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真的会多到“烂大街”?网友:情况和你想的真好相反。研究生“烂大街”?听着挺吓人的,就算考研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也不可能烂大街,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文中图表能看出一些问题,文字分析更接近现实生活。作为高中班主任,我的学生考研的非常多,但这几年的情况是考上的难度越来越大,好多学生需要考两次甚至上次才考得上。这和上个世纪末本科生大扩招的情形完全不同,那次扩招,考大学的确容易了很多。由此可以说,研究生招生人数并没有大幅度增加,增加的是考研人数,这显然是两个概念。就全社会而言,我国的研究生人数并不多,硕士研究生不足一千五,博士生不足百万。很多地方都在大力引进高学历人才,烂大街从何说起呢?就以西安和武汉为例,都是后发优势非常明显的大城市,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得益于优秀人才的引进。准确说是留住人才,因为这两个城市大学众多,研究生毕业数不少,但很多人不愿意留下来。西安武汉尚且如此,一些新兴的大城市,自身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只能加入“抢人大军”的行列。因此,研究生研究生不可能过剩,部分研究生就业遇阻,更多的要从自身找原因。以笔者所在高中为例,所引进的一些研究生,教学能力不敢恭维,整体水平不及一般师范院校的本科生。至于本科生的过剩,原因也不全在客观原因,优秀的大有人在,沉睡不醒的也很多。总之,研究生真的会多到“烂大街”?网友:情况和你想的真好相反。研究生烂大街的说法过于偏颇,如果你的专业抢手,如果你学得足够好,你就会成为用人单位争相“抢夺”的对象。
长期以来,研究生的教育资源都是比较有限的,所以研究生人才培养能力也相对比较有限,即使在2020年研究生大面积扩招的情况下,能够考研成功上岸的同学也是一小部分,所以说当前硕士研究生的整体比例并不高,而且这种情况依然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却主要依赖于一小部分重点大学,而且由于研究生培养对于培养单位的教育资源要求非常高,包括导师资源、课题资源、实验室资源等等,所以往往也有一部分学校放弃或者是被剥夺研究生培养资格。从当前大的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趋势来看,未来行业领域会需要大量以研究生为代表的高端研发型人才和高端应用型人才(专硕),而且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下,广大产业领域更需要大量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所以当前专硕的人才培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也为广大考生指明了一个新的学习方向。对于当前能够走进研究生课堂的同学来说,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积极投入到科研实践当中,争取尽快做出科研创新成果,这是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不论未来研究生数量有多少,科研能力较强的研究生都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更容易获得高附加值的工作岗位。最后,读研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真正能够充分利用的大块时间往往还不到两年,要想能够顺利毕业,一定要把任务尽量往前赶。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私信我!
常言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国家强盛的重要软实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在水涨船高。90年代,大学生是多么稀少珍贵,看如今,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高校录取率高达90%。因此很多人形容“大学生满大街都是”。研究生相对大学生来说,受教育的层次更高,被业界称为研究型高级人才。研究生人数越多,说明国家的人才储备越充足,科研后备力量越雄厚。但是令很多网友担心的是如今,研究生似乎在效仿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从历年来的数据推测2019年的研究生招录将达到70万人。因此很多人预测研究生将像大学生一样,含金量将不断贬值。对于这样的担忧,原因可能仅仅从数据的规模来看的。别忘了,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如果从占比来分析,你可能会发现,目前的研究生规模还是比较小的。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增长,这是近几年的突出的特点。从2012年研究生招录52万余人到2016年的58万余人,每年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2017及2018年,研究生报考人数猛增两位数以上。2019年的报考人数高达290万人。但是每年的报录比似乎都稳定在3.1:1左右。另外研究生的含金量的问题其本质是市场的需求关系决定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本科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说明两者之间不可相提并论。