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国民教育序列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教育类型:普通全日制和继续教育。普通全日制大家都很熟悉,即是国家统招录取,学生入学后全日在校学习,是我国普通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的主要学习方式;而继续教育,则分为自考、成教、电大和网络教育等几种,主要是在职的社会人员尤其是成人进行的教育活动,是社会人员提升自身学历的主要方式。普通全日制的同学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接受更加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并且学校能以相对严格的教育方式、管理模式和考核标准来约束他们。而继续教育方面,在职社会人员的学习则是在业余的时间里来进行知识的扩展、提高和补充,很明显他们极容易受到来自于工作、家庭等生活其他方面的干扰。尽管我国每年继续教育的人数都在增加,可是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社会上依然没有形成接受继续教育学历的良好氛围,甚至在某些招聘信息上明确写着“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等字眼。普通全日制学历和继续教育学历的平等,更多是体现在法律规定等国家层面上。但是当我们结束并且脱离正规教育以后,除非再重新高考,否则以后想得到本专科的文凭,只能以继续教育的形式来提升自己的学历,毕业证书上也会显示成教、自考、网络教育等标记成人教育的字眼儿。可是有一种非全日制的学习形式,却正儿八经的属于普通高等教育,这就是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包括全日制普通博士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与统招非全日制普通硕士学位研究生、全日制普通第二学士学位、全日制普通本科、普通全日制专科。在众多的全日制学习方式中,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可谓一枝独秀。但是我们要注意,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不一样,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统招统分,他们被录取的门槛是一致的,也是要笔试、复试,不是和自考本科一样可以零门槛等各科考试及格后就可申请毕业。而在职研究生是2016年前的称谓,之后就划归到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范围中去,也就是说现在只有两种不同学习形式的研究生,即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而他们都属于普通高等教育。那有的小伙伴儿们要说了:我的学历是成人本科,那我考全日制研究生,不就和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一样了嘛,咸鱼翻身呀。对此,我想说:面对每年增加的考研大军,能够勇敢地迎难而上,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呀。好了,就到这里,有问题评论区里留言哦。
每年临近高考大家都认真地看招生简章,如果你仔细阅读的话,你会发现高考招生简章有一个特别醒目的字眼那就是“普通”二字,如2020年山东普通高考报名。为什么加上普通二字呢?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高等院校分为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教育院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普通高等院校?普通高校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或备案的以实施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分为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再来了解一下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指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形式的教育形式,成人教育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社会成员中被视为成年的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使他们转向新的方向,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均衡而独立发展两个方面,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网两者有什么不同吗?第一、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教育招生的方式不同。普通高等院校是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录取高中毕业生,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985、211都属于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校一般是面向成人教育。工作后想要在短时间内考取更高学历者,可以通过成人教育获取。第二、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教育分设的院校不同。普通高等院校为全日制大学,分为全日制高校、独立学院、高等专科院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是非全日制学历,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函授、成人大学、自考等。普通高等教育第三、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同。普通高等院校主要培养全日制专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人才。成人院校主要承担成人的继续教育学习。第四、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教育社会的认可度不同。虽然全日制学历和非全日制的学历都属于国家承认的文凭,但是在很多工作招聘中明显规定需要全日制的学历,特别是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当然,独立于这两个院校之外的就是军事院校。军事院校是军队所属的承担以培养军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学历教育学院和非学历教育学院,包括综合性院校、士官学校、工程技术学院等。主要分为军委院校、各大兵种附属大学,这里的兵种分为海陆空军、战略支援部队、火箭军和武警部队。目前全国有43所军事院校,其中面向高考招生的有27所。各军事院校的录取程序严格,录取难度很大。 普通高等院校毕业证由此可见,普通院校与不普通院校说的是学校性质不同,而不关乎学校的排名,知名度、实力等各方面。即使你学习不是很好,或者是在高考中发挥失利,只考取了一个最不起眼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后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取一份不普通的工作。
来源:新华网新华网北京3月27日电(王莹)“经过六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科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教融合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在26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高鸿钧向记者介绍了中科院在高等教育中的“科教融合”特色。据介绍,中科院始终坚持在高水平科研活动中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现已形成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核心、覆盖全院100余个研究所的教育体系。“截止2017年7月,本科毕业47671人数。中科院已授予193847名研究生博士和硕士学位,其中有180位入选两院院士,近两年校友中获得杰青基金资助者占全国的30%,居全国高校首位。”高鸿钧说。记者了解到,目前,中科大、国科大已与100个院属单位联合共建科教融合学院43个。与上海共建的上海科技大学,聘请来自各研究所的3000余名一线高水平科学家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很多本科生的课程都是由院士、杰青等高水平的研究人才承担,甚至一些课程的助教由正研究员担任。”