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学科的“围墙”,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课程……2018年秋季学期,天津大学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首批新建的21门新工科课程向全校研究生和未来具有本研贯通培养资格的本科生开放,目前已有3319名研究生“尝鲜”。在“天宫二号”上首次实现太空脑-机交互实验,让航天员在太空中“动动脑子”就能“指挥”各种操作的项目主要负责人明东,是新课程的开课教师之一。他为学生讲授的课程叫《神经科学与工程》。在他看来,现在的科学和工程发展与20多年前自己上大学时已完全不同,“学科间大交叉、大融合,需要的是面向未来的、可以畅想的课堂”。他带领的课题组集中了机械、医学、自动化、人工智能、材料等多个学科的学生,而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创新、交叉和融合,是这批课程共同的特点,也体现着新工科的重要特征。课程学习是学生培养的基础环节,重构人才知识体系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天津大学此次新建的一批新工科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前沿引领和学科交叉,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以及教师科研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方法传授,注重不同学科思维方式的引导,以期帮助学生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提升科研能力。21门面向新工科的公共课程分为基础类、计算类、制造类、综合类四大课程模块。其中,既有《应用数学基础》《近代物理学专题讲座》《面向工程科学的量子力学》等基础课程,也有《人工智能基础》《大数据分析理论与算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面向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的前沿课程;此外,还有一批如《工业标准及标准化基础》《现代海洋科学》《科技论文排版技术》等综合类课程。《近代物理学进展专题讲座》则由同一学科不同方向的教师共同完成。“现代物理对于原始创新非常重要。”课程负责人柯红卫教授说,鉴于现代物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全面学习较困难的情况,他和学院的一线中青年教师将共同打造一门浓缩的现代物理学课程,力求为工科研究生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融合”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这门课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这门课程由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精仪等多学院不同学科背景的7位教授联手打造,将教授们正在做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面向新工科建设,天津大学还将进一步在课程改革、专业及学科建设方面继续探索,力求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 通讯员 刘晓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从各种资讯到实操的技术支持,从网络直播培训到微信群随时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从教员、教务、助教,再到学生,每个环节都在努力”,在顺利进行第一次网课后,从没有网络教学经验的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老师这样感慨道。为了有效保证疫情期间的教学科研,学校提出了“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学,延期不停研”原则,目前全校共有约1900门研究生课程采用在线教学模式,占总体开课门数的90%,近24000人次研究生参与在线课程学习。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对老师使用网络平台的技巧和对教学网的熟悉程度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在开学前的准备工作中,如何将每门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及时通知到每一位学生,如何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提前做好学习准备,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研究生院积极响应学校的工作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紧张而有序的工作。2月7日,召开全体教务老师会议,发布《关于推迟开学期间研究生教学管理与培养工作的通知》;2月8日,以问答形式回应师生密切关注的问题,发布《北大即将线上教学,研究生们注意的事项来了》;2月10日,紧急起草方案,发布《关于启动2020年春季学期助教相关工作的通知》,解决在线教学对增加助教和助教培训的需求;2月11日,发布《2020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助教通用培训通知》,提前启动助教培训工作,为在线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保障;2月12日,学校英文官微、研究生院官微发布了延迟开学期间研究生课程在线教学、培养、学位的问答英文版“Q&A for Postgraate Students on Teaching and Degree Affairs of 2020 Spring Semester”;2月13日,发布了《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研究生选课通知(延迟开学版)》;2月 15日,向授课教师发布《研究生课程在线教学特别提示》;2月16日,发布《致春季学期授课教师的一封信》及《北京大学延迟开学期间研究生教学、培养、学位工作Q&A(更新版)》。与此同时,为了做好在线教学准备工作,研究生院工作团队就全校研究生课程开课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工作,准确了解每门课程的具体安排,针对可能存在的网络承载能力、教辅技术支持等问题,积极同教学网、计算中心等部门沟通联络,保障在线教学的平稳推进。在线教学筹备期间,研究生院工作团队坚持24小时不下线工作,及时处理线上各类教学咨询,解答教学准备工作中涉及的选课、外请任课教师等涉及线上教学的各类问题;从明确网络教学要求、调整教学执行计划到发布各类通知及问答,为研究生和老师更好地理解各项工作安排提供支持和服务;全天候的沟通协调、信息发布与书面答复成为研究生院工作团队的工作常态。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及时在线处理各类教学咨询2月17日,在线教学全面开启,研究生院密切关注教学情况,保持与各个院系的及时沟通,详细了解授课情况,并进入ClassIn系统,使用管理员账号对研究生课程授课情况进行全面查看,对有问题的课程逐一与对应院系核实。与本科教学相比,研究生教学具有其独特性。一方面是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研究生课程更加注重研讨,师生互动的需求更大。