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年刚刚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对于未来的研究生生活很没有直观的认识,对未来有美好的期许,也对将来自己的学术生活有些展望。那么如果你们和研究生导师发生矛盾该怎么办呢?你们知道如何解决吗?如果不解决自己和导师之间的矛盾,那么估计你研究生不好毕业。因此这件事还要重视起来。曾经自己与导师因为学术观点相对,最后导师就和我产生了矛盾,在此简单地谈一下当导师与学生发生矛盾时候,自己该怎么办,以及是否会影响到自己顺利毕业。研究生毕业第一,反思自己与导师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原因是什么。比如是自己学习方面不努力,被导师批评产生的矛盾,那么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自己需要改正。如果是自己科研能力低,达不到导师的要求,自己努力提高水平就对了。但是矛盾主要原因是导师方面,自己找导师认真沟通看能否解决问题。第二,如果自己和导师的矛盾解决不了。自己就需要努力学习,多看论文,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因为没有导师的指导,自己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自己努力学习,避免研究生毕业论文没老师指导,影响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第三,实在不行的话,自己可以找学院领导出面解决,看能否更换导师。或者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开展论文的写作。不然的话自己既没有能力独自写论文,也没有导师对论文的指导,那么自己研究想顺利毕业就很难了。因此在必要时,可以去自己所在学院找学院领导出面解决问题,看问题怎么处理。研究生毕业研究生与导师本身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出现一些问题很正常,只需要和导师认真交流,互相沟通就可以解决了。如果问题确实无法解决的话,肯定会影响自己能否顺利毕业的,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因为研究生不同于博士,博士没有博导指挥,确实毕业不了,而研究生没有导师的指点,只是毕业不太顺利而已。
近日,因某热点事件,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再次被人们谈论起。应该说,导师重在“导”,而不是“教”,研究生和本科生也有很大区别,其学习过程主要是有计划的实施研究活动,而导师的科学指导是研究生能否有效开展研究的关键因素。小齐是北京某大学研究生,他和另外2个同学长期在导师管理的一家公司“打工”,公司正式员工每月薪水过万,而他们3个人每月只有一千元的生活补贴,并且周末经常加班。因为觉得自己跟错了导师,学不到有用的知识,几个人的情绪非常不好。小齐表示自己不想再给导师打工,决定退学。从不少研究生反馈的情况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由简单变得复杂导师担负着指导研究生的责任。这样原本很单纯的师生关系逐渐变了味。学生称导师为“老板”,自嘲自己是“临时工”,干着最苦、最脏、最累的活,拿着最低的工资,或者根本没有工资。我们也很难见到导师和研究生齐头攻坚的场景。有研究生把导师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放任型”,这类导师对学生不管不问,学生也很难见到他的面,所以学习全考自己。一位硕士生回忆自己的读研经历,他说:“读研三年,见导师的次数屈指可数,平时就是在实验室度过,导师带的一个博士生学长有时候会来指导我们几个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导师认不全自己的学生,好尴尬。另一种是“老板型”,这类导师或自己管理公司,或与公司合作开展项目,他们会给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分配“科研任务”。某化工类研究生小陈说,从大一开始就被导师派到一家化工厂实验室,里面的设备比较简陋,还经常有刺鼻的味道,虽然自己是研究生,但没有多少实践经验,很容易出事故的。不过导师看上去没那么担心,每次见面,他只是一句“做实验要小心啊”就过去了。大多数导师会给为自己“帮忙”的研究生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事实上,有研究生对导师安排“科研任务”并不反感有媒体人认为,与“放任型”导师相比,“老板型”导师还算比较负责的。至少他分配给研究生一些“科研任务”,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研究生小华一直帮助导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虽然工作重复、枯燥,但她认为有一定的意义。第一,在资料整理过程中会做调查、做实验,这是基本的科研技能训练;第二,整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导师会予以指正,这既能提升自身水平,也能保持与导师的良好互动。她并不反感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客观的说,研究生跟导师一起创业、研究课题的经历很难得,不少研究生根本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与水平远远超过自己的导师在一起搞科研,既是对科研方法的训练,也能提升实际问题处理能力。但如果导师把给学生安排任务建立在简单的“剥削”基础上,把研究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唤,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会发生师生冲突。遇到“不靠谱”的导师,有的选择沉默,有的选择退学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上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权限很大,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与导师相比,学生处于弱势。另外,研究生导师一般都在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威望,有研究生担心“得罪了他们,在这个行业里很难混得下去”。所以学生遇到“不靠谱”的导师,大多数选择忍声吐气,一些人认为“实在不行,就混三年,最起码也是个研究生文凭”。虽然有研究生想退学,但真正选择退学的还是少数。导师能负责任的导很关键某985高校工科类研究生,导师是海外留学归来的高端人才,因为兼任行政职务,项目也比较多,所以专业耽误了不少,对学生只是进行大方向指导。但对学生的科研要求非常严格,每周必须要在实验室待满六天,论文只能发SCI。学生在他的“威逼”下练就了一身本领。导师带的学生大多数读博,有的直接去了清华大学,个个专业技术能力都很强。这位研究生认为自己不仅感受到了导师的严格,还被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的精神打动,那种在实验室一待就是整夜,第二天仍然继续学习的精神,只能在高考生身上看到。最后,借用网友的一句话“选导师真的很重要”。
