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导师的选拔上都会有相应的规则,通常能够带研究生的导师,往往都需要具备副教授以上的职称,这主要是为了保障研究生期间的教育质量,所以讲师带研究生的情况并不常见。读研期间,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效果会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影响研究生学习的因素还包括课题资源、实验室资源、行业资源等等,实际上研究生能否在读研期间获得较多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不同的导师往往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所以研究生选导师往往是跟着方向走的,当然也有一部分研究生是冲着导师来选择方向的,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毕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导师会明显提升自己的学习(研究)主动性。实际上,虽然导师之间会存在能力上的差别(资源整合能力上的差别),但是对于研究生来说,这些差别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学习体验,实际上真正能够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在于培养单位能否为研究生营造一个较好的研究氛围。由于重点大学往往有更好的学术氛围,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更多的学生愿意选择重点大学的原因。研究生在选择导师之前应该跟导师做一个有效的沟通,明确自己的读研目的以及读研规划,导师也会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情况向学生做一个整体的介绍,以便于双方作出契合度比较高的选择。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研究生选择导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都清楚在读研期间导师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的塑造作用,如果你能够跟一位学术大咖的话,那么你很有可能会因此有一个不错的学术成果,如果你能够跟一位人生导师,那么他能够对你的三观有重新的塑造,因此不同的导师对研究生的作用不尽相同。只是现在我们每年的研究生在选导师时更多的是看重其职称。而且越来越多的考研学生在潜意识里都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能成为硕士导师一定是副教授以上,普通的讲师是没有希望的,而且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职称越高越代表其较高的科研能力,越能够证明其优秀的教学水平。所以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硕士研究生在和自己的朋友炫耀,我的导师是教授、我的导师是副教授,很少有硕士研究生会说我的导师是一名普通的讲师,然而在我国从没有规定讲师不可以带硕士研究生,也没有规定必须是副教授以上才可以带硕士研究生。当然,这样并不是在否定教授或者是副教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而是在强调讲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在很多98高校讲师带硕士研究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而且这些能够带硕士研究生的普通讲师,或许仅仅只是在职称上比较的普通罢了,不管是从科研能力还是从教学水平看,一定程度上并不比那些教授要差一些,甚至还比他们更强一些。因为这些导师一般都是支持着国家级的项目或者是课题,有着大量的科研成果,而这些便是他们能够带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至于职称的问题,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事情,毕竟高校每年晋升副教授、教授的名额非常的有限,不可能每一个有能力的讲师都能够顺利的被晋升为副教授。因此这给我们还没有选择硕士导师已经还在考研路上的学生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同时也是给我们很多考研人一个观念上的转变,在选择硕士导师时,不要一味的只是盯着导师的职称,还不要忘记看一看导师的科研,更重要的是看看那些不是副教授的讲师,或许他们正在主持的项目或者是课题才是最适合你的。当然在选择导师时一定不要将职称放到第一位,很多时候职称往往是放到最后一位的,因为最为重要的是导师的人品,这是你三年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一个好的导师绝对会保障你有一个愉快而有价值的硕士生活。总之,在选择导师时思维要更活跃一些,不管是副教授、教授还是讲师,关键还是看其科研能力,这是一个重点,更不要认为讲师不能带硕士研究生。
