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房子“你在哪儿工作?”“大内。”今年刚刚30岁的吴伟,微信头像是两个字“大内”。当被人问起工作,一张娃娃脸的他也如是憨憨地笑答。作为一个在故宫修房子的人,吴伟的工作任务之一是上房顶。2013年10月,刚入职故宫博物院工程管理处的吴伟,第一次爬进了宝蕴楼的屋顶里,太兴奋了,忘戴口罩,吸了满满一口百年老灰。以前只在书里看过的古建结构,就这么直白地暴露在眼前,让他着迷。2015年4月,故宫博物院开工修缮大高玄殿,当时27岁的吴伟经过了宝蕴楼的锻炼,成为该项目的现场负责人。大高玄殿是故宫的一块“飞地”,并不在宫墙内,而是在景山公园西侧,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道教宫观。吴伟站在大高玄殿的屋顶,以前所未有的视角遥望紫禁城,视野开阔,尤其在秋天,红墙黄瓦,天朗气清。在学校时,吴伟还有些恐高,登个梯子腿都抖;到了故宫后,恐高的毛病彻底好了,“上房揭瓦”爬得比谁都快。“我学的是考古,把古建筑当成一个未发掘的考古遗址,房子就是一个巨大的探方。我每天在房子里发现历史——这算屋顶上的考古吧”。其实,学考古,不是吴伟的第一志愿。2006年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江苏镇江考生吴伟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随大流吧,填了南京大学的法学,结果分数不够,被调剂到了历史学”。新生报到时,接他的一个学姐是考古学的。路上闲聊,吴伟好奇地问:“考古学是做什么的?”学姐答:“考古学很好啊,能到处跑,能看到新鲜东西。”“我是一个不能安静坐下来的男生,好奇心比较强,深入了解考古后,发现还真挺适合我的。”于是,在大一结束后,吴伟申请换专业,正式迈进了考古的大门。本科阶段学的都是基础课,到了研究生需要选方向,吴伟想起了本科修过的一门课程《中国古代建筑史》,老师用考古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建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一个未来要去故宫修房子的男生,从这里开始了古建筑的研究之路。除了考古学的专业课,吴伟还旁听了不少建筑学的课,野外测绘、CAD制图、3D建模,这都对他后来做古建研究提供了帮助。研究生期间,他参与了江苏大云山汉墓的考古发掘(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记者注),做了主墓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记者注)结构的测绘和复原。其实,到故宫修房子,也不是第一志愿。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本想留在南京的吴伟,因为种种原因到了故宫博物院;本来想去古建部,但那年不招人,就去了工程管理处。“一开始有点失落,觉得自己来了一个管理部门。后来发现,真是来对了!”虽然在校时也跟着导师做了不少南方古建的测绘和修缮,但来了故宫发现,北方和南方的古建筑不是一回事,古建筑工程管理不是简单的行政管理,从方案到施工也不是一回事。2013年10月,经过入职培训,吴伟参与了第一个项目——宝蕴楼,这是民国时期修建的一处存放故宫文物的库房,曾为咸安宫。故宫需要修复的古建,一般都是到了不得不修的地步。最开始走进宝蕴楼,屋顶在漏,地上摆着塑料盆接雨,吴伟有些心疼。“古建修缮在动工之前要做勘察测绘、出方案,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是榫卯结构组装起来的,有很多隐蔽部位,在没拆开之前,很多信息你不知道。这就需要我们工程管理人员,在现场根据实际发现情况不断调整、完善方案。”吴伟说,比如,宝蕴楼的咸安门,前期测绘时,一根柱子怎么测就是比其他的短几厘米,打开屋顶后才知道,是因为柱头里面朽坏了。作为新人,吴伟主要负责做研究和记录,但他会给自己加活。咸安门的木结构拆开后,斗拱和梁架榫卯呈现在眼前,吴伟就自己爬上去测绘。一测发现,这个构造特征是明代的,这在之前并没有明确记录。吴伟并不上手具体施工,但他喜欢和师傅们聊天。“说来惭愧,刚来的时候,大家讲专业术语,如油饰的‘一麻五灰’,瓦的‘压七露三’,吻兽每个部位都有名字,根据砖墙的缝隙就可以分出干摆、淌白、撕缝……开始我都听不懂。”在施工现场,吴伟一有不明白的,就请教师傅,“你得先知道师傅们在干什么、用什么材料,才能管理好这项工程。”渐渐地,吴伟给施工方“找茬”的本事涨了不少:比如,钉望板(又称屋面板,铺设于椽上的木板——记者注),必须用传统的镊头钉,不能用洋钉;毛坯砖需要砍制打磨,砍的过程必须手工,不能用机器……宝蕴楼完工后,吴伟来到了大高玄殿。由于长期被用作办公用房,宫殿年久失修,“我很幸运,这可能是我这辈子能遇到的最大项目,几个大殿全部拆解,瓦木油彩画几个大项目都有涉及,四五十人的队伍,锻炼十分彻底”。在吴伟看来,古建修缮的理念十分重要。大高玄殿的后殿九天应元雷坛,曾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烧毁了屋顶,只有斗拱以下是明代建筑,大木屋架是光绪年间复建的。那现在修复屋顶,是以明代还是以光绪年间的为准?吴伟认为,如果没有那段被烧的历史,可以恢复到明代,但光绪时复建,也是一段不可抹去的历史,“我们要防止过度修缮,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能保留的都尽量保留,就算不能保留,也一定要记录下来”。修缮过程中也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打开九天应元雷坛的屋盖,吴伟发现,大木结构东西两边的榫卯做法截然不同,这说明可能当时有两个工程队在同时施工,各自传承的手艺不同,且互不妥协。“这叫‘对场作’。”吴伟说,这在档案中并无记载,施工前的勘察测绘也不易发现,是他在施工过程中,对每根拆解的构件都细致测绘后才发现的。“我学的是考古,考古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透物见人——透过器物,看见古人的生活与文化、古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吴伟说,就这样,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当时工匠的施工场景,他们在自己身边忙碌着,却隔了百年光景。有时候,吴伟在空无一人的大高玄殿里待着,空气仿佛凝固,建筑却像活了过来。“建筑虽然是物体,不会说话,其实一直在跟我讲它的历史。我每次发现一个新的信息,都特别兴奋,仿佛在对建筑说,‘我对得起你了,我尽可能地把你记录下来了,以后我写你的报告,就像在写你的故事’。”有时候,在宫里走着,吴伟就想,古人在走这条路时,两边的建筑是什么模样。不过更多时候,宫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大高玄殿有一道门通往北海附近的一条街。午休时,吴伟和年轻的同事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去“购物”,其实不过是买点炒货、饼干的零食,买回来放一桌子,吃得很开心。殿里常有野猫出没,他们就买了猫粮,渐渐把野猫都喂成了家猫。吴伟住在天通苑这个以庞大著称的社区,每天上班单程需要一个小时,早上6点多起床,7点出门,早高峰的地铁5号线让人挤得泪流满面。他笑着说:“自己选的路,含着泪也要走下去,但我从来没有后悔。在故宫,我的专业能力提升很快,学习和历练的机会也很多,不枉。”业余时间,他和朋友看看电影、打打羽毛球,或者到处逛一逛,“我就是个普通人,修老房子的普通人”。他也会看清宫剧,最近在看《如懿传》。只不过他的关注点和其他人不同,“我对剧情不是很感冒,比较注意剧里的建筑、道具、背景……哈哈不能看太细,不然就看不下去了……”采访结束后,吴伟跨上自行车,在宫门口转了个弯就消失了,在宫里骑自行车——这曾经是末代皇帝溥仪才有的待遇。吴伟说,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天,北京的秋天没有让他失望。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现在的社会发展飞速,不仅物价、房价什么的在飞涨,而且我们的国民素质也在飞速提高,这其中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成为了主要的原因!现在很多专科学校都在往本科学校里面挤,这样的就使得本科院校的数量不断增长,相对应的也算是本科生的扩招,但是数量确实过多,真有点应了现在家长们嘴里常说的那句话,“现在的本科生遍地都是,不好找工作呀”!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可不是“井底之蛙”,他们在校园里面就已经看出了此事的端倪,于是考研就成为了他们的“大势所趋”!“考研”这股风现在刮得十分猛烈,但是盲目跟风换来的结果只能是糟糕的,大家在决定考研的时候,就要明确自己所报的专业毕业后能够做什么、什么专业适合考研、什么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能够成为大公司争抢的“香饽饽”!接下来笔者就给大家梳理一下,望广大考生对症下药!一.医学相信很多人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是很向往的,认为这是一份很神圣的职业,当上医生就会成为“白衣天使”!从去年疫情开始,我们看的新闻很多都是医生到前线抗击疫情的消息!医生这个职业是对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需要熟练掌握各项技能,而且薪资待遇是非常不错的!考研的话不仅能够让你的医学理论知识得到提升,还能够让你磨练专业技能,想进大医院的话,这个职业也是得要求研究生学历的!二.历史学历史学毕业的本科生想要找到对口专业是很难的,因为这个专业本身就偏冷门,社会需求量并不大!但是这个专业考完研之后就不一样了,学历提升了一个档次,就有机会到高校去当老师,理论知识丰富的话,不少高校得抢着要呢,并且“越老越吃香”哟!三.法学对于像法学这样的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十分高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专业,从业者除了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强大的逻辑思维之外,还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因此,法学本科毕业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大公司几乎不会录取!这样的话,不少法学院的同学就选择考研,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会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也会为你奉上高薪资,或成为“香饽饽”!四.美术学美术学这个学科也是非常吃技能和理论的,在本科学校学的东西肯定不全面,考上研究生之后接触的层次比本科要来的广,而且考研之后的工作选择面也是很广的,类似美术老师、美术批评家等等工作都是要研究生起步的!其实类似这样的专业还是有很多的,比如说哲学、考古专业等等,这些专业对理论和专业技能都是有很高的要求的,考完研之后,这些都能够提升,所以说是很适合考研的!小编寄语:其实大学里每个专业都是适合考研的,考上研究生之后的竞争力都会大大提升,只不过一些冷门的专业更适合考研罢了,考研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绊绊,只要大家坚持不懈,相信结果肯定是好的!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到评论区踊跃讨论哦!
