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不管是考公务员还是考事业单位,学历是块敲门砖,越好的岗位要求越高,当然福利待遇就更好。今天老王跟大家聊聊研究生可以选择的3个“铁饭碗”,看看这些岗位的待遇如何?考试内容有没有什么不同?1、军队文职军队文职有消息称春节后就会有招聘公告发布,据老王了解,今年的文职岗位有扩招名额,但考生起步学历在“全日制本科以上”才符合报考条件,如果是研究生学历,那么在选岗方面就有更大的优势。比如军区、军校、机关单位、医院等热门单位,招聘的文职岗位学历也在不断攀升,研究生学历慢慢成为起步门槛,当然薪资待遇也要高于本科生一部分。试用期的工资普遍8-9K的水平,转正后1W+。这个工作虽然是2018年才兴起,但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不输公务员水平。考上后不仅能享受部队编制身份,食宿、服装基本上都是单位解决,比如一日三餐,制服配发、住房问题等等,在生活开销上是比较小的。2、聘任制公务员聘任制公务员普遍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能报考,也可以说是公务员中的“高端岗位”。从各地公布的报名条件来看,普遍薪资水平在30-50W之间,有的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开出80W年薪的高工资。比如去年上海80W年薪招聘任制公务员,这对于学历高的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竞争岗位。要知道,普通的公务员岗位需要通过笔试、面试等一系列考核才能最终上岸成功,薪资待遇也不可能说直接拿几十万年薪,而聘任制公务员就打破这一传统,多数岗位只面试,上岸后享受公务员待遇,只要学历达标,有相关工作经验,就可以报名面试。3、人才引进其实每年全国都有人才引进公告,比如一些英才工程、优才计划等,都属于人才引进的范围。这些考试一般都要求学历在硕士研究生以上,本科学历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比例不高。这对于学历+专业出色的考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竞争比较小,上岸的概率自然就高。从往年的公告上来看,不同地区关于人才引进的待遇补贴也不同,但总体有下面几个补贴:一是安家补助,研究生以上学历平均在在6-10W的水平,有的是按月补助,每月补助千元左右,二是提供住房补贴或者安排公租房,解决住宿问题。这类考试有一个亮点就是没有笔试环节,直接进入面试。所以说对于符合相关专业的考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最后老王想说,这几年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的人比较多,大家在选岗上面一定要多注意报考条件,根据自身学历和专业要求,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争取一次考上编制。文末说说你的看法。
首先,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进入大厂的机会要明显高于本科生,可以从事的岗位类型也更多一些,除了可以从事开发岗位之外,还可以从事算法岗等高附加值岗位,在读研期间可以结合自身的能力特点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一个主攻方向。从当前的人才需求情况来看,互联网大厂的开发岗位要相对多一些,所以如果想从事开发岗,进入大厂要更容易一些。目前开发岗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领域,其一是大数据领域,其二是云计算领域、其三是人工智能领域。大数据领域的开发岗位比较多,既有前端开发岗位需求,也有后端开发岗位需求,对于研究生来说,可以重点关注一下后端开发岗位,可以重点学习一下Java语言,然后基于大数据平台来完成一些行业场景下的开发。目前很多传统的Web后端开发已经逐渐并入到了大数据领域,要想提升就业竞争力,也要重视前端知识的学习。云计算领域的岗位也非常多,随着云计算逐渐开始大面积落地应用,云计算与行业领域的结合也在不断加强,基于云计算的开发任务也在大量增加。不少互联网大厂目前重点关注PaaS相关平台的打造,而且PaaS的行业属性非常强,细分领域也非常多。人工智能领域的岗位虽然在近两年的增长趋势有所放缓,尤其是算法类岗位,但是进入到2021年之后,人工智能领域的岗位需求量也有复苏的迹象,最近一段时间也释放出了不少算法岗位的需求,从大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要想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岗位,可以从机器学习开始,然后可以基于当前的开放AI平台来完成一些项目实践。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私信我!
