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培养单位切实将发展重点聚焦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内涵发展上来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来看,研究生教育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广大研究生培养单位面临的重要任务。不久前,多所高校陆续清退未在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的超期研究生,引发社会关注。这样的举措,传递出鲜明信号: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推动研究生教育格局性、深层次变革。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当前,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知识创新速度加快,科技变革加剧,高端人才在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教育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国家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既是国家所需,也是时代所需。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今年预计突破300万。研究生培养质量已事关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事关学校的办学活力和水平,事关学校与学科的声誉。对于以广大高校为主体的培养单位来说,大力改进培养模式,健全质量监督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迈向新高度,才能切实承担起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对学生个人来说,接受研究生教育意味着在本科教育阶段之后,再投入一段宝贵的时间学习深造,以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与职业能力。这是为未来学术科研与职业发展夯实基础的关键一程。恪守学校人才培养规范、遵守相关制度体系、珍视学习机会,全身心投入学习、研究,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不辜负宝贵的教育资源。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培养单位切实将发展重点聚焦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内涵发展上来。一方面,强化寓教于研、激励创新。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把促进研究生成才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加强分类改革、积极创新机制。建立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自主调节机制、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要求,分类改革选拔方式和培养模式,激发各培养单位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形成主动创新、特色发展的办学机制。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吹响了全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号角。相关部门应做好指导引导督导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有利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研究生培养单位惟有用心谋划、加强落实,增强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04日 05 版)
时光流转7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优异的成果: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为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在研究生教育大踏步发展的今天,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文件政策,高校作为政策执行者也是大动作频繁,让人感觉“风雨欲来”。明确导师的权责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针对此前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教育部认为该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决定充分采纳。教育部表示,研究生导师要正确履行指导职责,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破除“唯论文”倾向;实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严抓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在综合开题、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考核情况,提出研究生分流退出建议;学位论文答辩前,严格审核研究生培养各环节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培养单位要切实保障和规范博士生导师的招生权、指导权、评价权和管理权,坚定支持导师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博士生学业管理,增强博士生导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但在进一步扩大导师权益的同时,教育部也对导师的权益范围进行了限制。制定完善的博士生导师选聘办法,坚持公正公开,切实履行选聘程序,建立招生资格定期审核和动态调整制度,确保博士生导师选聘质量。健全导师分类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将研究生在学期间及毕业后反馈评价、同行评价、管理人员评价、培养和学位授予环节职责考核情况科学合理地纳入导师评价体系。考评结果将作为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作为导师年度招生资格和招生计划分配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教育、引导和激励功能。导师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不得将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不得放纵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不得侵犯研究生学术权益,不按实际贡献排序署名。不得讽刺、挖苦、辱骂研究生或有其他侮辱行为,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任何形式的不正当关系。此外,健全导师变更制度,明确导师变更程序,建立动态灵活的调整办法。因博士生转学、转专业、更换研究方向,或导师健康原因、调离等情况,研究生和导师均可提出变更导师的申请。重点发展专硕事业教育部发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表示,优先新增国家发展重点领域、空白领域和亟需领域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向专业学位倾斜。西部地区、民族高校在申请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时,申请条件可降低20%。已获得学位授权自主审核资格的学位授予单位,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增列学位授权点,不参加本次新增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争取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实行导师动态调整机制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上的各项举动,或许更能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决心。天津大学从2014年开始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行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全面实行博士生入学“申请-审核制”,对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打破导师终身制,实现导师资格向导师岗位转变,并率先提出导师岗位与职称“脱钩”,对师德失范人员实行一票否决,严禁上岗。而华南理工大学自2012年起开始探索导师资格与招生资格的分离,尝试开展导师年度招生资格审核,该工作已连续开展9年,在调动研究生导师培养积极性和提升导师培养质量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深圳大学自2014年全面实行导师资格遴选(确认)与招生条件审核相分离的制度以来,深圳大学每年博导的招生条件审核通过率为75%-80%,硕导的招生条件审核通过率一般为70%-75%,基本达到了以适度竞争激活导师队伍活力的制度效能,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取得了显著提升。分流机制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对导师提出更严格要求的同时,天津大学将研究生培养质量检查关口前移,加强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在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等培养关键环节,以及学术规范、学习年限等方面,明确质量标准,开展考核评价,实施分流选择。这一举措旨在严格培养质量标准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及时调整和选择发展方向的空间,避免临近毕业退出导致学生时间成本的损失,以及学校和导师教育资源的低效利用。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期间,共有超过30所高校公布了研究生退学名单,涉及学生数量超过1300人,其中还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是清退的主要原因。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超过全日制博士 (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59名博士生的学籍管理作出分类处理。江苏大学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4月研究生学籍清退名单的通知》,决定对李**等35名研究生清退学籍并做退学处理。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大学已对该校至少60名硕博研究生给予退学处理。吉林大学陆续至少有15个学院发布《关于给予部分超期研究生按退学处理的公告》,对所属学院的超期研究生进行学籍清理。这次清理所涉研究生数量规模不小。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这次学籍清理至少涉及93名研究生。被清退显然不是学校和学生愿意看到的结果,该举措虽然残酷,却是有效控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分流机制。质量始终是研究生培养的唯一落脚点,“严进严出”应是高校管理的常态,这既是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严谨治学的应行之义。