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恩斯编译看来,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和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外,研究生的主观努力也是相当重要的,研究生要不断加强自我创新能力培养。下面我们就从研究生主观方面,简单地谈谈研究生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来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一、研究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因此,科学研究需要掌握各种知识、技能,要具有智力。而智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各种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想象力强。而且我们每个人本科阶段学习的课程不同,或者个人的经历不同,比如有的人是工作了几年又开始上研究生的,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各方面能力有差距等。对于研究生来说,在科研实践中,要尽量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平衡的发挥,而且还要注意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是如何表现出不平衡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一正确的认识。二、研究生要向前人学习,从领域的发展史中汲取教益,听从导师或专家的指导。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科研工作者也要在发展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对于研究生来说,所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了解所从事的科学领域的发展过程,要广泛地阅读资料,要在前人的工作中挖掘出对自己有益的新的东西。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研究生要有批判性的,有选择性的、重点性的去阅读,要能够从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新的发现。另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导师或专家的指导,因为导师和专家一般都是在这个领域工作了很多年,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全面地掌握着本方向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等其他各方面,他们都会结合研究生的不同特点,给研究生很好的指导和启发。而研究生同样也要在接受指导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所得,大胆地去尝试,不断地提出问题,要打好科学研究的各项基本功,以获得成功。三、研究生要善于思考,多动手。由于研究生还是处于学习研究阶段,所以还是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更多的精力,要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要善于发现和观察,自古以来,没有那一项发明不是建立在不断实验上的,所以说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现代社会中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成果的层出不穷,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观察和实验方法仍然是获取科学事实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也是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为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获取可靠的、准确的科学事实,必须了解观察和实验方法的特点、作用和在应用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未来网高校频道7月6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陆露茜 储晨雪)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评选结果。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的104个项目、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申请的46个项目入选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50个项目入选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入选项目数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该校着力于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强化全过程培养管理,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着力培养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组织开展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等申报工作,取得优良成效。
日前,《自然》杂志发表铜抗氧化防腐新方法研究论文,厦门大学博士后、毕业博士研究生彭健为第一作者。这已经是今年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第二篇文章。近年来,厦门大学研究生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日益增多。2020年截止目前,厦门大学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就达23篇。人文社科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在最优及一类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0.7%,2020年截止目前共发表155篇,近5年来人均篇数首次突破1篇。厦门大学文科类研究生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会计研究》《文学遗产》《新闻与传播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顶天立地 原始创新彭健是厦门大学材料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2013级硕博连读研究生,现为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后。至今已是在厦大的第十年,从刚开始的科研小白到现在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彭健非常感谢学校和导师对他的培养。每天可以根据研究需要操作贵重的实验仪器比如TEM,XRD,Raman和AFM等,从而掌握材料的各种表征技术手段。经常跟导师汇报科研进展,经常被导师否定,“不要做‘跟屁虫’”、“你做的工作unique的地方在哪里?”、“要做‘顶天立地’的工作,要去思考我们做的工作从基础研究上是否能够给人启发,带动学科的发展;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是否能够促进技术转化成产品,服务地方经济”。