现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一志愿的同学早已经知道自己的录取情况,调剂的同学,能调剂成功的基本上已经调剂成功了,没有调剂成功的同学估计很难了,因为现在还在调剂的学校已经非常少。我想准研究生们都对研究生生活比较感兴趣吧,研究生三年一般是怎么安排?研一重心在上课,研二重心在科研,研三重心在找工作。1、研一主要上课我们进入研究生学习过后一样要参加理论课程的学习,理论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英语课、政治课和专业课,研一刚刚进入到实验室,对于导师的研究项目还不太熟悉,对于实验室的仪器操作不熟悉,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所以,我们刚刚进入实验的前面几个月时间,主要是上课,第一年需要修满所有学分,另外一个就是利用上课以外的时间熟悉实验室,阅读文献积累知识,摸索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展自己的实验。通常情况下,自己先帮师兄、师姐做实验,通过向他们学习,学习仪器操作,学习实验流程,逐步确定自己的实验方向,然后开始摸索自己的实验,对于研究成果,不同的老师要求不一样,有些老师不要求你第一年出研究成果,有些老师则要求你出研究成果。2、研二主要忙科研研究生一共三年的时光,时间过得非常快,我们在结束课程过后,就要立即投入到自己的实验当中。研究生的假期和本科生有点不一样,研究生假期不按照学校假期进行放假,大家都约定俗成,寒假半个月、暑假半个月,其余时间都要待在实验室,所以我们在一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就要开展自己的实验。这个过后将会非常难过,一年级的时候,你没有实验成果,你可以说你刚刚来不懂,你可以说自己几乎每天都在上课,但是已经到二年级了,这些将不再是理由,在组会汇报上面,你没有成果,你将得到导师劈头盖脸的骂,还有自己也会非常着急,如果研二不把实验做完,等到研三的时候又要准备就业,又要准备毕业,到时候也没有时间来做实验。3、研三考虑未来等到你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自己的实验进度已经接近尾声,文章已经处于投递阶段,我们应该要考虑自己的未来,是继续深造读博,还是就业,读博就要寻找读博学校,联系博导,就业就要开始制作简历,奔赴各个招聘现场。研三下半学期,就撰写毕业论文,准备毕业。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742天01欧洲著名政治家托马斯 · 莫尔说:“在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而选择中最难的,往往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前几天,知乎热榜上有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27 岁女生,公务员编制,上岸复旦研究生了,要不要辞职去读呢?发帖的姑娘洋洋洒洒写了上千字,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情况。姑娘是2016年的毕业生,但本科的学校不是很好,于是决定继续深造。无奈父亲突然病重,家里还有个刚上初中的弟弟。为了挑起家庭重担,也为了照顾父亲,她选择了回家乡参加公务员考试。很快,姑娘如愿考进了离家近的税务局。入职以后,由于姑娘本科学的是汉语言,对税收一窍不通,所以也只能做做文字工作,在办公室做文秘。2018年,姑娘的父亲去世,弟弟也上了高中,母亲陪着弟弟去市里读书,姑娘就常年一个人待在一个半小时就能溜达完的小县城。当姑娘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发现,自己对当前的岗位并不是很满意,工作上也很难再有突破和调动。最主要的是,自己实在不喜欢每天写公文、会议纪要和工作总结,还是喜欢原来的专业。于是姑娘决定考研,并报了复旦。2020年一整年,她白天上班晚上自学,常常学到凌晨三四点。原本只想了却自己的心愿,给自己一个交代,成不成功都无所谓。没想到在27岁生日之际,姑娘竟收到了复旦大学研究生复试通过的通知。夙愿一朝达成,但她却突然惶恐了:“我真的应该去读吗,我能养活自己,能找到工作吗,年龄会成为我的限制吗?”02这个帖子目前在知乎上的浏览量已经超过了200万,1000多人参与了回答。我稍稍刷了一下前面点赞数较高的几条回答,发现竟没有一人建议姑娘留在小县城当公务员。大家要么摆出两种选择的利弊,建议姑娘根据自身情况做选择,要么直接建议去复旦读研:“答案显而易见。去复旦,相当于人生命的长度至少翻倍。因为人生命的长度不仅仅在于时间的长短,更在于经历的多寡。”“复旦硕士,留给你的是广阔的未来。如果不去读,你的余生绝对是悔恨更多!”“不是谁都有资格‘选择平淡地度过一生’,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要不要在九死一生和十死无生之间选择九死一生——显然这个答案很明显了。”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1119:不确定性》中提到:虽然一定的确定性会让我们感到安全、舒适、愉悦,但如果完全确定,也未必是好事。比如说,玩游戏。在搞清楚所有的不确定性之前,我们会玩得很开心;如果一旦通关,每一步都知道如何应对时,我们就会觉得无聊,很快会弃玩。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劝姑娘放弃公务员去读研。因为比起一眼就望到头的人生轨迹,去名校读研或许是丰富人生体验的最好途径。但网友们选择读研的建议,其实是建立在“读研之后未来一定更明朗”的假设上。他们忽略了读研的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硕士毕业之后,也有可能找不到好的工作。