排查近5年硕博学位论文对研究生质量的严抓,不仅体现在清退分流上,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更能体现我国办好高等教育的决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布《关于开展学位论文规范管理和学风建设工作的通知》,对该校近五年硕博学位论文正式进行全面排查,并复核近五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扩大推免及非全日制招生比例纵观近年高校发布的招生章程,能明显发现名校专业硕士的录取正在逐步向非全日制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官网发布了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招生调整的公告,2021级全日制仅招收推免生源,统考阶段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在中国人民大学之前,已有不少大学陆续压缩或取消全日制招生,如武汉大学2017年全日制会计专硕仅招推免生,其余全部为非全日制;华中师范大学则在2020年取消全日制应用心理学专硕招生,全部招收非全日制专硕。专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决定了专硕针对在职人员招生更妥帖,也更合适。有专家表示,“非全日制是专业硕士的未来发展趋势”。数据来自青塔,特此鸣谢!如有侵权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擎,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既直接又基础的重要意义。日前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下,进一步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石。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累计自主培养的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成为一支创新生力军,活跃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格局基本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勇攀科技高峰的“登山队”,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家发展进步的脚步同行,中国内地高校与国际一流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他们用实际行动和坚强决心,向世界展示了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良好风貌。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放眼国内,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放眼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高精尖科技领域竞争尤为激烈,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决定性力量。这些都呼唤我们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端,研究生教育如何成为培养人才的“高峰”、聚集人才的“高地”,怎样成为创新创造的策源地、服务发展的新引擎,是摆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100万,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建强导师队伍,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培养能力,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道教育“必答题”。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时代定位,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需要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求,深化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同时,提高导师队伍素质水平,严格加强质量管理、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只有始终聚焦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内涵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尽快由大到强,真正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强国。《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31日 05 版)
人民网北京7月30日电(孙竞 熊旭 李依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在全国高校引发热烈反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也倍感振奋。他们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培养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在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发言表示,学校将充分利用好抗击疫情这一最鲜活、最生动、最宝贵的素材,培育研究生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有品德、有品质、有品位”的卓越医学人才。作为高校代表之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也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他提到,学校将继续践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以红色基因为魂,以服务国家需求为核,以提升质量内涵为主线的特色研究生教育之路,接续培育电子信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谈到,学校将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凝练学科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实现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中国梦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表示,近年来,学校面向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扎根中国大地,努力构建高水平的育人体系。学校今后将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油气领域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高层次人才,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振奋人心、高屋建瓴,为我国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吹响了号角。”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孙治荣认为,发展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强校之基。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将实验室建在乡下田间,研究生长期驻守在农村和生产第一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该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研工部部长郭鑫表示,未来学校仍将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助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研究生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长周宗奎谈到,学校将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一流研究生教育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培养领军人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要准确判断研究生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乔建永表示,要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服务国家为导向,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加快培养引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指出,学校将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在强化学科内涵发展、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学生评价、严格校风学风等方面共同发力,加大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力度,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加快培养服务国家需求、面向科技发展前沿的高层次人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将牢牢把握战略机遇,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马俊杰说,学校将奋力开创研究生教育新局面,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积极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表示,面向未来,学校将以建设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为目标,实行创新型研究生教育,把奉献能源事业情怀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继续为我国能源工业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强大动力。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翟文豹认为,高校应该深刻理解研究生教育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源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作为航空类院校,学校将把服务航空、服务国防、助力辽宁振兴作为重要面向,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培养更多高端科技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科技的最佳结合部,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长安大学副校长赵祥模提到,要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工作,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进招生工作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学术评价标准,建设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事业工作的重点。”