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导师该如何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吸毒者

导师该如何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

近日,针对有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该建议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将充分采纳,今年下半年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职责。”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因为关系到学生权益,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一般的授课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学术道路上的“领路人”与“监护人”。因此,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前途,也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科研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毕业考核体制中,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情况是决定性标准之一。这一通行标准固然易于量化,但“唯论文”导向也催生了论文注水剽窃、期刊版面买卖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学术乱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才有人大代表提出“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的建议,以图通过强化师生关系的方式破题,化解相关弊端。在大多数情况下,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情况,或许确实足以代表学生的研学成果与个人水平,但凡事总有例外——一些学术领域存在“成果难出”“论文难发”的情况。一些学术水平扎实的学生,可能因为得不到理想实验数据等客观原因无法毕业;某些急于毕业的学生,也可能利用“灰色手段”发表不合格论文,造成对学术环境的污染。导师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研究进度直接负责,在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上赋予导师更大的自主权,无疑值得期待。不过,在研究生毕业的问题上,赋予导师更大自主权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灵药”。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研究生评价的“唯论文”倾向,但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术研究能力不做任何要求。就像清华大学等高校在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改革中所做的那样,在不以学术期刊论文作为研究生申请学位门槛的同时,强化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学位评定中的作用,切实发挥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各大高校在细化强化导师权责的同时,也要防止改革滑向“唯导师”的极端。相关新闻发出之后,不少在校学生与青年学者,都在网上提出了“导师不想放人”“恶意卡人怎么办”的担忧。对于这些担忧,有关部门还应高度重视,提前制定防范对策,确保这项交到导师手中的权力得到正确使用,而不至于遭到滥用。值得注意的是,日前,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培养单位要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严格导师选聘标准”“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等表述,明显指向了对导师的限制与规范。有关部门为了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进一步压实导师责任,导师自然有义务审慎用权,严守职业操守与教学规范。只有赋权与压实责任同步配套进行,才能打消广大研究生和公众的疑虑,让改革更为顺畅地进行。明确权责,一方面可以让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防止师德败坏侵犯学生权益,最终将会促成导师、学生与社会的“三方共赢”。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米妙

为什么研究生导师更喜欢应届毕业生?应届生和大龄考生有何不同?

距离2020考研只有100多天的时间了,考研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在大家备战考研的时候,可能身边都是和自己相似的人,比如在学校里的基本上都是应届生,但是考上研之后大家就会发现,自己的同学有很多都是往届生。研究生考试是不限制年龄的,这些往届生很多都是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颈或者是为了追求更高薪的工作,于是来考研提高自己的学历,所以他们更努力、更执着,考研对他们的意义更大,但是他们的压力也会更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很多导师明显就不喜欢大龄考生,为什么呢?迷途说说自己的真实经历吧!迷途上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就是大龄考生,考研的时候是29岁,所以她到了32岁才毕业,她是专科毕业之后,又专升本,然后工作了几年,遇到了升迁瓶颈,于是回来考研的,整个考研的过程都很不容易。三十岁是什么概念,三十岁是而立之年,刚上研究生的时候没有结婚,只是有对象,而且是异地,在我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时候,她就要去异地和男朋友相聚;在我写论文的时候,他还要为了买房子到处奔波;导师每次找我,我都在学校,但是导师想要找她,却要提前联系。在我在和对象散步的时候,她在为了筹备婚礼,忙得不可开交;在我节假日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她还要尽量去照顾自己的亲人和自己另一半的亲人------所以,她经常是非常忙的,每天都很累,同时也很难兼顾好这么多的事情。同时年龄大一点,体力和精力上也有所下降,比如年轻的同学一天睡6个小时,也可以正常工作,甚至熬夜之后第二天也能继续,但是大龄的研究生睡眠不足就会十分疲惫严重影响科研。而大龄研究生工作几年之后,很多知识都忘记了,搞科研更吃力。大龄研究生考研的目的功利性更强一点,很多人只是为了毕业证书、为了学位,不会踏踏实实的搞科研,不会帮助导师,对科研没有那么强的热情,所以说研究生导师会更喜欢年龄小一点的应届生,你觉得呢?

