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修慧科学网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745-549465.html研究生的招收与培养,是导师们永远关注的话题。撇开培养单位行政命令式的“硬指标”不说,那研究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今天倔人说说自己的理解。首先俺把研究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想做科研,也能够做好科研。 这类型需要的是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假以时日,定会成功——不是指研究生一定会得到巨大的科学成就,而是指培养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2)想做科研,但不会做——愿望是好的,但缺乏能力。 这一群体数量繁丰,特别需要导师给予良好的指导。当然,在获得必要知识储备和能力提高的同时,对科学问题的感悟可能也很重要。如此一来,这部分学生中,或许还存在一小部分不适合做科研的人。 (3)根本不想做科研,当然一般也不会,更不用心。 这一群体读研究生的目标明确——就是文凭!不过,这里并不乏适合做科研的脑袋!要想使他们中的一部分能够做科研、能够做好科研,需要导师的点化——这种点化不同于导师引导下对“科学问题”的感悟,而更像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俺一直认为,在培养学生做科研方面,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目标。本科生学套路,硕士生学思想,博士生搞创新。 下面聊一聊俺对硕士生培养目标的理解,供大家商讨或拍砖。 这里就不讨论(1)类学生了,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硕士毕业的条件,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至于(2)和(3)类学生,培养或提升的方面大致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已有理论知识的感知与应用。 有一句成语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一条辩证规律是“量变引起质变”。 读研究生、学做科研,常规做法都是从阅读文献开始的。这里的文献不仅仅指从最新的相关期刊中查到的研究内容近似的文章,也包括研究课题可能涉及的理论与方法的书籍。许多研究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后者的重视。要清楚地知道,它们才是你今后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石,而前者(期刊中的文章)仅仅是路标或甚至风景而已。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你的学科知识体系即便不是空中楼阁,也会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一遇风雨就摇摇欲坠,令人胆战心惊的。 研究生们自己判断这方面的方法就是,能否真正正确理解导师给定的课题——即能够正确、有理、有据、准确回答这么几个简单的问题:课题的意义何在?或为什么要选择该课题?该课题目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或不足或研究空间?你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在某些具体细节问题上,一般要超过导师对课题的了解。 如果到毕业时仍然不能做到这些,那么俺看似武断地告诉你:你不合格! 第二,对实践手段、过程与结果的分析判断。 在文献阅读做好的前提下,开始着手实践(大多数工科叫实验)过程的进行。这里注意两个概念的清晰内涵:科学性和合理性——至于正确性与准确性是有待于后人或时间检验的。在评审论文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人用“试验”二字;在与同行讨论问题,也有人建议用“试验”二字。鄙人认为甚是不妥。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倔人认为“实验”有“有比较确定的预期目标并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实际验证”之意,而“试验”更近于“不太清楚结果如何的试一试”的意思,有些“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的味道,当然这也不一定意味着“不科学”。如果汉语表达不清楚,我们可以借助于英语(呵呵,英语还有这个功能)。“实验”是Experiment(其实这个词中文释义中也有“试验”的意思),而“试验”更像是Try。