耳畔时刻响起导师的谆谆教诲,便会更多地去思考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去凝练自己工作的创新之处。日积月累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基础实验摸索,终于收获了不一样的果实。合作交流 落实环节2020年6月,经济学院三位博士研究生合作论文在《经济研究》发表。谈到这篇文章,其中两位作者不约而同地提起了经济学院严格的“八高”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考核。学院要求第一学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课程贯通,由学院统一开设经济学系列平台课程,必修课8门,采用全英文教学。刘诗源博士一年级就经常通宵达旦地复习、完成作业和预习第二天的课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超过了高三。“在一年级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夕,我曾对着教材和讲义学到泪流满面,但正是这些训练使得我打下了扎实的研究基础,让我在写论文的时候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林志帆说道。学院要求博士二、三年级要进行学年论文考核,在导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向学院其他教授汇报研究进展。林志帆毕业一年多对这件事情还心有余悸。对于刚形成一两篇论文的学术新人而言,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但所有的付出不会白费,通过锻炼,林志帆发现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另外一位作者冷志鹏则对学科内的各种BBS、课程资源和导师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印象深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由加入BBS进行学习和讨论,常常会出现语言和思维的碰撞;导师还会根据他的研究兴趣与方向设定培养方案,定期进行课题锻炼,帮助学术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经济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冷志鹏表示受益匪浅。谈到三人合作发表论文的方式,刘诗源和林志帆表示,因为他们三个师从不同的导师,研究方向和兴趣也有差别,可以在沟通交流中从合作者身上学到平时在课本当中无法学到的知识或技能。向合作者学习,也相当于向他们的导师学习,学到每个合作者擅长的部分,无疑能发挥各人优势,这是个人独自研究无法比拟的。文章发表前几经修改达到三万字近三十页的篇幅,六份审稿意见回复累计也接近一百页。这样的工作量是“单兵作战”很难办到的。走出国门 开阔视野海洋与地球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2014级硕博连读研究生苏剑钟曾于2016年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至美国特拉华大学(UD)进行海洋学双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在国外的学习生涯,课程学习、实验室工作、组会讨论、航次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在海洋学讨论课(seminar)上阐述文献并发言讨论……各项能力飞速发展。他还发现,有些国外的博士生在比较早的阶段就能和导师协商出想解决的科学问题,并对大的科学问题进行细化划分,每个小问题基本都能对应一篇文章的内容,积少成多,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对大科学问题的探索。通过比较,苏剑钟吸收了最前沿的科研进展,在培养异同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提高科研效率,最终在nature子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他说:“通过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公派出国平台,我走出了国门,开阔了视野。这让我迅速成长,为我在Nature子刊发表论文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近几年,厦大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行综合改革,鼓励拓展各类科研平台,为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创造条件;设立“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等各类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创业,资助研究生开展各类实习实践活动;鼓励研究生扎根中国大地,顶天立地做科研。同时在严抓培养环节、严格过程管理方面也推行了系列举措:严格开课管理、全面强化教学过程监控、积极推行课程评估、开展博士生中期考核、加强论文写作指导、严格学籍管理等。一项项改革推进下来,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提高。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顺利召开。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会议也即将召开,研究生院将深入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突出“研”字当头、严格管理的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特色,深入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厦大风格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
9月25日,省学位办将2020年贵州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按照公平、公正、择优原则进行评审,经专家组评议推荐,拟立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项目25项、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154项。 详情随小编一起来看↓↓↓拟立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项目 拟立项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本次公示时间5天(2020年9月25日-9月29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向省学位办及时反馈。联系人:熊星、文治瑞,联系电话:85283677。来源 贵州省教育厅编辑 徐然编审 杨仪 施昱凌
