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拟录取后,见导师是否有必要带见面礼?“投其所好”有讲究冰之舞

考研拟录取后,见导师是否有必要带见面礼?“投其所好”有讲究

2021年考研正在逐步进入收尾阶段,除了一些正在准备最后的复试和调剂的考生,大部分参加了第一志愿复试的考生中,已经有人收到报考院校发来的拟录取通知了。众所周知,收到的拟录取通知上虽然有一个“拟”字,但只要不出现什么意外情况,这基本代表着考生已经被院校录取,可以着手准备报到事宜了。 考研拟录取后,见导师是否要带“见面礼”?经历了残酷的初试和紧张的复试,已经被录取的同学心里可谓是放下了一块大石头。此时的他们又开始为新的问题发愁,那就是报到时到底要注意什么,第一次和导师正式见面,是否有必要带着点“见面礼”。毕竟研究生报到与大学报到不一样,导师在一定程度上会是研究生生涯中,与自己联系最为紧密的长者,出于礼节也不适合就这么两手空空地去见面。但要是排场太大,又怕有讨好之嫌,礼物太随意,又显得没有诚意。除了自己,考生还要考虑导师的处境,送礼物给导师是否会让他感到不自在,而其他同学对自己“送礼”的举动又会如何评价,细细一想,这要不要送,送什么,怎么送还真是大有讲究。不想在见面时双方都尴尬? 报到礼节有讲究按照传统礼节来讲,前往院校报到,拜访导师时确实有必要带些礼品,如果不想在见面时双方都尴尬,考生最好提前做点“功课”。不送贵重物品带点礼物去见导师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在礼物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不能送导师过于贵重的物品。一方面导师容易因此受到非议,另一方面过犹不及,师生关系也会因此变得不纯粹。投其所好导师通常都是年龄偏大一些的中年人,考生可以投其所好送些茶叶,书籍等常见的物品,既能显示学生心意,导师看到也是正中下怀,嘴上客气客气,心里却会爱不释手。送些家乡特产给导师的见面礼最稳妥的选择是送些家乡特产,但同样要注意避开较为贵重的物品,一些家乡有特色的艺术品、特产食物都是不错的选择,导师也更乐于接受。是否要送礼物因人而异,导师最看重的是学生能力对于给导师什么礼物这件事,考生不必太过紧张,就算空手去,导师也不会因此心生芥蒂,只是拎了两兜水果,也是学生的一点心意。在考研过程中,考生一定会和往届的学长学姐取得联系,在前往学校报到前夕,最好和他们询问导师是否有什么忌讳或习惯,并打听导师更喜欢学生做出怎样的表现,避免见面时“踩雷”。给导师送礼物的同时,不要忘记这些同样要在日后朝夕相处的学长学姐,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拉好感。送上一些小小的见面礼,可以更快地拉近双方距离,融入集体。在日后有诸多需要麻烦同学的地方,这样一来也可以提前给他们留下好印象。如果实在不知道要送什么,或是条件不允许,即便是空手去报到也没什么关系。导师不会在意这一点小事,他们更看中的是学生的能力以及潜力。这就好比是上学时,老师总会偏爱成绩好的学生一样,和尖子生即便不给老师送礼,也能得到更多关注是一个道理。除了注意维护与导师搞好关系,报到还需做好三个准备在为报到做准备的过程中,除了注意维护与导师的关系,最主要的是保证报到过程中不要忙中出错,提前做好准备好所需物品。1. 报到所需证件在收到拟录取通知时,考生通常会同时看到提醒考生准备报到所需证件的提醒,每个学校大体情况不一样,考生需要特别关注,一些需要盖章或打印的证件,一定要提前准备,不要因此影响报到。2. 学习辅助工具由于研究生所学专业不同,在读研过程中需要碰到的学习辅助工具也不一样,一些必要的书籍工具或电脑软件可以提前准备,便于开展学习活动。3. 生活用品研究生宿舍通常不会提供被褥,考生要带好适合当地气候的衣物及生活用品,一些便于采购的日用品也可以在当地购买。今日话题:你认为有必要带礼物去拜访导师吗?

肖前

考研收到拟录取通知,是否要带“见面礼”见导师?这些大有讲究

随着2021年研究生考试已经接近尾声了,各个院校的复试相继结束,有的考生已经收到学校的拟录取通知,虽说只是拟录取,实际上不出意外考生可以准备读研的相关事宜了。对于考研党而言,一路走到现在实属不易,可谓是初试结束担心复试,复试结束担心成绩,直到收到拟录取的通知,相信很多考生还是不敢放松警惕,生怕一个不留神,到嘴的鸭子就飞了。这不即使是拿到拟录取的通知,考生们担心的问题又来了,那就是见导师时该不该给导师带“见面礼”,带些啥“见面礼”呢。相信经历过激烈的初试和复试之后的考生,个个都像惊弓之鸟一般,越到这最后的关头,越格外的小心翼翼,所以考生们开始头疼给导师的见面礼。对于给导师带见面礼这件事还是有些讲究的,送好了送到导师心坎上了,才是所谓的送礼,送不好不光自己尴尬,导师也跟着尴尬。该怎么挑选给导师的见面礼呢?挑对的不挑贵的对于给导师的“见面礼”,不是说贵就一定好,要知道导师作为学术研究者,是不会注重金钱方面的价值,所以考生一定不要用金钱来衡量送给导师的礼物。考生更多的是要在选择礼物上,多换一些自己的心思在里面,要更加偏向学术上的礼物,不要把见面礼变成俗套的“送礼”。家乡的特产家乡的特产可以充分展现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更能体现当地人的淳朴,给导师带家乡的特产,可以让导师在领略考生家乡风貌的同时,也对考生有更多的了解。如果你家乡所在地,有很多有名的特产,无疑是送给导师最合适的礼物,既表达自己对于导师的心意,还是不会因为选错礼物使得双方尴尬。最重要的是可以聊表心意,还不会成为别人的话柄,可谓是两全其美的方法,所以考生们可以选择,给导师带家长的特产当做见面礼。对导师的爱好“投其所好”可以在与导师见面之前,和学长、学姐多多走动,从而尽可能多的了解导师的喜好,从而挑选相关的礼物,作为给导师的“见面礼”。哪怕只是导师关注的书籍、字画、或者茶叶都好,既然是给导师的见面礼,就一定要投导师所好,更重要的是送给导师他们喜欢的东西,总比送一些昂贵的但导师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好很多。给导师带“见面礼”,归根结底是为了给导师留下好的印象,并且和导师处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考生在维护导师之间的还是要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的。为了考生在读研入学报到时,可以井然有序,考生一定要把读研所需的东西提前准备好,毕竟打好“提前量”总不是件坏事。考研开学之前学生应该做何准备?入学所需的材料考生要去学校报到之前,一定要准备相关材料,如考生的身份证、录取通知书等,具体还要根据各个院校的要求,考生按要求准备就好。还有就是考生专业有关的书籍或资料,考生可以顺道准备出来,毕竟对于研究生的学习,绝非件容易的事情,考生还是要早做打算。众所周知,研究生的学习是更加注重科研、学术方面的学习,如果是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为了不被落下,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学习,哪怕只是研究前的预习,也总比与导师开始学习时,一窍不通要好得多。读研所需的学习工具比如最常见的就是电脑,要知道研究生是需要做很多学术研究等课程,势必会用到电脑等学习工具,还有就是学习中会用到的书籍,资料等。考生如果怕因刚入学需要准备的东西太多,而手忙脚乱的话,是可以寻求学长、学姐的帮助,提前做到心中有数。生活用品最后就是考生在读研期间所需的生活用品,如被褥、枕头等,考生可以提前准备好,以防学校带的床上用品不合考生的心意。还有就是考生个人平时的洗漱用品,这些还是要根据考生平时的生活习惯,做出相应的准备,再者考生可以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决定,毕竟如果学校建在闹市,或者周围的配套设施齐全,有商场、超市等,就不用准备太多。总结:大家都知道能够在考研中成功“上岸”的人,肯定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了更好地明天加油。你觉得给导师带“见面礼”合理吗?欢迎下方留言,我们一起交流吧。

效验

“研究生一个学期见不到导师?不允许!”