研究生、博士生在毕业之后就与导师“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说法非常片面,并且也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言论。我目前是一名研究生,平时与导师的关系很好,经常帮助导师做一些事情,忙完之后他都会带我吃顿好的,并且平时也对我生活上的问题表示关心。研究生和导师“老死不相往来”这不存在吗?当时不是,这种现象也存在我的身边。我隔壁的实验室课题组导师对他们的学生就比较严厉,并且经常“私自”使唤学生干活,好比家里要装修需要苦力也叫学生去帮忙。据他们课题组学生反映,他们往届的师兄师姐毕业之后都直接将导师的联系方式拉黑。研究生与导师“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时候关系还算不错。为何会“老死不相往来”?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非常奇妙,并不像是在本科的时候,一年都见不到自己班主任几次。在研究生的时候就不同,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与自己的导师见面,忙起来的时候几乎天天见面,导师主要是给学生派活,以及指导学生如何去做。那研究生与导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在学校通常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因为平时干活导师会给一定的劳务报酬,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种类似于“雇佣”关系。在研究生生涯,基本上都要听从自己的老板指挥,但一些老板可能要求会比较过分,或者学生本身就不愿意去配合自己的老板,这也就会在学生与老板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也就是所谓的不好的师生关系。在我目前接触到的学生与老板“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有三种:1.研究生期间,老板的要求比较过分,有太多不合理的任务;2.学生不愿意配合自己的老板,平时不想做科研,达不到老板的要求,从而形成一种不良的师生关系;3.老板对学生的毕业问题上有所刁难行为,研究生毕业需要导师签字后才能参加答辩,所以老板不同意也就存在故意刁难行为。如何维持师生关系?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火热话题,常有新闻曝光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因为不好的关系而导致研究生想不开,那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如何维持呢?研究生说到底终究是一名学生,在学校需要听从导师的安排,更需要尊重导师,当导师有真正过分的要求的时候可以进行沟通,切不可冲动行事,因为与导师的相处会伴随着你整个研究生生涯。对于维持师生关系,我有两点建议:1.平时多于导师交流,大部分学生与导师的交流都建立在科研工作的基础之上,所以对于生活等方面上的交流就相对比较少,这一点并不好;2.尽力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在我的团队,有一个同学就是因为经常性没有完成导师的任务,目前与导师的关系搞得很僵。结语: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维持,并不仅仅依靠导师单方面的指导,所以对于“老死不相往来”的师生关系其实并不好。
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基础是工作关系,双方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进行,学生完成课业和科研任务,导师负责上课和学术指导,在此框架内双方人格独立且平等,应该不会出现太多矛盾。但是,受到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研究生和导师容易形成类似家人、尤其是父母与子女的拟制关系,双方由此形成情感和心灵上的依赖,基于如此考虑,大家都可能发现对方不如意,从而由爱生恨,产生各种不相称。最可怕的是,研究生和导师出现爱情纠葛或类似问题,如今这样的事情真不少。要是爱情不成,最终很可能悲剧收场。研究生和导师间水火不容的矛盾,跟双向选择没多大关系研究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并不真正了解导师的性格、人品,只是从网上或人们的言传中初步了解导师的教学成就、学术成绩等,但这些与人的品行没关系。况且,有的研究生是调剂到某导师那里的,谈不上是选择导师。总之,研究生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导师。师生水火不容的矛盾来源于导师的贪婪自私有的导师不再是导师,而是成了老板。有的学生不再是学生,成了雇佣工人。凡是研究生和导师产生不可调和矛盾的,大部分是导师品德败坏,利用手中掌握论文审批的权力,对学生进行压榨、欺压。有的导师背地里搞第二产业,比如开公司、做买卖、承包工厂业务等,把学生当作廉价的雇佣劳动力,让学生给他(她)卖力干活,榨取学生的劳动价值。有的导师私自占用科研经费,影响学生做科学实验,学生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学生参加实验少,受导师指导少,学的知识少,造成学生怨声载道,矛盾积累,最终不可调和,终有一天爆发冲突。师生水火不容的矛盾来源于导师的色心极个别的导师道德败坏,对女学生心存色心,利用论文审批的权力,要挟女学生与之发生性关系,若有不从者,则论文不予以审批通过,不许毕业。