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导师怎么选,是选年轻老师还是学术大牛?

研究生导师怎么选,是选年轻老师还是学术大牛?

你是如何选择你的导师的呢?研究生导师怎么选,是选年轻老师还是学术大牛?要知道研究生选择一个好的导师非常非常重要,下面我就具体讲一下该怎么选。1、忠于人品!首先说一点,我们选导师的第一点,不是要看他的专业能力、不是要看他是不是院长是不是大牛、不是要看他发了多少篇SCI,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看这个老师的人品。很多同学可能会忽视这一点,而在我看来这一点确是非常重要的。真人真事,某某大学的导师出去请公司老板吃饭,然后叫了几个自己的研究生(女生)一起,其实就是去陪酒。让自己的学生去陪酒,这种老师就算学术再厉害,但是人品就有问题嘛!所以说,选导师,一定先要选人品好的,然后再去看他的学术能力,遇到一个真正对自己好的导师,真的是能受益匪浅,影响自己一身。2、选择轻导师?年轻一点的导师,这种导师一般自己刚毕业没多久,所以非常有学术热情,会真正在自己研究的方向下功夫。所以,如果你作为他的学生,跟着他做,他会手把手教你,能在研究生几年学到真正的东西;因为他也需要发高质量的论文来评职称,所以你只需要给他打打下手,比如翻译翻译论文,他在发论文的时候就能挂上你的名字。我一个师弟,研一刚半年,就已经发了4篇SCI了,怎么发的就不用我说了吧;能拿国奖的几乎都是年轻老师带的学生(除非你真的非常非常厉害啊),这是和第2点挂钩的啊,因为论文发的多,自然而然就能拿奖学金了。他能真正对你上心,因为你可能是他带的第一届第二届学生,如果你发不了论文、找不到好工作,那他以后还怎么带学生呢?3、选择学术大牛?导师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大概总结一下:(1)实验室师兄师姐比较多,实验条件相对年轻老师要好一些,所以你在选方向的时候,能多一些路子;(2)导师在学院有一定的地位,不管干什么都能方便一点。比如研一专业课考试,老师一看你导师是谁,分数就不会太低;(3)如果以后准备读博,导师会给你推荐;(4)找工作的时候,导师也能给一些推荐;(5)导师可能已经带了几十届学生了,那么你就有几十上百个师兄师姐,比如你去一家公司的上司就正好是你师兄,那自然会照顾你了。最后总结一下,其实选导师也要结合一下自身情况,第一当然是想做的方向,再一个就是看自己的性格,比如说你是那种坐不住的,干什么事都没有积极性的,需要有人催的,那我就建议你选择一个年轻老师,因为他能管着你;如果你自学能力比较强,那可以选择一个大牛,因为他可能给了你一个方向之后就不管了,可能一个月都见不着他一次。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我,我的个人主页有更多内容哦

魔术师

大学老师和研究员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当大学老师呢?

“关注迷途e,随时获取教育资讯,每日更新!”大学教师和研究员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当的,能够成为大学老师或者是研究员的人都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但是这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更多的人想当一名大学教师,这是为什么呢?大学引进人才的优惠更大,很多高校在大力引进人才,在某些城市,很多高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为家属解决就业,为子女解决户口,都是很实惠的,很吸引那些刚刚博士毕业的人,但是研究机构引进人才的时候,虽然也有福利,但是力度不够大,可能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没有那么大。研究机构不是那么好进的,很多研究机构对于大家的专业和水平的要求更高,不是博士毕业就能够达标的,博士进入高校比进入研究机构容易。从具体工作上讲,研究员的工作就是搞研究,是纯粹的研究工作者,但是大学教师一方面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一方面还是教学工作者,这二者可以兼顾,如果自己的科研出现了瓶颈,无法出成果,可以在教学上努力;如果自己的教学成绩平平,就可以在科研上下功夫,进可攻退可守,完全能由自己掌握,机会比较多。但是研究员就必须在科研上取得成绩,只有一条路。高校的科研氛围也比较好,很多求职者选择高校就是觉得,当一名大学老师的科研氛围更加的纯粹,就是为了科研而科研,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加能够投入进入,但是很多机构的研究员热衷做政府采购的课题,并没有真正的投身于学术的纯粹愿望。科研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相互合作,在大学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有很多学生帮手,但是在科研机构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了,工作的灵活性比较小。选择工作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在大学的教师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有很多行政流程需要走,需要评各种职称,这都是很繁琐的过程,所以大家好好考虑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可以了。

包公误

在高校工作的研究员和教授有什么区别?看了就知道了!

你的大学导师是研究员还是教授呢在高校工作的研究员和教授有什么区别?看了就知道了!1、研究员研究员一般在研究所,而且没有义务给学生上课,并且研究员是国家评定的,在研究所里,领导或者是学术带头人才称之为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可以说相当于教授,副研究员也相当于是副教授级别。但是在研究所里,研究员都不用教授的职称。2、教授大学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种。这样来看,教授就是大学老师教师的一个职称,教授是大学老师,在大学当中,教授是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了。教授是有义务给学生上课的,但是根据课程安排的不同,有的教授会给本科生上课,有的会给硕士生上课。副教授级别的教师,除了可以开设一门课程,还可以自己主持研究项目,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学术讨论会的形式,开设新的课程供学生学习。一方面,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另一方面还传授相关的知识。想了解更多信息和小知识,欢迎关注我,个人主页更多内容等你来看哦!

