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东方IC 资料图深圳大学2017年3月以来对317名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近日引发关注。据该校官网发布的消息,深圳大学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的完善,让 “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成为过去,“严进严出”日益成为常态。据南方都市报4月22日报道,2018年,深圳大学研究生院退学硕博132人,有74%原因是因为学位论文不过关无法毕业,主要以硕士为主。“深圳大学有完善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对学位论文的开题、预答辩、查重、送审、评议和公开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要求。”深大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在上述报道中建议,报考研究生前要根据个人兴趣和本科学习基础选择专业;入学后要与导师详细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并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具体而言,被退学的132人中,未注册退学有34人,学习年限超期退学有39人,学业退学4人,个人申请退学55人(其中27人学习时间达到最长学习年限)。深圳大学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在上述报道中解释,未注册退学是指超过学校注册时间未来注册报到,多数研究生是学习时间到了最长学习年限就不来了,少数是不想读了也不想自己申请退学。学习年限超期退学则是深大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含休学和保留学籍)未完成学业者将被退学处理。另据深圳大学研究生院3月16日在学校官网发布的消息,2017年3月以来,对317名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其中未注册218人、学习年限超期89人、成绩不合格10人。上述消息还介绍,近年来,深圳大学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通过学业考核、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审核和查重、学业温馨提示和成绩预警等方式严控培养过程,建立了完整的“提示—预警—淘汰”制度体系,形成了有效的分流淘汰机制。2017年3月以来,深圳大学研究生院共进行了4645人次学业温馨提示、366人次学习成绩预警、3083人次学习年限预警;对57名无法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生进行结业处理,其中博士15人、硕士42人。
来源:募格课堂 作者:浴火凤凰01、缘于一次不经意的知乎回贴截至2020年6月,全国各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已经结束。对于那些没有如愿的同学而言,要么又准备二战、三战,要么就此放弃,早日参加工作。而对于那些成功上岸的同学而言,一边在憧憬研究生的美好生活,一边利用各种方法向前辈们取经。前段时间,无意中在知乎上看到一名准研究生发的题为《有哪些道理是上了研究生后才懂得》的帖子,向师兄师姐们讨教经验。我一时兴起,结合个人的硕士、博士的成长经历,写了一篇《研究生体会50句,总有一句会戳中你的心扉》的回答,列举了一些个人的感受,如: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研究生生活,要么换种活法,要么就闭嘴不言,埋头去看文献、做实验吧!读研时的欲望不要太多,因为它跟下雪一样,积得越多,路就越少。研究生别总犯同样的错误,因为,还有很多新错误等着你去犯。……意想不到的是,这篇回贴有近2000人赞同、600多人喜欢、300多人评论,而评论区主要由2类群体构成:一类群体是在读和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们,主要观点就是:真实、太真实了!另一类群体就是即将入学的准研究生们,主要观点就是:不会吧,读研压力太大了吧,对考研刚上岸的我来说,都有点害怕了!其实,对准研究生们来说,不必过于惊讶,因为压力是研究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小论文数量还没发够,怎么办啊?”“我的开题报告还得:改!改!改!”“导师为什么只回我‘呵呵’俩字儿?”“这段时间,她怎么好像和我疏远起来了呢?”这些问题都是你们以后经常遇到的,更有研究生针对压力这个问题,专门制作了两副“少年老态”的图片来调侃一番。02、研究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来源根据一项新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生由于各种压力出现抑郁症状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6倍。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小说家安德烈·莫洛亚说过:“要想战胜它,就得先了解它。”所以,要战胜压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先了解它的主要来源。根据《2018生命科学研究生压力现状调查》数据显示,概括起来,研究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学业压力。研究生面临最大的学业压力就是发表学术论文,这需要研究生们追求创新,不断探索前沿知识,努力学习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但从一名科研小白成为有所创新的科研人才又谈何容易?千辛万苦、绞劲脑汁写出的一篇论文综述,自认为质量还不错,却被导师狠批内容太浅、没有深度、驳回大改。