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云”上见!大工研究生培养工作云端开启!

“云”上见!大工研究生培养工作云端开启!

2月24日,在研究生院与各学部(学院)及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新学期原定研究生培养计划以线上工作模式全面启动。◆◆“停课不停学,在家一样学!”◆◆在吉林延边,作为全国各地15300余名大工研究生中的一员,建工2019级硕士生卢波通过全校研究生统一在线教学平台,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在线课程。“今天是在家里开学的第一天,也是最特别的一次开学,我们进行线上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停课不停学,在家一样学!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希望我们能早日回到校园!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卢波同学在线听课学习新学期第一天,全校共有4044名研究生同卢波同学一样参加在线课程的学习,共有73门课程开课,涉及20个学部(学院)。我校各地研究生参与在线教学◆◆“停课不停教,确保效果和质量”◆◆24日上午10时,贾振元副校长来到研教楼研究生教学监控中心,查看研究生课程线上教学情况,详细了解教师课程视频、研究生选课及教学过程监管等情况。贾振元强调,线上教学对广大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研究生院和学部、学院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生院和各培养单位要对招生复试、论文送审、预答辩、学生毕业和学生返校等做好流程规划并落实到位,保证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把疫情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降到最低。贾振元副校长(右一)在研究生教学监控中心指导工作◆◆精心准备 迅速行动◆◆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总数为919门,其中,前8周开设638门课(其中线上教学课程268门),涉及任课教师584人,教学班次812个,选课研究生6553人,选课人次达26567人次。为方便师生,保证在线教学质量,研究生院制定了《研究生线上教学课程质量督导保障手册》,为全体师生预先设定登录账号,建立网络课程并关联选课学生账号,快速搭建在线课程平台,制定详尽线上教学指南,建立在线交流群实时指导,预先制定备选应急方案供任课老师参照执行;研究生教学督导老师和各学部(学院)负责老师可通过线上教学大数据监控平台对线上教学课程进行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严把线上教学过程质量关。全校教师迅速行动,积极探索在线教学模式,在短时间内保质保量构建了前期在线课程。如化工学院张志超教授讲授的《化学生物学》课程,在线上课程第一讲,便将当前的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和研究生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为同学们讲解新型冠状病毒PCR核酸检测原理。人文学部宋悦华老师、能动学院尹洪超与赵亮老师,自备视频录像设备录制教学视频,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导师关怀 线上指导不停步◆◆导师线上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导师线上指导公派留学生并审核工作进展疫情发生以来,导师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学校号召,认真进行在线指导,在学术研究和身心安抚等方面发挥第一责任人作用。有的通过企业微信建立组群,引导撰写工作文档、汇报工作进展;有的通过微信群开语音或视频会,或单独微信私聊谈话指导。对于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导师结合年级学术需求开展针对性指导。导师使用视频手段指导学术活动◆◆周到服务 线上答辩有保障◆◆研究生院持续更新博士学位论文意见返回结果,共计更新外审意见62篇,并通过电话、邮箱等方式解答学生疑惑。为避免出现学生提前聚集、返校送审的情况,允许学生将所有送审的纸质材料制作成扫描电子版,提交至学部、学院教务员处进行网络审核,保障学位论文送审不受疫情影响。自24日开始,学生可以采用线上视频方式展开开题、中期、预答辩和答辩等学位论文工作,截至目前,已有部分学生申请线上答辩。◆◆统筹安排 研究生教育培养各项工作稳步进行◆◆研究生院于1月底启动研究生教育的各项准备工作,召开研究生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形成《研究生院应对疫情工作方案》《研究生院应对疫情应急预案》《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在线教学与学位管理组织实施方案》,第一时间通过学校新闻网、官微,研究生院网站、电子邮件、微信公众号与手机短信等多途径发布通知和信息,对开学注册、学籍管理、教学安排、公派留学、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等进行温馨提醒。各学部(学院)认真做好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调整统计、线上教学技术培训、线上课程内容检查、课程过程质量监督等工作的落实和实施,确保研究生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研究生院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工作安排与保障手册文件大工研究生公众号信息发布研究生院工作安排短信发布新学期已经开始,研究生院将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要求,按照学校党委工作部署,从实际出发,多为师生考虑,做好全校研究生培养和教育工作。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通讯员:刘旭编辑:白书彬校对:徐一丹责任编辑:周学飞

