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关于某校男主送女主 SCI 论文的新闻顿时让学术界无数博士尽折夭。有人感叹自己这辈子都发表不出来那么多论文。我们姑且不讨论这则新闻的内容,塔主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一篇SCI对博士意味着什么?所有在读的博士都知道,SCI论文发表是一名博士毕业的硬性条件。大部分高校要求博士毕业至少有一篇SCI检索的论文,但是对于博士而言,在读博期间能发表5篇以上的话,足可以用优秀或学术精英来表征博士的优秀了。我们常说,发表一篇SCI能保证毕业,发表两篇能保证找到工作,发表三篇保证找到好工作。所以对于博士而言,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的话,而且其中还有一篇顶级期刊,那么在就业层面基本上是任何一个高校或研究院所都抢着要的状态。所以说,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就足够让一名博士拿5个博士学位,同时还能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工作岗位。从科研角度上而言,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且其中有1篇是顶级期刊的话,一般的高校的科研奖励大概是三四区的SCI文章奖励1万块/篇,二区以上的一般在3到6万/篇,top期刊的奖励另外来算。如果有5篇的话,从科研奖励上来算,这个奖励能达到50万左右。而且从就业角度而言,如果有了五篇SCI后,在应聘工作时,就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和看启动费。现在大部分高校如果有五篇SCI再加有一篇顶级期刊的话,至少会给到80到100万的安家费,同时科研启动费会给的更高。除了这些科研奖励外,五篇SCI会带来更多的荣誉、奖项和科研项目带来的隐形福利,这些福利是长期的也是永久的,往往会让一名科研工作者在学术圈扬名立威,基本上能带来数百万的价值。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开玩笑,说我不要车不要房,我只要5篇SCI就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论文确实是稀缺资源,如果一个博士在读期期间能写出5篇,说明这个博士一定是一名在科研上非常优秀的博士了,一般而言,1篇文章大概是一个优秀的博士1-2年的全部科研心血。如果是发表5篇,那么可以说是博士中的精英群体了。但是有一点注意,塔主不提倡优秀的博士将自己的论文送给自己的对象或者导师,因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自己的科研成果是自己劳动所得到的结晶,如果仅仅将论文作为一种资源,与别人进行交易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山对国家科学工作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阻碍,同时也对学术界的名誉有严重的损害。在科学界容不得半年虚假。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学发展永远不变的真理。希望我们在读的博士要谨记这个真理,克服困难,勇敢的追求科学的高峰,不要把论文作为交换资源去换取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发表sci论文,要选择sci期刊,期刊所在分区不同,发表难度也有差异。那么,sci一区期刊投稿最难发表吗?通常来说是这样的,但凡事总有例外,投稿发表难度还是要根据期刊的具体情况来判断。首先,sci一区期刊投稿难发表,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原因:(1)sci期刊本身就属于金字塔尖的期刊,而sci一区期刊,又是sci期刊中顶尖的期刊,足见,sci一区期刊的地位。一本期刊有这么高的地位,本身就非常不容易,若发表的论文质量不够高,没有影响力,不被引用,是不可能取得这样成绩的。所以,想要在sci一区期刊投稿发表,必须面对非常高的录用标准。录用标准越高,意味着投稿发表的难度也会越高。(2)sci期刊每期都是有版面限制的,不是说在发刊前,录用了多少,就刊登多少。而一篇论文发表在sci一区期刊上,认可度也好,影响力也罢,具有非常高的优势,其他期刊往往无法比拟,这就导致sci一区期刊非常吃香,有能力的作者,都想要发表sci一区论文。所以,作者发表sci一区期刊,面对的竞争压力非常高,对于期刊运营者来说,自然是优中择优。这也是sci一区期刊投稿难发表的另一原因。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sci一区期刊投稿难度非常难。从整体上来说,sci一区期刊投稿最难发表也不为过。其次,sci一区期刊有很多,每本期刊都有相应的标准。也就是说同属sci一区期刊,录用期刊的标准是有差异的。而且sci期刊目录也会定期更新,会有新的期刊成为sci期刊,也会有期刊被剔除sci期刊。因而,想要被sci收录的期刊,各项标准肯定向着sci的标准看齐,甚至有过之。即其他区的sci期刊,有的投稿难度,不一定比sci一区期刊的差。总之,sci一区期刊投稿难度非常大,但你选择的某一sci一区期刊投稿不一定是最难发表的。作者要根据期刊的所处行业以及期刊本身等因素来综合确定,该本期刊是不是最难发表的。想要找容易发表的sci期刊,可以找我们为您推荐。