最欲哭无泪的不是一次次的实验失败,而是根本找不到失败的原因,彷佛一直在黑暗里前行,找不到出口。即使实验顺利并投出文章,但有的期刊返回意见短的需要两三个月,有的甚至是半年或者更长,等待的时候还不能投其他期刊。好不容易等了半年,却因为创新度不够或者实验数据偏少而被拒稿。看着身边的人似乎实验、文章都很顺利,早早达到毕业要求,而反观自己发际线越来越高,但离毕业却遥遥无期,整个人越来越焦虑。二是就业压力。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达历史最高值,但由于疫情影响,高校学生就业率却创历史最低。近年来,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岗位需求也在减少。许多用人单位认为,学历只是评价标准的一个方面,研究生虽然学历高但缺少实践经验,有的甚至会恃才傲物。反观本科生干劲十足,但在薪资方面要求却相对较低,所以对研究生找工作造成巨大压力。三是导学关系压力。《2018生命科学研究生压力现状调查》显示,研究生选择跟导师“关系很好”的人数仅有29%,近70%的研究生认为自己与导师的关系“一般”,甚至“很差”。漫漫科研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亦师亦友关系成为主要的人际关系。41%的研究生希望得到导师的关心和帮助,但事实上,55%的学生每学期与导师就学习、工作等方面交流次数不足6次。不同于本科阶段的手把手教学,导师是以训练研究生的思考方式和锻炼动手能力为主,若认识不清这种教导方式本质上的转变,学生就会误会导师不作为,导致导学关系紧张。若是再加上实验不顺利,学生对导师会更惧怕,担心导师责怪,从而进一步加剧导学关系压力。四是生活和情感压力。“白天愁论文,晚上愁成家”,这几乎是所有研究生的真实写照。枯燥的生活模式一日复一日,有看不完的文献和做不完的实验,容易让人产生厌倦心理。不同于本科时考试成绩的及时性反馈,论文发表、课题进展具有延时性,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同时,研究生的生活圈相对闭塞,既不愿意主动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也不愿意去结识那些非本专业的朋友,造成人际交往圈子偏小。加之男女比例失衡更难找到理想的伴侣,久而久之,自身情绪无法得到释放,一味由自己来承担所有负面情绪。五是经济压力。虽然在读研究生期间,国家对于研究生的生活会有一定的补贴,但是完全无法满足学生的求学成本。据《2018生命科学研究生压力现状调查》显示,补贴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硕士比例为77%,其中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比例为40%!读研期间若想要通过副业来赚取生活开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业,尤其对理工科研究生来说,每天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是常态,根本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更别说赚取生活费了。03、培养抗压能力的可用方法研究生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社会、院校和家庭都寄予高期望,高期望值就会带来高压力。有压力不可怕,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动力,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化解压力、转化压力。一是有明确的整体规划安排。入学之初,应主动向导师和师兄师姐请教,明确硕士研究生3~4年期间的基础课程、论文发表、撰写学位论文、出国考试等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并制订出长期的整体规划和短期的操作计划,之后脚踏实地地读书、做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二是时刻保持健康阳光心态。读研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对于大学刚毕业的同学来说,没有工作和家庭的各种负担,只是单纯的读书和做研究。所以,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将生活过得阳光健康一些,积极参加跑步、爬山、打球等多种方式的体育锻炼,多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切勿让科研、论文把自己逼得太紧。三是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正确面对导学关系压力,不能消极地回避导师,而应让导师明确知道你的思路和规划,并根据导师提供的意见与建议,在科研任务上及时修正方向。平时,要每周或者每半个月,通过邮件、短信或者QQ、微信等方式与导师约时间面谈,交流个人的学习与科研心得。及时回复导师的邮件、电话、信息,外出离校一定要注意请假。四是端正对经济收入的看法。研究生的主责是读书与科研,发论文、拿学位,而不要将侧重点放在改善经济条件上。除非生活迫不得已,不宜过多地做各种与专业无关的兼职,赚取微薄的辛苦费,因为这样做,付出的机会成本过大,长远来看往往得不偿失。五是情感问题不必过于着急。读研时千万不能因为孤独感和挫败感而选择找对象。当你把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做好,反倒也不会觉得有多么需要有一个人陪伴。其实,没有对象感觉也挺好的,一个人吃,一个人逛街,一个累人了就休息,每天看看paper、读读书、跑跑步、游游泳、打打游戏。一个人的时候固然寂寞,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寻找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也是读研中的一份收获。正如马云所说:“年轻人怕压力,就是白活。”所以,准研究生们,不要畏惧压力,努力让它成为你们学习中的调味品、科研中的催化剂吧!