圣传

如何理解企业云平台管理系统

随着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很多行业企业纷纷希望通过云计算来进行赋能,企业上云也是当前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在企业上云的过程中,云平台管理系统是一个被频繁提到的概念,虽然不同行业和企业对于云平台管理系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从大的角度来看,云平台管理系统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云平台管理系统基于云计算技术体系构建。所谓的云平台管理系统一定是基于云计算体系结构构建的,不论是基于IaaS、PaaS还是SaaS,云平台管理系统本身能够继承云计算体系的诸多优势,比如性能可以动态扩展等等,这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云平台管理系统的可扩展性。第二:云平台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资源整合。云平台管理系统能够完成大量的行业资源的整合,通过云平台管理系统可以与行业资源建立更加有效的“链接”,同时可以借助于这些“链接”来实现价值提升。目前在一些特定行业领域内,已经陆续推出了一些PaaS产品,企业可以基于这些PaaS产品来打造自己的云平台管理系统。第三:云平台管理系统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云平台管理系统能够全面整合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多个系统之间的信息能够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最后,当前云计算平台正在向全栈云和智能云方向发展,所以未来云平台管理系统的功能边界也会不断得到拓展,而企业要想充分利用云平台管理系统,还需要进行人才结构升级。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大地震

“研在浙大”学术科研平台上线,师生一站式全流程的线上科研空间!

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云主机,可24小时在线使用,居家学习、办公也能顺利搞科研?希望科研相关事务能线上办理,流程效率再升级,为科研“再松绑”释放新活力?期待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构建共建共享的科研生态?……这一切,我们努力为你实现!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为了保证学校科研工作有序运行,保障“科研不下线”“创新不停止”,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联合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图书馆启动了“研在浙大”学术科研平台。▲3月7日,见未来——“网上浙大”系列发布会之“研在浙大”发布会在浙大召开“研在浙大”首先立足推动创新范式转型,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在科研创新中的运用,推进线上线下科研相结合;其次变革科研组织形态,整合在线科研服务工具和科研创新大数据,推动项目在线策划、凝练、团队组建,实现项目全周期的网上运作与管理,从而减轻、松绑科研创新活动对场地、时间的依赖性,让网上科研成为新常态。关于“研在浙大”,你是不是充满了好奇?它要如何访问?主要有哪些功能板块?哪些信息化工具、资源已可使用,哪些即将完善?更多精彩内容,一起继续往下看!“研在浙大”十问01什么是研在浙大?“研在浙大”是“网上浙大”的组成之一,对应“学在浙大”课程教学平台,打通科研管理系统,提供科研团队线上协同工具,整合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科研手段,构建一站式全流程的线上科研空间。网址:research.zju.e.cn(需通过内网访问,近期将不断迭代更新,敬请期待)02发起单位是?信息技术中心联合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图书馆共同发起。03建设目的是什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从各方面为师生科研提供战略协同和保障,释放科研活力,用信息化手段为科研守好创新创造本心。04面向什么群体?浙大师生、科研团队05如何进行保障?在现有“网上浙大”布局基础上,以云计算、大数据、云安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做好保障。06打通了哪些平台壁垒?打通了科研办公网、科研服务网、校务服务网三大网站,汇集项目申报、经费管理、人事管理等多个系统。07会有什么获得感?1.松绑的流程整合了多个管理系统,打通了多个科研服务网站,线上走流程也不用跨站“跑路”。2.集合的工具将现有“网上浙大”科研的网络环境和科研工具建设集合。3.无限的协作打破空间的限制,科研团队在线上进行随时的沟通和研讨与资源分享。4.共享的资源结合团队线下实验室设备资源和线上学校内数据资源、平台资源、云资源,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共享利用率。08五大看板是什么?1.项目看板——开启项目伊始主要涉及项目申报、团队整合等内容2.人才看板——团队管理与联动主要涉及个人主页、通讯录等内容3.经费看板——经费管理与使用主要涉及科研经费、合同、电子报销等内容4.成果看板——成果展示与转化主要涉及专利、论文、浙大学术图谱等内容5.资源看板——资源共享与利用主要涉及浙大云计算、图书馆资源等内容09已经可以使用的信息化工具、资源1.登月计划、朝阳计划:我校科研团队、学生均可免费申请云主机,可用于进行数据交换以及科学计算等服务。2.MATLAB、微软和Adobe正版化软件平台3.混合云模式的浙江大学云计算平台4.论文助手、专利助手和填表助手等数据学术科研工具5.通讯录系统6.浙大钉远程协同平台10即将完善开放的信息化工具、资源浙大学术图谱、科研沙龙、虚拟仿真、校外专家库等。内容来源:信息技术中心、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图书馆文案:赵文婷丨金云云摄影:周伊晨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施亨妮责任编辑:叶鑫

