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的通知。通知指出,准则是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通知指出,长期以来,广大研究生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个别导师存在指导精力投入不足、质量把关不严、师德失范等问题。制定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划定基本底线,是进一步完善导师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导师岗位职责,建设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重要举措。《准则》要求,坚持正确思想引领,科学公正参与招生,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把关学位论文质量,严格经费使用管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准则》指出,研究生导师在参与招生宣传、命题阅卷、复试录取等工作中,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公平公正,科学选才。认真完成研究生考试命题、复试、录取等各环节工作,确保录取研究生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不得组织或参与任何有可能损害考试招生公平公正的活动。《准则》强调,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综合开题、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考核情况,提出研究生分流退出建议。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在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方面,《准则》要求,秉持科学精神,坚持严谨治学,带头维护学术尊严和科研诚信;以身作则,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训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对与研究生联合署名的科研成果承担相应责任。不得有违反学术规范、损害研究生学术科研权益等行为。《准则》强调,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按照培养方案和时间节点要求,指导研究生做好论文选题、开题、研究及撰写等工作;严格执行学位授予要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严格把关。不得将不符合学术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学位论文提交评审和答辩。此外,《准则》指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按规定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经费支持,确保研究生正当权益。不得以研究生名义虚报、冒领、挪用、侵占科研经费或其他费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人文关怀,关注研究生学业、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记者 叶雨婷)
自从读研之后,每当听到一些关于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一些负面新闻报道,我自己总是会庆幸自己遇到一位非常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硕导。但同时也想说明那些被曝光的硕导只是整个硕导队伍中极个别的现象,当然或许你并不认同我的观点,或许你也会认同我的观点,但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生站在硕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硕导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或许才能够彼此理解。但其实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直言,对学生的要求只有一个,但却困难重重。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加入考研的队伍,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在“招兵买马”,而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变成硕士研究生,必然会出现层次不齐的情况,所以不管是在双非院校还是在双一流高校,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要保证自己顺利毕业,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可就是这样一个最为简单的要求,一些硕士导师都感觉到很困难,因为有一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感觉,自己所带的学生很淡定,似乎硕士毕业真的很简单。确实,在整个硕士研究生群体中有很多这样的学生,虽然成功考上了硕士研究生,但是却没有读研的基本态度。入学以来,没有适当的计划,只是按部就班做一些必须要做的事情,其他所有的时间都是用来消遣的,不是打游戏,就是外出旅游,或者就是宅在寝室中,没有科研想法,也没有科研行动,最大的目标就是保证自己的考试科目顺利通过,甚至看到一些同学发表论文或者参加学术论坛都不屑一顾,认为其并没有很大的价值。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手里没有一项科研成果,没有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甚至还有很多的硕士研究生都没有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而这样的状况对于硕导而言无疑很是头大,毕竟自己所带的学生如果是这样的,想顺利毕业真的很难,没有前期的基础,怎么可能写好硕士学位论文?怎么可能顺利通过外审?于是导师都为自己的学生着急,因此很多的导师在和自己所带学生见面详谈时,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保证自己按时顺利毕业,一定要自己先动起来,不要一味指望自己的导师,不然结果只能是延期毕业。总之 ,毕业时每一个硕士研究生都要面对的问题,可能你会有很多的计划,可能你没有读研安排,但不管你是怎样的安排,都一定要记住对自己最起码的要求是保证自己毕业,就如同一些硕导对于自己的学生最低的要求只是希望你能够顺顺利利毕业,千万不要对自己毕业的事情都不重视,那就只能是自己坑害了自己。