离内刑者

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与导师毕业后“老死不相往来”,原因为何?

研究生、博士生在毕业之后就与导师“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说法非常片面,并且也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言论。我目前是一名研究生,平时与导师的关系很好,经常帮助导师做一些事情,忙完之后他都会带我吃顿好的,并且平时也对我生活上的问题表示关心。研究生和导师“老死不相往来”这不存在吗?当时不是,这种现象也存在我的身边。我隔壁的实验室课题组导师对他们的学生就比较严厉,并且经常“私自”使唤学生干活,好比家里要装修需要苦力也叫学生去帮忙。据他们课题组学生反映,他们往届的师兄师姐毕业之后都直接将导师的联系方式拉黑。研究生与导师“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时候关系还算不错。为何会“老死不相往来”?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非常奇妙,并不像是在本科的时候,一年都见不到自己班主任几次。在研究生的时候就不同,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与自己的导师见面,忙起来的时候几乎天天见面,导师主要是给学生派活,以及指导学生如何去做。那研究生与导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在学校通常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因为平时干活导师会给一定的劳务报酬,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种类似于“雇佣”关系。在研究生生涯,基本上都要听从自己的老板指挥,但一些老板可能要求会比较过分,或者学生本身就不愿意去配合自己的老板,这也就会在学生与老板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也就是所谓的不好的师生关系。在我目前接触到的学生与老板“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有三种:1.研究生期间,老板的要求比较过分,有太多不合理的任务;2.学生不愿意配合自己的老板,平时不想做科研,达不到老板的要求,从而形成一种不良的师生关系;3.老板对学生的毕业问题上有所刁难行为,研究生毕业需要导师签字后才能参加答辩,所以老板不同意也就存在故意刁难行为。如何维持师生关系?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火热话题,常有新闻曝光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因为不好的关系而导致研究生想不开,那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如何维持呢?研究生说到底终究是一名学生,在学校需要听从导师的安排,更需要尊重导师,当导师有真正过分的要求的时候可以进行沟通,切不可冲动行事,因为与导师的相处会伴随着你整个研究生生涯。对于维持师生关系,我有两点建议:1.平时多于导师交流,大部分学生与导师的交流都建立在科研工作的基础之上,所以对于生活等方面上的交流就相对比较少,这一点并不好;2.尽力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在我的团队,有一个同学就是因为经常性没有完成导师的任务,目前与导师的关系搞得很僵。结语: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维持,并不仅仅依靠导师单方面的指导,所以对于“老死不相往来”的师生关系其实并不好。

激者

研究生能否毕业,该不该由导师说了算?