在每年的高考录取中经常会看到一些高中生因为有突出的学术贡献,比如在某些SCI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因此在大学的自主招生中被顺利录取,但是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在大学读博的很多博士发表一篇SCI一区文章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需要博士在读博期间辛苦做实验和阅读文献才能有这样的成果。那么为何很多高中生就可以发表SCI论文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可能是高中生学术天赋很高。这些高中生虽然还在高中阶段学习,但是自己提前学习了很多大学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英语水平也不错,因此在高中学习业余时间就钻研学术,写出了SCI论文,另外这些论文研究领域本身容易发表SCI。从目前一些高中生发表的SCI论文来看,论文普遍集中在理工科方面,论文主要是实验方面的文章,而这些领域的SCI文章确实比较容易发表,很少有高中生能够发表社科类的文章发表在SCI期刊上。第三个原因,高中生发表SCI论文可能存在学术不端。因为从目前很多高中生发表的论文来看,很多高中生并不是自己独立写作完成,而是有多个作者共同完成,而且这些高中生的父母一般都是在大学当老师,有一定的学术资源。另外在高中本身就面对着严峻的高考压力,每天学习考试的任务比较重,需要高中生每天都要把时间放在学习和考试上面,这样才能提高考试成绩。但是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一个高中生能够发表SCI论文,这说明高中生还需要投入时间去阅读文献做科研,这是很难想象的。那么为何很多博士却很难发表一篇SCI论文呢?主要原因可能也有两个,一是学术钻研领域比较难,而其他研究领域比如生化环材这四大专业发表SCI就比较简单,但物理数学等可能就比较困难。如果一个博士学术研究领域本身比较难,那么想发表SCI也比较困难。二是缺乏学术支持。在博士研究阶段,单独依靠博士自己很难发表论文,还需要依靠自己博导学术支持,需要博导在课题资金、科研方向、论文写作上面给自己支持,这样才可能容易发表SCI论文,但如果博士研究生阶段缺乏这些学术支撑也就比较困难发表SCI了。大家对此还有什么不同看法?
一位研二的学生最近吐槽课题组加了一条新规定,那就是必须有一篇SCI,即使学校可能没有这样的论文规定!本来这种规定应该适用于下一届的研一,然而现在就要开始实施,于是他只能感慨好难!明明应该用新不用久! 硕士生的吐槽对于该改动,一位资深的博三学子说出了内心话:通过对研究生论文收费,养活了多少期刊!大学评优、升职,完全看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根本不考虑论文的内容。直博要5分以上单独一作sci,一般就是3分以上单独一作。你以为那论文都是干货吗?c刊上一次需要多少钱?发论文都成体系了 当然也有学霸博士反驳:不发表论文难道以交卷来论英雄吗?那本硕毕业更水了。现在咱们已经在强化本科教育,要求严进严出,对研究生也应该这样,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应该强化科研能力。如果没有毕业论文卡 越来越多的翟博士!但是发论文似乎已经成了一套商业体系!必须发英文文章有些家长不是很清楚学术上的事情,于是吐槽:硕士水不水先放在一边不说,本科论文普遍不行,但你连查资料、做研究都不会,连最简单的学术问题解决不了 ,对得起你大学生的称呼?其实研究生一般研二才开始分小方向写论文,还要找工作或者转博、出国,真没多少时间!当然不排除研一就定导师的学校。 论文查重直接取消论文这一项,只要通过了硕士阶段所有的考试就可以毕业,不就行了?事实上没这么简单!里面大多数拿不到毕业证的并不是论文的原因,基本都是因为挂科。取消了,更惨,不取消还会逼他们学一学。现阶段除了这些考评学生质量的办法,暂时没有更科学的评判学生质量的办法。任何一项规定都不会完美,不能因为发生个别问题而推翻这一规定。毕竟硕士生上课真的不能和本科生的精度相提并论!对于搞科研的来说,论文是基本素养,必须会写,其实论文格式固定,关键是内容,只要内容够创新有亮点,就没有多大问题。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也要求精不求多。现在很多大学就这样。有同学硕博连读,5年半发了一篇子刊就满足小论文要求了,要是那种水刊,5篇也心虚啊! 本硕博的递进本科生确实可以考虑不要硬论文指标,以基础教育知识成绩为主,毕竟还是多以学习为主,到了硕士、博士阶段论文是需要的,毕竟到了该阶段,要解决科学问题,有人说硕士会变水,难道以前的不水?发的论文量有,质却难以保证……博士论文就得精细,工匠精神。而不是发了2篇C刊才能论文答辩。更有甚者,必须署名博导第一作者,这都变成了什么。博士要解决问题。理工硕士就得解决科学技术问题,人文社会学科就得解决企业和社会问题。博导对博士生放话了 研究生如果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那导师更可以名正言顺地把学生当免费劳动力了。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有论文要求,无良导师才可以用这个卡学生毕业,让学生做免费劳动力,给导师的权限太大了,得罪了他,卡你毕业!关键是没有更好的指标来评价一个学生或者青年人的科研水准,奖项、专利更不靠谱。在新的标准出来之前,贸然取消,那评优秀的时候就成了上面的人点兵点将了!