最近,很多大四学生拿到读研的录取通知书。很多人急吼吼地“预定”导师。但如果考虑不周,那么今后师生彼此都会苦不堪言。选择导师真的很有讲究吗? 研究生找导师的考虑因素很多人都说选择导师,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研究方向和课题。诚然,跟着导师做科研,需要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感兴趣,但是大多数的硕士生毕业后都不会读博士。如果就业的话,那么从事的工作往往和本专业关系不大,比如学环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去做电商或者去做企业HR。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纠结于课题的“冷门”还是“热门”是没有意义的。只要自己对这个课题不那么反感,并且能顺利读出来,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就行了。我认为,选择导师的关键考量在于学生和导师是否能“匹配”。第一,学生将来就业、深造的倾向是否能和课题组“运行模式”匹配;如果不一致,那么能否找到平衡点。有的硕士生准备毕业后直接就业,有的准备出国,还有的准备在国内读博士。无论哪种选择,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有规划、有铺垫。但问题是,课题组有一定的运行模式,那就是要努力做研究、取得科研发现,并发表科研论文、申请科研项目。准备在毕业后深造的硕士生往往更能够把心思花在科研上,也不需要参加自选实习。于是,他们的目标契合课题组整体目标。而如果硕士生不准备在国内读博士,那势必需要花很多时间外出实习、找工作或者复习英语、申请出国。这有可能会和课题组的运行模式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导师会更多地为学生考虑,而有的导师更多为自己考虑。平衡点放在哪里,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幸福和前途。第二,学生的能力是否符合导师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导师急切地“抓”学生来“干活”。他们“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一下子招了几个学生,又对学生提出极高的论文发表要求。比如院系要求硕士生在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论文,而有的导师提出硕士生要在高档次SCI刊物发表一篇论文才能毕业。在管理学当中,一个人是否有积极性做一件事,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目标是否匹配。如果目标太高,人会感到再怎么努力都无法实现目标,于是就没有积极性。而如果目标太低,人会感到很没劲,也不会有积极性。能使人发挥出最佳水平的情形,是“跳一跳摘桃子”。第三,师生的性格是否匹配。DISC行为模式理论用把人的行为模式分为支配型(Dominance)、影响型(Influence)、稳健型(Steady)、服从型(Compliance)。这不是说一个人只可以对应于一种行为模式,而是说一个人在通常条件下主要遵循一种行为模式,其他行为模式也可以占据一定比例。有很多导师非常强势,你可以发现课题组的学生对导师都言听计从。道理很简单:和支配型导师最匹配的,当然是服从型的学生,而不是支配型的学生。学生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那么最好选择别的能够使自己舒适的课题组。研究生找导师要问清楚每个导师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研究生在进课题组之前就要找导师问清楚。首先要问清楚导师的培养理念和毕业要求。有的导师以培养科学家为己任,有的导师认为只要达到院系的毕业要求就行,还有的导师会提出稍高一点的要求,比如院系要求发表一篇论文,该导师要求发表两篇论文,但万一达不到也可以接受。得到导师的回答后,一定要慎重考虑——如果导师提出的毕业要求远远超过院系要求,自己是否能够达到?不要逞能说自己就是要做科学家。当自己的能力和导师的要求相差太远时,最终矛盾会爆发。其次要问清楚导师对学生日常时间安排、实习、找工作有什么要求。有的课题组要求学生“打卡”,甚至在办公室还有摄像头。有的导师采取相对温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管理时间;当然,学生在需要找导师讨论时,导师也有可能不在办公室。每个课题组都会对学生寒暑假休息的时间进行规定,区别会很大,这得问清楚。实习、找工作也是大事。有的导师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实习、找工作,也有的导师同意学生在取得较好科研进展之后实习、找工作,各个课题组的规定有很大差别,对学生的影响也会非常大。再次要问清楚:如果进这个课题组,那么具体从事什么课题的研究?研究的模式是什么?是一开始跟着课题组师兄、师姐做实验,然后再开展相对独立的研究,还是课题组一群人像“生产流水线”一样每个人负责一小块研究,最终导师将论文“按需分配”?论文由谁来写?这里面有奥妙。最后,对于一些“敏感问题”,也要见机行事,即看导师的性格脾气和谈话时的气氛。比如,有的学生一见导师就问每个月能拿到多少研究生补助,这显然不合适。也有的学生和对象“异地恋”,她小心翼翼地问导师:究竟多久能和对象见一面?遇到这种问题,有的导师会故作开明地说:“这是你们的事,我不管。”也有的导师会觉得有些尴尬。侧面打听,避免进“火坑”在和导师谈话之余,还不要忘记和课题组师兄师姐以及别的课题组的学生聊聊:这个课题组的学生都按时毕业的吗?如果没有按时毕业,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在毕业前有时间实习、找工作吗?毕业后去向如何?这位导师的指导风格究竟是怎样的?他的性格是怎样的?他有什么缺点?学生和他相处需要注意什么?往往,有些导师急需招研究生时,把科研前景说得花好稻好,但学生进组后,就会发现进了“火坑”——1. 研究生经常帮导师跑腿报账,影响自身学业;2. 帮导师做企业“横向”课题,影响毕业所需的基础科研进展;3. 实验周期长,不能独立做实验,而是像“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4. 导师不让学生毕业,也不及时修改学生毕业所需的科研论文;5. 导师把学生采集的数据交给急需论文毕业的人去写,或者在学生写的论文上面加上别人的名字作为“共同第一作者”;6. 当学生在组里过不惯,提出转导师时,导师不同意,理由是这样会损失他一个招生名额;7. 