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作为跨考的热门专业,每一年都有许多考生报考。一般来说,教育学专业对口,硕士研究生学历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可以满足大多数中小学校的任职要求,这也使得该专业热度一直不减。教育学统考311是一些高校采用的,选拔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的专业课考试科目。其命制涵盖了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四个部分。在2019年,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这也是统考大纲近十年以来第一次的系统性修订,整体变化较大,增添了一些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内容。使得整体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知识面更广。20版大纲在去年7月初公布,今年受疫情影响21版大纲公布时间会向后推迟,因此可以暂时使用20版大纲指导复习,预计21版大纲不会有太大变化。(以下内容根据20版大纲、真题和各高校教育学硕士招生简章进行综合整理)教育学学术型硕士考研专业课科目的考试形式以统考或自命题进行。统考科目即311教育学统考。在全国所有招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高校、科研院所中,共有约74所采用统考的形式考察专业课,进行择优选拔。而其他高校则以自命题的形式进行。选择统考院校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真题较为容易获得,历年的统考真题包括配套解析很容易就能够检索到。其次是配套资料购买方便。专业课311教育学统考的考试科目主要由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四个部分组成。教育学原理部分主要考察教育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基本问题。分值为100分。考察目标在于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运通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具体来说,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问题、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问题、教育体制创新问题等。机油教育学原理传统的问题也有学术界前沿问题。中外教育史部分顾名思义,是史论部分的考察。其中年份和人物、学派较为复杂,记忆点也非常多。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的演变、教育制度的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其次,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的学风。最后,还要能够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教育心理学部分是心理学研究在教育学中的分支,要求考生识记并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实验事实。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教育研究方法要求考生了解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具有进行教育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案的设计、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能够运用教育和研究原理分析和评论教育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公共课大部分学校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少部分学校为思想政治理论+俄语/日语等小语种。教育学统考311是一些高校采用的,选拔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的专业课考试科目。其命制涵盖了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四个部分。在2019年,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这也是统考大纲近十年以来第一次的系统性修订,整体变化较大,增添了一些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内容。使得整体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知识面更广。20版大纲在去年7月初公布,今年受疫情影响21版大纲公布时间会向后推迟,因此可以暂时使用20版大纲指导复习,预计21版大纲不会有太大变化。(以下内容根据20版大纲、真题和各高校教育学硕士招生简章进行综合整理)一、考试性质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录取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二、考察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三、试卷形式和结构(一)试卷满分和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由必答题和必选题组成1. 必答题总分值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2. 必选题总分值为30分,考生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一题为考察教育心理学的试题,第二道为考察教育研究方法的试题。考生若两道题都回答,则只计入第一题成绩至总分。(四)试卷题型结构1. 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2. 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3.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4.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我国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培养1000多万名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300万人。目前,这些数字的背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力度不够;一些导师指导能力不够,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等。问题的存在给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任务。9月22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研究拟订了将重点推进的“十大专项行动”,在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旨在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层次、结构性变革。推进学科专业调整 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国家重大需求是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此次,《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新机制。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被纳入“十大专项行动”中,即构建设置规范、动态调整的学科专业目录管理新机制,开展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提升专业学位培养能力和培养规模;建立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介绍,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医学攻关等相关学科专业,将被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在招生计划、人才引进、资金投入、职称评审等方面获得优先支持。“十大专项行动”还包括重点推进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已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科和方向上,尽快取得突破;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企业(院所),统筹资源,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作出贡献。