况且,姑娘已经27岁,研究生毕业最少30岁,现实告诉我们,这个年龄的未婚未育女性,很难找工作。而如果继续当公务员,这一切可能遇见的难题,都不会发生。这个选择难就难在,两个选项的机会成本都很大。选择了继续当公务员,就必须放弃体验新的人生、实现梦想的机会成本;选择了去复旦读研,就必须放弃现世安稳和一辈子的铁饭碗。03我在这个帖子中,还看到很多人鼓励姑娘跟随自己的内心,别太纠结选项的利弊。说得直白一点,其实就是凭直觉做选择。这也是生活中大部分人在面临选择时的策略。因为时间的不可逆,我们基本无法验证,当自己做另一个选择时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所以大部分人在很多选择上会懒得思考,直接交给直觉,省心。最后,我们的人生基本上被随意的选择所绑架,大概率走向了平庸。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避免这样的结果呢?生涯规划师古典在《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一书中提到了两个方法:①建立完整的原则体系价值观是我们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而在生活中若想顺从自己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的就是原则。原则连接着我们的价值观与行动,它就像指引你行动的灯塔,帮我们成功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当面临两难的抉择之时,遵循原则就能迎刃而解。就像古典在书中说的:原则在手,世界我有。比如,把“持续阅读”作为原则的人,面临“看书还是看剧”的决策时,就应该果断地选择看书;把“绝不能没有诚信”作为原则的人,面临“是否因私事放弃已经约好的谈判”时,就果断选择守约。对于知乎上的那位姑娘,如果把“生活安稳”作为原则,那么就算考上了复旦研究生,也可以果断选择继续当公务员。毕竟这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而如果把“追求梦想,丰富人生体验”作为原则,那么就果断进复旦读研。别人的意见、自己的心情或直觉,往往都比较随机,而原则是明确的。一旦建立了完善有效的原则体系,就能极大地缓解“选择困难症”。04②比较选项的后悔程度古典在书中提到一个朋友的例子,和知乎上那位姑娘的两难选择很像。朋友在一个国企做互联网运营。做得很没意思,国企也不太重视互联网。于是朋友向几家企业投了简历。没想到竟然有一家面试通过了,还是业内不错、有口碑的互联网企业,收入跟国企差不多。但就在面临选择的这段时间,自己所在的国企也想在互联网运营上发力,他的项目得到了重视。朋友表示,如果那家民企是BAT、小米、滴滴,他就义无反顾地去了;如果国企的上司一直是他佩服的那个(上司在3个月之前换了),他也就踏踏实实地在国企待着了。但这些“如果”都不存在,他开始纠结到底是留在国企,还是去那家民企。当朋友求助古典的时候,鉴于做选择的时间有限,古典直接抛出一个问题:假如这两个选项,过了两三年以后,你分别都后悔了,那会是什么样?你觉得哪个后悔更能忍受一点?当天晚上,朋友就做出了决定。同样地,选择去名校读研还是继续留在公务员的岗位上,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姑娘可以仔细描述两三年以后每个选项后悔的样子。比如:A:硕士毕业后,在大城市打拼两年,职业发展缓慢,收入也没上去,房租又涨了,对象也没定,后悔了。当初回家多稳定,抱着一辈子不愁的铁饭碗,唉!B:回家两年,安定到空虚,岗位几乎没什么职业发展可言,每天写着自己无比厌恶的公文、会议纪要和工作总结。窝在一个连肯德基麦当劳和电影院都没有的小地方,生活极其单调,后悔了。当初如果在大城市闯荡,至少见了世面,再折腾不出成就也有种成长感。然后比较一下,哪个后悔更好受一点。答案就出来了。因为这样的提问,能让人有感受上的比较,把未来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境直接模拟出来,自己体会。而这种后悔A跟后悔B的比较,能让人迅速地做出决策。05总结一下这两种选择策略,其实都绕不开两个问题:“我是什么样的人”和“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原则体系,代表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对比选择之后的后悔程度,反映了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归根到底,做任何选择之前,都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虽然我们呼吁勇敢追梦,趁年轻多见世面,但每个人一定要按这种方式生活吗?我们可不可以安安稳稳、浑浑噩噩地过一生呢?当然可以,但前提一定是:如果你清楚地认识到了“见世面”和“浑浑噩噩”这两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那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合理。什么才是最好的生活?没有标准的答案,但一定是最适合你的生活,也是你想要的生活。作家Lachel有一句话我很认同:人生,其实就是在各种力量拉扯之下,竭力保持平衡所走出来的轨迹。如果你失去自我的控制力,你就会把你的生活,全盘交到别人手上。认清自己,郑重地选择,才是我们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唯一能做的一件事
