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研究生,学校和学院通过你的存在可以申请资金、获得信誉,树立良好形象。而你自身也需要认真做研究,多问问题,得到一位优秀导师的指导或提携,争取在学术生涯中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那么,选导师时应该留意什么?1. 导师科研经历最重要确保你的研究团队中至少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任何人都可以被任命导师,但很少有人同时有能力、有毅力、有远见、有恒心,并且尊重学生,能够在研究过程中打动形形色色的学生。要找到一位知名度不错但很少因外出做研究或参加会议不在校内的导师,似乎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要以为导师不管自己自由生活很爽,没有导师的支持科研举步维艰。而且,研究生在论文投稿或者申请知名大学时需要知名教授写推荐信,如果能够选到这样的导师,是非常幸运的。2. 一位在研究领域活跃的导师可以帮助你提高论文效率在研究领域不断阅读,思考和写作的导师可以助你找到学术文献中的研究空白,并能准确迅速地给你提出建议来填补这一部分空白。全能型的导师知识面可能会很广,但无法给出如此精确的建议。3. 每周召开例会的导师值得选择以每周一次的会议来建立学生与导师的联系,能够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一些研究生缺乏时间管理技能,可能会在阅读文献、项目进展、写作等方面有所懈怠,如果学生知道每周都要与导师见面,汇报研究进程,那这些压力会转化为动力,产出有效的研究成果。比方说,如果在周四举行会议,则在周二学生会感到恐慌并进行一些工作。但是,如果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这种基于压力的生产率将减半。最好为学生提供严格的责任制,每周会议完成规定任务。4. 要注意“双导师”也就是常见的大导是名义上的导师,小导是实际工作导师。一般课题组导师名气较大或业务比较繁忙,极有可能由组内硕导带你做课题。那么建议想办法调查一下组内“小导师”的口碑,避免被急于职称评比的小导压榨或争夺科研成果。5. “官僚主义豁免权”也有一定可取性大学里对于研究生,博士管理的章程极为繁琐,各种流程文件表格很多,或者是强制参加一些没必要的活动,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些事情上会影响做研究,如果能找到一个保护你不受“体制”影响的导师,可以帮助你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让你专注于你的研究。比如研究生入D流程极其复杂,但导师的一句话也可以使之非常简单。2. 你选择的导师,让该导师也选你随着大学里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导师“配对”,尽量避免这种事情对选导师的影响。提前了解现有的导师情况,与心仪导师直接交谈,表达意象,表现出自身的优点和强项,让他们愿意主动成为你的导师。总之,选导师可谓是终身大事,关乎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高度,提前收集可供选择导师的信息,多问问题,多观察,然后做出选择,主动一点,不要等待被动分配。特别声明:本文为Editsprings艾德思(www.editsprings.com)原创文章,并由我司官方账号在相关平台进行统一推送,禁止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抄袭行为!如需转载请联系我司获取授权,并注明详细出处来源。
小西看了下时间,部分省份的高校11月份正在进行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相信不久又会诞生一批新的硕士生导师(博导遴选已结束)。之前,我也聊过类似的话题,高校体系的职称(讲师-副教授-教授)和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是分开的。比如说,不少副教授并非是硕导,教授并非是博导。通常,硕士生、博士生导师2年遴选一次,区分学术学位型、专业学位型。主要考核条件是在研课题、科研成果(论文、专利、奖项等)、到账经费。因此,不少讲师同样可以遴选为硕导,指导学生开展课题。在考核要求中,到账经费通常要求15-20万。做科研,很多时候就算节约,也得“烧”钱。毕竟,培养一个硕士研究生(理工科)不耗费10万+的科研经费,学位论文也很难出来啊。聊回青年硕士生导师是否值得选择的话题。小西也是这么过来的,博士毕业后在高校工作。在协助课题组带头人指导多名学生之后,自己顺利通过遴选成为硕导。在正式带自己的学生(研究生系统内确定的导师)之前,其实还是比较难的。作为导师,需学生在导师-硕士生双向选择中选定自己。而青年教师往往在课题、学术和指导经验上都没有足够优势吸引学生。我们学校的一个专业,之前进的几个新青椒(青年教师)在顺利遴选为硕导后,第一年都没有学生愿意选择。部分是后期学院随机协调分配的,剩余的就没有缺生源一年。其实,我个人觉得青年教师值得选择的。别着急反驳,我来聊聊我自己的经历和认为值得的理由。以我个人为例,在读研时,我的导师也是刚来学校工作3年(副教授),冲劲很大,愿意带着学生一起前行。当时,在我前面只有一师兄、一师.姐(同一届),中间一届没有招到学生。入读后,其实导师对我帮助很大,后期我又继续在课题组攻读了博士学位。博士入学时(挂在专业内其他导师名下,我的硕导指导),那一年导师刚晋升为教授,第2年遴选为博导。回想过去,和我同批选择几个年轻导师的博士同学都“混”的挺不错的。反而是3个选择年龄较大,且课题经费不太足的导师,毕业时比较艰难,都有不同时间的延期。个人认为青年导师值得选择的原因:能遴选为硕导的青年教师,要不个人能力出色,要不“背景”不浅。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导师体系内,部分优秀导师,如千人(留学归国)、优青、青长、青拔(四青)的年龄同样不大,35岁以下。一般,这类优秀青年导师所在的大学平台也不会低喔。