两个有趣的大学生一名高考学霸在无意识间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材料专业。他当时可能没想到,这个专业是四大“论文发表最猛“的专业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生物、化学和环境科学专业!后来他不喜欢科研,且非常讨厌敲键盘、总结科研数据,却爱上了工程问题,于是换了专业,进入了机械设计行业。相反,有另一位高考学子选择了机械专业,却因为喜欢研究科学中的机理过程,于是他换专业到了化学,最终在本科阶段发了2篇“一作”SCI论文。上述两种学生分别走出和走进了这四大专业中的一个,可以说是很普遍的例子,下面我们就详细来看一下这4个专业的特色。生物领域生物领域学生物为啥容易发文章?其一是前沿性高,很多问题都是新的,而且有些是很欠缺研究的小方向!再加上生物的表征设备丰富,要凑出一篇SCI文章,只需要5组图就足够了。生物领域的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难度较大,因为目前的生物技术发展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支撑起一个行业就业。不过搞生物的做科研的就业机会很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生物领域最近出了一个研究生,他是川大华西的“优毕”,因为3年发了40多篇SCI而走红了,这也足以说明该领域发论文的潜力! 化学化学领域早期做化学的发文章厉害是因为很多研究者都搞“元素添加”,以至于很多人把整张元素表能添加的单质或者化合物都用上了!物理化学里还涉及各类相变以及化学反应,研究化学的人往往会从“热、动”两个力学方面出发去研究海量的化学反应,本质上化学是生物、材料和环境等领域的基础!材料材料领域材料的研究者能够发表大量文章是因为有一个“大功臣”叫纳米材料!纳米类的材料可以说是变化万千,其中以管材、颗粒、线材和石墨烯的研究最为火热!前几年,我看到有人在ACS等顶刊上发表的文章,有各种石墨烯的应用及机理研究!材料类期刊成为论文灌水的重灾区,是因为材料的测试手段实在是太丰富,仅仅是围绕“复合”和“渗杂”两个思路出来的所谓的新材料就数以万计!再加上测试方法与应用领域的不同,材料类的文章自然会漫天飞舞!材料领域最近今年出的青年人才都能排成长队了!手里没几篇10分论文或者子刊,估计都没勇气写本子投上去!没办法,做材料的人太能写论文了!很多985高校的硕士生都是人手一篇SCI吧?不然你都没法毕业!因为发一篇是毕业要求! 环境环境领域环境领域的论文主要围绕一些新鲜话题,比如能源、水处理、CO2处理等问题。环境和能源结合的“神刊EES”的影响因子已经飙升到了30多分。如果研究者再给它点动力,估计都要赶上“Science”了!当然,这仅仅是影响因子而已。能发“科学”的人脑袋再怎么发热也不会投“EES”吧? 交叉学科四大学科的交叉(论文机器)最能发论文的团队一般不是单独做一方面研究的,复合型的研究者通常会把材料、生物等领域互相结合起来,以达到论文总量无穷大的目的,因此这几年最火的一个科研词汇就是“交叉学科”!而不再是“各据一方,互领风骚”的单学科发展了!