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说,高校必须抓住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关键,坚持德才兼备,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必须紧紧围绕国家与行业重大需求,不断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我校作为全国较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将继续以‘打造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为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谈到,将狠抓导师队伍建设,激励和引导广大研究生走进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走进重大工程建设中、走进大型领军企业中,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研究生承担着国家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强表示,学校近年来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积极与地方企业联合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今后仍将下功夫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黄海军表示,近年来,北航形成了以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大成果、大贡献为特色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今后将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努力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总书记的指示,指明了研究生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姜国华谈到,造就大批德才兼备、拔尖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和光荣的任务。“立德树人和创新性培养是开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新局面的有效路径,应该在今后的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郑承军指出,今后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要创新培养模式,强化科教融合、学科交叉、开放协同,围绕国家战略和事业发展,打造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培养特色。中国民航大学是民航行业唯一的本、硕、博各层次人才培养贯通的的高等学府,该校研究生部主任贾宝惠说,学校今后将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根本宗旨,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实现民航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日前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下,进一步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石。研究生教育如何成为培养人才的“高峰”、聚集人才的“高地”,怎样成为创新创造的策源地、服务发展的新引擎?一起来读《人民日报》刊发的评论《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擎,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既直接又基础的重要意义。日前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下,进一步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石。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累计自主培养的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成为一支创新生力军,活跃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格局基本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勇攀科技高峰的“登山队”,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家发展进步的脚步同行,中国内地高校与国际一流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他们用实际行动和坚强决心,向世界展示了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良好风貌。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放眼国内,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放眼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高精尖科技领域竞争尤为激烈,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决定性力量。这些都呼唤我们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端,研究生教育如何成为培养人才的“高峰”、聚集人才的“高地”,怎样成为创新创造的策源地、服务发展的新引擎,是摆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100万,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建强导师队伍,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培养能力,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道教育“必答题”。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时代定位,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需要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求,深化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同时,提高导师队伍素质水平,严格加强质量管理、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只有始终聚焦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内涵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尽快由大到强,真正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强国。作者 |赵婀娜 来源 |《人民日报》
文|冷丝栏目|丝说考研考研一直都很热门,在很多学子和家长的心目中,研究生教育那一定有着非常高的培养质量,比如,有着一流的师资,上课也只有很少的学生,每个研究生都会经常与导师交流沟通,等等。研究生正在上专业小课其实,研究生教育还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美好。的确,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现实中,因为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验设备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国内外部分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并非有很好的保障。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之上的高层次创新型专业化学历教育。相比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而言,研究生教育不仅在层次上处于更高级层次,关键是在知识和获取等级上处于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在教育要素配备上位居更高端或最高层次。比如,研究生教育的目的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种人才的创新性等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科或本科层次的低端级实践创新,而是有了重要的质的飞跃,这种飞跃显而易见——它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同时面向全球化或世界性的发展层次。外教在给研究生上课必须注意的是,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关键词。我国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呈现“本科化”现象。但是在国内部分高校,研究生教育有“本科化”倾向,研究生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其一,研究生教育“本科化”表现为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置并教授本科阶段课程。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采用“理论基础+专业实践”的设置,而理论基础又主要包含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学科专业等部分,设置的课程与本科生的课程如出一辙,即使课程的名称有一些变化,但实际授课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其二,研究生教育“本科化”表现为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与本科阶段相同,大多数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有些专业课甚至还是强调基础知识的大班讲授,并以灌输式的讲授为主,缺乏思考性及专业前沿性。在职研究生在上课其三,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有些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达到十几个,甚至更多。因此,导师很难针对每个研究生的兴趣、能力进行悉心指导,导师对研究生的“放羊”式管理较为普遍,进而导致一种结果:研究生教育的“导师负责制”被认为形同虚设。在未来,研究生教育质量将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是追求创新价值的高端专业性教育,与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内在强烈的创新性及其知识贡献力。如果说基础教育不要求有多少创新性成果,大学本科教育只是简单的创新性要求,那么研究生教育则是要求有实实在在的创新性科研成果,特别是到了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以最高层次强调创新性科研成果。事实上,几乎所有世界一流大学都将原始创新性要求赋予研究生教育功能作用之中,这个道理应该很好理解。