此外,“十大专项行动”还明确提出,将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探索建立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予以必要限制;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等。蔡长华介绍,下一步将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调节机制,强化基础研究,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基地,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厚植发展基础。破解“导学矛盾”:将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目前我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人,确有部分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质量把关不严,甚至有个别导师出现师德失范问题。近年来,因此类问题而导致的“导学矛盾”时有发生。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意见》强调,要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明晰职责边界,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洪大用表示,下一步,拟从多方面入手,确保导师队伍质量,包括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导师既是学生的学术导师,也是人生导师。研究生不单是学生的身份,也是导师的合作伙伴。我们要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依法依规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严把质量管理: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据悉,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从2016年的约8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万人左右。“但我国目前的千人注册研究生只有两人,美国大概在9人以上,德国、韩国约5-7人。由此来看,我国的研究生规模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有差距。”洪大用在发布会上表示。《意见》提出,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如何保障培养质量,《意见》强调,要严把入口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严把过程关,抓住课程学习、考核、论文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用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督检测,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教育部对学术不端、学位‘注水’问题,一直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露头就打。我们要坚决确保学位授予的含金量。”洪大用说。本报北京9月22日电
近日,为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包括哪些方面?提出哪些具体要求?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现就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2.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以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需求导向,扎根中国大地,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坚持改革驱动,充分激发办学主体活力,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3.总体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机制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开全开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配齐建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全面落实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行政岗位职级“双线”晋升政策,探索依托导师和科研团队配备兼职辅导员。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服务。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5.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激励导师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要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影响和鼓舞研究生;要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6.提高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研究生党组织设置方式,探索在科研团队、学术梯队等建立党组织。选优配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做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遴选培育工作。三、对接高层次人才需求,优化规模结构7.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招生规模统筹考虑国家需求、地区差异、培养条件、培养质量等因素,实行动态调整,差异化配置。8.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各培养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切实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9.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按照单位自主调、市场调节调、国家引导调的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退出机制。设立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完善“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调整机制,引导建设高校和学科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10.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完善省域研究生教育布局,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优质研究生教育,振兴东北地区研究生教育。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国家及区域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11.坚持质量导向,完善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将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作为学位授权点布局的重要参考因素。持续推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开展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实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稳步推进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继续放权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自主审核增列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一级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高水平民办高校学位授权的支持。