高鸿钧说。此外,中科院还积极与国内高校合作,已有59家研究所与57所知名高校合作,开设联合培养本科生的菁英班138个,资助学生数量累计16765人,约有2/3毕业生选择继续学习深造。通过“科教融合”,中科院院属大学的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在2017年我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中,中科大共有7个学科获评A+,A+学科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五;国科大共有18个学科被评为A+, A档学科数为30个,位居全国高校第三(前两位是北大、清华)。在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方面,中科院去年11月启动《中国科学院关于院属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院属大学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本科教育“少而精”的特色。“各院属大学本科生规模不大,如中科大多年来的每年本科生招生规模为1800名左右,但毕业生质量较高,已有‘千生一院士’之名;国科大每年的本科生招生规模也仅为300名。未来我院属大学在‘科教融合’办学特色支持下,一定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拔尖人才。”高鸿钧说。
2020年9月22日,教育部举行第三场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严格质量管理、加强条件资源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关键改革举措。为了确保文件及时落实、取得实效,教育部综合提炼《意见》等系列文件的重点工作,研拟“十大专项行动”,重点推进,以更好地发挥指导督导引导作用。改革主要从制度设计开始慢慢细化,包括四个大的方面。1.着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行动,主要包括三项:(1)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构建设置规范、动态调整的学科专业目录管理新机制;提升专业学位培养能力和培养规模;建立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2)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交叉学科将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未来我们应进一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实际设计好交叉学科、学科交叉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学位标准,完善交叉学科门类发展机制。(3)产教融合建设行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打造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产教融合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机制。2.着眼于战略支撑和高端引领的相关行动,主要包括两项。(1)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进入并保持在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学科,以及服务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上,取得创新性特色性成果。(2)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院所,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做出贡献。3.着眼于夯实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行动,主要包括两项。(1)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改善相关学科发展生态。(2)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博士生规模;探索建立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予以必要限制;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完善资助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为博士生教育持续发展营造更好支撑环境。4.着眼于固本培元,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的相关行动,主要包括三项。(1)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行动。强化育人导向,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明确指导行为“十不得”;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推动评选优秀导师和导师团队,激发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导师队伍水平。(2)课程教材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构建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推动“四个一批”建设(即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规范教材建设,评选优秀研究生教材,提升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质量;试点打造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推动优质资源共享。(3)质量提升和管理行动。印发相关文件,强化全过程培养质量管理;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专项巡查,检查结果与资源投入形成联动;完善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强化抽检结果反馈使用;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为学位授权点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等提供参考;完善监督惩戒机制,提高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的底线思维和自觉意识。
大学生是我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统称。全国高等教育院校有两千多所之多,高校的不同等级也把学生划分为专科生、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这三个主要的类别,都属于大学生,三者有什么不同。那么这种类别的不同对学生来说会有什么不同的意义呢?《导语》“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区别在哪里?有4点,很真实1.就业时的区别就业是大学生的最终归属,大学生追求更高等级的学历不过是用时间去换取自己就业的高起点让成功有更大的机会。虽然现在社会就业的主体以专科生和本科生为主,但这也说明了他们就业的竞争与艰难。专科生和本科生原本就在就业的竞争中水火不容,虽然本科生优势相对高很多,但是专科生低起点的就业更广泛。为了同一份工作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但是若是研究生也加入这场竞争中,他们的出现会很有可能会让企业做出一边倒的选择,专科生和本科生即使是输也是心服口服的。2.交际范围的不同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大学生,他们所处的学校等级不同,身边所接触的人和事也会有很大的区别。虽然大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都比较相似,在还是作为学生的时候还不能从他们的日常看出学历对他们的影响,然而一旦大学毕业,他们以及身边朋友的处境就开始有了很大的不同。研究生和本科虽然不一定能成为非常优秀的高薪人才,但是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是大有可能的,而专科生不管是自己还是朋友,毕业后聊工作都是一个比较尴尬的话题。3.学历的不同这三者之间学历不同是让人感受到的最明显的区别,大学生们毕业不管学历等级如何,一张国家颁发的毕业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毕业证上盖的什么章、毕业证能否让社会企业对学生持肯定态度,这才是毕业证的权威所在。毕业证可以是大学生证明自己能力或者资格的依据,有了这个依据学生只会在自己学历层次所对应的社会范围去寻求发展。他们不会过高的追求自己超出自己能力以外的工作,也不会让自己去从事一份无法发挥出自己学历优势的职业。4.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同专科生所接受的大学教育只是高等教育的入门知识,而本科生的知识深度和技能性要相对来说高一些,研究生自然也可以算上另一个更高层次的等级了。毕竟高等教育花3年学完和花4年乃至6年学完,除了学生用的时间不同之外,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不管是质量上还是强度上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专业的专科生如果学习得好姑且还有在技术上逆袭某些本科生的可能,但是不管是专科生还是本科生,想把研究生压下去就是不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好的小伙伴们,想要了解更多教育资讯可以注意我的动态哦~感谢观看!