何可易邪

打开考研变革窗口,云复试应从“救急”走向常态

来源:科技日报考研复试结束了。退出视频会议时,考生王鑫(化名)感慨,长时间的“鏖战”终于画上了句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研究生复试时间较往年推迟了一个月左右,而且形式也大为不同。4月中旬,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通知》,指出复试“可采取现场复试、网络远程复试、异地现场复试以及委托其他高校复试等方式”。多样化的复试方式,给了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有专家指出,通常说,招到合适的学生办学就成功了一半,能否有效抓住和利用这个招人机会,完全取决于每所高校自己。虚拟考场审核一样严格王鑫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报考的是某校园林设计专业。今年该校研究生复试取消了笔试,取而代之的是材料审核,考生需要准备作品集、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等。也就是说,本科期间的积累和对未来的规划,成为复试考核的重点之一。相比现场复试,云复试有其独到之处——不用跟主考官面对面。隔着屏幕,大家身处不同空间,压迫感少了。李俊(化名)报考的是北京大学法学院,近日,他参加了线上复试。他向科技日报记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云复试流程: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房间,准备两台带有摄像功能的设备,戴好耳机、麦克风,调试好网络……然后按照一般面试环节,进入虚拟考场,抽选题目,开始作答……“为了缓解紧张,我没看屏幕中各位老师的表情,就专注答题。”他坦言。为保证线上复试的公平性,考研云复试一般都对机位提出了要求。比如需要双机位,正面第一机位必须露出考生的双手,侧面二机位需要拍摄到考生侧面全身。考生必须签订诚信协议书。进入考场前,工作人员也会通过摄像头确认考生身份证、学生证、准考证等一系列证件,保证“人证合一”。“这也打消了我们考生对于远程复试公平性的顾虑,确实很严格。”李俊感慨。用多样化方式实现选人目的身为考研大军中的幸运儿,王文(化名)已经“上岸”,她要就读的,是北京大学新闻学院的新媒体专业。本就对技术感兴趣的她,觉得既然身处科技时代,就该拥抱新技术,顺应新趋势。她注意到,之前网上也有声音,说既然无法线下复试,不如干脆取消复试,按照考研初试成绩排名录取。“我当时就认为,复试绝对不可能取消。我们是新媒体学院,本身注重的就是技术。如果因为不相信技术就取消复试,岂不是‘自己不相信自己’?”王文说。其实,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招生单位就各显神通,采取了多样化复试方式。有的高校电话免提复试;有的高校寄送问卷复试;也有的高校采用网络复试,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撰写论文……如今,网络更为便捷,更没有理由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放弃线上复试。王文认为,研究生复试可以更好地考察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如表达能力、抗压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远程考核,确实有可能让心存侥幸的考生有可乘之机,但只要高校组织得当,愿意花心思设计流程,也能够将外界影响因素降到最低。与本科不同,研究生更注重对于知识的研究,然而考生从事研究的基本素养和创新精神,并不太容易在笔试中体现出来。正如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所说,在笔试基础上的复试,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考生,也能够帮助学校选拔出符合本校教育理念和人才选拔理念、学科领域特色以及导师研究特色的学生。此前,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也指出,“强化复试”成为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主要改革方向。他认为,硕士生的选拔方法应更灵活、更有特色,针对不同的生源群体,坚持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实现人才选拔目的。为此,可以更为大胆地探索多种可能性,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改革。自主权给到高校,高校也要能拿得住、用得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今年研究生招生复试的改变是整体教育管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具体举措之一,但也有可能成为未来管理体制改革的转折点。“对那些有充分准备的高校而言,复试的转变,就是拉开了更好发展新窗口的‘窗帘’”。(记者 张盖伦)