再看看Experiment,与Expert有着同样的词根,是不是显得更“专业”些呢? 关于这方面的判断也有一个成语可以表达:熟能生巧!你在实践中“熟练”到了“巧”的程度吗?这里的“巧”是不同于“悟”的另一种境界。大家都学过《卖油翁》吧,老人家说“无他,唯手熟尔”,就是这种境界。如果至此还不理解,(俺不说你抬杠),再告诉你一个实例:研究或发明汽车的科学家,驾驶汽车的能力不一定超过出租汽车司机——根本原因在于一个“巧劲儿”! 还有一个就是合理性,最起码做到自圆其说。有人可能会说,仅仅合理不够,还必须正确与准确。其实这是不大可能的事。回想一下伟大的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性就知道了。 有人说科技论文只有20%是正确的,这是有道理的。不用说50~60%以上的正确率,就是超过30~40%以正确的“产出率”也够吓人的啦!对照工业企业的利润率来讲,20%的“利润”已经相当可观喽! 第三,对获得实践结果的归纳、总结与凝练。 这是对前两个方面程度的体现与输出,前两个方面的收获直接影响这部分的效果;而且即使前两个方面做得足够好,也不一定说明这部分一定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前两个方面做得不好,那这部分做得好者鲜有所闻。 这部分做起来很难,但判断比较容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学位论文(学生们称之为“大论文”)的编写。这是水平显示度最直接的方面。 如果发挥得好,甚至可以遮掩前两个方面的不足。如果把好好的一个科学问题或工程问题,写成一个简单实验结果的罗列与描述——本科生论文的味道。那你危险了!最起码说明你对研究课题的把握不够,没有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说实在的,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感悟到“文献阅读不足”所致还是要得的——“边学边卖”也许还来得及。如果到了这个时候连这个“感悟”都没有,那你完蛋喽,哈哈!(2)发表论文(学生们称之为“小论文”)的编写。这是研究工作或课题学术水平的最佳体现。这个方面既好把握,又不好把握。 说好把握,一方面是格式属于“八股文”类,照着现成的论文格式“套一套”即可。需要注意的倒是这方面最好不要“创新”,好论文因为格式不符合所投期刊的要求被拒者数见不鲜。另一方面内容已经摆在那里——现在一般都在计算机硬盘里装着。 不好把握的说法就是如何把内容有机的组装起来、把问题说明白、让读者看明白——这才是一个科学研究者的硬功夫。如果各方面配合得力(包括很给力的导师)的话,实现达到一篇SCI高度的论文对硕士生来讲,并非绝对不可能之事。 经常遇到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具有SCI高度Idea,只用了Ei高度的功力,最后写成了核心期刊水平的Paper。这恰似“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最新网络流行语——其非遗憾也欤?(3)做口头报告(学生们称之为“答辩”)音频的输出。有一个俗语叫“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 有些方面,你内秀可以,做研究生论文不可以,而且绝对不可以!如果做得不好,那么对不起,你不合格。 宣讲论文与老师讲课不同。老师讲课目的是让听课者听懂并部分记忆,既不能以老师的科研水平做衡量的标准,更不能以老师当年的学习甚至考试水平做基准。 宣讲论文就是要体现自己的课题学术水平(包括创新性)、实验手段的先进性、结果或数据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等,只要阐述明白即可。至于台下的人能否听明白,那不是答辩者的事儿!如果宣讲者自己讲着讲着把自己绕糊涂了(这可是司空见惯的哟),说明什么?——“短炼”!说了这么多,到底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判断研究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俺有! 别人的学生,俺只能看到学位论文。前两个方面俺主要从“错误数量”上判断。如果论文漏洞百出,编号和页码驴唇不对马嘴,柳树上打一棍槐树上去了皮,挂羊头卖狗肉,图表比较乱套等等,这能是一篇用心做的论文吗?俺虽然从来没有枪毙论文,但遇到这种情况总是拿着铅笔到处划划,以示警示。至于答辩,老师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往往“很容易进入角色”,忘记了答辩的真正目的——是在考查学生的程度与水平,不是单纯的科学辩论。所以,一旦“试出”学生的半斤八两,俺就会替学生解围、打圆场。 至于俺自己的学生嘛,嘿嘿,论文或课题的内容都在俺的掌控之中,所以要么三个方面都得6分以上(满分以10分计),要么其中之一超过7.5分(另两个方面也不能离6分太远),这是底线——俺的要求真的不算高吧?为什么一个7.5分也可以呢?不是还有一句成语叫“举一反三”嘛,是不是可以用在学生毕业后,摸爬滚打中走向成熟呢?
