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夫

研究生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从目前的教育体系结构来看,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而要想成为创新型人才,就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虽然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创新点各不相同,但是创新往往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的:第一:对已有的知识边界进行突破。传统的研究生教育通常会要求学生首先到达某个领域的知识边界,然后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辅助大量的实验进行知识边界的突破。这种创新方式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同时要有相关的研究课题进行支撑,另外还需要有专业的导师进行指导。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会不断产生大量的创新,有一些创新成果也将得到转换。第二:生产环境下的创新。相比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创新,生产环境下的创新点往往更多,而且这些创新点往往具有非常强的落地应用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生产环境下的创新往往对于行业经验的要求更高,所以目前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成果与生产环境相契合,不少企业专家也逐渐走进了研究生教育领域。第三:应用模式上的创新。应用模式上的创新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借助于“互联网+”的概念,大量的传统行业实现了运营模式上的创新,而且这种创新方式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相信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创新将是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茱丽叶

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确立三大实践高度

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就此,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根本遵循。其精神在于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确立三大高度:指明政治站位高度,瞄准学科阶位高度,提升育人定位高度。 指明政治站位高度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与学历教育的顶层,谋划研究生教育工作,务必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政治站位出发,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坚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建国当年全国在读研究生仅629人,到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人,累计为我国输送创新生力军达1000万名之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而不强之忧尤甚,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这就需要我们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发展成为研究生教育强国,不断使研究生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三期叠加之忧,人才需求之急。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即将圆满收官。然而,我国发展受“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制约,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持续增大,扎实做好“六稳”工作与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迫在眉睫。就业乃“六稳”与“六保”之首。党和国家视研究生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为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就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寄语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研究生应该到基层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广袤无垠的新农村是研究生建功立业的新天地。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粲然开启,高层次人才的青春之花应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危机围困之忧,人才需求之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既使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又让公共生活停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进而提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全国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与硕士研究生闻令即动、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展现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亟需大批高层次人才投身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同时,疫情防控倒逼产业乘坐互联网之“云”、植入人工智能之“脑”、开掘大数据之“矿”。以“宅经济”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逆势暴增,既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更催生又一批“三新”经济即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疫情防控之危必将激励更多高层次人才捕捉和创造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之机。创新瓶颈之忧,人才需求之急。就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及的便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解三期叠加之忧与危机围困之忧,唯有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我国经济当下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关键在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实为人才驱动。创新人才培育,均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得以实现,尤需国际合作交流的支撑。当前,全球深陷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灰犀牛”事件与“黑天鹅”事件制造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构成下一阶段影响我国发展的变数。由美国悍然发动的经济脱钩已蔓延至人文交流领域,一方面技术封锁,另一方面访学留学阻截。创新与创新人才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业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科学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要在中外高层次学者学生合作交流方面坚持合作共赢这一人间正道,更要在自主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大力提升能力并拓展路径。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可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瞄准学科阶位高度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这两点构成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新发展理念破除老观念,用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引领,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即为创新。于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而言,打造创新发展的策源地与创新人才的聚水池,迫在眉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学科是基础,专业是载体。学科与专业绝非覆盂之固,其目录须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有力推动学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学科的高阶性决定学科的基础性。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而研究生教育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支撑。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之所以高层次,就因为其立身之本的学科具有高阶性。从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到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从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到“中国天眼”FAST,均展示学科的高阶性,体现于学科的重大性、尖端性、基础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方面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产生千载难逢的历史性交汇。我国科技事业虽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赢得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学科设置与调整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呼唤体现中国特色的学科布局。通过立足高校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控,强化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前沿学科;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催生包括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在内的新的学科生长点;通过综合推进高校学科的审核评估、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形成学科动态调整常态化机制;通过压缩一级学科调整周期与规范高校自设二级学科,优化学科结构,打造学科高峰,营造良好学科生态。