深圳大学2017年3月以来对317名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近日引发关注。据该校官网发布的消息,深圳大学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的完善,让 “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成为过去,“严进严出”日益成为常态。据南方都市报4月22日报道,2018年,深圳大学研究生院退学硕博132人,有74%原因是因为学位论文不过关无法毕业,主要以硕士为主。“深圳大学有完善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对学位论文的开题、预答辩、查重、送审、评议和公开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要求。”深大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在上述报道中建议,报考研究生前要根据个人兴趣和本科学习基础选择专业;入学后要与导师详细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并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具体而言,被退学的132人中,未注册退学有34人,学习年限超期退学有39人,学业退学4人,个人申请退学55人(其中27人学习时间达到最长学习年限)。深圳大学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在上述报道中解释,未注册退学是指超过学校注册时间未来注册报到,多数研究生是学习时间到了最长学习年限就不来了,少数是不想读了也不想自己申请退学。学习年限超期退学则是深大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含休学和保留学籍)未完成学业者将被退学处理。另据深圳大学研究生院3月16日在学校官网发布的消息,2017年3月以来,对317名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其中未注册218人、学习年限超期89人、成绩不合格10人。上述消息还介绍,近年来,深圳大学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通过学业考核、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审核和查重、学业温馨提示和成绩预警等方式严控培养过程,建立了完整的“提示—预警—淘汰”制度体系,形成了有效的分流淘汰机制。2017年3月以来,深圳大学研究生院共进行了4645人次学业温馨提示、366人次学习成绩预警、3083人次学习年限预警;对57名无法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生进行结业处理,其中博士15人、硕士42人。原标题:深圳大学2年对317名研究生退学处理 对论文有严格要求
【专家·面对面】对话嘉宾: 杨 斌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军政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 娇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报记者: 邓 晖 周世祥 杨 飒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指出,要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从“研”出发,肯钻研、能钻研的研究生该如何培养?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入口”选拔、过程培养、课程设置、“出口”把控等方面做出哪些变革?我们约请三位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是钻研探究,也是精通突破教育周刊: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对研究生提出了哪些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科的研究生而言,“研”表现为什么?杨斌:研究生教育突出“研”字,像本科教育突出“本”字,都是富有思想性、启发性的点睛之笔。“研”字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一旦陷入偏狭的误区,可能与研究生教育会议的精神背道而驰。“研”,是钻研探究,精通突破。站在本科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审辩式、建构性、创新型的学习特征更为显著。学术型研究生钻研探究,创造某个学科前沿的新知,让人类“知”的半径扩增;专业型研究生精通突破,目标是成为某一实践领域的专精人才,让人类“行”的效益提升。以学术和专业这两个维度,还可以组合出更有针对性、更细致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这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经过近40年的探索而明晰坚定了的一条分类培养的道路,是一条对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教育界以及全社会认清并落实“分类培养”,能够极大地解放研究生教育的生产力。突出“研”,绝不是说所有研究生都要做学术研究或者理论研究,不是说发表论文、著作才是成果,不是说进入学术机构或者教研单位才是值得提倡的就业。衡量研究生的培养成效,设立能力和素质提升指标体系,一定要分类而行,才更科学准确,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实践。王军政:有个形象的比喻是本科是“学矿”,知道什么是矿,硕士是“采矿”,博士是“探矿”。仅对博士而言,“研”也不尽相同,对于理科基础学科的博士,“研”更多地在于探索前沿基础理论,创新性地提出新原理、新概念,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对于工科技术型博士,“研”在于突破关键性技术、颠覆性技术,以及复杂性综合技术的创新研究。而对于工科工程博士,“研”瞄准的是复杂的工程问题,更要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对硕士而言,一部分是为博士提供优质生源,要培养颠覆性、创新性思维方式,培养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能力,为将来博士阶段做准备,或为走入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专业学位硕士要强调专业动手能力,注重多学科交叉,要成为一个大领域而仅非一个学科的行家里手,最终成为各行各业里能够提供技术方案的领军人才。突出“研”,紧抓课程科研改革,把好“入口”“出口”关教育周刊:让“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杨斌:突出“研”,要狠抓研究生课程质量。因为研究生毕业有学位论文这一关,人们在心理上容易对于研究生课程有某种放松的倾向,表现为研究生课程在设课、课与课的关联逻辑、内容更新、教学法、学生的主动性等方面都有许多不足;研究生课程在体系的完整、平台课的宽厚、内容的新与深、教学方法上给予学生更大的参与与贡献度、课程考核评价的综合性等方面上都大有潜力可挖。学位(分)委员会应当设立专门的课程工作组,针对性地研究与改革研究生课程。研究生教改要从项目深入到课程层面,并抓住不放,直到让研究生课程整体质量出现大的改观,涌现出一大批研究生精品课来,这是“研”的基础。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也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学位授权、评估审核要真去看课的实情而不只是看课程清单和教师名录。王军政:除了课程体系要大力气设计外,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要由浅入深,如果一上来交给学生非常困难的问题,一是无处下手,也容易打消其科研兴趣。北京理工大学的不少硕士生参加学生科技竞赛,让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让不同学科、学习阶段的学生相互学习、沟通、讨论,不断深入,将所学原理、机理变成模型,通过参赛、获奖,信心就更强了。课程、科研二者应是统一的,课程支撑科研,教师从科研角度出发对课程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郭娇:以新设的第14个学科门类即交叉学科为例,研究生培养过程可突出交叉性。从课程体系来看,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校选课。实施起来需考虑以下细节:学校教务部门或研究生院对跨系或者跨校课程的学分互认;院系给研究生选课留下一定空间;导师对研究生选课计划进行“把关”,尤其是培养方案之外的课程。地理位置接近、学科互补的学校可实现线下联合培养;线上课程经过前期准备与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实践也可为研究生提供更多选择。