现在的人越来越重视学历,所以大学毕业后选择考研的学生也变得越来越多了,很多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就已经准备考研。虽然读研可以提升学历,让自己拥有更远大的见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都会选择直接就业,不过也有一些学生是例外,这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和大学生们所学的专业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考研后“含金量”大增的专业,读研过程很艰辛,毕业之后前景广阔,不知道你的专业是否在其中呢?这些专业本科毕业就业难度大,考研后“含金量”大增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后有机会当医生,但是一般都要求有研究生学历医生这个职业是让很多人都羡慕的职业,虽然工作有的时候累了一些,但是最起码是一份铁饭碗的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不过这个铁饭碗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端上的,想要成为医生,毕业生的学历基本上都要是研究生,所以临床医学类专业在本科毕业之后,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考研。因为本科毕业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但是考研之后就不一样了,不仅含金量大增,就业的前景也很广阔。法学类专业,本科毕业几乎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最好的出路是考研这类专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高的,因为这类专业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专业,从业者不仅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强大的逻辑思维,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所以在大学毕业之后,不少学生都会选择考研,同时也需要通过司法考试,这样才有可能会获得相关的从业资格。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会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所以这也是一个适合考研的专业。历史类专业,本科毕业市场需求量不大,读研后能去高校当老师其实这个专业有些偏冷门,不管是历史学、考古学还是文物与博物馆学等,本科毕业之后,找工作的情况都不是特别乐观。主要的原因还是需求的少,但是如果毕业生选择读研之后,学历就会有所提升,这时在就业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去高校当老师,就业机会就会增加。哲学专业,相对冷门的专业,读研会增加就业面这个专业相对来说有些冷门,所以本科毕业之后,学生们如果不考研的话,几乎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不少学生会选择转行,但是如果考研之后,就可以选择去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这样自己就业的机会就会比本科毕业好很多,发展前景也会很广阔。这些大学专业,都是属于本科毕业就业一般,但是读研之后含金量大增的专业,不过考研的过程会比较艰辛,读研的过程也会比较辛苦,但是这些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发展前景都还不错,属于先苦后甜的专业,希望你没有放弃。读研的过程很艰辛,各位同学要考虑清楚再决定虽然读研可以提升学历,让自己在毕业之后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读研的过程也并不容易,有的学生可能会在读研的过程中“辍学”。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自己拥有了满意的工作机会,但是另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己觉得读研太难,有些坚持不住了。所以也希望各位考生,在选择考研之前,可以考虑清楚,那些跟风考研的、没有明确目标考研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又不愿意学习的考生们,基本上都会沦为考研的炮灰,建议这样的学生早点为工作做打算。大学期间做好未来的规划,远比单纯提升学历更重要,别做稀里糊涂的考研人并不是每一位大学生,都需要考研的,毕业生想要拥有好的发展前景,其实最主要的是要对自己的人生有合理的规划。这样自己在大学毕业之后,就会有一个努力的方向,自己在奋斗的过程中,也会因为有明确的目标而更加容易成功。所以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在准备考研之前,需要把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做一个合理的安排,这样会比单纯考研提升学历要有用得多。决定考研,就要想清楚,自己考研之后,想要做什么工作,就业方向是哪方面,否则即使成功读研,也可能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希望你不是那个稀里糊涂的考研人。笔者寄语:考研后“含金量”大增的专业,先苦后甜前景广阔,希望你没有放弃。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做好规划,这样自己才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拥有更好的发展,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只有努力拼搏的人,才会有机会看到最美的风景。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你觉得还有哪些大学专业考研后含金量会大增?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哦!
随着考研人数逐年上涨,大家选择考研也不仅是为了实现科研梦想,更多的是为了在专业方向有更强的竞争力,因为很多专业凭本科学历是真的比较难找工作的。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了5个建议读研的专业,听说他们“不考研就相当于白读”!01医学专业医学这个专业,特别是临床医学,考研成为了一种趋势,不考研未来就业和升迁受到的限制很多。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扶危济困,造福四方。看似光芒万丈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心酸。本科五年,已经比别人都多学一年了,然而这还远远不够。本科学得过于广泛,以至于什么都能弄两下,但是什么都没法搞定。所以大型医院都不会会招收本科毕业的临床医学生,甚至那些数得上号的医院门槛都是博士以上。所以医学相关专业读研是一种标配,本科阶段了解一些基础知识,硕博阶段跟随导师一起临床实践,未来将会有更好的发展。02工程力学工程力学并不是大家平常提及很多的工程专业,工程力学要高端很多,背后就是航天业、土木业、桥梁业等等高大上的领域。也正是因为背后的东西过于犀利,让他的门槛也变得不低,从前车马很慢,学个力要四年,现在发展很快,读个研可能都有点菜。所以考生们如果想报考工程力学专业就一定要做好读研究生的准备,这也许还是最低学历呢。这个专业出来的人,你可能会经常在一个院子见到,这个院是中科院。你可能会经常看到这个专业出学者,名字前面带个长江。你可能会在电视看到他们,不是接受采访,就是在按按钮。总之这个专业背后更多的是贡献国家和造福社会,所以本科需要大量积累,研究生进一步升华然后用一生去回馈。03考古学专业开设考古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不多,全国也就二十多所。据统计,八成左右的考古学专业大学毕业生起薪在两千元以下,只有约六成的大学生在刚毕业生时或毕业之前能找到工作,薪酬水平和就业率都处于中等偏下。而考古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更为严峻。读研成了学考古的大学生的必经之路。有了研究生学历,他们就更有机会进入国家机关、高等学校、博物馆等单位,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成为考古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04法学专业我国目前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有将近500所,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大概有10万人,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本科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法学作为一级学科,本科阶段所学的内容太宽泛,加上各个高校的法学院良莠不齐,真正能学到本事的同学并不多。如果未来想有更好的发展,考研是个很好的选择,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律所和公司,在招聘时很看重学历,大公司的法务一般都要求研究生学历,特别是央企国企,研究生很有必要。05工商管理专业这个专业听起来就很高端,毕业出来是走管理路线的。但是在本科阶段会学八大专业课: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运筹学……看似企业管理各方面都学了一遍,其实基本上啥也没学会。人力资源管理比不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会计比不上会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比不上统计学专业的,所以工商管理专业要想有好的就业,最好考研,提高就业的起点!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可能并不是因为智力,也不是因为努力,也许就是因为时机。当你身处上述几个专业,你有了先见之明,能够提前做准备,那你其实就赢在了起跑线。当然上述这些专业,去直接就业也是有的,只是大部分同学为了更好的发展,还是会选择继续深造。你的专业是那种不读研就“白读”了的专业吗?欢迎评论区交流~