跟着这样优秀的导师,会接触到国内国际科研的前沿,读研过程中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前提是自己肯努力)、科研成果。当然,读研过程中也会比较忙、累。另外,一旦有机会跟到这样的导师,甚至是“大师兄”、“大师姐”,未来导师起来后,自己走科研之路会更加顺利。比如说,在硕士毕业时,还可以继续跟着导师读博。当然,并非是所有青年导师都能如此优秀。不过,能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的青年教师,基本都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科研起步的第一步已踏实走好。不过,四青(人才计划/帽子)优质导师可能成为独立的科研PI(课题组带头人/老板),组建自己的团队。而其他青年教师引进后,也会归属于某个团队。在团队中,青年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协助带头人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出科研成果等。在这个过程中,协助指导学生一样很出色,对自己名下的学生会更用心。在经费上,也不需要担心。团队的意义就在于经费是由带头人掌控、灵活处理的,不会缺少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费用,助研津贴也不会少的。说的直白些,就是能遴选为硕导的青年教师自身和团队实力都不会差。真要是又没有经费,又没能力,硕导就算遴选上,2年后也会被刷的,别担心。还有就是,很大时候选择青年教师并非是学生的意愿,而是课题组内的灵活调整(类似的学生真不少)。比如说,你想跟某个学术大牛读研,但是他的招生名额已满,就会安排你跟课题组某个青年导师,由他一起指导(本质上是青年教师一起指导的概率较大)。职业规划也是导师选择的因素之一。后期有心深造的话,可能跟随学术大牛继续读博会更好些。求职的话,挂在某个青年导师名下,要是学术大牛(大导师)器重(资源更多),肯帮忙推荐的效果会更好些。其实,做科研也有“烧冷灶”的说法。在导师成长之前,一起前行会收获更多的师生情,也有机会在科研路上走得更扎实、更远。你觉得呢?
在中国,能考上说是和博士,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而且学历越高意味着学习能力就越强。如今的硕士学历越来越好考了,只要用点心,多去学习,那么考上硕士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你以为考上了就足够了么?你还需要毕业,跟导师学习如果没学好,同样你不能通过,而对于硕士生来说,你什么时候毕业还要取决于你的导师。 在读硕士的时候,还真的就不是一帆风顺,首先导师种类形形色色,摊上个好的导师,你会学的异常轻松,如果摊上个不怎么样的导师,那么你的读研生涯也可以宣布就此结束了。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杨宝德事件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杨宝德自杀的消息瞬间点燃了整个教育圈,博士自杀?近些年并不经常出现,但是如今却出现在了西安交通大学,这样的一所名校当中。但是这名博士自杀的原因却令所有人震惊,因为杨宝德的博士生导师过分奴役他,什么事都让他做,而且不分大事小情,全部都让杨宝德处理,关键是杨宝德自从在跟了这位导师后,成绩一直在下滑,硕博连读的压力,再加上导师过分奴役,而杨宝德的性格却是不会拒绝别人,尤其是导师让他做什么他都做的任劳任怨,这也导致他心中的积怨越积越深,最终选择溺亡。 在这件事中,网友有很多问题其实没搞清楚,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杨宝德念的这个硕博连读其实是这样的,就是硕士和博士学历必须一起通过,如果有一项通不过,那么就只能是本科学历。所以,这也是杨宝德精神压力大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杨宝德本人并不善于交谈和沟通,所以即便是他的女朋友,知道的也并不是那么的详细。为什么类似事件频发?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生要注意心理健康!这件事情的背后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其实就目前导师周筠对杨宝德的奴役问题,单从其杨宝德女朋友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周筠和杨宝德之间的关系是有些奇怪的,因为我们也丝毫看不出周筠讨厌杨宝德,因为如果是周筠厌恶杨宝德的话,那么不可能将生活中的那么多事都交给杨宝德去做,这一点也是有点自相矛盾。事情总归是这样了,我们再怎么讨论,似乎也无法换回这一年轻的生命。有些网友纷纷发表了自己愤慨之情,认为杨宝德为什么不去反抗?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一个群体的问题,简单点来说,杨宝德代表了一个群体,那就是来自劳苦大众农民阶层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考上了高学历,这些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忍气吞声,别人说什么就听着,尤其是自己导师说的话,那更是至理名言,他们不会去反思这些要求是否过分,这些做法是否合理,所以就会出现了这样多的问题。面对这样“压榨型”的导师,你应该如何去做呢?谁对谁错?我觉得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找学校沟通,学校如果坐视不管的,那么这其中一定说明了很多问题。然后,对于学生来说,最应该做的不是任劳任怨,而是要弄清楚,到底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不是,不该做的不要去做,因为你有义务你也有要求可以这么做,学生太老实,就只能是自己吃亏,老实一定要分清情况,否则这老实就会成为影响自己内心发展的绊脚石,不仅会让你自己产生困扰,还会严重影响着内心的发展。愿这样的好孩子再少一点吧!