作为一名211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一篇SCI论文可能是大多数211院校毕业的基本要求。自己临近毕业终于发表了一篇SCI论文,还是一区,回顾自己第一篇SCI论文从选题、实验、写作、投稿到最终接收发表的经历,过程充满酸甜苦辣,借助LetPub这个平台分享一些tips,希望给科研小伙伴们一点帮助。1.选题我的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在干细胞中的研究与应用,简单来说就是纳米医学,虽然现在还在研究基础阶段,但是未来前景不可限量。刚入师门的时候导师就给了我一个课题,课题涉及到很多化学合成和表征,当时也不知道难做不难做。我本身是学生物出身的,硕士调剂到这里,初来时有很多地方并不熟悉,好在导师比较有耐心,并且研究课题也有一半的实验是和生物相关的。其实选题的关键一是需要前期积累,多看文献,特别是导师给的文献,一定要看熟;其次是要和导师多沟通,虽然课题大多数时候是导师制定,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些自己的想法,要大胆地表达,不要害怕说错或者怕导师批评,有时候一些大胆的想法导师也是非常认同的,好的idea是成功的一半!2.实验课题定下来后就需要着手实验了,需要查好文献,把细节都定下来再动手。有些小伙伴喜欢先动手,在动手过程中进行改进。但是这样实验成功率不高,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去试错。还是建议没有太多实验经验的同学先制定好详细的实验方案,查好文献,把每个实验的实验条件都仔细地制定好,再在实验过程当中进行慢慢的改进,这样做起来心里比较有谱,改进也比较有规律,最终都会得到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当然实验过程当中如果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也应该及时找导师沟通讨论,不要闭门造车,有时候导师一两句话就能够解决困扰了你一两个月的问题,毕竟导师经验丰富,做过的实验比你吃过的米还多。3.写作由于是第一次写SCI论文,自己的英语写作也比较一般,所以只能边写边改。一开始就是瞎写,想到什么写什么,结果初稿给导师看了以后非常不满意,觉得毫无逻辑可言,通篇不知道在说什么,即什么都想说,但是又什么都说不清楚。导师给了几篇写得比较好的参考文献给我,让我照着写,也给我列了一个大纲和一条逻辑主线。导师说写文章就和写小说差不多,要给读者讲一个故事,要把自己故事的主线写清楚,不要想着面面俱到。这样我就按照导师给的大纲一步一步写,不懂怎么表达的地方就查阅相关参考文献,重新写了一个月,把第二稿写完了,导师看了以后也满意了很多,至少不会再杂乱无章,没有主线了。紧接着又进行修改,这里非常感谢我的导师,一直帮我修改,就这样大概历时三个多月,终于完成了可以投的初稿。另外还需要重点说一下的就是图的重要性,一定要美观、清晰、简洁。很多审稿人一般不会非常仔细地阅读你的论文,很多时候就是通过你文章里面的一两张图去理解你的文章,所以文章里面的图一定要做得比较美观大方,不要求高大上,因为不是每个课题组都不差钱可以找专业制图公司画图,但是一定要简洁大方。所以总结一下SCI论文写作就是:1. 先找一两篇优秀SCI论文进行熟读;2. 像写故事那样,按照一条主线把论文写清楚,面面俱到就是什么都讲不清楚;3. 论文里面的图要简洁大方、清晰明了(特别是原理图)。4.投稿当时导师觉得实验处理严谨,数据相对完整,就考虑先尝试投一个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杂志,所以就选了我们业内公认的top杂志Biomaterials去投。一个星期后,文章被主编直接拒稿了。编辑认为文章具有创新性,可惜数据不够丰富,并且建议我们补充动物数据后重新投稿。当时已经是研三第一学期了,再去补动物数据耗时太久,迫于毕业压力,我们决定换期刊再投。第二次投稿,选择的是Small(IF=10.856)改投。可能还是不太甘心吧,觉得文章创新点和数据都比较不错。两个星期后收到主编回复,主编的意见和Biomaterials的差不多。经过两次拒稿,信心受到了不小的打击,重新审视了文章,最后觉得除非补充动物实验,不然很难去冲击top杂志。所以我们改变策略,改投一区的期刊,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定了Nanoscale这个杂志。现在想来当时的选择还是非常正确的。根据Guideline排版完成后,进行投稿。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三个星期,四个星期,没有任何消息,那段时间真是煎熬,每天都要登录上去看看审稿状态。终于等到了期刊的回复,在这里也建议大家不要着急发邮件催促期刊,先耐心等待,no news is good news。三个审稿人,一个同意,一个小修,一个拒稿,最后主编给了重投的机会,但是需要补充实验,特别提到第三个拒稿的审稿人觉得文章语法存在很多问题。于是我们先把审稿人需要我们补充的实验都补好,然后逐一地回答审稿人的问题!审稿人的问题很专业也很棘手,比如有个审稿人说我们的文章在分析实验结果和讨论的时候不够详细,要求增加结果分析和讨论。不得已,我们又着手将文章中的每一个图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另一个审稿人则问我们为什么不进行动物实验,我们也只好如实回答本来是想着做动物实验的,无奈实验室目前不具备这个条件。