“研究生一个学期见不到导师?不允许!”江苏为导师立规矩,十条“红线”不得违反扬子晚报讯(记者 王赟)昨日,省教育厅和省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了研究生导师选聘制度、基本权利、主要职责和管理机制等。导师要定期与研究生谈心谈话“研究生一个学期见不到导师,这种情况以后是不允许发生的。”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介绍,意见要求研究生导师必须确保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注重研究生人文关怀”也明确列入到研究生导师的职责要求。导师要定期与研究生谈心谈话,关注研究生的学业压力和身心健康,努力帮助研究生解决实际困难。意见明确规范了研究生导师选聘制度。凡存在师德问题的,一票否决。实施评聘分离。对聘期内无项目、无经费、无成果的研究生导师,原则上暂停招生。培养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的研究生导师至少三年不得招生。导师管理制度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实行校内和行业研究生导师“双导师制”,博士研究生培养要积极探索境内和境外研究生导师“双导师制”。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可视情况分别采取约谈、限招、停招等方式予以处理;情节严重的,可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还将每三年开展一次抽评。不准安排研究生为自己“打工”不少学生私下吐槽,给导师干活、打杂,甚至成为“贴身小秘书”。《江苏省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昨日正式发布,对以上行为说不。记者注意到,文件从各个层面规范导师职业道德,明确规定了研究生导师不得违反的十条“红线”。包括不准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不准在招生中以权谋私;不准疏于指导、放任管理,长时间不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不回复研究生的学业询问和论文审阅诉求;不准以研究生名义虚报、冒领助研津贴,违规故意迟发、克扣研究生助研津贴;不准侵犯研究生学术权益;不准安排研究生承担属于私人领域和家庭生活的事务,或强行安排研究生在与自己有利益关联的单位从事与学业无关的劳动等等。“每个学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越过“红线”,后果很严重。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处长杨树兵说。

近死之心

研究生遇上“佛系”导师,读研变有趣了,学生:我就是自己的导师

现在毕业生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普通本科毕业生想要找到一份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工作太难了。因此,有很多学生都选择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学历,提高自己的就业优势,考研成功的学生都知道,会有导师带领我们学习,导师也是我们读研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选择一位学术大咖,那就一定会像他一样爱钻研,你选择一位佛系导师,那你就会发现研究生生活也非常欢乐有趣,如果你选择一位脚步不停,不断学习的导师,那么你一定也会接触更多学术前沿的课题。佛系导师和你之间“有趣”的问题什么是“佛系导师”,大家根据字面的意思理解一下,如果是我,我觉得佛系导师就是顺其自然,不会给自己“没事儿找事儿”的导师!那么何为“佛系导师”呢!其实就是没有学术研究,没有科研题目,很少发表学术论文的导师!第一种:我没有文章。没有科研成果遇到一位佛系导师,相信学弟学妹们一定会有和我一样的困扰!我们遇到的“佛系导师”很少或者基本不主动发表文章,科研成果。只会象征性的做一些来养家糊口。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少会有人主动去做一些什么。研究生也很少发表一些学术研究。第二种:我不会犯错,也不会挨批其他研究生会很怕和导师一起开组会,每次开组会需要向导师汇报近期所做的实验以及所得出的结论,有时候还会因为一点小错被点名批评,甚至因为还没有做好准备,会忙到“焦头烂额”。但在佛系导师的组恰恰相反,每次开会气氛都会异常的“和谐”,连一次像样的会议都没有。当我身边的研究生同学们充满指责和抱怨的时候,仿佛插不进话,我不会犯错,更不会挨批!第三种:导师不跟学生沟通,学生就是自己的导师其他研究生同学,一般找老师都是在讨论学术问题或者是在探讨论文的细节。我的老师一般都在“拉家常”,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不沟通。因为老师的“佛系”,导致研究生更“佛系”,和导师之间并没有太多共同话题。佛系导师在教学中有哪些弊端?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根本就不上心可能在你刚开始读研,觉得导师准时下班仿佛是件好事,看着别的研究生焦头烂额的时候,仿佛庆幸自己选了这么一位“佛系导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会发现,好像这位佛系导师并不怎么负责任!读研无趣,碌碌无为的度过研究生三年凌晨一两点,实验室仍然会有不少研究生在做实验。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是他们的导师逼得太紧,后来你才发现,如果就像你这样碌碌无为的度过研究生三年,那读研的乐趣又在哪儿呢?准时下班,可能会影响你今后的人生倒不是说准时下班不好,但有很多工作是需要负责任的。是需要完成之后才可以下班的,导师给你传授的这一点,可能会影响你今后的人生。在研三之前,从来没有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更不知道什么叫科研。选择导师对学生来说有多重要?从你选择导师的那一刻,就直接决定了你研究生三年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选择一位合适的导师很重要,考研不是高考,不是选对了高校就选对了一切,也不是所有好学校里面的老师都一样负责任!选对导师很重要,可以说,考研选对导师比初试更重要,导师是什么样那你就一定与导师差不了多少!可以说从你选择导师的那一刻,就直接决定了你研究生三年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选错导师“浑浑噩噩”,,一步错步步错研究生选择好的学校固然重要,但是选择错导师,一步错步步错!最初会影响你研究生三年,甚至会影响今后生活中对待每一件事的态度。选学校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选一个“佛系导师”将抱憾终身。听我一句劝,在选择导师时,一定要谨慎加小心,可以去了解一下老师发表过的论文,也可以通过认识的师兄或者师姐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了解一下导师,一定要在选择导师之前了解清楚这些,无论如何做到心中有数!初试结束,进入寒假倒计时,在这段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估分了解下考试的情况,如果复试有望,可以提前联系导师,在导师心中留下一个比较完美的第一印象!研究生生活辛苦吗?肯定非常辛苦,但在拿到毕业证书上岸的那一刻,心里一定是非常快乐。读研不仅要面对经济条件,年龄等各方面的压力,还需要每天搞科研,但当初选择读研不就是为了拿到证书,为之后的生活多作一些准备吗?如果遇到一个“佛系导师”,这三年可能会相当轻松,但是当你毕业的那一刻,你真的会感到一样轻松吗?!人生其实有很多重要的选择点,需要我们认真且努力的做准备,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如果考研之后,选择了一个佛系导师,且你不是那么自律,那你说这算不算是荒废。永远不要“高开低就”,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抓在自己的手上,每一次选择都非常重要,千万不要走错路,人生没有回头路!结语:在文章的最后,还是要奉劝大家,走到考研这一步不容易,大家在选择导师上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在选导师之前多方面的考察一下,他可能不止影响你这三年,甚至会影响你今后的人生!今日话题:还有什么类型的导师不建议学生选择?#1月新年启航计划#

打火匣

又到了要见导师的时候,那么问题来了,要带“礼物”吗?