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富有创新,具备科研潜力的高级人才一直是众多企业梦寐以求的人才。而具备这些特征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受过研究生以上的教育水平。其实很多人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前这个岗位招本科生可以胜任,现在都把要求提高到研究生了?所以研究生太多了,含金量下降了。的确,现在招聘岗位,稍微好点的单位,研究生是基本门槛,其实有些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是针对研究生提出来的,但是在以前,研究生的供给满足不了社会要求,迫不得已只能先招具备潜质的本科生进行培养。现在研究生的供给量提上去了,因此很多企业就将要求恢复在岗位原来设置的要求进行招聘。当然,对于当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有很多的问题也引起了民众的关注。比如一些研究生本身的素养没能达到研究生的具备的要求,一些高校对研究生过于宽松,导致研究生质量不高。这些问题也是在研究生招录规模不断扩招后,暴露出来的一些新问题,但是随着高校研究生管理的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还是能够得到保障的。所以在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市场对高学历的人才需求会变得更多,因此研究生以当前速度进行扩招主要还是为了国家各行各业高层次人才的强劲需求,并不会导致研究生过剩的问题。当然,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生培养的监督、质量保障方面的制度完善,严密的筛选过程,全方面考察学生的素质,才能保障研究生的质量。
清北硕士争进街道办学历过剩才是真问题文/仇广宇杭州市余杭区一张2018年招聘公示的截图突然在网上火起来:列表中被录取的50名应届生,不是毕业于清华就是毕业于北大,也都是硕士、博士这样的高学历。而余杭区淡定回应:这是发展需要,今年还会招更多。听起来吸引眼球,但看看余杭区的街道办对待人才的态度就可以理解了。这些街道办身处“包邮区”,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治理观念,他们招聘的硕士平均年薪在35万元左右,博士平均年薪在38万元左右。被录取的人可自由选择事业编制人员或政府部门高级雇员两种不同身份类型,还有数万元的房屋补贴等一系列丰厚的福利,听来令人动心。在“抢人时代”,优质的街道办工作或许已经变成了人才的主动选择。而当街道办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环境,他们也能让街道办的工作方法更新升级,为百姓真正做些实事。一个例子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余杭区闲林街道需要收集和管理人口的出行情况,在此工作的北大毕业生陈吉设计二维码让居民们填写问卷,3天就收集到10万余人的出行信息。真要关注,还不如关注学历教育的不均衡问题。美国学者罗斯高2017年在一项研究中提出中国的“罗斯高难题”,在他的研究中,城市高中入学率达到93%,而贫困农村只有37%,普通劳动力中受到足够教育(高中学历)的人数不足。也就是说,城市的激烈竞争和资源过剩导致高学历过剩,而在真正需要知识的贫困农村,发展希望却越来越少。海外也存在类似的现象。2019年4月,英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英国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有三分之一的群体存在过度教育现象。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和博士生王亮在一篇文章中分析,过度教育的原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错配、教育投资过度等原因,也包括经济低迷这个重要诱因。良禽择木而栖,“扎堆”的硕士博士可能不仅仅“扎”在街道办,可能也“扎”在优质企业、互联网公司等任何需要高精尖人才的地方。但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培养成本浪费、专业能力和市场需求不匹配,贫困家庭的学生无法实现阶层跃升等问题,才是教育和就业市场的“真问题”。高学历者不一定“高就”。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可能更多地体现为他的内在素质,而非直接的变现能力。高学历者可以自主创业挣钱,比如“卖肉”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也可以守住自己的专业或追求理想,如有些硕博选择进入清贫的文博机构。只要经济上自给自足,精神上觉得富足,个人怎么选择都无可厚非。而政府和社会的任务是做好平衡,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或者让已经毕业的人找到相对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这样才能避免高学历人才“扎堆”、盲目追求文凭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继“高考推迟一个月”的奇迹见证之后,不少等待复试消息的大学生,觉得下一波的时代奇迹该轮到他们,呼吁“取消复试直接录取”的底气也更足了一点。当然,取消复试大概是不可能的,奇迹不是每天都有。对于在家的准研究生而言,提起精神准备复试,熬一熬就有书读,至少暂时不用为就业发愁了。但有些学生读了研究生之后,才发现事情没有想象中这么简单:“考上这所大学的研究生之后,发现研究生居然比本科生多。”