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研究生的人都在干什么,写论文搞研究吗?兵马俑

上研究生的人都在干什么,写论文搞研究吗?

简单的说说硕士研究的三年研究生生活,可能并不是很多大学生所想的那样,每天都忙碌中写论文、学术研究中,不可能三年都是这样过来的。由于我是人文社科类的硕士研究生,所以详细说说我们这些文科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主要是干什么?或许你会发现和你上大学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先从研一开始,说说研究生的那些事儿。研一其实非常的简单,几乎是和大学一个模式,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的、按时的上课,包括专业课、选修课、公共课,这是研一主要做的事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顺利的通过各科的考试,有的科目是闭卷考试,有的是开卷考试,有的是写一篇课程论文,考试的方式多众多样,难度也各有高低。但是其中的英语课是所有研一学生最为关注的一门课程,也是最容易挂科的。同时,研一的我们还会积极的参加研究生学生会组织的一些活动,有的学生还需要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不要认为硕士研究生英语四六级都通过了,因为有大量的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都忙于四六级考试。此外,在研一这一段时间也是和自己的硕士导师相互磨合的一个时间段,不管是学生对导师还是导师对学生都需要注意一个时期,互相的了解,时不时的探讨一下学术动态,聊聊未来的规划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一般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在每年的5月中旬左右就基本结课了,也就是你研究生的全部理论课程已经结束。所以在暑假之前,我们有一个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事情需要开始积极地准备了。再来看看研二的我们,在忙些什么?研二最重要的事情是:硕士学位论文定题目、开题报考、中期考核。研二一开学也就是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开始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的相关工作,这是硕士学位论文撰写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毕竟只有开题顺利,才能够更大概率的写出一篇比较好的硕士学位论文。因此在正式的开题之前需要和自己的硕士导师详细的演剧自己开题报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提纲、参考文献等等,只有前期将这些内容准备的足够充分才能够保障我们顺利的开题,并且帮助我们顺利的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只是开题之前,你需要看很多篇文献、需要看很多本专著、需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需要经受硕士导师无数次的责怪,只有经历了这些你才能够写出一个令所有硕士导师满意的开题报告,所以说真心不容易。之后更多的研究生会选择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有的开始每天按时定点的到图书馆看自己硕士学位论文需要的各种资料,有的开始积极的向一些核心期刊投稿,开始不断的接收被拒绝的消息,然后不断的修改,不断的被杂志社的编辑压迫,直到顺利的发表。因为高校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有一条是必须在读研期间发表一篇或者是几篇的专业领域内的小论文,所以写论文几乎是所有的硕士研究生都需要做的一件事情,还有的研究生为了能够获得比较高额的奖学金会发大量的小论文,这些都是在研二期间完成的事情。到了研二下学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期考核,因为这距离研究生开题报告已经有一段的时间里了,所以为了检查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情况会举行中期考核,主要是查看每一个硕士研究的学位论文的进度,一般要求要完成整篇论文的三分之一,同时在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要在这次考核中集中解答,例如是否还能继续写下去?是否需要重新开题?以及硕士导师就学生论文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还有一件事情就是读博,研二的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明确大答案。如果决定了要读博,那么便需要做很多相关的准备。例如选择目标院校、联系博士导师、是统考还是申请-考核?以及目标院校对于申请-考核的学生有哪些方面的要求?然后根据这些要求争取在研二这一年全部做到,这样就能够保证自己在研三的时候获得博导的名额,在硕士毕业的时候顺利的拿到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除此之外,这一年也是很多学生频繁参加各种学术论坛的时间,会有大量的研究生参加985高校举办的专业领域内的学术论坛,这样也是为了能够丰富自己的学术经历,在以后的读博和就业中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于是很多研究生在不断的创造,因为只有你写的论文被主办方认可了,才能够获得参加学术论坛的机会。最后再看看研三的我们,或许你就真的知道研究生的不容易了。研三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硕士学位论文的找工作、预答辩、外审、正式答辩、毕业季。这时候各高校的春招陆续开始,所以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然是穿梭在各大校园招聘会现场,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每天频繁的参加用人单位的宣讲会,不断的投递自己的建立,争取拿到一家比较好的公司的offer。同时在寒假一结束,也就是3月或者是4月份的时候,各个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了,这是很多硕士研究生比较重视的一件事情。因为如果预答辩没有通过学院答辩委员会的审核,那么导师也就不能给你的硕士学位论文签字,随之便是不能送外审,最终的结果就是延期毕业。因此研三的研究生非诚重视预答辩,尽管会在预答辩的过程中被很多的硕士导师怼的怀疑人生,可能自己都已经开始质疑自己写的硕士学位论文难道真的非常的垃圾吗?然而,这其实是硕士导师为了你能够顺利的通过外审而及其认真的给你修改建议,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预答辩结束之后,还需要根据各位导师给的建议不断的修改。预答辩结束后,在5月份的时候研究生院会把所有毕业生的硕士学位论文送往外审,从此研究生便开始了提心吊胆的生活,期待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能够顺利的通过外审,一般20天左右的时候会出外审的结果,如果你外审的成绩不到60分,那么结果就是延期毕业;如果你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外审成绩是60分到70分之间,那么还会进行二次送往外审。因此所有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的最中成绩只要70分以上就可以。接下来便是各学院组织的正式答辩了,一般来说这个环节还是比较轻松的,因为很多高校只要学生的外审通过率,那么在正式答辩时一般都不会为难学生的,当然也会给一些修改的建议,这样也是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学位论文,所以研究生对这一环节并不是很在意,甚至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对于导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已经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状态。不过有一个令很多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比较开心的事情,那就是向学院报销自己读研期间的一些费用,当然额度有限,一般来说是2000元到3000元,这笔费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可以报销读研期间的路费、资料费、发表论文的费用,所以对于在读的研究生来说不要忘记将自己的火车票扔掉,因为是可以报销的哦。在最后的最后就是毕业季了,一般来说都是那些老套路,拍毕业照、毕业晚会、谢师宴等等,然后在7月份左右正式的走向工作岗位或者是开启博士研究生的生活。以上便是研究生三年期间比较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将时间都放在了学术上,但是看完这些相信很多人都会发现,研二和研三才是硕士研究生最重要的时间段,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保证自己顺利的毕业。

京韵情

最容易“发论文”的4大专业,人手一篇“SCI”?硕士能发40篇!

