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盖伦)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力在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推动策略和具体举措上进一步创新突破。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 《意见》依托“双一流” 建设,深化人工智能内涵,促进学科融合,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一方面,以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的重大战略需求为中心,以“需求导向、应用驱动”“项目牵引、多元支持”“跨界融合、精准培养”为基本原则,瞄准“理论、算法、平台、芯片和应用”等急、断、缺的短板领域,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适度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人工智能领域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意见》特别重视多维融合的推动策略。一是学科建设强调“融合发展”,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复合培养”,三是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精密耦合”,四是评价机制强调“组合创新”,推进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分类评价机制,构建有利于教师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人才评价机制。《意见》在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上特别指出,确立专项任务培养研究生机制。以多学科交叉解决重大问题的专项任务作为研究生课题主要来源和培养载体,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在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中,自主确定研究生培养规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成本分摊机制。对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博士生,高校应参照科研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保障和提高博士生相关待遇的具体办法,保护博士生的合法权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今天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扩大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规模。《意见》指出,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综合考虑有关高校高水平师资、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和攻关任务,以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等情况,安排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计划专项增量。积极引导高校通过实施常规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办法,切实优化招生结构,精准扩大人工智能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意见》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社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培养和汇聚具有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和生态系统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学科交叉融合亟待深化,人才培养导向性亟待加强。《意见》强调,要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加大对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稳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构建多类型、高质量、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涵盖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研究,以及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产业创新、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人才。加强人工智能科研伦理教育。鼓励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根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提供试验实践环境,对高校教师开展培训。在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上,《意见》指出,确立专项任务培养研究生机制。以多学科交叉解决重大问题的专项任务作为研究生课题主要来源和培养载体,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在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中,自主确定研究生培养规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成本分摊机制。《意见》强调,健全学位质量保障机制。鼓励高校在人工智能相关学科设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开展多样化教学评价。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设立人工智能专门工作组,负责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学位标准和管理规范制定,承担学位评审相关工作。完善硕博贯通培养和分流退出机制。设立跨学科评议专家组,设置专门的评议要素,适时进行人工智能领域学位论文抽检和人才培养质量专项检查。(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6月8日,教育部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会第四场在浙江召开,现场解读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介绍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新工科”中布局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在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做出总体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而今年4月,教育部组织高校、专家研讨后,研究起草并由部内12个司局共同会签后,印发了《行动计划》。“可以说,《行动计划》是一份汇集各类政策措施,引导、支持高校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等能力的指导性文件。”雷朝滋总结道。他指出,《行动计划》印发后,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接下来,围绕《行动计划》,教育部将尽快落实相关支持政策: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咨询专家组,为高校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系统布局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中心,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入论证人工智能学科内涵,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并尽快提出增加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招生指标的方案,科学合理、稳步有序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智能教育应用战略研究。另外,雷朝滋透露,将引导高校用好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或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在招生和“双一流”建设方面,他提到,高校要把给予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增量落到实处,做到“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同时,教育部支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加强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高校分享人工智能建设成果现场,浙江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分别分享了高校人工智能建设成果和下一阶段的部署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介绍,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之一,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是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均被评为A+学科。