探索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申请开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招生培养模式12.深化招生计划管理改革,健全供需调节机制。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调节机制。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招生计划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关键学科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高校倾斜。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积极支持严把质量关、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比例较大的培养单位。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积极支持有效落实产教融合机制的培养单位和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继续在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施博士招生计划弹性管理。在现有财政拨款制度基础上,探索实施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工程研发等科研经费承担培养成本的科研项目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探索建立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学位点评估、博士论文抽检、师德师风、考试招生违规违法等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予以必要限制。13.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研究探索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14.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系统科研训练,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推进硕博贯通培养,实行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聚焦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以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为导向,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15.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科学规划布局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产业(行业)导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冠名奖学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措施,吸引研究生和导师参与研发项目。大力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16.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单位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审批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规范核心课程设置,打造精品示范课程,编写遴选优秀教材,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将课程教材质量作为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发展水平、教师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鼓励办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和学科学术论坛。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单独设立研究生教学成果奖。17.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培养单位要加强培养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研究生资格考试、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未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要求的,可重新申请授予学位。完善研究生学业相关申诉救济机制,加强研究生合法权益保护。18.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吸引优秀学生来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完善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等管理体系,保障学位授予质量。鼓励培养单位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研究生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双方互授联授学位。支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优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全球布局。创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加大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五、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提升培养质量19.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压实培养单位主体责任。培养单位要完善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度,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细化强化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权责,杜绝学位“注水”。推动培养单位探索建立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公开等制度,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破除“唯论文”倾向。加强教学质量督导,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20.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育人职责。培养单位要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兼职导师、校外导师的选聘、考核和培训工作。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团队。21.加强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单位要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将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职业)规范和伦理道德作为导师培训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抓住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22.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破除“五唯”评价方式。聚焦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核心要素,健全分类多维的质量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鼓励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探索开展毕业研究生职业发展调查。