学科的高阶性决定专业的适切性。有别于直接服务于学术研究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一旦学科以其高阶性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专业便可充分发挥,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直面世界科技前沿、直面国家重大需求、直面经济建设主战场、直面民生建设大领域,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尤其当前要适应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所需。一方面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国家重大规划,另一方面牢牢聚焦三大攻坚战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以及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民生问题,建立教育规模、结构、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专业多元分类供给机制与动态调整机制。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并不仅限于拔尖创新人才,更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如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端服务型人才、高端管理型人才。随着研究生教育类型从学术型为主转向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研究生专业建设亦须学术型与专业型兼顾。唯有在国计民生、学科发展规律、高校办学特色之间寻求平衡,身处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的研究生专业才能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高层次人才保障。学科的高阶性决定大学的层次性。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世界一流,意味着高校发展与学科建设须以全球可比性来设定坐标系。通过分类推进高等教育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重在一流学科建设,强化学科高阶性对大学层次性的决定性意义。而大学是否世界一流,须靠能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衡量。于研究生教育,“双一流”建设无疑被视作重大契机,尤其高端引领之契机。以统筹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大学整体建设撬动研究生教育格局性突破与深层次变革,把一流学科优势与一流大学优势转化为一流人才培养优势。通过以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手棋,既能为我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赢得先机,助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亦可激发各级各类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精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带动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向着世界一流跃升,并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提升育人定位高度自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2013年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根本转变。到2020年,已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进入新时代,在这份不菲成就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使研究生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大力提升育人定位,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上下功夫,尤须以导师队伍建设为本,全面提升导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以课程资源建设提升育人定位之高度。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是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即拔尖创新人才。与此相适应的培养,强调寓教于研,以基于学术研究的课程为载体,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树立创新精神、锻造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注重科教融合,构建以创新创造为导向、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对接、与博士生培养和博士后培养有效衔接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产学融合,构建以职业技能力为导向、与行业需求对接、与国内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功能互补与势能互动,以及中外学术交流互鉴,打破教育、研究与生产之间的壁垒,倡导学术无国界,建立优质资源(如国家各类重大项目资助的设备与平台)共享机制,整合创新创业要素,形成产学研相长新模式,确立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新格局。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打造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研究生课程。与培养科研能力并行不悖的是学术志趣与学术伦理的培养,尤其重视“三助一辅”(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工作须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融入研究生教育各环节,在为学和为人的有机统一中实现立德树人。以评价体系建设提升育人定位之高度。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检测质量的利器是评价。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深化所确立的发展主线就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4年印发《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以来,业已形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单位三级质量管理保障体制,并构建研究生培养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即所谓的“五位一体”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然而,从考试招生到学位论文评审与学位授予,从学术伦理到师德师风,频频暴露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短板。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通过落实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质量保证主体责任,走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高校党建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引领性,以建设教育与惩治兼备的学术诚信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风;通过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学术学位注重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专业学位注重职业胜任能力评价,强化以质量引导资源配置,实现以评促建。当然,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旨在激发高校办学生机与科研创新活力,推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此,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建有利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的制度环境。以导师队伍建设提升育人定位之高度。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因学有所长、术有专攻而受聘的导师,其第一身份却是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既要在科研上甘于寂寞,皓首穷经,又要在教学中甘守讲台,心无旁骛。但导师并非在科研与教学之间谋取平衡,而是视教学为学术,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资源并将科研成果反哺于教学,在学术各个环节中把握育人契机,把研究打造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沃土。研究生成长成才恰恰是导师考核最重要的指标,师德师风建设乃导师队伍建设之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高校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导师的身份绝非一劳永逸,要推进导师专业发展,把导的能力统一于做人、做事、做学问,提升“导德”“导学”“导研”能力。导师之导,最佳方法莫过于身教,在传播科学知识上学为人师、在弘扬科学精神上身体力行,以人格魅力引导研究生的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研究生的智慧,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全国46万导师要以李保国、黄大年等教书育人楷模为榜样,同研究生在教学相长中共同把创新创造成果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应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委托专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教育论述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总干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俞可精彩推荐:打造研究生教育“四有好导师”队伍「强国教育丛谈」开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建设新征程劳动教育:研究生素质提升的必由之路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不言则齐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作出批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习近平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2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她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江苏省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记者 胡浩)

