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导师工资,因为高校收入是和职称挂钩的,至于硕士生导师,讲师可以是硕导,教授也有可能只是硕导.另外我看有人说高校老师收入主要靠项目,那是因为你自己所在的团队是这样,我在的学院算是某211里面的强势学院了,之前统计过,没有项目的老师比有项目的老师要多.所以,我按照副教授的标准来回答,副教授工资一般5-6k.当然每个学校制度不一样,比如年薪制的要多点,可是年薪制一般年终又不给力.其他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会算年终奖里面,比如带学生,比如发论文.所以这样算下来一年加之前就是10万左右,如果还要再上一层楼,就需要接项目了.大家对高校老师的影响很多是接项目,挣大钱,但是大家没细算过账.一个实验室如果要接项目,你总要有几个学生吧,那学生就要发工资吧,一级三四个学生,三级十多个学生,一个月一人八百,一年就十多万没了,再加上很多项目你不可能一分钱材料不买吧,那一年要挣20万+,估计有一半需要从自己找的项目里面出,也就是说你需要在外面拉三十万的项目.也许有人又会说,我导师如何牛b,我导师会克扣我劳务费,但是不要忘了,我说的是大多数老师,而且是副教授,而且是没有团队的情况下.国家自然基金算下来一年就二十来万,横项的要找三十万估计不太容易吧,还有如果你克扣工资,招不到学生咋办,招不到好学生咋办,项目自己干?如果挂靠在大团队就没有上述问题,但是你多了一个上线,刚才的算法失效.学校一年给你10万+,要想团队给你十万+,你需要给大老板创造多少收益?几十万?那么是几百万的项目?我刚才算研究生一年给一万补助,要给导师做几十万的项目大家可能都觉得给的太多了,如果你的大老板压榨你,估计就是这么一个算法.而且在大项目组里面,你要带大老板的学生,发论文有大老板的一份,要帮大老板去论文答辩,这些钱你是不敢找大老板要的.而且如果头上挂着几百万的项目,那发论文什么的就比较难,晋升也就比较难.当然,我也见过一年挣几十万,几百万的副教授,在外面开公司,很挣钱,但是现在据我所知,项目很不好接,因为很多好赚钱的坑别人已经入了,再入就很难,而且现在的企业拿钱出来,都是恨不能一块钱当两块钱用的,而且,你敢埋头做项目,这辈子不打算评教授么?...
估计都有听说过,考上研究生基本上就不花钱了,其实这要看你怎么度过,如果你认真的学习包揽学校的各种奖学金,你不仅不花钱,也许你还会小赚一笔,对于很多学校的研究生来说,2-3年左右的研究生生活费不仅是一分钱不花,甚至有可能还存下一笔不小的收入!这里给大家罗列一下各种奖助学金。1、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 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在这里注意下是全日制研究生不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 资助的对象为全日制研究生,记住全日制研究生,资助的标准每年每生不低于6000元,基本上发放方式基本上都是按月发放,这个要看具体的学校要求,每个学校都有他的相关说明。2、学业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根据每个学校政策的不同金额也有很大的差距,一般来说学业奖学金是分等级的,它也分一二三等,每一个级别的奖学金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占比人数当让也是不同的。比如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只占本届学生的百分之四十五,一等奖学金12000、二等奖学金8000、三等奖学金6000,这个具体要按成绩排名来分,但是有些学校奖学金是全覆盖,有些只能靠自己努力争取。3、国家奖学金这种奖学金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设立的并由中央出资,用于奖励普通高等学校表现特别好的学生设立的,而研究生奖学金有点向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专业学科倾斜,每年奖励大概4.5万名,硕士占3.5万人,剩余的都是博士。基本上研究生每年是两万,博士是三万并且一次性到账不会亏欠。4、其他的一些奖学金,专门奖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成就或者是其他方面而设立的。5、三助,分为助研、助教、助管,这些都可以在读研期间获得一定的工资,具体情况根据学校来定。6、科研补助,这个就是研究生期间跟着导师做一些项目,导师根据具体情况给发一些工资,这也就是俗说的给老师打工。这个没有严格要求根据导师来定。
研究生培养目前普遍采用导师制,站在研究生的角度,期间更重要的是在"做事"中的学习与成长。研究生是课题的重要参与者,但导师同样付出很多努力,毕竟不是对研究生说一句"这个方向,你来申报一个课题,负责完成和结题啊",然后课题就可以顺利获批、完成和结题。相对来说团队内的年轻老师反而是在做这件事。其实,研究生期间能独立完成一个创新课题是很了不起的,但同样离不开团队合作。一个课题的经费,预算中材料费、设备费、测试费、劳务费与会议费等都有限制,学校财务和审计会严格监管经费的使用,"钱"不是给导师的,更不会打到导师的卡上。部分违规使用经费的导师,学术反腐中已被处理不少。站在导师的角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来自课题经费,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同时,成果同样用于科研项目的结题,培养学生同样是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之一。