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不会告诉你的十件事1能带好PhD的最好证据就是曾经带过你的导师组中至少要有一人是经验丰富的导师。任何人都可以去做导师工作,但真正有能力,有坚持,有远见,能够将风格各异的学生引领上学术之路,最终顺利通过答辩的人却是少数。确保你所考虑的大学和院系是依据智力和学术水平来委派导师的,而不是出于工作量的分配。督导学生直至毕业并非易事,尤其在毕业前几个月,需要导师和学生双方的全心投入。2亲自选择导师,不要让学校为你代劳作为准备将未来三四年奉献给研究机构或院校的研究生,你有权选择一名令你感觉舒服的导师。由于官僚作风的存在,有些大学或机构可能会帮你“匹配”一位导师。别让这种事发生。好好研究下有哪些可用的导师资源,直接和他们个人进行沟通,弄清楚他们到底是不是愿意接纳你,然后把他们的承诺告诉学生管理部门。3选择有声望又有时间带你的导师星星看上去很迷人,但它们太遥远。这其实是个很矛盾,很两全其美的问题。谁都希望自己的导师拥有很强的背景,同时不会太过忙碌,整日被科研项目或学术会议缠身,见不到人。但他 (她) 最好不是飞来飞去的教授,频繁地出差,错过例会,忙于自己的事业。他们需要有一定的学术背景,但还能够有时间和你交流。如果总是因为去奥斯陆、香港或是纽约开会而无法与你正常见面,那么你还是要三思。4寻找那些能够在“体制”下保护你的导师有些地方的博士生管理恐怕有些过度了。对于公用经费的支出审查,我们非常理解。不过,第一年的项目计划以及后面的年度进展报告应该已经满足这种需要了。然而如今,我们可能要面对着项目重要阶段报告、研讨会批准、一年两度的进展报告、年度的项目口头报告,甚至要提交有每次例会签字的表格。每当一个人在填写这样一份表格的时候,他们就少了一些读文章或是做研究的时间。时间是有限的,官僚则是无限的。管理部门善于给你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却往往在你需要他们的时候,迟迟不作回应或决定。一个好的导师会帮助你减轻那些管理层面上的负担。5关于署名,认真研究导师以往的工作你在考虑的导师会和博士生共同发文章吗?这是好事。他们会在文章署名里把学生的名字抹掉吗?这就不好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需要敲响警钟了。导师与学生之间其实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如果你的潜在导师会把他 (她) 的名字加到学生发表的工作中,而自己却不真正写什么内容,那么要小心了。有些导师在带学生期间会要求所有文章的共同作者 (co-authorship)。不要以为这就是需要默许的规则,作者身份是需要讨论的。我的看法很明确:我写就是我的,你写就是你的,我们一起写的,我们共享作者身份。对于博士生来说,在研究期间尽量多的发表文章是很重要的。问问你的导师,他们打算如何在科研和文章发表方面助你一臂之力。6小心那些副导师 (co-supervisors)很多院校都坚持认为一个博士生至少要有两名导师。这一制度并非出于学术考虑,而是为了避免管理工作的困境。人们会担心这种情况出现,导师离职,致使学生被迫停滞;或者导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同样导致学生进入尴尬的状态。这种担心有点像通过飞机禁飞来防止偶发的坠机事故。我们看到了太多例子,有些副导师加入研究组是为了提高工作量,有些人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工作经历,有些人则是来积累经验。不合适的建议和指导可能会让你走上弯路。有时候,越多并非越好。7活跃在你专业领域的导师最给力有时候我们选择导师可能只是看重其“名气”,而不是其“在某一领域的名气”。导师的重点研究领域尤为重要,因为这将节约你大量的时间。如果导师在同样的领域中摸爬滚打,那么对于你的学术论文,他(她)很容易就能锁定其中的问题和漏洞,并且很快可以告诉你查阅哪些文献,或咨询哪些学者能够帮助你提高质量,解决问题。而一个通才型的导师可能无法做到这一点。8每周例会是最好的方式关于读博有两个常见的现象。第一,学业周期越长,完成学位的可能性就越低;第二,如果学生中途停学,那么日后复学并诉求博士学位的几率也不会太高。那些完成的学生有这些共性:那就是保持对他们论文的热情,保持对研究的参与,保持和导师的联系。而周例会正是滋润这一纽带的最好方式。要知道,有些学生是缺乏时间管理能力的,每周例会讲给他们带来一定压力,从而帮助他们在工作上取得一定进展。9把信任放在正派、靠谱的人身上话说回来,即便是教授, 首先也是人。如果潜在导师性格有些异常,缺乏生活技能,或者作风有点问题,那么建议你还是谨慎为妙。他们那些怪异和充满想象力的思维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但如果在社交或者性关系上有些不适当的情况,还是规避为上。在你的学业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低谷,你将非常需要他们。你必须确信导师能够帮你度过危机,而不是在你脆弱的时候控制你。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10“我们不信任你的论文”许多大学依靠学生的申请论文对申请人进行全面的了解。但是在这个父母对孩子未来期望甚高,因而过度参与、甚至包办孩子生活的时代,大学越来越担心这些论文不是出自学生自己之手。为了分辨申请论文是不是学生父母,兄弟姐妹,或者咨询机构代写的,许多大学现在需要学生提交一份已经被老师打过分数的写作作业,以证明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一个导师需要你比你需要他 (她) 还多,请考虑其他选择。
目前,全国有研究生导师46万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5万人。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后,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将成为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教育部正在研究制订《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规范》(下称《规范》),并已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这是2018年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后,又一份专门针对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文件。近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也介绍,即将下发“1+1+3”文件,其中就包括对“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作出工作部署的文件。强化“一票否决”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得到的《规范》征求意见稿规定,导师不得讽刺、挖苦、辱骂研究生或有其他侮辱行为,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任何形式的不正当关系。根据公开报道,2018年1月1月,女学者罗茜茜实名举报其博士生副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小武性骚扰。后经过调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报称,陈小武存在对学生的性骚扰行为,决定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和教师资格。征求意见稿还规定,导师不得安排研究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将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据媒体报道,在微博搜索“给导师取快递”“给导师带孩子”等关键词,可以得到数百条检索结果。同样是公开报道称,2017年12月25日,29岁的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生杨宝德纵身跳入灞河溺亡。随后他的女友吴静发布微博长文《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直指杨宝德的导师——西安交大副教授周筠是杨宝德自杀的“罪魁祸首”。而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的事后回应,杨宝德的博士生导师周筠确实存在让学生到家里打扫卫生、陪同超市购物、洗车等行为。校方已对周筠进行严肃批评教育,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资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近日表示,明晰导师的职责边界,需要让导师以德立身,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导师队伍建设第一标准,在人才引进、职务职称晋升上,对师德失范的情形实行“一票否决”制。规范导师招生自主权目前,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改革的推进及博士招生中探索实行申请审核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导师的自主权,研究生导师手中的“权力”加大,如何规范导师在招生中的权力,预防腐败?征求意见稿提出,依据指导能力、质量、条件和社会需求,合理限定招生数量。不得在考试、推优、保研等招生环节中以权谋私,不得组织或参与任何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生招生公平公正的活动。征求意见稿还提出,导师不得以任何理由索要或收受研究生及家长的现金、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不得签署虚假意见,违规委托他人填写各培养环节的鉴定意见或评审意见。研究生导师改革下一步建立进退有序的研究生导师动态调整机制将是下一步研究生导师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些高校已开始探索。上海交通大学施行了导师竞争上岗、动态管理。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将研究生招生名额向学术活跃度高、学生培养质量高的导师倾斜。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教师被评聘后具有了博士生招生资格。教育部在2019年10月一份对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的回复中称,拟出台《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推动培养单位严格博士生导师聘任标准,明确导师权责,支持导师严格学生学业管理,制定动态灵活的岗位调整办法,健全导师变更制度,因博士生变更研究方向等原因,导师和研究生均可提出变更导师的申请。未来,在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研究生导师可能被研究生导师团队所取代。上海交通大学每年遴选100名品学兼优直博生进入致远荣誉计划,为其配备由校内高层次人才与海内外名师组成的导师组。扩大交叉学科平台培养博士生的规模,由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不久之后,一场大规模的研究生导师培训将在各地展开。江苏省教育厅近日已印发通知,公布了14项2020年度本科院校教师培训项目,其中就包括研究生导师(管理干部)高级研修。培训对象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硕士、博士生导师和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人,重点是骨干研究生导师(管理干部)。来源:21世纪经济报,侵删!