一年一度高考季把数百个专业选择推到了学生和家长面前,在面对这么多选择的时候,多数人都会倾向于选择“热门专业”,规避“冷门专业”,因为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冷门专业前景差、没发展。但专业的“冷、热”从来不是绝对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专业“冷、热”之间的切换,比很多人想象得要快。下面这些专业,在很多人看来还是“冷门专业”,但结合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来看,说不定到毕业的时候,这些专业的学生就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稀缺人才!这些冷门因为学生极少,反而就业率极高,毕业就意味着就业!今天我们就来看这9个冷门专业!博物馆学专业博物馆学专业是研究涉及博物馆物品的陈列等诸多问题的专业。现代的博物馆学一般都和考古学专业或历史学专业设置在一起。在大多数人看来,博物馆专业的就业比较窄,只能进入博物馆和考古部门,而且本科毕业都不好找工作,所以很多人选择了考研。不过,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达到每2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同时文博人才培养“金鼎工程”明确。“十三五”时期,培养各类文博人才达到1.8万人次以上;在文物重点领域培养领军人才20名以上;每年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10个以上;新增文物保护修复人才700名以上;举办贫困地区文物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班30个以上。这一规划收益最大的就是博物馆专业,以及关联度比较大的考古学专业、科技考古专业、历史专业、古典文献学专业、图书馆专业等,所以就业形式极好。开设院校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由于殡葬在中国文化中带有所谓的“晦气”,经常与死人打交道,所以被很多人认为不吉利,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这个专业。目前为止只有几个职业技术类的院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分别有殡仪技术与管理,殡仪设备管理、陵园设计和防腐整容等等四个方向,在大学里面要学习火化、尸体整容等多门课程。这个专业可谓是就业率最有保障的,因为它都是 和民政部门直接挂钩的。每一届有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就业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很多单位在学生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到学校来“预定”人员。因为行业的特殊性, 待遇比普通行业要稍好一些,在一些城市年薪能达到20万。报考的分数还不低,湖南的长沙民政殡仪专业400出头还报不上。开设学校目前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专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以及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和武汉民政职业学院,这个专业近年来报考的人数虽然逐年在上升,但是竞争非常小,就业缺口大,高薪中的高薪专业。茶学专业茶学专业是一个很小众的专业,根据网上显示,全国有22个大学开设了这个专业。虽然小众,但是想要学好这个专业,需要了解和学习的内容很多。除了学习泡茶这门基本功,还要学习审评、营销、营销管理等课程,而且这门专业不是最近才开设的,而是1952年始于浙江大学。茶艺专业学生可 在全国高档茶艺馆从事茶艺师、领班、经理等岗位工作;茶艺专业学生可 在茶产品营销企业,从事茶产品经营、管理等工作;茶艺专业学生可 在茶文化旅游景点讲解员、茶文化旅游导游等工作;茶艺专业部分优秀毕业生可胜任以茶为载体的 茶文化推广及国际文化交流工作。近几年来,茶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进入广阔的东、西欧市场,茶叶贸易的前景逐年看好,茶艺本专业就业率连续几年100%。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听力与语言康复学是二战后发展快速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听觉生理、病理及康复方法。旨在帮助听力损伤者提高甚至恢复听力。因为这个专业起步晚,在国内的普及度也不高,所以还是比较冷门的。2001年,浙江中医药大学首次招生听力学专业学生30人,如今,听力学专业及相关专业一直是社会的稀缺性人才。就业单位主要针对各级各类医疗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康复医院)从事康复治疗师技术工作,也可到疗养院、保健中心、体育医院或运动队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单位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开设高校:浙江中医药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滨州医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等。休闲体育专业休闲体育专业,是200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而设立的新专业,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专业的形成,既离不开体育学又离不开休闲学。该专业的毕业生可在 休闲体育工商企业(如休闲度假村、高尔夫会所、健身休闲俱乐部、星级酒店康乐部、SPA休闲会所、温泉度假饭店、户外与拓展训练机构、体育旅游公司等)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休闲体育专业毕业后,能拿到的平均月薪为9000多元。相比其他专业的薪酬均值也不低。整体来说,随着工作年限和经验的增长,薪资也是水涨船高。开设院校目前开设的院校有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旅游学院、桂林旅游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马科专业这个专业第一个开设的是青岛农业大学,这个专业的主要学习动物生理学、饲料学、现代养马等等。在中国,马术运动越来越受欢迎,一般也是比较高端的人士去参加,所以这个专业一毕业就会被各大马场,马术俱乐部预订一空,月薪还是上万起步。动物医学现在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宠物相关的行业也犹如雨后春笋一样冒起来了,宠物医生、宠物医院、宠物美容等,据不完全统计,宠物工作人员月薪都在万元以上。宠物经济呈现爆棚式增长,由此也带动了“动物医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是以生物学为基础,它的基本任务是有效地防治禽兽、伴侣动物、医学实验动物及其它观赏动物疾病。它是生物医学及社会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医学专业不是医学类专业, 一般医学专业都得是研究生之类的专业,但是宠物医学是不需要研究生的学历,所以这个专业虽然选择的人比较少,但是对于当前的就业还是比较不错的。薪资待遇方面,不管是进宠物医院工作,还是自己开诊所,收入各方面都不低。开设院校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扬州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核电专业随着煤炭资源和石油资源的日渐匮乏,国家开始重点扶持新能源的研究与建设。其中,核电能源因其蕴含能量大、能源干净卫生等优势,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国家核电人才面临着稀缺、人员不足等情况,未来国家对核电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会达到3-4万名的总量。和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核电相关专业的毕业签约率却几乎达到了100%。开设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监狱学专业这个专业之所以冷门,当之无愧,毕竟很多人对从事监狱的工作比较抵触。其实这个专业的福利待遇和薪资各方面都不错。毕业生几乎就是“包分配”,薪资待遇非常好,铁饭碗,每年报考的人数也非常少,毕业后的竞争也很小。监狱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和监狱学、刑罚学、犯罪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具有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执行刑罚、管理教育改造罪犯的业务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公检法司和其他机关从事执法工作;在监狱、劳教所、看守所等机关从事管理、罪犯教育和心理矫正工作;也可以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和安全保卫工作。这个专业目前只有三个院校开设了,分别是: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和上海政法学院以及山东政法学院。小建议其实专业的冷门与热门是相对而言的,同时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候,大学生追求的热门专业就业时反而成了竞争压力最大的专业;而一些大学生避而远之的冷门专业,最后却有可能变为成就未来的“金饭碗”!在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时,最重要的就是要要找准方向,不管目前专业如何,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提前定下小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2021年3月28日,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的“四川大学汉唐考古研习会”(第一期)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517会议室举行。此次研习会属于“四川大学2035先导计划·区域历史与考古文明”系列学术活动,以汉唐陵墓为焦点,旨在对近年西汉及唐代陵墓的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进行学习、研讨。研习会分上、下午两个半场,共持续约6个小时,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霍巍教授、王煜教授主持,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的焦南峰教授、张建林教授做了主题演讲,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罗丰教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罗二虎教授、白彬教授、赵德云教授、索德浩副教授、庞政博士以及四川大学汉唐考古读书班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习会。会议现场西汉帝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霍巍首先做主旨发言。他指出,随着中国考古学近年的发展,诸多新技术、新思潮、新流派开始出现,这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的。但在众多“新”元素之中,中国考古学始终有着自己的“主线条”,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帝陵以及都城的研究。而在帝陵的研究方面,近年来又有很多变化与新的研究成果。霍巍教授发言随后,焦南峰以“百年回眸——西汉帝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题,介绍了西汉帝陵的考古研究概况。他指出,西汉时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思想、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形成时期,也是秦代创立的统一的政治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的时期。