课题中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很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质疑或讨论呢?小西觉得有这样质疑的原因在于"失去信任",偶尔出现一两个不良导师很容易挑动大家的敏感神经,"压榨学生"成了大家贴在导师身上的标签。研究生阶段的学费不便宜,如12000元/年,但真不是给导师的。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导师身上的压力同样不小,团队的日常开支和科研支出不低,如实验室的水电费、租金(给学校)、药品试剂、测试费、部分论文版面费、学术会议费和差旅费等。每个导师尽量还是让研究生三年内参与1-2次国内外的学术会议,看看该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和学生在做什么。另外,学校在招生指标的分配上会要求导师有一定经费的课题保障,否则不给招生指标,就是为保障研究生能顺利毕业。每个研究生在挑导师时,也希望跟一些课题较多、圈内具有知名度的导师,更有利于自己开展课题和毕业。彼此的双向选择是自愿的,学位论文必须要有科学意义,而不是随意的探索。研究生学习室对于"劳务费"的发放,不同院校、导师的差异性很大,如中科院读研的学生津贴普遍比高校要高不少,不少团队能发到1500元/月-2000元/月(不算国家补贴)。高校的话,以300-1000元/月的比例较高,甚至缺少课题的导师未发放津贴。一是课题经费的差异,二是高校的研究生数量较多,每个导师一年都有2-3个招生指标。在经费足够的情况下,作为导师也希望给学生多发点,减少学生的生活压力。最后,小西想说好的导师真心不少。在课题上的很多付出学生感觉不到,但在自己博士毕业进高校后会有更深的体会呢。三年的时间不长,和导师沟通,需要信任,更需要沟通,加油!
家境贫寒的研究生会被歧视?为何考研时导师喜欢问考生的家境?相信不少读研的同学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研究生导师喜欢打听学生的家庭情况,特别是涉及到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有考研的同学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被面试的导师问及,鉴于个人的隐私,很多家境贫寒的同学不愿透露家庭的实际情况,甚至隐瞒或闭口不谈。读研与否,和家境基本上没有太大关系,如今读研基本上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为何研究生导师还是喜欢考生的家境如何呢?是不是家境贫寒的研究生会被研究生导师歧视呢?研究生导师为何那么喜欢打听学生的家境?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无论你的什么样的家庭出身,只要你考上了研究生,肯定不会被任何人歧视的,这一点大可放心。相反,对于品学兼优的研究生,若是他们家境贫寒,还能享受国家的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待遇,再加上国家每年给予学生的6000元生活补贴,读研期间学费和生活费基本上不需要再发愁。然而即使如此,不少读研的同学告知小水,他的研究生导师在了解了各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之后,往往会对家庭条件困难或一般的考生失去兴趣,在学术研究上的指导微乎其微,甚至是散养的状态,特别是那些比较牛、醉心于学术研究的导师。甚至在录取研究生的时候,还会将这个条件纳入一定的录取标准。当然,这只是个例,不代表全部导师的做法。其实研究生导师之所以询问学生的家庭情况,他们也有自己的考量,不少读研的同学女生居多,而致力于考博的女生不多,男生也是如此。这样的话,研究生导师想找一位适合做科研的同学就非常困难了。之所以会考虑学生的家庭情况,主要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不一定适合做学术研究不少家境贫困的学生读本科的时候借的是助学贷款,等到了研究生阶段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是经济压力依旧很大。不少研究生导师觉得这些考生研究生毕业后会着急赚钱来还助学贷款,或者是养家糊口。这样的话在研究学术的道路上势必走不了很远,考博的话就更是痴人说梦了。小水的本科同学当初在上海大学读研,因为成绩优秀,读研期间表现突出,他的研究生导师希望他再次深造了,考博。然而,他的家境不太好,从农村考出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很大。父母希望他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娶妻生子,而他自然是想要继续他的学术研究。不过就在他研二下学期的时候,父亲病重,花了不少钱,这就迫使他不得不改变当初的打算,直接就业了。他本以为自己工作后,解决了经济问题,还能继续考博,但是在找了对象以后,生活的压力更大,还得赡养父母,考博的打算早成了泡影。所以,在一定范围内看来,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的考量用家庭情况来判断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也有不少家境不太好的学生,协助导师做完了学术研究,考博,然后留校任教的。只不过,在现实面前,大部分的考生读研只是为了求得一个研究生学历,找到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真正打算做学术研究的并不多。所以如果研究生导师在研究学术的中途,学生放弃了读博或者和导师合作,转而去工作的话,导师势必还要重新招一位研究生来弥补这种空缺。