两个有趣的大学生一名高考学霸在无意识间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材料专业。他当时可能没想到,这个专业是四大“论文发表最猛“的专业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生物、化学和环境科学专业!后来他不喜欢科研,且非常讨厌敲键盘、总结科研数据,却爱上了工程问题,于是换了专业,进入了机械设计行业。相反,有另一位高考学子选择了机械专业,却因为喜欢研究科学中的机理过程,于是他换专业到了化学,最终在本科阶段发了2篇“一作”SCI论文。上述两种学生分别走出和走进了这四大专业中的一个,可以说是很普遍的例子,下面我们就详细来看一下这4个专业的特色。生物领域生物领域学生物为啥容易发文章?其一是前沿性高,很多问题都是新的,而且有些是很欠缺研究的小方向!再加上生物的表征设备丰富,要凑出一篇SCI文章,只需要5组图就足够了。生物领域的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难度较大,因为目前的生物技术发展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支撑起一个行业就业。不过搞生物的做科研的就业机会很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生物领域最近出了一个研究生,他是川大华西的“优毕”,因为3年发了40多篇SCI而走红了,这也足以说明该领域发论文的潜力! 化学化学领域早期做化学的发文章厉害是因为很多研究者都搞“元素添加”,以至于很多人把整张元素表能添加的单质或者化合物都用上了!物理化学里还涉及各类相变以及化学反应,研究化学的人往往会从“热、动”两个力学方面出发去研究海量的化学反应,本质上化学是生物、材料和环境等领域的基础!材料材料领域材料的研究者能够发表大量文章是因为有一个“大功臣”叫纳米材料!纳米类的材料可以说是变化万千,其中以管材、颗粒、线材和石墨烯的研究最为火热!前几年,我看到有人在ACS等顶刊上发表的文章,有各种石墨烯的应用及机理研究!材料类期刊成为论文灌水的重灾区,是因为材料的测试手段实在是太丰富,仅仅是围绕“复合”和“渗杂”两个思路出来的所谓的新材料就数以万计!再加上测试方法与应用领域的不同,材料类的文章自然会漫天飞舞!材料领域最近今年出的青年人才都能排成长队了!手里没几篇10分论文或者子刊,估计都没勇气写本子投上去!没办法,做材料的人太能写论文了!很多985高校的硕士生都是人手一篇SCI吧?不然你都没法毕业!因为发一篇是毕业要求! 环境环境领域环境领域的论文主要围绕一些新鲜话题,比如能源、水处理、CO2处理等问题。环境和能源结合的“神刊EES”的影响因子已经飙升到了30多分。如果研究者再给它点动力,估计都要赶上“Science”了!当然,这仅仅是影响因子而已。能发“科学”的人脑袋再怎么发热也不会投“EES”吧? 交叉学科四大学科的交叉(论文机器)最能发论文的团队一般不是单独做一方面研究的,复合型的研究者通常会把材料、生物等领域互相结合起来,以达到论文总量无穷大的目的,因此这几年最火的一个科研词汇就是“交叉学科”!而不再是“各据一方,互领风骚”的单学科发展了!

