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同学们应该开始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了吧?开题报告里最后两项是指导教师意见和领导小组意见,这个本来是老师的工作,但是很多老师为了省事都会要求学生自己填写,而且还要求不能简单的只填写同意开题,那具体应该怎么写呢?下面给你一些参考:指导教师意见一: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于学生能力提高有利,实验设计合理,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故同意开题。指导教师意见二:该生对本课题相关的知识与理论研究比较透彻,参考了许多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课题结构合理,内容完整,主要观点突出,是学生学习方向的延续,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利。同意该课题开题。指导教师意见三:该生对XX方面的研究比较透彻,参考了许多的文献资料,论文选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课题是学生学习方向的延续,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利,实验设计合理,工作量较大,注意时间安排,同意开题。指导教师意见四:该生论文选题,紧扣专业方向、紧扣现实,做到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有现实意义,有完成选题的能力和条件,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有益。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基本合理,难度合适,学生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该课题。同意该课题开题。领导小组意见一:该生课题较新颖,能收集比较详实的中外参考文献,进行实验设计和准备,实验计划安排合理。希望继续收集资料,完善实验方案,早日开展实验研究和论文撰写。同意开题。领导小组意见二:该论文选题教好,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前期准备较充分,研究内容较为充实,研究方法较合理,研究重点较明确,符合论文开题计划的要求,经过评审和表决,评审小组一致通过论文开题,同意该论文进入下一步研究工作。
文/十八木“听风也听雨,飘雪落澜庭。用心书写教育。” 【本文选自十八木之《读研宝典》系列文章】01 合理吗?曾有毕业生给我留言,问,“老师,我读研期间课程成绩基本都在80分以上,还拿过奖学金,其他方面都表现良好,如果毕业论文盲审通不过,还能正常毕业去工作吗?”遇到这样的学生,其实挺无奈的。因为他们直到研究生毕业都没有搞清楚研究生培养机制。按照现行国家学位相关规定,毕业论文盲评不通过,将无法参加正常的毕业答辩,很多高校都规定需要延期至少半年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继续送双盲评审,如果延期半年盲评依然不通过,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毕业证、学位证可能都没有了,后果很严重,几乎相当于“一切清零”!有同学说,我整个读研究生期间都没有挂科,成绩都很高,综合表现都符合学校要求,还获过一些优秀荣誉称号,凭什么因为一个盲评不通过就不能毕业,这公平吗?合理吗?02 很合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研究生培养不同于本科阶段,本科阶段三年半的时间都是在进行各种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留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只有一个学期,大约三个半月的时间。而且,本科教育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在学生考核方面偏重于课程成绩的考核。而研究生教育基本可以算得上是“精英教育”,其考核更加偏重于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研究生课程学习只需要1年时间,甚至更少,而且课程任课老师基本都会给出比较高的成绩,很少会抓补考,其实也就间接意味着研究生的“重心不在这里”。而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间则至少是1年半时间,从时间安排上就远比本科毕业论文多得多。研究生毕业论文作为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研究生毕业论文要经历大量查阅整理资料、选题、开题报告、开展研究、中期检查、继续开展研究到最后撰写论文等阶段,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能够按照导师要求,认真、踏实、勤勉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平时在做实验过程中注意及时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数据和完善研究过程,及时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而且在平时注意取得一些如专利、论文等科研成果,即便是抽到盲评,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盲评评审人一般是不会故意刁难任何学生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一个全方面的考核,评审人通过对论文的评审,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阅读资料、研究领域的熟悉程度、论文撰写、编辑排版、理论掌握程度、分析总结、创新思维、严谨程度等方面的能力。盲评通常会选择3名评审人,一般情况下只要有1位评审人认为论文不能通过,论文就至少需要修改。有经验的评审人评审意见会不谋而合,打分会比较接近,所以绝大部分是公平的!当然,遇到死对头情况是特例。但凡是评审人给出不予通过的评审意见的,那只能说明,这论文做得有很大的问题。作为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成果,如果毕业论文通不过评审,没有毕业证学位证,自然也就很合理!