研究生与导师的矛盾来源于导师的严格和学生的心理脆弱有的导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实验操作、论文审批等要求很严格,而有的研究生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如完不成任务,实现不了目标,于是迁怒于导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文|冷丝栏目|丝说考研研究生师生矛盾这几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比如“西安某高校博士生溺亡”“武汉某高校研究生跳楼”“北京某高校博导骚扰女研究生”“上海某高校博导辱骂博士生”等等。一个个典型案例引爆网络舆论,公众对研究生导师群体产生负面印象。同宿舍四位学医男生考上研究生“冷丝说人文教育”和大家一样有两个疑问:导师和研究生到底在哪些方面最容易相互产生矛盾?有了矛盾之后,双方又该如何面对和化解矛盾?这五个方面的原因最容易导致师生产生矛盾,你可要注意了!“冷丝说人文教育”注意到很多导师写过有关师生之间的一些文章,也实地了解和收集过很多研究生导师的看法,大致归类为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师生之间存在根本性的观念冲突。例如,很多导师认为,一名研究生必须有研究生的模样,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实验和获得奖学金,唯有如此才会有大好前途。但是,部分研究生却抱着混个文凭,不求最好,也不要最坏,但求能够毕业即可。第二个方面,师生在观念上一致,但具体的读研目标有冲突。有的导师要求研究生必须完成多少篇高质量论文,且能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而部分研究生希望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每学期有实习的时间。有的导师认为学生应该先完成毕业论文再实习,但有的学生认为他可以一边科研一边实习,反而能有效利用时间。西南交大同宿舍四名美女考上研究生第三个方面,师生之间还有可能产生利益冲突。部分导师,尤其是工科导师,他们确实需要研究生完成较多的实验任务。部分学生能力较强,也很勤奋,基本能够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导师给出的任务,希望导师给出较多的时间让他实习和找工作。然而,部分导师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继续增加任务,要求研究生完成更多的任务,双方的矛盾就产生了。第四个方面,师生之间研究习惯和水平的差距导致一些冲突。有的导师看到学生论文初稿质量低,反复让学生全部推倒重来,而有的学生习惯于采取权宜之计,觉得论文质量大致差不多就得了。双方见解差距大,矛盾就容易产生。第五个方面,师生双方个性差异大,也容易产生冲突。师生的性格脾气不和谐,比如急性子导师遇上慢性子研究生,稳重的导师遇到鲁莽的研究生,直率的人遇到内敛的人。总之,性格不合,双方心有芥蒂,矛盾当然就产生了。西安邮电大学同宿舍六名女生考上研究生如何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呢?主要取决于导师如何处理好各种纠纷和冲突。不管你是导师还是学生,不知道你看出来了没有,导师始终在师生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也就是说,解决师生矛盾的钥匙还是掌握在导师手中。由此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化解师生矛盾的对策也有三个应对办法。一是预防措施,即在招生面试时就应该把潜在的矛盾化解掉。研究生导师通过初步筛选和面试,挑选合适的学生进入导师的学生团队,并提醒考生关于读研的方方面面要求。比如,导师考察学生的读研动机,可以问“你为什么想跟我读研?你为什么不直接找工作?”等问题。考察研究生价值观、理念,导师可以问“很多研究生找的工作和专业无关,你怎么看三年读研?”等等,这些专业基础以外的东西非常重要,甚至能决定研究生进校后能否顺利做科研,能否和导师和谐相处。说白了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道相同才相为谋”。正在准备考研的女生二是具体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全心全意为研究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服务。研究生导师首先要教给学生有目标、有实现目标的方法、有收获,这样就会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三是根据不同的矛盾对症下药,化解冲突。一旦出现矛盾,导师一定要主动,通过沟通,和学生之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发生矛盾,并非总是坏事。利用产生矛盾和化解矛盾这个契机,导师可以更加明白学生的期望和需求,进而和学生相处的模式。研究生也可以通过化解矛盾认识矛盾产生的根源。如果实践后发现效果不佳,那么可以作出调整。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冲突还有利于促进师生的磨合和成长,特别是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中科院学生分析读研读博的经历“冷丝说人文教育”认为,面对一些有关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的网络负面舆论,公众不能以偏概全,把个别事件当成整体情况,将导师群体丑化。社会上很多人不明白“培养研究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误以为导师让研究生做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就是剥削研究生,就此人云亦云,跟着批评导师。总之,我们更应该关注研究生如何圆满完成学业、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渲染师生冲突,加深误解。