▲目前,有公益组织开始介入反性侵教育倡导活动。(视觉中国/图)全文共4918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1月11日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通告:已查明,陈小武存在对学生的性骚扰行为。根据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撤销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教师职务,取消教师资格。1月12日,实名举报者女博士罗茜茜回应称,母校的通报,意料之中又突如其来,这一份等待与期待没有被辜负。国内校园性骚扰事件从立案举证到最终胜诉均困难重重,且惩罚力度不大。“即便胜诉,被骚扰者只能获得数额不大的民事赔偿;从骚扰者的角度看,惩罚根本起不到震慑效果”。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2018年1月1日,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举报信打破新年的宁静——旅美华裔女学者罗茜茜公开实名举报其博士生副导师、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长江学者陈小武,举报信内容指向十二年前的一起性骚扰事件。与罗茜茜一同公开曾遭受陈小武性骚扰的,还有其他5名女性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截至2018年1月7日23时30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中山大学、浙江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二十余所大学的学生公开呼吁母校关注性骚扰,建立反性骚扰机制。1迟到的举报决定实名举报前,罗茜茜沉默了十二年。2017年10月13日,罗茜茜在校友微信群里看到一则匿名讲述北航女学生向陈小武申请保研时遭遇性骚扰的帖子。根据网帖表述,陈小武坐在办公桌上,“色迷迷”地看着女学生,提出有关性的要求:“给你开个房间,就别回去了”。十二年前的相似画面在罗茜茜脑海中不时浮现。2000年,罗茜茜考入北航计算机学院,4年后取得直博机会。某日下午,作为她博士论文副导师的陈小武以“姐姐出国无人照顾花草”为由把罗茜茜喊到其姐姐家。罗茜茜回忆,自己一踏进家门,便被陈小武一把抱住。面对陈小武“霸王硬上弓”的举动,罗茜茜边挣扎边哭喊,恰逢陈的妻子打来电话,陈小武只能放手。罗茜茜说,在当日回学校的路上,陈小武一边摸着她的手,一边告诫她“别和任何人说起今天的事”,还说刚才的举动只是一场德行测试。“很后悔十几年前没有勇气站出来,现在成长了,发现人还是要做一些正确的事。”罗茜茜说,在看到2017年10月那个匿名举报帖之前,她恰好在电视里看到美国有关“Me too”的新闻。这场由美国女演员艾丽莎·米兰诺在社交网络上发起的运动,旨在鼓励遭受性骚扰或性侵犯的女性站出来。短短一周,使用“Me too”标签的用户数突破百万。思虑两天之后,罗茜茜决定在知乎问答上揭露被陈小武性骚扰的经过。随着爆料在网络空间内迅速传播,更多的受害者浮现。在罗茜茜毕业后进入陈小武课题组的杨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一次深夜修改项目幻灯片时,抽着烟的陈小武要求她单独坐在旁边,面对面将烟雾吐到她的脸上,还曾借故数次与她发生身体接触。平日里,陈小武还经常有意无意地向女生传播黄段子,并在聚餐时强迫女生与他喝交杯酒。“在实施性骚扰时,陈小武往往摆出‘知心长辈’的模样,故意与女生坐得很近,”杨璐说,受到性骚扰的当时还无法立刻翻脸,只能强行岔开话题。在另一名受害者张平的回忆中,在入学前导师见面时陈小武便对她直言“不要交男朋友,要想着怎么征服我”,甚至直截了当地要求“开个房,不要回去了。”而在张平准备离开时,陈小武还直接起身紧紧抱了她。目前,罗茜茜和其余几名受害者已经向北航纪委提交了相关材料,并通过国内律师和援助机构发出联名信,希望学校能够严肃处理,建议国内出台有关校园性骚扰防范与应对机制。北航方面则于1月1日晚间发布声明,称已暂停陈小武的工作,有关情况一经查实,将坚决严肃处理。2挥之不去的阴影事实上,北航事件并非孤例。2014年7月,轰动一时的厦门大学原人文学院教授吴春明诱奸学生案曝光,校方最终证实吴确有违背师德的不正当行为,并于2014年10月决定给予吴开除党籍处分并撤销其教师资格。2016年10月,广州性别教育中心和北京义派律师事务所联合开展了针对中国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遭遇性骚扰状况的调查。据调查报告显示,在收集到的6592份有效问卷中有69.3%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性骚扰,且女性和性少数群体遭受的骚扰频次和比例更高。受访者中,有两千人次以上曾经历过“有人未经同意故意触碰身体或隐私部位”和“未经同意讲和性有关的玩笑或话题,展示猥亵文字和图片”,占受访总数的三成以上;曾在逼迫下进行性行为的则有211人次,占总人数之比为3.6%。有高达九成的性骚扰实施者完全为男性,六成为陌生人,半数为同学及校友,学校上级占一成。频发的校园性骚扰事件给受害人带来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上述调查报告还显示,在经历三类性骚扰的人中,有超过三成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超过一成的人在人际关系和学业上受到严重影响。在遭遇性强迫的人群中,还出现了长期精神抑郁和自杀倾向的情况。参与过厦门大学吴春明事件援助的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李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她曾接触的一起案例中,遭受性侵的女生在事发后放弃了自己原本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即便时隔多年后再谈论此事仍会情绪崩溃。在调研样本中,硕士毕业阶段遭到导师性骚扰的女生梅林在事发后长期陷入抑郁,她开始无缘无故的哭喊、嘶吼和尖叫。“每天到教室学习的头半个小时,脑子里都是他(性骚扰实施者)那张满是皱纹的脸和浑浊不堪的眼睛”,为了麻痹自己,梅林开始酗酒。汕头大学妇女研究中心顾问冯媛表示,在传统性别观念里,当事人不被信任和怀疑,甚至被责备批评,认为遭遇性骚扰或性侵是被玷污,会造成对受害人二次伤害。广州某高校一名女性教授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她曾多次陪同遭遇性骚扰的女学生前往派出所报案,过程往往要耗费一整天时间,甚至有受害者从派出所出来就情绪崩溃了。3根深蒂固的校园痼疾针对国内校园性骚扰事件频发的状况,专家呼吁应当在学生中加强预防性骚扰的安全和道德教育,同时以制度提高对性骚扰者的惩治,建立预防长效机制。上述调查的发起人韦婷婷曾向全国113所“211”工程高校寄送信息公开申请,询问各所高校是否制定了防治校园性骚扰的培训教育和应对机制。截至2017年3月,在仅有的16所明确回应的高校中,无一所高校设有专门处理性骚扰的部门或流程。“遭遇校园性骚扰后不知向谁求助的问题非常普遍”,对此,冯媛指出,少数高校开设的性教育课程内容局限于生理性教育和道德说教,并未普及以青少年权利为本的教育,且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方面的课程还不够多。除了宣教方面做得不够,李军认为导致国内校园性骚扰事件频发另有原因。在遭受性骚扰的同时,罗茜茜与杨璐都曾反复受到过陈小武在学术上的威胁。在她们的印象中,论文不签字、不让毕业、延期等威胁几乎成为了陈小武的口头禅。“他作为导师如果不签字,你不可能参加论文答辩,更别说毕业拿学位证。”“在学术圈,女性越往上走就越容易屈服”,李军认为,在学术上,学生与老师的强弱对比明显,客观上助长了校园性骚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参与吴春明事件的援助时,李军了解到吴春明因自己的学术地位在学生中具备一定的“强权”:“他一在场,全场学生都害怕。”李军认为,上述现象反映出国内高校在学术资源分配规则上存在的弊病。对拥有大量学术资源的教授,学校缺乏有效监管,甚至在处理问题时态度消极,这让一些有不法念头的教师“肆无忌惮”。同时,李军还说,学术地位较高的老师男女比例失衡现象亦值得关注,位高权重的男教授占大多数,也是国内校园性骚扰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在陈小武案中,罗茜茜起初并未发声正是考虑到陈小武的位高权重,不得已才用沉默作为自我保护。杨璐亦回忆称,因陈小武当时正担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且是所在实验室的核心教师,害怕未来毕业更受影响,自己在遭受性侵后想的也只是“忍过这两年”,并没有举报。4亟待完善的法律法规“事件当中学生的处境比较脆弱,需要各方有效的保护。”李军认为,防治校园性骚扰的当务之急,在于建立和完善保护机制。2014年厦大吴春明事件爆发后,国内一些妇女组织、专家学者曾联名致信教育部,建议出台《高等教育学校性骚扰防治管理办法》,提出了成立专门委员会以应对此类事件、不回避法律问题,同时建议学校开展反性别暴力教育并建立性骚扰防治机制。同年10月,教育部颁布被坊间称为“红七条”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明确禁止老师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作为联名信的参与者,李军认为“红七条”在防治校园性骚扰上作用有限,“它并非专门针对性骚扰的,但防治性骚扰需要建立从投诉到处理、保护当事人等的一整套机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柯倩婷亦指出,“红七条”并未明确针对校园性骚扰案件的具体执行细则。在对象上,“红七条”也只局限于涉事个人,并没有强调出校方应负的责任。柯倩婷认为,在观念上首先应扭转将性骚扰事件视作“道德问题”的惯性思维,进而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处理。“一旦导致了学生受教育上的不公平和安全上的威胁,就应该视作是法律问题。”因为缺少执行细则,目前校园性骚扰事件在处理过程中往往难以上升到法律层面。另一个事实是,目前在防治校园性骚扰事件的立法也不完善。北京千千律师事务所律师、北京大学法学院原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副主任吕孝权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国内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直接对性骚扰做出了规定,但对性骚扰的界定、法律责任的判定和定罪量刑并不明确,司法实践则以行为人是否采用暴力手段作为判断依据,忽略了行为人可能利用其与被害者之间存在某种权力控制关系,以其他非暴力手段实施性骚扰甚至强奸。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国内校园性骚扰事件从立案举证到最终胜诉均困难重重,且惩罚力度不大:“即便胜诉,被骚扰者只能获得数额不大的民事赔偿;从骚扰者的角度看,惩罚根本起不到震慑效果。” 吕孝权认为。