为什么别人都能通过,偏偏你就不能通过呢?所以也怨不得别人!自己的路是自己走得,旁人顶多能帮你拎点行李、给你指个路,但脚还是长在你身上,路得靠你自己的脚一步一步往前走。03 如何应对?眼下又到了研究生毕业季,往年毕业论文可能是通过纸质版寄送到评审人手中,今年因为受疫情影响,基本都采用的是线上直接双盲评审,其实比往年的快递更便捷更有效,还不存在丢失的问题。这几年受到类似“翟天临事件”等事件的影响,很多高校都加大了盲评抽取比例,由以往的5%甚至增加到20%,一般都至少有10%左右的盲评率。希望所有正在毕业季的研究生们,都深刻意识到毕业论文盲评的重要性!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千万不能大意,千万不能稀里糊涂。在论文定稿前,耐下心来,再仔细检查检查,请导师、师兄师姐们帮忙多看几遍,尽量避免可能的错误或失误,确保论文评审的顺利通过。万一盲评没有通过,在延期的半年里一定要端正态度,仔细认真对论文进行全面修改,争取二次盲评能够通过。这是万不得已的方法,学术是严谨的事情,学术没有捷径,最好的办法还是从研一开始就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平时做好了,一切也就水到渠成!学术是严谨的事情,当谨记终身!【用心书写教育,欢迎关注十八木】(本文原创,欢迎评论转发。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删除)
吉林国文医院药学部是集医院药学建设、药物临床试验、合理用药管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药学技术服务部门。张天镇院长兼任药学部主任,同时也是延边大学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他的学生张文钰于2019年9月入学,在延边大学完成1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后,来到我院开始为期2年的校外实践阶段的学习。经过前期文献调研和对临床科室的考察,张院长确定研究方向为“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治疗的干预效果分析”,旨在通过临床药师参与肺癌化疗患者抗感染治疗全过程,同临床医生共同制定个体化的抗感染治疗策略,对不合理用药进行积极干预,预期改善患者的治疗质量,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3月18日,药学部组织开展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并邀请我院肿瘤中心相关专家参会指导。会议过程气氛融洽,讨论热烈,在听取张文钰的现场汇报后,专家们对其研究思路进行了点拨,给出中肯的改进意见。各位专家经过认真评审,对论文的选题和思路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过程非常必要。在药物治疗的选择和患者的用药教育等方面,临床药师可以与临床医生共同配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与服务。
本站讯(护理部 句琨、党荣清)2020年12月10日,医院2019级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在门诊部8楼视频会议室举行。根据研究生院相关要求和护理学院发[19]号文件精神,此次2019级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工作由我院护理部统一组织。内蒙古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高玉敏、护理学院姬栋岩教授、任海燕教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刘瑞芳、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信鸿杰5位专家受邀到场进行了评审和指导,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在校研究生等近80人参会。参加开题报告的共有14位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我院的11位研究生、赤峰市中心医院的1位研究生、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的2位研究生,他们依次围绕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预期结果、项目特色及创新点、进度安排、参考文献等方面进行了汇报。专家们针对课题设计的各个方面提出很多前瞻性、实用性的建议和意见,不同专业之间互相补充,从护理学、伦理学、统计学、严谨性、可行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指导,并对19级学子的前期工作表示了肯定。同学们纷纷表示专家们对课题的悉心指导,使自己对课题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研究思路更加缜密、研究方案更加完善,并为后续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各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分数由秘书当场核分、当场公布,整个流程完整、规范、严谨。经过8个小时紧张有序的汇报,参加本次开题的14位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中13位顺利通过开题报告,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其中1位未通过开题报告,专家给出整改意见,并通知其再开题时间。开题报告是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编制的“施工蓝图”,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专家的意见对提高研究生们课题研究设计及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次大会既是一次研究生开题报告会,也是一次交流、指导会。通过本次会议的召开,使研究生们对自己的课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为师生交流、教学相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图片/护理部提供