23.加强外部质量监督,严格规范管理。统筹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强化对培养制度及其执行的评价诊断。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建立优秀学位论文示范制度,鼓励培养单位和学术组织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扩大学位论文抽检比例,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对无法保证质量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撤销学位授权。对问题严重的培养单位,视情况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条件保障24.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单位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研究生教育意识形态阵地。培养单位党委会、常委会,要把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纳入重要议题,认真研究部署,积极推进落实。25.切实做好经费保障,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体系,加大博士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研究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的支持。完善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学费收费标准,健全教育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培养单位使用科研项目资金支持研究生培养。26.改革完善资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完善政府主导、培养单位统筹、社会广泛参与的研究生资助投入格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建立完善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培养单位要完善奖助学金评定标准,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探索建立动态调整的“三助”制度。适时调整国家助学贷款标准,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更多支持。27.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各培养单位要加强研究生院(部、处)建设,强化管理工作职责,保障办公条件;健全校、院(部、系、所)两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加强基层管理力量,按照研究生培养规模配齐建强专职管理队伍;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28.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各级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强化资源配置,保障研究生教育投入。充分发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和行业学会的作用,加强研究生教育研究、咨询和指导。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研究生教育专门研究机构。各地各培养单位要认真制定落实方案,加强宣传引导,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2020年9月4日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往期精彩回顾 10月10日开始报名!山东硕士研究生网报注意事项来了(附:招生单位联系方式)2021全国研招工作这样做!教育部印发《管理规定》央媒聚焦!山东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获媒体关注解读!山东省教育厅等14部门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
事件1:近日东北大学清退了52名博士生,其中一半人属于2010年之前入学的,最早的几个人甚至是2002-2005年入学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已经在学校里混了15年以上还不愿意离开,如果学校不清退他们,不知道他们还要在学校里赖多久。事件2:前段时间,一名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的物理学博士,从南京大学副教授的岗位上离职,在深圳某街道办事处担任副主任之职。2019年中国一共录取了72万多研究生,当年毕业的也有十几万,但其中85%的人都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中国研究生第一大就业渠道是中小学校,其次是金融、电力、通讯等国企和跨国企业,再其次才是大学、科研院所。可见,现在研究生教育已经无限接近本科教育,培养的并非科学研究人才。研究生教育,顾名思义,培养的是研究型、创新性、开拓型高级人才。国家每年在一个研究生身上的投入高达50万元左右,但大多数人却并未成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研究型人才,问题出在哪?1、硕博学位成了敲门砖大部分读研者根本就没有科研倾向,把硕士、博士文凭当敲门砖,为的只是镀金,抬高身价,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在他们眼里,研究生不过是敲门砖而已。2、大学成了部分人逃避社会的终南山还有一部分人本科毕业后,惧怕进入社会,惧怕社会竞争,惧怕与人交往,想在学校这个温暖的小窝继续苟且下去。如果可能,他们中的大部分甚至想一辈子待在学校,一辈子不走进社会,做一个归隐的隐士。3、研究生性别失衡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采样调查,中国研究生男女比例为4比6。复旦大学研究生学院数据显示,有38个学院女生多于男生,有24个学院男生多于女生。数据表明,女生在研究生中的占比近年持续走高。另有数据表明,女生硕博士毕业后从事研究工作的比例不足男研究生的50%。大部分女生对科学研究根本不感兴趣,只不过是喜欢学校的氛围,更有部分女生把高学历当求偶的筹码。4、教育与社会脱节中国高等教育最失败的地方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没有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中国的大学和社会完全是两个隔绝的世界,大学如同象牙塔,大学生们活在与社会平行的异次元空间,对社会参与甚少,道听途说的是社会难混、人情冷暖、社会压力大、社会波诡云谲等令人畏惧的一面。这让很多大学生要么畏惧社会,要么进入社会后格格不入,被社会碰得鼻青脸肿。据调查,中国95%的学生怀念大学生活,65%的大学生愿意一直生活在大学校园。中国学生从小到大太脱离社会了,有些人见到陌生人就害怕,说话都结结巴巴。所以中国学生进入西方社会后,根本竞争不过印度、美国、欧洲、拉美,甚至西亚和非洲的大学生,中国人在美国大多都是基层员工,很少能晋升到中层以上岗位。而印度人,能说会道,爱表现自我,哪怕工作技能很差,也总是比中国员工晋升的更快。现在西方大企业中,印度裔已经成为除白人以外最大的群体,而华人高管凤毛麟角,在西方社会体系中,华裔相比印度裔一败涂地。中国教育,除了传授知识,还应该传授沟通、演讲、合作等行为技巧,教导学生怎么融入社会。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加入兴趣小组、社团,参加社会实践、公司实习等活动,要让学生摆脱社交恐惧症、社会恐惧症、同事恐惧症、上司恐惧症等心理障碍。5、研究生教育的意义是培养“科研型”人才中国应该把学历研究生和科研型研究生教育区分开来,学历研究生怎么扩招都无所谓,但科研型研究生必须把关,提高招生门槛,拒绝滥竽充数、混子。学历研究生教育,建议提高学费,减少国家补贴,让学生自己承担大部分费用。而科研型研究生最好和企业、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合作,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搞研究,不以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而是以科研成果为标准,没有科研成果就不许毕业,五年内没科研成果,直接退学。科研容不得混子,国家的教育经费要花到实处,花到真正的科研人才身上。从教育上的种种弊端,也反映出现代社会越来越功利化、浮躁化、脸谱化。教育不进化,中国就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欢迎关注猴军集,关注你的社会!