数据分析也显示,教师们往往会倾向于选择直播以及研讨的形式授课,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多种在线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因此,研究生院在做好教学管理的同时,不断发掘授课教师在网络授课方面的经验体会,邀请多位老师分享网络授课的经验,形成“在线教学进行时”系列微信推送栏目,供师生参考。吴小红使用ClassIn平台直播教学疫情当前,充分细致的教学管理工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开学四周以来,研究生网络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各院系在开展在线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总结优化,鼓励教师使用多种平台,并对未来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思考。授课教师在使用在线教学平台方面不断探索新方法,细节方面也考虑得更加周全:不少选择直播课的老师都事先准备了预案,一部分老师周末提前建立微信群,及时沟通问题;录播老师大部分在授课时间内实时采用微信群答疑方式解答问题;短时间的网络中断和数据堵塞的问题,大部分老师也通过转换直播平台等方式迅速启动备选方案,保障了课程的顺利开展。开展在线教学工作,虽是疫情防控时期的无奈之举,也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机遇,为了更好地保证后续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开展,目前,研究生院正在对在线教学开展调查工作,全面搜集院系、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期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教学工作,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
很多本科的学生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方式非常的好奇,甚至有的同学会问:难道研究生还需要上课吗?答案是:当然需要!甚至比本科更加严格!研究生分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博士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一年级的时候都是要上课的,而且有学分要求,必须达到学分要求才可以,通常课程有特别多,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所有人都必须要上的课,选修课主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来选择,具体不会要求具体选哪一门,根据自己专业以及老师来确定。1、研究生的学习跟本科阶段一样,也是实行学分制的,在校期间也是修够学分才可以毕业,这是硬性要求!而且,研究生的课程相对于本科生来说,还是有点多的,而且难度更大一些,专业性更强,平常不上课,经常逃课的话,会很容易挂科的。2、尤其是研一,很多学校都对研一的学生的课程抓得非常紧,尤其是全日制研究生,因为研一正是打基础的时候,有的学校对研二也是抓的都非常紧的,但是有的学校就对研二的学生就管理的就有点放松了。但是并非每天每时每刻都有课,这要看你的课表学校是怎么安排的。不过一般会利用周一到周五的时间进行上课学习,周末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课程的,不过有的专业是搞科研的形式存在,所以可以说是”全年无休“。3、研究生期间,有的学校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一学期挂科两门,是会被强制退学的。确实有部分研究生平时因为各种事情不去上课,考试的时候不及格,一旦一学期挂科两门就会被强制退学。4、部分的在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则相对轻松一点,他们是因为在职人员学习研究生学历,只是周末的闲暇时间来学校学习,平常还是在工作岗位上的,所以课程压力并不是很大。5、研究生不只是要修学位学分,还要修够非学位学分的,这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培养方案要求的自由选择的课程,相当于选修课,每个人几乎都不一样,至于修那些课程,有的负责任的导师会帮助学生选课,有的就需要自己选择了。所以说,研究生期间也不是那么轻松的,还是要好好上课,修够学分才能够顺利毕业的。毕竟已经努力那么久,好不容易才考上的研究生,就不要因为自己的贪玩,导致最后学位证都没有。还是好好的努力上课吧,等到毕业之后再放松也还是可以的!尤其是还在准备考研的同学,不管如何,也许美好也许悲催的研究生生活在向你招手,希望大家能够抓住最后的冲刺时机,考上自己满意的学校,不要让自己的努力白费。
武汉聚狮了解到虽然2020年考研复试有所延后,但目前不少高校的复试已逐渐进入尾声,一些准研究生即将迈入新的学习征程。此时很多学生便产生了疑惑,该做好怎样的准备呢?如何制定研究生学习计划?今天武汉聚狮便带所有准研究生一起了解一下。对于即将迈入考研大军的大家来说,与本科学习阶段不同,研究生阶段将面临三大考验,其一是学习内容更难,其二是科研能力要求更高,其三是实践活动更多。由于于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时间相对比较短,若想按时毕业,一定要做好详细的学习规划。武汉聚狮便为大家收集到了三个重要环节。在制定学习规划的过程中,第一步便是尽快与导师联系,按照导师的要求来制定早期的学习计划。对于一些跨考的学生来说,导师往往会为其列出一个书单,或者是给一些学习资料,应该重视这些资料的学习,这对于后期的科研活动会有比较直接的影响。相对于科班出身的学生来说,跨考生一定要抓紧时间补齐自己的知识短板,尤其要重视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对于后续的科研过程会有比较直接的影响。之后的三个环节分别是把学习任务往前赶、多实践与多沟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也就一年多(研一需要学习文化课,研二结束就面临秋招),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研一的学习时间,把各种学习任务往前赶。实践是当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点,现在研究生教学在重视理论创新的同时,也更重视研究生的行业实践能力,比如高校会为专硕配备行业导师,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行业实践能力。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会逐渐提升,而这也对当前的研究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重视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一个环节便是“多交流”。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大的教育平台,研究生教育也会汇集高校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所以研究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大平台,多与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学习,这是开阔自身视野非常好的方式之一。武汉聚狮相信所有的准研究生已经从上文汲取到了如何科学制定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武汉聚狮课堂也祝愿所有的研究生皆可科学、高效的读完研究生课程,获得相关经验与证书。