“研究生太多了,还没本科生值钱”。比如,早在2012年毕业季,东南大学出现了研究生比本科生多308人的情况;南京大学2018届毕业生中,本科生3047人,硕士研究生3892人在扩招的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数量接近甚至超越本科生,并不算一件稀奇事。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形容,早已开始离研究生越来越远了。有的学校被挤爆,也有人招都招不满当然,并非所有高校的研究生学位都会被疯狂追捧,研究生过剩的情况,大多出现在那些位处经济发达的知名学府。前述的南京大学,还有清北复交等顶尖高校,都算是本研倒挂的老根据地。这些老牌名校倾尽全力投资研究生教育,其学术资源可谓是“富得流油”。比如,在新中国教育史上率先创办研究生院的中科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大牛,而其2020届的硕士研究生高达3875,足足比同届的1901名本科毕业生多出了一倍不止。校内单单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就有12家之多,在校任教的还有50余名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工程学院的院士,中科大每年接受数量可观的财政拨款,在学术道路上如履平地。动辄上亿的财政拨款和优渥的教育资源向高等学府倾斜,这无不磁石般地吸引着考研学生往高处走。对于普通院校而言,招不到足量的研究生,无法完成招生指标才是常态,没有地域优势和教育资源的加持,调剂之后才勉强凑够研究生的数量。比如,部分处在偏远省份的某211大学,综合实力在全国的211院校靠后,所以,鲜有考生会优先考虑它,该校一届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只有100余人,这在一众名校中显得尤为局促。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挤进top大学,那些吃了地域亏的学校,也往往成为考生们的“备胎”。相比挤破头进顶尖高校的惨烈竞争,考生们在选择这些高校时,往往有种退而求的让步,就算考不上名校,要个985/211的研究生毕业证也挺划算的。招不到外来的学生,有时就连校内的本科生在考研时也拒绝留校的机会。有人统计了2015年至2017年北京某高校的推免生数据,在3年间,来自非985/211高校的推免生数量逐年升高,而该校绩点排名前五的学霸选择离开,向更优秀的高等学府出发。高校人才流动来自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文件给予了推免生最大程度的择校自由,规定学校不能以任何形式限制学生自主报考的自由。高校的人才流动方向反映了教育资源失衡的现状,人往高处走,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们扎堆选择教育资源更优的高等学府,造成了本研倒挂的现象。而普通院校则面临研究生“空巢”,它们既拿不出教育资源,也招不到人。就业和学术,难以兼得曾有学者认为,本研倒挂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不无关系。研究型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将“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中国高校的谱系中,除了研究型大学之外,还有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六大分类,而打造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显然是如今中国高校重中之重。建国以后,高校的研究生历史起步得晚,常常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治学经验,研究型大学便是从美国取回来的经。187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草创之处只设立了研究生院,这在当时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此之前,美国的高等教育过于实用而饱受诟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之后,越来越多的老牌学府开始意识到应当关注学术。于是,研究型大学如星星之火般在北美洲蔓延开来,一些高校如哈佛、康乃尔、霍普金斯等14所高校在1900年组成了培养博士生的美国大学联合会(AAUP),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学术团体。研究型大学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培养了数不胜数的人才,曾有人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历史上有7名美国总统、30位普利策奖获得者以及40余名诺贝尔得主皆来自研究型大学。当然,研究型大学始终是大学教育的凤毛麟角,美国研究型大学总比还不到总数的10%,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受益。而且,研究型大学大部分都是私立学校,学费昂贵,不少学生在本科生期间背负贷款,如果想在继续深造,那就得背负更多的贷款,不少普通家庭的孩子是望而却步。美国的研究生资源是块小蛋糕,与之相反的是日本的研究生教育。