文|学个习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很多考研的同学可能都已经收到了“拟录取”通知,那么,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选择导师。并且,建议大家还要尽可能早一点联系确定导师。而在见导师这件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上,可能也会让部分同学心生烦恼,比如,到底是两手空空而去呢?还是带着礼物去?带礼物又应该带什么?见导师,到底要不要带“礼物”?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所以,以下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下我导师的情况。我的研究生导师是一位非常讲究“原则”的人,并且,已经到了有点“洁癖”的程度,到底有多严重呢?每年教师节,很多学生可能都要给导师送个礼物啥的,至少也要送一束花吧!但是,我们这个教研室不行,导师很早就已经郑重声明过这件事了,坚决不收任何学生送的礼物。然后,这也逐渐变成了我们教研室的一条不成文规定。并且,通过学长学姐们陆续传了下来。但是,有一位研一的同学比较耿直,不在乎这个“规定”,还没到教师节,就来问我们,要给老师送什么礼物?然后,我们告诉他,导师比较反感学生送礼物给他。而这位同学不知道怎么回事,压根没有听我们劝,自己专门跑去买了礼物,还有花什么的。结果,送到导师办公室,尴尬的一幕就出现了。导师直接连礼物带他一起“请”出了办公室,然后,他就特别尴尬,跑过来跟我们诉苦。真可谓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这个的目的就是想要告诉大家,“投其所好”真的非常重要。在你打算带礼物去看导师之前,可能的话找师兄师姐们打听一下,至少要确定导师不反感才行。否则,可能就会适得其反,那将会非常难受。但是,注重“人情味”也是我们的一个传统,所以,空手而去好像又有点不妥,那么,去见导师到底要带点什么好呢?最“保险”的做法首先,比较贵重的礼物一定不要带,甭管你有多土豪,贵重礼物坚决不要带,导师一般都会比较反感这个。其次,关于家乡特产可以考虑一下,但是,前提条件还是不能太贵重,比如,你说我来自新疆和田,那么,我送导师一块和田玉吧,那肯定不行。特产,最好是吃的东西或者小工艺品。最后,大家实在不知道要带什么的话,建议就地买点水果,最好是剥皮就能吃的那种。龙眼、丑橘之类的就挺好,西瓜什么的吃起来不太方便的水果就不要带。这样,导师还可以分给师兄师姐们一起吃,其乐融融多好。当然,你也可以两手空空去,相信,导师并不会因为你空手就会冷漠你还是怎么的。相比你做项目的能力,你扎实的专业基础来说,送礼真的是微不足道。只要你真的是一个人才,送不送礼导师都高兴,都愿意接纳你。还想跟大家说的是,别光惦记着导师,师兄师姐们也很重要,千万别冷落了他们。别“冷落”了师兄师姐们等大家读研以后就会发现,真正一起做事的人其实不是导师,而是我们的师兄师姐。特别是读博的师兄师姐,我们刚开始可能就是在给他们打下手。而他们对我们将来的课题研究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毕竟,他们已经在一个课题方向上耕耘了很多年,而作为新手的我们,太需要他们的“点拨”了。也许,你自己一个月都琢磨透的问题,他们只需要一句话就给你指明了方向,很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所以,请与他们搞好关系吧。而第一次见面,则至关重要,为了给他们留下一个好印象,最好带点小礼物给他们。具体带什么,还是参考前面讲的,根据我自己的观察,身边的师兄师姐们“吃货”居多。所以,大家干脆“投其所好”好了,带点好吃的给他们,他们绝对开心,对你的好感也会倍增。写在最后的话最后,想跟大家说的是,就给导师要不要带礼物这件事,真的没有必要太上纲上线,这本身只是一件涉及到人情世故的简单事情而已。真的没有那么复杂,毕竟,这种事情等我们工作以后就太多了,学会与人相处,也是我们迟早都要学会的必修课。即使你现在不学,毕业以后步入社会,你还是要学会。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或曰