希运

中传新规:研究生基本文献考试三次不及格,终止培养或分流

“实事求是来讲,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还没有到达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水平。在将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下,有的学生其实是花钱买版面,然后发篇只有一两页根本称不上是学术论文的文章。这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之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中传近期出台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举措中,取消硕士毕业生必须发表论文要求,不将期刊论文发表作为获得学位的前置条件,但不发表论文不等于硕士研究生不用写论文,完成合格的学位论文是对每名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基本要求。在7月底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之后,一些高校将启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上日程。其中,中传于8月3日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不仅动作快,而且涉及面十分广。中传此次改革涉及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具体涉及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取消硕士毕业生必须发表论文的要求,建立基本文献考试制度,建立覆盖各层次所有专业的结课论文的查重抽检制度等。近日,中传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接受澎湃新闻专访,对此次改革中的主要举措进行了深度解读。任孟山表示,改革不能、也不会变为“放水”。中传不强制硕士生发表论文,但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并且会通过出台奖励办法来鼓励学生积极做科学研究或学术发展方面的努力。此外,中传此次改革明确,硕、博研究生不通过基本文献考试不能开题,所有专业的硕、博研究生的课程结课论文都需进行查重。去年开始,中传将博士学位论文100%送到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位论文送审平台上去匿审;自2021届毕业生始,中传准备将此做法扩展到所有硕士学位论文的匿审。博士生学制为何由3年改为4年?澎湃新闻:从2021级起,中传博士生学制由3年改为4年。这项改革一度引起关注和讨论。请问中传此次改革学制主要基于哪些考虑?任孟山:博士生学制改为4年,有几点考虑:一是近年来国家对博士的要求提高了,不少博士生导师认为,三年的培养时间对博士生来说太紧张、不够用。二是去年年底,我们对全校博、硕生导师做了个问卷调查,并征求了改革意见、建议,结果显示大家对博士学制改为4年的共识度非常高。这促使我们下决心改变博士生学制。另外,我们调查国内36所A类高校后发现,其中22所高校博士生学制为4年,9所是3—4年;而在国外,博士学制4年的高校也非常多。所以,我们这项改革实际是学习借鉴了国内外其他高校的经验。取消硕士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要求,并非不用写论文澎湃新闻:中传这次改革提出的“取消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和学位资格挂钩”,与之前被广泛讨论的“取消硕士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要求”是一个意思吗?任孟山:是的。应该说,我们这次的改革全都符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精神,包括硕士生学术论文发表与学位的脱钩。实事求是来讲,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还没有到达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水平。在将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下,有的学生其实是花钱买版面,然后发篇只有一两页的文章。一两页的文章能叫学术论文吗?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之风。澎湃新闻:不以发表论文来考核学生后,中传将用什么办法考核学生有没有达到毕业要求?任孟山:我们在制定政策时,一些老师也对此有顾虑。实际上,我们在改革中做了相应的制度安排。硕士生毕业可以不发表论文,但培养目的必须达到。第一,我们取消了发表论文与学位的硬性挂钩,但是鼓励学生发表论文,会通过一些实质性的奖励,来鼓励学生做科学研究或学术发展方面的努力。我们会制定奖励办法,有关奖励的范围、方式等,目前还在讨论中。奖励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但我们要让发表了论文的学生有荣誉感。我们初步的想法是,奖励优秀科研研究生——会将实践、社会调查、作品创作等这些方面综合考虑后进行奖励。第二,跟博士生一样,硕士的学位课中也专门设置了论文写作课程。不将论文发表与学位挂钩,但并没有放松对论文写作的要求,我们把它作为硕士生的一个基本素养来培养。此前,有的培养单位开论文写作课,有的不开,没有统一;现在论文写作课作为学位课,是必须统一开设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提供了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标准。第三,在教改项目中,设置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营。我们一年会有约二三十个项目可支持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营。每个训练营需在学生人数达15人以上后才能开营,如果每个营有30人左右,就基本上能覆盖到所有的学硕生。澎湃新闻:最后没有发表论文的硕士生,怎样才能拿到学位证书?任孟山:有些学生就算最后没发表论文,但完成了论文写作课程,参加了训练营或者学术论文讲座,且学位论文合格,也是符合拿到学位的条件的。取消硕士毕业生必须发表论文要求,并非不用写论文。实际上,我们整个培养过程并没有放松要求,反而是加强了。因为,如果改革变成“放水”,那岂不是失败了?2021届毕业生起,硕博学位论文均100%送教育部平台匿审澎湃新闻:论文查重抽检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问题,中传这次改革中有哪些考虑?任孟山:现在学位申请分为6个环节:选题报告、论文中期考核、论文重复率检测、匿名评审、预答辩和答辩。查重和匿名评审是其中的两个环节,查重和匿名评审没通过,就无法进入答辩环节。去年起,中传所有博士论文都会送到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位论文送审平台上去匿审。这意味着,学校不掌握匿名评审专家的任何信息,只能获得结果。根据这次改革,从2021届毕业生开始,中传准备将硕士学位论文也百分之百采用与博士相同的办法送审。澎湃新闻:中传的改革还提到要“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结课论文的查重检制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任孟山:这个是新举措。原来大家比较关注的主要是学位论文查重,这次改革我们把课程论文也覆盖进去了。以前有些老师为避免学生论文抄袭,会让学生提交查重报告,但不是硬性规定。现在是有了硬性规定,所有课程的结课论文都要查重。澎湃新闻:结课论文的重复率需在一个什么范围内?任孟山:这个还在讨论,但肯定要覆盖所有的课程作业。按中传校长廖祥忠的说法,我们不要等到查学位论文时,再把这些问题提上日程,而是要在日常的课程作业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学风和足够的学术意识,明确学术写作的基本规范。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剑指学生文献积累不够问题澎湃新闻:此次改革中,中传为什么提出要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任孟山:在征求改革意见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导师反映学生读书不够多,需要强化、提升。有的学生学位论文开完题后,要换题或题目改动比较大。这其实反映的问题就是学生前期文献积累不够,读书数量不够。所以,我们这次提出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文献目录分基础文献和专业文献两类。基础文献是整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学生都必须看的。比如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不管是属于新闻传播学下目录内的学科还是增设的学科,相关学科的所有学生都要看新闻传播学的文献目录内的基础文献。另外是专业文献,以博士生为例,如果你是传播学博士生,在看基础文献之外,二级学科传播学下的专业文献必须要看;学新闻学的则看新闻学下的二级学科文献。澎湃新闻:目前各学科的文献目录已经确定了吗?任孟山:在一级学科这个层面上,学校会开一级学科教指委的会议,邀请专家来最终确定基础文献目录。目前文献目录制定的工作已经处在收尾阶段了。列书单的做法在一些学校早就有了,但将文献分为基础文献和专业文献,并从学校层面作出要求,这个可能是中传的创新。此外,我们并不否定导师继续开书单,针对学生因材施教而提供一些其他书目。硕、博研究生不通过基本文献考试不能开题澎湃新闻:中传这次改革中还提到“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这也是创新举措吗?任孟山:对,这个在中传历史上还没有过。我们建立了基本文献阅读制度,不能让它流于形式,所以要建立检验制度。这项检验是一个前置环节,也是一个淘汰环节。这项制度将从2020级硕、博研究生开始实施。如果有学生三次基本文献考试都考不过,可以推定该生不具备继续培养下去的条件。在博士层面上,我们实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检验博士生是否真正进行了基本文献阅读。考试会在博二开始,考不过就不能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它的基本逻辑是,避免有的研究生平时不读文献,临时熬上两个通宵就来开题了,开题后又出现换题、大改题目等各种问题。学硕的基本文献考试也是在二年级学位论文开题前考,不通过不能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其逻辑跟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是一样的。澎湃新闻:三次文献考试分别时隔多久?其中有哪些具体规定?任孟山:每人三次考试机会,如果第一次过了,就不需要再考了,直接进入选题环节。如果第一次没考过,隔一个学期后可再考下一次。澎湃新闻:设文献考试的做法很新颖,但学校有没有想过,可能会让一些人对中传望而却步?任孟山:这其实是无形中增加了一项筛选机制,会让真正愿意做学问的人来选中传。这也是我们改革的初衷之一。第一,我们想提高博、硕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博士,毕业一般会进大学或者科研院所,不具备基本的文献知识以后的发展也很难。其次,我们也借鉴了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一些经验。比如一些国家会将博士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叫PhD student,即博士生;第二个阶段叫PhD candidate,博士候选人,指已通过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进入到论文写作阶段,但还未完成学位论文的博士研究生;第三阶段,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被学校授予学位后才叫PhD,各阶段分得很清晰。我们这次也将它完全精细化了。取消博士生公共外语,改设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澎湃新闻:中传为何决定将博士生公共英语替换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课程设置上还有哪些变化?任孟山:课程体系改革也是我们讨论得特别多的一个方面。这次我们改动最大有几个方面:原来博士公共课包括政治和外语,现在我们将外语放到了学位课中,专门开设专业文献精读或选读。由于直接和学生的学位、专业挂钩了,这实际提高了对学生的外语要求。在博士公共课中的外语改成了学术写作。学术写作一般按照一级学科开设,艺术学的按门类开设。一般来讲,学术写作包括期刊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写作。就学位论文写作而言,每个学校的学位论文写作格式、规范有差别,我们在学位论文写作中融入了中传自己的要求。此外,课程安排上,我们还有个很重要的变化是设置博导组课程,相当是给博士生“开小灶”。一个博导组一般有2到4名博导,其构成中有教授、副教授;目前尚不具备带博士资格的年轻教师可以成为博导组的成员。作为博导组成员的年轻教师可以给组内的博士上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经历、经验及学术体悟等。这一方面能充实博导组的力量,并使师生更多地互通有无,了解彼此在研究什么;另一方面也能让未来要当博导的教师提前参与了解博士培养流程。课程改革中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设置专业基础课。这与设置专业基础文献是一脉相承的。专业基础课在一级学科或者门类层面开设,比如说,新闻传播学是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有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目录内学科,其他二级学科都是学校自主增列的,如广告学、传媒经济学等。增列学科的学生也必须修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这是为避免增列的二级学科过于偏离一级学科。(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分均