文|冷丝栏目|丝说考研2018年至2019年国内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行榜,由社会第三方机构——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整理并公布,100所高校上榜。厦门大学冷丝今天一方面简单看看百所高校的又一项排名情况,同时着重讨论一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川大、哈工大进入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前十行列,中科大排名第13位。就名单来看,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排名第四到第十的高校依次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南京大学。值得一说的是,在各种国内外大学排行榜中并不是特别突出的四川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前十的位置。而一向以人才培养著称,尤其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优秀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排在了第13位。1-50名高校另外,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它们在本次排名中都有较好的成绩。研究生教育在国家教育战略中有很高的地位,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未来人才发展质量,也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前途。也正因为如此,我国近几年连续出台列较多的有关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政策。国家近几年连续出台了多种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政策。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疯狂扩增,我国研究生的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问题呈现出了爆发性增长。现阶段,国内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无疑给国家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51-100名高校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活力,在“政校分开、管评办分离”的基本原则与“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理念指导下,2010年7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在客观上为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变革指明了方向和要求。而冷丝认为,政府一方面需要完善双向自主选择的规范机制,保障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研究生人才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另一方面,无论是高校,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多个方面都要自觉树立研究生就业服务意识,及时统计和发布研究生就业信息,打通研究生就业需求侧与供给侧的连接渠道,建立研究生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监测预警机制。高校在今后的研究生教育中享有更多的学术自治权利。学术自审和自治是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山东大学为贯彻落实这一规划性文件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保障学术委员会在教学、科研等学术事务中有效发挥作用,教育部于2014年1月第1次部长办公室会议审议通过《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从法规层面确立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的正当学术权力。201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培养的管理过程,同年3月,教育部、中央编办等五部委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和博士学位授权初审,稳妥推进部分高校自主审核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生培养管理的自主权。现阶段,我国已有20所高校具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权限。具有学位授予自主审核权的20所高校在促进学术自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基于学术自治的多方主体协同育人新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一方面,探索基于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和高校等多方主体参与的联合培养模式,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和基地,实现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的精准化对接,满足社会日趋变化的多元化人才需要。另一方面,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合作和交流,鼓励和资助研究生出国学习和深造,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素养。根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未来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资源共享、战略合作,促进科教融合、产学结合机制的完善,从而形成以学术自治为基础、政府监管为保障、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新格局。西北工业大学冷丝相信,随着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完善,师生的共同努力,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将会稳步提升。单选|你觉得研究生学历对今后个人发展影响有多大?非常大不是很大没有影响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今年职业教育是大热话题,但是许多人对职业教育这一话题并不太了解,公服小编发现了很多求学者关心的话题,比如专科属于普通高等院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矛盾吗?还是说高等教育中本身就包含职业教育,大专就应该是大学专科呀,为什么现在的大专都是各种职业技术学院,这不就是技校了吗?很多的人应该都不理解。要了解这些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 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三个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那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两种形式: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高等职业学院(高职)和高等专科学校(高专)同属大专专科,两者只是学校类型不同,无本质差别。