研究生与导师相处的6段真实经历

师生不对等学生对导师的恐惧心理强烈讲述者:赵显 性别 :男国内某985高校工科专业硕士毕业生我当时是通过一个已经保研的同学联系的导师,我们都不了解他,见面后的第一印象还可以,感觉他比较严厉,不苟言笑。导师学术造诣还可以,但是因为本校大牛比较多,他就不那么突出了。入学后我们基本上是导师给选课,研一前半学期上课,然后进入教研室学习,基本上就是帮导师做项目、写论文等。一般的实验室是学生在一起,导师偶尔过来看一下,每周一次汇报。我们导师要求比较严,和互联网公司加班时间类似,早上9点工作,一天工作9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老师规定,一天中9:00-12:00,15:00-18:00,21:00-24:00,三个时间段必须在,一般夜里都会被导师留下来加班。导师是夜猫子,我一般走的时候到凌晨两三点,只有每周六晚上和每周日上午休息,偶尔还有加班。基本上休息不过来。最令人感到压抑的是,导师会一直在教研室盯着你,就像在工作时老板坐在你旁边监工一样。当然,我们导师这种情况算是比较极端的,更多的还是自己做项目,一周汇报一次。导师会让我们做两种项目,一种是研究所或者公司的项目,一种是国家的科学研究基金。第一种项目是有实物或者其他软件要交付,学生要不停地调试出差;第二种基金主要就是写论文和相关的一些实验,一直在教研室坐着不出门,不过论文有SCI或者EI的要求,压力也是比较大的。我们导师也是经常潜在研究室,他租住学校的宿舍,平时基本上是教研室-食堂-宿舍,基本不出校门。他对学生到岗的规定特别严。有一次十一假期, 我的姥姥去世了,当时没来得及和导师请假就回家奔丧了,在家待了五天,刚到学校就接到电话被骂了一顿,可是我当时还在假期啊,为了不耽误进度我八号就返校了。这件事之后,我就预感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可能会很苦。导师基本上除了上课,就是在教研室盯着,我和师兄弟在教研室基本是零交流,一言不发地盯着电脑,不是看论文就是编程序,环境特别压抑。导师对同学们的态度也很差,基本上就是讽刺加吵,平时没有交流。有一次,一名同学骑自行车被摩托车撞了,找导师请病假,他很不屑地对那个女孩说,为什么那个摩托车只撞你不撞别人?因为长期压抑,有两个学生因一些小矛盾和导师爆发冲突,相继离开了实验室。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教研室是一个导师独裁的空间,学生要去适应老师,我的一名本科同学因为项目延期,被迫留级半年,完全是导师决定的。我也只能平时和同学吐槽倾诉一下,但是交流也不多,因为教研室工作太忙,我回宿舍的时候别人都睡了,也想过退学或者换导师,但是所有人都劝我忍忍就毕业了,不要冲动。后来我忍不住,还是和导师爆发了冲突,当时就想干脆退学算了,之后和同学商量,找学院领导反映情况,领导说“你不是第一个离开这个导师的学生,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同学们的支持下,我最终换了导师。我是近几年第一个成功换导师的,之后几年也有同学更换导师,然后学校反复和他谈话,听说这两年已经有所改观。导师对我的监督比较严格,学术上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现在回头来看,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工作环境过于压抑,而不是工作强度大。我关注了最近几起高校事件,我觉得学生自杀并不是某件事情直接引起的,而是导师和学生的地位不对等,学生对导师的恐惧心理强烈,长期以往,个别人会有一些极端的选择。高校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制度上解决学生和老师之间地位不对等的关系。毕业之后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姓名:喻玉性别:女 国内某高校医科专业硕士在读我2015年从外地考过来,导师是学院直接安排的,我事先对他一无所知。导师在我们这个领域很有名气,他确实有很强的学术能力。刚开始我觉得他挺好的,很喜欢他的课,会给他发微信讲我最近遇到了什么新鲜事儿,有什么问题也会去问他。他很有爱心,有的病人家庭条件特别差,他会主动减免费用、给病人捐款。过年回家时,他会给我们一些路费。入学第一个月,我的手机丢了。导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手机丢了,饭还是要吃的,就给了我一个信封,里面有800块钱。我推辞了好几次,他一直说没事没事,你就拿着吧。我当时觉得这属于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丝毫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有时候我会发微信提醒导师注意身体,会使用喵、啦等语音词,或许是我没表达好,让导师产生了误会。有一次下课以后,导师把我叫去他办公室,询问了我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然后又给了我一个信封,我当即表示没干活不能要钱。导师说他喜欢我,愿意照顾我。我从小被家人疼爱,以为长辈对我的喜欢只是单纯地疼爱。况且导师都五十岁了,我怎么也没有往男女之间的喜欢那方面想。在我弯腰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他突然过来,亲了一下我的额头。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退了回去。导师以前有出国留学的经历,我以为这是他表达亲昵的方式,仍然没有多想。我和导师关系的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12月份。一天,我因事去找导师,路上很冷,手快冻僵了。他说来我给你暖暖,我说没事一会儿就好了,他就直接握住了我的手。他力气很大,我没能把手抽出来。然后他又摸了摸我的头发,我只是尴尬地笑了笑。我以为这就结束了,他却说亲一下,我没有多想就低头把额头给了他。导师吻了一下额头,然后居然亲了我的嘴,连舌头都伸进来了一半,这也太恶心了吧!我马上推开他,大喊,老师这太过了!死一般地沉默。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直接傻掉了。我万万没有想到,作为一个旁人眼中事业有成、疼爱妻女的模范老公,居然会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舌吻。导师问是不是吓到我了,问有没有人喜欢我。他让我笑一笑,我僵硬地扯了一下嘴角,转身走了,没走两步忍不住眼泪就掉下来了。回去以后我给导师发了一条微信,说您今天的行为实在是超出了我所能接受的范围,我是您的学生,请您以正常的师生关系对待我。然后我把导师曾经给过我的钱都转了过去。他表示自己很内疚,说不要钱,这不是交易。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自那以后,每次见他我都有所防备,如果单独见他,我就把手背在后面,站得离他很远。这段时间要修改毕业论文,需要经常去找他。你知道每次去我心里有多慌吗?我连门都不敢关,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当时我想的是,如果他继续侵犯我,我就跟他拼个鱼死网破,哪怕是退学,我也不能让他把我怎么样。所幸他还没有坏透,那之后没有发生什么特别过分的事了,平时拍拍肩膀我就忍了,毕业之后我赶紧滚蛋就好。他以前从来不骂我,从那以后就开始骂我了,我犯一点错,他就说你不要来上班了,你出去吧。还有一次,我男朋友来科室接我,被他看见了,回去以后他就给我发微信,说我很讨厌,不要我了,让我休学。刚开始我还打算读博,现在我靠自己已经找好了工作。即使以后工作一段时间再去读博,我也不会读跟他相关的专业,他在我们这个领域算是大咖,我不想和他再有任何接触,毕业之后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评判学生的最大权限都给了导师讲述者:李立 性别 :男国内某高校理科专业博士在读当时考上硕士后,我刚开始进行本科的毕业设计,那天老师还没到办公室,我在研究生办公室等待,旁边的师兄师姐们跟我搭话,问我考研了吗?选好导师了吗?我稀里糊涂的啥都不知道,他们就推荐我选现在的导师,说他很年轻、比较容易沟通。第一次见到导师,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很有气场,说话也比较严肃,一开始讨论的问题就是专业,然后问我对于他的了解(网上有资料),还问有没有感兴趣的课题。我觉得他给学生的选择挺多的,给人感觉很开明,于是坚定地选他了。之前我没有想过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大概就是带着做事学技能;现在觉得其实也差不多,导师指导做课题、提点需要注意的方向,额外也就是做项目跟偶尔跑下腿,没有其他多余的事。我的导师要求每周发报告,所以和他沟通是最少一周一次,内容都是课题方面的。有解决不了和需要确认的问题都直接找导师,他一般都在办公室。平时都是学术研究,需要合作的项目是找好了相关的学生,安排好各自的工作然后去做。频率不好说,要是外面自己接的项目一般都是合作完成,抽空做,最后大家分成,国家项目就是当课题做,这些行政上都有分配。实际情况自己分配时间,时间最久的从早9点到晚11点,有些科研任务客观要求比较高也可能需要通宵。虽然自己的时间不够了会不舒服,但是为了实验和工作也可以接受,毕竟完成项目确实是需要时间和投入的。而且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跟老师解释。实验室的工作是比较累,但自己的课题做出成果也会很开心。工作的理由最主要还是想要毕业,当然也想学到东西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我觉得我的导师还是不错,硕士毕业的时候论文抽到盲审,我担心论文写不完于是向他求助,老师熬夜到凌晨三点多帮我改论文。如果我延期其实还能帮老师至少多做半年的事,但是老师更希望我顺利毕业。他能给指导的都给了,不能的大概率会提供一个思考方向,让自己去摸索。有时候导师比较严格,每个微小的方面都要我们去深究其原因,工作量大的时候会觉得顾及不过来,我会觉得心理压力比较大。他也让我帮他做过私人事情,比如取过工厂的样品,然后转手就让我做相关分析了;还办过个人信息,用于参加会议等。有一些学生可能会经常帮导师跑腿甚至做家务,这个情况看导师个人,如果双方平时沟通比较多,有这种信赖感,大体上是没问题的;如果没有,只是导师单方面要求的话,就很不合适了。我觉得师生之间相处首先大前提是双方都觉得OK,比如我的导师几乎只关心学生工作方面的事,学生也从导师这里学到了很多科研的思路。有的导师会与学生走得比较近,邀请学生一起吃饭,同时也互相分享各方面的信息。这些都挺好,主要就是要规避其他不健康的关系,比如处理涉及个人生活的私人问题或者是单方面的索取而另一方忍气吞声等。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相比遇见过的很多正常的导师,我觉得近段时间这些高校事件中导师自身思想行为不当是主要的原因,任何人有这种不好的特质都容易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而拥有这些特质的人群担当导师这个职位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反差,从而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毕竟老师作为教育者的形象一直都被要求光明与正直,然而个人特质与其学历或者某方面的思想深度无关,人很复杂。我和同学有讨论过,按照现行的导师制,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密切,导师最了解学生的学术能力,因此评判学生毕业相关问题的最大权限都给了导师,但权力过于集中就会导致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人提出过释放这些权力,就我个人经历而言,硕士毕业时,学院给的各种要求也挺让人喘不过气的,我的导师也感叹毕业怎么这么麻烦。所以事情还是要专业的来做,权力需要监管。师生之间的界限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维护讲述者:张晶性别 :女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硕士在读我是自己选的导师。第一印象是老师很可爱又温柔,会很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讲话,也会很兴奋的讨论他钟爱的哲学,没有一点点的架子,很有耐心。我咨询过师哥师姐的建议,觉得老师的性格和自己更合拍,个人更加偏爱这种暖心型老师。之前在准备读研前读了许多导师写得书,他擅长用最简洁的文字阐释清楚复杂的理论,觉得更适合跨专业的自己。我觉得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学业上传道授业解惑,生活上也会有关心和慰问。课程多的时候我和导师沟通比较频繁,特别是老师在学校时,都会和我们沟通一下最近的学习状况,及时予以指导。开始实习后我由于经常不在学校,沟通频率降低,我和导师沟通方式主要通过微信。沟通的内容主要有最近的学习状况,论文准备,生活状态,实习进度。我觉得一个好的导师首先在学业上会花大量时间和学生讨论如何读书写论文,了解学生对学术生涯的整体规划并予以指导。硕士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帮学生找到好而且可行的题目,并逐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的导师会分阶段对我们看书论文做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耐心的传授自己读书教学的一些感悟,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可能与导师研究方向有些偏差,老师也会在和自己沟通过题目可行性后宽容地鼓励自己去探索。他是一个很温柔善良的人,对教过的每个学生都会热情的打招呼,非常认真的倾听你的问题给出反馈。印象最深的一次便是期末复习焦头烂额时,导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橙子,希望我们学习之余也要注意身体健康;他一直保持着健康的生活习惯,早起和跑步,他也会把他的生活理念传达给我们,在微信群里早起打卡,言传身教,每天看到老师的早安打卡都会觉得既温暖,又是自己的榜样。导师有什么困难,学生提出帮忙,分担自己能分担的工作,自然是皆大欢喜。作为学生,我觉得帮老师干活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我的导师一般不会让学生去分摊琐碎的杂事,连报账这些都身体力行,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好好读书。可能工科研究生需要到实验室做实验等,师生见面机会更多,除了学习工作之外,在生活上有些接触也是很正常的。但师生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边界,绝对不能把家里的琐事让学生去承担。我觉得老师关心学生的个人生活是正常的,任何事物都有量和适度的要求,中间的界限是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维护的。师生关系应当保持在正规的轨道上,尽量拒绝导师在学生职责之外的要求,不要把师生关系变成主奴式人身依附关系。导师没有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垄断权讲述者:郑淑性别 :女 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硕导我在高校工作有17年了,当硕导有10年时间。我每年会带2名学生,是按学校统一的招生考试方式筛选的。学校研究生选择导师原则上以学生的想法为主,学生填表格申请导师,有三个志愿,原则上满足学生第一志愿,由研究生院统一调度。当然,从我个人的角度讲,是不愿意选择高分低能的学生。所谓导师,就是学生学术上的指导老师。这一角色即便不是唯一的,也是首要的,至于其他角色如生活顾问等则不是必要的。当然,这也不排除和反对导师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但这种关心和爱护是要有度的。我带学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面授读书和研究方法;一是修改学生的论文。我对他们没有太高和太多的要求和期待,只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就够了。作为导师,关心和爱护学生是一回事,但师生关系还是纯粹一点好。我并不主张导师要当学生的生活顾问,更不希望老师扮演学生家长或保姆的角色。我之所以在生活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关心,是觉得通过这种生活上的关心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师生之间的严肃的“高级政治”关系,缓和其“官方”色彩。从客观上讲,正如家庭里面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学校里的师生之间是存在权力差的。但我并不认为这种客观的权力关系会必然地产生老师对学生的剥削和压迫,因为师生之间的这种权力关系不同于政治权力关系,它是自然生成的,是隐性的,它隐秘得几乎让老师与学生双方都感受不到。如果师生之间的权力差引发了灾难,那一定是老师有意地“滥用”权力了。我不会过于亲近学生,不会与学生称兄道弟,因为不希望师生关系发生变异。健康合理的师生关系就是——学问上,学生有求,导师必应。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近期媒体曝光了很多起高校中师生关系的负面新闻,我关注了。我觉得导致这些极端事件的根源不完全是制度上的,主要还是人性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修为和价值观。导师应只有学术指导上的职责,没有判定学生学术水平和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垄断权。如果导师有坏心思学生容易成为牺牲品讲述者:孙彬 性别 :男 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博导我在2016年招了三个学生,平均每年招收两个,现在手下就是五个研究生。我会不定时和他们见面,一般都是指导学术论文。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做一篇论文,需要看大量英文文献,国外的文献确实在我们专业方面做得比较好。做一篇论文下来实际上也是一个学术的指导。他们要看书,我就让他们用我的课题经费订,因为他们的生活费本来就不多,想买什么书就用我的课题经费买,到我这里报销就行了。平时,我和学生很少聚餐,一般一个学期一次,我不会单独和任何学生吃饭。私生活方面的话,硕士生我一般没有怎么管,博士生的话有两个一年级的女生都已经成家了,她们一般时间抓得紧,大事会主动告诉我,比如要生孩子了,小事的话我就没怎么管了。我觉得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因为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学术研究之外,我唯一让学生做的事情就是报账。报账是很麻烦的,所以每年我是指定一个博士生,但也不会只让一个博士生做,会有分工,不然会让学生觉得压力太大。国内的导师制是搬国外的,学生跟老师做实验,称老师为老板。但中国的导师制还有他的独特性,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学生对老师会更加尊重,服从,这样会加深导师的这种权力。如果导师有坏心思,那么学生确实容易成为牺牲品。各个学校可以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来规范导师的行为。比如可以通过学术委员会,如果导师觉得学生的论文不行,那还有一个学术委员会,如果他们都觉得可以,导师觉得不行那肯定也没办法。此外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申诉投诉的机制,让他们能够向学院、学校直接反映。尽管学校有申请换导师的政策,但是学生很怕老师的话,就不敢提出这个要求。比如我们学院就有一个教授,15年六个博士生联名告到了党委书记那里,最后他们是换了导师。那是学生比较多,但是单个人的话,我觉得学生就不敢。 高校师生之间当然是以学术为主,其他个人的事不要去掺和。过于公私不分的话,就会很容易出现问题。我觉得应该有一种明确的政策,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让学生到自己家里去,以前老师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学生需要到老师家里去。但现在一般都有自己的办公室,学生有什么事就在办公室去谈,没必要公私夹在一起。我在美国做过教授,知道(和学生谈话)老师办公室的门都是敞开着的。说事情我也一般倾向在微信群里说,可以让其他同学都知道。因为是探讨学术方面的问题,其他同学也可以学习。2018年1月19日,我提出了《全国高校教师反性骚扰宣言》。国内高校性骚扰现象确实比较严重,受害的学生整个人生都是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在中国这种文化环境下,女生遇到这种事可能不会说出来,但如果有老师站出来支持学生的话,实际上对于性骚扰者是一种极大的威慑。国外对性骚扰的界定很清晰,比如你经常约一个女学生出去喝酒,就已经属于性骚扰的范畴了,我在国外读书和工作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培训,而在国内,目前这块并没有培训,还存在制度性的空白。国内很多老师也都不知道性骚扰是什么,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大家警醒,知道性骚扰的范畴是什么。来源:大木虫综合整理