近日,在论坛中笔者看到有位研究生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历,这位研究生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两年,税前的年薪达到45万以上,但是他却想要从公司里辞职,因为难以适应工作压力,所以想要通过现在的年龄和实力进而去进入体制内成为一名公务员,因为现在所在的城市或者工作并不是很喜欢,特别焦虑。所以当原因曝光后,很多网友都表示理解,毕竟在大公司里虽然工资比较高,可是如果有非常大的压力,那么可能心情就会变得越来越差。但是也有一些年轻人在体制内混得越来越差,总是沉迷于一些没有挑战性的工作当中,最后也是逐渐的被淘汰被孤立,所以每个从业者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其实都应该找准位置,这样才不会让工作不稳定。近年来,有很多年轻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尽快的出人头地,并不想让自己一步一步地废掉,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人明明有学历有能力,最后却混得越来越差了。第一、长时间地玩游戏看电视看综艺,沉迷于短时间的快感最后却发现自己在学习工作的时候已经慢慢的报废了,因为很多年轻人在下班之后就是躺在床上,并不愿意去动手做事,慢慢的就会发现自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因为你总是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沉迷在安逸的环境中,已经被社会淘汰,而自己却并不知情,这样的年轻人其实在社会上还是普遍存在的。第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办法继续坚持从事一份工作,学一样爱好总是三分钟热度,无论是跑步健身或者是读书,最后却发现自己很难继续坚持下去,明明自己可以去做一些努力的生活,但是却假装努力让自己没有办法在一个专注的领域中取得成功,那么你就不可能获得非凡的成就,因为很多年轻人就是通过不断刻意练习,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有更好的收获。第三、不愿系统地学习,而且在找工作以及工作期间也不愿意去积累经验总是看一些热点新闻或者是一些娱乐信息心灵鸡汤,以为自己能够取得成功,可是度日如年很难在行业中建立系统的认知,而且知识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你的知识体系正在被荒废,你就无法成为领域里的天才。结语:大家对此怎么看呢?写在评论中,大家一起交流。每天分享职场干货、职场故事、职场案例、和领导同事相处技巧等职场经验!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父辈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时,便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未来的投资回报问题,如子代的工作薪酬、福利待遇等。但是事实表明,近年来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很多毕业生还面临着找不到工作以及薪酬低甚至零薪酬的状况。在就业难的大环境面前,很多家长意识到二十多年的教育投资,最终可能换来的却低薪酬的结果,因此在家长群体中便普遍萌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事实上,家长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将“读研”即接受研究生教育看成了是一种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的手段,功利性的教育观念是这种想法的始作俑者。他们本以为高经济地位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然结果,但是残酷的现实表明,接受研究生教育后的就业形势仍旧异常严峻,我们不仅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读研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普通家庭培养给研究生,月薪不足五千,读研真的有用吗?据一项社会调查显示,高等教育道学费10年内上涨了20倍,而同一时期的国民收入增长不足4倍。另一项数据调查显示,一名研究生培养成本相当于一位农民30多年年的纯收入。国民收入的增幅远不及高等教育的学费增幅,更何况培养一名学生从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到初高中再到大学之后是研究生绝对是一笔不菲的费用。此外,普通家庭的经济条件处于劣势地位,因此由于受到经济因素制约而负担不起子女的教育费用的情况多出现于普通家庭之中。即使一对普通家庭的父母竭尽所能将自己的子女供到大学毕业,在高昂的研究生学费面前也要稍加考虑。在残酷现实的压力下,即使渴望接受更高层次高等教育的学生也只能忍痛走上工作的道路。一些大学生认为,当他们通过竞争激烈的研究生考试,经过4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高等教育的洗礼,毕业后竟遇到找工作困难的现象,且平均起薪工资甚至比农民工低。