▲教育部的答复部分截图。 图片来自教育部官网。近日,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教育部作出答复。在答复中,教育部表示,该建议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将“充分采纳”,今年下半年还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职责。这一消息在舆论场上引发热议,有人赞也有人弹。持肯定态度的一方认为,此举可以更有效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把研究生毕业质量关;但也有网友对此表达了担忧:导师一旦掌握了研究生能否毕业的“生杀予夺大权”,会不会引发权力滥用?研究生的“弱势地位”,导致人们对导师“扩权”心存担忧最近几年,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颇受社会公众关注,这主要与部分高校发生的一些负面事件有关。例如,个别学生因为无法正常毕业,心情抑郁甚至做出轻生的举动;另外,还有研究生反映给导师免费打工,被压榨劳动力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虽各自有不同的原因,但不可否认,与一些导师的不当言行存在或多或少的关系。其中,个别导师比较恶劣的言行,也曾引起公愤。很多事件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即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权责边界到底在哪?我们必须要看到,在大学里,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并不是一种完全对等的关系,研究生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尤其在理工科专业,由于整个培养过程中对研究课题、研究经费等依赖性比较高,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就显得更为突出。有研究生称呼导师为“老板”,许多时候已经不是戏谑而是实情。一些导师很享受做老板的感觉,把研究生视为自己可以随意役使的劳力,一些研究生为导师承担着报账、接送小孩、做义务家教、打扫卫生等与学业完全无关的事情。部分导师自己在校外办公司,还以“产学研”的名义,把研究生变成自己公司的廉价员工。学生往往慑于导师手中的权力,心中即使有再多的不满,往往也不敢公开表达。这些现象,在当下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极大损害了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声誉。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单方面强化导师“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就难免会出现个别导师为学生毕业额外设置障碍、导致学生毕业延期等问题。换句话说,导师能否运用好这种“决定学生是否能毕业”的自主权,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自身的专业水准和道德素养。这就不难理解,舆论为什么对导师的“扩权”心存担忧。寄希望于“铁打的导师”对每一位“流水的研究生”尽心尽责地培养,同时给予全面、客观的学业评价,有些太过理想化。给予导师“自主权”,前提是保障学生“申诉权”不过,还必须看到,我国的高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既存在上述导师权力过大的问题;同时,在一些学校和学科,也存在着研究生培养中虚置导师权,导致导师自主发挥作用不足的问题。这一点,文科的研究生培养中更为突出。教学有统一的培养方案,学生日常忙于应付各类课程,很难按照导师的要求系统阅读基本文献;毕业环节,论文选题由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安排专家组负责审核,而一些专家对学生论文选题并不在行,但为了显示自己是专家,往往也要信口发表意见。最后是否通过,也是专家投票表决,导师的意见未必能得到尊重。毕业论文答辩前的审核,起决定作用的是外审专家盲评,但论文送到哪位专家手里,都是研究生行政管理部门随机决定,未必能按照论文内容送到真正懂行的专家手中。凡些种种,最后都在所谓“严格统一管理”的名义下虚化了导师应有的权责。因此,讨论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权力过大还是过小,其实并不存在统一的答案,但总体来看,导师比学生还是要有更多的主动权。要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首先就需要明确导师的“自主权”该如何发挥,并建立相关配套机制以防止权力的任性。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导师的自主权,绝对不能简单地变成导师的“决定权”甚至“独裁权”。在现代社会,导师和学生原本是两个平等的权利主体,考虑到在现实层面两者的不对等,教育管理部门在落实导师自主权的同时,也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申诉和救济机制,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研究生培养不同于本科生,必须给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导师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研究生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让每个研究生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但这一过程中,也必须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在培养机制中,要在导师的自主权与学生合理诉求表达权方面建立充分平衡。当导师对研究生论文是否通过等事项做出否决时,要在制度上保障学生有申诉的权利,申诉有得到公平仲裁的权利。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为落实导师自主权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王天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编辑 孟然 校对 吴兴发

独行

导师自主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教育部回应

近日,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该建议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将充分采纳,今年下半年还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职责。教育部表示,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博士、硕士学位代表着一定的学术水平,应有高要求和科学的评价标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对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写作发表论文、撰写学位论文进行严格把关,把学位论文的实质性创新作为评价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要素。就在本周,教育部等三部门已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培养单位要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教育部透露,2020年下半年,将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压实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和研究生导师责任,指导学位授予单位实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分类制订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真实体现研究生知识理论创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完善考核组织流程,丰富考核方式,落实监督责任,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今年下半年,教育部还将发布《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要正确履行指导职责,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综合开题、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考核情况,提出研究生分流退出建议。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敏编辑:高晨晨流程编辑 刘伟利

大体

研究生期间该怎么和导师相处?这3点很重要,直接影响学生毕业!

研究生期间该怎么和导师相处?这3点很重要,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很多大学生考研通过后,自己的研究生之路就开始了,这时候迎接自己的依然还有很多的挑战,甚至比考研都要难,尤其是在研究生期间怎么和导师相处和沟通,这是很关键的,直接影响到自己能否顺利毕业。1.认可和相信自己的导师很多学生在研究生期间会觉得老师的能力水平和经验不够,担心会教不好自己,这种想法是大忌,要知道作为一个研究生的导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个人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最起码在某方面是得到公然的认可的,要不然也不会成为导师,所以,作为学生一定要认可和相信自己的导师,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和创造奇迹。2.学会独立和自控这是作为一个研究生必须做的事情,作为研究生没有导师会整天催着你学习,这时候就要全靠自己去钻研和学习,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的和老师沟通交流,其次就是自控了,面对着更自由的时间支配,自己一定要合理的安排时间,有着很强的自控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度过研究生时期顺利毕业。3.多和导师沟通交流研究生本就是不断的去研究一个问题,不断的突破和寻找答案的过程,研究生导师作为过来人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能给到学生很好的指导和引导作用,这时候多和导师交流能更好的帮自己理清思路,少走很多的弯路,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导师能看到学生的不足和需要弥补的地方,这时候沟通就变得很重要了。因此,在研究生期间一定要注意到这些细节,不仅能顺利的毕业还能很好的帮助自己。大家觉得研究生期间和导师相处还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吗?把你的意见留在评论区里供大家参考吧。