我的爱

考研前,选择导师的两个小技巧

选择导师小技巧作者:米特诗袋大家好,我叫——米特诗袋。今天,我想与各位聊聊——如何选择研究生的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按照目前大学的规定至少要有副教授或者副研究员的职称。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一般具有教授或者研究员的职称。有些研究所里面,则是高工。但是,并不是具有副教授职称,就一定是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因为,大学里面的副教授相当多。如果,学校没有这个专业,比如,外语教研室有许多副教授。但是,你们学校的研究生专业全部理工科专业的。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当然,给研究生上课的教师,一般要具有副教授职称。另外,某一个研究生专业领域中一般会有许多副教授。如果要想当上硕士研究生导师,要参加选拔的。只有选拔上的副教授才能带研究生。当然,不是说,没有选上的副教授的教师,水平就不行。有的副教授水平很高,但是不想带研究生。也就不参加这个选拔。自然,你就没有机会当他的学生了。在没有考研之前,基本上就要确定报考学校和报考的专业。只要确定了专业,那么这个专业对应的导师群基本上也就确定了。这个信息从什么地方来呢?很简单。从招生简章上可以查到。招生简章哪里能找到?当然是各大学校的网站了。目前也有研究生报名的专门网站。上网搜索一下,就可以了。这些都是流程的问题。研究生的专业,会有多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会有若干个导师。如果你选择的专业,只有一个导师。事情就简单了。难点是如果这个方向,有若干个导师,怎么办?下面是两个特别要注意的地方,供参考。第一、上网查看导师的年龄。如果导师年龄偏大,就要注意导师有没有可能会退休。如何确定导师会不会退休呢?打个电话就可以解决了。招生简章上,都会有一个学科秘书的手机号。咨询一下,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确定是这个事情呢?如果你上研一的时候,导师退休了。那么,研究生学院就要给你再配一个新的导师。这样,你的研究方向可能会改变,可能会分散你研究的精力。第二、查找导师的研究成果导师的研究成果,一般会在研究生网站上面有介绍。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论文题目和项目名称。有了论文题目,你可以到知网上去查找全文。有了项目名称,你也可以到项目网站上查看介绍。比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科类项目,都有相应的网站。重点要看,导师以单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如果没有单一作者,至少要看第一作者的文章。研究了导师的这些成果以外,你就能大概知道,要不要选择这个导师了。因为,导师的研究内容一般会和你的研究论文相关。当然,你把导师的研究成果都涉猎一遍,对于未来的面试也是有好处的。另外,如果你是美女,我建议,最好找个美女导师,这样容易沟通。我看有的女研究生和女导师处得如同姐妹一样,真的是羡慕啊!**************************OK,今天,米特诗袋——就与各位聊到这里。下一次,我想与各位聊聊——考研前要不要与导师见面沟通。谢谢。**************************Meet时代——往期精彩——推荐准备考研,越早越好掌握倒逼式学习方法,大学毕业后,就不会发愁找不到工作经常光顾这三个地方,必然成为学霸人生观不同,面临相同的机遇,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不走寻常路,背后隐藏的却是底气和自信

人含其聪

如何选择好的研究生导师,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今日,湖北大学梁艳萍教授因为社交不当言论,被湖北大学宣布调查。据了解梁艳萍1997年至今在湖北大学文学院任教。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琴园学者”特聘教授,兼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学艺术学研究室客座研究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文艺学学会理事;湖北大学美学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文艺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日本美学、东西方文论、文艺心理学与文学批评。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美学、文艺心理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艺术导论、康德美学研究、日本近现代美学研究、中国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近年来,高校频频爆出问题教授,有学术科研作假的;有性侵学生的;有压榨研究生的;有威胁研究生的;有发表不当言论,支持港独、精日的;有贪污腐败的;这些大学教授很多学术功底深厚,但是师德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教育部明确提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在选拔聘用研究生导师的时候,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作风出现严重问题的高校教师,严肃处理,这就告诉我们,在选择导师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关注报考院校研究生导师近年来的学术成果,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生导师这个去各个学院官网师资队伍那一栏目查看教师的简介,看完之后,可以去知网上搜索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文章,看是否符合自己的研究兴趣。深入了解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在研究生知网上查看该导师带的研究生,查看这些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学术水平有无长进,学术发展可持续性怎样,导师是否乐意帮助学生进行严谨的学术。问问报考学校学生对该导师的评价,对于你选择合适导师有很大帮助。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情况了解研究生导师有无校内外兼职情况,学术人脉情况,科研项目情况。这是因为导师的学术圈子广,校内外兼职,科研项目,能使你在他的带领下,迅速成长,学会写科研招标书、学会写期刊论文、学会参与学术论坛讨论、学会平衡科研与生活的时间。领导型导师,院长、书记、校长、院士等,这种类型的导师,一般经常参加学术研讨活动,优势是学术人脉广。在你读研期间,未来投稿、求职、深造方面有极大优势。不足之处是非常忙,可能见面机会少。期刊型导师,有些导师学术做得好的同时,在许多期刊杂志做主编、编委、审稿专家、国家基金的评委等等,这些导师有助于你以后投稿,知道期刊杂志的喜好,更能把握学界动态。不足之处是,经常参加学术活动,可能见面机会少。纯学术型导师,这类导师甘于做冷板凳,学问精深,发的学术期刊层次高,跟着这种类型的导师,你的学术水平、知识水平会有极大提高。这类导师以学术为业,有非常多的空余时间辅导你学习和科研。不足之处是这类导师圈子狭窄,学生以后学术可持续发展更为困难。

告亲夫

儿子考研已拟录取,但是导师职称才是讲师该如何是好?