但是招到的下一位学生不见的就一定也是致力于学术研究的,所以这样对导师来说就非常的麻烦,很多课题研究就会搁浅。家境不错的考生往往更适合做科研,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经济压力的困扰,即使是读研读博,除了能专心的从事课题研究外,也不会耽误自己的婚姻问题。就算生活出了问题,很多现实问题考生不需要太过分心,这样的话导师更喜欢这样的考生。当然,除了家庭情况的好坏导师会考虑,学生的性格和学术水平也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大条件。如今的情况是,考研的同学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打算读博的考生却微乎其微,不少同学甚至不知道为何读研,纯粹是混个学历。这就使得很多研究生导师在招收学生的时候,从很多方面考察学生是否适合读研,而家境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方面而已!如果你读研之后,你会考虑考博吗?有人说结婚之后再考博,这样是对自己负责,也能给父母交差;而有人说考博之后才考虑结婚的问题,因为分心的话,考博就非常容易失败。对此,你会如何选择?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研究生导师为什么喜欢问学生家境?”其实,在研究生面试时,就有导师会问学生的家境如何?相信很多同学会不理解导师们为什么会这么问,毕竟家境与搞学术也没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也带着好奇和疑问咨询了几个导师,而他们的回答也给了我们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导师A:“我想知道这个学生要不要特殊照顾。”我是某985大学教授,所研究的学科也比较冷门,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而经过多年的带学生的经验来看,考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家境较为困难,因此,说实在的,我面试的时候询问学生的家境,只是单纯地想知道这个学生需不需要格外的照顾,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要不要每个月多给点补助。毕竟我们导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而且我自己也算是贫苦家庭出身,也体验过导师每个月只给几百元甚至不给补贴的日子,虽然读研的时候经常会跟导师出差混个吃喝能省点钱,当然也能赚点出差补助,但是整体的生活还是比较拮据的。我知道,导师询问学生家境难免会引起误会,会让人想当然地认为导师会不会想招点家境好的学生,之后自己会有机会收点学生送的礼品?说实话,我还真没有过这种想法,我的课题组项目也算富裕,过年过节也看不上学生送的小礼品。当然了,学生们偶尔在特殊节日比如教师节的时候会送点小纪念品啥的,这也算人之常情吧,我也会欣然收下,但之后我也会找机会加倍返还的。导师B:“我想帮学生分析一下他适合做什么,从而达到双赢。”我在本校(985院校)工作了小十年了,每年也都会参加研究生招生的复试工作,我面试选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读研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我负责的研究项目比较多样,有科研项目,也有和公司合作的产业化项目,每年报我的学生还算比较多的。我说的目的性是指,面试的时候我会把我的情况和学生说清楚,让学生知道在我这里读研的工作性质和未来的发展,让他们自己选择科研还是产业,我觉得在明确了自己读研的目的之后,学生也会更有动力,也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确实,我在面试的时候习惯于问学生的家境,那是想帮着学生分析一下他们想要什么,因为说实话,现在的很多学生确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清楚这个社会需要什么,而从他们的家境情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看他们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就可以判断出他出来读书打拼面对的是压力、期望还是家里较为宽松的支持。通过对家境各个方面的询问,我作为导师也对这个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也对之后的学生培养方案做到心中有数。凭借多年与学生打交道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村出来、父母都是农民且家庭情况不是很富裕的学生是很难专心从事科研工作的,因为家庭的缘故,很多这类学生甚至都需要给家里寄钱,所以说,如果吃饭都成问题的话,又怎么能要求他安心做科研呢?因此,面试的时候如果遇到这类考生,我会跟他说明情况,一旦录取的话我也会更多的给他安排产业化的工作,这样也让他在锻炼三年之后更有利于找工作;其次除了学校的硕士补助,我也会每个月额外给这类学生两千左右,最起码保证日常的吃喝不要太拮据了。相反,如果遇到家境不错的学生,我也会进一步询问他们的意向,如果乐于做科研,在以后的培养中我也会更加注重他们的文章发表,同时也指导他们做好以后出国或者读博的准备!很多学生在读研初期是很难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的,所以我只是想通过了解他们的家境试着帮他们去做分析、做规划,同时结合学生自己的意向,最后达到双赢。