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鹏飞欢迎关注:说教育院士的学术报告会往事随风一个大学同学精神失常了十多年,最近偶然看到他妈妈的微博,实在是不敢恭维。不过也算是搞清楚他精神失常的原因了。国内读博的导师是院士,在美国做了几年博士后,回国时没有文章,在小学校当讲师。一年多以后两篇在美国的工作发出来了,刊物还不错,于是找院长要教授,院长以没有“讲师跳到教授”的先例拒绝了,于是心态失衡,这是病的诱因。话说如果回国时文章已经出来了,大约是可以给教授的。讲师跳教授?太难了!也实在是没有道理,毕竟文章不是回国之后做的。考研党的忐忑院士课题组的优势最近,一名考研党因为自己的大导师也是院士而发愁。有的院士课题组的学生,二十多岁就在“Nature, 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发文章了,而小课题组的学生每天忙得碌碌无为,晚上和一起写作业的几个直博生一起研究防脱发洗发水?自己的发文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哪个大学的?每次和其他学校的学霸一起交流就很受挫?好啦知道他们的导师是院士啦!院士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报账什么的会来得很快,财务的人本来脾气很暴躁,但是听了是某某院士课题组,那嘴脸就开始变了!财务处是我读书期间最不喜欢的部门,报账去投递还好,老师们大都傲娇脾气差,还看人下饺子。有一次我只是去取不能报的发票,我前面的老师算错了账,但是财务处老师耐心地把报账单核算了三四遍。到我的时候,呵呵!二话不说,骂了我十来分钟。如果学生的导师是院士组的,态度客气得不得了!考研党的导师是院长院士课题组的难点某研究生抱怨道:“日常难熬?明天开始不出门了!”这一周就听闻了两个退学的消息:一个是同级的同学,觉得压力太大就退学了。还有一个是研二的师姐,导师是院士,回所以后觉得所里气氛太压抑就退学了,真心佩服!做了我一直想做的事儿。好些大学的问题就是:本科生见不到教授。越是名牌教授,越不给本科生或研究生上课。据说,某985高校有一个博士研究生,导师是院士,一直到毕业,都没有和单独和导师见过几次面!考研党的导师是院士
在当今,导师要成为院士,可能只是差了“懂事”的研究生现在的教育体制非常奇怪,高校教育现在越来功利化,导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从之前的师生情谊变成一种公司制度的雇佣剥削,其实理想中的研究生,不是应该在导师的帮助下,了解所研究的方向,规划自己的学术生涯,顺利的毕业,学生敬重导师,学生得到老师的专业意见,所以慢慢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大拿”。可是现在的高校教育越来越成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学生选了导师,但是指导学生的更多的却是关系比较近的学长学姐,但是学长学姐毕竟比不了导师啊,研究生的课题有时候也有他们无法解决的存在,研究生上学是为了学习和钻研更多的问题,作为毕业的证明,需要写出论文来证明自己,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术抄袭,数据造假被公众发现,不仅是硕士的毕业论文,还有导师自己的研究论文,也爆出存在造假,而且第一作者也大多名不副实。一部分导师对于自己的研究生完全不管不顾,正所谓自生自灭,但是遇见能力强的学生,能够从领域写出有价值的论文的研究生,这时候导师会用各种旁敲侧击,甚至直接强取豪夺,让学生在自己的论文上署名自己的名字。躺在学生的论文上,收获着荣誉和鲜花。目前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虽然让经济大步向前发展,但是也让之前满是温情和人文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教师想着获得经济效益,老师的时间已经大部分从学生的身上抽离出来,放到校外的项目,放到自己的副业上,导师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将指导的时间省下来,但是因为导师是学生的老师,学生有了成绩,在重大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之后,这样的导师也会获得一些资格,一些头衔,比如“院士”,好的学生能将导师送上院士,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学生成了老师手中获得名誉与地位的资源,而且还是那种速生资源,学生入了某导师的麾下,一下就进入公司中被压榨的员工的角色,导师也被称为boss,学生就是下属,选学生的时候,某些导师利用手中的资源,招收那些有才能,将来能做出成绩的学生,学生也会因为导师的资源而主动选择导师,之后再逼迫学生,让出自己的工作职责,不仅是工作上的任务,家里的孩子放学接送也是自己的研究生去做,家里养了狗也让研究生去遛,不仅这样压榨学生的价值,而且学生产出的成果署名自己。这样的导师真的配得上他那导师的头衔吗,这样的老师又能为中国的科研做些什么呢?