今天,百家有个朋友私信小西,她的孩子今年考上一所211院校。但是,学院分配的导师是个讲师,她有点为孩子担心,问问小西有什么看法呢!小西觉得这个问题挺有代表性,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得清,就来聊聊我的看法呢!大学是人生最好的阶段之一作为大学老师,小西觉得非常有必要为讲师正名啦!职称评定和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遴选是两个体系,其中副高职称(副教授、副研究员)不是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的必须条件!具体的遴选条件得看所在院校的每年规定,注意是每年,进了高校你才会发现职称评定、导师遴选的条件每年都会有变化!大部分学校遴选硕士生导师的条件是课题、经费、发表高水平论文(文件表述归纳下来就是这三点),而不是副高职称,少量年龄较大的副教授同样不是硕士生导师。类似的,不少教授同样不是博士生导师。不少高校采用的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属校聘)在考核期内其实也不算具有正式的副高/正高职称,同样可以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因此,不少学校中级职称的讲师通过硕士生导师遴选,的确可以顺利成为硕导呢!不信的话,可以点开北邮电子工程学院的官网查看师资队伍中的中级职称,类似的讲师+硕士生导师不少呢!985高校中同样有不少讲师遴选为硕士生导师,毕竟越是学校层次高,讲师优秀的可能性才更大!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为什么会出现部分讲师成为硕士生导师的情况呢?首先是研究生培养的需求。近几年研究生报考人数激增的同时,招生人数同样在增加。为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少院校都限制教授、副教授每年可辅导的硕士生数量,如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这就会导致部分研究生没有可分配的导师。而部分年轻刚工作的博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自科)后,且有发表高水平的文章,但是部分条件不符合副教授的评定资格,作为讲师中较为优秀的群体可遴选为硕士生导师。一般来说,初期分配的学生以专硕为主!其次,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数量剧增,就算有不少博士生延期毕业,依然有5-6万/年的博士毕业,进入高校后职称评定竞争激烈。高校圈内甚至有这样的段子:这个讲师评定副教授的科研成果居然比同期副教授评定教授的还高很多,要不是政策不允许,否则直接够上教授职称(少量院校有绿色通道等,可直接破格为教授)。相信中小学的教师评定职称时,也有同样的感悟,评定不是看个人材料的好坏,而是同批人中你材料的排序。不少年轻教师因为名额限制,3-5年内甚至未能晋升副教授,但是其个人有课题、经费、高水平的论文,学校或学院就有类似的政策扶持,允许其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学校层次不高,高级职称人数比例不足等。课题组导师与学生交流会跟着类似的讲师作为硕士生导师,好吗?首先,类似的讲师能够遴选为硕士生导师,证明自身优秀的同时,也反馈她在一个很好的课题组/团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没点能力和背景的讲师是没机会遴选为硕士导师的,除非是优秀的让人无法反驳(可优秀成这样的话,早就是高级职称啦!)。因此,相比同专业大部分副高职称的导师在学术造诣上都要高,而且有拼劲,能出和会出大量科研成果。跟着这样的导师很挺不错,只要你想做、肯做,2-3年的硕士生涯肯定大有收获!其次,关于部分人担心的导师"争"论文一作的担忧。小西觉得这就是你打工不要老想着老板抢你功劳一样,硕士新生有几个能在没有导师指导下,自己全程产出一篇科研论文的啊。一篇论文不是说谁做点实验、撰写个初稿就一定是一作,而且二作并不影响一个硕士生的深造和毕业等。如果非常优秀,能力强,论文也可以和导师沟通署名一作,年轻导师做通讯。至于说导师要靠几个学生论文才能晋升职称的,类似的学生我听过,有985硕士生将导师逼成"优青"的,不是给发论文给导师,而是喊着导师一起努力(导师同样有惰性的)。同时,关键好坏得看导师的性格和为人,毕竟通常或个例都不适用于某个人。具体的可以和导师敞开心扉做个沟通,类似的担忧也可以说给他听呢,不要觉得导师会生气或者故意为难你,没有必要的。当下,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少就源于彼此间缺乏沟通,甚至是一群没有读过研、也不是导师的人在告诉读研如何、导师如何,有可信度?研究生毕业还有个好处,小西不太好说透啊。就算年轻讲师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后,每年也只会有一个研究生指标。你不用担心导师对同期的几个学生差别对待,更不用担忧同期几个学生之间的勾心斗角(之前我也不信读研和宫斗一样,后来我信啦)。而且,年轻导师没有"架子"或"脾气",也没有太多的应酬或行政琐事,你可以经常和导师沟通交流课题中遇到的难题,个人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很快。而且,一旦遇到性格好的导师,能给的资源和福利都是你一个人的。在这样的导师团队,也许你要做的实验或事情真不少,甚至比同学累很多,但是收获肯定也更大,加油!