日本的研究生教育过度饱和,与中国现在的状况类似,培养的研究生过多,学历质量下降,不少研究生常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200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开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出了“研究生通识教育”的概念,言下之意是,一方面抓学术,强化学术课程,另一方面抓就业,培养出将知识运用在工作的人才。学术的归学术,就业的归就业,真的可行吗?“考研就是为了以后找工作有竞争力”,研究生成了许多大学生心中的求职定心丸,在专硕尚未被就业市场承认之前,学硕一直承担着保证就业的角色。2014年,国家取消“双轨制”,专硕和学硕享受同等待遇,不再被区别对待。2017年全国专硕的报名人数一度超过学硕,之后几年,专硕与学硕的报名人数逐渐持平,学硕不再一家独大。设立专硕的初衷是方便在职上班族进修,提供更优一级的职业教育,而学硕以学术为核心,主要的服务人群还是在校本科生。在理想的状况下,专硕和学硕各司其职,能够分流就业和学术。如今,专硕迎头赶上,与学硕拿同等学历,付出少一倍的努力,不少大学生纷纷被专硕收入麾下。还有一些读了学硕的学生高呼后悔,天天泡实验室写论文,毕业之后才发现隔壁拿专硕学位的已经轻轻松松找到工作了。学硕学位似乎不该是找到工作的担保,说到底学硕还是要坐学术的冷板凳,更何况,学术和就业市场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壁垒,一些离开象牙塔的学生初入社会时,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所学无用。职业教育无法为本科教育分流,况且,在分数盛行的时代,高考粗暴地筛选了人才,读本科还是专科往往分数说了算,容不得学生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学术还是职业教育。教育资源失衡以及职业教育缺位,两者产生的叠加效应使得学生在选择学业时,不得不直接忽视职业教育,走向更优一级的院校。而如果想要在就业市场上获取一份体面的工作,还是本科学历起跳,再加上大学扩招,学历贬值,就业市场对学历的要求随之水涨船高,更得考个研傍身了。最后,大学就不得不揽下职业教育的活儿,削弱学术的主导,将学生安安稳稳地带到工作岗位上。
我国人口基数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仅是国内2018年的应届毕业生就达到了895万人,这个还不包括每年回国发展的那些高素质人才,在2017年的时候就达到了30万人,可想而知,就业竞争有多大,找工作真的很难,一个好的工作,不仅是人本身能力问题,也有领域之间的限制,所以对于选择专业是十分的重要,哪些专业好,哪些专业没有紧跟时代而退步的,对于你以后的发展都会起到很大的影响。国内“严重过剩”的4个大学专业,就业市场饱和,毕业就业很困难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其实就是做销售,对于销售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低门槛行业,而且这个专业注重的是业绩而不是你文化水平的高低, 就是一个有能者上的行业,你没有好的业绩哪怕你是研究生毕业,也不能服众。所以这个专业很多的学生都说上了4年学,最后干的是一个小学生毕业都能干的销售工作,唯一的好处就是你能往管理层升迁,但机会都不多,所以这个专业的学生就业十分的困难。广播电视专业广播电视其实算是传媒的一种,这个专业在21世纪初,还算很吃香,在那个年代,你要说你是做广播电视的,周围的人都要高看你一眼,毕竟哪个年代,这些单位都是国家企业,没有私企。你算是一个公务员身份,但小编想说的是这个专业现在已经不吃香,而且就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最大额原因就是新兴传媒的出现,人们有更多的途径了解这个世界,那就是互联网,智能手机,还有就是民营公司也能涉及这些,即使不是 本专业的从业者,简单的培训以后也能上场,所以这个专业并不是那么好就业的。医药销售对于这个专业在最近发生的事情,可能对于这个专业也开始了解了,医药行业的销售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利润的行业,而作为医药代表,销售药品,自然收入很高,这个专业可以说十分吃香,但这次事情的出现,相信这个专业培养也会慢慢凉下来,毕竟国家正在努力对药品降价,但最终的受益者,并不是患者。5、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看到这个专业你想到最多的是什么?首先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专业感觉好文艺,尤其是对于文科生来说,可能第一印象就喜欢这个专业了,说深一点文化产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很重要的重要,比如有韩流文化,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但说浅一点其实这个专业你到底该做什么的你都不知道,不仅学生是懵的,甚至很多的高校开设这门专业,连课程都不知道上的情况也是有的,在加上国内对于文化产业的兴趣并没有多大,所以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并不是很高,所以就业问题还是比较大的。