学生毕业后拿的都是大专学历。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两点:1、学制:大学本科4年,大学专科3年。2、学位:大学本科可申请学士学位,大学专科没有学位。高专:一般是XX高等专科学校,比如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等。这些年很多高专都改名为XX学院了,现在的话主要还是师范类、医学类、公安类等专科院校在用这类命名。高职:“高职”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除了医学、师范、公安类这三类高专(专科)以外的其他各类专科院校都叫高职,高职包括的专科学校类型更多,比如综合类高职,理工类高职,经贸类,艺术类,体育类,语言类,水利类等。高职和高中起点专科的毕业证书均属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大专毕业证书,高职和专科的区别就在于学习课程不同,高职教学侧重于职业技术。如果是技术工人,当然高职容易一些。毕竟它的专业针对性比较强,如果是做管理,当然大专容易一些。因为管理层没有学历绝对是不行的,但是大专业是不够的,还得在继续深造,高职和高中起点专科的毕业证书均属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大专毕业证书。
本文在综合分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在读生数、博士毕业生中外国留学生的比例或高等教育在读学生中外国留学生的比例、高被引作者数、世界排名前200/500名大学的数量(以上海交大排名为依据)等指标的基础上,尝试将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粗略划分为五大梯队,并对这五大梯队的特征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抉择。本文之所以选择上述指标是基于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质量的考虑,这两大维度基本可以衡量一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态势。①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五大梯队及其特征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全世界238个国家、地区中,仅有43个国家、地区有大学入围世界大学排名前500强。本文将其他195个国家、地区归入最后一个梯队,然后在综合考虑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对剩余43个国家、地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进行归类分析。当然,即便对这43个国家、地区,也是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分析。1.第一梯队:美国美国属于第一梯队,其特点是实力超强、规模超大。无论是高等教育规模、科研实力,还是其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根据上海交大2013年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势非常明显,哈佛大学连续11年蝉联全球第一,前20名中有17所大学来自美国,前500强中美国高校的数量接近1/3。20世纪30年代之后,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第一强国,1930-2009年,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人约占60%,这一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绝对领先地位。2009年全世界高被引作者数中,美国有4124人,排名第二的英国有374人,而中国大陆仅4人。作为第一梯队国家,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很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公私立大学并举的高等教育体制、多渠道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以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大学管理体制、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等。美国极其发达的私立高等教育体制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尽管包括中国、日本等国家都在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但就私立高校所获捐赠以及学术声誉而言,这些国家均无法与美国相媲美。当然,和美国类似,英国的牛津、剑桥等精英大学也通常被视为私立高校。长期以来,英格兰以院校自治而闻名,大学不受教育部直接管辖。但从另一方面看,英国大学大多依据王室颁布的特许状而成立,而且接受国家的资助。此外,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历史上还经常受到王室委员会的调查。英国的大学在理论上和法理上是自治和“私立”的,以剑桥大学为例,大学在行政上并不隶属于政府,大学内部实行自主管理,校长经由选举产生,对摄政院(Regent House,全体教职工代表大会)负责。但由于大学主要受政府资助,所以事实上受政府影响很深。相对于英国私立高校的实际状况而言,美国私立高校的优势在于其拥有巨额捐赠经费且不受政府干预,这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特色和制度优势。除了私立高等教育的发达以及由此带来的高度的高校自治之外,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性也是美国的一大特色。致力于提供精英型本科教育的小型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和致力于满足一般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充当“冷却器”的社区学院都是美国独一无二的高校类型。多种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得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需求,同时也使得哈佛等名校可以在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继续维持精英高等教育的特征,追求学术卓越。2.第二梯队: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由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构成的第二梯队,其特点是实力强,规模大,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实力均位于世界前列。从高等教育公共投入的努力程度以及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努力程度来看,第二梯队国家与美国之间并无明显差距,从高等教育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以博士毕业生中留学生比例为指标)来看,第二梯队国家中的英国也能与美国相抗衡。但是,从世界顶尖大学数、世界顶尖学者数(以高被引作者数为指标)这两项关键指标来看,美国则遥遥领先于第二梯队国家。在第二梯队中,德国、法国、加拿大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它们各自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远低于美国。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20强中,德、法、日三国所占大学的数量为0,而美国占去了17所。法国排名首位的巴黎第六大学则居第37位,德国大学最好的名次是居第50位的慕尼黑工业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排在第28位。导致上述国家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数量相对较少的一个原因是它们的科研院所体系比较强大。在德国和法国,科研院所的实力非常强大,并且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资源,相对而言大学所获得的资源就少了。以2011年度德国为例,马普研究院(下辖80个研究所)、莱布尼茨协会(下辖87个研究所)的科研经费是14亿欧元,弗劳恩霍夫的科研经费为16亿欧元,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下辖17个国家研究中心)的科研经费更是高达33亿欧元。