今天,百家有个朋友私信小西,她的孩子今年考上一所211院校。但是,学院分配的导师是个讲师,她有点为孩子担心,问问小西有什么看法呢!小西觉得这个问题挺有代表性,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得清,就来聊聊我的看法呢!大学是人生最好的阶段之一作为大学老师,小西觉得非常有必要为讲师正名啦!职称评定和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遴选是两个体系,其中副高职称(副教授、副研究员)不是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的必须条件!具体的遴选条件得看所在院校的每年规定,注意是每年,进了高校你才会发现职称评定、导师遴选的条件每年都会有变化!大部分学校遴选硕士生导师的条件是课题、经费、发表高水平论文(文件表述归纳下来就是这三点),而不是副高职称,少量年龄较大的副教授同样不是硕士生导师。类似的,不少教授同样不是博士生导师。不少高校采用的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属校聘)在考核期内其实也不算具有正式的副高/正高职称,同样可以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因此,不少学校中级职称的讲师通过硕士生导师遴选,的确可以顺利成为硕导呢!不信的话,可以点开北邮电子工程学院的官网查看师资队伍中的中级职称,类似的讲师+硕士生导师不少呢!985高校中同样有不少讲师遴选为硕士生导师,毕竟越是学校层次高,讲师优秀的可能性才更大!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为什么会出现部分讲师成为硕士生导师的情况呢?首先是研究生培养的需求。近几年研究生报考人数激增的同时,招生人数同样在增加。为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少院校都限制教授、副教授每年可辅导的硕士生数量,如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这就会导致部分研究生没有可分配的导师。而部分年轻刚工作的博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自科)后,且有发表高水平的文章,但是部分条件不符合副教授的评定资格,作为讲师中较为优秀的群体可遴选为硕士生导师。一般来说,初期分配的学生以专硕为主!其次,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数量剧增,就算有不少博士生延期毕业,依然有5-6万/年的博士毕业,进入高校后职称评定竞争激烈。高校圈内甚至有这样的段子:这个讲师评定副教授的科研成果居然比同期副教授评定教授的还高很多,要不是政策不允许,否则直接够上教授职称(少量院校有绿色通道等,可直接破格为教授)。相信中小学的教师评定职称时,也有同样的感悟,评定不是看个人材料的好坏,而是同批人中你材料的排序。不少年轻教师因为名额限制,3-5年内甚至未能晋升副教授,但是其个人有课题、经费、高水平的论文,学校或学院就有类似的政策扶持,允许其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学校层次不高,高级职称人数比例不足等。课题组导师与学生交流会跟着类似的讲师作为硕士生导师,好吗?首先,类似的讲师能够遴选为硕士生导师,证明自身优秀的同时,也反馈她在一个很好的课题组/团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没点能力和背景的讲师是没机会遴选为硕士导师的,除非是优秀的让人无法反驳(可优秀成这样的话,早就是高级职称啦!)。因此,相比同专业大部分副高职称的导师在学术造诣上都要高,而且有拼劲,能出和会出大量科研成果。跟着这样的导师很挺不错,只要你想做、肯做,2-3年的硕士生涯肯定大有收获!其次,关于部分人担心的导师"争"论文一作的担忧。小西觉得这就是你打工不要老想着老板抢你功劳一样,硕士新生有几个能在没有导师指导下,自己全程产出一篇科研论文的啊。一篇论文不是说谁做点实验、撰写个初稿就一定是一作,而且二作并不影响一个硕士生的深造和毕业等。如果非常优秀,能力强,论文也可以和导师沟通署名一作,年轻导师做通讯。至于说导师要靠几个学生论文才能晋升职称的,类似的学生我听过,有985硕士生将导师逼成"优青"的,不是给发论文给导师,而是喊着导师一起努力(导师同样有惰性的)。同时,关键好坏得看导师的性格和为人,毕竟通常或个例都不适用于某个人。具体的可以和导师敞开心扉做个沟通,类似的担忧也可以说给他听呢,不要觉得导师会生气或者故意为难你,没有必要的。当下,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少就源于彼此间缺乏沟通,甚至是一群没有读过研、也不是导师的人在告诉读研如何、导师如何,有可信度?研究生毕业还有个好处,小西不太好说透啊。就算年轻讲师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后,每年也只会有一个研究生指标。你不用担心导师对同期的几个学生差别对待,更不用担忧同期几个学生之间的勾心斗角(之前我也不信读研和宫斗一样,后来我信啦)。而且,年轻导师没有"架子"或"脾气",也没有太多的应酬或行政琐事,你可以经常和导师沟通交流课题中遇到的难题,个人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很快。而且,一旦遇到性格好的导师,能给的资源和福利都是你一个人的。在这样的导师团队,也许你要做的实验或事情真不少,甚至比同学累很多,但是收获肯定也更大,加油!