01研究生扩招将成常态化2020年,研究生扩招18.9万人,研究生培养也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扩招也将成常态化。第一,研究生扩招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当前国家在医疗健康、基础科研、人工智能方面人才紧缺,扩招是为国家由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强国升级提供人才资源。第二,研究生扩招,由“金字塔”型走向“橄榄”型,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做大”,更需结构层次“调高”。第三,研究生扩招坚持“能力为本”是改革的核心以往“知识本位、学问主体、学术至上”的质量观,相对于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行业和职业岗位,所学知识既有“过剩”也有“不足”。坚持“能力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新的质量观,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02大规模扩招是否意味着轻轻松松就能成为研究生准备考研或家有考研的大学生们:“轻轻松松变成研究生”将成为历史。及早做好心理准备!研究生教育也在改革,改革大致有这几个方向:1)严进、严管、严出,“严进宽出”成为历史;1)放养式教育管理向严格过程质量监督考核转变“慢慢悠悠混日子的研究生”成为历史;3)强化论文内审机制,让“轻而易举通过答辩的研究生”成为历史。4)导师的评价结果与研究生招生指标及奖惩完全挂钩。导师终身制成为历史。03未来学校招收的是真正有想法、有潜力做研究的“工匠”型学生古代的生产力远没有现代发达,为什么那些能工巧匠的技术能够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界?除了心灵手巧、精雕细刻、追求完美之外,在这些“工匠身上,还体现出认真负责、对细节一丝不苟、对事业孜孜以求、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思想意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现有的“制造类”产品,而是需要更高精端的产品,需要更多更有创意、能使生活水平提升的产品。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要求更多的坚定、专注、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人才。未来学校招收的是真正有想法、有潜力做研究的“工匠”型学生。关注嘟立处的空间,一个大学老师带你走进不一样的时空。
博士是我国学位体系中的最高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已经从实习阶段进入了学术阶段,博士也是我国科学研究未来的“主力军”。而每年我国大约有5万左右是博士毕业生,这基本上和美国差不多,大约是硕士毕业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如下如是各个地区研究生毕业人数。2016年博士毕业生人数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博士毕业生分布和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是相似的,北京、江苏、上海三个地区每年的博士毕业生人数最多,其中,近半的博士毕业生来自这三个省份。当然,就博士毕业生来说,在很多“省份”仍旧是“稀缺”的,比如重庆、河北、河南、福建、云南、江西等中西部地区,每年的博士毕业生也就几百个人。为什么要读博?首先,对于很多名校的毕业生来说,硕士和博士的待遇实际上是差不多的,而且读博还需要多花3-5年的时间,对于单身女青年来说,读博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然而,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会选择读博?一是理想和情怀。从小学开始,我们的理想随着自己的长大而慢慢“变小”,从开始的科学家、发明家,到现在只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理想在随我们越来越远。而当硕士毕业,似乎儿时的理想又离我们如此的近,而读博让你走上学术之路,从此踏上实现儿时理想的舞台。二是现实让我选择读博。对于很多普通大学的硕士生来说,有些不吃香的专业,毕业后不上不下,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如果家庭不算富裕,毕业后买房买车又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而读博毕业到高校,一套安置房,解决配偶工作等等,足以吸引大量的人选择读博,当然,随着博士毕业生的增加,这类待遇正在缩水,中西部可能还有,东部高校、科研单位引进博士可能这类待遇少了。中国博士学位含金量多高?实际上,我国很多的学历学位并不被国外认可,甚至港澳台的也不承认大陆的很多文凭。那么我国的博士含金量有多高呢?小编没有找到很好的例子来说明,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各大高校人才引进的要求来看,起码我们自己的大学,对自己培育的博士认可度是不高的。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国内一流名校,人才引进基本上只要一些国外的名校,自己培养的博士基本上很难直接留在本校,只能到国内的二流大学,继续做科研,而二流大学的博士,只能去三流大学,三流大学的博士只能去九流大学了。我们虽然博士毕业生和美国相当,但含金量就差了一大截,这与我们的博导制有关,导师带的博士越多,自己的“收益”也会越多,就如曾经有一个博导一同时带了47名博士,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中国博士过剩了吗?犹如前文所说的,我国博士学位的含金量参差不齐,那么我们的博士过剩了吗?从数量上看,我国是一个产博的大国,每年博士毕业生超过5万人,这和美国是相当的,但从质量上,还有差的比较多。因而小编认为,从数量上看,我们的博士实际上已经过剩了,但从质量上看,博士仍旧还是稀缺的,不然我们的那么多名校为什么不招自己的博士呢?反而还要大量的外国“博士”?