教育周刊:在“入口”上,应如何突显对“研”的考察?在“出口”上,如何加强对“研”的把关?杨斌:突出“研”,要在人才选拔的入口更有效选材。根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不同特点,赋予导师和专家组以更大的选材主导权,强化申请与复试中对于学生的兴趣、潜质的考察考核,更注重发掘富有创见和钻研精神的苗子。这需要导师和专家组下更大的功夫来选对人,院校设计更为立体丰富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招生政策进一步改革,真正能招到可“研”之才。学术型要考核学术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挑战既有权威观点的自信,攻克学术难题的热望,耐得住冷板凳考验的坚韧等。专业型要真正了解考生在学习与工作中所体现出的专业素质与品格,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本领等。选对可“研”之才,是“研”的前提,“入口”关既要严,也要深和活。要改革出口的评价方式。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评定标准要破五唯,导师和答辩委员会要围绕学生的创新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以此作为“研”的保障;而不能把关注点转移到“学术期刊发表数量”上,这会对导师和研究生的选题导向,研究生是否肯下笨功夫走远路都产生不利影响。要认识到分流淘汰对师生而言是包含坏消息的好事,能激活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有效地发展自己,而不是蹉跎耽搁在不适合的角色中。王军政:在“入口”上,选拔要注重体现科学性、公平公正性。考核应该包含对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考核,复试、面试很重要,应当加强。此外,还应适当扩大推荐免试生比例,推荐免试的学生经过严格程序和公示,对学习成绩、科研素质、志向目标等都可以进行考核筛选。尤其是学科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保研名额应当增加。还要加强过程性考核,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国外交流访问等可以适当纳入考核内容,重视博士生资格考试、论文中期考核等。对于出口关如何分流,现在很多学校已经采用博士学位和毕业证分别授予的方式,如果学位论文还达不到水平,给予毕业证而非学位证;本科直博的可采用授予硕士学位分流等措施。郭娇: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进行的《中国本科教与学调查》数据调查表明85%以上的在校本科生有读研意愿,八成以上倾向于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意味着国内考研竞争更为激烈,高校需要从更多报考者里选出优质生源。对“研”的能力考察可侧重博士生的招生体制改革与分流淘汰机制。博士生培养可适当增加直博比例,一方面衔接高校本科阶段的“强基计划”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打造贯穿本硕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直通车”。另一方面优化培养过程里的分流淘汰机制,例如直博生在读博三年内未能开题或通过资格考试等可获得硕士学位退出。践行“研”,构建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教育周刊:在“研”的践行中,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有没有不同的培养路径?杨斌:突出“研”,要对专业型学位的培养质量建立起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近年来,尽管教育部明确专业学位论文可以采用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等多样形式,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院校和教育部门的认识也还不一致。专业型研究生应建立起以职业胜任力为长期导向,以知识、能力和价值等综合指标为学位授予标准的专业学位质量评价体系,不能不分类型都拿学位论文来要质量,这是对人才质量的粗放错判。王军政:其一是课程体系,专硕和学硕有些课程可以是相同的,比如思政课、外语课、数理基础课等,而30%~50%的课程应当有所区别。其二是培养过程,要强化导师招生管理,招生类型和导师自身能力要匹配,有的导师研究方向偏理论基础,有的偏技术应用,如果一个导师二者的能力都具备,可以同时招学硕、专硕,但如果只具备一种能力,就只能带一种类型,否则可能会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四不像”。此外,可以探索打通两类硕士的新招考机制,如采取“先招考,后分流”方式,“入口”都是硕士,进校后再通过学生兴趣和其他选拔方法确定读学硕还是专硕;或招考后有交叉、互换的通道,如经过相应考核,根据个人的意愿、满足一定条件,专硕、学硕可以互相转换等。郭娇:基于前面提到的培养类型与学科差异,学术型研究生主要参与导师的课题、撰写与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尤其是博士生论坛)等。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重点略有不同,理想状态是学术训练与实习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嵌入到正式的课程体系里。对特定学科(例如医学、教育),这种临床诊断、学校见习、田野研究或实地考察的重要意义在研究生培养过程里不可替代,是在真实情境里综合运用他们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影响他人或产生社会效益。
9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研究生学位和教育质量管理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其中有多项内容都与准研究生和在读研究生们息息相关。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针对学位授予单位(学校)《意见》要求:一. 学位授予单位要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模式和规模,强化培养条件、创新保障方式,确保课程教学、科研指导和实践实训水平。二. 学位授予单位要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强化制度建设与落实,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学位授权点建设、导师选聘、研究生培养方案审定、学位授予标准制定、学术不端处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尽责担当的权威性和执行力。三. 学位授予单位要明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主责部门,根据本单位研究生规模和学位授权点数量等,配齐建强思政工作和管理服务队伍,合理确定岗位与职责,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强化统筹协调和执行能力,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二级培养单位设置研究生教育管理专职岗位,协助二级培养单位负责人和研究生导师,具体承担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质量管理和研究生培养相关档案管理工作。四. 学位授予单位要强化法治意识和规矩意识,建立各环节责任清单,加强执行检查。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等关键环节管理。强化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和专项检查,对本单位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进行诊断,及时发现问题,立查立改。针对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意见》强调:一. 招生单位在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中承担主体责任。招生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是本单位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要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督查,严慎细实做好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确保公开、公平、公正。二. 