这四大科研机构一年的科研经费高达77亿欧元,而德国所有高等学校(包括178所大学和203所应用科技大学)一年的科研经费才116亿欧元。在法国,除了科研院所,大学校(grandesécole)的声誉高于大学也是该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面临的一大困境。为了协调科研院所、大学、大学校三者的关系,促进三方的合作,提高本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声誉,法国在2006年成立了研究与高等教育集群,目的之一是为了改变法国高校在世界大学排名榜中的不利状况。根据这一改革,大学、科研院所、大学校可根据地理区域资源组成“联合大学”。到2011年2月,自愿组成的“联合大学”已达21所。另外,从经费投入来看,欧洲各国包括英国在内也远远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例如,德国2011年“卓越计划”的投入大约为24亿美元,这一数额还比不上一所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一年的预算。因此,如果欧洲大学未来仅依靠政府作为主要经费来源的话,欧洲顶尖大学试图与哈佛等美国名校抗衡是非常困难的。3.第三梯队:瑞士、瑞典、芬兰、以色列、丹麦等以瑞士、瑞典、芬兰、以色列、丹麦、挪威、比利时等北欧、西欧国家为核心,以奥地利、新加坡、新西兰为半核心的第三梯队,其特点是实力强、规模小。核心七国的人口均不足1000万(比利时除外),但人均国民收入位于世界前列,且拥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其特点是“小而精”。第三梯队的国家聚集了一批历史悠久并拥有良好学术声誉的一流大学。以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例,当年排名世界前100名的大学中,来自瑞士、瑞典、芬兰、丹麦、挪威、比利时、以色列七个国家的大学占据了15席,占全世界的15%,而这七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才5029万,约占全世界人口的0.7%。其中瑞士的联邦理工学院、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瑞典的卡罗林斯卡学院、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挪威的奥斯陆大学、比利时的根特大学均进入前100名,分别高居世界第20位、第42位、第59位、第76位、第74位、第69位及第85位。这些顶尖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以高投入为支撑的。第三梯队国家研发投入的努力程度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一般的西方发达国家。澳大利亚的研发投入占GDP的2.25%,相比之下,丹麦的这一比例为3%,瑞典为3.6%,而芬兰接近4%。就高被引作者数而言,芬兰、丹麦、瑞典、挪威这几个北欧国家也领先于中国大陆。历史上,北欧国家曾产生过不少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直到今天,北欧国家仍在产生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例如,2013年比利时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都表明北欧国家在最尖端的科学研究领域相对于中国而言具有优势。在高等教育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方面,中国也远不如第三梯队国家中的丹麦、芬兰、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2009年,共有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23.8万名留学人员在我国的61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当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因此高等教育在读学生中留学生的比例仅为0.8%,这一比例也远低于北欧四国。由于自身科研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的规模都比较小,第三梯队的北欧国家非常注重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和科研影响力;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小、办学机制灵活,改革难度也较小,容易实现科研和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4.第四梯队:主要由金砖四国构成由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构成的第四梯队(实力较强,规模超大),被称为金砖四国梯队。这几个国家都属于人口大国,而且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从世界一流大学数、诺贝尔奖获奖数、高被引作者数等指标来看,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正处于追赶阶段。金砖四国的一个共同点是高等教育规模庞大。2010年,中国拥有2600多所高校,学生规模达到2980万人。2007-2008年度,印度的高校在读生达到1721万人。2005年,俄罗斯共有662所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和409所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在读学生为586万人,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在读学生为102.4万人。1986年,巴西共授予了868个博士学位,到2003年,这一数字为8094,在18年间,巴西的博士学位授予数扩张了9.32倍。2006年,巴西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增加到9366个。从高等教育结构来看,金砖四国均形成了公私立高校并立的高等教育系统。俄罗斯在1992年前并无私立高校,苏联解体后正式发展私立高等教育,1999年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发展到349所。但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大多为营利性的小型学校,主要招收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佳且来自富裕家庭,学费是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印度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发展非常迅速,2000-2001年度,印度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已占全部高等教育机构的42.6%,2005-2006年度,这一比例增加到63.21%,同年在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注册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51.53%。中国最近十几年来也在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但其办学质量和生源吸引力与公办高校差距很大。从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来看,根据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在金砖四国中处于领先地位,有7所大学入围世界前200名,入围世界500强的大学共有42所,成为继美国之后,占据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排名前500强席位最多的国家。尽管俄罗斯入围世界前200名的大学只有一所,但莫斯科国立大学(位居79)在金砖四国大学中位列第一。从高等教育系统的科研实力来看,尽管自1981年以来,金砖四国的国际论文数量快速增长,但从被引用率来看与第一、第二、第三梯队国家的差距很大。2009年中国大陆高被引作者数仅为4人,低于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个国家。同时,从1901-2008年诺贝尔奖获奖者(文学奖与和平奖除外)的名单看,第一梯队的美国共有194位获奖者(36.81%),位居第一。紧跟随后的是第二梯队的英、法、德,分别为81位(15.37%)、72位(13.66%)、42位(7.97%)。作为第三梯队国家的瑞士获奖总数为15位,瑞典为14位。第四梯队的金砖四国获诺贝尔奖人数更少,俄罗斯共有5人获奖,仅占总数的0.95%,印度只有1位获奖者。