考槃

读研期间是否可以选择云计算作为研究方向

当前读研选择云计算方向是不错的选择,但是由于云计算方向需要较多的行业资源支撑,比如往往需要有数据中心作为支撑,所以目前能够开设云计算研究方向的高校相对并不算多。所以,在选择目标高校时,应该做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云计算的核心在于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随着当前云计算平台逐渐从IaaS向PaaS和SaaS覆盖,研究生的相关课题方向也在不断进行调整。总体上来说,云计算研究的方向有两大类,其一是云计算自身的技术体系建设;其二是云计算的行业应用。计算机自身的技术体系研究有较多的方向,比如云计算自身技术体系的扩展,以IaaS为例,可以从如何提升硬件资源管理效率入手,提升虚拟化的管理能力、提升管控能力等等。相对于IaaS来说,在PaaS领域可以选择的题目就更多了,因为PaaS本身就是对于各种应用的模块化封装,在体系结构设计等方面就有大量的课题可以研究。云计算与行业应用的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是云计算与大数据的结合;其二是云计算与物联网的结合;其三是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在当前产业互联网逐渐开始落地应用的大背景下,云计算作为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如何辅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行业壁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关的研究课题也比较多。在云计算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的大背景下,目前基于云计算平台打造全栈应用场景成为了一部分云计算平台的选择,未来云计算向行业领域的垂直发展将是一个大的趋势。所以,读研时选择云计算与行业领域相结合的方向,也会积累一定的行业经验。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孰短孰长

考研直击:安徽大学2020研究生“云复试”正顺利进行中……

5月13日起,安徽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网络远程复试工作正式启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根据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相关规定及会议精神,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在确保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我校积极部署了此次硕士研究生网络远程复试工作。我校一志愿考生复试主要使用移动“云考场”平台,部分联合培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一志愿考生使用ZOOM系统进行网络远程复试。此次安徽大学“云复试”筹备细致,准备充分。复试期间,我校纪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后勤管理处、基建处、保卫处、网络信息中心、校医院、后勤服务中心、后勤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分工明确、尽职尽责,为此次“云复试”保驾护航。各培养单位也高度重视此次“云复试”,积极准备软、硬件设备,多次对参与复试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入培训,耐心测试“安徽大学云考场”平台,仔细梳理各环节的注意事项。考前,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及时发布有关网络复试的通知与温馨提示,在重要节点对考生进行短信提醒,组织各培养单位对所有考生进行“云考场”模拟演练,对模拟不成功的考生进行指导,多次演练。考中,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全天候电话解答考生疑问,要求各培养单位及时与出现突发状况的考生进行充分沟通。通过以上方式缓解了考生压力和焦虑情绪,体现了安徽大学对考生的责任心与悉心关怀。5月15日上午,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副院长张连富一行来我校进行巡考指导,副校长钱家盛陪同参观了网络信息中心中控,介绍了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络复试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并前往商学院巡视了网络复试现场,对商学院现场流程规范和分工细致表示赞赏。5月16日上午,安徽省教育厅巡考员参观了我校整体网络复试情况,同时前往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面试现场,对其候考官集中、调度到位、井然有序的复试工作表示肯定。我校此次复试中,同等学力加试和管理类联考《政治理论》实行开卷笔试。加试由各培养单位线上组织并监考,在规定时间将笔试试题电子版通过屏幕共享给考生,考生在“双机位”环境下开卷考试(不可查看电子设备)。管理类联考各专业的复试科目《政治理论》实行开卷考试,考生需在接收考题后,使用A4纸手写作答,并在考试时间内上传至指定微信小程序的考试平台。此次安徽大学“云复试”涉及26个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共3814名一志愿考生参加。目前全校网络复试工作平稳有序,一志愿复试将持续到5月19日结束。来源: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研究生招生