国外南加州大学研究生大课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很多教育领域研究专家一样,“冷丝说人文教育”也认为,研究生教育正在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谁在研究生教育上获得高质量的发展,谁就能够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谁就能够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报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300万人研究生教育改革打出“组合拳”我国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培养1000多万名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300万人。目前,这些数字的背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力度不够;一些导师指导能力不够,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等。问题的存在给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任务。9月22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研究拟订了将重点推进的“十大专项行动”,在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旨在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层次、结构性变革。推进学科专业调整 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国家重大需求是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此次,《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新机制。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被纳入“十大专项行动”中,即构建设置规范、动态调整的学科专业目录管理新机制,开展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提升专业学位培养能力和培养规模;建立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介绍,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医学攻关等相关学科专业,将被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在招生计划、人才引进、资金投入、职称评审等方面获得优先支持。“十大专项行动”还包括重点推进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已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科和方向上,尽快取得突破;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企业(院所),统筹资源,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作出贡献。此外,“十大专项行动”还明确提出,将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探索建立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予以必要限制;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等。蔡长华介绍,下一步将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调节机制,强化基础研究,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基地,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厚植发展基础。破解“导学矛盾”:将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目前我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人,确有部分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质量把关不严,甚至有个别导师出现师德失范问题。近年来,因此类问题而导致的“导学矛盾”时有发生。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意见》强调,要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明晰职责边界,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洪大用表示,下一步,拟从多方面入手,确保导师队伍质量,包括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导师既是学生的学术导师,也是人生导师。研究生不单是学生的身份,也是导师的合作伙伴。我们要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依法依规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严把质量管理: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据悉,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从2016年的约8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万人左右。“但我国目前的千人注册研究生只有两人,美国大概在9人以上,德国、韩国约5-7人。由此来看,我国的研究生规模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有差距。”洪大用在发布会上表示。《意见》提出,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如何保障培养质量,《意见》强调,要严把入口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严把过程关,抓住课程学习、考核、论文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用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督检测,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教育部对学术不端、学位‘注水’问题,一直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露头就打。我们要坚决确保学位授予的含金量。”洪大用说。(记者 孙庆玲)
11月26日,浙江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把握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要求,谋划学校卓越研究生教育战略蓝图。校党委书记任少波、校长吴朝晖出席会议并讲话。副校长严建华作研究生教育工作专题报告,校党委副书记邬小撑主持会议。校领导叶民、何莲珍、王立忠、周天华、吴健、傅强、黄先海出席会议。任少波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他强调,面向未来,要始终坚持把“德”放在首位,突出“德育”在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以德性养成引领有灵魂有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在即将启动的全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大讨论上,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任少波从气度、高度、深度、效度、温度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德育内涵。他指出,要涵育理想与胸怀格局,以理想主义激发动力,培养“心中有梦”的人,建立“四个自信”、知识探索的自信和未来人生的自信;以正确义利观培育格局,培养“眼中有光”的人,坚持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牢牢扭住远大目标,以义正利,修身成德;以人民胸怀塑造精神,培养“肩上有责”的人,进一步开阔家国情怀和世界胸怀。要强化使命与改革导向,在明晰改革发展要求中坚定责任使命,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开展结构调整,遵循创新规律实施迭代升级,遵循教育规律深化评价改革。要尊德性、道问学,坚持创新的导向、求是的品质、实践的途径,营造卓越学术环境,引导研究生在做学问、成为学者的过程中涵育品德。任少波强调,要打造以德为先的师生共同体,在德性共同成长中构建和谐导学关系,在对学生严管厚爱中强化导师育人职责,在涵育高尚师德中实现“成风化人”的追求,落实落细落小尊师爱生风尚。要在党建引领下营造集体关怀环境,将党的领导和党建引领作为坚强政治保证和重要组织优势,围绕学术发展、管理服务和安全稳定厚植集体关怀的良好德育生态,大力破“五唯”,重视科研伦理和学术诚信教育,着力解决研究生所思所想所忧所盼问题,加强风险防范,全面、系统、持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吴朝晖指出,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不断开拓新局面、构筑新优势、展现新成就,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一是坚持德才兼备,将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的要求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二是坚持卓越追求,坚定不移地将内涵发展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三是坚持学科育人,将学科体系的整体资源转化为研究生教育的独特优势;四是坚持科教协同,推动研究生在科研创新一线成为生力军;五是坚持产教融合,在服务社会需求中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六是坚持改革赋能,以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破解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七是坚持开放发展,让研究生在国际合作中勇攀高峰;八是坚持党建引领,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体验中践行研究生的忠诚担当。吴朝晖指出,要全面把握大变局下的教育变革,找准新时代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方位。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支撑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以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支撑高质量社会发展;要遵循育人规律,从聚焦全链条育人、全面创新、学科育人功能发挥、开放发展、会聚改革红利的育人生态,严把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的育人过程,共同发力、良性循环的导学关系中系统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卓越性。吴朝晖强调,要突破重点,在解决关键问题中构筑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新优势。提高推进研究生教育中造峰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的关键能力,推进研究生教育中把方向、调结构、抓改革、促开放的重点任务,夯实研究生教育中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导师岗位管理、落实质量管控责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完善组织保障体系的工作基础。要认真高水平推进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升。全校要奋力打造更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凝聚战略合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贡献。会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叶松、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物理学系副系主任王凯、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祝水金、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陈丰秋、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程工分别围绕党建与思政教育、思政课建设、统筹招生贯通培养改革、导师队伍和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国际化人才培养等作了发言。医学院求是特聘教授胡海岚、能源工程学院博士生胡楠分别作为导师代表和研究生代表交流了心得体会。本次会议在紫金港校区设主会场,各学部、各学院(系)、各附属医院及有关教学单位设视频分会场。各学部、各学院(系)、各附属医院、有关教学单位、有关职能部门、直属单位、各一级学科、各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负责人在主会场参会,全体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代表在分会场参会。文字作者:江宁宁图片来源:朱原之本文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叶静责任编辑:周亦颖