因此对西汉帝陵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西汉帝陵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分布在今西安市附近的十六座大型陵墓,其中有帝陵十一座,还有太上皇陵、文帝母薄姬南陵、武帝钩弋夫人云陵、宣帝废后许皇后少陵及成帝废陵昌陵等五座陵墓。焦南峰将西汉帝陵既往的研究历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踏查测量期,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至解放前。此期较重要的是一些外国学者对西汉帝陵的踏查,重要的有日本足立喜六的《长安史迹的研究》、法国谢阁兰等的《汉代墓葬艺术》及中国学者王子云等的《汉代陵墓图考》。此阶段的田野工作应该是一种现场踏查和简易测量,其研究则大多是调查资料与历史文献的对应推测。第二阶段为抢救调查期,此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工作的重点是“抢救”,成果之一是确定了部分帝陵的名位,初步了解了西汉帝陵的某些形制特点。第三阶段为发掘研究期,从“文化大革命”结束的70年代晚期开始到本世纪初。此阶段社科院考古所和陕西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对西汉帝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勘测,特别是社科院考古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汉宣帝杜陵和汉景帝阳陵的较大规模的钻探和发掘,取得了研究、保护、展示等多方面的成果。第四阶段为大遗址考古期,2006年以来,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西汉帝陵考古工作方案>的批复》精神,陕西考古院与社科院考古所、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汉陵考古队,采取“全方位调查、大面积普探、重点地区详探、关键部位试掘、高精度测绘及资料数字化”的工作思路,先后对位于汉长安城以北的咸阳原、汉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少陵原等地的十六座西汉陵墓进行了长达十多年全面系统的调查、勘探和试掘。此阶段的主要收获是基本探明了除汉成帝刘骜半途而废的昌陵之外十五座西汉陵墓的位置、规模、布局、结构和内涵;验证、补充了咸阳周陵镇、咸阳严家沟两座战国晚期秦王陵构成的形制要素,发现了咸阳司家庄战国晚期秦王陵;为西汉帝陵制度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资料,为西周王陵的探索排除了疑点,为秦人陵墓系列链条弥补了缺环,为十八座秦汉帝王陵墓的研究、保护、展示奠定了基础。焦南峰教授作报告在简述了西汉帝陵的调查和研究历程后,焦南峰又逐一回顾了近年西汉帝陵的田野考古主要收获。汉高祖长陵。长陵陵区由陵园、陵邑、陪葬墓区三部分组成,陵园位于陵区西南部,陵邑位于陵园北侧,陪葬墓大多分布于陵区东部,绵延约7.5公里。长陵陵园平面均呈长方形,陵园除西墙址外,其余三面墙址共发现门址四处。帝、后陵分别位于陵园中部偏西、东南部,封土均为覆斗形,墓葬形制为“亚”字形,各有四条墓道,东墓道为主墓道。陵园内发现建筑遗址6处、外藏坑285座,分布在帝、后陵周围。长陵邑遗址平面呈长方形,未发现东城墙,南北长2170.5米,东西宽1359.2米,墙外设有壕沟。陵邑遗址内发现道路、建筑基址、陶窑、灰坑等遗迹;长陵陵区发现、确认陪葬墓123座,南北向成排分布,共8排。地表现存封土41座,16座封土下有两座墓葬,此类墓葬多为夫妻异穴合葬墓。陪葬墓周围设有围沟,部分墓葬周围有夯土墙围绕。汉惠帝安陵。安陵东邻汉高祖长陵。由陵园、陵邑、陪葬墓区三部分组成,陵园位于陵区西南部,陵邑位于陵园北侧,陪葬墓区位于陵区东部。安陵陵园平面呈长方形,周围有园墙围绕,墙址宽3.5-6.5米,东、西墙中部偏北处各设一门,位置对应,二者之间有道路相连。帝陵位于陵园东南部,墓葬形制为“亚”字形,地面有高大的覆斗形封土堆。后陵位于帝陵西侧偏北处,墓葬形制为“中”字形,封土规模小于帝陵。陵园内发现建筑基址4组、外藏坑168座,建筑基址分布在陵园北部,外藏坑大多分布在陵园北部,少量分布在帝陵周围。安陵邑遗址紧邻陵园北侧,共用陵园北墙,平面形制不规整,东西长1664.7米,南北宽1000.4米。遗址周围有城墙、壕沟围绕,北墙、东墙各发现门址1处,遗址内发现道路、建筑基址、陶窑等遗迹。陪葬墓分布在陵区东部,已探明古墓葬50余座,确认为安陵陪葬墓25座,其中13座地面保存有封土,10座墓葬周围有园墙。汉武帝茂陵。茂陵由茂陵陵园、茂陵邑、陪葬墓区及修陵人墓地四部分组成。茂陵陵园位于陵区的中央,茂陵邑位于陵区的东北部,陪葬墓分布在茂陵陵园的四周,其中东侧墓葬较为集中,等级较高,修陵人墓地则位于陵区的西端。茂陵陵园呈东西向长方形,长2080多米,宽1390多米,内分布有汉武帝陵园、李夫人墓园、11处建筑遗址、244座外藏坑及9座中型墓葬。帝陵四门为“三出阙”。茂陵出土文物中以1981年发掘的“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中的230多件“阳信家”器物最为丰富且研究价值重要。“阳信家”器物以铜器为多,多数器物刻有铭文,记载着器物的主人、名称、重量、容量及制作者等,其中的鎏金铜马和鎏金银竹节熏炉等均为非常罕见的文物珍品。汉昭帝平陵。平陵陵区由平陵陵园、平陵邑、陪葬墓区三部分组成,东西约6500米,南北约6500米。平陵陵园位于陵区中部,平陵邑位于陵园东北部,陪葬墓分布在陵园、陵邑周围。陵园中心为昭帝陵,其西北为上官皇后陵。帝后陵旁皆发现有独立的寝殿建筑群,陵园内东南部发现有平面方形的陵庙遗址。陵园内东北角有一祔葬墓区,其内有6座墓葬。平陵旁的平陵邑保存较好,其内发现有规整、系统的道路系统。汉宣帝杜陵。杜陵陵区由杜陵陵园、杜陵邑、陪葬墓区三部分组成,东西约5500米,南北约4800米。杜陵陵园平面形制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约1769、南北宽约1420米。内探明有帝陵陵园1座,皇后陵园1座,祔葬墓57座,建筑遗址6座,外藏坑100座;陵邑位于陵园西北部,在陵邑范围内发现建筑遗址4处,另外还有陶窑等遗迹;陪葬墓区发现75座陪葬墓。发掘过的杜陵东门遗址距封土120米,面阔近85米,进深约20米,由门道、左右塾、左右配廊、散水等组成,布局规整、结构合理。帝陵寝园位于帝陵东南,与帝陵隔墙相邻,分为两大部分,东侧为寝殿,西侧是便殿。寝殿由殿堂、回廊、散水、两门、六阶等部分构成。便殿分堂、室、院三组建筑。后陵门址、寝园与帝陵大体相同,唯规模略小。其中祔葬墓数量多,布局有序,并似乎有等级差别。汉元帝渭陵。渭陵由渭陵陵园与陵园外陪葬墓两大部分组成,陵园位于陵区北部,陵园外陪葬墓分布在陵园西、南、东三面,东西约3000米,南北约3500米。渭陵陵园内分布有汉元帝陵园、王皇后陵园、傅昭仪陵园及外藏坑16座、礼制性建筑遗址4处、祔葬墓32座及完备的道路系统。渭陵陵园外陪葬墓共26座,大部分封土仍存,分布较为散乱,部分墓葬成组分布。渭陵值得注意的是一、陵园似有从东西向长方形向正方形转变的迹象;二、其南墓道有延长的趋势;三、外藏坑数量急剧减少;四、似乎出现了“园省”。汉成帝延陵。延陵发现延陵陵园及陵园外陪葬墓区,陵园位于陵区中部,陵园外陪葬墓分布在陵园西、南、东三面。延陵陵园平面形制为东西向不规则长方形,西北角内收,东南角外凸,这种特殊的陵园形制与其避让平陵陪葬墓及陵园东侧的严家沟战国秦陵园有关。陵园内分布有帝陵陵园、后陵陵园、6处建筑遗址、17座外藏坑、祔葬墓等。陵园外陪葬墓共确定36座,28座保存有封土,墓葬形制多为“甲”字形。汉哀帝义陵。义陵由义陵陵园及陵园外陪葬墓两大部分组成。陵园位于陵区西北部,陵园外陪葬墓分布在陵园南侧、东侧。义陵陵园内分布有汉哀帝陵园、傅皇后陵园、外藏坑、建筑遗址及祔葬墓。陵园外陪葬墓分布在义陵陵园外东侧、南侧,确定的陪葬墓共16座,12座保存有封土,封土形状有覆斗状、圆丘状和不规则状三种,墓葬形制均为“甲”字形竖穴土圹墓。汉平帝康陵。康陵陵区无陪葬墓分布,主要为康陵陵园及相关遗迹,东西2200米,南北1700米。康陵陵园将汉平帝陵园、王皇后陵、2处建筑遗址等界围其中,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周围有园墙、壕沟环绕,南墙中部设置有门。汉平帝陵园与王皇后陵园外另有一条围沟环绕,康陵陵区还分布有建筑遗址10处及完备的道路系统。康陵陵区这种复杂的陵园关系是在西汉晚期政权更迭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汉景帝阳陵。阳陵陵区由陵园、陪葬墓区、阳陵邑、刑徒墓地和修陵人居址五部分组成,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1-2公里。阳陵陵园位于陵区中部偏西,陪葬墓区位于陵区中部偏东和偏北处,阳陵邑位于陵区东端,刑徒墓地和修陵人居址位于陵区西端。阳陵陵园平面为东西向长方形,长1820米,宽1380米,陵园内分布有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外藏坑、北区外藏坑及礼制性建筑遗址3处。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均有园墙围绕,每面园墙中部设置有门,“覆斗形”封土位于陵园中部,墓葬形制均为“亚”字形,东西向,墓葬周围有外藏坑86座、28座。陵园北侧有陪葬墓2座,东侧陪葬墓区东西长2350米,南北宽1500米,中部有东西向道路1条,道路两侧人工壕沟纵横,将墓区分割成排列整齐的墓园16排130余座,每个墓园内至少有一座甲字形大墓。阳陵邑遗址东西长4.3公里,南北宽1公里,整个遗址以1条东西向道路为轴线,两侧有东西向道路11条,南北向道路23条,将遗址分割成边长、面积不等的里坊数十座。刑徒墓地在陵园西北,面积约80000平方米,其墓葬排列无序,坑形不一,骨殖凌乱,有的还带有刑具。阳陵考古发掘的主要成果有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阙——三出阙;西汉帝陵第一座确认的陵庙——“罗经石”遗址;第一处确认并发掘的陵邑——阳陵邑;首次发掘并确认的陪葬墓园、最早的“四神空心砖”、最早的“围棋棋盘”等等。总体来说,西汉帝陵田野考古工作共有以下重大收获。其一是新发现了一座帝陵——霸陵,结束了之前对霸陵地望的争论;其二是基本探明了15座西汉帝陵的规模、布局、内涵等;其三是确认了三座战国秦王陵。西汉十一陵等级、名位和排列问题的确认,为我们提供了十一个精准的“点”和一条精准的“线”,使我们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此前发现的所有西汉帝陵考古资料,能够循序渐进地把一条精准的“线”强化为一段西汉帝陵形制发展、演变的“信史”。接下来,焦南峰对所在团队取得的系列学术成果择要进行了介绍,大致可归为六个方面:首先是根据历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基本确定了西汉诸陵的名称与位置。其次是归纳出西汉帝陵的营建与选址的基本理念,即史书中所载“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也认为西汉帝陵整体布局并无昭穆制度,但局部或有昭穆之序。西汉帝陵营建经过周密规划,以西汉度量为尺度,呈现出“一点居中、两条中轴、四面对称”的特点。同时,他认为西汉帝陵反映出中国古人“事死如生”的建设理念,众多的外藏坑代表着百官宫观,复杂的陵园布局象征着整个汉帝国。西汉后期虽然因国力削弱导致相关设施有所删减,但概念中的西汉帝国一直存在。接下来,焦南峰又将西汉帝陵形制分析为十余种要素,依次介绍每一种形制要素的演变:一是作为陵墓结构主体的陵园,呈现出从早期一重陵园到中期东西向长方形两重陵园,最后到近方形两重陵园的演变。二是西汉时称之为“方中”的帝陵墓穴,大量考古调查、钻探资料以及相关历史文献均说明,在考古学上,西汉帝、后陵的墓穴应该是一种平面方形、有四条墓道、东墓道最长、坐西朝东的大型竖穴土圹,即所谓“亚字形”大墓。早期及中期规模应较大,晚期明显缩小。三是史籍中记载作“方上”的封土,西汉帝陵应该是一直在方形的墓室之上覆盖“覆斗状”封土,也呈现出早、中期规模较大,晚期缩小的特点。