11月17日,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会议在清水河校区图书馆求实厅举行开幕式。校党委书记王亚非、校长曾勇,朱宏、熊彩东、胡皓全、彭岚、靳敏、胡俊等在校校领导,中层领导人员、第十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第十届校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专家组成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代表近600人与会。副校长胡皓全主持会议。会上,胡皓全首先传达了相关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示批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表示党中央对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广大研究生教育战线工作者赋予了新的使命,也为我们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办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胡皓全指出,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深入分析了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全面部署了新任务和新举措,强调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根据会议要求,深刻把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大格局,着力推进由一到多、由量到质、由外而内的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更多机会、更好品质、更佳体验、更强力量的研究生教育,过好认识关、方向关、质量关、机制关,评价关。胡皓全还解读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希望研究生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加快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生院院长罗光春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方案(征求意见稿)》制定依据、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将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将努力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一流的人才、产生一流的成果,助力学校全面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方案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优化研究生培养规模结构”“全面深化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四大方面、共十五条举措,将主要举措凝练为骨干培养鲲鹏计划、课程思政专项计划、卓越发展引航计划、导师树人行动计划、生源质量提升计划、人才培养珠峰计划、产教融合伙伴计划、课程教材双百计划等八大行动计划,以此为抓手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任务落地落实。曾勇围绕“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 打造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作了讲话,重点阐释了“为什么要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如何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和“怎样落实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他强调,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是实现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需要。改革开放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了大批电子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形成了高水平的学科育人体系,构建了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但对照国家赋予的使命和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还存在着对分类培养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导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质量需进一步提升,质量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等不足。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曾勇强调,面对新时代与新使命,学校必须将自身发展融入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格局中,聚焦电子信息领域学科前沿和“卡脖子”关键技术,培养成电研究生勇于肩负国家命运与民族复兴重任,立志成为工程科学的发现者、核心技术的发明者、工程系统的创造者。一是要构建一流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强化外部评估,提高学科水平;强化分类培养,培育大批领军人才;强化开放合作,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二是要构建一流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把导师队伍质量关,严把招生入口质量关,严把课程教学质量关,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三是要构建一流的资源配置体系,优化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积极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硕士生招生规模;完善研究生资源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学校、学院和导师三级研究生教育投入体系,引导学院和导师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曾勇强调,打造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需要强化组织保障,确保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各学院要认真学习、深入研讨,将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与研讨《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方案》(征求意见稿)、总结“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相结合,对方案提出建议和意见,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任务举措,为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和路径,确保研究生教育再上新台阶。希望大家凝心聚力,奋进有为,加快构建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推动学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成电更大更多的贡献。在为期两周的研究生教育会议期间,学校将通过集中开展研究生教育系列主题研讨、研究生导师代表座谈会、研究生代表座谈会和举办相关论坛和研讨会等,听取全校师生对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凝聚全校构建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共识,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来源:电子科技大学 文字:李果 图片:邝俊 编辑:微视野工作室 赵蔚心