导师平时不大指导研究生,或者缺乏指导能力,以至于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出现上述情况,有时候情有可原。比如,有些医科、生物实验室开展实验的确周期长,需要由不同的人合作完成。再比如,有的学生采集了数据,不及时写论文,所以导师把这位学生的数据交给别的学生来写论文。但问题是,很多学生没有打听清楚就急切地跳进了“火坑”。【来源:中国科学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巨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选择毕业或直接就业,以现有的学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具优势,于是更多人选择提升学历,这导致考研人数越来越多,成功上岸的比例却越来越低,更多优秀的人参与到竞争当中,择优录取之下,研究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通过层层选拔,终于考上的研究生们,对于自己导师的选择也格外慎重,毕竟通过导师的带领才可顺利完成研究生的学业,也能对自身的能力得到升华。研究生的能力高低与否,与到时息息相关。导师是如何带领学生学习的呢?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1、基础知识的学习到时会带领研究生们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领域进行学习,从理论知识开始,为后期的科研提供前提条件和基础,由于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背景和经历差异,因此,熟悉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尤为重要。如果不熟悉相关学术规范,无法对本专业现有领域研究状况进行了解,则很难对基础理论和方法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的来说,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很关键。2、创造性学习熟悉了基础知识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基础知识和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以创造性方式,努力让学生将课本的死知识与自身理解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以及学术品位。这是导师带领研究生们,学习期间两方面最主要的学习内容。足以见得导师的重要性,而导师也因人而异,并非所有的导师,都是人生良友。想要读研顺利,选择导师,要避免选这三类第一类、纯佛系型导师这类导师会由于个人原因,或许是对研究丧失了兴趣也或许是临近退休,没有研究的热情,他们不会有发表文章的压力,也不会对研究生有过多的督促和要求,研究生生活可能会十分无聊,且没有任何学习的进展。这样佛系的导师很难让研究生接触到科研课题,也就不要奢求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有什么进步,对于这类导师的选择要谨慎。第二类、领导型导师领导型导师通常会有自己的事业,他们忙于自己的事业发展,恐怕很难照顾到研究生,甚至还会把研究生,当作自己免费的劳工来随意使唤,选择这类导师的研究生常常“有干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跑腿打杂的同时,到时根本无法有精力带领研究生,在科研上有任何学习,虽然可能有一定的经济补助,但想在学术上有什么成就,恐很难实现。第三类、万事皆可以型导师选择导师进行学习,本身就需要导师的带领,而这类“万事皆可以行”导师,则无法有能力,带你进行有建树性的研究。他们通常自身都很难有突破,自身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了解不足,研究内容过于陈腐,无法给研究生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研究生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寻求课题和实验,走弯路这是必不可少的,能否毕业都是个问题,选择这类导师要注意了。研究生避免踩雷,要注意应该选择以下这几类导师个性好的导师作为需要探讨研究,需要共同思想碰撞的研究生学习内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很关键。因此,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选择要注意个性的相合,才更有利于彼此的沟通,个性好的导师懂得如何,更好地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研究能力,才是对学生最好的教导。科研能力强的导师自身拥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导师,才能更好的带领学生寻找适合的科研课题和实验方法,在各大文学网站上,经常有科研文章发表的导师,是其科研能力的佐证,跟着这样的老师才能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拥有发现的眼睛和探索的欲望,才更有助于提高自己。有建树的导师对课题的研究需要有自己的建树和想法,拥有自己理解能力的导师,才是更好带领学生学习,只会人云亦云的老师,不会有过多的建议给研究生,自然也打不开研究生自己的思路,从而无法完成自己的研究生之路,因此,一个有建树的导师,才是研究生最佳的选择。想要成功通过考研,就要注意复试时的这些方面第一,不要骄傲自满,过分自大。对于研究课题的见解,本就比较主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考生在复试时发现与导师的意见和想法不同,千万不要当面驳斥。对自己的想法过于自信,极其影响导师的第一印象,会影响最终的复试结果,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第二,不要诋毁母校复试时有调剂的选择,虽然可能不是最初心仪院校,但既然选择复式,就不要诋毁原来的选择,毕竟是曾经传授过知识的院校,即便名不见经传,也是成就你现在所有学识的来源,对母校的不卑不亢,深切感恩也会给考官带来很好的印象。第三,注意表达方式,不要信口开河有些考生会在复试时不注意表达方式,有些用力过猛的情况出现,对于本科求学期间的表现要有斟酌性的表达,不要过于夸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客观评价自己的过往,也是对自己深切的认知,可以让导师了解到,你是一个对自我有很深认知的人,也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弥补和进步,更有利于你表现分的增加。第四,不要耍小聪明,投机取巧现在有很多关于考研复试的辅导班,作为开小灶,让考生们更容易抓到复试的考点,虽然这是一个短期,迅速提升个人能力的小办法,但不建议在复试当中向导师表露,会有投机取巧的嫌疑,给导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毕竟导师所要招收的学生,是一个肯踏踏实实做研究、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学生,总想着投机取巧,并不是好现象。今日话题:你认为什么样的导师算是好导师?