大同

对高知人群来说,大学教师与研究所工作哪个好?你怎么看?

对高知人群来说,大学教师与研究所工作哪个好?你怎么看?对高知人群来说,大学教师和研究所研究人员都是最主流的职业选择,博士毕业后去这两个地方都是可以的。不过呢,这两个地方在很多方面也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选择一下。第一是工作时间上。但凡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不管是大学教师还是研究人员,工作时间都是很长的,想要靠一天8个小时就能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那绝对是天方夜谭,所以对这两类人来说,加班属于正常工作范畴。不过,大学教师的时间更为灵活一些,他可以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0点,也可以从早上10点干到晚上12点,只要没有课,具体时间点完全可以自己确定,没有人打考勤也没有人过问。下午可以打打球活动活动,然后在食堂吃个饭,晚上回实验室继续奋战,如果遇到基金申报冲刺阶段,住实验室也是可以的。而研究所的时间则相对固定一些,朝九晚五是必须在办公室的(除非有出差任务),想出门处理个事情还得跟组长请个假。下了班有的所还不让加班太晚,10点就要赶人,没干完的就要回家干。这方面比较的话,当然是大学教师更爽一些,这也是大学教师最吸引人的一点。第二是待遇上。各高校和各研究所的待遇肯定都是不大一样的,不过据我掌握的情况,在同一个城市里,研究所的待遇一般要比同一级别的高校高上一级。比如说都是厅局级单位,研究所的中级的收入相当于高校副教授,副高相当于高校教授。这又是研究所吸引人的地方,即起薪一般较高。第三是职业发展上。虽然都是走科研的路子,但高校和研究所在这方面差距还不小,这里分两个阶段详细说一下。一是职业初期:一般来说,研究所是项目管理人制度,即PI负责制,新研究人员进来以后,必须跟着一个团队,研究人员的奖金也是由PI来分配的,所以年轻人去了研究所起步一般比较快,不太会有迷茫期,反正就是跟着干呗。一段时间后,组长还会根据你的特点给你安排相应的岗位。比如我之前有个朋友,从我们学校跳槽去了中科院,导师发现他写论文特别擅长,就让他专攻学术,把他往优青的路子上赶,而与他同期进组的其他人,则安排做横向课题。相对而言,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就做得比较差,青年教师进校后如果方向合适,可能会进团队,但也是松散管理,无非就是大老板分一些小活下来做做。很大部分老师则由教研室管理,先要花时间过教学关。所以,对刚入职的人来说,大学青椒会更苦逼一些,一边抓教学,一边科研还不能丢,还没有人帮助扶持。二是职业黄金期:等到混出点名堂了,大学就比科研所舒服很多了。科研所职称不是很好评,因为名额比较少,即便评上研究员,也不一定聘为PI,还是要跟着组长干。如果做得很好,聘为PI了,开始自己当老板带团队了,这个时候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手下所有人的奖金都从你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出,你得养活他们;实验室不是免费的,租金还不便宜,你得养实验室;你还得不断出成果,否则通不过考核。所以,你必须一边做研究一边做横向项目挣钱,特别考验你的全面综合能力。我就遇到过好多大牛,在中科院觉得太累,跑到高校来的。在高校,混到教授之后,有免费的实验室(有些高校会对超标的部分收费),有研究生(免费劳动力),有青年教师组成的团队(工资由学校发),完全没有经济压力。这也是很多大学教师翅膀一硬就愿意单干,大学的科研团队总体来说偏松散的原因。以上三点可能并不全面,但基本上可供决策了。究竟哪个好,大家结合实际自己判断吧!

美洲狮

中国6大类研究生导师盘点,你的导师是哪一类?