网络配图“问题论文”话题频上热搜。2019年年底,河北发布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今年3月以来,江苏、广东也先后发布抽检结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来源:光明日报)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原题为《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来源:光明日报)
“问题论文”话题频上热搜。2019年年底,河北发布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今年3月以来,江苏、广东也先后发布抽检结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来源:光明日报
“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殷殷祝语凝聚了全国人民的美好期盼,道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2019年5月,作为中央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队伍的成员,吉林大学祁宝昌、方杲、宣昭鹏、孙鹏、刘志刚等医生、教师从遥远的北国春城,背起行囊,告别熟悉的工作环境和亲人朋友,来到新疆这片陌生的热土。他们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积极发扬吉林大学“红白黄”三源色精神,立足援疆工作岗位,用自己对新疆各族人民的真挚情感和突出的工作业绩,书写了一首首欢快的边塞新曲。新年前,记者会同有关部门同志来到吉林大学对口支援高校新疆医科大学,走访慰问这支援疆干部人才队伍,了解感受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对他们产生深深的敬意。祁宝昌:用扎实工作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祁宝昌,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这次援疆他挂职担任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的党委委员、副院长,同时兼任吉林大学援疆医疗队队长。来新疆前,他刚结束中国赴萨摩亚援外医疗队的工作回到国内不久。从炎热潮湿的太平洋岛国,到干燥少雨的祖国西北边陲,除了需要快速调整生活习惯,援疆对祁宝昌来说,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工作的劲头也更足了。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是一所以骨科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初到新疆,祁宝昌组织医疗队一边熟悉环境、了解情况,一边思考探讨如何发挥专长把援疆工作做到深处、落到实处。照搬或简单模仿是行不通的,必须结合新医大六附院的具体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才能在有限的援疆工作期间开展切实有效的精准援助,留下更多、更宝贵的技术和经验财富,真正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随着调研和工作的深入开展,祁宝昌渐渐明确了工作思路:一是专业技术支持,不但要讲出是什么,更要讲明白为什么;二是治疗理念更新,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三是管理理念改革,从科室建设、人才梯队、经营运行等多方面为医院发展建言献策。半年多来,祁宝昌和医疗队开展了大量门诊、会诊、手术等日常临床工作,他在科室开辟了骨折微创手术治疗等10余项新技术、新疗法,每周组织教学查房、学术讲座、院内巡讲,指导青年医师们的论文写作和科研基金申报,还定期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开展健康讲座,得到全院医护人员和广大患者的广泛赞誉。“吉林大学的对口支援对医院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认真向吉林大学援疆专家们学习已经成为全院医务人员的普遍共识”,新医大六附院副院长姜侃谈起祁宝昌和吉林大学援疆医疗队时充满感激。在日常临床工作中,祁宝昌对接诊的每一名患者都尽心尽力,对高质量完成每一台手术的追求更是有些“苛刻”。“祁院长为了让治疗效果达到最佳,术中除了详细观察手术情况,还一直用C型臂X光透视仪等仪器反复多角度透视,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青年医生高龙钦佩地向记者介绍说。有一次,科室接诊了一位胫、腓骨骨折的重伤患者,皮肤表面因为有开放性伤口,软组织条件非常不好。如果采用传统的钢板固定,患者术后损伤大,伤口出现感染等问题的几率也很高。祁宝昌经过会诊后,提出并确定了运用髓内钉固定的治疗方案并亲自进行手术,术后患者各方面恢复情况都很好。像这样通过先进方法颠覆固有模式观念的例子在祁宝昌和医疗队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作为副院长,祁宝昌还承担着新医大六附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相关管理工作。他推动实施全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立项,有效提升了该院的医疗科研氛围。作为医院第二党总支书记,他还负责开展医院二总支党建工作,推进牵头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工作部署,组织开展不同专题学习和各种活动,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把党的治疆方略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对接下来的工作,祁宝昌充满信心和希望,“援疆工作为我们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一定不负重任,为新疆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方杲:建好马学科,讲好思政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援疆是锻造国家担当的大熔炉,是培养过硬本领的大学校,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方杲教授对援疆工作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7年,教学基础和科研实力比较薄弱,新晋教师的比例达到了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学科建设和吉林大学等知名高校全国重点马院相比有一定差距。