哈佛大学的高校文化近日,网络中有一则帖子比较火,某网友研究生在网络匿名发表自己对研究生生涯的总结,虽然自己名誉的导师是一位院士,但是直到毕业,这名研究生都没有单独和院士导师说过话,从而引发网友的众议,甚至有人把美国哈佛大学的高校文化拿来对比,对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来说,很多人的科研水平甚至比中国的院士都强很多,然而在哈佛大学却有一则文化,那就是每年给本科生专拨一笔钱,专款专用,只能用来请教授吃饭,为得就是让哈佛的本科生可以和感兴趣的教授们近距离接触,让教授和学生直接更多的信息交流在提升学生对科研的乐趣,以及教授对学生们对学习的看法,并不是一份巨款,仅仅是一顿快餐的价格。这样的校园文化看起来很美,但是对于中国高校来说并不适合,哈佛大学的规模很小,师生比很大,虽然教授们时间很忙,但是一顿快餐的时间还是有,同时通过同学的预约数量,也可以看出哪些教授更受学生们的欢迎。国内的导师制相对于院士导师从未单独谈话的尴尬,一位网友留言:“我就比较幸运,我导师是长江学者,单独说的话可以写满一页A4纸”。其实从这些言论就可以看出国内导师制的尴尬,国内很多研究生导师仅仅是挂名而已,由于工作太忙等原因,真正带研究生的是院士项目组里的副教授、博士后等人,如果是中科院的大项目组,研究生很可能直接被下放到实验车间进行工作和学习,因此在网络中会有这样的言论,如果想要走学术路线,最好不要报考中科院的研究生,毕竟中科院更注重科技转化,很多所谓的大的科研项目并不重视基础学术实验,而且很多大项目已经进入尾声,可以学到是仅仅是生产经验而已。相比高校的院士还在讲台上上课,很多中科院的院士们很多都是大项目的总工,占据研究所的招生名额,然而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自己的研究生,因此,直到毕业都没有单独和研究生谈话,也并不奇怪。院士眼中的毕业生就业难一场疫情让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网络热门话题,而中科院院士郑永飞的发言令很多高校毕业生感到寒心,郑永飞院士建议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重新进行技能培训,然后在进入求职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是高等教育“过剩产能”,学校教授的知识,并不是市场所需求的知识,中国的高等教育需改革,高校高等教育的金字塔必须保持,否则大量同质化、低质化的本科、研究生毕业生,不能满足高端科研的需求,又不能满足生产技能市场的需求,“不上不下”的就业难,这是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最主要的矛盾,毕竟中国高考录取率从5%提升至接近80%,高校的师资和容量并不能保证所有的高校都具有高水平!即便是院士和长江学者的导师,如果不能亲自教导学生,那么有名无实的导师,并不能为社会培养更高端的科研人才!
中科院的研究生科研水平低见风使舵的媒体随着教育部清理“唯五”运动的开展,最近不断有对中国科研反思的文章涌现,最近《科学新闻》刊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的一篇署名文章《研究生:我们的任务是把导师培养成院士》,文章中揭示了中国研究生的辛苦和浑水摸鱼的中国各类科研人才专家们,其实这篇文章应该加一个专有名词才会显得更加的合理,那就是《中科院的研究生:我们的任务是把导师培养成院士》,中科院JCR期刊曾做过一项统计,中国科研机构和美国哈佛大学的数据对比,中国科研机构中最好的中国科技大学高引论文率也不到哈佛大学的一半,然而中科院教授团队高引率低于清华和北大,中科院的研究生团队更是低到可怜!拯救生源的国科大本科班中科院的研究生生源差到想哭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引率非常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研究生生源质量就是最大的弊病,每年中国顶尖高校最优学校会选择申请海外高校或研究所,中等的学子被高校保研截流,每年留给中科院的研究生质量可想而知,正是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中科院大学才在2014年排除众议开启本科生的培养,从2018年的本科生毕业情况来看,本科淘汰率惊人,但是大部分学子都很优秀,甚至很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科院博士毕业生的水准。