众所周知,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最高级别,研究生学历则是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历,按学位可将其划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称之为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称之为博士研究生。我们经常所说的考研,基本都是指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由于各种因素的叠加,近些年考研生数量暴增:2010年到2013年,考研生数量每年增加人数为十万人左右;2014年,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有所下降(幅度很小);2016年考研生数量比2017年增加了超过十万人;2018年考研生数量比2017年增加了超过二十万人;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考研生数量增长均超过五十万人。由于今年情况特殊,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202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会有较大幅度增加。根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研究生教育招生91.7万人,如果今年按预定计划扩招18.9万人,就表明202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超过110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将首次突破百万级。一旦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培养单位和导师承担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就会增大,如果不能对有限教学资源进行高效分配,极容易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许多人担心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仅是因为“研究生大规模扩招”。除此之外,还有至少四个因素。第一个因素:研究生招生出现“专业冷热不均”部分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很多,且人数增加很快,一个导师可能要带二三十个硕士研究生和数量不等的博士研究生,难有精力照顾到每位研究生。如果导师有行政职务,就更没有时间指导学生了。而部分冷门专业,报考人数很少。于是我们看到部分专业人满为患,另一部分专业却完不成招生计划,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二个因素:不少学生读研并非为了学术研究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年递增,可就业市场无法及时提供足够的匹配工作岗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鉴于此,相当数量的考研生抱着就业目的选择考研,他们既有“逃避就业”、“暂缓就业”的想法,又有“提升学历层次,帮助找更好工作”的想法。更有甚者,一些在读研究生明确表示,自己对学术研究毫无兴趣,读研仅仅是为了拿到研究生学历,然后参加公务员考试等各种编制考试。读研目的与学术研究无关,在读期间难免会“不务正业”,将主要精力置于专业学习之外,以至于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三个因素: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部分导师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规范现象教学内容方面,有些研究生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深度,有些内容还与本科生课程内容重复。同时,部分研究生专业课内容存在有前沿性不足、应用性不强、系统性欠缺的问题。教学方式方面,部分授课教师非常随意,教学内容严重缩水。某省属高校曾对本校教师教学情况做了个随机调查,发现个别教师实际给研究生授课学时只占教学计划的13.3%到40%。少数教师的“教学随意”不只体现在内容和教法上,也体现在教学地点和教学态度上,常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对学生上课不听课等行为不闻不问。第四点因素:研究生教育“本科化”,造成部分研究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十一年前,当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的侯建国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就指出:“国内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如今这种现象似乎没有明显缓解的迹象。不少高校依然把本科教育当成是高中教育的延续,把研究生教育当成是本科教育的延续。一些有过研究生学习经历的人直言“读研只不过是比本科生多读了几本书而已,学习模式与本科无异,也几乎没有做过什么科研能力训练,混着混着三年就过去了。”我们不否认大规模扩招很可能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但原因绝不止那么简单,师资队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等,都较大程度地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只要其中一个问题没处理好,整个系统的问题就会一直存在。好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一些地区教育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前几日,江西省教育厅专门就促进研究生培养单位规范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印发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八项要求》,明确提到:“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教风;严肃课堂教学纪律,提出非教学和学习需要,禁止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带入课堂;对学术不端行为坚决‘零容忍’;建立并落实研究生课堂教学管理制度;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和专业实践活动,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肯定的说,只要把这些措施做到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一定会有所提升。
