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胡卫委员:建议取消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硬指标阿什利

胡卫委员:建议取消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硬指标

中青在线北京3月7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庆玲)“高校‘研究生毕业需发表论文’的要求并无相应的法律依据,既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催逼学术不端,并影响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建议修订《学位条例》有关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进行合法性审查,规范研究生毕业考核程序等,让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归于人才培养,而不仅是发表论文。在胡卫看来,研究生为了在毕业前有限的时间内发表学术论文,往往只能选择热门的大众化的、迎合学术期刊的口味的、短平快的课题,并不能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催逼学术不端,“在毕业、就业、生活的压力下,有些研究生为了毕业,不择手段地进行论文剽窃、数据造假,以图蒙混过关‘混文凭’。这种硬性规定不符合教育长期性和创新偶然性的规律,因为实验、毕业压力大,研究生已成为精神疾病的易发人群”。胡卫认为,应尽快修订《学位条例》、出台《学位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这对全面实施依法治教、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学位法》中应明确区分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和附加条件,限制学位授予单位制定学位授予条件的自主权,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对法定的学位授予条件进行细化,但不应增设其他额外条件,例如“毕业或答辩之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同时,建议《学位法》中要明确学位申请人申请学位的条件和程序,保障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的权利救济。同时,胡卫建议,要规范研究生毕业考核程序,以学位论文答辩为主,并建立学位申请人的权利救济制度。具体来讲,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重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通过对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和要求作出具体规定,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并且应把“学位论文答辩合格”作为授予学位的条件。对博士生可额外要求多种形式的创造性成果,如论文、专利、会议报告等,但不限定于“发表论文”。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苗乡情

牛!苏州大学一硕士以第一作者在顶级期刊《Nature》发表论文!