来源:科学指南针服务平台(ID:sciclubs)作者:An 编辑:学妹师生关系盘点,来看看你的导师是哪类?亲爹亲娘型这种类型的导师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无论是在科研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都是事无巨细的关心,完全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闺女亲儿子一样看待。这种导师,在科研上,他会给你制定一个十分靠谱的课题,每天关注着你的科研动态,有问题及时帮你解决,甚至,说不定还会帮你做实验,发文章。生活上,关心你的生活费够不够,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和同学朋友相处的是否融洽-----不过,上面条件全符合的神仙导师,大家还是在梦里想想就行,反正我是没见过,应该是“此导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吧!现实中,能达到三点以上的,我觉得都是亲爹亲娘型的优秀导师了。导师评价 ★★★★优点: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不用承担毕业压力缺点:在“过于溺爱”中成长的研究生,缺乏科研独立完成的能力,虽易达到毕业要求,但不能称之为“合格研究生”。亦师亦友型这种类型的导师呢,相处起来应该是最舒服的一种导师了。和这样的导师在一起,你能体会到什么叫做真正的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感觉。在科研上,你们或许是并肩作战的好兄弟,他可以和你一起很正经的讨论学术问题,互相指导,共同进步。抛开科研,他可能会和你一起八卦吐槽,可能和你一起酣畅淋漓的运动,可能和你一起逛街扫荡整个商场,还可能和你一起划拳打牌喝酒畅谈国家大事-----如果正在科研圈中摸爬打滚的你遇上了这样的导师,那么,一定要好好珍惜啊。在这种亦师亦友型的师生关系中,药物学方向的李泽琳教授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人物了。李老师一生培养学生无数,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她曾说过在学校工作的她,因为跟年轻人在一起觉得自己也变得有活力了,学生们也都很亲切的称她为“李奶奶”,她很喜欢跟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教她用微信聊天、上网购物,她经常熬到深夜甚至躺在病床上帮学生修改论文、设计实验方案……前些日子,一位导师发的帖子“假期见不到学生,导师又发妖娆的朋友圈了”在微信朋友圈火了起来,大致内容是这位导师在暑假见不到自己的几位爱徒,百无聊奈,想通过微信朋友圈关注下他们的行踪,结果发现除了自己刚入门活泼可爱的小萌新一人在朋友圈尽情的游山玩水,其余几人票圈一片空白。于是,夜半时分,这位导师开始辗转反侧,不惊发出灵魂一问:难道我的爱徒们把我屏蔽了不成?接着,导师开始为他的几位弟子发愁了,一愁大弟子论文未发,毕业岌岌可危!二愁二弟子只会纸上谈兵,理论结合不了实际。三愁三弟子过于手高眼低,心高气傲。四愁四弟子过于心急,结果事急过反。五愁五弟子过于功利,迷失自我。最后,导师终于不愁小弟子了,因为她是个不屏蔽导师的好学生啊----哈哈哈,说实话,你的导师要是也这样对你的科研生活都操心的话,你是不是开心的飞起呢。亦师亦友的导师关系是我觉得最好的师生关系了,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比如以下这位童鞋的导师:可谓是真正的优秀导师的典范楷模人物!导师评价 ★★★★★优点:科研过程愉悦,毕业要求易达到,且可以合格研究生身份毕业。缺点:无客气防备型这种类型的导师和学生吧,见面十分客气,但都心有防备。导师会很认真的指导你。除此之外,绝无他事。导师跟学生说话客客气气,说话做事上对你处于防备状态,绝不会惹你不开心,更别提说一些重的话让你难过或抑郁了。而学生也是如此。这种关系的师生关系,谈不上有多好,也谈不上有多不好。毕竟,他指导了你毕业。只是,你在日常的交流中提不到他,他在日常的交流中也提不到你。你毕业后,不会再想着来看望他,只记得自己有过这样一位导师罢了。对他而言,送走了一个还是“活着”的你,他也是如释重负,只记得你曾是他众多学生中的一员。你们,可能以后只是彼此的一份----en en en,不太重要的回忆吧!小编的朋友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毕业后朋友去了某地方科研研究所,该研究所当时刚建成并招了第一届研究生,朋友所在的课题组就来了一位,但就这一位研究生让朋友觉得自己中了“彩票”!朋友在该课题组是助理研究员。这位刚进实验室的新生,刚进课题组,对朋友以及另外三位工作人员可谓是怼天怼地,谁也不放过,并认为他们身上没有一丝一毫值得自己敬佩的地方,天天在群里找自己的导师“投诉”四位工作人员,整的朋友及他的同事们既心累又无语---先说下小编的这位朋友,硕士期间发了两篇SCI,其中一篇Angew,其余三位均是有至少一篇一区文章的人。反过头来看看该生,不对,现在称其为“奇葩”吧,一个名不经传的大学毕业生,刚刚读研啥都不会还指责别人能力不行。朋友及其同事忍了多次之后,终于爆发。于是,他们多次找自己的领导,即“奇葩”的导师沟通,希望其能出面解决这个问题。无奈这位导师担心如果他教育了这朵“奇葩”,万一其受了刺激做出不可挽回之事---于是领导劝几位下属多忍忍,忍够三年“奇葩”走了就解脱了---导师的这种态度更是助长了“奇葩”的嚣张,甚至快变成了四位助研的第二领导,于是不到半年,四位全部辞职---导师怕学生怕到如此地步,真是教育届的悲哀与失败!导师评价 ★★优点:彼此小心做事,该毕业毕业,该升迁升迁。缺点:没有深厚的师生关系在其中,互相隐忍,内心不痛快!路人陌生型这种类型的导师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心平气和的把你招进来,然后半认真的给你制定了一个课题,接着----放养!没错,就是放养!给你个开头,要怎么结尾就各凭本事吧,为师如果不是事务繁忙,就是水平不够,你们还是自力更生吧!怎么说呢,遇上这种类型的导师吧,和上述一样,不能说你不幸,可也不能说你幸运。说你不幸吧,可是你却得到了绝对的自由,想干嘛就干嘛,反正他也不会管你。可说你幸运吧,自己本来就是一张白纸,还得毕业找工作,没有导师指导,只能自己硬着头皮迎难而上,可能在科研路上不知道会碰到多少的一鼻子灰,还只能有苦往肚子里咽,什么都自己硬扛----最后,自学成才!小编认识的人中就有几位处于这样的一个尴尬境地。