国内高校研究生的科研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论文型,项目型,打杂型,睡觉型。论文型日常工作就是阅读国内外论文。然后产生自己的想法,做一些实验。如果实验结果能够自圆其说,那么可以试着发表论文。论文的署名要带着小导师,大导师。学生大部分时候很难有创新性的想法。更多的是对于自己新的实验数据牵强附会的解释一通。相较于其他两种,这种已经是最像科研的了。那么这种方式能推动科技进步吗?能,就是效率有点儿低。文献读的多了,实验做的多了,多少都会有点儿自己的想。让一条狗三年做同样的事儿,他也会有一些新想法。我之所以说效率低,是因为等到时候你就会发现,最消耗你精力的是如何把图做好看,把表画好看。以及玩儿文字游戏,如何遣词造句能让评审顺利通过,让别人挑不出毛病。还有套八股文一样的论文格式,不同的句型说同样的事儿,介绍同样的科研背景,特别没意思。在这些事儿上花的精力高于甚至远高于你产生新想法和做实验上花的精力。你将来想从事科研工作或者当高校老师,这种训练对你是非常有帮助的。科研就是这样的,别被电影给骗了。项目型更接近于在公司上班。导师有公司可能直接安排你到他公司上班。或者导师所接的课题就是要做出一个产品,这种产品是有市场的,是可以赚钱的。学生和基层讲师负责实现产品,小导师负责写项目书,行话叫写本子。大导师就是开会,找关系,拉项目,讲PPT了。你所做的工作和各层级的分工和公司上班是很接近的。如果你想毕业后去公司工作,这种类型是帮助最大的。打杂型的日常工作就是跑腿儿,复印材料,订会议室,帮导师安排一下行程,导师房屋出租,可能让你帮他签合同。这种相当于辅助英雄,如果和导师关系处的好,毕业可以争取留校工作。大公司的行政人力的工作其实也类似于打杂,应聘也很有希望。睡觉型泛指没怎么帮导师干活,纯混毕业的那种。这种一般是勉强写个论文。导师和评委会放水让你毕业了。放你毕业主要因为和你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看见你也烦,不如让你滚。另外如果带的学生毕不了业,对导师也不是什么好事儿。这种类型找工作的时候会面临残酷的竞争压力。不帮导师干活儿可以,但你最好有自己的规划。比如去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找兼职。
尹碧波 谢志远《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须发挥好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强大基础支撑作用。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新时代湖南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相比,研究生特别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数量仍偏少,须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教育这篇“文章”,加快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科教融合创新体系、优化产教融合体系,以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做好超前布局、统筹规划、优先发展文章推动研究生教育超前布局、统筹规划与优先发展,是我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高地的必然选择。目前,我省111所普通高等学校中12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6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占比偏低,特别是博士授权单位数量在全国的占比不到3%;从年招生规模来看,2019湖南省属高校博士生招生人数仅占全国博士生招生总数的1.19%。为改变这一局面,一是应超前布局博硕士学位单位与学位点。把握三年一次的学位点申报机遇,增加我省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尤其要超前布局国家和湖南亟需专业学位博士点;二是统筹规划类别和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加大动态调整力度,优化博硕研究生类别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省内布局,使我省研究生教育与科技创新高地对人才的需求相契合;三是优先发展新兴学科专业。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学科专业给予政策倾斜,允许条件成熟的高校打破本科专业办学年限限制,直接申报这些学科专业的省级重点学科、“双一流”学科及相应硕士点和博士点,以抢抓新一轮新兴学科专业发展机遇。做好强化科教融合文章科教融合是培养高层次、高质量拔尖人才的重要保障。目前,我省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64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4个;有一级学科硕士点36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49个;学术学位点实现了13个学科门类全覆盖,专业学位点覆盖了46个专业学位类别,学科专业布局基本完备。但校际之间深度融合、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科教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强化科教融合,一是要促进科教互化。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融进研究生教学,支持依托科研成果编写基础学科与前沿教材,更好掌握基础科学与学科前沿的话语权;二是鼓励校际共享。积极构建和完善兼职导师制度,突破科教融合平台的校别限制,整合全省优质导师资源,形成培养高层次人才合力;三是鼓励学科交叉。鼓励各高校紧扣科技前沿和国家、行业企业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增加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统计等相关课程和培养环节,强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培养,更好发挥“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融合在我省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中的促进作用。做好深化产教融合文章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的重要机制,是高校助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省先后推出学科竞赛、创新论坛、科研创新项目、暑期学校、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等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仅2017-2019年,就立项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600多项、建设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180个,初步构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体系。然而,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仍须强化深层次内生动力。深化研究生教育的产教融合,一是应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内生动力机制。在建设一批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基础上,出台国家、省、校三级实践实习基地税负减免支持政策,有力激发企业参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二是鼓励校企深度融合。尝试将研究生招生计划直接下到研究生工作站、创新中心或校企合作研发中心等平台,鼓励企业全面参与研究生教育,让研究生教育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行业发展需求;三是建立多维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应允许导师带领研究生以项目、团队成果形式进入行业企业,并允许和鼓励以项目实践成果、发明专利、成果转化应用等作为获得相应学位的依据。(作者系湖南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记浙江大学物理学系陆璇辉教授2018年10月2日,美国科学家阿瑟·阿什金、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以及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通过开创性发明和研究让人类可以更好地驾驭光,从而“让光成为奇迹工具”,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最近几年,随着光镊技术的发展,多光束操控也越来越引起各国研究者的关注。