现在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最忙的只有毕业生,而且还分为两种不同的忙碌,一部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辛苦地找工作,还有一部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保持着自己高效的考研复习,而对于所有的考研学生来说这一段时间是极为珍贵的,因为这是考研复习额关键期,所以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考研复习上,以求自己能够顺利的拿到目标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而在每年的2月份左右所有的高校学生都能够查询到自己的考研初试成绩,有的进入了复试,有的选择了调剂,有的选择了二战考研,但是考研成功的学生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选择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毕竟导师对于自己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选择硕士导师时,绝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是不能接受自己的硕导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讲师,这也可以称得上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一般来说高校的硕士导师必须是副教授职称以上方可招生,方可带硕士研究生。同时,很多的准硕士研究生认为只有教授以及副教授这样的硕士导师才是最为优秀的,所以在选择自己的目标导师时,都将这个条件作为最基本的前提,完全不考虑仅仅只是讲师的硕士导师。其实,一开始我也有这样的观点,在选导师时也是尽量选择教授,但是当我开始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时,慢慢的才发现原来我们所觉得的讲师,很多时候其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硕导,甚至远远要好于一些副教授的硕士导师。尤其是在一些985高校中存在很多的讲师带着硕士研究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这些讲师可能仅仅只是职称上没有体现,但是他们正在支持的课题很可能是国家级的,或者说已经参与了几个国家级课题的完结,其在科研方面绝对有足够的实力带硕士研究生。而至于职称毕竟其有一个时间周期,毕竟其名额有限,毕竟其有很多的不可控的因素,但是这样的讲师一定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被评为副教授,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当你要选择硕士导师时,如果其只是一名普通的讲师,但是他近几年的科研经历却非常的丰富,参与各种国家级课题,那么这时的你或许真的不应该再认为这样的硕士导师并不是优秀的。总之,考研选择导师的时候有很多的误区,而关于讲师不能带硕士研究生,或者是说讲师不是很优秀等这样的观点或许应该根除了,因为科研经历和成果才是最核心的。
导读:我们经常会在各个大学的介绍,看到某某讲师,某某教授等。你是不是对大学里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称谓一脸茫然呢?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些职称背后的区别。第一:助教助教顾名思义,主要任务协助教学。教师在未受聘为教师以前先从事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教学辅助工作,熟悉大学的基本教学条件和教学的组织。其实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助教是在这个学校的新教师而已。我大学本科有很多老师,专业研究能力也很强,但一看简介是助教。当时我们就很好奇的和老师沟通,才发现助教只是来学校的新教师一种称谓而已。之前这位老师是在公司当高管,她自从有了家庭和孩子。想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家庭和孩子的教育上面,所以她就放弃了原来的工作来到大学教学。因为才来到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就只是助教。她半开玩笑的说,同一届毕业的同学,一开始在大学里工作已经是副教授和教授级别了。所以提醒各位同学,在大学里不要因为职称而对老师有偏见。第二:讲师讲师是能够独立开设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的大学教师。但是有不同等级优秀的讲师,完全可以把课程开设对本门学科有巨大贡献的基础课。但是也可以做一些基础的工作,基本上是去填补教授和副教授正常教学所遗留下来的空缺,来使整个教学系统趋于完善。当时北大只有专职教员才能成为教授,而兼职的一律都是讲师。在当时著名的讲师有梁漱溟,鲁迅等。这就说明讲师的水平不一定比教授差,只是他们承担的任务有所不同。一般大学本科毕业担任助教职务4年以上可申请讲师资格,研究生班毕业或者获得第二学士学位,担任助教职务三年以上也可申请。第三:副教授副教授原则上不仅具有开课的能力,对本学科的整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自己主持研究项目,而且能把新的研究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不断开设新课。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授业,另一方面训练学生去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传道。