文/玖玖说教育【原创文章,欢迎个人用户转载分享】每天坚持一点,每天加油一点,每天鼓励一次,每天渴望一次,每天幻想一次!祝你考研成功!不管你在大学学的是什么样的专业,但是在你步入考研的那一刻起,你所选择的考研专业就已经打开你未来专业的大门。也学这有的学生选择从一而终,考本专业,也有一些人想要夸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选择考研专业其实也是需要一些小技巧的,因为考研专业有的会达到饱和的状态,说白了点,就例如你已经处于吃饱吃撑的一个状态,但是这是又上了一大桌子的美食,即使你还要坚持尝几口,但也吃不出它的该有的香味,但是如果此刻你处于一个极度饥饿的情况下,那即便你面是粗茶淡饭,你也吃得犹如珍馐美味,所以专业也是一样的道理,想要在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就要知道市场上现在最空缺的是哪些专业,还有哪些专业已经达到一个饱和的状态。考研考生“人才汹涌”,招聘却“粥少僧多”的原因局每年的考研人数的统计,从2015年165万研究生到今已有420万人的考生,这足足翻了三倍的考研考生,可以看出考研处于一个汹涌澎湃的阶段,也可以看出现在就业的难度性是非常大,学生不得不向着考研大军出发。在2020年招生人数达到110万人,今年考研人数的增加,学校虽在扩招学生,但是预计今年招生是120万人,大概是考研人数的三分之一吧,由此可见,在这场考验中人数中就已经达到供过于求的表现了,更不说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了,这也就意味着有一批人要在这场考研后另寻一条出路。发展“供不应求”,饱和的“人才过剩”从往年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工学、管理学这两大专业的招生人数是幅度最大的,工学招生26.789万人,管理学生招生13万人,而招生最少的两大专业是哲学和历史学,他们的人数增长幅度也是极小的,哲学招生在0.26万人,历史学招生人数在0.44万人,这样也可以看出未来发展,将会朝着工学和管理学这两个专业的方面发展,而哲学和历史学,应该是处于一个人数达到饱和的状态,再加上这俩门专业对口的工作本就很少,再加上这两门专业也是处于难考的类型,所以尽管你在这个专业内觉得自己已经很优秀了,但是依旧有比你自己更优秀的人才,所以报考这类的学生一定要深思熟虑,做好万全的心理准备。总的来说不管未来如何,希望考生都有一个大好的前程,在此祝愿各位考生,苦尽甘来。今日话题:你还知道哪些专业在市场上已经达到一个饱和状态了?,欢迎在讨论区留言讨论!往期精彩“三南高校”VS“三北高校”:仅一字之差,实力却处于不同地位国内4所“电子科技大学”:成电、西电、杭电、桂电个个威名远扬临近考研,考研党已经在图书馆坐不住了,要不明年再战?南京“臭名昭著”4大野鸡学校!曾被人民日报曝光,考生要注意!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昨天开考。虽然近年来考研人数一直呈攀升之势,但今年的增长尤其迅猛,全国报考人数从去年的290万人猛增至341万人,增幅达17.6%;报考北京招生单位的考生也增长了11%。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上就业形势,使得近几年全国考研人数进入快速增长期,本年度的报考人数已经比2015年翻了一番。来自北京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显示,本年度全国报考北京招生单位的考生有425295人,比上年度增幅达11%,占全国报考总数的12.5%。其中,报名超过1万人的招生单位有17所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其中仅报考清华大学的考生就超过1.8万名。很多人都在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考研数量如此激增?考研对于当前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首先,考研数量激增是因为研究生学历的重要性。曾几何时,我们都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不过现在再这么说很多人都会觉得意义不大了,这是因为随着中国高校体系的全面扩招,大学生已经不再是那么稀缺的人才资源了,基本上各地的高考录取比例很多都超过50%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不再稀缺,很多用人单位就开始把用人门槛从大学生进一步上升,比如说很多很好的用人单位就开始要求只招收硕士研究生,这就让考研成为了很多人迫不得已的选择。其次,考研是给自己的第二次选择。很多学子之前高考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考的不够理想,或者因为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太喜欢的专业,这个时候往往会选择考研来作为自己改变原先专业的第二次选择,特别是很多非名校的大学生都会选择通过考研的形式考上一个知名学府从而改变自己的学历状况 ,这也是这些年考研人数激增的重要原因。第三,考研也是推迟就业的一种选择。最近一段时间,随着中国高校的扩招,基本上每到就业季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到职场当中,很多大学生逐渐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都会面临非常激烈竞争,而大学所学的东西很多时候反而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面对着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地大学生开始选择推迟就业,考研进行进一步的深造无疑是一种非常好地推出就业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考研了。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来了,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硕士研究生吗?众所周知,不是每个人都有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的天赋的,而且实际上当前我们社会中很多的工作岗位并不是一定要这么高精尖的人才才能够解决,我们看到当前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其实有一些研究生过剩的现象,所以我们也要好好考虑一下,研究生到底对我们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你参加过考研吗?考研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记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