日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之一的《Nature》发表了以苏州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研究论文《In-plane anisotropic and ultra-low-loss polaritons in a natural van der Waals crystal》,报道了面内各向异性和超低损耗声子极化激元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该研究为构建新型平面光学器件以实现低损耗的信号处理和光热能量管理,以及纳米尺度定向控制光传输和光-物质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崭新途径。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排名第一的第一作者是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硕士研究生马玮良。在硕士就读期间便能做出有如此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消息一出,便备受关注。充分开发自主性学习2011年,马玮良进入苏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又选择考入苏大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马玮良同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以基础课程为主,马玮良在本科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努力补足理论上的“短板”,这为他后续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对科研感兴趣,他选择考研并最终如愿,而之所以选择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则是看中了学院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应用研究方面的成绩。“我想在材料、生物化学、物理等交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研究领域正是我的兴趣点,所以我选择了跨学院考研。”初进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实验室,导师鲍桥梁教授便鼓励马玮良独立开展课题研究。马玮良坦言,当时作为“科研新人”感到压力很大,最初也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实验室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地感染着马玮良,他大量阅读文献,学习别人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只要有疑问都会主动向师兄师姐们请教,就这样一步步逐渐走出迷茫找到了科研的方向。“他勤奋刻苦,不骄不躁,特别是对一些新的物理概念有强烈的求知欲,日常学习中养成了追根溯源的好习惯。”在导师鲍桥梁教授眼中,马玮良一直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并能持之以恒地努力钻研,十分难得。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试点学院,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汇聚了材料、物理、化学、光电、生物医学等专业学科背景的青年科学家,且大都是从国外顶级大学学成归来,他们与学生相处亦师亦友,对科研有着极强的敏锐性与执着追求,常常鼓励学生进行未知的探索。鲍桥梁教授便是其中一员,其“非填鸭式”的指导也让马玮良颇为认可。“鲍老师会在科研方向上帮我们把脉,很多时候他‘放手’让我们自己去探索,鼓励大家多做尝试,多关注自己与别人课题的‘不一样’,遇到困难再一起攻关,他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马玮良说,纳米科技学院公共实验平台上的大型仪器是需要预约才可使用的,因为做研究都要用仪器,所以“抢机时”的现象在学院比比皆是。遇到“瓶颈问题”亦或是机遇在鲍桥梁教授的指导下,马玮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将科研方向定位于新型二维光电材料光学性质的研究。自然界中许多晶体材料都表现出双折射行为,利用这一现象,可以实现对入射光的操纵。由于晶体尺寸和入射光波长与双折射强度成比例关系,3-300 μm区域的中远红外光往往需要几个厘米厚的晶体才能实现,进而限制了光学器件的微型化发展趋势。锚定难点,课题组进行反复尝试,利用双曲性材料折射光的两个垂直轴在同一面内这一特性,实现了在纳米尺寸内对光的传播特性进行动态调控,为新型材料体系的研发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的研究成果为构建新型平面光学器件以实现低损耗的信号处理和光热能量管理以及高灵敏的生物化学传感等开辟了新的通道。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光关进笼子里’。”说起这次《Nature》论文的发表,马玮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作为硕士,能够发这样级别的文章,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有了师兄师姐的铺垫,实验过程就相对容易了一些,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研究工作不可能是单枪匹马的,团队协作十分重要。”事实上,马玮良所在的课题组已持续关注这项课题三年之久,并与国外课题组也展开了深度合作,不断地深入挖掘才取得了突破。马玮良说,每当科研遇到困难,鲍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多思考,脚踏实地坚持走下去。“他一直对我说,科研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可能看不到结果,但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让你发现惊喜。” 导师的言传身教让马玮良更专注于科研,学会了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一开始不要设想会做出怎样的结果,对某个科学问题感兴趣就努力探索,其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不解,但不要忽视科研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那或许就是突破口。”在他看来,科研过程中要重视失败和挫折,遭遇的瓶颈和痛点或许就是科研中更为重要的财富。鲍桥梁教授团队合影优质科研平台助力梦想近年来,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以优质的资源配置为依托,组建起一支多学科融合的高水平青年师资队伍,构建起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逐渐探索出一条创新之道。为了培养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开设了全英文教学专业课和国际化课程体系,还专门成立了由外籍教师提供咨询辅导的英语语言中心,并经常聘请国外著名科学家前来作讲座和学术报告。“学院为同学们在科研上遇到的英语问题专门开设了针对性课程,包括英文报告思路的整理、英文文章的撰写以及如何科学阐述实验结果等内容,非常实用,对我帮助特别大。”马玮良表示,要紧跟国际科研前沿,就需要阅读大量高水平文章,而学院提供的资源为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文文献的大量阅读让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为了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通过与国外学术大师共建著名科学家国际实验室、院际协议合作、学生联合培养等方式,不仅把优质的科研资源“引进来”,也鼓励更多的同学“走出去”开拓视野。研二时,马玮良在鲍桥梁教授的引荐下前往西班牙nanoGUNE纳米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学术交流。这段时间的学习,让他对所做课题的物理机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该从怎样的方向和角度开展科研大有启发,更是促成了双方在研究项目上的合作。马玮良及所在团队和该中心的教授就理想模型的建立以及机制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剖析,共同挖掘出此项科研工作的潜力。“他们对这篇论文也做出了许多贡献,这种合作交流也是非常关键的。”“很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开展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工作,放飞自己的科研梦想。”谈到未来的规划,马玮良说,自己已经获得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博士全额奖学金,即将前往澳洲继续深造,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来源:苏州大学