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一个副教授已经是一个“教授”。必须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指导他本专业所有“求学的人”,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并完成毕业论文等。我大学时期的创业指导老师就是副教授,她不仅指导我们的创业工作,毕业还指导我们的论文等。如果你大学本科毕业,担任助教职务4年以上,担任讲师职务5年以上,才能够申请副教授的职称。而且当年年底在35周岁以下的人员必须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如果你是研究生班毕业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担任助教职务三年以上,可申请讲师职位,研究生毕业取得硕士学位,担任讲师职务4年以上就可申请副教授职务。所以只有你在一个大学里在一线教学足够长的时间10年以上,才能慢慢申请副教授的职称。第四:教授教授是大学里的主体,大学里的主导性的=工作都是由教授承担的。知识上对教授的要求和副教授没有什么两样,但在方法论上有重大的区别。教授和副教授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在遇到一个课题时,教授不仅知道如何运用已有的方法去解决它,而且能够或者已经创造出某种方法去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思路和手段。但是想要从本科毕业就在大学里工作评上教授职称,比较顺利的情况下也需要将近15年以上的时间。我的创业指导老师硕士研究生毕业,在一线教学十多年现在依然是副教授职称。不过应该很快就能够申请教授职称,因为担任副教授职务5年以上才可申请。第五:博导教育部学位办公室对博导的解释是,博导不是职称也不是荣誉称号,仅仅是一个工作岗位。有很多大学的博导当作职称来用,而且比教授更高级别的职称,因为一般只有先当了教授才有资格申请博导。我的形势政策老师就是一名博导,他主要带的都是硕士和博士生,专业和学术能力特别强,讲课很受同学们的喜爱。是从一线走出来,同学特别喜爱的博导老师。大学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有什么区别呢?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你认为还有哪些区别呢?欢迎分享。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以进入高校当老师吗?高校对老师有什么要求?一、前些年的情况.在前些年的话,各大高校对新聘教师的学历要求还没有那么高,还是有部分硕士研究生能够进入高校里面当老师的。我上大一大二时候的那个班主任,在我们上大学期间,他还是本科学历,好像她的毕业院校是华中师范大学,那个时候他的职称还是讲师。最近几年我通过学校的网站查询到这个班主任现在的学历已经提升到研究生了。不过他如果想在这个学校继续呆下去的话,应该需要继续研修到不是。上大学时候学院学工组的一个老师,据说当时也是本科学历,据说他当时能进入学校里面当老师,也是有后台的,不过现在他的学历已经提升到研究生了。记得我是2008年上的大学,当时学院里面有一个老师是在大概2010年的时候,前往华南理工大学上博士,也就是说这位老师是以硕士研究生的学历进入这所学校里面当老师的;可能这位老师觉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在这所学校的时候去的话压力还是挺大的,所以它需要通过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学历,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是2012年从一所211工程大学毕业的,当时我们班上有一个女生是被保送到本学院的研究生,然后在她毕业以后是去了本省一所排名比较靠后的二本院校里面当老师。还认识另外一个人,她是在一所民族大学里面的学生,后来在大学毕业以后通过考研的方式进入了云南师范大学上研究生,毕业以后她是去四川的一所普通二本院校里面当老师。二、目前的情况.前阵子听说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些211工程大学已经不满足于新招录教师博士学历了,而是需要有国外学习经历的博士生。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的话,术士研究生想去本科院校当老师的话,基本上是机会很少了。不过某些专科院校估计还能够招录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当老师。
可能参加过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学生,对考研相关的一系列事情都有着自己的感悟,只不过在诸多的事情中一定会设计到选择硕士导师这个问题,毕竟好的硕士导师对于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好的导师决定了你就业时的平台,因此所有考研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找一个完美的硕士导师。记得当时自己选择硕士导师之前,也查阅了很多的导师相关资料,看看导师的科研情况,有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等等,但最终我的选择并不是根据我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而得出来的,因为我的学姐给我推荐了一个她口中非常好的导师,于是我就选择了这位导师,当然在之后的研究生生活中也证明了我学姐的眼光。当然,每一个人选择自己硕士导师的标准不同,可能有的是按照导师的年龄,可能有的是按照导师的性别,可能有的是按照导师的近几年科研情况,但其中有的学生会认为选择导师必须是在那些有教授职称的老师里选择,或者是副教授,这才是最佳的导师。