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最新数据统计,浙江大学计算机学科进入了全球前1‰,在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中处于前列。下一步,吴朝晖表示,浙江大学将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任务,引领交叉会聚趋势,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学科生态。比如,推动神经系统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人工智能关键领域的互动融合,加快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与教育学、医学、法学、工学、农学等学科的交叉会聚等。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则坚持以基础研究支撑应用技术研究,以军事需求为导向,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发展。“从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上看,军事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具有共通性,因此,清华大学将军事智能高端实验室的建设作为服务人工智能强国战略的核心抓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强调,其中,在军事智能实验室的建设中,清华大学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手都要抓的理念。而在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研究方面,清华大学分别从脑科学和计算切入。“这(从脑科学切入)方面布局不是侧重于支撑现实性人工智能主流应用,而是着眼未来应的主动布局。”尤政补充解释道。对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人工智能发展,该校副校长、教授李建东则谈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将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学科优势,进一步确立“智能感知用”的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多学科交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全融合、科技前沿与教学完全融合,培养适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将扩招:培养模式将改变,重点发展这些交叉学科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扩招途径有哪些?首先是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综合考虑有关高校高水平师资、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和攻关任务,以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等情况,安排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计划专项增量。2019年,教育部就已确定人工智能为新增重点支持领域,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共安排29所高校博士生专项招生计划增量180人,并要求高校按不低于1:1配套支持积极实施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为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贮备战略人才。其次是积极引导高校通过实施常规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办法,切实优化招生结构,精准扩大人工智能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2月28日10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表示,今年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预计同比增加18.9万人。2020研究生计划增量将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并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将重点发展哪些学科?意见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处理与挖掘、智能芯片与系统、数据分析与大数据系统、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相关方向建设。鼓励高校统筹各类资金,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逐渐形成学科优势特色,推动人工智能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2019年,我国在35所高校布设了首批人工智能专业点。此外,人工智能相关本科专业还包括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机器人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医学工程、智能建造、电机电器智能化、智能体育工程、智能车辆工程,以上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布点共1082个,相比2018年增加86%,形成了一批“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更多体现在职业教育方面。教育部2015年发布了新版的高职专业目录,设有软件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产品开发、智能控制技术、智能终端技术与应用等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2016年增补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2018年,全国共有971所学校开设有2277个相关专业点,共招生18.47万人。较2017年,开设相关专业点的学校数量增加51所,专业点数增加376个,招生数增加4.1万余人,约增加309%。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人才需要着重培养高层次人才。然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指出,我国人工智能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跨学科创新平台不足,学科建设缺乏深度交叉融合,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突破较少,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人工智能专业将如何培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指出,“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复合培养’,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大力提升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意见提出,设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依托“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在人工智能发展重大问题和突破方向上,实行联合科研攻关和融合育人,强化课程体系、计算平台、实验环境等条件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共建,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优先支持。意见提出,密切校企合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和骨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合作建设面向重大研究方向或重点行业应用的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应用场景平台、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和实训基地,共建示范性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鼓励企业参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组织开展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技能竞赛,引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创业实践。2018年,教育部组织华为、腾讯、百度、阿里、京东、谷歌、微软等多家企业与高校实施了“智慧环境下《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基于人工智能教育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中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开发与教学评价研究”等1727项人工智能相关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天津大学与中科拓视、武汉大学与小米公司、华中科技大学与容联云通讯、防灾科技学院与百度等分别成立了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意见提出,确立专项任务培养研究生机制。以多学科交叉解决重大问题的专项任务作为研究生课题主要来源和培养载体,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在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中,自主确定研究生培养规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成本分摊机制。对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博士生,高校应参照科研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保障和提高博士生相关待遇的具体办法,保护博士生的合法权益。