桓团

期刊论文发表呈现“新”趋势,把握好动向,研究生也可提高发表率

不论是教师还是研究生,要说最期待的事,多半是教育部发布破除“唯论文”通知后可能出现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字面解读出一些信息。“唯”的意思是“单一”,破除“唯论文”并不是不需要论文,而是不再以论文为单一的考核标准,可能会是“论文+其他成果”作为综合评判标准的情况。100%的占比下降到80%,谁是主导,一目了然。论文的地位仍旧不可撼动。这一点在“双一流”大学表现得更为明显。成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仍旧是困扰各位学者的头等麻烦事。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期刊发表的论文呈现了一种“新”趋势:“捧热点”、“追流行”,即将当下热点事件或流行内容从专业角度进行延展。以不同的科学维度将热点进行深度解析成为核心期刊已发表论文呈现的明显特征。举个例子:从《思想战线》11月的论文标题里,我们可以搜寻到这几个热点词“电商直播”、“文化治理”、“康养旅游”、“数字化运作”和“扶贫攻坚”,同一个热点词甚至出现了2篇不同视角的论文。《社学会研究》11月内容里追赶热点的特征就更明显,2篇关于“外卖骑手”,3篇关于“扶贫”,1篇关于“研发员工”。同一个热点词“人工智能”,有来自食品、计算机、电力、会计、影视、石油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学者进行研究并成功发表论文。我们可以看到,以热点事件为前提,结合各自研究领域撰写论文的方式正在学术圈流行起来。换言之,带有热点事件的论文更容易被发表。在一次有多位核心期刊编辑出席的座谈会上,编辑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词“前沿性”。什么是“前沿性”?就是又“新”又“热”的内容。影响期刊排名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引用率,而热点事件可以增加相关论文的引用率。《思想战线》上最热词“电商直播”的下载次数为525,《社会学研究》最热词“外卖骑手”2篇论文的下载次数合计225次,明显高于其他论文。“热点事件”效果显著。增加热点事件相关的论文,减少非热点论文,不仅可以提高引用率,还可以让期刊成功“出圈”,提高知名度。作为期刊编辑,这是责任所在,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状况。站在学术的角度来讲,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趋势,以各学术领域为契合点,做前瞻性研究本就是学术的意义,追寻热点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正式进入“热”时代。热点事件你不写,别人就会写,谁“快”谁发表,手慢机会无。寻找有深度的热点撰写论文成为提高发表率的重要环节。在紧跟潮流,关注热点这件事上,研究生的优势凸显出来。众所周知,容易成为热点的一般是重大方针政策、热议事件、流行趋势和新概念。但是热点天天有,如何才能尽快找到合适的热点事件呢?俗话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如果说学术期刊是追捧热点的新人,那其他期刊杂志则是追捧热点的宗师。不仅如此,在其他期刊杂志上评论的热点事件还是已经经过层层筛选后,具有一定质量和深度的优质热点。甚至部分文章还对热点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了盘点与整合。对于没有太多时间“去糟粕,留精华”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来说,这是一大便利。我要给大家诚心推荐一个小程序“读者超级会员”。该小程序里包含了100多种各个领域TOP级别的期刊杂志电子版,涉及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娱乐、情感、教育、兴趣、文学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将市面上的主流期刊杂志一网打尽。更棒的事情是读者旗舰店推出了“读者+超级VIP年卡”专属优惠活动,原价198的年费,现在只要168元。相当于每种期刊1年的订阅价平均才1元多,还可以无限畅看。要知道这些期刊杂志随便一种的1年实体书订阅价都是好几百。168元可以畅读100种以上的期刊杂志对于学生党来说,完全就是福音。优惠领取步骤: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旗舰店首页——领取专属30元优惠券——下单——使用优惠券——提交订单。温馨提示:一定要先通过下面的链接进入旗舰店首页并领取优惠券。无优惠券只能原价购买。优惠券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将热点事件学术化是提高论文发表率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成功可以复制。相信你也行!往期精彩:老师要求论文署名,学生不想忍气吞声,如何勇敢拒绝?考研复试时,你会如实告知其他考生你的面试内容吗?3分钟的自我介绍是考研复试面试的重要环节,可别答作“流水账”导师:“考研复试面试的难题都是陷阱,就看谁先抓住本质得分”

徙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8-2019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发布!