缺乏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顶尖学者使得金砖四国的高等教育对外国留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缺乏吸引力,结果是博士毕业生中留学生比例远落后于第一、第二梯队的国家。金砖四国的高等教育不仅存在对外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还存在大量优秀生源外流的现象。中国、俄罗斯、印度都是留学生输出大国。2007年,全世界共有421100名留学生来自中国,占全世界所有留学生人数的15%,远远超过紧随其后的印度(153300人)、韩国(105300人)、德国(77500人)、日本(54500人)、美国(50300人)、马来西亚(46500人)、加拿大(43900人)以及俄罗斯(42900人)。不可否认,高等教育经济基础的薄弱是影响金砖四国提升高等教育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平均人均国民收入是8654美元,金砖四国中只有俄罗斯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达到世界平均值,为9660美元,在16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47位。巴西位居第55位,其人均国民收入为7300美元,虽低于世界平均值,但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中国位居第96位,人均国民收入为2940美元,这一数值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印度位居第127位,其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为1040美元,远低于世界平均值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此外,土耳其、韩国、南非、阿根廷、墨西哥等国也可归入这一梯队。其中土耳其的人口有7000多万,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6%。在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土耳其有1所大学进入前500名;2005年国际论文发表数位列世界第19位。5.第五梯队:由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构成(从略)②五大梯队格局下的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美国化”趋势历史地看,居于世界学术中心地位的高等教育体系会对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产生深刻影响,成为各国学习的范本。例如,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德国处于世界学术中心的位置,其高等教育理念和结构对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和中国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从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自此开始,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以中国为例,自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明显加大,选修课、学分制、董事会、私立大学等高等教育制度被引入中国,在其中起推动力量的是留美学生群体。而德国、法国、日本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相对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在教育、经济等领域的实力大幅增强。第二梯队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受到美国模式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日本。1945年日本战败,此后一直到1952年都被美国托管。在美国占领军的主导下,日本启动了很多美国化的教育改革,例如将学制从“六五三三”制变为“六三三四”制。同时,在占领军的要求下,日本文部省在国内众多反对声中仍旧提出了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的改革方案。但是,美国的改革意图并未得到全盘贯彻。例如美国曾在1950年向日本政府建议大学采取美国的董事会外行控制模式,此举意在提高日本公民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参与程度,削弱其官僚制色彩,但这一建议遭到教授群体和左派学生的联合抵制,甚至出现学生罢学,最终这一方案没有被采纳。即便是在很多方面仅次于美国的英国,其高等教育政策也受到美国的间接影响。1963年的《罗宾斯报告》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负责草拟这一报告的委员会在报告出台前考察了多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其中考察最为深入的就是美国。委员会组成考察团对美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最终美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的经验被《罗宾斯报告》充分地加以吸收了。在文化上非常注重捍卫本国传统的法国,近年来其高等教育改革也明显受美国的影响。2007年,法国高等教育仿照盎格鲁-萨克逊模式进行了较大改革,其中最大的一项改革是增强大学自主权。2009年,法国继德国之后启动了“卓越计划”,旨在提高法国顶尖大学的世界排名。这两项改革背后的最大智囊正是在哈佛任教的法裔学者阿吉恩(Philippe Aghion)。从整个欧洲层面的高等教育改革看,博洛尼亚进程的启动可能会使欧洲大学更加接近美国模式,至少是在学制方面。另外,德国、法国、丹麦、芬兰等国家同时启动的“卓越计划”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影响,意在打破传统的平等主义取向,建立分化程度更高的高等教育体系。第四梯队、第五梯队国家的高等教育受美国影响也非常深。例如,韩国从二战后至今主要效仿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二战后,美国不仅在财政上支持韩国,而且以派遣美国学者访问韩国的形式在高校课程设置、整体制度设计方面提供咨询。韩国的顶尖私立大学浦项科技大学在创校之时即立志以加州理工学院为范本。同时,由于英语在学术期刊中的霸权地位,美国(以及英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很多国家为了提高在国际大学排名中的位置,纷纷出台各种政策鼓励教师发表英文国际论文,这一政策不仅见之于中国等亚洲国家,也见之于土耳其等中东国家。综上所述,由于美国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绝对领先的第一梯队位置,因此很多国家包括第二梯队和第四梯队的国家都极力向美国看齐,在办学模式等方面模仿美国体制,出现了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美国化”趋势。③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超过德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1900年美国的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具有吸引力的政治制度和包容性较强的多元文化等。但是,美国在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尽管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曾深受英、德等国的影响,但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办学模式的本土创新。首先,从国家层面的宏观制度安排来看,美国重视市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美国在追赶德国高等教育阶段所建立的很多私立大学后来都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如康奈尔大学(1865年成立)、斯坦福大学(1885年成立)、芝加哥大学(1891年成立)等。由于强调市场作用,弱化政府干预,美国大学享有更多的自主权,从而也具备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其次,从大学层面的制度安排来看,美国研究型大学结合自身的传统,形成了学系、研究生院、选修课等组织和制度上的创新,这三项制度都是美国大学的发明,并对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德国大学实行教授讲席制,研究所是围绕教授建立起来的,教授独揽研究所的资源,研究所的其他研究人员在课题选择和课题研究方面完全服从于教授,那么,在保证教授科研创新的同时,其他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被压制了。