招生单位要对标国家教育考试标准,进一步完善自命题工作规范,切实加强对自命题工作全过程全方位,特别是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监管,切实加强对自命题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落实安全保密责任制,坚决防止出现命题制卷错误和失泄密情况。试卷评阅严格执行考生个人信息密封、多人分题评阅、评卷场所集中封闭管理等要求,确保客观准确。三. 招生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复试工作制度机制,加强复试规范管理,统一制定复试小组工作基本规范,复试小组成员须现场独立评分,评分记录和考生作答情况要交招生单位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集中统一保管,任何人不得改动。复试全程要录音录像,要规范调剂工作程序,提升服务质量。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坚持择优录取,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除国家有特别规定的专项计划外,不得按单位、行业、地域、学校层次类别等限定生源范围。四. 招生单位要提前在本单位网站上公布招生章程、招生政策规定、招生专业目录、分专业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等信息。所有拟录取名单由招生单位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统一公示,未经招生单位公示的考生,一律不得录取,不予学籍注册。针对学位论文和学业授予《意见》规定:一. 学位授予单位要进一步细分压实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等责任。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严格把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写作发表、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要客观公正评价学位论文学术水平,切实承担学术评价、学风监督责任,杜绝人情干扰。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要对申请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论文评阅情况、答辩组织及其结果等进行认真审议,承担学术监督和学位评定责任。论文重复率检测等仅作为检查学术不端行为的辅助手段,不得以重复率检测结果代替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的把关。二. 分类制订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真实体现研究生知识理论创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符合相应学科领域的学术规范和科学伦理要求。对以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创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位论文,细分写作规范,建立严格评审机制。三. 严格学位论文答辩管理,细化规范答辩流程,提高问答质量,力戒答辩流于形式。除依法律法规需要保密外,学位论文均要严格实行公开答辩,妥善安排旁听,答辩人员、时间、地点、程序安排及答辩委员会组成等信息要在学位授予单位网站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任何组织及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及学位评定工作,违者按相关法律法规严肃惩处。四.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原始记录收集、整理、归档制度,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确保涉及研究生招生录取、课程考试、学术研究、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学位授予等重要记录的档案留存全面及时、真实完整。针对教师质量管控《意见》提出:一. 导师应根据学科或行业领域发展动态和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等特点,制订研究生个性化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潜心读书学习、了解学术前沿、掌握科研方法、强化实践训练,加强科研诚信引导和学术规范训练,掌握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和撰写学位论文情况,增强研究生知识产权意识和原始创新意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综合开题、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考核情况,提出学生分流退出建议。严格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不安排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二. 学位授予单位建立科学公正的师德师风评议机制,把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导师选聘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编发导师指导手册,明确导师职责和工作规范,加强研究生导师岗位动态管理,严格规范管理兼职导师。建立导师团队集体指导、集体把关的责任机制。三. 完善导师培训制度,各学位授予单位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导师实行常态化分类培训,切实提高导师指导研究生和严格学术管理的能力。首次上岗的导师实行全面培训,连续上岗的导师实行定期培训,确保政策、制度和措施及时在指导环节中落地见效。四. 健全导师分类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将研究生在学期间及毕业后反馈评价、同行评价、管理人员评价、培养和学位授予环节职责考核情况科学合理地纳入导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结果作为招生指标分配、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奖评优等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对师德失范、履行职责不力的导师,视情况给予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情节较重的,依法依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针对学术不端《意见》规定:一. 严格执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规定。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一经发现坚决依法依规、从快从严进行彻查。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当事人以及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依法依规给予党纪政纪校纪处分和学术惩戒;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及时移送有关部门查处。对学术不端查处不力的单位予以问责。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二. 学位授予单位要切实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的相关要求,完善导师和研究生申辩申诉处理机制与规则,畅通救济渠道,维护正当权益。当事人对处理或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提起申诉。当事人对经申诉复查后所作决定仍持异议的,可以向省级学位委员会申请复核。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9月2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官网链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7_491838.html《意见》针对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提出了10条举措。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 严格政治要求,明确导师权责。