七法

高校大数据解决方案

一、高校大数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数联寻英发布首份《大数据人才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全国的大数据人才仅46万,未来3-5年内大数据人才的缺口将高达150万。但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领域,大多依赖于现有的IT环境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导致大数据教学创新性和实战能力不足,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随着科研人员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传统学科的研究领域发生转变,如何借助大数据相关技术与资源,找到学科研究成果的新视角,已经成为高校领域的重要课题。二、国云数据解决方案国云数据凭借在大数据行业扎根多年的经验,懂得企业需要哪些大数据人才,从需求出发,从而建立国云的大数据实验室方案和课程体系,相关配套服务帮助高校做好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转型。1.大数据实验室总技术架构2.方案细节a.大数据分析课程体系从四个方面规划: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包、教材研发和课题申报b.大数据魔镜实训平台分析平台:从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挖掘-建模-展示,提供一体化的操作台,帮助学生了解大数据分析整套流程。挖掘平台: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算法,这些算法用来在集群上针对分类、回归、聚类、协同过滤等。其中一些算法也可以应用到流数据上,例如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或者K均值聚类(还有更多)来计算线性回归。真实案列- 学生在实训课程上提交的应用案列c.大数据培训课程认证体系基于学校构建”大数据分析师”考证基地,国云数据作为工信部唯一授权的大数据分析师证书单位,针对院校、社会开展大数据分析培训及考证事项。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建议:高职高专、本科考初级,本科、研究生考中级、研究生及以上考高级。d.就业支撑服务体系针对就业服务支持体系策划了一系列内容,包括:学生就业实习推荐、商业项目实操协作、”创新杯”大数据分析大赛、全球华人分析师大赛、校园讲座、专家座谈、教学交流会议。三、高校大数据解决方案的价值1.提升学校服务体系国云数据凭借在大数据行业扎根多年的经验,从企业需求出发帮助高校做好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转型。目前全国签约合作的高校达六十多家,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实力,为高校师生提供个性集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贴心信息服务。2.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建立大数据实验室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为管理层提供更合适的数据视图。为各部门日常内部管理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高素质人才培养、高端人才引进、学术科研创新等战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3.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大数据实验室教学平台扩展学生在大数据研发领域的知识面,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大数据研发领域,除了提供系统性大数据理论外更有实战性的操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4.提升学校以及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定期邀请国内知名的大数据专家给学生分享真实项目案列、行业知识,为学校培养社会未来发展急需的人才,并与国内数百家公司达成合作推荐优秀的学生就业提高学校就业率。从外部国云数据有效解决了高校转型难、教学脱离社会需求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真正的商业环境获得具有竞争力的技能。四、项目案例哈尔滨工业大学、无锡职院技术学院 、安徽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湖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场景:高校大数据教育转型、大数据人才培养、高校大数据实验基地。