正是受到这样的鼓舞,未来中科院大学将加大和国内高校对优秀高考生源的争抢!和施一公共同获奖的80后导师80后导师想要说:中国研究生太脆弱矫情又迷茫从2017年出走美国普林斯顿的清华颜宁,到2018年出走美国麻省理工的北大80后天才教授许晨阳,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询问,为何这些优秀的人才回国后选择再次归海?颜宁通过微博透露出区别,在清华大学的时候,她根本不愁科研经费,在美国为30万美元的经费都需要费力的申请,但是美国对教授的个人待遇却很高,团队中可以招到来自全球最优秀的博士生和博士后,自己做科研反而变得更加轻松!一位国内的海归教授回国招到看似成绩不错的硕士和博士,但是进入他的课题组后,立马感觉到很多的不适应,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造成中国本科生的素质整体下降,加上一些高校本校保研名额高到50%以上,很多本科生轻松地就可以获得保研机会,而很多研究生并没有科研目标和自己的人生规划,只是把硕博当成镀金的人生简历,根本不适合做科研工作,更有人把考研当成逃避就业压力的一种选择,加上中国研究生宽松的毕业方式,很多研究生把考研当成本科适应社会的一种缓冲,加上中国社会招聘对高学历的机型需求,造成对科研没有兴趣的人从事了研究生的报考。对比自己在海外经常熬夜做实验,很清楚选择科研,一定就是一条艰苦的道路,这些没有抱着将来从事科研的学生们,直接把这些导师们逼疯,甚至很多导师为了这些研究生可以顺利毕业,还得帮这些研究生写论文!院士评选值得去思考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研究生的抱怨没有意义,如果研究生感觉得自己为了自己的导师申请院士作出了贡献,那么小编需要恭喜这位研究生,你已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研究生的工作就是帮助自己的导师成为院士或者是知名专家,这个命题一定错都没有,如果一位科研人员没有目标,那么他的科研水平也不会好到哪里!海外知名的教授对于名誉看的非常的重,因此才有非常严谨的科学学术风气,而国内很多科研院士成为行政官员们都想要的荣耀,让中国科学院院士变得更加的势利,中国科研环境是有问题,但是真像一位80后研究生导师说的一样,他现在的努力,就是从自身做起为了改变现状,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培养他们严谨的科研学术风,当每一位80后科研学者严格律己的时候,一代人足矣转变中国的科研风向!最后再次谴责南京大学80后青年长江学者梁莹的学术不端行为!单选|中国的科研环境如何改善?严惩科研造假和学术不端的教授弱化科研数量考核,加强质量考核高校扩招大跃进,宽进严出!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本文系募格课堂原创,转载开白请后台联系。作者:一木同学 随着疫情结束,研究生复试和保研夏令营也逐步有条不紊的开展,不管是为了眼下顺利入学,还是日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选择一个合适的导师都是重中之重。近日来,许多学弟学妹私信问我关于研究生导师选择的心得经验,看到大部分人一说到导师还是希望首选院士长江杰青,一心想进大佬的课题组,我感觉有必要谈谈自己对于选导师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各专业和学校差异较大,仅供参考,如有不妥,欢迎诸位批评指正。首先简单交代一下背景和个人情况,国内某985、双一流学校直博生,TOP专业,目前博士在读,导师在业内小有名气,隶属化学类偏生物材料方向。先说说我个人的选导师经历吧,我在夏令营的时候接触到现在的组和导师,当时没考虑老师的名气和水平,第一看中的是个人兴趣。因为比较喜欢这个课题组的方向,就特意进行了了解,加上在夏令营时组里的师兄师姐材料和问答准备比较充分,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觉得组内人际关系融洽,科研氛围很好,就基本上确定了志愿。后来在小导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实验室,也大体了解了组里在做的几个方向,感觉跟自己的兴趣爱好比较一致,最终就敲定了导师和志愿。报考时,我的录取导师是课题组组长,属于各种荣誉加身的大佬,我也查了他的各种科研成果,感觉很满意,满心期待抱住大佬大腿走上人生巅峰(哈哈哈)。