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和相关科研任务,作为挂职分管学科建设工作的副院长,方杲的压力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现状,在完成好日常教学任务外,方杲下大力气牵头开展学院相关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设工作,努力使学科发展向规范化、可持续的方向改进。为尽快提高学科层次和教师们的科研能力,他积极发挥援疆人才的资源优势,邀请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秉公、高文新、韩喜平等多位国内著名马学科专家来到新医大马院作学术报告,参与指导教师修改科研论文、完善课题申报,为学院和学科建设发展出谋划策。为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方杲经常组织开展业务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带领大家到其他高校和单位参加高水平学术活动。在他的积极推动下,2019年新医大马院学科建设工作成绩显著:相比上一年度新增立项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全院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报告41篇(两篇C刊);科研经费到账121万元,同比增长了1.2倍。2019年7月下旬,首届全国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新疆医科大学举行,来自60余所医学院校马院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活动。以此次论坛的举办为契机,与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全国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联盟,初步确立相应的协同工作机制,达成把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医学院校的特色和亮点来大力推动扶持的发展共识。“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提高我们在全国医学院校马院当中的影响力、推动学院发展驶上快车道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全体教师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能力打开了一扇窗,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方杲的积极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新医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殷冀峰谈起自己的好助手时感慨万分。如何更好地指导不同学术基础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展学习和科研,方杲经常自我加压。每次在课堂上他都耐心地把晦涩的理论知识点讲透讲细并尽量使之生动易懂,结合时政和同学身边事例把党的治疆方略认真传播宣讲。学院刚刚完成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评审答辩,方杲是评审组长。答辩当天上午,4名硕士生的开题进行了将近5个小时,结束时教工餐厅已经下班了。评审老师们被这位吉林大学援疆教师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所折服,在心里竖起了大拇指。新学期开学后,学院即将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一级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分解任务、落实到人、制定时间表,很多工作距离达标要求越来越近。为了不辜负援疆的初心和使命,方杲一直在忙碌着。宣昭鹏:我来自吉林大学,我是白求恩精神的传人从多年求学到毕业留校工作,从青年医生成长为科室骨干,宣昭鹏一直都把白求恩同志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弘扬崇高的白求恩精神早已成为他的人生信条和价值航标。来新疆前,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手足外科,宣昭鹏手术的完成数量和质量经常在全科室里名列前茅。挂职担任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主任后,他把对“满腔热忱、精益求精”的追求继续践行在每一次接诊、每一台手术和援疆工作的每一天。在医院各科室当中,手足外科是医护人员公认的急诊患者比重大、手术复杂程度高的科室。新医大六附院手足显微外科从骨科细分出来成立不久,专业力量不足,医疗理念和技术水平也都有待更新。初到乌鲁木齐,当发现科室面对疑难病例经常因为手术能力不足而无力解决伤病患的痛苦,很多急、重症患者只能选择转院,宣昭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立刻投入到繁重而紧张的科室建设工作中。援疆工作的日子里,宣昭鹏每周二全天在门诊出诊,累计诊疗患者达千余人次。每周一、三、四、五都是他的手术日,除了参加查房、会诊,他把自己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的,几乎全天都在手术室里为各类伤病患者做手术。半年多来,他实施或示范指导完成手术200余例,且全部为难度较高的三级以上手术。手术最多的一天,宣昭鹏在十几个小时里连续做了7台手术。