罗汉钱

推研究生学风自律倡议书、线上云组会,华东理工打造科研诚信建设平台

开展主题线上宣讲,云端教育不停步。华东理工大学将每年的4-5月定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月。今年,以“弘扬优良学风,同心战‘疫’践行科学精神”为主题,推出研究生学风自律倡议书,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号召全体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将弘扬科学精神,恪守诚信规范,营造良好学风,追求科学真理,勇攀科研高峰的信念融入自身的科研学习过程中,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科研诚信建设新格局,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打造学术文化平台依托“名师讲坛”“梅雅博论”“研之有道”三大研究生文化育人平台,华东理工大学引导和培养研究生深入领会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科学规范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邀请专家教授、青年学者、研究生科研达人等与研究生一同学习科学精神、探讨学术创新、交流学习经验,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广大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激励研究生潜心学术。“梅雅博论”一改往日线下交流的模式,将交流平台搬到了哔哩哔哩(bilibili)直播平台,邀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刘鹏飞、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青年教师杨超翔博士、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杨科同学与大家一同围绕工程设计与艺术设计中如何洞察用户需求实现创新以及在科研工作中如何开展实证研究等话题进行了交流。组织学风建设云组会研究生课题组的组会采用线上会议方式进行,采用“导师讲、学生谈、一起做”的形式,在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月中召开“科学精神与学术规范”的专题组会。化工学院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就通过举办线上“研之有道”专题组会的形式要求科研团队负责人、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许振良教授和研究生围绕科学精神、科研诚信展开讨论。许教授从何为“科学精神”开始讲起,用自己身边生动的例子从“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等十四个侧面阐释了科学精神的内涵。希望研究生从自己做起,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用一点一滴的努力为国家科技进步做贡献。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第五届“良师益友”获得者叶邦策教授在与研究生开展专题组会时,围绕研究生科学哲学素养培养问题进行交流。【来源:周到客户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方世玉

湖南多所高校开启研究生毕业论文“云答辩”

3 月 18 日,记者从湖南省教育厅了解到,为不影响研究生学位申请工作的正常进行,确保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疫情期间,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省内多所高校纷纷通过线上方式开展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或预答辩,以帮助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中南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均通过线上进行中南大学近日宣布该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将全部通过线上进行。2 月 28 日,该校研究生院发布的《疫情期间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环节流程》规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环节(包括学位论文预审、检测、评审和答辩)均通过线上进行,所有线下需提供的相关纸质材料待学校正式开学后补交。重新送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网上评议开放平台盲审的博士学位论文从送检测流程开始操作,不需再做毕业审核申请及学位论文预审工作。湖南大学:首位在线答辩通过的博士生出炉湖南大学积极探索研究生网络视频答辩。3 月 7 日,该校举行疫情防控期间首场研究生学位论文在线答辩,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贾艳芳成为首位采用在线方式答辩的博士毕业生。经过线上充分讨论和无记名投票表决,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贾艳芳同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其博士学位。当天,该校工商管理学院 MBA 研究生腾晶晶同学也通过网络视频,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腾晶晶同学激动地说:" 原本担心疫情会影响自己的论文答辩,实际上面对网络屏幕答辩,心情还没那么紧张。感谢学校的探索改革,即使疫情也无法阻挡毕业的步伐!"湖南师范大学:采用视频答辩或线上评阅方式组织预答辩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明确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可采用线上视频答辩或线上评阅方式进行。3 月 9 日,该校物理学专业 4 名博士研究生利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顺利完成了学位论文预答辩。身处各地的学生与专家通过分享 PPT、在线问答等方式,实现实时交流,专家采用线上投票方式进行表决,整个预答辩过程组织严谨、流程规范。师生们表示,虽然线上预答辩是一种新的尝试,但只要制定好明确的答辩流程,答辩过程中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效果。该校所有预答辩工作预计本月底前完成。长沙理工大学经管学院:80 名研究生顺利完成线上预答辩3 月 15 日,长沙理工大学经管学院开展 2017 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线上预答辩。包括 5 位湖北地区学生在内的 80 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答辩。工商管理专业谢东杉同学说:" 这是我宅在湖北宜昌老家的第 50 天。感谢导师对我的每日关心与在线指导。感谢学院组织视频答辩,让我们身处疫区的同学们不必焦虑和担心延迟毕业。" 当天,80 名研究生均顺利通过了预答辩,接下来他们将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论文精修。" 线上答辩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答辩流程和论文质量丝毫不能打折扣,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院院长陈银娥表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预答辩和学位申请有关事宜全部改用网络形式实施早在 2 月 10 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就组织了 2020 年上半年第一场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90 余人在线参与。这是该校首次采用网络视频远程会议方式组织的学位论文预答辩。预答辩严格按照博士毕业论文正式答辩标准,利用腾讯会议远程视频技术平台进行。为确保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要求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进行预答辩,未通过者不得送审。针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该校研究生院及时调整安排,将开学前应进行的预答辩和学位申请有关事宜全部改用网络形式实施,确保研究生能按时参加答辩并如期毕业。通讯员田炆佳 潇湘晨报记者李柯夫【来源:ZAKER潇湘】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富哉