相形之下,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应对校园性骚扰事件上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以台湾地区为例,2004年正式公布的“性别平等教育法”在校园性骚扰事件的防治和处理上都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与此同时,为配合政策的出台,各高校均成立了性别平等委员会,容纳法律、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一同处理校园中的性骚扰事件,并会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参与。而美国高校则对新入校的教师首先进行防止性骚扰方面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执教。冯媛建议,借鉴境外的成功经验,加强防治校园性骚扰的立法,在罪名的修订上可以参照国际标准进行修改。同时,以国家赔偿制度为基础,加大对性侵性骚扰受害者的赔偿力度。“有些案子行为人难以定罪处罚,但受害人遭受的伤害却十分明确,国家出面支持,体现的是国家对公民权利受损的弥补。”公益援助正在路上在呼吁制度完善的同时,一些关注妇女权益的公益组织也在校园性骚扰个案救助领域做出了积极探索,来帮忙降低因案件执法和信息披露过程中因疏忽对受害人造成的二次伤害。李军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专业的救助机构应该具备法律、心理和媒体援助三大部分,鼓励和陪伴当事人走完从报案到创伤修复的全过程。因为经不住反复盘查和恐惧被举报人日后报复的心理作用下,很多遭遇性侵害和性骚扰的当事人会选择中途放弃。杨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继2017年10月中旬知乎曝光陈小武性骚扰事件后,有关话题在知乎被迅速封锁。同时,自称陈小武身边的工作人员开始致电往届毕业生,提出警告“不许传播”,还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出面“澄清”。此次罗茜茜实名举报陈小武后,第二天罗茜茜的父母就接到了两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陈小武的表姐,并劝罗茜茜“不要害人害己,赶紧撤下微博发帖”。在参与举报的受害人中,已有人选择退出。李军也坦言,民间组织受制于人力物力,为当事人提供在地援助目前还尚难实现。因此李军把自己参与过的援助过程视为一种“平等的传播倡导”。在吴春明事件过程中,李军联合多家妇女组织和多位专家学者,以联名信方式公开提出对高校建立防治校园性骚扰体系的建议。在实践过程中,李军发现“传播倡导”可以避免其在舆论漩涡中受到二次伤害,同时亦通过严谨的个案宣传让性骚扰事件的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引发社会关注和思考。冯媛则认为公益组织还可以参与热点问题讨论,贡献经验和解决方案,甚至参与到校园防治性骚扰的教育活动中。为了建立一套完善的性骚扰防治机制,在民间公益团队作出努力的同时,也需高校和政府一同行动。“目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需要校方、教育部更加积极一点,都会有好的进展。”冯媛说。(文中杨璐、张平、李军、梅林为化名)
研究生生活作者:米特诗袋大家好,我叫——米特诗袋。上次,我与各位聊了一下,要不要考研的话题,结论是——考研人各有志,不能强求。作为本科生的我,看到研究生,多少还是有点“高山仰止”的感觉。下面,米特诗袋——分成两个部分,粗略地介绍一下研究生。第一个部分,什么是研究生?第二个部分,研究生三年在忙什么?**************************下面,我先讲第一个部分,什么是研究生?一般的校园教育差不多是如下的样子。3岁开始,进入幼儿园。6岁开始,进入小学。小学后,则会上中学。中学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初中生,一个是高中生。高中毕业后,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再往上学习,就叫做研究生了。研究生分为两个层次(类似于中学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硕士研究生,一个博士研究生。我们通常说的,考研,专指的是大学生准备报考硕士研究生。如果你很幸运,大学毕业后,考上了研究生,3年后如果顺利毕业的话,就可以再报考博士研究生了,简称考博。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后,就可以拿到人生的最高学位——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后,还可以申请进入博士后流动站,获得一些类似工作的资历。博士后,相当于一个毕业证书(博士后不是学位)。好了,了解了什么是研究生以后,我们来聊聊今天的重点,研究生生活是什么样子?**************************研究生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第一,研究生的学习是一个小团队当你成为研究生以后,一般的大学会给你配备导师组。导师组里面,有一个导师,两个副导师(有时只有一个副导师),如果只有一个副导师的话,再加上你,打牌的时候就三缺一了。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研究生当面会叫导师为某教授。但是私下里,研究生会称呼导师,为老板。几个研究生见面,聊起自己的导师,都会这样讲,你们戴老板如何如何?(这个戴老板的称呼,让人想起来,那个军统特务!哈哈!)第二,研究生的学习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学习一些课程。这些课程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是比较深入的课程。修满毕业要求的基本学分。第二个部分,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要参加答辩会,答辩通过后,学位委员会才能授予你硕士学位。这个是毕业论文是最重要的工作。一般至少3万字。第三,研究生的时间,你总是感觉不够用这才是我要说的重点中的重点。研究生的时间压力相当大。因为,你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为什么会这样呢?有的看官说了,那一定是谈恋爱了。这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直读的研究生,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间。不过,如果一个直读的硕士研究生能正常毕业,又有时间谈恋爱,那真的是天才。一般而言,研究生是相当忙的。学习一些课程,做一些作业。这个时间大约是一年半的时间。这个过程有本科经历的人,基本都能应付。当然,对于跨学科报考的学生而言,也不会那么轻松。比如,你以前是物理专业的本科生,考上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或者你以前是考古专业的本科生,考上了软件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如果是这种情况,这一年半,都会是比较辛苦的。基本上处于跨学科的恶补阶段。当然更辛苦的还是第二个部分——毕业论文(我称之为大论文)。毕业论文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开题就是,提出你想研究的内容。有的大学要求,在开题之前,必须在一定级别的学术期刊上面,发表1到多篇的文章(我称之为小论文)。如果没有发表的文章,是不能开题的。研究生的辛苦根源就在这里。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而言,一篇文章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至少要一年的时间。所以,研究生的前面一年半里,不但要学习很多的课程,要写好小论文,同时,在开题之前发表出来。这个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也有的大学要求,比较人性化,只要在毕业前发表出相应数量的小论文,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你的大论文,至少要写3万字以上,同时,还要提交到知网上面,与前人的文章进行比较,相同之处,不能过多(称之为查找重复的百比率,简称查重)。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大学,取消了研究生必须发表小论文数量的要求,甚至可以不发表小论文。就目前而言,这些大学还是少数。从外在形式上看,研究生就是要发表一些小论文,再潜心地撰写一篇大论文。如果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研究生的学习就要延期了。一般学校规定,硕士研究生可以延期一年。也就是4年后毕业。当然如果博士研究生在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也可以申请延期毕业。延期毕业的时间,不同的学校规定不同。有的学校,博士研究生,我了解的,最长可以10年毕业。单从这个时间上看,攻读学位的难度是可想而知了。第四、看文献看到吐为止强调一点,撰写小论文和大论文都特别艰难。这什么呢?因为,所有的论文都要求,你要有创新点。你想想,你要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首先要知道别人的观点是什么?只有知道前人有什么观点,自己才能去创新。对吧。这样,你就要不断地查找文献,不断地看文献,最后,看文献看到,想吐为止。即使这样也不行,为了学习,吃了止吐药还要看。举个例子,比如,你要研究红学的研究现状。首先你要把《红楼梦》熟读几遍吧,再把所有的红学家发表的文献看一遍吧。当然,理工科的研究生,不但要看中文文献,还要阅读外文文献。说句实在话,别说看了,就让你把这些文献找齐,也得个把月的时间吧。此外,大龄的女研究生还要考虑个人婚姻问题。你说急不急?更可怕的是,有的大学认为研究生三年的学制时间太长,把研究生的学习缩短为两年半了。这更是雪上加霜啊!**************************好了,米特诗袋——就先粗略地介绍一下研究生的生活。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找一些正在读研的学生,问问读研最难的是什么?他一定会告诉你,论文,论文还是论文!当然,也有一些以研究为乐趣的高人,他们很轻松获得了硕士学位。这些人是这个行业的精英,每个行业都有这种人,让我们望尘莫及。不过,这些终究是少数。大部分的人,想去报考研究生的话,最好,先准备好止吐药,三年或四年的止吐药。有的看官说了,原来,读研这么辛苦,那么读研就没有什么好处吗?当然有,这个话题,我们下期再聊。OK,今天,米特诗袋——就与各位聊到这里。谢谢。**************************Meet时代——往期精彩——推荐大学里面你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选择——大三时,要不要准备考研?掌握倒逼式学习方法,大学毕业后,就不会发愁找不到工作经常光顾这三个地方,必然成为学霸人生无坦途,唯有努力和突破金庸的江湖依旧,琼瑶的言情却不在