3月6日,贝尔科教在深圳举行2019产品发布会,中科院院士徐扬生发表演讲,他认为未来的教育应该以人工智能为主,我们需要新型的劳动力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而众所周知,搞人工智能需要科研力量,而中科院院士徐扬生则谈到了关于研究生的一些事情。徐扬生在贝尔科教2019产品发布会上说到,我挑研究生第一点就是看他会不会干家务活,不会做家务的人学不好工科,因为一没动手能力、二没创造力和想象力。他表示带了很多届研究生,发觉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缺少欲望,任何问题都可以用“随便”来回答,但这个社会,年轻人缺少欲望怎么能有好的发展呢!中科院院士徐扬生认为,人工智能早已进入我们的生活,现在最好的投资就是用新型的教育系统来培养新型的劳动力,时代变了,高科技时代来了,现有的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培养未来复合型人才了,我们现在是时候思考怎样改变教育模式了。徐扬生他表示到,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人类的肉体或许毁灭,但是如果利用人工智能将我们的精神和意识以数据存储的方式存在,我们的精神将永存,人类将“长生不老”!人类在未来社会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去纠结机器人比人类聪明该怎么办,因为快速精准是机器人的强项,但机器人缺少人类的想象力,所以未来人类的主要工作应该是保持文化的延续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未来的时代一定是智能化的时代,但是究竟会智能化到什么程度呢
来源:一财网鼓励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根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提供试验实践环境,对高校教师开展培训。 据国家教育部网站3月3日报道,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要依托“双一流”建设,深化人工智能内涵,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通知指出,加大对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稳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构建多类型、高质量、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涵盖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研究,以及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产业创新、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人才。加强人工智能科研伦理教育。鼓励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根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提供试验实践环境,对高校教师开展培训。有序推动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吸引人工智能前沿领域优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注重人才学科背景的多样化、互补性,实行个性化支持政策,实现不同学科背景人才的系统性整合。以双聘等灵活聘用方式吸引企业和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到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统筹利用各类资源,为人才流动和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通知指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处理与挖掘、智能芯片与系统、数据分析与大数据系统、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相关方向建设。鼓励高校统筹各类资金,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逐渐形成学科优势特色,推动人工智能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通知称,设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依托“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在人工智能发展重大问题和突破方向上,实行联合科研攻关和融合育人,强化课程体系、计算平台、实验环境等条件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共建,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优先支持。责编:李志
10月16日,阿布扎比今日宣布成立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MBZUAI)—— 全球首所培养研究生的研究型人工智能大学。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旨在支持研究学者、企业和政府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学以阿布扎比王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联邦武装部队副最高指挥官谢赫·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殿下的名字命名。他长期倡导阿联酋通过知识和科学思维发展人力资本,引领国家走向未来。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将为人工智能领域引入学术和研究的新模式,向学生和教师提供全球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释放人工智能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潜能。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务部长苏尔坦·艾哈迈德·阿尔·贾比尔博士阁下被任命为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董事会主席,牵头大学的成立工作。他表示:“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的愿景与阿联酋的国家愿景一致,即可持续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整个人类的福祉。在该愿景下,探索创新与尖端技术领域实用解决方案的能力建设和积极参与尤为重要。因此,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从阿布扎比向全世界发出公开邀请,共同激发人工智能的非凡潜能。”苏尔坦·艾哈迈德·阿尔·贾比尔博士阁下补充道:“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世界,如果我们能发挥人类的无限想象力进行全面探索,我们还将实现更多成就。人工智能大学将把人工智能学科带到最前沿的位置,培养并赋能有创造力的带头人,未来将由他们引领我们迈入人工智能新时代。” 该大学董事会由来自全世界的专家组成,其中包括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临时校长、英国牛津大学肿瘤成像学迈克尔·布雷迪(Michael Brady)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特聘教授阿尼尔·杰恩(Anil K. Jain),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教授,技术领域高管与风险投资人李开复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主任丹妮拉·鲁斯(Daniela Rus)教授,以及阿联酋G42集团首席执行官彭晓。 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变革性的影响。据专家观点,到2030年,人工智能或为全球经济贡献近16万亿美元。