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华大学正式发布《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和《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创新体系意见》)两份意见深入贯彻中央相关指示精神和战略部署充分分析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真问题” 、拿出“真举措”系统、创新设计具有引领性和清华特色的解决方案推动学校事业再上新台阶面向新发展阶段,吹响研究生教育改革冲锋号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顶层,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多个“首次”,决心“满格”。2020年6月,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完成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改革。2020年7月29日,国家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清华大学于2020年9月举行首个研究生教育改革研讨月,全校师生积极讨论、认真总结、查漏补缺、剖析问题。10月8日,清华大学召开校史上第一次专门针对研究生教育的大会。今天,清华大学在充分研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发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彰显了学校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决心与信心。《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的制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指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要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提出“四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急需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坚持内涵发展,面向学术前沿完善学科布局,面向行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提升自主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坚持开放融合,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能力。只有拿出“真举措”,解决“真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清华大学结合全国研究生教育 会议提出的研究生教育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全校研讨中总结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21个主要问题,提出12条举措,重点包括: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强调立德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石。凝聚“三全育人”合力,突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重点提出融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师德正、教风严、研究活跃、学术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强化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传承学校导学优良传统,弘扬高尚师风,培育严谨学风,完善导学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学科专业结构。根据党和国家需要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提前布局和建设相关新兴学科,增设若干高质量的交叉学科,建设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学位项目。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以学生成长为本,以能力提升为要,推进本研贯通,协调推进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改革。实现本研培养方案统筹设计,加强课程衔接,推进学分互认转换,完善本研弹性学制。创新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与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融合衔接。加强研究生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前沿性、研究性和挑战度,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严格课程考核要求。健全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支持高水平研究生教材建设的长效机制。发挥科教融合育人优势。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鼓励活跃在学术研究前沿的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鼓励研究生在自主探究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涵养内在持久的学术品格、学术情操、学术志趣。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强化研究生实践教学,提升博士生社会实践、硕士生实践实习的育人成效。提升研究生发现真问题、解决大难题、定义新命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充分发挥资格考试、选题报告、最终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大分流力度。坚持以学位论文作为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就业引导。建立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学术规范、伦理道德教育,鼓励潜心学术研究,摒弃学术功利化,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充分激发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术文化和优良学风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层次。持续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顶尖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进一步提升国际学生招生质量,完善国际学生奖助体系。构建全覆盖的研究生发展支持体系。完善研究生兴趣培养、兴趣发展支持体系,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研究生职业发展指导的精细化水平。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组织实施。坚持党委全面领导,加强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落实院系研究生培养主体责任、指导教师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以及相关部门协调服务和监督管理职能。提出“大学创新体系”,开启科研创新新征程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大学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体系意见》的发布是一个重要标志,是清华大学在“创新体系”的框架下系统推进科研创新作出的重要布局,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战略部署,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加快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开启学校科研创新新征程。《创新体系意见》对清华大学要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创新体系进行了明确阐述,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以健康的学术生态为基础,以制度健全、机制畅通的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一流学术成果产生和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创新体系意见》指出,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理工文医交叉融合,实现各学科高质量发展。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坚持“顶天、立地、树人”科研宗旨,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科研模式,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大学创新体系,服务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以服务国家、服务育人、文化引领和学术引领为基本原则。谋定而后动,凝聚共识开新局。《创新体系意见》是充分凝聚全校师生关于大学创新体系建设思考的重要成果。定期召开科研工作讨论会是清华大学的一项宝贵传统。在抗击疫情斗争的关键时期,学校努力克服困难,于2020年3月如期启动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确定会议的主题是“创新科研模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全校师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历时半年完成讨论会工作并形成初步成果。直面突出问题,激发创新动能。