为了更快提高科室团队整体业务水平,宣昭鹏尽心竭力、倾囊以授,开创性地开展了很多新医大六附院从未实践过的治疗方法。国内领先的、新疆地区首例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修复股骨颈骨不连、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修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皮瓣移植修复胫骨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缺损等复杂手术先后在科室临床中开展。他还完成了施治游离皮瓣 Masquet手术治疗胫骨骨不连和皮肤缺损、陈旧性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重建、带血管蒂皮瓣转移术以及对严重创伤肢体行外固定 复合组织瓣移植的保肢治疗等高难度疗法。在宣昭鹏的引领下,科室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快速成长为这所传统骨科医院的新兴强势科室。宣昭鹏始终用对工作的忘我和敬业精神影响着科室团队。青年医生陈玹清晰地记得,一天深夜,正在值夜班的他接诊一名因交通事故造成左前臂脱套的重伤患者,伤者立刻被送进手术室,陈玹却因为没有把握做好手术而惴惴不安,情急之下他忐忑地拨通了主任的电话。做了一天手术的宣昭鹏二话没说,披上衣服冲出宿舍赶到急诊室,立刻带领陈玹投入手术。几个小时后,天色已经渐亮,手术非常成功,伤者的胳膊保住了。宣昭鹏揉了揉疲惫的双眼,简单休息了一会儿,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2019年8月的一天,牧民玉素甫背着患有糖尿病足症的母亲来到科室就诊,老人因病情恶化已危及生命,需要立刻进行截肢治疗,可高昂的手术费用让这个生活本已艰难的家庭承受不起。焦急的时候,宣昭鹏来到病房,将12000元钱塞到玉素甫手中。得知这一消息后,科室全体医护人员都被深深打动,大家也都纷纷捐款,使老人得以顺利完成了手术。时间过得飞快,宣昭鹏一直在筹划着在新的一年里,再尽可能多地为科室开展一些业务培训,再尽量联系一些机会让大家能走出去参加高水平学术活动,再和院里申请尽量多为科室添置一些新器械、新设备......“援疆”两个字,对他来说决不只是一段经历,而是继承发扬白求恩精神、服务新疆人民健康事业的坚定信念。孙鹏:用汗水浇灌热土,让大爱挥洒真情孙鹏是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公共数学教学研究中心一系教研室党支部书记。2019年春天,新学期开学不久,院里得到学校的通知,希望推荐一名骨干教师到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工程技术学院挂职副院长工作。能在自己的从教经历中参加一次援疆工作一直是孙鹏的愿望,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顺利通过了选拔。出征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噩耗却接连传来。4月底,孙鹏的父亲因病不幸逝世。泪水还未拭干,母亲又被查出罹患癌症,接连的打击几乎击倒了这个五尺男儿。孙鹏知道,如果此时提出申请退出参加援疆,自己虽然可以在母亲床前尽孝,可因为选拔工作已经结束并上报国家,名额如果作废,新疆医科大学以及那里的同学们很可能就此失去一次宝贵的受援机会。他没做过多考虑,安排好家事,电话里嘱咐即将结束国外访学的妻子回来后要照顾好母亲和孩子,便与援疆队伍一起出发前往乌鲁木齐,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疆工作。在教学方面,孙鹏曾多次在全国以及吉林大学的教学比赛中获奖。到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工程技术学院报到后,孙鹏了解到学院在自身发展建设的同时,还承担着全校数学、计算机信息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他经常组织老师们开展教法讲座和集中研讨。为了缓解学院教学任务压力,他主动申请同其他老师一样,每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固定学时的《高等数学》课,工作在教学一线。一身简单整洁的西装,一条素色领带,讲台上的孙鹏儒雅谦和,为祖国边疆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责任和热情在黑板上尽情跳跃。班里有些基础薄弱同学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为了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使不同民族的同学增进交流和友谊,孙鹏在班里组建了多个“帮带”学习小组,及时关注少数民族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带动大家的学习兴趣,互相督促,共同进步。他住在校园里的援疆干部公寓,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只要有时间,他就忘记了白天工作的辛劳,不知疲倦地来到班级和同学们一起上晚自习,主动询问大家白天的课上知识点接受了多少、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为他们个别辅导、反复讲解。2019年暑假,按照学校要求,各学院负责同志要带队开展学生家访,援疆干部本不在此列,孙鹏主动提出缩短对他来说弥足珍贵的探亲时间,带队前往远在800公里之外的伊犁两名同学家中。一名因病患而休学学生的家长紧紧拉着孙鹏的手,希望他把孩子培养好,以后能为国家、为新疆作贡献。暑假后,这位同学回到学校主动要求到孙鹏的班级学习,这让他更深刻体会到援疆工作的意义重大、使命光荣。积极报名作学校“三进、两联、一交友”教师(进课堂、进食堂、进宿舍,联系学生、联系家长,同学生交朋友);带队回到吉林大学调研,帮助学院搭建科研平台;牵头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参与学院在新校区的建设规划;为青年教师联系到吉大继续深造......工作一项接着一项,孙鹏就这样在援疆的岗位上挥洒着热忱和汗水。刘志刚:高山仰止,大医精诚仁者乐山。天气好的时候,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的诊室里凭窗而眺,可以看到天山东麓的博格达峰巍峨屹立在远方,终年积雪,壮美圣洁。