史伯

导师掌握着研究生的“生死”大权,不让毕业真的对导师有好处吗?

进入研究生之后,有两个大的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第一个方面就是学术方面的研究并发表论文,第二个方面就是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往往很多同学们会经常忽略到第二个问题,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这个问题。有人说,选导师很重要,导师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你研究生三年的生涯是如何度过的。但其实导师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好坏,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其实与导师的相处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事情。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导师也是一个正常的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学术的压力,其次,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我们与导师的关系,可能在我们看来,导师他只是作为我们的老师,是师生的关系,但其实我们与导师的关系,还有另外一层,是合作的关系。在研究生期间,很多学校是规定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都是需要发表SCI论文的,我们凭借着发表的论文去获得奖学金,去答辩,去毕业,而导师凭借着我们发表的文章去评职称,去申请基金,去达到学校对老师的学术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导师与我们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因此,如果出现了导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或者在某些的时候严厉地批评学生,那么此刻的导师,更主要的是把你当成了他的合作者。在网上或者是很多学生的口中,我听到过这样的一句话,“研究生的生死大权掌握在导师的手中”。实际中确实也是如此,如果导师在毕业的时候不签字,你是没有办法答辩和毕业的。但是导师真的不想让学生毕业吗?我其实认为不是这样的,学生不毕业对导师有什么好处呢?在我看来,学生不毕业对导师来说导师,只有坏处,没有好处。1.学生迟迟不毕业影响着老师的声誉,现在学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都会多方的打听,如果有学生毕不了业,那么这个导师在下一年招生的时候就会受到影响。2.浪费了老师的资源,导师都是有固定的基金经费,并且是有限的,如果学生一直不毕业,就占用了老师的资源,对于导师来说是不划算的。因此,我觉得如果出现了导师不让学生毕业的情况,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是不是自身的研究成果没有做到位,或者是没有达到了学校的标准,或者是没有达到老师的标准,或者是没有达到研究生应该有的能力等等。

掠杀者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何有人毕业后老死不相往来?