丽奈

取消论文挂钩是研究生教育创新之举

2020-08-10 05:53:25 来源:光明日报原标题:取消论文“硬杠杠”是研究生教育创新之举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公布多项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其中,在规范博士生和学硕生科研训练、专硕生实践训练等方面,设置多元化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陈规等举措,引发众多关注。研究生究竟要不要发论文,这是一个讨论多年的老问题。老问题重新被关注,不是老调重弹,而是形势所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飞速发展。2000年全国录取研究生总数为10.3万,而根据前不久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消息,2019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数量达到300万,2020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10万人。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的是研究生教育领域、地域的不断扩大和研究生培养类别的增多。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的相关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倾斜,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此外,专硕近年来以更大的加速度扩招,专硕被认为小众、“低人一等”的态势已然逆转,成为更多人的选择。2017年以来,专硕报考占比首次超过学硕,并且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重点大学,适度压缩学术型硕士规模,扩大专业硕士规模,已经逐渐成为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生评价机制也必然发生转变,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拿到学位的陈规,显然已经不适应各类尤其是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一般而言,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卓越,而专业学位研究生要以服务国家、社会需求为方向。显然,发表论文,很难说是服务国家、社会需求的最好或唯一方式。也因此,前不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中国传媒大学破除论文与学位挂钩的陈规,并推行建立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正是研究生教育分层分类培养的必然举措。当然,研究生免发论文,绝不意味着不再重视学术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改革中,推行分等级的基本文献阅读制度,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设立“学术写作”必修课,对于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发表予以奖励,规范学位论文工作要求,强化论文过程评价,明确学硕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1小时等,都是在分层分类思想指导下,坚持底线要求,以奖励代替“一刀切”规定,为学生赋能,真正提高论文水平和学术质量的切实举措。在当前和今后的研究生培养中,要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更需要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大胆改革陈规,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者:肖 罗,系青年学者)编辑:肖天

击鼓

研究生教育:为国家战略培养创新人才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0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正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的闫策参与了火星着陆导航制导与控制方案研究。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我国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各地高校将实验室建在乡下田间,已建成120多个科技小院,研究生长期驻扎,助力农民增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医科院校研究生主动请缨,在战疫一线践行医者的使命和责任。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涵盖111个一级学科和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体系,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更加突出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为各行各业输出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失吾道者

取消论文“硬杠杠”是研究生教育创新之举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公布多项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其中,在规范博士生和学硕生科研训练、专硕生实践训练等方面,设置多元化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陈规等举措,引发众多关注。研究生究竟要不要发论文,这是一个讨论多年的老问题。老问题重新被关注,不是老调重弹,而是形势所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飞速发展。2000年全国录取研究生总数为10.3万,而根据前不久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消息,2019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数量达到300万,2020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10万人。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的是研究生教育领域、地域的不断扩大和研究生培养类别的增多。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的相关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倾斜,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此外,专硕近年来以更大的加速度扩招,专硕被认为小众、“低人一等”的态势已然逆转,成为更多人的选择。2017年以来,专硕报考占比首次超过学硕,并且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重点大学,适度压缩学术型硕士规模,扩大专业硕士规模,已经逐渐成为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生评价机制也必然发生转变,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拿到学位的陈规,显然已经不适应各类尤其是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一般而言,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卓越,而专业学位研究生要以服务国家、社会需求为方向。显然,发表论文,很难说是服务国家、社会需求的最好或唯一方式。也因此,前不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中国传媒大学破除论文与学位挂钩的陈规,并推行建立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正是研究生教育分层分类培养的必然举措。当然,研究生免发论文,绝不意味着不再重视学术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改革中,推行分等级的基本文献阅读制度,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设立“学术写作”必修课,对于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发表予以奖励,规范学位论文工作要求,强化论文过程评价,明确学硕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1小时等,都是在分层分类思想指导下,坚持底线要求,以奖励代替“一刀切”规定,为学生赋能,真正提高论文水平和学术质量的切实举措。在当前和今后的研究生培养中,要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更需要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大胆改革陈规,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初恋爱