事件背景Jessica Toothaker 是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生,也是耶鲁大学的访问学生。在她读博期间,她的老板Liza Konnikova从匹兹堡大学跳槽到了耶鲁大学,这就尴尬了啊!这读着一半是跟你走还是不跟你走啊?为此,Jessica Toothaker写了封信发到了Science上,来讲述自己的职业故事: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篇文章讲的故事,再来看看国内研究生们如何处理导师跳槽吧今年3月,当我的导师要求在她的办公室与我交谈时,我以为她想讨论可能关闭实验室的计划。她实际上说的话让我完全吃惊:她要把她的实验室搬到一个新的机构。我可以和她一起离开,抛弃我的生活,但继续从事我热爱的科学研究——或者我可以留下来,找一个新的导师,希望保持我最初项目的一些假象。“不管怎样,你都能拿到博士学位,”她安慰我说。她强调她会尽她所能来支持我,不管我的决定是什么。然而,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两年半时间里,我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当我在过去听说其他学生有类似的情况时,我总是想,“真高兴那不是我。”现在,轮到我了。我最初的反应是冲动的。当我的导师告诉我她要去的那家备受尊敬的机构的名字(耶鲁啊!!)时,我在不到30秒的时间内就决定要搬家。“我爱我的导师和我的项目,我会转学,把新学校的名字写在简历上,“我当时只想着我的事业。几天后,我开始接受现实。我意识到我应该像当初选择我的博士项目那样做这个决定:如果我跟着我的导师搬家,它需要符合我的职业抱负和我的个人生活。搬家对我的另一半有什么影响?我的津贴在一个生活成本更高的新城市是否合适?我们会快乐地生活在那个新城市吗?我真的想转学,重新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吗?随着每一个新问题的出现,我变得越来越不确定。我不想让我的怀疑给我的导师带来负担。毕竟,我已经同意搬家了,而她也已经在努力适应我,包括给我的另一半(也是一名科学家)提供我们团队的研究助理职位。因此,我淡化了自己的担忧,并在例会结束时把它们埋在心底。我一次一个地提到它们,总是以“我不那么担心……”开头,但我确实很担心,这种方法让我为每个未知的细节焦虑了好几个星期。最后,在朋友、家人、另一半和导师的帮助下——我决定坚持我搬家的决定。但这并不是挑战的结束。起初,我以为转到新的机构会很简单。我已经完成了我的课程和教学要求,我的导师的新部门认为我应该能够无缝地整合。所以当我的未来计划决定我需要重新参加资格考试,完成几门课程和一个新的教学要求时,我被吓了一跳,这可能会给我的研究生学位增加至少一年的时间。最后,我决定去我的新学校做一名访问学生,但最终还是在我原来的学校获得了学位。但是在两所学校就读一半也有它的缺点。我每天都在想念我的朋友们,作为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新城市尝试建立一个社交网络,在一个大流行病中感觉是不可能的。我偶尔会经历一波又一波的“冒名顶替者综合症”,觉得自己不配在这个新的、更有声望的机构工作。处理行政细节的电子邮件很长,通常包含这样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从未有学生从事过这种工作。当我无法决定如何回答“你是这里的学生吗?”这样的问题时,像获得大学资助的流感疫苗这样的简单任务就变得复杂起来。尽管有这些挑战,我仍然相信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对我自己来说。如果你们处在类似的情况下,我不能说你们应该做我所做的事情。我所能说的是,你应该努力找到一个在职业和个人方面都适合你的解决方案。记住这一点很有帮助,就像我的导师向我保证的那样,不管怎样,你都能拿到博士学位。(完)国内如何?老板跳槽,在国内也并不罕见。那国内的是怎么处理呢?国内和国外又有哪些区别呢?从Science的故事来看,作者是由选择是走是留的,而在国内的话情况则大不同。以下摘自“卧龙出海”的博文:在国内读博士的同学,肯定会认为,博士生,首先肯定是学校的,其次才是导师的。的确,我们很多人在攻读博士的时候,首先挑选的都是学校,然后,才会挑选里面的导师。也因此,博士生毕业,学校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门门堪堪,论文要多少,奖励要多少,格式要怎样,等等。不符合学校论文格式要求,对不起,返回重写。另外,以前还在见到过这样的讨论,某某读博士,然而和导师关系不好,在学校的帮助下,他重新选择了其他导师。既然学生是学校的,就会遇到以下一个问题:如果其博士生导师跳槽去了别的学校或者单位,这个学生怎么办?这是一个很真实的问题。某学校某杰青准备跳槽去另一个学校发展,然而,他还有一个博士生没有毕业。与此同时,这个学生虽然发表了一篇国际顶尖期刊论文,但是,根据学校要求需要发表两篇SCI才能毕业。为此,为了让其早日毕业,他托朋友在国内某SCI快速发表了一篇论文。因为如果他不能发表这篇论文,而导师已经去了另一所学校工作,那么性质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他不能毕业,这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有以下几条:(1)继续留在学校,找其他老师作为自己导师;(2)继续留在学校,由副导师继续指导,毕业时仍旧以这位老师为第一导师(虽然走了,不能提供指导);(3)和导师一起前往另一所大学。我估计,在国内大学中选择前两种情况的要多很多。然而,如果在国外大学,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知道以下几个真实故事:(1)A教授从伯明翰大学跳槽到帝国理工大学工作,他的学生也跟着到帝国理工大学学习,并获得帝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B教授从新南威尔士大学跳槽到卧龙岗大学工作,他的学生也跟着到卧龙岗大学学习,获得卧龙岗大学博士学位。(3)C教授从卧龙岗大学跳槽到悉尼科技大学工作,他的学生也跟着到了悉尼科技大学,获得悉尼科技大学博士学位。也就在一个多月前,我们学院一位老师跳槽到新南威尔士大学工作,这几天才知道他的博士生也跟着到了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目前属于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博士生。为什么在国外大学,导师跳槽后,其博士生也可以跟着一起跳槽,并获得另一个大学的博士学位呢?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1)国外大学的所有教职工都有博士生招生资格,因此学校招聘到合适的教职员工,就相信他招到的博士生水平。(2)国外大学的博士生的奖学金很多都是导师课题经费提供,而导师跳槽其研究经费可以带走,因而,其招聘到的博士生属于项目的一部分,自然也可以一起带走。(3)国外大学的博士生培养水平和导师有关系,和所在哪一所大学并没有太多的关系。现在,我国高校、中科院在招聘国外优秀人才的时候,往往优先考虑大学排名,而不考虑导师的情况,似乎是一个很不合理的现象。当然,在国外攻读博士生,如果导师都跳槽到MIT等名校,那就太幸福了,至少符合中国国情。最后,导师跳槽,怎么办?跟着高升!!(完)学生受伤以上可见,国内导师跳槽的话,更换导师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毕竟省了两地奔波的麻烦,不过如果院系里面没有相似方向的话,还得换方向,这个就比较坑了,对于即将毕业和刚进实验室的影响不大,就是在中档的学生,估计又要多花点时间才能毕业了。你们身边的同学在导师跳槽之后都是如何选择的呢?#木木西里#内容来源:微算云平台塑料机械的重要组成:挤出机从顶尖学霸沦为“废人”,三次自杀之后,他活成“救赎之神”!埃迪卡拉纪|这些奇异的古老物种正在改写动物演化论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改革开放10年后,大师远去,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进入后傅衣凌时代。在那个求新求变的年华,肩负着前辈的重托,节哀顺变,我们无所选择;砥砺前行,我们无所畏惧。1988年3月,我被推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3月24日至4月10日,我到京出席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4月11日,乘机从北京返回厦门。行装甫卸,便去探望傅衣凌先生,禀报北京开会情形,告诉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七册这个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不过还没有收到样书。屈指一算,距离交稿已有5年,他叹了口气说:“总算了结一桩心愿。”又说:“《治史五十年文编》出版问题,叶显恩那里看来没有希望了,还是你出面和安徽人民出版社交涉好了”。由于我与安徽人民出版社素无来往,过去一年多我都不敢过问。傅先生可能想到我现在是全国政协委员了,说话不至于被不理不睬吧。于是,我用全国政协委员的名义写信给安徽人民出版社负责同志,询问《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处理情况,并表示:如果贵社出版有困难,能否将排版好的铅板奉赠,由我们另找出版社出版?结果,他们很快就答复,同意将铅版无偿赠送。我计划收到时,联系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傅先生知道了,也很开心。顺手拿出一篇稿子,名为《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是陈春声的笔迹,要我看看,帮忙润色。拜读之后,深感这次“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交战”跨度很大,唯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作此文的来由,究竟是傅先生深思后授意,还是学生提议他接受?我不知道也不方便问,只有顺其意,在我认为容易引起误解的、有“出格”之嫌的个别语句作了修正,并征得傅先生点头认可。到了5月,傅先生病情恶化了,逐渐陷入昏迷状态。14日下午,他的贽友章振乾夫妇得知其病重的消息,从福州赶来厦门大学医院探望,他已说不出话来。18时15分,一代史学大师与世长辞。傅先生逝世后,厦门大学立即成立以田昭武校长为主任委员,吴宣恭、章振乾、孙福生、杨国桢为副主任委员的治丧委员会。是时,孙福生是历史系主任,我是历史研究所所长,孙福生领导历史系办公室负责殡仪具体事宜,接受唁电、花圈、奠仪。与师母和亲属商定18日出殡,在大生里厦门殡仪馆设置灵堂。我负责撰写讣告,并为田昭武校长撰写《悼词》。我强忍悲伤,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奋笔疾书,当晚就将讣告发出,通知各地亲属、生前友好,以及相关的大学历史系和历史研究所。我还嘱咐在我门下进修的日本留学生外间碧,打国际长途电话给京都大学的小野和子教授,把讣告传给日本史学界生前友好藤井宏、山根幸夫、森正夫、滨岛敦俊、三木聪等人。