浙江大学物理学系陆璇辉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多年来,他一直兢兢业业地从事光学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在光束变换、固体激光器、衍射光学、激光物理及其应用、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都作出了突出的成果。陆璇辉,江苏无锡人,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博导,1982年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3年获浙江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1991年1月12月赴德国基尔大学访问研究。1999年1月至2000年10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交流访问。2006年8月-10月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进行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冷原子物理及其应用,量子精密测量,激光量子操控,光镊和光束变换等研究。多年来主持承担了国家高科技计划(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军工863和总装预研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和省部级项目30多项,主持的科研经费达1800多万元。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论文11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等。199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995年获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获浙江省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1990年获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被选入浙江省学科带头人。曾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委员会主席和委员等,是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美国光学学会会员,美国IEEE会员,任浙江省光学学会监事和《红外与激光工程》杂志编委。为科研矢志不渝陆璇辉出生于一个革命干部家庭,父亲当年是新四军的老战士。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父亲像每一个为了家国命运而战斗的人一样,在硝烟烈火中浴血奋进。和平年代出生的陆璇辉承载了父亲未曾实践过的求学的梦想。然而,文革十年的动乱让很多年轻人中断了自己的学习之路,正如大多数知识青年的命运一样,陆璇辉在本该读大学的年纪进了原浙江邮政车辆厂做齿轮操作工。在车辆厂,三班倒的工作时间安排和艰苦的工作环境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锻炼了他的意志。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开始恢复高考。命运又落回到自己的手中,从不甘落后的他报名参加了高考。艰辛的工作经历让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刻苦地复习备考,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原杭州大学物理学系。大学毕业后的陆璇辉教授获得直接留校的机会,担任年级主任,出色的工作能力让他很快受到领导的青睐,很快便被提任为经济学院团委书记。在担任团委书记的期间,陆璇辉教授并没有得到原来想象中的安宁与满足,相反,行政工作的繁文缛节让他觉得虚无缥缈,与他的理想不一致,原来那颗充满科学理想与激情的心很快就被各种琐碎弄得疲惫不堪。两年后,陆璇辉教授为了践行自己的科研理想,毅然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升迁机会,选择了考研的道路。研究生就读期间,导师王绍民教授兢兢业业、充满创新思想的学术精神对陆璇辉教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陆璇辉教授在严谨的学术氛围中,终于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安宁与满足,同时也确定了他投身科研的终身目标。硕士期间,陆璇辉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板条激光器的设计与研制,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出色地完成了关于板条固体激光器的毕业论文,无论是在实验还是理论上都做了完美的呈现,1988年其论文在SCI杂志上发表。硕士毕业后,陆璇辉教授继续留校从事科研工作,1991年受邀赴德国基尔大学从事半导体激光器和铷原子光谱的研究一年,回国后于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此后,陆璇辉教授所在的课题组获得了《衍射和无衍射原理的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通过对新型激光器长时间扎实的研究,陆璇辉教授参与推导和设计了内腔式高亮度小发散角新型光束CO2激光器,成为当时国内参与该激光器调试实验的人之一。凭借该研究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内腔式高亮度小发散角新型光束CO2激光器,陆璇辉教授获得了1997年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该激光器还获得了在美国纽约的展出机会,让国外的不少专业人士对国人的科研水平刮目相看。1999年1月,陆璇辉教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 UV固体激光器和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这段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者共事的经历带给陆璇辉教授很深刻的感受,使他对于科研与实用技术的结合又有了新的感触。虽然该实验小组从事的依旧是激光技术的研究,但是与国内大相径庭的是,这里的实验目标主要是以经济市场的需求为标准,比如,他们进行的短脉冲紫外微细加工技术的研究,主要应用在激光构造心脏冠状动脉支架的技术,他们与美国强生医药公司合作,开展激光加工新型心脏冠状动脉支架的研制,为了加工尺寸小和精度高的实用效果,他们运用短波长激光(紫外266nm)加工,为了达到好的加工效果,设计了新型聚焦透镜和控制脉冲的方法等,最终实现了技术经济化,使科研成果得到了最直接的应用。美国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对科技成果直接应用性的重视更是深深地激发着陆璇辉教授的对于科研的热情。在美期间,他还设计和研制了固体激光的超衍射极限的新光束,在学术会议上得到同行的高度好评和关注。他还设计和研制了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激光器,输出的光束质量十分高,并得到应有。创新科研,永无止境回国后,陆璇辉教授带着国外学习的经验和技术,开始从事激光操控微粒和冷原子物理的研究。他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项目,开展冷原子干涉重力梯度的传感技术,基于量子光学和冷原子物理的精密测量装置可以大幅度提高时间等物理量的测量精度,他们的课题组在冷原子干涉测量重力场测量方面开展了长达10多年研究,突破了许多关键技术,并且获得了实际应用。