如果对于所有的学生都同样对待的话,有些人本来不适合做基础研究,即使将来顺利毕业了,但如果找工作四处碰壁的话,他依然会有很多怨言。当然,我说的情况也只是代表我自己的经历,我只是以一个导师的角度来告诉大家,导师问你的家境并非恶意,更多的其实是想了解你适合做什么,仅此而已!导师C:“我问学生家境只是想帮他们梳理利弊,让他们毕业以后更有尊严”我是上海的,每年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前期所有导师问完相关专业问题之后,我都会单独问一下他们的家境,其实与科研无关,只是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他们说一下读研之后尤其是毕业之后的利弊,让他们学会取舍。举个例子来讲,因为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都会选择留在所在的城市工作,因此,我就经常会以上海为例询问他们,如果将来毕业留在上海定居,家里能拿出多少钱来支持你买房子?如果300万都拿不出来的话,我就劝他们毕业以后离开上海!当然,我并不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学生,只是学生在这个阶段毕竟缺乏经验,而且呆在学校的象牙塔里也鲜有了解上海生活的不易,因此,我仅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去帮他们梳理利弊,从而帮助他们尽早做出自己的选择。对于家境一般的学生,我建议他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去二三线城市工作,因为,在二三线城市的工作节奏以及生活水平下,如果省吃俭用工作几年还是很容易给自己攒出个普通房子的首付的。比如攒个三四十万就可以买一百多万的房子,而这个价位的房子在上海基本没有,但是如果在二三线城市的话,这个水平的房子还是比较不错的。当然,我每年问这个问题都会有很多争议,有的老师觉得我太现实了,也太打击人了。但是,我觉得这就是现实,我也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一味地鼓励学生努力打拼争取毕业留下来是不太负责任的,现实就摆在那里,即使将来学生选择留下来工作,但等到了将来仍然买不起房子还是要选择离开,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在选择之初就明确利弊,从而更好的规划生活!好了,三位研究生导师的心里话都听完了,是不是和在读的你之前的心理预知是不一样的呢?三位导师的想法正好也囊括了这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有的导师是想照顾学生,让那些家境不好的学生生活的好一点;有的导师是想通过家境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制定更合适更人性化的学生培养方案;而有的导师也只是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帮助学生梳理利弊,做好规划。不管出于什么方面,我觉得这样的导师都是合格的导师,能在这种负责任导师的手下学习工作的学生也是很幸运的。好啦,疑惑解开了,大家有没有被导师的回答暖到呢?本文来源:募格学术(ID:mugexueshu)转载请在募格学术原文后台查看转转要求作者:暗夜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的规定,对研究生导师要加强管理,对有师德师风问题及学术问题的导师要实行一刀切,规范管理。而对于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实际上不容乐观,在一些高校中经常出现一些研究生因为与导师关系不协调最后选择轻生的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本来应该是:研究生导师负责学生的学术培养,在一周或者一段时间内进行学术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术层次和理想追求。在学生的学术培养中,申请一些学术课题,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学术的前沿的研究,最终使得学生学术研究能力提高,自己能够独立进行研究。研究生导师压榨学生但实际上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如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那差距在哪里呢?在目前的各地高校中,一些研究生导师忽于对学生的培养,但是每天在学校外面走穴挣钱,不管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生的科研计划,还有一些研究生导师评上教授职称以后,就不再进行学术的研究,走向了管理岗位,对学生的学术研究每天瞎指挥,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不负责任,还开会的时候毫无理由的批评学生,让师生关系不和。研究生和导师再往深层次的讲,由于过去缺乏对研究生导师的监督和管理,再加上高校的扩招使得研究生导师数量不够,于是研究生导师含金量也逐年下滑,对研究生导师也没有考核机制,比如中部某省财经大学某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居然连续四年了五个导师一篇论文都没有,像这种水平的导师怎么去带学生,怎么去为人师表。还有当前研究生毕业需要导师对论文把关,进行签字,但是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导师因为和学生关系不和,或者想让学生继续做免费苦力,于是不给学生签字,影响了学生的毕业和继续深造,于是就有了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研究生等等负面新闻,这就是实际上的研究生和学生的真实关系。