1、研究生入学考试有几个分数线?研究生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一般而言,我们常说的分数线指的是初试成绩的分数线。那么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的分数线有几个呢?跟考生密切相关的分数线有3个。(1)34所自主划线高校的分数线下表中的34所高校具有自主确定研究生初试分数线的权力。这些学校的分数线即是复试的分数线。也就是说报考这些学校的考生,只要总分和单科分数均通过了分数线就具备了复试的资格。(2)国家分数线其他高校,要执行国家分数线,即通常所说的国家线。国家线是教育部结合招生计划、生源情况及总体初试成绩情况,确定的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要求标准,其中包括总分和单科分数要求。国家线又按照地域分为A、B两个区。A区(一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市)。B区(二区):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但是,通过了国家线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复试资格。能否进复试还要看各个高校的复试分数线。(3)复试分数线复试分数线是各个高校在国家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招生计划和考生的初试成绩确定的。一般情况下,复试分数线要高于国家线。如果,高校生源不足,那么就复试分数线就是国家线。只有通过复试分数线的考生才能获得复试的资格。2、通过分数线就能考上研究生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首先,通过国家线不一定通过报考学校的复试线。如果仅仅通过国家线,而没有通过学校复试线,那么连报考学校的复试都进不了。其次,通过复试线,也不一定能通过复试。通过复试线只是具备了复试资格。对于生源充足的高校,一般都是按照1:1.2的比例来确定复试线。也就是复试还要刷掉20%的考生。因此,过了复试线还不能保证考上研究生,还要结合复试成绩才能最终确定是否被录取。3、通过分数线但是没被报考学校录取怎么办?考研是非常艰苦的,通过了34所自主划线高校的分数线或者国家线,但是未被报考学校录取的考生怎么办?对于不是非报考学校不上的考生来说,还有机会进行调剂。关注雷哥,及时了解成绩查询、分数线、复试和调剂信息!
在职研究生比较适合在职人士报名,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那么2019年在职研究生及格分数线是多少?在职研究生不同的方式,分数线不一样,想知道自己要达到多少分,就要看选择哪种方式报名。在职研究生报考方式分为3种:非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和中外合作办学硕士。一、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先考试再学习,毕业之后获得硕士学位证和研究生学历证。只是该方式与全日制采用相同的政策,所以不但要一起考试,考试内容也是完全一样的。分数线:与全日制一样,专业不同分数线不一样,其中学校也会有分数线要求,其中34所自划线分数线会高于国家线。二、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申硕是先学习再考试,毕业后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该方式也要参加全国统考,是在完成研修班学习,且本科有学士学位,毕业满3年及以上。考试科目只有2门,外语和学科综合,各科满分为100分。分数线:及格制,60分/科三、中外合作办学硕士中外合作办学硕士考试由学校自己组织,不需要参加全国统考,所以就没有分数线规定。该方式的考试主要是以面试为主,部分学校也会有笔试,通过考试之后即可办理入学。目前,同等学力申硕的方式已经开始招生,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科院心理所……均可咨询。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什么是合格的好学生》,如下:昨天聊了什么是合格导师。今天站在导师立场聊聊什么是合格的好学生。为什么在合格前加上好字?因为作为导师不仅要求学生做到合格,更期待做到好。研究生是人生中成长提高的重要阶段。自学为主是研究生学习区别于本科生的重要标志。不论你是出于什么动机,只要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你的命运就完全掌握在你自己手上。因为你是成年人!做研究生,不仅是完成论文。当然毕业论文是获得学位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顺利完成学业应该是合格的。但要做到好就不是如此简单了。的确,这篇文章的作者说得很对,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容易,但是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好”研究生却非常不容易。成为一个合格的好研究生,除了要在规定时间内,短短3年完成导师和学校规定的工作量,还要做超出这个工作量一倍以上的额外研究工作,并且要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才能算是好研究生。实际上并没有3年时间,硕士研究生第1年通常就只是学习专业基础课,没有这部分知识一般无法开展后续研究,所以第1年基本上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最后1年基本上也是提前半年要开始写论文,整理资料等,剩余半年用于论文送审的流程和答辩。因此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做的研究就只有1年,这1年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做出两倍以上的规定工作量?难度的确很大。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国内名校很多比较牛逼的博导不想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原因。