把政治要求放在首位,厘清岗位内涵,强调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要与职称评聘体系分离,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针对部分博士生导师 “不想管”“不敢管”的问题,一方面明确博士生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承担着对博士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另一方面,要求切实保障同时严格规范博士生导师的权利,坚定支持导师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博士生学业管理。二. 健全选聘制度,加强岗位培训。针对目前个别培养单位博士生导师选聘制度不够严格,或简单以科研经费等确定导师资格的做法,要求培养单位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导师选聘标准,严格履行选聘程序。针对部分培养单位对博士生导师培训不足的问题,提出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培训体系,推动博士生导师全面及时了解教育政策,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指导能力。三. 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强调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对博士生导师的综合考核和全面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重视博士生导师评价考核结果的使用,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成功经验,重视发挥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四. 突出动态调整,完善变更退出程序。一方面,推动培养单位建立动态灵活的调整办法,充分尊重双方意愿确定导学关系,健全导师变更制度;另一方面,对于不适合继续指导博士生的导师,要求及时退出导师岗位,并妥善做好涉及博士生的后续培养工作。五. 规范岗位设置,完善监督机制。一方面,针对当前部分培养单位在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博士生导师规模的情况,要求培养单位科学确定导师岗位设置规模;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导师带博士生数量过多的情况,要求培养单位合理确定导师指导博士生的限额,确保导师精力投入和培养质量。2021考研 · 你准备好了吗?9月27日22:00,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预报名结束。预报名是为了防止因正式报名时服务器过忙影响考生报名而产生的。同时由于很多考生缺乏报考经验,预报名会让应届毕业生在正式报名前熟悉报名系统,如果信息有误,可以在正式报名期间修改,如信息确定,在正式报名时可不修改。预报名成功后,报名数据有效,考生无需在正式报名阶段再次报名。10月10日至10月31日,为2021年考研正式报名时间。期间,考生可登录研招网官方网站填写信息报名考试。官网链接:https://yz.chsi.com.cn/yzwb/2021考研日程表如果此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对此文章以及任何留学相关问题有什么疑问可以关注小编咨询,愿金吉列留学成为您首选咨询服务机构。
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谁说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对部分大学生作出退学处理!132人退学!“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成为过去深圳大学研究生院近日透露,该校研究生院建立的完整的“提示—预警—淘汰”制度体系,形成有效的分流淘汰机制,让“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成为过去,“严进严出”成为常态。深圳大学研究生院介绍,2018年,该校结业的博士、硕士共38人,单科及格但有75分之下者有1529人次。中期考核前均及格,但平均75分之下者有51人,学习年限预警有1215人,成绩预警有70人。退学有132人,其中,未注册退学有34人,学习年限超期退学有39人,学业退学4人,个人申请退学55人(其中27人学习时间达到最长学习年限)。“132名退学学生中有74%是因为未写学位论文或学位论文达不到要求无法毕业而退学。深大有完善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对学位论文的各方面做了严格的要求。”深大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建议研究生与家长,根据孩子的个人兴趣和本科学习基础选择报考专业;入学后要与导师详细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并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动真格!不少高校纷纷出手了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日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建立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转变“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除了深圳大学,不少高校都对部分大学生作出退学处理,引发关注!比如:合肥工业大学对46名硕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因其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或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理由,且未经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广州大学72名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博士7年、硕士5年)内未完成学业,学校决定对这72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西南交通大学对于“超出最长学习年限且未提出结业申请”的2012级博士研究生(含留学生)和2014级硕士研究生(含留学生),拟按学校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退学处理。对此,有网友表示,“真吓人”,“不是说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吗?”,“考个研不容易,且行且珍惜吧”...还有网友留言说,这会不会扼制研究生报考越来越热的趋势?教育部发文,有人开始担心毕业了此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通知》要求,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通知》称:培养单位要珍惜用好办学自主权,加强自律,科学合理设置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重点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责任。培养单位要突出学术诚信审核把关,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举一反三,防范在前,层层压实责任,强化日常监督。对学术不端行为坚决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依法依规从快从严查处。对当事人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和学术惩戒。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及时移送有关部门查办。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馆际和校际学术共享公开制度,以公开促进学术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此,有人开始担心自己的毕业问题。还有人表示,应该好好落实!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表示,我国可能有65%的博士无法按期毕业。他表示,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理所当然能毕业 。目前,博士教育体系是开头松——中间松——毕业严 。能不能在中间过程也严格起来?一旦严格要求,老师要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在学问上关心学生,在思想品德上、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影响学生。