经常看到一些消息,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紧张,明明是师生关系,却弄的像老板和员工。甚至,有些研究生直言相问,导师刁难,毕业困难该怎么办?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略懂一二,与大家切磋交流!首先,我相信,导师刁难的确存在,但只是少数。要想顺利毕业,必须硬件达标,作为导师把好关是职责所在,只有如此方能保证研究生整体水平和高度,无可厚非。如果你确认自己在毕业论文,论文答辩等相关材料齐备,且毫无过失的情况下,导师刁难你,不予毕业的话,可以搜集好相关证据,找所在学院的领导或学校领导,甚至当地教育局反映,但我不建议这样做。近年来,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甚至自杀身亡,毕业后实名举报的案例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导师的一份特权,那就是,导师对研究生论文答辩及能否毕业有绝对的发言权,可以一票否决。其实大多数导师是好的,但也必须承认有一小部分金钱至上的伪君子也在教师队伍之中,他们披着教授的外衣,顶着荣誉的光环,堂而皇之的谋着私利,把研究生当作免费的资源,越发紧张的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便产生了!能做到研究生导师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是某专业的突出人参与才,手里会有一些研究的项目,这些项目能使导师名利双收,却又是他一个人无法完成的,需要集体运作,所带的研究生就是最好的帮手,不必付出太多的金钱和精力,学生又可以实践,积累经验,按理说,也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情。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性,当这种帮助变成了利用又变成了习惯,变得心安理得,有些人,就丧失了道德底线,把学生当成了任意趋势的奴仆,做家务带孩子等自己的私事也要学生代劳,侮辱谩骂甚至性侵事件也偶有发生,这实在是令人痛心。近日,教育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这份意见里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违反师德将实行一票否决制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教育部此举也算是对最近高校研究生教学事件频发的一个正式回应,其目的在于缓和当前日益紧张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毕业有难度,首先要做的是完善毕业材料,积极参与导师组织的研究活动,与同学和导师融洽相处,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情商,给予导师足够的尊重,处理人际关系也不可忽视的。另外,我们也应当看到,有些研究生,精力不是放在研究的课题上,在读期间不努力,毫无研究成果,达不到毕业的水平,不检讨自己反而诬陷老师刁难的人也并不少见。总之,客观看待,理性面对,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做好自己,立德为先,一切矛盾必将迎刃而解,研究生毕业也就顺理成章,不再困难。
原标题:破解研究生和导师“不咬弦”的“魔咒”作者:马臻近年来,各类媒体频繁曝出研究生师生关系“变异”的“丑闻”:导师雇佣研究生为其开办的工厂“干私活”导致学生人身伤害;导师利用手中的权力,不让学生毕业,被学生实名举报;导师骚扰女研究生,甚至发生不正当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即便这些个案代表着“个别真实”,也不是“总体真实”。现实情况未必那么极端,但师生“不咬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Part I:“不咬弦”的原因在于诉求不同:读研期间的专业培养,不一定能保证研究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更何况,很多学生想找的是和本专业无关的、能“挣大钱”的工作。导师只管专业培养,并不关心研究生毕业后能否“挣大钱”。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研究生吐槽导师整天催做实验、压着学生的论文不让发表。而导师也常常苦恼于学生做科研不积极、一旦发表“够毕业”的论文就“不见人影”。至于“导师让学生补做一些实验而学生不愿意做”或者“导师说要把论文投高档杂志,而学生只想投低档杂志”等日常琐事,更是司空见惯。研究生和导师本应和睦相处、携手共进,还有什么会破坏这种“理想状态”?归纳起来,师生“不咬弦”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彼此的诉求不同,或者至少有一方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研究生导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培养学生、做研究。研究生要毕业,也需要做研究。从事实验科学需要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并非由学校“按需分配”,而是来自导师辛苦“挣”来的科研项目。于是,课题组的“运行模式”就成了:导师申请到科研项目,并承担做研究所需的设备费、材料费、测试费、劳务费。研究生通过做项目,得到了学术训练,积累了实验数据,写出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然后毕业。导师则用科研成果来“交账”,并申请新的项目。在这种国内外通行的“运行模式”下,导师当然希望研究生能认认真真地做实验、发文章。这也是研究生能毕业的必要前提。但研究生也有自己的诉求。研究生毕业后要么找工作,要么继续求学。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当然希望能发表好的论文。而那些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则希望达到毕业要求后,尽早实习,以便顺利找到工作。对比两方需求,可以发现,如果学生不认真做科研,想“混毕业”,导师就会不高兴。而如果导师“压着学生的文章不让发表”,导致学生达不到毕业的要求或者“不让学生毕业”,都会引起师生矛盾。但现在,工作“不好找”。研究生如果在校期间参加了实习,毕业时就有可能进世界“500强”企业;而如果不实习,只能进普通企业。这样的“现实”摆在面前,“傻子才不为自己考虑”。于是,研究生们就纠结了:为什么导师不让学生外出实习?教育的目的,是促成人的全面成长,还是让人成为“科研机器”?“研究生不好好科研,整天想着实习、挣大钱,这样的情况在我读书时没有,在国外我也没见过。做科研本来就是清苦的,想着挣大钱就别来读研究生!”一位老教授愤慨地说。导师们不愿让学生在科研上“混”,还在于自己承受着很大的责任:导师们不但要传授专业技能,还要确保学生的论文达到一定的“厚度”和质量,且无学术不端。而且,一旦学生的学位论文送外审被“枪毙”,导师就要“背黑锅”———被通报批评,甚至被暂停招生。于是,导师和学生围绕着“做实验”“发文章”“毕业”“实习”“找工作”等“关键词”频繁展开“拉锯战”。那么,准备继续深造,希望发表好论文的学生,为什么也会“不快乐”?原来,一些学生怀着“远大理想”进课题组,本来希望能借助导师在重量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进而进高校任教。