为了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很多高校都开始了网上教学模式,苏州大学在2月24号开始就在各个软件上开启上学模式,山西大多数高校在3月份开始开启网上教学模式。而就在近日,一个山西财经大学的研一朋友告诉我他们也是在3月2号开始网上上课,但是查完课表的他们瞬间傻眼了,由于是专硕的缘故要在一年内修完所有的课程,课程也比较多,而下半学期都是选修课,但是从课表的情况来看,该校将大多数的选修课集中到了9—16周,甚至于星期六都有课,在1—8周的课也就只有一两节,这让该校学子们开始议论纷纷。大多数观点认为,学校这样做不利于自己的培养和计划,专硕的培养方式与学硕最为不同的就是专硕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以实践为主,所以研一的暑假是很好的一个实习机会。就实习而言,实习期越长越能够找到靠谱的实习,大多数专硕同学都计划的是1—8周修完课程,然后投入到实习当中,而如今课程都集中在9—16周对于大多数的学子来说,打乱了其计划。除此之外,有部分同学认为学校这样的安排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如今开学不确定,课程集中在后面也可以让学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毕竟在家里的学习效率不高。其实高校忽略了学子们已经是研一了,都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在家里除了看文献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干,完全可以将课程安排在前面,这样可以进一步充实学子们的生活,不至于浪费时间,而且也可以为学子们的实习生活留够充足的时间。现阶段确实比较重要,而研究生的学习又不同于小学生,初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了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即使是在网上开展教学,研究生们也可以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去完成学业。而这所高校的操作确实让很多学子们不解,确实家里的学习效果不同于学校,效率低下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如果不安排学习,那么时间真的就浪费了。有不少学子认为,学校应该对于学硕和专硕采取不一样的方式,学硕需要的理论性更强一些,他们的课程完全可以集中在后面上,而专硕实践性更强一些,应该为他们留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实践,最终还是要走向工作的。或许学校的初衷也是好的,为的就是让学子们多学习一些知识,毕竟知识也是实践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家里的情况除了看文献,确实没事可干,有的同学报考的证书课本也没有带,在家里真的就相当于在浪费时间。所以很多学子认为学校响应这个号召,可以把课稍微集中在现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事情,高中生们都开始上课了,研究生们其实也可以尽早开始,利用好这一段时间,需要高校和学子们共同的努力。课都集中在9—16周,意味着学子们的相关实习计划也会发生改变,意味着有可能在家里的这段时间会被完全浪费。相信很多高校在制定他的计划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理由,有自己思考的方式,但是广大学子仍然希望能利用好这段时间,在网上开始上课,多留一些时间用到实习工作当中。如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子都处于迷茫之中,多感受一些社会,感受一些工作有利于孩子们做好人生规划,最终都会离开学校这个象牙塔,早早做准备对于学子们来说也是不错的。关于这个情况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刚刚接触教育学考研的朋友们可能并不了解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这两个专业的区别,毕竟二者都涉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同样细分为不同的学科方向(语数英数理化史地生音美体),这导致很多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不知道该选哪个好。本文就由文都比邻小编为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专业的不同,在了解完之后同学们再做选择也许就不会那么困难了。学位类型不同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属于学术型硕士,学制3年,专业代码为040102。学科教学也属于教育学二级学科,是专业型硕士,学制2年,专业代码为045102-04513(各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不同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分别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学科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和学习的内容偏向理论,主要致力于课程、教学理论、教师、课堂、学习问题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换句话说,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设计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研究。但这是不是意味着课程与教学论不分学科?事实上,这个专业下还分语文学科教学论、数学学科教学论等具体的学科方向。所以,对于那些喜欢某一具体学科的同学们来说,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可以考虑的。而比起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更突出以某个学科为基础的实践性研究,也就是教学实践,一般会将重点放在课堂的具体教学方法方式上,还会涉及很多具体学科的知识及其应用。喜欢实际操作的同学可能更适合学科教学。考试科目不同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课考试科目只有一个教育综合,统考还是自命题要看具体的院校。学科教学的考试科目除了333教育综合以外,一般还包括这个学科的教学论和其他知识考查,而且有学科背景的学生在面试时可能会更有优势,老师也可能会更偏向有学科背景的考生,跨考太大的容易被刷。毕竟除了教育学知识以外,具体学科的知识在短短一年备考期间是很难有什么真正的收获的,除非像是语文、英语这种我们从小就学的文科学科可能可以拼一拼,像数理化的学科教学就可能需要你具备本专业的背景了。就业方向不同从就业方向来讲,课程与教学论就业面更广一些。因为学的是理论,所以做高校老师也可以,教研也可以,还可以做杂志社编辑或从事其他教育相关的工作。而学科教学的就业方向相对单一,这个专业的方向就是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所以学科教学大多只有师范类院校才开。除了教师以外,其他方面就没有教育学学硕好找工作了。因为小伙伴们如果不是很确定自己要做老师的话,就没必要报教育硕士的学科教学啦。