中共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治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宣恭到厦大医院向傅先生遗体告别,慰问亲属,对处理善后做了指示和安排,傅先生主持的科研项目由我继续主持完成,傅先生的博士研究生陈春声、郑振满(1986级)和周翔鹤(1987级),硕士研究生王日根(1985级)和郭润涛、张和平(1986级)转入我的名下继续攻读学位,完成学业。18日下午,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有关领导,民主党派负责人,师生和生前友好共300余人,参加在厦门市思明区大生里殡仪馆举行的告别仪式,田昭武校长在悼词中指出,傅衣凌教授的逝世是中国史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厦门大学的重大损失。他虽然和我们永别了,但教泽遗爱永存,学术功业不朽。吴书记亲自审定了我起草的《悼词》。经他修改的悼词原稿,我至今仍然保存着。全文如下:今天,我们以十分沉痛的心情,悼念著名历史学家、前厦门大学副校长傅家麟教授。 傅家麟教授,又名衣凌,福建省福州市人,生于1911年。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35年东渡日本,进法政大学研究院攻读社会学。1937年回国后,从事农村经济史的研究。1941年起,历任协和大学、福建学院、省立师专等校副教授、教授,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文史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回母校厦门大学工作,历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民盟福建省委副主委;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社科联副主任、顾问,福建省历史学会会长;厦门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傅家麟教授是一位追随时代潮流,不断进取的爱国者。早在中学时代,他和同学邓拓等发起组织“野草社”,宣传新文化。三十年代,他接受社会史论战和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洗礼,愤而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抗日战争中,他投入救亡运动,任福建省抗敌后援会编辑股股长,主编《战地通讯》,在中共地下党员的帮助下,正面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抨击投降卖国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的地下组织,参与组织省立四院校教工的罢教罢研斗争,掩护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全国解放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虽屡经坎坷,始终没有改变他的信念,于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傅家麟教授是一位锐意创新、博大精深的学者。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开创了以社会史和经济史相结合为特征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对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倡导以民间文献证史,以民俗乡例证史,是利用契约等民间文书治史的开风气者,所著《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明清农村社会经济》等鸿篇巨制,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日、美汉学界视为一代大师,多次被英国剑桥出版社和美国传记学会收入《世界名人录》和《世界5000名人录》。傅家麟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诲人不倦的导师。他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五十余年,言传身教,不遗全力地培养人才,奖掖后进。他是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明清史和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博士。他亲自培育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不少人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学者。国内以及日本、美国的一些知名学者,接受他的教益,成为私淑弟子。病危之际,他仍念不忘课题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表现他对祖国历史科学和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被钢笔蓝色墨水删掉的文字,主要是傅先生从事进步活动的经历。修改后的定稿是:傅家麟教授是一位追随时代潮流,不断进取的爱国者。早在中学时代,他和同学邓拓等积极宣传新文化。抗日战争中,他投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解放战争时期,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全国解放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虽屡经坎坷,始终没有改变他的信念,于198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篇悼词当时也给治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章振乾先生过目,他当场没有表示什么意见。多少年后,我从《章振乾百岁文集》(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2月版)中得知,他在开追悼会前一天,即5月17日,写了《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学家》的悼念文章,似乎是对此有感而发的吧:“对于傅衣凌,人们全知道他是个学者,是国内外闻名的明清史专家但人们却很少知道他从事进步活动的经历。学术的声誉掩盖了他革命的事迹。三十年代中期他留学日本,为了追求真理,他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学成归国,最初他在福建省银行经研室工作,就和党的地下工作者有直接的联系,做了不少抗日救亡事情;日本投降之后,他应邀主持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文史组;他在民盟被宣布为非法组织的危险时刻,毅然参加盟的地下组织。他曾经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掩护一个共产党的地下据点,使它免受破坏;他支持福建学生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运动,参加组织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省立四院校(省农学院、省医学院、师专学校和省研究院)教工罢课罢研斗争;他和其他同志一道,结合策反工作,把国民党国防部史料局准备运往台湾的全部书籍资料,其中包括从日本关东军手里缴获的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资料,“寄存”在社会科学研究所,这批珍贵的资料在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到厦大时经移交给了厦大。衣凌是个历史学家,可他对于自己的历史却不感兴趣。从这点,我们也可感到他的谦逊和高尚的品格。作为他的一老友,当他逝世的时候,我有责任把浮在脑际的点滴回忆提供出来,作为我们认识这位历史学家在政治历史方面的一些补充,並借此寄托我的哀思。”告别仪式后,我又续写治丧经过的长篇报导《一代学人长逝 中外史界同哀 沉痛悼念傅衣凌教授》,连同傅先生的遗作,发表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上。大师远去的这一年,我牢记傅先生及众多前辈、师长的嘱咐,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明清史学术团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科建设有了新举措。1988年7月下旬,国家教委公布全国高校首批重点学科名单。厦门大学有7个学科上榜,历史系专门史(中国经济史)学科是其中之一。该学科由专门史(中国经济史)博士点与中国古代史博士点联合申报,学术带头人傅衣凌、韩国磐、杨国桢。此时傅先生已逝世两个月,该重点学科建设工作顺位由韩国磐先生和我主持。10月,按照国家教委要求,我在厦门大学学位委员会和韩国磐先生的授权下,起草和制定专门史(中国经济史)重点学科巩固和发展的规划。1992年4月,撰写国家重点学科厦门大学专门史(中国经济史)自查报告和发展规划。12月2日,厦门大学发出厦大研[1992]6号文件,作出设立博士生副导师的决定,其中,郑学檬为中国古代史博士点博士导师韩国磐的博士生副导师;陈支平为中国古代史博士点博士导师杨国桢的博士生副导师。我和韩国磐先生商议,一起停招硕士研究生,把机会让给其他老师,为他们今后申请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创造条件。为扶持陈支平尽快上位,我还把1991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刘永华转入陈支平名下,刘永华成了我最后一个硕士研究生,陈支平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有了新开拓。1988年12月2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同意厦门大学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合作进行“福建与台湾两省风俗习惯的比较研究”,这是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方向从经济史向社会史、从陆地向海洋转变的开端,为日后历史人类学、海洋史学的兴起奠下基础。继续完成傅先生遗下的科研项目。傅先生在1962年承诺编写《明代史纲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1987年人民出版社旧事重提,傅先生在病榻上嘱咐重新启动,遂以我为项目主持人、傅先生为顾问,将《明史新编》申报为国家教委博士点科研项目,同年获得批准。