研究生导师该如何选呢?相信这是很多研究生在入学之后首先要考虑的事情,而在选导师之前,这几个问题你一定要想清楚。首先明确自己读研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读博士(即走学术/科研路线or毕业后去企业工作)?自己希望研究生阶段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苦学or轻松?发文章or去实习?)希望自己和导师是哪种关系?(紧密合作 or 老板员工 or 路人)现行的选导师制度仍然是双向选择,在明确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导师有哪几种类型呢?1.学术大牛型选这类导师的好处大概有这么几个:导师经验丰富,带过十几届学生;导师在学院有一定的地位,不管做什么都会比较方便一点;实验室师兄师姐比较多,实验室环境也会相对要好一些;如果以后想继续读博的话,导师也是可以给推荐的。2.年轻导师年轻一点的导师一般刚毕业没多久,所以非常有学术热情,会真正在自己研究的方向下功夫。所以如果你作为他的学生,你跟着他做,他会手把手教你,能在研究生几年学到真正的东西。这也是因为他需要发高质量的论文来评职称,所以你只需要给他打打下手,比如翻译论文,他在发论文的时候就能挂上你的名字。3.忠于人品无论是做什么事,一起做事的人都是更重要的。选导师的第一点不仅要看导师的专业能力,更要看这个老师的人品如何,一定要选人品好的导师,然后再去看他的学术能力,遇到一个真正对自己好的导师,可能会使你受益一生。总之,就是要明确自己的方向,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希望大家都可以上岸成功,选到自己心仪的导师!首尔科学综合大学院——韩国一流的商学院,硕士学制一年,中韩英三语授课,零语言基础入学!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日前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准则》要求,研究生导师不得对研究生的学业进程及面临的学业问题疏于监督和指导;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严格执行学位授予要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严格把关。不得将不符合学术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学位论文提交评审和答辩;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教育部明确,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长期以来,广大研究生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国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个别导师存在指导精力投入不足、质量把关不严、师德失范等问题。制定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划定基本底线,是进一步完善导师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导师岗位职责,建设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要落实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师德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院(系)行政主要负责人和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责任,按照准则要求,依法依规建立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违规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强化监督问责。对确认违反准则的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要进行处理。对违反准则的导师,培养单位要依规采取约谈、限招、停招直至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措施;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一经查实,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导师违反准则造成不良影响的,所在院(系)行政主要负责人和党组织主要负责人需向学校分别作出检讨,由学校依据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采取约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等方式进行问责。教育部强调,要将导师履行准则的情况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双一流”监测指标体系中,对导师违反准则造成不良影响的高校,将视情核减招生计划、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情节严重的,将按程序取消相关学科的学位授权。《准则》要求,研究生导师不得有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损害党和国家形象、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准则》提出,研究生导师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条件和指导能力,合理调整自身指导研究生数量,确保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提供指导,及时督促指导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专业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写作等任务;采用多种培养方式,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不得对研究生的学业进程及面临的学业问题疏于监督和指导。