一个月前收到金融学研究生刘同学的约稿,由于教学和科研工作比较繁重,一直没想好该如何动笔,怕因为写作风格有异,不能顺利完成任务。但在课堂上看到同学们对知识渴望的眼神,内心有感而发,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如有不同想法,还请见谅。对于这样一个标题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也难免落于俗套。如何称之为合格的研究生,这里仅指就做研究而言,避免以偏概全,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事实上,研究生阶段在整个大学阶段具有强烈的过渡色彩。本科是打好扎实基础的阶段,主要是学好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博士阶段则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阶段,可以说提出问题显得更为重要。至于研究生阶段则是强调如何去解决问题。因此,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带着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大有作为。01.做什么———确定研究方向 如何度过三年的研究生涯?对于很多人只是打算毕业踏入工作岗位又该如何,我们暂且不表。根本上来说,不管将来继续做研究还是工作,有一样东西是相通的,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研究生的阶段特点,每一位同学都会有相应的指导教师。各位导师都会问学生读了哪些专著,熟悉哪一个领域,这一步实际上都需要同学们自身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我们相信本科阶段绝不仅仅是学好教材上的理论知识那么简单,这些都是公共知识,真正体现出同学们差异的就看你课后做了什么事情。只有经过前期的铺垫,你才会发现自己的优势体现在哪里,然后根据导师的指点,尽量少走弯路。当然如果能够恰好和导师的研究方向保持一致,那就更好了,相当于坐上了电梯,而不是爬楼梯了。所以要想走在别人前面,必须从第一步就要努力,认真思考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努力是第一位的,而且是前期就已经积累好的,再根据导师的建议才能很快进入到研究过程中。大家都知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往往忽视了自己遇到师傅之前还要有的兴趣储备。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感觉都可以做,模棱两可。因此,如何确定自己的兴趣储备,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文献积累,另一方面还必须有深刻的经历和总结。后者因为稀缺反而更加珍贵,从这里更能擦出思想的火花!所以说很多著名经济学家常常提到相对年轻人优势在于经历过,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而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工具和方法。总而言之,作为研究生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确定研究方向。02.如何做———寻找边际贡献 确定研究方向后,下一步就是要构思自己的想法了,也就是常说的边际贡献、创新之处或闪光点。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或多或少会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纵观学术界论文的边际贡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及数据创新。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不可滥用“创新”这个词,当然也不要把创新看得太高不可攀。在这三类创新中,研究生最有希望突破的地方是应用层次,即方法创新,即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结合中国问题的实际,来解决现实问题。中国经济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两个转型,即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转型。这两个转型都没有完成。正是用主流经济学理论不能直接解释的地方,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富矿。在形成自己的想法之后,不要急于展开研究,你不知道这个想法有没有被人论证过,前人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那么你再去论证就是重复性的工作了。科学不鼓励重复的工作,而是鼓励创新,所以你要做一个文献综述,看看前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到了什么程度。你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新,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寻找边际贡献,然后验证可行性是一个艰难而有风险的过程。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平时的知识积累,文献阅读量。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后,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阅读大量的文献,根据文献的需要进行精读和泛读。因此寻找边际贡献本身就是形成想法,并验证可行性的过程。03.努力———让理想照进现实 做研究并不像大家想象的仅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也分不开。在努力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阻碍,以至于原本丰裕的时间变得碎片化了,在理论知识本就脆弱不成体系的情况下,要顺利进行下去就显得尤为艰难。很多学生基础都非常好,但是很难坚持静下心来认真做研究。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面临各种目标的选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约束下合理安排自己的研究时间就非常重要了。因此,做学术,想法很重要,但是不要想法太多,特别是不能受外界干扰,必须禁得住“冷板凳”。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所斩获的。来源:中国知网、中南财经政大学研究生学报,2015年第5期作者:马老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师