其中一位仁兄,起初找导师的时候听说XXX老师学术水平超高,年纪轻轻的就牛逼期刊文章是一堆一堆的发,绝对的学术届小牛啊。慕名过去的他很“幸运”的被小牛所青睐收入门下。直到这位仁兄怀揣着科研的梦想正式进入了实验室,期待学到小牛的独门绝技并直摇而上时,才发现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小牛事务繁忙,底下学子并非只他一人,且小牛还要经常在外面作报告参加会议,或者回来也是写着一堆东西,根本就无暇顾及自己的徒弟们。于是乎,朋友只能自己一步步来,想方设法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达到毕业的要求,但过程之艰辛可想而知。朋友硕士毕业后就不想再搞科研了。只记得他说了句“今后,我与他(导师)可能再无任何瓜葛!”另外,小编还有一位学妹,进实验室两年,导师对其不闻不问,学妹虽心有不甘,但也选择自我成才,直到两年后,学妹有事找这位路人导师时。导师问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学妹:“----”学妹说,那一刻,她对这个导师不是失望,而是有点忿恨了师生关系走到这步也是令人遗憾,在这种关系当中,导师与学生,两人之间,从未有过互相温暖时刻,却也从未有过翻脸时刻,只是,对导师而言,流水的学生,铁打的导师,他们也许已经对这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见怪不怪了,也可能,对他而言,学生们只要“静静的来,静静地走”就好了!导师评价 ★优点:自我提升极大,能力超卓。缺点:按期毕业太难,过程过于艰辛痛苦。上司下属型这种类型的导师是比较可怕的类型,其典型的特点就是:我名义上是你的导师,但是,我给了你实验平台,给了你读研的机会,你要借助我的平台做实验,靠我发文章,靠我毕业拿学历,所以,你什么都得听我的,我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采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来说,就是揣着“明学”思想,打着资本家的小主意,这种类型的导师呢,轻则让学生抑郁几年,毕业后只是不再联系而已,重则,想不开自杀的,也不在少数。小编在知乎上,也无意间浏览到这样一个帖子:“复试的时候,老师说他这里补贴多,而且法定节假日都休息,有自己的课题……等进了实验室,一直在剥夺我们的时间,每个房间都装着监控,老师随时看监控,发现谁没在做实验,就会打电话骂骂咧咧,现在是每天打卡,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要一直在实验室,吃完饭就要立即赶过去,什么午休,不可能,每周一天休息,晚上回到宿舍或者周天也要随时待命,过年现在只给放三天,法定节假日几乎不放假,呵呵,补贴高?一个月四百,别的同一个专业的至少八百,还比较轻松,累就累吧,还不给发文章,有史以来,我们实验室老师从来不给发文章的。真心的,很累……想退学,但是,想当初自己那么努力又觉得不值,可是在这个老师的手下,我觉得没有希望,而且真的一点自己的时间都没有,每天都像陀螺一样,夏天的时候40几度,在田里,七八九月,中暑中了好几次,我不过是个女生,老师从来不管这些...难道就任由老师这么压榨么,我该怎么办,何去何从?”“我该怎么办,我该何去何从!”这是多少身处这种境地的学子想解决的问题啊!中国一向崇尚的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在现代生活中,大家称自己的导师不再是“XXX导师”,而是“XXX老板”。这种称呼来源于西方欧美国家,在国外,老板给学生发一定的工资以维持生计,因此学生更愿称呼自己“导师”为“老板”,而在中国,当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导师”的思想也逐步变成“老板”思想,于是,在这种导师眼里,师生不再是师生,而是“上司与下属”,这是科研届的悲哀,也是传统文化流失的悲哀----导师评价 ★★★★优点:能力上升。缺点:压力大,得心理疾病,社交恐惧!鱼死网破型如果比压榨还痛苦的师生关系,莫过于让人绝望的“鱼死网破型”了,这种关系总之就是一句话“你让我对这个世界无所眷恋,那就让我带着你一起毁灭吧”!貌似不过几个月,就会报出一则两则“XX博士轻生”的消息,除去被曝光出来的,被学校压下去的更不再少数。看着一条条年轻鲜活的生命撒手人寰,留下亲人痛不欲生的活在人间,不禁有人想问,到底是现在的博士心灵太过脆弱,还是现在的导师过于没有人性!2017年12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杨宝德被发现溺亡在西安灞河中,而他生前发出的最后一条信息是,“周老师,我还在实验室,下午过去找你。”紧接着,杨宝德与其女导师之间的聊天内容曝光,引起一片哗然!杨宝德平常除了陪导师周教授吃饭、挡酒以外,他的导师对杨宝德明确提及或暗示的要求还包括: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车场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装窗帘等。甚至,杨宝德周五晚还要去周某家打扫卫生,给她擦车洗车,喝醉后还得陪她打麻将,而且还过分干预他的私生活,明确说杨宝德和其女友不合适-----OMG!说实话,小编对这导师也是活久见了,这导师真的不是把杨宝德当做自己的学生,而是给自己招了一个免费的保姆好吗?不对,保姆也没杨宝德这么惨呀!通过这件事情,让很多人都了解到现在大学里很多导师,都把学生当做长工一样使唤,谁说知识分子就不会压迫和剥削人!真的是不怕流氓没文化,就怕流氓有文化!知识分子手中有权力,比官员还可怕。这样的人,真的是枉为导师!也再次印证,素质与学历真的不一定正相关。而现在,一些学生在被导师压榨绝望之际,选择通过轻生的方式昭告众人其导师的劣行,来个鱼死网破。然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你真的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你还有父母,还有亲人,还有朋友,你是否想过你的离开给他们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又是否想过,把你的经历告诉他们,找他们倾诉,一起找到解决之法呢。大多数的博士轻生案件在自杀前并没有向自己的至亲倾诉过,怕他们担心,可是,以极端方式离开世界的你,给他们造成的痛苦却是担心的N次方啊!导师评价 ★★★★……★优点:无!缺点:残害人命,荼毒社会!希望大家遇到的导师都是“亦师亦友”型!如果遇到不公正的对待,请不要沉默,也不要逼自己,适时沟通解决,不要自己一个人扛!