一旦他们没有发表“重量级论文”,或者感到实验条件没那么好、导师的科研点子没那么灵光,就开始怪导师。这也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Part II:经济压力给师生关系增加新的变数。除了毕业、职业发展,研究生们还有生活需求———他们希望学校和老师提供充足的资助,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近年来,读研究生已经全面实行交学费。同时,各高校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生活补贴,还以各类奖学金、助学金、退还部分学费等形式给研究生资助。导师也给学生发放科研补助。但还有很多研究生声称,基于目前的物价水准,“这些钱只够维持基本开销”。读研需要交学费,学生家长需要给学生提供生活费,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但为什么研究生还“哭穷”?为什么读本科时,学生就拿着家长给的钱交学费、维持日常生活,而没有抱怨经济压力大呢?一位博士生说:“高中毕业时,刚离开父母,还没有学会独立,心里也没什么负担。而读到博士,自己成熟了,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并且这时父母比几年前更老了,我不好意思再向家里要钱。”这样的想法相当普遍。再加上当初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同学“活得很滋润”给研究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为此,有些学生课余做兼职,甚至把时间浪费在向亲朋好友借钱、和银行信贷部门打交道上。这不但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科研进展,还造成导师的不解和不快。学生有难以排遣的经济压力,有时会把矛头指向导师。有研究生认为,自己是在给导师“打工”,而导师就给“这么一点点工资”,是在“利用廉价劳动力”。针对这样的“指控”,导师有“不被理解的无奈”。无奈之一,在于“捉襟见肘”。导师给学生发多少钱是有一定的“参考标准”的。并且,科研经费当中能用来发科研补助的部分是有限额的。前几年一个资助额度80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只有12万元(即15%)能给学生发科研补助、交培养费,仅能维持课题组6名研究生一年半的“生计”。无奈之二,在于被误解成“周扒皮”。一位老师指出:如果导师从企业拉来“横向”项目,让研究生做“小工”,但研究生同时还得做另外一个“管毕业”的基础课题,这是“剥削”。或者学生做实验、写文章,但文章发表时只有导师的署名,这也是“剥削”。但现在,导师提供了实验材料费和测试费,并且花了大量时间指导学生,让学生正常毕业。这怎么能叫“剥削”?Part III:师生在困惑和“扳手腕”中浪费了很多时间,这不利于发展健康的师生关系和课题组文化,也不利于维持课题组的“战斗力”。如何化解师生“不咬弦”的“魔咒”?破解师生之间“不咬弦”的重担,往往落在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直接负责人———导师身上。我认为,首先,导师要明确,当考研学生来咨询,就必须把课题组各方面情况如实相告。导师还要强调,将来可以不从事科研职业,但读研究生就要像读研究生的样子。这样,既能提醒学生,也能吓退那些想混毕业的学生。但问题是,有很多学生考上之前想不清楚这么多,他们“只要能考上,什么都行”。而一旦进校,想法会改变,并且受周围同学影响很大。因此,等他们进校后,导师还需要反复跟他们讲清楚培养计划和要求。其次,调整自己。有一位博士生分享说:研究生进校时,无论对导师还是对自己,都有设想。但当理想和现实不一致时,研究生要学会调整自己———因为不可能退学,也很难转课题组。同样,导师发现学生和预期不一样(比如不想继续深造,而只求毕业)时,也要调整自己。我带的前两届研究生没有实习也找到了工作,但后来有个研究生提出想利用平时时间外出实习。我当然不愿意,经过讨价还价,我让他们在确保毕业不成问题的前提下,利用研二升研三的暑假实习,并保证他们读研三时找工作的时间。再次,要树威信。我的一位同事初建实验室时,对学生要求很严,有的学生就说这是“魔鬼实验室”。这位同事通过几年努力,带领学生在顶级刊物接二连三发表论文,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各类荣誉称号,现在组内学生心服口服,想进他课题组的学生也络绎不绝,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最后,鼓励学生“说出来”、“向前看”。我就让学生把心中的顾虑、诉求提出来,我能解决的就帮忙解决。他们也可以找师兄、师姐“诉诉苦”,找辅导员和研工组长“评评理”,但不要把苦闷放在心里。当课题组学生抱怨我管得严时,我还对学生说:“我以前在别的课题组也觉得很压抑,但离开以后就好了。你们要奔着自己的目标去,和导师的不愉快只是路边的电线杆。”而对于学生来说,考研之前也要想清楚:读研究竟意味着什么?进这个课题组适合不适合?读研后,要多和导师沟通,调整自己,疏导心情,并积极地“向前看”。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读研究生是进入职场的“前站”。进入职场后,当然需要为了实现团队的目标而努力工作,需要敬业精神,需要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并且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既然如此,就要把读研期间的各种经历当成职场锻炼。
文|冷丝栏目|研究生教育《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国教育在线)显示,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在逐年上升,在1978年,研究生招生10708人,到2017和2018年,招生数量突破80万(包含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就是说,40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加了74倍。增长的具体情况为,2007年以来,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每年的增长率大多维持在4%左右,而在2017年,硕士研究生增幅扩大至22%,博士研究生增幅扩大至8.5%。