深圳大学。东方IC 资料图深圳大学2017年3月以来对317名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近日引发关注。据该校官网发布的消息,深圳大学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的完善,让 “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成为过去,“严进严出”日益成为常态。据南方都市报4月22日报道,2018年,深圳大学研究生院退学硕博132人,有74%原因是因为学位论文不过关无法毕业,主要以硕士为主。“深圳大学有完善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对学位论文的开题、预答辩、查重、送审、评议和公开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要求。”深大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在上述报道中建议,报考研究生前要根据个人兴趣和本科学习基础选择专业;入学后要与导师详细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并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具体而言,被退学的132人中,未注册退学有34人,学习年限超期退学有39人,学业退学4人,个人申请退学55人(其中27人学习时间达到最长学习年限)。深圳大学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在上述报道中解释,未注册退学是指超过学校注册时间未来注册报到,多数研究生是学习时间到了最长学习年限就不来了,少数是不想读了也不想自己申请退学。学习年限超期退学则是深大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在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含休学和保留学籍)未完成学业者将被退学处理。另据深圳大学研究生院3月16日在学校官网发布的消息,2017年3月以来,对317名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其中未注册218人、学习年限超期89人、成绩不合格10人。上述消息还介绍,近年来,深圳大学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通过学业考核、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审核和查重、学业温馨提示和成绩预警等方式严控培养过程,建立了完整的“提示—预警—淘汰”制度体系,形成了有效的分流淘汰机制。2017年3月以来,深圳大学研究生院共进行了4645人次学业温馨提示、366人次学习成绩预警、3083人次学习年限预警;对57名无法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生进行结业处理,其中博士15人、硕士42人。
最近,全国各高校相继公布了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的分数线和复试办法。“考研大战”已经进入下半年。教育部计划今年扩大招生18.9万名研究生,并将继续扩大相应的招生规模。扩招如何影响数百万考生?如何分配扩大的注册配额?研究生教育如何避免“注水”?新华社记者进行了调查。我们能赶上扩大招生的“免费搭车”吗?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中国研究生人数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趋势。2020年,研究生人数达到341万,创历史新高。重庆大学的学生历史同学是“考研大军”之一。由于初步考试的结果“跟不上”,他和许多考生一样,特别担心自己能否赶上扩大招生的“免费搭车”。据记者了解,今年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医学专业的招生规模明显扩大。西南医科大学2020年研究生项目经过两轮追加招生目标后,实际扩招率接近30%。华中科技大学已将所有招生名额分配给医学。专家认为,这种安排直接关系到当前防控新皇冠肺炎疫情的背景,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人才领域的需求。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需求专业也是扩招的热门专业之一。今年3月,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提出加快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生。记者发现,研究生扩招计划的指标倾向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高校。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罗跃军表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计划从2019年的2059人增加到2020年的2773人,增幅超过三分之一。以提升专业能力为重点,强调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硕士学位项目在扩招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刘世英说:“今年专业学位的招生计划已经超过了学位的招生计划。”。学校的招生计划全部向农业、畜牧业、兽医学、生物医学、机械专业倾斜,培养更多能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大学准备好了吗?根据中国教育在线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的数据,2019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约为80.5万人。根据18.9万人的扩招计划,2020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超过20%。扩招给一些大学带来了发展机遇。常州大学是一所专门研究石油化工的大学。目前,该大学有近1000名硕士学位导师,但只有2700名研究生在校。“多年来,我们学校一直存在‘吃不饱’的问题,并一直试图提高研究生入学指数。”该校研究生院院长孟琦表示,扩招后,研究生的规模将更加符合学校的实际发展。今年,该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明显扩大,以工程专业为重点,约占招生总量的三分之二。记者了解到,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大幅增加,给高校后勤、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带来诸多挑战。接受采访的许多大学的研究生院院长说,招生只是培养研究生的第一步。学生到达校报时还应考虑住宿条件、教学空间、硬件和其他方面的承载能力。考虑实验室等科研硬件和软件条件是否足以满足扩招后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管理服务,它能适应扩招后的实际困难吗?此外,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正值疫情防控之际。如何保证远程网络复试等相关安排的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已经成为研究生招生本身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扬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表示,往年研究生复试中需要在离线环境下完成的笔试、实验操作、面试等环节,今年无法通过远程网络复试实现。学校计划通过加强对考生先前学习的考试和设计全面开放的试题来选拔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学生。每年数百万大师的“大军”会去哪里?经过18.9万人的扩招,今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接近100万人。如何保证培训不“注水”,学位不“贬值”,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山大学通信与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志安教授对记者表示:“在毕业季节,会有公开提问、初步答辩和答辩,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对过去发表的学生论文应进行严格审查,例如,应明确出版物的性质,并审查论文的学术性质是否明确。例如,一些采访文章和总结文章不能被视为学术文章。"专家建议,教育部门应严格控制质量,防止一些高校或专业因生源不足而“解禁”。