驴蹄沟

老师还是老板?学生还是学徒?导师和研究生的那些事

视频:西安交大回应博士生溺亡:导师存在让学生打扫卫生等行为来源:深圳高清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题:“老师”还是“老板”?“学生”还是“学徒”?——导师和研究生的那些事儿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杨思琪 柯高阳近日,“寒门博士自杀”事件将“高校师生关系”这一话题带到公众视野之中,引发网友热议。当前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构建健康良性的师生关系?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从“老师”到“老板”:师生关系变成雇佣关系?“读研期间,一大半时间都用来给导师打工了。”王洋(化名)是一名211高校硕士研究生。她刚进入师门,就被导师安排去给修读第二专业课程的同学上课,作业批改也由她一人完成。当上了“老师”,王洋却没有得到老师的待遇:“学校的二专教学任务是有课时费的,但是导师从来没提过钱的事,我只能‘被义务劳动’了。”王洋的遭遇并非孤例,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让不少研究生产生“被剥夺感”,认为自己沦为了廉价劳动力甚至免费劳动力。北京某科研院所在读博士方杰(化名)坦言:“导师的一个课题经费有300万元,但是几名学生加起来的收益却不过数万元。”方杰说,他的一位师弟在读研期间,曾被导师介绍到一家软件公司工作,“师弟每月干价值一万元的活儿,却只拿一千元的工资,还被导师‘雁过拔毛’克扣了500块”。学生给导师干活、打杂,甚至成为“贴身小秘书”,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方杰说,有的导师为了把学生留在身边干活儿,甚至故意让学生延迟毕业。“一方面担心毕不了业,一方面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非常焦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勤认为,现在一些研究生称呼导师为“老板”,将读书称为“打工”,称呼的变化折射出部分导师把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甚至工具的现实问题。师生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也是对学生合法权利的侵犯。从学术到生活:导师与学生的“难舍难分”记者调查了解到,相对于人文学科,理工领域研究生对导师的依赖程度会更高。很多研究生进入实验室,享有导师提供的课题、实验设备和资金支持,也为导师完成大量基础性工作。在方杰看来,没有导师,也就没有如此优厚的学习环境。实验室的内涵往往超越了有形的空间,也共享了很多规则、理念和工作生活习惯,甚至形成一种“实验室文化”。与实验室的“过度亲密”也给方杰带来了烦恼。“有时导师布置的任务量大,每天一早就进实验室,出来的时候已经到深夜11点,遇上导师出差也全程陪伴,基本上没什么自主时间做别的事情,谈恋爱也够呛。”而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徐葳表示,自己做了不少“杂活儿”,做“杂活儿”的效率和专业程度也成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没有这些技能,也就无法开展所谓“高大上”的科研工作。除了学术合作,与导师的“共同生活”似乎成为部分研究生的日常。微博搜索“给导师取快递”“给导师带孩子”,可以得到数百条检索结果,其中大部分是学生的吐槽。一名在北京高校就读的博士诉苦说,自己被导师“委以重任”,为装修导师的新居忙活了大半年。“和导师相处起来心理压力真不小,刚开始挺不适应的。”江苏一所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黄明(化名)说,导师经常组织一些与学术无关的活动,有时不想参加,但又担心与导师产生摩擦和隔阂,大部分时候还是选择了响应“号召”。赵勤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融洽、和睦的,但如果相互交往超过了一定界限,公私不分、学术和生活不分,则会给双方带来不良影响。从界限到师德:让教育回到“培养人”的本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对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进行了规定,包括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等。黑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欣剑认为,目前教育界对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权利义务界定尚不够清晰和细化,为双方关系的异化埋下了隐患。他建议,应对双方的责任义务进行明确细致规定,或者达成一定协议,由此确立师生之间的相处原则,避免产生分歧和矛盾。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肖瑛表示,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加强对师生关系的监管和引导,制定规范师生行为的具体原则、做法等。可通过建立师德委员会或师生关系委员会将其落到实处,接受学生的申诉和老师的反馈,作为第三方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提供帮助。赵勤认为,导师制不仅看重导师的业务能力,也注重导师的道德人格和综合素质,避免因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学生成才,要让学术回归学术、让教育回到“培养人”的本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日前发布2018年工作要点指出,将研究制定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列出负面清单,重申师德红线,推动各地各校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建设制度,加强师德宣传教育。同时,各地教育部门及高校要强化师德师风考核,通过修订师德标准,选树师德标杆,推动师德考核,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和定期通报制度,让师德考核优胜者得到褒奖,让师德考核不良者受到鞭策。此外,专家建议,研究生应制定较为清晰的学术规划和职业选择,将自己的学术爱好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有机结合;导师也应注重转变培养方式,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通过双方的换位思考、加强沟通,来改善师生关系。徐葳表示,科研中总有各种困难和痛苦,导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信任,共渡难关,体验到在科研中的成长,把学术精神传承下去。