3年发表16篇SCI论文,应届硕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3年发表16篇SCI论文,应届硕士真能破格成博士?议论风生如要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该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其在读研期间所发表的SCI论文。《三年发16篇SCI,这名应届硕士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9月6日,多家媒体发布的以此为题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这篇报道的导语是:“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然而,除了在导语以及文中有“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之外,整篇报道其他地方都没提及究竟是谁建议。虽提到电气学院,但并不明确是其导师,还是论文答辩委员会,或学院学位委员会的建议。也不见该校学位委员会对此建议有何看法。因此并不能确定这一建议是正式且已纳入相关程序的,还是只是在媒体报道时提及。确定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离开学术标准与规范的媒体建议,除了博眼球外,还会误导学术评价标准。在我国大学办学实践中,有硕士生因毕业论文被答辩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毕业水平,进而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美谈,但似乎还没有在硕士求学期间发表论文多,就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先例。期刊发表论文和学位论文,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授予博士学位需基于学位论文,而不能由期刊发表论文替代。也就是说,如果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SCI论文。但从媒体报道看,这位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主要就是因其发表了16篇SCI论文。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期刊发表论文,能替代进行系统研究的学位论文吗?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对发表论文有要求,且将其作为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这不但让社会舆论误解平时发表论文比学位论文重要,也引导很多学生为此耗费大量精力。而实际上,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主要是提高课程质量;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则主要是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这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而不要求其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我理解很多网友会把硕士求学期间就发表16篇SCI论文的学生称为“大牛”,但这只是论文发表角度的“大牛”。我国还有读博3年发表46篇论文的“高产大牛”。对于学生本人来说,这无可厚非,这也是他们刻苦学习、勤于写作的结果。但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来说,则应坚持学术导向,不只重视学生论文的发表,更要重视论文质量,尤其是学位论文的质量。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这是正确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会舆论,都需建立新的论文观。一名学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是其自主选择,也可作为评优、升学的一方面指标,其科研精神也值得学习。但学校应做到不以论文发表论英雄,要紧抓培养的核心环节。如果是破格授予博士,那一定是他撰写的学位论文达到授予博士学位的要求,而非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熊丙奇(教育学者)【编辑:王禹】

我也是

教育部发来“好消息”,事关研究生毕业,研究生表示幸福感满满

上个月,研究生考试在全国拉开帷幕,面对过去的2020年,很多挑战和苦难虽已不必回首,2021年开年迎来的,却并不一定就是轻松的生活。都说2021年的考研,将是史上最难的一年,看到考题的那一刻,或许很多考生都会“热泪盈眶”!即便是如此难度的考研浪潮,仍然没有吓退想要奋力一试、激流勇进上岸的人,今年仍然有三百七十多万人报考考研,竞争环境的恶劣,可见一斑。可现有考研环境下,却有着这样极为令研究生头疼的现状,那就是“唯论文”现象。研究生“唯论文”现象论文,是每个研究生想要顺利毕业,所必须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现阶段,论文几乎成为能直接决定研究生是否毕业的唯一要素。这也导致研究生们,只能想尽各种办法去应对这样的现实。花钱向出版商买版面刊登文章、帮助导师完成各种生活杂事,以求被导师带动做课题、写论文,还有东拼西凑、胡编乱造、毫无实事依据的写论文,更有干脆找人代写等等。这些乱象丛生的研究生论文,使得整个研究生毕业环境,被乌烟瘴气所弥漫,不仅导致研究生毕业受到不公平待遇,更对相关学术研究,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乱像终于引起教育部关注,并被采取措施来制止,教育部出手了。教育部下达“好消息”关于研究生在读以及毕业时所出现的问题,教育部提出了相关整改意见,其中,有以下两点,事关毕业论文,研究生们迎来“好消息”。不得将学术期刊论文发表,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毕业论文是对研究生学业研究程度的一个考察,其需要真实表达出研究生对相关专业、课题的了解、完成程度,是对学业完成度的检验。并不应该以是否被刊登、或者发表作为唯一判断依据,不然,只能导致研究生们无论文章质量好坏,只会去不择手段的考虑发表问题,而非学术内容。这次,教育部推出的新规定,不得将学术期刊论文发表,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直接从根源上扼杀了某些研究生的“歪门邪道”。及时刹住了这股歪风邪气,由此敦促学校和导师,对学生的考核要全方面、多元化,不能再过度盲目将论文与毕业相捆绑,对于这种改变很多研究生表示双手赞同,幸福来得太突然。不能过度依赖论文在期刊发表与否通常评论一篇论文的好坏,应该从论文的内容着重入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论文的评价,仅限于是否在专业杂志上刊登为唯一评判,虽然专业杂志具有一定权威性和认可度,但绝不能把其作为,认证学生论文质量的唯一依据。教育部的这一通知,及时整治了这样的乱象,为保障研究生论文的创新以及贡献度,提供了有效的改善方法,也防止了以期刊数据作为研究生评定的唯一标准。这样的通知对广大研究生来讲,无异于是一种好消息,不仅能从根源上净化研究生毕业风气,还能为研究生专心搞研究,不被其他与学术无关的问题所支配。当研究生们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术研究问题上时,自然会更乐意钻研学术知识,为国家科研事业创造贡献,也从最根本上解决了研究生“唯论文”的问题。其实研究生要想顺利毕业,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做好以下三点:认真学习本专业,多去阅读相关书籍所谓研究生,当以研究学术问题为主要学习任务,在读研期间,应该专心搞科研,将本专业知识与科研课题相结合,认真学习,通过导师的引导和推荐,在与同学间交流互动的同时,日常做好笔记,多去阅读相关书籍,以事实论证为基础,将结构梳理清楚,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专攻本专业知识才是关键。做好研究、写好论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在对本专业知识研究透彻的同时,自然能很好地完成一篇优秀的论文,在研究生期间,之所以将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考核标准,是因为论文既能训练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将学生日常所积累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最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完整的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研究生论文也是对研究生能否获得奖学金的一项考核标准。如果前期研究到位,就不必担心自己论文的优秀程度,也就不必担心自己的论文是否会被发表。争取一些奖项,争取获得学校的学业奖励针对努力学习表现优异的研究生,国家和学校都有一定奖励,在读研期间,学生应争取努力表现,争取获得学校的学业奖励,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肯定和荣誉,也是研究生能力的体现,对于日后研究生毕业、就业等都有很大帮助。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也要努力学习,争取获得一次国家或者学校级奖励。结语: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读研,当成功考取读研机会后,应该珍惜这样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读研期间应尽力专心研究,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和认识。不要考上研究生后就觉得万事大吉,快毕业才去临时抱佛脚,想用各种“旁门左道”的方式换取毕业的成果,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整体研究生毕业环境的污染。今日话题:研究生想要顺利毕业,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月新年启航计划#

股啊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8-2019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发布!