参加援疆工作来到乌鲁木齐的几个月时间里,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主治医师刘志刚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山、这里的人,更爱上了援疆这份事业。新医大六附院疼痛科三年前刚刚成立,各项科室建设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相关制度还不够规范健全;医疗理念有待更新,疼痛治疗技术以传统的神经阻滞、药物治疗为主,提高空间很大;医生队伍平均年龄仅34岁,专业外语基础比较薄弱,在查阅文献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科研氛围需要进一步营造。这些,在科室副主任刘志刚心里都是亟需破解的难题。半年多来,除了大量的门诊工作外,刘志刚参加30余次科室会诊处置疑难病例;每周带领科内医生进行一次全科大查房,对每一位住院患者的情况都做到了如指掌,并及时针对治疗方案给予指导意见。帮助科室引进冲击波治疗仪和射频热凝治疗等设备,使科室诊治范围得以扩充,诊疗效果大幅提高。刘志刚积极引入先进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思路,超声引导下PRP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突关节炎、足内侧神经射频治疗顽固性跖腱炎、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去神经化治疗膝骨关节炎等一系列创新型新技术先后在六附院落地并逐渐成熟,为很多患者彻底解除或缓解了病痛。他主持科室进行医疗安全、技术规范的制度修订,保障各项新技术顺利开展。经过一系列积极整改,疼痛科整体医疗实力得到快速提升,科室在广大患者当中的美誉度显著提高。面对患者,吉林大学医疗队深刻体会到“援疆”两个字很多时候除了因病施治,更是对他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有一次,刘志刚接待了一名患重度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受传统观念影响患者坚决不接受为其进行关节置换手术。在征得患者和家人的同意后,刘志刚联合“PRP注射”和“膝关节去神经化”两项新技术给予辅助治疗。患者术前因剧痛无法下地,在接受治疗后可不拄拐行走。患者和家属对刘志刚的医术赞不绝口,更对现代医学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下一步的继续治疗奠定了基础。“除了要当好一名医生,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科学家”,这是刘志刚的职业理想,同时他也把这种追求带到了年轻的六附院疼痛科团队。在他的主持下,每天早上1次“早读书”,每周1次“文献交流分享会”,已经成为科室雷打不动的固定安排。渐渐地,很多医生开始主动学习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更新治疗理念,查阅资料文献,了解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临床和科研相结合的工作氛围在科室团队中愈加浓厚。除了院内工作外,刘志刚还受自治区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邀请、以吉林大学援疆专家的身份参加了“自治区冲击波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并在会上作专题报告;受邀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骨科开展讲座并进行患者治疗示教;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疼痛科成立的整体规划工作;到院内外参加义诊,在电台和网络开展讲座,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援疆使命。还有几个月,援疆工作即将结束。刘志刚说,他一定会怀念在新医大六附院工作的日子,怀念他为之奋斗过的科室和团队,怀念窗外的博格达峰。他相信,这里的一切一定会越来越好,但为新疆各族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永远未完成,永远在路上。后 记开展对口援疆,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巩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实践。在记者采访的两天时间里,和吉林大学援疆干部人才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付出和牺牲。近日,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他们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奋战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他们在吉林大学对口支援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的岗位上,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精湛的业务能力、高尚的敬业奉献精神和师德医德,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力加快推进健康新疆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健康福祉的道路上,留下了吉大人深深的足迹。他们的话语中传递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心系新疆各族人民,努力创造突出业绩,新疆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曲家伟 文/摄)(来源:吉林大学新闻中心网站)