打破学科“围墙”,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课程……近日,天津大学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新建首批21门面向人工智能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课程,向全校研究生和未来具有本研贯通培养资格的本科生开放,为新工科建设助力。首批课程吸引了3319名研究生“尝鲜”。此次重点推出的21门面向新工科的公共课程分为基础类、计算类、制造类、综合类四大课程模块。其中既有“应用数学基础”“近代物理学进展专题讲座”等基础课程,也有“大数据分析理论与算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面向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的前沿课程。此外,还有“工业标准及标准化基础”“科技论文排版技术”等综合类课程。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告诉记者,首批建设的新工科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前沿引领和学科交叉,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以及教师们科研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方法传授,注重不同学科思维方式的引导,以期帮助学生开阔学术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提升科研能力。“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创新、交叉和融合,是这批课程共同的特点,也体现着新工科的重要特征。”郑刚说。“近代物理学进展专题讲座”这门课由同一学科不同方向的6名教师共同完成。“现代物理对于原始创新非常重要。”课程负责人柯红卫教授介绍,由于现代物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全面学习较困难,理学院的6名一线中青年教师将共同打造这门浓缩的现代物理学课程,力求为工科研究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融合”二字,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这门课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这门课程由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精仪等多学院不同学科背景的7位教授联手打造,将教授们最新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据悉,面向新工科建设,天津大学还将进一步在课程改革、专业及学科建设方面继续探索,力求根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根据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根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刘晓艳)
未来网高校频道2月27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韩月)2月24日,有一个地方显得格外“热闹”,身处全国各地的长安大学师生“相聚”云端,活跃在学在长大、雨课堂、智慧树、腾讯会议等网络学习平台上,纷纷开启了“在线教学”“在线学习”活动,迎来了不同寻常的新学期“云端开学季”。全体师生以积极高涨的精神面貌与崭新的教学模式迎接新学期第一天,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全校上下一盘棋,全力以赴抓落实该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坚持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严格落实教育部和陕西省相关文件和通知精神,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做好延期开学期间在线教学的各项准备,采取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影响。开课前一天,校领导带队走访检查了信网处、二级学院在线教学准备情况,确保线上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研究生院从2月1日开始在线教学前期准备工作,研究制订《长安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培养工作调整方案》,发布《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教学工作调整安排的通知》等相关通知,专题召开研究生培养工作调整及在线教学工作部署专题视频会议,布置在线教学各项安排。设立了长安大学研究生在线教学技术指导工作组和长安大学研究生在线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组,加强研究生在线教学工作全过程管理;针对线上教学平台,多次组织师生进行线上培训,编制《长安大学研究生在线教学操作指南>》(教师版/学生版),为顺利开展在线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各学院严格落实在线教学工作的主体责任制,积极为在线教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保障措施: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完成在线教学准备工作;及时掌握每名学生是否具备在线学习条件,针对存在困难的学生,制定具体解决方案;配合学校组织安排师生按要求进行平台注册并参加在线培训、建立课程QQ/微信群等;遴选并推荐有丰富线上教学经验的老师加入研究生在线教学技术指导工作组,开展本学院在线教学的培训与指导工作。在线教学架桥梁,教学质量不打折依照原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全校2020年春季共排研究生课程725门次,含公共课93门次,通过前期的情况摸底、论证和测试,除18门次课程顺延开课时间外,579门次的课程采用直播方式授课,43门次的课程采用录播结合线上辅导方式授课,38门次的课程采用引用公共平台优质教学资源结合线上辅导方式授课,47门次的课程采用上传教学资料结合线上辅导方式授课,主要采用了校内畅课在线学习平台、雨课堂、智慧树、腾讯视频、QQ群和微信群等多种在线学习平台及通讯软件实施在线教学。授课教师按照既定课表安排,采用直播教学、录播教学和引用其他优质教学资源等方式,开展课前预习、线上授课以及布置任务等教学活动,保障“云”课堂有序进行。课后,授课教师通过文字记录、在线教学活动截图等形式记录教学日志并留存,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都做到有据可查。师生携手汇云端,开启教学新模式24日研究生在线授课均按计划开课,应开课程137门次,实际开课137门次,开课率100%。学生应到人次3857人,实际人次3785人,出勤率98.13%。开课首日,教师使用雨课堂直播授课48门次(占比35.04%),腾讯会议直播授课30门次(占比21.9%),QQ群视频会议授课36门次(占比26.28%)。其他平台授课23门次,包括长安大学在线平台、腾讯课堂、超星直播等(占比16.79%)。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怀平教授在授课中首先讲到“防治新冠病毒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政治”,深入阐释了此次疫情防治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他表示,学校为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多方努力,作为任课教师应坚守岗位,做到教学内容不缩水,教学环节不减少,教学质量不下滑。《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是该校研究生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开课17个班,选修人数近2000人。理学院课程团队高度重视,在任丽梅老师的带领下,刘建民教授、董安国教授、马建敏教授、张引娣教授、张太雷教授和王懿老师共同努力,勇于担当、精心组织、团队协作,在智慧教室录制完一个月的课程资源(共16学时,时长达720分钟)。