雨中曲

为什么很多研究生认为导师是靠不住的?学姐告诉你答案!

20届的硕士研究生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或许现在对于学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或许现在还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但相信所有的研一新生已经和自己的导师有过一定的接触,对于导师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在刚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很多的研一新生也遇到了很多的研究生学姐学长,而在交谈的过程中必然会谈到这样一个话题,即导师是靠不住的了,于是便有很多的研一新生也慢慢被同化,认为导师是靠不住的,可事实并非如此。那么,为什么很多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是靠不住的呢?研究生学姐来告诉你答案。曾经的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认为我的硕导真的是靠不住,发C刊时不带我的名字,有好的实习机会也不推荐我,总之就是一切好的直接性的福利都没有我,于是抱怨就慢慢产生了,这种观念也坚定了。可事实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产生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在还没有开始研究生生活的时候就已经被一些观念所影响,例如导师会给学生推荐非常好的就业机会,导师发高端论文时会带自己的学生等等,于是我们都认为每一位导师都应该是这样的了,不然就是不负责的硕导了。然而在全国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院中有大量的硕导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并不是我们的一切问题都能够获得导师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更多的还是靠学生自己的。于是当你看到和你同一届的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获得了怎样的荣誉,发表了怎样的论文,而你的导师更多的只是让你自己努力,所以你就会产生不平衡,慢慢这种不平衡便形成抱怨,最终就认为导师是靠不住的,并且还会通过自己的社交关系将其宣传,于是和你有同感的研究生都秉持了这样的观点。但我们都忽视了一个问题,我们所认为最完美硕导的样子仅仅只是我们所理想的,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不会真的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导师写好论文,发的时候带上你的名字,导师为你操碎心,导师为你做足功课等等这些,实际上本身就不应该出现。毕竟研究生学姐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每一位硕士研究生自己探索、研究、整理、整合的学习阶段,导师应该是起到辅助作用,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导师给你醍醐灌顶一下,在你遇到难题时,给你一些帮助,这是每一位硕导都在做的事情,只是我们并没有发现,或者我们认为还不够。总之,不要想着导师能够给予你怎样的帮助,更应该想着我们自己能够给自己创造怎样的竞争力,只有秉持这样的观点,我们才能够获得更多导师关键性的指点,才能够获得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拥有完美的研究生生活。