《准则》提出,研究生导师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综合开题、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考核情况,提出研究生分流退出建议。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准则》明确,研究生导师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秉持科学精神,坚持严谨治学,带头维护学术尊严和科研诚信;以身作则,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训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对与研究生联合署名的科研成果承担相应责任。不得有违反学术规范、损害研究生学术科研权益等行为。《准则》强调,研究生导师要把关学位论文质量。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按照培养方案和时间节点要求,指导研究生做好论文选题、开题、研究及撰写等工作;严格执行学位授予要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严格把关。不得将不符合学术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学位论文提交评审和答辩。此外,《准则》要求严格经费使用管理。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按规定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经费支持,确保研究生正当权益。不得以研究生名义虚报、冒领、挪用、侵占科研经费或其他费用。同时要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人文关怀,关注研究生学业、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流程编辑:TF030【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对于刚进入研究生生活的学生来说,面对新的学业生涯,多少是有点忐忑的,既想让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丰富一些,又不怕耽误做科研的时间,尤其是怕给导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如何做一名导师喜欢的研究生是每个新生心中萦绕的问题。那么要想做到导师喜欢,就必须做到知己知彼,了解导师对研究生的基本要求和隐形要求,虽然说每个导师的要求会略微不同,但是基本上所有导师的诉求都差不多。塔主根据多年培养研究生的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导师授课磨合期的相互考察很多研究生认为,只要通过了研究生招生考试,就以为导师已经对自己认可了,你如果这样想,那就错了。因为研究生招生考试,对导师而言,其实仅仅是告诉导师你考试成绩还可以,你的其它信息导师一概不知。所以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才是导师对你的真正考核期。这个阶段,研究生在琢磨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方向和工作风格等,导师在暗中考察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这种双向的考察一般在第一学期结束而完成。这个阶段的导师不会给你很重要的工作,大多数导师只是让你看看文献,了解一下研究领域,如果可以的话写一篇文献综述就可以了。说实话,这些都是导师的常规要求,但是要想在导师那里留下好印象,就需要你勤快和主动,这是每个导师都喜欢的品质。所以说进入研究生生活后,你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个品质,请相信,这个品质终身受用!做好基本的科研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导师的基本要求对于导师的基本要求而言,主要是针对科研方面来说的。一般导师要求在第一学期结束时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等研一结束时完成一篇本研究方向的综述文章,也就是说研一基本上是你花一年时间对研究的领域有一个系统的学习。总结出本领域主要的研究内容、方法、技术以及主流观点等。等第二年开始就要去做实验搞调查,获得你的毕业论文的数据。这个过程是你写毕业论文的根本,不用导师要求,你自己也要上心去做好。当然实际情况是你做实验的数据不仅仅是用于你自己毕业,更主要的是导师课题的需要,所以这个过程也是你研究生外业的核心阶段。等你拿到实验数据后,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将数据转化为文章,不仅是你是毕业论文,更主要的是发表的期刊论文。这些任务都是导师对你的基本要求,也是你作为一个研究生的基本要求。如果你做到这些,才会达到导师的及格线,不能说导师喜欢你,但是可以做到不讨厌。努力完成导师的隐形要求隐形要求不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完成的话也不影响你的正常毕业,但是隐形要求里常常包含了导师的期待,就是导师在心中期待你能做到,但是不能强行要求你和明确要求你。比如帮助老师完成一些课题任务的撰写、帮助老师一起设计新课题的技术路线,或者帮助导师参加一些带有答辩任务的结题任务等,反正你天天跟着导师一起跑东跑西的任务,都含有隐形要求。其实这个才是导师喜欢你的关键,做好了你就能得到更多的隐形福利,比如就业推荐,多发劳务费等。但是要获得这种隐形要求的前提是做好基本要求,导师才信得过你。尽可能和导师主动交流其实不管哪个阶段,导师就是喜欢勤快、善于思考、主动积极的学生,讲到这里我相信你心中已经有了奋斗目标了吧