近日,按照教育部和山东省有关要求,学校编制完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2018-2019学年)》,通过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向社会发布。报告围绕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年度基本状态数据、培养成效与就业、质量保障措施、改革与发展特色工作、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等方面,全面总结和客观展示了学校2018-2019学年研究生教育情况。2018-2019学年,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质量培养、高水平创新、高层次育人”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思路,以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提高生源质量,注重分类培养,强化质量监控,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持续提升,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是学位点建设取得新成效,顺利完成工程类专业学位点对应调整,新增1个博士专业学位点和6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全校首个专业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顺利通过认证;二是理顺导师管理体系,修订博导、硕导遴选与招生资格审定办法,实现评聘分离和动态管理,为安全科学与工程等7个博士点增列26名博导,导师队伍学科分布、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生师比结构更趋合理。三是招生规模与生源质量双提升,博士招生计划同比增长15%,接收硕士推免生同比增长23%,建立“贡献导向”博士指标动态调配机制,首次设立“负面清单”;四是推进培养模式改革,落实“二四三”分类培养体系,新增18个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组建跨学科指导团队,试点学科交叉博士生培养;五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开设2个全英文研究生国际班,78名研究生获CSC资助,同比增长11.4%,资助316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比增长116.4%;六是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本学年共授予博士学位133人、硕士学位2172人,修订学位论文抽检办法,首次开展校级论文抽检;七是搭建研究生创新成长平台,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八是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被SCI、EI收录共计784篇,同比增长9.5%,15篇博士学位论文和32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九是研究生思政工作水平不断提高,1个支部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名党员入选全国研究生党员标兵。学校从2016年起已连续5年编制与发布《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这不仅可以深入分析研究生教育各个环节的质量状况,剖析存在的问题,推进研究生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是学校宣传办学特色、展示育人成果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常态化监控,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践行信息公开义务的重要体现。来源:中国石油大学新闻网 编辑:常懿 校对:刘淑萍 责任编辑:宋宇璇 审核:陈勇、白山岭、赵学婷

疗养院

在读研究生被集中退学,高校教师:研究生严进严出是大势所趋

上百名在读研究生被集中退学,是谁导致的?近日,广州大学研究生院对该校72名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校方发布的理由称“由于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无独有偶,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硕士研究生退学处理决定的公告》,对46名硕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称“这些学生被退学有两种原因,一是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二是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理由,且未经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同时,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网站发布消息称,对2018年超期研究生做了退学处理,其中包括“超出最长学习年限且未提出结业申请”的2012级博士研究生(含留学生)和2014级硕士研究生(含留学生)。2月27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分别就研究生考试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提出一系列更加严格的规范性要求。半个月内,以上3所学校相继发出公告,清退在读研究生总数达上百名。早在今年1月,天津大学也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58名研究生做退学处理。“这是学校按照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的正常工作。”广州大学宣传部杨老师表示,每个学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学习是有年限的,超过这个年限不能按期完成学业就将视为退学处理,学校是严格按照这个规定来做的,由学院通知到具体学生。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用求学期限作为主要标准清退超期研究生,实质上是在程序基础上的退学处理,并不是由“学术不端”“学习效果未达标”等原因所致的退学。这种现象在高校很普遍,学校每年都会有少数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不能毕业,但是没有大规模进行退学处理。“超过延期毕业年限,很大程度上和毕业论文有关。”广州大学一名在读研究生表示,其所在学院需要读研期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才能开毕业论文的题,“开学第一天院长就这样要求的,所以为了毕业,研一就要尽早准备”。其实,我国很多高校长期以来都采取过清退超期研究生、博士生的做法来控制研究生教育质量,如去年复旦大学也曾公布了一批研究生退学处理名单,更早如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就要求307名未能按期完成学业的研究生退学。“作为导师,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没有办法毕业。”广东某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彭老师表示,很多高校在接近毕业年限时,就会通过一些方式去提醒和催促研究生,在退学前会有沟通的过程,“研究生年龄上已是成年人,入学的时候就知道毕业条件,如果超过年限,自身就违反了‘契约精神’”。有高校老师透露,“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这种说法不攻自破,在读研究生有了更大的压力,至少不能做“挂名学生”混日子。研究生“严进严出”,提升高校教学和管理质量,已经是大势所趋,今后可能有变得更严的趋势。中国青年报广州3月25日电转自:中国青年报