为啥每年考研结束后,有人初试得高分却没有被录取呢?你知道考研最终录取的总成绩是怎么算的吗?成绩的计算是每一位考研的学生必须要知道的,千万别到了最后还稀里糊涂。初试成绩不同的专业考试科目、总分会有所不同,有人考两门,满分300分;有人考三门,有人考四门,满分500分。那么你的初试成绩就是初试卷面所得成绩,各科目相加。下面我们重点看看复试成绩是如何计算的。复试成绩通常,考研复试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分别是:专业课、综合能力、英语能力。同样,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复试形式会有所差别。一般专业课采用笔试+面试的方式考察。复试的笔试考试科目,一般都会在专业目录或者复试通知里面显示。复试专业课所考科目与初试不同,由招生单位命题,所以说这也是复试备考的难点所在,复试的真题很难找到,更能考察到考生的专业能力。面试部分,一般通常考察考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以及英语口语。专业综合能力由面试导师提问相关问题,比较随机,有可能结合考生的个人简历随机提问,也有可能是抽题目回答,根据你的回答,老师继续延伸提问,通过考生的回答及反应,来判断考生的专业素质、个人性格、品质等等多方面。英语口语的考察一般会抽提进行翻译,也有可能与导师进行英语对话。也有学校复试考英语听力的,大家可以向在读研究生学长学姐打听一下,往年他们的复试流程以及导师所问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面试部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甚至能决定考生是否被录取(前提是初试过线、复试笔试及格)。所以说,大家在等成绩的这段时间,每天坚持复习专业课,背英语,写英语自我介绍,准备个人简历等等,不要让自己荒废。等复试分数线出来之后,留给你的复试时间非常紧张,到时候再突击准备就来不及了。复试在录取总成绩中占多大比重?答: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在30%~50%,也有超过50%的。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招生单位可以实行复试一票否决制。也就是说只要复试不合格,不管初试成绩多高,招生单位都可以拒绝录取。所以为什么一直强调大家要重视复试,初试考高分也不要掉以轻心。录取总成绩究竟如何计算?答:录取总成绩=初试总成绩×初试成绩权重+复试总成绩×复试成绩权重。举例:初试成绩500分,复试成绩100分,两部分成绩权重都为50%,所有考生按总分排名,择优录取。(复试总成绩=专业课笔试成绩×笔试权重+综合面试成绩×面试权重+外语听说能力成绩×外语成绩权重)。大家一定要看清楚自己报考院校的复试占比,有些复试占比大于初试占比,如果是这种情况更要重视复试,成绩擦边的同学也有逆袭的机会。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面试形式会有所差别,下图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9年的复试方案: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复试细则:复试的录取比例是多少?答:不是进入复试就会被陆续,是按照一定的比例通知这些考生来复试,然后根据最后的成绩排名,录取其中一部分,也就是说差额复试。所谓差额复试,就是在计划录取人数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去参加复试,然后再选取计划定额的人数,这样将有利于高校全面评估候选人,最终选拔出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而非只会考试的考生。差额复试的比例一般为1:1.2(即120%的比例),比如招生计划录取100人,会让120个人去参加复试,然后再从120人中录取100人,这样就是1:1.2的差额。部分高校、专业将该比例提高到1:1.5,甚至更高。这个指标也是小编一直强调让大家去看自己报考院校往年的复试名单与拟录取名单,通过将二者对比,就可以看出来该学校该专业刷人比例多少,如果是那种很坑的让大票人去复试,最终只录几个的,提前做好两手准备。出成绩前这段时间,大家可以多看看目标院校往年的复试相关通知,复试名单、调剂信息、录取名单、录取考生的成绩等等,多多看看这些数据,对于自己接下来的行动也有很大的帮助,不管做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小编还会继续给大家写关于复试、调剂的相关文章哦
考研成绩达到300分难不难?300分在所有的考生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考研满分500分,如果按60分及格来计算,刚好300分及格,从这个角度来说,300分也就是刚刚及格的水平,远远称不上高分。但是你也不要觉得300分简单,要知道考研有许多科目的国家线甚至还没有超过300,就与去年为例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军事学、体育学这些学科门类国家线连300分都不到。如果你能考到300分,你就过了以上这些学科的国家线。有人说300分还不简单,我闭着眼睛都能考300分,要我说不一定吧,要么你没考过研,要么就是在吹牛。300分虽然就是百分制中及格的水平,但是也真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我们就以英语举例,满分100分,60分及格,你觉得60分好不好考?事实上如果考研英语能考到60分以上,全国任何一所学校包括清华北大,这个分数都够用了。考研真实的情形是2019年考研英语一的全国平均分才48.59,连50分都不到。考研不同的科目有着不同的特点,就以英语来说,大部分人刚开始看到考研英语的真题都会一脸懵逼,5个选择错了4个这不是你对错答案了,承认吧就是你做错了。没有接触过考研英语真题的人,上来一篇阅读5个做错4个,做错3个太正常不过了。就算你把每个单词的意思都查出来,你也不一定能够做全对,你的表情可能会变成下面这张图。考研34所自主划线院校分数相对要求较高,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复试线,还有着自己的校线和院线。但是除了这34所学校,其它学校都是按照国家线来录取,对于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学校,由于报考人数少,只要你能超过国家线,那么基本上就能录取。所以不要瞧不起300分,更不要看不上国家线。