长期以来,在高校当中,SCI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所谓“SCI”,其实是指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类刊物,这个刊物会从全球众多学术期刊中收录部分影响力比较大的期刊,而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就是SCI论文。近些年来,SCI论文已经成为高校人才评价、教师职称评定、学位授予、学科评估、学校排名的核心指标。然而,在过度追求SCI论文的同时,很多高校科研人员不再优先考虑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水”论文、“垃圾”论文也大量出现,这不仅破坏了我国的学术风气,还造成了我国教育资源、科研资源的浪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受到较大影响。为了推动高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今天(2月23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很多网友表示支持。接下来,笔者对教师和研究生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详细说明一下。一、不同科研,分类评价我国高校开设有很多学科,不同学科的科研是不同的,比如工学类学科,这类学科与实际联系紧密,科研成果一般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很好地评价,但是,理学类学科一般都是基础研究,这类学科的很多科研成果与实际生活的直接联系并不多,所以,论文是理学科研成果的主要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教育部作出了不同的规定。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类科研,不以论文作为单一评价依据;国防科研,一般不把论文作为评价指标;基础研究,坚决摒弃“以刊评文”,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二、今后如何评价学术水平?取消SCI论文的地位,那今后如何评价学术水平,就成为高校教师和研究生重点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育部在通知中提出,要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同行评价是科研评价的通用做法,简单来说就是邀请同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学术成果、科研价值进行评价,这种学术评价方式在国外被广泛使用。针对同行评价,教育部也作出了规定。在此次发布的通知中,教育部要求学者遵守学术操守,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议意见,不能简单地以SCI论文相关指标和国内外专家评价评语代替专业判断。同时,教育部要求对评审专家的实际表现、学术判断能力、公信力也要开展相应的评价,并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三、职称评聘,学位授予近些年,很多高校在选聘人才时,都会对应聘者的论文发表提出明确的要求,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要想获得更高的职称、更高的收入,也被要求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在此次发布的通知中,教育部明确要求,在职称(职务)评聘中,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研究生们同样被“SCI论文”折磨得很苦,很多高校都要求研究生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SCI论文才能毕业,有一位网友直言:“论文导向给研究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种不良风气摧毁了很多研究生的创造力。”在此次发布的通知中,教育部明确提出,学校要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但是,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也提到,在一些基础学科,导师和院系从科研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你对高校的科研现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也欢迎大家关注我。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作出批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习近平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2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她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江苏省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来源:新华社编辑:张琦琪审核:朱丽终审:冷文生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华中科技大学一直着力培养有灵魂的卓越人才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校长李元元院士代表华中科技大学作交流发言和小科一起看看研究生教育的最新方向吧03:15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习近平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并讲话。她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江苏省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校长李元元以“深化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有灵魂的卓越人才”为题,作交流发言。他表示,在新时代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中,华中科技大学将会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有品德、有品质、有品位”的卓越医学人才;坚持内涵发展,让研究生站到创新最前沿;坚持服务需求,“让医学归于大众”,助力健康中国。我校在南三楼301会议室设置视频分会场,校党委书记邵新宇、副校长解孝林、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等参加了视频会议。深化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有灵魂的卓越人才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元元刚才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聆听了孙春兰副总理的讲话,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在新时代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在红旗下成长、与共和国高等教育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高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师生英勇奋战在第一线,共投入医护人员3.4万,病床1万余张、管理方舱病床6000余张,是全国投入最多医疗资源的高校;同时,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以硬核科研成果助力抗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彰显了学校“为国排忧、为民解难”的责任担当。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批示精神,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有品德、有品质、有品位”的卓越医学人才学校始终坚持“党旗领航”,坚持“四个服务”,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加强思想引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湖北是全国疫情最重、管控时间最长的省份,身处疫情中心的华中科技大学,约有500余名医学研究生战斗在抗疫各条战线,或白衣披甲,或科研攻关,或下沉社区,书写了“担当、钻研、奉献”等系列战疫故事,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医学精神。学校将充分利用好抗疫这一最鲜活、最生动、最宝贵的素材,继续打造好红色领航员、研究生青马班、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品德模范评选等思政品牌,坚持追求德医双馨,持续开展健康中国行、医疗扶贫、送药下乡,培育研究生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塑造医学研究生卓越灵魂。