方将四顾

在读研究生被集中退学 高校教师:“严进严出”是大势所趋

来源:中国青年报上百名在读研究生被集中退学,是谁导致的?近日,广州大学研究生院对该校72名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校方发布的理由称“由于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无独有偶,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硕士研究生退学处理决定的公告》,对46名硕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称“这些学生被退学有两种原因,一是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二是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理由,且未经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同时,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网站发布消息称,对2018年超期研究生做了退学处理,其中包括“超出最长学习年限且未提出结业申请”的2012级博士研究生(含留学生)和2014级硕士研究生(含留学生)。2月27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分别就研究生考试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提出一系列更加严格的规范性要求。半个月内,以上3所学校相继发出公告,清退在读研究生总数达上百名。早在今年1月,天津大学也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58名研究生做退学处理。“这是学校按照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的正常工作。”广州大学宣传部杨老师表示,每个学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学习是有年限的,超过这个年限不能按期完成学业就将视为退学处理,学校是严格按照这个规定来做的,由学院通知到具体学生。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用求学期限作为主要标准清退超期研究生,实质上是在程序基础上的退学处理,并不是由“学术不端”“学习效果未达标”等原因所致的退学。这种现象在高校很普遍,学校每年都会有少数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不能毕业,但是没有大规模进行退学处理。“超过延期毕业年限,很大程度上和毕业论文有关。”广州大学一名在读研究生表示,其所在学院需要读研期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才能开毕业论文的题,“开学第一天院长就这样要求的,所以为了毕业,研一就要尽早准备”。其实,我国很多高校长期以来都采取过清退超期研究生、博士生的做法来控制研究生教育质量,如去年复旦大学也曾公布了一批研究生退学处理名单,更早如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就要求307名未能按期完成学业的研究生退学。“作为导师,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没有办法毕业。”广东某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彭老师表示,很多高校在接近毕业年限时,就会通过一些方式去提醒和催促研究生,在退学前会有沟通的过程,“研究生年龄上已是成年人,入学的时候就知道毕业条件,如果超过年限,自身就违反了‘契约精神’”。有高校老师透露,“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这种说法不攻自破,在读研究生有了更大的压力,至少不能做“挂名学生”混日子。研究生“严进严出”,提升高校教学和管理质量,已经是大势所趋,今后可能有变得更严的趋势。(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林洁 实习生 陈琳)

玻璃墙

杭电美女研究生在电子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

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级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有一个文艺组合,在校园内颇有名气,女生叫杨平安,在大学期间还曾被评为“校园好声音”。在枯燥的电子实验结束后,这个文艺组合经常会找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一起练歌,一个弹吉他,一个唱歌。做实验的疲惫,也便被弹成了清新和美好的音乐。杨平安喜欢唱歌,但她更爱科研。近日,她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影响因子:7.059)上发表题为“Significantly Enhanced Energy Storage Performance of Flexible Composites using Sodium Bismuth Titanate Based Lead-free Fillers.”的研究论文(DOI: 10.1039/D0TC02377A)。“杨平安在研究上蛮拼的。”电子信息学院教师,该论文通讯作者汶飞告诉记者。在研究生入学前一个多月,杨平安就来到了学校,跟着老师师兄们进实验室,接触并开始参与自己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P(VDF-CTFE)/无机纳米复合介电材料和器件制备与介电、储能性能研究。正式入学后,虽然课程学习压力非常大,但杨平安只要一下课,就会风雨无阻地赶去实验室做实验、仿真、分析数据,几乎每天与仪器为伴,研究到晚上10点才离开实验室。为了在研究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每天坚持在操场跑十圈以上。在2019年,杨平安担任了一项校级科学创新基金——无铅反铁电NBT-SBT/PVDF复合材料的介电储能研究的负责人。期间,申请了专利:《一种无铅反铁电体与聚合物共混的电介质材料制备方法》。新冠疫情发生前,杨平安经导师推荐赴澳洲Wollongong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术交流。回国后,在酒店隔离期间,利用空闲日夜整理科研成果。历经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测试,4个多月的投稿改稿,论文最终在影响因子7以上的Journal Materials of Chemistry C发表。论文中通过流延法制备了PVDF/NBT-SBT薄膜,通过P-E loop 和储能测试,在500 MV/m下,获得可释放能量密度约为15.3 J/cm3,这使得可释放密度相比于纯PVDF聚合物搞了160 %,并通过电场仿真研究与实验结果相结合,验证无铅反铁电粒子的NBT-SBT加入是有效的;通过疲劳测试,在10万次具有稳定的特性。这项工作为聚合物薄膜电容器在无铅反铁电/复合材料的储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材料。该项研究受浙江省科技厅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师李丽丽、汶飞、袁宏斌博士、郑鹏副教授、吴薇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张麟研究员和徐卓教授为共同作者。其中,李丽丽和杨平安为共同第一作者,我校教师汶飞、王高峰教授和徐卓教授为通讯作者。杨平安隶属电子信息学院智能传感器和微系统教育部工程中心王高峰教授团队。

非洲行

中科院院士杨卫:一流期刊平台前,还有几道坎?