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通过全面调研、深入分析,查找出制约学校科研高质量发展的20个突出问题。《创新体系意见》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13个建设重点,包括:营造健康学术生态。坚持学术自由,发扬学术民主,加大学术开放,完善学术评价,坚守学术诚信,遵守科研伦理,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形成敢于质疑的学术氛围,增强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完善学术治理机制。尊重学术权力,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的作用,尊重学术共同体在学术事务中的作用。分类运用不同激励机制,统筹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的自由探索,建立以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的有组织攻关,强化跨学科交叉,建设一支适应不同科研组织模式需要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和服务支撑队伍。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最重要位置,尊重教师和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判断,鼓励师生自由探索。跨学科交叉研究是孕育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强化面向重大问题的有组织科研。传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学科“大交叉”、组建“大团队”开展科技攻关的成功经验。建立面向重大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推进学科布局和学科建设。稳定支持基础学科发展,强化战略性关键领域的学科建设,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坚持学科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科动态调整与成效评价机制。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学术创新,倡导研究中国问题,促进有引领性的思想创新成果和艺术创新成果的产生,推进人文社科与理工医的深度融合。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吸引一批世界知名的顶尖人才,汇聚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学者,造就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水平。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持续加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科研实践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积极拓展企业和社会资源,促进学校、企业之间高水平人才的流动与科研合作。建设新型智库体系。构建以国家高端智库为龙头、辐射全校智库机构的新型智库体系,积极布局战略性、前瞻性、储备性的智库研究。针对重大现实问题,深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加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的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革,赋予实验室“人、财、物”方面更大自主权,使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提出者、牵头全国相关领域科技力量的组织者和国际重大科技合作的推动者。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大学和企业是创新的双引擎。加强与有行业影响力的国内外企业的多层次、前瞻性、战略性合作,深度参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参与地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健全产学研合作体系,完善成果转移转化制度。提升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水平。推动建立有活力、多元化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积极参与推动国际重大科研项目,努力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人工智能治理、在线教学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据悉,学校后续还将研究制定两份意见的相关行动计划。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全校师生正以自强奋进的姿态,勠力同心、锐意进取,为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积极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和建校110周年!文字 | 吕婷图片 | 霍元东排版 | 郭斯文编辑 | 赵姝婧
【圆桌对话】嘉宾许仲梓委员(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包信和代表(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李书福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常河 张亚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也是创新成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破“难点”、除“痛点”、通“堵点”,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升级?本刊特邀请三位分别来自地方党政、科研院校和企业界的代表委员进行圆桌对话,发表真知灼见。破“难点”——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主持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如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许仲梓: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科技创新是实现三种变革的主要依靠。质量变革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要求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将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实现这三种变革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江苏省要坚持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之路,加快推动省内全域一体化,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内大循环;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提升;提升重大载体平台的开放能级,积极主动地促进东亚“小循环”,融入国际大循环。包信和:研究工作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根据自身特色找准主攻方向,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队的作用。中国科大确定了“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多下功夫”总体方向。在人才创新方面,实施了“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行动纲领、研究生教育“德创”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全面参与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牵头或参与建设了人工智能、能源研究院等,服务国家目标,对接国家战略,呼应地方需求,为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贡献力量。李书福: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我们既要保持传统核心能力的优势,又要开创新的革命性优势,比如人机交互、无人驾驶、中央计算、换电充电基础设施等。我们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协同和规模化效应,不断探索汽车上下游产业,打造未来汽车出行新业态,实现从汽车制造商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的转型。除“痛点”——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引领创新能力主持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对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解决制约发展的“卡脖子”之痛?许仲梓: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也是科教强省,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能力突出,在推进长三角创新一体化中应当而且能够有所作为。要坚定不移走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路子,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在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上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把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和平台共建共用共享,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应该根据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分层次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拆除创新体制机制壁垒,支持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力争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的重大技术难题,畅通“双循环”、提升“话语权”。