四是帝陵门阙,西汉早期及后期的门阙多作两出,而中期则用三出阙。五是陵园中最重要的祭祀性建筑——寝园,早期虽未确认,但中期可确定寝园为帝后各一座,晚期有减少。六是陵庙,阳陵“德阳庙”是西汉帝陵陵庙的标准形制,异于周秦,影响到东汉,具有重要意义。七是外藏坑,早期西汉帝陵的外藏坑数量众多,形制各异,排布无序,进入中期,不仅数量增多,而且以帝陵墓穴为中心呈向心状排列,到了晚期,外藏坑数量急剧减少,乃至消失。八是安葬于各陵园内外的、与汉陵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陪葬墓,能入葬诸帝陵、陪葬茔域的人物尽管政治身份不尽相同,但均属统治集团内部的上层。其大多对称排列于外陵园之外的司马门道两侧,呈朝列参拜状;各陪葬墓大多也设有兆沟,早中期数量较多,而晚期数量锐减。九是位于内陵园之外,外陵园之内,明显有别与陪葬墓的祔葬墓,这些墓葬的主人应是皇帝的高级嫔妃。十是陵区内的道路,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将陵区内的道路对应出神道、徼道、衣冠道、司马门道。十一是作为帝陵重要组成部分的陵邑,陵邑是秦始皇的创举,西汉沿用,不仅借此完成了迁徙关东大族、达官巨富,消除不安定因素,巩固中央统治,繁荣陵邑附近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目的。而且由最新考古调查和钻探可知,早期陵邑道路间距不一,进入中期道路间距均等,或为类似里坊制的源头,到了晚期,就罢置陵邑。十二是园寺吏舍,也就是陵园内长期奉职官舍等建筑。园省为汉武帝之后,因“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而出现了“夫人”居址。十三是刑徒墓地,也就是帝陵营建工程主要劳动力的专有墓地,发现较少,整体面貌暂不清晰。十四是手工业作坊,陵区内常发现陶窑等作坊,其是帝陵营建工程中衍生出的遗存。焦南峰还指出,从西汉帝陵营建管理、布局结构、性质内涵等角度出发,上述诸形制要素并不一定同时并列存在,陵园、墓穴、封土、外藏坑、门阙、寝园、陵庙、祔葬墓、园寺吏舍、园省、陪葬墓、道路、陵邑等的综合才是西汉帝陵的结构主体,要全面考察帝陵从选址、规划、营建、沿用、废弃这一漫长历史过程。焦南峰认为,可以根据诸形制要素归纳出西汉时期的陵墓等级制度的部分内容:首先是封土,虽然封土形式与墓主等级的关系目前并不明确,但封土高度应该直接关联墓主身份;其次为墓穴形制;再次是具有明确身份色彩的外藏坑,乃是皇家专享,除了个别赏赐与褒奖,均不见于其他等级墓园内;再次是门阙形制,西汉中晚期,只有帝陵才可使用三出阙;接着是祔葬墓与陪葬墓,品级不到五官以上,皆不可入外陵园,而统治集团上层才能埋入陪葬墓区;最后是俗称“裸体俑”的陶俑,基本都只见于帝陵,等级颇高。焦南峰将西汉帝陵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从长陵到霸陵的早期,陵园布局较为无序,帝陵制度似乎尚未完备,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可称之为“无为而治”。从阳陵到杜陵可划为中期,自阳陵始,西汉帝陵制度已臻成熟,陵园布局较为规范,可概括为“阳陵模式”,联系当时历史情境,可称作“独尊儒术”。渭陵到平陵则是西汉晚期的衰落,陵园规模缩小,要素删减,整体布局朝向也呈现出从东西到南北向的转变,可叫做“落日余晖”。随后,与会学者与同学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讨论。霍巍表示焦南峰教授及其团队的成果对青年学子具有极强的引领、示范作用,即研究从考古成果入手,既密切结合各类文献,又在田野中检验和深化自身认识,将成果从简单的物质遗存上升到对汉代陵墓制度的研究。他们还就汉代陵墓形制和陵寝制度等问题展开交流,关于怎样区别寝与便殿,焦南峰介绍了目前西汉各帝陵中相关遗存的大致情况,并梳理了西周到两汉建筑形制布局的变化,认为寝殿一般会有大殿,而便殿形制可能较前者简单。与会学者讨论王煜认为焦南峰介绍了目前学界对西汉帝陵考古的最新系统性认识,充分显示了关中地区周秦汉唐考古具有的独特风格与宏大气派。研究成果不仅关注帝陵本身,还着力揭示出帝陵与都城、帝陵与帝国政治之间的复杂互动,为中国考古学在实物与文献的对应与互动等方面都提供了典范。尤其是注意到帝陵对都城的影响,不仅有“死”对“生”的模仿,还有“死”对“生”的反向影响,这是过去关注不多的。王煜还提到经过众多考古学人的努力,发掘了相当大一批汉代诸侯王和列侯墓葬,在当前情况下,又该如何认识聚讼纷纭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外藏椁”等概念?焦南峰主张在研究类似问题时,首先应当梳理考古实物,与此同时还应密切联系经史文献,尽量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让情况更加混乱。他认为定陶灵圣湖汉墓的椁室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汉代最高等级陵墓的棺椁形制。来自四川大学汉唐考古读书班的博士生齐广关注到,以往研究中往往将帝、后陵并列东西的布局与长安城中的两宫分布相比拟,而最新田野调查发现两者之间并不类似,该如何解释后陵的方位选择?焦南峰主张西汉陵园总体呈现“帝陵居中,后陵居侧”的布局特点,不同等级的墓葬分居各处,陵园反映出整个西汉帝国的社会结构。接着两人又就陵区内道路的命名、汉代神道的等级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一致赞同历史时期考古学者在使用史料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史料甄别与批判,立足史料编纂与成书过程,明确相关记载的年代和写作意图,从而更加准确地解读相关考古遗存。博士生焦阳还就陵区外藏坑之间有无打破关系、如何恰当使用考古钻探资料等问题请教焦南峰教授。罗二虎教授关注到两汉之间的变化问题,认为应当进一步探索西汉与东汉陵墓之间的变化。焦南峰很赞同他的观点,对两汉帝陵的墓葬形制、墓道条数与朝向、陵园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将其概括为从“天下之中”到“南面称王”。白彬教授十分关心汉代帝陵中与堪舆相关的遗存,焦南峰认为所谓“堪舆”实质就是环境评估,来源于人们与自然的长期互动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从《汉书·艺文志》等文献来看,西汉时期存在与后世堪舆术相关的书籍,但均已亡佚,仅凭目前发现的考古遗存来探索具有较多困难。索德浩副教授注意到汉代陵墓封土存在的不同形式,不知其是否也属于汉代陵墓制度规范中的内容。焦南峰回应说考虑到汉代《葬律》记载、陵墓封土的自然流失和后代历次修缮等情况,汉代陵墓制度可能只对封土高度进行等级规范,未包括封土形式等内容。赵德云教授注意到陵园与陵邑相对位置的变化问题,焦南峰认为这种变化说明了在不同自然和社会环境下,西汉帝陵营建时秉持的“便利”原则,始终坚持花费较少成本。罗丰教授提到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在使用史料时存在的差别,而在从事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时,越熟稔于史籍文献,自然对各种考古材料的解读愈加得心应手,接着就西汉帝陵与昭穆制度、陵邑的起源及其反映的秦汉时代国家控制能力等问题与焦南峰交换了意见。罗丰教授发言唐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下午,霍巍教授首先介绍了张建林教授的研究方向,除了唐代陵墓以外,他还与川大从事西藏考古的同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是最早一批进入到西藏进行文物考古调查的考古学家之一。张建林教授有关唐陵的报告,可以与焦南峰教授的报告相互衔接。通过报告可以看到在中国历史上两个统一且文化达到高峰的时期,其最高级别的埋葬制度与文化遗存的情况。张建林从几个方面分享了唐陵考古的情况。首先是唐陵考古的工作历程、方法和经验。2005年国家文物局确定了第一批大遗址考古项目,其中就有唐陵和汉陵。尽管在此之前陕西省文管会、陕西省考古所也做过唐陵的调查,但是系统地按照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即把陵墓作为大遗址来看待进行考古工作,还是第一次。所以如果划分唐陵的考古历程,基本上和西汉帝陵是一样的。第一阶段是1960年之前(因为50年代还是没有脱离1949年之前仅限于地面踏查的方法)。除了足立喜六、谢阁兰等,以王子云为团长的西北艺术考察团也调查过唐陵,当时不但有照片、拓片,还有绘制的草图,这是1949年之前关于唐陵最系统的、最接近考古学的调查活动。1970年代之后最为系统的调查是刘庆柱、李毓芳先生的唐陵调查。张建林教授作报告唐陵在2005年确定进入大遗址考古项目之后,于2006年正式开展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工作,对关中地区的18个皇帝陵、两座祖陵,还有顺陵以及隋文帝的泰陵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勘探,有20座陵的局部发掘已基本完成,并出版了一部考古报告。唐陵考古新的思路是“以深入调查、全面勘探、精确测绘为主,小面积发掘为辅,全面获取一手信息,推动学术研究与遗址保护”。唐陵几个陵区中最重要的是关中陵区,横跨了6个县,从最西边的乾陵到最东边的泰陵,绵延约150公里,以唐长安城为中心点呈扇形分布。大多都是在靠近渭北高原的北山北山南麓一带。唐代帝陵的构筑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封土为陵,另一种是因山为陵。日本学者来村多加史把因山为陵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独立山峰,如乾陵;另一种是与周围山体相连,如昭陵。其中,属于乾陵式的有4座墓,其他的大墓都属于昭陵式。大遗址考古项目必须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考古工作规划,唐陵参照了西汉帝陵项目制定了工作规划,具体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调查、勘探、发掘和测绘。首先是大范围的地面调查,以前的地面调查基本集中在神道及石刻上,但这次除了对陵园遗址本身,还对陵园包含的所有建筑基址、陵园石刻的原料产地进行了调查。其中,唐玄宗泰陵和唐肃宗建陵的原料产地已经确定。在肃宗建陵的东侧山沟里就发现了一些石窑,这些石窑基本上都在一个层位,同时还发现了凿开石料的楔子的痕迹。通过山上发现的石料,和神道半路发现的石人毛坯,可以知道唐陵石刻是在采石现场把石料凿成毛坯,再把它运到放置的地方进行精雕细刻。另外,在定陵的西南侧还发现了495座陶窑,这一组陶窑里发现的砖瓦和其他建筑材料都可以与定陵对应。除了供帝陵修建以外,这些砖瓦也供陪葬墓及大型建筑使用。其次是勘探。勘探是北方地区探查地下遗迹最有效的办法,大面积的勘探为探明陵园大的局部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唐陵工作中开展不少小面积的发掘,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验证勘探结果,二是了解一些遗迹的结构。此外,在唐陵遗址范围内还进行了一些抢救性发掘。最后是测绘。以前的测绘多数都是利用现有的地图标注出陵园的范围,现在是用arcgis配合全站仪测绘,为了能够计入arcgis系统,还从国家测量点引一个点作为基准。此外还引入了三维扫描技术,最早是在桥陵发现的门阙基址上做了三维扫描和建模,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考古工作者所绘制的复原示意图来做建筑的三维复原。总的来说,唐陵考古的经验基本上就是细致的地面调查,大面积考古勘探和小范围的发掘相结合,目前也正在摸索建立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的系统。接着,张建林介绍了关于唐陵大遗址考古的一些收获与认识。首先是唐陵的布局和构成。