肩高于顶

“老师”还是“老板”?“学生”还是“学徒”?——导师和研究生的那些事儿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题:“老师”还是“老板”?“学生”还是“学徒”?——导师和研究生的那些事儿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杨思琪 柯高阳近日,“寒门博士自杀”事件将“高校师生关系”这一话题带到公众视野之中,引发网友热议。当前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构建健康良性的师生关系?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从“老师”到“老板”:师生关系变成雇佣关系?“读研期间,一大半时间都用来给导师打工了。”王洋(化名)是一名211高校硕士研究生。她刚进入师门,就被导师安排去给修读第二专业课程的同学上课,作业批改也由她一人完成。当上了“老师”,王洋却没有得到老师的待遇:“学校的二专教学任务是有课时费的,但是导师从来没提过钱的事,我只能‘被义务劳动’了。”王洋的遭遇并非孤例,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让不少研究生产生“被剥夺感”,认为自己沦为了廉价劳动力甚至免费劳动力。北京某科研院所在读博士方杰(化名)坦言:“导师的一个课题经费有300万元,但是几名学生加起来的收益却不过数万元。”方杰说,他的一位师弟在读研期间,曾被导师介绍到一家软件公司工作,“师弟每月干价值一万元的活儿,却只拿一千元的工资,还被导师‘雁过拔毛’克扣了500块”。学生给导师干活、打杂,甚至成为“贴身小秘书”,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方杰说,有的导师为了把学生留在身边干活儿,甚至故意让学生延迟毕业。“一方面担心毕不了业,一方面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非常焦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勤认为,现在一些研究生称呼导师为“老板”,将读书称为“打工”,称呼的变化折射出部分导师把学生当成了廉价劳动力甚至工具的现实问题。师生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也是对学生合法权利的侵犯。从学术到生活:导师与学生的“难舍难分”记者调查了解到,相对于人文学科,理工领域研究生对导师的依赖程度会更高。很多研究生进入实验室,享有导师提供的课题、实验设备和资金支持,也为导师完成大量基础性工作。在方杰看来,没有导师,也就没有如此优厚的学习环境。实验室的内涵往往超越了有形的空间,也共享了很多规则、理念和工作生活习惯,甚至形成一种“实验室文化”。与实验室的“过度亲密”也给方杰带来了烦恼。“有时导师布置的任务量大,每天一早就进实验室,出来的时候已经到深夜11点,遇上导师出差也全程陪伴,基本上没什么自主时间做别的事情,谈恋爱也够呛。”而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徐葳表示,自己做了不少“杂活儿”,做“杂活儿”的效率和专业程度也成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没有这些技能,也就无法开展所谓“高大上”的科研工作。除了学术合作,与导师的“共同生活”似乎成为部分研究生的日常。微博搜索“给导师取快递”“给导师带孩子”,可以得到数百条检索结果,其中大部分是学生的吐槽。一名在北京高校就读的博士诉苦说,自己被导师“委以重任”,为装修导师的新居忙活了大半年。“和导师相处起来心理压力真不小,刚开始挺不适应的。”江苏一所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黄明(化名)说,导师经常组织一些与学术无关的活动,有时不想参加,但又担心与导师产生摩擦和隔阂,大部分时候还是选择了响应“号召”。赵勤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融洽、和睦的,但如果相互交往超过了一定界限,公私不分、学术和生活不分,则会给双方带来不良影响。从界限到师德:让教育回到“培养人”的本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对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进行了规定,包括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等。黑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欣剑认为,目前教育界对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权利义务界定尚不够清晰和细化,为双方关系的异化埋下了隐患。他建议,应对双方的责任义务进行明确细致规定,或者达成一定协议,由此确立师生之间的相处原则,避免产生分歧和矛盾。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肖瑛表示,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加强对师生关系的监管和引导,制定规范师生行为的具体原则、做法等。可通过建立师德委员会或师生关系委员会将其落到实处,接受学生的申诉和老师的反馈,作为第三方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提供帮助。赵勤认为,导师制不仅看重导师的业务能力,也注重导师的道德人格和综合素质,避免因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学生成才,要让学术回归学术、让教育回到“培养人”的本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日前发布2018年工作要点指出,将研究制定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列出负面清单,重申师德红线,推动各地各校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建设制度,加强师德宣传教育。同时,各地教育部门及高校要强化师德师风考核,通过修订师德标准,选树师德标杆,推动师德考核,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和定期通报制度,让师德考核优胜者得到褒奖,让师德考核不良者受到鞭策。此外,专家建议,研究生应制定较为清晰的学术规划和职业选择,将自己的学术爱好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有机结合;导师也应注重转变培养方式,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通过双方的换位思考、加强沟通,来改善师生关系。徐葳表示,科研中总有各种困难和痛苦,导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信任,共渡难关,体验到在科研中的成长,把学术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