包信和: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中国科大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通过大装置推动关键领域基础性科学问题的突破。中国科大正在积极推进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等多个“大国重器”立项建设,着力突破领域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核心技术。像芯片和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技术是多学科集成的系统工程,中国科大承担了国家新增交叉学科论证工作任务。李书福:坚持科技创新是我们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就汽车行业来说,政府牵头遴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机构和企业集中攻关,地方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重点企业等加强协同。未来,我们在全球的研发投入还要继续加大,在新能源科技、车联网、智能驾驶、共享出行、车载芯片、低轨卫星等前沿技术领域不断提升能力,积极构建未来智慧立体出行生态系统。通“堵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主持人:如何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把一项项创新成果转化成看得见的“生产力”?许仲梓:成果转化不只是原始成果,关键在后面的集成技术,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党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我们需要主动扛起责任担当,加速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核心优势。一方面,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地方高校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与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的发展联动,形成创新发展的非对称性优势。另一方面,要围绕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全链条,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主动提供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各项服务。包信和:应用研究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着力从源头上提升科技成果质量。应该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和产出的科研成果,形成校企联动的创新模式。比如中国科大依托先进技术研究,构建“立足合肥、覆盖安徽、辐射全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同时在量子科技、智能语音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源头供给,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合肥打造“量子中心”“中国声谷”。李书福: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教育体制改革,根本出路是教育竞争力的提升,只有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的产学研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竞争的人才。未来,民营企业将更积极参与产学研用创新项目,把更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从大学和科研机构实验室挖掘出来,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人民网北京2月26日电(李依环)24日,清华大学正式发布《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两份文件。未来,该校将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持续创新科研模式,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大学创新体系。据悉,清华大学结合当前研究生教育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全校研讨中总结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21个主要问题,提出12条举措,重点包括: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加强研究生课程和教材建设;发挥科教融合育人优势;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层次;构建全覆盖的研究生发展支持体系;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组织实施。其中,在完善学科专业结构方面,清华大学明确提出将根据党和国家需要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提前布局和建设相关新兴学科,增设若干高质量的交叉学科,建设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学位项目。在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方面,该校将以学生成长为本,以能力提升为要,推进本研贯通,协调推进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改革。实现本研培养方案统筹设计,加强课程衔接,推进学分互认转换,完善本研弹性学制。创新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与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融合衔接。此外,《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以健康的学术生态为基础,以制度健全、机制畅通的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一流学术成果产生和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针对当前制约学校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具体问题,清华大学提出了13个建设重点,包括营造健康学术生态;完善学术治理机制;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强化面向重大问题的有组织科研;推进学科布局和学科建设;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水平;建设新型智库体系;加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的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提升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水平等。据了解,学校后续还将研究制定两份意见的相关行动计划。
四川农业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提升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推进落实教育部“十大专项行动”,建立健全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知农爱农的创新型人才。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厚植“三农”情怀坚持党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校党委统一领导、研工部统筹协调、院所党委全面负责、导师具体负责的“四位一体”机制。出台加强思政工作、思政课建设等制度,抓好研究生和导师思想政治建设,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川农大精神”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入选四川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创新研究生党支部设置,硕士生按学科、年级或科研团队设置支部,博士生编入教工党支部管理。选聘优秀党员导师担任班主任或党支部书记,教师兼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占比85%。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元素和江姐、王右木等英烈校友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教育,培育爱国爱农、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造实践育人体系,组织研究生入驻科创农庄、博士工作站等,近5年研究生参与科技扶贫、成果转化项目100余个、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2000余次,学校2次入选教育部精准脱贫典型案例。二、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布局坚持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把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龙头工程,统筹高峰、高原和特色学科建设。