研究生应该如何选导师?过来人告诉你,这三类老师尽量不要选

文/芝麻侃教育俗话说得好:本科生看学校,研究生看导师,这句话说得其实不无道理。导师选得好,研究生期间会比较忙碌,做不完的项目、写不完的论文,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会比较充实。想反导师选得不好,研究生期间会学不到任何的专业知识,有时候顺利毕业可能也会成为问题。有的人说,研究生导师没有好与坏,只有适不适合。其实不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固然很重要,但是有几类导师无论如何不建议学弟学妹们选择。研究生期间应该如何选择导师?过来人告诉你,这三类老师尽量不要选。第一类:外行型导师“可以,可以,都可以”,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其实也会有外行。所谓外行,是指导师对领域的研究内容了解不深入,或者了解的内容过于陈旧。这一类导师平时很少阅读科学文献,因此很难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如果选择了一个外行型导师,那么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就是你开始自学的第一天。导师给不了建设性的建议,课题和试验都需要自己摸索,难免会走很多弯路。如果自学能力不强或者自制力不强的话,可能会影响到正常毕业。第二类:老板型导师取快递、报账,甚至是帮老师公司做事情,有一些研究生在入学后会有“跑不完的腿、干不完的活”。有些导师会有自己的事业,有的人还会开办公司,自然没有足够的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如果选择这类导师的话,应该做好“免费劳动”的准备。有一部分老师也会不定时地给学生发放生活费用,但是学术方面可能给不了过多的指导。第三类:佛系型导师如果你选择的是一位佛系型导师,你的研究生生活可能会变得很无聊。即接触不到科研课题,也不用担心每周一次的课题组汇报。即没有发文章的压力,也没有老师日常监督和督促。佛系型导师的心思已经不在科研,他们或许即将退休,或许没有了科研兴趣。如果选择这类导师的话,你不要奢求在研究生期间学到什么专业知识,有意选择读博士的学弟学妹更要谨慎选择。应该如何选择导师?有些学弟学妹可能会问,在研究生入学之前,怎么了解老师的性格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呢?其实并不难。首先,可以通过科研文献检索网站搜索老师的论文,论文的发表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一位老师的科研能力;其次,可以通过师兄师姐了解老师的性格,通过聊天群、论坛等,主动地联系课题组的在读研究生,了解具体的情况;最后,可以登录导师评价类网站,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主动地联系导师,通过接触了解导师的大致情况。今日话题:以上三类导师不建议学弟学妹们选择,过来人的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少走些弯路。那么,你的理想型导师又是什么样子?在读研究生的你又有哪些好的建议呢?欢迎各位评论留言、关注转发。