陈支平刚刚博士毕业,并破格提升为副教授,该项目由我和陈支平合著,于1991年10月完成,1993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从1983年开始的“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明清福建地区经济史研究》,由我继续主持,直到完成。1996年7月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知书》(00530号):“傅衣凌、杨国桢负责的1986年七五规划重点项目《明清福建地区经济史》验收合格。”——人才培养有了新突破。1988年9月,傅先生的硕士研究生郭润涛、张和平,与华中师范大学张舜徽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李长弓一起,考取为我的博士研究生。张崇旺、赖红梅考取为我的硕士研究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罗一星来校跟我进修硕士研究生课程一学期。11月13日,陈春声写完博士学位论文《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十八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在厦门大学凌云楼宿舍作《后记》云: 本文的写作,是在许多师友的鼓励和帮助下完成的。作者首先想感谢导师傅家麟教授和杨国桢教授。1986年以来,作者有幸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习明清社会经济史,学到许多进行社会经济史的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史和经济史研究的结合产生了较大兴趣,并更加注重历史研究中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学术价值观也有了很大转变。如果说本文的工作能有什么价值,那完全是这两位诲人不倦的导师教泽所惠。傅先生未能看到本文最后完稿,谨此表示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1991年7月20日,陈春声在中山大学康乐园为同名专著写的《后记》中,追记在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情景: 1986年秋,由于几位老师的鼓励和推荐,蒙傅衣凌教授错爱,我来到厦门大学历史系,跟随这位著名的明清史和社会经济史学家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傅先生已身染重病,但仍把最后的心血倾注到我们几个学生的培养上。正是在他老人家最后两年的心命耳提中,我学到了许多进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开始注意传统农村基层社会的研究,学术价值观有了很大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从傅先生日常工作、生活表现出来的开阔眼界、渊博学识和对青年人的宽容理解中,深深感受到一个德高望重的以学术为志业的大师的风采。傅先生不幸于1988年5月逝世,他老人家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关心祖国学术事业、关怀后辈成长的精神学生将永远铭记。谨此表示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傅先生去世后,杨国桢教授继续指导我完成了与本书同名的博士论文的写作。他审定了论文的大纲,逐字逐句地阅改论文草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现在这本书正是以这一论文为基础修改、扩充而成的。12月20日,郑振满提交博士学位论文《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在第一章前言中谈本文的基本思路及分析构架时指出: 本文的选题、研究及写作过程,是在业师傅衣凌教授和杨国桢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的。如果说,本文尚有可取之处,那完全是两位导师教泽所惠。先师傅衣凌教授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体制,可以分为“公”和“私”两大系统……傅先生把“私”的系统概括为“乡族势力”,并把相应的社会群体称之为“乡族组织”。他认为:“乡族保留了亚细亚公社的残余,但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已多次改变其组织形态,既可以是血缘的,也可以是地缘性的,是一种多层次的、多元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系统,而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乡族组织不仅是国家政权的一种补充工具,也是地主经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国有经济、乡族共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长期共存,是中国传统社会财产所有形态的一大特色。”傅先生提出的乡族理论,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杨国桢教授对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权结构的研究,进一步充实和论证了乡族理论。杨先生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所谓的私人土地所有权,都有形、无形地附着国家的和乡族的共同体土地权利,而这种权利的获得,主要导源于很早形成大一统国家和宗族、村落聚居社会组织而来的传统习惯。”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国家和乡族共同体的双重制约。傅先生和杨先生关于乡族组织的论述,为本文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最后应当说明,本文是在笔者参加国家重点项目“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笔者承担该项目中有关“明清福建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研究任务……本文是这一研究课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陈春声于1989年6月、郑振满于1989年12月,先后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周翔鹤是傅先生1987年9月招收的最后一名博士生,也是以专门史(中国经济史)博士点招收的唯一博士生。1988年5月转入我名下继续攻读,于1991年12月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傅先生的硕士研究生王日根,在傅先生逝世后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留校历史系任教,1991年9月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往事不曾云烟,岁月犹自高歌。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30年,今天重提这些陈年旧事,表示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对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面向未来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历史学科,或许还有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9月29日,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作为全省三所高校之一,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研究生培养有何独到之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郝志峰介绍了经验。据介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坚持“四为”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发展主线,瞄准产业前沿和关键技术,依托省、市共建佛山基地,贯通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途径,深入推进学科专业与行业对接, 校企、校地协同培养一流工程师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短期内实现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与强特色的互促发展。学校在校研究生规模从35人快速增长至1300多人,毕业生超过 7成留在佛山发展。紧紧围绕地方创新需求,推动校地协同发展,培育佛科院研究生教育的“佛山品位”。郝志峰介绍说,围绕佛山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制造业对一流工程师以及自主研发硬核技术的迫切需要,学校不断优化学位点布局,新增学位点与佛山主体产业契合度达60%,专业硕士招生计划数占比82%,每年专硕招生增加数30%以上。同时,提前布局培育建设氢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佛山新兴产业相关学位点,为地方新兴产业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及智力支撑。此外,学校与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以及佛山云浮氢能基地、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实施高端人才互聘,聘请佛山大城工匠定期为研究生开课,聘任佛山市科达洁能等优秀研发人员350多人为研究生兼职导师,挖掘校企联合课程。校地实现了高度协同、融合发展,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孕育专才的肥沃土壤。同时,精心打造佛山基地品牌,着力产教融合特色,练就佛科院研究生教育的“佛山功夫”。郝志峰说,为解决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一纳米的问题,2015年省、市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学校作为基地管理单位,精心打造基地品牌,创立了“高校+中心+示范点”运行模式,吸纳包括中山大学、澳门科大等18所湾区高校以及92家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基地,共同打造协同育人、创新融合发展平台。