唐陵考古中基本是把唐陵分为三大块以及其他相关遗迹。第一是陵园,陵山或封土为唐陵的核心,包括陵墙、四门、角阙、神道等;第二是寝宫,这部分在地面上是看不到的,在调查中只能看到一些砖瓦的堆积及断面上的夯土,主要依靠考古勘探;第三是陪葬墓区,陪葬制度是有一个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到晚唐时期,陪葬墓制度就消失了;其他部分比较分散,例如陵寺、神游殿、道观等。文献中有零星记载,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寺院的遗址和寺碑,发现了一些石刻的佛教造像和砖瓦堆积。经过多年的调查与勘探,对于唐代帝陵构成要素的认识与以往是不一样的,过去不少人认为唐陵有献殿,实际上通过调查发现不存在献殿。唐代文献里对于陵园的建筑格局、功能、结构都记载很少,现在可以通过考古调查补充或纠正。唐陵陵园形制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可分为四个阶段,以前是通过石刻来划分,现在主要是通过对陵园的总体认识来划分,包括陵园的布局和结构、陵园石刻、寝宫(下宫)和陪葬制度。第一阶段是初唐,这一阶段献陵借鉴了隋代帝陵陵园形制,昭陵则采用因山为陵形制,高祖的献陵和太宗的昭陵采用的是不同的形式,说明这一阶段陵园制度还没有形成定制。但这一时期的陵园形制和石刻种类对下一阶段,尤其是乾陵模式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开启了后面陵墓立蕃酋像的传统;北门列六匹石马的传统;还有献陵陵园的方形陵园和神道南端立石柱等传统,都被后来陵园所采用。第二阶段是初唐至盛唐的三个陵——乾陵、定陵、桥陵,虽然都是因山为陵,但在平面布局上却力求做成方形。乾陵是因为在其东南部有一道沟,所以只好角阙往回收,放在一道山梁上,勉强构成方形;而定陵是向东伸出一块,将东部的山梁包了进去;桥陵为了把山包进去则是向东北方向伸出,整体还是按照方形来设计陵园平面结构的。寝宫(下宫)在乳台阙南的神道西侧,陪葬墓在神道东侧,陵园的石刻组合形成了定制,从南向北分别是石柱、翼马、鸵鸟,石马与牵马人、石人、蕃酋像、石狮这样一个组合,后期基本上只有调整,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唐代帝陵的重要转折,也是古代帝陵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第三阶段是唐中晚期,陵墓的布局发生变化,基本上是在乾陵模式的基础上做调整,第一,陵园的形状不强求方正,只把南墙做直,其他墙基本上是依山势走向;第二,石刻部分把石人调整为文官和武将,整体规模也缩小了,可以称之为“泰陵模式”。第四阶段是唐晚时期,陵园的规模变得更小,重新启用了封土为陵的作法,陪葬墓制度从这个阶段开始彻底消失。唐陵陵园的四门形制通过考古钻探和发掘得到进一步认识,从初唐到晚唐,都是“门屋”式的大门。门阙从早到晚是有变化的,三出是逐渐变小的,到了晚唐的时候,三出就不再出现了。蕃酋殿是由长方形的廊变成了曲尺形的廊。特别是寝宫,在初唐和盛唐时是分为内城和外城的,有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主体建筑——寝殿,两侧有便殿及附属建筑。献陵为方形陵园,设四门,南门外有门阙和神道石刻;昭陵则是把主要功能区放在北边,殿堂式大门(门屋)、门阙、列戟廊和石刻都放在北门,这样做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把蕃酋像放在北边对于北面的突厥人是一种震慑,又或者有玄武门的情结。但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在地势上南面不太适合建造这些设施。从初唐到盛唐时期,每一座陵在细节上都有若干变化,直到桥陵基本上不再变化。关于寝宫过去一直叫做下宫,但是在文献中,唐人当时是叫寝宫,不叫下宫,“下宫”这个说法被大家长期使用是在宋以后。寝宫制度在唐陵制度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绝大多数陵都有寝宫。寝宫的作用和西汉帝陵是一样的,这里面要放帝后衣冠,在这里供奉,每天要上食,每逢不同的节气,要放不同节气的衣冠。皇帝亲谒陵和公卿巡陵的时候,要举行仪式。寝宫里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很可能是像西汉帝陵一样,先王去世之后,就把宫人们迁到陵上,宫人去世之后也埋葬在陵园里。昭陵就发现有宫人墓,有七品、五品等不同等级,有些只记载了品级,姓名不详。寝宫实际上在帝陵的四个阶段也发生了变化,高祖献陵在陵园的东北发现了建筑基址,基本推测是献陵最早的寝宫,有外墙和内墙,内墙中的主体建筑应该就是寝殿。关于寝宫的搬迁文献里只记载了一条,就是昭陵的搬迁。但从昭陵寝宫遗址的调查来看,昭陵寝宫应该是没有搬迁,因为在这里发现了中唐时期的建筑材料。文献中记载对唐陵做过大规模维修,维修的时候这些建筑材料需要更替,进行过维修,说明寝宫并没有搬迁。现在保存最好的就是桥陵的寝宫,有严格的内城和外城,分为前后两进,有中轴线,有两道门,表明寝宫仿宫城,陵园则仿都城。关于石刻种类和组合也有一些新发现,一个是有些陵在南门有一对守门的武士像,在乾陵南门的两侧就保存有一对石人座,这与墓门两门扉上线刻的守门武士像类似。在崇陵陵园南门址外也保存有一件石座。从座的结构上来看,应该是一个高大瘦长的石雕像,有可能是武士俑,而且与其他方形的石人座不同,这个座是长方形的,比较特别。座上有可能是天王石刻,因为有踩小鬼的姿势,所以是长方形的座。唐陵北门一般是一对石狮和三对石马,乾陵、景陵等都在北门外发现有石虎。此外,《中国道教考古》一书里,收录了定陵和桥陵陵发现的两件五方精石,还有桥陵发现的祔葬昭成皇后的五精石之一,其中一个是带石函的,还有箓顶的盖子。另外还有十二生肖的俑,能够确定是在唐肃宗的建陵发现的两件,发现的方位是靠近南门和西侧陵墙附近。在咸阳机场二期工程发掘时,曾有一座墓的墓园围沟出土了一组生肖俑,当时应当暴露在地面上。说明在盛唐至中晚唐时期,帝陵和高等级墓葬在陵园或墓园周围安置十二生肖。这种在陵园周围放置十二生肖俑的作法对宋陵是有影响的,北宋皇陵就有发现。在新罗王陵封土周围的石雕护栏上,也刻有十二生肖的形象。关于唐陵蕃酋像的问题。从昭陵之后,每个陵都有蕃酋像,个体数量超过150个,其中乾陵就有61个,这里面实际上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第一就是设立蕃酋像的用意是什么,史书里有一些依据,如“昭陵立十四国蕃酋长像”,是为了“阐扬徽烈”,也可能有朝贡、朝会的概念在里面。第二,在不同时期设立不同形象、不同族属、不同国别的蕃酋像,是与当时的外交形势有一定关联的。昭陵明确记载了十四国蕃酋长像,乾陵尽管现在只剩6个蕃酋像还保存有题名,但可以考证的有37个,明显能看出与太宗朝、高宗朝时期的外交形势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泰陵、昭陵和崇陵里,蕃酋像的服饰特别多样,极力地表现了不同民族的服饰情况,但是乾陵、建陵等,服饰基本上是统一的,特别是乾陵,大多数都是圆领袍服。这个情况也可能是与当时周边民族入朝的一些要求有关,不同时期对着装的要求可能影响到石刻里的服装。最后,张建林指出,考古为遗址的保护范围划定,提供了最为准确的依据,对遗址本体保护和周围环境的保护,也提供了准确的资料。考古也对如何认识唐代的建筑材料有了很多贡献,原来我们对于瓦当的划分是一个纯类型学的分析,长安城的建筑实际上是在不断地维修,所以在一个宫殿里面,早中晚的建筑材料都有。长安城遗址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通过唐陵遗址发现的砖瓦材料就有可能解决。维修陵园的时候一般都是维修南门或北门,如果要以确定的建筑材料来作为断代的依据,那就是找东西门的材料。我们可以用唐陵遗址出土的瓦当、兽面砖、鸱吻来建立唐代建筑材料的标尺。唐陵考古历时十六年,还没有完全结束,现阶段的工作是报告的整理和编写,相关资料也会尽快发表。随后,与会学者与同学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讨论。霍巍指出,帝陵是最高统治阶级的墓葬,是一个时代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对社会各个阶层及周边文化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张建林教授关于唐陵的报告不仅让大家了解到唐代帝陵的考古工作集合了钻探、小面积发掘和测绘等相关方法,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王煜也谈到两位教授带领的帝陵考古工作,极大推动了田野考古学的发展,也更新了许多重要的知识,诸如唐代帝陵是否存在献殿等问题。张建林教授揭示的唐陵的结构、仪仗石刻、多重门阙、蕃酋廊、列戟廊等显示出于地下的天井过洞和仪仗、蕃使和列戟壁画的相似性,结合帝陵的地上材料和“号墓为陵”的地下材料,我们对唐代帝陵有了更系统和清楚的认识。王煜还提到,张建林在研究中指出蕃酋像排列具有规律,罗丰也曾撰文讨论《职贡图》人物排列的问题,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与会学者讨论张建林指出,唐陵神道前蕃酋像的摆放与这些民族和国家的方位有一定关系,比如乾陵里的蕃酋像中,表现新罗的石刻就摆放在东边,而象征西域国家的石刻则放在西边,但由于目前相关资料较少,具体的摆放规律还需进一步研究。罗丰认为蕃酋像是表示觐谒皇帝的场面,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可能重要的国家放在前面,不重要的国家则放在后面,而《职贡图》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也需要更多的研究。至于结论其实可以不必过早言之,重要的是讨论相关问题的过程。霍巍认可罗丰的意见,认为在探索过程中提出不同的思路才是更重要的,并且补充说到蕃酋像的摆放究竟是表现了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还是展示当时的外交关系仍值得研究。他以唐代王玄策出使印度时擒获阿罗纳顺并在昭陵前为其刻像为例,同时又列举了唐后期亦将西南夷形象列入的情况。认为这反映出唐陵蕃酋像不仅关乎当时国际关系,也表现出国内民族关系,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四川大学汉唐考古读书班的博士生马伯垚就唐陵陵园内建筑和“下宫”与寝宫的关系与张建林进行交流。张建林谈到了过去人们对于唐陵建筑布局的一个误解,即由于在陵园南门发现较多的建筑材料,因此许多人认为唐陵献殿在南门,但近来的考古工作发现南门里边并没有建筑基址。另外他还提到新旧唐书中只出现“寝宫”而无“下宫”的记载,而且无论是皇帝亲谒陵还是公卿巡陵,都没有进入陵园里,而是在寝宫进行的,但具体的祭祀位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博士生金弘翔就隋唐时期长斜坡墓道及其装饰的来源、功能问题提出讨论。随后白彬就帝陵修建中的堪舆问题与张建林、焦南峰进行交流。张建林指出帝陵修建中确实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在文献中未见到相关记载。焦南峰则认为古代墓葬选址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便存在,是古人对环境评估的科学知识总结。罗二虎同意焦南峰的看法,认为墓葬选址与人们对于阳宅环境的选择类似,另外也与两位教授探讨唐陵修建的后勤问题和寝殿位置问题。张建林以考古发现为例,指出由于唐陵修建工期较汉陵短,因此没有发现类似的修陵人居址。焦南峰指出汉唐帝陵寝殿的不同,东汉时期是在陵前祭祀,而唐代基本不进入陵园而是在稍远的寝殿中祭祀。索德浩与马伯垚就汉唐帝陵封土的形制问题与焦南峰、张建林进行了交流。焦南峰认为两汉时期帝陵封土由方变圆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思想,而张建林认为唐代帝陵封土模仿了隋代帝陵,隋代则仿自汉代。王煜提到目前帝陵考古工作的巨大成就推动了历史考古学的发展,如何进一步结合高等级墓葬材料,整合文献材料去形成一些重大问题已经摆在学者面前。