这样的标准没有错误,也不能说完全的正确,因为现在各高校绝大多数的硕士导师都是教授、副教授,因为能够带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最低也是副教授,所以这样的标准其实没有任何的价值,也没有什么参看价值,更不要认为教授就一定是好导师。同时,还有985高校、211高校的一些导师不是副教授,也 不是教授,仅仅只是一个讲师,但是却可以带硕士研究生,像这样的硕士导师,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收到硕士研究生的喜爱,因为年龄相差不大,有着共同的话题,并且这样的硕导近几年的科研一定非常的强势。但回到实际,硕士研究生选择倒是其实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必须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够可以,因为或许你认为的那个优秀导师没有选择你,也没有什么价值,或许你不想选择的那个导师,他却选择了你,最后或许你就是他的学生了。因此优秀的导师配优秀的学生,你自己所具备的属性必须足够给力,同时还不要忘记在选择导师之前和自己认可多的导师见面沟通,争取自己能够进入其门下学习,这样才会更有保障。总之,选择导师一方面需要运气,另一方面需要方法,最终是哪位导师带你?这或许无人知晓,但是研究生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积极的去争取自己认可导师手中的名额,这样或许才能最终跟着自己理想的导师学习。
小西看了下时间,部分省份的高校11月份正在进行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相信不久又会诞生一批新的硕士生导师(博导遴选已结束)。之前,我也聊过类似的话题,高校体系的职称(讲师-副教授-教授)和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是分开的。比如说,不少副教授并非是硕导,教授并非是博导。通常,硕士生、博士生导师2年遴选一次,区分学术学位型、专业学位型。主要考核条件是在研课题、科研成果(论文、专利、奖项等)、到账经费。因此,不少讲师同样可以遴选为硕导,指导学生开展课题。在考核要求中,到账经费通常要求15-20万。做科研,很多时候就算节约,也得“烧”钱。毕竟,培养一个硕士研究生(理工科)不耗费10万+的科研经费,学位论文也很难出来啊。聊回青年硕士生导师是否值得选择的话题。小西也是这么过来的,博士毕业后在高校工作。在协助课题组带头人指导多名学生之后,自己顺利通过遴选成为硕导。在正式带自己的学生(研究生系统内确定的导师)之前,其实还是比较难的。作为导师,需学生在导师-硕士生双向选择中选定自己。而青年教师往往在课题、学术和指导经验上都没有足够优势吸引学生。我们学校的一个专业,之前进的几个新青椒(青年教师)在顺利遴选为硕导后,第一年都没有学生愿意选择。部分是后期学院随机协调分配的,剩余的就没有缺生源一年。其实,我个人觉得青年教师值得选择的。别着急反驳,我来聊聊我自己的经历和认为值得的理由。以我个人为例,在读研时,我的导师也是刚来学校工作3年(副教授),冲劲很大,愿意带着学生一起前行。当时,在我前面只有一师兄、一师.姐(同一届),中间一届没有招到学生。入读后,其实导师对我帮助很大,后期我又继续在课题组攻读了博士学位。博士入学时(挂在专业内其他导师名下,我的硕导指导),那一年导师刚晋升为教授,第2年遴选为博导。回想过去,和我同批选择几个年轻导师的博士同学都“混”的挺不错的。反而是3个选择年龄较大,且课题经费不太足的导师,毕业时比较艰难,都有不同时间的延期。个人认为青年导师值得选择的原因:能遴选为硕导的青年教师,要不个人能力出色,要不“背景”不浅。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导师体系内,部分优秀导师,如千人(留学归国)、优青、青长、青拔(四青)的年龄同样不大,35岁以下。一般,这类优秀青年导师所在的大学平台也不会低喔。跟着这样优秀的导师,会接触到国内国际科研的前沿,读研过程中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前提是自己肯努力)、科研成果。当然,读研过程中也会比较忙、累。另外,一旦有机会跟到这样的导师,甚至是“大师兄”、“大师姐”,未来导师起来后,自己走科研之路会更加顺利。比如说,在硕士毕业时,还可以继续跟着导师读博。当然,并非是所有青年导师都能如此优秀。不过,能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的青年教师,基本都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科研起步的第一步已踏实走好。不过,四青(人才计划/帽子)优质导师可能成为独立的科研PI(课题组带头人/老板),组建自己的团队。而其他青年教师引进后,也会归属于某个团队。在团队中,青年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协助带头人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出科研成果等。在这个过程中,协助指导学生一样很出色,对自己名下的学生会更用心。在经费上,也不需要担心。团队的意义就在于经费是由带头人掌控、灵活处理的,不会缺少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费用,助研津贴也不会少的。说的直白些,就是能遴选为硕导的青年教师自身和团队实力都不会差。真要是又没有经费,又没能力,硕导就算遴选上,2年后也会被刷的,别担心。还有就是,很大时候选择青年教师并非是学生的意愿,而是课题组内的灵活调整(类似的学生真不少)。比如说,你想跟某个学术大牛读研,但是他的招生名额已满,就会安排你跟课题组某个青年导师,由他一起指导(本质上是青年教师一起指导的概率较大)。职业规划也是导师选择的因素之一。后期有心深造的话,可能跟随学术大牛继续读博会更好些。求职的话,挂在某个青年导师名下,要是学术大牛(大导师)器重(资源更多),肯帮忙推荐的效果会更好些。其实,做科研也有“烧冷灶”的说法。在导师成长之前,一起前行会收获更多的师生情,也有机会在科研路上走得更扎实、更远。你觉得呢?