构建“特色党建引领育人、政府保障协同育人、主副导师关键育人、衔接课程全程育人、研发项目精准育人、质量监管制度育人”的党建铸魂、技术培根的“六育人”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情怀、通理论、懂技术、会管理”的一流工程师。佛山基地深耕产教融合,全面带动学校研究生特色培养,协同育人与创新成效显著。郝志峰介绍说,目前佛山基地已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博士920人,累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600多项,促成产学研合作23项,引进创新团队5个,导师注册成立公司2家,研究生毕业生人均申请专利数从0.58件增长至2.14件。涌现了一大批创新创业标兵,如2016 级控制工程专硕朱振武,在校期间申请专利20件、转让1件,创立佛山市德显达科技有限公司,荣获“全国第五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2017级控制工程专硕魏翱翔,在校期间申请专利14 件,2次获国奖,帮助企业研发全自动液体处理工作站(售价1.2万/台);2017 级食品加工与安全专硕彭月欣、李颖诗分别创立了佛山市六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市神木鸟教育科技公司;还有编写国家规划无人机教材的陈文贵等等,他们是学校为地方基层培养家国情怀的一流工程师和企业家的缩影。郝志峰表示,在充分发挥佛山基地产教融合优势的基础上,学校将继续坚持“根植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和“人人有专利、个个在转化、院院融产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继续保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佛山品位”和“佛山功夫”, 为广东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在全国做示范、树品牌、建标杆,走在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前列。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冯嘉敏 通讯员:黄新雨、林啟霞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罗林
本文为募格学术原创,转载自募格学术(ID:mugexueshu),如需转载请在募格学术原文下留言作者:晨星这个学期有一次上完课,我在课下与学生们闲聊了几句。一位很多次地咨询过我考研的本科生问我:“你当年读博感觉怎么样?除了科研,平时业余时间还做些什么?”我听了,回忆了良久,只记得读博时的时候点灯熬油写论文了,很少记得平时业余时候在干嘛,只好回答:“啊,读博没有业余时间,基本就是寝室与实验室二点一线。”这个孩子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后来,我又仔细地想了一下,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子的。我记得我在读博时好像很多事情都经历过了,应该在空闲时间还是做了很多事情的。我想起了那些读博日子,突然有些汗颜,我想如果我告诉那个问我的孩子真实的读博的状态,他是不是反问我:“如果你喜欢科研之余还保持一点以前的业余爱好,那么你会感到内疚吗?”我将仔细地思考后,在回答他。比如说,你是一个新的博士生,在实验室待了一个月以后,突然意识到你讨厌在空闲时间做研究,你更愿意在早上或者下午或者晚上集中精力花几个小时做研究。你是否决定成为博士生?我这么问是因为会有人建议博士生:“你必须一直对研究工作充满激情和好奇。”(当然不限于研究工作,也包括毕业后上级也会你对你这么说。)如果你既想在工作中保持好奇,在手头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又想放松一下,做一些与科研不相关的事情,享受一下生活快乐,那该怎么办?其实,在当年就有同学说我对科研不是很有激情,但是“对博士充满激情”的门槛是什么?这些诘问真的让我对我当初申请博士学位的决定有些困惑,因为考博时,我确实对读博,对本专业领域内的问题充满了激情。不可否认的是,到现在我对本专业同样仍然有热情,但这还是改变不了我喜欢在其他的时候搞些非科研的事情,例如写写公众号的小文章,听听音乐会,去家附近爬爬山以及陪外出旅游等等。在我当年博一参加某个科研项目已经几个星期后,就开始在网上阅读了很多关于博士学位是否适合你的问题的文章,只是为了证明我已经开始的质疑,质疑我的决定了。当然,本性难移,后来读博时我还是喜欢空出点非科研的时间,去干些非科研的事情,虽然据他们说既然是一个博士生,爱好就应该是“学习”、“思考”、“实践”。搞科研是否就应该不能有自己的业余时间,非把自己逼得发际线不断退化才行?虽然我不是科学家,但是我知道很多干得很不错的科学家业余时间还是干得不错的。三巨头爱因斯坦、普朗克、哈恩有机会凑在一起时,完全可以搞场卖门票的音乐会: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弹钢琴,哈恩进行伴唱。而其他有些名气的科学家也多少有些业余的小爱好:伽利略是天文学家,也是小有名气的诗人与文学批评家。开普勒是在天文学上很有名,但他同时也是音乐家和诗人。冒死研制出狂犬疫苗的巴斯德是生物学家和画家。每年给地球上的顶尖科学家发奖初始的设立者诺贝尔是化学家、诗人、小说家。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和画家,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是个横跨物理、化学和语言学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个诗人。发明莫尔斯电报码的莫尔斯原是一个职业风景画家。生理学家、19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里谢在发现了机体对某种抗原物质的特异反应之余,写过诗歌、剧本、小说,他写的情诗艳丽动人,创作的剧本经常在欧洲各地上演,写的小说由于借用了自己对心理学的研究也无不扣人心弦。美国科学家罗斯虽然因揭示了疟疾的奥秘而荣获1902年诺贝尔医学奖,但他并不是被科研埋没的文学青年,他的爱情小说《奥莎雷的狂欢》是当时美国十大畅销小说之一。美国科学家、口服避孕药发明人杰拉西共发表过1200篇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七部,研究领域涉及天然物质(如类固醇、生物碱、抗生素、萜类化合物等)化学、物理测量(旋光色散、质谱分析等)的化学应用以及从电脑人工智能技术到有机化学的各种问题,但他也写过诗歌、小说和戏剧,他的小说曾在BBC向世界广播,最后因为他的文学成就,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的他又被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后改名多特蒙德工业大学)聘任为文学教授。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霍夫曼因通过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而奖,但他出版过3本诗集等非科研的事情而获得了业余诗人的称号,后来他与同样不安分的大牛杰拉西合作写了文学剧本。我想如何这些科学家们如果在一心只扑在科研上,也不会有这么多也干得这么好的业余爱好。《礼记·杂记下》是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继续或者培养业余时间的兴趣爱好不仅能丰富科研工作之外的生活,还是缓解科研压力、追求精神寄托(读博本身就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的途径。当然我们作为普通博士生而言,不会像那些大牛们有那么高上大的爱好,但像散闲步、读闲书、写小作、听音乐、看电影和陪逛街等都是典型的、有益身心健康的在实验室科研工作以外的兴趣爱好。在读博时,所谓在努力科研终于解决萦绕在你脑海日久的难题后的兴奋能带给你最真实难忘的满足与欣慰。但读博做科研是个漫长的过程。如何应对读博生活中普通而枯燥的每一天?又如何在需要日积月累艰苦地工作才能取得进展的各种无形压力之下坚持前行,顺利毕业?学会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不仅可以使自己科研工作时事半功倍,还能让我们合理分配时间,提高读博时的生活品质(虽然受现实的限制,但自己主观上也应该努力改善自己博士生涯的生活品质。)心理学早就证明,工作时间过长,人的注意力肯定就会涣散,过长的时间并不能保证科研质量。劳逸结合的本质就是在大脑活动的区域进行切换,让不同大脑区域得到轮换工作,让大脑得到休息,以免因其过度疲劳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影响身心健康(比如过劳死和因抑郁症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劳逸结合的方式是博士生们保持科研激情的利器,比如将科研工作分解,在不同工作非强关联的任务之间切换。例如上午阅读文献、下午调试程序、晚上撰写论文的安排有助于缓解审美疲劳,维持良好的科研工作状态。当然除了在工作中注意轮换,抛开工作让自己空闲一点,干点科研之外的事情也是很有必要。所谓“搞科研很忙,很忙!”似乎成为博士生们的口头禅,也似乎成为一个博士生是否努力的标志。所以特别感叹我们祖先的智慧,“忙”=“心”+“亡”,如果心都死了,忙又有什么意义呢?科研是本来是一项富有创造力的令人快乐的活动,被反讽成这样又是为什么?使人痛苦的事情,是不会让人保持多久热情的。真如绿茵场上那些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一样,他们并不是整个90分钟里都在球场上狂奔,而是激烈的对抗过程中不断的暂停休息,以补充体力,从而保证持续的爆发力一样,即使在加时赛时仍然保持进球的能力。因此,保持科研热情,提高专注力和工作效率,有效减轻时间焦虑感,增强决策意识和能力等,重视业余时间放松自己也是必不可少的。我记得当年我们实验室大环境就很好:虽然大家都会努力去阅读文献、编写程序、做实验以及攒论文等,但是大家多少会借鉴一下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Francesco Cirillo)番茄工作法的思路。例如每工作一段时间就允许自己看看网页消息或者闲聊几句,更有甚者,我们曾经在实验室不约而同地一起以破音合唱小曲,这让我们在心情上也很受用。当然,回寝室听听歌或者周末跟同学出去游玩也是很好的劳逸结合方式。我记得我们实验室最好的一个规矩是大师兄(副导师)制订的,或者说带出来的潜移默化的习惯:固定在每周五下午4点开始,除了处理紧急事情,无论硕博生都停止手头的事情,男生们去学校的操场上踢足球,痛快淋漓地出一身汗,女生们去户外散步、打羽毛球或者打排球(我是那时候学会的如何打排球)。当然追剧、灌水聊天或刷微信公众号到凌晨两三点肯定是放松过度了,只会适得其反。重视科研的业余时间,在博士生生涯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这是当年我读博时保持考博前热情的原因之一吧。毕竟只有让心情愉悦地做事情,才能真正对科研产生热情,而兴趣是热情的源泉,张弛有度同样是保持长久热情的源泉。总之,在科研时间之外的放松的过程中,博士生们应遵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毕竟科学研究的目标之一,便是尝试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放松休闲也是在搞科研。是的,读博时,博士生需要保持业余爱好来提高科研效率