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综上所述,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并非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和谐,而是充满波折与矛盾,里面也夹杂着学生的个人利益与导师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还高校学术一片净土,还学生一份真诚,我想有过研究生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同感。
研究生导师为什么喜欢问学生的家境?这是知乎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网友的激烈讨论,大家纷纷认为这几点原因很真实!研究生阶段不同于本科阶段,研究生期间和老师的关系更加像师徒关系,导师会更加关注自己所带的学生,毕竟学生最后毕不了业,对导师自己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笔者在研究生开学之际与导师的见面会上,也曾被问到过这样的问题,但自己当时并没有想太多。一般老师只是会简单询问一下学生的家庭状况,比如“家是那里的、父母怎么样、家里姊妹几个”,以便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为什么导师会喜欢问学生的家庭状况呢?其实,并不是因为老师”势利“,相反背后的原因很真实,也很暖心!适当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帮助,既包括”金钱“帮助也包括”精神“支持很多人在读研期间都不会继续依靠家里提供帮助,读研费用大部分都是自己承担。很多人认为读研花不了什么钱,关于这个问题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以前一直都是公费读研,顾虑就会比较少;而后来政策改变之后就变成自费,读研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导师在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后,其实已经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对于一些来自农村家庭,家里条件不那么的学生,老师会给额外的”照顾“。比如,我在读研期间(笔者是文科)就见过有的导师会让一些学生去他办公室帮忙,主要就是做一些报账之类的工作,事情完成之后,老师也会相应地给一些工资。学校的有些导师本身就是贫苦出身,关于这一点老师都是很理解的,所以如果知道自己的学生有的家庭条件不好,就会想办法让他多干一些活,之后好”名正言顺“的多给一些钱。相对于直接给予金钱帮助,这种”多劳多得“的方式才更尊重学生。另外,有些女老师很细心,会主动问学生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读研期间同宿舍的一个女生经常被她们老师叫去家里吃饭、包饺子,自己当时也特别羡慕。老师询问家庭有时候可能单纯的想多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家境不好读研的心理压力的确很大,更需要老师的帮助。给学生做好合理的规划,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毕业工作都必须了解自身导师在了解了学生家境的同时,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会有一个大致的预判。一般来说,家里条件比较好的,父母完全有能力继续支持深造的,导师一般会建议这类学生继续深造读博(前提是你真的能读),鼓励他们做基础研究。而对于家庭条件不怎么好的学生来说,继续深造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意味着今后几年仍然不能够为家里做出任何贡献,需要顶住极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家境不好的学生一般都会选择毕业工作回馈家庭,继续读博的并不多。基础研究真的太费时间,而且不易出成果。当同龄人已经买房买车,家庭事业有成时,自己还在读书,未免会感到焦虑,时间一长,心态就失衡了。导师对于毕业就想工作的学生也会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在培养方式上面会有些不同。笔者当年就是想赶紧毕业工作,也把想法告诉老师了,老师表示理解,也鼓励我多去实践,而有些同门则是跟着导师做研究更多一些。这大概也算是”因材施教“吧。家境不好并不是完全不适合学术道路,关键要摆正心态家境不好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做研究的不利条件,因为家境不好更多意味着你缺乏退路,当学术这条道路让你感到绝望时,自己又没有退路,就不可能在全身心地投入了,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最后的结局往往也很悲惨。但是这一点并不绝对。我导师就是农村出身,但父母一直坚持供他上学,他经常说自己是一个”很蠢“的人,自己读研读博期间从来不考虑以后就业的问题,就想着好好做研究,所以他的同学焦躁的时候,他一直都是平静的看书、做研究。最后也顺利毕业了,所以有的时候想得少一点、简单一点或许就没有那么多所谓的焦虑了,摆正自己的心态很重要!