文|学个习原创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01 研究生教育中暴露的一些问题研究生,在国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本科生完全不一样。由于“手握重权”研究生导师的存在,让研究生处于完全弱势的一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导师,决定着研究生读研期间的一切。比如,课题研究、具体工作、文章发表、论文答辩、毕业等等。总之,只要是与自己学生读研相关的事,导师都有100%决定权。在这种完全不“对等”的关系中,就会牵扯出一些问题。比如,导师为了“一己私利”故意延期学生毕业,只为了能够有人帮忙干活,导师完全把学生当作一个“工具人”,为其干私活,谋私利。而学生本人呢,课题进展缓慢,毕业遥遥无期,在导师眼里,这可能只是学生本人的问题,“能力不够、笨、懒、不适合做科研”等标签,轻而易举就贴在了学生身上。焦虑、紧张、压力大、前途渺茫,让学生常常处在崩溃的边缘。更严重的是,有些导师利用研究生为其“套经费”,这已经属于比较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了。并且,这种操作还普遍存在。相信,有不少研究生都曾经有过这种经历,导师以给学生发劳务费为由,从经费中支出“劳务费”给学生,然后,学生再将钱取出,以现金的方式上交给导师,可谓是做到滴水不漏。当然,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存在的问题不止有这么多。从最近几年,不断曝出来的研究生悲剧事件就能看出来,研究生教育,确实存在不小问题。不过,终于有好消息传来,教育部相关部门,就针对这些问题,已经在行动,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与措施。02 研究生,迎来“好消息”近日,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在该《准则》中,对研究生导师具体做了10点要求。比如,合理调整自身指导研究生数量,确保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提供指导;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不得以研究生名义虚报、冒领、挪用、侵占科研经费;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完整的要求如下,可以总结为导师指导行为的“十不得”。我们可以看到,以上这十条要求,每一条都直击“要害”,直面问题本身。比如,有些导师名下研究生数量很多,这就会导致大部分都是“零指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挂名”导师。毕竟,导师也是人,如果带10个学生,则意味着有10个不同的课题方向,导师想要对学生负责,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事实上,对于导师来说,带学生并不是他(她)的全部工作。还比如,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不得让研究生从事与科研无关的工作,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即使是自己的学生,也要被尊重。以上几点要求,对于学生来说,确实都是好消息。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或许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03 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有学生就站在研究生的角度,对于这一《准则》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有一些问题确实不好界定。比如,规定导师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但是,同时又要求学委会对学生论文进行严格把关,提高毕业生质量。那么,这个界限如何划分?是谁来划分?谁来界定?如果,不明确,最终的结果可能依旧是导师的一言堂。其次,如果学生真的遇到了问题,比如,导师安排学生从事与科研,与课题无关的事情。导师随意推迟学生毕业时间、导师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的话。学生该找谁去反映,去举报这个问题,举报以后谁去核实,谁去处理?举报学生当事人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保护,比如,能否更换新导师等,是否能确保学生得到新导师的指导。看得出来,在这些原则的具体实施上,并不容易,我们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有总比没有强,既然有了好的开头,我们坚信结果也就不会太差。通过这一《原则》,也可以看出教育相关部门的决心。对于广大研究生来说,也确实是一个好消息,最起码有人替学生这一弱势群体说话了。最后,也希望导师能与学生共同努力,让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文|学个习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研究生导师,到底有多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读研期间,所有与你读研相关的事情,可能都需要经过你的导师同意。比如,你的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更换课题、要去实习、发表论文、毕业答辩等等,都需要导师的参与以及导师的签字确认。这还只是在学术研究上对你的影响,除此之外,导师可能还会在你的生活、心理等方面带来影响。有一位已经退学的研究生同学说:“短短两年的读研生活,让他从一个自信、乐观、开朗的人变成了一个严重怀疑自己,内心极度不自信的人,对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所以说,选择导师真的很重要,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这件事,不要太过于随意,你如果很随意,那估计导师对你也就会很随意。下面,就针对研究生选择导师的一些注意事项,给大家3点建议,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快乐读研,快乐生活。1、选导师前,先想清楚两个问题在选择导师之前,建议大家先想清楚以下这两个问题。①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被动还是主动的人?喜欢被Push才能行动,还是喜欢自由自在,不喜欢被束缚?在行动上,你是一个主动的人还是被动的人?你的自制力怎么样?能不能主动管理好自己的事情。② 对于未来有什么设想?将来会不会考虑读博?对于未来,有什么设想,有什么规划,最重要的是将来要不要读博?针对以上这两种情况,我们选择的导师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会不一样。因为,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着你选择什么样的导师。2、选择的导师与自己的预期最好符合根据前面两个问题,我们在选择导师时最好选择跟自己预期一样的导师。比如,你是一个比较松散的人,需要有人Push你才能行动,那么,最好选择一个年轻又科研动力十足的导师。