近日,按照教育部和山东省有关要求,学校编制完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2018-2019学年)》,通过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向社会发布。报告围绕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年度基本状态数据、培养成效与就业、质量保障措施、改革与发展特色工作、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等方面,全面总结和客观展示了学校2018-2019学年研究生教育情况。2018-2019学年,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质量培养、高水平创新、高层次育人”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思路,以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提高生源质量,注重分类培养,强化质量监控,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持续提升,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是学位点建设取得新成效,顺利完成工程类专业学位点对应调整,新增1个博士专业学位点和6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全校首个专业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顺利通过认证;二是理顺导师管理体系,修订博导、硕导遴选与招生资格审定办法,实现评聘分离和动态管理,为安全科学与工程等7个博士点增列26名博导,导师队伍学科分布、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生师比结构更趋合理。三是招生规模与生源质量双提升,博士招生计划同比增长15%,接收硕士推免生同比增长23%,建立“贡献导向”博士指标动态调配机制,首次设立“负面清单”;四是推进培养模式改革,落实“二四三”分类培养体系,新增18个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组建跨学科指导团队,试点学科交叉博士生培养;五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开设2个全英文研究生国际班,78名研究生获CSC资助,同比增长11.4%,资助316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比增长116.4%;六是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本学年共授予博士学位133人、硕士学位2172人,修订学位论文抽检办法,首次开展校级论文抽检;七是搭建研究生创新成长平台,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八是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被SCI、EI收录共计784篇,同比增长9.5%,15篇博士学位论文和32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九是研究生思政工作水平不断提高,1个支部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名党员入选全国研究生党员标兵。学校从2016年起已连续5年编制与发布《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这不仅可以深入分析研究生教育各个环节的质量状况,剖析存在的问题,推进研究生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是学校宣传办学特色、展示育人成果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常态化监控,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践行信息公开义务的重要体现。来源:中国石油大学新闻网 编辑:常懿 校对:刘淑萍 责任编辑:宋宇璇 审核:陈勇、白山岭、赵学婷

刺槐

浙江大学学生不在全球刊物发表一篇论文就无法毕业,怎么办?

浙江大学对学生的管理严格是客观存在的,我想这也就是浙大的魅力所在吧,一所大学如果不能对学生的专业和学术能力进行把关的话,那这所大学是没有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的。在刚刚发布的国家三大奖项中,浙江大学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清华大学,我想如果浙江大学没有严格的学术要求的话,也很难有这种氛围去促进这些科学工作者们多出成果。对于你所说的没有在全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话就无法毕业,我想针对的应该是研究生,而不是普通的本科生,在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颁发管理细则中,也有关于论文的明确规定,就是全球性期刊发表论文。是在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目录上的B以上刊物都可以,作者署名一定要是第一或者第二,如果是第二的话,第一名应该是自己的研究生导师。除了论文之外,科研成果,授权专利,学术专著可以替代。所以,我认为浙江大学虽然对研究生的管理非常严格,但是管理的初衷并不是让你毕不了业,而是严格的执行研究生的毕业标准。我想只要有能力考上浙江大学研究生的同学,只要认真地听从导师的指导,出一点成果,写一篇论文,应该不是什么不可能吧?虽然压力很大,但如果都毕不了业,那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岂不是失败的?因此你这个肯定是个案,更多的原因应该在于你自己。当务之急,你应该是去和导师进行沟通,哪怕是推迟毕业,也要找到自己研究的方向和科研成果的突破点,导师手上一般都有很多的项目,稍微给你指点一个方向,可能就是一篇优秀的论文,当然,这个过程当中个人努力是必须的,不能说考上的研究生就悠哉悠哉的等着毕业。

蒙古王

牛!苏州大学一硕士以第一作者在顶级期刊《Nature》发表论文!