焦南峰指出,考古工作在于寻找存在于历史中的“规律”,研究问题时应尽量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往往能找到最正确的答案,汉唐帝陵考古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历史时期考古学仍留有许多空白,鼓励新一代考古人要继续努力,在新时期考古事业中不懈奋斗。最后,霍巍总结到,当今各种新技术、新思维不断涌入到考古学发展中,我们需要保持头脑清醒,运用考古学解决历史问题。考古学需要结合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关注大问题、核心问题,形成系统认识,避免问题与研究的机械化、重复化和破碎化。(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快看!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有‘一只路飞’!”在三星堆考古遗址现场,一些考古队员防护服上的涂鸦格外“吸睛”。“请叫我红领巾”“万里长城永不倒”……除了俏皮话,还有可爱的动漫形象。与人们印象中沉闷的考古现场不同,这些新鲜的元素让三星堆考古发掘工作显得更加生动。这些涂鸦出自“90后”考古队员刘槃之手,出生于1999年的她,是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在三星堆发掘工作中,她主要担任一个发掘舱中的记录工作,用文字“监控”全场。工作之余,她将自己的爱好也“派上用场“,在三星堆“世纪大发掘”中活跃气氛。刘槃觉得自己很幸运,在最好的时机遇上了三星堆。一套科学漫画在心中种下“考古”种子今年春天的一个多月里,刘槃持续在三星堆祭祀区考古遗址上工作,主要负责三号舱考古发掘的记录。实际上,从8年前开始,一颗关于“考古”的种子便在小女孩的心中发芽生长。刘槃那时上初二,她看了一本关于历史探险的科普读物。这是一套“科学漫画”,从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等方面介绍丰富多彩的世界历史画卷,书中主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古学者。受这一系列书本的启蒙,刘槃爱上了考古。高中时期,虽然学业紧张,但她仍然没有放下自己的爱好。“很想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大家一起向前冲的感觉。”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刘槃在学校发起成立了一个历史考古社团,组织同学们开展一些活动,在发展自己爱好的同时,拓展人文深度和广度。高中毕业后,她从湖南考入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如愿展开了对考古专业的系统性学习。一套纸笔手写记录做遗址上的“文字监控”今年春节前不久,刘槃接到前往三星堆遗址参与发掘的通知。兴奋之余,她立即做起了功课。“了解三星堆遗址从前的发掘情况,做一些知识储备。”刘槃说,当她第一次来到三星堆遗址发掘区,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惊奇。防护服、发掘舱、恒温恒湿系统,完备的物资,一切都让考古队员们全身心投入到发掘中。刘槃主要负责记录的三号舱内,包含了五号坑、六号坑、七号坑,三个坑正同时发掘,作为一名“记录员”,她的工作就像是发掘舱内的“文字监控”。从舱内温湿度,到采样提取情况,从发掘过程中队员们的讨论和思考,到来舱专家学者的建议和设想,具体到几点钟发生了什么事,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被记录。这将是未来回溯发掘过程,随时查阅、回顾考古情况的一手资料,是考古队员们后期整理发掘资料做自我检查的工具。刘槃说,这种原始的手写记录方式也是一代代考古人的传统,饱含着考古队员对自己工作的深厚情感,不能忘。“二次元”涂鸦大部分由她手绘而成刘槃的防护服背面,是一幅可爱的涂鸦。国漫动画形象“罗小黑”正钓起一个半张脸的黄金面具。这是她想出来的创意,在工作之余自己手绘而成。三号舱内,包含了此次三星堆遗址发掘中出土巨大黄金面具的5号坑,她配上喜爱的动漫形象,在防护服上画了这幅画。在三星堆发掘现场,不少伙伴防护服上的“二次元”涂鸦都由她完成。“路飞”“美少女战士”“犬夜叉”等动漫涂鸦形象,小伙伴们喜欢啥,她就在贴纸上画出这些俏皮的图案,给小伙伴们贴上。因为字写得好,小伙伴们也常要求她帮忙涂鸦写字,一位小伙伴防护服上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就是她手写的。“学考古的人不也能有自己的才艺和爱好嘛。”刘槃说,她从小就喜欢漫画,“涂鸦”的手艺是自学而成。在学习、工作之余,她也和普通女孩一样,喜欢逛街、K歌、摄影等,有时还参加文创项目的设计。“三星堆是一个了不起的考古发掘项目,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都是空前的,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参与到发掘中来。”对于考古人来说,也许一生都难得遇上重大发现的发掘机会,刘槃庆幸自己在最好的时机遇到了三星堆。如今,她已被保送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未来,她将继续潜心于悠远的历史,前行在考古学研究的路上。 来源:华西都市报
三星堆90后考古人刘槃能下工地会“涂鸦”用文字“监控”全场“快看!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有‘一只路飞’!”在三星堆考古遗址现场,一些考古队员防护服上的涂鸦格外“吸睛”。“请叫我红领巾”“万里长城永不倒”……除了俏皮话,还有可爱的动漫形象。与人们印象中沉闷的考古现场不同,这些新鲜的元素让三星堆考古发掘工作显得更加生动。这些涂鸦出自“90后”考古队员刘槃之手,出生于1999年的她,是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在三星堆发掘工作中,她主要担任一个发掘舱中的记录工作,用文字“监控”全场。工作之余,她将自己的爱好也“派上用场”,在三星堆“世纪大发掘”中活跃气氛。刘槃觉得自己很幸运,在最好的时机遇上了三星堆。一套科学漫画在心中种下“考古”种子今年春天的一个多月里,刘槃持续在三星堆祭祀区考古遗址上工作,主要负责三号舱考古发掘的记录。实际上,从8年前开始,一颗关于“考古”的种子便在小女孩的心中发芽生长。刘槃那时上初二,她看了一本关于历史探险的科普读物。这是一套“科学漫画”,从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等方面介绍丰富多彩的世界历史画卷,书中主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古学者。受这一系列书本的启蒙,刘槃爱上了考古。高中时期,虽然学业紧张,但她仍然没有放下自己的爱好。“很想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大家一起向前冲的感觉。”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刘槃在学校发起成立了一个历史考古社团,组织同学们开展一些活动,在发展自己爱好的同时,拓展人文深度和广度。高中毕业后,她从湖南考入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如愿展开了对考古专业的系统性学习。一套纸笔手写记录做遗址上的“文字监控”今年春节前不久,刘槃接到前往三星堆遗址参与发掘的通知。兴奋之余,她立即做起了功课。“了解三星堆遗址从前的发掘情况,做一些知识储备。”刘槃说,当她第一次来到三星堆遗址发掘区,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惊奇。防护服、发掘舱、恒温恒湿系统,完备的物资,一切都让考古队员们全身心投入到发掘中。刘槃主要负责记录的三号舱内,包含了五号坑、六号坑、七号坑,三个坑正同时发掘,作为一名“记录员”,她的工作就像是发掘舱内的“文字监控”。从舱内温湿度,到采样提取情况,从发掘过程中队员们的讨论和思考,到来舱专家学者的建议和设想,具体到几点钟发生了什么事,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被记录。这将是未来回溯发掘过程,随时查阅、回顾考古情况的一手资料,是考古队员们后期整理发掘资料做自我检查的工具。刘槃说,这种原始的手写记录方式也是一代代考古人的传统,饱含着考古队员对自己工作的深厚情感,不能忘。“二次元”涂鸦大部分由她手绘而成刘槃的防护服背面,是一幅可爱的涂鸦。国漫动画形象“罗小黑”正钓起一个半张脸的黄金面具。这是她想出来的创意,在工作之余自己手绘而成。三号舱内,包含了此次三星堆遗址发掘中出土巨大黄金面具的5号坑,她配上喜爱的动漫形象,在防护服上画了这幅画。在三星堆发掘现场,不少伙伴防护服上的“二次元”涂鸦都由她完成。“路飞”“美少女战士”“犬夜叉”等动漫涂鸦形象,小伙伴们喜欢啥,她就在贴纸上画出这些俏皮的图案,给小伙伴们贴上。因为字写得好,小伙伴们也常要求她帮忙涂鸦写字,一位小伙伴防护服上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就是她手写的。“学考古的人不也能有自己的才艺和爱好嘛。”刘槃说,她从小就喜欢漫画,“涂鸦”的手艺是自学而成。在学习、工作之余,她也和普通女孩一样,喜欢逛街、K歌、摄影等,有时还参加文创项目的设计。“三星堆是一个了不起的考古发掘项目,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都是空前的,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参与到发掘中来。”对于考古人来说,也许一生都难得遇上重大发现的发掘机会,刘槃庆幸自己在最好的时机遇到了三星堆。如今,她已被保送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未来,她将继续潜心于悠远的历史,前行在考古学研究的路上。(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
说到清华国学院,人多不识李济,原因大概是他教的人类学、考古学并非“国学”;他是特约讲师,受聘时年龄不足二十九岁。有人这样写:“首届研究班即招收到三十八名新生。刚报到时,看到几位导师很庄重地坐在前排,学生们也分不出谁是谁。后来他看到一位头戴瓜皮帽、留着辫子、身穿长袍、神情有些委顿的老人,悄悄向旁边人打听:‘这大概就是李济先生了吧?’其实他看到的那位老先生应该是王国维,不过在青年学生心目中,考古的就必定是位老先生。”1925年清华国学院部分教师,坐者右起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李济,立者三人为助教。(李光谟供图)有人确指清华国学院是“五位导师”,时任陈寅恪助教的浦江清和第二届研究生戴家祥,都曾撰文如是说。当时研究院设有五间研究室,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和李济各据一室。李济薪酬与四位教授完全一样。当时,美国弗利尔艺术馆与他签约在前,清华再聘协议则由校长曹云祥出面与毕士博商定,李济月薪由双方付给,当时教授月薪400 大洋,弗利尔支付李济300 大洋,清华支付100 大洋。罗志田写道:“李济比研究院主任吴宓整整多拿100 块。论资格,当年清华的排名顺序,主任就排到最后。按拿钱来说,少拿100 块,那时候不得了啊。”石璋如在几年后的殷墟发掘时写过,一般民工月薪5 个大洋,小学教员15 个大洋,而石璋如由河南大学毕业,到中研院读研究生毕业转为事务员,可拿到45 个大洋。李济是以大师身价、讲师头衔做了清华国学院导师。1980年代,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成立,远在美国的学者杨联陞在《人文社会学院献词》中写道:清华研究院,五星曾聚并。梁王陈赵李,大师能互影。任公倡新民,静庵主特立。寅恪撰丰碑,史观扬正义。元任开语学,济之领考古。后贤几代传,屈指已难数。