考研分为初试和复试,经历了初试的层层筛选,如果有希望过了国家线,那就需要联系导师了,大家都知道选导师很不容易,网上也经常爆出“黑心”导师,行为恶劣的导师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有的导师在选学生的时候也是苦不堪言,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被“水货”学生坑得比较惨。01导师无奈帮写论文毕业写论文本来就是研究生的本职工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都能顺利完成的,遇到这样的学生,导师就只能亲自上阵了。阿杰是导师的一名学生,在第一二年的时候还算过得去,虽然没什么重大的成果,但是课程也还算跟得上。但是到了临了要毕业,需要交论文的时候,却给导师来了一台大戏。这一年阿杰结婚了,还生了小孩,突来的巨变让原本正常的学业一下就荒废了,落下了很多课程,很多科研和论文都没有完成,几乎快无法毕业了。其实研究生期间,科研和论文的压力都挺大的,不是特别优秀的话是很难兼顾家庭和学业的。阿杰这个时候想到,自己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抱”住导师的大腿,跟导师诉苦,如果自己不能顺利毕业,不但前面几年的努力白费了,无法顺利地找到工作,就连刚刚出生的孩子也没有能力赚钱抚养,自己不能没有工作。毕竟师徒一场,导师也不能狠心放任不管他,于是就决定倾注心血帮他改写论文,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阿杰的论文实在是太水了,改来改去都无法达到满意的状态,最后,心一横,就只能帮他重写了。导师也是着实被坑了一把。02科研这碗饭不是谁都能吃的尤其是学硕,是走科研路线的,但很多学生其实规划未来,当时只是为了不出校园工作或其他原因就“随意”考了研,但上了研究生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科研。B导曾说:“科研这碗饭,不是谁都能吃的。我一周可以写三篇顶会论文,完全不费力气。我不是要求我带的学生都做到我的水平,但是一个学期写不出两篇的,真的不适合搞科研。”“我一点都不讨厌我带的学生没有科研能力,我手底下上百个硕士生,不可能个个优秀。再不行,我还有博士生可以用。但是我很讨厌那种明知道自己没有科研能力,还不抓紧时间给自己找后路的学生。你要是觉得自己不想读博,跟我说,我放你去实习。那些不发论文,还不去实习给自己找出路的学生,我是最讨厌。”搞科研是需要天赋的。说难也不难,就是一种研究思路的问题,先找问题,再搜数据,利用一两个验证方法而已。但是这个思路你现在要是没有,以后也很难有。有句话我觉得说得挺对,有些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03我可以忍受你的不专业,但不能接受你的不认真对于导师来说,专业程度不足可以后天培养专业性,但如果态度不认真,那就是彻底失分。面对很多“佛系”的学生,以为上了研究生就能“躺赢”的学生,导师们也是焦头烂额。夏文就是这样被导师“嫌弃”的,导师曾这样对他说:“如果你追求的是钱,那就多学习多看书去面BAT,拿个高薪;如果你追求的是稳定,那就早早去找个央企国企实习,争取转正;如果你追求的是学术,那就多跟我做项目写论文;如果这些你都不追求,就喜欢躺着,那你来读研干什么?三年时间干什么不好?”对于很多研究生来说,一部分会选择继续搞科研,但同样也有大量的学生选择就业,而其实对于大部分的导师来说,如果你放弃继续搞科研也会理解并尊重你的选择。但是你不能因此就对应该在学校完成的任务不上心。导师其实很忙,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你不能什么事情都等着导师来要求你、导师来催你去做,研究生阶段需要你自己来培养一些自己的能动性,主动联系导师,主动争取机会。选择导师”与“导师选择”都是大事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导师是前提,而只有让导师满意才能选到心仪的导师,才能在研究生阶段度过和谐的师生时光。以上这些雷区一定不能踩!