日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之一的《Nature》发表了以苏州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研究论文《In-plane anisotropic and ultra-low-loss polaritons in a natural van der Waals crystal》,报道了面内各向异性和超低损耗声子极化激元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该研究为构建新型平面光学器件以实现低损耗的信号处理和光热能量管理,以及纳米尺度定向控制光传输和光-物质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崭新途径。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排名第一的第一作者是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硕士研究生马玮良。在硕士就读期间便能做出有如此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消息一出,便备受关注。充分开发自主性学习2011年,马玮良进入苏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又选择考入苏大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马玮良同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以基础课程为主,马玮良在本科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努力补足理论上的“短板”,这为他后续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对科研感兴趣,他选择考研并最终如愿,而之所以选择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则是看中了学院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应用研究方面的成绩。“我想在材料、生物化学、物理等交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研究领域正是我的兴趣点,所以我选择了跨学院考研。”初进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实验室,导师鲍桥梁教授便鼓励马玮良独立开展课题研究。马玮良坦言,当时作为“科研新人”感到压力很大,最初也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实验室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地感染着马玮良,他大量阅读文献,学习别人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只要有疑问都会主动向师兄师姐们请教,就这样一步步逐渐走出迷茫找到了科研的方向。“他勤奋刻苦,不骄不躁,特别是对一些新的物理概念有强烈的求知欲,日常学习中养成了追根溯源的好习惯。”在导师鲍桥梁教授眼中,马玮良一直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并能持之以恒地努力钻研,十分难得。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试点学院,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汇聚了材料、物理、化学、光电、生物医学等专业学科背景的青年科学家,且大都是从国外顶级大学学成归来,他们与学生相处亦师亦友,对科研有着极强的敏锐性与执着追求,常常鼓励学生进行未知的探索。鲍桥梁教授便是其中一员,其“非填鸭式”的指导也让马玮良颇为认可。“鲍老师会在科研方向上帮我们把脉,很多时候他‘放手’让我们自己去探索,鼓励大家多做尝试,多关注自己与别人课题的‘不一样’,遇到困难再一起攻关,他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马玮良说,纳米科技学院公共实验平台上的大型仪器是需要预约才可使用的,因为做研究都要用仪器,所以“抢机时”的现象在学院比比皆是。遇到“瓶颈问题”亦或是机遇在鲍桥梁教授的指导下,马玮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将科研方向定位于新型二维光电材料光学性质的研究。自然界中许多晶体材料都表现出双折射行为,利用这一现象,可以实现对入射光的操纵。由于晶体尺寸和入射光波长与双折射强度成比例关系,3-300 μm区域的中远红外光往往需要几个厘米厚的晶体才能实现,进而限制了光学器件的微型化发展趋势。锚定难点,课题组进行反复尝试,利用双曲性材料折射光的两个垂直轴在同一面内这一特性,实现了在纳米尺寸内对光的传播特性进行动态调控,为新型材料体系的研发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的研究成果为构建新型平面光学器件以实现低损耗的信号处理和光热能量管理以及高灵敏的生物化学传感等开辟了新的通道。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光关进笼子里’。”说起这次《Nature》论文的发表,马玮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作为硕士,能够发这样级别的文章,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有了师兄师姐的铺垫,实验过程就相对容易了一些,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研究工作不可能是单枪匹马的,团队协作十分重要。”事实上,马玮良所在的课题组已持续关注这项课题三年之久,并与国外课题组也展开了深度合作,不断地深入挖掘才取得了突破。马玮良说,每当科研遇到困难,鲍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多思考,脚踏实地坚持走下去。“他一直对我说,科研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可能看不到结果,但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让你发现惊喜。” 导师的言传身教让马玮良更专注于科研,学会了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一开始不要设想会做出怎样的结果,对某个科学问题感兴趣就努力探索,其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不解,但不要忽视科研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那或许就是突破口。”在他看来,科研过程中要重视失败和挫折,遭遇的瓶颈和痛点或许就是科研中更为重要的财富。鲍桥梁教授团队合影优质科研平台助力梦想近年来,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以优质的资源配置为依托,组建起一支多学科融合的高水平青年师资队伍,构建起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逐渐探索出一条创新之道。为了培养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开设了全英文教学专业课和国际化课程体系,还专门成立了由外籍教师提供咨询辅导的英语语言中心,并经常聘请国外著名科学家前来作讲座和学术报告。“学院为同学们在科研上遇到的英语问题专门开设了针对性课程,包括英文报告思路的整理、英文文章的撰写以及如何科学阐述实验结果等内容,非常实用,对我帮助特别大。”马玮良表示,要紧跟国际科研前沿,就需要阅读大量高水平文章,而学院提供的资源为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文文献的大量阅读让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为了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通过与国外学术大师共建著名科学家国际实验室、院际协议合作、学生联合培养等方式,不仅把优质的科研资源“引进来”,也鼓励更多的同学“走出去”开拓视野。研二时,马玮良在鲍桥梁教授的引荐下前往西班牙nanoGUNE纳米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学术交流。这段时间的学习,让他对所做课题的物理机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该从怎样的方向和角度开展科研大有启发,更是促成了双方在研究项目上的合作。马玮良及所在团队和该中心的教授就理想模型的建立以及机制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剖析,共同挖掘出此项科研工作的潜力。“他们对这篇论文也做出了许多贡献,这种合作交流也是非常关键的。”“很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开展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工作,放飞自己的科研梦想。”谈到未来的规划,马玮良说,自己已经获得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博士全额奖学金,即将前往澳洲继续深造,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来源:苏州大学