总之,像导师说的,要客客气气,真真切切地回答好审稿人的所有问题,就算审稿人的一些问题不合理或者十分尖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要态度诚恳,万不可有出格的语言,不过同时也不需要过分讨好审稿人,只要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大部分审稿人还是比较nice的,这也是给大家的一个小经验吧。Nanoscale审稿人的审稿意见5.论文修改与接收根据审稿意见修改完成后,文章交给LetPub帮助润色。由于时间比较着急,我们选择了三个工作日的润色,提交文章时,附上了LetPub的润色证明。非常庆幸,经过两个星期的等待,我们迎来了好消息。第一和第二个审稿人认为文章已经没有任何问题,同意接收,而第三个审稿人提到几个问题,基本就是小修。我们对问题一一做了回答之后返回给主编,主编在三天之后直接接收了我们文章。文章接收的当天,心情那个激动啊,三年的辛苦劳动终于有了回报,毕业也不用愁了,非常地感谢导师和LetPub。在此特别为LetPub做个小广告,他们的服务真的是非常的专业,高效,值得你拥有!Nanoscale的接收函6.总结1)研究生不像本科,还是比较艰苦的,但是只要坚持下来,还是有很多收获;2)课题一定要紧跟导师的方向和步伐,平时要和导师多讨论,特别是开展实验之前,一定要和导师讨论,确定好细节,这样做实验才能事半功倍,拿到满意的结果,就算失败了也利于分析问题所在;3)然后在处理数据和写文章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几篇好的文献进行参考,特别是第一次写SCI的同学,当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写,或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的时候,就可以去看看参考文献,当然写文章时候的逻辑思路也很重要,这就需要和导师多讨论;4)最后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和找靠谱的语法公司,自己的课题适合投什么期刊,除了和导师讨论外,就是平时要多留意经常阅读的期刊,以判断是不是适合自己的课题投稿。语言方面联系靠谱的语法公司进行修改。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本文由掌桥科研整理,平台提供中外文献检索获取服务,拥有1.8亿+篇,月更新百万篇,是科研人员与硕博研究生必备平台之一。掌桥科研最新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下载网站:zhangqiaokeyan.com/SCI论文是评价个人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普遍标准,特别是在论文质量的保证下,“多产性”带来的成果更为震撼,也吸引了更多人去研究论文中的“内涵”。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到多产出SCI论文呢?一、满足SCI期刊的基本要求论文要符合SCI期刊的要求,这是无论发表了多少SCI论文都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SCI期刊有很多种,不同的SCI期刊在领域、栏目设置、分区、影响因素、投稿要求上有不同层面的需求。投稿不同的SCI期刊,论文要满足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需要投稿A期刊,按照B期刊要求进行写作,那可能会被A期刊拒稿。想要熟知投稿期刊的写作要求,可以上该期刊官网进行查询,也可以在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找到对应期刊,下载该期刊已经发表的文章进行学习与比对。二、注重相关领域文献的阅读与积累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注重相关领域文献的阅读与积累。参与专题研究和阅读文献资料,能提高、加深或拓展个人对某一领域的认识。随着自身的不断熟练、专业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那达不到SCI论文多产的痛苦,也就不复存在了。三、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度挖掘一个科研项目,只能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与这个问题相关,还有很多问题可以进行挖掘。在作者发表了一篇SCI论文之后,后续可以围绕这个科研成果,进行深度挖掘,这将会产生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也就有了SCI论文多产的可能性。四、将SCI论文合理的拆分成若干篇如果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一篇SCI论文也不能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将SCI论文合理地分成若干篇。写在最后:总而言之,了解SCI期刊的要求、多做专题研究、多读参考文献,善于思考和挖掘研究的问题都是SCI论文的多产技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需要作者去寻找和思考。