2月24日上午,北京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所组织召开了2019级硕士研究生开题研讨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综合监督局赵月朝巡视员、国家卫生健康委综合监督局公共卫生一处钟发英处长、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魏守刚教授、基础学院吴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李扬教授及北京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所郭欣主任医师六位专家担任本次开题会的考核评分专家,北京市疾控中心科教办王慧副主任主持会议。首先郭欣所长对前来参加论文评审的专家进行了介绍,并对硕士研究的内容、任务来源以及重要性进行了简要介绍。接下来,专家推选魏守刚教授担任本次开题的考核专家组组长。随后由王朔同学进行开题报告汇报,汇报的题目是《全国中小学校教室采光照明与课桌椅配备情况调查分析》,她从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与内容、预研究结果、讨论五个方面展开,介绍了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教室采光照明和课桌椅的配置等现状及预研究结果。针对汇报,各位专家对开题汇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提问,同时就该论文题目与所研究的内容符合程度、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是否引入近视防控相关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开题专家还针对课题的数据分析与深入挖掘提出了具体建议。最后,赵巡进行了总结,他说学校教室采光照明与课桌椅配备等教学环境卫生问题与中小学生的健康密切相关,论文选题方向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使师生有一个舒适的视觉环境,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科学合理的采光照明与课桌椅配备对于视力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疾控中心贺雄副主任在结束办公会后匆匆赶到现场,与到会领导和专家就学生健康相关问题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会议在欢乐祥和、热烈浓郁的节日氛围中圆满结束。下一步,王朔同学及课题组将根据专家意见,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与完善,深入挖掘数据,为论文的撰写打好坚实的基础,也为做好学校教室采光照明与课桌椅配备等教学环境卫生问题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来源:北京市疾控中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0月27日,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人民医院硕士学位论文开题、中期答辩会圆满结束。答辩会共有1名研究生进行开题汇报,5名研究生进行中期汇报。开题和中期答辩会邀请唐山市人民医院李景武副院长,华北理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庞淑兰教授、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孙红教授,唐山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宋巧凤主任、唐山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李玉凤主任、唐山市人民医院放化一科王志武副主任和唐山市人民医院放化六科熊伟副主任组成答辩评审组,李景武副院长担任组长。答辩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6名研究生围绕自己的课题进行了PPT汇报,分别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实验方法、创新点、预期结果以及论文进展情况、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学位论文完成日期计划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评审组对学生们的汇报进行了认真评阅,从研究选题的创新性、方案的可行性、内容的合理性以及数据统计等方面给予了针对性评价,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研究生们认真回答了专家的提问,接受了专家的意见。论文开题报告是保证课题顺利开展的首要环节;中期汇报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进展的阶段性检查,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的重要环节。专家的意见对提高研究生们课题研究设计、实施和撰写毕业论文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次汇报会为师生学术交流、教学相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答辩结束后,李景武副院长在总结讲话中首先对各位评审专家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人民医院研究生开题和中期答辩会表示感谢。李景武副院长指出,通过本次答辩会,不仅提升了我院研究生论文撰写工作的严谨性,也使同学们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同学们的研究热情,为研究生以后的论文撰写指明了方向。同时,通过专家们的指导,也使同学们学会了很多的答辩技巧及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科研及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李景武副院长希望各位同学按照评委老师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修改论文,为将来顺利毕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争取早日成为一名高水平的医学技术人才。( 唐山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来源:燕赵都市报冀东版】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