能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如果喜欢就坚持去做,如果不喜欢就弄清自己是不喜欢这个方向/导师或者其他东西。如果是因为方向/导师而不喜欢甚至厌恶该工作,那可以考虑换导师;但假如是因为某些无关紧要的事物而不喜欢该工作,那你就要好好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科研工作了!另外,家庭、经济、年龄等因素对很多人来说至关重要,必须尽可能搜集足够的信息,综合考虑才能最终确定是否适合科研工作。永远要记住,幸福生活是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等来的!患得患失,踌躇不前,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关于选导师,研究生入学前大多只是通过学校官网、或其他途径打听某个老师的课题是什么、人品如何。但现实情况是,从学校官网看到的可能是过时的甚至虚假的信息,从其他途径打听到的可能因利益相关性而无法全面准确掌握的信息,甚至某些熟人推荐的都可能因某些导师“三六就等”待人而跳入火坑。关于研究方向,大多研究生入学前会通过邮件或面谈预先确定大致范围。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入学后可能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不适合或没能力做该方向,更有甚者被导师多次强制指定某些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最终结果可能是,学生延期、无法毕业等问题,假如再有沟通不当、压迫等现象,部分学生可能走上不归路。关于更换研究方向,假如学生导师存在其他更适合该学生的研究方向,而学生自己和导师都同意更换该方向,那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倘若有任何一方不同意,可能只能选择换导师、退学或回到研究方向的问题。但是请你记住,做出更换导师的决定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适合科研工作!换导师政策的好处,学生能最大可能做自己感兴趣、擅长的事,避免继续被原导师pua,这样更可能投入更多精力,也更容易做出较好的成果。换导师政策的坏处,新导师那里同样可能存在与原导师类似的情况,可能导致学生前期投入精力的浪费,甚至可能再次陷入上述漩涡之中。由于目前社会偏见的存在,目前公众普遍认为更换导师是一件不好的事,甚至可能偏执的认为学生离开某个导师一定是由于导师存在某种问题。这一观点是十分错误的!换导师应该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具体有兴趣爱好、自身特长等多方面的原因,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因此,无论何时,学生对更换导师的态度都应该是慎重的!这既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是对导师课题组负责,更是对国家宝贵教育资源负责。对导师而言导师是指导老师的缩写,不但是科研导师,更是人生导师。身为导师,如果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出于对你能力和生活的考虑,那请你去公司或研究所工作,因为你的所作所为会深深影响下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许你觉得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据我了解大多数导师并不会亲身去做项目,而只是充当一个包工头的角色。请你记住,祖国并不是只靠你们这一代人就能够永远发展壮大的,而是需要无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因此,请善待学生,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你们的科研项目,才有能力接替你们继续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同时也更有能力培养他们的下一代。关于学生综合能力,导师在学生入学前也仅能通过邮件或仅有的少数几次见面了解学生,难以对学生的真实能力进行全面可靠的评估,可能最终发现招到的学生并非适合自己及科研项目的人,这不但导致科研资源的浪费和招生名额的损失,更可能由于社会的偏见而危及自身声誉。换导师政策的好处,导师有更长的时间看学生的真实能力从而筛选适合的人员,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又有利于避免课题组宝贵科研资源的浪费,更可以避免因学生换导师而导致的社会偏见。换导师政策的坏处,由于各导师的培养习惯不同,可能某些导师会出现大量的人员流失状况,这需要导师合理调整自身的指导方式。但我相信金子总会发光,人才市场总能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对学校而言很多学校每年都会面临某些导师与学生的沟通问题,学校既担心学生做出过激行为,又害怕处理不当让导师寒心。换导师政策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学校可以通过新生年级大会、教师培训大会等形式广泛引导师生的思想观念,让大家看清换导师的本质是双向选择、兴趣匹配问题,而不是人品、能力等表面问题,从而避免社会偏见对导师或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给予学生和导师重新进行双向选择的权力,能够更加合理的把正确的人放到正确的位置。学生对所做的事更加感兴趣,导师也能找到更合适的人去解决问题,这对改善学校的科研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能极大程度上缓解学生和导师间的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调整,根据“鱼群效应”和恰当的学生/导师考核方式,学校自然能够快速判别哪个学生/导师更适合做什么事、具体效果如何,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对国家而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下一代是大公无私、干劲十足,还是贪婪腐败、社会败类,这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导师的影响。曾有人说,看一个国家的未来,就要看他的年轻一代。近来,每年都会有多名高校学生自杀身亡,这不但对国内教育环境产生了比较恶劣的影响,更加浪费了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教育部已于2020年9月23日出台政策,认为因沟通、研究方向等问题可提出导师更换的申请,但限于文件并未具体展开,各方对文件的解读方式不同,目前各高校鲜有出台相关政策者。研究生是国家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每个导师一生可能带几十甚至上百个研究生,极少数导师的不当行为极有可能传递至下一代,这将是一个指数倍的增长趋势。假如没有相关政策限制这一人群数量的发展,我有理由相信,用不了多久便能污染整个教育环境。一个国家是发展潜力十足?还是从根源上烂掉?就看当前的状态及当局者对其的具体态度。更换导师政策,能够有效筛选优秀的导师,逐渐消灭不称职的导师,理应大力推行。既然更换导师政策能有效解决问题,那为何迟迟不被推行?我不禁要问,这是触动了谁的利益?稍微一想就能知道,换导师有利于维持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对大多优秀的导师而言,当然不会存在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因自身足够优秀而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但极少数导师已习惯压迫学生以达到自身目的,他们不愿意放弃已获得的足以压迫学生的特权,换导师政策也势必导致这些人团队的人员流失严重。当然这只是初期状态,由于市场的调节和该部分导师自身的调节,我相信终将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伟大祖国的经济实力无疑非常强劲,但能投入的科研经费仍然是有限的,因而任何浪费科研经费的现象都是不可取的。更换导师政策有利于把正确的人放到正确的位置,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激情并发挥其特长,为什么不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