在中国,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不论是学生还是导师都是在尽力维系这一平衡。导师负责制的体系下,学生处于劣势,遇到问题又没有第三方的制约。如果求助于学院或者学校的力量干涉,得罪导师的后果对于学生来说恐怕只剩下最后退学一条路可以走了,因此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学生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当超过极限心理承受时,跳楼自杀的事件就出现了。细数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无非有以下四种,导师好、学生好;导师好、学生不好;导师不好、学生好;导师不好、学生不好。一.导师好、学生好---可遇不可求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导师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是一种科研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十分难得,需满足两个条件,一、导师有实力,一心为学生好,二、学生有潜力,愿意跟着导师学。“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如果你属于此类,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将关系进一步发展。学术需要传承,导师年龄大了也要退休,导师会选一人重点培养,如果你能成为导师的“关门弟子”,将来接手导师课题和实验室的很可能是你。二.导师好、学生不好---请神容易送神难学生怕遇见坑爹的导师,同样导师更怕招到坑爹的学生。复试时发现一个好苗子,即有实力又有潜力,毫不犹豫招到自己门下,准备重点培养。入学后才发现复试时的表现都是假的,三天两头找不到人,动不动要求出去实习,要求的文章不看,实验催一下动一下,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抱怨课题太难要求换课题,动不动还以死相逼,导师遇见这种学生,只能是自认倒霉,谁让当初自己看错人了呢。更有甚者女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怀孕了,要求回家生孩子,遇见这种事情导师真的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三.导师不好、学生好---终生误,误终生有些学生有志于科研,本科院校也很好,毕业于985/211,可惜没有遇上好导师。有些导师是自身水平不够,给予不了学生更好的指导,甚至是瞎指导。部分老师从事于学校行政工作,对于科研的事情一点都不上心,对于学生也是不管不问。另一种情况是导师水平高,但对于学生过于严格,要求每天进入实验室,而且要求打卡,做实验好像每天上班,师生关系更像是一种雇佣关系。如果学生能做出成果还好,第一作者肯定是导师,如果做不出成果就恶语相加,这种老师可以称之为“学阀”。好处也不是没有,跟着这种老师也确实可以学到东西,但这种关系的维持是导师拿学生的毕业相要挟,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于科研的热情。四.导师不好、学生不好---罪与罚这是一种最差的情况,导师完全把学生当做奴隶,对于学生要求随叫随到,不管你有什么事情都必须放下。从取快递报账,到给导师接孩子带家教,完全就是导师的免费保姆。如果这时又遇见一个“不服管教”的学生,那么矛盾就爆发了。如果一毕业,学生和导师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对于导师来说,这是培养学生最大的败笔。这四种情况又是可以随时间转化的,研一的时候可能是导师好、学生也好,等到研三的时候可能就是导师不好、学生也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办?一.真诚相待,认真沟通导师和学生之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沟通,许多矛盾往往都是由于沟通不当导致的。我曾经就遇到过这种事情。有一次导师去国外出差了,而那几天我刚好又无事可做打算回家,如果请假的话是需要导师签字的,但是我不想这么麻烦,偷偷的背着老师买票回家了。由于我并不知道导师什么时候回来,在我去火车站的路上收到导师消息,“一会儿来我办公室一趟”。研一对于导师有一种本能的害怕,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对我的杀伤力确实非常大。我不知道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告诉他我偷偷回家了很容易遭到老师的责骂。于是我退掉火车票立马掉头,迅速赶往导师办公室,我以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等我到了导师办公室才发现,原来导师从国外回来带了巧克力,要送给我一盒,我真是哭笑不得。也许我当初多问一句有什么事情就不至于如此慌乱了。所以和导师之间真诚相待,良好的沟通是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保障。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我们读研读博,要面临着毕业的压力,而导师有时候压力比我们更大。课题组想要存活就要有经费有课题,对于年轻的导师又面临着评职称的压力。有时候导师对我们要求严格,一方面是希望我们成才有所成就,另一方面又是科研压力迫不得已,一个老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导师完全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实在难以维持课题组的生存。看到过网上有吐槽的案例,有导师既没课题又没经费,平日里上班和学生相遇四目相对,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整个一天下来两个人都很闲,下班后导师想着还要去接自己的孩子,而学生则想着之前追的电视剧又要更新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这种情况 但两个人都梦想着发一篇大论文,学生需要论文正常毕业,导师需要论文评职称。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都有各自的难处,所以要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研究生因论文自杀,导师审核制度你如何看?给毕业生三点建议

研究生与导师的矛盾,近年来多次出现。刚刚发生的一起悲剧,又让我们将目光,转向了这一现实存在的问题,痛心之余,不禁想要:一名风华正茂的研究生,竟然因为论文自杀,导师审核制度,究竟该不该受到质疑?发布博客文章的,是这位研究生同学的妹妹。从她的讲述当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原因。传媒大学积极做出了回应,表示事件正在调查中。反思这起悲剧,最重要的因素,当是导师考核制度。对于本科毕业生也好,研究生毕业生也好,论文是一项硬性指标。如果论文能够顺利完成,获得通过,意味着毕业证可以拿到手里。但是,如果在论文审核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可能导致毕不了业。这对于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没有毕业证,你如何去人才市场,如何就业,如何生活呢?而导师在论文考核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许多大学生、研究生深有体会,严格的导师,会让你多次修改论文,当然,既不能与他人雷同,也要有自己的鲜明观点。但是,如果这位导师,自己能力不够,就会出现以下情况:第一种:导师自身资历不足,对于毕业生的论文,不能拿出建设性意见,甚至对于论文的内容也一知半解。第二种:导师盛气凌人,对于毕业生提交的论文,不屑一顾,或者直接驳回,给出的意见也比较少,导致毕业生一头雾水。第三种:导师所在的专业领域,与毕业生不同,或者导师从事的学校的行政工作……这种情况,就更加悲催了。在这里,想给毕业生几点建议: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对自己所学的一种概括总结,首先,自己要在态度上引起重视,要做足准备,不要有“剽窃”的想法,也不要想着这可以蒙混过关。毕业论文,不是小事,不论导师是怎样的,打铁先要自身硬!其次,当你与导师产生了矛盾,比如遇到了类似的事件,先要让自己冷静,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将一切埋藏在心底,造成性格的抑郁!学校有校领导,有其他导师,有同学们,遇到事情,可以寻求救援和帮助。最后,毕业论文在审核过程中,如果导师有质疑,不予审核通过,那么,同学们先要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与导师的沟通,寻找解决途径,千万不可意气用事,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学,你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事情?是一次性顺利通过?还是也遇到过障碍呢?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来聊一聊吧!