和德国的研究所制度不同,美国的学系制度则保证学系中每个教师都是平等的竞争关系,这样,更多学者的创新精神就被激发起来了。第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前提。20世纪初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赶超德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采用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尤其是民间资本的注入为大学的崛起提供了稳固的财政支持,这一制度优势是德、英等国所不具备的。以芝加哥大学的创办为例,洛克菲勒为芝加哥大学的创办捐赠了350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这笔钱相当于当时柏林大学35年的预算和东京帝国大学70年的预算!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实力。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以俄为师,在很多方面受到苏联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学习范本,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在很多方面受到美、英、德等国的影响。例如,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吴本厦、吴镇柔等多次考察英国、德国、美国、瑞典等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据此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改革。根据长期分管教育工作的中国前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自述,学生助学贷款政策源自他在英国的一次考察,大学城的灵感产生于他在美国费城考察期间,职业教育的立法则是受他阅读一篇介绍德国职业教育的文章的触发。但总体而言,美国的影响最大,中国的很多重大教育决策,如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建立大学城、在大学中推行通识教育、产学研结合等都或多或少受到美国的影响。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实际上处于“全球-国家-地方”的三维空间中,也就是马金森等学者提出的关于高等教育影响因素的“全球-国家-地方模型”。该理论指出,第一,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受到全球经济、文化、教育理论以及高校自身的影响;第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受到区域贸易组织以及其他组织的影响;第三,体现民族文化的高等教育受到保存和促进本土文化认同和独立性的挑战。因此,我国要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就不能仅限于模仿西方国家的模式,应在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制度优势的同时,注重结合本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彰显本土文化认同和独立性,必须在办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从高等教育规模而言,我国已经超过作为第一梯队的美国。但就世界一流大学数、高被引作者数、世界级顶尖科研成果等反映高等教育质量与竞争力的指标而言,我国不仅比不上英国、德国、法国等第二梯队国家,甚至也比不上瑞士、瑞典、芬兰、以色列等第三梯队国家。因此,我国下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应将重点转移到质量建设和内涵发展上,逐步迈入第二梯队的高等教育强国行列。和德国、俄罗斯、法国一样,中国在高等教育系统之外也有强大的科学院系统,高校和科学院之间彼此隔绝,甚少合作,同时,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的院系之间,也基本上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由此形成了封闭、低效的科研-教学体系。中国要成为高等教育的强国,必须打破这一局面,实现协同创新。这是宏观体制方面的着力点。从中观层面而言,如何形成既适合中国国情又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保障教师学术自由的制度安排,是最为重要的挑战之一,也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前提。增强大学自主权是目前世界各国的普遍趋势,传统上,受国家干预较多的国家,如日本、法国、意大利等,最近20多年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大学自主权,如2004年日本启动了大学法人化改革,2007年法国通过了《大学自治法》。如果从20世纪20年代算起,美国在世界学术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已经维持了将近100年。由于目前美国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绝对领先地位,以及美国所独有的比较制度优势,可以预见美国的中心地位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上述五大梯队的划分相对客观地呈现了中国在目前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同时这一划分也显示出了美国高等教育在当今世界的超级地位。在这一格局下,美国化的诱惑是相当大的,因为这似乎是节约探索成本的一条捷径。但是,值得警醒的是,在全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美国社会各界人士也开始担忧本国高等教育体制面临的风险,即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市场化转向的内在风险。更为重要的是,正如德国、美国的成功经验所昭示的那样,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办学模式,在制度上形成比较优势,中国自然也不例外。最后,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大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一些核心价值理念,如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等。这些价值观是超越国度且具有普适性的。大学只有将这些核心价值内在化,并在组织和制度层面提供相应保障,才能实现真正的卓越。(来源:作者:沈文钦 王东芳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对于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人们都有普遍的认识。想要受到高等教育,先要参加高考,只有考上大学,才算是高等教育的入门阶段。成为一名大学本科生之后,高等教育的路才刚刚开始。本科生之后还有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之后还有博士生,博士生之后还有博士后。当然,博士后并不是学位而是一种工作职务,但是,能够担任博士后,必须先成为博士,这也是对博士科研水平的认可。然而,很多人虽然能够清楚的明白之间的等级,但是,更多的人却不知道,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这4者之间究竟如何区分出来?有一个著名的“兔子理论”十分生动有趣,很形象的把4者之间的关系安排的明明白白。理论中把学习的知识比喻成兔子,认为位于高等教育初级阶段的本科生学习的知识,都是现成的,叫做捡“死兔子”;略高一级的硕士研究生,这时会有专门的导师辅导,导师会给研究生指点一下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方法,通过这些手段获得的知识,这就相当于“抓兔子”,“抓兔子”的工具都是导师提供;更高一级的博士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就不那么具体了,它是导师确定但是无非确定价值的知识,博士生要做的就是在导师给定的区域范围内,去把要学习的知识找出来,然而自己去判断知识的价值,这就相当于“抓藏起来的兔子”;博士后因为已经属于工作职务,因此,这时的导师也不再是导师,而是有专门的称谓“合作导师”。正如称谓所言,就是大家一起合力协作。这时才算是真正的科研,因为,他们要学习的知识是需要他们自己去寻找,方向和方法都没有现成的,只有靠自己一步一步的摸索与实验。这个阶段可以形容为“抓不知道有没有的兔子”。因为,运气好,研究的方向可能会出成果,运气不好的话,也许就是白费功夫。