因此,这方面的技术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国家和社会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并将对航天航空、授时,通讯网络同步、计算机安全、探矿、新能源等应用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他主持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原子干涉仪测量引力波的研究项目就是这些技术的直接应用。光镊技术是陆璇辉教授研究的另一个方向。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玻璃基底列阵波导的多光束操控微粒的研究。他提出了用列阵光镊方式捕获不同尺寸的微粒,用于对DNA的移植和分离的实验。而目前研究的多光束操控获得的光束是通过列阵和光纤的方法获得的。陆璇辉教授提出,利用拟对列阵光波导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能够改进以往只研究单一的直线式分布的输出分布光束。陆璇辉教授的目标是在这一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内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后得出用多光束操控微粒的优越性。该研究结果也为生物医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多光镊操控的理论依据,对实验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陆璇辉教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脚踏实地地专心于科学研究,当然,这个心愿的实现必须以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为代价,对此,陆璇辉教授一直对家人怀有几分愧疚,对于家人多年对他科研事业的理解和支持满怀感激。陆璇辉教授表示,当下中国光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中上水平,但是我们目前正面对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激光技术的理论水平在国际上比较领先,但是在激光技术的许多实际应用上我国就不及国外同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国内技术经济学和应用中存在的巨大缺陷,以及对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的偏颇。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一味追求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忽视了将科研成果直接转换成经济效用,即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另外,国内一些工业技术水平的落后和对制造工艺的忽视,也是造成技术的直接实用性难以得到保证的重要原因。同样的理论成果,同样的设计要求,国外的制造工业制造出来的产品在精确度和实用性上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国内的工业制造技术造出来的产品却达不到要求的指标。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光学研究产业化的发展,众多研究者的研究观念需要进行调整,扎实苦干的学术氛围需要得到加强,制造业的技术支持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证,而这需要大批科研人员和很多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科研创新,永远在路上。伟大的基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积累和传承,才可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未来。为此,陆璇辉教授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他的团队引进了2位年轻人,其中一位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黄凯凯博士,为了开阔他的眼见,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他从课题费中拿出经费支持他赴国外进修,回国后,黄凯凯博士在学术上进步很快,不仅晋升了副教授,还以项目负责人身份拿到了国家级项目多项。另一位是从意大利欧洲非线性光谱研究所(LENS)引进的博士后章显博士,作为骨干参与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量子调控专项”的项目,目前已经能独当一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相信假以时日,陆璇辉教授和他的团队定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27日讯 26日,记者从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获悉,经过评审、研讨,该院决定对选拔出的与德州发展相关的20个科研项目,提供200万元的资金支持。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2019年11月成立。为加强科研项目管理,推动科研工作全面开展,分院成立了项目基金,并开展了科研项目征集活动。活动共收到申报参评基金项目60余项,其中,有的项目技术创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的项目与德州的新兴产业非常契合,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未来,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将全力促进入选项目在德州落地和成果转化,进一步激发高校和企业创新活力,吸引更多的高校人才进驻分院进行科学研究,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推德州市新旧动能转化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闪电新闻记者 刘向阳 通讯员 张国文报道
昨天,记者从天津市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了解到,天津市将实施七项任务十大计划,全力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到2025年,建立起与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规模结构更具优势、培养模式更显特色、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整体质量不断提升的更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一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学术素养深厚、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到2035年,研究生教育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显著提升,高校成为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建成具有天津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市。