2019年考研即将结尾,2020考生又在蠢蠢欲动,考研就是这样,一批出去一批进来,似乎没有中断的顾虑。2017年考研人数201万左右,2018年考研人数238万左右,2019年考研人数290万左右,现在2019年的高校考研录取工作还没结束,网上又出现了2020年考生估计230万、甚至250万的传言。对于数据,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考研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考研就在最近,各个高校的研三学生陆续开始了预答辩演练,当然这也代表着新一届的硕士研究生即将面临选择,考博?考编?对于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很多硕士研究生经常谈到的一个问题:硕士研究生毕业想进高校当老师。虽然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生踏入研究生考试现场,但就大部分的在校硕士研究生来说考博完全不是他们的必选项,反而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想要毕业之后进入高校或者中小学当一位老师,尤其是女生。大学老师首先,我们来讲看一下部分高校的一些招聘信息:某985高校教学岗基本要求对于985、211工程大学的教学岗来说,只是仅仅硕士研究生学历是完全不够的,可以说被完全剔除出招聘要求。某985高校非事业编岗基本要求而如果说985、211高校的非事业编岗的话,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是满足应聘要求的,但对于对编制有执念的毕业生来说,高校可能并不是理想的去处,反而中小学更适合这类的毕业生。某省三线城市二本院校教学岗招聘要求相对于985、211高校非博士不要的要求,普通地区的普通高校对于教学岗的要求相对较低,只需硕士研究生学历就可,但就现实情况来看,这些院校的教学岗往往有大量的博士毕业生进行申请,竞争相当的大。其次,我们来看一下硕士研究生在高校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大学随着考核机制的健全,对于高校老师来说,高校任教最大的压力并不是工资压力,可能更多的是要面对课题、项目的压力。而在一些核心的期刊上,留下名字的往往更多的是博士,即使有硕士学历的人,那么也是凤毛麟角,即使你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可能也并不会得到认可;在职称上面,硕士研究生即使进了高校也只是助教,3年之后才有资格申报讲师,还不一定能够申报的下来;这样的后果就是硕士学历的老师不仅晋升无望,而且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最后,建议:如果真的想到高校任教,那么一定要坚持到博士毕业,只需要四五年的时间,那么出来之后就有编制,就是讲师,说不定还有副教授的待遇。对于以上,你怎么看呢?你硕士研究生毕业是否想要到高校呢?欢迎你的关注,每天为你分享高考、考研那些事。
俗话说的好,导师选得好,读研无烦恼,在选择导师之前,每年考研的时候,很多同学初试没什么问题,复试的问题也不大,难就难在不知道应该选什么样的导师,本文,小编在选导师的问题上给大家几点建议,首先建议大家在选导师前,要先考虑这几个问题,你要仔细想清楚你读研的目标是什么,研究生毕业之后你的打算是什么,读研期间,你是想轻松一点,还是想苦一点,读研期间是想混个文凭还是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为什么有这些问题呢?因为到了研究生阶段,每个人的目标不同,有的人把读研认为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的人只认为是一个过程,所以你要带着这些问题找最适合自己的导师,小编把导师大致分为四类:大牛型、实力型、奋进型、和散养型。第一类导师,大牛型导师在刚进入研究生阶段选导师的时候,我们多半是通过网络上的介绍来了解导师,进入目标院校找到导师简介,我们会看到有些导师的后面带着一些头衔,能够拥有头衔的,基本上就是小编所说的大牛导师,这类导师985和211的学生最多,这类导师除了每天忙科研工作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跑各种项目,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成果转换、社会交往等等工作,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这里导师“不差钱”。