同时考虑到网络拥堵等因素,课程团队还制定了线上授课的备用方案。他们用实际行动体现了理学院人在困难面前勇于担当的精神,更深刻诠释了理学院教师一贯的“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托起的是学生,奉献的是自己”奉献情怀。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王万银教授主讲《位场反演理论》课程,他提前在QQ群中公布课程教学大纲并进行课前测试,表示在线教学不受场地限制而且有利于加强沟通交流,教师授课要充分考虑课程、学生的类型及特点,才能更好地完成在线教学工作。公路学院张驰教授提前让学生熟悉雨课堂、腾讯会议等平台,并进行直播演练,熟悉各种应急的处置方案,并成立技术服务小组,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确保课程尽可能万无一失。课程中,他通过课内限时习题使得学生注意力提高,采用“不懂”按键、弹幕、课前预习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均被自动完整采集,有助于教师量化了解学习效果以及把握学习轨迹。信息工程学院任帅副教授表示而在线教学使“大课不大”:利用“雨课堂”下达课程公告,提前推送资料;利用校内TronClass布置作业或随堂测试;利用“数字屏幕”增加视频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切分与组合,保证了听课“粘度”。总体说来,课程准备充分,上课效果良好。开课第一天,研究生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在线授课的看法。汽车学院魏田正说道:“学院组织所有师生提前进行了预演,防止网络卡顿等情况,确保了线上课程的顺利开展,为老师和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点赞”。信息学院杨泽浩说道:“学生需要有足够的自制力,才能保证课程任务顺利完成,线上课堂可以及时的上网查找资料来跟上老师的节奏。”建工学院张彬锋说:“线上教学更有利于课堂实时反馈,可以和老师随时沟通,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另外,通过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如慕课、弹幕、线上互动答题,我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更足。最后感谢在疫情期间克服各种困难为我们教学的老师”。水环学院郭亚楠说:“授课老师非常认真,上课内容流畅充实,并且网课在更加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对我们的思考是有益的。因为有学校和老师们的努力,让我们在家也能安安心心的学习,为第一次网课体验打五颗星”。在线教学有保障,暖心补助贫困生在考虑到部分地区上网难、上网贵等问题,秉持着“关注每一名研究生”原则,学校为部分研究生发放“研究生临时上网流量补助”,帮助贫困研究生度过难关,支持研究生在家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学习及科研,保障每一位研究生能够顺利进入在线教学环节。2020年研究生“新学期云端第一课”能够以这样不同寻常的方式有序进行,是全体授课教师的育人精神的深刻体现。在今后的在线教学工作中,研究生院密切关注在线教学的运行情况,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确保线上教学效果,保障研究生教学工作稳定有序地进行。
当前,我国已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大学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转移和应用等创新核心要素,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要大学提高知识传播与创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才能推进我国科技发展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为此,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与社会需求的能级,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育人观为指导,在培养过程中做好以下四方面转化,才能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续航力”。促进知识体系创新理论成果向课堂教学内容转化扎实的学科素养是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基础,宽厚的知识储备是激发创新思想和知识迁移的重要土壤。研究生教育需要让学生扎实掌握本学科内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论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多学科前沿知识,建立完整、系统、全新的知识体系,才能够在未来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研究生课堂教学是研究生知识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主要环节,通过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认识和解决前沿问题的能力。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首先要把好教学关,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掌握前沿的知识动态,确保知识体系的前沿性、系统性、专业性,构建适合研究生自身发展和未来科技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理论研究是知识创新开发与更新的重要基础,将理论研究成果以研究生教材、课程的形式予以呈现,是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传播的重要途径。只有从理论研究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更大的创新与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研究生课堂教学内容中,教师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中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融入到教学教案、教材中,有助于丰富教学资源,增强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前沿性,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关键“卡脖子”问题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技术成果向实验教学内容转化培养研究生乐于创新的求知旨趣,建立开创未知世界的知识驱动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启发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养成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在其心灵深处激起探寻知识的热情、获得真理的渴求以及对学术的热爱,才能使其具备认真严谨、勇于进取、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与能力。