这些导师,多半还是硕导,只是个副教授,有升职称需要,同时,在学术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这些导师可能会对自己的学生比较严格,要求也比较高,我们的时间可能会被发论文、做科研给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所以说,如果有同学对科研满怀热情,并且,抗压能力也不错,喜欢被Push,那么,选择这种类型的导师就挺好的。至少能学点东西。而有些同学,喜欢自由自在,对于学术研究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想“混”毕业拿证走人。那么,就不要选择以上这种类型的导师,你可以选择“佛系”一些的导师,俗称“放羊型”导师。什么优青、万人领军、长江学者、千人、杰青、院士、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些导师已经属于“大牛”,在所研究的领域也是佼佼者,他们可能会很忙,谈项目、谈合作、经常出差见不到人,并且,带的学生又多。可能压根都顾不上指导学生,基本上都是靠学生自己在“野蛮生长”。所以,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有很强的自制力,能够安排好自己的所有时间。不过,这类导师也有一定的好处,那就是影响力很大,项目、资源可能也会比较多,手下的学生不缺项目,这一点也是小导师无法比的。而如果有同学想读博,那么,在选择导师时最好选择一个“博士生导师”,这样可以直接转博,免去很多麻烦,导师也更愿意带。3、选择导师,人品好要排在第一位关于导师的人品到底有多重要,我想不用再或多强调了。看看最近两年不断传出的一些研究生“悲剧”事件就知道了。一个人品有问题的导师,不光会影响学生顺利毕业,可能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轻则让学生抑郁,重则让学生严重怀疑自己,然后给心理造成创伤乃至于走向极端。所以说,在选择导师时,我觉得应该将人品放在第一位,人品可能要比学术能力、行政级别重要得多。但是,人品又不容易被看出来,不像学术能力(看导师是一作的论文和科研经历),行政级别(看头衔,比如院长、系主任等等)那么容易看出来。所以,想要知道导师的人品,你可能需要动一些脑筋。下面教大家一些方法。① 向同课题组师兄师姐打听这是一个比较直接的方法,大家可以向他们问两个问题。导师会不会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以前的学生,都能不能顺利毕业?当然,这个方法可能不一定能够听到真话,所以还得需要自己判断。毕竟,在他们没有毕业之前,是与导师存在利益关系的,所以,也怕“得罪”导师。然后,可能会告诉你一些比较“模棱两可”的话,你就得聪明点,学会从话里听话。比如,他们可能会告诉你,“导师还行,就是要求比较严格了点”,那你最好别选。相反的是,如果能够从其他课题组的学生口中去了解你的导师,可能效果会更好。因为,同学们私下讨论都会说真话。比如,之前帮同学打听过一个导师,得到的反馈如下。② 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判断在决定选导师前,最好与导师接触一下,可以见面,也可以通一次电话。然后,根据自己的交流情况进行判断,看看导师是不是一个比较纯粹,有啥说啥的人,比如,对你的要求,你所面临的压力等等,都能提前讲出来。如果,导师说话有点不着调,一直都在给你“画大饼”,还超级热情,那你可能就需要留个心眼了。有些人,真的很善变,前后完全就是两副面孔。比如,某邮电大学宣称“快乐科研”的那位姓张的女导师。所以,大家不要被“骗了”,选择导师还是要擦亮眼睛。最后,在大家选择导师时,一定要尽早,不要等着学校分配,否则就会被动。以上,关于研究生选择导师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快乐读研,快乐生活。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原标题: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 明确导师指导行为“十不得”教育部近日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针对当前导学关系、师德师风等方面出现的典型问题,明确了导师指导行为“十不得”,为导师指导行为划定底线。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目前,全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5万人。《准则》从坚持正确思想引领;科学公正参与招生;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把关学位论文质量;严格经费使用管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八个方面,对导师指导行为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基本规范。其中明确了导师指导行为的“十不得”:不得有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损害党和国家形象、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不得组织或参与任何有可能损害考试招生公平公正的活动。不得对研究生的学业进程及面临的学业问题疏于监督和指导。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不得有违反学术规范、损害研究生学术科研权益等行为。不得将不符合学术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学位论文提交评审和答辩。不得以研究生名义虚报、冒领、挪用、侵占科研经费或其他费用。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教育部要求,强化监督指导,依法处置违规行为。各地各培养单位要依法依规建立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违规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强化监督问责。对违反准则的导师,培养单位要依据《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视具体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直至清除出教师队伍等处理措施。教育部将把导师履行准则的情况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双一流”监测指标体系中,对导师违反《准则》造成不良影响的,将视情核减招生计划、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情节严重的,将按程序取消相关学科的学位授权。(总台央视记者 潘虹旭)【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