看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们的云学习

检索学术资源受限手提电脑运算很慢在线指导科研攻关难…….看航工大的研究生们如何攻坚克难?云服务器提高电脑运行速度“学友”群里互帮互助协力攻关更有云端 “学术沙龙”“打包”解决问题困难拓宽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思维“云会议”助力学子的别样战“疫”互助群讨论通过近段时间的努力他们取得了不少成果有的积极参与教材编写有的开发通用互联程序还有的一边撰写毕业论文一边发表5篇期刊文章居家准备“航天杯”科技创新竞赛参赛作品跟进课题组线上实验任务……..学子在家进行网课学习、科研攻关尽管这个春季学期研究生学员未能如期返校但他们都各显神通把家里的“方寸书桌”变成无限精彩的“实验场”2018级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陶雪峰:“在家学习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控,但也面临更多的‘诱惑’。对我们来说,疫情是对自我管理能力的挑战,更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机遇。”目前,陶雪峰正在导师的指导下有序开展论文研究的基础部分工作,调研文献、编写程序、撰写文章,他已经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部分内容。此外,陶雪峰积极参加教研室相关工作,参与编写STK软件教材,开发Matlab-STK互联程序,继续跟进课题组部分建设和实验任务。2018级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楚威:“这次疫情虽然让我毕业的压力变得更大,但是也磨练了我的意志。深入的学习也使我对研究方向的兴趣与日俱增。”在导师和学员队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楚威摆脱了对于能否顺利毕业的焦虑,通过近段时间广泛阅读相关文献,整理数值模拟算例和数据。所在实验室每周六都要召开例会,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他牵头负责的大学第二届“航天杯”科技创新竞赛参赛作品——“多用途光电火焰传感器设计与实现”正在积极推进。2019级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王琛:“我不仅从网课中收获了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从课题组的讨论中加深对自己研究方向的理解。虽然在家隔离,但是每天都很充实。”王琛所在课题组对于研究中的基础部分,每晚都会通过网络会议的方式,一起研究讨论。2018级航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田睿:“疫情防控期间,虽然不能在校学习,但人际交往减少了,读书的时间多了,思考的时间多了,在缺少学习资料和实验条件的环境下开展研究,强化了自己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品质,取得了不少收获。”居家期间,学员田睿克服了家中电脑老旧、缺乏实验数据等诸多困难,在导师的指导下,基于开源的rtklib项目,通过编程软件模拟,完成了一系列实验。2018级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沈力:“与其他在家隔离的同学相比,能够在实验室开展工作特别幸运,我一定倍加珍惜此次联合培养的机会,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积极向项目组的前辈们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为大学和研究生院争得荣誉。”按照联合培养单位复工复产的要求,沈力目前正在中科院软件所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开展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科研攻关工作。在学校导师和联合培养单位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通过参与多项科研项目,找到了学位论文与工程实践的结合点。还未返校、分散在祖国各地的研究生学员,人人以“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奋斗在自己的学业科研岗位上,努力增强本领,为军队和国家建设增添力量。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作者 | 葛轩编辑 | 王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