[摘 要]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开启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要提高战略认识,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凝聚战略共识,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推进战略行动,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教育治理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竞争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意见》的精神,要站在世界格局、国家发展、社会需求、民族复兴、人类进步的高度,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出发,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高层次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提高战略认识,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当前,世界格局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头,立足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任务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紧迫性以及极端重要性。1.研究生教育支撑国家战略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更加凸显。放眼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前沿领域、高精尖科技领域竞争尤为激烈,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决定性力量。放眼国内,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创造的中坚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研究生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作用,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构筑起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生力军和贡献者。培养单位应该深刻理解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需求、民族复兴需求,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国家事业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是新时代发展核心,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科技的最佳结合点,是重大科研成果产出的主要途径,要紧密围绕强国战略,立足社会需求,加快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2.研究生教育聚焦关键领域,服务经济社会需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打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占领科技前沿制高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领航雁,面对新形势,无疑要承担起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任,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解决关键领域技术壁垒,产出更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瞄准科技前沿、关键领域,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人民群众对优质研究生教育需求更加迫切。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研究生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国家产业发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我们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更加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依然繁重,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重道远。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认识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性,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战略共识,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要科学把握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与特征,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国际前沿,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1.聚焦改革创新,明确研究生教育强国内涵与特征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频共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人民群众需求息息相关,发展目标是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发展成为研究生教育强国。研究生教育强国主要有五大特征:一是具有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完善的培养体系体现在规模结构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满足国家需求、质量水平一流;先进的培养理念体现在适应科技发展、引领时代潮流、遵循认知规律、多元培养模式。二是拥有高水平导师队伍。包括一流的导师队伍和学科团队。高水平导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科学精神,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一流的学科团队要瞄准科技前沿,具有攻坚克难能力,具有勇攀高峰精神。三是具有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能力。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具有优秀学术品质、科研潜力和创新素质,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事业。四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卓越贡献。除人才贡献外,研究生教育贡献还包括知识生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智库服务等,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是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2.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迈入新时代,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把握“四个面向”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把握全球科技先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新形势,探索最具未知性、先驱性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不断突破人类的认知极限,促进人类认知边界的动态扩展和工具效能的迭代更新,从而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增强研究生服务导向。服务经济主战场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要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加快成果转化,引领科技创新,进而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无缝连接”,打通从科技强到国家强、从科技事业发展到国家整体发展的通道。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研究生教育。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高标准,把人民对研究生教育的期盼作为发展的重点,把人民对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作为改革的依据。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实现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空交汇的关键时刻,研究生教育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要顺应时代发展,完善国家、省级、培养单位三级治理体系,加强分层分类管理,提升治理能力,实现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3.