面向现代种业、智慧农业、营养健康等需求加强学科交叉,推进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构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植物动物为特色、理工经管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近2年,中央财政专项、省“双一流”专项和校本级《学科建设双支计划》《专业建设支持计划》共投入近3.5亿元,突出扶需扶特扶优,保障学科高质量建设。2020年“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自评通过专家论证,4个学科跻身ESI前1%,入围学科数居在川高校第三、省属高校第一,5个学科入选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其中农学、兽医学分别进入世界前50强和100强。三、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创新培养模式着重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不同目标定位,健全课程育人体系、过程管理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教”与“科”紧密融合,科研参与率达100%,对科技创新贡献率超70%,20余名研究生在Science、Cell、Nature Genetic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学校近3年连续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奖,研究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强化“教”与“产”有效协同,建成60个博士工作站、校外基地280余个,参与全省10余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形成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多元投入、合作共赢的育人模式,《畜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之一,近10年累计派出研究生700余人,选派地包括哈佛、剑桥等世界顶尖大学,规模居西部高校前列。四、以保障体系为基石,提高人才质量持续提升招生就业质量,一方面严把“进口”关,规范学校自命题和复试环节,着力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畅通“出口”关,抓紧抓实就业作工作,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70%以上博士到科研院所、高校工作,50%以上硕士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涌现出获李克强总理接见的金柳、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的彭洁等优秀研究生创新创业典型。持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教材质量,推动优质资源共享,现有《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原理和技术》等重点建设课程19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修订研究生导师管理系列制度,规范导师招生权、指导权、评价权和管理权。目前拥有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在内的研究生导师1132人,其中80.7%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占66.9%。【来源:四川省教育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笛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第二次带来有关研究生招生单位指标的提案,与2020年的提案相较,在这份提案上,易建强在数据统计上下了更大的功夫。在这份名为《关于研究生招生单位招生指标权限的现状与建议》的提案中,易建强搜集了47所高校、18所科研院所近两年的导师数量以及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数量,并进行了比对。比对的结果显示,在高校中,平均每位博士生导师/正高级教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大约为2-4名、每位硕士生导师/(正高级+副高级)教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大约为4-8名。按照博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实际上可能基本都四年)、硕士研究生学制也为三年计算,每位博士生导师/正高级教师一年只能招收约1名博士研究生,每位硕士生导师/(正高级+副高级)教师一年只能招收约2名硕士研究生。而在科研院所中,每位博士生导师平均只能招收约0.5名博士研究生、每位硕士生导师平均只能招收约0.6名硕士研究生。“我们团队的年轻硕士生导师有科研项目,但不能保证每年都分配到招生指标”,易建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有关研究生指标、招生方式的建议、提案在历年两会中并不罕见,但在2021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其紧迫性进一步凸显。易建强认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重大专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科技项目陆续启动,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拉开序幕。这些科研项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相应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长期参与,是培养和锻炼青年人才的绝好机会,也是青年人才施展才华的好战场。在目前的国际大环境下,这类人才的供给主要要靠我国自己解决。对此,易建强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对招生单位进行分类管理,赋予不同权限;第二、设置合理的导师人均每年招生名额上限;第三、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研究生招生名额备案;第四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管,宽进严出,保证质量。“计划经济”是易建强提案中连续两年用到的一个词,易建强在提案中表示国家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法,编制和安排研究生招生计划。由于未充分考虑到各招生单位的实际需求、没考虑到我国社会跨越式发展对人才的急剧需求、也没考虑到现在的研究生导师整体愈加年富力强等因素,编制的计划没能与时俱进,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中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是如何确定的?教育部曾经在答复相关提案时提及目前研究生招生指标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总量,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确定的五年、十年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结合国家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安排建议,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执行。“我国这些年超常规发展,而计划部门并没有及时调整。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院所,导师队伍发展迅猛,远非十几年前可比。国家在科技的投入及各类科技计划也大幅增加。相比之下,国家计划部们对各单位需求并不了解,可能也没有深入调研,因此还是每年按2%—3%左右的增长做计划”,易建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今年两会带来了一份《“十四五”要让自主创新落地生根,打破科研领域的“计划经济体制思路”正当时》提案,这份提案中,也用到了“计划经济”一词。在这份提案中,周汉民提出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但科研领域仍存在“国家组织专家论证规划+科研单位和企业竞标”这种“计划经济”色彩较浓厚的体制,制约了创新的积极性,这种“计划经济”的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规划“不贴肉”。科研规划往往以“跟热点”为主,只知这些所谓的国际前沿和热点,而并不知其形成的土壤;二是科研项目“不匹配”。政府设立的各类科研项目一般由专家讨论决定,对于企业的需求和痛点不熟悉、不清楚、不了解。“在逆全球化潮流涌动之时,我们如何抓住全球数据跨境流动治理规则尚未形成的关键时刻,来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并形成中长期的数据化发展战略是当务之急,而在这当中,核心是人才,核心是教育,核心是科研队伍的披襟斩棘”,周汉民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为此,周汉民建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将国家的期望、企业的痛点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探索建立“市场化”科研体制,一是在立项环节,更多倾听企业心声;二是在评价环节,将企业纳入评价主体;三是在转化环节,促进市场化科研成果转化。代表、委员密集为科研体制改革建言的背后,中国科研领域正在经历一次快速的发展。2020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预计已经达到2.4万亿,在整个“十三五”时期的年平均投入增长达到11.8%;基础研究投入在2019年达到6%,以投入主体看,高等学校研发支出占比在五年时间持续增长,从2015年的7%逐步增长至2019年的8.1%。