加快实现研究生教育从优到精的蝶变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研究生教育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70多年非凡历程,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下步要加快实现从优到精的蝶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将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截至2020年,研究生教育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1000多万高层次人才。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百废待兴,到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这来之不易的1000多万高层次人才,意味着我国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氢弹之父”于敏,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和天宫一号总体设计团队、新冠疫苗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的陈薇院士团队业务骨干,都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在创业创新的时代潮流中,研究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大批研究生已成长为行业翘楚。研究生教育有力支撑了科技进步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已成为“中国速度”的强大智慧引擎。当前,世界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涌现一批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加速的趋势,需更好发挥研究生教育“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功能,不断强化创新型国家“高精尖缺”人才供给能力,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蓄能。培育世界顶尖科技人才,高校责无旁贷。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一体化、创新性设计,构筑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解决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紧缺问题。“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新时代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将再踏新征程。要着眼于培养更多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支撑。(向秋)

古之道人

人民论坛网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时代意义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研究生群体的成长成才正逢“两个一百年”的重要交汇期。因此,在创新发展中实现高层次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意义重大。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要求。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先民很早就提出了“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与创新创造有关的思想观念。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变通求新、与时俱进、与日偕新等思想观念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些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资料显示,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此外,在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文学艺术领域,中国也为世界奉献了唐诗、宋词、元曲等诸多人类文明宝库里的瑰宝。我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究其深层精神根源,就在于中华民族创新创造这一宝贵的精神传统和民族禀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动荡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加之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急剧增加。时代就更需要创新创造的人才的出现,这个历史重任,更多的落在了青年一代人的肩上。敢于创新是时代发展要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当前,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实现梦想、应对挑战、创造未来,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推进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必须有创新创造、向上向前的强大精神奋发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以恢宏的历史视野,深刻阐释新时代中国的新方位、新特点。勇于创新是在当代中国发展要求,更需要高层次的人才要勇挑重担,以时代使命为己任,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增强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本领,勇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高层次人才要勇担责任和使命。青年研究生群体时期是创新创造的宝贵时期。新时代的研究生们要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之中,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中、体现在行动上。李大钊曾写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警语,“铁肩、道义”讲的就是责任与使命。创新表现为一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时代大潮中,有人选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随波逐流,有人则意气风发、力争上游、拼搏进取。这两种不同选择的根源,除了信心和勇气外,更在于是否具有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创新充满艰辛、奉献甚至牺牲。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难支撑人们克服和战胜改革创新过程中的艰难曲折。研究生们要不断增强以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在创新中奉献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身改革创新的实践中。研究生们要多关注社会,要研究社会问题,多服务社会,将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在前人的基础有突破,有创新,做出真学问,不做绣花枕头。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同时,也要大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改革创新永无止境。研究生学子们要自觉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在改革创新中引领世界潮流。奔跑吧,后浪们。(作者:曹立中,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毒玫瑰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常见的问题与分析

2017年,教育部、国务院印发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通知强调: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明确要“改革培养模式,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创建创新型社会,创新人才是关键,而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国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是人才强国的首要任务,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升整体科研水平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我爱学习1.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1)原创性成果转化率较低,不能被广泛推广和应用;(2)高质量毕业论文或学术论文数量较少,且质量不高;(3)科研实践参与度较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等方面的思维和能力欠缺。美丽校园2. 限制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原因:(1)高校研究生培养制度执行力不够,常流于形式;(2)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大,而科研平台等建设进度滞后;(3)研究生自身学习动机不良,只为证书;(4)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思维被束缚;(5)导师在精力和时间方面投入不够,学生处于“自由”状态;(5)导师自身科研水平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3. 研究生自我调整:(1)改变自我,积极向上;(2)积极阅读文献,提高科研兴趣,存疑充电;(3)定期与导师、同学交流,完善研究方案;(4)积极参加专家讲座与会议,主动交流与探讨,解答疑问,拓展思维;(5)参与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我认知。镜中自我调整自我是前提,提升自我是重点,思考与创新是关键!

戒之慎之

研究生教育:为国家战略培养创新人才

01:47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0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正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的闫策参与了火星着陆导航制导与控制方案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闫策:我在研究生阶段参加了多项国内外创新实践竞赛,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为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我国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各地高校将实验室建在乡下田间,已建成120多个科技小院,研究生长期驻扎,助力农民增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医科院校研究生主动请缨,在战疫一线践行医者的使命和责任。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马彦琳:学校将对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深化医教协同,为国家培养更多有责任、有担当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涵盖111个一级学科和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体系,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更加突出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为各行各业输出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总台央视记者 梁铮铮 潘虹旭 高晨源)(编辑 黎佳易)