或曰

李锋亮 王瑜琪|研究生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别面板数据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8.08摘要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之一,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基于国别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研究生教育规模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与本专科教育规模的经济贡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收入较低的国家,本专科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显著,对于收入较高的国家,研究生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显著;硕士教育与博士教育均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且短期内硕士教育的贡献更大,博士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效应逐步增大。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风靡,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发展教育来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近年来,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要任务、反映国家科技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成为了很多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从万人注册研究生数(该指标用于反映一国研究生教育的相对规模,其计算方法为某国当年注册研究生数除以当年人口数[人口单位:万人])来看,美国近年来一直稳定在90人以上,英国高于80人,加拿大2013年达到了69.8人,韩国则围绕着65人小幅波动。而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最近几年扩张迅速,2013年时,在校研究生规模为179万,2018年即达到了273万,万人在校研究生数也由13.2人(2013年)增加到了19.6人(2018年)。从万人注册博士生数的变化趋势来看,(见图1)自1998年到2017年,高收入国家该指标增长了32.1%,由9.14人左右增加到了12.07人;中高等收入国家由1.88人增加到了4.06人,增长了116.0%;中等收入国家由1.32增加到了2.67人,增长了102.3%;中低等收入国家由0.85人增加到了1.46人,增长了71.8%;低收入国家由0.18人增加到了0.50人,增长了177.8%。由此可见,各类国家的博士生规模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都经历了较为明显的扩张。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因为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端人才,且具有智力密集的优势。但是,研究生教育是否真的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如果能够,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体有多大?和本专科教育相比较,哪一层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不同类型的国家是否有不同?具体到研究生教育内部,硕士生与博士生哪一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2013—2016年5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利用高等教育内本专科、硕士及博士层次的注册生数,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高等教育各层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此外,还采用2002—2016年46个国家的博士毕业生数,专门分析了博士教育规模在较长时间内对国家经济的影响。索洛模型(Solow-Swan model)是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常用模型,它考虑了资本、劳动力与技术发展水平对增长的作用,且具有较好的解释效力,因而此后的大多数经济增长研究都是以该模型为基础进行的。罗默(Romer)在考虑知识与技术边际收益递增特性的同时对技术要素进行了内生化处理,从而阐明了高水平人力资本虽然并未被直接用于生产,但可通过激发创新和技术进步而间接影响总产出,因而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可见,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有研究比较了不同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采用的具体指标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率,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推动力较强、初中等教育对发展中国家推动力较强。国际上相关研究使用的教育变量多为各级教育规模或毕业率等指标,对高等教育进行细分——分析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对我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更为深入。部分研究者测算了研究生教育整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或增长效应,发现在过去二十年间,我国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尽管这种正向作用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据此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双向作用,其内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生教育内部各层次的效应差异也吸引了研究者们的目光,有研究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硕士教育的经济增长效应明显大于博士教育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国际和国内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教育可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也对国家、地区或产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已有实证研究较少关注研究生教育与本专科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差异,遑论硕士与博士层次的独特作用了,仅有少数研究比较了研究生教育程度劳动力与本专科教育程度劳动力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基于国别数据进行的分析则更不多见。人力资本需反映经济结构才能促进经济增长,且教育各层次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经济增长促进的模式也不尽相同——高等教育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推动力较强,初中等教育对发展中国家推动力较强;具体到国内,硕士与博士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国际层面,有理由推测高等教育内部各层次对各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会存在差异,由此可见,用国别数据分析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验证上述假设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将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使用国别数据分析研究生教育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比较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研究生层次与本专科层次;硕士生层次与博士生层次)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差异,此外,还将对国家进行分类分析,以期发现高等教育各层次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经济的影响。二、研究设计(一)模型构建卢卡斯等人对索洛模型进行了改进,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所示:Y=F(A, K, L, H, t)模型中的Y代表产出;A代表某一时期的技术效率;K代表资本要素;L代表劳动力要素,H为人力资本要素,通常以教育作为替代指标。据此,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分析资本、劳动力与人力资本要素对国家经济影响的实证模型。模型中,Yit为i国t期经济发展水平,Kit为i国t期资本投入,Lit为i国t期劳动力投入,Hit为i国t期人力资本投入,eμ为随机误差项。α、β与γ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力与人力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即资本、劳动力或人力资本要素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产出将分别增长α、β或γ个百分点。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本研究的时间跨度并不长,所以近似假定技术效率并未发生明显地提升,故将A作为常数处理。因没有证据表明引入教育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仍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故并未假定“α+β+γ=1”。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模型如下所示:(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被解释变量(Yit)为各国每年的GDP,资本投入(Kit)为各国每年的资本形成总额,由新增固定资产支出加上库存的净变动值构成,数据来源均为世界银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并根据2010年不变价进行了折算,单位为美元。劳动力要素(Lit)则用年满15周岁、符合国际劳工组织从事经济活动定义的人口规模来衡量,数据来源为世界银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本研究用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指标来衡量人力资本要素(Hit)。由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统计劳动力中具有相应学历的人口规模,并用其进行分析是较为合理的,国内已有的一些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也是用这一指标进行分析的。然而,高等教育各层次学历劳动力的统计数据较难获得,而学位授予数可视作各层次学历劳动力的增量,所以多数研究者通常以学位授予数作为替代指标,也有研究结合劳动力工资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情况估算得到了相应学历的就业人员数量。具体到本研究,因国别数据中没有关于劳动力各层次学历拥有者规模的客观统计指标,故采用毕业生数或注册生数进行分析。本研究的自变量为高等教育各层次规模,数据来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由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 2011)可知,ISCED5、ISCED6、ISCED7和ISCED8分别对应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硕士层次和博士层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照上述分类标准对高等教育各层次的注册生及毕业生规模进行了统计。由于很多国家较长时间内的本专科与硕士生规模数据缺失严重,因此,本研究分析高等教育各层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数据时间跨度较短,为2013—2016年。为保证有足够多的样本量,本研究在比较不同高等教育层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采用注册生数(毕业生数据缺失较多)进行分析,国家数量为58个,又考虑到滞后处理会大幅度减少样本量,故只进行了当期分析。而博士生层次较长时间内的数据相对完整,可对其进行专门分析,年份为2002—2016年,国家数量为46个,时间跨度相对较长,所以对博士毕业生数做了滞后1~3期的处理。在分析博士教育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本研究使用的是毕业生数,因为在样本量理想的情况下,相较于注册生数,毕业生数更能反映人力资本的投入。表1为各变量的简单描述统计。在比较各层次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专门分析博士教育的影响时,本研究参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对国家进行了分类处理,以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国家高等教育的各层次规模与其经济增长关系的异同。世界银行将国家按人均国民总收入分为4类:高收入国家、中高等收入国家、中低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因中低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数据缺失较多,为使分组回归国家样本数量相对均衡,本研究在比较高等教育各层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将中低等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合并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包含高收入国家22个、中高等收入国家19个、低收入国家17个的数据;在专门分析博士教育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时,将中高等收入国家、中低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合并,最终得到包含高收入国家26个、非高收入国家20个的数据。中国属于中高等收入国家。三、研究结果通过初步分析发现,2013—2016年与2002—2016年的两组面板数据均存在异方差、序列相关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使用Driscoll-Kraay标准误进行矫正,又因Hausman检验拒绝了随机效应,最终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一)不同高等教育层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了比较各层次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4个模型:模型(1)仅引入了基本的控制变量,即资本与劳动力要素;模型(2)中引入了本专科注册生规模;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分别引入了硕士和博士注册生规模,以探讨硕士与博士层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4)在模型(2)的基础上引入了总体的研究生规模,以分析研究生教育整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考虑到本专科、硕士与博士注册生规模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行引入三个学历层次的规模可能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故需要对其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最终的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方差膨胀系数VIF均小于10,判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表2的列1-列4分别对应4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列5-列7则是模型(3)对高收入国家、中高等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分组回归的结果。从表2可以得到如下发现。首先,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增多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二者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上述发现不仅适用于全样本国家,而且还适用于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仅在中高等收入国家这个组别不成立。另外,除了中高等收入国家这个组别外,劳动力要素的系数都明显大于资本要素,说明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资本要素,这与吴东姣等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影响时所得结论是一致的,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在世界范围内,因科技进步等原因,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超过了传统的资本投入。其次,各层次高等教育均能显著推动GDP增长。列3和列4显示,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系数都是显著为正的,从列4可以看到,本专科注册生规模每增长1%,将促进GDP增长约0.059%,研究生注册规模每增长1%,将促进GDP增长约0.035%;从列3可以看到,硕士注册生规模每增长1%,可带来GDP约0.037%的显著增长,显著性水平为p 最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而言,本专科教育对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专科注册生规模每增长1%,可显著促进低收入国家GDP增长约0.108%;然而,本专科教育对高收入国家与中高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作用却不显著。这说明,对于低收入国家而言,本专科教育规模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更大。硕士教育对高收入国家与中高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硕士注册生规模增长1%,将分别显著促进这两类国家的GDP增长约0.053%和0.051%,但硕士教育对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并不显著。博士教育对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博士注册生规模每增长1%,将带来高收入国家GDP约0.053%的增长。然而,在中高等收入国家,博士教育的影响不显著,在低收入国家,博士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又变得显著起来,博士注册生规模每增长1%,低收入国家的GDP将显著增长约0.013%。可见,总体而言,在收入较低的国家,本专科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在收入较高的国家,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在中低等收入国家,农业仍占有相当比重,而工业发展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本专科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满足传统制造业部门的需求,因而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在中高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或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或在产业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新兴服务业、制造业等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活动为主,对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本专科教育难以支撑高科技、新型产业的发展;而研究生教育形成的高端优质人力资本,一方面可以匹配高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也可促进中高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不断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从而建立竞争优势,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二)博士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前述分析中发现,博士教育对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均有显著影响,对中高等收入国家的作用却并不显著。本研究认为这可能是如下两个原因导致的。其一,博士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顶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在数据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时期滞后的分析,博士教育对中高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能就会显现出来。其二,博士教育的规模是最小的,部分国家的博士注册生规模仅为个位数,且高等教育分层次比较所用数据的样本量较小,根据统计学的一般规律,样本量越少,其统计规律较难显现出来,样本量越大,其统计规律就更容易显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在更长时间段、更大样本量的情况下进一步分析博士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考虑博士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滞后性,且各国博士生规模数据较为完备,统计时间也相对较长,可以专门分析博士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兼顾年份及国家数量的情况下,本研究选取了2002—2016年的博士毕业生数作为衡量博士教育的指标,并对其做滞后1~3期的处理。在博士毕业生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中,本研究建立了4个模型,分别以当期博士毕业生数及对其滞后1~3期处理所得变量为解释变量。表3的列1-列4是这4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列5-列8是对高收入国家与非高收入国家分组回归及滞后3期的结果。从表3可以得到如下发现。首先,博士教育能够显著促进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不管是当期还是滞后1~3期,不管是高收入国家还是非高收入国家,博士毕业生的系数都显著为正;其次,高收入国家博士毕业生的系数更大,这说明博士教育对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更大,这是因为在高收入国家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往往较高,而先进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高度依赖以博士毕业生为主力的科研人员;再次,博士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明显,从当期到滞后1期、滞后2期、滞后3期,博士毕业生的系数不断增加,由0.020增至0.027,即博士毕业生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增大,对高收入国家与非高收入国家做滞后3期处理得到的结论亦是如此,相较于当期,两类国家滞后3期的博士毕业生系数均有所增加,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博士教育虽然可以促进先进技术的诞生与新产品的研发,但越是高端的产品或技术从研发到投入市场再到真正在经济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就越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博士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最后,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贡献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加逐渐减小,由0.336减为0.320,而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加逐渐增大,由0.180增至0.253。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主导产业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换,人力资本要素尤其是高端人力资本要素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是逐步增强的;另一方面,新增博士学历劳动者会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从而使得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大。四、结论与建议(一)结论其一,对世界各国而言,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正在超过传统物质资本;其二,总体而言,本专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对国家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三,对于收入较低的国家,本专科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显著,对于收入较高的国家,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显著,也即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作用将逐步凸显;其四,研究生教育内部,硕士教育与博士教育均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短期内硕士教育的贡献更大;其五,博士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逐步增大。(二)政策建议当下,我国仍是中高等收入国家,上述实证发现对于帮助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破美国科技封锁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1. 应继续稳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这是因为,当一个国家处在收入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时,本专科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当其处在高收入的发展水平时,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尽管国内已有针对经济发达省份的实证研究发现学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式微,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研究生教育对高收入与中高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仍有相当可观的贡献,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张还有很大的空间。考虑到研究生教育规模可能存在上限,即随着规模的扩张,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加,但是到达某个临界点后,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并不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为检验这一问题,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二次项加入分析模型,实证结果并不符合二次曲线,也就是在当前阶段,世界范围内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是单调的,规模越大越有助于经济增长。这说明继续扩大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目前来说还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2. 加强硕士教育与当前产业的联系。本研究发现,在较短时间内,相比于博士教育,硕士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效应也更大,是较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应增强我国硕士教育对当前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避免将专业硕士视作二等学位、将学术硕士视作学术博士附庸等错误观点及办学倾向,真正培养满足产业结构优化需求、具有相应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以使硕士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3. 博士教育的布局要有基础性、前瞻性与战略性。本研究发现博士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效应逐渐变大。为更好地发挥博士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性促进作用,应充分认识到博士教育是基础科学的关键,注重加强基础学科的博士教育;对于应用学科的博士教育,要强调其面向未来的战略属性;只有这样我国的科技发展才有后劲,我国的经济增长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总之,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GDP增速变缓,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在国际本专科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小或者变得不显著,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相对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为保证我国经济增长的韧性与可持续性,确保产业结构顺利升级,务须继续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规模,逐步提升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以便做好高质量、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储备,从而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提供助力。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除教育规模外,教育质量及相关的制度性因素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尽管发展规模和提高质量并不矛盾,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大的国家与地区,其质量往往也举世瞩目,如美国、英国等;但我国在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也一定不能放松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要求。由于在国际范围内对教育质量进行客观统一的评价较为困难,本研究在分析时并未将相关因素纳入模型,所得结论准确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后续研究将会在相关数据可获得的情况下进一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及相关制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关于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作者李锋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北京100084王瑜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8期第43-49页栏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网址:http://www.hie.e.cn/【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爱之杀