研究生实验教学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为学生发挥创造潜能提供独特的创造性环境。研究生实验教学不仅仅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予以展现,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系统全流程应用于实践的操作实现,促进学生系统应用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开发是新的科研成果被应用于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生产、实验过程,其过程系统反映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将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融入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的关键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可以使实验教学更能充分体现实践性、综合性、系统性、开创性及创新性的特色,促进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程教学资源的质量,实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塑造与养成。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产品开发成果向案例教学转化研究生教育在使学生系统建立知识体系、掌握科研方法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的能力。只有培养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才能使其在宽厚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独立思考、躬行实践的能力,产生有效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原创性成果。以案例为基础的案例教学,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完整模拟仿真呈现生产实践流程,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地应用于实践,实现由理性知识为主转变为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兼顾,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衔接和过渡。案例教学以其独特的互动与多元等特征,从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本教学模式,越来越为工程教育领域所运用。产品开发包含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环节,将产品的开发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点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推进产品开发研究成果组成部分向案例教学转化,是实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承担各项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案例,应用于课堂并上升为案例教学,充分吸收学生通过参与调研、资料收集、产品设计、产品研发等过程,结合真实“情境”开展相关教学与研究指导,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做到“做学合一”,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真正在实践应用中将知识融会贯通,创新、创造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实际价值。保障研究生教育资源学术优势向培养优势转化大学与研究机构相比,除了科学研究责任外,其更重要的职责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只有将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学术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为研究生提供高水平教师、课程以及先进的科研条件等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确保研究生整体培养水平,为国家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人才。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将师资的学术力转化为指导力,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更新指导理念,提高指导能力,不仅在学科专业方面给予高水平的学业指导,而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二是将科研平台的研究力转化为创新力,充分利用科研平台优势,将学生纳入教师科研项目活动中,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切实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三是将国内外影响力转化为学生的交流力,通过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加强互动学习,促进研究借鉴,实现学术力对培养力的转变,做到学术水平与指导水平、教学水平的同步。目前,人类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以知识创新驱动社会发展的时代,培育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使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更是适应知识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面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研究生教育只有主动适应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调节机制,加强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推动培养体系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通过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为案例教学、学术优势转化为培养优势等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四转化”,把握知识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脉络,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培养出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高科技创新的“续航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