正因如此,加之阿联酋加快推进知识经济发展,阿联酋在2017年将人工智能列为国家战略重点,宣布通过“人工智能战略2031”的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并任命全球首位人工智能国务部长。专家预估,到2030年,人工智能对阿联酋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将上升至近14%——阿联酋有望成为中东地区人工智能对GDP贡献比例最大的国家。“电力、铁路和智能手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人工智能将为社会和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但这首先需要我们确保完善的基础设施、人才体系和学术机构。阿布扎比国家领导层早就认识到具备这些能力的重要性,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殿下的远见,和他所坚信的知识之于社会进步重要性的观点,即是明证。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的成立,清晰表明阿联酋致力于在本国和全世界鼓励创新并赋能年轻一代的承诺“,苏尔坦·贾比尔表示。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将提供人工智能关键领域——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理学硕士(MSc)和博士学位课程,同时与全世界的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共同担起使人工智能成为产业变革的正面驱动力量的责任。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已与位于阿布扎比的起源人工智能研究院(IIAI)这一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展开合作,进行博士研究生指导和课程开发工作。起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也是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在合作研究上的主要合作伙伴。此外,通过举办区域性和国际性会议、研讨会与专题讨论会,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还将汇聚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
类脑机器人、无人驾驶飞机、背包机器人……这些新奇的创造发明都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成果。科学家预言:未来10年将是人工智能跨越式发展的时代,人才需求量将爆发式增长。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国内高校首个人工智能研究生专业方向,首批122人刚刚入学,他们除了获得院士指导外,还将参加至少1年的企业实习,接触最前沿的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表示,人工智能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他透露,目前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拥有的工业机器人只有49台,而全球平均数是69台,韩国更是达到了531台。未来到2030年,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要达到300台左右,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非常广泛。北航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亚告诉记者,人工智能专业方向首批研究生是全国统一招考进入北航,然后通过专业选择就读人工智能方向,“他们中虽然超过一半人之前没有软件专业的学习经历,甚至还有经管类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但是都对人工智能有浓厚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工科学习基础。”王亚说,学院为这批学生配备了强大的师资力量:30%的老师是业界知名学者,包括像李德毅这样的院士;30%的老师是企业界的专家;还有40%的高校教师。学习期间,这批学生将打破校企隔阂,深入学习认知科学、类脑科学、机器人、无人系统等学科,并且到一线企业接触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
原标题:国家将加快人工智能研究生培养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文,指出要依托“双一流”建设,深化人工智能内涵,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 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
来源:科技日报“现在教育系统也行动起来了,我们的政府、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等正在形成各具特色、衔接有序、充满活力、人工智能发展良好的中国生态。”6月8日,教育部在浙江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曾为《行动计划》制定给出建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强调,要加大对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力度。“讨论《行动计划》时,我们就提出,整个社会迫切需要人工智能人才,但真正人工智能方向的人才太少。”潘云鹤说,人工智能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人才培养,但若把其他专业研究生名额转给人工智能类专业,难度较大。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做“增量改革”,适当增加人工智能类专业研究生名额。这一点也明确写入了《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于今年4月份发布。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行动计划》是一份汇集各类政策措施,引导、支持高校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等能力的指导性文件。从“优化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和“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提出18条重点任务和三个细化专栏,着力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创新。为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从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重点提出“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鼓励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等任务。对此,潘云鹤表示,建议教育部“迅速下名额”,提高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数量,满足社会需求。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给出了一组数据。根据2018年4月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我国研究生教育一共有13个大类,111个一级学科,493个二级学科,其中直接出现“智能”二字的仅有一个二级学科,即模式识别和智能系统。“不过,还有很多二级学科与人工智能强关联。”《行动计划》中也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浙江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可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高校之一,吴飞透露,他们正在论证人工智能一级交叉学科。要摸索的第一件事,就是“教什么”。吴飞认为,人工智能的特点是“至小有内,至大无外”,可由多个内核向外拓展。浙江大学也根据人工智能的这一特点,设计了研究生课程体系。记者看到,必修课分为数学与统计学、智能与认知科学、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四大类,方向必修类则有智能教育、智能法学、智能金融、智能农学、智能医学和智能文学等,还特别设置了综合必修类课程人工智能伦理学。“学生学什么,内核一定要清楚。”吴飞认为,新设立的人工智能学院或者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其目标是培养前沿性和复合型人才,否则没有必要和计算机学院重复建设。不止是浙大,多所高校已经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并在“交叉”上下功夫。为了推动人工智能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清华大学成立了学科交叉研究领导小组,出台了多个支持跨学科交叉智能研究的文件。如跨院系的教师兼职制度,计算机系的教授可以到生命学院兼职;还出台了跨学科交叉学位评定制度。“这对于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人才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说。他也强调,高校要特别重视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承担起引领未来发展的责任。(记者 张盖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