二、坚持内涵发展,让研究生站到创新最前沿学校发挥多学科优势,推进医工、医理、医文交叉,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疫情期间,药学院博士生吴灿荣作为核心成员,发现人类的弗林蛋白酶可能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疾病的新靶点;电信学院博士生史天意、硕士生杨杰华作为团队骨干联合华为云团队开发的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大幅提升CT阅片效率;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校研究生敢于突破、勇于登攀的创新精神。我们将继续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提升工程,依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命科学的学科优势及附属医院的综合优势,深化科教融合、医教协同,厚基础、宽人文、强临床,推进卓越研究生分类培养。我们将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医学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交叉学科课程、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进一步强化系统科研训练和临床训练,努力让医学研究生站到创新最前沿。三、坚持服务需求,“让医学归于大众”,助力健康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我校刘良教授团队完成世界首例感染新冠肺炎的尸体解剖和病理分析,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徐顺清教授提出细化患者分级诊疗方案,为分类防控提供了决策依据;学校积极与国外多所友好院校及医疗机构进行了50余场视频连线,传递防疫经验、提供医疗援助。这都是华中科技大学科研抗疫的典型成果,也是学校培养医学研究生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将继续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加快谋划疫后重振,加快建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医疗装备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助力补齐国家公共卫生领域科学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短板,为全球抗疫的中国方案贡献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上发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彰显了中国担当。华中科技大学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站在为人类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勇担大任、敢攀高峰,持续深化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着力培育国家急需的德医双馨的医学人才,努力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国家赞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共同守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华中科技大学(ihuster)部分资料来源于新华社、新闻联播文字 / 范千图片 / 辛国胜编辑 / 郭雨辰校对 / 刘雪茹【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2月24日下午,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在教职工礼堂召开。会议以“深化改革 创新发展”为主题,旨在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校党委书记武贵龙主持会议。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院士、教学督导、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各职能部处负责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班子成员、学科负责人和教师代表等参会。全体研究生导师线上参会。校长杨仁树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新局面”为主题,从提高站位,深刻领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放眼全局,全面把握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成就、形势与挑战;凝心聚力,奋力开创新时代学校研究生教育新局面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他首先回顾了学校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学科结构、培养结构日趋完善;思政教育实效增强,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研究生导师队伍持续加强,支撑保障日益强化。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激励效果进一步显现。杨仁树表示,建设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认清国际和国内形势,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抢抓机遇,正视面临的挑战。他强调,做好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要坚持目标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学深悟透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将中央精神转化为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快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北科风格的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实施导师队伍建设、平台学科建设、生源质量建设等三项基础建设工程,深入研究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症结,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改革举措,加强协同保障。杨仁树鼓励全校教师放眼未来,奋力开创新时代学校研究生教育新局面。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薛庆国详细解读了北京科技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研究生授予学位与毕业分离实施办法》《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规范》等文件,并强调,未来几年,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将围绕“落实九大任务,构建四个体系”,最终实现一个目标。即通过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导师育人,学科布局优化,生源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改革,分流选择机制,分类评价机制,教育质量反馈,管理服务创优”等九项任务,构建“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体系,创新引领的教学育人体系,科学严谨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打造具有科大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武贵龙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建设一流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开展工作。他要求,学校各机关单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提高站位,认真落实会议精神;要及早谋划,积极抢抓新机遇;要加大投入,建立长效机制;要抓住关键,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协调配合,形成育人合力。他强调,当前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是“四地办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更应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育人合力。既要坚定信心决心、保持定力,又要找准差距、直面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全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向世界一流行列迈进。来源:北京科技大学 北科大研究生院