作者:杨卫 本周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杨卫在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作题为《共享全球科学——从“共智”到“共治”》的报告。报告中,杨卫谈到,中国的学术产出和影响力总体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台的发展仍然滞后。对此,他给出了一系列解题思路。期刊发展速度不及学术产出速度从1949年到2000年,中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到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据世界首位。中国的学术发展路径基本相似,但速度落后了大概十年。大约在2010年前后,ESI的22个学科中,中国的国际影响逐渐显现。到了2020年,中国的学术产出量与欧美大致相当。2010年爱思唯尔公布的全球被引量最高学者排行榜中,前1%的学者里,中国占1%左右。2013年是3%,现在是2020年,这个数字大约是10%。而我们期刊的发展速度又大概再落后十年。世界通用数据库中,中国的论文发表量基本占到全球的20%,已经超过中国人口占全球的比重,也超过了中国GDP在全球的占比。但中国本国数据库论文有100多万篇,SCI有50几万篇。还有很大一部分中文论文没在SCI和Scopus数据库里。中国的五千多种科技期刊,大概有400多种被SCI收录,有700多种被Scopus收录,也还有大部分没有被全球数据库收录。要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再看影响因子。20年前,中国按领域加权的影响因子大概只有0.4多一点,从2017年到现在,我们已经超过了1这个世界平均线,可以说论文总体质量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还大大低于欧洲、美国的均值。但是,我们也可喜地看到,全球被引量排名前1%的研究中,中国在过去20年来是一起而上,到2019年我国在被引量排名前1%的研究论文数量已经追上了欧美。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疫情之初由中国作者投稿的一批文章,成为这个领域中早期的、经典性的文献。《柳叶刀》发表的COVID-19相关论文是188篇,中国作者参与了41篇,大概只占20%多一点,但被引量有9614次,总被引量是11000多。可以说在COVID-19这一领域,我们的影响力大大超过学术产出。期刊共治之难:平台发展滞后首先是流失,高质量论文的流失。据统计,中国作者所发的SCI论文里,现在大概只有不到8%的论文投到了中国自己办的SCI期刊,其余92%去了国际其他国家主办的期刊。二是弱小。从期刊平台讲,我们还是处于比较弱小的地位。看中国科协的统计数据,JCR期刊数量世界前十的国家中,中国有241种,美国有3052种,这还有数量级上的差距。三是分散。JCR一区期刊中国目前有81种,对比英国731种,美国1029种是远远落后。必须经过爆发式的增长,我们的身影才能被国际期刊界的同行看见。四是慢进。我们高质量期刊的发展并不算快。2010年到2019年,中国JCR期刊数量从132种变成241种,增加了一百多种,而同期全世界JCR期刊的增量为1300多种。在我们看来,国内一些最好的期刊,和它在国际上最好的同类期刊比,还有一定差距。要想把影响因子和载文量同时上去,这个过程还比较艰巨。比如Cell在195种期刊中的学科排名是第二,《细胞研究》是第七。Cell的影响因子38.637,总被引频次超过25万,《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是20.507,总被引频次大约是1.6万。世界名刊往往是影响因子高,体量比较大。而我们这类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向上攀升,但载文量的增加还不是太多。另外,国际期刊界的一些变化,比如开放获取出版开始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出现新的销售模式,在这方面我们没有积极地参与,目前还落后几拍。开放获取有混合型期刊和全开放获取型期刊,现在有趋势要把混合型期刊变成转化型期刊,即开放获取的比例只能越来越高,比如比例达到75%的时候变成全开放获取期刊。这样的实践过程,我们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案例。我们现在很多期刊都是最开始时开放获取,影响因子上去以后就开始收费。这是针对我们后发状态的一种发展思路,但还是与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差一两拍。期刊平台的症结我们的期刊平台之所以滞后,有4个方面的症结。第一是分布状态小、散、乱。第二是办刊态度比较保守。这次科协让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又评了一批高起点的新刊,我发现一个突出的特点,它们办刊的态度相对来讲不保守。第三是科学期刊编辑中,年轻专业人才的缺失。但国际上还有评论,说中国期刊状况在好转,原因之一是我们从市场上开始招一些年轻的、专业化的科学期刊人员,说明是处于积极向上、扩张的态势。我希望我们的科学期刊编辑,不应该变成科技人员里地位比较低的一类,而是变成单独一类,有单独的职称系列、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这样才能适应将来我们要在科技平台上起飞的态势。第四是我们的数字期刊平台还比较落后,CNKI尚不具备与ESI、Scopus等竞争的水平。我们的优势是中文数据资源比较多。我前几天参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会上有人提到,现在要加强诚信,研究生要论文查重,期刊平台收取的核查费用是不是要得很高?我专门去了解之后发现情况也不完全是这样,但也说明中国期刊平台的商业运行模式,可能在某些方面要更有国际视野,或者说一个具有进取性的视野。四种驱动模式促进高质量发展2019年中国科协等单位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战略思路。基于这个思路,期刊发展有一个“四轮驱动”的过程。首先是典型驱动。2019年中国科协牵头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先竖起了一些样板,比如22种领军期刊、29种重点期刊,然后是199种梯队期刊,还有最近刚评出的30种高起点新刊。第二是模式驱动。现在开放获取获得国家支持,有的期刊一开始不收APC(文章处理费),等影响因子弄大以后再慢慢收,现在基本上是采用这样一个模式。一开始我估计是有效的,但将来万一“断顿”了怎么办?还需要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案。第三是数据驱动。数据平台的建立我们还可以利用新媒介。我们现在也开始打造兼顾国际和国内影响的分析工具。采取方式包括资本共融、数据互连、经验分享、技术互鉴、线上共赢等。最后一个“轮子”是合作驱动。应该说在座很多国际科技出版界的朋友们,都在为中国同行的奋起加油、出谋划策,采取了很多共同的措施,比如如何科学编辑的培训、怎么推出领域新刊。通过国际上这些较大的科技出版平台,慢慢培养出一支主编队伍,这支队伍也能够把我们国内自己期刊的水平慢慢带上去。(本文根据杨卫在第三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整理)【来源:中国科学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樊须