为进一步强化导师立德树人作用,完善佛山基地兼职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中心进行了副导师(德育导师与实践导师) 遴选工作。近日,根据《佛山基地关于增设副导师(德育导师与实践导师)的通知》(佛基工〔2019〕28号),浩迪科技梁炳基、蔡高琰等7人被聘为2019年佛山基地副导师。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简称佛山基地)成立于2015年11月,是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其中广东省教育厅负责下达研究生招生计划,佛山市人民政府负责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佛山基地以“高校+中心+示范点”模式运作,目前包括中山大学等15所省内高校、浩迪科技等70家企业示范点进驻佛山基地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佛山基地中心设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负责基地日常运作管理,目前佛山基地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618名,博士研究生2名。 浩迪科技自2014年开始,与广东工业大学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展开联合培养研究生课题合作,并于2019年成为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示范企业。在多年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浩迪科技与广东工业大学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建立了完备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和管理制度,浩迪科技董事长陈声荣先生受聘为广东工业大学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外研究生导师。从2014年开始至今,每年接受1-2名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在进行项目合作开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公司各项完备资源,已培养了毕业研究生多名,目前正在联合培养研究生5名。浩迪科技此次被聘任的7名导师均为企业的研发及管理团队核心成员。未来,浩迪科技全体导师将从实践、德育方面加强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尽心尽责将企业打造成为用电管理系统创新研发人才的“黄埔军校”,为行业发展源源不断输出增长力量。
事件背景Jessica Toothaker 是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生,也是耶鲁大学的访问学生。在她读博期间,她的老板Liza Konnikova从匹兹堡大学跳槽到了耶鲁大学,这就尴尬了啊!这读着一半是跟你走还是不跟你走啊?为此,Jessica Toothaker写了封信发到了Science上,来讲述自己的职业故事:今年3月,当我的导师要求在她的办公室与我交谈时,我以为她想讨论可能关闭实验室的计划。她实际上说的话让我完全吃惊:她要把她的实验室搬到一个新的机构。我可以和她一起离开,抛弃我的生活,但继续从事我热爱的科学研究——或者我可以留下来,找一个新的导师,希望保持我最初项目的一些假象。“不管怎样,你都能拿到博士学位,”她安慰我说。她强调她会尽她所能来支持我,不管我的决定是什么。然而,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两年半时间里,我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当我在过去听说其他学生有类似的情况时,我总是想,“真高兴那不是我。”现在,轮到我了。我最初的反应是冲动的。当我的导师告诉我她要去的那家备受尊敬的机构的名字(耶鲁啊!!)时,我在不到30秒的时间内就决定要搬家。“我爱我的导师和我的项目,我会转学,把新学校的名字写在简历上,“我当时只想着我的事业。几天后,我开始接受现实。我意识到我应该像当初选择我的博士项目那样做这个决定:如果我跟着我的导师搬家,它需要符合我的职业抱负和我的个人生活。搬家对我的另一半有什么影响?我的津贴在一个生活成本更高的新城市是否合适?我们会快乐地生活在那个新城市吗?我真的想转学,重新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吗?随着每一个新问题的出现,我变得越来越不确定。我不想让我的怀疑给我的导师带来负担。毕竟,我已经同意搬家了,而她也已经在努力适应我,包括给我的另一半(也是一名科学家)提供我们团队的研究助理职位。因此,我淡化了自己的担忧,并在例会结束时把它们埋在心底。我一次一个地提到它们,总是以“我不那么担心……”开头,但我确实很担心,这种方法让我为每个未知的细节焦虑了好几个星期。最后,在朋友、家人、另一半和导师的帮助下——我决定坚持我搬家的决定。但这并不是挑战的结束。起初,我以为转到新的机构会很简单。我已经完成了我的课程和教学要求,我的导师的新部门认为我应该能够无缝地整合。所以当我的未来计划决定我需要重新参加资格考试,完成几门课程和一个新的教学要求时,我被吓了一跳,这可能会给我的研究生学位增加至少一年的时间。最后,我决定去我的新学校做一名访问学生,但最终还是在我原来的学校获得了学位。但是在两所学校就读一半也有它的缺点。我每天都在想念我的朋友们,作为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新城市尝试建立一个社交网络,在一个大流行病中感觉是不可能的。我偶尔会经历一波又一波的“冒名顶替者综合症”,觉得自己不配在这个新的、更有声望的机构工作。处理行政细节的电子邮件很长,通常包含这样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从未有学生从事过这种工作。当我无法决定如何回答“你是这里的学生吗?”这样的问题时,像获得大学资助的流感疫苗这样的简单任务就变得复杂起来。尽管有这些挑战,我仍然相信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对我自己来说。如果你们处在类似的情况下,我不能说你们应该做我所做的事情。我所能说的是,你应该努力找到一个在职业和个人方面都适合你的解决方案。记住这一点很有帮助,就像我的导师向我保证的那样,不管怎样,你都能拿到博士学位。(完)国内如何?老板跳槽,在国内也并不罕见。那国内的是怎么处理呢?国内和国外又有哪些区别呢?从Science的故事来看,作者是由选择是走是留的,而在国内的话情况则大不同。以下摘自“卧龙出海”的博文:在国内读博士的同学,肯定会认为,博士生,首先肯定是学校的,其次才是导师的。的确,我们很多人在攻读博士的时候,首先挑选的都是学校,然后,才会挑选里面的导师。也因此,博士生毕业,学校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门门堪堪,论文要多少,奖励要多少,格式要怎样,等等。不符合学校论文格式要求,对不起,返回重写。另外,以前还在见到过这样的讨论,某某读博士,然而和导师关系不好,在学校的帮助下,他重新选择了其他导师。既然学生是学校的,就会遇到以下一个问题:如果其博士生导师跳槽去了别的学校或者单位,这个学生怎么办?这是一个很真实的问题。某学校某杰青准备跳槽去另一个学校发展,然而,他还有一个博士生没有毕业。与此同时,这个学生虽然发表了一篇国际顶尖期刊论文,但是,根据学校要求需要发表两篇SCI才能毕业。为此,为了让其早日毕业,他托朋友在国内某SCI快速发表了一篇论文。因为如果他不能发表这篇论文,而导师已经去了另一所学校工作,那么性质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他不能毕业,这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有以下几条:(1)继续留在学校,找其他老师作为自己导师;(2)继续留在学校,由副导师继续指导,毕业时仍旧以这位老师为第一导师(虽然走了,不能提供指导);(3)和导师一起前往另一所大学。我估计,在国内大学中选择前两种情况的要多很多。然而,如果在国外大学,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知道以下几个真实故事:(1)A教授从伯明翰大学跳槽到帝国理工大学工作,他的学生也跟着到帝国理工大学学习,并获得帝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B教授从新南威尔士大学跳槽到卧龙岗大学工作,他的学生也跟着到卧龙岗大学学习,获得卧龙岗大学博士学位。(3)C教授从卧龙岗大学跳槽到悉尼科技大学工作,他的学生也跟着到了悉尼科技大学,获得悉尼科技大学博士学位。也就在一个多月前,我们学院一位老师跳槽到新南威尔士大学工作,这几天才知道他的博士生也跟着到了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目前属于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博士生。为什么在国外大学,导师跳槽后,其博士生也可以跟着一起跳槽,并获得另一个大学的博士学位呢?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1)国外大学的所有教职工都有博士生招生资格,因此学校招聘到合适的教职员工,就相信他招到的博士生水平。(2)国外大学的博士生的奖学金很多都是导师课题经费提供,而导师跳槽其研究经费可以带走,因而,其招聘到的博士生属于项目的一部分,自然也可以一起带走。(3)国外大学的博士生培养水平和导师有关系,和所在哪一所大学并没有太多的关系。现在,我国高校、中科院在招聘国外优秀人才的时候,往往优先考虑大学排名,而不考虑导师的情况,似乎是一个很不合理的现象。当然,在国外攻读博士生,如果导师都跳槽到MIT等名校,那就太幸福了,至少符合中国国情。最后,导师跳槽,怎么办?跟着高升!!(完)学生受伤以上可见,国内导师跳槽的话,更换导师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毕竟省了两地奔波的麻烦,不过如果院系里面没有相似方向的话,还得换方向,这个就比较坑了,对于即将毕业和刚进实验室的影响不大,就是在中档的学生,估计又要多花点时间才能毕业了。不管怎么样,学生总是倒霉的一方。你们身边的同学在导师跳槽之后都是如何选择的呢?#木木西里#内容来源:微算云平台这可能是一份假的青椒收入调查介绍一位柔性电子领军人物!引用次数超过13.7万次,h因子186+因为冷,冰湖都被冻出圈了!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