首先要恭喜各位已经通过了考研初试和复试的“准研究生”们,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接下来各位“准研究生”们就应该要调整心态,好好了解读研期间的你必须要做的事,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准备迎接研究生生涯的到来。以下四件事,小编认为是读研期间必须要做的,做到了才是一名合格的研究生,缺一不可。第一、与导师处好关系读研期间,有这么一个人,他不仅影响你的专业研究,也影响着你的学术方向,更能影响你毕业之后的就业和发展,这个人就是你的导师!与导师处好关系必须是读研期间的头等大事,导师作为你读研期间最重要的陪伴,他能给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导师手里掌握的各类资源:人脉、科研、项目等等,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你作为导师的学生,这些资源基本是“唾手可得”,不要认为从导师身上获取资源就是无能,相反,懂得资源的收集才是最聪明的,导师也希望你能够将他的资源发挥到极致。因此,跟导师处好关系,不要把师生关系闹得很僵,这是成为一名合格研究生的一件事。第二、掌握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阅读外文文献,是每一位研究者的必修课,读研之前的本科阶段,几乎很少有机会或很少有需要去阅读外文文献,因为对于本科阶段来讲,国内已有的研究资料已经足够支撑起本科生毕业,但对于研究生,情况则不同,读研期间,为了解决科研问题,你不仅需要查阅国内文献,更需要翻阅甚至翻译大量的外文文献,你的研究眼界不再仅限于国内,而是会慢慢的与国际研究接轨,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大量的外文文献资料,这是苦活,更是个累活,但是是必须要做的。因此,掌握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从现在就开始锻炼,每天积累阅读量,总有一天你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会得到质的提升,这是成为一名合格研究生的第二件事。第三、掌握大小论文写作能力写论文和发表论文,这两件事贯穿研究生生涯的始末,对于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来说,写论文应该是“信手拈来”的,会写论文,不仅仅是会排版、会码字而已,而是懂得紧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晓导师的研究领域,擅长收集各类资源,然后把这些综合到一起形成一篇学术论文,并尽全力的把论文发表在各大核心期刊上,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论文越多越好。高校对于研究生毕业抓的很严格,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小论文发表,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制作要求也非常高,因此,无论大小论文都要会写,这是成为一名合格研究生的第三件事。第四、对学术有敬畏之心关于对学术的敬畏,很多人都不放在眼里,很多人会在学术上造假,小编认为:学术是科研的根基所在,如果连根基都假了,那么整个社会将难以进步,奉劝各位“准研究生”,一定要对学术有敬畏之心,认真对待,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以上就是小编认为的成为一名合格研究生必须做到的四件事,关于这四点,你怎么看?
1、通过国家线只是取得了复试资格研究生入学考试即将开考。春节前后会公布考试成绩。3月中下旬会公布国家线。很多考生关心成绩如果通过国家线,是不是就意味着考上研究生了?答案是:不一定。因为,通过初试只是获得了进入复试的资格,后序还有复试、面试、调剂。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后,复试和调剂的相关流程如下:(1)初试(12月底)(2)初试成绩公布(2月上旬)(3)34所自划线高校公布分数线,并组织复试(3月初,具体根据学校安排)(4)国家线公布(3月中下旬)(5)各高校组织复试(4月)(6)研招网开放调剂系统(3月下旬—4月底、5月初)2、对学校没有要求,恭喜你已经迈进研究生行列如果对学校没有要求,考研成绩还过了国家线。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一只脚迈进了研究生行列!不管能否进入复试,能否被报考学校录取,基本上已经确定你可以读研究生了!大不了调剂就行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给你分析。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现在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学校由于没有名气,所以每年的招生计划都很难完成。最惨的甚至一个学生都招不来。如果一个硕士专业3年没有招到学生,就会被取消招生资格。有的高校就面临这样的窘境,辛辛苦苦申请下来学位授予权,结果招不来学生,你想想这是一种什么体验?这类学校每年都只能通过调剂来招学生。在调剂时,这些学校比调剂的学生还要拼!只要你过了分数线,这些学校敞开大门欢迎你!3、对学校有要求,尚需面对激烈的竞争如果你对学校有要求,那就不好说了。这个时候,考研成绩过了国家线,只能说你取得了资格。如果你考的是985、211高校,竞争非常激烈,分数低说不定复试都进不了。即便进了复试,如果初试分数较低,排名垫底,逆袭的可能性也不高,基本上会被刷掉。如果非要考一个好的学校,通过国家线没进复试或者复试被刷掉的考生只能期待来年二战了。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研路漫漫,雷哥相伴!关注雷哥,为你答疑解惑!