结果后来进组才发现,大佬在某系统任职,平时根本不在组里,组里的各项事务也都交给下面的小老师打理,别说对你进行指导了,连课题组里有你这号人可能都不知道(捂脸…)。我的实际指导老师(即所谓的小老师),是大佬的曾弟子,也就是课题组里读完硕博留下的年轻老师。但是很幸运,我的小老师能力很强,各种idea层出不穷,还发了CNS,属于大家公认的青年才俊,给我提了很多不错的实验思路,所以我虽然没抱上大佬大腿,也不至于有太大的心理落差,整体对自己的选择还是很满意的。但有别的朋友就比较惨……选导师一步走错,后悔三年。举几个我身边的例子吧:朋友A保研,各项能力出众,报考时看重老师名气,过五关斩六将进了学院有名的杰青组,老师Push到不行(毕竟成果跟压榨成正比),他们研一就开始各种干活打卡,科研压力巨大,每天都觉得人生灰暗。(当然,老师是真的厉害,基本上每隔几天就能看到又发了if10以上的期刊);朋友B考研,各项能力都很优秀,报考时挂名了院士,以为离成功仅有咫尺之遥。然而,开学后发现院士并不带学生,他被分给了下面的小老师,而因为没有提前了解老师情况,他就随机了一个小导师,最后发现这个实际带他的老师能力不够,没有好的科研方案,天天催他自己看文献找思路,让他感受到了世界的浓浓恶意……;朋友C,报考的时候被一个年轻老师的人格魅力吸引(该导师刚入职不久,要名气没名气,要经费没经费),毅然选择了追随。结果入学后惊喜地发现老师很有实力,只是还没有展现出来,平时对他的学业指导尽心尽力,实验更是常常亲自上手教,让他的科研之路走得顺畅无比,而且因为年龄相差不是太大,两个人交流没有太大压力,实验做得也很顺,改文章也很快,让他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比正确。综合以上几个例子,我觉得选导师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确自己的最终目标。拿工科类专业来说,搞学术(发paper)的一般实际应用都不太行,毕竟科研需要创新性,高IF和工业应用不可兼得;而搞实际应用,专心横向的,一般发不了太好的文章。而且大概率进组是帮忙给老板和企业打工。如果打算走科研道路,读博乃至继续深造,我个人建议选择好发文章的老师,毕竟现在SCI还是大家心里的那杆秤,硬件不够很难继续发展。而对打算硕士毕业进厂或者工作单位的学生来说,找个校企合作的导师是很好的方案。我身边也有很多师兄师姐毕业后直接进了导师的厂子,或者在帮工厂做项目的时候被看中,工作问题一波解决,但是这种在学校期间可能在科研上的成果就没有那么多了。两者间的利弊还需自己权衡。如果确定自己想搞学术,接下来的导师怎么选呢。好多同学一说到选导师,就把眼光放得很高很高,非院士长江不可。在此我想要申明一点,导师厉害不代表你厉害,你自己做出的成果才是实实在在属于你的。诚然,找大佬意味你能收获高质量的导师团队,大把的资源人脉,大佬能给你提供的是高质量平台和高水平的圈子,让你在同等情况下站的更高。不过,导师的人品和学术水平同样重要,大佬之前有的成果多,并不意味着他对于目前最新最热的方向了解的比普通导师更多。就我周围来看,大老板多数都转而从政或从商,心思早已不在学术上,可能只会和你聊哲学、谈人生,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或许对你的人生有帮助,然而对想要读硕博、混文凭的研究生而言,可能还不如实实在在的指导来的重要。再说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为一个实验室小白,大佬手下那么多人,这些资源真正能够分配到你头上的又有多少呢。当然,老板的人脉和资源,也会在很多时候无形的帮到你,毕竟地位在那摆着,毕业论文上有院士的签名听起来还是很厉害的。相比来说,认真负责的年轻老师对于前沿内容掌握得更多,能更好地把握科研动向,而他们本身有学校的考核压力,也会更加积极上进,同时手下学生少,所以他们对学生的指导更加尽心尽力,能让你真的学到很多东西。这样对研究生的入门和发paper都比较有帮助。但是小老师资源不够,经费不足,好多时候他们搞答辩写本子自顾不暇,种种缺陷也确实令人头疼……最后,最最重要的,要提前打听好导师人品和秉性,多和组里的师兄师姐们打听打听,小心遇到恐怖和性格奇葩的老师,发不了文章事小,被折磨出精神问题可就得不偿失了。说了这么多,到底怎么确定导师还是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理性选择。再三权衡利弊,毕竟人生大事,马虎不得呀。但是一旦决定了,不管如何,就一起坚定努力的走下去吧,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刻。祝各位都顺利进入心仪课题组,在学术领域发光发热,与诸君共勉!