这类导师最大的好处,无论是你以后读博还是找工作,只要说出导师的名字,别人都会高看你一眼,毕竟师出名门,如果你要找这种类型的导师,首先你要想清楚一点,你自己有没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自学能力,这类导师经费充足,你的外围科研环境是没有问题的,需要考虑的就是你的内驱力和你的个人能力,包括你以后从事理论研究的科研决心,可以说你的发展几乎是靠自己野蛮成长,所以个人的建议是,如果你以后想继续攻读博士,这类导师是首选,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想法再看看下面这几类导师有没有适合你的。第二类导师,实力型导师这类导师,除了在学术上有些研究以外,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了自己开公司、接项目、挣钱上面。科研项目,通常把它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纵向项目,第二类,叫横向项目,这两个项目具体的什么意思,大家自行查询一下,这里我就不多说了,这类导师跟企业和地方联系的比较多,有的也更希望把自己的技术能够市场化、成果化,赚到更多的钱。他们经常会跟企业去谈合作,参加的会议也不是那种纯学术性的会议,这些老师特别善于交际,在各种场合各种圈子都混得很开。如果你选择这样的导师的话,除了能够学到很多实用方面的技术以外,还能够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他们往往也被学生称为老板,他们会安排学生搞定很多自己项目上的事情,比如说他们会安排你去做一个市场调查,写一个结题报告,做一个评估分析,在这样的团队读研,你的打工性质要强一些,你的学生性质的相比要略微淡一些。对于这类导师,小编的建议是,如果你以后不想读博士,只是想找一份好的工作,是非常适合你的,差不多就相当于你选到这样的导师,你的工作基本上就搞定了,因为你在读研期间已经跟着导师接触了很多项目,甚至有的学生,毕业之后就去了跟导师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里面去工作,还被企业当作储备干部来培养,如果你的本科学校出身不是很好,你读的研究生选择又是专硕,这样的实力派导师非常适合你。第三类导师,奋进型导师通过网上的简介,我们可以看出,这类导师的年龄都不是很大,通常在30到40岁之间,职称多以副教授为主,年轻的有的是讲师也有少量的教授,在这个年龄段,如果能够评上教授的你就要特别的关注一下,因为能够评上教授的都是这类导师中的佼佼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正处于事业发展的上升期,跟着这样的导师,你就像是坐上了高铁一样,为了发表一些高水平的影响因子大的论文,他们会更加细致的来指导自己的学生做实验、发论文,对科研上的指导也是非常的认真和细致,因为你的论文都会挂有他的名字,也是他评职称拿项目最有利的一个条件,如果你能找到这类导师中相对杰出,而且人品也不错的老师,那么恭喜你,你读研期间的成果应该是非常丰硕的,有了这些成果,我在读研期间去拿各种荣誉,评各种奖学金,基本上就是手到擒来了,当这位导师以后成长为大牛,你就成为他门下弟子中的师哥师姐级的人物了,也会有很多资源。综上,选择这类导师的同学,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希望有人能够手把手地教你各种东西,带你去发文章拿各种奖学金,这是你最好的选择。第四类导师,散养型导师散养型导师,我们可以通过导师的简介去看这类导师,有的是教授,有的是副教授,基本上年龄都比较大,快接近退休的年龄,有的是已经评上了职称,也没有什么追求了,有的是因为评职称无望,心灰意冷,基本上对发文章没有什么欲望,或者说他们更注重于教学工作,而不是科研成果,这类导师怎么去看呢?你去看他的简介,近几年有没有组织过什么样的项目,或者搜索他近几年有没有发表什么高水平的文章,当然这类导师,有可能他年轻的时候非常的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和事业进入了一个平稳期,或者因为身体的各种原因,不像我们前面所讲的三类导师一样那么拼了。总而言之,散养型导师,他自己不需要发什么论文,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管自己的研究生,基本上是让学生自由发展,优点是读研期间,你想干嘛就干嘛,只要能够达到毕业要求就行,缺点是有很多问题,你需要自己去琢磨,对自制力不强的同学来说,有可能读研三年就这样混过去了,学不到什么东西,在科研成果上也很难有很大的建树。这里小编把导师大致分为这四类也不是绝对的,还有很多混合型的导师,讲这些,只是给大家选择导师进行一些参考,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大致了解导师,但是选导师除了这些,还有导师的性格和人品等很多因素,这些需要你通过其他的渠道去进一步了解最适合自己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