颜铭

研究生该如何与导师相处?6段真实经历突显选对导师的重要性

师生不对等 学生对导师的恐惧心理强烈讲述者:赵显性别 :男国内某985高校工科专业硕士毕业生我当时是通过一个已经保研的同学联系的导师,我们都不了解他,见面后的第一印象还可以,感觉他比较严厉,不苟言笑。导师学术造诣还可以,但是因为本校大牛比较多,他就不那么突出了。入学后我们基本上是导师给选课,研一前半学期上课,然后进入教研室学习,基本上就是帮导师做项目、写论文等。一般的实验室是学生在一起,导师偶尔过来看一下,每周一次汇报。我们导师要求比较严,和互联网公司加班时间类似,早上9点工作,一天工作9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老师规定,一天中9:00-12:00,15:00-18:00,21:00-24:00,三个时间段必须在,一般夜里都会被导师留下来加班。导师是夜猫子,我一般走的时候到凌晨两三点,只有每周六晚上和每周日上午休息,偶尔还有加班。基本上休息不过来。最令人感到压抑的是,导师会一直在教研室盯着你,就像在工作时老板坐在你旁边监工一样。当然,我们导师这种情况算是比较极端的,更多的还是自己做项目,一周汇报一次。导师会让我们做两种项目,一种是研究所或者公司的项目,一种是国家的科学研究基金。第一种项目是有实物或者其他软件要交付,学生要不停地调试出差;第二种基金主要就是写论文和相关的一些实验,一直在教研室坐着不出门,不过论文有SCI或者EI的要求,压力也是比较大的。我们导师也是经常潜在研究室,他租住学校的宿舍,平时基本上是教研室-食堂-宿舍,基本不出校门。他对学生到岗的规定特别严。有一次十一假期, 我的姥姥去世了,当时没来得及和导师请假就回家奔丧了,在家待了五天,刚到学校就接到电话被骂了一顿,可是我当时还在假期啊,为了不耽误进度我八号就返校了。这件事之后,我就预感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可能会很苦。导师基本上除了上课,就是在教研室盯着,我和师兄弟在教研室基本是零交流,一言不发地盯着电脑,不是看论文就是编程序,环境特别压抑。导师对同学们的态度也很差,基本上就是讽刺加吵,平时没有交流。有一次,一名同学骑自行车被摩托车撞了,找导师请病假,他很不屑地对那个女孩说,为什么那个摩托车只撞你不撞别人?因为长期压抑,有两个学生因一些小矛盾和导师爆发冲突,相继离开了实验室。教研室是一个导师独裁的空间,学生要去适应老师,我的一名本科同学因为项目延期,被迫留级半年,完全是导师决定的。我也只能平时和同学吐槽倾诉一下,但是交流也不多,因为教研室工作太忙,我回宿舍的时候别人都睡了,也想过退学或者换导师,但是所有人都劝我忍忍就毕业了,不要冲动。后来我忍不住,还是和导师爆发了冲突,当时就想干脆退学算了,之后和同学商量,找学院领导反映情况,领导说“你不是第一个离开这个导师的学生,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同学们的支持下,我最终换了导师。我是近几年第一个成功换导师的,之后几年也有同学更换导师,然后学校反复和他谈话,听说这两年已经有所改观。导师对我的监督比较严格,学术上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现在回头来看,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工作环境过于压抑,而不是工作强度大。我关注了最近几起高校事件,我觉得学生自杀并不是某件事情直接引起的,而是导师和学生的地位不对等,学生对导师的恐惧心理强烈,长期以往,个别人会有一些极端的选择。高校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制度上解决学生和老师之间地位不对等的关系。毕业之后 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姓名:喻玉性别:女国内某高校医科专业硕士在读我2015年从外地考过来,导师是学院直接安排的,我事先对他一无所知。导师在我们这个领域很有名气,他确实有很强的学术能力。刚开始我觉得他挺好的,很喜欢他的课,会给他发微信讲我最近遇到了什么新鲜事儿,有什么问题也会去问他。他很有爱心,有的病人家庭条件特别差,他会主动减免费用、给病人捐款。过年回家时,他会给我们一些路费。入学第一个月,我的手机丢了。导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手机丢了,饭还是要吃的,就给了我一个信封,里面有800块钱。我推辞了好几次,他一直说没事没事,你就拿着吧。我当时觉得这属于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丝毫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有时候我会发微信提醒导师注意身体,会使用喵、啦等语音词,或许是我没表达好,让导师产生了误会。有一次下课以后,导师把我叫去他办公室,询问了我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然后又给了我一个信封,我当即表示没干活不能要钱。导师说他喜欢我,愿意照顾我。我从小被家人疼爱,以为长辈对我的喜欢只是单纯地疼爱。况且导师都五十岁了,我怎么也没有往男女之间的喜欢那方面想。在我弯腰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他突然过来,亲了一下我的额头。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退了回去。导师以前有出国留学的经历,我以为这是他表达亲昵的方式,仍然没有多想。我和导师关系的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12月份。一天,我因事去找导师,路上很冷,手快冻僵了。他说来我给你暖暖,我说没事一会儿就好了,他就直接握住了我的手。他力气很大,我没能把手抽出来。然后他又摸了摸我的头发,我只是尴尬地笑了笑。我以为这就结束了,他却说亲一下,我没有多想就低头把额头给了他。导师吻了一下额头,然后居然亲了我的嘴,连舌头都伸进来了一半,这也太恶心了吧!我马上推开他,大喊,老师这太过了!死一般地沉默。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直接傻掉了。我万万没有想到,作为一个旁人眼中事业有成、疼爱妻女的模范老公,居然会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舌吻。导师问是不是吓到我了,问有没有人喜欢我。他让我笑一笑,我僵硬地扯了一下嘴角,转身走了,没走两步忍不住眼泪就掉下来了。回去以后我给导师发了一条微信,说您今天的行为实在是超出了我所能接受的范围,我是您的学生,请您以正常的师生关系对待我。然后我把导师曾经给过我的钱都转了过去。他表示自己很内疚,说不要钱,这不是交易。自那以后,每次见他我都有所防备,如果单独见他,我就把手背在后面,站得离他很远。这段时间要修改毕业论文,需要经常去找他。你知道每次去我心里有多慌吗?我连门都不敢关,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当时我想的是,如果他继续侵犯我,我就跟他拼个鱼死网破,哪怕是退学,我也不能让他把我怎么样。所幸他还没有坏透,那之后没有发生什么特别过分的事了,平时拍拍肩膀我就忍了,毕业之后我赶紧滚蛋就好。他以前从来不骂我,从那以后就开始骂我了,我犯一点错,他就说你不要来上班了,你出去吧。还有一次,我男朋友来科室接我,被他看见了,回去以后他就给我发微信,说我很讨厌,不要我了,让我休学。刚开始我还打算读博,现在我靠自己已经找好了工作。即使以后工作一段时间再去读博,我也不会读跟他相关的专业,他在我们这个领域算是大咖,我不想和他再有任何接触,毕业之后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评判学生的最大权限 都给了导师讲述者:李立性别 :男国内某高校理科专业博士在读当时考上硕士后,我刚开始进行本科的毕业设计,那天老师还没到办公室,我在研究生办公室等待,旁边的师兄师姐们跟我搭话,问我考研了吗?选好导师了吗?我稀里糊涂的啥都不知道,他们就推荐我选现在的导师,说他很年轻、比较容易沟通。第一次见到导师,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很有气场,说话也比较严肃,一开始讨论的问题就是专业,然后问我对于他的了解(网上有资料),还问有没有感兴趣的课题。我觉得他给学生的选择挺多的,给人感觉很开明,于是坚定地选他了。之前我没有想过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大概就是带着做事学技能;现在觉得其实也差不多,导师指导做课题、提点需要注意的方向,额外也就是做项目跟偶尔跑下腿,没有其他多余的事。我的导师要求每周发报告,所以和他沟通是最少一周一次,内容都是课题方面的。有解决不了和需要确认的问题都直接找导师,他一般都在办公室。平时都是学术研究,需要合作的项目是找好了相关的学生,安排好各自的工作然后去做。频率不好说,要是外面自己接的项目一般都是合作完成,抽空做,最后大家分成,国家项目就是当课题做,这些行政上都有分配。实际情况自己分配时间,时间最久的从早9点到晚11点,有些科研任务客观要求比较高也可能需要通宵。虽然自己的时间不够了会不舒服,但是为了实验和工作也可以接受,毕竟完成项目确实是需要时间和投入的。而且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跟老师解释。实验室的工作是比较累,但自己的课题做出成果也会很开心。工作的理由最主要还是想要毕业,当然也想学到东西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我觉得我的导师还是不错,硕士毕业的时候论文抽到盲审,我担心论文写不完于是向他求助,老师熬夜到凌晨三点多帮我改论文。如果我延期其实还能帮老师至少多做半年的事,但是老师更希望我顺利毕业。他能给指导的都给了,不能的大概率会提供一个思考方向,让自己去摸索。有时候导师比较严格,每个微小的方面都要我们去深究其原因,工作量大的时候会觉得顾及不过来,我会觉得心理压力比较大。他也让我帮他做过私人事情,比如取过工厂的样品,然后转手就让我做相关分析了;还办过个人信息,用于参加会议等。有一些学生可能会经常帮导师跑腿甚至做家务,这个情况看导师个人,如果双方平时沟通比较多,有这种信赖感,大体上是没问题的;如果没有,只是导师单方面要求的话,就很不合适了。我觉得师生之间相处首先大前提是双方都觉得OK,比如我的导师几乎只关心学生工作方面的事,学生也从导师这里学到了很多科研的思路。有的导师会与学生走得比较近,邀请学生一起吃饭,同时也互相分享各方面的信息。这些都挺好,主要就是要规避其他不健康的关系,比如处理涉及个人生活的私人问题或者是单方面的索取而另一方忍气吞声等。相比遇见过的很多正常的导师,我觉得近段时间这些高校事件中导师自身思想行为不当是主要的原因,任何人有这种不好的特质都容易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而拥有这些特质的人群担当导师这个职位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反差,从而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毕竟老师作为教育者的形象一直都被要求光明与正直,然而个人特质与其学历或者某方面的思想深度无关,人很复杂。我和同学有讨论过,按照现行的导师制,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密切,导师最了解学生的学术能力,因此评判学生毕业相关问题的最大权限都给了导师,但权力过于集中就会导致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人提出过释放这些权力,就我个人经历而言,硕士毕业时,学院给的各种要求也挺让人喘不过气的,我的导师也感叹毕业怎么这么麻烦。所以事情还是要专业的来做,权力需要监管。师生之间的界限需要 导师和学生共同维护讲述者:张晶性别 :女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硕士在读我是自己选的导师。第一印象是老师很可爱又温柔,会很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讲话,也会很兴奋的讨论他钟爱的哲学,没有一点点的架子,很有耐心。我咨询过师哥师姐的建议,觉得老师的性格和自己更合拍,个人更加偏爱这种暖心型老师。之前在准备读研前读了许多导师写得书,他擅长用最简洁的文字阐释清楚复杂的理论,觉得更适合跨专业的自己。我觉得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学业上传道授业解惑,生活上也会有关心和慰问。课程多的时候我和导师沟通比较频繁,特别是老师在学校时,都会和我们沟通一下最近的学习状况,及时予以指导。开始实习后我由于经常不在学校,沟通频率降低,我和导师沟通方式主要通过微信。沟通的内容主要有最近的学习状况,论文准备,生活状态,实习进度。我觉得一个好的导师首先在学业上会花大量时间和学生讨论如何读书写论文,了解学生对学术生涯的整体规划并予以指导。硕士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帮学生找到好而且可行的题目,并逐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的导师会分阶段对我们看书论文做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耐心的传授自己读书教学的一些感悟,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可能与导师研究方向有些偏差,老师也会在和自己沟通过题目可行性后宽容地鼓励自己去探索。他是一个很温柔善良的人,对教过的每个学生都会热情的打招呼,非常认真的倾听你的问题给出反馈。印象最深的一次便是期末复习焦头烂额时,导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橙子,希望我们学习之余也要注意身体健康;他一直保持着健康的生活习惯,早起和跑步,他也会把他的生活理念传达给我们,在微信群里早起打卡,言传身教,每天看到老师的早安打卡都会觉得既温暖,又是自己的榜样。导师有什么困难,学生提出帮忙,分担自己能分担的工作,自然是皆大欢喜。作为学生,我觉得帮老师干活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我的导师一般不会让学生去分摊琐碎的杂事,连报账这些都身体力行,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好好读书。可能工科研究生需要到实验室做实验等,师生见面机会更多,除了学习工作之外,在生活上有些接触也是很正常的。但师生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边界,绝对不能把家里的琐事让学生去承担。我觉得老师关心学生的个人生活是正常的,任何事物都有量和适度的要求,中间的界限是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维护的。师生关系应当保持在正规的轨道上,尽量拒绝导师在学生职责之外的要求,不要把师生关系变成主奴式人身依附关系。导师没有决定学生 是否可以毕业的垄断权讲述者:郑淑性别 :女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硕导我在高校工作有17年了,当硕导有10年时间。我每年会带2名学生,是按学校统一的招生考试方式筛选的。学校研究生选择导师原则上以学生的想法为主,学生填表格申请导师,有三个志愿,原则上满足学生第一志愿,由研究生院统一调度。当然,从我个人的角度讲,是不愿意选择高分低能的学生。所谓导师,就是学生学术上的指导老师。这一角色即便不是唯一的,也是首要的,至于其他角色如生活顾问等则不是必要的。当然,这也不排除和反对导师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但这种关心和爱护是要有度的。我带学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面授读书和研究方法;一是修改学生的论文。我对他们没有太高和太多的要求和期待,只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就够了。作为导师,关心和爱护学生是一回事,但师生关系还是纯粹一点好。我并不主张导师要当学生的生活顾问,更不希望老师扮演学生家长或保姆的角色。我之所以在生活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关心,是觉得通过这种生活上的关心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师生之间的严肃的“高级政治”关系,缓和其“官方”色彩。从客观上讲,正如家庭里面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学校里的师生之间是存在权力差的。但我并不认为这种客观的权力关系会必然地产生老师对学生的剥削和压迫,因为师生之间的这种权力关系不同于政治权力关系,它是自然生成的,是隐性的,它隐秘得几乎让老师与学生双方都感受不到。如果师生之间的权力差引发了灾难,那一定是老师有意地“滥用”权力了。我不会过于亲近学生,不会与学生称兄道弟,因为不希望师生关系发生变异。健康合理的师生关系就是——学问上,学生有求,导师必应。近期媒体曝光了很多起高校中师生关系的负面新闻,我关注了。我觉得导致这些极端事件的根源不完全是制度上的,主要还是人性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修为和价值观。导师应只有学术指导上的职责,没有判定学生学术水平和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垄断权。如果导师有坏心思 学生容易成为牺牲品讲述者:孙彬性别 :男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博导我在2016年招了三个学生,平均每年招收两个,现在手下就是五个研究生。我会不定时和他们见面,一般都是指导学术论文。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做一篇论文,需要看大量英文文献,国外的文献确实在我们专业方面做得比较好。做一篇论文下来实际上也是一个学术的指导。他们要看书,我就让他们用我的课题经费订,因为他们的生活费本来就不多,想买什么书就用我的课题经费买,到我这里报销就行了。平时,我和学生很少聚餐,一般一个学期一次,我不会单独和任何学生吃饭。私生活方面的话,硕士生我一般没有怎么管,博士生的话有两个一年级的女生都已经成家了,她们一般时间抓得紧,大事会主动告诉我,比如要生孩子了,小事的话我就没怎么管了。我觉得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因为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学术研究之外,我唯一让学生做的事情就是报账。报账是很麻烦的,所以每年我是指定一个博士生,但也不会只让一个博士生做,会有分工,不然会让学生觉得压力太大。国内的导师制是搬国外的,学生跟老师做实验,称老师为老板。但中国的导师制还有他的独特性,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学生对老师会更加尊重,服从,这样会加深导师的这种权力。如果导师有坏心思,那么学生确实容易成为牺牲品。各个学校可以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来规范导师的行为。比如可以通过学术委员会,如果导师觉得学生的论文不行,那还有一个学术委员会,如果他们都觉得可以,导师觉得不行那肯定也没办法。此外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申诉投诉的机制,让他们能够向学院、学校直接反映。尽管学校有申请换导师的政策,但是学生很怕老师的话,就不敢提出这个要求。比如我们学院就有一个教授,15年六个博士生联名告到了党委书记那里,最后他们是换了导师。那是学生比较多,但是单个人的话,我觉得学生就不敢。高校师生之间当然是以学术为主,其他个人的事不要去掺和。过于公私不分的话,就会很容易出现问题。我觉得应该有一种明确的政策,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让学生到自己家里去,以前老师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学生需要到老师家里去。但现在一般都有自己的办公室,学生有什么事就在办公室去谈,没必要公私夹在一起。我在美国做过教授,知道(和学生谈话)老师办公室的门都是敞开着的。说事情我也一般倾向在微信群里说,可以让其他同学都知道。因为是探讨学术方面的问题,其他同学也可以学习。2018年1月19日,我提出了《全国高校教师反性骚扰宣言》。国内高校性骚扰现象确实比较严重,受害的学生整个人生都是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在中国这种文化环境下,女生遇到这种事可能不会说出来,但如果有老师站出来支持学生的话,实际上对于性骚扰者是一种极大的威慑。国外对性骚扰的界定很清晰,比如你经常约一个女学生出去喝酒,就已经属于性骚扰的范畴了,我在国外读书和工作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培训,而在国内,目前这块并没有培训,还存在制度性的空白。国内很多老师也都不知道性骚扰是什么,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大家警醒,知道性骚扰的范畴是什么。