到2020年,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290万人,当然这个数据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近几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因关系处理不恰当而造成众多案例,这再次提醒我们,理性认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并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那么,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往往会产生哪些不良行为呢?其一,较为明显的行为失范。比如,导师克扣学生补助津贴,性骚扰学生,侵占学生学术成果,利用手中的职权直接或者变相地差使学生或威胁学生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等。这一类研究生导师失格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同时也触及到了法律的边界,具有非常明显的失范特征。其二,显得较为隐性的关系异化。与非常明显的行为失范不同,隐性的关系异化因隐蔽性不易被察觉,但内在已萌生导生关系畸形发展的种子,终将导致显性失格行为的产生。比如,导师对学生关心不足,之间情感沟通较少,关系淡漠化。再如,受利益驱动,视彼此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师生关系功利化。在冷丝看来,在教育的范畴里,师生关系永远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基础的关系。不管培养模式如何变化,研究生教育中最本质且永恒的社会关系即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关系。这一重关系,是教师的职业身份和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共同决定的。维持这一关系,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使学生成长成才。而学生的出发点是获得知识、技能以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各类需要。为规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部相继出台过包括《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在内的多项部门规章。其中,2014年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学术造假、收受财物、性骚扰学生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违规行为,被称为“红七条”。但从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师生关系案例来看,这些规章制度所实施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规范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有法可依,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有限,而现有的法律法规显然还未能聚焦师生关系领域,致使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发生纠纷或冲突时找不到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标准。2017年,教育部最新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的条款,但是高校是否建立了学生申诉机制,申诉渠道是否畅通,信息是否传递到位等实践环节的缺位使得条款止步于一纸文书,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研究生作为导师指导活动中的相对人,也是导师出现不当行为时的被侵害者。由于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研究生对导师不当行为通常选择放弃抗争,以忍让方式解决问题。而这种忍让和纵容,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剧了不当行为的发生。为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所以,高校应充分发挥研究生对导师不当行为的监督作用。研究生对导师指导行为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体认,监督效果将更为明显。为此,高校或者培养单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学生权益保障制度,畅通投诉和举报渠道,完善保护举措,为研究生发挥监督作用提供便利。
1、导师的水平问题 说句实在话,从综合水平看,新生再怎么厉害,也不如导师,好歹人家能挣一碗饭吃,你还等着学校发那几百块,就凭这一点,你就乖乖的努力,不服气你别读去挣碗更好的饭去。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所做的东西,导师都懂都会了,那要你做什么。不可否认,某些学校的某些导师水平很有限,但我觉得,正好配上水平有限的学生,相得益彰。大家别生气,水平好一点的,哪会去不入流的地方的不入流的导师那里读研究生呢?2、导师要求严格的问题 这个具有双重性,从学知识的角度讲,肯定是越严格越有利,但往往是严格有人骂、不严格也有人骂。实际上,我看到很多人,读博士的时候上厕所或者大家一块喝酒的时候骂老板多苛刻、多严格、太变态。但是发现到了工作岗位上,当时导师逼着我们做的东西,却成了自己的法宝,于是回校和师弟师妹们大谈老板的好,这样的事情到处可见。我还见过某博士快和老板打起来过,但若干年后念念不忘老板的好。所以我觉得,有些时候能够坦然地对待,博士生没有一点压力肯定不行,要学会正视压力。茶余饭后骂两句老板能够理解,骂过之后别往心里去,努力干活做实验。当然,有人说想混学位等等,这是你的错不是大家的错,回家自己打屁屁去。3、偏心的问题 这个是人之常情,所有好处不会降临到同一个人头上,大多数好处常常会降临到那些有能力、有担当的学生身上。我记得LQQM有个老师说过,他会把重要的任务交给靠得住的学生手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有时候遇到这种事,大智慧的人一般不会去计较那些东西,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力帮别人做一些你会做的事情,学会这一点,受用一辈子的。而你所做的任何事情,老板和实验室兄弟姐妹们心里都明白,不用你专门去怎么办等等。4、网上的言论问题 很多时候,言论一出来,往往都是骂导师如何不好。