来源:王修慧科学网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745-549465.html研究生的招收与培养,是导师们永远关注的话题。撇开培养单位行政命令式的“硬指标”不说,那研究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今天倔人说说自己的理解。首先俺把研究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想做科研,也能够做好科研。 这类型需要的是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假以时日,定会成功——不是指研究生一定会得到巨大的科学成就,而是指培养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2)想做科研,但不会做——愿望是好的,但缺乏能力。 这一群体数量繁丰,特别需要导师给予良好的指导。当然,在获得必要知识储备和能力提高的同时,对科学问题的感悟可能也很重要。如此一来,这部分学生中,或许还存在一小部分不适合做科研的人。 (3)根本不想做科研,当然一般也不会,更不用心。 这一群体读研究生的目标明确——就是文凭!不过,这里并不乏适合做科研的脑袋!要想使他们中的一部分能够做科研、能够做好科研,需要导师的点化——这种点化不同于导师引导下对“科学问题”的感悟,而更像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俺一直认为,在培养学生做科研方面,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目标。本科生学套路,硕士生学思想,博士生搞创新。 下面聊一聊俺对硕士生培养目标的理解,供大家商讨或拍砖。 这里就不讨论(1)类学生了,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硕士毕业的条件,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至于(2)和(3)类学生,培养或提升的方面大致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已有理论知识的感知与应用。 有一句成语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一条辩证规律是“量变引起质变”。 读研究生、学做科研,常规做法都是从阅读文献开始的。这里的文献不仅仅指从最新的相关期刊中查到的研究内容近似的文章,也包括研究课题可能涉及的理论与方法的书籍。许多研究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后者的重视。要清楚地知道,它们才是你今后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石,而前者(期刊中的文章)仅仅是路标或甚至风景而已。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你的学科知识体系即便不是空中楼阁,也会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一遇风雨就摇摇欲坠,令人胆战心惊的。 研究生们自己判断这方面的方法就是,能否真正正确理解导师给定的课题——即能够正确、有理、有据、准确回答这么几个简单的问题:课题的意义何在?或为什么要选择该课题?该课题目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或不足或研究空间?你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在某些具体细节问题上,一般要超过导师对课题的了解。 如果到毕业时仍然不能做到这些,那么俺看似武断地告诉你:你不合格! 第二,对实践手段、过程与结果的分析判断。 在文献阅读做好的前提下,开始着手实践(大多数工科叫实验)过程的进行。这里注意两个概念的清晰内涵:科学性和合理性——至于正确性与准确性是有待于后人或时间检验的。在评审论文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人用“试验”二字;在与同行讨论问题,也有人建议用“试验”二字。鄙人认为甚是不妥。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倔人认为“实验”有“有比较确定的预期目标并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实际验证”之意,而“试验”更近于“不太清楚结果如何的试一试”的意思,有些“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的味道,当然这也不一定意味着“不科学”。如果汉语表达不清楚,我们可以借助于英语(呵呵,英语还有这个功能)。“实验”是Experiment(其实这个词中文释义中也有“试验”的意思),而“试验”更像是Try。再看看Experiment,与Expert有着同样的词根,是不是显得更“专业”些呢? 关于这方面的判断也有一个成语可以表达:熟能生巧!