开学研一,迎着小雨,到了北京,一夜的火车,到的时候早上六点多,在一夜没怎么睡觉的情况下,下车拉着自己的大行李箱直奔地铁站,不到半小时就来到了学校。报道第一天注定充满了疲累,把菜鸟驿站的行李搬到十三楼,在宿舍收拾好,这一天也算过完了。舍友有来自新疆的,有来自河北的,有来自河南的,妹子们一个177,一个174,一个164,我一个170夹在中间不上不下,一起出门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第二天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校长和党委书记,知名校友和优秀师兄,都对我们这些即将踏入研究生生活的新生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及殷切期望。开学典礼过后,我和同门就商量着去见导师,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兴奋。我的导师是一位女导师,人很年轻,在没见到她之前,我觉得她有三十岁。可是在我们推开实验室五楼的门,见到她之后,觉得这老师也就20岁吧,因为导师实在是太漂亮太年轻了。导师很热情,一直在给我们搬凳子让我们坐下。导师说话很温柔,很有条理,听起来很舒服,很注重眼神交流,说话时会跟我和另外一个同门有眼神交流,让我们两个听她讲话丝毫没有分神。在办公室里,还有好多师兄师姐在看文献,导师和我们聊了大概一个多小时。首先导师关心了一下我们两个这两天在学校有没有什么不适应,问了一下我们的宿舍情况,生活方面的问题,看到我们都安排妥当了,她也就放心了。我所在的研究生学校选课选的很急,报道那天就已经开始选课了,我和同门那天下午提交了培养计划,没想到老师去别的学校交流了。因为怕选不上课,所以我请老师有时间就审核一下我们的培养计划,老师当天晚上在忙完自己的事情之后就帮我们审核了,我和同门当天晚上就选择好了自己想要去上的课程,避免有选不上课的情况发生。接下来老师又向我们介绍了一下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介绍了一下实验室目前在做的课题以及主要的研究方向。然后老师和我们讲了一下关于研究生生活的一些注意事项或者说是殷切期望。一、要自信其实一个狂傲的人比一个自卑的人要好得多。作为一名研究生,必备的一个素质就是自信,对自己有信心,因为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这时候自信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二、不要怕犯错导师说我们平时会犯错是很正常的,如果你们研究生生活一帆风顺,远远没有犯点儿错学到的东西更多。导师说现在你们犯错没事儿,有实验室给你们兜着,有学校给你们兜着,但是出了校门企业不会给你们兜着,现在犯错比在工作中犯错好得多。三、不要怕批评导师说在你们平时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时,我一定会批评你们,其实批评你们也是为了你们好。我个人觉得我有时候是需要一些批评的声音在的,如果我听到的都是好的声音,我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存在问题。话题又回到自信上来,无论谁怎么批评你,心里一定要有数,还是要忠于自己的内心,继续自信。有问题及时调整,但是心里要一直相信自己。四、明白研究生生活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本科老师可能会直接告诉这个东西是什么,但是研究生的学习更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个东西是什么。本质上这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简单的聊了聊这些之后,导师又带我们在五楼的实验室,三楼的实验室,一楼的实验室看了看,和我们讲解了一下。一楼逛完时,刚好到饭点,导师让我们去吃饭,怕一会儿餐厅人多,我们目送着导师进了电梯,走出了科技大厦。没有想象中的紧张,有的是见到导师之后的心安。我们实验室和院士的实验室挨着,都在同一楼层。课题组大老板是学科带头人,无形中给我们增加了很多信心。研究生生活,加油以上是关于研究生开学生活的一点儿记录,喜欢本文,欢迎点赞关注@若璇笔谈,陪你一起成长,共同精进!