这种投入的强度在接下来还会进一步提高,3月5日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这也意味着在中国科研力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从教育至科研项目体制,围绕科研的各项管理体制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以适配“创新”在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 “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也提出开展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对创新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实行“揭榜挂帅”“业主制”“里程碑式管理”等制度,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部署。完善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和组织方式,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建设等创新链各环节进行统筹谋划部署,解决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瓶颈问题等。这将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可以预计,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快速增加,中国科研领域围绕体制机制、学风建设等等,将会进行一系列持续性的改革,而改革的目的也很明确,即使科研人员能够沉下心来,“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韵网创始人颜振军看来,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数点关于科研体制改革的内容都很重要,也是改革的趋势。颜振军建议,在科研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科学研究进行分类管理。比如说基础研究是长周期的,科学家应该是自主寻找研究方向,管理的应该是宽松的、弱约束的,而不是目前的短周期、强约束的方式;应用型、技术开发型的研究,应该以企业为主,以企业具体的需求为研发方向,企业提出需求了,政府的钱交给企业,再由企业进行开发研究,在研发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体再与研究机构、高校等进行协作。
首先,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专硕)和创新型人才,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本科阶段的学习方式不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要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同时能够在这个主攻方向上获得突破,这个突破可以有两个体现,其一是技术与行业的结合,这也是当前专硕的主要创新思路,其二是理论知识体系上的创新,学硕通常比较关注这方面的创新。站在创新的角度上来说,要想完成创新,一定要有两方面基础,一方面是大量的积累,另一方面是科研实践。对于研一的同学来说,积累往往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只有完成了大量的积累才能够尽快找到自己的创新点,从而尽快投入到科研互动当中。积累的方式无非就是大量的阅读和实验,一方面要完成大量已有文献的阅读,同时复现一些重要的实验,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本科阶段形成了一定的科研积累,在读研的时候会相对轻松一些。在积累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与导师的交流,要定期汇报自己的进展情况,从而得到导师的建议和帮助。积累的过程和时间是因人而异的,在完成了早期的积累之后,接下来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科研实践了,这也是完成自己创新成果的关键环节,一部分同学在研一的下学期就开始进入课题组着手科研了,还有一部分同学从研二才开始,越早开始科研实践,就越容易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最后,在进行科研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总结,最终形成对自己科研成果的描述,这个过程还是比较辛苦的,很多同学为了完成一个验证通常需要经过数周的努力。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私信我!
清华大学供图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2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今天,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2月24日,清华大学正式发布《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两份文件。未来,清华计划增设若干高质量的交叉学科,建设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学位项目,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并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据了解,清华大学结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的研究生教育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全校研讨中总结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21个主要问题,提出12条举措,其中包括:完善学科专业结构。根据党和国家需要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提前布局和建设相关新兴学科,增设若干高质量的交叉学科,建设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学位项目。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以学生成长为本,以能力提升为要,推进本研贯通,协调推进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改革。实现本研培养方案统筹设计,加强课程衔接,推进学分互认转换,完善本研弹性学制。创新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与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融合衔接。加强研究生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前沿性、研究性和挑战度,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严格课程考核要求。健全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支持高水平研究生教材建设的长效机制。此外,《创新体系意见》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以健康的学术生态为基础,以制度健全、机制畅通的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一流学术成果产生和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创新体系意见》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13个建设重点,其中包括:营造健康学术生态。坚持学术自由,发扬学术民主,加大学术开放,完善学术评价,坚守学术诚信,遵守科研伦理,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形成敢于质疑的学术氛围,增强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的自由探索,建立以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的有组织攻关,强化跨学科交叉,建设一支适应不同科研组织模式需要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和服务支撑队伍。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最重要位置,尊重教师和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判断,鼓励师生自由探索。跨学科交叉研究是孕育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400分以上扎堆,刷题效应明显,对于创新研究型人才选拔,并不是好现象!前些年的考研成绩公布后,390分以上就算高分,400分以上的更少见,最终被录取基本上没疑问。但今年考研成绩公布后,大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高分也忒多了吧,而且还集中在名校。以网传的几个高分为例:报考复旦应用统计的考生,政治91分,英语95分,数学三考了150分,总分高达477分,前所未见,很多人认为是考研史上的最高分。一名报考四川大学能源动力专业的考生,总分高达454分,且专业课《电路》获得了150分的满分。另外四川考生,也获得了467分的超级高分,数学一竟然获得150分的满分,英语一也获得90分的高分。其它420以上更不是少数,一位报考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考生,获得了427分的高分,但也仅仅排名12名。 考研高分频现,绝对不是好的现象,有人可能要说,那不是说明考生的基本功扎实、学习态度严谨吗?错了!研究生考试要选拔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靠刷题考高分的人。现在很多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目标就瞄准考研,开始拼命刷题,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而社会上,各种考研培训,还冒出一些所谓的“考研名师”,无非就是刷题、押题,已经成为产业链。这种填鸭式培训出来的高分考生,很多沦为做题机器,缺少创新精神,难以在科研上有突破。而我们的研究生招生体制,先用分数线,再用复试线,一轮轮筛选。这样大学生们考研的两条路,都呈现严重内卷的趋势。如果保研,就要拼绩点,从大一开始,每门课都要拿高分,保研率高的还好些,保研率低的拼得更凶。如果裸考,就得拼分数,拼刷题,一战不行,二战、三站的也大有人在,造成分数越考越高,却离录取越来越远的怪象。但是,如果像国外用申请制的话,公平性更加难以体现。这点和高考一样,拼分数,肯定不是最好的手段,但在当下,却是最公平的。疫情又将大量想出国留学的学生逼到国内考研。无法逃避,内卷时代。