这七项任务包括:一是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成一批示范高校,推出一批示范课程,选树一批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发挥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提高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遴选研究生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研究生党建先进典型。加强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完善科学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体系,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二是推进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交叉学科融合发展。瞄准基础研究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遴选高水平学科,强化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源头供给。围绕“1+3+4”现代产业体系遴选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面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创新。突出学科育人导向,以国家重大战略、国家关键领域和天津市重大发展需求为重点,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三是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差异化扩大招生规模,招生计划增量向“1+3+4”现代产业体系领域以及公共卫生、重症救治等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相关领域倾斜。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调节机制,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倾斜。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硕士研究生复试考核权重,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四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培养模式。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聘请科研院所、研究机构高端人才担任研究生导师,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推进本研衔接、硕博贯通培养。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聚焦天津市重点产业领域打造示范基地。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网络示范课程和优秀研究生教材。设立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引导研究生潜心研究。强化培养环节质量监控,畅通分流渠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完善来华留学生管理体系。五是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完善选聘标准,明确导师职责,规范指导行为,健全评价考核体系。建强专业学位导师队伍,打造“双师型”导师队伍,完善“双导师制”。加强导师岗位培训,构建常态化导师培训制度。六是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合理制定学位论文授予标准,坚持学术不端“零容忍”。加强外部质量监督评价,实施常态化、制度化的质量督导和测评,支持第三方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评价。完善质量综合评价机制,加强动态监测。七是落实条件保障措施。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研究生教育意识形态阵地。切实做好经费保障,改革完善奖助体系,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十大计划包括: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顶尖学科培育计划,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建设计划,研究生课程改革计划,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计划,导师队伍水平提升计划,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计划,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机制建设计划,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计划。(记者 张雯婧)
首先,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如果要带研究生,通常都会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不同级别和规模的科研项目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会有比较直接的影响。高校(科研机构)对于研究生导师带学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没有科研项目的导师是不能带研究生的。研究生教育通常需要较多的教育资源,其中不同专业在教育资源的要求方面也不尽相同,比如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教育,通常对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就有比较高的要求,往往课题级别越高则研究生培养规模也会越大,一些高级别的科研专项或者实验室往往会为研究生提供非常好的科研和学习环境。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对于科研项目的要求比较高,基于多方面原因,其一是科研项目往往会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较好的科研场景,一些专业的科研活动对于场景有非常高的要求,比如大数据方向的研究生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往往需要有数据中心的支撑等等。其二是科研项目本身会汇集大量的行业资源,更多的行业资源能够让研究生更容易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也能够让很多科研活动得到逐步深入,这对于未来研究生的就业也会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实际上,当前专硕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对于行业知识的积累,这会为高端应用型人才走进产业领域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其三是科研项目会汇集大量的专家,这会为学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交流环境,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会有非常直接的帮助。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能够接触到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这能够明显提升学生的视野。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