瞄准国际前沿,聚力建设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坚持国际视野,对标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要坚持国际视野,对标国外一流学科和研究生培养模式,学习国外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和先进模式,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科专业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短期学术交流、联合培养和国际组织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开阔学术视野。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助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任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二者之间存在着协同推进的关系。只有树立起协同推进的发展理念,把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融入“双一流”建设之中,积极深化改革,才能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勇挑重担,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快技术攻关,尤其要发挥基础研究对推动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立足区域发展需求,优化区域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战略行动,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立足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发挥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意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统筹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布局、研究生教育治理等作出全面、宏观的战略部署,精准发力,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1.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层次人才作为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勇于担当,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注重思想引领,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和未来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积极探索新时代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质量,是时代发展要求。一方面强化理论武装,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探索适合研究生群体特征的理论学习制度,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落地生根。突出价值塑造。将红色文化、红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统筹融合“思政理论、学术素养、专业能力”课程体系,激励广大研究生厚植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在全球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服务社会需求,优化高层次人才结构。各培养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切实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主动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丰富专业学位类别,创新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优化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互促交融、良性互动;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要坚持深化科教结合和产教融合,坚持与国家重点行业企业、地方开展联合培养,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教融合育人长效机制。打造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科教融合特色平台、联合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实践基地,实现校企协同发展,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研究生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联动的生力军,加快校企共建步伐,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促进校地之间的产教供需对接,推动研究生资源向国家急需领域倾斜。2.全方位打造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立德树人,打造高素质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首先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各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将价值塑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更多“师德师风好、师生关系好、培养模式好,有先进文化、有科学管理、有突出业绩”的“三好三有”导学团队,实现教书与育人同频共振,导师与学生教学相长。深化改革,多措并举压实导师责任。一是施行导师竞争上岗、动态管理。加强导师考评,制定科学的导师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形成规范合理、进退有序的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构建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培训体系,加强导师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训,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三是规范导师指导,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追求卓越,造就勇于创新的一流导师队伍。首先,培养单位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融合,鼓励导师带领研究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占领科技前沿制高点,产出一大批科研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要贡献。其次,培养单位要大力促使导师提升育人质量,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团队。3.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培养制度,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要面向科学技术发展,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发展新兴学科。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应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考虑学科专业布局问题。传统的学科专业体系日益走向专业化、精细化,各高校要重视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或支撑学科,改善学科发展生态,提升研究能力,夯实基础学科和研究生教育实力,助推高层次人才培养专业化。为更好地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研究生教育越来越重视通过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立足新需求,高校要有选择地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逐渐形成特色和优势,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推动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学科专业设置和发展要主动响应产业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充分挖掘产业、行业、企业的育人属性,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打造育人共同体,将产业需求融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环节,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将经济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学科发展资源,不断提升产业对研究生教育的参与度。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学科专业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进入新时代,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学科专业布局只有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回应发展趋势和前沿需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针对社会需求,行业、企业、高校、政府等多元主体要共同发力,加快形成支撑学术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两类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4.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加强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研究,加快研究生教育法制化建设,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研究。把握研究生教育办学规律,要立足国家发展需求,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同时实现研究生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社会、历史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把握成长规律,即尊重研究生人才认知规律,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研究生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研究生教育学是一门分析研究生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研究生教育规律及其运用特征的学科,因此,加强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必须促进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加快研究生教育法制化进程。