生非汝有

导师决定能否毕业,研究生权益如何保护?

近日,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教育部答复称,该建议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将充分采纳,今年下半年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职责。消息一出,话题“导师将自主决定硕博士毕业”很快被送上热搜。公众热议聚焦的是,赋予导师自主权没有问题,可研究生的合法权益谁来保护?如果导师职权不受制约,把决定硕博士毕业的自主权交给导师,可能会让研究生更“弱势”,并加剧导师和研究生的矛盾和冲突。对此,笔者认为,在赋权导师的同时,也必须赋权学生,面对不负责任的导师,以及导师滥用职权的行为,学生应有监督权、申诉权和选择权作为救济途径。前不久,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激励导师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意见”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把招生、培养、管理研究生的权利落实给导师,并以此提高导师的责任意识。从现实看,我国的导师制并不健全。一方面,从招生、到培养,再到学生毕业,导师的权力很有限。总体看来,导师只是完成学校、学院规定的“带教”任务,督促学生完成各项要求,并不能或者说没有太大空间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精细化培养;另一方面,导师的职权似乎又很大,不能对学生培养质量负责的教师,却可布置学生给自己“干私活”,学生对此往往很难拒绝,因为导师可影响评优、评奖学金、升学、出国留学等,在不少学校,导师被学生称为“老板”。显然,推进研究生培养改革,就必须把导师应该拥有的招生权、培养权、管理权交给导师,与此同时,也要对导师的权责边界做出明确的界定。应该基于利益回避这一基本原则,明确导师不得利用职权为自己谋私利,包括不得布置与完成学位论文无关的任务。而至于如何界定“是否有关”,这不是由导师说了算,而需要由教师伦理委员会判定。当学生质疑导师布置给自己的任务属于导师的私活,而与完成学位论文无关时,有权向教师伦理委员会进行举报、投诉,教师伦理委员会要受理学生的举报、投诉,并进行独立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处理。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必须成立能发挥作用的教师伦理委员会,能排除各种人情因素的影响,以教育标准、学术标准审理涉及教师伦理的师生冲突、纠纷,公正处理。这是保障学生拥有监督权、申诉权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时曝出学生与导师发生冲突事件,学生质疑导师“压榨”自己,但却投诉无门,有的学生由此作出极端选择。为促进导师提高责任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我国不少高校设立了学生申请换导师制度。然而,这一制度实行的效果也不理想。除了导师阻止学生外,其他导师出于人情原因,也不太愿意接受。另外,中途换导师,对学生的学业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不少对导师十分不满的学生,要换导师,就变为一个人的战斗,并为此耗费很大的精力。健全学生选导师、换导师的机制,这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前述“意见”中关于“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完善研究生学业相关申诉救济机制,加强研究生合法权益保护”等的表述来看,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加强研究生质量监控,并非单方面的事。学校、老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而学生也要有畅通的权利救济途径。对于学校、导师的不合理处理,学生有权申诉,对于这些申诉学校也需认真对待。离开了对研究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单方面放权给导师,非但不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反而有可能将研究生教育置于更尴尬的境地。这是需要在推进相关改革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