清华已撤销造假作者的博士学位

国外一个名为“Retraction Watch(撤稿观察)”的网站近日显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有学者的11篇论文因学术不端行为被学术期刊网站撤稿。昨晚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对此作出回应,相关研究生已于去年被撤销博士学位,其导师也停止了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撤稿观察”网站上列出的撤稿名单上看到,这11篇材料学领域的学术论文主要发表于2014年至2016年之间,被《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期刊网站撤稿。撤稿原因是一系列图片直接复制了以往已经发表的论文,不同论文通过重新编排和改动图示来重复同样的成果。论文的作者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Guoyi Tang”。但“Guoyi Tang”通常是这些论文的通讯作者,而第一作者主要是“Xiaoxin Ye”。清华深研院2015年的一篇新闻报道显示,该院有一名2010级博士研究生“叶肖鑫”,“师从于我院新材料所唐国翌教授,五年博士期间,在唐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16篇,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先后受邀担任国内外多家知名学术期刊的编辑”,2015年他还荣获过清华大学第20届“学术新秀”表彰。这一撤稿事件昨天被国内外多个科研网站和论坛转载。对此,清华深研院昨晚对有关调查和处理情况进行了说明。据介绍,叶肖鑫于2010年进入清华深研院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7月毕业并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就是唐国翌教授。2016年3月,唐国翌教授收到对叶肖鑫为第一作者所发表论文可能存在学术问题的举报后,立即组织对叶肖鑫就读博士生期间发表的16篇论文进行全面核查,发现存在自我抄袭、图片重复利用、编造实验结果等问题,随即与相关出版机构多次沟通,提出全部撤稿的要求。通过对叶肖鑫博士学位论文的核查,发现同样存在上述问题。经深研院进一步核查,初步判断叶肖鑫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2017年1月,校学术委员会成立专门工作组进行调查并经学术道德分委员会讨论,认定叶肖鑫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其导师唐国翌对此负有指导管理方面的责任。2017年4月28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决定撤销叶肖鑫博士学位,该处理结果在校内进行了公告。2017年6月,深研院停止了唐国翌教授招收研究生资格,撤销其材料学科负责人和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目前其已办理退休手续。昨天下午,北青报记者拨通了唐国翌教授的手机,对方听闻记者报出身份后就挂断了电话。清华大学表示:“清华大学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一经查实绝不姑息、严肃处理。我们将深刻汲取此次事件的教训,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严格相关管理措施,营造良好学术风气,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同时,欢迎社会各界继续对我院的学风建设工作予以监督。”去年刚发生一起国内学者被大规模撤稿事件:知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一次性撤销旗下杂志《肿瘤生物学》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来自中国的107篇文章,这些文章被认为涉嫌同行评审造假,大多来自国内高校的附属医院,共计77家单位,其中包括一些名校或附属医院。(记者 雷嘉)