发表SCI论文,难度不是一般的高,录用率低不说了,还得解决语言上的障碍。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硕士研究生想要发表SCI论文,当然是因为好处多。那么,硕士研究生发表SCI论文有什么好处?硕士研究生发表SCI论文有什么好处1、研究生发SCI论文让保博更顺利在研究生期间有突出的成绩,是可以赢得保送博士的资格。对于打算保博的研究生来说,要意识到博士导师最喜欢科研型的学生,他们通过你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来判断你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若在研究生阶段,有发表SCI论文,为自己进入博士学习打下好的基础,在复试阶段占尽优势。2、研究生发SCI论文有助于拿到学位证书学位证书是研究生毕业的文凭,然后硕士学位证书,并不那么容易拿到。很多学校要求,研究生申请毕业,拿到毕业文凭,就必须发表SCI论文,甚至不止发1篇。足见,研究生发SCI论文对自己毕业的重要性。3、研究生发SCI论文有利于申请到更好的学校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被国外一流大学录取,成为研究生的目标。若自己研究生期间发表了SCI论文,可以为自己赢得申请更好学校的机会,也会更容易得到国外教授的好感。国外教授乐意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而SCI学术论文是自己科研能力的有力证明。4、研究生发SCI论文有利于找到好的工作研究生毕业后就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而获得好的就业机会,得证明自己的就业能力。而论文是增加就业竞争力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再加上如今用人单位加大创新能力的看重,若你在就业时,拿出发表SCI论文的成绩,肯定会优先被录用。其实研究生发SCI论文获得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导致公开发表SCI论文成为研究生努力实现的目标。但如今SCI论文岂是那么容易发表,再加上SCI期刊数量相对较少,版面紧张,若自己拿不出高质量的文章,SCI论文发表距离实现总有一步之遥,却难以跨过。知实学术与多本期刊长期合作,提供论文发表渠道,有发表或投刊问题,关注我,发信息与我沟通。
作者:募格课堂,作者:匿名因为我曾经发过几篇开源期刊的论文,所以前几天被问到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开源期刊对学术声誉的影响?”说实话,几年前我根本没考虑过开源期刊还是传统期刊的问题,谁快投谁。作为机械导师的博士研究生,我从事的却是自动化方面的研究,所以在论文发表这方面,导师们除了经费支持,也没法提供什么其他门路。如果我这样的博士研究生还去考虑开源期刊还是传统期刊的问题,纯粹是老寿星上吊——活得不耐烦了。然而,现在我作为一个想要继续在学术圈混的人,也是时候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 先从我的经验谈起。我在读博期间,发表了6篇SCI期刊论文,其中4篇发表在开源期刊。这些期刊包括IEEE旗下的IEEE Access等。此外我还发表了5篇EI期刊论文。发表论文的是中文期刊,这些期刊都收版面费,但是下载上面的论文则需要购买中国知网的数据库,所以我也不清楚这些算开源期刊还是传统期刊。至于剩下的3篇EI会议论文,目前应该算国内的顶级自动化会议,也是收了会议注册费的。此外我还参与了20次SCI期刊论文和EI期刊论文的审稿工作。基于上述经验,我整理了如下表格(表中数据基于我的经验,不具有统计意义)。从收费的角度来讲,SCI开源期刊确实偏贵,大约是EI中文期刊的二到六倍,也就是说一篇最贵的SCI开源期刊论文的经费,可以发表六篇最便宜的EI中文期刊论文。在各种周期方面,开源期刊确实很快。在审稿人数量方面,SCI开源期刊与SCI传统期刊的下限都为二人,至于上限,其实能达到六人的SCI传统期刊也不多。至于审稿人专业水平,因为不好量化,我没有在表格中展示。对于审稿人的专业程度,我主要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以免代入过多个人情绪。我一共收到过30次SCI期刊审稿邀请(能找到邮件的,有些邮件被我删掉了,不计),其中只有4次是来自SCI开源期刊的审稿邀请。在26次SCI传统期刊审稿邀请中,我同意审稿14次。在4次SCI开源期刊的审稿邀请中,我同意审稿4次。除了少数几次拒绝审稿是因为我太忙,大多数拒绝审稿的原因是专业不对口。举例来说,我是研究预测控制的,但是在SCI传统期刊找我审稿时,不止一次送来过人脑活动预测、人类行为预测等等只有一个关键词匹配的文章。SCI开源期刊送来的稿件反而都和我专业相关。所以从审稿人的专业程度来说,我发表论文或参与审稿的SCI开源期刊没有显著地落后于SCI传统期刊。而且我认为由于7天或者14天的审稿周期,可能会排除掉一些专业不相关的猎奇心态者。整体而言,从我的发表和审稿经验来看,SCI开源期刊并不水,只是快。 那么为什么SCI开源期刊的风评越来越差劲?我认为原因不外有二。其一,SCI开源期刊发文量大。以IEEE Access为例,去年的发文量已经突破了15000大关。这些文章里有创新性等各方面比较差的。在我的专业领域,我也可以在该期刊发表的文章中挑出几篇水平较差的。当然在SCI传统期刊发表的文章中,我同样可以找到水平比较差甚至是数据有漏洞的。对比SCI传统期刊每年几十到几百篇的发文量,IEEE Access并不见得很水。但是在同一个期刊看到几篇水平较差的文章,势必会影响我们的观感,从而可能认为这个期刊比较水。从这个角度来讲,SCI开源期刊在口碑方面先天性地处于弱势。其二,SCI开源期刊动了一部分人的蛋糕。