《大学教育》杂志属于什么级别期刊官网投稿版面费多少知网收录吗

大学教育杂志 省级期刊主管单位:广西教育学院主办单位:广西教育学院影响因子:0.46ISSN:2095-3437CN:45-1387/G4大学教育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45-1387/G4。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2012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栏目设置教育研究、教学探讨_工农医林、教学探讨_数理化生、教学探讨_文史思政、教学探讨_经济与法律、教学探讨_德育心理、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师资建设、研究生教育、学校管理党建与学生工作新时代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创新研究创新与实践市场动态需求下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究学校管理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运行机制创新教学探讨工程结构可靠性概论教学研究与探索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结构力学中的应用与探索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改革图像处理“立体化”教学体系探索BIM应用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思考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设计学习成果分析基于VR技术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教育实践类课程中的应用新工科背景下地质实习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工程需求为导向的工程制图测绘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图学课多媒体教学优化研究及探讨智慧教学的课程模式与评价将数值模拟融入泵与风机课程中的教学改革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方式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COMSOL软件模拟在腐蚀与防护教学中的应用面向留学生的化工原理英文课程教学实践植物识别类APP在高校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新工科背景下电路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研究境外生经济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研究基于慕课的高校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应用探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探索OBE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实效性研究教育的节奏对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教师的启示“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电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中医文化国际传播中的伦理问题思考金秀旅游景点标识及景点介绍英译问题探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创新路径探究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推进“双创”教育 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与展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育研究“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困境突破与特色道路选择以提升自我效能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路径研究高校教师个人因素对本科教学倦怠的影响实证研究基于“五化”培养目标的高聚物合成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探讨面向区域生物产业发展需求的工科实践体系改革与实践高校理工类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研究高校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意义与实践路径阈值概念与概念转变:学生经济思维转变困境的突破口导师制下地方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自动化专业“MATLAB+”课程群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职教集团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小学微课研究综述研究生教育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留学生联合培养模式建设中外联合培养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