还有一种区分方法是从教育目的入手。本科教育的目的只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只要知道是什么,不要追求为什么。因此,高考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高校志愿的填报,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很多都是奔着毕业后就业潜力进行专业选择。但是,进入研究生阶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考研的本科生都会确定自己未来想要学习的专业方向,更多的会从科研的角度去思考专业选择的问题。因此,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目的不像本科生宽泛驳杂,而是已经进入了专精阶段,以科研为目的。那么,博士生又和硕士生的差别在哪里呢?可以这么说,两者的专业精度不会有太大变化,最明显的地方在于科研的深度。研究生就像之前“兔子理论”提到的“抓兔子”,只需要根据导师提供的方向和方法去做就好,而博士生更加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需要靠自己寻找方法找到有价值的内容。简而言之,研究生就像企业里的工人,管理者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博士则更像管理者,他们需要知道怎么做才能让企业运转的更好。别看两者不过是“做”和“做吗”一字之差,但是,培养的时间确实翻倍,研究生只需要2年,而博士生几乎都是至少4年起。综合两种不同的理论,却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本科生的学习更像是为了工作而学习,只要拥有现成的专业知识,不影响就业方向就好,甚至,很多企业只要是高校毕业,专业都不限。研究生的学习,知识面会变窄,深度会有所突破,会接触科研内容,但是,学习阶段还是听从指挥为主。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找工作时就会有所选择,往往要求和专业相关,不然,2年的硕士研究生真的浪费了。而对于企业来说,招聘研究生的岗位也更具专业性,更加看重专业而不再是看重学校。博士生则是完全进入了科研领域,把他们放到日常事务的工作岗位上无疑是暴殄天物,他们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人类发现更多未曾探索而出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博士并不在乎薪资多少,他们更多的看重科研环境,所以,大学成为博士最多的集中地。各位看官,你们又是怎么看待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蒸蒸日上,国内大学生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其中在2018年大学毕业人数就达到了800多万人,这一现象虽然表明国内高等教育在逐渐完善,但也变现地反映出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学生迫于生活压力在小企业上班,有的学生则认为是自己学历不够,不断的精进自身,精进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考研,这也使得国内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今年,教育部更是发布了两大通知,这两大通知的颁布直接代表着高学历时代已经来临。教育部最新通知,研究生迎来了2大好消息,高学历时代即将到来消息一:研究生数量即将扩招,越来越多的人即将拥有高学历以往考研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人数多,招录少,教育部这一通知的下发,直接让独木桥变成了阳光大道,这个通知一出来,无疑让国内考研生振奋,因为它代表越来越多的人即将拥有高学历,高学历时代即将来临。就拿国内知名大学来看,海南大学和福州大学的2021年研究生数量就高于2020年1000人,其他大学都在不同程度上的增加了研究生的招录,据统计,国内考研人数在2021年就超过了400万人,可见考研的重要性,考研人数的增加也让国内研究生考试难度越来越大,想要考研的学生一定要努力学习,否则就会被其他同学所替代。消息二:增加非全日制学生人数,我国国民素质将再上升一个档次在教育部发布通知之前,我国大多研究生都是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对非全日制学生把控得非常严格,可以说是几乎没有,非全日制学生指的就是在外正常上班,只有周末和节假日有时间去学习,这类型学生叫做是非全日制学生。在此次教育部发布通知之后,院校对非全日制学生的政策也逐渐放松,简单点来说就是国内非全日制学生报考研究生的数量将越来越多,这一政策的发布无非是非全日制学生的福音,这也代表我国国民素质将再上升一个档次。高学历时代即将来临现如今不论是专科生还是本科研究生,每年人数都在增加,这一现象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国民素质将进一步升华,还表明高学历时代即将来临。高学历和低学历学生的区别区别一:就业环境不同,高学历人的待遇要比低学历的要高高学历人大多从事的是科研方面的工作,就算从事的不是科研方面的工作,也从事的是公司白领,属于那种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工作,坐在舒适的办公室上班。低学历的则不一样,大多从事的是技术和服务类的工作,这类型工作非但不稳定,而且大多工作比较辛苦,薪资也不是很高,从这一方面来看,高学历人的待遇要比低学历的要高。区别二:看待事物看法不同,高学历就比低学历更加吃香高学历的人在看待事物时,往往眼光比较长远,他们会把可能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做利益最大化分析,他们善于理财和投资,比起用攒钱来发家致富,更多的是用钱生钱。低学历的则有所不同,他们在乎的是眼前的利益,不会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他们相比于投资更多关注的能攒多少钱,目光较为短浅,在看待事物上,高学历就比低学历更加吃香。区别三:知识含量不同,高学历和低学历的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拿本科和专科来说,本科生所学时间较长,再加上学习知识范围比较广,知识含量就比较高,专科生则完全相反,不仅学习时间较短,知识范围也比较狭窄,知识含量就不是很高,这就是高学历和低学历的之间最大的不同。从以上描述中就可以看出,高学历要比低学历优势要高很多,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拼尽全力考取高学历的原因,在大学期间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获取高学历,小编认为做好这三点很重要。大学期间学生最应该做的3件事情,轻松实现高学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争取获得奖学金很多人认为上大学之后学业就可以有所松懈,很多学生把大学当作了舒适的乐园,其实并不是,相比于高中和初中,大学对人的影响更加重要,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努力积累文化知识,争取获得奖学金。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不仅对日后考研奠定了基础,也对学生就业影响较大,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日后做准备。积极参加班级和学生会评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考研除去笔试之外,还有面试,面试导师除去会参考学生的笔试成绩外,还会看大学期间学生的表现,也就是的大多数人所提到的综合能力,在大学期间最能锻炼综合能力的就是参加班委和学生会评选。在大学期间一定要积极参加班委评选和学生会选拔,它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还对学生的考研复试有很大辅助作用。积极入党,入党会给学生提供很多的锻炼机会许多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入党没有必要,然而并不是,大学入党有很大好处,就眼前来看,入党会给学生提供很多的锻炼机会,就长远来看,它对学生就业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其中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获取铁饭碗工作会比较便捷。在大学刚入学时就要着手准备入党的相关事宜,如果快一点就可以赶在大四成功入党,成为党员,入党对获取高学历有很大助益,因此大学入党很有必要。结语:从上面所描述来看,高学历时代的到来是大势所趋,而要想获取高学历,大学期间的努力必不可少,这些告诉我们只有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今日分享:对于研究生所出的这两大政策,你有什么想说的吗?#1月新年启航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