人是一种追逐利益的生物,学术圈的人并不都是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圣人君子,SCI开源期刊的出现,严重损害了能够发表SCI传统期刊的学者们的利益,包括职称评定、基金申请等各方面经济、精神方面的利益。所以SCI开源期刊口碑下降的另一个原因,也不排除一些传统学者的打压排挤,甚至是恶意的打压排挤。那么作为一个大潮下的蝼蚁,我们这些初入学术圈的菜鸟,该何去何从?首先,我认为应该在精神上支持开源期刊的发展。传统期刊效率低下,已经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对于自动化等发展速度较快的专业,传统期刊的发表节奏已经显著地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期刊上新近出版的论文使用的还是几年前的技术,甚至是已经濒临淘汰的技术,何其荒谬。开源期刊的效率很高,技术更新很快,所以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开源期刊是更加先进的平台。而且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开源期刊大多对青椒、学生较为友好,而一些传统期刊则被学阀把持,所以开源期刊也是我们的救命稻草。其次,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应该与开源期刊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少在国内,抨击开源期刊是水刊的传统学者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只要这些学者仍然把持着学术话语权,在开源期刊上发表论文就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为了生存,需要低头。最后,我认为所有完全用期刊指标评价论文水平的行为,都是耍流氓。科研机构完全用期刊的指标评价论文水平,本身就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表现。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在什么样的期刊上发表论文,都应该尽力保证发表出去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今天,看到一则报道,她读研两年期间,总共发表 SCI 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5篇;申请了3项中国发明专利和3项国际发明专利;参加了华为中央硬件工程院的实习,获评优秀实习生;今年,又斩获竺可桢奖学金。她就是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高分子材料专业2017级硕士生——连小梅。这位同学确实厉害。SCI论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SCI论文本身来说,我国科研工作者大多面临英语能力匮乏的缺陷,相当难以发表。一名硕士研究生,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确实让人高看一眼。是什么原因让连小梅如此的优秀,报道给出了一个原因:高考失利。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数学一直是连小梅的强项,高考失利,在家人的劝说下选择了较好就业的专业,最终被湖南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录取,她就这样与热爱的数学擦肩而过。没有学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录取到这样一所大学,虽然是985高校,211大学,连小梅应该是不满意的。因为,这是高考失利下的结果,专业和大学,应该都不是她期望的?面对失利,连小梅的办法是积极的应对。自己喜欢数学,虽然学的是化学,但是学科交叉,开拓思维,转换思考方式,更能发挥特长。如今,连小梅取得的成绩非常喜人,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她的经历,也给我们高考志愿填报大学提供了一种思路:一是,志愿填报,可不可以不报考自己强项的专业。这里,连小梅喜欢的专业是数学,而他报考是的化学专业,如今,学习的情况非常好,自己的强项专业还为自己的学习提供了支撑。前两天,一位某省的高考状元还在网上说,自己一直非常喜欢文学,就报考了北大文学院,读了两年之后,非常的后悔,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学习这个专业,只能当一个爱好,非常的后悔。二是,被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录取,一定要 复读吗?连小梅的经历也说明,学习是一件用心去做才能体验快乐与成功的事情。每一个行业,都有许多研究的领域。专业可以慢慢的喜欢,爱好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高三学生,或者成年的我们对专业的认知可能是错误了。了解一个专业,才能喜欢上一个专业。同样,只有了解了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专业。所以,志愿填报时,一定要提前了解专业情况,不要只看专业名称就直接忽略。这样,你可能错过一个好专业,也错过人生的另一条更美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