……1992年,季羡林在主持清华大学“纪念赵元任先生百岁诞辰”座谈会的发言中也提到:“……成立时的导师应是五位,其中李济之先生当时的职称是讲师,但他属于五位导师之一……”“五大”,“四大”,系后人炒作。研究院从1925 年成立到1929年解散,也就四年。彼时,陈寅恪的学问还“述而不作”;三十挂零的李济,平生志业尚未开展;王国维与梁启超已走到生命尽头;而研究院主任吴宓因反对清华教改和得不到学生尊敬仅仅一年多就率先告退……几位大师“同台唱戏”,但各不相同。相比之下,研究人类学的李济与治语言学的赵元任,思想观念略近。据《吴宓日记》载:(1926 年)1 月5 日星期二下午,4—6(时)校务会议开会,议研究院各提案……张(张彭春,字仲述,清华教务长)君之意,是否欲将研究院取归己之掌握,将宓排去,固不敢言,而其一力扶助赵、李二君,不顾大局,不按正道,则殊难为之解也。1 月7 日星期四,是日上午10—12 开研究院教授会议。赵、李力赞校务会议之决案。王(国维)默不发言。独梁侃侃而谈,寡不敌众。宓亦无多主张。……难哉!李济直道而行的李济,曾不留情面地批评年长的同事。戴家祥回忆发生在1926 年10 月的一件事:“瑞典皇太子对中国的访问,在学术界非常重视。梁任公写了一篇报告,陈寅恪译成英文。这篇报告的中文本分发到每个同学的手中。李老师把这篇报告在课堂上向我们一摊:‘这是中国人的所谓考古学。’我仿佛记得梁老师用大量的文笔叙述李营丘的《营造法式》,并且说准备送一部给皇太子殿下。最后还建议把曲阜孔陵挖开来,那一定有许多好东西的。”陈寅恪曾受清华中文系代理系主任刘文典之邀,代拟招生考题。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外加对对子:一年级为“孙行者”“少小离家老大回”,二、三年级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李济不以为然。他认为这类“学问”过于狭隘,固然可以增加生活乐趣,启发美感,从中所得快乐可能不亚于解答几何习题,二者精神价值或可等同。但是,“由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训练,就渐渐地发展了欧洲的科学,由司马相如的词赋的学习,就渐渐地发展了中国的八股”,“八股与科学真是人类文化一副绝妙的对联!”王国维提出古史研究的“二重证据法”,被学界推崇备至。陈寅恪评价,“一曰取地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然而对“地下材料”的理解,则相距甚远。王国维等着力于带文字的甲骨与金属铭文,而李济认为:“凡是经过人工的、埋在地下的资料,不管它是否有文字,都可以作研究人类历史的资料。”李济的“阳春白雪”不受待见,必然“和者盖寡”。所授人类学和考古学,除1923 年起在南开讲授过外,中国的大学或研究院还无先例。这两门充满图版、图表、数据和计算的课程,既缺乏“风雅颂”之诗意,也无“乾嘉之学”的训诂考证。《吴宓日记》曾记,国学院助教章昭煌公然拒绝为李济抄写讲义,“宓招之来,坚欲其抄写,争执久之,乃又领取。”研究院四届毕业生,李济只重点指导了一个半:一个吴金鼎,半个徐中舒。学生对李济及其学问都有些敬而远之。二届学生姜亮夫曾在文章里写道:“给我们上课的还有梁任公、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之几位先生。这几位先生中,只有李济之先生的‘考古学’不喜欢听。我后来才发觉,在清华不爱听李先生的课,是最大的错误。后来我发愤去国外学考古,想来弥补这时期的损失……”姜亮夫撰文回忆时,已是九十二岁的耄耋老人。1989 年2 月27 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原清华国学院1926 级研究生戴家祥致信李济之子李光谟:李老师所讲的考古学与我们过去所讲的考古,或者挖古董、收藏古董,实在相去十万八千里。我虽然听了李先生的考古学,由于自己水平不够,所以受益不多。但是记得他在课堂批评过安特生的仰韶六期的分法,认为它并不科学;特别是说到安特生的学术修养“是半路出家的和尚”(意思是说他搞地质的)。在第二届同学(中)只吴金鼎一个人选择这门专业。吴金鼎山东人,毕业齐鲁大学,看样子实在是个木讷君子,整天拿着本巨型的外文书。据寅恪师背地对我说:“吴金鼎英文好极了!”可是他没有写出论文,1927 年暑假没有拿到毕业证书。这可能是因为当时找不到一个考古发掘的现场。总之,清华国学研究院未必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场域。五大导师中,李济最年轻,主张推进科学的思想最紧迫,他不会贪恋清华园的荷塘月色,工字厅的紫藤春风,研究室的那张藤椅。
加拿大是世界上陆地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地大物博,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北美原住民还是移民都在这里留下了文明的足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遗存让加拿大对地质学、考古学的毕业生有很大的需求。地质学和考古学相关性非常高,本期小编向大家介绍湖首大学地质学专业和地质考古学专业,全面解读专业特色,以及安大略省APGO地质学家认证!1.专业内容湖首大学地质学和地质考古学都属于科学与环境学院,两个专业在桑德贝 (Thunder Bay) 校区开设课程。桑德贝校区坐落在世界上最大湖泊——北美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附近,这让湖首大学拥有研究地质类相关科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地质学地质学(Geology)是一门探讨地球演化的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内容为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学生有机会学习矿物岩石和地质的勘测、探测地质环境、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卫星、研究地球45亿年的地质变化等。地质考古学地质考古学(Geoarchaeology)即是地质学、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交叉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科技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应用这些领域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古迹。湖首大学是北美少数提供地质考古学专业的大学之一,学生将探索地球科学相关的多个主题,包括:考古遗迹、物理与自然科学、古代文化、地理信息系统 (GIS)、人类进化等。2.课程设置地质学本科核心课程地质学化学数学物理自然资源管理地质学的许多课程都为同学们旅行和探索的机会,非常适合那些希望体验不一样的文化和独特工作环境的同学。学生在加拿大和世界上很多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包括加拿大北部、地中海的塞浦路斯等。硕士核心课程矿产地球化学高级矿物学结构地质定量技术构造物理地球化学分析方法高级地层学湖首大学地质学硕士项目主要分析石油化学和构造物理学领域,包括对矿床、火成岩、变质岩和石化沉积岩的野外和实验室研究。加拿大作为全球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之一,地质学专业的研究生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地质考古学地质考古学专业重点学习人类遗迹和地质变化,使用湖首大学尖端的实验室设施对地质和文化进行研究。本科核心课程人类学地理学地质学自然资源管理数学考古学硕士是一门跨学科的项目,学生需要有关考古学、古生物学、考古化学、人类学、生态学有关的知识,并在实验和实地考察中使用。 硕士核心课程考古学方法考古学理论考古科学硕士论文3.就业方向地质学和地质考古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则更加偏向于专业性的实验和研究。30%左右的湖首大学地质学硕士毕业后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大多数学生已经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根据Talent Canada 2021 最新统计的数据,地质科学家的中位数薪资达到了每年73,571加拿大元,入门级薪资也在每年52,943加拿大元,在加拿大算是比较高的薪资。 下面来详细解读下这两个专业的就业前景: 地质学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实验室、户外等研究和勘测领域。其中具体的就业岗位包括:地质勘测员矿产分析师地球化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水文地质学家矿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地震学家火山学家地质考古学考古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地质学方向有一定重合,侧重于关于探索研究人类古遗迹和历史上的地质变化。古生物学家火山学家地理学家考古策展人气候学家土地使用分析员考古学家城市规划师地质学家4.申请要求 本科录取要求基本要求高中平均成绩70% (加拿大标准)语言要求雅思6.5 (单项不低于6)托福80 (单项不低于19)研究生录取要求基本要求入学申请人必须获得世界公认大学的四年制地质学(地质学专业要求)/ 人类学或考古学 (考古学专业要求)本科学位或相关专业同等学历,并提交毕业证明和成绩单,申请人平均成绩达到B或同等水平(加拿大分数标准);语言要求注意:本文所列出的申请要求仅供参考,最终录取标准以实时更新的湖首大学官网为主 5.湖首优势 一流的实验和教学设施湖首大学科学与环境学院配备数个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这是地质学和考古学专业日常教学和科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程将讲座与研讨会、实验室和现场工作结合在一起,提供学生不同领域的地质学和考古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各类机会。选择地质学和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使用以下实验室和研究场所:Paleo-DNA实验室 (全世界排名第三)环境考古与古生态实验室GIS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仪器实验室地图馆动物考古学实验室实践式的户外教学湖首大学的地理环境数据中心GeoSpatial Data Centre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选择地质学和考古学的同学们有需要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实践探索,有机会参与海外项目,跟导师一起进行勘察和研究。 APGO认证 & 就业支持毕业后想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从事地质勘测相关工作,APGO安大略省专业地质科学家协会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Geoscientist Ontario) 的认证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湖首大学地质学专业的相关课程,毕业生有机会注册为APGO地质科学家,更轻松的找到高薪的工作机会!除此之外,湖首大学还为学生们提供全面的就业支持,从简历修改、面试辅导,到一年多次的求职招聘会和行业联络活动,帮助同学们在自己的领域找到心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