实际上,事情一旦发生,谁都是找有利于自己的言论说,学生的话里面当然是老师不对。例如武汉的学位问题,不经老板同意发表博士论文工作的问题等等,一般情况都是学生处事不恰当,然后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自以为是。关于版权问题,无论在哪儿都差不多,在A单位资助下的工作,你私自处理成B单位的成果,自然会有问题,除非A单位不追究。这个在国际上有时候更严重。这里我深有体会,某人和我合作,前提条件是我责任作者,其所作的难点思路方法等我设计,把主要的推导等都写好,他就做一做就好了,结果文章没写完呢,就要吵着嚷着,他多厉害,我多弱,要靠他发文章,工作是他做的,他要投哪里哪里等。搞得我莫名其妙,当然严格一说也是严重的事情。几乎所有学校对这方面的事情都有要求。5、关于导师发飙的问题 导师是人,有时候很忙很烦,如果看到学生磨磨唧唧,说话有时候没有那么客气,听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太往心里去。就像父母打骂孩子,都记仇那天下没有太平,我个人一般都是这样对待的。另外就是,尽可能别对导师撒谎,我有一次忘记要开会出去吃饭了,结果正在吃饭呢,导师短信我为什么没去,我直接说在吃饭,事后自然被批评一顿。我很坦然接受,我忘记是我不对,没有理由。弟兄们说我好假,编个理由在医院万事大吉。但我觉得接受批评比撒谎更好。6、奉献问题 很多人很多时候都想着自己得到什么,别人应该如何如何对自己,而自己随便也是个好人,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有时候,我们需要为整个研究组、为导师和师兄弟姐妹们想一想,你为大家做了什么。我没有工作过,但是窃以为,实验室需要的是对大家有用的人,社会也一样。如果你对周围的人一无用处,可有可无,那肯定是一个失败者,哪天突然消失,除了家人哭哭,就沉没了。7、关于版权问题 直接一点讲就是署名和署名单位的问题,实际上每个学校单位的规定不太一致,但大体上是实际操作者是第一作者,导师(经费主持人)责任作者。而且读书期间在A单位的成果,不经导师同意一般不得自己发表。这是一般的规矩,国际上很多地方通用。所以在发文章的时候,一定多和导师沟通,否则很容易出事情,而且事情可大可小,不要用任何理由来为自己的鲁莽行为开脱。前面说到一个人单独发表,导师找上门的,就是这种情况,这是自己的问题,别人不找你麻烦是你幸运,别人找麻烦是应该的。版权在国内搞得有点混乱。当然我也看到某些导师非得把名字放学生前面的,大家可以鄙视一下,但这往往是很差的单位的,这种单位认第一作者不认责任作者。8、关于压榨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说在很多地方是不同程度存在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础研究,所谓的纵向课题;另一种是横向研究,也就是和公司等打交道。 作为导师,有些费用还是用来帮学生交学费助研费甚至图书费等,所以如果学生一点活没有,那是很难生存的。这个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尤为重要,所以我觉得适当的为实验室作贡献,是应该的,请注意是“适当”这个词。但是,对于差一点的学校,拿自然科学基金就没有那么容易,很多有那种横向课题,这个东西一般就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做了很多时候学不到太多东西,不做老师这一关很难过。我谴责某些导师严重利用学生作横向课题。这个就像社会存在剥削我们没有办法消除一样,只能利用这个机会,寻求自己的机会,多学一些可能在工业界有用的东西,因为横向课题往往是和工业界打交道的,做好了肯定会为自己谋到一条起码作为保底的路子。 但是作为基础研究,我就觉得在说法上值得斟酌。做过研究写过好一些的文章的人都有体会,要做一个好工作并发表在自己学科top几的杂志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反过来思考,没有试验条件,没有导师和实验室其他合作者你能不能做到,将会如何做到,这些知识和能力用金钱如何计算?假如你不念这个研究生,你将会赚到多少money?说得难听一点点,整天唧唧歪歪抱怨跳楼的人,如果真有点本事赚到足够多的钱,能在乎这个学位到这种程度吗?所以凡事都有个思考。 再强调一次,我谴责某些导师严重利用学生作横向课题。这里我很想简单举个例子。某研究生叫我辅导他做课题,写文章的时候,我把文章看了一遍,给出很多修改意见。比如说第一遍可能更多地在格式、参考文献、公式等;第二遍可能集中在思路、内容等;第三遍更细节的语言修改等。如此来回几遍,他就沉不住气了,什么难听的话直接当我面说,说这个你不会改一下吗?你什么都不做还算什么“导师”,什么没本事借助别人发文章等等,那话真的听起来很刺耳,说实话说什么老板压榨学生的人,很多还是这个类型的人。须知一篇文章从工作的思路到写作,很高级的东西无在乎科研思想和表达。9、关于传说 以讹传讹非常恐怖。有一位导师,我听到关于他的传说是,每个博士都延期,逼着大家干活到晚上11点多,骂得学生哭,和学生谁谁快要打起来,在楼道里面和学生碰见都相互装不认识等等,但事实上绝非如此。我认识的这位老师,虽然有点个性,但是也算和蔼可亲,勤奋努力,每天坚持工作到晚上十点半以后,常常在食堂和学生同吃,遇到自己学生还请客,就连过年,都会到实验室辅导学生写论文等等,但是要求有点严格。传闻中被逼哭的人(不知真假)现在满口感谢,因为他费尽心血的一篇文章,回到单位又是加薪又是升职,不出几年老婆房子孩子都有,经常回去学校看老师。关于延期的情况是,此老师的第一个博士延期2-3个月,后面若干博士如期毕业。 另外一个老师,大家都很怕他,但我觉得奇怪,在我眼里这位老师工作认真严谨,对学生超级好,但是要求规规矩矩,比如不能上课睡觉喝水等,作业画图等都要规规矩矩,写文章等每个概念力求精准等等。而此老师最刻苦的时候48小时以上都没有睡觉做科研。所以很多传闻不能听片面之词,很多怕吃苦、不严谨之人,为了找借口推托自己的责任,估计把事实夸大而已,甚至歪曲。遇到刻苦科研、严谨治学的老师,再苦你也得顶住,别一面骂中国科研如何差,一面做得比中国平均还差,那就窝囊了。10、别把自己当小朋友 实际上,我们发现现在的教育本末倒置,幼儿园教小学的东西,小学教中学,中学教大学,结果很多人到博士了,还没有把幼儿园该学的学好,都奔30甚至超过30的人了,还把自己当个小孩,什么东西等着导师安排,还要导师哄着,骂两句伤自尊,不骂又过不去。说句实在话,30左右的人,还要导师批评,很多时候该多反省自己。是不是阅读大量的文献,是不是给自己做的东西作了计划和安排,自己缺乏的东西是不是按照一定的进度积极准备等等,有时候需要多反省,才可能有进步,否则永远就那样,读多少年都没有用。11、关于导师打压的问题 实际上我也遇到师兄说自己的文章被导师压着等等,前两天硕博版有一位仁兄也这样讲,我泼了一点冷水,搞得连版主都激动起来。实际上,大多数时候,一个文章对于博导而言可有可无(除非具有上Nature、Science、 PRL、 PNAS这类潜质的),而修改一个文章真的很费劲。