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也迫使高校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培养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导师制,引入过程评价,挤出了研究生培养中的“水分”。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金教授提醒,如果研究生培养不到位,压力就会传导到毕业和就业环节,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然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不一定会导致“文凭贬值”。根据大数据调查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新基础设施七大领域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与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网上发布的相关帖子数量总体增长了42.96%,其中5G帖子增长最快,同比增长81.90%,工业互联网帖子同比增长74.64%。许多专家告诉记者,尽管疫情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速度加快,高端人才的潜在需求将继续释放。“研究生的扩招主要是为了专业硕士。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熊丙奇认为,专业硕士应该关注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研究生扩招后,个人和高校共同面临着如何提高学生能力、在就业市场脱颖而出的挑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深刻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学子厚植爱国情怀,激扬奋进力量,9月18日下午,由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主办的北京大学2020年研究生新生骨干“1000 ”领航培养计划主题报告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特级飞行员曹先建作专题报告。结合当前高校疫情防控现状,报告会以“1000 ”领航培养计划思政教育类专题选修课程的形式进行,部分培养计划学员、带班辅导员和导师共计近400人参加报告会,所有人员在测温正常后入场,全程佩戴口罩,隔位就座,实现防疫和育人同行。报告会现场报告会上,曹先建一身戎装,以“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为主题,回忆他践行“强军兴国”的初心与使命,用丰富的影像资料讲述了自己为梦想而战、为使命而飞的海天故事。铿锵的话语中,凝聚的不只是一位军人的血性与胆气,更是一位共产党员的奉献和担当。作为长期在一线部队的飞行精英,他这样说道:“我们不仅要征服蓝天,不仅要征服大海,更要征服自己。”这位“刀尖舞者”,将曾经的生死一线,同战友的并肩作战都一一道来,不知不觉间把在场师生带回到那些光辉岁月,近距离感悟新时代军人精彩绽放强军梦想的精神风貌。曹先建作报告研究生代表为曹先建献花,向这位克服艰难险阻、在海天之间书写传奇的空中勇士表示敬意。研究生代表献花曹先建身上坚决跟党走、建功新时代,坚决捍卫国家发展安全利益和海洋权益的意志品质,在学员之间引起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硕士生廖元植说道:“中国舰载机飞行员曹先建在青云碧海,在祖国最需要的海军防备领域书写了他的壮志,奉献了他的情怀。美丽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牵系在如曹先建这样的先进工作者身上,必将为你我燃灯、指路,激励我们始终前行。”光华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生陆文睿说道:“作为新时代下的有志青年,作为勇于担当的北大学子,我们要像曹先建同志学习,接好棒,敢作为,报效家国,不怕苦不畏难。走在探索和开拓的路上,坚信奋斗之路多难,梦想开花就有多美!”北京大学2020年研究生新生骨干“1000 ”领航培养计划主题报告会,由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主办,旨在通过先锋模范力量,激励广大研究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中,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思想高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附曹先建个人英雄事迹:曹先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舰载机飞行员,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2016年4月6日,渤海湾某军用机场组织昼间飞行训练。曹先建驾驶飞机起飞后,发现飞控系统工作异常。他紧急处置试图挽救战机,错过了最佳的逃生时机,直至最后2秒才被迫跳伞逃生,身负重伤。曹先建遭遇腰椎爆裂性骨折,住院419天后以超人毅力重返海天,取得航母舰载机飞行员资质认证。(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专注郑大考研辅导13年!提供郑州大学考研真题、考研资料、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参考书目、考研辅导班等郑州大学研究生院考研信息。郑州大学开学开学通知郑州大学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我校2020级研究生新生将于9月21日起分期分批报到。拟定开学时间安排1.博士研究生于9月21日开学报到。2.硕士研究生到校时间另行具体通知。郑州大学考研报到须知1.党团组织关系转接。河南省外新生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经河南省高校工委转郑州大学党委组织部;河南省内新生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由县级以上单位直接转至郑州大学党委组织部。详见组织部通知。2.新生户口迁移。认真阅读郑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郑州大学2020级研究生办理户口迁入须知》,按须知要求办理。3.全日制非应届非定向考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应开具工资关系转移介绍信(不同行业,介绍信格式不同,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未参加工作的非应届考生也可由本人档案存放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或就业指导中心开具未就业证明或档案存放证明;定向考生、非全日制考生、高学费专业学生不转工资关系。4.定向研究生需签订定向协议书。请登录郑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下载协议书,按协议书要求签字、盖章。5.携带1寸彩色免冠近照10张,免冠近照电子照片一份(浅蓝色背景,192×144像素,头部空间约占7/10,jpg格式,以学号命名)。6.学校在新生报到当天由培养单位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和我校2020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初步审查,审查合格的办理入学手续,准予报到;审查发现新生的录取通知、考生信息等证明材料,与本人实际情况不符,或者有其他违反国家招生考试和有关管理规定情形的,不予报到。因生病、生育等原因暂不适宜在校学习者,可按学籍管理规定办理保留入学资格手续。7.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住费或者有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入学前在户籍所在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申请流程见通知书内附件)。8.学生入学后,学校在3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进行复查,复查不合格者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9.报到后,在培养单位的安排下尽快与导师联系。研究生本人通过分配的账户和密码登录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支撑系统,完善个人学籍信息,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并提交个人培养计划,并尽快完成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