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博弈,博弈的关键在于是否强势,是否有对方的弱点。在中国高校的导师制度下,研究生天然处于弱势的地位,因为他们的弱点(希望毕业)被牢牢握在导师手中。如果他们未能与导师好好沟通,或是在与导师的博弈中表现的顺从,那么就会被一直欺压。因为人一旦掌握了控制别人的权利,往往会肆无忌惮,以至于给他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在这个制度下,为了避免痛苦和灾难的发生,我们一定要学会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利,学会为自己争取权利的人,才能在未来为身边的人,乃至整个国家争取应得的权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味的顺从只会带来无尽的压榨,手有利刃并且心怀慈悲者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争取权利的核心就是沟通,与导师大胆沟通,与教务处大胆沟通,实在无法沟通即便是退学也不要强行容忍,因为忍让只会让导师和教务以后更加肆无忌惮,权利永远是斗争出来的。其次,放平心态,不要把研究生学历看得太重,只有你在导师面前表现的对研究生学历毫不在乎,他才不会拿毕业当作要挟你的筹码,他反而会担心你无法毕业而影响他来年的招生,如此一来便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谈判的优势了。针对研究生导师制,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探讨:1. 取消导师决定学生能否毕业的权利,一来能够让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毕业且不被压榨,二来也可以防止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混文凭;2. 导师招生无名额限制,但在课题组内部设立淘汰机制,淘汰的目的是为了筛选真正适合相关方向研究的学生。此外,导师的经费与招生数量成正比。这样一来,导师就会有意识地经营自己的口碑,导师内部优胜劣汰,常年招不到学生的导师自然会进入业界为实业的发展做贡献,而不是自己不学无术,只会逼学生发灌水论文;3. 学生每学期有换导师的权利,如果学生发现与导师无法相处,可以申请换导师,这样可以防止师生之间因为性格不合而产生矛盾。当然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都会有漏洞,心怀鬼胎的人总会想方设法利用制度漏洞为自己谋利。所以希望大家学会保护自己,大胆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利。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01如果考研初试顺利通过,恭喜你,向研究生迈进了一大步。再接再厉,顺利通过复试,就可以愉快地等候通知书了。复试之前,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选导师。导师关系到未来三年研究生生活是否顺利,所以一定要慎重。怎么从学校众多的导师中,选择合适的导师呢?今天小编给大家一些意见!02选择导师,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导师信息搜集学校网站会挂出老师的详细个人信息,比如职称、职务、研究方向、科研成果、学习工作经历等等。根据这些,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老师水平。一般搞学术的老师,科研成果比较丰富,比如项目、获奖、专利、论文等等。2、学术数据库搜集老师论文每个高校都会买一些数据库,中文的、外文的。在这些数据库中,可以搜索下载老师的论文,自己先大致看一下,对导师的研究方向有个大致把握。见导师的时候能够跟导师探讨一下自己对老师研究方向的想法。如果高水平sci论文比较多,尤其是专业内顶尖级论文,这样的老师会比较受欢迎,竞争也比较激烈。3、找同学咨询网站、论文只能反映老师的学术水平,无法反应老师的个人人品。了解老师人品,需要找报考院校认识的同学咨询。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管用的方法。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找到报考院校认识的学生,最好是报考专业的学生。不一定自己认识,同学认识的也行,这些学生提供的信息是网上找不到的!总之一定要找到报考学校本专业的同学!03选择一个好导师,研究生会过的比较顺利,如果选择不好,尤其是老师人品有问题的时候,简直是度日如年!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擦亮眼睛,选择一个好导师!这对你研究生期间、毕业以后,都非常有帮助!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欢迎留言评论交流。