于是有一些家长开始这样算起经济账:培养一名研究生在教育阶段的投入近10万元,毕业工作收入不高的话,毕业几年都不能收回读书成本。在研究生入学前夕,一位四川女孩的遭遇引发了社会的群体围观: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反对女儿读研究生,甚至宁愿出资给女儿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打水漂,把这么多钱白白扔给大学”。这位女孩的经历绝不是个例,也是多数研究生面临的显示状况。这不禁引发了社会关于“读书无用论”的讨论,读书到底有用吗?读研的意义在哪里呢?“读书无用论”真的对吗?“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主要萌芽于农村,进而席卷至整个社会。很多人尤其是处于农村底层的劳动人民受到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的制约,无法使自己的子代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这些未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学生便另辟蹊径,走上了其他发家致富的道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也获得了和研究生相当的薪资,这一社会现象对很多人的观念产生了冲击。他们认为,不读书在节省高额学费的同时又能够多获得比同龄的研究生多几年的工作薪酬,对这些家庭而言,这一举措无疑是更加划算的。“读书无用论”便卷土重来,我们应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事实上,“读书无用论”不是读书无用而主要是指读书效用下降。人们大都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将读书和学习知识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来看待。一旦有人因为读书而没有满足他获得财富、权力、地位的期待时,他便对读书的用处贴上了“无用”的标签。从概率上来看,受教育程度高、读书多的人,其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普遍会高于受教育程度低、读书少的人, 当然不排除个别小概率甚至相反的案例。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可以通过读书来学习知识的。大学校园考级、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热等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衷,尽管其中有功利的嫌疑。一些人认为,研究生工资涨幅不如农民工,表面上是知识贬值。但二者不具有可比性,只能说部分掌握技能的农民工工资超过一些专业竞争力不强的大学生工资。大多数农民工就业前景及优势不及大学生及研究生,并且,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工作苦脏累、工作不稳定,也是不争的事实。读研的优势(一)学历是就业的敲门砖当今社会会给予高学历者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意味着,通常学历越高的人往往得到的工作机会就越多,发展前景越宽广。在这条跑道上,高学历者无疑已经赢了高能力的人,他们所得到的人际资本更多,获得的就业机会也更多,高学历者一旦遇到了自我发展的平台,就能够获得施展抱负及展示自我的机会。(二)促进个体认知发展那些获得较多学校教育的个人比那些获得较少学校教育的人能更好地认识目前国内外形势和公共事物,而且有更强烈的意愿和寻找合适的途径在离开学校后继续学习,不断进步以跟上时代发展。其次,受过较多教育的人比那些受过较少教育的人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和更合时宜的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因此,个体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拥有了更多、更全面、更多的知识和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他有更多关于这个社会的信息,能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更多了解,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较好地规划未来。结语常言道:“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境难长。”当前我国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研究生薪资较低,而打工者由于对工作期望值不高,更容易就业;在薪酬方面也出现了研究生和高中及以下毕业生同酬甚至不如后者的情况。但这只是特定时期的个别现象,也是多元化社会容易出现的现象。由于受个体差异、环境际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并没有规定研究生一定比学历不如他的人工作好,挣得多。“读书无用论”也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