你在实践中“熟练”到了“巧”的程度吗?这里的“巧”是不同于“悟”的另一种境界。大家都学过《卖油翁》吧,老人家说“无他,唯手熟尔”,就是这种境界。如果至此还不理解,(俺不说你抬杠),再告诉你一个实例:研究或发明汽车的科学家,驾驶汽车的能力不一定超过出租汽车司机——根本原因在于一个“巧劲儿”! 还有一个就是合理性,最起码做到自圆其说。有人可能会说,仅仅合理不够,还必须正确与准确。其实这是不大可能的事。回想一下伟大的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性就知道了。 有人说科技论文只有20%是正确的,这是有道理的。不用说50~60%以上的正确率,就是超过30~40%以正确的“产出率”也够吓人的啦!对照工业企业的利润率来讲,20%的“利润”已经相当可观喽! 第三,对获得实践结果的归纳、总结与凝练。 这是对前两个方面程度的体现与输出,前两个方面的收获直接影响这部分的效果;而且即使前两个方面做得足够好,也不一定说明这部分一定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前两个方面做得不好,那这部分做得好者鲜有所闻。 这部分做起来很难,但判断比较容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学位论文(学生们称之为“大论文”)的编写。这是水平显示度最直接的方面。 如果发挥得好,甚至可以遮掩前两个方面的不足。如果把好好的一个科学问题或工程问题,写成一个简单实验结果的罗列与描述——本科生论文的味道。那你危险了!最起码说明你对研究课题的把握不够,没有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说实在的,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感悟到“文献阅读不足”所致还是要得的——“边学边卖”也许还来得及。如果到了这个时候连这个“感悟”都没有,那你完蛋喽,哈哈!(2)发表论文(学生们称之为“小论文”)的编写。这是研究工作或课题学术水平的最佳体现。这个方面既好把握,又不好把握。 说好把握,一方面是格式属于“八股文”类,照着现成的论文格式“套一套”即可。需要注意的倒是这方面最好不要“创新”,好论文因为格式不符合所投期刊的要求被拒者数见不鲜。另一方面内容已经摆在那里——现在一般都在计算机硬盘里装着。 不好把握的说法就是如何把内容有机的组装起来、把问题说明白、让读者看明白——这才是一个科学研究者的硬功夫。如果各方面配合得力(包括很给力的导师)的话,实现达到一篇SCI高度的论文对硕士生来讲,并非绝对不可能之事。 经常遇到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具有SCI高度Idea,只用了Ei高度的功力,最后写成了核心期刊水平的Paper。这恰似“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最新网络流行语——其非遗憾也欤?(3)做口头报告(学生们称之为“答辩”)音频的输出。有一个俗语叫“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 有些方面,你内秀可以,做研究生论文不可以,而且绝对不可以!如果做得不好,那么对不起,你不合格。 宣讲论文与老师讲课不同。老师讲课目的是让听课者听懂并部分记忆,既不能以老师的科研水平做衡量的标准,更不能以老师当年的学习甚至考试水平做基准。 宣讲论文就是要体现自己的课题学术水平(包括创新性)、实验手段的先进性、结果或数据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等,只要阐述明白即可。至于台下的人能否听明白,那不是答辩者的事儿!如果宣讲者自己讲着讲着把自己绕糊涂了(这可是司空见惯的哟),说明什么?——“短炼”!说了这么多,到底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判断研究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俺有! 别人的学生,俺只能看到学位论文。前两个方面俺主要从“错误数量”上判断。如果论文漏洞百出,编号和页码驴唇不对马嘴,柳树上打一棍槐树上去了皮,挂羊头卖狗肉,图表比较乱套等等,这能是一篇用心做的论文吗?俺虽然从来没有枪毙论文,但遇到这种情况总是拿着铅笔到处划划,以示警示。至于答辩,老师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往往“很容易进入角色”,忘记了答辩的真正目的——是在考查学生的程度与水平,不是单纯的科学辩论。所以,一旦“试出”学生的半斤八两,俺就会替学生解围、打圆场。 至于俺自己的学生嘛,嘿嘿,论文或课题的内容都在俺的掌控之中,所以要么三个方面都得6分以上(满分以10分计),要么其中之一超过7.5分(另两个方面也不能离6分太远),这是底线——俺的要求真的不算高吧?为什么一个7.5分也可以呢?不是还有一句成语叫“举一反三”嘛,是不是可以用在学生毕业后,摸爬滚打中走向成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