李清泉代表【连线代表委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科技战略支撑’‘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我感到非常振奋。”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认为,高等教育将在“十四五”期间的创新驱动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每个大学都应从加强基础科研、培养高素质人才出发来服务国家战略。李清泉代表认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核心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的支撑。因此,他建议加强高校与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的协同作用,发挥“1加1大于2”的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如果只有相对固定的科研人员,没有研究生教育嵌入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和元素,创新平台和载体就缺少了人员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缺乏创新活力。”李清泉代表说,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成本也比较高,“建议依托现有的高水平大学组建重大创新平台载体,或者委托大学进行管理,通过机制化的途径,实现高水平的科教融合,实现重大创新载体发展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共生共赢。”(本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来源:光明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日,清华大学正式发布《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和《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创新体系意见》)。《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提出“四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急需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坚持内涵发展,面向学术前沿完善学科布局,面向行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提升自主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坚持开放融合,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能力。只有拿出“真举措”,解决“真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清华大学结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的研究生教育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全校研讨中总结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21个主要问题,提出12条举措,重点包括: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强调立德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石。凝聚“三全育人”合力,突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重点提出融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师德正、教风严、研究活跃、学术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强化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传承学校导学优良传统,弘扬高尚师风,培育严谨学风,完善导学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学科专业结构。根据党和国家需要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提前布局和建设相关新兴学科,增设若干高质量的交叉学科,建设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学位项目。建立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以学生成长为本,以能力提升为要,推进本研贯通,协调推进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改革。实现本研培养方案统筹设计,加强课程衔接,推进学分互认转换,完善本研弹性学制。创新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与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融合衔接。加强研究生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前沿性、研究性和挑战度,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严格课程考核要求。健全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支持高水平研究生教材建设的长效机制。发挥科教融合育人优势。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鼓励活跃在学术研究前沿的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鼓励研究生在自主探究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涵养内在持久的学术品格、学术情操、学术志趣。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强化研究生实践教学,提升博士生社会实践、硕士生实践实习的育人成效。提升研究生发现真问题、解决大难题、定义新命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充分发挥资格考试、选题报告、最终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大分流力度。坚持以学位论文作为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就业引导。建立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学术规范、伦理道德教育,鼓励潜心学术研究,摒弃学术功利化,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充分激发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术文化和优良学风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层次。持续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顶尖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进一步提升国际学生招生质量,完善国际学生奖助体系。构建全覆盖的研究生发展支持体系。完善研究生兴趣培养、兴趣发展支持体系,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研究生职业发展指导的精细化水平。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组织实施。坚持党委全面领导,加强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落实院系研究生培养主体责任、指导教师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以及相关部门协调服务和监督管理职能。《创新体系意见》对清华大学要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创新体系进行了明确阐述,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以健康的学术生态为基础,以制度健全、机制畅通的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一流学术成果产生和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创新体系意见》指出,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理工文医交叉融合,实现各学科高质量发展。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坚持“顶天、立地、树人”科研宗旨,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科研模式,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大学创新体系,服务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以服务国家、服务育人、文化引领和学术引领为基本原则。直面突出问题,激发创新动能。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通过全面调研、深入分析,查找出制约学校科研高质量发展的20个突出问题。《创新体系意见》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13个建设重点,包括:营造健康学术生态、完善学术治理机制、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强化面向重大问题的有组织科研、推进学科布局和学科建设、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水平、建设新型智库体系、加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的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提升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水平。据悉,学校后续还将研究制定两份意见的相关行动计划。来源: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