2021考研进入后半段,目前已经产生三个问题,明年考研或将更难随着时间已经进入到四月份,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了复试,甚至有的院校已经完成了复试,同时今年的考研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通过学长的了解和分析,可能明年的考研会更难。要知道随着本科录取率的逐渐提高,本科生也变得慢慢变得不再那么珍贵,而考研已经成了很多学生必须做的事情,目前考研竞争也很激烈,具体有哪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名校分数普遍高,竞争更激烈从学长了解到重点院校的复试线来看,今年复试线再创新高,而纵观近三年内的分数线也是越来越高,一些曾经可以捡漏的冷门专业,如今已经回归了原本属于他的价值。而原本就比较热门的专业则更是高到了极致,清华大学的金融硕士复试线直逼405分,中国人民大学的统计学学术复试线更是达到了429分,浙江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复试线接近四百分,数学满分的学生都一大堆,考研内卷着实太严重,名校的热门专业,简直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甚至不能用竞争激烈来形容了。之前之前一些可以捡漏的专业如中科大的电子信息专业,之前分数并不高一些同学捡漏,但今年也是达到了388分,也变成了优等专业的分数线。复试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从今年的一些院校复试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初试第一名都被淘汰掉,而最后一名成功上岸逆袭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就比如说,浙江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竟研究生的复试有很强的主观性,各高校对学生也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还会有一些内幕,对学生复试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看不懂。甚至学校自己都不了解到底要考察什么,考生不知道学校要考什么,就没有办法提前准备,也增大了考研复试的难度。调剂院校变得更难自从今年国家线公布之后,一些院校的操作,也是让人无法理解,A区院校迟迟不肯公布复试线,而B区院校有提前公布的复试线,这就让一些原本想要考A区院校的同学不得已调剂到B区院校,等到快要开始复试之后A区院校才公布自己的复试线,导致学生很后悔。而调剂系统打开之后,调剂考生也是蜂拥而至,有调剂名额的高校成了抢手的院校,甚至这所高校可能只是一所普通的一本。而实力稍强一点的院校调剂都爆满,甚至有一些有研究生招生全的民办高校也开始了提高分数,不确定性很大,有一些初试成绩不理想,本科期间也没有什么优秀成绩的学生很难找到调剂的院校。学长看法学长说的这三个问题,其实在今年已经非常普遍,而且已经有学生遭受过不公平的待遇,但没有办法,我们不能左右学校的看法,我们只能提高自身能力,而从今年考研情况来看,要付出的努力比以往都要难。因此大家能做的就是在考研前多付出一份努力再过了初试之后复试阶段,好好准备争取一次上岸,否则考研难度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到最后累的还是自己。因此,想要考研的同学还是能提前准备就多准备一点,切勿等到最后才追悔莫及。本期文章就到这里,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是白槿学长,关注我了解最新教育资讯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在过去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在学校内就可以完成了,而现在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要求的更高,而创新性的人才不能拘泥于学校内。知识的实践的转化、能力的提高需要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承担着转化的功能,因此,就出现了研究生学生进入企业“打工”的现象。当前一些高校中,一部分有资源的教授,利用各种市场上的各种途径,既在外兼职又对外承担一些课题,一边培养人才,一边搞副业,因而与我们传统教育相比,这种师生关系就被赋予了更多内涵。首先,高校研究生需要实践的平台,和导师一起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探索,掌握扎实的专业的技能,除此之外就是,教师承担科研项目是高校必须做的事情,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自己要不断创新技术,应该成为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具有足够的影响力,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因而承担项目是应有之义,要得到资源支持;从这些出发点来说是好事情。