有考研想法或者已经决定考研的同学们,最好从现在开始就准备考研的各项事宜。那么对于考研报考来说,选择导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每年都会有学生在衡量报个副教授(一般是硕导)还是正教授(一般是硕导和博导),纠结程度不亚于考外校还是考本校。那么到底正教授和副教授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这么多人迟迟做不了选择?导师拨穗、资历不同、科研能力不同副教授和教授从名字上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教授的资历更高,对应的科研能力也更强。包括研究的方向较多,可选择性强,科研项目较多,有足够的经费支撑,科研成果多,科研平台更高等。而副教授一般来说,项目较少,研究方向单一,成果较少。小编所在的课题组导师是二级教授,每年的项目经费就有几百万,有的导师真是几千万,但同一学院其他副教授,项目少的可怜,经费也捉襟见肘。这一点来说,教授完胜。培养方式不同教授所建立的课题组,博硕士成员较多,有的还有很多副教授或讲师。因此,对于新入组的硕士而言,很有可能就是小老师甚至博士师兄师姐带你,毕竟博导都太忙了。具体来讲,一开始他们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后面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就需要自己动手自己学习,而导师是在组会上对你进行指导,给你的大方向进行把控,但具体实验遇到什么问题,你就去求助小老师即可。这种培养方式类似于散养。而资历较高的副教授,自己的项目不多,所以会专心带你。从入学后的文献综述,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写论文等,每一步都有自己导师的参与。很多导师还会专门每周抽时间听你汇报,给你解决各种问题等。小编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这种导师,天天上演与导师的相爱相杀。这种培养方式类似于精心培养。我与导师的日常有的刚成为副教授,很有可能是某个大教授麾下的小老师,这个时候基本就是把你送到大教授那边,和大教授的学生一起培养。而自己的导师则像一个大师兄领导着你们。有时可能和你们一起被领导教育。但这种导师一般都比较暖心,毕竟自己也是刚毕业不久,深谙学生疾苦,跟着这种导师基本不会挨饿。这种培养方式类似于联合培养。学生科研成果不同一般来说,教授作为导师,对待学生虽然有时疏于管理,但在论文等其他科研成果上抓得比谁都紧。博导的项目多,因此实验所获得的的数据和思路也往往较多,科研产出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作为博导的学生,就算你不想写论文,也会有导师在后面追着你写论文。那么相应的科研成果也会较多。小编所在的课题组有师兄5年来发表30余篇论文,这和自身的努力还有导师的指导密不可分。专利证书而副教授带的学生,在实验条件等方面可能会不如博导的学生。例如测一项指标,我们师门可以花钱买仪器,自动监测,而有的经费紧张的师门,则需要学生自己手动测定。这样一来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太多,自然论文的水平和数量也受到影响。不过虽然论文数量少,但有的导师对学生的论文负责,会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的改,这样一来,很有可能发表质量比较高的论文了。不管博导还是硕导,自身努力最重要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管是博导还是硕导,导师仅是给你读研提供一个平台和指导,真正需要的还是自身的努力。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身处院士团队,但还是没什么成果的研究生也是存在的。即使是副教授但指导学生获得校长奖学金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内在努力和外在条件一样重要。当然,小编上述提到的教授和副教授的区别,是大部分情况,有的博导可能也没什么项目和经费,有的副教授可能经费充足,条件优越。具体的每个导师的情况不同,这还需要考研的学生们自己下功夫去了解和学习,只有充分了解了导师的情况,才可以做好选择。再次总结一下,教授带学生,财大气粗,科研水平高,对学生的指导往往一针见血,科研产出多,但管理松散,多数情况还要自身努力。副教授带学生,日子过得紧巴巴,对学生精心指导,相处融洽,管理较严,更需要自身努力才能有好出路!