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利益主体比以往更加多元,矛盾更加复杂,诉求更加多样。只有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法制化进程,才能真正确保各主体的利益,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快研究生教育的法制化建设进程,必须加快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修订,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坚持评价导向,提升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生教育聚焦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要全过程、高标准、严要求,把好研究生教育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三关,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创新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突出“贡献”的价值标准,突出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等核心要素,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作者王战军,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原载2020年第2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作者:王战军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国2020年研究生在学人数预计突破300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引擎核心阅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人才与科技支撑。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凤毛麟角”,到发展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实现历史性跨越。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广大教育工作者正扎根中国大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研究生教育,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大变强。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70余年来,从最初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到“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频共振。“氢弹之父”于敏、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陈薇……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有一个共同身份——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他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和人民面临着考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将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1949年,招收研究生242人;1978年,招生数达1.07万人;2020年,招生数突破11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的跨越。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逐步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培养超过1000万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站在新起点上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必须答好时代考题——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看,如何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国家创新发展需要看,如何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更扎实的人才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出了内涵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发布,突出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共识;2014年,“五位一体”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不断强化;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吹响了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冲锋号;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2020年,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即将启动……特别是在一些长期困扰研究生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上,我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发展动力向更加注重自下而上、内在追求转变;通过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双一流”建设等,加快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从嫦娥飞天到蛟龙入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嫦娥飞天、航母下水、蛟龙入海……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背后,都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贡献。7月23日,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天际划出一道金色曲线,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东,正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大直径箭体结构、全新无毒无污染低温动力等12类247项关键技术,完成我国火箭箭体结构的设计、材料、工艺、制造装备和试验能力从3.35米到5米的全面升级换代。与李东一样,一大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精尖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在人工岛筑成核心技术、隧道抗震方案、三个大跨度通航桥孔抗风方案等技术难点攻克的背后凝结了“同济智慧”。北京大学首次从单细胞层面刻画肝细胞癌的免疫微环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完成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飞秒激光加工设备解决了医用口罩核心材料熔喷布的超精细微小孔高品质加工难题……每一个重大科研突破,背后都凝结了一大批研究生人才的智慧与心血。疫情防控中,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医药学院等湖北高校在岗医学研究生,坚守一线,有效缓解了医护人员的紧缺状况……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成果和高水平研究生人才的精神风貌。一组数字熠熠生辉: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中国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稳定在2/3以上,承担着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019年,全国139名新晋院士中,90%以上在我国境内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近80%由我国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最终博士或硕士学位;2018年国家科技三大奖224项通用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中2/3是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人员组成中,在学研究生占比超过50%,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构筑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超过1000万高层次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速度’的强大智慧引擎。”教育部研究生司相关负责人谈道。从中国特色到国际认可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提升国际影响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作为科技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研究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2020届硕士研究生王财忠,毕业后将奔赴西部基层就业。“对边疆的坚守,不一定是每天都轰轰烈烈,更多是在平常之中的坚持。不放弃、不动摇、不懈怠,就是对志向的最好坚守。”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赵江涛已成长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的一名基层干部,扎根边疆,建功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导师队伍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在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学术诚信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涌现出了黄大年、钟扬等一大批优秀导师。与祖国同行,在完成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显著提升,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包括英、法、德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协议。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来自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的9.1万名研究生在中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呼唤着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新时代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将再踏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