但是,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研究,应当享有相应合理的劳动待遇,应当对劳务费的发放等问题给予规范性的制度保障,而不是仅仅是把自己的项目任务摊派给学生另一边则享受学生成果。一些教师非但没能给学生解惑,反而使学生更加困惑、迷惘,造成了有些学生对教师忙于兼职、忙于课题论文不满,认为这些不是为人师表的老师该做的事。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教师首先要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如果一个教师只注重做研究,忙于跑关系,跑项目,不注重人才培养,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近年来时不时爆出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冲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将对高校教师申请课题、师生关系等加以规范监督,让学校真正回归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初衷。
考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初试之后,还要等复试分数线,进复试之后,并不是等额录取,而是差额复试,需要和别人竞争,最终决定录取的是初试+复试成绩=总成绩排名,择优录取。什么是差额复试?研究生考试目的是选拔高素质优秀人才,学校会根据招生计划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定复试分数线,这个比例就是复试差额比。比如某高校某专业招生10人,学校会按照最低1.2的比例让至少12个人进入复试。也就是说,最终,会淘汰掉至少两人。进入复试的人数与招生人数之比,这个比例就是复试差额比。进入复试后的淘汰率有多高?一般来说,规定复试差额比不得低于120%,按照招生计划的1.2倍公布复试名单。例:东北大学2021年硕士复试方案,复试比例一般不低于120%。厦门大学2021年硕士复试方案,复试差额比控制在1:1.2~1:2之间。但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热门程度不同,学校会划定校线,然后各院系会在校线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考生报考人数、初试成绩,再划定专业线。报考人数过多的热门专业,复试差额比150%也很常见,也有等额复试的,200%也有,甚至按照招生人数的5倍、10倍公布复试名单,最终淘汰大批考生。举例:安徽大学-法律硕士(非法学)日前安徽大学官网公布了2021年硕士各专业招生计划,其中法律非法学全日制一共招生110人,非全日制法律法学+非法学一共招60人。复试名单中,法律非法学进复试一共550人,其中非全日制考生一志愿只有25人,其余525人均为全日制,复试差额比近5:1。也就是说,这525名进复试的全日制考生,最终只录取110人,而其余的415名考生只能“陪跑”被刷。高复试差额比的是少数,大部分院校多按照1:1.2~1:1.5公布复试名单,也就是说淘汰率在17%~30%之间。太扎心了! 525人进复试只要110人,400多人陪跑被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以后选择考取研究生。但正是由于人们意识的普遍提高,考取研究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从而考取研究生的难度也在逐年增加。以前如果讨论考取研究生,或许人们会说一句,只要好好学一学就能够考上,但现在很多同学们起早贪黑的学习也不一定能考上研究生。很多时候同学们进入复试后也有被淘汰的可能。那让我们来看一看,研究生进入复试后的淘汰率有多高?1.复试比例。研究生进入复试后的淘汰率与复试比例有关。复试比例相信很多同学在高中毕业选取大学学校的时候就看到过,有的学校招生简章上写的招生比例是1:1.2这个比例就是说,比如我会先录取12个人,但最终我只会选择十个。也就是说,这些学校会选择12个同学,但在复试之后会刷下去两名同学。往往刷下去的这两名同学是没有办法选择其他院校的。可能有些同学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碰到过这些状况。所以说淘汰这件事情还是比较残酷的。但还有一些名校可能会选择1:1.5的比例也就是说,在招生的时候会选择15个同学,但在复试过后会刷下去五个同学。这就导致那五名同学直接落榜。但只要同学们的专业能力足够硬,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安然的通过复试。2.报考人数。淘汰率也与报考人数有关。比如说今年这个学校只招收20个人,但报考的人数只有十个人,那么只要他们的分数通过了国家线,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淘汰同学的。复试的时候只要中规中矩,不出什么大差错,往往就会直接录取。复试的原因就是想看同学们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同学们的想象,同学们,只要在发挥的时候临危不惧,能够游刃有余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往往就能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