这两天,小伙伴们都陆陆续续的收到拟录取通知了,小编恭喜大家啦~还在调剂的小伙伴们也不要灰心,虽然调剂高峰期过了,但是不少院校也都开始第二次调剂,甚至有的学校都第七次调剂了!只要你不放弃,就还有机会!拟录取的小伙伴们,除了要关注政审表、调档函、体检、组织关系转移(详情见:拟录取后,还有这些事需要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选导师!一、选择导师的重要性研究生阶段和本科阶段是不同的,每一位同学都会跟着自己的导师做项目和课题。导师的能力和人品对于我们在研究生阶段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能跟随一名良师,研究生生涯很可能会经历较多的坎坷。小编的亲身经历:比复试更重要的,是选一个好导师!二、如何选导师?有的学校是考上了就定导师,但更多的是在开学之后师生互选。如果想选择一个好导师,在开学前就要联系自己中意的导师了,保持联系,这样在开学后的选导师上占主动地位。选导师要记住一个原则,那就是“人品第一,学术第二,性格第三。”三、导师能力和类型1、大牛导师这类导师基本上都是院士、教授,包括长江学者、杰青等,或者是国家在重点支持的在国际、国内前沿学术科技上的领头者。每年国家为这一部分导师提供的科研基本都在几百万的程度,因此这类导师肯定常常都不在学校,和导师见面的时间会很少,科研任务也是通过导师的博士师哥师姐给你传达。拥有这样一位导师学姐认为还是非常惹人羡慕的,因为导师的名字就可以让人对你重视了,并且也会接到很多重要的、前沿的科研项目,科研资源肯定不用愁了,但是对个人能力要求也会很高!2、实力出众的小牛型导师这类导师一般来说是一些副教授、讲师,他们往往想在学术上有更大的突破,在不断地写发论文,搞科研,也是为了评上更高的荣誉称号。这类导师科研能力肯定也不错,虽然比不上大牛老师,但是指导大家在研究生期间的科研项目完全没问题啦。最重要的是这类导师时间上比较充裕,大家可以和导师经常的接触沟通。这类导师对学生要求也会比较严格!因为导师自己身也处于一个上升期,学生的科研项目成果也会影响导师的评价。3、专注做项目的导师做这类导师的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你在读研期间可能会有很多零用补贴~有项目就会有资金,项目结束后导师都会分给参与这个项目的学生一些补贴。并且接触到的项目肯定就会比较偏工作性质一点,所以学术性肯定比上面两种要弱一点,但是读研期间导师满意你的话说不定就直接推荐你去他觉得不错的公司了。从工作方面考虑的话这类导师是很不错的,也可以提前学习到很多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大家可以综合考虑!4、“放养式”导师这类导师对学生管理非常宽松,鼓励学生“野蛮”生长!不是说从个人能力方面来说不行,当然相对大牛和小牛导师要弱一点,但主要还是在于导师的个人风格和身体条件。这类导师可能快退休了,也可能对这些职称没啥兴趣,也可能就是性格比较“佛系”。四、如何联系导师?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导师的情况导师的介绍和科研方向一般在院校官网就能找到,看看自己对哪个方向感兴趣。然后找认识的在读学长学姐去了解一下导师的人品,办事风格等等。2、准备简历简历的话不用像找工作一样那么正式,但还是要认认真真准备一份简历。方便导师了解你,然后决定要不要你。首先,可以交代一下自己的本科学校、专业、成绩好的话可以加上。当然,如果你有参与过科研项目,或者有相关的论文发表,可以写上去。另外,自己的英语成绩很好的话,也可以在重要位置突出一下,这些都是比较加分的。3、联系导师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或者询问学长学姐拿到老师的联系方式。一般来说,用邮件联系会比较好,如果是加微信之类的最好事先征得老师的同意。联系老师的流程:问候——自我介绍——简单介绍本科学习实践——表明自身研究兴趣——对老师相关研究的关注——跟着老师读研的愿望与期望——结尾问候语。五、哪些导师不能选?1、老板型导师老板型导师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导师,一般这类研究生导师都有自己事业、公司或者生意,这种导师通常会把公司的事情带进学校,交个自己的学生去做,你做这一块内容,他做哪一块内容,有时还会有些劳务费,更有甚者,学生加班加点的给导师干活,到头来,耽误自己的学业,论文也只能匆匆了事。2、地主型导师一听这类型,你就能想象到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导师,地主啊,地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剥削啊,这类导师经常剥削自己的学生,一旦有什么研究成果,先拿来自己用。剥削劳动体力和时间也就罢了,成果也被剥削,那真真是不能忍了。辛辛苦苦了三年,为了一朝SCI中稿,却被人夺走第一作者,这绝对不是调整心态就能了事的。3、佛系型导师不管不问,大多让底下的博士生指导硕士生,这类导师大多有自己的事业,研究,平时不怎么管,事事交给博士生去指导,这种导师大多研究资金不缺,博士生就是实验室里的小头头,时而出现小头头抢科研成果的事情,只能说读研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该怎么处世,只能看个人了。4、控制型导师导师就是个摄像头啊,你的生活动向、时间把控得死死的,事事都管,事事都问,你的时间就是他的时间,他的时间还是他的时间,大到做科研搞数据,小到帮我拿个快递。感觉研究生的生活没有一秒钟是自己的,可能前脚刚刚睡着,后脚一个电话,你就得忙上忙下,要是导师要求的事都是科研还好,碰上那种连生活都交给你去办的导师,这就危险了。5、好色型导师这类导师简单说就是生活作风不行,也曾报道过类似事件,以SCI论文第一作者或者好的课题为由,与学生进行一些暧昧不正当的交易。尤其是女生们,在搜集导师资料时,关注下导师的生活作风,性格,家庭等等。6、外行型导师这类研究生导师的特点是,并不是说他们的教学能力不够,可能之前并不是从事该研究领域,半道转行,想把之前所研究的领域与当下热门领域相结合,新的研究方向意味着没有前人指导,实验开展起来可能会相对困难一些,困难虽多,但是一旦做出结果,也是意义非凡,喜欢挑战,不甘于平庸的同学可以考虑一下。