说实话这是中国研究生培养当中算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见过从来不让学生帮助自己做私事的导师,报账等杂事全部交给一个人做然后每个月按照2000给钱,我也见过动不动就让学生拿这送那的导师,甚至之前网上爆出来的一些还让研究生去家里干活的!发生这种事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研究生大部分依赖导师的培养,让学生做点小事不敢不帮忙!我国硕士和博士就是导师负责制,如果导师不签字让你参加毕业答辩那么你就无法毕业,这就是事实,而且在做实验前期的想法,过程中的仪器、材料,做完写论文需要修改等等事情都需要导师来参与,那么导师平时让你跑个腿你敢不答应吗?2.导师需要人来干一些杂事!现在的老师也不单单是要做科研这一块任务了,还要教书、处理报账、开会等事情,一些行政老师还要干行政的事情,这些都使得研究生导师需要人干一些杂事!对于一些大牛导师可能会专门聘请一个秘书来处理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但是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没有这个多余的钱来请专职秘书处理这一切,而且身边现有的学生不用还要谁呢?总而言之就是导师时常会有需要找学生干杂事,一般来说只要不是非常过分的事情,学生也只能勉强答应!现在想找一个不让学生干杂事的导师怕是非常难了!
相信不少读研或者读博的同学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导师都喜欢打听学生的家境,特别是你的家庭经济条件。有些学生可能认为我是来读书的,对于导师的这种行为会不理解或比较反感,总感觉不太合适。其实,导师不会歧视家境贫寒的学生,会认为学生选择了他,潜意识里学生对他的科研能力是认可的。那么导师打听学生的家境到底有什么用呢?大多数研究生导师一般不会直接问你的家境,都会采用委婉的方式。当年我的导师带了6个学生,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家境也存在很大差异。每次课题组聚餐,导师都会讲一些他小时候的事情: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候家里都吃什么,再到初中、高中、大学、结婚、工作,反正就是说很多家常事。导师与学生关系比较融洽,大家也愿意交流,讲讲自己的故事,再相互问问,两三次聚餐,学生的家境导师就能全了解。导师与自己的学生都有一份师生情,亦师亦友。对于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导师会安排这些学生做助教,整理会议记录,接待外来人员等事情,这样学生能够更体面地获得一笔“名正言顺”的学院补助。这样既不伤学生的自尊,同时又给了这些学生帮助。毕业时,有的导师会考虑学生家境的不同,会利用自己的关系,让学生找到一份适合他的工作。有经验的导师都带过很多学生,他们认为家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身上的一些素质和对人生的追求。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境来判断学生的类型,制定合适的培养方式。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家里的期望较大,毕业面临着成家立业,买车买房,容易让经济因素所束缚,培养方向更注重产业化,毕业就能够赚钱养家。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未来压力小,适合继续深造,例如出国留学,更多地做一些理论性研究。导师对自己的学生还是比较关心的,问学生的家境并没有恶意,更多地是处于关怀的目的,了解你适合做什么,为每个学生规划一条适合未来发展的路。只有小部分导师比较自私,相信大多数导师还是善良的,都喜欢积极有上进心的学生,不会太在意你的家境。愿每一名读研或读博的学生都能遇到自己理想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