九月开学季已经到来,研究生新生开启了自己的深造生涯。考研成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选导师,有的同学在考研结束后,就忙着联系自己心仪的导师,也有一部分不慌不忙的同学等着学校的师生“双选会”。研究生期间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你三年的研究生生活。那么选导师到底有多重要呢!导师有时候就跟你的恋人一样重要,在生活、学术上要进行交流,如果你与导师的性格、人生观存在差异,那么你三年的求学生涯可以用“生不如死”来形容。一个好的导师,会分配给自己的学生更多的时间,耐心得解答学生问题,不会把你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为他的项目熬夜加班。很多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时,自己的导师会伸出援助之手,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学生谋一份不错的工作。读研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发表论文,很多高校为了提高研究生毕业的质量和学校的排名,会要求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发表一篇核心期刊以上的小论文。有些导师根本不会给自己研究生任何的科研数据,全凭学生自己的能力去发表,真的是太难了。论文发不出去,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基本就没有希望了,但是有些导师会帮助自己的学生发表论文,甚至是挂名,轻轻松松就能拿到2万元的国家奖学金。如今很多人读研就是为了提升学历,混一张硕士文凭,不再是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对于科研没有兴趣,每天忙于外出兼职。如果这类研究生能够选对导师,拿到硕士文凭是非常轻松的,导师会提前给你一些论文数据,定好毕业论文的方向,一步一步的帮你规划好。遇到这样的导师真的是有福气,毕业基本不是问题。其实不是每一个研究生导师都是好的,部分导师会派自己的学生到合作企业做项目,给予很少的薪水,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科研数据被导师拿走,以自己的名义发表论文。假如你做得不够好或不顺从,就会威胁你说:“信不信我不让你毕业”,“还想不想毕业了”。用导师的权利对你进行压榨,根本不在乎你的论文,只在乎自己的项目,这种导师最好不要选。
一个学生和导师之间到底多少故事才能让学生不再联系导师啊?小西硕士和博士是一个导师,目前也是邻居(住一个小区一栋楼),关系相处很好。在自己成为导师之后,觉得有2点很大的改变:1)体会到做导师的不易,更加感恩导师当年的培养和推荐;2)慢慢的发现自己也变成了自己读研/博时"讨厌"的导师类型。其实,导师、同门等友谊是我们研究生阶段最大的收获之一,值得珍惜和维护。作为硕士生或博士生,和导师的关系有几种,如师徒、科研伙伴、雇佣等。相信大部分研究生都期待自己和导师之间能是科研伙伴关系,但是"伙伴"两字要求很高,普通研究生尚达不到这个层次,小西更倾向于是一种师徒关系。研究生中一致的观点是没有人期望自己和导师是雇佣关系,但不少人依然在喊自己导师"老板"。目前仅有博士后和合作导师之间是典型的"科研伙伴"关系。国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部分是单一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业和科研指导(指导制),关键是提供学术方面的资源支持(资助制)。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少,但是近些年持续扩招研究生带来的结果就是某些导师带的学生太多,导师和考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让彼此的关系越发复杂。导师培养研究生为什么当下不少导师让他们的研究生"厌恶"呢?首先,小西觉得单一导师制在导师指导学生数量暴涨后很容易忽视部分学生的学业和科研(导师太忙、学生太多,无暇管理),也是大部分考生心中导师存在的最大问题,甚至1月/次的会面和交流都达不到。小西觉得如何在保障研究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双导师制、导师组模式培养是值得尝试的,当然不是简单的"课题组"模式。同时,研究生对导师不满的地方还有导师偏向部分学生、安排科研之外的杂事等。其次,小西觉得和高校存在差异一样,不同导师的学术水平、个人素质有差距,在导师和考生的双向选择中尽量做好提前沟通,而不是被动接受分配。一旦在某个导师的团队,要调整好心态力争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而不是埋怨自己导师不如谁谁的导师。当然,各个学校在导师遴选过程中应该加大导师考核力度,而不是简单的终生导师制。另外,传统意义的"师徒制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并未得到所有研究生的认可。作为导师,小西觉得针对部分优秀且有潜力的研究生,作为"科研合作伙伴"区分更容易发挥它们的创新和主动性。对于这些有潜力的研究生,应该尽量创造好的科研环境,让他们参与到自己的课题项目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团队意识和自律意识等。考生自己的付出谈完导师和考生相处中导师的问题,小西觉得还是有必要提醒各位研究生:读研、读博之前得有心理准备,想要达到学校和导师的毕业要求不易,也不是导师故意为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整个教育的需求,要求研究生加强自身素养,而不是简单的想着"混"个学历。面对导师的付出,也要学会感恩,而不是简单地认为理所当然。您觉得你和自己的导师关系如何呢?欢迎留言评论!