一个工作交到导师手上,人家要花时间去看蹩脚英语,完了要正确理解你的意思,再根据全局来判断要不要加内容,要不要重新整理等等,实际上这个过程很繁杂,快则几周,慢则几月。如果你的工作可有可无,一般情况导师不太愿意去搞。 前两天那位仁兄就骂我,你没看怎么叫知道写得不好,说实话,没有认真发过几篇本领据top几的杂志的人,写出来的文章投出去我可以找个百八十个小错误,还别说学术问题,就算很多出版的,也有很多不规范之处,严谨的导师看到这种问题,心里都很不爽。(有的人就算发过若干顶级文章的,也都没有意识到一些规范性问题,别说是初学者)。而前面谈到某位师兄认为被压的工作,后来投到一个较好的期刊,结果被审稿人严重鄙视,说年轻学生不应该整天写这种文章,反过来想就知道导师为什么不感冒。 所以我觉得,导师有时候拖你的东西,不应该太过抱怨,而应该作为自己在进一步提高的契机,每个人刚写个东西都觉得很不错,过几年回头看就知道那有多糟糕。还有就是,你没有强到威胁导师的地位时,一般没有人打压,就象普通教授抄袭没人管一样,但一旦到评院士、评院长的时候,各种打假揭发活动疯狂而至,原因就是涉及到这个神经。我不相信连这种事情都抱怨的人,可以有水平威胁到博导的位置。12、学会打交道和学习导师长处 学会和各种不同的老师打交道,学会学各种不同风格的导师之长处。学术界不同官场,阿猫可以当官,阿狗也可以。博导再怎么差有些硬件上的东西还是要有的,比如学历、文章、项目(太烂学校的除外,大家别去那种地方读)等都有一定的积累,也就是说有些长处。我们要意识到,导师不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我们要学会怎样去和导师打交道,学习人家的长处,包容人家一些个性化的性格(尤其很多学术牛人,每个人都有很迥异的性格)。 比如A导师注重学术发展动向,能看到学科未来走向,此为大牛型;大牛一般不会教你去搭实验台子,也不会手把手叫你小狗子要这样这样。B导师可能注重实验细节,你问他任何操作层面的东西他都能知道一些,有的人觉得很幸运,此为小牛或者不牛;但可以学他的细节,能够尽快掌握实验方法等,遇到此种情况有时间和国内外牛人联系,获取A导师具有的东西。C导师注重文章语言,D导师注重文章细节,E导师注重逻辑思路等等等等,不一一列举。总之,理智的去思考,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之处。有的人经常说自己导师不懂,实际上仅仅是他不去教你细节而已,你叫将军上阵杀敌,恐怕没有士兵来得实在,但是人家却掌握着大局和千万士兵的身家性命。所以要学会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能轻狂而错失很多学习的机会。13、假如我当导师如何如何的妄语 我想谈一点对这方面的看法。有一部分人,经常说假如我当导师应该如何如何等,比如多发钱、多关心、和大家相处如兄弟等等。但实际上,我看到的,走到这个位置,往往力不从心。比如发钱,好家伙,说得容易,做着难!一个面上项目,辛辛苦苦搞到手30万/3年,只有5-10%的劳务费,也就是说每年最多拿1万发给大家,假如实验室有10个人,每人一千(导师那一份还没有分,如果分了,5-600有没有?),如果按照过年过节发,每次能发1-200就不错。能解决什么问题?有人说,我会多多拿项目,实际上大家也知道,项目多学生也多,各种繁杂的应酬活动交流活动等等,往往力不从心。和企业界联系紧密的课题组,经济情况会好一些。现在很多学生懒惰之极,不说不知道反省,多说两句吵着嚷着跳楼放火的,遇到这种学生,上帝也想放水淹之,导师能奈之何?所以话谁都会说,走到那一步做得一个比一个差,要不怎么教师质量越来越差呢?
近年来,时有高校研究生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学生好不容易读到了研究生,马上就可以回报父母、回馈社会了,最后却因各种原因没有勇气继续活下去,令人惋惜。近日,又有一名研究生因不堪导师压迫自杀了!据了解,该研究生就读于南京邮电大学研三。三年来,面对其导师张某(女)长期的谩骂压迫、人格侮辱,以及被逼迫在承诺书签字延期毕业、被要求赔偿不合理的试验费用等,该学生患重度抑郁症三年,最终不堪重负,在实验室用一把火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事件曝光之后,南京邮电大学很快对该情况进行了通报。在通报中,该校表示已按照相关规定,取消了张某的研究生导师资格,后续调查处理正在进行中。看到这份通报处理结果后,网友们怒了!有人提出质疑:去年12月份发生的事为何现在才通报?而且仅仅是取消导师资格?我觉得,虽然通报确实发的有点晚,但该校表态要继续调查处理,这种处理事情的态度首先值得肯定。而且,取消张某的研究生导师资格只是目前的处理结果,鉴于其恶劣的学术与人格品质,在事情调查清楚之后,她必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让我们拭目以待!高校研究生屡屡出现自杀情况,令人担忧,为何研究生也成了一份“高危职业”了呢?根据网上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将近有41%的研究生被判定为中等到重度焦虑,而39%的研究生被认为有中度到重度抑郁,同等情况下,普通人群中的焦虑和抑郁人数仅占6%,研究生患抑郁症的概率是普通人的6倍还多。而研究生患抑郁症的概率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他们承担的压力太大。一部分压力来自对延期毕业的恐惧,研究生如果想要顺利毕业,完成一篇论文是硬性规定。此时,如果其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有限,那么想要正常如期毕业必然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另一部分压力来自于导师,很多人在考上研究生之后,被告知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一定要挑选一位好导师”。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有许多学生的导师或者啥都不管,任学生自生自灭,或者对学生百般压迫,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免费劳动力”。此时,这类学生容易发生悲观抑郁、甚至自杀的行为。最后一部分压力来自于自身。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太高,容易走极端,还有的学生看到原先的本科同学工作就业、结婚生子后,心态发生变化,这个时候再遇到导师压迫或者延期毕业的事情,就会容易走极端。最后,小编想跟所有的研究生说一句话,人生的选择有很多,自杀是最不应该选择的一条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除了自己的健康与生命,其它都是小事!对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