最近,研究生陆陆续续开学了,她们进入学校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己该选择哪位导师,想必和室友谈论最多的不是哪个食堂的饭菜好吃,而是哪位导师好。对于一些学校直接分配导师的做法,你可能省了很多时间,不用太受选择纠结的折磨,但是跟了一位与你不匹配的导师,你也没有办法,谁叫这就是命呢!所以,在还没确定导师之前,意味着你还可以好好选择,让自己的研究生生活过得更顺心点,每天想到自己的导师是发自内心地笑,而不是一脸愁容。敲重点了,快来一起看看如何选择导师吧!一、导师的人品人品一定是第一位的,甭管学术研究多么厉害,职称多么高,手里有多少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人品不好,一切白搭。一小部分导师把学生当成奴隶,克扣生活费,不好好待学生,让学生延毕等,不关心学生的感受,导致学生轻者得了抑郁症,重者选择结束生命。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跳楼事件,南京邮电大学张宏梅事件,都是因为导师人品不行,导致学生承受了太大压力。更有甚者,极少数男导师见色起意,令女学生无法承受这个心理阴影,比如上海财经大学的副教授钱逢胜。所以,选择导师,一定要把人品放在第一位。当然,从现实情况出发,大部分导师人品都很好,只不过存在一小部分品行败坏的导师,令学生惶恐不安。二、研究兴趣想想自己当初为什么考研,是不是因为对本科专业的不喜欢,那在研究生三年肯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毕竟做研究,真的很枯燥,如果不是自己所喜爱的,想必分分钟有退学的想法吧。所以,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然后去看看导师最近几年的研究方向,看看是不是和你的兴趣所契合。三、导师的能力这个直接关系到你以后的发展方向,在什么样的院校继续深造,或是在什么样的大公司工作。如果导师是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等,那么能力肯定不会差。你想想,跟着能力这么强的导师,压力肯定会有,但是不用担心毕业,一般这么强的导师会担任一些有名期刊的编委,那你还愁没论文成果吗。还有些更厉害,在清北等高级学府,有推荐读博的名额,你说,跟着这样的导师,只要你学术态度好,怎么愁没发展。以上三点,人品最重要,将研究兴趣和导师能力综合考量,能拥有选择导师的权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自己主动把握机会吧,争取选上自己心怡的导师。但是对于那些没选好导师的同学,觉得读研太煎熬,我的建议是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或者将自己的困惑与导师好好沟通。一定不要做极端的事情,做好心理建设,主动改变心态,做好自己想做的事!—END—我是一苇,关注教育动态,分享教育感悟。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如果你选择考研到211选一牛导就假定了这样一个前提,你看重牛导的名气,并希望借此谋取一丝“利益”,最简单的一点别人一听到你是某某院士的学生,会非常羡慕你,而你肯定也非常满足导师光环带来的这种满足!但牛导的好处在硕士阶段体现并不明显,本科选学校,硕士选专业,博士选导师,只有当你读了博士才能更发挥牛导的作用。看问题一分为二,有利就有弊,跟着牛导能沾光,比如挂上牛导的名会更容易发论文。但你确定真的能得到牛导的指导吗?有些导师很厉害,但却不会指导学生,比如任我行说他佩服三个半人,方证大师,东方不败,风清扬,那个半人就是冲虚道长,冲虚道长太极剑法天下无双,但却不会指导徒弟,导致张三丰所创的上乘剑法后继无人。这里还要提到一个很现实们问题,即然是牛导,那一定是非常忙的,而大多数课题组大老板是不做实验不带学生的,研究生一般是小导师或博士师兄带。你是在意名声呢还是希望得到导师指导呢,这个决定权在你。你可以不在意,但你必须要先了解这一点!我认为一个人要想走学术这条路,只能靠自己,即大平台加自身努力,至少在研究生阶段,名校的影响力要大于名导的影响力。你要不信你可以去招聘会了解一下,报你学校名字比报你导师名字更好使。找工作时,人们更关注你毕业于什么学校,而很少关注你导师是谁!另一个原则就是“人往高处走”,如果我毕业于985我考研会去更好的985,我不会主动去报一所211,不管那所211的导师有多牛,哪怕是院士,也不会去报!为什么?因为公认的是985优于211。所以个人认为在你能力范围内,先选学校后选导师,能去更好的学校就去更好的学校,对于普通人来说,毕业于名校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名校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兜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