相信很多本科生现在还对一些教授、研究生导师、博士导师很是崇拜,认为他们一般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因此在选择研究生导师的时候没什么辨别是非的能力,一部分学生在跟随自己的导师读研后,当自己要写论文或者需要课题研究作为支撑时,却发现自己导师的学术水平很“水”,影响了自己在学术道路上的前进,自己心里又是五味杂陈,你知道这是怎样的体验吗?小编特地介绍几位同学的经历,大家细细品味。研究生和导师介绍的第一位同学是某普通财经大学的学生,当年考研成绩优秀,但是这位同学本科是三本大学,再加上考研时候又该跨专业考研,所以当年考研时候没有敢去报考211大学。考上这所财经大学以后,选择导师他选择的是该学校的研究生副院长做导师,满怀着对学术的研究兴趣和对未来的期望,但是过几个月后发现,自己一个月才能去见导师一次,而且发现导师已经快九年没有发表论文,也没有申请过课题,每次和导师学术交流越深,越发现自己导师学术水平有限,对前沿的知识理论不懂,还妄加指责学生,这位同学很是受伤。而且当他写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导师都是瞎指挥,每次都要修改论文,但是修改了以后又修改了回来,就这样因为学术和毕业论文和导师之间有了矛盾,导师在同学周围散发对这位同学不利的言论,最后这位同学研究过毕业也没有和导师吃散伙饭。可以说整个研究生三年对这位同学而言,因为导师的学术水平很“水”,让这位同学研究生期间求学道路上备受挫折,是非常煎熬的体验,对学术没有了兴趣,也不想再读博士。研究生毕业介绍的另一位同学,则是某985大学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这位同学本科就是该学校的,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最后获得保研资格,跟随了一位博导作为自己研究生导师,但是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大学自己的导师申请课题的工作,都是学生自己做的,导师一般什么也不做,而且导师基本上每天不认真做学术,每天都是处理一些行政工作,当博士学姐和学长发表论文时候,把导师的名字挂为第一作者,所以看上去近些年导师论文发表数量有所增长,其实这都是博士学姐和学长的功劳。这位同学研究生期间没有受到导师认真的学术指点,也没有给他怎样的学术指导,导师的知识体系还是好多年前的知识体系,自己毕业论文也是瞎指挥,没有什么真材实料,说一些假大空的话,当毕业论文需要外出盲审时,导师居然还说毕业论文过不了不关他的事,让这位同学心“凉凉”,可以说这位同学因为导师学术水平“水”,让他研究生期间过得并不好,自己的学术水平提升不了,也没有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发表,影响了自己博士的申请。研究生毕业从这两位同学经历可以看出,读研期间若发现自己的导师学术水平有限,学术水平很“水”,影响了学生已经的学术水平的提升,也影响了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甚至让导师和学生之间矛盾升级,让学生在研究生三年期间的生活苦不堪言,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每年考研的学生很多,但是真正能考上成为准研究生的相对还是很少。研究生考试也称为第二个“高考”,不过读本和读研却是两条不一样的学习方式,本科生学习更多是为了修满学分,研究生可能就不一样了。不仅需要将专业课学好,论文写好,还要跟着导师做课题研究。所以读研期间与导师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如果跟导师的关系处得不好的话,可能就会受到导师的刁难,很难毕业。如果能碰到好的导师,不仅有助于学业的成长,也能利用导师的人脉让自己以后的求职路更加顺畅。一般而言,导师和学生第一见面的时候可能就是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其次就是开学之后的见面,其实不管是考研上来的还是被本校保研上来的,跟导师见面总是会被问到各种问题,但是其中导师问到关于学生家境的问题,很多同学可能一般都是想不到的,且还会因为此问题有些紧张,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甚至可能会想到导师是不是势利眼?其实大部分考研的学生家庭条件都是很普通的,很多研究生的学费基本要靠自己挣或者是奖助学金支撑,所以才有勇气继续读研。当导师问及家境的时候,就相对比较害怕去回答这样的问题,就怕自己回答不好就会导致导师对自己不看好,然后自己整个研究生生涯可能就会面临困境。其实,同学们大可不必担心,导师询问学生家境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在里面!1、读研的目的家境的情况也会影响到学生读研的目的,对于很多家境一般的学生而言,可能更多就是为了提升学历,日后能找到更好更稳定的工作,对于这类的学生,导致一般是不会为难的,日后也会给学生一些经济补贴比较高的课题,这样也能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对于家境比较好的学生而言,读研更多是为了深造,这样的孩子可能就会有继续读博的打算,对研究也会更加感兴趣,所以导师就会给这类的学生安排更加适合研究的课题。2、寻找想读博的学生从学生的家境也能大体找出一些想要继续深造读博的学生,并且在学生的回答中,导师能获取很多信息,尤其在家庭教育这块还有孩子的性格等方面也能了解到学生是否适合读博,毕竟读博会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甚至比读研还要艰难,更重要的是坚持。对于导师而言,能够培养博士生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这样才能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所以导师才会从这个问题着手去挖掘出自己想要的人才,以后在读研中才能重点关注。