废丝栋

考上研究生后,与导师相处“有门道”,学姐经验:这样相处更吃香

30%的研究生因为和导师相处不好,不受导师待见,导致毕业困难。小姨家的孩子已经是一个研三的学生了,眼看着要毕业了,但毕业论文还没写,小姨很着急,但没办法,因为孩子比较内向,不喜欢说话,所以导师不太喜欢他。从上了研究生那天起,导师也不太喜欢带着小姨家的孩子做研究,导致研究生这3年里,没有什么研究项目,毕业论文也不知道如何写,问导师,也爱搭不理。说到底还是因为孩子自身的性格原因,导致的和导师相处不好,一些其他的学长和学姐就很受导师喜欢,节日的时候还会请这些学生到家里吃饭,但唯独没有小姨家的孩子。自己的同门,其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都写得差不多了,自己却面临不能毕业的困境,也很后悔当初没好好和导师搞好关系,所以说上了研究生后,与导师相处还是“有讲究”的。考上研究生后,与导师相处“有门道”,学姐经验:这样相处更吃香90%的研究生导师不喜欢被学生反驳。了解导师的脾气、习性以及爱好有一些导师本身也是比较内向的,还有的导师是比较热情开朗的,自己要了解自己导师的习性,按照导师的性格等来分析和导师的相处方式。学姐也说,刚开始来的时候,感觉导师非常严肃,自己也是比较害怕导师,在导师身边总是瑟瑟发抖,但后来相处好了,才发现导师也是一个可以成为朋友的人。认真完成导师交给自己的任务其实让导师喜欢自己,其实不是你说一些好听的话,还是要付出实际行动的,导师给你布置的任务,如果你能很漂亮地完成,并且没有怨念,那么导师会很喜欢你。很多研究生一直埋怨导师让自己成为导师的“打工人”,如果长时间有厌烦的心理,表现出来后导师会不待见你,你还不如接受现实,好好给导师“打工”,至少毕业没有问题。出现意见分歧,要合理探讨,适当“言听计从”导师也不是完人,有的导师也会出现错误,很多研究生不敢质疑和反驳导师,就会出现做错很多事情,所以不要怕和导师讨论,但讨论的方式要有技巧。有的研究生感觉导师说错了一句话,就会不依不饶说导师的不对,这样不仅没有礼貌,导师对你也是很难喜欢起来,要合理探讨,以导师为中心,互相尊重才是最好的关系。很多考研党考上了研究生后,开学了才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导师,可能才发现这个导师并不适合自己,但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你不可能退学,所以这2、3年只能硬挺。所以建议考研党们在初试成绩下来之后就要提前选择好自己想跟随的导师,也要提前了解导师,这样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研究生毕业才能更顺利。那么考研党该如何选择导师呢?40%的考研党在复试前没有认真选择导师,报上哪个算哪个。了解自己所选择导师的性格导师的性格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如果遇到了一个不太认真带学生的导师,那研究生这2、3年可能对自己一点好处没有,甚至毕业论文都没有可写的内容。建议考研党先和学姐学长们沟通,侧面打探一下导师的性格和习惯,如果感觉不适合自己,还是要及时选择其他的导师的,适合自己的话再联系导师。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导师的研究方向其实也是可以看出,自己以后跟随导师后,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不是自己想做的研究,可以及时更改。还有就是要知道导师的一些研究成果,获得了什么重大的奖项,如果导师非常厉害,导师资源也很好,可能对自己以后毕业后的工作就业方面都会有帮助。了解毕业生对导师的评价学姐学长们的评价其实并不是很全面的,因为他们还是在读研究生,也担心说了导师不好的话传到导师耳朵里对自己不利,所以很学姐学长更喜欢说导师的好话。因此建议考研党可以看一些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在论坛上等地方对导师的评价,如果评价非常好,那也就证明导师不错,适合我们选择,如果不好,那还需谨慎考虑。考上研究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如果因为和导师相处不好,或者是因为导师人品不行,会直接导致研究生生涯出现问题的,所以一定要提前了解导师的为人。总而言之,就是积极向上的研究生才更得导师的青睐,你对导师尊重,认真完成导师给的任务,不抱怨,努力认真,这样不仅导师喜欢你,研究生毕业也会很顺利。今日讨论:你认为考上研究生后需要和导师如何相处?你感觉研究生应该对导师言听计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