于我而言,2019年是难以忘记的一年。它承载了我情感生活从未有过的波动也见证了我学习生涯从未有过的努力。幸好,不负众望,我最终成功上岸。我想分享一下关于自己的一些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学弟学妹们少走弯路。先介绍一下自己:我是一个高考教育大省的考生,高考成绩低于一本线几分,最终阴差阳错选择了一所邻省二本大学,上大学后才发现:原来不同省份之间的差距真的很大,在班级中,我的成绩甚至高出某些省份整整100分(他的考试试题比我还简单)。可以说,我当时整个人都“崩溃”了。我一度想退学复读,但是在父母朋友劝说下,我才坚持下来。后来,我了解到考研,然后我就毅然决然的走上了这条路。大三期间,我给某考研机构当考研代理,所以,我对考研整个流程比较清楚。我所考的是08开头的工科专硕,考试科目是101政治,204英语二,302数学二,自主命题专业课。我身边的朋友同学也大多是工科生,他们在择校时也都问过我的建议,所以,我对理工类的考试比较熟悉。因此,想写一篇文章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考研经验,如果对大家能有一点点帮助,我就十分满足了。01一些常识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事半功倍。既然你选择考研,那么肯定需要了解以下概念:非全日制和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一种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全国统考/考研)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摘自百度百科)简单来说,非全日制有以下特点:适合在职人员考取的。学校不提供住宿。档案户口也不可以转入学校。不能申请奖助学金。整体含金量在上升。一般而言,它的难度会比全日制研究生简单得多。学硕和专硕中国实行的学位教育主要分为学术型学位(学术理论研究)或专业型学位(注重操作实际能力)两种教育并轨。学术型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学术型学位按招生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大类。专业硕士重点培养工程研究能力和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全日制专业硕士目的就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结构优化;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应用型与学术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共同发展。简单来说:学硕更适合一些想要继续读博的同学,专硕更像是学校提供一个平台,你可以更有优势的就业。当然,并不是说专硕不可以继续深造,相比于学硕,它可能更难一点,需要自己考取。前些年,专硕的热度不高,甚至有招不满的情况。但是,近几年来,随着专硕含金量不断提高和考研人数的激增,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专硕,导致有些专业分数会比同等学硕要高得多。普遍来说,专硕的招生名额要远超学硕。02关于择校不知道大家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考研,但是大部分都脱离不开以下两点:想要在学术上继续深造和提高就业竞争力。首先择校问题是考研路上的第一关。相信你回答完以下几个问题,就可以轻松选择学校了,即使不能完成择校,也大大缩小了范围。你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工作人员?你的英语水平是高还是低,如果低是一直不行还是上大学之后没有继续学习导致水平下降?是否喜欢数学,是否擅长数学考试?本专业基础课程是否掌握牢靠,能否学习更加深层次的专业问题?你的自我调节能力如何?抗压能力如何?你想要去哪个地区发展?ANSWER:如果你是在校大学生,我建议选取全日制研究生。如果你的英语水平一直很差,那么你可以选择专硕,一般而言,专硕都是英语二,但是部分热门学校会考英语一。理工科同学,一般专业课一都是数学,如果数学水平差可以选择专硕,专硕考数二。再有,需要考虑你以后想在哪里。发展硕士院校所在地大概率会是你的工作地,所以不太建议在最初决策时选择离家太远的城市,容易造成家庭可利用资源的无谓亏损。合理的权衡自己的综合实力,这里先将学校分成几个档次:热门地区985(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非热门地区985和热门地区211非热门地区211和某些专业优势极强的一本一本高校二本高校其他1.考研周期如果你的档次提升一个,考研周期可以在大四上学期九月份开始。如果你的档次提升两个,考研周期可以在大三下学期三月份开始。如果你的档次提升三个,考研周期可以在大三寒假开始。如果你的档次提升四个,考研周期可以在大三上学期就开始。如果跨专业,还有自己加一个档次。(我跨了三个档次,但是真正开始是在大三下学期四月份。前期还可以,后期的确时间不够用,一直处于后悔抱怨自责害怕之中,好多次想要放弃。所以,还是要早点开始,尤其是考数学的同学,更要多下功夫。)2.不同科目的分配时间考研不仅仅是看总分,每个科目都有单科线。所以,如果你某个科目太差,就要多花一点时间了。还有34所自划线院校,他们的单科线会比国家线要高。我是工科生,国家线会比一下文科类、经济类、教育学低将近100分。下面我以三月份开始考研为例做出时间规划:三月份到六月份关于英语,这个阶段要做的是扫荡一到两遍,必须做到熟悉,可以说出一到两个汉语意思。另外可以做少量的真题,不要在乎准确率和做题时间,刚开始大家都很慢的。我一开始选择的是学硕,这个阶段做了英语一真题,错误率甚至高到80%。关于数学,我以数学一为例,这个阶段要完成高数部分的一轮复习。如果是跨专业考生,可以适当安排专业课学习,如果是本专业,这个阶段其实还不需要学习专业课,主攻英语数学即可。大部分学生,整个大学期间都是靠期末突击,可能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并且该阶段还有本科课程,可能时间也不太充沛。七月份到八月份这是大部分考研学生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没有课业压力,没有外人打扰。唯一的缺点可能是夏天太热了吧。只要能好好利用这两个月,你绝对赢了一大截。在这里我建议,如果自制力差的可以留校复习,但是自制力强的最好是回家复习,学校的条件没有家里的好。我也跟随大家选择了暑假留校,但是学习条件真的不怎么好,天气很热(没有电扇),我只能拿着usb接口的小电扇吹风,学校食堂只有几个窗口营业,我只能每天点外卖。室友选择了放弃,每天只有我自己去自习室学习,晚上回去的时候没有路灯,我拿着手机手电筒照亮。不仅仅是煎熬,最难的是看不到回报。数学题还是没有思路,英语阅读里面的单词总是似曾相识。我真的好想放弃。这个阶段英语可以做阅读理解了,数学要完成一轮总复习。你可以在累了的适合看看徐涛老师的视频课,既可以放松,又可以学习政治知识。九月到十月份九十月份绝对会有一大批人放弃考研,有的人没利用好暑假时间,就和周围的人差了一大截,所以就放弃了。其实,和别人比完全没有必要,一些从九月份开始准备的同学都考上了。有些同学是看到招聘的就想要签约工作,最终放弃。我想说:放弃很简单,但是坚持真的很酷。九月份了,因为个人原因,我放弃了学硕,选择专硕。也开始学习专业课。关于英语二,由于练习了好久英语一,一开始总找不到感觉。不过能察觉到的是它的难度比英语一要小得多。在这个阶段,要做完政治1000题。完成数学二轮复习。并且尽快做数学真题。十一月份到十二月份这个阶段要做完数学真题,做近二十年的就可以了。我是做了三十多年,最后都没有时间模拟,在这里劝告大家,贪多吃不烂。政治也要接触肖四肖八了,做透这些选择题。专业课是大头,天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英语一定要自己练习写作文,学会“输出”。关于我走过的坑:数学就完成了一轮复习,匆匆忙忙做三十二年真题,最后刚过国家线。一定要在数学上多下功夫。英语,我只专注英语阅读理解了,自己练的作文少,到考场上几乎是临场发挥,所以,一定要自己模拟,不要以为背了几个万能句子,就可以妙笔生花了,在考上会紧张到写不出来。不过,我的英语最终70+,虽然比不上大神,但是,绝对没拉分。政治,相信肖秀荣!跟着他就好了,选择题着重看肖四肖八,1000题真的太多了,有一些内容是非重点。大题就背肖四就可以,如果有时间可以跟着徐涛的每日一题,锻炼答题思路。专业课,我的专业课是一门交叉学科,真的超级难背。我到十一月份才开始背,真的是欲哭无泪,每天都想要放弃。但是,我坚持到最后一刻,去考场之前还在背,幸运的是,考试之前看到的那个题居然真的考了。最终成绩也可以100+。今天,我就写到这里吧。真的是太累了哈哈哈,明天继续分享选择书籍和我是如何看待#考研#别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