录音师

取消SCI论文硬性要求,硕博研究生可以高枕无忧了?

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来源于教育部官网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SCI论文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通知第七条指出:在人员聘用中,学校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通知第九条指出: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官方文件一出,引起轩然大波。取消SCI的硬性要求,研究生、博士生的毕业标准何去何从?没有SCI的硕士、博士,就业市场是否会买账?取消SCI的利弊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官方发出破除“SCI至上”的信号,那就说明SCI评价体系确实存在问题。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对于研究生的毕业标准,不同学校制度不一样,大部分发表SCI论文是硬性要求,而具体到实验室,导师还会有更高要求。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对于有些地方有些高校,发篇灌水的文章就能轻松毕业;而对于有些高校或研究所,即使做出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常有因为严格限制杂志影响因子及作者排名、单位排名等,导致大量研究生、博士生不能按时毕业。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更甚的是,由于利益驱动,围绕论文买卖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使得本来纯粹的读书与科研,变成了商品。其次,取消SCI的硬性要求,那是会诞生新的评价标准,还是对现有的毕业标准的权重再重新分配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的部分高校已经给出了答案。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今年3月,清华大学与广西大学都公布了修订后的学位申请相关标准,除了明确学位授予和SCI脱钩之外,还在研究生学位审议过程中的评定依据、成果质量标准、评价权限等方面做出了规定。来源于清深教务公众号在两所高校修订后的学位审议规定中,都提高了学位论文的权重,对学位论文的成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学位论文的质量将会是研究生能否毕业的核心标准,这是大势所趋。那么,以后不发表学术论文,只要学位论文通过盲审和通过学位答辩就高枕无忧了吗?不尽然……SCI论文是自身学术能力的一种证明,更是一种依仗。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以前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发表了若干影响因子的SCI论文,如果遇到导师卡你毕业,你还可以勇敢地去找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和主管研究生领导申诉和讨公平。现在不要求发表SCI论文了,谁能给你担保和认定你的学术水平达标了?还不得靠你的责任导师首肯嘛?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还有一点,官方只是在文件里要求学位授予不得和SCI论文挂钩,不强制要求你有小论文发表,并不代表你可以没有论文发表,况且,文件也没有明文禁止和EI、中文核心、卓越期刊发表的论文挂钩。没有SCI可以,但必须有对等的学术成果来担保和佐证你的学术水平达到了硕士、博士的学术要求。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最后,从就业市场来看,面试环节和简历中总要提及自己读研/读博期间做的具体事情吧,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有无书面文件和证明材料?就像博士毕业生趋之若鹜的高校职位,在招聘中,除了看你本科毕业学校和研究生毕业学校,看专业,还要看你读博期间的具体科研成果,既要看质量也要看数量。很难想象,没有一篇像样的SCI论文发表,你就能拿到好待遇的offer。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普遍来说,取消SCI硬性要求,对导师横向课题多的研究生、博士生来说是福音,技能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不用担心影响毕业。但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来说,你搞不来横向课题,又发不出文章,那你在读研和读博期间要怎么提升自己的能力?不同学科专业的学术规律、成果呈现形式不尽相同,各个领域顶尖刊物的影响因子也存在差异,SCI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但取消SCI硬性要求之后,如何建立一套可行的、良性的学术评价体系,国内高校还需要更多的摸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