3、考验学生的情商能够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基本智商不会低的,但是情商方面就很难说,但是通过类似这种家境比较敏感的问题回答,也能看出学生的情商到底如何,导师也能知道学生的沟通能力是如何的。毕竟以后的读研更多是需要学生和导师沟通的,导师也希望自己身边的学生是属于情商高的学生,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路上也能更加轻松些。虽然对于学生家境问题,会让一些学生觉得不自在,但是导师这样问也是为了更好了解到学生,这样也能在以后的学习路上有所照顾,从中也能找到更好的培养苗子,所以同学们不用担心导师会因此而为难学生。
很多同学在考研之前都对研究生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可以进入一所自己喜欢的学校、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去读书,还会继续深入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为将来的就业或者继续读博深造作好充分的准备。但是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到了学校可能会发现导师虽然学术能力很强,但导师可能平时忙于开会、作报告、出国交流等等无暇顾及你,一切都需要自己来处理,而且如果碰上导师在学院或学校还担任一定的职务,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双肩挑”,那导师会更加忙碌,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观察号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给大家提一些建议。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从导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知道了导师该做什么,你也就明白自己该如何面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了。首先,从导师的角度来说。作为导师,根据研究生的自身定位,导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在于导师的“导”,所以,不要说导师什么都没有教过,学习到了研究生阶段就是自己主动需要做的事,而导师到底要“导”什么呢?第一、 导师要引导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以及本领域研究现状。在本科阶段可以说对学生进行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但学生的背景各不相同,因此到了研究生阶段,导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对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进入深入的学习,否则学生很难在科研工作中提出和解决问题。第二、 导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科研方法,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文献,找到本领域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不管导师是领导忙于学校学院事务还是导师忙于学术活动,绝不能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习,顺利毕业,你应该在以下几件事上多下功夫。第一、 夯实专业基础刚才我们提到了,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你学习,但学习与否是你自己的事情,扎实的专业基础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因此,观察号在之前的问答中曾建议同学们在大学毕业的假期就和导师联系,咨询一下以后需要学习的内容,在享受美好假期的同时,也要开始为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做好准备。观察号的身边也有同事抱怨说有的学生不好带,原因并不是课题有多难,连专业基本的谱图、基本的仪器都不会操作,你说怎么做科研?第二、 及时总结汇报有的同学说,导师那么忙,我去哪儿汇报?这说明你还不够灵活。首先来说,汇报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能找到机会和导师面对面的交流当然是最好的。其次,你可以把近期的实验数据、研究成果汇总后发给导师,这里不是简单地把数据罗列在一起,而是要把实验结果和实验预期做对比,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想法,通过微信或邮件和导师交流,方便导师在任何地方都能知道你的研究进展,这才是和导师交流的正确方法。写在最后:导师不论管与不管,自己一定要主动,主动学习、主动科研、主动汇报,不要把希望放在导师当领导可以给你安排工作上,导师会不会给你方便,从导师的角度来说,如果你足够优秀,导师肯定愿意向其他人推荐你,所以,加油吧!聊大学生活,谈考研考博,教育观察号在百家等你。如果我的文章帮到了你,欢迎点击关注,点赞和转发,和更多的朋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